辽宁省工业旅游的开发

2024-05-16

辽宁省工业旅游的开发(共7篇)

辽宁省工业旅游的开发 篇1

1 全域旅游视域下的工业旅游

近年来, 伴随经济持续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已经成为全亚洲甚至全球旅游产业的黄金市场。2015年前三个季度国内旅游人数约30.26亿, 旅游消费达2.563亿元, 同比增长为15.1%。预计全年国内旅游收入3.45万亿元, 同比增长14%, 已形成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1]。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 旅游业已切切实实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因此, 目前各地几乎都将旅游业视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 并围绕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规划和相关措施。

1.1 全域旅游

当前, 随着旅游进入我国居民日常生活, 旅游业也从传统的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型, 从封闭式景区走向日益开放与共享的新阶段, 全新的旅游实践带动了全域旅游概念的产生与推广。全域旅游是指各行业积极融入, 各部门共同管理, 全城居民广泛参与, 充分利用旅游目的地的全部吸引物要素, 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 从而全面满足游客全方位体验的需求[2]。在全域旅游时代, 传统景区观光已经不再是旅游唯一的核心吸引力, 为了使游客能够在目的地进行深度旅游体验, 旅游目的地要打破原有景区限制, 突破门票经济, 使旅游滞留点从景点、景区向外延伸到整个区域, 在全域范围内创新利用一切资源, 将所有旅游吸引物开发利用成吸引游客的节点, 以充分满足旅游者需求。可以说, 全域旅游既是旅游业升级的自然结果, 也顺应了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与现代城市建设的客观要求, 对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而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 也为工业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巨大空间。

1.2 工业旅游

工业旅游是工业与旅游业相互融合而产生的新型专项旅游形式, 它以历史怀旧和科普体验为出发点。早期的工业旅游是工业企业对外宣传的一种手段, 通过邀请大众进行工厂参观与观光等进行企业形象塑造与营销。20世纪下半叶, 随着全球去工业化趋势出现, 制造业与传统能源矿业等渐渐衰退, 聚集了大量工业资源的老工业城市逐渐衰败。在后工业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旅游业的兴起, 使原来存留的工业厂区、车间、机械设备、居民生活区等, 变成具有旅游价值的新热点。将工业遗产适度开发转型成为工业景观, 以工业遗产游为主要内容之一的工业旅游成为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模式。工业旅游为外来游客提供了新型旅游与休闲科普体验的同时, 也促进了工业遗产地的经济转型和功能复兴与更新, 增加了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 丰富了当地的城市文化建设, 并加强了群众对本地的地方认同感和集体归属感, 具有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重效益。

1.3 辽宁工业旅游开发可行性

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 辽宁开展工业旅游条件优越, 环境良好。首先, 开展旅游业的宏观环境良好。辽宁地处东北地区南部, 南临黄海、渤海, 与朝鲜一江之隔, 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 是东北地区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 也是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 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商业服务业较发达, 配套设施完善。省内交通便利, 各项基础设施完备, 形成了高速公路、普通公路、铁路、机场、港口、河运、地铁、公交、轻轨等多体系汇聚的交通网络, 2015年为促进旅游业发展还启动了旅游交通专项规划, 实施一批旅游公路项目建设。其次, 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 辽宁所辖14个市全部是工业城市, 工业类型多样, 工业资源十分丰富, 知名度较高, 在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方面基础雄厚, 优势显著。辽宁省现存已经认定的各类工业遗产共161处, 以19世纪末至建国初期为主, 这些工业遗产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 在省内空间分布很有特点, 总体来说形成了沿河、沿海岸线、沿铁路分布的格局, 整体保存状况尚可, 具有鲜明的历史特色和文化价值, 从而有利于工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2 辽宁工业旅游现存问题分析

2.1 品牌知名度低, 公众参与不足

社会认知度是工业旅游开发的重要因素。从根本上看, 旅游者对工业旅游的审美偏好和感知是工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动力。工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型专项旅游形式, 对我国大众来说还比较陌生, 大众认知度偏低。受此影响, 辽宁对工业旅游的定位还存在一定局限性, 对工业旅游的相关宣传不是很到位, 旅游推广也受到限制。相比北京、青岛、上海等地, 辽宁城市工业旅游还没有形成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知名品牌, 外来游客虽然认同辽宁城市的老工业城市属性, 但对当地的工业遗产与景观的具体内容缺乏了解, 对其价值没有准确评价, 自然也就不会对当地的工业旅游产生强烈兴趣。此外, 工业旅游尚未对当地城市形象塑造与文化建设发挥应有作用, 工业旅游的社区参与度低, 当地居民对本地工业旅游的了解、认知程度不高。

2.2 资源整合程度低, 规划设计不足

目前, 由于对工业遗产等工业资源的保护、整理与开发还很有限, 辽宁省内工业旅游的开发设计仍处于起步阶段。一是景点不多, 分布零散, 旅游吸引力不强, 缺乏整体协调性, 没有形成成熟完整的专项旅游线路。二是由于前期规划设计不足, 与省内现有旅游产品没有进行有机融合。以沈阳为例, 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 目前为大众熟知的旅游产品仍是一宫两陵、张氏帅府、棋盘山、世博园等传统的历史自然景点景观, 工业旅游相关内容明显缺乏。三是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渗透还不够, 工业旅游与商业、创意产业等行业之间的关系尚未打通, 没有充分发挥出产业融合带来的相互促进、创新与价值提升的作用。四是没有充分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工作, 没有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与情感体验等吸收进工业旅游资源, 也限制了旅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感受途径与信息内容。

2.3 开发模式单调, 经济与社会效益等不足

目前, 辽宁省已有的工业旅游项目, 普遍存在开发模式单调, 产品特色不足等问题。一是常见旅游项目有博物馆、景观公园模式, 以实物、图片等静态展览为主, 缺乏多元式开发。二是对旅游产品的整理开发以物质类工业遗产为主, 忽视了非物质类工业遗产, 对那些珍贵的工艺技能、流程、企业文化与工业精神等无形遗产缺乏挖掘、整理与展演。三是对单体工业建筑、工业景观或旧址进行了保护式开发利用, 但对整个工业街区与工业城市的历史风貌与特征捕捉不足。这就造成了现有工业旅游强调科普性与观赏性, 缺乏娱乐性、互动性, 游客进行简单的观光游览后会很快离开, 旅游滞留时间短、粘性差。此外, 旅游纪念品种类少, 欠缺创意与独特性, 销量不大, 经济效益主要依靠门票收益。同时, 简单的静态开发, 忽视了工业资源中蕴含的社会学、文化学价值, 容易使工业遗产沦为城市发展的背景, 降低了工业旅游的人文魅力和社会效益。

3 建议

3.1 明确工业旅游在辽宁发展中的战略价值

在明确旅游业总体在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支柱产业的前提下, 对工业旅游进行明确定位, 认识到发展工业旅游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从顶层设计的高度, 制定发展工业旅游的各项政策和保障机制。提升工业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 积极利用多媒体渠道以及对外政务商务及各种经济文化交流等途径, 加强对辽宁工业旅游的宣传推介, 将工业旅游融入现有的旅游项目与路线设计, 科学规划多种工业旅游产品, 提高辽宁工业旅游的社会知名度和游客好感度, 发挥其特殊优势, 通过对工业遗产等资源的适应性利用, 突出辽宁省城市文化特色, 保存延续城市传统文脉, 使工业旅游真正参与到辽宁省城市整体品牌形象建设中去。

3.2 构架层次丰富类型多元的工业旅游开发体系

扩展对旅游资源的界定, 将其由传统观念中的具体的工业设备、建筑、厂区旧址等扩展到老工业街区、整个工业城市的层面, 由物质的工业遗产扩展到非物质工业遗产, 全面挖掘、整理并评估所有可用的工业资源旅游价值。同时进行全新的产品设计, 将工业旅游产品由各种工业建筑物、文物、纪念品等旅游吸引物, 扩展到所在地整个自然与人文社会环境, 包括具有工业城市气质的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行为、语言方式、文化及情感取向等, 保护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对整个城市的工业文化意象进行整体性保护, 改善工业区生态环境, 以核心旅游项目为中心, 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工业旅游主体功能区, 形成“个别景点——具体线路——成片景区——整个城镇”逐级发展的旅游格局, 保障、拓展工业旅游的特定空间[3]。以沈阳、大连为龙头城市, 以辽宁省内工业遗产的空间布局为依托, 形成沈阳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带两大工业旅游区域, 加强区域内城市与区域间的旅游开发合作与产业集群程度。根据不同游客的群体特点、结合市场需求, 灵活采取创意园化、艺术区化、公共空间化、城市公园化、博物馆化、展览馆化、休闲度假区化等多种模式, 丰富旅游项目类型。增加多媒体展示、真人体验等多种方式, 提高旅游产品的互动性、参与性。以地域文化、历史内涵等为来源, 提升工业旅游纪念品的创意含量、艺术品位与制作质量。推进工业旅游与商业、房地产业、手工业、服务业、餐饮业、娱乐休闲业、科技与文化教育等行业的产业融合与渗透, 延长产业链条, 创造衍生产品, 保障在吃、住、行、玩、游、购等全方位的供给, 使游客在进入目的地后的全部时空里获得多层面的旅游体验, 增强工业旅游的吸引力。

3.3 加强工业旅游公共服务建设

全域旅游强调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归属感, 游客以“居民”的身份和心态获得深入、满意的亲身体验, 感受到目的地人民的好客热情, 才愿意长时间停留, 甚至成为回头客。为此要从整体上创造全民积极参与“游客友好”的社会人文环境, 创造卫生、宜居的自然生态环境, 改善公共交通, 加强信息咨询、游览引导、旅游解说等服务系统建设, 提高工业旅游的科技含量, 开发推广工业旅游相关内容在智能终端上的应用, 以智慧旅游和精细化管理为方向, 完善公共服务水平, 使游客在全天24小时之内始终能感受到目的地的便捷、舒适与人性化的生活环境, 延长旅游停留时间。在为外来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 结合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业适应性改造, 改善城市整体格调与休闲环境, 使当地居民也受惠于工业旅游的发展, 共享高品质生活。

摘要:工业旅游是近年来新兴的旅游形式, 对我国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与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有重要作用。辽宁作为传统的工业大省, 工业遗产资源十分丰富, 发展工业旅游既有利于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又是实现地方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辽宁工业旅游目前在品牌知名度、公众参与、规划设计、开发模式与资源整合等多方面均存在不足, 因此, 本文从全域旅游视角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工业旅游,全域旅游,工业遗产

参考文献

[1]鲁娜.“旅游+”绘出2015年文化旅游创新力[N].中国文化报, 2015-12-26 (5) .

[2]厉新建, 张凌云, 崔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 2013 (03) .

[3]韩福文, 王芳.工业遗产保护视角下的工业特色文化城市建设——以辽宁工业城市为例[J].经济地理, 2013 (6) .

谈辽宁省民俗旅游的开发 篇2

民俗旅游是指当地特有的风土民情旅游资源,通过开发这一资源,吸引游客旅游观光,进而实现地区经济效益。民俗旅游,具有一定的民俗性和地域性发展特点。我国民俗旅游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获得了蓬勃发展,人们旅游过程中,不单单追求对名山大川的欣赏,更加倾向于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可以说,民俗文化这种旅游项目,能够更好地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本文针对辽宁省独特的文化发展特点,就目前存在的民俗文化特征进行了相关阐述,并就其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相关解决措施,以促进辽宁省旅游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

二、辽宁省民俗旅游开发现状

(一)辽宁省旅游市场分析

从辽宁省的发展历史来看,辽宁省是满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地域,同时也是清王朝的发源地,具有一定的历史性。而辽宁省旅游市场的开发,则注重这一历史性发展特点,从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在辽宁省发展过程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并形成了独特的满族民俗文化,这是辽宁省具有市场开发的基础。辽宁省满族民俗文化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烙印,这对于满足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使辽宁省具有了民俗旅游开发的资源。就辽宁省旅游市场来看,其主要体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

1、辽宁省民俗旅游具有较为丰富的居住文化资源。这一点主要表现在清王朝独特的居住环境,在辽宁省内,遗留了大量清王朝建筑,是具有较大潜力的旅游资源。

2、辽宁省满族的饮食文化,也是辽宁省民俗旅游市场开发的重要资源。满族的什锦火锅、菊花火锅、三套碗席、饽饽宴都是吸引游客注意的主要市场资源。

3、服饰文化资源对于辽宁省民俗旅游市场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满族的服饰文化,例如长袍、马褂、坎肩、帽子,提供了丰富的服饰旅游资源。

4、歌舞和游艺文化资源,是满族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也是辽宁省民俗旅游市场的重要构成部分。

(二)辽宁省民俗旅游开发现状

辽宁省民俗旅游已经获得较大的开发,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观光,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就目前开发情况来看,辽宁省在进行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主要针对于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清王朝历史文物古迹的开发,使历史文化优势展现在游客的面前。历史文化遗迹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历史性特征,对于游客有着较高的吸引力。辽宁省民俗旅游过程中,人们通常会来到清王朝的历史文化遗址,领略古文化建筑的博大精深和历史沧桑。

2、注重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开发,使民俗旅游资源与满族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在开发过程中,满汉全席、满韵清风等旅游项目深受顾客的喜爱。顾客可以领略到满族文化的特点,并且品尝到满族美食,这一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观光游玩,更好地实现辽宁省旅游行业的经济效益。

3 、注重民俗旅游景点和民俗旅游村的建立。这一发展目标,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民俗旅游景点以及民俗旅游村的建立,使辽宁省的旅游资源得到大量开发,使地区人们获得较大的收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促进了当地旅游行业的大发展。关于民俗旅游景点和民俗旅游村的构建,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大连金州石河满族镇东沟村”、“棋盘山满族风情民俗村”等,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旅游行业的发展。

4、将满族服饰以及旅游纪念品开发作为创收的重要手段。满族服饰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在旅游过程中,人们通常喜欢购买纪念品,而满族服饰则是作为旅游纪念品的首选。辽宁省民俗旅游以满族服饰作为纪念品,更好地发展了民族文化,也实现了经济创收。

三、辽宁省民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众化旅游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冲击

辽宁省民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民俗文化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受到大众化旅游的冲击影响较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辽宁省民俗旅游开发,辽宁省作为满族的故乡,很多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渐渐改变,当地的文物古迹也受到较大面积的破坏,这对于地区民俗旅游开发来说,十分不利。一旦辽宁省这些文物古迹遭到了巨大破坏,将会使辽宁省渐渐丧失民俗旅游的资源,导致旅游行业的衰败。随着辽宁民俗旅游行业的发展,其名声渐渐传开,大量游客涌入这一地区。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要,满族地区文化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文化受到较大冲击,并且更加倾向于商品化经济发展,使原本富含民族文化气息的东西,变成了游客眼中的“观赏物”,从而导致了民俗文化的日益衰败。同时,大量的游客来到旅游区,其生活方式对当地的生活方式也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导致民俗文化渐渐被大众文化同化,使民俗文化丧失了“原汁原味”。例如:传统的火炕已经渐渐消失,采用更为方便的土暖气。这些改变,使民俗性渐渐丧失,使满族文化渐渐以现代化文化作为旅游开发的一种伪装,是以文化外衣作为获取旅游收益的一种“欺诈”。

(二)旅游地的民俗文化出现舞台化、商品化倾向

旅游地的民俗文化出现舞台化、商品化发展特征,这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发展方式是分不开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商品经济的影响下,其原本的性质会随着现代商品化的影响,渐渐褪去,使文化也在金钱的诱惑下,改变了传统的味道,多了几分铜臭。民俗文化发展的根本,应该是其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是对传承多年的民族文化的一种展示,游客欣赏民俗文化,并非是追求舞台表演艺术的视觉和听觉感官,而是对历史、对民族文化的一种追忆。随着现代旅游行业的发展,辽宁省民族文化舞台化、商品化倾向越显突出,虽然这种变化在短时间内并不会出现太大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会对这种民俗文化产生厌烦感,从而导致旅游兴趣下降,最终影响辽宁省满族民俗旅游行业的退步。旅游地的民俗文化,要注重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商品化目标的实现,不能以改变传统文化作为交换筹码。民俗旅游的根本,即是民族文化内涵,是一个民族的风土民情,若是丢掉这一根本,那么这一行业的发展注定将要面临着最后的衰亡。辽宁省民俗文化的舞台化、商品化倾向的另一个反应方面,则是“伪民俗”现象的产生。这种“伪民俗”即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背弃,不注重民俗文化的真实性,为获取利益,不惜对民俗文化进行错误的更改,对民族文化不尊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物质文明满足的同时,对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伪民俗”的关键在于它的不真实,所以很容易被游客戳穿,游客将会对民俗文化产生一种厌烦和被欺诈的心理,从而导致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将会更快地走向衰败。

(三)民俗旅游景点分散,季节性强,开发无序

就辽宁省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情况来看,其民俗旅游景点之间的距离较大,不利于游客更好地观赏。同时,民俗旅游景点的季节性较强,导致旅游资源利用较为困难,而且无法实现长期效益。除此之外,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没有针对性,一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完全是凭空而想,缺乏科学理论的议论。在辽宁省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缺少专业性人才,对旅游资源没有进行系统的、明确的规划,导致旅游资源水平较低,质量较差这一特点,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旅游行业的发展。民俗旅游景点分散、季节性强、开发无序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围绕清王朝古建筑附近的景点连接存在较大问题,古建筑与度假村之间距离过大,不利于游客观赏目的实现。游客来欣赏民俗文化的同时,必然会关注到历史文化遗产,若是能够将二者之间的距离设置的合理一些,对于实现更大的旅游效益来说,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2、满族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特征,其歌舞活动、以及相应的民俗活动受到季节性影响较大。由于受到旅游季节影响,会导致游客资源的流失,如何改变这一问题,是当下辽宁省民俗旅游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开发无序的特点,是辽宁省民俗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弊端。很多景区开发,没有事先经过规划,导致景区环境承载力较差,在进行接待游客过程中,造成了环境污染问题。

(四)缺乏过硬的旅游产品

就我国游客旅游的习惯来看,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往往喜欢购买一些纪念品,这是我国游客的普遍习惯。同时,旅游纪念品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这与我国民族情怀有着很大的关系。那么针对于这一问题,如何设计更好地旅游产品,就成为旅游景点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旅游产品是实现旅游景点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实现区域旅游经济效益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辽宁省民俗文化旅游景点的旅游产品设计较差,产品多以满族服饰为主,很难满足游客的需求。加强旅游产品设计,体现旅游产品的民俗性、珍藏性,引起游客购买的欲望,是进行旅游产品设计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

四、辽宁省民俗旅游开发设计与发展对策

(一)民俗旅游系统的构建

以科学的发展目光对民俗旅游系统进行构建,使民俗旅游系统符合辽宁省民俗文化发展特点,符合当下旅游行业发展特征,以期更好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在进行民俗旅游系统构建过程中,要从以下几点把握:

1、静态开发模式:注重民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其具体表现为满族民俗村、民俗博物馆等。这种静态旅游开发模式,可以更好地让顾客了解民族文化,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

2、动态开放模式:这种民俗旅游开发模式主要是将满族民俗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让游客体验到满族生活的特点,例如当地的歌舞、饮食等活动。民俗旅游系统的构建,要以服务游客为其发展理念,在这种服务的过程中,注重对民俗文化的发扬,以此作为吸引顾客的关键。

3、注重旅游活动与民俗文化的有机结合:这种有机结合方式,最好以主题附会的方式为主。例如构建主题餐厅、主题宾馆,充分体现出民俗文化。

(二)辽宁省民俗旅游形象设计

辽宁省民族旅游形象设计,即是针对于当下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伪民俗”现象的一种整治,让游客看到一个积极向上的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方向,这对于吸引游客观光,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来说,意义重大。在进行民俗旅游形象设计过程中,要注意旅游行业发展的专业化,突出体现辽宁省民俗旅游的特色。例如辽宁省民俗旅游形象设计可以采用满族特有的文化习俗作为宣传设计,突出体现出辽宁省民俗旅游特色。同时,注重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保护清王朝的历史文化遗产,充分发掘民俗文化发展特征,注重可持续化发展道路,使民俗文化资源能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更好实现地区旅游经济的增长,以此带动区域发展和进步。

(三)辽宁省民俗旅游产品设计

旅游产品设计,要注重把握民俗文化旅游的特点,体现出民族化这一特征。辽宁省民俗旅游之所以能够吸引游客过来观光,是因为其独特的民俗文化。所以,旅游产品设计过程中,必须将这一内涵体现出来。就辽宁省民俗旅游发展情况来看,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特点、风土民情是其获得发展的基础,在旅游产品设计时,要将风土民情和历史文化特点体现出来,注重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发展特征,不要让旅游产品出现雷同,影响顾客对旅游产品的喜爱。例如将满族服饰与现代文化相结合,设计出新颖的纪念品;制作清王朝特有的文化遗产画册,将辽宁省的旅游景点都收录其中;还可以制作一些满族风俗的玩偶,如摔跤、骑马、满族服饰的玩偶等等。

(四)辽宁省民俗旅游发展对策

辽宁省民俗旅游发展对策和方针,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又一关键因素。民俗旅游发展对策,应该针对于市场的开发,使辽宁省民俗旅游拥有更加广阔的市场,这对于促进旅游业发展来说,有着较为深远意义的影响。本文对辽宁省旅游发展对策的研究,将从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进行阐述:

1、国外市场开发:就辽宁省的地理区位优势来看,距离韩国、日本、俄罗斯较近,具有较大的地缘优势,如何开发国外市场,增强经济收益性,将更好促进辽宁省民俗旅游的发展。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大的向往,并对传统的风俗民情较为喜爱,辽宁省在开拓国外市场的时候,可以对其民俗文化进行宣传,注重宣扬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特征,从而吸引国外友人的注意,获得更多的国外游客。

2、国内市场开发:辽宁省的地理区位具有较大优势,附近有吉林、黑龙江、河北、北京等省市。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之辽宁省独特的历史文化垄断地位,对于周围省市的人们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性。辽宁省可以加强自身的宣传,注重其民俗文化和民族历史的宣扬,将会引起很多游客的好奇,从而使国内游客慕名而来,实现民俗文化旅游的经济效益目标。

五、结束语

通过对辽宁省民俗旅游文化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辽宁省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巨大潜力。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其存在的问题,对于辽宁省民俗文化旅游行业发展极为不利。因此,辽宁省发展民俗文化旅游行业的同时,要注重对问题的解决,采取有效的措施,更好实现民俗旅游行业的经济效益,实现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辽宁省工业旅游的开发 篇3

国内对工业遗产的研究集中在工业遗产旅游的定义成因、资源分类及开发、产品类型、保护与影响、案例分析方面。其中,李蕾蕾在“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中,展现了工业遗产旅游的起源与概念[6];王德刚、田芸对工业遗产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7];汪芳、刘鲁以798艺术区为例对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设计思路进行了研究[8];范晓君通过利益相关者的分析和利益均衡化探讨了阜新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策略[9];张丽兵对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总结,为我国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提供了借鉴[10];刘伯英、李匡在“工业遗产资源保护与再利用——以首钢工业区为例”中对工业遗产案例——首钢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保护与发展措施[11]。至于对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评价研究甚少,其中2008年刘伯英、李匡在“北京工业遗产评价办法初探”中探讨了北京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方法,建立了量化工业遗产评价方法,为工业遗产保护分级制定了评价标准[12];谭超在“工业遗产经济价值评估初探”中,以环境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对其经济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估,通过应用适宜的评估方法,得出经济价值的量化或非量化结果[13];姜成勇在其硕士论文“无锡市民族工商业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中提到关于对无锡民族工业旅游资源的评价,但其侧重点在对当地民族工商业的综合开发[14]。综上所述,目前在工业遗产旅游资源评价方面还缺乏一个总的评价体系。本文侧重于建立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评价体系,并在该体系的基础上对辽宁省相关工业遗产旅游资源提出总的评价。

1 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评价意义

主要意义在于:①丰富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我国在旅游资源评价研究领域包括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与自然资源评价,但是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有关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评价体系。而工业遗产旅游评价体系的确立为科学评价工业遗产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有利于相关地区更好地保护工业遗产旅游,更好地丰富和提高我国旅游产品的类型和质量。②为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合理评价为工业遗产地的开发管理者制定科学的开发规划与经营决策提供了最基础的尺度。同时,通过评价可以度量不同遗产地的资源价值,有利于把握好开发方向,避免盲目开发导致的资源浪费,而且有利于确立开发的先后和主次顺序。③保证遗产地门票制度的合理实施。通过工业遗产的评价,可得出景区总的价值走向,规范门票价格走势,为合理制订门票价格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合理的价格体系又为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必要的条件。④促进遗产地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工业遗产地本来就是发展障碍下的产物,本身就具有原工业生产中遗留下来的问题,通过对工业资源价值全方位的评估,在资源再次开发利用方面就可改善原有的缺陷优化其发展;同时,由于对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有利于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制定遗产资源的保护方案,促进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 工业遗产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的构建

2.1 体系的构建

根据资源价值的理论,文化旅游产地旅游价值可分为两部分:使用价值与非使用价值[15]。鉴于本文是对工业遗产旅游资源进行评价,采用该理论中两种价值来制定相关的评价因子,将工业遗产资源定量评价的层次结构分为4个层次(图①,第一层为目标层(O层),第二层为综合层(A层),第三层为要素层(B层),第四层为评价因子层(F层),通过专家调查法对各因子做出权重分析,最后使用AHP软件得出结果(表1)。

2.2 对各评价因子的分析

使用价值:①休闲观赏价值。工业遗产旅游的内容主要体现在生产场景、工艺过程场景、运输系统场景、社会文化场景四方面。工业在生产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宏大场面及生产线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印象,这与传统的自然风光是不同的。其特殊的工艺过程、运输系统、社会文化场景让人感觉到工业在人类历史上的强大力量,其独特的作业环境更满足了旅游者“求新、求奇、求知”的需求。而该资源本身所具有的愉悦度、奇特性、原真性也就成为吸引游人的首要因素,如果遗产地保存完整其资源价值就会大大升高。②科学教育价值。工业遗产资源包含的生产场所、生产过程、生产技术、企业历史、管理经验和产品等都能从不同角度体现科学技术在人类进程中的巨大推动作用。游人在参观了解遗产地的过程中,再加上先进的解说系统就能将当时的场景再现,使人身临其境,满足旅游者的新鲜感与求知欲,加深他们对过去工业的认识了解,特别是相关的互动项目更增强了现实教育意义。正如西方把工业遗产地比喻成活的教科书,它能使游人掌握到平时无法了解到的知识和经验。③可进入性。可进入性是在中国特有国情下衡量旅游资源价值必须考虑的因子。过去工业遗产旅游资源虽然位于交通相对便利的区域,但随着工业区的衰退,专门进入工业产区的便利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工业遗产地的进入性还包括对外开放的对象。目前,我国工业旅游多是接受团体或集体性质的参观者,不接待个人,因此工业遗产区的对外开放性也是其价值得以体现的重要途径。进入性还包括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即是否有专门的旅游线路、门票性价比是否合理、区域内的解说系统是否完备,这都影响到人们对工业遗产旅游的理解与认识程度。

非使用价值:①文化价值。工业遗产是遗产旅游的一部分,其文化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从遗产中能看到当时的社会文化现象,如东北在民族工业时期、殖民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以后所保留的工业遗迹均具有不同的文化意义。而这种文化意义可加深我们的民族意识,产生较强的文化引导作用。②社会价值。遗产本来就是人们在历史中创造出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结晶,深深地打着人类活动的历史印记。而工业是人类前进的杠杆,更好地了解工业遗迹能让人们更强烈地体会到工业的社会价值。它可强化当地人对本民族及传统文化的认同意识,增强民族归属感与凝聚力,从而极大地推动当地的发展,促进区域开发。相关工业遗产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在民众心中的认同度越高,其贡献力越强。③环境价值。遗产是一种稀缺资源,工业遗产也不例外。一个地方拥有了世界级的遗产资源,必然会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综合效益。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有利于间接地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对周围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在其保护、再利用的过程中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时,工业遗产资源地的环境影响可警示后人,达到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才是真正的发展之道。

2.3 评价模型及评价方法

按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发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估》,本文将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分为五级。鉴于工业遗产资源同属于遗产资源中的一种,我们将其模糊评价标准也分为五级[16],分别依据表1的评价因子层将14个评估因子分为一级非常好(10—8分)、二级很好(8—6分)、三级较好(6—4分)、四级一般(4—2分)、五级较差(2—0分)。通过特尔菲法(专家调查法),请有关专家、学者根据自身经验对选取的32个辽宁省重要工业遗产点实行模糊计分,得到模糊得分与其权重相乘即是其综合得分。数字模型表达为:Aij=Sij×Wij;undefined。式中,A为工业遗产开发潜力评价综合得分,S为某个评价因素的模糊得分值,W为某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值,I为第i项因素,J为第j个工业遗产资源评价单元。

3 工业遗产资源评价

3.1 辽宁省工业概况

以沈阳市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地区是辽宁省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拥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能源、化学及建筑材料等多种矿产资源,区内经济发达的沈阳市、鞍山市、本溪市、抚顺市、辽阳市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1/2以上[17],这是该区开展早期工业的先决条件。因此,本文将辽宁省工业遗产点选择在这些区域,共选取民族工业遗产、殖民时期工业遗产、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主义工业共32处(表2)。沈阳市以机械工业遗址为主,如沈阳机床厂、沈阳矿山机器厂、沈阳重型机器厂;鞍山市、本溪市则是钢铁工业遗产的典范,这里有著名的鞍钢、本钢;抚顺市作为早期的能源基地,能源工业遗产资源是其发展的主体,如抚顺煤矿。

3.2 遗产点的AHP评价

选取的32个工业遗产点,通过特尔菲法(专家打分法),对其14个权重因子分别按照模糊评价标准来打分,最后汇总专家的打分结果,并代入工业遗产开发潜力评价综合模型:undefined,通过EXCEL计算出综合得分(表2)。

辽宁省有影响力的工业遗产共32个(表2)。从资源密度上来看,沈阳市占绝对优势,包括民族工业时期的老龙口酒厂、东三省兵工厂、盛京机器局、奉天纺纱厂、奉天电灯厂和殖民时期建立起来的沈阳第一机床厂、重型机械厂。这些历史悠久的工业厂矿在建国时期得到了改善,通过这些分遗产资源可见证我国工业化的道路过程。大连市虽然是一个年轻的城市,但在近百年的发展中留下不少的工业遗迹,如大连造船厂、大连自来水厂、大连机车车辆厂、大连港、旅顺海军四八一0工厂、大连第一水泥厂、大连甘井子码头、大连酒文化博物馆,等等。它见证了大连工业一步步的发展过程。抚顺市在辽宁省的遗产表中占2个,鞍山、本溪4个,阜新各1个。从资源质量上而论,前10位的沈阳有4个,大连3个,鞍山、本溪、抚顺各1个。在绝对数量和质量上,沈阳在辽宁省中也是首屈一指,其中铁西工业区成为其最具代表性的遗产集聚区,在遗产保护上近几年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大连有8个工业遗产工业,目前多数处于营业状态,企业内部保留了很多当时的建筑景观,集聚度高,开发价值大。抚顺铝工业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个铝工业博物馆、西露天矿是能源工业的代表,其开发价值大,可成为能源工业遗产的典型;鞍山、本溪遗产点虽不多,但它们在规模上、历史上、知名度上都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为开展工业遗产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阜新海洲露天煤矿是世界上最大的废弃人工矿坑,可打造成中国最大的能源工业遗产旅游地。

4 结语

通过对辽宁区工业遗产资源价值的了解可知,该区具有开展工业遗产的丰富资源。以沈阳为中心的机械工业遗产地,以鞍山、本溪为核心的钢铁中心,以及以抚顺、阜新为核心的能源工业遗产点,都代表了辽宁省工业发展的历史及工业演变的区位状况,可将该区的三大核心地带开发成工业遗产旅游,开辟专门的机械—钢铁—能源重工业遗产旅游专线,将辽宁省打造成东北区乃至全国重要的工业遗产旅游基地。

摘要:近20年来,随着西方“逆工业化”大潮下工业遗产旅游案例的成功开发,我国的工业遗产旅游也得到重视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发。以辽宁省不同时期的工业遗产为对象,首次通过对工业遗产意义及遗产资源的相关属性建立评价指标,采用AHP方法进行评价,为辽宁省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重点、有序开发提供依据。

辽宁省工业旅游的开发 篇4

一、工业遗产与工业遗产旅游

工业遗产是指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 具体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磨坊、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仓库和店铺、生产、传输和使用能源的场所、交通基础设施等。

工业遗产旅游是伴随着人们对旅游资源理解的拓展而产生的一种旅游新概念, 是在传统工业区域产业衰退的过程中, 基于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目的, 在工业遗留物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一种重温或了解工业历史和文明, 融合相关旅游功能的新的旅游形式。我国学者李蕾蕾认为, 工业遗产旅游是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 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等, 改造成为一种能够吸引现代人们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 同时具有独特的观光、休闲和旅游功能的旅游新形式。简言之, 工业遗产旅游就是以工业遗产为核心吸引物的主题旅游活动。

二、辽宁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对策与建议

借鉴国外工业遗产旅游发展经验, 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辽宁省在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坚持理性开发, 科学规划项目

工业遗产旅游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 统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开展工业遗产旅游不能一哄而上, 应保持头脑清醒, 根据自身的条件审时度势地进行开发。首先要综合分析辽宁工业遗产旅游资源, 制定整体规划, 对众多工业景点进行循序渐进的开发, 充分发挥现有的工业基础优势, 处理好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关系。政府部门应该统筹安排, 把工业遗产旅游纳入地方旅游的整体规划中去, 从组织机构建设、工业遗产普查和认定、规划编制、项目开发、宣传推介等方面提出操作方案, 推动工业遗产旅游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二) 突出主题特色, 展示遗产文化

工业遗产旅游不同于文化遗产, 关键在于突出其鲜明主题。工业遗产开发不论是采用博物院模式、公共游憩空间模式, 还是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开发模式, 特色是旅游经济的生命力所在, 没有特色就没有吸引力, 就不会产生旅游市场效应和经济效益。只有充分认识和挖掘辽宁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价值及其内涵, 才能开发出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如有“煤都”之称的抚顺, 不能因为开发工业旅游就选择建山水景观和宾馆别墅, 而恰恰相反, 只能选择将“傻大黑粗”的煤炭生产设施作为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依托, 比如, 稍加改造的煤窑小火车、煤雕等都可变成旅游市场上叫座又叫好的产品。

(三) 导入体验理念, 展现工业魅力

旅游的实质是体验, 工业遗产旅游的实质是游客在工业场景中的一次体验活动, 一次独特的经历。旅游产品的可感知性、可理解性、可参与性是体验旅游的关键所在;新鲜感、亲切感、满足感是旅游体验的最终目标;求补偿、求解脱、求刺激是旅游活动的核心驱动力。“三性”、“三感”、“三求”的有机组合构成了工业遗产体验旅游的灵魂。因此, 在工业遗产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中, 应该树立体验旅游观念, 注重游客的体验过程, 通过“三性”, 达到“三感”, 满足“三求”, 为游客营造一次独特而有趣的工业旅游经历, 使其在整个游览过程中获得感官和精神上的满足。例如, 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可以开展井下挖煤、井下探路、体验矿工生活等旅游项目。在此基础上, 可增设时尚的休闲娱乐项目, 充分展现煤矿生产的独特魅力, 满足游客的求新、求异、求乐心理, 增强旅游吸引力。

(四) 保持原汁原味, 增强现场感受

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应当遵循“修旧如旧”的开发原则, 对可恢复的标志性遗址、遗迹, 要恢复其原貌, 保持其原真状态, 要收集和记录历史文物、故事、事件等无形工业文化遗产, 最大限度地增强工业发展历史的真实感和完整感。辽宁省要开发一批保留原址、原貌特征的工业遗产旅游项目, 包括保留具有原貌特征的厂房, 开辟能够展示工业文明、工业时代的一些博物馆、纪念馆等。为了让游客参与互动, 可以开发一些情景交融的体验式的旅游项目, 在尊重工业历史的前提下, 工业遗产旅游产品既注重原汁原味, 又注重趣味性、参与性, 并将现代科技融入其中, 提高工业遗产旅游的品味, 使游客在观赏产品的同时, 还能感受到工业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强大魅力。例如, 青岛啤酒企业在专为游客建造的青岛啤酒专业博物馆内, 车间设备的设置与工作场景的安排完全再现了历史原貌, 形象逼真, 让游客赞叹不已。我们可以借鉴青岛啤酒企业开发工业遗产旅游的成功经验, 利用工业厂房建立酒吧一条街、商业一条街、购物一条街, 还可以把规模比较大的工业基地厂房改建成酒店。

(五) 注入文化元素, 提升旅游品质

旅游的灵魂是文化, 文化元素的成功注入是解决辽宁工业遗产旅游现存问题大门的智慧钥匙。工业遗产旅游项目中可突出企业文化, 通过渗入“软性”的企业文化使工业遗产旅游贴近普通百姓。在企业内增设相关文化娱乐设施, 深刻挖掘企业传统文化内涵, 将本土企业的文化和科技含量融入到产品的设计当中, 能够使游客增加知识, 丰富经验, 加深体验, 提升娱乐, 延长游客逗留和消费时间, 企业在创造文化价值的同时, 创造较高的经济价值。辽宁老工业基地在发展自己的煤文化、钢文化的同时, 还要注重工业发展历程中的工人阶级艰苦创业行为和精神的收集、挖掘、弘扬, 充分展示工业文明, 发展历史与现代、怀旧与时尚完美结合的工业遗产旅游。

(六) 传授科普知识, 发挥教育功能

较强的知识性和教育性是工业遗产旅游的另一个突出特点, 这是其他许多旅游产品难以替代的, 结合科教兴国的浓厚氛围和人们特别是学生对科技知识的渴求, 将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为教育性旅游产品, 使工业遗产旅游产品寓教于乐, 在传播知识、技能的同时, 避免枯燥的说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项目设计上, 可将现场演示、模型展示、动感体验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德国鲁尔工业区的亨利钢铁厂原是一个保留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与文化景观的著名历史古城, 目前已改造成为一个露天博物馆, 其中设计了许多儿童可以参与并在废弃的工业设施中开展各种活动的游戏故事, 通过故事了解建筑文化和工业生产知识, 接受科普教育和品德教育。

(七) 开发旅游商品, 塑造企业形象

发展工业遗产旅游需要平衡企业和旅游者双方的利益, 通过开展工业遗产旅游实现企业预期目标, 同时, 满足游客旅游需求, 实现双赢的局面。旅游商品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应重视旅游购物市场的开拓。一方面, 企业可把生产的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 另外还可将纪念品转化为企业的宣传品, 在纪念品上标记企业的标识、图案、文字。例如, 沈阳老龙口酒博物馆可以将酿酒工艺和品牌形象结合起来, 寓传授知识与娱乐购物于一体, 既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酒文化, 又提高了老龙口酒的知名度,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八) 强化安全意识, 提高服务质量

辽宁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应该按照国家旅游局颁布的《工业旅游发展指导规范》标准, 在项目设计中注入更多的人性化元素, 具备一定的亲和力。第一, 要建立和完善游客接待服务中心, 坚持以人为本, 处处为游客着想, 提供人性化、亲情化、细微化服务;第二, 要配备专职导游队伍, 抓好导游员培训工作, 精心准备解说词和宣传品, 为不同国家游客提供多语种导游服务, 并且在景区建立路标和景点介绍, 方便游客的游览;第三, 要切实抓好安全工作, 在景区适宜的地方树立安全警示牌, 导游员要对游客多做提醒工作, 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让客人高兴愉快而来, 尽兴安全而归。例如, 阜新海州煤矿存在地下积水、二氧化硫气体等危险因素, 在开展工业遗产旅游时, 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细致的安全检测, 消除安全隐患, 构建安全的旅游环境。

摘要:随着遗产旅游的兴起和人们对工业遗产价值的重新认识, 工业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辽宁工业遗产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潜力。辽宁省在开展工业遗产旅游过程中应该坚持理性开发, 科学规划项目;突出主题特色, 展示遗产文化;导入体验理念, 展现工业魅力;保持原汁原味, 增强现场感受;注入文化元素, 提升旅游品质;传授科普知识, 发挥教育功能;开发旅游商品, 塑造企业形象;强化安全意识, 提高服务质量。

关键词:工业遗产,工业遗产旅游,东北振兴,辽宁

参考文献

[1]裴珮.辽宁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的初步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 2007, (3) :26-28.

[2]时坚.辽宁工业旅游客源市场初探[J].商场现代化, 2007, (11) :31-33.

[3]牛成喆,吴生智.浅议工业遗产旅游开发[J].商业时代, 2007, (5) :67-69.

[4]刘筏筏.大连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对策探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7, (3) :89.

辽宁省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初探 篇5

关键词:农民旅游,市场开发,辽宁

(一) 引言

经过近30年的大发展, 辽宁省旅游业已经进入相对成熟阶段, 旅游企业在竞争城市旅游者过程中已进入白热化, 探索新的旅游市场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分析现在旅游市场客源结构我们发现, 现今旅游企业关注的客源主要是收入水平相对高, 有出游的物质条件和内在需求的城市居民, 但是占人口近半数的农村人口不再旅游企业视线之内或很少受到旅游企业的注意, 广大的农村将是旅游企业扩大旅游市场, 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活水之一。

(二) 辽宁省农民旅游市场开发现状及问题

1. 基本现状

当前, 辽宁省的农民旅游刚刚起步, 农民旅游主要表现为:旅游规模小, 旅游支出少, 旅游形式主要以节省费用的探亲访友的“自助游”为主等特点。相对城市居民, 目前辽宁农民的人均收入还很低, 大多数农民除了必须的生活开销外还没有太多的积蓄, 而且还有医疗、子女升学就业等压力, 还没有能力拿钱出去旅游;一部分收入较高的农民加入旅游队伍, 出去旅游, 但从总体上看规模还不大;由于农民的人均收入低于城市居民, 加上传统的勤俭观念, 农民出游目的大多是以观光游览为主, 很少购物, 因此旅游支出相对少;因为对旅游市场的陌生感引起的不信任感, “投亲靠友的自助游”常是农民外出旅游乐于采取得形式。

此外, 辽宁省的农民旅游主要是以省内旅游为主, 在旅游距离上表现为由近及远的特征, 主要选择一些适合自己并未去过的省内景点旅游, 再由此逐步向省外推延。但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 农民旅游的规模、旅游支出、旅游距离、旅游形式都会发生新的变化, 农民旅游是一个新兴的, 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市场。

2. 问题

(1) 旅游企业不重视农民旅游市场的开发

从目前市场角度看, 买方主要是城镇居民, 农民暂时充当配角, 因此旅游企业在服务对象上侧重于城镇居民, 产品开发和线路设计也主要以城市居民的“口味”出发, 而对农民这个旅游群体不够重视, 旅游市场针对农民旅游的服务极少, 使得有旅游能力和旅游欲望的农民来, 想外出旅游却不知道该怎么去旅游, 去何地旅游, 旅游过程中的吃、住、行等问题应怎么安排, 经媒体和旅行社介绍外出旅游的还很少, 外出旅游的愿望受约束较强。

(2) 旅行社的差别对待

省内的旅游市场有的已经注意到农民这一新型旅游群体, 也开始组织农民游客旅游活动, 但是在服务上出现差别对待的不正常现象。农民花同样的钱得到的服务却与城里人相差甚远, 一些旅行社服务人员对农民的轻视和不尊重, 导致旅游活动中常常产生争执, 这是阻碍农民外出旅游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提高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迫在眉睫。

(3) 旅游线路设计不科学

许多旅行社在接待农民游客的时候, 仍然按照接待城市居民的情况进行线路设计, 即在旅游活动中安排购物活动, 对城镇居民来说这或许是一个购买纪念品赠送亲友的好机会, 但对于消费水平普遍偏低的农民团队而言, 这种安排并不科学。如何科学设计旅游线路, 根据农民游客的特征进行产品开发成为旅游企业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

(三) 辽宁省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对策

1. 重视农民旅游市场开发

我省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近一半, 从总量上看是一个巨大的潜在旅游市场;而且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贯彻实施, 农民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农民会加入旅游行列, 这对扩大旅游消费, 增加旅游收入, 繁荣旅游经济具有重大意义。但是从目前省内地方政府、旅游行政部门以及旅游部门看, 对发展农民旅游市场的积极性不高, 重视程度不够, 认为组织农民旅游成本大、利润低, 在眼界上存在短视现象。因此, 各级政府、旅游管理部和旅游企业要转变观念, 从长远利益出发重视农民旅游市场的开发。政府在减负增收的同时, 要建立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 农民富裕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才能推动新的消费观念及行为的产生。同时, 大力倡导农民旅游消费, 改善农民对传统旅游的认识;给予旅行社一定的优惠政策, 如减免税收、政策激励等, 从而激发旅行社组织开发热情, 主动寻找农民旅游市场发展的商机, 推动农村旅游市场的繁荣。

2.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宣传方式

目前农民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主要是电视广播和亲戚朋友, 因此要加大对农村旅游市场的宣传力度, 扩大旅游宣传覆盖面, 增加旅游宣传手段, 通过进行上门宣传, 如发放宣传品、各家各户走访、利用乡镇宣传栏等, 培养农民观念, 提高旅游兴趣, 教授旅游常识, 组织旅游活动, 加强示范宣传等, 将潜在旅游资源开发呈现是旅游资源。

3. 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为了提高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 政府要加大对旅游饭店、旅行社以及旅游交通企业的服务质量的监管力度, 旅游相关企业也要转变观念, 提高对农民旅游者的服务质量, 加强诚信服务, 让农民游客感到游有所值, 吸引农民的“二次旅游”。农民旅游市场是一个区别于城镇居民旅游市场的新型旅游群体, 诚信服务会引导农民对旅行社的信任。农民是自己最好的宣传者, 若出游会给农民留下美好的印象, 旅游就会成为农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 农民旅游线路设计应“量体裁衣”

现阶段我省的农民旅游者的特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 收入水平还不高。第二, 旅游意识还不强。第三, 农闲时间的季节性。

针对我省现阶段农民的一些特点, 在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设计上要“量体裁衣”。 (1) 产品设计上, 应以经济实惠的旅游线路和价格为卖点, 在旅游线路设计上, 主要以观光旅游为主, 减少购物的内容。 (2) 针对农民旅游意识不强的现状, 政府机构、旅游行政组织以及旅游企事业等方面, 应该采取各种途径扩大宣传力度, 在农民中灌输旅游意识, 培养旅游兴趣, 强化旅游需求。 (3) 农民只有在农闲时才有空出去旅游, 此时正处于旅游淡季, 所以如果做好农民旅游的服务, 可以将现在的旅游淡季打造成旅游旺季, 达到扩大旅游市场、增加旅游收入的目的, 但是前提是弄清农民游客的旅游需求, 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 做到对症下药。同时, 因为是淡季, 城市出有的游客少, 所以无论是旅游线路的安排, 还是餐饮接待能力都有保证, 价格弹性大, 有利于推动农民旅游和增加淡季收入的“双赢”。 (4) 样板农村游。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 相当多的农民热切希望寻富路、奔小康, 吸收外地农村的致富经验, 因此外出旅游的目的之一就是寻找致富经。鉴于此, 应推出参观样板农村、明星乡镇企业等旅游产品, 以契合农民的“致富欲”。

辽宁省农民旅游市场刚刚开发, 市场巨大, 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旅游线路、开发旅游产品, 打开农村旅游市场的大门成为旅游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应该考虑的一个全新课题。

参考文献

[1]郑群明, 钟林生.农村居民旅游认知特征分析[J].地理研究, 2005, 24 (4) :591-600.

[2]杨学燕.我国农民旅游市场的开发探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26 (1) :146-149.

[3]刘东南.发展农民旅游的现实意义与市场分析[J].福建地理, 2005.

辽宁省工业旅游的开发 篇6

良好的地理位置与基础设施是开发体育旅游的物质基础。辽宁省是东北亚地区经济中心,比邻俄罗斯、朝鲜、日本、韩国。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拥有丰富的海岸线、岛屿等自然资源,还有6个港口和6个机场,交通便捷、四通八达。在公路和铁路的密度方面居中国各省市之首,为开发和参与体育旅游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自然资源的优势与潜优势

体育旅游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所赋予的,已存在并与体育活动相关的,经过开发利用成为旅游者实现体育旅游目的的各种体育旅游载体。辽宁省体育旅游自然资源丰富,有名山、森林公园、海滩、河流、水库、滑雪场等。山岳风光主要有被称为“关东第一山”的千朵莲花山——千山和岫岩的药山、锦州的医巫闾山、丹东市的凤凰山等历史名山,是进行登山、徒步运动的绝佳去处。辽宁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18处,省级森林公园3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6处,是开展野营、探险、狩猎、定向越野、山地车等运动的理想场所。观音阁水库、大伙房水库、汤河水库、浑河、红河谷、本溪大雅河、苏子河、青山沟等,是进行徒步旅游、龙舟、皮划艇、划船、漂流、垂钓及冬季滑冰等体育活动的上佳去处。大连、兴城、葫芦岛等海滨城市,为开展沙滩排球、沙滩足球、冲浪、潜水、帆船、摩托艇等水上体育项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辽宁省有沈阳东北亚滑雪场、棋盘山冰雪大世界、白清寨滑雪场、辉山滑雪场、葫芦岛龙湾海滨滑雪场、千山温泉滑雪场、弓长岭温泉滑雪场、本溪平顶山滑雪场等17家,气温在-5℃~-22℃之间,温度适宜。是滑雪爱好者的理想去处。

三、人文资源优势

辽宁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发祥地。从沈阳故宫、清福陵、清昭陵到明代的兴城古城、永安长城、九门口水上长城再到古人类的遗址,牛和梁红山文化遗址、查海遗址、金牛山古人类遗址、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等让体育旅游爱好者沿着时间隧道走进中国历史感受古文化、燕文化、汉魏文化、鲜卑文化、高句丽文化、契丹文化和满族文化等多元文化及特色鲜明的民族风情。沈阳世博园让旅游爱好者感受到异国风情,亚洲最长的海底世界让体育旅游爱好者感叹海底世界的神奇、大海的包容。中国体育素有“无辽不成军”之说。从77年前的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到80年代的徐永久、姜英、姚景远、李月久、陈跃玲等无不刻上辽宁人的印记。继1989年7月24日,前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为辽宁体育题词“金牌工厂,冠军摇篮”之后,辽宁省在各个项目上又培养出了王义夫、李永波、庄晓岩、王军霞、曲云霞、孙福明、丁美媛、王楠、徐囡囡、郭跃、李晓霞等众多奥运会冠军、世界冠军及亚洲冠军。要充分发挥这些体育明星的作用,充分进行培训与包装,运用体育明星效应,以体育明星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来带动、促进辽宁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打造辽宁体育旅游品牌。与此同时,为解决辽宁籍世界冠军或奥运冠军乃至亚洲冠军退役后就业问题拓宽了渠道。

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优势

辽宁省共有44个民族,民族乡75个,少数民族人口655万人,占全省的16%,是其他省份所无法比拟的。辽宁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110种左右,满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就多达44种。比如:满族的双飞舞、溜冰车、雪地走;朝鲜族的荡秋千、压跳板、顶罐走;锡伯族的打螃蟹等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开展体育旅游活动的重要资源。沈阳的清文化国际旅游节、抚顺满族风情旅游节,吸引了中外的旅游者参与、感受民族独特的体育氛围和民族、民俗文化。

五、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优势

辽宁拥有18处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50多处省级基地、1000多处各类体育场馆,同时还拥有多个国际标准的高尔夫球场和丰富的冰雪旅游资源,如:沈阳盛京高尔夫球场、大连金石滩高尔夫球场等。所以,要适当合理的协调各单位现有体育场馆设施并进行有偿与无偿开放,满足体育旅游活动场地资源的不足,以实现体育场馆设施的可持续发展。

六、人口结构优势

人的因素是决定性因素。人的素质是决定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团队、一个企业、一个地域乃至一个国家、民族的兴与衰。辽宁拥有我国其他省市没有的人口优势,即辽宁省人口4256万人,其中农业与非农业人口各占49.6%和50.4%,男女性别各占50.5%和49.5%,高学历和懂得体育旅游知识的人相对较多。这些说明辽宁的居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余暇时间相对较多,人的思想意识形态能够跟上时代步伐,对于体育旅游等新事物的理解与接受能力较强,参与体育意识强烈,已具备进行体育旅游消费的能力。

辽宁工业遗产档案开发与利用初探 篇7

关键词:工业遗产档案,辽宁,开发利用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的重新规划,一些形成时间较早的老厂房、设备被遗留下来,这些工业遗产档案作为人类社会工业文明的载体, 不仅反映了近现代我国工业发展的历史足迹,还体现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工业建筑风格和文化艺术,如何对这些工业遗产档案进行保护和利用已经成为社会和学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作为重工业基地的辽宁,形成了大量的工业遗产档案,但是却缺乏如何对这些濒危的工业遗产档案进行保护的有效机制,本文旨在为辽宁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有效的运作方式和思路。

一、辽宁省工业遗产档案概况

1.辽宁省工业遗产的分布状况。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的辽宁,除了沈阳———鞍山———抚顺———本溪重工业区外,还出现了以煤炭、化工为主的辽西走廊工业区和以机械、化工为主的旅大工业区。 如此庞大的工业基地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本地区的资源枯竭逐渐没落,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十分丰富的工业遗产。 据统计,全省各地相继开展了确认登记工业遗产的活动,以沈阳、大连、鞍山、本溪、抚顺为主体,共有13个地市共确认了236处工业遗产,其中沈阳20处、大连37处、鞍山28处、抚顺41处、本溪23处、丹东17处、营口15处、阜新4处、辽阳11处、铁岭10处、朝阳2处、盘锦18处、葫芦岛10处。这些工业遗产主要形成于1840年至1949年之间,共有197处,解放后形成的工业遗产占34处, 其余占5处。 这些工业遗产见证了辽宁省工业兴衰的历程,是不可再生的宝贵的历史财富。

2.工业遗产档案的构成。( 1) 企业停产后遗留的实物档案。 实物档案是指企业在工业生产活动中直接形成的能反映企业生产状况和活动职能的( 如厂房、设备、产品仪器等) 物质实体,这些实体档案外观性较强,真实记录了企业工业活动的发展过程,是工业遗产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企业运转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这一部分档案主要包括企业在工业生产中形成的文书、科技、声像等档案,是工业遗产档案的主体部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一部分。 其中文书档案主要包括该企业保管的在处理党务、行政管理事务活动中产生的那一部分档案,如企业机构沿革、部门设置、企业管理文件等。 而最能体现企业科技水平和生产水平的科技档案主要包括各种蓝图、 底图、安装说明书、设计文件等,是企业档案最核心的部分。 声像档案主要包括企业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包括照片、录音带、录像带等各种材料的历史记录。它是一个企业最直观的记录,从建厂到破产或者迁移,这一过程的记录可以通过照片或者录像等载体给人以最深刻、最生动的印象。( 3) 申遗期间形成的档案。工业遗产申遗档案就是与申报工业遗产名录活动有关的档案。按照形成时间不同,可以再分为以下几部分。一是申报项目之前,申报单位为了使工业遗产申遗成功,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从相关机构、 社会团体及个人手中收集到的各种载体的有关资料。 二是申报项目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这部分包括申报过程中的项目申报表、申请报告、申报项目介绍等等,除了文字材料外,还要有照片档案、声像档案作为辅助材料,使申报材料更加多样化、详细化。 三是申报成功后对该项目进行管理和开发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档案。

二、辽宁工业遗产档案的特点

1.内容丰富性。 辽宁省工业遗产形成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种类多样。从内容上来说其中不仅包括如机器、设备、厂房、车间、机床等外观性质明显的实体档案,还包括企业在行政管理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文书档案,同时还包含了与产品、设备安装、厂房建设相关的数据、图纸等科技档案;从产业结构上来说既有重工业企业形成的档案, 也有与民生相关的轻工业遗留下来的工业遗产档案;从企业性质上来说,既有本国独资企业形成的工业遗产档案,也有日伪时期留存下来的日资企业形成的日文档案。可以说辽宁省工业遗产档案涉及了本省工业遗产的各个方面,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内容。

2.地域差异性。 辽宁省工业遗产档案的地域性主要表现为辽宁省工业遗产的地域差异,任何工业遗产都是在特定的地理和历史条件下产生并不断发展的,而辽宁省工业遗产档案是工业遗产内容的真实再现,真实反映了辽宁省的历史文化、工业发展、生态环境、经济建设等带有地方特色的内容。 其中鞍山、本溪等地区的工业遗产多是钢铁工业,因而遗留下来的工业遗产档案也多与钢铁等重工业相关,而大连市船舶、航海业较为发达,所遗留的工业遗产档案也多与船舶相关。 正是各地的工业构成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工业遗产档案。

3.保管分散性。 我省工业遗产档案产生于工厂,包括工厂破产、 企业转型、 工厂迁移所遗留的档案以及工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档案,经过多年的留存转换,有的档案已经进入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保存,有的年代久远、去向不明或流失民间、散落于个人之手,有的则正在建档。 由于保护意识淡薄、保护技术落后,档案损毁、流失现象十分严重,这使得我省工业遗产档案分布更加分散。

4.社会历史性。 辽宁省工业遗产档案是我省人类工业活动的真实记忆,它是对本省范围内工业活动全方位、多层次的记录,包括历史渊源、地域分布、社会需求、技术发展等一系列内容,从中我们可以了解辽宁省在不同历史时期工业文明和社会发展的轨迹,它记录着我省的工业历史,体现着文化的多样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 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辽宁工业遗产档案的保护与开发

1.保护工业遗产档案的基础工作。( 1) 坚持统一的领导。 尽管在国家的号召下,工业遗产的保护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但是在工业遗产档案的开发与利用方面还比较滞后,很多工业遗产档案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档案部门作为档案保管机构,责无旁贷应该担负起这份职责,积极投身到工业遗产档案的开发利用中来。为此,要形成以政府部门为领导,档案部门为主体,协同文化中心、博物馆等机构,形成工业遗产档案保护及开发利用的统一领导机制,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工业遗产档案体系。( 2)制定统一的标准。 同其他地区一样,辽宁工业遗产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之所以进展缓慢,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统一的鉴定和评估标准。 对于那些留存下来的老旧机器和设备, 文博部门把它鉴定为文物,档案部门把它称之为档案,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各自以自己的标准去鉴定,造成了很多工业遗产难以定性, 大大延缓了工业遗产档案确认登记的进程。为此必须成立一个专门的鉴定委员会,形成一套完整统一的鉴定评估标准,为工业遗产档案的鉴定与保护提供最基础的保障,为后续工作扫清障碍。

2.开发利用工业遗产档案的有效途径。 ( 1) 进行全面的普查工作。在进行开发和利用工作之前必须对本省各地区的档案保存状况 ( 保管机构、保管地区、数量) 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 其中大连市的工业遗产档案收集工作因得到各级领导的支持和配合,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大连市档案馆则召开了工业遗产档案征集工作会,就本市工业遗产档案的征集、管理、 保管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在全市相关单位展开调研,并现场抢救性的拍摄了156张珍贵的遗产档案照片,摸清了大连市工业遗产档案基本情况。 目前, 大连工业遗产档案中有文书档案183100余件 ( 卷) , 照片档案约6700张, 声像档案十余盘, 其他实物类档案计1300余件,为其他城市开展工业遗产档案的收集工作做出了表率。 ( 2) 拓宽收集渠道。 由于辽宁省工业遗产档案的特殊性,档案形成的内容丰富、种类多,再加上很多工业遗产档案年代久远,来源分散, 所藏不明,本省有的档案被原机关保存下来,有的被继承机关或其他机关和个人保存下来,为此我们必须拓宽收集渠道。 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采取向拥有散落在社会上的档案的个人进行收集,向文化馆、博物馆等单位收集和向文化遗产单位收集等手段,甚至在必要的情况下,文档部门要对那些濒危的建筑、设备进行拍照、摄像处理,重新建档。( 3)建立工业博物馆。 在遗存的工业遗产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原先的厂房和机器设备,具有跨度大、结构坚固、功能明显、 造型美观等特点,强制性搬迁的难度较大,于此同时它们与博物馆对展示场所及展览物的要求十分贴近。 在原有厂房的基础上,加以合理改造和利用,既能节省博物馆的建设资金,又合理地利用了现有资源,并且十分有益于本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其中沈阳铸造博物馆占地4万平方米,馆藏近1600件铸造设备,它就是在沈阳铸造厂旧址的基础上改建的,对沈阳铸造厂中的机器设备、厂房建筑进行再开发和再利用,降低了建馆成本,同时对本省的工业遗产进行宣传,对社会进行有关方面的教育,展现了博物馆内工业遗产的魅力。( 4)开发档案旅游资源。工业遗产旅游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模式, 就是以已经废弃的工业遗存为基础, 利用原有的生产设备、厂房建筑及周边环境等等,改造成能够吸引人们主动了解工业文明,同时具有独特的休闲、娱乐和教育功能的新的旅游方式。 辽宁省的工业遗产档案十分丰富,中国的钢都( 鞍山)、中国的煤都( 抚顺)、中国的飞机制造基地( 沈阳)、中国的船舶制造基地( 大连)以及阜新目前拥有以采煤车、炼钢厂、铁轨、废弃的厂房、工人宿舍等形成的档案为代表的大批工业遗产档案。 这些工业遗产档案构成辽宁地区发展工业遗产档案旅游的核心吸引力。

上一篇:积极心理的培养及运用下一篇:手术前后排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