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环境整治调研报告

2024-10-17

城乡环境整治调研报告(精选9篇)

城乡环境整治调研报告 篇1

2007年9月,笔者与部分区人大代表,会同区农办、建设规划分局、环保分局、水利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我区城乡环境整治情况,先后到全区各街道办事处部分村居进行了座谈调研,并实地察看了葭沚老城区、章安街道的三横村、山门村、回浦村,前所街道的妥桥村、六联村、新殿村、前所村,三甲街道的海明村、飞龙村、高闸村,洪家街道的后高桥村,下陈

街道的胡田村,省道83线、洪三路的公路两旁,海门河、椒北的百里大河等。从座谈、视察了解的情况看,我区城乡环境整治成效明显,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一、我区城乡环境整治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政府在城乡环境整治工作中,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认真实施河道疏浚和保洁、工业废水治理和城区污水截流,并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城乡环境一体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区政府把环境整治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来抓,连续五年将该项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内容之一。先后投入10多亿元,加大环保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成投用日供气2500吨的热电厂、日处理污水5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公司、日处置危险固废10吨的工业固废处置中心和垃圾焚烧工程,完成了外沙路、疏港大道、枫南东路等道路建设和管线埋设,建成占地150亩的二期垃圾填埋场。

(二)认真实施河道疏浚和保洁。一是自2001年开始,区政府就成立了河道疏浚整治的组织机构,并下发《关于印发**市**区河道疏浚整治五年规划及实施意见的通知》,作出全面开展河道疏浚整治的决定,分对全区河道进行整治。2001年至今,共完成河道砌石25.6公里,河道疏浚373.8公里。二是为改善城区水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区政府又实施了城区清水河道工程,共建4座橡胶坝。通过调控橡胶坝以提高城区河道水位,有效地拦截上游和外围的污水。三是建立了河道长效保洁机制,组建保洁队伍,全区有专职保洁人员150多人,投入河道保洁船只50多艘。

(三)工农业废水治理和城区污水截流工作明显。一是自2004年底开始,为了彻底整治水环境污染,区政府封堵关闭了岩头、外沙化工园区的入河、入海23个排污口,结束了化工污水直排的历史。二是狠抓工业废水的整治,今年列入整治的企业883家,已完成492家整治任务。三是在农业面源污染整治中,政府也将在年内对核心区规模化家畜禽养殖场一律予以关闭。四是紧密结合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改厕工作,目前,全区有8个村已完成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四)以新农村建设(十百工程)为抓手,积极推进城乡环境一体化建设。区政府为切实解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一是以城区积极开展的“多城同创”活动为载体,以治理“乱、脏”为抓手,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容美化和秩序整治工作。二是在农村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和乡村康庄工程,积极推进了布局优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四旁绿化、河道净化、卫生洁化、住宅美化和服务强化工作,现在全区已建成132个整治合格村和11个全面小康示范村。一大批杂、乱、差的旧村庄变成了错落有序的社区。三是在完善城区垃圾集中处理的基础上,工作重心下移,大力推进农村垃圾集中处理。自2006年开始,区政府以“村村清”工程为抓手,不断完善村一级硬件设施,投入了4l万元,解决农村硬件设施滞后问题,垃圾中转站初具规模,除大陈镇外,全区各办事处都建成了1座以上的垃圾中转站。到2006年底,全区共有272个行政村建成了固定垃圾收集点3431个,购置移动垃圾收集筒3525只,配置垃圾收集车458辆,卫生保洁人员543人,农村垃圾收集网络基本建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区政府虽然在城乡环境整治中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整治的目标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城乡环境整治宣传力度不够,思想认识不够到位。虽然区政府出台了城乡环境整治的实施方案,并列入街道考核。但在具体工作中,做表面文章的多,检查抓落实的少,下级应付上级检查的多,经常性抓的少。据了解,这项工作有多个部门管,街道有三个副主任管,管理上存在体制问题,没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概括起来有三论现象:一是难抓论。部分街道、村干部有畏难情绪,认为当前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工作困难重重,没有扩面提升的必要。二是唯钱论。少数领导干部认为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唯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资金,产生“等、靠、要”的消极工作态度。三是无关论。部分群众卫生意识、环保意识淡簿,认为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是政府行为,与己无关。

(二)资金投入不足。一是区财政投入不足。虽然区政府在资金安排上已向新农村建设倾斜,但由于原

有基础设施薄弱,与实际需求相比资金缺口较大。二是街道财政不敢投入。由于垃圾运输成本高,“街道中转”环节难以正常运行。三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据了解,全区275个行政村中集体经济收入不足1万元的达29个村,5万元以下的达一半。因此,经济困难的一些村根本无法配备卫生保洁人员。有些困难村的干部说政府也在锦上添花,富裕村的卫生相对搞得好一点,政府有补、有奖,却没有真正帮助困难村走出困境。四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资金投入额度大,多数村治理环境积极性不高。

(三)环境卫生建设死角较多,工业、建筑垃圾无人管理。一是环卫设施不健全。全区现有6座农村垃圾中转站,基本上是以街道行政区域为单位进行布点,造成一些行政村垃圾收集清运路程过远,从而影响中转站收集率。二是许多地方保洁服务范围仅限于村庄建成区,村与村之间、道路沿线、河道水面等区域垃圾往往无人清理,有些村民偏把垃圾倒入河道,堵塞河道流通。三是企业垃圾处置不明确,特别是工业垃圾、建筑垃圾、化工垃圾等处置终端没有真正建立。有些企业就地焚烧,偷倒、乱倒垃圾,造成了空气、环境的严重污染,被征地、待开发的地块变成为垃圾的“收容所”。四是三甲的小冶炼没有根本解决和治理,节能减排工作进展困难;台电的5支烟囱排放的烟尘随风洒落城区南北,据测试,二氧化硫严重超标。

(四)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一是污水处理不彻底。城区虽然连续几年实施了污水截流,但**主城区核心区块14.6公里的河道有500多个各种排污管道,特别是海门河沿线仍有多家重点单位排污严重,城区原有排污管网未能与污水主干衔接,雨污合流,污水直排。工业企业治污进度相当缓慢,仅永宁河就有193家企业污水直排。区政府为加快工业企业废水达标整治进度发了通知,到2007年9月为止,还有300余家企业未达标。二是农村改厕后,基础设施和硬件设施未跟上,造成生活污水直排。群众反映葭沚城区露天粪坑已处理掉,但只建了1个公共厕所,该老城区人口和外来人口共有4万余人共争1个厕所,导致粪便乱倒,直排河道。三是由于温岭等地地质沉降,造成我区河道蓄水能力受到很大限制,河水自净能力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五)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一是存在城乡二元分割现象,在管理上完全把城区与农村分开来。缺乏统一规划,在资金投入、项目实施、部门力量整合上也缺乏统筹兼顾,城乡一体的整治局面没有形成。二是存在突击性整治,各地还没有把环境卫生整治当成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整治工作仅停留在应付的层面上。三是长效监管力度和执法力度不够,存在着罚款了事的现象,且区农办力量有限,仅靠它一家很难解决问题。

(六)公路两旁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全区范围内公路沿线的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现象普遍,83线公路两边现象尤为典型,有损市容市貌,严重地影响了**作为**市主城区的形象。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明确整治目标。搞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区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为官一方,为民造福”的理念,提高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长期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要加强水法、环保法等相关法律宣传,努力提高市民环保意识,形成人人爱护卫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氛围。根据我区实际情况,每年都要有治理环境卫生的目标,并逐年安排工作计划。

(二)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突出工作重点,建立长效机制。政府要切实抓好城乡环境的综合整治,建立高效的城乡环境整治管理协调机构,重大问题以联席会议的方式加以解决。有关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发挥职能作用,街道应认真负责,确保城乡环境整治取得实效。要统筹兼顾,科学编制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三)加强监管力度,依法实行整治。环保部门要加大对污染源特别是工业污染源的监管力度,对纺织、印染、砂洗、电镀、小冶炼、农业面源等区域性污染问题,提出专项整治计划。要明确企业垃圾处置办法,有关部门抓紧制订城乡、企业、单位的环卫收费标准,避免造成收取卫生费变成乱收费,减轻财政负担。

(四)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是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当前农村生活污染源治理工作进展缓慢,绝大多数农村的生活污水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达标排放,导致农村河道水质恶化。区政府应合理规划,抓紧出台农村污水处理的方案。

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要立足当前,放眼未来,把经济发展与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改善人居环境,达到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城乡环境整治调研报告 篇2

关键词: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安徽五河,头铺镇

1 五河县铺镇建设概况

安徽省五河县头铺镇位于淮河以北, 蚌埠市东50 km、306省道两侧、县城西南7 km处, 属城郊结合部乡镇, 南临淮河, 北靠浍河。其下辖18个行政村, 人口48 878人, 耕地面积5 247.40 hm2。所辖屈台村, 是安徽省第一批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998年9月23目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头铺镇屈台村时, 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给予肯定, 称为“屈台模式”, 并向全国推广。

在农业方面, 当地实行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在陈台、訾圩等村40.00 hm2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有新的发展;二是以郜台、大方、柿马村为中心, 大力发展养殖业;三是抓好八岔、大刘村的林果业生产基地和银杏基地建设。通过产业结构调整,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促进了经济发展。

以八岔、屈台村为主, 辐射安淮村、凌欧村、单台村、陈台村、方台村、郜台村、訾圩村的头铺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 片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 600元, 覆盖人口23 086人, 连片整治面积353.2 hm2。

2 主要环境问题

2.1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村片区内生活污水无法有效处理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民环境意识淡薄、环保投入不足、资金管理分散等原因, 造成农村环境脏、乱、差[1]。一是农村生活污水及家禽家畜养殖污水严重污染地下水, 沿沟渠、池塘低洼处进入淮河, 对淮河水质造成严重影响。二是片区农村人口居住分散, 村庄规划布局不够合理, 尤其缺少环境基础设施方面的统一规划, 造成农村生活污水无序排放、污水管网统一铺设难度大等现象。三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属于公益性项目, 需要大量公共财政资金投入, 由于县、乡2级财政都比较困难, 加上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很难开展[2]。

2.2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村片区内生活垃圾不能有效处理

由于农村垃圾治理长期被视作一项公益性事业, 其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及地方财政。在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农村经济比较困难的情况下, 垃圾处理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环卫设施建设滞后, 已成为制约农村垃圾有效治理的主要瓶颈[3,4]。

3 环境整治内容

3.1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村片区内生活污水的处理

3.1.1 生活污水量估算。

五河县头铺镇八岔村、屈台村、安淮村、凌欧村、单台村、陈台村、方台村、郜台村、訾圩村9个行政村, 共23 086人, 常年外出务工的人员约占30%。由于连片整治示范区内大部分村庄内没有自来水供应, 饮用水主要依靠农户自己建造的地下水井供给, 因而目前沿湖周边村庄用水数据无法计算, 只能根据沿湖周边农户常驻人口的平均用水量估算。

3.1.2 农户用水量。

平均每人每天用水按100 kg计算, 常驻人口约16 160人 (扣除常年外出务工人员) , 则用水量为1 616 t/d。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方式与农村社会发展水平、生活方式、农村习俗、自然环境等因素有关。由于各自然村没有污水收集管网, 生活污水主要以地表径流的方式沿沟渠、低洼处自然排放, 一部分被土壤吸收进入地下。形成地表径流的生活污水按60%计算, 则每天排放的生活污水量约970 t。

3.1.3 其他污水量估算。

目前, 大部分农户都有散养畜禽的习惯, 在家前院后散养鸡、鸭、鹅、猪、牛、羊等家禽家畜。散养的家禽家畜粪便大部分被收集还田, 少部分在暴雨季节随地表雨水的径流进入沟渠、低洼处形成污水, 最终也将进入自然水体。这部分污水量以当地年降水量估算。当地年降水量约900 mm, 按50%形成地表径流, 连片整治区村庄农户共占地约353.20 hm2, 形成的年地表径流量约200万m3, 其中3%~5%的初期雨水含有污染物, 平均每天产生的污染水量为220 t。

3.2 整治方法

3.2.1 污水处理设施。

八岔村、屈台村是示范区内的新农村集中区, 计划在该区内建设生化型污水处理设施, 采用“微动力生化+土壤湿地”处理工艺, 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8—2002) 》一级B标准, 设计处理规模为250 t/d。连片整治示范区内其他7个行政村污水治理采用“自动增氧型人工湿地”处理工艺, 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8—2002) 》一级B标准, 设计总处理规模为1 000 t/d。

该处理技术为国家“863”高技术研究推广项目, 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专利号:20051009241.x) , 已被安徽省环境保护厅推荐录入《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实用技术手册》。目前, 该工艺技术已经在合肥、太湖、霍山、宣城等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得到推广应用。自动增氧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具有建造成本较低、运行成本很低、出水水质好、操作简单等优点, 同时如果选择合适的植物品种, 还有美化环境的作用。潜流湿地系统也称渗滤湿地系统, 污水在湿地床的内部流动, 水位较深。它是利用填料表面生长的生物膜、丰富的植物根系及表层土和填料截留的作用来净化污水[5]。由于水流在地表以下流动, 具有保温性好、处理效果受气候影响小、卫生条件较好的特点。潜流湿地的水力负荷和污染负荷大, 对CODCr、BOD5、SS、重金属等污染指标的去除效果好, 出水水质稳定, 不需适应期。

3.2.2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村片区内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理。

拟采取“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方式, 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体系。在各自然村设垃圾收集点 (主要建垃圾箱、垃圾池等) , 于靠近公路的村庄设置垃圾中转站, 由各自然村自行组织将垃圾运送到垃圾中转站, 然后由乡财政组织将垃圾送县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置[6]。

3.2.3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村片区内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连片整治示范区内共有规模化种鸭场1个, 年存栏种鸭10万只。拟采用沼气工程, 养殖粪便经固液分离加工生物肥, 用养殖污水发展沼气。养殖产生的污染物得到完全利用。农户散养的家禽家畜污染处理:粪便主要由农户收集还田, 污水随地表径流进入沟渠和生活污水合并由自动增氧型人工湿地处理[7]。

3.2.4 工程概算及资金来源。

五河县头铺镇屈台、八岔等村环境连片整治村示范区, 拟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处理系统、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理系统、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系统, 总投资2 000万元, 既需要中央专项资金支持, 又需要地方政府自筹资金。

4 预期效益

扭转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村片区内“脏、乱、差”问题, 有效改善村民的人居生产、生活环境, 有效控制农村垃圾和粪便污水的排放, 净化4个村村民人畜饮水的水源地, 对淮河流域水质的根本好转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 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保障农民群众身心健康, 倡导文明乡风, 增强农村干部和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 美化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村片区内生态环境, 为头铺镇打造向日葵“金色山谷”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从而能够带动旅游业的兴起, 促进周边产业的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三赢”。

参考文献

[1]刘黎丹.统筹城乡视角下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研究[D].成都:四川社会科学院, 2009.

[2]杨志新, 郑大玮, 冯圣.东京郊农田污水灌溉的环境影响损失分析[J].华北农学报, 2007, 22 (B8) :121-126.

[3]周民良.我国农村环境的变化趋势成因与解决路径[J].学习与实践, 2007 (4) :24-31.

[4]叶安珊.农村战略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选择[J].现代经济, 2006 (10) :23-25.

[5]阿日古娜.现代农业发展对策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1 (3) :68-70.

[6]高洁.对县域经济和“三农”问题的几点分析[J].华北农学报, 2004, 19 (F12) :116-120.

浅谈如何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篇3

【关键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措施;问题;重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显得越来越严重,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地区的农村尤为突出。各种污染不仅威胁到了数亿农村人口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

1.我县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情况

近年来,隆德县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目标,按照统筹城乡、标本兼治的整体要求,以优化人居环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核心,以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为手段,以完善和落实长效管理机制为保障,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危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美化净化为重点,使整治村庄环境质量明显提高,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公共服务配套基本完善,居住条件进一步优化,城乡环境在“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四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2.主要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乡镇、各单位(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重大事宜。

(2)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等各种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意义、目标和要求,提高广大群众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做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自觉性,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参与和支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良好氛围,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顺利开展。

(3)整合资金,加大扶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的部门较多,各乡镇、各部门要齐抓共管、共同协作。充分发挥区、市、县直部门(单位)结对帮扶行政村的帮扶作用,要与农村道路项目、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公路绿化项目、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相结合。

(4)巩固成果,建立机制。各乡镇要一手抓整治工程的实施,一手抓制度建设。重点要以农村卫生长效保洁机制的建立为突破口,严格实行领导挂钩、干部包干责任制,督促指导环境卫生建设,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采取聘请固定的清洁人员,对垃圾进行定期收集、集中处理,并建立村民卫生公约,成立村民卫生理事等办法。

(5)严格考核,落实奖惩。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将对各乡镇环境整治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抽查,并及时通报督查结果,纳入年度考核范围;年底,从监察、建环、财政、审计等专业部门抽调人员组成验收组,对各乡镇整治规模、质量和效果进行考评验收,根据考评结果,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工作得力、成绩突出的乡镇和部门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没有完成任务的乡镇和部门责任人在全县范围内通报批评,并进行行政问责。

3.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2)市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3)“五乱”治理有待深化。

(4)场镇、村庄容貌有待改善。

4.深化治理,巩固提高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在继续巩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成果的基础上,以“净化、绿化、亮化、美化、规范化”为目标,深入推进环境整治工作。

4.1突出整治重点。

(1)突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城区及场镇街道、场镇边河道的整治,提升整体形象;加快城区及乡镇农贸市场等专业市场的规划建设工作,逐步规范经营秩序;加强场镇设施建设,提高垃圾收集、清运、处理能力。

(2)突出提高居民素质。加强文明、卫生知识宣传,引导居民关心环境,治理环境,爱护环境。

(3)突出加强卫生整治。认真搞好市容卫生管理工作,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突出治理“五乱”(垃圾乱扔、广告乱贴、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工地乱象),完成卫生城市创建工作。

(4)突出强化乡镇容貌整治。以实现“乡镇容貌优美”为目标,加快乡镇容貌综合整治,特别是加快乡镇驻地一条街容貌整治,实现村镇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展示小城镇形象。

4.2着力推进“四结合”。

(1)坚持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与城乡建设规划相结合。一要科学规划。二要依法行政。三要严格监督。

(2)坚持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一要突出重点。二要加大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投入为保障。要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对接,积极主动搞好协调配合服务工作,尽早尽快纳入项目计划。要进一步深化城镇建设投资体制改革,加强市场化运作,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筹措资金,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加大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重点推进城乡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三要抓好审批。审批环节要体现精简效能的要求。加大行政审批体制改革力度,减少审批环节,精简审批程序,把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列入审批的“绿色通道”。

(3)坚持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一要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责权统一”的原则,科学划分县、镇(乡)、社区(村)三级的管理职责,明确城管、建设、工商、卫生、环保、交通、公安等管理职能,强化属地化管理,强化镇(乡)、社区(村)两级的事权,有效化解职责不清、职能交叉、责权不统一的问题。二要推进公用事业改革。全面放开市政、园林、环卫相关作业市场,推行道路、绿化养护与环卫保洁综合承包。三要推行公司化管理模式。要探索新举措,建立常态管理机制,确保财力供给,大力推行专业队伍公司化管理体制;要切实保证财政对专业队伍的基本供给,足额纳入预算;要认真研究有关专业队伍财力供给保障等方面问题的措施和办法,进一步激发专业队伍活力。

(4)坚持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城乡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主要纽带,环境综合整治在建设生态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一要转变思想观念。要改变“重经济轻环境、重当前轻长远、重利益轻民生”的观念,牢固树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让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让生态文明建设变成各级各行各业和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二要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方式与建设生态文明,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由主要靠物质(资金、资源、环境)投入向主要靠知识、智力开发和技术进步加快发展转变;调整优化区域布局,按照不同生态功能区确定发展方向和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把资源、环境、民主等纳入核算考核内容,使各级干部由过去主要关心经济增长指标向全面关心经济、资源、环境、民生的协调持续发展转变。

4.3构建巩固整治成果的长效机制。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工作,必须着力体制机制建设,构建整治的长效机制,巩固整治成果。

(1)构建责任落实的长效机制。坚持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抓好责任落实。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相关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要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作为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程,作为惠民行动、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作为长期工作之一。坚持突击工作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包片责任制和责任人分段、分块包干责任制,落实职能部门管理责任、教育监督责任和部门联动责任。将综合治理责任纳入各级各部门年度目标考核。

(2)构建城乡保洁的长效机制。坚持从队伍建设入手,进一步充实、配齐配强市政和环卫专业队伍,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坚持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着力加强综合治理有关管理和执法制度建设,着力加大执法力度,严肃处理垃圾乱扔、广告乱贴、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工地乱象、污水乱排等到现象,不断提高全社全环卫意识,提高保洁水平。建立考核检查和情况通报制度,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绩效评估、考核。

(3)构建城乡环境统筹整治的长效机制。坚持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并重,跳出就环境抓环境的狭隘观念,牢固树立统筹意识,着力做好优化环境与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大文章。围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目标、要求和标准,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与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相结合,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与城镇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相结合,与污染治理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4)构建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必要的经费投入是搞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有效保证。按照量力而行、逐步到位的原则,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重点加强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厂建设,及时更换和添置果皮箱、照明灯具等街道环卫和亮化设施,不断提高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科学制定收费标准,建立和完善城市建设配套费、清扫保洁费、垃圾清运费等征收机制,确保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维护。

城乡环境整治总结 篇4

罗城镇位于乐山市南部56公里,犍为县玉津镇东北部23.9公里,与井研、荣县接壤。幅员面积95平方公里,镇区建成面积1.3平方公里,辖26个村,268个村民小组,3个社区,27个居民小组。年末总户数19355户,总人口50909人,耕地面积39611亩。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展以来,我镇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党委、政府坚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总抓手,以建设生态型乡镇为目标,以景区打造为龙头,统筹城乡发展,使城乡环境面貌有了较明显改观。

一、高度重视,健全机构

镇党委、政府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作为重塑古镇品牌、招商引资,促进罗城经济发展来抓,作为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提高人民生活和工作环境质量,密切党群关系、政群关系来抓,并把城乡环境整治工作列入了镇党委、政府工作目标和重要议事日程中。镇上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常务副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各村(社区)支部书记为成员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素质高、能力强的干部组建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村、单位也相应成立了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镇领导小组下设了四个工作组:

(一)社区环境监督组。由110名镇机关干部、社区三职干部和派出所等职能部门人员组成,将城区划分为7个责任段,责任到人,坚持全天对各自包的地段进行检查、监督,确保街道全天保洁。

(二)“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宣传干事、工青团妇负责人、环卫站站长、广播站站长、中心卫生院防疫员等责任人组成。做到有兼职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学校、医院、机关办有健康教育专栏,每季度更换一次内容,深化了健康教育宣传。

(三)环境义务监督组。从社区居民中精挑细选了20名居民组建了一支古镇环境卫生义务监督队,由政府统一配制红袖章,义务监督队重点监督“门前五包、院内四自”情况。

(四)纪律督查组。由书记、镇长及罗城片区纪工委相关人员组成,对机关干部以及驻镇部门相关人员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中不作为、乱作为以及到岗到位情况进行定时不定时检查。

二、广泛发动,大造声势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难点不在于工作量的大小,而在于意识的问题,此项工作刚开始个别干部和极少数群众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意识淡薄,误认为是花架子,走过场,是领导干部的“面子工程”。为了破解“意识淡”难题,为此我镇在宣传上狠下功夫,引导全民积极投入到环境整治工作中来,结合实际,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一是镇党委多次召开党委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此项工作,组织全镇机关干部、村、社区全体干部、居民小组长、机关单位、企业、学校负责人召开了动员大会,总结大会。各村通过召开党员、村组干部会、群众会等形式,认真宣传城乡综合治理的目的、意义、治理内容和相关要求,使之家喻户晓。二是牵挂大型横布标语20幅,印发《宣传提纲》13000份,张贴《罗城镇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通告》60份。三是充分利用镇广播站每天定时播放宣传《罗城镇人民政府城乡环境卫生整治通告》、《十不准》《罗城集镇区“院内四自”责任制度》、《卫生行为要求》等内容。四是各机关、学校、医院、社区举办爱国卫生、健康教育、宣传专栏、板报、厨窗12期。出刊《罗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简报》5期,并印发到各村、社区、企事业单位。五是镇团委积极倡议团员参与,各团支部纷纷利用课堂阵地,开展“环境卫生,人人有责”、“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等一系列主题班会活动,同时发动学生给家长写一封自觉爱护环境卫生的信,增强自己及父母环境保护意识。良好的宣传造势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提供了巨大的舆论支持,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镇党员干部群众纷纷投入到该项工作中,镇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的干部、职工、居民、学生共计万余人多次走上街头,对集镇区1.2平方公里、16条街道进行了卫生大扫除,突出清理卫生死角80余处,清扫大街小巷60000平方米,清除城市裸露堆放物和垃圾40多次,清扫垃圾100余吨;疏通阴阳污水沟12处,洗刷垃圾箱25个,清除“牛皮癣”千余张,遮阳(雨)棚800平方米。农村广大农民在村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对自己住宅四周杂草、垃圾、杂物进行卫生清理。

三、突出重点,明确目标

突出抓好城镇旧城区整治改造、村镇环境整治重点工作,力求在城乡规划、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新农村建设、交通秩序、生态环境等方面有明显变化,齐心协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城乡环境面貌大为改观。

(一)大力实施古镇改造,面貌焕然一新。投资230万元对船形街修缮,改造船形街自来水管600余米,改造排污管道1000余米;改造光纤线、电线、通讯电缆等4000米;铺青石板6600平方米,恢复凉亭1600平方米,修建文化站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修建文化广场1200平方米,公厕一座;风貌塑造改造墙体300平方米,更换店牌20个,新安交通标志牌15个,新挂灯笼200多个。

(二)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城乡发展基础。罗城是旱码头,历来给人有“晴天一灰,雨天一身泥”的印象,为彻底改变这一面貌,镇党委、政府多方筹资300余万元,对5条出境路进行了硬化;筹资1400余万元对城区两条主干道,洗布桥至铁岭、青狮交界处道路全长7.8公里的路面进行“黑色化”。投资20余万元对主城区710多平方米烂街进行整治,购买安置果皮箱40个,垃圾桶30个;改造洒水车一辆,每天定时洒水1—2次;维修排污沟2500米,整修花园300平方米,新植绿化树150株,统一制作卫生标识标牌20个,改造城区4座旱厕为水冲式厕所;聘请环卫工人15名,配有垃圾清运车一辆,做到了垃圾日产日清,每天早晨6点下午6点清运两次垃圾,集中运到垃圾场处理净化。

(三)严查违法建设,维护了城镇良好的建设秩序。突出城区、城乡结合部和新修道路两侧三个重点,进一步加大巡查密度和查处力度,对各类违法建设案件坚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特别是加大了对新修道路两侧的巡查力度,遏制住了城市道路修到哪里,违法建设就建到哪里的歪风,目前,新修道路两侧没有一处违法建设。在执法巡查过程中,对于简易违法构筑物,及时发现,及时拆除。对于未经规划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建设的永久性违章建筑,严格按程序依法拆除。执法过程中,执法队员不畏强暴、盯靠一线,文明执法,冷静处理。依法拆除非法修建房8间,120余平方米,沿街乱搭乱建建筑120余处,清理乱贴乱画1000余处,整治广告牌匾100多块,割除雨棚2000余平方米,清运垃圾100余吨,维护了城镇建设的严肃性,创造了良好的城市建设环境。

(四)大力整治道路环境,交通秩序明显好转。严厉配合打击非法运营的“黑出租”、“黑摩的”,客运出租车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加强了对机动车的管理,严禁机动车乱停乱放、严禁机动三轮载客。加强了对客运车辆的管理,全面规范客运秩序,规范停车地点,禁止乱停乱放、随意上下旅客、装卸货物。加大查处机动车超速、客车超员、酒后驾驶、疲劳驾驶和摩托车超载、无证驾驶、各类机动车乱停乱放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开具车辆乱停乱放违规通知书100份,处罚乱停乱放车辆40辆。做到无乱停乱放,确保人行道、街道等整治美观、整齐划

一、规范有序。

(五)生态环境建设和创建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恢复生态健康,全镇实行退耕还林9819.5亩,每年栽竹500亩,四旁植树5万余株,实现了山清水秀的生态景观。积极开展卫生单位创建活动,将罗城中学创建为了省级卫生单位,二龙村、新权村创建为了省级卫生村,镇政府机关创建为了市级卫生单位;同时还将二龙村、新权村创建为了“省文明生态村”。通过示范引导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引向深入。

三、制度保障,构建长效管理机制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艰巨,情况复杂,镇党委、政府从发展大局出发,把这项工作作为长期重要工作来抓,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参与,齐抓共管,构建长效管理机制。

(一)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理顺了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了城管、交通、公安、工商、卫生等专业监督执法队伍的骨干作用,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在管理工作中的基石作用,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强化监督。建立完善各村(社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月报告制、月公示制。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明查、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各片工作开展情况由各片督查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督查整改。

(三)严格考核问责。每月由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各片片长、联系村(社区)干部参与,会同片区纪工

委(或县巡视督导组)对集镇各片、各村分类检查打分、排序,实行奖惩逗硬。对当月排名每类最后一名的集镇片、村,由第一责任人在镇村干部大会上作检讨;连续两次分类排名最后一名的或被省、市、县媒体、检查督查曝光的集镇片或村,惩扣镇机关工作人员当月工作性津贴,惩扣村(社区)干部和涉及组干部当月绩效工资。因工作开展不力或不作为影响市、县阶段排序(包括专项行动检查)的相关镇、村(社区)责任人;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中不作为、乱作为,影响、妨碍综合整治工作开展或带头违反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相关规定的机关工作人员、村(社区)、组干部。在给予以上两项惩处的同时,视情节按干部管理权限给予待岗、撤职、罢免、辞退、党纪政纪处分等组织处理。

四、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一是认识再提高,切实把城乡环境治理工作作为当前及以后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标准、严要求,找准工作差距,明确努力方向、统筹兼顾,投入主要精力,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此项工作有序推进。

二是宣传再深入,树立宣传首位思想,形成舆论强势,营造良好氛围,做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心,在全镇上下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局面。

三是管理再加强,切实加强长效机制建设,健全完善环境管理、宣传教育,清扫保洁和检查奖惩等规章制度。

四是督导再强化,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纳入镇、村(社区)干部年终综合目标考核,加强督促检查,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

问题,对综合治理工作干得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对干得不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确保整治工作顺利开展。

五是建设再深入,完成洗布桥至铁岭、青狮交界处道路改造的后续工作;计划新修农村机耕道新修7公里,硬化2公里,维修6公里,通村公路硬化建设6.8公里;对 2000平方米的旧墙进行风貌整治,改建公厕3处,新建垃圾池3个,地埋式垃圾转运箱2个,垃圾桶40个;新建铁山旅游停车场1个,占地3亩,有效解决了铁山庙会旅游乱停车乱放问题;完成坳塘、同心、繁荣、新星、白云、大石6个村市级生态村的申报。

城乡环境整治表态发言 篇5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河西堡中小企业作表态发言。镇党委、镇政府决定开展城乡环境整治活动,是全镇人民的迫切要求,是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是提升镇域形象的有力抓手。作为承担着工作任务的参与单位,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首先,坚决拥护镇党委、镇政府的决策部署。会后,我们将认真理解和落实这次会议精神,严格按照《河西堡镇“政治环境、美化家园”行动实施方案》,结合实际,全面贯彻落实,努力做到与镇党委、镇政府思想上同心,行动上同步,工作上同力。迅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全力以赴,不折不扣地完成各项任务,确保整治一片、提升一片、规范一片,长效管理一片。

其次,坚决完成所承担的环境整治任务。突出体现政治性、政策性、时效性的高度统一,高质量、高标准治理中小企业乱

堆乱放行为和环境问题,彻底消除影响镇容镇貌的违法建筑物。确保厂区围栏整齐规范,公用设施完好。督促检查企业建筑按规定标准粉刷和清洗,为河西堡镇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把握“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在巩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现有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企业绿化、美化、亮化工作。进一步增亮点、抓细节、求实效,开展科学建绿,对中小企业进行全面绿化改造,增大镇区绿化覆盖率,强化绿地补植、病虫害防治等综合性管理。二是加大力度开展亮化工程,对中小企业的美化、亮化等所有公用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和维护,为打造新的亮化景观带奠定基础。

各位领导,这次大会以后,我们将迅速行动,全力以赴,真抓实干,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确保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全省循环经济现场会的召开。

城乡环境整治工作通知 篇6

泸州市江阳区教育局

转发《关于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中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各中小学、幼儿园,江阳职高,教培中心:

现将《关于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中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泸江普治办[2009]1号)文件转发给你们,请结合我局如下意见,一并贯彻执行。

一、各校(园)单位,在放假前认真组织一次校园及周边环境卫生大整治活动,并开展一次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

二、各校(园)在放假前利用校刊、板报或新农村教育墙报办一期法制宣传的专刊。

三、将以上活动形成文字信息和图片资料,于2009年1月17日前上报教育局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办公室(双创办),邮箱:f537@163.com,联系电话:3123590。

附件:泸州市江阳区普法依法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中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 temp_09011210402860.rar

城乡环境整治调研报告 篇7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成因,规划管理,桂林

1 前言

桂林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旅游胜地,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受到世界的瞩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桂林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城乡结合部这一特殊地带的一系列问题。环境质量差、基础设施不齐全、权属不明确及管理主体混乱等问题是各地城乡结合部共同存在的问题,桂林作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旅游胜地,美丽的山水与其落后的城市面貌之间出现了让人诟病的矛盾。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规划管理滞后等原因,城乡结合部往往成为城市规划管理的盲点,导致以上问题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桂林城乡结合部的无序发展,不仅降低该区域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对桂林城市景观造成不利的影响,降低桂林的旅游品质。如何完善城乡结合部的规划管理,提升环境风貌是保障桂林良好旅游环境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见图1)。

2 桂林城乡结合部概况

桂林老城区包括秀峰区、象山区、七星区和叠彩区四个城区,桂林的城乡结合部以老城区为中心向四周扩张。依据城乡结合部范围界定的相关原则,参考我国其他城市城乡结合部划定的相关办法,具体界定为:东、南、北三个方向至环城高速,西至临桂新区。

2.1 土地性质的转变

城市化的实质是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的三位一体,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存在着城市规模扩大过快、耕地减少迅速、用地结构复杂、权属混乱、污染严重、土地利用率较低等主要问题。桂林中心城区面积58平方公里,减去山体和水系,剩下约40平方公里。据桂林统计年鉴的数据,2014年,桂林市人口将近80万。数据显示桂林市每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万,远远超过了每平方公里1万人的城市人口密集度的国际标准。城市人口密度过大,加重了城市运营成本,促使了城市的加速扩张。通过现场调研及资料收集,桂林城乡结合部土地主要用于居住、小厂房、蔬菜种植、家禽养殖等。涂料厂、五金厂、酒厂及仓储用地等,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集体用地的性质。

2.2 基础设施的滞后

2.2.1 道路交通

由于城乡结合部地处城乡交汇处,一般不具备城市那样庞大的交通网,但也不仅仅局限于乡村那种较为单一的交通模式,其交通形态一般以步行和轻巧交通工具为主。桂林城乡结合部现有的道路设计,往往只设计当前的交通需求,忽略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乡结合部将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没有把城乡结合部的道路纳入城市道路规划中。道路存在很大的不科学性,不仅道路等级与城市道路无法衔接,而且对城市的后续发展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同时,道路质量不高,影响车辆通行,也对居民的出行造成不利影响。

2.2.2 市政工程

在城乡结合部,不仅道路交通没有与城市交通系统衔接,市政工程规划也较为薄弱。桂林部分城乡结合部生活用水来自地下水,没有经过净化处理,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生活污水则多是通过沼气处理或者直接排放,没有统一规划;电力电信线基本架空布置,走向混乱,沿着建筑外墙布置,高度偏低,种种现象不仅影响景观风貌,还不符合用电安全规范(见图2)。

2.3 生态景观的低品质

桂林以旅游著名于全球,其自然山水是一张名片。桂林著名景点的景观质量优良,有的甚至是景观规划中的典范。到过桂林的人,都会在感慨“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同时,对其城市存在的城中村、城乡结合部而感到遗憾。城乡结合部的景观格局因大量无序建筑、薄弱的基础设施等原因而呈现出低质量的形态,与周边的景点形成巨大反差。

漓江和桃花江是桂林两大主要河流,也是桂林著名的集环保、基础设计建设、旅游景区建设于一身的“两江四湖”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两江沿线风景优美,山水秀丽,吸引了众多游客,是桂林的一张新名片。随着城市扩张,城乡结合部的蔓延,两大河流沿岸局部景观遭到了破坏,无序新建的住房影响漓江的视线通廊,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漓江水质,给游客留下了不良的影响。

3 桂林城乡结合部的主要成因

3.1 城市发展定位多变

抗日战争使桂林城满目疮痍,1944年的一场大火将全城变成一片焦土。20世纪60年代,桂林市编制了《桂林市城市建设初步规划说明书》,将城市性质定义为轻工业城市;《桂林市总体规划》将城市发展性质确定为风景优美的现代化工业城市。两次规划的主流都是工业城市,这与当时全国片面将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唯一指标,一味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大气候密切相关。到1960年,全市工业企业发展到144家,职工人数达两万人,比1950年增长了22倍。1964年中国迎来新的一轮建设高潮,桂林的城市性质也做出了调整,成为“住宿舒适、交通方便、服务设施完善、市容整洁、环境卫生、风景优美,轻工业、手工业发达的中国式风景游览城市”。但由于“文革”时期建设的停滞,该规划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落实,还造成桂林市混乱无序的发展状态,不少军事工业和重工业设址在秀美的山洞、远郊地区,这也加快了城乡结合部的蔓延。1982年,国务院公布桂林等24个城市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1985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桂林城市总体规划》,桂林城市的性质明确定为“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布局改变为东西短、南北长的带状城市形态,工业结构则依据城市主体功能进行了调整,主要发展第三产业,重工业和有污染的工业则停产或者迁址城市外围。

城市空间发展和演变对城乡结合部的形成造成了重要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桂林市的空间演变经历了沿江带状延伸、单中心圈层式发展和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等三个阶段,形成现在的中心老城四片区、南部雁山大学城、西部临桂新区多个组团式布局的空间格局。雁山大学城的建设,加之桂(林)—阳(朔)公路的扩建将大大提升老城区和雁山区的通达性,基于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沿线的房地产开发项目逐渐落地,一些产业创意园也由此兴起,西部临桂新区也带动了城市向西扩张。这种城市扩张与周边的农村区域也就形成了城乡结合部——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娱乐用地和农用地混杂,城市居民、农民和外来人口混居(见图3)。

3.2 农村城镇化水平低

农村城镇化是推动城乡结合部形成的重要原动力,随着传统农用地向二、三产业转变,形成了自下而上的城乡结合部。桂林由于城市定位的转变,工业布局出现调整,陆续形成黑山工业区、苏桥工业区、秧塘工业区等工业点区。工业的出现对周边的农村出现辐射力,基于市场的供求关系,周边的乡镇将集体用地出租,变集体土地为土地资本,不仅为本地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条件,也使该区域城市化特征变得明显,加快了城乡结合部的发展(见图4)。

但是,桂林农村经济产业集聚不足,虽然农村产业结构出现了高级化,但还是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次,工业布局分散,空间集聚效益差,难以拉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人口产业集聚与空间集聚的相关性差,农村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这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一系列不利的影响;更重要的,桂林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动力不足,城市对农村有拉力,而农村本身的推力较弱。

3.3 外来就业人口流动

改革开发以来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制度变革改变了城市发展的内生环境,其中对城市发展影响最显著的制度变迁主要有土地制度、住房制度、财政制度和户籍制度,受城乡户籍制度及附加在户籍制度背后一系列隐形保障制度城乡分割的影响,大量在城市寻求就业机会的流动人口往往不能顺利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迫于居住和生活成本的压力,城乡结合部成为他们在城市立足的较佳去处。桂林市人口从1986年不满47万,到2014年将近80万,人口增长速度较快;而近10年,桂林城镇人口呈增长趋势,农村人口呈减少趋势,且前者比例大于后者比例,可见,桂林的外来流动人口数量较大。在桂林城乡结合部的大小街巷都能看到房屋出租的广告,户型多样,价格较之城区低,适合单身、情侣或者三四口之家,解决了他们的住房问题(见图5、图6)。

4 桂林城乡结合部的整治措施

4.1 城市规划先行

我国目前在城市规划的价值体系中,城乡结合部的利益通常是处于从属地位,甚至是被忽略的,包括城乡发展目标的差异和发展主体的多元化与统一管理的矛盾,导致了城乡结合部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无效性。因此,要整治城乡结合部现状、提升城乡结合部的利用,就应该从城市规划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这两方面着手。完善城市规划,加强旅游规划,借助自身的区位优势,提升城市竞争力;同时,由于土地利用外部性的存在导致了空间利益的分配不均和空间风险的承担不均等问题,从而导致社会成员之间,政府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各级行政主管部门需以城市整体发展为重,协调利益主体,平衡土地利用者的利益,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4.2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桂林城乡结合部现状基础设施的滞后,很大程度影响其内部的发展及与外部的结合。因此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是解决城乡结合部现状问题不可或缺的步骤,同时也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基础设施具有公益性,加之城乡结合部人口流动性大,社会保障不健全,给基础设施的建设带了很大的难题,因此政府应该为基础设施的建设买单,然后作为管理者,实行收费制,像小区一样实行物业管理,确保基础设施的良性运转。

4.3 建立有效的城市管理机制

城乡结合部作为介于城市和农村的第三种空间形式,积累了很多社会矛盾,需要依靠政府和农民这两大主体,自上而下由政府主导,最大限度保证农民的利益,自下而上让农民参与到城乡结合部建设决策中,加大公众参与力度。运用大数据对城乡结合部进行动态监控,同时完善流动人口的管理制度,运用互联网对流动人口进行动态管理。城乡结合部的良性发展对桂林的生态景观的保护和延续性有重要的意义,桂林作为国际旅游名城,需要城乡统筹,整体提升环境资源利用,确保旅游高品质。

5 结语

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复杂的空间形态,它的形成既因为农村内部的张力,也因为城市外部的拉力,同时还取决于决策层的推力。要解决城乡结合部的问题,需要坚持城市规划先行,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建立有效的城市管理机制,提升公众参与,保证各方的利益,保证实现土地和人同步城镇化。

参考文献

[1]汤江龙,等.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规划问题的探讨[J].华东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4):25-29.

[2]赵敏.城乡结合部交通规划与布局研究[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2,17(4):76-79.

[3]薛京.破解桂林发展困局[J],中华建筑报,2012-12-21(9).

[4]邓春凤,黄耀志.近代以来桂林城市形态演变研究[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9,29(3):364-370.

[5]康红艳.政府企业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郊区化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2006(5):10-13.

[6]宋洁尘.城乡结合部的成因及未来发展方向[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1(6):15-17.

社区城乡环境整治简报 篇8

为进一步做好社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今天下午,xx社区两委干部、相关工作人员组成整治调研小组,到辖区内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实地调研工作。

调研组一行深入到辖区内沙梨园、围面前等旧区重点区域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实地调研工作,详细了解区域内存在的杂物乱堆乱放、污水排放、车辆乱停乱放、商户门前三包等人居环境整治难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判分析,落实相关解决方案。

下来,我社区将进一步落实做好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大重点区域的整治力度,全方位推进环境整改,打造村容整洁有序、生态环境良好的人居环境。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汇报 篇9

一、坚持机制创新,夯实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 两年来,白桥乡党委、政府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作为是打造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平台,提升白桥形象,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来抓。按照“统一领导、部门负责、全民参与”的原则,坚持行政推动与群众参与相结合、落实部门责任与各村管理相结合、专项治理与综合执法相结合、突击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严格落实部门单位分工负责制,全力做好综合整治工作。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为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整治活动取得明显成效,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分管负责人为副组长,各管区书记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具体负责整项工作的开展,做到组织、人员、办公地点、经费、制度、设施六落实并进行 1

定期调度,确保工作进度和质量;制定下发了《白桥乡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等5个文件,明确整治的目标和任务;实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乡政府与各管区、各村签订目标责任书,将整治任务细化、量化,分解落实,分解任务,责任到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加大督查力度,定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严格落实限期整改措施;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实施以奖代补,对年底在整治工作考核中成绩突出者进行奖励,确保了整治活动的顺利进展。

(二)做好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为搞好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专门召开党委扩大会,研究制定乡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并召开全体支部书记会议,传达全县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全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并通过出动宣传车、标语、横幅、明白纸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使全乡干部群众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全乡干部群众抓好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提高了全乡干部群众抓好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为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也形成“举全乡之力,集全民之智,共建美丽新白桥”的浓厚氛围。

(三)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综合整治的关键和核心,为此,我乡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两年来,通过积极上级扶持、乡镇自筹、村民集资等渠道多方筹集资金,并充分利用土地整理项目、水利项目等项目带动,共投资入资金达5000多万元,确保整治工作顺利开展。

今年我乡确定了22个项目村,共为项目村配备垃圾箱275个,根据保洁员人数相应配置清扫清运设备,并为保洁员全部配置反光背心。截至目前,全乡已配有2辆垃圾清运专用车辆,40辆环卫清洁车,垃圾中转站的选址工作已完成。

二、坚持重点整治,将整治工作落到实处

我乡按照重点整治、全面推进、村村联动、整体提升的原则,建设精品工程,打造品牌,注重将综合整治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生产发展相结合,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各项任务目标的圆满完成。

(一)高起点编制城乡规划,抓好小城镇建设。按照规划科学、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小城镇建设要求,邀请专家,精心编制了白桥乡小城镇建设详细规划,并实施了沿街楼开发、配套设施建设、卫生整治等一系列工程。截至目前,全乡商业街1644米高标准排水设施全部建成,铺设花砖9500平方米,两侧人行道硬化7200平方米,种植绿化苗木近万株,白桥沿街商贸楼和岳桥服务社区改造完成总建筑面积12812平方米,累计总投资达2874万元,初步形成了“两轴、一心、五片”的城镇发展框架。

(二)高标准建设新农村,改善村容村貌。在全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下,根据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完善现有各类生态专项规划,加快供水、垃圾收集处理等专项规划向农村延伸。在农村重点实施了以住房改造、街道硬化、村庄绿化、垃圾处理等重要内容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完成了薛园、西董、南董等7个村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任务,村容村貌实现了较大改观。

(三)高要求抓卫生整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扎实开展了“三堆”治理,集中对垃圾堆、草堆、粪堆进行专项整治行动和公路沿线环境治理活动。对于柴垛、建材、粪堆、棚子、移动铁屋等群众能自己拆除或迁移的,由户主自行解决,共拆除棚子14处、移动铁屋9座、非法建筑12处,迁移建材经营点3处、大蒜加工厂2处、粮食经营点4处,对东瓜王废品回收站进行清理、整理和遮当;对于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垃圾沟、垃圾堆,采取了机械与人工相结合的办法,统一进行了集中清理;同时加大依法处置力度,对个别不按照要求进行整治的,有交管所下达了处罚决定,使全乡环境“脏、乱、差”现象有了较大改观。

(四)高效率推进“两创”建设,营造碧水蓝天。以全县开展的“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为契机,大力发展了农田防护林、经济林等,实施绿化工程,乡村环境不断提升。通过规划建绿,沿街植绿,社会添绿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增加绿化面积,以绿治丑,以绿治脏,两年来,新植树绿化面积达3000亩,并完成20个村的环村林建设。全面推广秸秆过腹进沼还田,发展生态农业,利用沼气、太阳能等农村新能源,配套农村厕改等多项农村环境工程,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有了质的提升。

虽然,我乡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和兄弟乡镇相比也还有很多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锐意进取,凝心聚力,再创佳绩,为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白桥乡人民政府

上一篇:英语阅读复习课下一篇:区运动会闭幕式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