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面临的问题

2024-10-24

当代世界面临的问题(共7篇)

当代世界面临的问题 篇1

经济全球化中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论文摘要:在上个世纪末,特别是21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已经着实地摆在了我们眼前。经济全球化推动着全人类的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然而事物都具有着两面性。它给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针对我们中国这个经济大国,带来了机遇,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它同时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单从华尔街金融风暴引发出全球金融危机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因此,我们中国也一定要找出适合我们自身发展和有益的对策来。那就是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中国经济 机遇与挑战 可持续发展

前言:全球化是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近20年来,世界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接受国际贸易共同的游戏规则,实行金融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政策;再加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交通、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都使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从本质上来看,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就是国际经济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国际贸易在各国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同时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必然结果,但它所蕴含的意义是深远的,它,让全球的经济联系起来,而与此同时,全球各个国家的经济注定受到影响,特别是对于我们一个经济大国-中国。

一、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及其实质

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尤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势头愈加猛烈。从根本上讲,经济的全球化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次产业调整不但反映到一些产业的整体转移.更重要的是同一产业的一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过去,产业调整大多是在一个国家内部进行的,在一国内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代价比起通过经济全球化进程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更高。所以,西方国家,特别是在投资和贸易比较开放的国家,比如美国和英国。由于在全球范围内实行了产业结构调整,经历了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度。从而给经济带来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这次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调整.大体上采取两种形式:

一是发达国家之间。通过跨国公司之间的相互交叉投资,企业兼并,在更大的经济规模基础上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更新技术。从而实现了发达国家之家的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这一过程主要开始于80年代,那时外国投资的95%都是从发达国家流出,然后又由他们吸收整个75%的投资。交叉投资和兼并的结果,形成了许多诸如电讯,汽车等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第二种形式是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把这些产业,包括高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一转移始于80年代,90年代愈演愈烈.促使了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吸引外资总量急剧攀升。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谁也回避不了,都得参与进去,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主要参与的市第二种形式的全球化进程。

二、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

1.比较优势原则下中国的收益。按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不仅拥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参与国际贸易是有利的,而且在所有产品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通过国际贸易也能获利。对于我国来说。主要优势在于自然资源。廉价劳动力。区位要素和其他基本的要素优势产业,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中国将永远成为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中国可以利用这个契机,遵循立足现实与着眼未来的有机统一,主动协调好世界范围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产业升级的关系。既要继续引进发达国家技术比较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国内就业,扩大出口,完成工业化进程;又要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会。加大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学习,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要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占据优势地位,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速国内现代化进程。

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已从贸易活动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并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向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提出了挑战。当然,从总体上说.中国跨国公司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发展水平较低,普遍投资规模较小,生产规模不大.且产品多属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但从发展趋势看,由于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更积极地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时代指日可待。海尔、联想等公司已经跻身世界舞台。

3.有助于资金融通。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据联合国公布的数字,1996年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达285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7.5%。而且投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私人资本在1990-1996年的6年中增加了6倍。在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构成中,国际私人资本已占85%。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无疑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问题。第二,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使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长迅速。1983-1987年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为年均42亿美元,1994年则增加到386亿美元,1996年更是达到510亿美元的规模。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占世界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也从1985年的5%提高到1996年的14.7%。

三、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挑战

全球化在给中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的挑战。按照发展中国家长期盛行的观点,现实的国际经济体系是极端不合理的,全球化并没有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好处,除了少数强大的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出口市场中得到好处外,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开放市场后无力同国外廉价的商品和投资者竞争,本国的公司和农场纷纷倒闭。同时,由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所制定的国际性政策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已经受到侵害。自由化政策导致了失业,削减保健和教育服务等消极后果,那些经济主体无法同外国进行竞争的国家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对于我国来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跨国公司看对国家主权的影响。海默的跨国公司垄断理论认为,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不同,证券 资只涉及资金的转移,而直接投资包括技术、知识

及管理等一揽子资源的转移。企业正向国际化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充分利用。独占性的生产要素的优势,通过控制国外经营达到控制东道国市场的目的。许多企业仍没有掌握过硬技术。与此同时,外国合资企业对投资后的垄断主要集中在掌握先进技术、管理和品牌上。这就导致中国一些企业在合资后,尽管股权占有最大,但由于受。“独占性生产要素”的限制。往往并不能实现对企业生产的真正控制。跨国公司通过子公司在中国各地的扩张,用占股和收购的办法控制中国大型企业,对中国的经济主权也带来致命的威胁。

2.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对外贸易不断增长,但同时也使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问题的关键是,中国在不断引进外资之后,至今还没有形成出口主导型产业,我国出口的商品大多数仍然属于以数量和低价销售为主的粗放型类型。照此发展下去,再过十年,中国产品在国际上仍然不会有竞争能力,而低价销售的数量扩张将会因国际反倾销而不得不萎缩。1979年,欧盟首开西方国家对华反愤销先河,据统计,在中国出口到欧盟的产品中,约有10%受到了欧盟反倾销的影响。今后,诸如此类的情况还会不断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外国在中国的企业通过垄断名牌专利,不仅在中国占领了市场而且不断在国际上获利。

3、对金融业的影响。以美国为例,美国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的能量和工具都是中国金融机构所不及的。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问题。而金融体制的弊端和漏洞恰恰是中国经济体制的瘸疾。外汇储备,金融体系以及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都将产生严重的影响。同时,跨国公司每年在我国的利润达到1000多亿人民币,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外资滞留过多都将会对国家的金融安全带来隐患,如果外资大量流出,或出现集中挤兑的现象,我国很可能出现外汇危机.甚至引发金融危机。跨国公司造成一国出现金融危机的教训。在世界上屡见不鲜。现如今,全球化的金融危机就是由美国率先引起的,而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在美国的如此巨大的份额就不得不引起考虑。

4.贫富差距引起的国内社会安全问题。由于我国东部沿海较大程度上参与全球化。接受较多的外资。发展比较快。而西部仍然处于较慢的发展阶段。两地的GDP差距很大。贫困阶层对社会分配不均。不公有强烈的反响,其中一部分人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产生逆反心理,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刑事案件的增多其中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四、中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应对措施

1.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我们必须积极参与,在规则下,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单个发展中国家力量单薄,声音徽弱,实力根本不足以推动不利于自身的全球化规则的制定。为了有效维护自身利益,发展中国家要敢于、善于对现存的不合理国际经济旧秩序进行有理、有利和有力的斗争,迫使发达国家在制定全球化规则时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利益,削减发展中国家债务,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和技术。

2.参与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是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有效途径。对于中国而言,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之前,首先着眼于参与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是较为实际、较为稳妥的做法。由于地区经济一体化到目前为止还是以民族国家为核心,因而具备包括利益分配在内的明确的游戏规则,有较完善的监督和协调机制,因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能得到相对较好的保证。同时,地区经济一体化也为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有利条件,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巩固的大后方。

3.引导相应产业和部门参与国际竞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对有条件的产业和部门。应引导他们直接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这样才能使相应的企业有更大的动力去追求新技术。提高效率和改进管理,从而在世界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利益。在对国内需要挖掘潜力的产业和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产业进行适度保护的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能够保证立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向国外发展。

4.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正确处理好三组关系

实行对外开放与参与全球化的关系。我们必须按国际上共同的规则来办事,不能总把希望寄托在国家的保护措施上,尽早参与全球化,就是要逼着我们的企业改革进取,只有这样才能使其竞争力真正得到提高。缩小国内地区间差距与缩小国际间差距的关系。扩大内需与增加外贸出口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大国,国内市场很大,要将扩大内需作为根本,但不能因此而忽视外贸的重要性。

5.中国在制定经济全球化战略时,应考虑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以发展本国的经济为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的活动和国际多边经济规则的制定,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稳定和建设性的作用。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承认不同国家间的差异,注意处理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利益关系。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将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技兴贸,不断提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才能不断从生产关系方面为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经济全球化过程无疑台给中国带来诸多机遇和挑战,但其不可逆转性又意味着像中国这样的垒球化后来者必须改变落后面貌,触凡其潮流之中.充分利用其所提供的机遇,奋起直追,赶超发迭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主动加入到了全球化过程中:在经济上优惠政策吸引外国投资,从而比较顺利地参与到国际分工格局之中;从进行的政治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得了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资金、技术、信息以厦市场。中国的发展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经济全球化的问题。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谁也回避不了,都得参与进去:因此,中国在面临经济全球他的严峻挑战时.只有勇往直前地应对,绝无后退可言。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伏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Z].2008-04-26.[2]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 沈利生,吴振宇.从产品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12).[4] 正确看待我国经济发展 [刊] 《求是》杂志 2009年一月刊 [5] 数据解读:外贸贡献度加大[Z].2004-06-15.

当代世界面临的问题 篇2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挑战,对策

一、当代世界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

(一) 当代资本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

当代资本主义是指二战后的资本主义, 从20世纪中叶开始的现代科技革命为资本主义注入了一支“强心剂”, 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力飞速提高、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资本主义的长足发展, 给社会主义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 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共产党组织有的更名易帜, 有的则继续保持共产党的名字 (如日共、西共) 继续进行艰苦探索;另一方面, 现存的5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顶住了苏东剧变的巨大压力后, 继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但是当今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曾是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虽然经济、社会有了较大的发展, 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占有的社会产品、教育程度和国民收入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二) 经济全球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 促进了资本所有者在世界范围内的联合, 同时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仍处于中心地位, 发挥主导作用。全球化以经济为中心, 逐渐向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领域扩张, 西方利用全球化的趋势, 把自己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文化乃至生活方式推向全球, 谋取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全面霸权, 并按照自己的战略需要构建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这些无疑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造成极大的困难。

(三) “和平演变”战略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

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诞生和发展, 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 使资本主义国家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感到了严重的威胁。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复辟资本主义, 始终是帝国主义势力的既定战略。他们加紧意识形态的渗透和进攻;利用经济援助、技术转让和贸易往来, 诱迫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实行多元化, 经济上实行私有化;推行人权外交, 干涉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同时大力培植亲西方的“民主势力”和“持不同政见者”,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反对派势力。虽然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期, 但是资本主义国家从来也不可能放弃对社会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 只不过是演变的方式和手段更加隐蔽罢了。

二、当代科学社会主义面临挑战应采取的对策

(一) 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影响和挑战, 社会主义应从两方面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1.大胆借鉴吸收, 为我发展所用

由于20世纪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几乎都是在资本主义不发达的落后国家产生的, 社会主义国家要迅速提高和发展生力, 应该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先进的经营方式、科学的管理方法等一切文明成果, 这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客观要求, 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全面超越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不断积累、创新、发展、完善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不仅需要总结自身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 同时还要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 为社会主义建设所用。

2.保持头脑清醒, 与资本主义划清界限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剥削性质,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与资本主义彻底划清界限。一方面, 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只是采取一些经济调节措施, 暂时缓解经济危机, 但是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另一方面, 资产阶级实行的改良措施虽然使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但是这些改良措施并没有使工人阶级摆脱被雇佣、受剥削的地位, 只不过是剥削方式更加隐蔽化、智能化。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并没有改变, 两个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也不会消失。我们要正确分析和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既要看到这些新变化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又要看到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本质, 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能保证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二)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我们应深化改革、吸收先进观念, 加快社会主义发展

1.深化改革开放, 加强国际联系和合作

邓小平同志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说:“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 在全球化时代, 国际金融的全球化和国际生产分工体系得以形成, 使原材料、劳动力、资金、技术资源的配置突破了一国的框架, 社会主义国家应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开放, 使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 以获得产品的最低成本和最大利润;加强国际联系和合作, 出口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 走出国门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 谋求更大的利益。

2.吸收先进的思想观念,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社会主义国家要吸收西方的先进的思想观念, 如知识经济观念、效率观念、社会主义民主法律观念、人权观念以及环境保护观念等, 打破禁锢人们头脑的思维方式, 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变革。同时社会主义国家还要吸收先进的政治体制, 加强各国政治领域的联系和交流, 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完善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和法制。

(三) 针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阴谋, 社会主义国家不仅要抓紧物质文明建设, 更要抓紧精神文明建设,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从物质到精神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1.加强物质文明建设, 为反“和平演变”提供强大物质基础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为保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创造基本条件。抓好这个根本任务, 就能够更好的团结人民, 抵御各种政治风浪, 从根本上增强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能力。

2.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越是对外开放越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保持民族气节, 维护国家的利益和荣誉, 抵制西方资产阶级的腐蚀。邓小平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为最大光荣, 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2) 我们要通过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现代史的教育, 使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 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我国各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 特别是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设新中国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同时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 既不自卑也不自大, 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振兴中华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新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

在新世纪, 由于整个世界形势和时代特征发生了变化, 世界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的发展和复兴必须经历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但是社会主义的前途仍是光明的, 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

(一) 未来社会主义发展将走多样化, 各具特色, 丰富多彩的民族化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必须同时代特征和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才会有生命力。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形势表明, 无论是发达国家共产主义还是发展中国家共产党, 各党独立自主的倾向进一步发展, 更加强调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建立有本国、本民族特色社会主义。例如我国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光辉成就,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2010年世博会的成功开幕等都向世界说明了根据本国国情走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才是有发展前途的。

(二) 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主要不表现在数量的增加, 而主要表现在“点”的繁荣和“质”的提高

二战结束后, 尤其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 和平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 在可能预见到的时间内看不到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 而且资本主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对国内经济、政治的调整, 国内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和。因此,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不是表现在社会主义国家数量的增加, 而主要表现在“点”的繁荣和“质”的提高, 就像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用自己成功的实例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推动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

总之, 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虽然有曲折, 但这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但前途是光明的。从人类发展的历程来看, 社会主义终将战胜资本主义是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正如邓小平所说:“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会多起来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 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3)

参考文献

[1]宋士昌主编, 科学社会主义通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8.

浅谈中国当代版画语境面临的问题 篇3

[关键词]中国版画;当代语境

在经历了不同时代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背景下,20世纪中国版画发展至今其语境几经转换,中国当代版画已经初步具备了新时期版画语境的新特色。自改革开放以后,当代中国版画由20世纪八十年代初的“风情”版画走向S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版画裂变、转型的躁动阶段,最后逐步实现了版画语境的多元与超越。多元的意义已不仅在样式和提法上,更是在观念和审美内涵上;而超越也不仅是对历史和传统,更是对个性和自身。每一位有成就的中国当代版画家,他们的创作都是基于对民族和时代大文化背景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深刻思考,而版画仅是作为一种载体,成为这种思考的物化呈现和表述方式。

一、“版画语境”的内涵

“语境在西方现代语言哲学语义学派那里,是指词语使用中所处的环境,但作为版画的语境,已超出了语言学的层面。它是精神意蕴和语言媒体的综合结晶,生成于形式语义场,艺化于社会环境中,透溢着时代的文化精神,体现着一个时期版画之境界及特色。”这是齐凤阁先生对版画语境的概念所作的精辟论述。

语境始终是内化在版画具体创作中,是在对于版画创作艺术规律良好把握基础上的升华。语境和版画创作意识相结合,将语境纳入并且引导版画创作的审美判断、价值取向、精神诉求、表现内容和表达方式。在经历了不同时代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背景下,由20世纪中国版画发展至今其语境几经转换,当代版画己经初步具备了新时期版画语境的新特色。回顾中国新兴版画发展史,中国新兴版画由鲁迅先生播种、培育,到现在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期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版画语境的发展与变易无不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与左右,如果要探寻中国当代版画语境的特征,就首先不得不能让我们注意到这些客观环境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版画语境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二、中国当代版画语境面临的问题

1.艺术家自身心态的不稳定性影响版画的创作

所谓创作心态,就是艺术家面对社会现实、民族传统、外来文化,而对自己艺术创作的成功与失败所产生的心里反应,所反映出来的心理承受的状态。当下从版画家群体上来看,中年版画家观念明确,技术成熟,正值创作的黄金时期;青年版画家观念新,实验性强;版画新秀,或仍就读于各美术院校,或刚刚走向社会,接受新生事物快,没有传统负担。但同时也不难发现,在众多的版画作品中,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精品力作还远远不够,尤其是一些年轻版画家的作品,过于个人化,缺少历史的厚重感,缺乏文化的针对性,更缺少社会的普遍性。从而使得不少的版画作品虽然在技法和画面看来都很精致,但就是缺乏感人的力度。另外,试验和模仿的痕迹也还相当明显,少有形成稳定成熟的艺术风格。而中年版画家虽然能够很好地克服浮躁的问题,在创作中也能够有比较成熟的表现,但在版画的创新和学术深入方面缺乏大的突破,一部分版画家保持在全国版画学术界的地位依靠的仍旧是几年前的奖项或学术成就,难以突破和超越。

2.艺术市场对于一些当代版画艺术作品的不认同

近几年来,一些名家的版画作品被收藏家认同,市场价格也呈现了上升的趋势,一些名家作品己达万元以上。例如2003年广州嘉德版画拍卖会的成功,广州嘉德的副总经理李小苗认为确定拍卖名单以老一辈画家为主是正确的决定。而她也谈到一些买家反映一些青年版画家的作品“不像中国的东西”,“没有特点”,过于偏重技巧和概念,形式大于内容,有骨头没肉,缺乏内涵过于关注自我、小我,缺乏社会性、共性,对抽象作品的普遍反映“看不懂”。她认为“创作者首先要有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袁庆禄木版画《初生的太阳》值得研究。我们无法否认有些優秀的作品现在被暂时冷落,其中有收藏家的审美偏向的问题,假以时日必定会被市场所接受,这些版画家应当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给市场认同和接受的时间。但是必须承认有些连自己都感动不了的作品,必然感动不了观众和买家。

3.语境表达的狭隘性

任何艺术都无法回避艺术的当代性问题。版画艺术其生命力在于以一种文化的自省和批判精神,全面介入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在全球文化的互动中清理自己的文化地位。文化角色和文化使命,从而谋求和主流时代语境相契合的话语权展现形式。当代中国版画的困境,一定程度上源于画家创作意识的狭隘和文化批判意识的贫乏,使当代版画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流于形式和技巧层面实用主义的审美个体。版画家们对于技术性制做的陶醉,印痕效果、印刷后的制做感成为一些版画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在一些版展中的获奖作品又能体现这一倾向。新型的材料和复杂的操作所提供的创作空间,越来越使版画丧失其表现性,越来越使版画家的创作激情降为一种理性的操作,从而将版画发展推向装饰设计和工艺制做的范畴。版画语言绘画性要素的丧失,最终限制了它与其它画种的信息相通性,版画语境的表达也因而更加狭隘。

三、结语

中国当代版画语境涉及的方面很广泛,甚至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内容。当代中国版画语境对以往的继承与超越,由单一走向多元是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发展规律。作为版画艺术的工作者,我们对中国当代版画的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充满无限期望。

参考文献:

[1] 成文正.对中国版画艺术发展的思考[J].今日信息报,2003,(03).

[2] 齐凤阁.20世纪的中国版画研究[J].美术观察,2001,(08).

当代世界民族问题的热点 篇4

一、中东地区及阿以冲突中的民族问题。(2课时)

重点介绍中东地区民族、国家的分布,阿以冲突的由来、解决及发展趋势。让学生了解中东地区历来是世界民族热点之一,也是二战以来世界上最动荡的地区之一。在中东地区诸多复杂的矛盾之中,民族矛盾最为突出。其中,阿以冲突是中东地区最为突出的民族问题。阿以之间沉淀了人类社会各种利益冲突,民族的,宗教的,国家的,国际的等等。阿以冲突是国际关系史上持续时间最久和最复杂和最难解决的地区冲突,涉及范围广、领域多,各方积怨深。它是中东地区**的一个重要原因。阿以冲突中的民族问题是巴勒斯坦民族与以色列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如果从1897年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的第一次世界犹太复国主义代表大会算起,阿以冲突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1948年5月以色列建国后,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的矛盾关系激化,1948年、1956年、1967年、1973年爆发了四次中东战争,自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后进入和平进程。直到现在,巴以局势有所缓和,但冲突时断时续,和谈一波三折。尽快解决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以巴争端,促进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和解,实现中东和平,不仅符合以色列的国家利益,也符合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

二、南亚地区印巴冲突中的民族问题。(2课时)

重点讲解南亚地区民族问题突出表现及解决途径,让学生了解目前的民族关系态势。南亚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不丹和马尔代夫等国家,有众多民族信仰多种宗教。南亚地区的民族宗教矛盾十分突出,在此作用下,南亚地区成为当今世界最为动荡不定的地区之一。其中,印度是南亚的超级大国,自从印巴分治以来,印度的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流血冲突就没有中断过。同时,锡克教教徒同政府的冲突也十分激烈,多次发生震惊世界的流血事件。当然,南亚地区最引人注目的地区热点当属印巴围绕克什米尔的冲突。有人认为印巴地区冲突持续时间之长,程度之激烈,都仅次于中东,成为世界第二大热点。印巴在克什米尔的冲突,既有民族间的冲突,又有宗教之间的冲突,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又在外力的干预之下,使克什米尔的民族宗教争端至今尚未得以完全解决。

三、中亚地区的民族问题(2课时)

主要介绍中亚五国的民族问题的起源及主要内容。中亚民族问题起源于前苏联时期,由于前苏联民族工作上的诸多失误,为苏联解体和中亚五国的分离埋下了隐患。前苏联时期在中亚地区民族工作上的失误,既受苏联总的民族政策的影响,又与苏联对中亚地区的某些具体政策相关。现今,中亚五国的民族问题主要表现为民族分裂主义问题,“泛突厥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的影响,跨界民族与边界、领土问题,各国的俄罗斯人问题等等。

四、巴尔干地区的民族问题。(2课时)

主要让学生了解巴尔干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深厚的民族关系格局,历史上的民族问题。位于欧洲南部的巴尔干半岛自古就是列强争相角逐的狩猎场,其内部的各种民族文化差异、宗教隔阂和民族矛盾使得这片马赛克版图错综复杂,外部的国际势力干涉干预也使该地区长期硝烟四起,动荡不安。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巴尔干一度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和“欧洲的火药桶”的代名词。巴尔干地区的民族问题主要体现在南斯拉夫境内的民族问题上。南斯拉夫是这个“欧洲火药桶”的核心部分。20世纪90年代,在南斯拉夫的解体过程中,各种民族矛盾逐渐激化,马其顿共和国与之分道扬镳,经历了两次流血的武装冲突:波黑战争和科索沃战争,分裂为5个独立国家,丧失了对科索沃的管理主权。这一切的一切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矛盾,结果也没能平息巴尔干地区的民族矛盾和冲突。

五、非洲的部族冲突和种族矛盾。(2课时)

让学生掌握非洲除个别国家外,几乎所有国家都有许多个部族,属多族体结构,族体关系错综复杂。由于历史积怨、跨界民族、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种族歧视、同化融合、移民难民等问题引发的民族问题很多。非洲政治的主要特点在于政府、军队和政党的部族化,一些殖民时代遗留的部族间恩怨往往上升到国家和政党政治高度,并最终以军事手段解决,从而爆发了部族冲突与仇杀。这种部族主义的形成与西方国家对非洲的殖民统治相关,至今还在继续影响非洲的稳定。部族主义是民族主义中最为野蛮和血腥的存在方式。最惨烈的当属卢旺达和布隆迪的部族仇杀,还有索马里内战。如今,西方霸权主义推行“民主化”浪潮对非洲的影响也显示出巨大的危害性。

当代世界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问题热点(8课时)

一、前苏联解体中的民族问题因素。(2课时)

使学生重点了解苏联解体的民族问题因素。苏联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关系异常复杂。联邦制的扭曲变形,为民族分离埋下伏笔;民族理论的失误,加深了民族矛盾;民族问题处理不当,为民族分离留下了隐患;大俄罗斯主义的盛行,引发了其他民族的离心倾向。总之,苏联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诸多失误,埋藏了分裂的隐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路线、方针和政策直接点燃了民族分离的烈火,最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的“遏制与和平演变”战略得逞,第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苏联于20世界90年代解体,并引发了以民族分离为特征的第三次世界民族主义浪潮。

二、前南斯拉夫解体中的民族问题因素。(1课时)

重点让学生了解南斯拉夫解体中的民族问题因素:联邦制变形,联邦中央过度放权,最终导致权力失控;失误的民族政策进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错误的民族理论制造了新的民族矛盾;南共组织的“民族化”、“联邦化”,削弱了南共中央权威。从1990年开始,南斯拉夫各共和国都出现了“多党民主制”的政治叛乱,持续了30多年的权力分散化所培植的各联邦单位“民族利益至上”的弊端已经无法扭转形势,内战爆发。至1992年4月27日,塞尔维亚和黑山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通过宪法,宣布继承原南斯拉夫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履行原南斯拉夫所有的国际义务等。至此,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不复存在。

三、土尔其的库尔德人问题。(1课时)

库尔德人是西亚地区最古老的土著居民之一,有自己的语言,信奉伊斯兰教,大多属于逊尼派。库尔德族人约有3000万,其地域基本连成一片,主要分布在土耳其、伊朗、伊拉克三国交界地区,是典型的跨国民族。分布地区多为地理条件复杂、交通不便的山区,但该地区盛产石油,水源十分丰富,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历史上,殖民主义者曾多次染指该地区,进

一步增加了库尔德问题的复杂性。历史上,库尔德人地区自公元5世纪开始就先后被纳入波斯、阿拉伯和奥斯曼帝国的版图,直到19世纪,库尔德人在奥斯曼帝国境内也只能保持半自治状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根据1923年签署的《洛桑条约》,协约国将“库尔德斯坦”分割给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四个邻国。但库尔德人从不承认这种政治分割,从此走上了艰难曲折的求独立、求统一的斗争历程。其中,土耳其和伊拉克的库尔德人问题最为突出。长期以来,库尔德人问题一直成为西亚地区政局不稳的根源之一。进入21世纪,越发复杂化的库尔德人问题日益凸显,它将长期成为影响中东地区稳定乃至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

四、斯里兰卡的僧泰民族冲突。(1课时)

斯里兰卡是一个南亚岛国,原名锡兰,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主体民族是僧伽罗族,占全国人口的74%,主要信奉佛教。泰米尔族是该国最大的少数民族,占全国人口的18%,信奉印度教,斯里兰卡的民族问题主要就是指这两个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18世纪英国占领全岛并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之后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为日后双方矛盾冲突埋下了极大的隐患。1948年2月4日斯里兰卡独立,历届政府均为僧伽罗族的政党组阁,泰米尔等少数民族的权益受到忽视和损害。斯里兰卡政府民族政策的失误是激化僧泰两族冲突的直接诱因。1958年,双方为争夺官方语言地位,发生了斯里兰卡独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民族骚乱和流血冲突,1983年又一场大规模的僧泰间民族冲突爆发。流血冲突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在僧泰两族人民的心灵上造成了难以平复的创伤。2002年2月底,斯里兰卡政府与泰米尔“猛虎”组织在挪威的调解下终于达成了永久性停火的协议,斯里兰卡政府承认“猛虎”组织的合法地位,猛虎组织也放弃了建立独立国家的想法,双方开始举行和谈。2004年底印度洋海啸发生后,双方关系在救灾过程中有了进一步的缓解。但正如有关评论指出的那样,尽管和平进程出现了积极的迹象,但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

五、俄罗斯的车臣问题。(1课时)

车臣共和国是俄罗斯联邦北高加索地区的一个共和国,是俄罗斯联邦89个联邦主体之一,也是其21个共和国之一。面积1.5万平方公里,人口32万(2000年统计),其中车臣族占50%以上。车臣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素有“联结外高加索的生命线”之称。车臣人与俄罗斯人早在18世纪沙俄军队强行占领车臣地区时就结下了仇恨。前苏联政府在民族政策上的失误,使车臣人与俄罗斯人的积怨进一步加深,尤其是斯大林在1944年以叛国罪流放全体车臣人,埋下了更深的仇恨和屈辱,也给了日后车臣民族分离主义者极大的借口,前苏联解体给了车臣分离分子极好的时机,最终导致车臣的分裂分子走上了独立的不归路。自1993年俄罗斯联邦新宪法通过以来,车臣问题一直是困扰俄罗斯联邦的一个政治难题。俄罗斯所面临的巨大民族冲突就是车臣分离武装的战争,这一冲突源于1991年车臣宣布从俄罗斯独立。最终引发了2次车臣战争,给俄罗斯和车臣人民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不时发生的人体炸弹、绑架人质事件等都在提醒着世人,车臣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

六、英国的北爱尔兰问题。(1课时)

英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主体民族英格兰人以外,还有苏格兰人、爱尔兰人和威尔士人,英国一直存在民族问题,其中,以北爱尔兰问题最为突出。英国的北爱尔兰位于爱尔兰岛北部,领土面积1.4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60多万,其中三分之二是讲英语、信奉基督新教的英格兰人及苏格兰人的移民后裔,三分之一的居民是说爱尔兰语、信仰天主教的爱尔兰人。长期以来,民族间由于民族认同不

一、文化传统相异、宗教信仰有别而经常发生冲突。北爱尔兰问题肇始于12世纪英国人对爱尔兰的入侵。英爱两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便不断谋求解决北爱问题。1998年5月22日,在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举行的全民公决中,和平协议以71%的多数获得通过。1999年11月29日,北爱历史上第一个由两教派分享权力的政府组成。这表明北爱和平问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北爱问题的最终解决尚需时日。

七、加拿大的魁北克问题。(1课时)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加拿大包括了土著民族和来自世界各地的70多种移民成分,在加拿大约为2400万的总人口中,英裔移民为967万,法裔移民有644万(80%居住在魁北克省),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40%和27%。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成为加拿大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民族问题,从1971年开始,加拿大实行了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为实现各民族和谐共处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尽管如此,由于历史原因,民族问题一直存在,其中最突出的是法裔移民问题,也就是魁北克问题。虽然,魁北克独立一时难以实现,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魁北克问题仍将是影响加拿大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因素,也是困扰联邦政府的主要难题。

本章教学难点是通过揭示前苏联和前南斯拉夫解体中的民族问题因素,选择土尔其的库尔德人问题、斯里兰卡的僧泰民族冲突、俄罗斯的车臣问题、英国的北爱尔兰问题、加拿大的魁北克问题等典型的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问题热点,揭示不同类型的民族问题的深层因素。使学生深入了解这些国家民族问题的产生、发展和当前状况。

第五章当代世界民族问题的解决途径(2课时)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几种范式,概括介绍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几种方式、一体化政策、多元文化政策、民族与国家之间不同类型的分权制、几种失败的民族政策实践的典型。

重点让学生了解世界民族问题的解决途径。

第六章当代世界民族问题的演变对我国民族工作的警示(2课时)

我们面临怎样的知识世界 篇5

一节语文课上,我转引了《中国教师报》上的一则报道――

蜜蜂为什么发出嗡嗡声?权威专家包括《十万个为什么》都认为:是靠翅膀振动发声。湖北省监利县12岁的小学生聂利大胆挑战这一说法:“蜜蜂有自己的发音器官,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聂利通过多次实验观察,发现蜜蜂发声来自于翅膀根部的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发声器官。聂利的这一发现使她在第1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荣获优秀科技项目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

我意在通过解读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并引导思考,就首先引导学生感受聂利:“从报道中,你觉得聂利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纷纷发言,黑板上留下我的随机板书:热爱科学、质疑、求知求真、大胆、勇于发现、不盲从、挑战权威错误……

随后,我让学生将这些词汇加上自己的话,连贯起来说一说对聂利的印象,意在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继而我带学生转入对“聂利(以及我们)”面对的.世界、知识“真实性”的深层思考。

我问:“权威专家包括《十万个为什么》中关于蜜蜂发声的介绍是正确的吗?”

“错误的!”

“可是,在聂利通过实验发现这是一个错误之前,我们许多人看到《十万个为什么》的时候,认为蜜蜂是如何发声的呢?”我追问。

学生说:“靠翅膀振动发声。”

“而真实的结论却不是如此,那此前《十万个为什么》所记录的这一知识就不是真的。”

“的确如此!”学生很赞同。

“由此促使我们思考:所有存在的知识都是正确的吗?”

有学生举手说:“我们所了解的知识大部分是真的,但肯定也有假的、不真实的地方。”

“既然如此,那我们身处的世界里的一切也就不全是真实的了!”我紧追不舍。

学生似有所悟!

“可见存在的知识并非全是正确的。不过在没有得知蜜蜂有专门的发音器官这个知识之前,我们不也相信它就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吗?由此可见,人们居然生活在一个并不完全正确的知识世界里!”我的话让学生有些惊异,“而对于我们来说,大部分人是怎样对待这些知识的?”

“盲目相信!”

“而我们相信的东西实际上并不是完全正确的,那我们如何从对知识的盲从中走出来呢?”

……

教室里陷入沉寂!

这沉默的背后是学生“悚然而惊”的思索!

随后,我们就此进行了讨论。黑板上留下了这样的发现要点――“关注――质疑――实践――求知求真”。

如果学生们能以他们的发现面对眼前的知识与世界,谁说他们不会获得新的超越?

当代世界面临的问题 篇6

1、中国图书馆事业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上, 重应用而轻基础理论

长期以来, 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过于强调图书馆的实用价值, 而忽略了图书馆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 尤其是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农业文明阶段, 思想文化长期封闭, 形成了重物质、轻信息, 重具体、轻抽象, 重眼前、轻长远等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在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上集中表现为对应用理论和一些现代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手段的采用, 而没有对技术现象进行深层次思考, 没有重视基础理论建设, 未形成系统完整的图书馆理论体系, 造成了图书馆学学科地位不高的不良后果。

1.2 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平衡

在中国,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主要表现为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各种类型图书馆间发展不平衡等形式。当今信息时代, 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人类社会呈现出整体发展的模式, 系统论的诞生和深化为这一整体发展模式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然而在图书馆事业建设与发展问题上, 由于没有把握好这一科学思维方式、片面地看问题而造成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东西部差别、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城乡间的差别、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中心馆和分馆间的差别以及各类型图书馆之间的差别, 最终制约了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发展。

1.3 图书馆员的素质问题

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 是社会创造性活动的关键因素, 图书馆员的素质是制约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关键。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数量也在增多, 但是由于诸多原因, 建国以来我国图书馆界从业人员的整体学术素质普遍较低, 图书馆事业建设仍然面临着专业馆员不足的问题, 图书馆员不能在信息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1.4 图书馆事业面临的网络环境问题

当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的发展为图书馆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 图书馆本应更好地把握信息技术来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然而网络却给传统图书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图书馆与网络在信息服务与资源共享等方面形成了竞争;同时, 网络环境又使信息传播过程中产生了数字版权、信息传播权等一系列新问题。

1.5 图书馆法制性建设问题

图书馆事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想顺利发展必须以立法为保障, 然而我国至今还没有建立起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 而纵观国外发达国家的图书馆事业, 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有立法保护。

2、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图书馆事业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是由于中国没有经历工业文明的物质文化积累, 但同时还肩负着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重任, 中国图书馆事业首先在起点上就与发达国家存在着不可逾越的距离;同时中国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等诸多因素也制约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只要我们能够充分认识这些制约因素, 中国图书馆事业就能够“后发制人”, 不仅能追赶上世界发达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水平, 还能在促进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上发挥巨大作用。

2.1 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水平,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状况真实地揭示着国家水平的整体发展趋势。首先,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水平依赖于社会提供的资金和设备等物质保障, 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则制约着政府对图书馆事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国内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经常出现经费短缺的情况,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其次, 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受教育水平, 从而制约了整个社会的信息需求以及人们对图书馆的支持力度, 使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最后, 国家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了人们对信息交流系统的依赖程度, 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这样就造成了中国的图书馆服务还比较落后, 整个图书馆事业还很落后。

2.2 社会导向对图书馆事业的影响

影响中国图书馆事业的不是图书馆自身, 而是社会对这种落后状态采取“默许”的态度, 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这种状况。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没有经历工业文明的物质积累, 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中国政府把主要关注点都放在了政治目标的实现和经济建设上, 没有充分考虑到要优先支持图书馆事业建设, 忽略了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反观发达国家政府则对图书馆事业非常重视, 主动支持图书馆的发展, 并且把图书馆事业融入到国家政治生活中, 就连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演讲中都强调了图书馆在美国公民和学生中的重要作用。

2.3 科学研究水平的影响

图书馆是直接为科学研究服务的, 科学研究的规模和水平不仅决定着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 而且决定了知识和文献的增长速度以及文献载体的质量和种类, 从而决定了图书馆关于知识和信息组织整理的复杂程度。另外, 科学研究水平还决定着图书馆信息传递的手段, 科技越发达, 它为图书馆提供的技术手段也就越先进。长期以来, 我国一直都缺少鼓励全民创新的社会环境, 限制了科学研究的进行, 影响了图书馆事业的协调发展。

2.4 信息技术的影响

图书馆与信息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 人类信息技术的每一次变革与飞跃无不引发图书馆事业的历史性剧变与进步;同时图书馆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 将不断促进信息技术向更高层次发展。信息技术的变革与飞跃使图书馆的实践活动在新的技术背景下迅速发展深化。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正在给传统图书馆带来根本性冲击的今天, 网络绝不仅仅是图书馆的竞争对手, 而是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动力。

2.5 社会教育水平

图书馆事业的未来靠教育, 一个国民素质整体较高的国度其图书馆事业也必然发达。社会教育水平决定着人们的文化水平,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的信息需求量;社会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阅读习惯, 因此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要从孩子抓起, 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树立利用图书馆的意识。同时由于受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束缚, 我国公民的信息意识还很淡薄, 对图书馆事业不了解, 因此进行全民素质教育的任务非常重。

国家的经济、政治环境制约着图书馆事业的现实发展水平, 科学技术影响着图书馆的发展与进步, 而社会教育水平则体现着图书馆事业的未来, 只有对这些制约因素进行深入的把握, 才能掌握图书馆事业的现在与未来, 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3、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策略

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世界图书馆事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能是我们在不久的将来即将面临的现实问题, 因此我们要借鉴世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经验, 趋利避害, 促进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3.1 加强社会教育, 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人的素质发展的结果, 因此, 实现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创建学习型社会、通过社会教育提高人的自身素质, 包括提高图书馆员的专业素质以及公民的整体文化素养, 最终实现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当一个国家的公民整体素质提高时, 就有可能产生巨大的信息需求, 公民会从各方面支持图书馆的发展, 从而促进图书馆价值的实现, 激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3.2 树立信息文明价值观

在信息社会, 信息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战略资源, 传统的价值观念已经严重影响了图书馆对服务方式、服务对象等的认识, 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封闭思想, 重新确立文化价值观念, 并树立信息文明价值观, 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在信息文明价值观的指导下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3.3 建立图书馆法, 保障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实践表明, 世界上凡是图书馆事业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有图书馆法。图书馆立法对于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非常重要。通过法律建设可以确保图书馆经费的来源、规范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行为以及保障图书馆员的社会地位。只有有了法律保障, 中国的图书馆事业才没有后顾之忧, 才能长远发展。

3.4 提高图书馆员的社会地位, 严格图书馆的进入制度

图书馆员是图书馆事业的灵魂, 其整体素质影响了图书馆员的社会地位。美国图书馆事业非常发达, 其馆员以高素质、高学历、高服务质量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我国也可以通过采取对馆员进行再教育再培训、严格图书馆进入制度、对图书馆员定期考核等措施, 提高图书馆员的整体素质, 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通过馆员的努力和社会的支持, 共同促进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持续发展。

随着图书馆事业的社会作用日益扩大, 中国图书馆事业在信息时代既面临着机遇又迎接着挑战。中国图书馆事业只有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不断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才能实现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而使中国图书馆事业在中国社会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文章分析了当代中国图书馆事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视应用理论而轻视基础理论研究、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平衡等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 探讨了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与现实环境下制约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经济、政治等因素, 提出了必须通过提高社会教育水平、树立信息文明价值观等实现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图书馆,图书馆事业,中国图书馆事业

参考文献

[1]、杨文祥.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理论起点、历史任务和研究思路.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3 (2)

[2]、于良芝.图书馆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3]、杨文祥.21世纪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1 (1)

当代世界面临的问题 篇7

2004年3月11日清晨,西班牙马德里的几节火车车厢里发生炸弹爆炸,死亡人数达到202人,另有1400人不同程度受伤,霎那间,恐怖主义的阴云再次笼罩世界。其实自9.11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恐怖主义活动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恐怖主义事件屡屡发生。由于事件的特殊性,保险业大多不愿承保恐怖主义风险,或者即使承保也会在非常苛刻的条件下收取较高的保费。那么谁来为恐怖主义买单?成了世界各国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恐怖主义的发展与定义

在人类的历史上,恐怖主义并不是当代社会才有的产物,其历史几乎和人类阶级社会的历史一样长,据记载,早在6000年前,亚述人就使用过类似的恐怖主义手段对付与其对立的部落。“恐怖主义”一词最早使用于18世纪末的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时期,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恐怖主义活动愈加猖獗,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冷战结束后,各地区在冷战时期被淡化的民族、宗教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矛盾逐渐激化,恐怖主义活动也日益升级。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世贸大楼和五角大楼遭到恐怖袭击,造成了约5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恐怖袭击活动之最,并直接导致了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但是人们逐渐认识到战争并不能消除恐怖主义,反而使其更有了生存的土壤。

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国际上仍然对恐怖主义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定义,这直接影响了国际间反恐合作的有效性。不同国家、不同学者出于自身的立场对恐怖主义的认识不尽相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对恐怖主义的定义有109种之多。例如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定义恐怖主义为:对各国政府、公众和个人使用令人莫测的暴力讹诈和威胁,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政治手段;《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认为,恐怖主义是“系统使用暗杀、伤害、破坏或者通过威胁使用上述手段,以制造恐怖气氛,宣传某种事业以及强迫更多的人服从他的目标”;美国国务院则认为,恐怖主义是由“次国家组织或隐蔽人员对非战斗目标发动的,常常是想影响受众的、有预谋的、有政治目的的暴力活动”;在德国,2002年提出的恐怖主义保险条款指出,恐怖主义是“某些个人或团体为了实现其政治、宗教、伦理和意识形态的目的所进行的活动,这些活动足以在平民或一部分平民中制造恐慌和威胁,以此对政府或国家机关施加影响”。从这些定义中不难看出,恐怖主义有如下的特点:

1、恐怖主义的本质是使用或威胁使用暴力。

2、恐怖主义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某些个人或团体的政治目的。这里的“政治目的”是个含义非常广泛的词,它包含了意识形态、宗教和伦理等各个方面。

3、恐怖主义活动的实施对象为平民。

恐怖主义风险的特点

根据上面对恐怖主义定义的论述,可以看出,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恐怖主义风险具有以下特点:

1、风险发生不具有随机性。从保险的角度来说,可保风险必须是不受人为活动影响的随机分布的风险。但是对于恐怖主义风险来说,一方面其本身就是人为活动造成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恐怖主义风险的发生是随着反恐力度的加大而相应减少的。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基地组织可以在美国制造一个9.11事件,但是很难在短期内再制造类似的事件,因为美国对于恐怖主义活动的监控力度加大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恐怖主义风险也会受到人为的影响,并且恐怖主义风险从长期来看也不具有随机性的特点。但是如果单就一个比较短的时期来看,恐怖主义风险的发生可以认为是不受人为活动影响的,因而在短期内恐怖主义风险就具有了随机性的特点。

2、 造成的损失难以估计。恐怖主义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一般来说很难估计,常常受到受

损方国家的法律影响,尤其是责任险的损失更难估计。另外,由于恐怖主义风险不具有同质性的特点,很难根据从前恐怖主义风险的损失估计未来恐怖主义风险造成的损失,因此对保险行业来说,很难为恐怖主义风险定价。

3、发生地区一般比较固定。研究恐怖主义风险的历史数据可以发现,恐怖主义事件的发生地区一般比较固定,多出现于中东、以巴地区等民族宗教冲突严重的地区或者是易被恐怖分子仇视的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等。

保险业和恐怖主义风险

传统意义上,可保风险一般需要满足大量、同质、具有随机性等特点,保险公司才可以据此运用精算原理估算风险,计算保费费率。但是由于恐怖主义风险不具有随机性、损失难以确定的特点,所以在保险业内,对恐怖主义风险的可保性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保险业对于恐怖主义风险的态度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9.11事件则成为这个发展过程中的转折点。

9.11之前,恐怖主义活动的发生概率相对较小,而且大多集中在民族和宗教矛盾突出的地区,范围比较有限,再加上当时对恐怖主义活动所用的手段认识不足,美国的保险公司根本无法想象在本国国土上会发生像9.11这样的重大事件,因此虽然对恐怖主义风险无法做出准确的估计,但是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许多保险公司并没有将恐怖主义风险明确地列在除外责任条款中,这实际上是为恐怖主义风险提供了一种间接的、非排除的保障。但是9.11恐怖袭击的发生,使人们对恐怖主义尤其是恐怖袭击手段有了新的认识,人们意识到那些远离民族和宗教冲突地区的国家并非就是绝对安全的,保险业也第一次认识到恐怖主义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是多么巨大,9.11事件造成了大约500亿美元的损失,许多保险公司因此破产或者陷入偿付能力危机。因此9.11之后,“恐怖袭击风险”被大多数保险公司明确地列入了除外责任。当然也有例外,个别保险公司出于某些方面的考虑,在某些领域里还是提供了承保恐怖主义风险的保单,但是由于这些保险公司对恐怖主义风险的估算较高,在精算时设定的安全系数也很高,所以这些报单的费率普遍较高,条件非常苛刻。在这种条件下,从保险业的角度来说,恐怖主义风险几乎被等同为不可保风险来考虑。

此外,9.11事件业也给再保险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统计,在9.11事件中再保险公司承担了大约60%~80%的总损失,如此惨重的损失使得再保险业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小型的再保险公司被迫退出了再保险行业,大型的再保险公司为了生存互相之间寻求帮助,联合起来共渡难关,因此加快了再保险业的并购过程。9.11事件以后,再保险公司也纷纷把恐怖主义风险列入“除外责任”,不再为其提供再保险保障。

目前世界各国对恐怖主义风险的应对措施

由于保险业基本上不愿再为恐怖主义风险提供保障,而自9.11以后世界上恐怖主义事件发生的频率却越来越高,市场上存在着巨大的需求。因此,世界各国都在采取各种措施,试图为恐怖主义风险提供保障。

在美国,9.11前后成立了许多机构来应对恐怖主义风险,2002年通过了恐怖主义风险保险法案(Terrorism Risk Insurance Act),将对恐怖主义风险的保障提到了法律的层面。在法国,政府必须在每年年底之前承担相应的保障恐怖主义风险的费用,否则保险公司有权根据财产保险领域事先规定的有关恐怖主义风险的法律条款不再为大型工业集团延长火险的保障。2001年12月10日法国保险协会与法国财政部达成协议,由新成立的恐怖风险再保险池(pools)承担法国境内的恐怖风险保障,再保险池的资金需求由国家的再保险机构CCR(Caisse Centrale de Réassurance)解决。在政府补贴的保障下,当损失超过15亿欧元时,再保险池可以为其提供保障。在英国,1993年就成立了相类似的再保险池,与法国不同的是,该再保险池对所承担的其成员企业的损失有一最高限额,这一最高限额为两部分资金的总和,即其成员企业尚未使用的会费再加上其年费的10%。超过这一数额的部分,由政府无限额承担。西班牙也建立了类似的再保险池,据称,3月11日的火车爆炸事件中所造成的损失将由该再保险池全部承担。德国为了应对恐怖主义风险,由德国安联保险集团、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公司、德意志再保险公司等16家保险公司发起,2002年9月3日在科隆成立了Extremus保险有限公司,专门为德国境内由恐怖主义风险造成的财产和企业经营中断损失提供保障。特别之处在于该机构只对保险金额超过2500万欧元的保险合同提供保障,最高赔偿限额为15亿欧元,如果超过此数额,超过的部分Extremus会在国际再保险市场上为其客户再寻求最高限额为15亿欧元的保障,如果损失高达30亿欧元以上,那么超过部分将由德国政府承担,最高限额至100亿欧元。卢森堡也采取了类似的方法应对恐怖主义风险,由安联保险公司、汉诺威再保险公司等几家保险公司成立了SRIR(Special Risk Insurance and Reinsurance)。与Extremus不同的是,SRIR可以为整个欧洲境内由恐怖主义造成的财产损失提供保障。但是,SRIR只对以其承保的建筑物为圆心600米半径范围内的恐怖主义风险损失提供保障,最高限额为27500万欧元。

此外,由于恐怖主义风险与自然巨灾风险在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也有人提出用巨灾保险衍生产品来为恐怖主义风险提供保障。但是由于巨灾保险衍生产品自身的缺陷和恐怖主义风险的特殊性,至今也没有任何这一方面的尝试。

对我国建立应对恐怖主义风险措施的建议

对于我国来说,虽然已经对恐怖主义有了自己的定义,并且政府间也正在积极的就反恐问题寻求国际合作,努力将恐怖主义活动消灭在萌芽阶段,从根本上尽可能的减少和避免恐怖主义风险带来的损失。但对于已步入市场经济的我们,如果发生恐怖主义风险将如何运用市场规律进行有效应对,似乎还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答案。在当今世界恐怖主义活动频繁发生的大环境下,考虑到我国的稳定统一,建立应对恐怖主义的应急措施并完善保障体系势在必行。

首先,我们应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在应对恐怖主义风险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措施,根据我国自身实际,建立我国的恐怖主义风险应急系统。在国际政府间合作的基础上,培育政企合作的模式,成立相应的机构,尽可能的降低恐怖主义风险为国家财政带来的沉重负担。

其次,加快我国金融、保险行业的发展,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为恐怖主义风险的保障资金融资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争取用市场经济手段解决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国际性问题。

第三,政府应该在预防和保障恐怖主义风险方面起到引导性的作用,建立健全我国有关恐怖主义风险预防和保障的法律体系,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保证恐怖主义风险应急系统的良性循环。

上一篇: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下一篇:欢送交流干部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