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环境问题

2024-10-23

电网环境问题(精选7篇)

电网环境问题 篇1

1 当前的电力市场环境

1.1 电力市场的内部环境

在市场化的今天, 电力企业成为独立的组织面对市场的变化与波动, 电力企业进行电网建设与规划成为组织发展和企业建设的重要措施, 电力企业成为电网规划和建设的唯一主体。在这样的电力市场环境中, 电力企业必须遵循企业运行的规律, 尊重企业运行的特点, 将电网规划工作内化于企业的实际工作之中, 打造符合电力市场环境和电力企业特点的新型电力规划策略, 提升电力规划的科学性, 提高电力规划的有效性, 做到对电力规划质量的有效保障。

1.2 电力市场的外部环境

加强和全面进行电力规划的外部监督是市场化体制下提升电力规划工作质量的必要手段, 同时也构成了电力市场发展的外部环境。当前, 国家确立了对电力规划的专业监督和系统监管策略, 目标是将电力规划置于市场化、合理化的范围之中, 确保电力企业获得电力规划的实际效益, 扩大电力规划的综合影响和收益。也正是这样的原因, 电力规划正得到外部环境的不断调整和规范, 为电力规划建设和电力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监督和管理的外部空间与环境。

1.3 电力市场的资金环境

电力规划是电力建设的前提, 需要资金作为规划工作的保证。当前, 电力规划的投资仍然以国家投入的垄断性投资为主, 资金环境处于单一、缺乏的状态, 导致电力规划难于迅速而全面的开展, 不能够扩大电网建设整体的资金来源, 加深了电力规划与电网建设深层次矛盾, 给电网和电力企业发展造成制约。

2 在电力市场化环境下做好电网规划的策略和要点

2.1 提升电网规划工作对市场化条件的适应性

在电网规划工作中, 要根据市场化的实际, 针对性地提升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做到对市场化和电力实际基础条件的有效适应。要在电网规划中提高输变电容量和水平, 以此来满足在电力市场化条件下各种用电需求增长的实际要求。电网规划要进一步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将更多的主体吸引到电网规划和电网建设的过程之中, 扩大电网规划的影响范围, 体现电网规划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电网规划要体现针对新问题的处理能力, 提升电网规划的水平适应电网建设新情况的水平, 使各类问题在市场化的趋势中得到有效处理。

2.2 提升电网规划工作的确定性和功能性

当前的电力市场环境出现了诸多的不确定性, 使电网规划难于体现功能性, 导致电网规划出现目标、计划、组织、结构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在电力交易频繁、电力竞争加剧的趋势影响下, 电网规划会出现发展的瓶颈, 不但影响电力企业传输电能和电力安全的目标实现, 也会给电力建设带来不稳定和不连续的实际制约。应该立足于市场化的特点, 深层次认知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本质, 以城市化、市场化发展为前提, 综合平衡经济、城市、环境等各方面影响要素的关系, 处理好电网规划的细节和过程, 扩大电网规划的确定性, 提升电网规划的功能性, 使电网规划成为电力企业的核心工作, 更好地适应市场化的实际和具体情况。

2.3 研发电网规划工作的新模式

传统的电网规划工作体系和模式存在方法陈旧和思维落后的实际问题, 不但阻碍电网规划的经济目标实现, 也会影响电网规划社会效益的体现。新时期应该基于电力企业实际、市场化特点、企业成本水平, 建立起电网规划工作的新方法, 构建和研发适应电力企业的电网规划新模式。在电网规划中, 要强化潮流设计, 通过边际成本、电力传输、线路计算等基本策略和方法, 选择和确定电网规划的新方式。在电网规划中, 应该推行场景设计, 通过负荷分析、用电分类、线路设计等方法确定电网规划的新方法, 有效避免传统电网规划存在的浪费、低效等问题。

2.4 提升电网规划工作的经济指标

新时期, 电网规划应该与收益评价、议价机制、电价形成体系进行深层次整合, 引入更多的投资主体和经济主体, 综合扩大电网建设的资金来源, 通过对经济指标的有效控制, 数字化电网规划的经济效益和综合收益, 增加电网规划工作的经济基础与能力, 扩大电网规划工作的影响, 提升对电力环境和电力市场的适应性。

2.5 提高电网规划对不确定性的应对能力

新时期, 在电网规划和电网模型建立中, 应该将不确定性因素的治理作为主动防范的重要目标, 建立起应对不确定性因素的策略和方法, 加强对不确定性信息的分析和研究, 正确表达和处理电网规划的过程和体系, 使电网规划的过程得到优化, 体现主动防范不确定性因素的思想, 提升电网建设的适应能力和应对水平。

3 结语

在当前电力市场化的环境下, 电网规划工作还存在诸多不成熟和待发展的空间和可能, 相信只要立足于电网规划工作实际, 尊重电力市场化的规律, 结合电力企业的特点, 从电网规划的过程和步骤入手, 就能建立起电网规划的新模式, 进而做到对新时期电网规划工作品质、效率、水平的有效保障。

摘要:当前电力市场环境正处于向市场化过渡的关键时期, 通过分析当前电力市场存在的特点和实际, 提供了电网规划工作中处理和解决相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电网规划,电力市场,适应性,确定性

参考文献

[1]刘铠滢, 蔡述涛, 张尧.基于风险评判的电网规划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7, (22) :45-46.

[2]单葆国, 李言章, 范永忠, 张伟昌.电力市场条件下的输电网规划问题研究[J].山东电力技术, 2005, (05) :63-64.

[3]宋婷.电力市场环境下电网规划的可靠性、经济性与全局优化相关问题研究[J].陕西电力, 2008, (01) :18.

[4]王一, 程浩忠.电力市场环境下输电网扩展优化规划研究综述[J].电工技术学报, 2007, (09) :11-15.

[5]高赐威, 程浩忠.电力市场环境下电网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华东电力, 2005, (03) :3-6.

[6]朱旭凯, 刘文颖, 杨以涵.综合考虑可靠性因素的电网规划新方法[J].电网技术, 2004, (21) :9-16.

电网环境问题 篇2

1缓解电网建设外部环境冲突重要性分析

电网建设包括项目规划、审批、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流程, 涉及到土地预审、规划红线、环境评价、土地征用、青苗赔偿的诸多问题, 与政府职能部门、物权所有者产生多重联系, 需要平衡各方关系, 正确的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切实的推进电网建设。 随着人们用电需求的不断增长, 促使电网始终处于发展状态, 电网的建设力度也不断加大, 其与外部环境冲突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施工冲突、法律纠纷等问题成为了电网建设的重要阻碍, 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缓解, 则会拖延电网建设进程, 甚至出现电网建设缓慢, 无法满足现代化需求的现象, 无法构建和谐电网, 为用户用电带来较大的不便, 损害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影响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故而平衡电网建设外部环境冲突十分必要。 通常来讲, 这些外部环境冲突对电网建设的影响无法真正的消除, 只能通过某些必要的措施来缓解, 而缓解电网建设外部环境冲突的重要性在于减缓电网建设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矛盾, 将电网建设阻力降到最小, 持续推动电网建设发展, 为用户用电创设便利条件, 为电力企业发展铺垫基础。

2探讨如何缓解电网建设外部环境冲突, 构建和谐电网

缓解电网建设外部环境冲突的关键在于逐一克服各项冲突, 由于电网建设外部环境冲突表现在很多方面, 且不同的冲突对电网建设的影响也不同, 故而本文以几种主要冲突为切入点, 探讨如何缓解电网建设外部环境冲突, 构建和谐电网。 以下是具体分析。

我国当前专门分析物权法对电网建设产生的影响的文献还十分稀少, 即使有, 分析的重要也只集中于物权法对于电网建设将会带来的风险, 而对于在电网建设用地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引入物权法的相关研究依然没有涉及到。 笔者认为, 为了使我国电网建设用地补偿制度不断得到完善, 在电网建设补偿制度的制定中可以将物权法的地役权制度引入其中, 从而使电网建设的用地补偿机制的设计以地役权为基础, 如此这般同时, 还能使电网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物权法的施行带来的风险能够有效地被回避掉。

2.1完善土地征用制度。 土地是一切电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若要缓解电网建设外部环境冲突, 首要解决的是土地征用问题。 一般来讲, 电网建设为用地地役权, 以合同为凭借, 使得一系列电网施工工作例如架设、埋设、运营、维护输电线路等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在供役土地所有权人、使用权人或者承包经营权人的土地之上, 与此同时, 也限制了土地所有人对该土地的使用, 使得电网施工建设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外物对电网的干扰, 维护电网的运行安全。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问题需要完善, 只有切实完善土地征用制度, 才能确保电网建设后续工作的开展。

2.2设计土地补偿机制。 在补偿机制方面, 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 对电网建设用地的权力进行了补偿, 有效减缓土地面积的减少与补偿方案不完善的冲突。 除此之外, 电网建设还要充分考虑到群众意见、拆迁工作等, 这些都涉及到补偿问题, 一旦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电网正常建设, 还会使企业名誉受损, 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故而, 电网建设的工作必须不断地对征地补偿标准和补偿模式进行改革和完善, 从而创建出一条完善地、有效地、全新的思路。

征地补偿过程中有一些要点需要掌握:第一、深入调查以往的征地补偿标准的制定情况和实施情况, 从而保证以地役权为基础的补偿标准的制定的合理性;第二、以有实际征地经验的工作人员深入论证以地役权为基础的补偿标准, 从而保证标准的可行性;第三、 划分试点进行试验, 同时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从而保证以地役权为基础的补偿模式的完善性;第四、对相关的行业制定政策法规, 从而保证以地役权为基础的补偿模式的制度性和规范性。

2.3灵活的多标准补偿机制。 冲突的根源来自于人的心理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即人的心理预期与现实之间的空间。 当这个空间为一负值时, 就会出现冲突。 实际谈判的过程, 也就是如何对心理预期与现实之间空间进行分割的过程。 现在的电网建设中的政策处理时的谈判空间为一直线, 也就是当地居民与基层组织之间的谈判缺乏谈判空间, 即当地居民没有选择的空间, 只有一个底线。 现实中, 就会出现等量的居民进行谈判, 可以通过显示机制来寻找其心理底线。 并通过扩大空间, 让其在这一空间中寻找一个满意点, 从而避免谈判的破裂。

现有电网建设补偿标准和方案比较单一, 可以在对补偿群体进行细分的基础上, 设计出电网建设多标准补偿机制, 设计中应强调 “ 补偿方案的种类要丰富多样, 充分满足补偿群体需求”、“ 多标准补偿策略必须紧跟补偿群体心理预期的变化而变化”。 对补偿群体只有按照不同补偿群体的核心特征进行细分, 才能达到有效区分不同特征补偿群体的目的, 从而制定出适合不同特征群体的补偿方案。

通过对最优激励性规制政策的设计研究, 认为制定最优电网建设补偿规制政策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还是电网公司与补偿群体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认为多标准补偿机制可以引导补偿群体选择最适合自身特点的方案, 同时也能为电力公司带来较高效用, 以期实现补偿群体与电力公司效用均最大化的“ 双赢”目标, 减少电网建设外部矛盾和冲突。

2.4推行属地化机制和建立政企长效合作机制。 所谓的属地化机制是将电网建设地区的各处电力发展规划、电力工程建设前期工作和施工中所涉及的对外协调工作纳入供电企业管理职责, 由电网工程项目所处的供电区域所属单位承担对外协调管理职责, 属地单位按要求建立对外协调管理体系, 完善机构设置, 配置专业人员, 摒弃了由电网施工单位负责协调的旧工作模式, 工作效率能得到有效提高, 也可以有效缓解电网建设外部环境冲突。

除了以上几种措施之外, 还存在着其他方法在不同程度上缓解电网建设外部环境冲突问题, 例如做好换进评价工作、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等等。 只有切实开展这些工作, 才能尽可能的减缓冲突, 推进电网建设发展。

3结论

综上浅述, 电网建设与外界环境的冲突较多, 如果不采取相关措施切实解决, 不仅影响电网正常建设, 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力企业的顺利发展。 由于不同外部环境冲突对电网建设影响的程度不同, 本文主要从完善土地征用制度、设计土地补偿机制、灵活的多标准补偿机制、推行属地化机制和建立政企长效合作机制四个方面阐述如何让缓解电网建设与外部环境冲突, 推进电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致力于构建和谐电网, 确保用户的用电安全, 确保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以电网建设外部冲突为切入点, 切实分析外部冲突所在及缓解电网建设外部环境冲突的重要性, 并提出相应的缓解措施, 有利于构建和谐电网。

关键词:电网建设,外部环境,冲突,建议

参考文献

[1]刘贞, 鲜康.电网建设外部环境中的冲突协调机制仿真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 2010 (2) .

电网环境问题 篇3

1.1电网规模大。

我国电网的规模大, 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制约了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发展。而造成我国电网规模大的原因, 就与我国的具体的地理环境有关。我国能源与负荷主要呈逆向分布, 无论是煤炭、水力。或是风能等等资源, 都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 这从客观上, 也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要采取远距离、交直流混合、超/特高压的输电方式, 来实现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会同时激生相关的潜在威胁, 这在我国数次大停电事故中早已经得以印证了。另外, 电网的规模较大, 也就会直接引起直流输电传输容量大, 线路走廊利用率较高, 在这样的情况中, 交直流系统的相互作用也会给交直流线路的继电保护造成影响。从这里我们就能够看出电网规模较大对我国智能电网建设发展的制约。

1.2新能源电力规模化。

我国新能源发电渐渐规模化, 从实际来看, 新能源电力实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优化能源供应结构, 以此来减少电力系统对一次化石能源的消耗。而从相关大体的数据来看, 从2011年开始, 我国风电机组并网容量就开始从40000 MW的级别逐日增加, 而太阳能发电并网容量达也从2000 MW开始增加, 而新能源单年度的总发电量也超过了1000亿k Wh。笔者认为, 以风电、太阳能电源为代表的新能源电力自然与负荷间呈现着逆向分布的特点, 而其必然要以规模化接入电网为主要利用方式。但是在实际中, 新能源电力的间歇性、随机性特点让其并不可靠, 而其可调度性差也直接印证了其不完善性, 一旦出现电网接纳能力不足的情况, 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就不能够得到保证。而当新能源电力并网时, 线路中的潮流就自然的会发生较大变化, 这样, 电网有功和无功功率的分布就会受到影响, 系统控制的难度也就因此而增加。

二、继电保护相关措施

2.1保护单元件。

笔者对于我国智能配网建设的现状, 提出了一定的措施, 首先就是应该对单元件进行保护。单元件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发电机、交直流线路等, 在发电机保护方面, 笔者认为, 相关人员必须要重点关注内部短路, 特别是匝间短路保护。另外, 失磁、失步保护与电网保护的有效配合也需要相关人士的注意, 由于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因此, 就必须对其进行重点的保护。而在交流线路保护方面, 我们知道, 距离保护易受高阻接地影响, 一旦在系统振荡中, 发生短路的情况, 那么以我国相关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 就很难对其进行应对了, 因此, 相关人员就必须注意到其应用于同杆并架双回线时, 受所利用电气量范围的限制的问题, 同时也要注意交流电路的跨线故障和零序互感等因素的相关影响, 对于具体的问题, 必须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2.2广域保护。

广域保护是继电保护的具体措施之一, 受软硬件技术的限制。在电网运行环境日益复杂的情况下, 这种情况毫无疑问不能够满足客观的需要, 再加上传统保护原理的信息量少, 反应故障的角度单一, 因此, 其不足也开始逐渐的暴露出来, 而智能电网的发展, 也同时为实现多信息化继电保护, 搭建了平台。在实际的情况中, 笔者认为, 应该对与故障有关的多点、多类型信息, 通过对信息的综合判断, 以此来调整保护动作特性、制定跳闸策略。而由于检测故障的角度更加全面, 因此, 就应该在实际情况中, 对系统运行方式变化进行保护, 以此来克服过负荷和振荡影响, 这样, 广域保护动作速度等方面就会有更良好的表现, 而继电保护的具体水平也就能更高一筹。

2.3集中式后备保护。

对于集中后备保护而言, 其决策主机主要位于系统某中心站, 而覆盖范围则包括了整个区域电网, 不夸张地说, 其所包含厂站甚至能够达到数十个甚至更多, 因此, 对于其具体的保护, 就必须以被保护设备为基本单元, 通过直接集中全部信息的方式来进行故障判断。只有如此, 对于集中式后备的保护才能够真正的达到标准。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智能电网的建设直接对我国电力系统发、输、配、用各个环节进行影响, 这也就使得继电保护的运行环境发生了变化, 在这样的情况下, 对我国继电保护措施的研究就是十分重要的。而在具体的研究中, 笔者得出结论, 在单元件保护、广域保护的总体方面, 无疑还需要相关人士对其加大重视, 以此来完成继电保护的最终目的。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智能电网建设的水平也逐日提高, 这无疑给传统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 可以说, 继电保护是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 所以, 对智能电网环境下继电保护的相关措施研究, 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据此, 本文对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目前面临的难题进行了叙述, 在这样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定的继电保护措施, 力求为相关研究和电力工作者提供理论指导, 同时也希望能够为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发展尽一份力。

关键词:智能电网,继电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林宇锋.智能电网技术体系探讨[J].电网技术, 2009 (12) .

电网环境问题 篇4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工业, 电力建设应保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过度超前或滞后都会对社会、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电网规划要做到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国家也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对该类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提出了明确要求。

2003年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章第八条、2009年开始施行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59号) 第二条和第十条都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提出了相关规定。

环境保护部2012年底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输变电类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通知》 (环办[2012]131号) , 提出“始终依据输变电工程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开展监管活动, 切实督促各工程建设单位严格履行工程环保手续”。电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作为法律法规规定的前置审批要求, 对具体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有重要指导作用, 符合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目前, 虽然国家法律法规已有明文规定, 但由于电网规划的不确定性, 在国内电网规划环评还未全面启动, 仅有少数地区开展了试点, 目前尚没有统一的电网规划环评导则和要求[1]。文章通过对江苏省和广东省开展电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经验, 结合宁夏电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实际, 对宁夏电网发展规划环评进行初步研究和探索, 提出电网规划环评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以供实际工作参考。

2 宁夏电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环评的意义

根据宁夏电网“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期间, 新建和扩建750k V变电站2座, 新增变电容量3600MVA, 线路493km;新建和扩建330k V变电站9座, 新增变电容量3600MVA, 线路573km。

对输变电工程的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充分考虑其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和环境制约因素, 分析电网规划与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其他相关规划和环境目标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在前期选线、选址的设计中就需避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目标, 从源头上避免环评审批的制约性因素;有利于从源头上避免出现重大环境问题, 从而缓解生态破坏严重的状况以及未来电网发展带来的新的环境压力, 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3 电网规划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和评价指标

电网规划环评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和评价指标具有一致性, 受地域影响较小, 通过对已经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省份 (江苏省和广东省) 的调查和研究, 主要总结如下。

3.1 电网规划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电网规划中各电压等级的输变电工程其环境影响因子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

3.1.1 社会环境

主要体现在电网规划与政策、法规及其他规划的协调性方面: (1) 电网规划中, 电力需求预测结果是否符合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 (2) 电网规划是否与当地其他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 相协调; (3) 电网规划是否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水源地等敏感保护目标相协调; (4) 电网规划是否有利于文物古迹、人文景观的保护等。

3.1.2 自然环境

主要体现在电网规划的实施可能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 (1) 土地资源占用:电网规划的实施不可避免地将占用少量土地资源, 其中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 可能影响农业生产;线路走廊可能限制附近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功能;对于基本农田保护区, 必须实施“占一补一”; (2) 电磁环境:主要包括输变电工程产生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和无线电干扰; (3) 噪声:电磁设备和输电线路产生的电磁噪声[2]; (4) 生态环境及水土保持:变电站的建设将改变原有的土地使用功能;输电线路施工期间, 将导致一定范围内 (如塔基及附近、牵张场地、临时道路等) 的植被破坏, 在生态敏感区域, 有可能影响某些保护动植物的生境;输变电工程施工期可能造成局部水土流失; (5) 景观:输变电工程的建设可能带来对景观的影响; (6) 水环境:变电站和线路施工可能带来对周围水体的影响; (7) 危险废物处置:变压器冷却油属于危险废物; (8) 气候影响:绝缘气体SF6大量用于电网电气设备中, 而SF6作为一种温室气体, 其排放可能对气候造成一定的累积影响。

3.2 电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电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如下原则:

3.2.1 全面性和代表性结合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全面地反映整个电网规划可能带来的影响, 涵盖规划目标的环境要素、社会、经济三个层面, 反映受影响的各个环境要素及社会、经济影响。同时, 作为宏观层次的规划环评研究指标体系, 必须选取各类影响要素中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指标。

3.2.2 定量和定性结合原则

指标体系应当尽可能是可定量的、可以赋值的, 从而可以进行比较和判断。但是, 有时并非所有的指标都可定量化, 因此, 定性的指标也是电网规划环评研究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

3.2.3 持续性和阶段性结合原则

电网规划环评研究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 它应当贯穿电网规划实施的整个过程, 同时还包括规划实施后的跟踪监测和评价。另外电网规划实施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一般规划均按照不同的年限和时段分期实施, 因此, 指标体系也应当按照不同的实施年限提出不同的指标值和要求。

3.2.4 控制性和引导性结合原则

电网规划环评研究除了应当满足目前己经确定的各种环境政策、环境标准的控制要求, 还应当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 引导电网规划朝着更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起到引导规划发展的作用。

综上, 电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指标汇总如表1。

4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4.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体系

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 累积影响的分析方法的应用较为合适;在规划不确定性评估中, 情景分析法的应用较为恰当。总体而言,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主要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法和规划学法。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法中, 项目整体的影响被分解, 有侧重点地分析与环境、社会和生态系统相关的影响, 经过有侧重点的分析后, 进行整体的评价, 将规划环境影响进行一个整体的综合的评价。在规划学方法中则是先对规划进行整体的综合性评估, 然后将得到的综合影响分散到规划中的各子资源或者生态子系统中。

另外, 项目管理的方法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也可应用。项目管理是一种较强的管理手段, 在工程、教育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极大地改善项目的管理效率。美国著名学者R.J.Graham指出“项目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而调集到一起的组员组合, 它与常规任务之间的区别是, 项目通常只做一次;项目是一项独特的工作努力, 即按某种规范及应用标准导入或生产某种新产品或某项新服务。这些工作努力应当在限定的时间、成本费用、人力资源及资财等项目参数内完成。”项目管理师以项目及其资源为对象, 运用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分配、控制和实施, 最终实现项目目标的管理方法体系。项目管理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能否应用其重要的因素在于相应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否符合项目管理的范畴。由于建设方案、社会条件和环境的不断变化, 环评工作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环评方案, 从多种方案中遴选和完善出一个最适合的方案, 对环境的破坏提出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 结合多方部门将技术、成本、进度、质量等方面进行严格控制和完善, 以项目管理的理念将规划环评的项目完成, 最终达到环保要求并完成环评审批。

4.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特点

在国家环保部制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施行) 》中讲述了多种方法, 但是由于这些方法缺少实践的支撑, 主要起到的是引导作用, 需要从实践中去验证和合理地变化, 总结出适合特定环评项目的最佳方法。

根据调查, 江苏和广东两省“十二五”电网规划环评按全省500k V及以上电网主网架和各地级市220、110k V电网分别进行, 全省主网架“十二五”电网规划环评重点评价500k V及以上电网, 各地市规划环评重点评价220、110k V电网, 如此全省的规划环评具有全面性和针对性的特点, 使规划环评能够更好的指导电网的规划建设。对于宁夏电网规划环评, 其技术方法亦可遵循这一思路, 使电网规划环评做到纵观全局兼顾各地区, 覆盖各电压等级。具体分析评价工作中, 可结合“十二五”电网规划中电网建设内容、典型设计等资料, 利用单个项目环评中的预测方法进行评价。

5 电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和关注重点

5.1 电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根据宁夏电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对环境要素的影响方式、程度, 以及当地主要制约环境因素, 确定电网规划环评的工作内容基本包括:

(1) 对宁夏“十二五”电网规划 (主要针对特高压直流和交流、330k V电网) 与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其它相关规划的一致性和协调性进行评述; (2) 结合宁夏输变电工程已经开展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 并适当进行野外现场测试工作, 对宁夏现有电磁环境现状、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及环境保护措施进行普查, 并提出评价意见; (3) 宁夏地形、地貌特征等自然环境现状调查;环境敏感点 (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为主) 调查, 为750k V及以上、330k V输变电工程的选址选线提供指导; (4) “十二五”电网规划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含宁夏电网规划中涉及的新技术应用可能造成的环影响分析与评价) ; (5) “十二五”电网规划与城乡体系规划的相符性; (6) 环境管理计划、监测与跟踪评价计划; (7) 给出规划方案环境可行的改进建议。

5.2 电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关注重点

电网规划环评关注的重点应为规划实施的环境制约因素, 主要包括:

5.2.1 生态类敏感保护目标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 输变电项目不得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建设, 确实无法避开自然保护区的, 则只能经过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 但前提是必须取得负责审批该自然保护区的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同意, 同时还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环保措施, 确保对其资源和景观的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

按照《风景名胜区条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规定, 输变电建设项目不得建设在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一级保护区;输变电项目确实无法避开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敏感保护目标的, 只能经过上述核心区域以外的其他区域, 同时须取得负责审批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同意, 并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将其环境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 因特殊情况需要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 必须保证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 并经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批准, 在批准前应当征得上一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 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在批准前应当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

5.2.2 基本农田的占用

电网建设项目应严格执行尽量不占和少占基本农田的用地原则。无法避开、必须征用基本农田时, 建设单位应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相关的用地手续, 并缴纳耕地开垦费, 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补充基本农田。

5.2.3 城市、乡镇等人口密集区

由于城市用电负荷的迅猛增长和负荷密度的加大, 不可避免的将有更多的330k V输变电工程进入城区, 周围居民点等敏感保护目标相对较多, 变电站和线路电磁影响和噪声影响必须满足国家标准或推荐标准要求[3]。

6 电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

电网规划环评的重点是对生态敏感区、人口密集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和预测, 其中尤以生态敏感区为规划环评的重中之重。

以宁夏电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环评为例, 利用GIS技术建立宁夏电网环境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层主要由自然保护区数据库、风景名胜区数据库、文物保护单位数据库、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电网架构数据库等构成, 存储和提供系统所需的空间与非空间数据。其中自然保护区数据库集成了宁夏自然保护区的地理位置、分区图、保护对象、管理要求等;文物保护单位数据库集成了宁夏文物保护单位的地理位置、级别、管理要求等。

该电网环境敏感点信息系统可指导宁夏规划输变电工程的选址和建设, 将电网规划对生态敏感区域的环境影响降到最低, 从而有力的保护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依据该系统对宁夏电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指出宁夏电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等环境敏感点的潜在影响, 为电网建设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7 完善电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议

(1) 将电网规划的成果与具体建设项目的可研有机结合, 在选址选线阶段尽量避开环境敏感点。 (2) 电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要做到宏观和微观的结合。既要提出对规划所包含电网项目的共性环保要求, 也要有针对不同地区的特征环境敏感因素, 细化分析电网建设制约因素。如能做到建立环境敏感点数据库, 则能为前期工作提供有力参考。 (3) 结合我国电源基地的布局, 依法开展国家级电网规划的战略环评工作, 电网规划环评要做到国家级、省级、地区级多级融合。 (4) 公众参与工作进一步加强。公众参与的对象应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区域均衡性和随机性, 针对电网规划环评的特征, 还要加强对政府相关部门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意见征询。将规划环评与科普宣传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朱法华, 刘大钧, 王圣.我国输变电系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环境管理建议[J].中国电力, 2009, 42 (3) :63-66.

[2]杨新村, 沈江, 傅正财, 等.输变电设施的电场、磁场及其环境影响[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

电网环境问题 篇5

进行竣工财务决算审计时, 根据预先编制的审计计划安排, 应先收集本次审计有关的各种资料, 主要包括线内资料及线外资料。

1.1 线内资料搜集

(1) 通过指定代码导出的项目明细账, 查询结转到在建工程的发生数。

(2) 通过指定代码查询在建工程余额, 但是查询之前应先将本月发生的在途项目成本结转到在建工程,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建工程余额的准确性。

(3) 通过指定代码查询项目前期费用, 导出本次审计项目的前期费用明细账。

(4) 通过指定代码导出本次审计项目设备验收清单。

(5) 通过指定代码查询本次审计项目的设备是否均完成结算规则的维护。

(6) 通过指定代码查询本次审计项目的概算与实际支出的准确性。

(7) 通过指定代码查询本次审计项目往来执行情况。

1.2 线外资料搜集

(1) 收集前期决策阶段文件: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初步设计审批文件及其修编审批文件, 修编设计总概算及审批文件, 项目招投标文件, 220k V及以上项目需要国网审批的初设概算批复。

(2) 收集项目施工阶段文件:历年基建工程投资计划, 项目开竣工报告, 监理合同, 设计合同, 工程及其配套项目的施工合同, 征地及青赔合同及各项合同的补充协议, 与政府及非营利机构签订的协议等。各项费用进度款的发票确认凭证及支付凭证。

(3) 收集项目竣工决算阶段文件:项目财务决算报告 (含基建项目结算报告) 及其批复文件, 各项费用的结算审核报告, 项目物资领用清单及设备财产移交清单。

(4) 涉及电网建设单位内部控制的各种文件, 如《××单位合同流程及审查规范指引》, 《××单位工程竣工决算及时率考核办法》等。

2 结合ERP环境下的新型管理模式, 深化电网工程竣工财务决算的审计

2.1 审查财务竣工决算报表及编制

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应包括从筹建到竣工投产全过程的全部实际支出费用, 即建筑工程费用、安装工程费用、设备工器具购置费用和其他费用等, 竣工决算报表主要包括竣工工程概况表、竣工财务决算表、交付使用资产总表、交付使用资产明细表等, 审查竣工决算报表, 主要审查竣工决算报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以及竣工决算说明的的准确与真实情况。

(1) 通过ERP系统查询工程项目财务竣工决算数据, 审查土建、安装费用的划分是否正确

(2) 审查竣工决算各项附件资料的真实性, 如竣工验收签证书的投产时间是否与系统内导出的时间及生产系统的设备验收时间相一致。甲供材料核对清单的真实性, 是否存在甲供材料多计, 结算税金未及时缴纳, 罚款等政策处理费用未转出等情况。

(3) 借助ERP强大的查询功能, 导出的项目明细账, 查询各项费用支出是否已经完整编入财务决算报表, 是否存在应入未入款项, 是否存在重复入账款项, 是否存在未签订合同办理预留的款项。

(4) 通过指定代码查询在建工程借贷方支出数是否与工程财务决算报表竣建06表的固定资产数一致, 不一致的情况下查询是否有配套通信项目或挂靠工程。

同时, 审计时应重点关注决算编制工作有无专门组织, 各项清理工作是否全面、彻底, 编制依据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资料是否齐全, 手续是否完备, 对遗留问题的处理是否合规。

2.2 审查项目建设及概预算执行情况

审查项目建设是否按批准的初步设计进行, 各单位工程建设是否严格按批准的概算内容执行, 有无概算外项目和提高建设标准, 扩大建设规模的问题, 有无重大质量事故和经济损失。根据竣工工程概况表的内容, 主要审查:

(1) 审查电网建设项目是否按规定签订了征地及青赔协议, 合同金额是否超过概算所批复的金额, 征地及青赔进度款的支付是否手续完备, 是否根据国家规定及内部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提供完整的会计附件, 如行政机关提供的计算表格及开具的结算凭证、征地前后对比的数码资料等等。

(2) 审查进度款的支付与完成的工程量是否相符, 通过指定代码导出项目明细账后, 找出进度款所对应的凭证, 审查进度款支付审批表, 是否有施工方, 监理及项目经理三方确认的审批文件, 进度款所附已完工程量表是否与进度款支付一致, 不得超出项目进度支付工程款。

(3) 审查各项其他费用支出, 项目法人管理费需按实支出, 不得按照概算费用预先提取并切块使用。项目前期费用需按实列支, 在项目立项之后, 立项前所下达的前期费用不得支出, 须将已发生的费用结转至正式项目并从概算允许范围内列支。通过指定代码可以查询项目立项前前期费用的支出情况及结转情况, 应重点关注正式项目下达之后, 所对应的前期项目仍有余额的项目。

2.3 审查竣工财务决算情况

2.3.1 审查建设项目资金来源、到位与使用情况

审查建设资金来源是否合法;查询建设资金是否按计划及时到位;概算所列层级及费用支出层级是否一致, 有无侵占、挪用、转移其他层级建设资金;建设资金是否与生产资金分别核算;项目资金节余是否与财务决算报告相一致。

2.3.2 审查应收、应付的真实性与合法性

要求建设单位提供与本次项目有关的所有供应商, 查询供应商往来情况表查询该项目所有应付款项支出情况, 查询客户往来情况表查询应收款项支出情况, 将应收、应付列出明细与CJI3导出的明细账核对是否一致, 对长期挂账的应收应付款发函询证, 以证实其真实性;或采用查阅合同、协议, 核对有关单据等验证债权债务的真实性;检查应付款的入账依据是否充分、凭证是否齐全, 是否有将取得的基建收入在应付款中挂账等。

尤其关注一次性供应商项目, 审查是否存在无完整手续的征地或青赔预留款项, 是否存在项目决算后未结转的政府垫支款项。

2.3.3 审查节余资金

核实节余资金, 重点关注税后节余增减超过20%的费用支出;审查节余资金是否上缴上级单位。

3 目前ERP环境下进行电网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审计改进建议

3.1 优化审计工作流程, 明确ERP环境稳定后审计新方向

根据管理模式不断调整和优化审计工作流程, 电网企业ERP系统的实施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 它必须建立在与之相适应的业务流程基础上, 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规范化信息的处理要求对现有的审计工作流程进行重新设计, 根据管理模式不断调整及持续优化审计工作流程是实施ERP审计的关键环节之一。

随着ERP环境下业务流程的逐步稳定, 明确审计工作的新方向势在必行。审计的职能应从查错防弊逐步向强化企业管理加强内部控制方向转变。ERP系统上线后, 以前许多由内部审计人员完成的内部审核功能可以由系统来完成, 内部审汁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来着眼于强化企业管理、加强内部控制方面的审计工作, 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与含金量。

3.2 建立完善的审计机制, 提升电网财务决算审计的精细化

目前, 基于电网企业ERP环境下的审计尚不成熟, 与ERP审计相关的制度尚不完善。有些甚至还是空白。现有的规章制度和标准体系不能完全适应ERP审计工作, 难以解决ERP审计中出现的新问题, 给开展ERP审计带来很大不便。因此, 建立ERP环境下工程财务决算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对电网工程财务决算的各项信息设定审计风险点, 包括立项前期-输变电工程前期规划、可行性研究, 立项-初步设计、概算审核阶段, 实施前期-招投标、合同签订阶段, 实施-工程具体实施和项目验收阶段, 竣工-结算和竣工决算阶段, 运用工程财务决算风险导向审计模型进行风险分析, 出具审计建议联系单, 与项目管理部分沟通协调, 促进审计建议和措施的落实;同时, 通过对不同项目进行全年风险管理审计总结评价, 出具审计意见书, 补充工程项目审计风险库, 不断提升电网工程财务决算审计的精细化程度。

3.3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电网工程财务决算审计是工程项目审计的重要部分, 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即要求相关的审计人员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 尤其是在ERP上线以来, 培养适应新环境审计要求的人员是做好电网工程财务决算审计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

①审计人员应全面掌握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公司经营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 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②审计人员应熟练操作ERP审计模块, 项目模块及财务模块的各种指令, 只有熟悉相关操作, 才能多渠道, 全口径查询所需信息, 保证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对接。审计人员要创造条件主动参与ERP项目, 只有通过反复的实践才能熟练掌握审计方法, 同时, 审计人员独立的身份、在风险防范问题上客观的态度, 有助于ERP流程的完善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审计人员通过了解与ERP实施的有关问题, 能够在现有优势基础上掌握有关ERP方面的重点技术。因此, 深入系统内部各功能模块, 才能获得精准可靠的数据资料, 不能仅仅通过简单的输入输出审计就做出定论。

总之, 电网企业ERP环境下的工程财务决算审计工作目前还处于摸索前行阶段, 随着国家电公司ERP业务审计系统的逐步推广, 审计工作的重点和方法也需逐步调整, 这就需要审计人员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才能适应新形势下ERP系统的要求。

摘要: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打造坚强可靠的现代化大电网, 电网企业基本建设项目投资金额逐年增长, 基建财务管控风险愈来愈大, 电网企业基建项目全过程财务管理任务愈来愈重。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审计, 是建设项目全过程设计的重要环节, 是工程竣工验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正确核定新增固定资产价值, 综合反映竣工建设项目的建设成果和财务情况的总结性文件, 是办理固定资产交付手续的依据。因此, 迫切需要加强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审计, 推进ERP平台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加强对工程竣工决算的审计监督, 对提高竣工决算质量, 正确评价投资效益, 总结建设经验, 改善建设项目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谈谈ERP系统下工程竣工决算审计的要点。

浅谈智能电网环境下的继电保护 篇6

1 我国智能电网发展进程

我国的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是极不平衡的, 资源丰富的西北部地区生产力比较落后, 而生产力发达的东部地区资源却供不应求, 我国的一次能源主要是以煤为主, 通过建设智能建网, 推动煤电、水电、核电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高效利用, 优化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在20世纪末, 我国就开始了智能电网的研究, 提出了数字电力系统, 研究了电力技术和微电网技术, 实施了重大项目的开发和研究。

目前我国也明确了智能电网的概念及含义, 提出数字电子系统的概念。并且一直在研究最近国外智能电网发展的前提下同时提出我国的可行性研究方案。我国智能电网的概念为“坚强智能电网”, 以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其他各级协调发展为基础, 具有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等系列特征, 其电力系统主要包含为:发电、输电、变电等装置。我国已经根据智能电网的具体特征与概念逐步计划实施, 并统筹部署了各种试点工程, 可见我国智能电网正处于一步步实施建设发展阶段。

2 继电保护

2.1 概念。

继电保护技术与继电保护装置总称为继电保护。继电保护技术包括电力系统故障分析、配置、整定、运行与维护及调试等方面技术。继电保护装置是能体现电力系统中电气设备是否发生故障或者是否正常运行, 并且发现故障或不运行便会短路跳闸和发出信息的一种自动装置。

2.2 作用。

在高压电力系统中, 继电保护具有自动、迅速、有选择性, 当电力系统发生故障, 比如电流增大、电压降低、阻抗和他们之前的相位角发生改变等现象时, 继电保护会通过那些性能将故障元件从电力系统中立即切除, 此作用免于故障元件继续遭到破坏, 并且保证了无故障部分迅速的恢复到正常运行的状态。其次继电保护时刻反应着电气元件是否正常或正在运行状态, 根据运行维护条件自动发出信号或跳闸。

2.3 发展。

随着电力系统的飞速发展, 智能电网的提出对继电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继电保护更需要不断创新。智能电网朝着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同时, 继电保护必须加快步伐。除具有继电保护的基本功外, 还需具有大容量故障信息和数据的长期存放空间, 通信能力须强大, 数据处理能力要求快速准确。我国正在全面建设智能电网, 继电保护需要将其选择性、速动性、灵敏性、可靠性全部运用, 并向着微机化、网络化、智能化、保护、控制、测量、通信一体化全面发展。

3 智能电网环境下继电保护的应用

在智能电网环境中, 继电保护的作用是首当其冲的, 智能电网的供电方式对继电保护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 因为智能电网中通过传感器对发电、配电、供电、输电等关键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智能电网的各种特征也同时要求着继电保护装置技术方面的升级。

3.1 数字化。

随着智能电网的改善及建设, 智能化仪器及设备不断的推广, 并且越来越偏向于数字化, 主要体现在电子互感器与各种数字接口实现的测量手段的数字化, 其次是光纤网络实现的信息传输数字化, 电子互感器消除了传统的测量仪的测量误差, 在继电保护的未来发展中, 主要的工作重心就是利用数字化的传感器提升对继电的保护。

3.2 网络化。

在智能电网信息化、自动化的同时, 传统的继电保护操作人员的工作方式、信息共享、网络平台的建立将会受到智能电网的影响促使继电保护系统网络化。网络化对继电的保护主要表现在信息的获取和发送, 网络化给继电保护带来了安全, 使得网络是实现了共享式, 这样信息的获取与发送使电网运行实现高效化, 把突变站的所有设备的信息都紧密联系在一起。信息传输的网络化使得控制信号更加及时准确的传递于整个系统中。

3.3 自动整定技术。

自动适应保护的思想在继电保护技术领域中已被广泛应用, 传统的自适应保护只能根据被保护线路的运行情况对定值进行调整, 不能利用全面信息实时准确的判断运行方式来调整定值。智能电网的继电保护把整个电力系统中的相关设备有机结合在一起, 实现对系统的分布保护, 大大增大了继电保护的精确度和安全性。

结语

智能电网的建设是电力系统的一次重要变革, 是未来电网发展方向。在智能电网环境中, 新一代的继电保护装置提高了装置的性能, 为信息的传输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智能电网推动了继电保护的发展, 使继电保护向着网络化、信息化和通信一体化发展。继电保护的传统技术在智能电网坏境下有明显的不足, 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改善, 但是经过专业技术人员的不断探索与创新继电保护技术将适应电网需要逐步向智能化发展, 跟进电网建设步伐, 为智能电网建设与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陈勇军, 赵玉梅.智能电网中的继电保护技术分析[J].科技与企业, 2012 (23) .

[2]范志宇.智能电网中继电保护的应用探讨[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18) .

电网环境问题 篇7

城市电网的自愈控制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内容, 文献[1]提出了城市电网的自愈控制体系结构, 优化电网的运行方式是正常情况下的主要控制任务。由于分布式发电与大电网联合运行可以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分布式发电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2,3,4]。由文献[2]对分布式发电的定义可知, 城市电力负荷同时拥有多个电源, 根据分布式电源的运行特性和发电成本, 将其与大电网联合进行调度可以提高整个电网运行的经济性。

由于各种能源发电时产生的废弃物不同, 不同形式的发电技术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各不相同, 而随着能源消耗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环境保护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虽然国内环境保护政策和环境成本核算体系还不完善, 现有发电企业在对成本进行核算时只部分计算或不计算环境成本[5], 但是从能源工业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发电企业必须将环境成本内部化, 按照“生产成本+环境成本”竞价上网。

目前, 计及环境因素的调度策略中大多不考虑潮流约束, 即经济调度问题[6,7,8,9,10]。最优潮流中很少考虑环境问题, 仅文献[11]通过加权的方法将污染排放指标计入目标函数中, 并由逐次线性规划内点法求得非劣解集, 然后运用模糊贴近度的概念找出最贴近于理想解的最优解。

本文对各种能源的发电成本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 引入环境价值的概念建立环境成本模型, 通过减少成本的过程自动协调各个优化目标。

1 分布式发电的成本模型

1.1 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是指发电企业在生产电力产品过程中直接或间接产生的费用, 包括电厂总投资的折旧成本、燃料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12]。

总投资费用折旧成本的计算有2种方法, 国外广泛采用等额支付折算法, 国内普遍采用年限平均折算法[13]。本文按后者将折旧成本Cd表示为:

Cd=ΙtrΡτt (1-s) (1)

式中:Itr为电厂总投资费用的动态现值;P为电厂的净功率;τ为发电设备的年运行利用小时数;t为电厂设备的经济使用寿命;s为发电机端到售电结算点之间的线损率。

燃料成本Cf的计算方法如下:

Cf=caF (2)

式中:ca为单位燃料价格;F为单位功率的燃料耗量。

运行维护成本Cm与每年发电厂所耗的水费、材料费、职工薪酬、大修预提基金等有关, 一般占生产成本的11.47%~15.36%[12]。

1.2 环境成本

根据发电特点, 可将发电企业的环境成本分成2个部分:电厂从事环境保护活动而支付的环境污染预防成本和电厂因发电造成环境污染而支付的环境污染损失成本[14]。

1.2.1 环境污染预防成本

环境污染预防成本是指电厂为保护环境、降低污染排放而支付的费用, 如电厂安装脱硫、脱硝、除尘等排污设备需要的费用, 以及相应的运行和维护费用[15]。单位发电量环境污染预防成本Cg可用下式计算:

Cg=ΙtotλCRFQ+ΙΟ, ΜQ (3)

式中:Itot为预防环境污染所用设备的投资总额;Q为电厂年发电量;IO, M为设备运行和维护费用;λCRF为资金回收系数, λCRF=i (1+i) n (1+i) n-1;n为设备使用年限;i为贴现率。

1.2.2 环境污染损失成本

电厂环境污染损失成本是指电厂因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而产生的费用, 可以分为电厂向政府部门交纳的排污费和排污所造成的环境价值损失2个部分, 计算公式如下:

Cl=i=1n[ (pi+qi) Ηi] (4)

式中:Cl为单位发电量的环境损失成本;piqi分别为第i种污染物排放收费标准和环境价值标准;Hi为单位发电量的第i种污染物排放量。

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和小型水力发电所用的一次能源均为清洁能源, 其污染物排放量为0。燃料电池发电所用的燃料为氢气、天然气、乙醇等富氢燃料, 其电化学反应副产物是水, 因此本文认为燃料电池的污染物排放量为0。对于其他发电形式, 根据目前的技术水平[5,16,17,18,19,20]计算可得单位发电量的污染物排放量, 如表1所示。

用户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时需按《排污费征收标准及计算方法》的规定向政府部门缴纳排污费[21]。排放的废气按污染当量进行收费, 每一污染当量征收0.6元, 各种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污染当量值如表2所示;排放的固体废物按吨进行征收, 每吨征收标准为:粉煤灰30元、炉渣25元。

电厂发电会产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外部效应, 在经济活动中这种效应将以“污染经济损失”的形式转嫁给社会, 这就是污染物的环境价值。由于电厂需向政府缴纳的排污费远小于减排单位污染物所避免的“污染经济损失”的价值量, 所以还需要再征收环境价值费用。文献[22]参考中国排污总量收费标准和美国环境价值标准, 对SO2, NOX, TSP等污染物减排的环境价值标准进行了估算, 其结果如表2所示, 本文采用该结果计算污染物的环境价值成本。

2 考虑环境成本的最优潮流模型

分布式发电中的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小型水力发电等利用的一次能源是清洁、可再生能源, 燃料电池发电、微型燃气轮机发电等利用的一次能源与传统煤电相比, 污染物排放量大大减小。因此, 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角度出发, 在优化调度中, 应该优先采用这些发电方式。本文运用“罚函数”法的思想, 根据上述成本计算方法计算分布式发电的环境成本, 并将其作为“罚费用”添加到目标函数中。该“罚函数”是发电机有功出力的函数, 当该发电方式多发电时会增加“罚费用”, 从而具有减小其发电量的趋势。

总的来说, 处于城市电网中的分布式发电机组都参与优化调度, 最终的发电量分配由多种成本因素综合决定。本文综合考虑生产成本、环境成本和网损后建立式 (5) 所示的最优潮流目标函数。

式中:pi (PGi) 为分布式发电的环境成本函数;PGi为节点i的发电机有功出力;k为网损/费用折算因子;PDi为节点i的有功负荷;NPG为发电机数;ND为负荷数。

考虑节点功率平衡约束、电压约束、发电机出力约束、线路潮流约束和变压器分接头约束, 可得如式 (6) 所示的约束条件。对于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 其最大出力不仅受装机容量的限制, 还会受到天气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因此本文根据风速等预测结果计算此类发电方式的机组出力, 并作为发电上限约束。

{ΡGi-ΡDi-VijΝiVj (Gijcosθij+Bijsinθij) =0i[1, Νo]QGi-QDi-VijΝiVj (Gijsinθij+Bijcosθij) =0i[1, ΝΡQ]ΡGiminΡGiΡGimaxi[1, ΝΡG]QGiminQGiQGimaxi[1, ΝQG]ΤiminΤiΤimaxi[1, ΝΤ]ViminViVimaxi[1, ΝB]|Si|Simaxi[1, ΝE] (6)

式中:Gij, Bij, θij分别为节点i、节点j之间的互电导、互电纳和相位差;QGi为节点i的发电机无功出力;QDi为节点i的无功负荷;Ti为变压器i的分接头位置;Vi为节点i的电压幅值;Si为支路i的视在功率;Ni为节点i的相邻节点集合;No为除平衡节点外的节点数;NPQPQ节点数;NQG为无功电源数;NT为可调变压器数;NB为总节点数;NE为支路数。

3 算例分析

表3是国内一些新建电厂的基本数据, 根据本文的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模型可以得到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水力发电、垃圾发电和燃煤发电的成本构成, 如图1所示。其中这几种发电方式分别用1~6表示。

由图1可知, 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折旧成本最高;生物质能发电因其能量密度小、分散广、运输成本较高, 所以燃料成本最高;因为国内垃圾的焚烧热值不够, 燃烧过程中需要添加助燃剂, 因此, 垃圾焚烧发电的燃料成本较高, 并且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和灰烬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 必须进行处理, 增加了相应的环境预防成本和环境损失成本。

图2为某城市电网接线图, 经11节点与大电网相连, 本文将大电网等值为一个电源, 并赋予燃煤发电的特性参数。此外, 该城市电网中还含有3个分布式电源, 其发电形式分别为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和垃圾发电。由图1的成本分析结果可以得到相关发电机的发电成本参数 (标幺值) , 如表4所示。

本文在计算中设置3种不同的目标函数:考虑生产成本 (A) , 考虑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 (B) , 考虑生产成本、环境成本和网损 (C) 。分别以A, B, C为优化目标进行计算和对比分析。其中, 发电成本模型按本文所述方法计算, 结果如表4所示。

选择原对偶内点法求解本文所建最优潮流模型, 结果如图3、图4所示。由图3可以看出, 当最优潮流的目标函数中仅考虑生产成本时, 大电网的输出功率最高, 这是因为大电网的生产成本较低, 与负荷的电气距离又比较近。当最优潮流的目标函数中计及环境成本时, 优化结果改变了, 大电网的输出功率大大减小, 生物质能发电的输出功率大大增加。其原因是大电网的环境成本为1.45P, 远高于生物质能发电的0.87P, 计及环境成本后, 大电网发电总成本会高于生物质能发电, 使得优化结果增加了生物质能发电的输出功率。风力发电和垃圾发电的输出功率在3种目标函数下没有发生变化, 原因是无论是否计及环境成本, 其总成本都分别处于最低和最高水平。换句话说, 此时不对风力发电进行控制, 而是充分利用风能资源, 如果需要充分利用垃圾进行发电, 则必须进行补贴, 并在优化调度时不考虑这部分资金投入。

从图4可以看出, 当仅以生产成本为目标进行优化时发电费用最低、环境费用最高;当优化目标中计及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时, 虽然发电费用略有增加, 但环境费用大大降低, 带动城市电网运行总成本下降;采用目标函数C进行优化时, 城市电网运行总成本降到最低。这表明通过运用“罚函数”的思想, 考虑发电污染以及电网运行损耗的最优潮流模型能够在生产成本、环境成本和网损之间进行协调, 实现城市电网的优化运行。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合理计算分布式发电的环境成本, 能通过调度使城市电网在经济运行的基础上更加环保, 充分发挥分布式发电技术中清洁、无污染的优势。

4 结语

为了充分利用分布式发电的环保特点, 本文提出以环境价值标准为基础对发电时排放的污染物进行评价、建立发电的环境成本模型, 并通过“罚函数”将环境成本和网损折算成发电成本, 加入到目标函数中, 建立考虑环境成本和网损的城市电网最优潮流模型。运用原对偶内点法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优化, 实际城市电网的试验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 运用该模型能有效协调各分布式发电的出力, 降低环境成本、减小环境污染, 且使系统发电的总费用最低, 有助于缓解能源危机。

上一篇:论我国林业下一篇:非传统安全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