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与发展趋势

2024-09-20

期望与发展趋势(共4篇)

期望与发展趋势 篇1

一、什么是期望

所谓期望, 是一种可变化的心理状态, 是在人们对外界信息不断反应的经验基础上产生的。家长期望是指在家庭教育中, 父母对子女成才的基本构想, 是父母对子女寄托的具体反映。家长的期望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对子女的成长有巨大的影响。

二、期望的“负极”

【案例一】小颖升入高三后, 明显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约束增多了, 当她在学习任务完成后想着放松一下的时候, 耳边就响起了父母的斥责。小颖知道父母一直期望着她能在高考中取得优秀成绩, 考取名校, 她也为了不让父母失望而一直努力学习, 但最近的“施压”让她有些喘不过气来……直到小颖在又一次的考试中发挥失常, 父母狂风骤雨般的斥责让小颖压力倍增, 她对考试焦虑了起来, 考试前难以入眠, 食不下咽。

上述案例中的现象不就是父母“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心切而造成的吗?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情也不在少数, 近年来时有发生的中学生出走、轻生或出现精神问题, 很有一部分是因父母期望过高而酿成的悲剧。每个家长, 都会对子女抱有一定的期望值, 这是人之常情, 是对子女的爱的体现。然而, 期望效应是有正负之分的, 期望值高于或低于期望对象的实际水平, 都不利于期望效果的实现。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 家庭因素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在家庭教育中, 每个家长都对子女有着成人成才的需要, 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 也会产生自己心理需要的期望要求。如果父母与子女的期望有距离, 亲子之间就会产生矛盾。

据研究表明, 当前, 父母的期望普遍过高, 表现在:

家长对子女的学业、学历期望偏高:期望成绩达优秀的, 小学生为71.6%、初中生61.2%、高中生62.4%;期望子女达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 小学生为51.4%、初中生44%、高中生43%。中小学生的家长期望有持续偏高趋势。

与此同时, 大部分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期望高于孩子的实际成绩。孩子的学习成绩一般, 而家长的期望是孩子能达到优秀, 接近80%的父母期望孩子在班上考第一名;90%以上都期望孩子将来至少要取得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过高的期望下, 孩子因压力过大而出现逃避、厌倦等退缩性行为, 因长期遇到困难太大、受到挫折太多而丧失自信。在中小学生中, 存在着焦虑状况的学生占到了一定的比例, 其中, 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自责倾向的比例都超过了10%。这是由于压力已超过了他们所能负荷的程度, 引起纷扰的、不利的、危机重重的后果, 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卑、自责心理。

固然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可以影响孩子的发展, 激发求知欲、增强自信心, 但我们从期待公式———激励力量 (M) =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 (∑V) ×对应的期望值 (E) 中可以看出, 价值评价和期望值都与激励力量成正比, 当期望值为0时, 激励力量为0。如果学生无法达到父母所期望的高度, 屡屡失败, 就丧失了对自己的信心, 自身期望值降低为0。这样不仅使得激励力量为0, 而且影响到学生本身的情绪。长期的失利使得学生情绪低落, 内心沉重, 进一步使自我评价降低, 导致自卑心理。部分学生还会产生对不起父母的自责心理, 严重者可能会选择极端途径以求解脱。

2. 紧张、焦虑情绪。

学生由于不能达到父母的期望高度, 使得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 当失败感与期望交织时, 就会形成一种不安、退缩的焦虑情绪状态, 特别是在考试前夕, 这种情绪尤为明显, 表现为考前难以入睡, 考试时出现紧张反应, 生理上有如出汗、颤抖、胸闷、心跳加快等现象;心理活动异常, 如注意分散、记忆缺失、思维迟钝等。紧张、焦虑情绪往往使得学生在考试时不能够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导致考试的失利, 而失利的结果则再次加剧了焦虑的程度, 形成恶性循环。

3. 逆反心态。

进入青春期后,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 独立思考和处世能力逐渐发展, 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强烈的自主性, 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这时, 父母们过高的期望以及严厉的言行则会成为点燃家庭不安气氛的火星, 难以揣测会导致怎样过激的行为和可怕的后果。

因此, 家长必须对期望值的规划有一个的新的认识。

三、引导期望走向“正极”

努力发挥期望的正效应, 引导其从“负极”路走向“正极”, 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 必须建立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期望值, 使期望由外驱力转换为内驱力, 提升学生自身期望值, 将之变成催动青少年上进的激励力量, 而非遥不可及的仰望。这就要求父母对学生有全面、细致的了解, 对学生的潜能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有的放矢。

其次, 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现阶段定下的期望值并非一成不变, 要随学生的变化而变化。当一级的期望值达成后, 家长应不失时机地以符合学生新水平的期望值来替代, 否则, 原本的期望值会因学生的变化而变得不再合适, 达不到理想的期望效果。

最后, 注意长期期望与短期期望的有机结合。就如同俗话说的那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长期期望的实现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由许多短期期望的实现累积而成。短期期望的实现, 会促成学生对自己的肯定和认可, 继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产生更大的动力, 为下一个期望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保中, 蔡小明.家长期望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

[2]王丽.中小学生焦虑状况与父母期望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

期望与发展趋势 篇2

《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读后感     最初拿到这本书时,我有很大的期待,可但看到一些似曾相识的内容后,我模糊地记忆起大概在哪儿读过其中的一些片段:   传说中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爱上了一座由他自己雕塑的象牙姑娘,并且为之魂不守舍。爱神阿芙狄罗忒被他真诚的爱所感动,就让那尊美女雕像活了起来。据说:大文豪肖伯纳根据这一神话创作了话剧《皮格马利翁》;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也借用了“皮格马利翁”这一神话的寓意,做一个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验:   在1968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来到一所小学做一次实验: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以非常夸张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学生”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班主任,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个谎,因为名单上的学生原本随机挑选出来的.,并不是经过筛选的。)在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名单上的学生,各学科的成绩均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各方面都在向更优秀的方向发展。这便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效应表明:作为期待者(如皮格马利翁或教师),以自己的全身心(认识、情感、态度等)投向被期待者(如少女雕像或学生),这样的角色期待,对一个人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我认为也就是心理学所说的一种期望效应,或者说是心理暗示。   我想:如果我们的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接受到老师的期待、肯定、信任、关怀、激励等积极因素的影响,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一些与老师的要求相一致的行为,这大概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具体表现吧。   实际上是通过师生共同的期待实现学生的转变的一种方式。我们班上有位女同学,在家中一切正常,能说能笑。可是一到了集体中就非常“害羞”,不敢讲话,每天低着头,也没有朋友,   可是,她很认真,也很守纪,经常下课时围着我转,却不敢抬头看,也不敢张口说。由于认真,她的预习作业总是做得很好,我也常常鼓励她,经常给她示范的机会,锻炼她的胆量,同学们也会因为她的出色为她鼓掌,在她大声发表见解后,同学们会自发地送来掌声去夸奖她,向她投去崇拜的目光……由于内向,她从不惹事,非常遵守纪律,也非常有爱心,今年六一前夕,在班级进行“四好少年”的评选中成为了成功当选的“一匹黑马”。时间久了,她也慢慢有了自信,认为自己也是很棒的,个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得到了提高。 我想,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吧!期待可以让她变得很棒。   临平一小  阿菊  

★ 秋翁随笔

★ 谁是你的职场贵人

★ 你要知道随笔

★ 我们的阿格丽嘉随笔

★ 谁是你身边的好朋友呢小学优秀作文

期望与发展趋势 篇3

教学期望强调了教育主体间的互动性、平等交往和对话。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对学生深入的交往和平等的对话, 真切感受学生的期望, 有利于教师改变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思维品质等。因此, 从教学期望发展角度研究普通高校内的成人教育, 可以使师生更富有人性, 促进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 也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加鲜活、具体, 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二、普通高校成教学生的学习特点

首先, 成人学习的经验性。成人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 并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其学习过程是:经验—学习—总结—应用—经验。成人能从经验中自我总结、自我否定、自我超越。另外, 成人学生有实践的经历, 生活阅历也较长, 在长期的工作和生活中, 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甚至难以解决的问题。社会的不断变迁, 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 迫使他们开动脑筋, 学会思考, 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因此成人的经验使得自身的理解力、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其次, 成人学习的自主性。成人学习的目的性明确, 自觉性较强。成人学生一般处于相对成熟而能够负责的年龄段。学习过程中不是简单地接受老师的观点, 而是用批判思维和审视的眼光来看待, 善于对那些结论提出质疑。第三, 成人学习的动机多样性。成人学习的动机与他们的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水准、收入、性别、婚姻状况以及居住地区等相关, 可分为认识需要、自我提高需要、附属需要三类, 也可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第四, 成人学习的矛盾性。成人学习受制于许多主客观因素, 常处于矛盾之中, 主观愿望与现实生活中存在矛盾;较强的实践能力与较薄弱的理论基础之间存有矛盾;理解力与记忆力的不同步也形成矛盾;自我意识对学习过程也会产生影响。

因此, 笔者认为很有必要认真研究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学生对教学的期望, 基于成教学生本身的学习特点,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来审视今天的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探讨, 以利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普通高校成教学生教学期望的发展制约

在目前成人高等教学中, 确实存在很多不足, 尤其是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存在严重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 以人为本

教学与成教大学生对教学的期望存在较大的差异, 有些方面甚至相左。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从成教大学生本身的特点出发,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此外, 成人高等教学中常常忽略学生的经验水平和接受能力, 仅少数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总是以培养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职业能力为基础。大部分学生同样期望教师能考虑到他们的实际和需求, 很多学生都谈到, 他们精力有限, 时间有限, 他们只能靠挤时间来读书, 他们不期望老师仅仅把课本读一遍, 他们的识字能力没有问题, 需要的是如何运用这些书本上东西, 需要的是引导他们理解的案例。这些情况反映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自己为中心、以考试为导向、以教材为本本, 没有关注学生的需要, 脱离从学生实际出发, 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差。

2.教学过分模式化, 主体性教学缺失

成人高等课堂满堂灌, 教学主要以知识灌输为形态, 忽视成教大学生实践能力、创业能力以及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将教学简化为单一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成人高等教学中, 主要依据知识的逻辑性和教学选取教学内容, 原原本本地讲授指定的内容, 没有考虑成教学生的学习特点, 他们已不在倚重书本知识, 他们期望在学习的过程中, 找到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方法以及提高现有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期望更多的交流和探讨。

3.师生关系僵化, 缺乏人性成分

成人高等教学形式多样, 但教师与学生则彼此陌生, 上课时彼此背课本进教室, 下课则匆忙离去, 彼此“漠然行如路人”。师生关系冷漠、僵化、缺乏民主、理解、沟通、交流、信任的成分。成人高等教学中,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纽带, 学生对教学的期望只有在教师的交往过程中才可以传递, 没有彼此的尊重、信任、理解和交流, 其教学期望就失去传递的通道, 不利于彼此期望的整合以及彼此的交往也会缺少人情味, 人性成分就会散失, 更不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4.评价机制不健全, 脱离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宗旨

实质上, 成人高等教育的评价主要采用考试方法进行教学评价, 考试形式具备封闭性和绝对性, 留给学生的自由度不够, 检测学生能力的效果相当有限, 不能正确诊断学生的不足和进步。尤其成人教育的考试多以书本的死记硬背为主, 整个评价只重学习的结果, 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内化学习所取得的进步。

四、忽视普通高校成教学生教学期望发展研究的弊端

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且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并不是带有功利性的学习。教学对学生本身期望的忽略, 导致以下几方面问题的存在: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退缩与从众

高校成人学生首先就给自己一个定势, 觉得自己基础差, 时间又不够, 并且学到的知识不一定就有用, 今天和明天的学习都是由于形势的逼迫。同时, 学生认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学到真知识是不现实的, 一门课能触及到一两个共鸣点就很不错了。学生感觉学习的前沿总是有只拦路虎, 不敢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总是随大流选择万金油式的专业, 学习起来轻松且容易毕业。

2.课堂教学中存在异化教学的现象

成人教学授课时间短, 课堂教学主要注重知识的灌输,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很少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和体验, 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中, 比较偏重理论教学, 注重知识的记忆, 侧重书本教学, 联系实际不够;理论教学内容多, 强化职业技能教学不足, 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

3.师生对教学存在误解

教师不太注重课堂教学的改进, 主要倚重书本, 认为讲得太多学生不能接受且授课时间也不允许, 学生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知识, 主要是为了文凭的获得。部分学生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认识也存在一些偏差, 他们认为学科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式以至考试都只留于形式, 因此学生旷课、考试作弊甚至通过送礼的方式达到目的。

五、普通高校成教学生教学期望的发展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

成教应该尽早摆脱应试教育, 教与学的全过程中诸环节都应注意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 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成教应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 且具有明显的职业特色, 按市场实际需要设计学生的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首先, 教学以学历教育为主, 转向以终身教育为目标的多元化、系统化、个性化教育;其次, 教学课程设置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 运用各种教学媒介, 利用实践课、实验课, 直观教学;第三, 教学内容紧跟行业、当前最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能反映学科动态。

2.合理地选取和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载体, 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至少根据两个方面来选取和组织教学内容, 一是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 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消化所学内容;二是教学内容的适切性, 即教学内容既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又能反映当前的学科动态。成人学生学习不在只是知识的储存, 而是努力寻求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 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上, 在关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基础上, 应更加关注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指导和培养。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应以应用强, 联系实际, 活生生的事例为教学内容, 代替生硬的理论知识;根据成教学生本身的特点, 一些规律性强、涵盖面广、迁移和应用范围大的知识应当首选;选取富含大量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学生能够多方面介入且能够为学生探究提供较大的空间作为教学内容;同时教学内容的组织要以生活为素材, 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为前提, 教学真正反映学科动态为目标。

3.改革教学方法

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应坚持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向导, 满足学生本身对教学的期望和需要,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首先, 要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其次, 成人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成人教育教学模式的确立、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实施、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必须考虑到成人学习的特点, 采取适切的方法, 以期到达教学的最优效果。第三,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运用新的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先进教学技术, 创设各种情景, 以改进教学的单一化现状, 以期使成人高等教学走向立体化、生活化、生动化和多样化、充满趣味性和吸引力。

4.建立人性化的师生关系

成人高教教师首先应真诚对待和信任学生。成教学生期望教师信任、理解和宽容他们, 不歧视他们是成教生源, 能把他们当作知心朋友经常一起交流, 能得到老师及时的帮助和辅导。其次, 应在师生交往中体现民主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 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 在这种没有民主的课堂里, 学生除了获取一定的书本知识外, 其它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总结反思能力以及创业能力都得不到提高, 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理想的教师不仅具备精深的学科知识和娴熟的教学实践能力, 而且还应当显示出对学生的尊重, 对学生谈论和思考的内容格外感兴趣和好奇以及对学生基于职业上的关心和关怀。

5.改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作为学生进步与不足的检测手段, 对教学具有重要的反馈意义。根据经验, 笔者认为当前普通高校对成教学生的评价存在着许多问题, “评价形式单一”、“评价机制不完善”、“只重结果, 不看过程”、“不顾学生需要, 只为教学考核和学校管理”、“未能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等。建立符合成教大学生期望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为此, 从总的方面讲, 必须改进成人教学评价的方法和形式, 使其既能促进学生的进步, 又能诊断学生的不足。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谁优谁劣, 而是为了促进和改进。良好的评价机制会激励学生的学习, 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

摘要:当前, 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学习形式繁多, 生源差异大, 学习动机不一致, 这些不同导致对教学期望的不同, 学生对教学的态度、教学的效果、教学的评价的认同度也会不一致。普通高校成教学生期望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和促进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本文目的是在期望理论及其规律的指导下, 对普通高校成教学生教学期望现状问题进行归结, 并以期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实践尽一己绵薄之力。

关键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学期望

参考文献

[1]朱德全, 易连云.教育学概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55-159.

[2]张天宝.走向交往实践的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77.

[3]刘金元.略论成人教育观念的变革与发展[J].成人教育, 2008, (9) .

[4]姚小蓉.期望理论与学习行为[J].集宁师专学报, 2008, (9) .

[5]刘存则.成人教育与项目教学法[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8) .

[6]王其平.“期望理论”与教学[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7, (3) :13.

期望与发展趋势 篇4

一、绩效工资改革的难点

实施绩效工资, 一是在于制度设计、二是在于实施。本文只讨论前者。

其一是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平衡。在于高校短期效益受上级拨款和学校创收的制约, 即使教学和科研水平大幅度提高, 也很难马上见到成效。如果不考虑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则长期发展又成问题。这两者如何取得平衡是一大关键。

其二是利益的平衡。需要平衡系部之间的利益, 需要平衡教学和行政人员之间、教师和实验室人员之间以及各级职称 (如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 之间的利益。

其三是科研与教学的平衡。包括在教学质量、实验、学生竞赛、学生分配、社会科学研究、理学研究、工学研究等方面要取得平衡发展。

围绕以上平衡已提出较多理论, 以上三类平衡的两端都各有文章和理论支持。早期论文多以经济学依据和成功的企业管理实例学为论据支持绩效工资的推行。而2010年后则有较多的文章指出绩效工资的“双刃剑”特点, 绝对不是百试百灵。并指出高校教师专业性各异, 属于人力资本型, 难以定量绩效考评。因此高校应当有限度实施绩效、方能确保公平性。还有观点认为绩效工资的施行关键在于有无实质性注入增量财政资金, 这也就是说, 如果必须有一部分人利益受损, 因此引发的一系列协调成本代价过高, 反而无法实现效率的初衷。

以上理论大致可分为保守和激进两类, 各有道理。但是笔者认为大部分理论没有明确其适用范围。关键之一是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考虑各种理论的应用与否;关键之二则是对度的把握。下面以发展速度的特征和期望来分析具体对策。

二、基于发展的对策分析

以下分析适用于学校, 也适于分析作为学校的子单位的部门和系部。以下分析用部门代替学校论断也成立。

激进策略, 是指大量参考企业机制, 以各种尺度来衡量绩效, 希望以绩效刺激活力, 其手段是立即在下月绩效工资中体现, 而不是仅仅用行政手段进行处理, 这是执行绩效工资改革之初各种持乐观态度的论文观点总结, 他们认为公平性争议应让位于效率。而学校总效率的提升, 最终会反过来改变起初利益受损者的态度。

保守策略, 则是指基本维持原来绩效分配, 或者只做较小的变化, 不做引起公平性争议的改变, 以和谐和公平性为重。这是以上持慎重态度、在执行过程中发现较多问题的论文观点总结。

而按照学校 (或部门) 的发展速度特征, 可将之分为加速上升型、匀速上升型、减速上升型、持平型、减速下降型、匀速下降型及加速下降型七类。而学校对未来的发展期望不是持平就是增长。由此组合, 有十四种情况。分析以上十四种情况的适用范围, 如表1所示。

注:学校 (或部门) 的发展速度, 可以用科研项目数、论文数、毕业生就业情况 (就业百分比和平均薪资) 、国内外声誉等指标衡量。具体方法可以参考各大学排行榜。

1. 加速上升型

一般是新进大学, 上升势头正猛, 其中又分为两种情况。

(1) 一种是原有大专或职校升级而来, 负担较重, 对于发展报以持平期望, 因此宜采用保守策略。然而, 在外来注入大量资金 (比如教育部或省教育厅大力扶持) 的情况下, 也可以转化为激进模式。

(2) 多是全新组合的大学, 由于人员大半是新进组合, 原来的分配制度本来就比较完善, 而且包含或者部分包含了绩效工资。因此即使持发展期望, 也仍然适合采取保守的微调方式。只有在期望的发展速度与实际上升速度差距过大时, 才应采取激进模式。

2. 匀速上升型

此类大学已有一定的历史, 然而还能保持上升势头。

(1) 如果上升速度达到或超过预期, 则一般会怀有持平期望, 此时宜采取保守策略。

(2) 如果上升速度低于预期, 或者得到资金或政策扶持的情况下, 此时不得不采取激进模式, 否则无法改变和加速学校上升的速度。其他情况则适宜采取保守策略。

3. 减速上升型

此类大学一般是从新进大学走向成熟, 还有一定的上升趋势。

(1) 如果目前学校的地位或综合排名好于预期或者合乎计划, 则会有持平期望, 此时宜采取保守策略。

(2) 如果上升的加速度降低过快, 预计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则不得不采取激进模式。或者中途得到资金或政策扶持, 也可以激进模式, 以争取学校档次的大幅提升。

4. 持平型

此类大学一般有清晰的定位, 并已经营多年, 规模、专业、毕业学生去向都已定型, 各方面都已成熟。

(1) 大部分怀有持平期望, 会采取保守策略。

(2) 如果预期被调整, 或得到资金或政策扶持的情况下, 此时可以采取激进模式来获得速度, 但是仍然推荐保守策略, 适当增加激励机制。

5. 减速下降型

此类大学一般属于转型的阵痛期, 或者院系调整、机构改革已经初见成效, 其结果是成功地遏制住下降趋势。

(1) 不管是持平期望还是发展期望, 如果按计划时间来得及就最好采取保守策略。毕竟院系调整、机构改革等变化会带给人们一些不适, 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再运作激进的绩效策略, 效果会更好。

(2) 如果按计划时间, 以目前的速度确实来不及, 若有资金保障或政策扶持, 则也可以审慎地运用激进策略。

6. 匀速下降型

此类大学大多属于转型后期, 院系调整、机构改革由于种种原因未见效果, 教职工大多已经失去信心, 则只能用激进策略。不管有没有资金或政策优惠, 不变革就根本无法改变现状。

7. 加速下降型

分析这类大学情况要区分是转型初期还是后期。

如果是转型后期, 则基本可以判断机构改革失败, 只能采用激进策略, 其分析同6。

如果是转型初期, 属于转型的阵痛期, 此时不宜过多调整绩效, 应采取保守策略。确有万不得已的原因, 或者有大量财政投入, 方能采取激进策略, 此时应注意尽可能不削减各方面进项, 而应当专注于正面激励机制的建设。

总之, 分析各类情况, 主要是考察实际情况和远景计划的差距 (Gap) , 其次看财政有没有增加投入, 能否保证绩效的顺利执行。在此基础上决定的对策, 不管激进还是保守, 都将是行之有效的。

三、执行过程中应注意对度的把控

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平衡、利益的平衡、科研与教学的平衡, 这三大难点在执行过程中, 最重要的是对度的把握。不然, 即便再合适的对策也可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结果, 轻则引发教职工的不公平感, 重则导致离心离德。

比如说, 如果激励制度过于偏向科研和竞赛, 则有可能挫伤教职工的常规工作积极性。在科研方面, 如果激励考核制度的周期过短, 则会导致教职工急功近利, 用光科研储备而无法持续研究。如果激励制度的惩罚条例过于细碎, 则有可能束缚教职工的工作主动性,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如某职业学院对换教室不申报、对不按教学进度上课等细节一一规定并做出考评降等的处罚, 结果导致该校课程近三年无一调整, 特别是IT类的课程与时代脱节) 。

这些执行中的问题都应时时注意, 步步纠偏, 从而真正保证对策按预期执行。

四、结语

总之, 应按高校的具体情况, 从实际情况和远景计划的差距着手, 从财政投入的支持是否得力出发, 时刻保证适度适量, 以保守策略为主, 激进策略为辅, 注意最小程度削减各方面预算, 同时重点保证主导方向的绩效工资, 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激励、切实保障和实时调节, 最终建立教职工收入长期增长和学校稳步发展的机制, 形成学校和教职工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袁本芳.高校绩效工资战略及实施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1 (9) .

[2]邹娅玲.高校绩效工资改革问题的探索与思考[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4 (4) .

[3]周小葵.高校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务与金融, 2010 (4) .

[4]夏茂林.高校推行绩效工资制度的理论考量与实践审视[J].教育科学, 2010 (4) .

[5]周志强.政治化趋势下的高校薪改[J].人民论坛, 2010 (1) .

[6]刘东, 王雁.试论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动因及走向[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 .

上一篇:城乡环境生态文明下一篇:RAPD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