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问题研究

2024-05-17

结合问题研究(精选12篇)

结合问题研究 篇1

1.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现状

高等职业院校一直秉承着工学结合的理念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我院管理工程分院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于2010年11月与大连国际震邦物流有限公司签订了定向培养协议书, 加强校企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 依托吉林交通运输职教平台, 本着“互相合作、互利互惠、共育人才”的原则, 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形成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新机制.经双方协商, 成立“大连震邦国际物流班”, 对该分院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10394班学员进行冠名定向培养。双方约定, 由大连震邦物流有限公司向管理分院提供教学实训场地、实训设备及指导教师, 并安排学生实训、顶岗工作, 推荐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学校参与理论及实践教学, 并将把企业精神、员工素质要求、企业管理规范贯穿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管理分院根据企业对培养目标提出的要求, 组织双方专业技术人员和教师共同制定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 实施整体人才培养过程, 并定期向企业通报人才培养过程及方案实施情况, 随时根据人才需求的变化, 组织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利用学院的实验实训设备和师资力量, 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及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

2.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2.1 职业院校存在的问题

职业院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 一般是主要的策划者、协调者和实施者, 不仅要承担寻找合作企业、起草合作协议的任务, 而且要掌握行业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 建立健全相关组织机构, 顺利开展工学结合的模式来培养人才, 并在签订协议之后, 组织学院、企业和行业的专家研讨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 制定教学大纲、进行课程改革、编写工学结合教材、安排实验实训项目、选拔教师、制定考核和评价标准。可见, 职业院校在整个工学结合的过程中, 承担的任务较重, 尤其在课程设置和改革这一关键层面上, 更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课程的改革既要符合企业的需求.又要符合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 仅依靠学校和企业间成立的组织机构来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置, 势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2.2 合作企业存在的问题

企业缺乏与职业院校合作的原动力。目前已开展的合作中, 主要是学校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 企业与学校的合作由于动力缺乏仅停留在表面上。由于现行企业的管理体制还不利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企业在参与职业院校的合作中, 主要是为了获得自身的人力资源, 但也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和成本。一般情况下企业并没有这部分资金和成本的预算, 导致企业参与合作的意愿不高;另一方面, 企业对人才培养成本缺乏长远的认识, 还没有意识到参与培养所需人才的过程中, 也是企业投资的一部分, 致使企业没有意识到与职业学校合作的过程, 是企业的受益过程, 所以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热情低。

3.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解决对策

3.1 加强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理解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是学生学习与工作结合的一种教育形式, 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改革。实施工学结合对企业来说, 它可以借助院校教育把企业的用人要求贯穿到学生教育培养的过程之中, 从而能够接收到自己所需要的实用人才。实施工学结合对高职院校来说, 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生产条件强化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把教育培养的课堂扩展到生产现场, 实现生产育人的目的, 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实施工学结合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说, 是以“职业人”的身份参与实际工作, 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成长。使学习生涯与将要进入的职业生涯尽早连接起来, 实现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能够实现企业、院校和学生的多赢, 是新世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3.2 提高企业参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热情

一方面, 政府应提供支持, 建立有利于工学结合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 对于有能力参与工学结合的企业, 在国家管理方面, 给予一定的鼓励措施, 使企业乐于参与到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中来;另一方面, 成立专门机构。加强政府、企业和学校间的沟通。2009年7月我省第一家职业教育集团——吉林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在省委、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指导下, 经吉林省教育厅批准, 在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揭牌成立。吉林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的成立, 是推动我省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是实现校企、校际之间合作、实现成员单位资源共享和人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的组织平台和培训基地。运行四年来, 企业以多样化的方式参与职业教育, 提高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质量。

3.3 创新机制, 提升工学结合的效果

首先, 要建立、健全工学结合的组织机构。学院成立了由校企双方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负责沟通学校、企业之间的联系, 促进校企的合作。由分院院长和企业的技术专家、管理专家组成, 参与培养标准和方案的制订。企业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 可以根据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 参与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课程的选择、教材的编写、教学大纲的制定, 并选择企业优秀的在职人员, 担任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其次, 分院和合作企业大连震邦国际物流公司合作成立了物流咨询部, 共同研讨企业的一些技术难题;第三, 理顺工学结合的各方关系, 提升工学结合的实际效果。职教集团的成立, 为真正全面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理顺各方面的关系, 建立了有机统一的利益责任共同体, 使有关各方的利益、愿望、要求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表达和交流, 并通过沟通和协调上升为制度和措施, 从而为工学结合的全面推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紫婷,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 《中国高教研究》2007/8

[2]耿洁,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

结合问题研究 篇2

长治县·郭平锁、申路廷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安享晚年成为全社会持续关注的社会热点,也是今年“两会”代表热议的话题。我国有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老年人生活在广大农村,研究农民养老问题更是社会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一、面对养老新常态,加快推进农村医养结合,保持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我国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突破2亿,实现医养结合,是一项推动社会进步的公益事业,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达到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靠国家和社会的力量,我们每个人也应做出积极的响应。

医养结合,就是要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的情况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老年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改善老龄群体的生活和生命质量,让老年人健康幸福地度过晚年。

医养结合,为使老年人寿命质量的提高,我们要把健康的概念引申到社会、经济和文化诸方面,是同各个年龄段的人口,同各行各业都有关系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民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实现。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会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彰显了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的战略思维。

二、农村老人医养现状与思考

健康是老年人最为关切的问题。我国的社会养老体系建设在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但部分农村基层卫生所和乡镇卫生院受条件制约,承担不了护理职能,加之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老年人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不能适应已经到来的健康老龄化社会的趋势。其现状主要是:

1、农村老年人身心疲惫,情绪低落。

老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衰退,或多或少都会患有一些疾病。孤独、寂寞,与子女沟通少,是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特别是高龄、贫困和空巢老人常常念叨:活一天算一天吧,阎王爷快点我的名了„„。这就提醒我们,在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之际,首先要解决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老人如果长期郁郁寡欢,就会出现一些心理疾病,进而引发身体上的很多疾病。

老年人本应无忧无虑,安享晚年,但隔代教育,含饴弄孙已成为他们不可推卸的义务,据有关统计数字显示,现在退休老人中,65%以上承担了带领孙辈的义务,往返学校接送孙子尤为普遍。经查,某县一个大镇新建“中心幼儿园”居然拖延三、四年未交付使用,长辈为接送孙子女舍近求远,风雨无阻,失去自由和辛苦不说,安全成了老人带孙子女最为头疼的问题,也是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

思考:

为使老人身心愉悦,保持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和谐的家庭氛围固然重要,而社会的关爱对老人的精神慰藉切不可低估,如果各乡镇能够成立“老年协会”,一方面可定期组织老人收听健康讲座,开导老人要认同和接受自身社会角色的转变,保持乐观开朗和积极的心态,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还可组织、引领文艺爱好者开展文艺活动,改善老人的心理状态,增加老人的生活乐趣,使他们心境开朗,晚年幸福,这是老人延年益寿的主要途径。

2、农村卫生院缺医少药,贻误病情;大医院看病难,困扰老人。现在农村卫生所、乡镇卫生院专业医生不足,医疗水平有限,当老人突发急症时,常常由于身边没有专业医生进行及时救治而贻误最佳治疗时机。在年老体弱者中,大概有70%的人死于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糖尿病和心脏病),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农村卫生所和乡镇卫生院药品短缺现象令人失望和不解。

大医院挂号、检查、缴费、排队、楼上楼下、手续繁琐,每一项都耗神耗时,身心疲惫。即使住院,陪护人床位也十分紧张。看病难依然困扰着老年人。

思考:

老有所医是养老问题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老年人是否身心健康决定他们安度晚年生活质量的高低。如果大医院名医与乡镇医院、农村卫生所有效对接,能够定时坐诊基层,方便群众就医,老人有病就近入院,便于家人照顾,减少经济开支。另外,在保障正规部门的药品质量时,拓宽药品购进渠道,农村是否也像城市一样布点“药品专卖店”,保障各类药品供给,以解决群众买药之诸多不便。

大医院要设身处地为老人着想,特别是高龄、空巢和患病老人,为减少手续,方便就医,可设立专门的“老年科”,有专家坐诊。“医保卡”能够实现全国联网。

3、传统的居家养老,功能弱化,支撑困难。

农村老年人的家庭状况对其医养至关重要。特别是有脑血管病后遗症的老人家庭,常常面临着来自经济、精神、工作和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和矛盾。那些失能、半失能的老人,大都是由于患脑血管病后,抢救不及时或护理不到位留下的后遗症。他们恢复期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多在家庭进行,但家庭毕竟不同于医院,缺少护理知识,加之儿女各自的工作和生活负担,脑血管病一旦进入后遗症期,恢复起来更加困难,护理难度也随之增加,不仅给老人造成痛苦,也给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

子女的经济支持和精神慰藉对老年人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子女为了改善经济状况而背井离乡,打工赚钱,养家顾口。农村大约有60%的老人没有和子女生活在一起,子女长期不在身边,日常照料不够,更不能给老年人提供足够的精神支持,老人的空巢化现象愈加明显,约占老年人总数的三分之一,这种背景下的老人只能依赖与配偶的互相照顾。

思考:

以家庭为载体,自然实现保障功能,完成保障过程。父母养育儿女,儿女赡养父母理所当然。如果农村老人及其配偶得到子女的经济支持,健康比例能够达到了40%以上,因为子女的经济支撑在老年人收入来源中占重要位置。农村现实生活中,“养老金”基本能解决健康老人日常生活小开支,他们欣逢盛世,生活无忧,感谢党的惠民政策。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目前农村健在的老夫老妻约有半数,他们相濡以沫,夫唱妇随,老俩做饭,迟早白便,稀稠随意。他们认为:只要子女孝顺,有吃有喝,没有大病,就可以在家养老送终。

当下,遗憾有很多年轻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却冷待了亲人,忽略了父母,确实需要社会大力提倡孝心举动。“百善孝为先”,儿女应该多抽出点时间常回家看看,陪陪父母,嘘寒问暖,多一些真情流露的孝心孝行。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为人子女,孝顺是天。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机能的衰退,老年人最渴望的不是物质生活的丰富,而是来自儿女的亲情爱护。

鉴此,各乡镇要广泛开展“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弘扬传统美德,倡导时代新风,促进家庭和睦。通过寻找、评选、宣传表彰平凡而又闪光的“最美家庭”、“孝顺儿媳”的先进事迹,以传承家庭美德,激励他人要以先进为榜样,继承和发扬勤劳善良、吃苦耐劳、诚恳朴实、敬老孝亲的优良品质,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家风、民风、社会风气,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多种形式的医养结合”。笔者认为:在家颐养天年,既符合我们的传统价值观,又是现实需求。农村实现医养结合,在构建养老服务保障体系的过程中主要应该采取居家养老补贴制度,政府予以鼓励和扶持。在此基础上逐步由传统的养老模式向“养老服务社会化”过渡。

三、农村老人养老问题研究

创新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分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模式。

家庭养老由配偶、子女等家庭成员提供,与子女合住的老年人健康状况比独居老人要好。家庭养老虽然具有一定优势,但从目前情况看,子女外出打工屡见不鲜,家庭养老功能正逐步弱化,政府可采取一些措施鼓励家庭养老,制定养老补贴制度,弥补家庭养老之不足。

社会养老,政府在保基本政策同时,各县可设置“养老服务中心”,以统筹协调家庭与社会养老事宜。并且可以在各乡镇布点兴办“福利院”,接收孤寡、失能、半失能的贫困老人和农村“五保户”老人,这是政府应尽的社会责任。福利院就是为家庭解难、社会分忧,替儿女尽孝,把他们的儿女从繁重的家庭护理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就业增收。同时也让这些弱势群体得到有效正规的康复训练和生活待遇,从而体会到党的温暖,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

1、当下,弱势群体中的农村留守老人,其困境已经成为农村养老问题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因为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上学,留守老人亲情缺失,物质匮乏,精神空虚。但他们习惯了农村生活,既不愿离开,又不愿给儿女添麻烦,吃饭将就凑合,有病自己扛着,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几乎是被人遗忘的角落。他们渴望关爱,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下,由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组织提供公益性服务、志愿者提供互助性服务、企业提供市场化服务,还可依托“慈善福利基金会”或者法律援助等形式给予帮助,这是全社会的责任。

2、乡镇可成立养老院、加快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并鼓励和扶持农村青年返乡就业、创业。经了解,大部分农村老人认为子女是养老的主要承担着,但远水不解近渴。他们渴望子女能在本地就业,创业,能在身边陪伴他们。

3、在乡镇,可建立适合农村老年人组织的“老年协会”。因为它代表老年人的利益,反映老年人的要求,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服务。各级政府部门在养老问题上要勇于担当和务实,可考虑扶持发展民办养老机构。

4、农村老人生活单调,他们饭后不是打麻将,就是坐街、闲逛。为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村村要有文化大院,增加养老设旋,丰富服务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引领文化养老。老人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到文化活动室绘画、书法、看书、读报;到文艺活动室学器乐、唱秧歌、演节目;到文化活动广场健身锻炼、学“广场舞”、太极拳、太极剑等等。

我也是个老者,如何养老,这是我们共同关心的大事,也是一个探索无穷尽的问题。养老波及范围方方面面,衣食住行无不囊括。物质生活固然是重要方面,这是物质养老,但不可忽视精神养老,笔者认为,精神养老主要靠自养。如何自养,我们老者涉足已深,都略有感触和体会,人要活好,必须有个好心态。有人说:钱多钱少三餐饭,房大房小一张床,健康快乐是真福,平平安安度晚年。我们老年人应该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丰富生活内容,培养多种兴趣,进而拥有幸福晚年。

四、实现农村老年医养结合

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独居老年人、留守老年人、空巢老年人、高龄老年人等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有一定的关系。养老,成了家庭渐渐不能承受之重。

1、医养结合,民心所向。

对于老年人来说,晚年生活最需要的就是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养老,二是医疗。年老与生病是老年人无法回避的事实,也是关系到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大事。如果把专业医院和养老院办成一体,让老人在安居养老的同时,又能够享受到便捷的医疗服务,这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医疗和养老两方面的资源。医疗机构不仅可以开设老年病科,还要主动上门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及时、方便的医疗服务和进行心理疏导及营养保健等知识的学习,这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农村老年人及家属心愿的事情。

2、关注民生,兴办公益事业。

乡镇建设“老年公寓”,为老人们提供养老、医疗、康复、护理一体化的全方位服务,不仅可以让老人安心入住,同时也让他们的家人放心,缓解家庭压力,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无疑是明智之举。

如何养老?一直是社会比较关切的话题。推进“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从养老理念上来说,是一次重大转变。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每个乡镇可建2—3座“老年公寓”。借鉴其它养老院经验,确定上、中、下不同档次的收费标准,入住老人与子女商量后,可根据老人意愿和家庭经济状况选择入院。养老院的选址应该在村大、人多,离子女近、自然环境好、周边配套设施完善之地。这种政府行为的养老服务业无疑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

3、全社会投入医养服务

应加强农村医疗服务场所和设施的建设投入,增加专业养老护理培训;对农村养老机构予以重点支持;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入;要让不同收入的老年人都享受到“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政府对农村养老服务业加大资金投入,可通过市场化手段来应对老龄化问题;政府要注重建立养老护理人才培训体系;支持民间资本对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及其它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用于医养服务。

结合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科技金融 创业投资 科技贷款 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9—131—02

1 当前江苏科技与金融结合存在的问题

1.1 信贷对科技创新投放不足

江苏金融业还不够发达,从金融业行业结构看,银行业虽仍占主导地位,证券业等份额有待提高。从存款余额来看,近年来呈现增长趋势,2009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50061.85亿元,比年初增加11804.5亿元,比上年多增5236.6亿元;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9137.6亿元,比上年多增4826.5亿元。但江苏省金融业发展与上海、北京等还有一定差距,占服务业比重距离先进地区差距较大。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2009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金融统计与分析》(2009年第1期)

商业银行科技贷款占全部贷款的业务份额还比较低,就企业自主创新过程经费来源看,占目前科技投入分量也不足,距离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差距更大,2009年,科技企业自筹资金占56.7%,金融机构贷款占筹集总额的13.6%,表明江苏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信贷供给不足。直接服务科技企业的科技信贷专营机构数量不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进展不大,据数据显示,江苏省有53.94%的中小企业是因为资产抵押能力不足,23.84%的中小企业没有合格担保人不能申请到银行的贷款,同样面临融资困境,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这说明抵押和保证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2 创业投资发展不足

(1)资金来源问题。江苏创投机构的资金主要是由国有资金、民间资金和境外资金构成,近年来,民间资本所占比例有所提升,但国有资金仍占据主要地位。2011年,全省创业投资资金来源总规模为782.6亿 ,其中:国有资金375.1亿元,占47.9%,(财政出资66.62亿元,占17.76%,国资机构出资308.48亿元,占82.24%)。资金来源过于单一的公司治理结构阻碍了全省创投的加快发展,表现在创业投资的长期预期收益与对短期利润追求的矛盾,从而导致投资总量的不足。

(2)创业投资总量较低,占GDP 比重距离创新型国家存在差距,获得风险投资支持的科技企业数量不多。科技企业的资金获得大部分来源于自筹资金和银行信贷,直接来源于创业投资资金不足。政府对创业投资支持种子期科技企业扶持力度比较薄弱,VC—PE化现象比较严重,对科技创新前端支持不足、后端过度竞争的比较多。

(3)多层次资本市场不完善,创业投资缺乏退出渠道。根据2011年江苏省创业投资调查的统计情况看,影响创业投资发展的主要因素依次是“缺乏多层次资本市场”、“缺乏创业投资行业法律法规”、“企业管理水平”,与2010年相比,“缺乏创业投资行业法律法规”超过了“政策不明朗”成为影响创业投资发展的第三个重要因素,这表明继续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仍然是解决创业投资发展的困难重要途径。

1.3 直接融资手段发挥不足

(1)企业上市数量不多,在中小板上市的中小企业只有四十多家,且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机械设备行业,加之投资风险较大,离成长性中小企业巨大的融资需求还有和那距离,特别是创业板。

(2)资本市场缺乏层次。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门槛过高、普通中小企业短期内无法进入;中小企业板市场、代办股份转让市场和地方产权交易所,但是这些机构实际运行存在风险和监管的不足,效率低下。

(3)中小板尚未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尽管中小企业板在技术操作层面已经有所创新,但在发行审核、发行方式、股份流通、在融资安排以及上市交易、退市和信息披露等方面,中小板延续了主板市场的条件,上市门槛太高,大量的成长性中小科技企业无法通过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

数据来源:2009江苏100家中小企业调查数据。

1.4 科技金融产品创新不足

目前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产品还比较单一,科技保险、科技企业债券、票据、信托等产品数量和额度都比较小,2009年全省企业通过债券市场累计融资578亿元,其中,25家企业发企业债415亿元。票据市场在2009年一季度末,全省票据贴现余额达3368.4亿元,到四季度末,票据贴现越已将将至2071.9亿元,下半年票据贴现规模明显下降。同时,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贷款推进缓慢;科技担保作用不明显,适应科技企业的风险机制也不健全。

2 江苏科技与金融结合水平不高的原因分析

2.1 科技金融主体认识不到位

地方政府还不重视,部分科技部门只会用财政拨款,不注意吸引社会资本支持科技创新,科技企业往往大多重视政府无偿资助,社会资本的参与是科技创新投资动力源泉。江苏省2009年全省科技投资96亿元,而年末城乡居民储蓄额达3557亿元,如果每年能够争取其中1%投入资金,则全省科技创新的实力将会大幅度提高。而国际、国内其它地区,找不到投资方向的过剩资金将不计其数,只要运作得当,资金会源源不断进入江苏区域;金融机构创新意识不强,仅把贷款流向资金回收较为稳定的企业,如各大商业银行为保证贷款安全,在客户的选择上,只瞄准大型国有企业的做法,而对科技贷款重视程度也不够,科技信贷甚至没有单独列统。

2.2 科技金融结合渠道不通畅

政府间各自为政,没有政策合力。科技部门和金融部门关门抓科技金融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双方直接工作交流、互动不多,行业差异、界限也比较大,对各自工作特点、规律了解很不全面。政府与企业、企业与银行、政府与银行都有相互沟通不充分问题。

2.3 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专业从事科技金融服务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数量不多,质量也不高;科技无形资产的登记、评估还比较难,标准不统一;科技金融中介交易服务市场发展滞后,全省性的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科技企业股权交易平台没有建立,区域性“三板”、科技企业股权柜台交易、股权流动平台推进缓慢。为促进江苏省科技金融发展,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技创新体制与法规政策研究,引导江苏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应积极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强中介组织的建设。构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实践活动的中介,使各类研究成果顺利地与实践结合,有效地指导科技创新活动,迅速产生实际的经济效果,对江苏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实践活动产生推动作用。

2.4 科技金融人才缺乏

缺乏既懂科技,又懂金融,还懂一些企业运作的复合型科技金融人才。江苏省企业科技创新队伍和力量薄弱,制约着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江苏省的中小企缺少建设和维持自由研发队伍和平台的实力。与此同时,科技人员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事业单位,而对国民经济影响越来越大的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单位不仅人才少、而且投入少,这极大地限制了江苏的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当前,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中小科技企业由于实力弱小,难以投入更多资金用于科技创新,这就需要政府提供帮助。历史上,越是奉行赶超战略的国家,往往政府在科技创新中越处于主导地位。江苏省发展创新型经济,就是要全面超越传统的发展模式,按旧有模式,由市场自发发展,是很难实现超越的,与先进国家的差距相当大。

3 江苏科技与金融结合政策建议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看出,江苏省科技金融的更好结合,需要在财政投入体制机制、信贷产业和服务、金融服务机构等方面取得转变与创新,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考虑:

(1)优化省级财政经费资助结构,综合运用无偿资助、偿还性资助和贷款贴息的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参与实施省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同时加大对金融资本、创业资本及民间资本参与科技项目实施的引导力度。

(2)加强对科技企业信贷服务,研究建立科技贷款统计制度,不断提高科技型企业贷款投放量占全省总量的比重,确保科技贷款增幅高于同期全部贷款的平均增幅。

(3)加快推进科技企业上市和发展债券融资,扩大直接融资渠道。

(4)发展创业投资,加大对初创期科技企业的扶持。

(本文系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研发》(2012BAH29F02)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曹颢,尤建新,卢锐,等.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1,19(3):134—140.

[2] 房汉廷.关于科技金融理论、实践与政策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0(11).

[3] 卢金贵,陈振权.科技与金融结合问题研究:广东视角[J].南方金融,2009(6).

结合问题研究 篇4

目前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国外高职院校已经普遍应用, 而在国内虽然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早在文化大革命的半工半读中体现, 但是由于在思想认识上的不足、企业的不积极性、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时间限制, 导致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仅在部分高职院校的部分专业中使用, 而且从整体上讲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运行体系和长效机制。同时, 国内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研究多集中在该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方面, 而没有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高职院校中不能普遍使用的瓶颈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社会各界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高职院校不能普遍使用的原因, 更没有提出系统地解决制约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高职院校中应用瓶颈问题的方法。导致目前国内出现这样的现状: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难以就业, 而企业对优秀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又难以满足的状况。

那么制约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应用的瓶颈是什么呢?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已势在必行。

2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瓶颈问题

对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 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学习国外合作教育的经验, 于“八五”和“九五”期间在全国进行了试点, 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但仍然有很多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中“孤军奋战”[1], 并且难以吸引企业参与开展深层次的合作

目前已开展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 大多是学校主动在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高职院校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 既是工学结合的发起者, 也是组织者、策划者和主要的实施者, 在出现问题和困难时, 还是主要的解决者、协调者。导致大多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不堪重负, 严重影响了工学结合的顺利开展。

同时对高职院校:一方面, 双师素质教师严重不足。真正具备较高理论知识, 又有丰富实践经验, 能指导学生实训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 不能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另一方面, 课程开发尚不能完全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高职课程的改革既要符合企业的需求, 又要符合职业课程的基本要求, 导致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特色不明显。使得高职院校很难吸引企业开展深层次的合作。

2.2 企业缺乏动力[2]

一方面,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 往往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只对能立即带来利益的成熟技术感兴趣, 没有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业价值链中, 不能主动承担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企业参加工学结合不能像职工教育那样将费用列入成本, 也不能减免教育附加税, 从一个侧面也抑制了企业参加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大多数高职学生不具备顶岗实习的能力, 只能进行一些低层次的跟岗实习, 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还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和运行, 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高职学生到企业中实习或实训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涉及企业生产的机密与知识产权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一般都不愿意牺牲经济利益与高职院校合作。

2.3 缺乏政府层面的法律进行宏观调控

目前, 在法律层面上尚缺少有效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对校企合作中的学校、企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 尤其是对企业的利益保护不够。各级政府尚未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造成很多项目难以获得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协调, 使得工学结合主要靠关系和信誉来建立、维系, 缺乏内在动力, 难以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

3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瓶颈问题的解决办法

3.1 学校要努力拓展优势, 多渠道进行探索[3]

首先, 发挥行业优势, 加快重点专业建设。

学院在专业设置、办学设施、人才市场、资源信息等方面都与企业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坚持以“就业导向”为原则进行专业改革与建设, 巩固加强传统优势专业, 并依据传统专业逐步拓展相关新专业, 加快专业调整步伐, 优化布局。

其次, 加强校企合作, 开发校本教材。

围绕所确定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模块, 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 结合企业操作的实际情况, 特别是岗位实践的具体问题, 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 邀请企业相关人员合作开发校本教材。在课程的难度和广度方面, 遵循“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建设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教材与教材体系。

再次, 支持顶岗实践, 打造有高职特色的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加大对顶岗实践的扶持力度, 让教师深入到企业生产中。坚持中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锻炼制度。把优化“双师”结构作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 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

3.2 提升企业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政府要加强对实施工学结合企业的利益保护, 减轻企业的负担, 提升企业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例如, 对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并支付报酬的企业, 可以给予相应税收优惠, 或配套的专项奖励资金。

另外, 学校也要设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一方面是从减轻企业的负担这一角度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的工作分散安排, 即每个企业安排1~2人。这一做法虽然提高了学校工作的难度, 但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又使学生得到了实惠。另一方面派教师到企业为学生授课的同时, 也要求教师深入车间, 协助企业进行产品研发工作, 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 使企业在协助学校开展工学结合的同时得到技术援助, 从而调动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

3.3 政府方面要加大政策支持, 落实相关制度

推行工学结合, 就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让学生毕业前有机会顶岗实习, 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也有助于缓解贫困家庭学生的经济困难。

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的规定, 政府必须出台与工学结合相关的配套政策, 如要使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就必须出台对支持工学结合的企业的优惠政策;为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就要出台对高职院校相应的管理政策, 以及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时的劳动保护、安全与福利等相关政策。只有拥有了具体的配套政策、加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 才能更有力的促进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教育。

结束语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处在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以上是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实施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和总结。随着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深入进行, 学和用之间的关系将越来越紧密, 作为高职教育的实施者, 我们需要继续实践与探索, 使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更好地适应我国高职教育的具体情况, 朝纵深方向不断推进发展。

参考文献

[1]蒋茂东.工学结合:“双赢”背后的“两难[”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3 (1) :16-18.

[2]张翠英.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 2010 (2) :116-117.

“读写结合”的问题诊断(推荐) 篇5

洪泽县实验小学 徐 凤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来的,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教学最核心的任务应为“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其中一个重要的策略则为读写结合。读写结合,因其寓写于读,以读促写,以写提升读而备受一线教师的青睐。但读写结合在现实课堂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无视知识关联,束缚学生思维,缺少情感滋润,忽视语言形式,以致于效益低下,流于形式,使得语言学习的效果并没有明显的改变。

一、无视知识关联 总分结构作为基本的构段方式,在课文中极其常见。在多次听课中,发现很多老师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东方之珠”》《庐山的去雾》《海底世界》《黄山奇松》等课文时,都会毫不犹豫地把“总分构段”作为读写结合的点。如围绕“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这儿的景色真美啊!”“天上的白云千变万化。”用总分结构写一段话。这样的读写结合,无视知识的前后关联。教学内容选择取舍的关键是学生的学习状况,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为了有效适宜地确定教学内容,找准读写结合的点,就必须了解学生目前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需要知道什么,通过教学必须让学生知道什么等一系列问题。不同学段、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是不一样的。《北大荒的秋天》和《“东方之珠”》这两篇课文,都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课后练习分别提出:“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原野热闹非凡的’的”“仿照课文第5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很明显,这两个练习的设计意图就是要让学生学习“总分结构”。是不是再以后的教学中,就不需要学习“总分结构”了?也不是。应该把训练的重点放在围绕中心句从不同角度分写。《海底世界》第3、4自然段虽然都是总分结构,但是“分写”的方式并不相同。第3自然采用的是“围绕中心句列举不同事物分写”的方法(分别列举海参、梭子鱼、乌贼和章鱼、贝类、深水鱼不同的活动方式)。第4自然段采用的是“围绕中心句从不同角度分写”的方法(从色彩和形态两个角度分别写出海底植物的差异)。这课应该重点关注哪一种呢?不可随心所欲,要理清知识的前后关联。《北大荒的秋天》第4自然段围绕“原野热闹非凡”,分别列举了高粱、大豆、榛树。这种分写方式与《海底世界》第3自然段完全相同,就不需要再讲了。《“东方之珠”》第5自然段围绕“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从港湾里和马路上这两个方位分写,与《海底世界》没有重复。对于《海底世界》这一课的读写结合,我们就要把“仿照第4自然段,围绕中心句从不同角度分写”确定为本课的表达训练点,如让学生围绕“公园的花儿真美啊!”,从颜色和姿态两个角度分写。之后再教《黄山奇松》时可以学习“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分写”的总分方法,等等。这样的教学充分关注到了知识的前后联系,关注到了学生的需求,循序渐进,让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逐渐走向圆满和丰实。

二、束缚学生思维 图片因其色彩鲜艳、形象直观,深受大家喜爱,时常被运用于教学中。尤其在低年级,经常利用图片,让学生进行小练笔。然而使用不当,也会束缚学生思维。如一位老师在执教《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苏教国标版第八册)这篇课文,紧扣细节描写学习第二自然段,让学生体会到这几句话抓住了人物的外貌、衣着、语言、动作等细节展开描写,让我们认识了不拘小节、潜心研究、平易近人的爱因斯坦。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爱因斯坦平凡中的伟大。紧

2016.2 视 点 接着,老师出示了书中插图,让学生从外貌和衣着两个方面来写一写小女孩。老师的出发点是让学生迁移练笔,学以致用。但从学生交流来看,学生所写内容差不多,基本上都是:小女孩长着一头棕色的头发,扎着两个小辫子,戴着大红蝴蝶结。身上穿着一件粉红衣的上衣和一条蓝色背带裤,可爱极了!学生为何写着如此雷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出示的图片,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无法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文字从心底流淌出来。笔者在执教这一环节时,作了小小的改变,学生写得各不相同,精彩纷呈。师:这样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如果让你来写一写,你想抓住哪些细节展开描写? 生:我想抓住她的外貌和衣着来写。生:我想抓住他的外貌、衣着、神态及动作来写。生:我想抓住他的外貌、衣着和语言来写。师:下面,请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写一写你心目中的那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生练笔,师巡视指导)师:我们来交流一下。生:她,长着一头黑瀑布般的长发,扎着两根长长的麻花辫,带着兔耳朵发夹,眼睛忽闪忽闪的,真是可爱极了。她身穿粉色公主裙,脚上是一双点缀着蝴蝶结的凉皮鞋。在放学路上蹦蹦跳跳,好一个俏皮的小女孩。师:你是抓住了她的外貌、衣着和动作来写的。谁再与我们分享一下? 生:小女孩长着一头卷卷的长发,看上去很洋气。白里透红的脸蛋上镶嵌着一双如黑宝石般的大眼睛。她笑起来如一朵盛开的桃花,笑声像银铃一样清脆。她穿着一件天蓝色上衣和粉色背带裙,可漂亮了,真像一个小天使。生:“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小女孩哼着小曲儿,一蹦一跳地走在路上,只见她扎着一个马尾辫,也跟着身体一晃一晃的。上身穿着一件印着小花的白色T血衫,下身穿着牛仔短裤,脚上穿着运动鞋,真是活力四射。师:寥寥数笔,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练笔的成功主要源于让学生自由表达,写的是自己心目中的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这样的读写结合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三、缺少情感滋润 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因此语言的作用除了交际性之外,它对人的精神更有引领和塑造的作用。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精神的成长恰恰有赖于我们一次次的言语实践。某教师在执教《鞋匠的儿子》(苏教国标版第十一册)一文时,当学到林肯首次在参议院演说,有部分参议员想要羞辱他时,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参议员会怎么羞辱林肯呢?请写下来。”结果可想而知,学生的语言竭尽羞辱之能事。生:你出身低贱,怎么能做总统呢?赶紧回到你的破房子里去。师:你抓住了林肯的出身来羞辱。生:鞋匠的儿子只能是鞋匠,去做你的鞋吧,不要企图做总统了。生:“癞蛤蟆想吃天鹅——妄想”,你就是这只癞蛤蟆,能做总统吗? 师:你都能得用歇后语,不错。„„ 学生倘若进行的都是这样的语言训练,以羞辱别人,践踏别人的人格为代价,那么他们究竟能从中得到些什么呢?从学生隐隐发笑的神情中,从学生无比嘲笑的口吻中,我不知道这样的语言训练到底要培养学生什么。这样的语言训练,面是宽了,但是语言发展的依托,学生的情感归属却没有了。对于这一课的教学,教师更多注重的应该是林肯面对羞辱是如何智慧从容地征服对方的,应该是对林肯人格与语言艺术的学习、领会与叹服。这是一次绝好的情感滋润与精神熏陶。本文结合点可以设计为:演讲结束了,那个态度傲慢的参议员看着林肯离去的背影,想着林肯真诚的演讲,非常后悔。请你替他写封信给林肯,表达自己真诚的惭愧和敬佩。这样的读写结合有了情感的滋润,让精神与语言共回味,共成长。

四、忽视语言形式 《大自然的文字》(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是一篇科普小品文,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为我们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这类课文

2016.2 视 点 很容易上成科学课,把教学的重心放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放在拓宽学生的视野上,放在丰富学生的知识上。很多老师读写结合的点放在“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文字,为大家作具体介绍”。学生的语言都非常简洁,如从树的年轮知道树的年龄,从蚂蚁搬家知道快要下雨了。面临如此高度凝练应答的尴尬,原因何在?不是学生不想详细描述,是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详细描述。“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样的读写结合没能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王晓奕老师执教《大自然的文字》一课,用专业的眼光教语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师:同学们,《大自然的文字》这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介绍了星、云、石灰石、花岗石这些事物所蕴含的科学知识。但是,每一种事物的说明方法是不一样的。请你比较一下这四种大自然的文字,作者分别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生自学)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师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看(指板书),叙述、描写、对比、设问,作者用了四种不同的说明方法。其实文艺性说明文的方法还有很多,像以前我们学过的《石头书》,用了对话的方法;《恐龙》用了比喻的方法;《航天飞机》用童话的方式来介绍。总而言之,不论是叙述、描写、对比、设问,还是其他的方法,都是把一个科学知识通过一个情境来表现,而知识因为有了情境,所以让人爱读、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师:来看看这个大自然的文字,你认识吗?(出示树的横切面)生:这是树的年轮。紧接着,王老师出示了有关年轮的资料:年轮的宽窄不仅反映了树木的生长速度、材积的年生长量等,而且也是衡量外界环境因子变化的重要指标:如在雨量充沛与温暖的条件下,树木生长速度,年轮的距离也较宽;相反,在寒冷与干旱条件下,树木生长缓慢,年轮就显得较窄。而且,树木年轮的宽窄真实地记载了各年的气候状况,故通过年轮的分析,可获得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气候演变规律。像火山爆发时,大量灰尘和气体进入同温层,遮住大片阳光,使温度降到冰点以下,会给树内留下叫做霜轮的特殊标记。而地震则会给树造成损害,使树在以后的一些年中产生较薄的年轮。师:现在,请你选择一种或几种说明方法,模仿课文中介绍文字的写法,说明一下“年轮”这个文字。三五句话就让这个文字变得生动、形象起来。(生自由写作后交流)生:年轮为什么会有的宽有的窄呢?年轮的宽窄又说明什么呢?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就会告诉你,年轮的宽窄不仅反映了树木的生长速度、材积的年生长量等,而且也是衡量外界环境因子变化的重要指标:如在雨量充沛与温暖的气候条件下,树木生长迅速,年轮间的距离也较宽;相反的,在寒冷与干旱条件下,树木生长缓慢,年轮就显得较窄。师:你看,这位同学运用的是设问法来介绍年轮的。生:看到树林里那一个个的树墩,可在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来,它们并不普通。因为树墩上那一圈一圈深浅相间的环就是年轮,每一环就是树一年增长的部分,数了树的年轮,便可知道这树的年纪。而年轮的宽窄还能告诉我们当年周围环境以及天气情况。如果年轮间的距离较宽,说明当年树木的生长速度快,当年的雨量充沛、气候温暖;如果年轮间的距离较窄,说明当年树木生长缓慢,当年比较干旱、天气寒冷。师:这位同学采用的是对比法,让人印象深刻。科学知识有了情境感就变得可爱了。《大自然的文字》这篇课文就选自前苏联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第一章,有机会请你一定要去读一读这本有趣的书,你一定会发现大自然太奇妙了!总之,为了让读写结合落到实处,我们必须以“写作”为本位要求,重视知识关联,放开学生思维,给予情感滋润、关注语言形式,找准有效的落脚点,真正依托文本,让读写互动,读中求法,写中提升。(责任编辑:万福建)

2016.2 视 点 读中悟,悟中写

——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洪泽县实验小学 徐翠萍 《新课标》指出:“习作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与生活相结合,与活动相结合。”“在习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这就告诉我们:阅读是习作的基础。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大部分是经典文章,在寓意、题材、体裁、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具,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抓住每一个契机,以读导写、读写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读书与写作的能力。怎么样才能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就必须根据教材特点找准契机,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通过学生从读中悟写,以读带写,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一、适时训练,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 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看一堂课是不是语文课,重点就是看教师是在教课文还是教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少而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则。如果上课东抓一下,西摸一把,看起来什么都有了,结果却什么也没有教会。就会犯 “面面俱到,面面不到”的错误。在一篇课文中选择一个或几个语段重点教学。在语段教学时,要抓住重点词句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让孩子在对比、模仿中领悟语言,习得语言。如,我指导学生学习了《珍珠鸟》一课中的“起先„„随后„„”后,就让学生现场用词写话训练,如:“这段音乐起先缓慢抒情,随后就动感的让人想随之起舞。”可见用词准确,文从字顺,立意明确。其次在指导运用词语还要加强句的教学,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将有关语法知识渗透进去是有必要的。

二、发挥想象,培养创意表达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了解到有许多空白点,是作者言犹未尽的。教师可以抓住这些训练点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发挥学生的想象,适时拓展,也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黄山奇松》一文,“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学生通过想象在句式中去探索,在不断探索中去创新、发展,从而了解黄山松的其他姿态。阅读教学中有许多课文存在空白点,只要教师善于发现,适时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锤炼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三、明确写的目标,激发写的欲望 写话教学应该根据年段特点,低年级以写一句话为主,中年级以写几句话为主,高年级主要是写一个片断。阅读教学来中写的目标有两个:为读而写,为写而写。为读而写是为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如:适度的想象补白,课文的续写、缩写、读后感等。为写而写是为了让学生学习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如仿写。明白了关于写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四、凸现写的表达形式,教会写的方式 一是教师要正确地解读文本的表达方法,2016.2 视 点 做到有的放矢。执教课文《麋鹿 》,最后一部分主要写了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这部分内容,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课文。在读通读懂得情况下,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来介绍麋鹿的经历。这个过程之后,学生可以试着写一写导游词,可以介绍家乡。在班级进行介绍。这样的训练,凸现学生写的表达方式,在运用中学会方法。二是要把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贯穿在以后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走进文本 领悟表达方法。《负荆请罪》初读之后引导学生加小标题,知道这篇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又联想到另外两个故事《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

五、选取恰当途径,找准读写结合点 在阅读教学中,写的基础是理解课文内容,写话一定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1.仿写句子 策略:提示语境,巧妙引渡 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的佳句,作为读写结合点。先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的品读,体会句式对情感表达的作用;接着提供语境,让学生运用相关的句式进行练习;最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内容进行仿写。小学阶段重点仿写的句子有:用词准确、刻画生动、描绘形象的句子,比喻恰当的句子,比拟形象的句子,排比手法运用恰如其分的句子,关联词使用得当的句子等。如在《负荆请罪》中,“既然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先读句子,与陈述语气的句子相比较,体会语气和情感色彩的不同。然后让学生将陈述句改写反问句感叹句。2.补写文章中的空白 策略:联系具体的语境,引发想象 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抓住空白点进行想象补白,以拓展课文内容的空间,拓宽理解的背景,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如执教《孔子游春》一文,学生学习完“论水”部分,提出疑问,这水还能像什么?通过质疑,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这里的补白,主要在情节描写的情感点上引发共鸣,激情达义,或者在内容叙述的思想上感悟深化,是教学的点睛之笔。3.仿写精彩的段落 策略:拓展空间,促进内化 文章中有很多描写精彩生动的结构段,尤其是课文的开头、结尾、人物肖像描写、心理刻画、对话方式、自然环境描写等精彩段落,都可以用来进行仿写。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了解段的构成方式,逐步形成段的概念。同时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4.续写故事 策略:尊重原文,拓展思维 首先,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以原文的结局为起点,写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变化。其次,要展开充分的想象与联想,做到合情合理、真实生动。第三,要在主要人物思想行为、性格特点、语言特点和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续写可分为片断续写和全篇续写。阅读课上的续写以全篇续写为主,即学完课文后,根据原文的体裁、中心、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再续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来。

六、拓展延伸,形成能力 自读课文,理清思路。扫除生字障碍,读通课文,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去整体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容,获得对事物感受,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并且要理清文章的思路。品读重点,读中悟写。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品词析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容的,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语言魅力,学习写作知识。

七、应该注意的问题 1.要选取恰当的读写结合点,不能为写而写。2.写话可以有不同层次的要求,要有基本要求和更高要求,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3.当场指导很重要,要注意指导,反馈,提高实效性。以上几种都是课内读写交融的策略,语言习得重在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变“理解课文”为主的解读式教学为注重“读写结合”的实践活动。要善动心思,巧抓契机,适时练笔,丰富积累,锤炼语言。

2016.2 视 点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平时的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发现写作素材,注重积累,不断引导学生锻炼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真正让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责任编辑:万福建)寻找读与写的最佳结合点

洪泽县实验小学 严荣涛 语文教学应该对接现代社会对本课程的要求,建构理解和运用并重,并最终达到灵活运用。记得上海师范大学教育部“国培计划”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首席专家吴忠豪教授在一次国家骨干教师培训中明确指出:“对小学生来说,学语文首先就是学语言——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今后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应变‘阅读核心’为‘读写并重’并朝向‘表达’;在教材编写上,应变阅读本位的‘阅读教材’为听说读写并重的‘语文教材’;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应变‘阅读主导’为‘表达主导’;在教学内容上,应变‘理解课文’为注重‘读写结合’的实践活动。”这也就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从单纯的指导阅读转变为读写并重、读写结合,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不断积累语言,逐步学习运用语言。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呢?我们不妨走进以下几位名师的课堂,一探其操作的精妙。

一、抓住文中词语,于永正老师得心应手地将读写结合 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于老师对于读写的训练,有这样精彩的展示: 师:今天,通过读书,我们把课文读懂了,而且学会了描写人物的动作、描写人物对话时的提示语的方法。(突然发现似的说)还有一个词没弄懂:“饱经风霜”没弄懂。不过,书读到这个份上,我想同学们对这个“饱经风霜”应该懂了吧?懂的举手。(许多同学举手)我相信不要讲也会懂。但是,我还是不完全相信,究竟懂到什么程度?我要考查一下,我想了一个办法,叫你们写一段话怎么样?如果这段话写得好,就证明你们对“饱经风霜”真的懂了。三轮车夫的脸是“饱经风霜”的,那么请你想象一下,在旧社会里,一个拉黄包车的人,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从头发到眼睛,到皮肤,到嘴唇,甚至包括他身上穿的衣服,甚至包括头发。我给大家开个头好不好? 生:好。师: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请用这句话开头,展开想象,你认为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请你来写一写。但是这段话里面不准有“饱经风霜”这个词。通过你的具体的描写,告诉大家,这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生:写完,上讲台念。生: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但他的头发乱蓬蓬的,脸色蜡黄,一双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窝中,嘴唇苍白,没有一丝血色,脸上也布满皱纹,一身寒酸的衣服打着大补丁,浑身散发出一股汗臭味。师:这就叫“饱经风霜”。生: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他穿着一身褪色的衣服,双脚光着,手上的皱纹很多,但是头上戴着一顶帽子,乱蓬蓬的头发从帽子下钻出来。额头上有三条抬头纹,眼角也有三条皱纹,帽沿上也有许多灰尘。虽然天气很寒冷,但是他的鼻子上还是挂着许多汗珠,嘴唇上也有许多皱纹,耳朵冻得通红。我想,他拉车也不只一两天了。师:好的,这就叫“饱经风霜”。好,课上到这,把这段话抄在你的小作文本上。这儿写的设计多么高妙,既检查了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又为学生提供了练习写人物外貌的机会,使其成为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真是一箭双雕。

二、通过角色体验,薛法根老师水到渠成地将读写结合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薛老师在指导学生读写结合时,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是抓住本课的重难点,创设父子对话的情境,让学生去理解爸爸为什么要“我”把这条

2016.2 视 点 鱼放掉。当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到爸爸的立场上,在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薛老师又自然而然地延伸先前的话题,在本课结束前,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写话练习。师:如果我是汤姆,我肯定会软硬兼施,要让爸爸同意我不放掉鱼,你们信不信? 生:我信。师:谁愿意来做爸爸,我做汤姆。(学生积极性特高,当汤姆的爸爸,一个“特级老师汤姆”的爸爸,机会难得呀!)老师选了一位。师:你要请一个你的帮手吗?他要在你最关键的时候助你一臂之力。生:好吧。两名学生上台。“汤姆”马上进入角色。师(汤姆):爸爸,好大的一条鲈鱼!生(爸爸):(迟疑片刻,马上反应过来)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师:(汤姆)凭什么放掉!这可是我从未见过的大鲈鱼呀!生:(爸爸)因为离钓鱼的时间还差2个小时。师:(汤姆)不就是两个小时吗!又没人看到!这是就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生:(爸爸)没人看到也不行!我们一定要遵守规定!师:(汤姆),“规定规定”,“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生:(爸爸)你怎么能这样!如果大家都像你一样,那我们的社会不就乱套了吗?照这样发展下去,你将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师:(汤姆)真的一定要放? 生:(爸爸)必须要放!师:(汤姆)那我放了啊?(作放鱼样)生:(爸爸)你真是爸爸的乖孩子!师:现在,如果汤姆要把对爸爸的感激、敬佩的心情写出来的话,他会写些什么呢? 此时,学生又成了“汤姆”,丰富的体验使他们似乎有说不完的话,欣然提笔,一挥而就。这样的读写结合可谓水到渠成。

三、利用丰富联想,王崧舟老师不落痕迹地将读写结合 王崧舟老师执教《荷花》一课时,曾有这样一个写的设计: 师: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说些什么?仿佛又想做些什么?请把你的想象写在练习纸上。(学生独立写话,五分钟后,开始交流。)生:(读)我是一朵美丽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让前来观看的游人们更早地看到我美丽的面孔。生:(读)我是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小姑娘,穿着洁白美丽的衣裳,穿着碧绿的裙子,在随风飘舞。生:(读)我是一朵招人喜欢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要跟别的荷花比美,你们谁也没有我这样美丽动人。师:同学们,看来,我们每个人心中都绽放着心中的荷花。此时,我们欣喜地发现,荷花已被学生的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拟人化甚至人格化了,荷花已不再是自然之花,荷花成了学生的心灵之花。我们强烈的感觉到,不是荷花在言说,而是学生自己在言说。王老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既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又加深理解和丰富了课文内涵,培养了创造能力。于是,一朵朵人格的荷花、文化的荷花盛开在学生的纯净心灵中。

四、洞察全文意境,管建刚老师别具匠心地将读写结合 《月光启蒙》一课,管老师对题眼“月光”的教学,一层一层剥开和推进,一步一步丰富了学生对月光的认识。管老师很巧妙地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文章不厌百回读,放到写作上就是不厌百回改。我把课文改了,现在发给同学们看一下,你觉得我改得怎么样? 师:请问,管老师改的这篇是改糟了,还是改好了? 生:改糟了。师:为什么? 生:从第一段就可以看出,管老师把孩子认为最美的词语给删掉了。师:哦,原来你们觉得我写的不好,是我把课文里的几处写月光的,给删掉了。删掉了这85个字。假设课文原文是一百分。你们认为我的文章打几分? 生:我给你打0分。因为这样就不符合题目了。师:那我把月光启蒙改成母亲启蒙是不是一百分了? 生:不是。

2016.2 视 点 师:你给我打几分。生30分。有的说:75分,80分,50分。师:才删掉了85个字,就使得文章发生了这么大变化,为什么? 梳理:这月光是描写的线索。这月光里含着作者的主观感受,作者是寄情于景。师:这柔和的月色,让他一下子就想起了同样柔和的母亲。原来,月光里有母亲哎。柔和的月光仿佛就师柔和的母亲。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进行读与写的结合

洪泽县实验小学 应洁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叶圣陶先生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着直接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有利于促进阅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读写结合,以教材为依托,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作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

一、经典引路,模仿文本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1.句式仿写 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片断用了特殊句式,学生完全可以仿写。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一文中较多地出现了排比的句式,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在教学时,让学生对比感受排比句用在这里可以加强语气,增强气势。然后让学生进行仿写,师引请生齐读被删掉的这些描写月光的句子。师:这些句子里,哪一句描写月光写得最淋漓尽致? 生: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了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着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师:原来,这明月还是简简单单的明月吗? 生:月色里有母亲的慈爱。生:明月是普通的,但作者在明月里注入了母亲对他的爱,和他对母亲的爱。师:好像那月就是人!一起再来读句子。师:那明月不只是明月!再来读句子。生。此时明月已至中天„„ 师小节梳理:哦,原来作者这文章是这样写的。如果说管老师的这张纸是作文的话,作者的就是真的文章,文学作品。有了这四句,才能叫做《月光启蒙》。这篇文章还营造了一种意境。这篇文章是一

可以写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用上排比等手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表现技巧,2.构段仿写 结构的仿写可以是段式结构仿写,也可以文章结构仿写。学生接触较多的段式结构是总分式、总分总式、并列式等。我们可借机引导学生进行结构仿写。例如《轮椅上的霍金》一课,为了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文章的第八自然段运用了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把全文自然地衔接起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看到了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我就指导学生介绍人物的两个特点,学着用“„„不仅„„而且„„”的句式,将这两个特点贯穿起来,学生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加深对这种结构段的认识。再如《爱如茉莉》一课,文章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刻画了父母之间真实深挚的爱,这是写人文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3.顺序仿写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就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要注意表达的顺序,如: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地 2016.2 视 点 篇很有诗意的散文。一半的诗意来自这些事情,一半的诗意来自这85个字,来自月光„„ 让学生对比学习评价老师删改后的文章和课文,在阅读交流碰撞中,学生潜移默化明白了什么叫作品,怎么写文章有诗意,实现了学生在写作成长中的“质”的飞跃。清代教育家颜元有言:“讲之功有限,习之点转换顺序、方位顺序等等,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范例,我们可以有意识加以引导和训练。例如《黄果树瀑布》一课的游览顺序,观察的方位清楚明了,观察时的感受让人身临其境。我们教师可在教学本文后,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写作顺序,写写自己的一次旅游经历,写一写《我的家乡》、《美丽的校园》等。4.立意仿写 许多文章的立意独具匠心,是值得学生模仿学习的。教师要有机地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作者确定主题和表达中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立意能力。如教学《理想的风筝》这一课,就可指导学生模仿这课的写作方法,写自己难忘的人。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模仿在教学中的价值。指导仿写是小学生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这样的仿写就是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感积淀下,“依样画葫芦”操练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思维启训,拓展文本 崔峦先生曾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掌握了较多的写作方法,拓展练笔比较适合他们。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在描写中都留有一定的空白,善于抓住文章中的空白点,挖掘文章中言犹未尽之处,创设情境,取意植根课文,想象取之课外,激发学生的思维,填补文章的空白。1.教材精简处的合理拓展 有些课文在许多地方语言简洁,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在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行练笔。如《小草和大树》一文中写到了夏洛蒂受到了骚塞的羞辱,“她在一阵锥心的羞惭和痛苦中昂起头来,把这封浸透冷酷和偏见的信钉到床头,让它随时刺激、鞭打自己的灵魂。”“发誓偏要在这个‘不是妇女的事业’上闯出一条路来。”让学生想象夏洛蒂此刻的心理活动及做法,感受夏洛蒂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这样既训练了学功无已。”探访名师课堂,不难发现他们有效地避免了课堂上的“光说不练”。从中,我们知晓在阅读教学中,要最佳地做到读写结合,必须善动心思,巧抓契机,合理运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适时练笔。相信当学生“笔随心动”之时,我们的课堂就能诗意展现“挥毫落纸如云烟”的曼妙场景!生以人物想法、言行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技巧,又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2.课文精彩处的改写延伸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积累祖国语言文字,并学会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教材中,有的课文语言优美,词汇也相当丰富,教师除了要求学生熟记,进行低层次的语言积累,还要充分发掘教材进行拓展。如《爱之链》一文,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文章到了这里结束,可是文章留给人的思考并没有结束,女店主想说什么?后面还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这样的结尾意犹未尽、耐人寻味,学生对故事有浓厚的兴趣。这时把握文章的空白点,让学生在遵循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进行续写。

三、情感抒怀,深化文本 “善读必易于达到善写,善写亦有裨于善读。二者皆运用思考之事,皆有关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之事,故而相通。”小语教材强调学生对规范语言的感悟和积累,也注重人文思想的渗透,注重潜移默化,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习做人。因此,很多课文都震撼人心,能唤起读者的感情共鸣,是学生写“读后感”的好教材。只要引导得法,学生的“作品”会是相当感人的。如《第一次抱母亲》一文非常感人:“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侯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护士不忍离去,静静地站在边上看着。母亲终于闭上眼睛。我以为母亲睡着了,准备把她放到床上去。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课文虽然学完了,可是学生心中涌发起的那份对父母的爱却澎湃迭起。这时引导学生写写自己的想法,写写自己的父母,学生就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此时情动而辞发,更是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四、内外结合,延伸文本

结合问题研究 篇6

关键词:行政处罚;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现状

一、 对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认识

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确立的一条重要原则,其是指,在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对被处罚人说服教育,同时对被处罚的行为、处罚的理由和结果,在一定范围内以一定的方式告知社会公众。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育与处罚被处罚人相结合。教育与处罚均以违法行为的存在为前提,教育的方式主要是说服,向被处罚人说明其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以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使被处罚人认识到自己的违法行为对自己、对他人都不利,使其接受教训,不再违法。二是处罚被处罚人与教育社会公众相结合。处罚要讲究社会效益,对被处罚的行为和处罚的理由和结果,以一定的方式加以宣传,从而使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哪些行为是合法行为以及违法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教育人们自觉守法。

二、对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在行政处罚中的适用现状

近年来,许多地方执法机关在行政处罚过程中,背离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只罚不教、重罚轻教的现象日益普遍。有些执法者“以罚代教”、“以重罚代轻教”,把处罚作为行政执法的第一目的,会导致行政管理实践中“一头沉”的结果。

(一)杜绝“只罚不教”

行政执法的目的和功能在于通过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他们能够遵守法律法规,这样保证良好的社会管理秩序和公共安全秩序。达到这一目的有两个手段,一个是教育,一个是处罚。[1]在现实的执法实践中,一方面由于执法者工作方式的的简单化,不愿意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另一方面,也由于利益的驱动,少数地方和部門将处罚作为执法的主要手段,甚至为处罚而处罚,这样的执法活动危害是很大的:

(二)不处罚才是行政处罚的理想目标

对于行政执法,处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从立法目的角度理解,处罚手段的运用,其最终目的是达到公众行为不再出现需要处罚的情形。如果处罚不是为了这一最终目的,势必导致处罚的现行目的不明确或出现偏差。当处罚目的不明确时,会出现为了罚款而处罚和为了指标而处罚的情况。上述情况的出现,一是会引起公众对法律的不满、怨声载道,甚至出现对抗举动;二是使法律威严在公众心目中下降;三是也不利于今后执法工作的开展。

(三)处罚本身即是一种教育

处罚要从教育的目的出发。《行政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法律的名称上都突出了是处罚的法律。依法进行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重要职责和重要手段。[2]如果对违法行为不处罚就是行政机关的失职,就是放纵违法,就无法保护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

三、正确适用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的几点建议

针对行政处罚实践中重处罚轻教育的现状,正确适用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的重点在于突出教育手段的作用,将教育贯穿于行政处罚全过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落实:

(一)做好处罚第一步

正确适用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的第一步就是合理执法,行使行政处罚权。这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执法者应严格依法行权,改进执法方式,执法有据,执法合理,做到罚无所怨,群众理解,公众信服;二是注重处罚与纠正违法行为的结合,在处罚的同时,避免单纯的惩罚主义,重在“纠正违法行为”方面下功夫,发挥处罚对当事人的警示教育作用。

(二)在法律文书中突出教育这一执法手段

具体说,在对当事人进行行政处罚时,对违法行为就予以指出,并在“现场笔录”上固定下来。在当事人进行陈述申辩时,也应当在“询问笔录”中体现出对违法行为构成的指控,违反法律的条文,以及给他人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性等内容。[3]为了实现处罚过程中加强教育作用的目的,笔者建议,可以借鉴《食品卫生监督程序》第22条的规定,促使其规范化、制度化。借鉴的具体方法是:首先,将这个规定推广到所有的卫生执法中,不限于食品卫生。其次,将“巡回监督检查”扩展到行政处罚领域。再次,建议在将《食品卫生监督程序》第22条规定中的“指导意见”适用到行政处罚时增加规定“加强教育”。

(三)重视事后宣传教育工作

做好行政处罚案件处理结束后的相关工作,使行政处罚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建议行政机关建立相关的制度规范,适时采取适当形式,将行政处罚案件加以公布,进行宣传。例如通过一些刊物、广播刊登宣传一些案例分析的文章,对案例进行点评,这对宣传法律规范,教育广大人民自觉守法有重要的意义。

(四) 完善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的程序条文规定

第一, 规定教育为行政处罚的必经程序。 在工作总体进程中,教育应当在处罚之前,而不应当在处罚之后;处罚应当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上,并作为教育的有力后盾。应当把教育程序设计为硬性的必经程序,规定不经此程序或者此程序没有履行到位的行政处罚为程序违规,责任人应受到必要的行政处分。

第二,形成固定教育模式,规范执法方式。要有落实教育内容的具体方式要求,应结合各项告知内容形成明确、规范的教育模式,让被处罚人在接受处罚前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性质、处罚条款、法定处罚种类和幅度等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第三,建立相关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规定办案人不经教育程序和不按规定程序教育的相关法律责任和行政责任,并将其作为单位和个人工作考核的硬性指标;建立健全办案记录和监督检查记录,随案卷归档等。

参考文献

[1]李健和.新编治安行政管理学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102.

[2]李健和.新编治安行政管理学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176.

[3]罗豪才.现代行政法制的发展趋势[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68.

作者简介:

结合问题研究 篇7

一、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存在的问题

1.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文学素质的培养。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课本内容虽然已经相对丰富,但仍然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一些商家为了出版一些小学生能够看懂的名著,对原名著进行了删减和修改,如儿童版的西游记和三国演义等,只把故事的大体梗概展现给小学生。这种做法,破坏了原名著的艺术之美和细节之美,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另外,注重知识而轻视能力这一错误观念,对小学生的阅读学习产生了错误的向导。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推荐他们对一些著作进行阅读,很多学生着重对著作中的知识进行掌握,而忽略了对著作整体进行欣赏。还有一部分教师由于本身对阅读教学的认识不够,只注重从阅读的角度提出考核要求,而忽视了仿写或者其他的写作练习。

2.在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部分学生掌握的知识过于机械化,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和句型,但是缺乏灵活运用的能力。这是由于部分教师会在阅读之后安排学生进行大量的仿写练习,虽然可以提高对文字的掌握和操纵能力,但是也会限制学生的创造性发挥,使学生的作品仅仅局限在某些特定的词汇及句型中,表达不出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所以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意读写结合起来,根据所阅读的文本特点而有侧重性地引导学生对写作方面的经验进行积累。

二、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教学的策略

1.为学生营造读写的氛围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整个社会的阅读和写作热情在持续下降。要想让小学生提高文学素养,重视读写学习,就必须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读写氛围。在家里,家长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家长还可以跟孩子一起读书,一起交流,让学生喜欢上阅读;另外,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去图书馆或者书店等地方,让孩子感受良好的阅读氛围。在学校,要为学生设立专门的读写课,给学生留出阅读和写作的时间。

2.教师对学生的读写结合过程进行有效的指导

所谓读写结合,就是把阅读和写作相融合,把在阅读中积累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实际写作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受本身语文素养的限制,不能自主地在阅读之后进行创造性的标记,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读书必动笔的习惯,让学生先学会做好读书笔记,掌握读写结合的基本形态;其次,让学生学会写读后感,在对一些文章进行阅读之后,学生肯定会有自己的感想,把这些感想写出来就是读后感,通过读后感的练习,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另外,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在对课本中的优秀文章或课外美文进行阅读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秋天》,课文语句精致美好,把秋天的特点全部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留心课文中的具体语句,让学生模仿课文中对秋天的描写来写一篇春天、夏天或者冬天的美文,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课前引导学生读写合作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导学案”广受应用,很多学校开始实施“导学案”这种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导学案,学生在对课文进行预习的时候能够做到有章可循,自觉地将读写结合起来,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减少很多无效的环节,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阅读全文,写一写他们对“滴水穿石”的理解。然后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滴水能够穿石的原因,学习文章中的三个例子,让学生体会到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然后可以让学生模仿文中的案例描述,仿写一个名人的例子,锻炼读写结合能力。

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积累知识,开发智力,提高文化素质;写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注重读写结合教学法的运用,把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解读和运用能力,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其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倪玉兰.读写不分家,教学两不误—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开展“随文练笔”的教学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2015(8):6.

[2]胡金成.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方法与途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J].飞(素质教育版),2013(12):51-52.

结合问题研究 篇8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勘察技术,方案选择,优化参数

1 深基坑支护工程中勘察工作必要性分析

深基坑的施工中必须对岩层进行开挖, 其本质是破坏了岩层原有的形态, 所以在施工中必须对周围的地质环境进行先期了解, 利用勘察数据为依据来进行支护设计, 这样才能满足安全目标。从深基坑工程中的影响因素来看其必须关注以下问题, 一是对地质环境和性质进行勘测;二是对支护方案进行合理的选择;三则对地下水进行处理;四是必须严格控制基坑支护的施工质量。可见施工中地质勘测是最为重要的前提条件, 其勘察的结果将为基坑施工提供必要的资料, 可以指导基坑支护方案、施工方案、排水方案的选择, 所以在深基坑支护设计时不能离开岩土勘察的辅助, 需要岩土勘察技术所提供的数据来帮助分析支护方案的可行性, 帮助其进行优选。

2 岩土勘察的技术分析

2.1 勘察方案与技术

对基坑工程进行岩土勘察是必要的技术措施, 如前所述其可以帮助支护工程进行方案选择, 此时勘察的范围是满足基坑侧壁稳定性评价和稳定性计算的重要条件, 是支护设计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实施勘察前应选择勘察深度, 通常选择施工深度的1.5-2倍。如果条件限制勘察现场过于狭窄, 不易操作则应合理设置勘察点, 最大限度的拓展其勘察的范围, 并配合边界开挖的技术来帮助拓展勘察资料的采集。常规的勘察通常是钻探为主, 配合地质调查技术和实验室土工试验等, 完成全面的勘察。

2.2 岩土层的基本性质分析

在勘察中主要的目标就是实现对岩土层性质的准确描述, 包括分布特征、地质剖面、力学性能、水位指标、地下水文、腐蚀分析等, 这些资料都将在岩土勘察中获取, 完成资料采集后, 根据资料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形成支护方案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参数, 帮助分析稳定性和内力变形等。

2.3 环境调查

岩土勘察还包括对施工区域周围环境的勘察, 主要是确定围护结构移位、基坑稳定性等指标, 其中包括了: (1) 周围建筑物情况、临近地质构造情况, 主要是勘察其结构形式、基础类型、建筑红线等; (2) 对周围道路的勘察, 如距离、活动荷载等; (3) 周围的管线、管道的情况, 如用途、埋深、位置等; (4) 地下可能存在的大型障碍物等。

2.4 岩性分析与稳定性评价

在勘察中应对岩层性质进行全面分析, 如风化情况, 软化程度, 断裂构造分析、节理描述等等, 这些资料可以从总体上对整个基坑位置的地质情况进行全面的描述。在此基础上, 分析岩土工程的内部和外部因素, 对工程施工方法上进行客观评价, 从而可以完成对基坑稳定性分析与评价。其中分析的重点是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总结地质结构中的不利因素分析, 确定导致边坡失稳的诱因, 以此选择基坑支护设计方案, 并按照评价结果来进行关键技术的选择, 这样就可以保证基坑支护方案的适应性。

3 基坑支护方案的选择

基坑支护设计中方案的选择是重要的前提, 因为深基坑的工程越来越多, 对支护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目前, 勘察设计在市场化的引导下, 其技术与标准已经十分规范, 同时工程中勘察资料与支护方案的结合已经十分紧密。但是因为支护技术的多样化, 使得支护方案也多样化起来, 因此要在诸多的方案中选择适应工程的技术措施并不容易。

所以选择支护方案的时候就必须参考勘察资料, 并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计算, 从设计方案中进行优选对比, 然后按照安全性和经济性、施工条件等来选择最佳的支护方案, 以此发挥勘察资料的作用。如:地层存在较厚的砂层或者地下水量较大, 此时就可选择降水措施为主的施工方案;如:放坡的空间大且土质良好, 可以考虑坡率法支护技术方案, 利用钢筋和钢筋网结合混凝土喷面来完成保护;如:放坡空间有限则土质良好, 则可以利用土钉墙进行支护, 突出方案的经济性, 如果基坑深度大于10m, 可以增加一到两排的预应力墙杆控制变形率而增加稳定性。如:施工中如果勘察显示地下水位较高, 同时在坡体开挖深度内没有砂层显露, 则这个段落不需要采用降水的措施。如果坑底需要进行挖孔桩施工则应设置相应的降水井。如果开挖中出现了砂层脱落的情况, 则可以结合勘察的资料来设置相应的排水措施, 或者止水措施。

4 深基坑的支护设计

在基坑设计的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主要是以安全为基础, 并保证工程的经济性, 同时平衡工期和技术水平等, 以此保证支护设计的可行性。常见的基坑形式有:自稳放坡、挡土墙、喷锚支护、连续墙、围筒等。当然这些技术可以进行综合利用, 如在某工程中利用边坡排桩结合锚喷网支护方案, 如下1-2表所示:

5 深基坑支护中岩土勘察技术的结合

在深基坑的施工中, 岩土勘察技术应解决以下问题:首先明确勘察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勘查技术与设计之间不能独立存在, 实现勘察与设计一体化是深基坑工程发展的趋势, 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工程资源的浪费, 并降低施工风险。其次, 岩土勘察中, 随着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在深基坑支护的工程中应利用先进的勘察和分析技术, 在勘察中实现电子与信息化, 以此让勘察数据与设计数据实现共享和交互, 提高设计工作的效率。最后, 在设计中应选择合理的勘察方法, 必要时应对勘察技术进行改进, 一些工程中为了经济性需求采用的是静态探测的方式完成对岩层的检测, 但这一类方式仅仅适用于土质松软的地质结构, 在特殊的情况下静态勘察技术不能准确的反应岩层的本质, 所以在设计中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动态勘察技术, 来提高适应性和准确性。

6 结束语

在深基坑支护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借助诸多的资料作为参考, 因此岩土勘察成为了基坑施工中重要的技术支持。随着岩土勘察技术的发展, 其与工程设计联系也越发紧密, 勘察结果与分析结果已经成为指导支护方案选择的重要依据, 只有综合岩土勘察资料后才能确保支护方案与技术选择的适应性, 保证工程施工效果。

参考文献

[1]易运战, 孟国民, 孔凡林.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技术的探讨[J].西部探矿工程, 2008 (8) .

[2]吴宇飞.岩土工程中的深基坑支护设计问题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28) .

[3]丁雷.基坑支护设计及施工实例分析[J].安徽建筑, 2009 (5) .

[4]潘显卓.浅论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 (05) .

结合问题研究 篇9

一、失地农民产生的背景和现状

千百年来农民和土地就像是唇齿之间的关系, 无法让他们分开。但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证明: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我们把实现小康社会的希望放在走城镇化的道路上时, 城镇化、工业化就会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掀开新的篇章。随着城市建成区面积的不断扩大, 改变了土地上千百年来的生产方式, 出现了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失地农民。失去土地这条生存底线的农民, 非常希望能和城市人一样获得工作机会, 通过社会保障来支撑起未来的生活, 但残酷的现实却让他们失望。据有关资料表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 十几年来的圈地运动至少造成我国农村2000多万农民“下岗”。以前搞开发区, 最高峰时开发区多达8000多个, 全国当时每年流失耕地数量大约为1000万亩以上, 十几年来全国失地农民数量大约达6500万人次。我国东部沿海一些经济发达地区, 人均耕地只有几分, 失地农民的数量就更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提供的数字表明, 1987年至2001年, 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3394万亩, 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征地, 这就意味着至少有2276万亩耕地由原来的集体所有变成国家所有。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0年至2030年间占用耕地将超过5450万亩, 这就意味着我国失地农民的队伍还将继续扩大。

客观地看, 在城镇化的早期, 失地农民的问题并不严重, 农民能够在国有企业内转为产业工人, 过上吃“皇粮”的日子。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农民失地并转变身份是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表现, 也是现实发展的必然, 因为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 政府再也无法采取就业安置的办法把农民推进企业, 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突显出来。而且,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民失地这一现象还将继续。第一, 失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加。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提速, 这在大中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和人多地少的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据有关专家估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征用土地规模逐步扩大, 失地农民数量还将以每年200万人的速度递增。第二, 失地农民平均生活水平较低。按现阶段主导安置方法货币补偿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费经市、乡、村三级截留后到农民手中已所剩无几, 如得不到其他的补偿, 农户的收入自然会逐年降低。第三, 失地农民就业条件较差。农民失去土地后, 受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小农经济意识较深、缺乏非农劳动技能和外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的影响, 如果当地政府不采取措施, 大多数失地农民在城市就业将十分困难。第四, 失地农民就业难, 并且就业后下岗、失业现象严重。据国家农调队对云南的调查表明:高达24.6%的失地农村劳动力处于“赋闲在家”的状况。另据四川省劳动保障厅的调查, 截止到2003年底, 全省134.12万征地农转非人员中, 仍处于就业年龄内的有88.08万人, 其中从征地后一直未就业的有45.64万人, 占征地农转非劳动力人数的51.8%。2001年, 北京近郊城乡结合部地区因土地被征占, 共有“农转非”人员20.5万人, 其中劳动力11.4万, 获得就业安置的5.3万人, 仅占46%, 其余的都是自谋出路。而获得就业安置的人员由于自身文化程度比较低, 在企业减员增效时成了第一批下岗者。第五, 失地农民劳动技能普遍偏低, 结构性失业严重。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型、知识型人才紧缺与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的矛盾以及失地农民不断提升的就业期望值与现实可提供的就业机会值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增加了失地农民就业的难度。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 一些企业招不到想要的员工, 而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口, 这种用工不匹配的情况是“结构性失业”的体现。第六, 缺乏对失地农民全方位的长期保障。目前国家没有在农村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土地作为农民的安身立命之本, 失去土地就失去基本的生活来源, 也就失去了医疗、养老、求学、发展等全方位的长期保障。

二、失地农民安置途径情况分析

我国征用农村集体土地后, 在计划经济时期主要是把失地农民转为国家职工, 农民很欢迎。可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的深化, 我国失地农民安置的主要依据是199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2004年11月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及各地方政府的地方法规。据了解, 目前安置失地农民的方式主要包括:一是采取一次性货币安置的方法;二是通过留地安置, 保证被征地集体的长期收益;三是通过集体土地作价入股方式, 给被征地集体提供较为可靠和长远的生活保障;四是通过劳动技能培训, 招工安置文化素质较高的劳动力;五是引导失地农民从事非技术性工作, 保证文化素质较低的劳动力失地不失业;六是帮助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异地租赁土地发展高效农业;七是通过社会保障方式安置被征地农民中的老、弱、病、残者;八是通过住宅安置, 尽量保证被征地农民实际生活水平不降低。这些安置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应性。

全国范围内失地农民主要安置途径是货币安置, 现有其他的安置途径因其本身的局限性或条件不成熟, 加之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政府的措施不到位, 从而没有广泛施行。采用货币安置途径对失地农民来说, 则意味着有限的安置补助费是他们失地后最为现实的生活、再生产和养老保障, 如果将安置补助费在短时间内消费完毕之后, 再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将面临生活和养老风险。加之经济发展及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当失地农民步入老年, 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 其养老问题将更加堪忧。总体来说, 一次性货币安置的利用价值极小, 只是解决了失地农民的短期生存问题, 如不与其他方式相结合将难以长期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重新择业安置对于经济发达的地区来说是可行的, 对于经济落后的地区来说也许就难以消化。农业生产安置虽然安稳, 但只适宜于人均耕地较多的地区, 且可能会延缓当地的城镇化进程。入股分红安置, 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快, 从长远来看相应风险也很高。异地安置由迁出地人民政府和移民协商, 签订协议, 办理有关手续, 迁出地人民政府将相应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交给安置地人民政府统筹安排移民的生产、生活, 经安置的移民不得擅自返迁。这种方式在促进资金、劳动力流动, 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时因面临较强的政策性、经济性、社会性和群众性带来的重大关系的调整, 其具体操作也存在困难。分析以上这些问题, 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我国现行的制度存在缺陷

现行的征地补偿制度存在弊端, 征地补偿往往采取一次性货币安置, 失地农民拿到征地补偿金如同国有企业职工买断工龄一样, 其实质均是失业。货币安置简单、易于操作, 农民心理上也容易接受, 但它却不利于失地农民尤其是大龄失地农民的就业。许多农民只注重眼前利益, 没有合理利用这部分资金。据一些地方的调查表明, 超过半数的失地农民将领到的土地安置补偿费用来补贴家庭日常生活开支, 而真正将这笔钱用来发展和投资从事个体经营的只占一成。

(二) 土地管理制度不严格

农村城镇化是农村现代化的一种必然趋势和基本方向。在这一进程中, 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解放土地, 解放土地的过程实质上是解放农民的过程。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 这个过程不是能在短时期实现的, 而将是几代中国人努力奋斗的过程。因此, 在当前的城镇化过程中, 不应过多地强调对农村土地的占用, 而是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因为这种土地被占用的速度已大大超过了社会对农民的吸纳能力。

(三) 没有从政策上调整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在整个用地成本中所占比重过低的问题

总的来说, 一个项目的征地费用有5项:征地补偿安置费 (土地补偿费、青苗补偿费、安置补偿费) 、地上附着物、地方税费 (新地开发建设基金、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基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70%、耕地占用费的50%) 、国家税费 (耕地占用费的50%、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30%) 、其他 (勘仗定界费、规划选址费、征地管理费、安置管理费) 。这些都是很早以前制定的, 与社会的发展相比, 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在整个用地成本中所占比重过低。

(四) 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有效保护

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资料, 也是重要的生活保障, 土地的资产属性直接体现了利益问题。征地时没有认真对待和解决农民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一是征地范围没有明确界定, 征地范围过宽;二是征地补偿没有充分考虑土地所有权及其经济属性, 标准偏低;三是征地安置缺乏妥善安排, 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缺乏有效保障;四是征地程序不规范, 极易滋生腐败。

(五) 我国就业形势严峻, 市场就业竞争激烈

国企改革的深入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 使我国当前和今后若干年内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有专家估计, 我国实际的失业人口已超过世界12%的警戒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再就业, 转业退役军人的安置及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等就业群体庞大, 就业竞争激烈, 失地农民进城就业处于不利地位, 大多数人望而却步, 即使找到工作, 大部分人从事的是临时性、稳定性低、收入少的工作。而且现在许多企业都向集约型经营转变, 技术含量越来越高, 对低素质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越来越小。

(六) 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建立起来

在近年针对被征地农民安置工作的实践中, 各地政府根据地方实际, 出台了一些不同的安置措施和设想。在以货币安置为主的模式下, 积极探索招工安置、农业安置、划地安置、住房安置、社会保障安置等方式, 为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安置问题做了大量工作。但从各地的总体情况看, 绝大部分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没有解决。国家在制定和落实社会保障政策时往往偏重于城镇, 农民的社会保障缺失, 当农民同国有企业职工一样处于下岗的情况下, 农民则无法享受社会最低保障。

三、失地农民安置长效机制建立的路径

失地农民安置既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 也是一个政治问题。随着城镇化不断深人发展, 农民失地尤其是城郊农民失地现象不可避免, 在失地农民的安置上要从提高执政能力的高度,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群众观, 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 使经济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 建立优化组合机制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 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必须始终将其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优化组合机制就是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提高农业的竞争力, 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 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创造条件, 让更多的农民离开土地, 从而在工业化、城镇化的牵引下完成人口与资源的优化组合。因此要明白, 农民失地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也是时代进步的需要。让农民科学、合理地离开土地, 不仅符合政府的愿望, 也是多数农民的愿望和要求。城镇化建设中对城郊土地的征用也是对现有土地利用率的提升和优化组合, 有利于农民富裕, 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而不是扩大社会不公。但在具体的操作中要清楚: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对土地的征用必须达到能使土地完全优化组合、充分合理利用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必须做好补偿安置工作, 并充分考虑到失地农民今后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问题。因为这个优化组合是全方位的, 不是只考虑征地方的利益, 而损害被征地方的利益, 要把重头放在后者才行。土地补偿安置费是农民的“保命钱”, 政府对其分配和使用的监管必须到位。

(二) 建立思想工作机制

过去各级地方政府对失地农民安置已经做了不少工作, 使部分失地农民得到了安置, 但是仍有部分失地农民从自身利益出发, 对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政策理解不透, 提出了一些过分要求。因为长期以来, 农民存在着小富即安的思想, 从联产承包制中尝到甜头, 他们满足于温饱, 对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针对这些问题, 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应加强组织领导, 对失地农民进行思想和政策教育, 帮助失地农民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一些开发区地处城郊, 作为当地经济的载体, 外向型经济发展拉动了区域经济总量的提升,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区域强了当地农民才有富的可能, 所以, 已经做了规划的就应如期开发。但对那些尚未开发的要通过农业结构的调整, 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 通过土地使用权流转, 促进农业经营规模化, 使部分束缚在土地上的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 实现农民增收, 这也是新时期农村、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必须要先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 使开发工作变成农民的自愿行动, 不能搞强迫命令式的开发。只有农民思想认识水平提高了, 才能树立致富的信心;农民收入增加了, 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就能有效地减少各类社会矛盾的发生, 稳定才有基本发展。

(三) 建立配套制度机制

一要尽快制定征地综合补偿标准办法。同地不同价、资金不到位、村集体滥用补偿费等, 是征地过程中最容易产生矛盾的关键问题。在城镇规划区内, 凡国家建设需要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 要根据不同地段、地型、人均耕地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划定区片, 统一制定分片的“征地综合补偿标准”。

二要制定土地补偿金管理制度。土地补偿金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 要制定相应管理制度, 杜绝乡镇 (街道) 等其他任何单位截留或变相截留。

三要构建符合城乡统筹就业要求的管理制度。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 彻底取消限制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歧视性政策, 清理各种乱收费, 使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享受同样的政治生活及社会保障待遇。在就业安置中, 要大力鼓励用地单位和企业把合适的岗位优先安排给被征地农民。并建立使用被征地农民数量与用地规模挂钩的制度, 规定进园区企业每使用一定亩数土地后, 相应安排一定数量的被征地农民在本企业就业。

四要制定和完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鼓励被征地农民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工作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 支持一时找不到就业门路的被征地农民发挥其农业生产技能, 承包经营农业园区、基地等, 继续从事种养业, 壮大镇村集体经济, 使其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五要建立为失地农民再就业服务的制度。把失地农民培训纳入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体系, 由各地总工会、劳动局牵头, 个人、镇、村共同出资, 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 把劳动保障、农业、水利、科技、建设、社会团体等有关部门和行业现有的培训基地确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 开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 落实培训职责和任务;或者在劳动力市场内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 先对开发区企业需求的工种进行全面调查, 由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提供“菜单式”的技术培训项目, 失地农民凭政府发给的“免费培训券”自行“点菜”, 接受技能培训, 然后到企业应聘上岗。企业也可根据需要向培训机构下“订单”, 与培训机构签订定向培训就业协议, 以法律形式明确双方职责, 使失地农民就业有法律保障。同时, 积极探索创立政府和农民携手合作、利益分享的机制, 鼓励投资兴办民办培训机构。要定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实用技术培训, 提高被征地农民的就业竞争能力。

六要制定规避投资风险制度。严格限制村级集体资产投资一般竞争性行业, 对已经介入的要逐步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 努力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要鼓励土地连片征用, 要求连片征用的土地按照项目落实情况分期开发和投入使用, 不得抛荒闲置。

七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各类征地主体无论是进行何种用途的土地征用, 均应在土地收益中留出一部分作为农民失地后的社会保障资金, 并由专户储存、专门机构管理。要根据农民的需求、承受能力和目前条件, 按分类分层保障原则扩大农村社会保险的覆盖面, 引导农民在土地补偿中拿出部分资金, 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出资补贴一点, 政府从经营土地收益中拿出一点, 购买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 以提高参加社会保险费率的基数。要在完善农村养老保险管理办法的基础上, 尽快把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基本社保项目建立起来, 保证失地农民在工资福利、社会保险、劳动权益、劳动安全等方面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待遇, 并在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使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并入城乡一体化的轨道。

(四) 建立以人为本机制

以人为本, 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一是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搞城镇化、开发区建设, 必然要占地, 占地必然涉及群众利益。在开发建设与群众利益二者关系上, 不能以牺牲群众利益为代价搞开发区建设, 要用关爱下岗职工的思路去关爱失地农民, 像“亲商、安商、富商”那样“亲民、安民、富民”, 从群众的衣食住行入手, 积极开展工作, 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把“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让失地农民有干头、有盼头。

二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安置失地农民。把促进失地农民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工作的基本原则, 在制定出台就业安置、基本生活保障等政策措施的同时, 注重建立保障失地农民利益的长效机制, 避免简单地“一分了之”、“一推了之”、“一安了之”, 切实做到让失地农民失地不失利、不失业、不失居, 终身有保障。

三是坚持用创新的办法解决实际问题。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 立足本地实际, 不一味与发达地区比补偿标准, 不单纯追求政策一步到位, 注重用先进的机制、发展的眼光、市场的手段打破常规, 针对不同农户, 灵活运用政策规定, 创造富有人情味的灵活工作方法, 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方法和路子, 让失地农民在发展中享受开发区建设的成果, 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加速农民向市民、农村向城市、单纯务农向务工经商的“三个转变”。

(五) 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机制

为解决失地农民能够长期劳有所养, 病有所医等问题, 就必须深入研究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新机制, 改革和完善各项制度, 制定相关配套措施, 依据政策引导失地农民积极投身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对生活确有困难的失地农民启动“低保”政策, 按城镇居民待遇给予最低生活保障, 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城市, 为推进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当年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余额的不足部分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支出的不足部分由政府财政和国有资产变现收入来弥补。国有资产属于全民所有, 农民也应有分享其变现所得的平等权利。因而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 在基金的筹集方面可参照城市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方式, 由政府、集体、失地农民个人共同出资、合理负担。政府承担的部分从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和增值收益中列支以及安排专项财政拨款, 集体承担部分从土地补偿费和集体经济积累中提取, 失地农民个人缴纳的部分可视其具体经济状况在安置补助费中扣除。失地农民在各类企业就业后, 可按规定缴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如果失地农民既参加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障, 又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当符合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条件时, 可从二者中自愿选择一种待遇。养老保险费的交纳标准和养老金的发放标准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作相应的调整, 使失地农民既有履行应尽的义务又有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权利。在领取养老金时, 失地农民的工龄可用土地被征用前其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时间和就业后的工龄相加来计算, 因为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这些时间也是在为国家做贡献。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金应该委托金融机构实行社会化发放。参加基本生活保障的人员如遇死亡, 其个人账户本息金额, 应依法由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继承。要继续推行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对于生大病、重病的人员, 应纳入困难群众大病、重病医疗救助体系, 优先享受医疗救助待遇。

(六) 建立法律服务机制

失地农民与城市农民工、下岗失业工人、城市贫民一样同属社会弱势群体, 当其合法权利受到侵犯时, 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支付因寻求行政救济所需的成本 (包括金钱、必要的法律知识等) 。但政府要为失地农民提供多种方式的法律援助, 为其能够接近法律, 平等享有行政救济权利建立畅通的渠道。在土地立法方面, 尽快使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法制化, 主要包括:界定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身份, 以法律条文的方式明确国家关于延长土地承包经营期的政策, 从法律上严格控制各级政府部门对土地的征用等, 使农民对土地权利的行使得到法律保护。对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各地应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尽快修订关于失地农民的地方社保法规。对侵犯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利益的地方政府和单位, 应该依据法律查处, 严惩影响失地农民就业安置的有关人员。与此同时, 还要建立健全群众上访、领导下访制度, 强化信访受理和办结机制, 集中依法处理征地补偿安置中的突出信访问题。对历史遗留的各类征地补偿、拆迁安置等问题, 在排查、梳理、分类、排队的基础上, 采取集中与分散处置相结合, 依法妥善处置征地补偿信访案件, 对与拆迁安置政策有偏差的行政行为和违法行为应进行及时纠正, 有效杜绝新征地补偿安置中不到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谢建社, 新产业工人阶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

[2].贺学峰, 三农中国.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2

[3].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3

[4].李小云等.2003--2004年中国农村情况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朱京燕 王尤贵, 北京郊区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北京农业职业学院.2005/19

结合问题研究 篇10

从50年代末开始,就有人着手研究用计算机来解决课表问题。此后,人们对课表问题的数学模型、 课表问题的解及解的存在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一直未能得到满意的结果。直到1975年课表问题被证明是NP - 完全类[1]以后,人们才将注意力更多地转向课表编排实用算法的探索与研究。

通过图论方法来研究解决排课问题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方法,有依据最大匹配对图的顶点着色的[2 - 3],也有基于偶图边着色的研究[4],但大多数情况下对排课的数学抽象都过于简单,同时也陆续出现了很多利用人工智能如遗传算法[5]、专家系统[6]、模拟退火算法[7]等方法对排课问题在理论上做近似优化讨论,往往缺乏实用性。

在此基础上,将结合图论中顶点着色理论和遗传算法,利用两者的优点,旨在寻求实用性和有效性较好的排课方法。本文首先给出了基于图论的排课模型,并对一般顶点着色模型进行了扩展,接着详细介绍了遗传算法在此排课模型上的应用,最后给出了实验结果。

1基于图论的排课模型

1. 1基于顶点着色的一般排课模型

基于图着色的排课是将其安排结果用图模型来标示,实用的图模型由二元式组成,其中,顶点集表示课程班,而边集表示连接的两个课程班之间存在冲突,如图1所示。

1. 1. 1课程班的表示

定义1课程班约定为一个四元组的集合:( CRi,TCj,STk,WAn) ,其中,CRi表示课程,TCj表示教师,STk表示学生,WAn表示课程的周安排。并用CTSWm表示课程班m。

通过定义,可将课程班的关联用一个三分图来表示,类似文献[8]中给出,如图2所示。

依关联图可知,每个课程顶点及其所连接的边可以唯一标示课程班,对于课程顶点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 1) 该课程只有一位教师任教,如CR2和CR3所示。

( 2) 该课程由多位老师任教,授课学生一致,如CR4所示。

( 3) 该课程由多位老师任教,授课学生不一致, 如CR1所示。如图2课程顶点集中虚线标示的CR1,此时两个顶点虽为同一课程号,但加上与边的组合,两者属于不同的课程班。

课程与教师的边集CR - TC中,赋予权值WAij, 表示课程CRi与教师TCj的周安排情况,用12位二进制数来表示,高2位表示周次数,次5位和第5位分别表示开始周次和结束周次。周次数的有效值为01和10,一学期通常是为20周,故开始周次和结束周次的有效值范围为00001到10100。

综上,结合定义与课程班关联图,可以有效的表示任一课程班的课程、教师、学生以及周安排信息。

1. 1. 2排课模型中边的确立

定义2如果两个课程班的上课周安排彼此之间有交集,则称它们“周安排相容”。

通过图1所示一般模型可知,图中各边表示的是该边连接的两顶点之间存在冲突,通过表示冲突, 即可确立图中的边集,主要由以下两种冲突确定:

( 1) 学生冲突,如果任意两个课程班对应的学生有重复,并且“周安排相容”,那么这两个课程班之间存在冲突。

( 2) 教师冲突,如果任意教师对应课程班的数量超过1,并且这些课程班是“周安排相容”的,那么这些课程班之间存在冲突。

1. 1. 3顶点颜色表示

目前排课的图着色问题中,一般选择时间段为颜色进行着色,由于排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安排教室和时间,将采用“教室+ 时间”的组合为颜色,相对以时间段为顶点颜色,本文方法不需要安排教室后再安排时间,一次就可以同时完成教室和时间的安排,大大减少了操作次数。

1. 2引入动态边,扩展模型

当一个课程班的授课周次数为2时,则需要分配两种颜色,此时,可将该课程班顶点一分为二,形成两个内部顶点,但对其他课程班而言,仍然将其看成一个顶点。

定义3若课程班CTSWm的两个内部顶点CTSWm - 1和CTSWm - 2着色后发生时间安排冲突,则用一条边连接该两个顶点,称该边为“动态边”。

为方便处理动态边,即课程班内部冲突,可将课程班内部两顶点着色冲突定义以下判定规则和类型:

( 1) 冲突类型1: 内部顶点颜色被安排在同一天的同一时间段。

( 2) 冲突类型2: 内部顶点颜色被安排在同一天的不同时间段。

( 3) 冲突类型3: 内部顶点颜色被安排在相邻的两天的时间段。

引入动态边后,可将模型扩展成如图3所示形式( 包含上述三种情况) 。

2遗传算法的应用

2. 1染色体编码表示

以课程班为染色体,基因串由课程班编号及颜色编号组成,即为“课程班+ 教室+ 时间段”,算法中,采用120门课程,950名学生作为实验数据,故课程班编号需要7位二进制位编码,设定颜色为18位,故基因串共有25位,采用二进制编码,具体如图4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染色体和课程班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课程班编号是其唯一标识。

2. 2适应度函数设计

适应度函数的设计思想是对每条染色体中存在的冲突类型进行加权求和,其中权值Wi代表的是第i个冲突的重要程度,Pi则标示冲突是否发生,如果产生冲突,则置为1,否则为0。

其中,受到的惩罚值为Wi* Pi,适应度函数是对染色体中存在的冲突进行加权求和并加上1后, 再求其倒数:

各种冲突描述及其相应的判定规则如下所示:

( 1) 冲突1: 教室冲突,权值W1= 25。判断同一个教室在同一个时间段是否被安排了两次以上的课程。

( 2) 冲突2: 课程班冲突,权值W2= 25。判断有边相邻的课程顶点是否被安排在了同一时间段上课。

( 3) 冲突3: 特殊需求冲突,权值为W3= 20。对有特殊需求的课程,判断其所安排的教室或时间是否满足给定的需求。

( 4) 冲突4: 课程班同一天同一时间段冲突,权值为W4= 15。判断同一课程班的两次授课时间是否安排在同一天的同一时间段。

( 5) 冲突5: 课程班同一天不同时间段冲突,权值为W5= 15。判断同一课程班的两次授课时间是否安排在同一天的不同时间段。

( 6) 冲突6: 课程班相邻两天冲突,权值为W6= 10。判断同一课程班的两次授课时间是否安排在相邻的两天。

其中,冲突4到6为动态边中的冲突。

2. 3遗传算法的着色实现

2. 3. 1初始化

在初始化着色的时候,分配颜色采用SFS( Spe- cial Fit Strategy) 和FFS( First Fit Strategy) 策略相结合的方式来处理。

定义4 SFS策略,即特殊适应策略,在分配颜色时,如果一些课程班有特定的教室或时间安排需求,则分配其对应的颜色。

通过SFS策略,可满足一些课程班的特殊要求, 使排课更合理的同时减少了排课过程中的复杂性。

定义5 FFS策略,即最先适应策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 1) 对课程班分配颜色时,每次总是给上课人数最多的课程班先着色。

( 2) 对课程班分配颜色时,每次对其分配教室总是从小到大查找一定范围的教室,在满足尽量少的教室冲突情况下,找出超过课程班人数的一个下界,即分配最适合课程班人数和冲突的教室作为其对应的教室颜色。

通过FFS策略,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教室的资源,不会造成大教室上小班的情况,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2. 3. 2遗传操作

在进行具体的遗传操作之前,先给出以下两个定义:

定义6在图G = { V,E} 中,若Vi对应染色体的颜色基因是通过SFS分配的,则Vi归入一个集合中,定义这样的集合为“固定集”。

定义7在图G = { V,E} 中,若Vi和Vj对应染色体颜色中的教室基因相同或属于同一类型( 容纳人数相同) ,就将Vi和Vj归为同一个集合中,这样形成的不同集合,定义为“团集”。

交叉( 交叉概率PC = 0. 65)

交叉操作针对同一团集的不同染色体,对每个团集,随机选择两条染色体,按照PC进行交叉操作,交叉采用单点交叉,即交换两者的颜色基因。

变异( 变异概率PM = 0. 2)

仍然以团集为单位,选择一条染色体,搜索其图中相邻课程班结点,若存在冲突,则对该染色体进行变异,只针对颜色的时间基因进行变异。

2. 3. 3算法流程

( 1) 初始化种群,利用初始化策略SFS和FFS对各染色体分配颜色,转步骤( 2) 。

(2)交叉操作。

1选择一团集。

2从该团集中选择未被标记交叉的染色体CT- CRi,再任意选择染色体CTCRj,以概率PC对其进行交叉操作,并标记CTCRi和CTCRj。

3判断该团集中所有染色体是否全部被标记, 若是,则转步骤4,否则转步骤2。

4判断是否所有团集均已进行交叉操作,若是, 则转步骤( 3) ,否则,转步骤1,对下一团集重复步骤( 2) 中的所有流程。

(3)变异操作。

1选择一团集。

2从该团集中选择存在冲突的染色体CTCRi, 以概率PM对其进行变异操作。

3判断该团集所有存在冲突的染色体是否均已进行变异操作,若是,转步骤4,否则,则转步骤2。

4判断是否所有团集均已进行变异操作,若是, 则转步骤( 4) ,否则,转步骤1,对下一团集重复步骤( 3) 中的所有流程。

( 4) 计算当代各染色体的适应值,从而得出平均适应值,判断其是否达到目标值,若达到,转步骤( 6) ; 否则,转步骤( 5) 。

( 5) 判断遗传代数是否达到设定的上限,若达到,转步骤( 6) ,否则,转步骤( 2) ,继续下一代的遗传操作。

( 6) 终止算法。

3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中,对传统方法( 标准遗传算法) 和本文方法进行了对比,其中测试数据集为本校实际教学数据,实验参数有: 种群数量120,交叉概率PC为0. 65,变异概率PM为0. 2,最大遗传代数为40,目标平均适应值为0. 9。

3. 1初始化结果比较

采用衡量的参数有: 教室利用率、平均适应值和冲突次数,如表1所示。

备注:表1中AV表示平均适应值,RU表示教室利用率,CN表示冲突次数。

由表1数据可知,相较于传统方法,本文方法通过SFS和FFS策略,初始化结果中的平均适应值、 教室利用率以及冲突次数均具有显著的优势。

3. 2遗传操作结果比较

采用衡量的参数有: 每代的平均适应值和冲突次数。

( 1) 种群1: 初始适应值为0. 858856740,冲突次数为16。

( 2) 种群2: 初始适应值为0. 832392379,冲突次数为19。

由图5和图6可知,相较于传统方法( 标准遗传算法) ,本文方法中种群1和种群2分别在遗传迭代次数为11和10已达到目标适应值,从而提前终止算法,并且平均适应值和冲突次数均有明显改进。

4结束语

从以上比较结果可知,本文提出的算法思想相较传统方法,有显著的优势,无论是初始化还是遗传操作,均获得良好的效果。

另外,本文课程班中的授课对象,直接采用学生,适合研究生或选修课等人数较小的情况,相对本科生等大规模排课,可以将班级作为直接授课对象, 针对此类情况,本算法同样适用。

摘要:排课问题是典型的NP问题,文中以顶点着色为基础,通过引入动态边,扩展了现有的排课问题图模型。初始化中采用了特殊适应和最先适应策略,同时定义了团集的概念,将其作为交叉变异算子的操作对象。通过实验结果分析,针对平均适应值、教室利用率以及冲突次数等评价指标,文中提出的初始化和遗传操作方法均能取得较好的结果。

结合问题研究 篇11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工学结合;酒店管理专业

引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使学生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 模式。近年来,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了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阻碍了教学改革的发展。因此,我们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策略。

一、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成效显著

武汉工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采用了“2+1”和“3+1”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学生在学校学习通识理论、专业理论、专业基本技能等课程。第三年学生到酒店进行顶岗实习,并结合实习工作情况确定毕业论文题目,在学校、酒店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学生在毕业时能达到高级服务人员和一线管理人员的水平。“3+1”的人才培养模式,前三年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第四年到酒店工作,并完成毕业论文,具备从事与饭店业相关工作的基本技能和管理能力。武汉工商学院选择管理规范、客源充足、为实习生提供免费食宿的五星级酒店作为实习基地,学校和酒店签订实习协议。实施“2+1”和“3+1”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校、企、生三赢。

(一)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在酒店通过岗位的工作,更好地熟悉和掌握酒店生产、服务和经营情况,获得适应生产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升。同时,学生与工作单位联系,了解了酒店的用人标准,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使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职业生涯。优秀的实习生顺利度过了实习试用期,毕业时能得到晋升的机会,优势明显。通过“2+1”和“3+1”的工学结合模式,收获很大。

(二)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酒店资源弥补学校办学资源的不足。酒店以为学校提供实践的场地、设备及培训基地,也可以提供企业的技术人员担任培训指导工作,弥补实习操作教师经验的不足,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大幅度减少学校的培训成本。另一方面,实习生良好的素质和工作态度及能力,也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三)酒店节约成本。校企合作为酒店节约了人工成本,增加了收益。实习生每月能获得酒店的生活补贴和免费食宿,成本比正式员工低很多。校企合作使酒店拥有了充足的人力资源,解决了酒店人员流动频繁、服务管理质量无法稳定的问题。酒店对选择的实习生进行培养,有针对性。酒店对综合能力强的学生重点培养,从优秀学生中选拔管理人才,培养骨干力量,优化内部结构,激发内部活力。另外,酒店与学校合作学到了新的管理理念,逐步认识到自身的管理理念与知识型员工之间的差距,改变纯经验管理的方法,有利于酒店稳定人才队伍,获取知识型人才,促进酒店提升管理效率,提升文化素质和服务质量。

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培养目标。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包括了培养方向和培养的具体规格。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的矛盾。部分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存在过高或过低的现象。酒店需要能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并集理论、实践、公关、外语等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实用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过程的载体和关键环节。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虽然进行了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酒店管理专业的特殊性,课程改革仍存在问题。例如课程目标定位过于宏观,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过于笼统,设置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相关度低,项目的实现程度与训练价值缺乏职业性。因此,应深入调研酒店,分析职业岗位需求,确定知识和能力结构,结合酒店管理专业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格和内涵要素与学校人才培养的要素和方式途径不一致。例如,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脱节,教学安排与教学实际相脱节。实践中发现,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缺乏酒店标准要素的融入支撑,缺少酒店特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交互渗透。学生顶岗实习时,酒店质疑:“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怎么对星级酒店的标准规范不清楚?”学生也质疑:“知名品牌酒店怎么管理上,不以人为本?”学生发现所学的内容与现实不一致。这样的质疑,影响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酒店管理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开展的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的总和。近年来,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但是,目前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所采取的主要教学手段,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型、技术型、技能型专门人才,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结合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自身特点,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同时传授适用、够用的理论知识,努力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例如,有些学生看来,在学校、在课堂、在书本,要义是听老师讲,按要求完成作业,离开这些到酒店参加实践,就不是学习,就不是符合学生身份的简单劳动。有学生将学习一元化,将生产、社会实践与学习完全割裂,限制了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推进。

(四)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发展的主题,而师资队伍结构是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进行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保障,是提高学生质量的关键。专职教师队伍沟通酒店与教学改革的桥梁,是酒店管理专业围绕酒店进行专业建设,完善实训基地和验证教学水平的实践者。教师通过调查及实践,了解酒店业的人才需求,把握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对课题体系、课程结构、课程授课内容和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进行适时的调整。但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缺乏,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又有丰富的酒店从业经验和管理经验,特别是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可以解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也是一种战略选择,是快速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实现产学结合的重要保证。兼职教师可以弥补教师数量的不足,改善教师队伍能力结构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实现校企双赢。

(五)人才培养途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即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是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途径的出发点,课程体系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途径的核心,师资队伍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的保证。因此,建立深层的校企合作能够为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但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不足,理论与实践存在差距。只有通过深度校企合作,专职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了解企业的发展需求,有利于培养适应酒店管理专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六)保障机制。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正常运行,能否培养出实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相关部门和单位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在实施工学结合中,存在安全保障、合作机制等制度建设缺乏滞后的问题。学校、企业、行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同时,应从实践看出存在的问题。教师在组织实施人才培养内容中,存在角色“泛化失位”的问题。企业不太欢迎指导教师经常到企业,认为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工作。企业强调学生的技能生产,很难关注学生的成长和教育。因此,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需要改革,革除不利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机制,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监控机制,提高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要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可以制定准确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采用有效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双师结构合理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深化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方式,建立完善的酒店管理专业保障机制。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经历了从“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到“以企业需求为中心”的过程,随着工学结合的深化发展,应更加关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际效果,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的内涵建设。

参考文献:

[1] 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52-54.

[2] 赵炜.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潜流失”的原因及对策[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4):78-81.

[3] 成中梅.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4)

[4] 李娜.高职酒店管理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6):54-55.

[5] 刘艳华.透视旅游专业大学生供需错位现象-兼认饭店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模式改革[J].旅游学刊,2008:121-125.

结合问题研究 篇12

1 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的特点

1.1 土地利用和空间分布的过渡性。

由于受到城乡之间特定的空间扩展因素与空间过程的影响, 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一是土地利用的水平梯度大, 城市土地不断向外扩张, 原有的农用土地不断地变为各种非农用地;二是用地空间分布混杂交错。用地形态大多呈现出城市型用地与农村型用地混杂的格局。

1.2 用地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类型, 一方面受到城市强烈的辐射作用, 一方面保留了农村土地利用的格局, 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特征, 既有商、住、工、等城市用地, 又有菜、园、粮等农业用地。这一区域是城镇建设用地、乡村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的复合区域, 还派生出一些较为活跃的边缘性用地类型, 如蔬菜基地、花卉基地等。

1.3 耕地的质量低, 呈不断下降趋势性。

根据土地评估报告显示, 质量好的耕地面积不足30%。且城乡结合部耕地容易遭受来自工业、生活的各种废弃物、废水、废气等的污染, 而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也造成土壤的营养元素结构失衡, 造成耕地质量在不断下降。

2 城乡结合部耕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2.1 耕地总量、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当前城市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为了缓解人地矛盾, 必然会继续向城市周围地区扩张, 从而导致耕地不可避免的大量流失。由于城市发展的积聚效应, 城乡结合部人口在急剧增加, 而相对的耕地总量却在逐年下降, 该区域的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2.2 耕地后备资源紧缺。

城乡结合部由于区位因素, 大部分土地已经被开发利用, 可供开发的未利用后备土地资源极少, 一般又位于城区可预见扩张范围内, 因此开发难度极大, 开发价值较小。

2.3 土地管理混乱, 耕地显形流失严重。

由于城乡结合部存在城乡二元制土地管理制度, 造成部分地区“无管制”, 部分地区“双重管制”等矛盾普遍存在。政府必须通过征用方式才能将集体土地转为国有才能供给用地者使用, 而村集体拥有土地所有权。在经济利用的驱使下, 大量农村集体所有土地以多种方式流入隐形市场, 造成土地市场混乱, 耕地大量流失。

2.4 城乡结合部耕地隐性流失现象也十分严重。

主要原因是农业的比较效益低, 城市郊区

的农民在进城打工的同时兼顾种地, 甚至直接撂荒。他们投入到耕地上的人力、物力较过去出现大规模降低, 这势必会使耕地生产的潜力下降, 造成耕地的隐性流失。

3 城乡结合部耕地保护问题产生的原因

3.1 客观必然性。

从根本上来说, 城乡结合部耕地保护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是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 由于城市不断向边缘区域扩展空间过程中形成的, 有其客观的必然性。

3.2 区域位置特殊性。

城乡结合部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环境, 能引来大规模的工程开发和规划建设, 使得各类建设用地需求向这里集中。同时外来人口的聚集, 乡镇企业的发展, 都难以避免的集中在城乡结合部, 使得建设用地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造成了大量耕地流失。

3.3 对比利益的驱动性。

其一, 区位对比。一般来说, 当城市规模发展到某一程度的时候, 城市中心区位优势相对不再优越, 用地单位作为以利润为主要追求目标的经济实体, 希望降低用地成本, 因而选择地价较低、生态环境较好、交通条件方便的城乡结合部地区, 这也加剧了耕地非农化的进程。其二, 非农与农业对比。建设用地具有明显的获利优势, 农业效益明显低下。这也刺激农民对其所使用的耕地非农化的愿望。在利益差值的巨大差异的驱使下, 城乡结合部的耕地便转型为非农业用地。以上分析表明:比较利益在耕地流失中起了推动作用。

3.4 土地利用和管理体制管理滞后。

城乡结合部土地征转条件苛刻, 手续繁琐。同时土地管理混乱, 土地规划滞后、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执法不严, 监督管理落后等法制问题也是造成城乡结合部耕地不断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4 加强城乡结合部耕地保护的对策建议

4.1 科学规划城市发展, 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首先要科学规划、构筑适应城市化要求的城镇体系, 研究制订合适的城市化发展总体规划、小城镇发展的详细规划, 科学圈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城市化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严格控制城市发展盲目扩张。其次拓宽渠道、加快城镇基础设施体制改革。打破按行政建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传统, 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共享性。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减少耕地资源浪费。

4.2 合理调整耕地的布局, 完善耕地保护制度。

首先, 城乡结合部的耕地保护规划要与城市发展规划的区域协调衔接好。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耕地保护机制, 保证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其次, 增强耕地保护的弹性管理机制, 合理引导耕地的使用和结构调整。在选择项目建设的地点和发展方向时要综合考虑耕地的空间分布, 尽量少占或不占用耕地。第三在编制土地的合理规划时, 在城市可预见发展方向上预留扩展区域, 预留区域中少分布耕地面积, 不分布基本农田, 减少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4.3 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保障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在城乡结合部大量的耕地流失中。非农建设占用是耕地减少的主要流向。首先要积极引导用地单位转变思路, 致力挖掘存量、闲置土地, 加大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存置土地的盘活利用力度。其次合理引导农业结构调整, 加大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力度, 严格实行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占一补一”措施, 以达到耕地总量不减少的必然要求。

4.4 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体制, 保护城乡结合部耕地资源。

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体制, 首先要强化城乡结合部区域的土地监督管理, 建立统一管理机制, 严格土地审批制度, 严格检查和控制城乡结合部各种土地利用活动, 以及浪费耕地的现象, 加强对违法用地的查处力度。其次要健全规划管理体系, 完善耕地利用的整体规划。使规划得到切实的执行, 发挥规划的效益。第三。尽快完善土地交易市场, 严格保障土地有偿使用, 避免各种形式的土地投机现象, 以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流动。最后要加强各级机构部门、城市和乡村部门的相关措施和计划制定间的协调, 突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性。因此必须加强管理体系建设, 保护城乡结合部地区的耕地。

5 结论

在发展城市经济、发展乡村建设、发展城乡结合部经济带的同时, 要制定相关的政策, 采取相应的对策, 以实现保护城乡结合部耕地的合理利用。坚守耕地资源红线, 对城市及乡村的发展, 对我国社会结构的调整及经济发展, 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谭朝艺.城乡结合部耕地保护问题探讨[J].党史文苑, 2007 (16) .

[2].李勤志.城乡结合部农村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 2006 (5) :297-299.

[3]蔡新春.耕地保护对策研究[J].中国学术研究, 2008 (1) .

[4]李毅.耕地保护“新思路”[J].中国市场, 2007 (37) .

[5]刘运根.新农村建设与耕地保护[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2) .

上一篇:克拉申输入理论下一篇:课程内容与考证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