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共8篇)
环境问题及其解决 篇1
我国目前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目前主要环境问题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的又一基本国 情,从这方面看,中国无疑是“地大物博”,这是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也是中国人引以为自 豪的。然而,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致使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又是我 国自然资源的劣势。“总量大”与“人均占有量少”形成强烈反差,加之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平衡,气候、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及多年来一切利用不尽合理、科学,造成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长期面临严峻的资源紧缺形势。所以,如何开发利用和有效地保 护资源,已成为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要重视环境问题,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环境问题,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来自人 口的压力,构成了对中国生态环境最大的威胁。加之中国的工业化起步晚、起点低,而且面临快速发展的形势容易使人们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注重经济而忽视生态,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种种原因导致了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目前的环境状况主要数据如下: 1〕大气环境污染
*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97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仍处在较重的 污染水平,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二氧化硫年均值浓度在 3~248 微克/m3范围之间,全国年均值为 66 微克/m3。以下是近期一些图表显示了污染的程度。(图 1 和图 2)
* 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大气污染以煤烟性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70%。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导致全球温室效应,也给全球环境以及人类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 大气污染导致酸雨的形成,2004 年我国酸雨污染加重,环保总局近日公布的 《2004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4 年我国酸雨污染略呈加重趋势。统计显示,2004年我国出现酸雨的城市有 298 个,占全国 527个统计市(县)56.5%。全国的降水年均 pH 值小于 5.6(酸雨)的城市达 218 个,占统计城市的 41.4%。与上年相比,出现酸雨的城市比例增加了 2.1 个百分点;酸雨城市比例上升了 4 个百 分点,其中 pH 值小于 4.5 的城市比例增加了 2 个百分点;酸雨频率超过 80%的 城市比例上升了 1.6 个百分点。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区是长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贵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广东等省,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0%,对我国农作物、森林等影响巨大。仅江苏、浙江等7省便因酸雨而造成农田1.5亿亩减产,年经济损失约37亿元,森林生态效益损失54亿元。下图为酸雨危害:
2〕水资源和水环境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文件公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水污染最严重的国家和地区之一。目前,城市污染的成分十分复杂,受污染的水域中除重金属外,还含有甚多农药、化肥、洗涤剂等有害残留物,即使是把自来水煮沸了,上述残留物仍驱之不去,而煮沸水中增加了有害物的浓度,降低了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溶解氧的含量,而且也使亚硝酸盐与三氯甲烷等致癌物增加,所以,饮用开水的安全系数也是不高的。水的污染,又影响人民生活,破坏生态,直接危害人的健康。水资源具体现状如下:
* 我国水资源紧张,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4;
* 全国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近百个城市严重缺水,每年因缺水而减少的产值达1200亿元;
* 我国著名的5大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的蓄水量都在减少,湖面缩小了1/4甚至一半,见下图;
* 我国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8%的城市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源,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工业较发达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突出;
* 我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次序为: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从河流的氨氮、高锰酸盐、挥发酚等主要污染参数来看,水质情况普遍不好。有些河流中铜、氰化物、汞有超标现象。城市河段悬浮物超标现象普遍,主要污染物是耗氧的有机物和氯化物等。
* 主要大淡水湖泊污染程度的次序为:巢湖(西半湖〕、滇池、南四湖、太湖、洪泽湖、洞庭湖、镜泊湖、兴凯湖、博斯藤湖、松花湖、洱海。主要淡水湖泊水库磷、氮污染面广,部分湖泊和水库汞或其他重金属污染严重; * 城市中80%以上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水体,使流经主要城市的70%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来自化工、石化、造纸、食品、制革、纺织等企业排放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和大量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
* 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还在逐年递增,目前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5%,绝大部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中。生活污水加上化肥和农药中氮、磷的流失,促使了我国的湖泊富营养化; * 50%的城市饮用水源受到污染;
* 地下水因过量开采,形成地面下沉和水质恶化; 我国四大海域(东海、渤海、黄海和南海〕的近岸海域污染加重,无机氮、无机磷和石油类污染普遍超标。3〕固体废弃物
* 我国废弃物排放量大,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大都堆积在城市的郊区和河流荒滩上,已成为严重的污染源,由于综合利用和处置率低,累计堆存量达65亿吨,占地5万余公顷; * 随着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有毒有害废弃物也有所增长。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都未经过严格的无害化和科学的安全处置,成为中国亟待解决并具有严重潜在性危害的环境问题; *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1.2%,全国有2/3的城市陷于垃圾围城。露天简单堆放的垃圾不仅影响城市景观,同时污染了大气、水和土壤,成为城市发展中棘手的环境问题之一;
* 全国有1/4城市垃圾粪便不能日产日清。
4〕环境噪声
* 我国噪声污染较严重,2/3的城市人口暴露在较高的噪声环境中; * 区域环境噪声达标率不到50%;
* 90%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超过了国家规定的70分贝,全国每年因道路交通噪声污染导致的经济损失约合人民币216亿元; * 社会生活噪声呈明显上升趋势。
5〕乡镇工业污染排放惊人
* 我国乡镇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全国污染排放总量30%,局部地区占50%以上;* 全国已有2/3的河流和1千多万公顷土地受乡镇企业污染;
* 小造纸、小印染、小电镀、小化工、农药、小制革、小酿酒、小化肥、食品等使农林地区的水受到严重污染;
* 小冶炼,如土炼硫、土炼砷、汞等导致周围区域植被死光,成为生态死区; * 小土焦、小水泥、石棉等行业造成大气污染。
6〕土地资源
*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0.085公顷,是世界人均的1/5;
* 全国耕地面积以每年平均30万公顷左右的速度递减,主要原因是基本建设占用耕地上升;
* 我国耕地土壤质量呈下降趋势。全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已降到1%,明显低于欧美国家2.5%-4%的水平。东北黑土地带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刚开垦时的8%-10%已降为目前的1%-5%;
* 盐碱化、沙化、水土流失在继续吞噬大量耕地。目前全国受盐碱化威胁的耕地约有1亿亩,受沙漠化威胁的农田近6千万亩,见下图:
* 全国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每年流失的土壤约50亿吨,相当于在全国的耕地上刮去1cm厚地表土,所流失的养分相当于全国一年生产的化肥氮磷钾含量。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很大部分是由于不合理耕作和植被破坏造成的;
* 我国遭受工业“三废”污染的农田达1亿多亩。被重金属镉污染的耕地有20余万亩,涉及11个省25个地区。被汞污染的耕地有48万亩,涉及15个省21个地区;
* 大量使用农药使土壤有毒物质含量加大,同时也杀死了大量害虫天敌和有益动物; * 由于农用薄膜的大量使用,用后不加回收,废膜已成为我国新的土壤污染物 7〕草原资源
* 我国草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0%,然而,由于风蚀沙化、植被破坏、超载放牧、不合理开垦以及草原工作的低投入、轻管理等,致使草原严重退化。草原退化面积达9千多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3以上,平均产草量下降了30%-50%。中国百亩草地产肉量只25.5公斤,产奶26.8公斤,毛3公斤,仅为相同气候带下美国的1/27,新西兰的1/82; * 预计到2000年,草原牧草产量可能比目前下降30%。8〕森林资源
* 我国森林覆盖率约为13%,居世界第121位;
* 我国人均森林面积约0.11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森林面积的1/9;
* 海南岛的热带雨林在过去四十年中由1300多万亩减至367万亩,森林覆盖率也由26%降至7.2%。由于大量垦荒,种植橡胶等,热带雨林被砍伐面积达500多万亩,其中利用292亩,200万亩被沦为不毛之地;
* 我国宝贵的原始森林长期受到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森林火灾与病虫害的破坏,原始林每年减少5千平方公里;
* 占国土面积50%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覆盖率不足1%,许多地区无林可言; * 酸雨带来的酸沉降正在导致大片森林衰退消失,森林受害面积128.1万公顷,年木材损失6亿元,森林生态效益损失约54亿元。
9〕近海环境
* 我国的近岸海域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生态破坏,特别是与大中城市毗连的海域、海湾、入海河口处的污染与生态破坏已经比较严重,入海污染物中来自陆上的占80%以上;* 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海区中,近岸海域石油类污染普遍严重,并存在不同程度的有机物污染和富营养化,部分近岸海域水质和底质的重金属污染也比较严重。1990年,在中国沿岸海域从南到北相继发生赤潮34起,为1961-1980年平均值的30倍;
* 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了沿岸、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生物种类减少,水产品质量下降,养殖滩涂大片荒废,海水养殖污染损害事故不断发生,造成经济损失几亿元; *近岸海域以有机物污染和石油类污染为主要类型的污染有加重趋势,沿海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将加速海洋环境污染由沿海城市毗连海域向沿海农村近岸海域扩散;
* 中国近海长期过度捕捞渔业资源致使一些传统经济鱼类种群生态衰退,如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和休养生息,中国近海渔业资源将难以恢复其再生增殖能力;
* 南海的珊瑚礁和红树林近年来被开采砍伐,不仅破坏了这些宝贵的资源,而且使红树林和珊瑚礁鱼类失去生存环境和营养供应地,种群也在消退;
* 若对江豚、海豹、海龟及玳瑁等珍稀动物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它们有在中国近海逐渐消退的危险。10〕生物多样性与物种保护
* 中国是世界上动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生物多样性居全球第八位,北半球第一位; * 中国有高等植物32800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2%,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其中,被子植物24500多种,裸子植物236种,苔藓植物约2000种,蕨类植物2600余种,植物药材4773种,淀粉原料植物300种,纤维原料植物500种,油脂植物800种,香料植物350种,已开发利用的真菌800种。我国特有的植物约有200个属(万余种〕。银杉、水杉、水松、金钱松、台湾松、银杏、珙桐、水青树、钟萼木、香果树等都是中国特有的珍贵树种;
* 中国是世界三大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水稻、大豆、谷子、黄麻等20余种作物起源于中国。中国拥有大量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如野核桃、野板栗、野荔枝、野龙眼、野杨梅、野生稻、野生大麦、野生大豆、野生茶叶、野苹果等,是珍贵的野生植物资源。中国常见的栽培作物有50多种,果树品种万余个;
* 中国动物种类约10.45万,占世界总数的10%。脊椎动物4400多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0%以上,其中两栖类210种,爬行类320种、鸟类1186种、兽类500种、鱼类2200余种。分别占世界总数的10%、13%、5%、7%、10%。昆虫约10万种;
* 中国有鹤类9种、雁鸭类46种、食肉类54种、雉类276种、灵长类190种; * 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以及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破坏,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动植物种类中已有总物种数的15%-20%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水平。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所列640个种中,中国就占156个种; *近50年来,中国约有200种植物已经灭绝,高等植物中濒危和受威胁的高达4000-5000种,约占总种数的15%-20%。许多重要药材如野人参、野天麻等濒临灭绝。《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确定珍稀濒危植物354种,其中,一级8种,二级143种,三级203种;中国近百年来,约有10余种动物绝迹,如高鼻羚羊、麋鹿、野马、犀牛、新疆虎等。目前,有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雪豹、白暨豚等20余种珍稀动物又面临绝灭的危险。《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确定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75种,其中一级96种,二级161种。丹顶鹤、台湾猴、扭角羚、白唇鹿、华南虎、褐马鸡、黑颈鹤、绿尾红雉、扬子鳄、中华鲟等属于我国100多种珍稀动物之列;
* 全国自然保护区763多处,珍稀濒危动物人工繁殖场106个,珍稀植物引种栽培场7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6618.4万ha,占国土面积的6.8%。11〕气候变暖与自然灾害
*近40年来中国的气候存在着变暖的总趋势,80年代的年均气温值比前30年的平均气温值高0.21摄氏度;
* 气温增高可增大地表水的蒸发量,从而加重中国华北和西北的干旱、土地沙化、碱化以及草原退化的危害;
*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受高温季风气候的影响,可能导致台风侵袭沿海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从而加重沿海地区的风灾和暴风洪涝灾害;
* 气候变暖可能对中国西北、华北、东北、西南、华中的夏季气候造成影响,使农业病虫害频繁产生;
* 气候变暖将会造成海平面上升,这对三角洲地带和平原沿岸危害最大,而这些地区都是中国经济密集、比较发达的地区,海平面上升,必将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政策
我国的环境管理政策核心是采取防范措施和加强环境管理,办求不产生或少 产生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一、主要措施
1、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在经济发展中防治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使环境管理沿着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发 展。
3、健全环境管理机构。从中央到省、市、县四级政府建立了环境管理机构,这些机构依法行使环境管理权力。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大中型企业也建立了相应的 环境管理机构,管理本行业和本企业的环境问题。
二、在环境经济政策方面,主要包括资金投入和税收优惠政策
1、企业将防治污染所需资金纳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2、列入国家重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项目,国家给予资金支持;城市政府 将城市维护费用于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国家征收的排污费用于污染防治。
3、国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所得税优惠:对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 物作为原料进行生产的,在 5 年内减征或免征所得税;
三、实施环境技术政策的目的在于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 放
1、工业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时,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
2、按照环保法律有关规定,对企业浪费能源和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工 艺和设备实行限期淘汰;
3、企业在生产中应该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改善水环境问题的具体对策
根据我国政策,针对水资源水环境污染的解决对策进行重点的论述:
1、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和切入点,制定水资源保护规划,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实践证明,以牺牲环境换发展,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是行不通的。必须在全社会树立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忧患意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条件、环境状况相适应。经济建设要充分考虑水土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合理确定与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加快发展,根据水资源条件确定重点发展区域和发展重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结合起来。对于污染严重地区,应将改善水环境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果断地关停严重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水利部“三定”规定的要求,全面开展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逐步建立完整的、科学的全国水资源规划体系。组织开展水功能区的划分和控制向饮水区等水域排污的工作;做好江河湖库的水量水质监测和评价工作,审定江河湖库等水域的纳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总量的意见;及时发布水资源状况公报;维护江河湖库水资源的使用功能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努力使水的资源属性与环境属性相统一。减少污染物排放是改善水环境的根本措施,实施总量控制、严格排污管理最有效的办法是根据流域水环境容量确定污染物允许排放量,以控制进入江河湖库的污染物。将排污总量指标层层分解,由县以上人民政府根据上级政府制定的污染物控制计划,组织制定辖区内排污总量控制计划,并将排污总量指标分解到每个排污单位,纳入目标责任制管理,同时加强对入河排污口的监督性监测与管理,控制退水中污染物总量不超过规定指标。另外,还可以根据需要与可能适时适度调水,改善湖泊水质,防止湖泊富营养化。
2、建立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保护管理模式,实行水量水质统一管理,健全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实行动态监测、区域联防
要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加强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当前,尤其要注意强化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管理,供水与需水统一管理,水量与水质统一管理。搞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保护,努力提高水资源的科学有效利用和保护水平。流域是一个完整的水资源系统,水环境状况是流域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指标。当前应加强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的作用,发挥水利部门水量、水质同步监测、统一管理的优势,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强化水污染治理力度,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改善流域水环境,加强地下水的保护、抑制超采区地面沉降。为了防治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引起的地面沉降,各级水利部门要认真加强对地下水的监测和采补平衡分析,提出回灌规划,充分利用洪水及间隙期多余的水量,采取各种补给入渗技术回灌地下水,争取地下水早日恢复平衡,抑制地面沉降的发展。流域水环境监测网是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的尖兵与耳目,应该优先建设,先行发展。重点加强现场测试能力与快速反应能力,在有条件地区建设自动测报与预警系统。对跨界河流与重大污染事故实行动态监测,定期向社会公布水环境信息。近期应加强省际边界水体的监测,积极开展跨省的污染联防。
3、要大力做好节约用水和污水资源化的工作
当前,国用水浪费严重,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大多只有0.4,而很多国家已达到0.7~0.8; 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l03m3,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水的重复利用率 国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75%~85%。因此,要下最大的决心,做好节约用水工作,要把节水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要以节水灌溉为重点进行灌区建设。节水工作要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土洋结合、讲求实效、农民欢迎的原则。要把建立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节水型社会作为全社会的共同目标。要大力提倡清洁生产和污水资源化。目前可将经处理的工业废水作为低质水源,用于火力发电厂的冷却水、炼铁高炉冷却水、石油化工企业中一些敞开式循环水等,在石油开采中回用水还可用作油井注入水;生活污水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而重金属、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浓度较低,可用于农田灌溉;处理后的污水还可用于地下水回灌,用于养殖水生生物,用作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水源、旅游水和景观水等。
4、依法治水,完善水资源保护立法及法律修改工作
依法治水,是改善 国水环境的关键所在,各级水利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取水许可审批管理的力度,强化取水许可的管理,严格控制取水量,限制耗水量大、污染严重的企业用水,还要对退水水质进行严格管理。对新申请取水许可证的单位,严格按照取水许可水质管理规定,必须提交取水和退水对环境影响的分析报告,方可办理取水许可申请审批手续。对逾期仍超标排污的单位和企业,要坚决依法吊销其取水许可证。要尽快修改《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理顺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的内外关系,制定流域及区域各种配套法规,如:《供水水源地管理办法》、《水资源保护条例》、《入河排污口管理办法》和《保护水资源经济补偿办法》的起草工作,使水资源保护工作法制化、制度化。另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项目审批过程中,要对治污的投资比例提出明确规定。
5、团结协作,科学治理
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水资源保护是目的,水污染防治是手段。两者均涉及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存在着区域管理难以解决的矛盾。因此水利、环保、农业、城建等各部门团结协作是治理水污染、改善水环境的组织保证,应各司其职,各用所长,统一规划,统一目标,统一行动,统一调度。水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涉及自然、社会、环境诸多因素,提高治理措施的科技含量和理论水平是当务之急,应逐年安排关键问题与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指导治理工作。
环境问题及其解决 篇2
( 1) 缺乏法律来规范环境法制教育。从“第一个 五年普法 规划”到“第五个五年普法规划”的实施,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主要是依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省、市人大常委会做出的“关于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和政府机构改革后“三定”方案赋予司法行政部门的职能,法制宣传教育缺乏稳定性和法律规范,导致有些单位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看成“软任务”,搞形式主义、走过场等。为使环境法制教育能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我们应借助相关立法,规定公民对环境的权利和义务,自觉遵守国家环境保护的各项方针政策,形成环境法制观,并能通过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教育他人。美国早在1990年就颁布了《国家环境教育法》,对美国环境教育的政策及措施作了详细规定。依据该法,在环境保护署下设环境教育处、国家环境教育咨询委员会、联邦环境教育工作委员会,并成立了非营利性的国家环境教育与培训基金会。
( 2) 环境法制教育机构及人员缺乏。虽然,长株潭各地环保局均成立了专门的法制宣传处,有专人负责环境法制宣传教育,有些地方还将普法依法治理纳入单位综治目标管理考核和年度绩效考核内容。比如浏阳市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了各乡镇、街道、市直单位综治目标管理考核和年度绩效考核内容,纳入了各级人大监督检查评议的重要内容,纳入了该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检查,强化了各级各部门的责任意识。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由时任市长梁仲亲自担任组长,全市乡镇、街道和市直单位都成立了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各级领导小组、办事机构工作规则和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明确,各级普法办经常开展活动,规范化建设提高到新的层次与水平。可是与环境法制宣传繁重的任务和所涉及范围过于广泛相比,湖南省从事环境法制宣传教育的机构和人员都远远不够,无论是环保部门专职的法制宣传人员还是民间机构参与法制宣传的人员都达不到实践发展的需要。比如,国内外成功经验已经证明了民间机构在促进环境保护宣传及推动公众参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民间机构在我国建立和发展的时间较短,例如长沙市雨花区2009年成立“绿色联盟”组织,虽然发展迅速,但社会影响力有限。
( 3) 法制宣传经费保障问题。五年来,湖南省按照“五五”普法规划、决议要求,做到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经费保障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相适应,与本地区财政收入的增长相协调,各地经费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大部分市州达到了人均0. 1 ~ 0. 2元的水平。特别是省本级财政经费五年里三次提高,从全省人均不到0. 03元增加到2014年的人均0. 1元,总量跃居全国前列,为全省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物资保障。长株潭试验区在“五五”普法期间也将普法经费大幅度提高,比如浏阳市普法经费标准大幅提高,市乡两级财政分别按人均0. 5元、0. 4元的标准将普法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分别比“四五”普法期间提高了150% 、300% 。[1]但是,落实到环境法制教育的专项经费还是远远不够的。
( 4) 未能严格追究不履行《湖南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 ( 以下简称《条例》) 的单位和个人的法律责任。《条例》于2011年9月1日正式实施。根据《条例》规定,对不履行 《条例》规定或者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考核不合格的单位,由司法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同级人民政府给予通报批评;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有关部门依法给予处分。对无故不参加年度学法用法考试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由司法行政部门或者所在单位责令限期参加补考。但是,目前尚未有对环境法制宣传教育中出现的类似问题追究法律责任,没有做到严格执行《条例》,导致有些单位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就是走走过场,形式主义严重。
二、湖南环境法制教育发展战略对策
( 一) 建议制定《湖南省环境教育条例》
《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教育条例》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环境教育的地方条例,这部条例不仅填补了我国国内环境教育立法的空白,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地方环境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环境教育的规范化、法制化和全民化,对于增强全民环保意识,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全民环境教育机制,形成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行动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湖南省环境教育条例》的颁布实施,将会使湖南省各级党委、政府及环境法制宣传教育职能部门开展环境法制宣传教育的职责权利义务更规范、更持续稳定、更具体和更具操作性,并有了法律强制力作保障。举例来说,浏阳市“金塘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制定了环保村规民约来约束村民的具体行为,达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制定《金塘村环境保护村规民约》,对环保宣传、牲畜防疫、环境美化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在全村明确规划了禁养区、限养区、宜养区,让生猪养殖逐渐远离村民生活的中心区域。
( 二) 将普法宣传与环境保护的日常工作有机结合
1. 与湘江母亲河保护紧密结合
湘江的保护和治理一直是湖南“两型社会”建设关注的焦点。2009年9月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在北京主持召开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工作会议,成立了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为组长单位,环境保护部、湖南省政府为副组长单位的《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 ( 以下简称《方案》) 编制领导小组,正式将湘江治理提升到国家层面统筹谋划。在此之前,湖南省政府成立了由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保护、财政等多个部门为成员的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领导小组,统筹流域治理工作。之后,国家八部委专程来湘调研,院士专家论证会、国家部委协调会相继召开。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方案》,这是迄今为止全国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方案。《方案》涉及湘江流域的长沙、株洲、湘潭、衡 阳、郴州、娄底、岳阳、永州8个市,提出了民生应急保障、工业污染源控制、历史遗留污染治理三大重点任务。经过治理,铅、汞、镉等重金属排放总量将在2008年基础上削减70% 左右。[2]“把湘江打造成东方的莱茵河”“让湘江成为一支流淌文化的河流,成为一支流淌哲学的河流,也成为一支哺育新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湖湘人才群的河流”,是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提出的目标。“两型社会”环境法制宣传教育应该抓住这个契机,设立“保护母亲河”行动青少年生态监护站和监督岗、“保护母亲河”行动环保接力赛、“美丽家乡母亲河”评选活动等主题系列活动。
2. 与建设项目环保工作紧密结合
2003年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使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长株潭环保局对该法进行了大力的宣传,大大地提高了环评率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引导发展无污染、少污染生产项目,确保污染处理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使用,从源头控制和减少排污量,推进工艺设备改革、技术改造和综合利用,减少污染物产生量。通过宣传,试验区各级和企业生产经营者均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从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质疑、接受到支持,工商、发改、建设等部门均十分支持和配合环评工作的开展,企业经营者均已能自觉地申报环评,环境保护的源头工作得到了有力的发展。
3. 与专项整治行动结合
2010年以来湖南省纪检监察机关督促各地各有关部门落实节能减排各项政策措施,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对节能减排目标完成责任制情况进行检查考核,落实奖惩措施,实行严格问责。同时,还会同环保等部门进一步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集中整治危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 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监督检查工作,严肃查处违法审批、违法建设行为。此外,还督促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认真落实《湘江污染综合整治方案》《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对有色、化工涉重金属污染企业进行重点监管和督查。根据湖南省政府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的部署要求,纪检监察机关会同湖南省环保厅对永州、衡阳、株洲等湘江流域8市的水污染综合整治情况开展监督检查。根据检查情况,对工作进展滞后、配套设施不完善和运行不规范等突出问题实行挂牌督办。据统计,共对其中的28个项目下达督办函,取缔关闭一、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排污企业21个,对42家违法企业下达停产整顿、行政处罚通知书。[3]
4. 与处理环境纠纷相结合
加强宣传,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纠纷事件妥善处理,认真处理好信访案件; 建筑工地施工影响均公布宣传; 加强高中考考场、考生宿舍以及居民集中区等重点场所周边环保宣传与管理,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环保局建立信访工作领导包案制度,切实加强领导,职责到位,责任到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扎扎实实地履行“接到环境投诉二天内赶到现场处理”的承诺,建立健全信访案件回头看制度。对反映的环境污染问题,做到“五个不放过”: 一是对上级环保部门批转的、交办的信访件不放过; 二是对区委、区政府领导交办的以及其他部门转办的信访件不放过; 三是对人大、政协提案所反映的环境污染问题不放过; 四是对新闻媒体曝光的环境污染问题不放过; 五是对群众直接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不放过。对环境纠纷的处理得当,让群众受到环保教育的同时,提高了自我环保意识,收到了环保普法宣传应有的作用。
( 三) 培育环保民间机构,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环境法制宣传教育
环境质量问题与公众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影响到每位市民的身体健康。由于政府部门力量有限,制定环保政策和措施后,难以对实施效果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与管理。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 ( ENGO) 能够很好地弥补政府工作的不足。因此,应继续鼓励和引导包括“绿色联盟”在内的ENGO的发展,利用ENGO扎根基层群众的特点,实现对市民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宣传工作。ENGO的发展和壮大,有利于发现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存在的不足,通过建立与政府部门的协调机制,可以促进环境保护法规、政策不断完善。ENGO的监督作用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通过ENGO的宣传教育,便于在社会上形成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文化氛围,调动广大市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从长远利益看,ENGO的发展与壮大,对于长沙市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发展,实现“两型社会”建设目标将起到积极作用。比如浏阳市“金塘模式”中的环保促进会是在完全尊重村民自主意愿的前提下,由19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和党员组成的金塘村环保促进会。此促进会加强环保自治工作的统筹协调,全面宣传环保科技知识,督促环保规划落实,监督环保村规民约执行,调解环保民事纠纷。
( 四) 建立环境法制宣传教育保障机制
环境教育需要 从资金、人力、物力、场所和监督等方面保障。台湾通过设立环境教育基金来保障环境教育的资金,其来源有政府财政预算、自废弃物清理法之执行机关执行废弃物回收工作变卖所得款项、自各级主管机关收取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或自治条例之罚款收入、基金利息、个人或单位或团体之捐助以及其他收入。笔者认为湖南省设立环境教育基金的条件并不成熟,原因在于我国对基金的管理弊端凸显,各种基金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却滋生贪污腐败,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捞钱工具。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借鉴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做法,环境教育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预算和单位预算更加合适。对于环境教育人员编纂安排的问题,需要考虑到不同地区发展需要和环境污染破坏严重程度,以及环境教育宣传普及效果和程度,以便于公众参与环境教育的宣传和推广。
固定而设施良好的环境教育场所是进行环境教育的物质基础,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该整合规划具有特色之环境教育设施及资源,比如植物园、博物馆、焚化厂、资源回收站,甚至一片湿地、一段河川或一个社区,只要经营管理者发挥这些场所本身的特色,设置解说人员及规划良好的课程方案,经过审查均可以认证成为环境教育设施场所。
( 五) 建立监督与激励机制
环境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定期对本单位各部门落实规划的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并在每年年终进行总结评比,对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对未能完成学习任务、法制宣传任务的部门和个人予以通报批评,并根据已经颁布施行的《湖南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中相应的条款追究法律责任。
摘要:2010年8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做出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重大决定。在诸多推进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的活动中,环境法制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省基本方略实施、建设绿色湖南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然而,目前湖南省环境法制教育的对象、主要内容、宣传教育机构和人员配置以及经费保障等方面均存在问题,需要制定《湖南省环境教育条例》使环境法制教育行为更规范、更持续稳定、更具体和更具操作性。环境法制教育工作应该将普法宣传与环境保护的日常工作有机结合;培育环保民间机构,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环境法制教育;建立环境法制教育基金,等等。
环境问题及其解决 篇3
关键词:农家乐 发展 环境保护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城市人越来越向往农村闲淡的生活节奏,乡村农家乐很快成为城市人假期休闲旅游的一种时尚。农家乐的发展确实给农村建设带来可喜的进步。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经过十几年的农家乐大发展,瑞安市各乡村已建成的农家乐非常可观,热门的农家乐景点往往超负荷运行,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不容忽视。如何处理好经济效益关系和生态效益关系,更好促进瑞安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成为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1 瑞安市农家乐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其优势
随着瑞安经济和社会发展,瑞安农家乐发展经历了从简单的单家独户经营,到大规模的特色化经营;从单纯的餐饮服务,到旅游、休闲一体化服务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近几年来,瑞安市农家乐发展迅速。据统计,2010年瑞安市17家规模较大的农家乐年营业总收入达5471万元,这是传统农业耕作所无法比拟的效益优势。综合分析瑞安农家乐旅游业发展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区位优势。瑞安位于整个温州地区的中间地带。传统的外出旅游往往集中在小长假时间,大多去人多拥挤的大城市和著名景点。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到安静的山区去休闲、放松,体验下农家的风味的特色。因此他们更青睐于选择休闲旅游的方式,更注重当地特色和安静休闲的环境。其次是物产资源丰富。瑞安出产的清明早茶、温州水牛、银杏、马蹄笋、眯眼食品、温郁金、董夏橄榄等农产品闻名遐迩。瑞安乡村饮食文化更是独树一帜,如湖岭黄牛骨、红烧农家溪螺、球菜炒金粉面、富有特色的紫番薯、咸菜炒笋干等。这些当地物产和美食吸引游客前往。最后是文化资源优势。瑞安民俗的特色颇多。一年中还有二月二,吃芥菜饭;五月初五前后七天划龙舟、七月七日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的“乞巧节”;九月九日以糕点作礼物赠送的登高节;冬至吃汤圆俗称“冬节”,此外还有滚龙、插香球、攀捣梁、糖金奶等民俗活动。
正是依托瑞安在区位、旅游、物产、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涌现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农家乐。这种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农村与城市等多种资源的有机整合,增强了瑞安市农家乐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 瑞安农家乐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毋庸质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家乐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农家乐的开发建设不科学、不到位必然会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消极影响。根据循环经济的发展理论,如果不重视农家乐对环境的影响反过来必然会对农家乐本身的运行带来不利后果。这种环境和经济的影响是相互的。笔者实地调研了瑞安农家乐的情况,认为瑞安农家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家乐无序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般来说,农家乐的选址建设都在有山、有水、植被茂密之处,而农家乐运营的各环节均存在众多污染点,这些污染点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处理必然会对生态环境带来影响。瑞安已建成农家乐所在地景色优美、生态良好的山区。农家乐建设当中最常见的环境破坏行为就是:忽略生态环境建设,以牺牲环境的代价发展经济。有些山区乡镇所在地可以开发的资源众多,村民意识到农家乐市场好便破坏性开发,总体上缺乏统一规划,开发中存在盲目无序的行为。农家乐的开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不仅仅是造几间房子的问题。很多农家乐开发中没有对投资估算、经济效益预测、生态环境影响等问题进行深入调研论证。同时,瑞安农家乐经营多属当地村民自行开发,在规划布局上存在随意性,一些缺乏合理规划而建的农家乐由于没有后续发展资金而导致无法形成规模,进而必要的环保评估和措施跟不上。此外,农家乐规模控制也非常重要,有些山区本身旅游容量有限,建成后超容量的私家车辆进入山区,造成空气污染,在山区大规模的大兴土木,势必会对空气、水源、水土保持、动植物产生消极的影响。
2.2 农家乐基础设施不健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农家乐基础设施不健全将对生态环境带来长期的不良影响。如前所述,农家乐一般都在山区,而山区本身废水、废物污染处理能力相较于城市来讲较弱。有些农家乐基础设置不完善,基本的污水处理措施都没有,环保配套基础设施跟不上,没有修建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设施和污水排放管网,排污排水通道不畅,各种生活用水与旅游垃圾随意排放,造成水体环境污染。特别是在旅游旺季,有的“农家乐”环保设施配套不足,导致垃圾堆积。笔者根据调研的情况,发现农家乐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环保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根据调研的统计数据,只有25%的农家了污水排放纳入的污水官网,其中45%的农家乐不能纳入。这些不能纳管的污水一般都应先通过生活废水,经过隔油池隔油后,进入化粪池处理后,用作周边菜地和林区农肥,不外排。此外,40%的农家乐并没有建设基本的隔油池,而是直接排放。
究其原因,一是农家乐所在地本身的自然处理能力较强,二是建造必要的环保设备造价成本太高。还有就是环保设施维护难,现有设施管理和维护不到位,污水纳管率低,使用率不高,造成设施的浪费空置。特别是有些规模较小的“农家乐”普遍缺乏基本的污水处理设施,因此生活污水、垃圾污染问题已比较严峻。虽然有些农家乐所在山区河流基本都处在河流的上游,但是更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此时不加重视,所有的污染物都将流向下流,将对整个河流流域造成污染。
2.3 农家乐运营中人的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農家乐营运中农家乐的经营管理者、游客、村民等人的因素会带来生态环境的影响。从经营管理人来看,由于农家乐本身经营模式的限制,一般都是由村民自己进行经营和管理,旺季时也是临时聘请几十村民进行帮工。在农村,村民受教育程度有限,很多村民缺乏环保观念,经营过程中并不会太注重对农家乐环境的保护,往往从经济利益出发,只关注游客人数,往往有多少接多少,不太关注农家乐的接待容量。从某农家乐经营实例来看,随着这几年农家乐游的热门,双休日农家乐的游客量每年都在不断增多,但受用地限制,该农家乐住宿接待设施不足,目前景区要想满足游人需求,增加经济效益,必须要大力建设接待设施,而该农家乐所处之处,生态较脆弱,如此规模建设势必会破坏景区内的生态环境,这无疑是牺牲景区的旅游资源,对农家乐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大部分农户对污水处理还停留在建造化粪池的概念上,少部分农家乐有意向要建污水处理池,其中多因为投入成本较高,不愿建设。从游客的因素来看,主要是游客的旅游行为带来的影响。游客留下的固体废弃物,主要为餐厅区域产生的剩饭、剩菜、牲畜饲养产生的粪便、塑料食品包装等。这些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对农家乐的环境来说就尤为关键。
2.4 农家乐行业监管缺失带来的影响
农家乐分布在各乡村,分布较散,而且很多农家乐的经营带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漂流),这些因素导致环境治理监管难度大。此外,农家乐的监督和管理涉及到多个政府部门。目前针对农家乐污水处理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环保部门的监管力量也有限,因此存在着较大的监管难度。虽然瑞安市农办牵头审批管理农家乐,但在监管方面还存在着管理不规范,经营证照不齐全的现象、污水乱排放等经常发生。一些农家乐常年、超量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固体废弃物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清运和处理,污染环境的行为不能得到及时整治和处理。由于瑞安农家乐方面的管理制度还不太完备,导致一些地方操作不规范,随意性较大。作为行业管理,由于农家乐的特殊性,没有相应的法规、条例依据,因此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
3 促进保护山区农家乐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笔者根据调研的情况,对如何有效促进保护山区农家乐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如下建议:
3.1 提升经营者和游客的环保意识
针对经营者和游客的行为给农家乐生态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必须提升游客和农家乐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着力减少因为人的不当行为带来的负面效应。第一,加强对农民经营者进行环境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如生活垃圾分类、废水集中处理排放等)和对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的认识。经营者应加强对各类垃圾的分类管理,对不同类型的垃圾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生活垃圾在夏季要做到日产日清,防止雨水冲淋,不要将垃圾倒在没有防渗漏功能的地面上,避免垃圾滲虑液对地下水的污染。第二,环境容量的理念进农家乐。作为农家乐经营者应该了解旅游环境容量对于旅游行业发展的意义。做到既要满足游人的最低游览需求,又要保护景区环境质量,使农家乐容量规模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第三,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建立农家乐微博、微信及时发布相关旅游容量信息和必要的农家乐旅游环保须知,使游客掌握农家乐的实时容量,同时掌握基本的农家乐环保知识;第四,必要环保标识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农家乐周边设置相关环保标识,对游客游玩行为起到警示作用,有效杜绝各种不文明的行为。
3.2 建设和完善农家乐各项基础设施
农家乐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环境保护的成效。第一,可以引进先进低成本的污水处理技术。随着对低成本废水处理技术的不断成熟,低成本废水处理技术将日趋完善,可有效解决农家乐分散、排污处理难的问题。环保部门对此项技术应对农家乐提供技术支持和项目扶持。第二,对于没有污水处理的农家乐争取做到生活污水全部纳管处理。对于集中了较多农家乐的地方的污水,每家农家乐必须自建化粪池和隔油池后的污水通过管网输入集中污水处理厂,集中污水处理厂宜选址在这些农家乐周边的适当位置。同时将农家乐集聚区纳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连片整治工作的重点区域,优先给予政策支持,并列入集中处置项目。第三,加强设施设备的维护,要求各乡镇必须对现有的集中处置设施设备进行维修,确保设施使用率最大化,提高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第四,特殊情况处理。对于单家独户不能进行集中处理的农家乐,可以按要求建设设施设备,污水经处理达标排放的,采取政府补一点,业主出一点的原则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第五,必要处罚措施。对于农家乐环保设施不到位,污水排放不达标的农家乐,可以考虑取消农家乐星评资格,不纳入总体营销的范畴。
3.3 尽快出台农家乐环境管理相关制度
瑞安市在农家乐环境监督和管理方面缺乏明确的规范,政府应联合相关部门具体研究本地实际情况,出台相关管理制度。第一,严格农家乐审批和管理制度。不同经营类型农家乐的审批条件应不同,可尝试分类审批制度,分别采取不同的认定和准入条件。第二,农家乐环境容量管理制度。应当依据不同地方的环境容量着手对当地农家乐的发展规模进行控制,避免农家乐行业过度竞争、盲目开发、秩序混乱对山区环境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第三,出台农家乐环境监管制度。瑞安市当前农家乐环境监管不足,协作机制缺失,目前没有一套完善的农家乐环境监管标准,同时监管主体不明确,管理措施不到位,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第四,相关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对农家乐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必须进行公众参与信息公示。
3.4 加强农家乐规划和管理
第一,加强农家乐的合理规划。农家乐的规划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应根据瑞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结合村镇建设规划和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原则,根据不同层次消费需求和旅游发展趋势,充分考虑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编制“农家乐”发展具体规划。整体规划时注意加强农家乐周边环境、村居环境、人居环境的建设,引进生态建筑、环保建筑的新观念,使建筑和自然融为一体,真正回归大自然建筑,生态农家乐的观念很好的贯彻落实。第二,加强政府引导和部门联动,促进保护山区农家乐生态环境。市政府应建立农家乐环保区域协调机制、长效管理机制,加强政策支持,注重农家乐环保措施建设。市农家乐协调领导小组应协调好与农家乐密切相关的旅游、土地、工商、财税、环保、卫生等部门责任落实管理,建立和完善上下连贯,高效有序的环境管理体系。第三,强化相关部门的监督。市农办、环保局等相关单位应经常性对农家乐环保专项检查,开展规范整治,制定《农家乐污水排放整治专项行动方案》,将农家乐污水治理作为整治重点。对新开办的农家乐,将“必要的污水处置设施设备”作为农家乐审批的前置条件,同时增强农家乐经营者的行业自律,杜绝各种破坏环境的行为。
3.5 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简而言之就是对生态环境功能或生态环境价值的补偿。它的具体内涵包括:第一,对为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及其功能而付出代价、做出牺牲的区域、单位和个人进行经济补偿;第二,对因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损害环境能力或导致生态环境价值丧失的单位和个人收取经济补偿等。我们知道,旅游开发无论是何种模式,都或多或少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只是影响的大小不同而已。传统旅游业的开发较为注重经济利益,就是简单的成本-经济核算,而没有把生态利益计算在内。所以,必须对旅游环境进行补偿,来恢复或部分恢复旅游对环境的影响。生态补偿的主体应当是旅游开发者、经营者和当地居民,外来的旅游者则通过支付旅游费用的方式,对生态环境予以补偿。可尝试通过“农家乐环保基金”模式进行生态环境补偿。以环保基金的方式对环境受损地区恢复生态环境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以达到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得利方对失利方进行补偿。
参考文献:
[1]谢芳,张艳玲.旅游生态与环境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孙静,杨丽春,孙崎.发展循环经济推进黑龙江省“农家乐”旅游[J].商业经济,2007(2).
[3]王琴梅,李娟.环境与经济协调视角下安康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6).
[4]刘伟伟.农家乐生态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博弈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08).
三农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篇4
【摘要】
“三农”问题就是“农民、农业、农村”问题。目前,中国的“三农”问题是我们在奔赴“中国梦”的路上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是非常关键的问题,我们必须把它重视起来,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去解决。虽然“三农”问题是全球普遍的现象,但是解决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三农”问题不会像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那样棘手,这是因为没有一个国家的农民人口数和中国一样达到9亿,也没有一个国家的农民人口比例像中国那样高达三分之二。
【关键词】三农新农村建议中国梦
一、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在经济、金融、科技、教育、国防以及文化建设方面有了重大的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国际地位日益凸显,在重大的国际事务中,我们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滋生了许多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城乡发展严重失衡等等。这些问题就是两种不同身份的人——城市居民和农民所处的经济环境不同而产生的。“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就是三农问题。当今,举国上下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中国梦,解决“三农”问题是非常关键的。本文就关于“三农”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并对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提几点建议。
二、“三农”问题简介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系统的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
(一)农业问题
建国以后,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农业问题,作了很大的努力。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率先改革,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方针,经过20多年,先后取得了1984、1990、1996和2004年四次农业特大丰收。1996年农业特大丰收,粮食总产超过一万亿斤,其它主要农产品也大丰收,中国的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此改变了粮食和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格局,形成了常年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新格局,较好地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所以说农业问题基本解决了,因为我国的农业可以保证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可以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我国用占世界近9%的耕地,供养了占全球近21%的人口。目前世界总人口达到65亿,中国是13亿多,已经不足21%。因此,我国“三农”问题的基本状况是:农业问题基本解决了,但农村问题、农民问题还没有解决。
(二)农民问题
农民众多,受教育程度偏低,文化素质低下,贫穷落后是我国农民的几大问题。世界上的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农业劳动力是减少的,农民是减少的。但是我国工业化了60年,农民反而越来越多。13亿人口,9亿农民,因此,农民众多是一个大问题。关于受教育程度,2004年有个统计:城市居民与农民的学历状况相比较,城市居民的高中学历是农民的3.5倍,中专为16.5倍,大专为55.5倍,大学本科为281.55倍,研究生为323倍。当年,10000个农民中,只有2个本科学历,而在10000个居民中则有563个,可见农民受教育程度之低,受此影响,文化素质低下就理所当然了。据2005年的统计:2003年,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共103617.3亿元,其中农户储蓄18177.7亿元,占17.5%,人均1986元。⑤而城市居民户存款85439.6亿元,人均22677元,相差10多倍。收入方面,从1978年到目前,城乡收入差距从不到3:1增加到超过了3:1,而且还以较高的增速扩大。
(三)农村问题
农村是以农民为主聚居的社区。国际上的现代化国家,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初期,一般都是农业支援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等到城市化搞起来了,工业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反过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提高农民收入,兴办社会事业,搞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把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好。如农村的道路、电讯,农村的地下排水等,基本上与城市没有什么差别。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在中国却不是这么回事,包括水利、道路等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是依靠农民自己筹资出力出地建设的。农村修路是自己出地、自己出工、自己买炸药,等到道路建好后,却收归交通部门管理。农村、农民用电,变压器、电线和电线杆子都需要自己出钱买,建好以后却都属于电力部门,而且电力局照样收电费。尽管现在国家通过改革把电价降下来了,但这对农村、农民来说仍然是不公平的。当前我国的政策,对城市和居民是一套政策,对农村和农民是另一套政策。其根据就是所谓的户口制度,如果是农业户口是这样一回事,如果是非农业户口则是另外一回事,这就是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是“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格局。这些年,特别是1990年代中期以后城乡分割的格局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有的还越来越严重,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最后的结果是城里的建设是一个样,农村的建设却又是另一个样。这些问题总的来说有收入消费差距悬殊,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农村教育、医疗资源匮乏,水平落后,社保不健全,以及农村基础社建设不到位,尤其是农村住房问题非常严重。
从上述存在的这些城乡差别的状况看,农村问题之所以如此严重,是我们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城乡分治,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还没有进行应有的改革的结果。说到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存在着结构性、体制性的问题。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
(一)将解决“三农”问题提升为党和政府的战略性目标
解决农村问题是中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中国农村虽然有局部的繁荣,但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双重挤压下,中国农村处在破产的边缘,孕育着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
2003年2月8日,《人民日报》用第2版一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温家宝的文章《为推进农村小康建设而奋斗》。这篇文章是温家宝在1月7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可以看出“三农”问题在新领导集体整个施政战略中具有前所未有的分量,更引人注目的是,一种新的思路和施政理念正在悄然中形成。这次农村工作会议中央特别重视,胡锦涛、温家宝以及曾庆红、黄菊、李长春都出席了会议,显示了中央领导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会议
文件对“三农”问题的提法有了新的表述,称其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此之前的提法是“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二)深化体制改革,给农村建设注入新动力
2008年10月12日,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闭幕。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改革的焦点问题。在如此的大背景下,要着力推动现行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以及财政制度的改革。因为户籍制度不合时宜,改革户籍制度能够使农民有进城当工人、当市民的权利,恢复农民本来有的国民待遇。对于土地,要通过改革,建立起给农民土地经营权有长期保障的体制。土地承包权也是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能侵犯,保护基本农田是我们的国策,要落到实处。1994年财政体制的基本特点就是财权事权不相称,对欠发达、不发达地区的县乡太不公平,是造成目前县乡村三级机构巨额债务的主要原因,所以财政体制也需要改革。
(三)推进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战略布局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城镇化是经济社会结构转变的大趋势,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有序转移农村人口,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农村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今后相当长时期中国始终会有数以亿计的人口在农村生活,进城务工农民相当一部分还会“双向流动”,必须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要协调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合理把握城镇化的速度,积极稳妥引导农村人口转移。使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新农村建设相协调,努力形成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局面。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很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属于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中,切实把重点放在农村,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但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由政府全包下来。必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国家财政也要通过直接补助或“以奖代补”给予鼓励。公共服务方面,国家应该加大投入力度,在上述“深化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切实保障国家财政下拨款项落到实处,用到真正需要的地方,加强反腐工作,防止公款被挪用、滥用或者中饱私囊。基础设设施建设着重确保农民的住房、医疗、教育受到充分的重视,住房问题是大事,一定要及时完成危房改造,保证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公开保障房的分配程序,最大限度确保保障房分配的公平、公正、合理和透明;及时帮助家庭贫困的农户修建住房,将扶贫款花到点子上。医疗方面,农村的乡镇医疗机构设施不健全,专业医疗人员缺乏,各级政府应该适度向农村医疗机构倾斜输送一批有经验、有技能的医疗队伍,提升农村医疗机构专业水平。教育方面,与医疗同样,向农村输送重点高校毕业生作为教师,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解决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四、结束语
一方面,解决“三农”问题,迫在眉睫,因为解决“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解决“三农”问题,任重道远,因为中国农民人口之多在世界上史无前例,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关
键转型期,中国地域广袤,民族众多,文化多样,气候不一,所有这些都会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难点,但是中华民族历来自强不息,不管有多困难,中华儿女都会为之做不懈的努力,相信通过几代人的奋斗,我们终将会实现全民皆富,社会和谐的梦想。
参考文献
[1] 汪玉琦:《中国现代化与三农问题》,《江西社会科学》(南昌)2006年4期第21~24页
[2] 陆学艺:《当前农村形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江西社会科学》(南昌)2006年4期第7~21页
[3] 张和清:《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村问题与农村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战线》(长春)2012年8期第175~185页
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措施 篇5
1、沙尘暴
成因:①自然:干旱、大风、气流上升;②人为:植被破坏。分布:我国西北、华北(春季)。
危害:降低大气能见度,危害健康、交通、湖泊、水库、农业生产、村庄、城市。
措施:①生物措施:保护好现有植被、植树造林;②工程措施: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③管理措施:退耕还林、还牧。
2、荒漠化
成因:①自然:气候干旱,植被退化,物理风化加剧,风力强劲;②人为:滥伐、滥垦、过度放牧。分布: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危害: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减少。
措施:①生物措施:保护好现有植被、植树造林;②工程措施: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③管理措施:退耕还林、还草。
3、沙化
成因:①自然:气候干旱,植被退化,物理风化加剧,风力强劲;②人为:滥伐、滥垦、滥牧。分布:季风区的边缘地带。
危害: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减少。
措施:①生物措施:保护好现有植被、植树造林;②工程措施: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③管理措施:退耕还林、还草。
4、水土流失
成因:①自然:暴雨、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②人为:滥垦、滥伐及工程建设。分布:黄土高原,南方地区的丘陵、山地。
危害:使山区成为荒漠,高原面沟壑纵横,淤积湖泊、河床、加剧洪涝灾害。措施:保护好现有的森林和植被,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种草;严禁开垦陡坡地。
5、公害病
成因: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污染,如日本的“水俣病”(汞)。分布:城市、工矿区及其周围地区。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出现中毒症状。
措施:修建污水处理厂,污水经处理后排放。
6、水体富营养化
成因:含N、P的废液大量排入池塘、湖泊、河流。分布:城镇郊区、江河湖海。
危害:水中缺氧,使水生生物生存受到影响。
措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使用低存留的化肥农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再排入江河湖海。
7、赤潮
成因:①自然:温度高;蒸发大,降水少;水体交换少;丰富的营养物质。②人为:含N、P的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排入大海。
分布:工业、城市集中的沿海;我国最易发生的海域是:珠江口、长江口、渤海等。
危害:使水中溶解氧浓度降低,导致生态失衡;产生毒素,危害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渔业生产、水产养殖。
措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使用低残留的化肥农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再排入江河湖海。
8、酸雨(pH<5.6)
成因:燃烧煤和石油排放出大量的SO2、NO3等。分布:世界:西欧、北美、日本;我国:主要在南方。
危害:河湖水酸化,危害生物;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农作物,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措施:对石化燃料进行无渣处理;进行技术改造;加强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硫酸型酸雨,主要是由于燃烧煤炭排放大量SO2造成的。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华中、西南、华东沿海地区、华南和北方地区是我国五大酸雨区。南方较北方严重,北方酸雨主要在夏季。
9、温室效应
成因:森林大量减少,大量使用石化燃料。分布:全球。
危害:全球变暖,极地冰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使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措施: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减少石化燃料的使用量。
10、臭氧减少
成因:人类大量使用制冷剂、杀虫剂等,使空气中氟氯烃增多。
分布:南极臭氧空洞,北极臭氧层变薄,青藏高原上空臭氧层变薄速度加快。
危害: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损害人的免疫力,易患皮肤癌;危及海洋生物,导致全球变暖。措施:禁止或减少氟氯烃的排放;积极研制制冷系统。
11、光化学烟雾
成因: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分布:不利于气体扩散的一些谷地和大城市。危害:降低能见度、损害植物体,危害人体健康。措施:严格控制汽车尾气中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12、石油污染问题
成因:人类以各种方式向海洋中排放大量石油,并使海洋表面漂浮一层很厚的油层所产生的。该油层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使自己本身强烈增温,抑制氧气的溶解和海水的蒸发,阻止上下层表面像沙漠一样炎热而干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海洋污染。危害:海洋污染,可使海洋水生生物因为得不到氧气而大量死亡,使沿岸地区气候变得更加炎热干燥,干旱面积将会扩大。
措施:及时清理石油泄漏、石油生产排放到海洋中的石油。
13、生物多样性的消失
原因:大面积森林采伐,火烧和农垦;草地过度放牧和垦殖;生物资源的过分利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外来物种的大量引进或侵入;无控制的旅游;污染;全球变暖等。
措施:采取就地、迁地保护等实际措施保护物种;运用法律和国际公约保护野生动植物;加强宣传、教育、提倡公众参与。
14、湿地减少
原因: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气候变暖,蒸发增强,湖面减小。措施:退田还湖,植树造林。
15、城市环境问题
成因:人口增长过快,工业大量集中,缺乏科学规划。分布:一些大城市及部分中小城市。
危害: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绿化面积少,不利于改善环境,社会秩序差。措施:控制城市规模(人口和用地),合理规划,加强管理(郊区城市化,建设新城和卫星城,分散大城市的职能)。
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后果及防治措施
环境问题
主要分布区域
成因
后果
防治措施
1.温室效应
全球
大量燃烧矿物性燃料(煤
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
使用清洁能源;提高
炭、石油)排放出大量的 低地;全球蒸发更加旺
能源利用率;进行清 CO2气体;大量毁林,尤
盛,干旱气候区面积扩
洁生产;植树造林,其是热带森林;另外氟氯
大,温带、亚寒带、寒
绿化大地 烃、甲烷等气体也能加剧
带将升温等,影响农业 温室效应
生产
2.酸雨
几乎全球
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
酸化土壤、酸化江、河、回收SO2,NOX,开
及冶金过程中放出的SO2、湖、沼,破坏植物体、发清洁能源,倡导清洁 NO、NO2等酸性气体,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生产 形成PH<5.6的酸性的雨、雪、雹、雾等
3.臭氧层空洞
制冷剂等释放含氟氯烃的 危害人体健康,对色还
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
两极的上空,气体
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
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的 青藏高原上空
坏
发放;积极研制新型的 等地,有向全
制冷系统。球性发展的趋势
4.光化学烟雾
汽车尾气(碳氢化合物、明显降低大气的能见度,控制运行的汽车数量,洛杉矶等
氮氧化合物)在紫外线的刺激人们的眼睛、喉、保持道路通畅,使用清
作用下产生光化学反应,鼻,使人头痛呕吐,并使
洁能源等 生成的混合气体,在逆温
植物受到损害 的大气条件及不易扩散的 盆地等地形
5.沙尘暴
干旱、半干旱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地
明显地降低大气能见度,保护森林草地,退耕还
地区明显
表分布大面积的沙漠;多
影响交通和人体健康等
林、还草、还牧,严禁
大风,蒸发旺盛。
乱垦、滥伐、过度放牧,人为原因:滥伐森林、滥垦草原、植树造林,恢复植被 超载放牧,使生态环境恶化,导 致土地沙化严重。
6.赤潮
较封闭平静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排
世界性海洋灾害,赤潮
控制污水排放量,实施 海区,在海洋
放大量含氮、磷的物质,中的水生生物含有毒素
污水处理,使用无磷洗 中较多见
是水中营养物质增多。在 或因水藻大量繁殖而缺
涤用品
阳光强烈、水温升高、海
氧,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水停滞等条件下赤潮生物集结
7.水荒
全球性干旱、淡水资源的补给少,造成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节约用水;修建水库,半干旱,人口
径流量少,以及季节分配
生活。还可能引发其他
调节径流的季节变化,稠密区的半干
不均,旱季更少;人口稠
环境问题,如土地沙化、开发节水农业,改进灌 旱区较严重
密、工农业发达的地区用
沙尘暴、生物种类、生
溉方式,研发抗旱作物 水量大;水污染严重等
态种类、生态系统的变化
品种,保护水资源,防
止水污染
8.海洋石油污染
石油运输,海上石油钻井
油膜覆盖海水,是水中
喷洒强效洗涤剂,使石油
沿海水域及
平台和油轮事故,引起石
缺氧,石油也有毒性,迅速分解;播撒粉状石灰,主要航线的油渗漏和溢出
造成海洋动物、植物死
使其沉降;利用麦秆、泥 交通要道上
亡
炭聚苯乙烯等物质吸收
9.物种消退,全球森林草地萎 性问缩,生态平题
衡失调
人类滥采滥用生物资
源,毁林开荒,人口急 剧增长,工农业的迅速 发展,污染加剧等
石油,然后集中处理;小 面积油污可用围栏圈住 回收;可用燃烧法清除
物种消退、基因库存大
严禁滥采滥用生物资源,减、生态恶化、人类的生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一 存空间和选择余地缩小,切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控 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
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
团支部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意见 篇6
团支部是团的最基层组织,与广大团员青年保持着最直接、最广泛的联系,是团的全部工作的基础。离开了团支部,团的思想教育、组织建设和独立活动,特别是很多团的经常性工作就失去了落脚点,再好的工作设想也只能是一纸空文。而团支部作为共青团工作的基础,它的地位和作用是团的任何一级组织不可替代的。因此,在新时期下如何根据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团支部的职能,使其在加强高校教育管理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呢?
一、当前高校团支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团支部“思想阵地”作用的发挥不充分。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社会存在的多样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社会经济成分和利益关系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就业方式与分配方式的多样化等都影响着甚至改变着大学生成长的氛围,使学生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价值取向、文化生活方式趋于多样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团员青年理想淡化、价值取向功利化、注重现实利益、忽视思想教育的问题日臻突出。另外,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管理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网络使信息传递更加快捷,方式更加多样,拓展了知识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判断和整合,形成自己的思想、价值判断。而这些未经过滤的思想、观点难免良莠不齐,在不断耳濡目染中,很容易使学生由欣赏走向趋同,从而弱化了团支部对团员青年的思想教育,影响了团支部“思想阵地”作用的发挥。
2、团的组织生活不健全。团的组织生活是团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共青团组织对团员进行思想教育和团员自我教育的具体形式,是加强团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的重要途径。丰富的文体娱乐活动,不但能很好的调节团员青年紧张的学习工作气氛,展示团员青年的爱好和专长,而且也能提高团组织的凝聚力,是展示团组织活力的有效手段。应该说组织生活和文体活动都是团支部需要抓好的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多数团支部每年能组织数次文体娱乐活动,而上团课、过组织生活却很难按照上级团组织的要求去开展。时间长了使一部分团干部、团员淡化了组织生活意识,认为团组织就是搞文体活动,从而淡化了团组织的政治色彩。同时,高校中的学生班级和团支部的建设虽然联系紧密,但过于突出班级建设的主体作用,而忽视了团支部的基础工作,甚至把团的工作看作是班级工作的补充,从而使团支部的自身缺乏中心,缺乏凝聚力。
3、团员意识淡薄。团的战斗力的增强,团的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归根到底取决于团员素质的提高。高校学生中团员所占比例相对较高,班级团员所占比例几乎为100%。因此团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团支部工作的成效。但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团员组织观念不强,在团内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参不参加无所谓,不当一回事,有的团员已经忘了应尽的权利和义务,有的团员在日常生活中降低标准来要求自己,团员只是在交团费的时候才想到自己是团员,甚至有的同学把交团费当作一种负担,过去的“团员找组织”现在变成了“组织找团员”。另外,不文明行为和违纪现象在团员队伍中也屡见不鲜。这种现状使不少团员有一种消极的平衡感,缺乏应有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政治上进心不强,组织观念薄弱,不能充分体现团组织的先进性。
4、部分基层团干部素质不高。团支部工作质量高低,号召力是否强大,与团干部素质的高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目前,团支部干部素质难以满足当前形势的需要,影响了团支部的号召力。首先,团支部干部素质不高,工作能力不强,主动性不够,更不能结合各支部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团支部活动吸引力不大。其次,团干部的选举缺乏权威性,影响了团干部在团员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比如,有些支部把团干和班干一起选举,缺乏应有的严肃性;有些则由老师任命干部,缺乏群众基础。再次,选拔出的团干部,没有经过及时有效的培训,不能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
二、加强高校团支部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发挥团支部的先导作用。加强团支部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是首要任务。要帮助每个团支部的团员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具体政策,了解改革与建设的目标和进程,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并且充实心理、法律、道德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内容。还要在思想教育工作的措施、方式、方法上有所改进。要积极通过“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工作,引导团员们不断向党组织靠拢,从而更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另外,应引导他们树立高度的集体荣誉感,时刻将团支部的荣誉铭记在心,让争先创优、起好模范先导作用成为每一个团员的自觉追求。
2、完善组织制度建设,夯实团支部基础工作。完善制度建设是加强团支部建设的有力保障,应结合学校发展和共青团工作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夯实团支部的基础工作。首先,完善院团委对团支部的管理制度,如团费收缴制度、团干部培养制度、团员注册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团支部书记例会制度等,使对团支部的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其次,进一步健全团支部的工作制度,定期召开团支委会,研究支部各项工作;利用马列班的学习,进行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学习,开展理想、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建议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团内形成良好的民主风气,使团支部的成员在思想和行动上不断实现统一,成为坚强的整体;抓好主题团日制度,定期开展既注重思想性、教育性,又生动活泼、讲究实效,同时还具有鲜明共青团特色的主题团日活动,并创新活动的形式,使团的组织生活既严肃又活泼,成为团员交流思想、提高政治素质、学习新知识、展示自我的新途径,做到在增进团员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其文化素养,促进青年全面发展。
3、增强团员意识,提高团员整体素质。增强团员意识,提高团员素质是加强团支部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要加强对团员的管理和教育,通过主题团日活动等,结合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等契机,不断进行团员意识教育和团章、团史学习,提高团员素质,保证团组织的先进性。其次,团支部应通过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团员注册、增强团员的组织观念,密切团员与团组织的关系,同时,团组织应更多地关心和关注团员青年的成长状况,为其成长成才提供有利的引导和帮助。再次,团支部应经常督促团员履行团员义务,充分调动团员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团员执行团的决议的自觉性。同时,团支部还应经常给团员分配一定的工作,并提出思想上、行动上的要求,教育和督促团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团员队伍的质量。
4、加强团支部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团支部号召力。加强团支部干部队伍建设是加强团支部建设的必要条件,是增强团支部号召力的有效手段,对于高校基层团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要立足基层,合理选拔优秀基层团干部,破除院团委、学生会人才“垄断”观念,使一定数量的优秀干部留在团支部工作;破除团支部干部任命制,而采取民主选举与组织考察相结合的形式,一方面广泛发扬民主,由团员选举产生团支部干部,同时要发挥团组织优势,加强对干部的考核选拔工作,从而建设出一支思想素质高、群众基础好、工作绩效优的高校基层团干部队伍。其次,努力完善团干部的培养机制。高校团组织应把团支部
干部的培养作为团干部培养工作的重点来抓,为团支部干部提供参加团校、专题学习班等机会,增强学习交流,广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提高团支部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再次,积极探索团干部的考核激励机制。落实年终、期终考核制度;定期评选优秀团支部、优秀团干部等,并给予表彰;给予团支部干部在培训、提拔等方面公正的待遇,优秀的团支部干部可以推荐到团委、学生会等组织,给予其更大的发展空间。
5、以人为本,服务学生,发挥团支部团员的主体作用。团支部的中心工作要紧紧围绕支部团员的成长成才,使全体成员在思想、学习、实践等各方面都争当表率。随着团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意识增强,在团支部建设的过程中更要发挥主体作用。当团支部的建设与新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紧密结合时,将会充分调动广大团员青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不仅会积极参与团支部的建设和管理,还会监督团支部工作的开展。同时团干部在团支部中的骨干核心作用也会进一步增强,一支政治素质好、能力强、热爱共青团工作的团干部队科伍将在推进团支部整体化建设的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环境问题及其解决 篇7
关键词:阳光体育,大气污染,危害,解决措施
1. 阳光体育概述及意义
1.1 阳光体育概述
为切实推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 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 简称阳光体育运动。
从1985年开始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进行的四次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 与体质下降相伴随的是青少年心理状况的不良趋势, 学习生活上焦虑惶惑;人际关系上苦闷、抑郁、紧张;消费上盲目攀比造成心理失衡, 社会责任感减弱等。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标志, 是一个国家体现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 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是民族旺盛的生命力的体现, 是一个国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筹码。由此, “健康第一”的思想应该深入青少年的心中, 而不是流于形式, 要真正落实到行动当中。
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 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 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10年下降, 而耐力素质则连续20年下降, 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 城市男生已达24%。视力不良率仍居高不下, 小学生为31%, 初中生为58%, 高中生为67%, 大学生为82%。
2006年12月20日,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 从2007年开始, 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明确指出, 要力争用3年时间, 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使85%以上的学生都能每天锻炼一小时, 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 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 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有效提高[1]。2007年4月29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北京主会场朝阳公园宣布“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 标志着阳光体育正式走入正轨。
1.2 阳光体育意义
青少年的健康状况是一个民族健康素质的表现, 是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 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 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竞争力, 因为青少年整体身体素质的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的七点精神, 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 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 以增进学生的健康、增强学生的体质为目的, 培养学生具有主动的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体育行为, 在广大青少年中形成热爱体育、崇尚体育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青少年学生体育行为, 最终实现全民族身体素质的提高。其开展阳光体育的目的主要是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中的“重文轻体”不良现象和青少年体质逐年下降的现状, 旨在回归“素质教育”中的体育功能, 通过“阳光体育”让体育为素质教育服务, 为增强民族体质服务。
“今日之责任, 不在他人, 而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少年中国说》中这段文字, 不知使多少人为之振奋。
开展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是新时期下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最有效途径, 是保持国家和民族旺盛战斗力的首选方式, 此举将有利于形成人人是主人翁, 人人争先, 生气勃勃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 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 走进大自然, 走到阳光下, 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 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这有助于培养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的一代新人,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有利条件。
90年前, 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体育之研究》, 强调学校教育要“三育并重”、“体育占第一位置”, 培养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的一代新人, 是一个国家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阳光体育运动”的实行, 不仅会对学校体育产生巨大的影响, 而且会对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运动产生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众所周知, 由于种种原因, 学校体育一直以来都没有受到过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自己足够的重视, 以致于中国青少年的健康体质水平连年下降。重文轻体的现象普遍存在, “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 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各方面对学校体育的重视, 提高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地位, 加大社会各界对于学校体育的认识, 使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增加宣传力度, 使阳光体育的理念深入人心。
“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吹响了采取坚决有力措施挽救青少年体质的号角, 打响了切实改变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下滑状况的发令枪, 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加强素质教育, 加强青少年体育运动, 增强青少年体质, 培养健康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 大气污染对于人体造成的危害
2.1 一氧化碳对于人体造成的危害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无刺激性的有毒气体, 几乎不溶于水, 在空气中不容易与其它物质产生化学反应, 故可在大气中停留很长时间。如局部污染严重, 可对健康产生一定危害。一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含碳燃料、卷烟的不完全燃烧, 其次是炼焦、炼钢、炼铁等工业生产过程所产生的废气。
一氧化碳属于内窒息性毒物。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到达一定高度, 就会引起种种中毒症状, 甚至死亡。随空气进入人体的一氧化碳, 在经肺泡进入血液循环后, 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 (Hb) 等结合。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200—300倍, 因此, 当一氧化碳侵入机体后, 便会很快与血红蛋白合成碳氧血红蛋白 (COHb) , 阻碍氧与血红蛋白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 (HbO2) , 造成缺氧, 形成一氧化碳中毒。当吸入浓度为0.5%的一氧化碳, 只要20-30分钟, 中毒者就会出现脉弱, 呼吸变慢, 最后衰竭致死。长时间接触低浓度的一氧化碳对人体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乃至后代均有一定影响。
2.2 二氧化硫对于人体造成的危害
正常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日均值是0.04-0.45mg/m3,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0.6mg/m3就可引起多种呼吸系统疾病。Amder在其研究中指出, 二氧化硫可以使豚鼠产生呼吸道阻塞, 进而引发慢性支气管炎[2], Bbsbaum通过将雄性Sprague Dowley大鼠接触400ppm二氧化硫气体, 每天三小时, 每周五天, 持续三周。三周后发现, 二氧化硫接触组的大鼠的气管和呼吸系统末端的上皮组织均有明显的形态学上的改变, 气管中的腺体的数目和大小都有所增加, 而且上皮的厚度有明显的增加;还有研究表明, 二氧化硫体内的衍生物—亚硫酸氢钠和盐硫酸钠可促使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突变率升高, 并可以使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的编码基因 (gpt) 发生缺失性突变和基因点突变。[3]
2.3 可吸入颗粒物对于人体造成的危害
可吸入颗粒物 (PM10) 在环境空气中持续的时间很长, 对人体健康和大气能见度影响都很大。一些颗粒物来自污染源的直接排放, 比如烟囱与车辆。另一些则是由环境空气中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及其它化合物互相作用形成的细小颗粒物, 它们的化学和物理组成依地点、气候、一年中的季节不同而变化很大。可吸入颗粒物通常来自在未铺沥青, 水泥的路面上行使的机动车、材料的破碎碾磨处理过程以及被风扬起的尘土。
可吸入颗粒物被人吸入后, 会累积在呼吸系统中, 引发许多疾病。粗颗粒物可侵害呼吸系统, 诱发哮喘病。细颗粒物可能引发心脏病、肺病、呼吸道疾病, 降低肺功能等。因此, 对于老人、儿童和已患心肺病者等敏感人群, 风险是非常大的。
3. 结论与建议
阳光体育的提出使大众健身、学生学校体育锻炼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其宗旨都是为了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实现“健康第一”的目标, 使运动科学化合理化。而人们每一天都要接触的空气质量却在日益下降, 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 工厂中排放出来的废气, 冬天燃煤排放出来的气体, 冰箱中弗里昂的排放, 等等。而人在运动的过程中, 呼吸频率加深加快, 也就是说单位时间内吸入的有害物质比不运动的人多的多, 换言之, 在大气污染严重的时间或者季节进行运动无疑对于机体健康是一种摧残。没有实现强身健体的功效, 阳光体育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因此, 最佳的运动地点、运动时间的选择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Z].教体艺[2006]6号, 2006-12-23.
[2]Amdur M.Q.Health effects of air pollutants.sulfuric acid, the old and the new Environ-Health-Perspect.1989, 81:109-113.
我国环境问题成因及解决对策 篇8
一、目前我国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快
我国是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受其危害的人口近4亿。荒漠化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可利用土地面积的减少,生产力下降,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恶化,旱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全国每年由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二)森林资源锐减
我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森林生长量,森林资源日益枯竭。森林资源号称“地球之肺”,对地球的大气环境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表土总量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被剥去1厘米厚的肥土层,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占国土面积38.2%的沙土流失区域内的河流以高含沙量著称,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升,长江每年带走泥沙近5亿吨。由于淤积,全国范围内水库库容量也在不断缩小。
(四)草原生态呈衰退趋势
我国拥有草地面积4亿多公顷,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利用条件较差的山地或高海拔地区,此类地区又多为大江大河的源头,而平原草地却因利用条件便宜,在逐年增大的拓垦中,草地面积已在逐年缩减。再加牧业生产者掠夺式的经营,超载过牧、重用轻养,甚至滥用,致使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生产力下降。
(五)水费源严重短缺
我国水资源紧缺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资源型缺水,例如陕、甘、宁地区;二是工程型或设施型缺水;三是污染型缺水。水资源在我国的分布也极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我国还是世界上人均淡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之一,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仅为2300立方米。
(六)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生物种类趋于单一化,我国已有15%~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而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基本的自然基础。
(七)城市污染环境忌化
上海、广州、沈阳、西安等城市的大气质量一直位于全球70个被监测城市中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列。城市生活用垃圾也在逐渐侵蚀着城市的环境质量。
(八)非环保产业污染严重
这是我国目前有共性的环境问题之一。非环保产业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把应由自身负担的排污费用与排污治理成本转嫁给社会,既增加了社会的负担,又打乱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破坏了生态环境。
二、环境恶化问题的成因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的矛盾
这是环境问题的历史成因之一。我国人口13亿,且每年净增约1400万。我国资源有限,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不仅加重了经济社会的压力,还引发了许多环境问题。
(二)发展与环境的矛盾
我国环境现阶段面临着人口和经济高速增长的双重压力。市场的诱惑造成了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带来了环境破坏。
(三)生产的自利性与生态环境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是厂商的事,而生态环境却是高度社会性的,因此存在生产自利性或局部性与生态环境社会性之间的矛盾。生产者为了自身利益而牺牲社会利益,以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等方式向社会转嫁成本或攫取效益,以达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四)人均资源量偏少和单位产值资源量偏高的矛盾
由于单位产值所耗资源量偏高,必将对环境资源产生浓度要求,使环境可持续发展缓慢甚至停滞。
(五)环保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环保方法不配套,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环境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淡漠。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全面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是我们开展其他环境保护工作的前提。宣传教育部门应当把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列入计划,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开展“保护环境是一项基本国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及有关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宣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普及环境科学和环境法律知识,提高全民族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
(二)采用多种手段保护生态环境
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教育的手段,对资源开发建设进行生态环境监督监测。加大立法执法力度,把改善宏观生态环境纳入法制轨道,通过科学的论证和评估,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避免因重大决策失误造成新的生态破坏。对企业排污不符合标准或者破坏环境严重,应当关、停、并、转的,不管经济效益如何,要一律坚决关、停、并、转;对污染和破坏环境构成犯罪的,要坚决追究刑事责任;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还要积极参与并认真履行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可持续发展”是WTO的宗旨之一。WTO规定各成员方应“最合理地利用世界资源,保护和维护环境,并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自需要的方式,加强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
(三)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三同步”方针
落实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增殖并重”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采用必要的政策调控手段,促进和监督污染企业增加治理投入。建立生态破坏期限治理制度,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在项目建设中,运用经济手段来达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四)解决水资源危机
南水北调工程可以解决我国水资源在短缺情况下的分布不合理状况。大力发展海水直接利用技术和海水淡化技术,是一条解决水资源危机的可行出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解决水资源的短缺问题。中国必须找出合适自身特点的解决方案,需求管理是解决中国未来水资源短缺的重点。
(五)积极发挥政府和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
1.依法采取措施防治工业污染。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经济效益差、严重污染环境、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的企业,必须停产治理;对浪费资源和能源、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特别是小造纸、小化工、小印染、小土焦、土硫磺等企业,必须责令其限期治理或关、停、并、转;对直接危害城镇饮用水源的企业,必须一律关停。从国外、境外引进技术和设备,必须遵守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得损害我国的环境权益和放宽环境保护规定。
2.积极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积极推进污染的集中控制,提高治理投资效益和污染防治能力;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对本辖区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定量考核,每年公布结果。
3.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执行国家有关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认真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积极开展跨部门的协作,加强资源管理和生态建设,做好自然保护工作。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严禁破坏。
4.完善环境监督管理制度,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根据职责权限,采取具体措施完善环境保护法规、标准体系,逐步推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建立环境状况报告制度,会同有关部门对重点污染治理项目进行检查,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
5.积极参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国际合作。广泛开展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认真贯彻和积极宣传我国政府关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原则立场,注意维护我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6.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环保产业是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机械设备制造、自然保护开发经营、环境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服务等方面。
总之,我们要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障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重点实施有关预防和综合治理环境,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科学技术的、工程的、宣传教育的各种措施和活动。
【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推荐阅读:
环境问题及其根源10-17
数学问题解决及其教学06-23
问题探讨及其解决办法10-25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解决措施10-19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思路07-08
问题环境09-11
施工环境问题06-22
湖泊环境问题07-29
全球环境问题10-01
电网环境问题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