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音乐教育

2024-05-28

新时代的音乐教育(精选12篇)

新时代的音乐教育 篇1

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日本教育峰会日前在日本冈山县仓敷市举行,七国教育部长重申了对优质教育的承诺。

“教育是一种人权,一种推动性别平等、消除贫困、可持续发展与和平的力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参加了本次教育峰会,这是她十年来第一次出席七国集团教育部长会议。她在开幕式上表示:“无论是在东京、纽约、贝鲁特、加德满都还是内罗比,让孩子接受教育都是一个社会为其未来发展所做的最明智的投资。”

日本文部科学大臣驰浩表示,无论何时,教育的作用都十分重要。从法国和其他地区发生的恐怖袭击可以看出,各国应当团结合作利用教育的力量,加强社会的相互理解和充分参与,这才是克服分歧的关键。他说:“我们必须解决社会边缘化和不平等的问题,创造出一个人人都满怀希望的社会。”

如何使教育成为促进包容、社会进步和跨文化理解的力量,是本次会议研讨的一条主线。所有代表都坚持实施必要的政策来解决各种不利因素,迎合不断增长的人口多样性,培育文化多样性和全球竞争力,鼓励批判性思维和对困难问题进行协商等。

本次会议上,七国教育部长承诺将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提高对教育的关注,并将其视为一项首要的政策议程。会议通过了《仓敷宣言》,该宣言着重描述了包容性的尊重、人权以及促进文化交流和全球竞争力等内容。宣言称:“我们将竭尽所能,确保提供包容、公平的学习机会,无论背景和环境如何,我们将为所有年轻人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宣言呼吁性别平等,要求提高理工(STEM)项目中女孩与妇女的参与量,整合信息和通信技术促进学习,并加强对教师的专业支持。

链接

仓敷宣言(节选)

李冬梅译

如今,急速的社会经济发展给全球带来了诸多重大变化。伴随着全球化与技术革新,人们能够接触多样化社会,获取更广泛的信息,人与人的交流变得更加生动活跃,生活质量也在逐步提升。伴随着人工智能(AI)和万物互联(Io E)等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的提升,一部分的生产工作转为智能自动化,一些研究也指出未来将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型工作。

基于这些社会发展背景与世界课题,立足全球化的视角来探讨教育政策的总体方向十分重要。对于收入差距与阶级对立问题,我们不可继续放任不管。为坚守国际社会的和平、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尊重伦理、理解他人、尊重人权、自主行动的和谐社会,必须发挥教育的力量来达成这些目标已是无可非议的坚定事实。教育在帮助人们实现自身梦想、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相互协作采取措施的过程中,通过教育来培养基本价值观,即尊重生命、自由、民主、多元共存、宽容、法治、尊重人权、社会包容、无差别无歧视和性别平等,同时提升公民素质。基于这些教育的重要性,我们特此发表如下宣言:

教育应当发挥的新作用

通过教育实现融合与和谐并存的共生社会。贫困、失业等社会经济不平等问题,以及近来的难民、移民问题,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蔓延,部分青年群体中出现的暴力行为更是过激化、急速化发展。为应对这些新旧课题,我们相信在促进“社会融合”方面,教育将发挥重要作用。我们承诺将竭尽全力,通过终身学习,面向所有人提供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在推进消除损害到人类尊严的一切暴力行为以及种族歧视的价值观与行动方面,教育将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此,我们重申,帮助下一代学习并理解作为人类共通价值的尊重生命、自由、宽容、民主、法治和尊重人权等理念十分重要。我们坚决承诺在共通价值的基础上,致力于推进能够提升公民素质的教育实践。

新时代所需的资质能力。生活在很难预测并且变化激烈的未来时代的下一代,需要认识到未来必须自主地去开拓,不仅应具备高效解决已有课题的能力,还应自主挖掘并解决新课题,掌握创造新价值的能力。

为培养学生新时代所需的能力,我们应当在思考各国实践及其客观依据,以及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社会和哲学背景基础上,全体教育相关人员共享新视角下的教育实践基础:学到了什么(知识维度),如何运用这些学到的知识(能力维度),如何融入社会与世界、度过更好的人生。

基于以上视角开展教育实践,帮助学生掌握未来所需的交流能力、创造力、批判性思考力、问题解决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以及所有通用能力,进而融入市民社会以及整个世界。所有这些能力,均应在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以及对于知识背景的深刻理解下拓展形成。

为发挥教育新作用所需的国际协作。在前述教育新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个人之间、学校之间、地域之间、国家之间的多维度教育领域的国际协作,能够培养构筑多文化共生社会所需的极为重要并宽泛的能力,例如对于不同思维与价值观的包容力等。

作为优先政策议题的教育。接受教育是人类的基本权利,也是维持世界和平与繁荣、构筑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当强力推进更深层次的国际协作,将教育提升至世界各国的优先政策议题中。我们重申面向教育领域公共支出的重要性,以及将这些财力有效运用到每一个人都能接受高质量教育方面的重要性。

创造教与学的新方案

尊重教育多样性。每一个人发挥自身潜力并产生新思想、新创造,正是现代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原动力。我们需要认识到,具备多样化背景的人们只有相互包容、相互协作,我们的社会才会稳如磐石。因此,培养下一代具备跨文化的协作能力与全球化能力十分关键。

消除对于处境不利的儿童与年轻人(难民、移民、残障人士、备受欺凌虐待、拒绝上学、没有接受就业就学与职业训练等)的疏远排斥、消除差距与不平等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让所有儿童与年轻人脱离困境、享受幸福,并能学到生活与工作中所需知识与技能的包容公平的教育,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我们也将为此做出最大的努力。我们承诺将致力于构筑尊重个性与多样性,使所有儿童与年轻人均能最大限度挖掘自我潜力并发挥自身优势的教育环境。

推进女童与女性权利以实现包容、公平和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包容、公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通过教育消除固有的性别观念,保障女童和女性在社会规划、领导执行方面的平等权利与机会十分重要。

关于女童和女性教育,一方面获得学业成功的女童不断增加、值得欣喜,但也需要注意到在一些特定领域,女童和女性依然是少数群体。为帮助所有女童和女性具备多样化、高水平的生存能力与职业能力,我们主张并支援贯穿终身的平等学习机会与职业教育能力开发行动。并且,通过为男童和女童提供同等的机会,推进他们共同参与社会规划。

教育衔接就业与社会。全球化和技术革新带来了就业的无国界化。为确保就业雇用的顺利开展,不仅需要保障必要的实践与技能培养,还需消除现今教育实践下形成的学生能力与劳动市场所需能力的不匹配,加强两者对接。

此外,让每一个社会成员贡献于社会经济发展并获得相应回报,培养其感受劳动喜悦的勤劳意识与职业信念也是十分重要的。为推进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教育,我们鼓励并支援学校、家庭、劳动者、经济团体、非营利团体等所有相关人士间的紧密协作与对话。

教育在社会的大框架下运行,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本身应当是开放的、多元的,并且尊重所有的传统与文化价值。儿童通过在社会中体验学习成果,自觉意识到社会中每一个体的职责与责任。学校、家庭、社会等全体相关人员相互协作,全社会联动培养肩负新时代使命的儿童尤为关键。

应对技术革新的教育。信息技术(ICT)是促进课题的发现与解决、实现协作性多样化学习的有效工具。教师面对面地指导学生固然重要,与此同时也应当推进基于信息技术的高质量教育。应当确保所有学生平等地享受支援学习的技术,并体验信息技术媒介下的学习。由于教师在学生学习并收获信息技术教育成果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升教师的课堂信息技术技能尤为关键。

通过互联网,增加学生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学生间的互动学习,同时实现教师间共享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优秀教育实践,今后将推进这些信息技术媒介下远程教育的发展潜力。

支援教职员工并提升其能力。在当今人员跨国流动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教师本身掌握跨文化协作能力以及国际化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为解决当今国际社会的紧急课题,通过召集各国有识之士,协作培养能够基于国际化视角有效指导跨文化、跨宗教、跨语言儿童的教师人才十分重要。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根据每一名学习者的能力、理解程度及其兴趣爱好,面向每一名学生提供基于多样化需求的个性化指导,应当通过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强化并支援教职员工以及学校工作人员、配备有效并充足的教师人数等措施,帮助教师通过协同相关领域的专家以及社区居民一同致力于上述教育目标。在此过程中,政府积极的财政投入十分关键。

推进基于客观依据的教育政策。通过质性研究或统计研究等基于客观依据的教育政策,能够增进社会理解与支持,也是最大程度发挥教育政策成效的关键。为推进基于客观依据的教育政策,我们应当共享有关教育政策研究的优秀举措与课题,促进各国之间行政人员与研究者的相互交流,并面向国民普及成果。与此同时,在收集、验证并活用客观依据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到各国所处的不同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

国际协作的新方式

教育国际化。七国集团的各国接收了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研究者和教职员工,而今后也将继续致力于为世界各国的年轻人提供能够体验他国教育体制与文化传统的机会。

通过国际协作以及优秀实践的相互学习,将为不同地域的高等教育机构、学生、教师和研究者提供更加开放的互联网而做出更多的协作与努力。为推进年轻人的相互学习,我们将鼓励更多的大学与学生、研究者与工作人员参与到国际教育项目中。

并且,不仅仅局限于高等教育阶段的留学,我们也将鼓励自初、中等教育阶段起的留学与国际交流,强化高中阶段的学生交流、开发交换留学项目。另一方面,在学生很难亲自体验海外留学与交流的情况下,虚拟体验也将对学校和班级氛围产生良好影响。可持续发展目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的各项目标之间具有普遍的、不可分离的、紧密相关的联系。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教育目标,即“确保包容性和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的机会”,对于其他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影响。

在国际化发展的当下,部分国家与地区的混乱严重影响着世界和平与繁荣。在此背景下,我们应当加强国际协作,一同解决世界共同的课题。为确保所有人均能获得主要学习领域的基础技能,我们应促进国际化监督以及相互间的学习。

处于不利环境的人们,特别是女童和女性,很难接受到高质量教育,因此不仅应当保证所有女童和女性均能接受教育,还应消除基于性别观念的暴力与歧视,在安全、包容与有效的学习环境中开展教育活动,同时满足她们在健康与福利方面的特殊需求。

为实现教育与体育、文化、福利等其他领域的有效融合,推进和平社会的构筑并保持人类的尊严,我们将不断提升贡献于人类协调发展与繁荣的教育价值。

新时代的音乐教育 篇2

昨天上午,湖南省召开教育视频大会,学习与解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会议以视频方式进行。会议由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王瑰曙主持,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蒋昌忠、省委组织部基层党办主任武宁、省委宣传部李颖、省科技厅副厅长周纯良、省人社保障厅于兴发等同志分别作了讲话。我们在花垣县教体局参加视频会议,通过学习,相信教育的又一个春天已经来临。

一、评价指挥棒决定了教育的导向

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蒋昌忠说: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指挥导向。教育的主要顽瘴痼疾,根源在评价上,是不科学的教育评价造成了目前的突出问题。要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人人都看到、人人都想改、却很难解决的教育难题,只有从教育评价上进行大刀阔斧、革命性的改革,才能达到消除教育顽瘴痼疾的目的。

教育需要评价,教育在很多方面具有难以量化性。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以量化的思维对所有事物进行评价,教育便是其中之一。要对难以量化、在某些重要方面不可能量化的教育进行量化评价,不可能不出问题。分数,是用以量化评价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的主要依据。分数来源于学生的考试结果,也就是说,学生考试的结果不仅仅决定了学生的“成绩”,更决定了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成绩。为了获取“成绩”,各种怪招层出不穷:“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活着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提高1分,坏掉千人”,等等,在不正确的评价机制下,本应该是教育目的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工具”。

学生的考试分数高,就是教育质量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低,就是教育的质量低。择校、掐尖、生源大战、师源大战、教育发展不均衡就成了必然,教育乱象接踵而来。

评价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应该用不同的内容与标准。但现实并非这样,蒋昌忠厅长说:用中小学生考试分数评价老师的现象还很严重,要改过来,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条件;要破除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法,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王瑰曙副厅长说:教育的周期长,举办“少年班”是不成功的。我们没有看到教育的这个特性,以成年人的臆想替代孩子的成长规律与教育的基本常识。

从评价上进行全方位的改革,真正地抓住了问题的本质。王瑰曙副厅长说:湖南省今年高考题目难,原因在于命题上更加突出考核学生的能力,而不是记忆力(虽然记忆力也很重要)。正如华南师大教授陈友芳说的:新高考命题要让学生由“做题”转向“做事”。

二、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是教育评价改革成功的最重要前提

党的教育方针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加强党对教育全面领导,切实做到令行禁止,对落实不严、不到位的单位及个人进行严厉追责。这是确保教育评价改革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在用人上,不唯学历、不唯院校、不唯是否是“海归”,“学历不代表能力,也说明不了人品。”

王瑰曙副厅长说:前不久,深圳中学招“高才师”,其录取的教师中,北大清华研究生、博士生占了很大比例,并不看好这种现象。很多人看上的是深圳中学的待遇,而不是喜欢教育,喜欢教育职业才是做好教育的最重要基础与力量。

各级各类高校每年的招生人数基本上固定,参考人数多,录取率就低,参考人数少,录取率就高。如清华、北大这样的“好大学”资源稀缺,能录取到985、211高校就读的考生是少数。王瑰曙副厅长说:绝大部分的孩子要建设祖国、服务家乡,所以我们的教育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国家情怀,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蒋昌忠厅长还说:要传承红色基因,让孩子们从小相信共产党、拥护共产党、热爱共产党。自来,我们学校每年秋季的艺术体育节都要演唱《长征组歌》,目的也在此。

三、教育评价改革要从系统出发

教育是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教育评价改革,需要从系统出发,强化整体性,大家齐行动、同方向、共发力。

做好新时代的初中音乐教师 篇3

一、合作教学的定义与其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1.“合作教学”定义

合作教学,顾名思义注重师生间的积极参与和团结协作, 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形式多变、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其中包括老师与学生的合作,学生之间的合作,具体操作因实际情况而定。

2.初中音乐合作教学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沟通,互相配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课堂是传授知识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处的一个重要平台, 但教师大部分时间都是以传授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处,缺乏沟通与合作,教师与学生之间很少出现有利于教师自身能力提高的交汇点。合作教学的教学方式某种程度上能很好的调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由发挥空间的同时, 还能够通过学生的各种反应,将教学结果反馈给教师,有效地团结和凝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将教师的教学技能与素质得以最大限度的开发与提高。

二、如何开展初中音乐合作教学

1.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初中音乐合作教学的前提。合作教学的新颖模式,能激发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让孩子们在和谐、活跃的环境中学习。那么,对于初中音乐教师来说,该如何有效地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呢?

无论是教室外观还是教学过程,如果给学生们呈现的是呆板、死气沉沉的现象,都无法让学生有兴趣和动力主动进行有效的学习。所以首先在教室的整体布置上,教师可以把教室布置成一个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创意的空间,如贴上自己喜欢的歌手的照片、贴上大家都喜欢的乐谱等,或者教师按音乐课的主题,布置成相关的主题。

其次,教师也可适当改变教学环境,如将室内授课改为室外授课,一定让学生惊喜雀跃。最后,在合作教学付诸于实践中时, 教师一定要做好先期指导,让孩子们知道合作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在应用过程中该注意的问题。只有让学生们充分了解后,合作教学才能有效地发挥,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作为教师,一定要引导好学生,保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2.选择恰当的合作教学内容

选择合理的合作教学内容是合作教学成功的关键。除了课本上的内容可以采用合作教学以外,还可以选取流行音乐作为初中音乐合作教学的辅助内容。在不偏离健康教学的轨道的前提下, 初中音乐教师可以适当迎合初中生追爱流行音乐的心理,选择大街小巷耳熟能详,且适合中小学生的歌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引导学生正确学习流行音乐。《水调歌头》等歌既有流行度,又有其古典文学的深厚底蕴,教师还能借此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两全其美。

3.选用科学的合作教学方式

合作教学的方式有师生互动合作的方式,也有生生互动合作的方式。师生互动合作的方式是日常教学中开展合作教学的主要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积极地参与知识探究活动,主动吸纳音乐知识与技能。例如:在欣赏藏族音乐时,先对比两首民歌的不同特点,再总结藏族囊玛与堆谢的不同风格。

又如: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钢琴伴奏,并邀请班上会拉小提琴的同学演奏小提琴, 其它同学则负责伴唱, 这样就使教师和学生共同体验音乐之美,共同创造音乐之美,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同的情感体验,在互动中获得尊重和欣赏。

生生互动合作教学要靠教师科学的组织和分配来完成,初中音乐教师一般可采用组内异质分组、组间同质分组的原则。组内异质分组是指将不同性别、性格特色的学生分配在一起,优势互补,各展专长;组间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相反,是指将属性大抵相同的学生分在一组,较小的差距易于学生之间的融合。在教师方面,科学的教学方式是,结合教学的内容,采用多元化的合作教学方式,在教学时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例如:笔者在教授《念故乡》一课时,曾将学生分组,以配乐诗朗诵的形式让学生合作学习,有些学生负责配乐,有些学生负责朗诵, 在各组准备的时候我适时的在各组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使合作表演的主题明确。

器乐教学也可以作为初中音乐生生合作教学的主要内容。如竖笛教学,可以给学生分好组, 座位可以改变成以小组为单位的模式, 让接受快的学生带动学得慢的学生,再选好组长检查督促。这样的做法能使课堂器乐教学真正地落到实处,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好这种课堂乐器。

4.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

互动教学是很注重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的。合作是一种意识,也是一门学问,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的学生容易自我封闭,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活都很不利。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音乐教学也不例外。

三、结语

音乐新课程的重点在于突破和创新,作为新时代的初中音乐教师,应秉着创造和发展的态度,在日常的初中音乐教学中,将合作教学的精髓完整、有效地利用起来,通过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孩子们积极自主的学习,培养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鼓励他们团结合作, 使孩子们在相互沟通与合作中领略欣赏、品味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

应对新时代的网络教育挑战 篇4

关键词:互联网,中学生,负面影响,对策

在国际交流和人际交往越来越广泛和重要的今天, 我国网络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面对网络时代, 积极预见网络时代教育发展趋势, 主动探索互联网对中学生的影响与对策,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网络引入课堂后, 学生学习信息量大, 学习方式多样, 但在互联网绚丽多姿的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暗流。由于网络技术尚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 加之网络管理相对滞后, 信息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日益凸现并引起广泛的关注。主要表现在:

1.人际关系的错位

中学生的情感丰富、高亢而热烈, 他们富有朝气, 容易动感情, 也容易被激怒。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幻想。而长时间与电脑独处, 使社会被分离成一个个“独享空间”, 这种无形的隔离带使人难免陷入“现代孤独”。经常上网的学生很少有时间与人交往, 减少了进行社会比较和适应的机会, 产生与现实人际交往的萎缩和错位。学生抵制诱惑的能力十分脆弱, 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会让他们体验到无比的轻松、自在, 满足个体的控制感, 回到现实生活中会感到不适应, 容易产生偏执、狭隘的畸形心理, 出现“社交恐惧症”。另外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自由度”也使他们产生了一种错觉, 似乎可以不再关心现实生活的不足、得失, 使他们脱离现实。

2.学生健康受损, 无心学习

现在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沉迷于网吧和电子游戏厅, 成为“电子海洛因”的“吸食者”, 染上“网络成瘾症”等心理疾患。沉溺于网络将使学生丧失时间感, 睡眠大大减少, 生活节律混乱或颠倒, 视力下降, 肩背肌肉劳损, 免疫力功能变弱等, 必然影响身体健康。整日沉浸于虚无的恋情, 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据有关方面调查显示:常在网上“行”者, 其基础知识不扎实, 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都相对较弱。网络可以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 但是学生心理还没有成熟, 当他们深陷网中不能自拔的时候, 又怎能有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情绪去完成学业呢?一些学生为支付上网费, 甚至伸出贼手盗窃同学钱包。

3.“灰色”信息、“黄色”信息的负面影响

众所周知, 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 一直充分利用其掌握的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竭力向中国宣传资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 积极推行其文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思想;国内少数敌对势力也利用网络侵蚀人们的头脑, 所以网络已成为西方某些国家和反动势力与社会主义教育在思想文化战线短兵相接的阵地。

网络信息量大, 但也鱼龙混杂、良莠不分。不久前, 某大学的专业机构对一批网吧进行点击率监测, 发现在网吧上网者中有20%多在聊天室聊天, 20%多在浏览黄色网站, 只有一半人在利用网络做正当有益的事, 而这些上网者几乎全是青少年。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前期或青春期, 抵制力较弱, 一旦堕入其中, 后果不堪设想。

4.破坏力巨大的“黑客”技术和信息的负面影响

目前, 国际上几乎每20秒就发生一起“黑客事件”。有些中学生以“黑客”为偶像, 热衷于探索并经常运用攻击他人计算机的新技术, 他们中有的仅仅是为了显示自己高超的计算机运用水平;有的是为了“以牙还牙”, 报复他人;有的是为了追新求异, 在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信息;有的则是受了他人利用, 冒险去刺探自己本不需要也不应该知道的东西。如果不能进行恰当地引导, 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就可能去盲目模仿, 以至于迷失方向, 出现严重的道德失范和违法犯罪行为, 从而冲毁学校教育工作筑起的思想堤坝, 极大地危害国家、行业和他人的信息安全。

在信息网络时代下, 社会和学校应该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因势利导, 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 努力克服可能伴随的消极心理影响, 努力做到以下四点:

一、加强信息网络的监控与管理, 防堵有害信息对中学生的侵蚀

各个网站应该严格审查上网信息, 及时清除网上电子公告牌和电子邮件中的有害信息, 力求正本清源;所有网络终端特别是社会网吧, 应该无一例外地安装节点过滤器, 将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封堵于服务器之外, 尽可能减少中学生接触不良信息的机会;中学应该制定网络管理和使用制度, 定期检查学生电脑的使用记录, 并充分利用校园网和其他优秀教育网站, 让学生在指定的网络空间“冲浪”;家长应该注重营造家庭网络氛围, 严格控制孩子去营业性网吧的频率, 并在尊重的前提下监控他们的上网内容, 限制其上网时间, 引导他们负责任地使用网络;宣传媒体应该加强舆论引导和监督, 营造“不良信息, 人人喊打”的社会氛围;国家网络主管部门应该制定和严格执行相应的规章制度, 并积极寻求网络规范和法律的国际合作, 依法约束上网人群、境内注册网站和网络服务供应商的行为, 监控网络信息内容与传播形式, 直至查处不法网站、网吧和上网者, 坚决抵制国内外恶意网站倾销不良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行为, 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促进作用。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教育活动

学校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有影响的网站和主页, 使之成为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发挥校园网络的育人功能。例如, 可以在校园网上设立教育主页, 把学校的纪律、规章以及学校机构设置等在主页上挂出, 以便学生更多地了解学校, 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同时, 针对学生关心的问题, 可在教育主页中开设多个栏目, 如“情感社区”、“在线指导”、“校园读书网”等, 让各种思想、各种问题在校园网络上都能得到充分的碰撞与交流。也可把经过筛选的学生感兴趣的信息下载、开展网上评选活动, 建立班级和个人网页、开设聊天室等, 以此占领学校教育的时空。针对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而影响了学习的现象, 可以开展“网络与学习”的主题班会, 让学生认识上网与学习这对矛盾的辩证统一关系。有些学生怕写文章, 老师就可让学生在BBS和聊天室里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也可以紧扣时政, 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 写出一些小论文, 再利用网络与同学进行交流。只要引导得法, 学生对网络的一些错误认识就会得到根本性的转变, 让网络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帮手。

三、培养网络道德观念和健康心理, 增强学生免疫力

学校教育工作应该增加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上网学生心理疏导、网络法制观念培养等内容, 使学生提高分辨假、丑、恶和自我约束, 自我控制的能力, 养成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习惯, 努力规范自己的网上言行;充分利用网络中的多元文化和多元道德, 组织学生开展关于网络“两难”问题的讨论, 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使其勇于与错误的、反动的文化意识和思想观点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进而构建科学、合理的道德价值体系;应该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注重利用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信息去感染和熏陶学生, 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 增强其自觉抵制西方社会和平演变图谋的意识和能力;应该倡导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逐渐使他们成长为“网络社会”的道德主体, 承担起维护“网络社会”秩序的重任;应该注重制定、完善网络道德规范, 并将其纳入计算机培训和等级考试之中, 不断强化中学生的“网德”意识和责任感。

四、采用各种方式, 引导学生主动融入现实世界

广大教师和家长应该高度重视弥补中学生的情感缺失, 增强他们的情感张力, 激发其内心深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幸福生活的情感, 有效预防或逐步消除他们对网络的痴迷。我们可以将“良好的交往和沟通”素质纳入中学生的操行评定范围, 精心策划和组织形式活泼、内容健康的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活动和科技活动等, 着力引导他们由迷恋网络虚拟社会走向热爱现实生活世界, 使其学会并乐于主动与他人交往, 积极参与各种有益活动;同时, 多腾出一些时间与他们进行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和沟通, 及时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及时解决其当前所面临的实际困难, 千方百计地缩短与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 使他们感觉到被重视、被关爱, 从而有效预防其变得越来越冷漠和孤僻, 甚至失去真实的自我和真实的人性。只有这样, 广大中学生才能因为热爱生活而与网络保持一定的距离, 才能有信心、有可能跳出迷恋网络的泥潭。

随着网络时代以空前的高速度急速而来, 教师要胜任网络时代的中学教学, 应答已拥有或将拥有网络知识的学生的提问, 就必须努力主动地与网络打交道,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飞翔于网络空间, 实现“教育的革命”。我们应该积极促使信息网络与其他教育渠道相互借助、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共同构建起虚拟与现实、无形与有形、公开与隐蔽相互交融的教育工作立体体系, 切实提高中学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促使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周德藩, 李一宁.现代教育技术[M].无锡:苏州大学出版社, 1998

[2]魏光明.过滤.筛选.发布——中小学生上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德育天地, 2001 (4-5)

职工教育要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篇5

【摘 要】本文对当前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所面临的形势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职工 教育 培训 需求

新世纪即将到来,21世纪的中国将全面走向市场经济和信息社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对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经济形式。社会资源包括物质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以及技术信息资源等,在诸多的社会资源中,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具有决定性意义,缺乏人才,技术落后,则其他资源难以很好地发挥效益。市场经济应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培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作为生产力要素之一,是一种最为活跃的因素,当人掌握并使用了先进的技术和工具,使其物化在生产过程中,才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极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已成为生产力要素,并成为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已发展到了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竞争。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全局,所以,我们必须尊重知识,尊重科学技术,加快对人才的培养。”必须重视研究、发展和应用新技术,以扩大生产中的科技含量,来加快经济增长,使科技进步因素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这其中的关键的因素是人才的培养。

一、适应时代要求,转变观念,重视科学技术的开发应用,着力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

常州供电局作为国家大型供电企业,在华东电网中处于枢纽位置,担当的角色和任务都是十分重要和艰巨的。一方面要为巩固和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国有经济不断注入活力,为地方社会和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全面可靠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在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提高竞争和驾驭经济的能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以求得生存和发展,永葆青春活力。发展是硬道理,进步才能发展,才能生存,但是现实存在的情形却很不容乐观,经济结构和组织结构不合理,技术应用水平及管理水平不高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企业发展受到职工总体素质较低的制约,全局拥有的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既懂经济,又善管理,且具熟练专业技能的综合性人才较少。

放眼未来,必须加快结构调整,重视人才培养,开发人力资源,适应形势发展,加速人才培养,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当今时代,世界各国激烈竞争的焦点是科学技术,而关键又是人才,从总体看,我国加入WTO后,各个微观经济的企业组织面临的外部环境还要发生很大的变化,市场的约束力也将日益明显。然而,我国接受全面系统的工商管理培训的企业经营者为数极少,不懂新的经营理念,方法和技能,不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外语和国际互联网。

面对内部落后的现状和来自外部巨大压力,必须在发展过程中注意发挥“后发展优势”,充分吸取发达地区和国家电力企业先进科学技术和 2 管理经验,实现跳跃式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制度,加快培养各级各类人才,重视科学技术的开发和运用、提高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为此,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正视内部存在的问题,充分认识外部的压力和挑战,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把握机遇,教育全体员工树立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创业意识和创新意识;要克服安于现状,满足眼前利益的思想,居安思危;面向全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重生存,求发展,以企业为家园,团结协作,共同积极寻求和探索适合企业发展的新路子。第二,尊重知识,重视智力投资,加速人才培养,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既表现为一种物质力量,又表现为一种精神力量。采用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不仅能降低成本,而且能够对未来进行科学预测,作出科学决策,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同时,还对调整和改善企业经济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创收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制定各类人才培养目标,并且形成硬制度,同时还要建立激励机制。一方面分期、分批、分层次对管理人员、施工人员、运行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岗位技能以及经济、法律、管理等综合素质的技能培训;另一方面,鼓励员工个人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从而提高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其次,着力抓好抓实生产技术和工艺的改造,重视科学成果的转化,把潜在的生产力尽可能更多更快地变为现实生产力,增强发展后劲,以适应市场竞争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二、建立有效的职工教育培训机制,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的各种力量,3 形成合力,造就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良好氛围。

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应立足企业,以企业的自身发展为依据,瞄准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实施各种教育培训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反对形式主义,建立起有效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运行机制。要建立起配合默契的协调机制。开展好企业教育培训工作,首先要改变教育培训部门一头热的状况。教育培训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搞好这项工作,需要企业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必须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各部门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的机制,及时处理和解决各类问题,使教育培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要建立起卓有成效的培训机制。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最根本的任务,是确保全体职工达到岗位素质规范的要求,以实现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培训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建设,健全职工教育培训制度等方面予以保证。首先,要解决好教育培训计划、目标、要求的落实问题。在新形势下,企业内部的各个用人单位必须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提出培训计划,由企业劳动人事部门综合平衡后,再由教育培训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在岗、转岗人员的技术培训和专业人员的知识更新,按照按需施教的原则扎扎实实地开展好岗位培训。其次,要建立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培训活动离不开教师,企业只有建立起一支以各专业带头人和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为主体的兼职教师队伍,才能及时地把第一线的最新技术和管理经验反映到教育培训工作中。要健全各项职工教育培训制度。各类岗位培训标准 4 和各项职工教育培训制度的制定、落实,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从传统管理走向科学管理,从人治走向法治的重要标志,认真执行各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系列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规范,不断完善和健全劳动准人制度、岗位资格证书制度,是搞好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基础。第三、要建立起富有实效的激励机制。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就得做到经理愿意干,职工愿意学。在现行体制下,一些企业往往着眼于提高任职期内职工的收益,为企业的近期发展奔忙、操劳,很少有精力放在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上,要使企业领导对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落到实处,上级主管部门就应当把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摆在与生产、经营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布置生产、经营工作的同时,布置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把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企业升级和考核企业第一责任人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进行认真的检查和考核。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企业摒弃短期行为,真正重视企业职工素质的提高,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职工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靠的是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具体地说,就是要将“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的制度落到实处,坚决杜绝“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坚持把是否经过职工技能鉴定或岗位培训、取得有效资格证书作为各类人员上岗和岗位提升的必备条件,在企业内部逐步建立、完善以实际能力为基础的用人政策和以实际贡献为基础的分配机制。

三、以人为本,强化职工岗位技能培训,鼓励职工岗位成才。在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及电力企业新设备、新技术加快更新换 5 代的今天,要建立一支一流的职工队伍,适应企业创一流的需要,必须“以人为本”加强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几年的实践,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局职工教育培训调整了工作重心,淡化学历教育,加大了岗位技能等级培训的力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形成岗位技能培训的有利机制。我局对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列入了局长办公会议的议程,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分析了当前职工中存在追求学历教育,轻视岗位技能和等级培训,认为有了学历就可以评职称,有机会可以跳槽,从一线到管理部门。此外由于中级工、高级工培训后没有什么待遇等,导致一些职工对参加岗位培训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了三条措施:1.淡化学历教育。重新修订了学历教育管理制度,改变学历教育“福利化”的观念,对优化企业教育资源,更好地发挥企业有限的教育经费的作用,创造了条件。2.定期在工人岗位上评聘技师。为使技师评聘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我们进一步加强了高级工的培训工作,评技师必 须有高级工证书,使省电力公司关于技师评聘的条件让生产技能人员都知道。通过这些工作,去年高级工的参培人数相对往年有所增加。3.逐步建立起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的运行机制。为尽快扭转重学历、轻技能的倾向,鼓励职工岗位成才。我们把平时职工参加岗位等级培训列入局经济责任制考核。对于职工在岗位技能培训中,考试不及格或由于个人不积极参加培训而达不到岗位规范要求的人员,采取待岗培训或扣发奖金,并对有些工种岗位,采取竞争择优上岗等。采取了以上措施以后,较好地调动了职工学技术、学技能的积极性。提高职工的岗位技能 6 水平,适应电力建设与发展需要,对企业增强后劲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创造岗位技能培训的有利条件。我局领导十分重视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在职工培训的硬件设施上加大投入,近年来在确保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正常开支外,并投入数十万元改造了职工教育培训基地,装备了计算机、多媒体投影机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改善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法,有力地促进了职工教育培训的工作顺利开展。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做新时代的校长 篇6

参照2012年12月24日我国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的要求,作为一名小学学校的校长,需要紧紧围绕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个目标,严格要求自己,锤炼师德,重视育人,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管理才能,终身学习,不断创新,切实履行好一个新时期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注重教育公平,坚持育人为本,营造良好校风

校风是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学校氛围。作为学校的软环境、软实力,体现着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对于整个学校办学方向发挥着很好的引导和调节作用。积极向上的校风可以感染每一位生活工作在其中的老师和学生。校长作为学校管理者,其很重要的使命就是严格落实国家的有关教育政策,明确学校的办学宗旨,掌控学校的办学方向,引导学校的价值体系的建立,树立良好的校风。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一名义务教育小学校长,需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不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父母职业、职位等不同,而对学生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教育方式,真正做到学校内部的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孩子在学校人人平等,营造一种公平的学校教育环境。同时,虽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重要任务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但不能忽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坚持把德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到“传道”与“育人”两条腿走路,注重营造学校的育人文化氛围,使每一位老师都能以育人为己任,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2. 重视教学管理,引领教师成长,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一名小学校长,当然不能忽视对学校的教学质量的管理工作。为了管理好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真正把学校的教学质量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自身应该对教育教学工作比较精通,能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正确的评价和指导,帮助他们改进教学工作,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引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另外,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学校还应该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为其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如开放图书馆、配备计算机等,还可以通过听评课、研讨、讲座等各种形式的学习,使老师们在学习中不断进步。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力军,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加强对学校教学工作的管理。

3. 健全管理制度,加强校务管理,提升办学水平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作为一个集体组织,单靠人治难免有失客观与公正,这就需要加强学校的制度化建设,用一套科学可行的制度来管理,以利于学校各项工作规范化的开展,减少或避免由于人为因素对管理方面的疏漏。作为一校之长,不仅要对教育教学进行管理,还需要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加强学校管理制度的建设,并且客观、公正、严格地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实现规范化管理,以制度治校,自身也要发挥好带头作用,确保制度的实施不打折扣。同时,建立各种学校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提高学校的迅速反应能力。例如,学校的安全、卫生等一些突发情况,校长要能够迅速的做出决策,妥善处理这种突发情况,避免给学生老师造成生命人身财产损失,打造一个安全的学校环境,也是让家长放心、人民满意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加深,学校管理方面也要学习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如建立家长协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学校管理,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4. 长期不懈地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增强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新时期的学校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校长们坚持不懈的学习充电,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学校管理理论,认真钻研探索,积极的创新实践,为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切实的做一些有益的尝试,为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付出自己的努力。具体来说,作为一名校长,可以利用平常的时间积极通过阅读书籍、互联网上的资源等进行自学,借鉴一些先进的学校管理经验,取长补短。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种校长培训研修,专门的进行一些专业知识系统的学习和补充。另外,也需要不断的反思自己的管理实践,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及时改进工作。

新时代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 篇7

一、信息素质教育内涵及基本内容

1. 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

结合目前国内外研究成果,可将信息素质具体归纳为:有能力从各种不同信息源(图书馆、国际互联网等)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信息素质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心理等方面,而信息素质教育正是以培养学生上述能力等为宗旨的教育过程。信息素质教育为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顺应了信息时代的发展潮流,有助于推动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对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更是大有帮助。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深入研究、系统强化科学的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 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

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信息意识教育。信息意识包括信息主体意识、信息获取意识、信息传播意识、信息保密意识、信息守法意识、信息更新意识等多种意识因素。强化信息意识教育,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对信息应有的科学、全面、深入的认识得到培养;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大学生自身信息需求良好的自我意识,进而充分、正确地表达出来。信息意识教育是信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基础。(2)信息能力教育。信息能力主要指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序、利用和评价,进而创造新信息和新知识的能力。当今社会信息量不断扩充,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高密度存储技术等高新科技为我们提供了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对人们的信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新环境下大学生的信息能力,已经成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3)信息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是指在整个信息活动中,用以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就其具体内容而言,主要包括:信息活动中所应承担的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正当使用信息技术等。在日益复杂的现实和虚拟的信息环境中,对大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法规教育,是在知识经济全球化时代下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知识结构优化的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创新

1. 基于知识结构优化的信息素质教育思想创新

将信息素质教育纳入到知识结构中讨论,涉及信息素质教育思想的转变以及思维方式的创新。如前所述,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更为重要的是应当具有一定的不断输入、储存、加工及吸收、更新、内化客观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由智力联系起来的多要素、多系列、多层次的知识结构的智慧和潜能,这种智慧和潜能地形成正是信息素质这样的知识体系所能给予的。有了这种知识体系,才能促使人们创新知识,发展自我,使个体的知识结构更为优化,也能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的要求,并产生持续的终身受益的效果。

将信息素质教育纳入知识结构优化的体系中,需要引入新的理念,创新思维。最近几年已有学者利用建构主义理念对信息素质教育问题进行探讨,对今天要讨论的问题很有启发。利用建构主义的理念,可以对纳入知识结构优化教育中的信息素质教育做如下思考:学生的学习是为了建立起对客观知识的认知体系,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并发展自身知识结构,优化自身知识结构。而这种认知体系“并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即是培养学生将外界知识内化自身智能的知识和能力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外界知识与信息智能的接受者,也是自身知识的建构者,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创造性地心理过程,知识才可能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建构起自身的知识结构。

有了“建构主义”这样一种理念,教育者在信息素质教育中更应当注重从学生的特点出发,研究大学生吸收知识的心理过程,启发大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意识,创新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方法,为大学生优化知识结构做好引路人;在整个信息素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教育,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 基于知识结构优化的信息素质教育实践创新

大学生知识结构优化的信息素质教育有着广阔的实践空间;将建构主义理念引入到信息素质教育中需要教学内容、方法地创新。

信息环境在不断变化,信息素质教育将随之不断创新。首先,数字时代的信息素质教育应当与数字时代的要求相吻合,教学内容首先应当体现数字时代信息知识体系的内容;其次,应当自始至终体现数字时代的信息素质是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将信息素质教育作为知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其次,应当体现出数字时代信息素质的智能要求,同时应当尽量与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联系起来加以考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有一个不断积累和不断深化的过程,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应当随着学生不同阶段的知识状况进行创新。应当在教学内容上设计不同的知识体系,辅以相应的教学方法,实现不同层次结构,适应不同专业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的需要。

在建构主义理念指导下,信息素质教育方法应当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自学性,但也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首先,应当吸引学生参与信息活动有关的学习活动,在教学中不断地设计一些学生关心的信息问题,让学生通过信息活动加以解决,并引导学生逐步进入信息知识体系的学习。久而久之,解决的问题越多,也越能吸引学生,这是一种以实践吸引学生注意力,促成信息知识体系形成的教育。其次,应当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起来开展教育,结合专业的信息素质教育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可更有效地将信息知识与自身的知识结构联系一起,促使信息知识内化及学生的知识结构优化。再其次,数字时代的信息素质教育应当尽量多地利用现代化手段,尽可能地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和现代信息资源,以使学生适应新的信息环境的要求。目前流行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以数据库检索为例的教育,以网络数据获取为主的教育不但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也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 基于知识结构优化的信息素质教学机制创新

信息素质教育面对的对象很广泛,然而信息素质教育的机制却显得不够完善。许多学校由图书馆承担该项教育,也有些学校由各学科专业自行安排教学计划;有些学校将其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有些学校却将其办成了随心功德的课程。信息素质的提高与专业素质的关系密切,相互之间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需要建构起符合信息素质教育规律的教学运行机制,基于知识结构优化的信息素质教育机制是解决两者相互协调的重要方法。它能够更好地将信息素质与知识结构优化结合在一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信息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促成信息素质与专业素质的双赢。

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探究 篇8

一、以职业领域为基准的教学模式

目前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很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给自己的学科设置以现实性和独特性, 很多学科都是效仿普通教育的学科设置或者是由专业科学引导下的基础性和专业性内容。职业教育在改革, 教学目的也要改革, 但学科目标设置却并没有与时俱进, 呈现出落后发展以及和现实职业领域断层的弊端。

新时代的“职业教学论”应是以职业领域为基准的教学模式。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的, 有着就业目标更明确的特征, 因为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就“不是以‘专业科学’为逻辑起点, 因为不再强调由专业科学导出的基础性和专业性内容, 因而也不再强调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专业学科系统和专业学科结构的学习, 而是将职业及其领域作为连接该职业领域内所有一系列教育职业的纽带”。职业教育的课程专业设置和社会职业领域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某一课程就是为着某一领域开设的, 二者之间有着相互对照、相互比较的关系, 这也决定了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有着自己的参照系数, 课程设置的成功与否, 直接由职业领域的人才需求来评判。也就是说, 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科人才如果在社会的某一职业领域无法胜任, 或者胜任不佳, 那么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就要直接的对之做出改革。在以职业领域为基准的教学模式下, 最终就会逐渐确定属于职业教育的学科专业, 并且是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的。它也是与时俱进的, 不断的适应职业领域的发展和所需人才的需求。

以职业领域为基准也是职业院校教师不断的进行课程开发的重要途径。由此, 职业教育将在教育的领域内占据重要的地位, 并向着自己的不可替代的、独具特色的方向走近。以职业领域为基准也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介的重要目的和标准。职业教育的一切教学活动过程都是围绕着能否和职业领域所关联这一直接目的进行的。

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21世纪, 德国开创了“双元制”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竞相学习的榜样。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精髓是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基础上组织与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 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要按职业任务或生产过程的要求组织教学, 要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传统学科体系。在此教学模式下职业教育的目标要全面包含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

目前, 中国的职业教育教学现状是, 要么职业院校不和企业的职业领域直接沟通, 不能准确把握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该培养学生什么能力, 滑向基础理论的教学, 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 在就业的时候快速无法找到自己的定位;要么则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直接放任学生的素质培养以及专业知识不管, 直接提倡到企业实践, 实际操作能力增强了, 但并不能理解技术的精髓, 最严重的后果是因为没有理论基础做后盾, 无法做出创新发展, 不能成长为创新型人才, 阻碍了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但是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为这些弊端提供了可行性思路, 使职业教育在教学目标上、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都有了指导性原则。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目标明确的教学活动, 它直接指向能否为学生的就业以及能力发展带来益处, 教学内容直接服从于就业目标。因此, 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再次提上日程, 应加大研究既满足社会需求有满足个性需求的教学改革。在教学方法上可采取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合作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等等的实践, 找到最适合学生的组合方式, 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新时代发展职业教育, 可以吸取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精髓, 引导我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 这就向广大的职业院校的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管理者应努力为学校的教学活动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并积极创造有利条件, 如对于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教师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思想指导下, 研究如何开发有效的课程学习;学生应加强对于职业规划以及职业领域所需能力及技术的要求, 真正做到学习行动有所指向, 才能最大价值的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

各种教学模式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一种范式。“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以职业领域为基准的教学模式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都是强调追求一种实际有效的目标, 都是一种包含着丰富内容的教学体系, 但又各有侧重。当然, 每种教学模式并不是直接“拿来主义”的, 也不是纯粹“纸上谈兵”的, 是要在反复的实践中摸索施行的, 是在出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不断反复中才能收到实效的。

摘要:职业教育和社会的需求直接相关, 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 也是扩大就业需求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更是为教育培训事业以及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这一切也说明职业教育承载着重大的责任。但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 不能效仿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 必须从其自身特点出发, 为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祛除弊病, 发展出适合其自身特色的教学过程。新时代在职业教育的微观层面, 如何探求有效的教学模式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年。

[2]赵亮:《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调查、思考与探索》, 《外语教学》, 2003 (5) :52-56。

新时代的音乐教育 篇9

一、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作为一项相对复杂的工作, 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提高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 网络平台之下各个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进行思政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融洽师生关系。由于高校当中绝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成年, 早已经形成一些自主意识、观点。所以当教师和学生进行学习生活的交流之时, 不可避免的两者之间会发生一些碰撞。针对这样的情况就更应该要加强各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 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 减少矛盾, 有力的引导学生的思想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前进。3.和谐校园环境。通过思政教育能够有效的和谐整个校园环境, 有助于学校的和谐发展。通过思政教育能够加强学生的思考能力, 当遇到一些和同学或者教师的小摩擦小争吵之时, 接受了思政教育的学生往往会选择采取较为和谐的方式解决。这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校园的不和谐因素, 有利于构建和谐高校。

二、新媒体的特征

(一) 受众的普遍性

新媒体区别于过往的传统传播手段, 从本身上消除了实体传媒必须存在的物质媒介, 完全通过网络以及数字信号对信息进行扩散, 因此, 大大地提高了其传播的范围, 使得世界上各个角落间互通有无成为了一种常态, 这样不仅使得教学过程中所受到的空间限制急剧减少, 也使得教育的受众人群可以极度的加大。

(二) 内容的时效性

以电脑网络为主体的新型媒体, 在信息的传播速度上, 同样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抗衡的, 真正可以做到实时的新闻传送, 在这种情况下, 新媒体教学中, 很多过往只能够通过过往案例进行讲解的内容, 可以转变为现今的实际范例, 增加了课程内容的说服力。

(三) 表现的自主性

新媒体中无论是电脑还是手机, 在传播的同时都存在着客户端用户的自主参与功能, 使得新闻见解不再是专业工作者的一言堂, 使得社会的个人融入感和主人翁意识不断加强。针对这一特点, 大学的思政教育中, 同样可以采取相应的转变, 依照新课改的精神, 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的体现在教学之中。

(四) 管理的无序性

由于现今的新媒体技术尚处在刚刚风靡的阶段, 很多相应的管理方法和规章标准没有及时的建立起来, 导致了网络内容的良莠不齐, 很多垃圾信息, 反社会言论大行其道, 这种情况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而言, 无异于一种变相的摧残, 很多走入歧途的青少年都是受到了来自于新兴媒体的戕害, 因此, 对于高校中针对大学生三观养成的思政教育, 更应该在这种混乱的新媒体环境中, 显示出其独特且重要的作用。

三、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方式

(一) 坚持方式创新

在高校学生思政教育方式上要注意创新, 首先要确认以人为本的理念, 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其工作的重要性, 自重者人必重之。在进行思政教育之时还需要注意平等的态度, 保障工作正常有序进行。在传统的思政教育当中学生常常都是被迫接受, 因为单方面的灌输, 所以通常思政教育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新形势之下就应该对学生有足够的尊重, 摒弃灌输式思政教育, 通过建立平等关系, 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征, 积极引导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健康发展。其次重视隐性教育方式。隐性教育的意思就是通过一种无意识、间接等方式,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政教育。这种方式往往比较容易让人接受, 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积极和健康的影响。最后是方式创新, 进行思政教育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坚持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 在进行思政教育的工作之时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阶段需要有不同的内容和方式。坚持将思政教育工作和解决学生具体问题相结合。高校学生许多思政问题都是来自现实生活当中, 教育工作者在面对学生遇到这样的情况之时, 应该积极的协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 消除学生消极、悲观、自卑等不良情绪。

(二) 将思政教育和网络计算机相结合的方式

在进行思政教育之时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计算机, 可以在进行相关的思政教育之时, 将有关的图片、视频等运用到教育当中。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能够通过更加活泼生动的方式让学生积极的接受思政教育, 在轻松有趣的氛围当中渐渐引导其思想心理正确发展。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 强化奋斗理念, 增强学生是非辨别能力。

(三) 针对贫困大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政教育

前者是由于社会生活经济条件而导致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这就要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政教育之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要和普通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有所区别, 针对性的进行。抓住其特点和需求性, 积极引导其思想政治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同时随着少数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民考汉学校专业范围的扩大, 少数民族进入非民族学校的情况将会越来越多。所以在进行思政教育之时也要注意这个渐渐扩大的群体, 要做到尊重各个少数民族的信仰、宗教、习俗等。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 2007.

论新时代的高校新爱国主义教育 篇10

2010年9月7日中国拖网渔船<闽晋渔5179号>在钓鱼台附近海域捕捞作业时, 日本海防厅三艘巡逻艇先后进行拦阻干涉, 与渔船先后相撞两次。日方控诉是中国渔船主动冲向日本巡逻船, 导致碰撞以及日方船舰的损伤, 故日方将渔船船长詹其雄逮捕, 并宣称须要他认罪并交罚款始可获释。此项事件引起了中日两国一场新的外交纠纷, 网络评论铺天盖地, 声讨与辩护汹涌而来。网络上充斥着正面或反面、误导或引导、有意或无意、友善或恶毒的内容, 种种言论、辩论、评论、猜测都指向这次事件。时隔一月有余, “余震”还在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 这次事件可以被称为“钓鱼岛”事件, 它揭开了中日以往温情脉脉的最后一缕面纱, 中国爱国主义教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一、新爱国主义解析

爱国主义是增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中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本文中的“新爱国主义”并不是新旧的新, 其提法的来源有三:第一,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发展的“瓶颈”问题, 新爱国主义呼之欲出;第二, 网络技术以迅猛之势发展, 淡化国界的“地球村”等概念已发展到新的阶段;第三, “钓鱼岛”事件成为导火索, 巨大的社会舆论。

新爱国主义含义有四:第一, 与时俱进发展的“新”。爱国主义不是被限制于书本的一成不变的理论, 也许在中国国情下, 在某个特定阶段他是相对不变的,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他也在成长与被丰富, 以至于在各阶段之间也不是完全相同的。第二, 新时代赋予其新内容与新使命。在网络等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 网络虚拟环境赋予爱国主义新的内容、表现形式、参与方式、意识形态。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从电可编辑”的内容。第三, 教育参与主体在发生变化。以往是相对固定的人群参与活动, 如同班、同校、同单位、同乡、同家族等, 现在参与主体不受地域、年龄、单位、职别等等限制, 甚至是不同国家的人民, 都可以广泛参与。第四, 产生了许多新问题。随着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 产生了一些新的难点问题, 如“地球村”提法淡化了国家、民族概念, 使年轻人误以为全世界终将成为一个统一体, 没必要分严格的国之间界限, 甚至觉得武力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纯属多余。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不仅仅局限于书本、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范围, 更多地存在于虚拟网络空间的各种特用词语、图片、视频、游戏、博文、BBS等, 如有的网络游戏将中国分得“四分五裂”, 但是青少年甚至成人却玩得乐此不疲, 浑然不觉或毫不在意, 还有特用词语“被**”“**门”等, 将“祖国神圣不可侵犯”的意识游戏与幽默化了。还有针对官员腐败问题的特殊提法“人民担心战争、领导担心斗争”等等举不胜举, 一时间令大学生无所适从, 不知不觉就被引入“是站在党的立场, 还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等歧途上。现今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体现在电视、报纸、书本等刊物的传播, 也不是记录在案、“可备可查”的会议记录、团日活动记录、宣传记录等。有了网络这个无限容量、无限点击次数的特殊阵地与载体, 网民可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 充分释放自己的爱国热情, 表达出新观点、新内容的爱国主义。不同的网络群体其表达的重点、形式、方法不一样, 如笔者加入了近20个QQ群, 不同的群有不同的群文化, 如同样以读书交流为主题的群, 其主流内容不一样, 有批判转基因的, 有研究国内外动态的, 有提倡低碳生活的, 有关注“共济会”的, 有反映误国或卖国行为的, 等等。网络就是一个世界, 里面有现实世界的一切模拟成分, 如近年风靡全国的QQ农场、牧场, 后又新发展了餐厅及做饭等经营管理, 甚至模拟宴请宾客等等虚拟社交活动后。当然, 一切网络活动都有程序控制, 但也需要操作者的参与, 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参与者的喜好、思维、意志, 尽管有人说“参与”是不带任何情绪和态或“即时”态度。

二、新爱国主义的理论价值解析

当代经济全球化理论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 在理论的误导下, 部分年轻大学生认为“国家界限”正在或终会消失, 认为全世界共产主义终将到来。从存在论而言, 世界并不是没有国籍、民族和种族, 国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 是国际社会中的独立主体, 只要国家存在, 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 爱国主义就存在。网络新论“地球村”认为的全球化并非民族完全同质化, 而是在全球经济文化整合进程中显现出不同民族的特质。

即便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爱国主义也会立足民族性, 通过不同形式表现出来;文化传统、民族、爱国传统仍将存在。当今世界各国都有意识地加强了对本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工作, 各国都注意到要想保卫好国家, 除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外, 还必须更好地保持和发扬爱国主义的民族文化以更好地抵御文化入侵、和平演变。

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大学生, 对全球和人类整体的关注已远胜于对本国、本民族利益的关注, 民族国家意识正在减弱。一份对山西某高校841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问卷调查设置了三个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基本认知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爱国热情高的占44.95%, 爱国热情一般的占48.39%, 低的占6.66%;社会责任感强的占25.92%, 一般的占61.95%, 弱的占12.13%;集体观念强的占29.85%, 一般的占52.79%, 弱的占17.36%[1]。该校大学生对于爱国主义的认知大多处于一般状态。可以看出, 部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淡化, 这样的大学生很难成为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更是无从谈起。

爱国主义是在对民族文化充分了解基础上对其的肯定和赞许, 是对民族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的体现, 它是自觉维护国家尊严、推动国家发展的心理基础。但从网络语言使用与文化传播中我们发现, 目前英语文化, 尤其是美国文化, 已借助新型传播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新的网络强权。部分大学生常常在这种强权或霸权面前怀疑、否定自己的民族, 质疑自己的

19

网络信息时代, 固有的祖国利益价值观、家乡故土情结受多元文化所冲击, 代之而生的是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如网上不时出现种族歧视、宗教仇恨、法西斯主义、暴力凶杀及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取向, 众多学生家长甚至老师告诫学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路见不平、拔脚就走”, 或许是社会治安等整体环境欠佳, 但是长此以往, 预期后果将越来越严重。同时, 这些给青年大学生造成不可低估的危害, 抉择的困惑与迷茫随之而来, 精神家园缺失, 内心冲突剧烈, 在“爱国”、“爱他”、“爱己”、“排他”等选择上困惑彷徨, 缺乏思考与自信[2]。

网络在客观上打破了原有个人空间的地域限制。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 进而使得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曾经看到网络上一段留言:“我也很爱我的祖国啊, 也希望她强她好!但是太多事让人伤心啊!一个普通的管理人员, **分子一个月上供给他们单位的他一人都能分好几千。他都觉得良心不安, 但身处这个社会, 他也没办法。”面对这样的言论, 学生在感叹、在质疑、在失望, 多年对他们的理想、信念教育一下子变得苍白, 教育者的功能顿显无力。这些更彰显我们的理论研究价值的重要性。

三、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现状解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 国内高校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理念的创新研究愈发重视。但是, 信息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念中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束缚, 他们中多数认为应该对一些信息基础设施进行垄断, 进行“一刀切”, 甚至有人认为政府应该控制和封锁不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信息。

1. 教育方式和内容较简单

我国高校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依靠课堂教学, 依赖少数两课教师和辅导员来实施。缺乏一套科学、系统、有效的教育方法, 甚至仅作为思政课中的某一章节被一笔带过, 有悖于其在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建设中的重要性。部分教育者对爱国主义教育认识不足, 学生家长

20

切”, 在态度与方式的循环作用下, 日益将教育内容简单化。

2. 教育过程单向和少交流

传统爱国主义教育通常是自上而下单向灌输, 缺少互动, 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内容上也以理论教育为主, 缺乏实践中的具体可操作性, 容易引起学生反感。尤其在一些颇具争议的问题上, 不能引导学生以理性、辩证的态度去鉴明一些理论结果。

3. 教育资源浪费和鲜利用

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在教育资源的选择上多以教科书为主, 或是补充一些时事参考读本。教科书常年不变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和世界格局日新月异的变化, 书中塑造的榜样也多是“英勇就义”、“壮烈牺牲”等英雄人物为主, 与当下青年大学生中流行的人权维护、人身保障等不相呼应。校内外的资源没充分利用, 如道德教育基地、心理健康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大多成为“挂牌”, 开展活动有很多形式走过场, 在引导学生方面缺少挖掘和深思等等。

4. 教育环境复杂和显多变

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财富两级分化开始越来越严重, 占大多数部分的中等收入人群在转型阶段处观望态度的居多。青少年在“应试教育”的训练下对各种思想缺乏接触, 现实生活经验不足, 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处在一种初级无序状态。在这种客观环境下, 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负面现象, 这些负面现象所产生的负作用力在一定程度上会抵消校园内所进行的正面教育的效果。

5. 教育方式缺乏针对性

教育者意识不到学生个体差异, 忽视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选择教育方式的权利, 导致教育不能真正融入学生, 使部分学生产生无所谓甚至厌烦的不良心理,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效果。同时, 教育者基本采取以全班、全年级、全院学生为对象的教育方式, 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难以准确了解、学生的受教育情况 (甚至缺勤) 难以统一反馈。

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途径解析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调整时期,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 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 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 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 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 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3]在这场机遇与挑战中, 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如在“钓鱼岛”事件发生后, 我们必须仔细分析一下此事的诸多头绪, 然后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爱国主义教育理念和手段。

1. 加强国防教育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百余年间, 英、法、日、俄、美、德等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84次, 入侵舰艇达1860多艘, 入侵兵力达47万人[4]。中国的海洋权益正在遭遇严峻挑战,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划定标准, 中国在南海海域内拥有岛屿有1700多个, 然而300万平方公里的主权海域中国实际控制的不到一半。一些国家非法在我国东海大陆架、黄海海底、南海海域进行油气资源勘探和引入外资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开采[5]。显然, 中国外围形势不容乐观, 可是部分年轻大学生毫不在意, 网络上经久不衰充斥着哈韩、哈日、亲美等许多思想, 令人深思。促使学生在新时代保持清醒的是国防教育, 许多国家都以“国家至上”为指导思想, 以“国家危机论”作为最经常的国防教育切入点[6]。美国对大专院校的学生以预备役军官军队培训班的形式进行教育, 在爱国主义的主色调下, 美国的神圣不容染指, 为了美国利益的政策不可置疑。日本的国防教育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始终用危机感来刺激国民对国家安全的关注, 以增加国民的忧患意识。日本不仅积极采取使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 而且不断提高国民保卫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意识。世界上其他国家如俄罗斯、法国等也有相关法律明确规定对公民进行国防教育的组织机构和组织细则[7]。

2. 丰富教育内涵

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既包括历史的、传统的优秀文化道德的教育, 也包括现实的政治、理想、信念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清醒把握爱国主义的内涵层次, 整体教育的总目标一致。只有这样, 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才能在提高驾驭能力的同时, 使爱国主义教育井然有序、卓有成效地进行。

3. 用好信息技术

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进步, 改变了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渠道。学生除受课堂教育之外, 还能通过网络获取更快捷丰富的有关爱国主义的信息资料。信息网络同时也创新了高校爱国主教育的方式方法, 特别是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使较枯燥的教育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大大增强了其吸引力和感染力。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上网主动了解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等信息, 激励大学生的爱国之情;还可以通过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开设虚拟课堂, 与各专业、年级学生就国家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交流与讨论, 引导参与者畅所欲言, 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上的误区并进行指正和引导。

4. 坚持以人为本

教育者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 可以采取换位思考方式, 促使教育双方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既关注共性, 又关注个性, 因材施教, 有针对性、多层次地开展教育活动, 提高学生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使学生主动接受教育、乐于接受教育, 充分发挥教育的价值和作用, 形成教育的合力, 共同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5. 不断创新发展

爱国主义教育要想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说服力, 就必须在把握教育规律的同时, 具备科学态度与创新精神, 赶上时代发展变化的步伐。如近日我校党委书记高文兵为学生讲授了一堂精彩的“形势与政策”课, 体现了新时代与时俱进的要求。讲授者在讲到从全球视野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变化时, 列举了中国发展论、中国崩溃论、中国机遇论等七个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他还具体分析了中国周边不同程度的动荡局势, 南沙群岛、钓鱼岛和朝鲜政权“换代”等事件引起了同学们的高度关注, 也燃起了青年学子的爱国热情。

6. 提倡公民教育

21

方面, 美国政府进行的公民教育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公民良好的品质, 强调爱国和忠诚是最重要的品质, 强调美国公民要“勤奋守法, 具有独立见解和富有爱国精神”, 要“向国家奉献个人的一切”。我们应明确大学生作为公民的责任和权利, 增强大学生的维权意识, 培养敢想敢作敢当的新一代, 而不是“听话”的“应试机器”, 也不是唯唯诺诺的中庸人士。在一些不平等、不正义的现象面前, 应鼓励他们思考, 增强看透问题的能力, 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和途径。

7. 科学安排教育体系

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 要围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提高学生的爱国觉悟, 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 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等, 制定科学、完整的教育体系, 其教育目的必须与学校德育大纲所确定的目标完全一致。因此,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确定和层次的安排, 还要顾及学校德育工作的阶段性目标。只有二者协调一致, 才能避免教育内容的重复, 突出每个阶段教育的重点, 使爱国主义教育有机地融合于学校的德育工作之中, 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和其他教育内容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作用, 不但受制于具体的培养目标, 更要实现培养目标。

8. 活跃教育形式

现实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每一层次都是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认识到行动的上升运动, 高校必须体现和引导这种层级递进关系和螺旋上升的运动趋向[8]。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的各种文化设施,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大力开展适合青年学生特点的广泛参与而又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形式, 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让学生走出校门接受熏陶、锻炼和考验。

9. 优化教育环境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与外界有着广泛联系、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开放系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条件,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素质, 教育活动所处的环境和教育基础设施, 都制约着教育活动的开展。如美国通过立法的形

22

媒、商业界、市民和宗教团体联结起来, 创造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一文化”环境[9](355)。

最后, 我们还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传统, 避免与国际主义相混淆。中国文化传统自古有着吸收外来文化的博大胸怀, 有着协和万邦的国际主义精神。但教育者应明白孙中山的“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并不是混淆国际主义, 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国权基础之上。所以教育者应着重认识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为人民无私奉献,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爱国是报国的前提, 爱国不仅是一种激情和愿望, 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教育者必须强化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 结合科学的理念、正确的方法、有效的途径, 才能把爱国与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郭建锴.某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 2007, (5) :835-836.

[2]林艳.试论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念创新[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9. (5) :112-116.

[3]中共中央加强改进新形势下党建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www.gov.cn, 2009-09-27.

[4]许华.海权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J].福建论坛 (文史哲版) , 1998, (5) :25-28.

[5]尹伶俐.从海权意识培养看航海院校爱国主义教育[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18 (1) :48-50.

[6]姜雅静.当前国外国防教育概览及启示[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2) :56-58.

[7]梁奉典.试论国外国防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教学理论研究, 2010, (3) :115-116.

[8]林萍兰.全球化时代下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J].高教高职研究, 2010, (6) :184-185.

浅谈新时代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篇11

关键词:新时代;小学生品德教育;课堂教学

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能,注重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制订合适的教学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对教育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生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及重要性

1.课堂教育

课堂教育是后天的基础教育,可以有效纠正学生的错误心理,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充分利用相关的教材去引导学生,使学生自觉地规范自身言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此同时,教师应该严于律己,充分发挥自身榜样的力量,举止大方,这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2.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培养小学生品德的关键环节。很多学生正是由于家长言行举止没有顾忌,逐渐受到影响才养成了说脏话、打架等坏毛病。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娇生惯养是十分常见的现象,这样一来,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会更大。由此可见,家长必须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优良的品质来熏陶孩子。

3.社会教育

社会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大课堂,电视、网络、新闻、报纸等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学生。媒体必须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引导,多为学生着想,多去关爱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从小养成感恩的心。

二、加强小学生品德教育的有效措施

1.开放式教学,渗透教育

教师应该适当地改变教学方式,实行开放式教学,不能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这样会让学生很难理解,逐渐产生反感心理。教师应以理服人,以情服人,帮助学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例如,在讲解“怎样与性情淡漠、个性内向的孤立型的同学相处”的时候,由于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是很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考虑问题,不要只注重表面现象,要学会使用谈心的方式,用热情去融化冰川,不能因为一点小缺点、小错误就彻底否定一个人,让学生能够时刻做到尊重他人,关心他人。

2.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

现实生活对小学生品德的形成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因此,品德教育的基本教育要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来设定,贴近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去观察社会,发现美,发现爱。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问题,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例如在讲解“请你相信我”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排练情景剧,通过真实角色的代入,让学生明白诚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要做言而无信的人,使学生从根本上懂得失信于人对别人造成的伤害。表演完毕后,引导学生去思考谁是自己最信赖的人,自己为什么信任他,然后向大家讲述自己信任他人的原因,并展开全班讨论。学生通过自己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懂得如何信任别人,以及如何取得别人的信任,懂得待人诚信才是赢得别人信任的真理,为今后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精彩活动,如传统节日或是纪念日活动等等,要知道“实践是最好的教育”。学生身临其境,在活动中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

例如,在讲解“快乐的少先队员”一课时,教师可以在班级里组织专门的活动,如学习关于革命的红歌,观看革命纪录片,让学生为大家讲解自己知道的关于革命先辈的光荣事迹,使学生了解红领巾的由来,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时刻提醒学生不能忘记国耻,无论何时也不能忘了革命先辈们的流血与牺牲。通过开展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身为少先队员的骄傲与自豪。

小学生品德教育课是一门十分重要的综合性课程。学校、家长、社会三方必须高度关注,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多给予鼓励和关爱,同时要不断改进品德教育方法,为祖国培养更多有责任心、有上进心、有爱心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卫花岗.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探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3).

[2]金莉红.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组织的重要性[J].时代教育,2013(10).

[3]徐莺歌.通情动情,智慧课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加强情感教育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1(9).

[4]梁清丽.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初探[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3).

新时代的音乐教育 篇12

一、新时代社会的背景现状

新世纪的中国欣欣向荣的发展着, 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举足轻重, 相对应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也逐渐产生了一些变化:快节奏的生活, 快餐式的文化, 网络沟通的普及……新的事物来势迅猛, 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 充斥着文化领域, 甚至浸渗至一向庄严的学术界, 以至于出现了忽略深厚的积累和内在价值的文化思潮和文化现象。在当今社会的文化市场里所需要的主要文化产品不是千锤百炼的经典著作, 而是能适应这个市场瞬息万变要求的“适销商品”, 也就是需要能供人们进行即时文化享受的东西。毫无疑问, 如今的社会形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因此, 市场经济存在的合理性也就是这种文化形式产生的必然性。在高速运转的市场经济中, 人们在刚开始时有些手忙脚乱, 再加上那些直接的商业效应的出现, 使得一些人滋生了浮躁心态, 也想瞬间获利。也就是说, 在市场经济初期, 一些人很难长时间坐下来认真地品味那些呕心沥血的思想深刻的文化作品。他们要求即时享受的、省时省力的东西。这种心态对文化作品的要求就是“时髦”。这就驱赶着一些文化人去制造时髦的文化产品。时髦要的是速度, 速度一快, 就会有大量浅薄的东西出现, 这是不可避免的缺憾。

但是,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 快餐式文化的出现表明它既适应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 又对缓解人们在激烈竞争中产生的紧张、烦躁的精神状态有一定的调整效果。社会向多元化发展, 生活节奏加快, 休闲方式增多, 文化的快餐化势所必然。

二、新的时代背景对中国民族音乐传承现状的具体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快餐式的文化现象与传统音乐的冲撞是不可避免的。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 但另外一方面, 又使人们的精神生活遭到不少麻烦。普遍而深刻的精神危机使一些现代人处于空虚、冷漠的精神“贫困”之中。单一的物质富裕并不能使人的精神充实,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经济的推动, 这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是统一和相辅相成的。我们现在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正是为了在这方面避免“物质生活领域的富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贫者”的状况。

我国的民族音乐与快节奏时代下产生的现代音乐有着不同的服务对象, 内容形式也不同。我国港台音乐、西方音乐、我国传统音乐并非水火不相容, 关键在于它们蕴含的本质要素——它们传达的、表现的思想或情绪, 给听众能带来什么影响和熏陶。只要能给人有益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它就有存在的价值。

音乐工作者当前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经济的高度发达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思想观念等发生了巨大改变, 一些传统音乐在某种程度上不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要。例如, 我国的国粹——京剧艺术, 虽然深受老年人喜爱, 青年人则知之不多, 会唱的更是寥寥无几。传统京剧的伴奏乐器单调, 唱腔冗长, 节奏缓慢, 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思想观念不符。要想吸引现代青年, 发扬光大京剧这一国粹, 还需吐故纳新。对待传统的中国民族音乐, 不应仅保守, 更应发扬、发展。传统是动态的, 不是凝固的, “传”就是流传、传递, 是一个变化更迭的动态过程。“传”而后“统”, 不“传”则不“统”。“传”的过程就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扬其精华, 弃其糟粕;“传”也是一个开放的借鉴吸呐过程, 使传统获得新的血液, 注入新的活力。要营造一个有相应的制衡机制、能引导健康向上的音乐环境, 为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振兴, 为听众提供更多的富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创造性的好作品, 是每一个音乐工作者的天职。那么, 怎么样才能更完好地传承我国的民族音乐呢?

三、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促进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

一个民族的音乐所蕴含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思想, 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民族音乐形态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 特别是快餐式文化在国内外的流行, 以及音乐在商业界的一系列炒作, 相对于流行音乐、摇滚音乐、西方古典音乐以及主旋律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的处境甚忧。那么如何利用新时代社会有利的、可行的功能来更完好地传承我国的艺术瑰宝——民族音乐呢?

1. 顺应社会发展, 走创新之路。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传统民间音乐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 并在流传过程中持续不断地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但是随着数字化时代与商品意识的增强, 电影、电视、电脑等现代媒体的出现, 改变了民众的生活内容, 尤其影响了年轻人的娱乐心态, 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带着M P 3听音乐的小青年, 无疑这给流行音乐极大的发展空间。在这样的形势下, 民间的传统音乐只有加强保护、不断创新、协调发展、保持特色, 才能跻身于音乐艺术之林, 显现其独特魅力。“保护”不等于原封不动、画地为牢式的保留。保护和传承原生态民歌艺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在其“基因”遗传基础上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

一些年轻人不喜欢民族音乐, 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民族音乐, 然而让他们直接去了解民族音乐, 似乎是不太现实的。其实完全可以换个方式, “西部歌王”王洛宾是中国2 0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他的音乐之所以能有巨大的影响力, 与其音乐形式是分不开的。他所整理的民歌, 在很多场合都是以流行音乐的形式来演绎的, 和任何人群之间都不会有隔膜, 任何人都可以很快地接受这些作品。

我们要在新时期多元化生态环境中找到适合民族、民间原生态民歌艺术的新的生长点。不能拒绝吸收任何外来的、时代的、新的音乐文化元素, 也不能采取人为的封闭和阻隔方式、拒绝接受人类文化价值体系的共同准则。我们应当利用高新技术做好原生态民歌的转换, 为原始民歌注入新的活力, 去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向世人展示和传播民间艺术

试想, 如果音乐工作者也可以把民族性强的、专业性强的民族音乐放低门槛, 先吸引普通大众来关注它、了解它, 正确地引导大众欣赏我国的民族音乐, 适当的时候还要迎合大众欣赏的标准。在人们对其产生兴趣后再深入去研究它, 从而更完好地去传承中国民族音乐, 是不是会更好呢?

2. 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有意识的传播

民族民间音乐长期以来的传播方式大都是无意识的, 这也是它的特点所在, 自娱自乐、常处于无序的、自生自灭的状态。到了现代, 这种传播方式也发生了转变, 从无意识转变为有意识, 以学校为阵地, 向青少年一代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知识, 就是有意识传播的重要途径。可以说没有一种文化不是通过教育传承下来和传播出去的, 把民间的传承方式与现代学院式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 把民族民间音乐引入课堂, 从根本的培养传承人对民族音乐的自信心, 并且喜欢上它。

学校教育作为传播文化的专门场所, 以其自身的一整套完备的系统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这种形式是任何手段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一旦进入教育系统, 就会以教育自身的规律将其整理、归纳、重组, 并将其系统化和体系化, 最终形成教材并通过授课的形式而实施。

结语

民族音乐的发展不能割断历史, 任何时代的音乐都离不开对音乐传统的继承;任何民族音乐都不可能抛弃民族而重新开始。同时, 我们还要认识到, 任何一种优秀的传统音乐, 只有随着时代的前进, 不断地扬弃、改造和更新, 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才能反映活生生的当代生活, 并给现实生活以永不枯竭的推动力。

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要以传承人为主体, 把握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由于民族民间音乐是立体的、流动的、活色生香的艺术, 保持原汁原味几乎是不可能、不现实的, 所谓回到纯粹的原汁原味中去, 不过是个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已。民族民间音乐要在继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继承, 新陈代谢是一切事物的基本法则, 也是民族民间音乐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的基本法则。如今是个科技发达、注重教育的时代, 要把占主导地位的无意识传播方式转换为有意识的传播方式, 只有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民间音乐, 她才会得到更广泛的流传, 才会发展得更加璀璨。

参考文献

[1]李晓云“.快餐”族语词及快餐文化[N].青海师范大学报, 2005 (4) .

[2]肖常纬.中国民族音乐概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3、1

[4]海铃《.保护传承人至为关键》[J].中国人才2007年第7期

上一篇:预应力混凝土梁板下一篇:质量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