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理论学习与解决重大问题结合起来(共5篇)
把理论学习与解决重大问题结合起来 篇1
把理论学习与解决重大问题结合起来
《求是》
期号:
作者:
中共湖南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一、用理论学习统一班子思想,不断提高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实践中,我们结合改革发展和班子建设的实际,坚持抓住理论武装这个关键,着力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素质,统一思想,不断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着力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学习理论。多年来,我们坚持重点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深入基层和沿海省市考察中发现,我们同发达地区最大的差距是思想观念的差距。因此,我们在全省持续开展了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主题的“先导工程”,即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实际出发,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落实到加快发展上;从思想观念相对保守的实际出发,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落实到抢抓机遇上;从开放程度相对不高的实际出发,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落实到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上;从开拓精神相对不足的实际出发,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落实到振奋精神上。思想观念的与时俱进,强化了省委班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意识。
着力于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理论。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我们紧紧抓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通过对人与对事、对人与对己的结合,提高了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自觉性,推动了全省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兴起,涌现出以郑培民为代表的一批新时期优秀领导干部。在全省开展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专题学习教育活动中,我们坚持把学习理论与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评选“艰苦奋斗、勤廉为民”领导干部,进一步改进了干部作风;与学习郑培民先进事迹结合起来,要求像郑培民那样,践行正确的政绩观,事事做得让老百姓满意;践行正确的权力观,恪守“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准则,集中民智、珍视民力,不图虚名、多办实事,真正当好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带头人,当好为民造福、为民解难的贴心人。
着力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习理论。我们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作为班子建设的根本任务,常抓不懈。去年底以来,我们根据中央部署及时学习了中央关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要求的重要文件和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春节前后在全省率先集中、系统学习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对党的先进性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坚定了用先进性建设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自觉性。我们把理论学习与班子实际、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找问题、看差距、查原因、定措施,边学边改边提高,提出了加强经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班子建设的整改措施。我们先后部署开展了“读一本书、走访一个困难户、写一份情况反映”的“三个一”活动和10万干部下基层为民排忧解难的活动。省委领导带头,全省50多万党员和18万干部参与,共撰写情况反映19万余份,结对帮扶困难户42万余户,为基层群众捐款4.5亿元,办实事、好事2.7万件,先进性教育活动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二、用理论学习指导科学决策,不断完善发展思路
发展思路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提出并实施什么样的发展思路,一直是我们学习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始终坚持把理论学习与科学决策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湖南发展战略。
清理区域发展思路,打造区域核心增长极。最初我们提出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放开南北两口、拓展三条通道、建设五区一廊、加快西线开发”。这一发展战略的实施,虽然发挥了各地优势,但就全省整体而言,没有形成产业增长极、区域增长极。对此,我们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中关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并结合实际深入研究省情,进一步认识到,省会长沙和京广沿线、107国道是我省经济发展条件最好也是最发达的地区,应予以优先加快发展,于是形成了“一点一线”的思路,即通过“一点一线”地区的较快发展,构建湖南生产力布局的主轴线,造就一个在全省具有强大辐射和带动功能的经济中心。随着“一点一线”的发展,借鉴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快速发展的经验,我们将“一点一线”中的“点”由长沙拓展为“长株潭一体化”,丰富和发展了“一点一线”战略。“一点一线”战略的确立,对湖南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实施“三化”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对农业大省湖南尤其如此。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我们重点学习了工业化理论、农业现代化理论和城市化理论,从湖南实际出发,提出了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由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的思路。十六大以后,我们多次专题研讨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明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第三产业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三化”发展战略。在工业化方面,将信息产业、精品钢材、高档卷烟及食品、轻轨地铁、汽车、有色深加工、绿色空调、工程机械、石化、林纸一体化等作为“十五”工业化十大标志性工程,提出了改造提升冶金、机械、石化、食品、建材、轻工、纺织等传统工业,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发展方向及目标;在农业产业化方面,突出抓好粮油麻棉、肉奶水产、水果蔬菜、竹木林纸和烟草五大产业链,集中力量建设优质农副产品基地、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农产品加工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城镇化方面,大力抓好县城和中心城镇的建设,加快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实现一体化,把长株潭培育为核心增长极,带动全省发展。
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不断明晰化,使我省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2001年以来,GDP年均增长9.9%;2004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大关。
三、用理论学习破解改革难题,不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改革开放的中心环节和突出难点,也是我们学习研究的中心课题。多年来,我们每年都把国有企业改革列为专题集中学习研讨,坚持用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国有企业改革实践,不断破解难题,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步步深入。
学习现代企业制度理论,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国有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沿海省市相比,政企不分,国有经济布局广、战线长,国有企业小而散、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效益不高等问题相当突出。通过学习、调查和研究,我们坚定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决心。我们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突出了发展“重点”;支持优势企业不断扩张,放大了发展“亮点”;坚持放开搞活,引导中小企业通过多种形式走上“专、精、特、新”的路子;稳妥有序地推进劣势企业依法破产退出市场。全面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形成激励约束机制。同时,推进各项配套改革,治理整顿经济秩序,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了有利环境。
学习现代产权制度理论,推进省属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十六大以来,省属国有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内部改革,推进主辅分离和规范破产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相对于市州、县区而言,改革比较滞后。针对这一情况,2003年底我们通过深入学习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研讨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形成了“建立两个制度,实现三个目标”,用三年时间完成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共识。“建立两个制度”,就是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三个目标”,就是实现企业增加利润、财政增加收入和职工增加收入的目标。围绕继续、全面推进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完善劣势企业退出市场的机制,推动国有资本集中转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益性、资源性产业和支柱产业。围绕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我们把扩大对外开放、广泛招商引资作为产权改革的重要途径,把股份制改造、股权转让和境外上市作为产权多元化的主要形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把理论学习与调查研究结合起来,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难题。2004年初,中心组成员带着理论学习任务分赴全省各地,进行了为期1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再次专题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形成了共识,即根据企业改制的不同形式,采取不同的筹资办法,以盘活存量资产作为解决资金的主渠道,同时建立省属国企改革专项资金、实施鼓励各类投资者尤其是战略投资者参与国企改革的优惠政策、加快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步伐等措施,筹措改革资金;尽可能多地安排职工在新企业上岗,妥善安置好下岗分流人员。在学习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成立了省国有企业改革办公室,形成了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1个主体文件和11个配套文件,拉开了新一轮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帷幕。今年3月,我们又制订出台了《关于省属国有企业改革有关政策的补充意见》。目前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全面铺开,进展顺利。
四、用理论学习提升发展理念,不断协调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
在理论学习中,我们不断提升发展理念,去年以来,就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课题进行深入研讨,提出了新的建设目标。
加快经济发展,建设小康湖南。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我们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加大了对农业、扶贫帮困、社会保障、就业再就业等八个方面的支持力度。2004年全省稻谷产量居全国第一;劳务总收入600.59亿元,增长11.3%;农户人均税费支出59.02元,比上年下降27.8%;投入扶贫专项资金12.3亿元,共有21.2万贫困人口解决温饱或越过低收入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17.48元,实际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38元,实际增长8.0%。
强化社会管理,建设平安湖南。按照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我们不断完善综合治理责任体系,进一步落实领导责任制,使综合治理变成了“硬指标”。推进法律进社区等工作,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坚持“严打”,着力解决治安问题,有力打击各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加强群众工作和信访工作,健全县、乡、村、组四级调解网络,完善企业、市场、边界地区调解组织,实现调处工作制度化、经常化,抓好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加强社会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的建设,及时应对和化解各种突发性事件。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能作用,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突出抓好食品药品质量监督和安全生产等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2004年我们出台了关于创建“平安湖南”的决定及实施意见,以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湖南。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们加快退田还湖、退耕还林、农村清洁能源、城市绿化等生态工程建设,强化四水流域整治力度,严格控制污染产业,逐步淘汰高污染项目,治理“三废”污染、乱拆乱挖,保护基本农田。2004年建设占用耕地4161.69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5694.2公顷,实现占补平衡;建成烟尘控制区180个,面积1174.4平方公里,增长4.6%;环境噪声达标区166个,面积723.1平方公里,增长3.4%;城市污水处理率为38.1%,比上年提高11.1%;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32.5%,比上年提高8.3%;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3.3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4.3%,比上年提高1.2%。我们还创建“湘西生态民俗文明走廊”,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优化发展环境,建设诚信湖南。按照建设诚信社会的要求,我们在全省城乡广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诚信教育,增强了公民的诚信意识。围绕诚信单位、诚信行业创建,持续开展企业信用评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评比、文明商业街评选和百城万店无假货等活动,鼓励建立“诚信联盟”,联手打造诚信品牌,开办“诚信湖南网”,形成了诚信氛围;窗口行业、窗口单位普遍实行公开办事制度、服务承诺制和首问负责制,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树立了崭新的行业形象。同时加强对全省窗口行业、执法部门和文明示范窗口单位进行明察暗访和测评活动,促进了行业风气不断好转。围绕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失信问题,持续开展各种专项打假活动,发挥了工商、质监、卫生等监管部门的执法监督作用和新闻舆论监督作用,维护了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优化了湖南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
把理论学习与解决重大问题结合起来 篇2
一、针对重组企业的“包袱”问题, 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着力维护企业和谐稳定
2004年底,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 三环集团接收了股权挂牌拍卖流拍的湖北汽车集团所属8家困难企业和1.7万职工。这些企业历史债务包袱和人员安置包袱极为沉重, 一些企业停产多年, 职工长期只能靠低保维持生活, 积怨很深, 思想上一时难以接受国有企业职工身份转变的现实, 安置工作难度超出常人的想象。三环人深刻认识到, 省委、省政府在改制浪潮中支持三环发展壮大, 在国企脱困中让三环承担责任, 就是对三环领导班子的充分信任, 三环集团必须勇于担当、勇于担难、勇于担责, 以对国家、对企业、对职工负责的态度完成好重组任务。
第一, 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把解决思想问题, 宣传改制政策放在首位, 教育引导职工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领导班子成员连续一个月深入职工家庭了解职工思想状况和实际困难, 一对一谈心, 更多地以情感人, 以真心换民心, 有效地获得了广大职工的理解和支持, 奠定了人和基础。
第二, 坚持有情操作、统筹兼顾。在制订职工安置方案时, 坚持以人为本, 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 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量考虑职工的实际困难, 有情操作。面对少数职工的围攻、谩骂、威胁和恐吓, 公司领导始终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让少数职工的情绪得到宣泄。在安置过程中及时化解矛盾, 就地解决问题, 没有将矛盾上交, 没有因为作风粗暴引发职工上访, 始终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确保了企业和社会的稳定。
第三, 坚持直面难题、解决问题。经过重组而进入三环集团的8家困难企业因历史债务包袱引发的法律纠纷接连不断, 有的银行账户被查封, 有的资产、土地被强制拍卖, 企业生产经营不能正常开展, 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给公司带来灭顶之灾。三环人以对国有资产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 积极寻求各方面的支持, 甚至不惜以牺牲人格尊严为代价, 委曲求全, 忍辱负重, 请求债权人的理解和支持, 最终以最小的成本解决了企业一系列的债务, 为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确保了国有资产的安全。
二、针对重组企业的“发展”问题, 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着力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三环集团重组的企业多数是停产、亏损企业, 干部职工精神懈怠、信心不足, 改革发展的思想认识不深。三环集团在采取加强管理、加快改革、注入生产流动资金、化解债务包袱、加大技改力度、开拓产品市场等措施的同时, 强化教育引导工作, 凝聚干部职工的思想共识和精神力量, 从而推进企业的改革创新, 使重组困难企业逐步实现了由“包袱”到“财富”的转变。
第一, 紧紧围绕发展抓改革教育, 弘扬改革精神, 推进了企业股权改革。针对体制机制不活这一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问题, 及时组织以“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为主题的中心组学习, 深化对股权改革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及时组织专项调研活动, 内找企业突出问题, 外学同行先进经验, 不断完善改革方案;及时开展“解放思想, 深化改革”大讨论, 统一思想认识, 营造改革改制的舆论氛围。三环集团率先在省属国有企业中实行了“二八”股权改革, 用“国有控股、经营层和业务骨干持股、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方式, 将经营者和技术骨干用“金手铐”与企业紧密捆绑在一起, 干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有效调动, 改制企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第二, 紧紧围绕发展抓创新教育, 弘扬创新精神, 创造了企业管理模式。针对原有的“三管三协调”模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三环集团通过“领导干部宣讲学、邀请专家辅导学、走出去促进学、典型案例分析学、紧跟形势引导学、拓宽思路务虚学”的“六学”方式, 不断学习研究和论证新的管理模式, 确立了“战略控股+财务控股”的全新管理模式, 追求“产业发展和资本增值”的双重目标, 制定了《三环集团公司管理准则》和八项主要管理制度, 明确了集团化管理的要素和重点, 变“人治”为“法治”, 既夯实了集团管理基础, 也提升了集团的管控能力。
第三, 紧紧围绕发展抓形势教育, 弘扬担当精神, 化解了企业经营危机。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考验, 三环集团及时开展形势政策教育, 采取召开会议、专题宣传等形式, 向干部职工进行“五讲解”:讲解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讲解党和国家出台的重大政策措施、讲解三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讲解三环科学发展和转变方式的重要任务、讲解三环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实施步骤, 凝聚了应对危机、共谋发展的共识, 从而稳定了人心、提振了精神、鼓舞了干劲。经过干部职工的齐心努力, 2009年公司销售收入首破百亿, 利税总额同比增长63.82%。
三、针对重组企业的“融合”问题, 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着力提升企业的向心力
公司重组的企业分布在全省7个市, 企业情况各不相同, 思维方式、工作习惯和文化背景都不一样。为了切实解决融合问题, 形成发展合力, 三环集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注重以文化建设三环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第一, 以建设三环理念体系、凝聚思想共识促融合。确立了“心正力强、智由心生、成就客户、创想未来”的核心价值观和“发展为先、发展为重、发展为大”的发展理念, “打造百年三环, 建设一流国企”的目标理念, “思想上融入三环、行动上维护三环、实践中发展三环”的行为理念, “有情的领导、无情的制度、绝情的执行”的管理理念, “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市场、像培育子女一样培育市场、像善待父母一样善待市场”的市场理念, “有预算不超支、无预算不开支”的预算理念, 形成了坚定信念、办好国企的责任共识, 潜心谋事、用心干事的实干氛围, 客户至上、共享共赢的服务意识。
第二, 以开展多种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环境促融合。积极组织开展以“六比六创”为主要内容的创先争优活动, 努力营造“人心思干、人心思进、人心思先、人心先优”的浓厚氛围。注重重奖创新人才, 重奖有功之臣, 拿出专项资金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技术创新团队、带动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管理营销团队进行了奖励, 开展了“三环风云人物”、共产党员“十面红旗”、“十大创新人物”等评选表彰活动, 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价值观念。近年, 三环集团还以“凝聚成就辉煌”为主题组织了公司十周年庆典、以“坚定信念跟党走”为主题举办了党建成果展、以“红动三环”为主题组织了庆祝建党90周年文艺汇演, 用重组之后各企业创新发展的丰硕成果、职工勇于创造的良好风貌来感染激励员工, 有效地提升了企业与职工的自豪感。
把理论学习与解决重大问题结合起来 篇3
关键词:企业文化;学习型组织;核心竞争力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管理创新势在必行。把创建学习型组织和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则是创新管理、打造优秀企业的有效手段。企业文化与学习型组织,二者是血脉相通、功能互补、作用倍增的关系。
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告诉我们,文化的传承要靠教育和学习。要造成一个民族的文化提升,需要广泛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提升文化的技能。企业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心智模式)和行为习惯。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企业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也可能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障碍。要打造与时俱进、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企业,就应该嫁接优秀的“文化基因”,而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最具竞争力的管理技术”,正是企业文化改造与创新的最合适的利器。
目前,把企业文化建设同创建学习型组织有机结合起来,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并已取得比较成功的经验。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企业文化要保证所有员工的认同,就需要形成一种学习型组织。21世纪的企业应该是学习型组织。”
一、企业文化与学习型组织概述
(一)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或称公司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共同理想、信念、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总和,也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企业文化具有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企业用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愿景,使企业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凝聚在一起,共同为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努力奋斗。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是能够把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个体目标引导到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上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方向产生影响。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是通过企业文化去激励企业全体员工积极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和发展难题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是指利用共同的行为规范和思想意识对企业员工日常工作起到有力的约束作用。
根据自己特殊的经营环境和传统,每个企业都会形成各自特定的、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具有独特性、相对稳定性、继承性和发展性四个主要特征。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发挥巨大的影响。对企业经营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形成、保持和促进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所以企业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也可能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障碍。
(二)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经典的定义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吉博士给出的。彼得·圣吉认为: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
著名学者罗宾斯在他的《组织行为学》中论述学习型组织时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企业管理可以分为3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企业热衷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应用;20世纪90年代,企业热衷于企业再造;20世纪90年代中期,企业开始积极推广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
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的推广是因为许多企业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和企业再造理论的实践中相继失败,而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使当今很多著名企业重新焕发了生命的活力,创造了新的业绩。比如,美国排名前25位的企业有20位都采用了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所以,无论是从时间还是从作用来看,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都是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管理理论之一,学习型企业是企业组织管理最有效的模式,也是目前企业管理达到最新水准的具体体现。
二、二者结合起来的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与创建学习型组织结合起来,对于企业创新管理可以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这个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能起到积聚创新人才的作用。当前,我国社会生活瞬息万变,各种制度新旧交替,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失范或失序。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用先进文化打造的企业才能够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才有可能为人们的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才有可能凝聚人心、整合力量、化解矛盾、发展生产力。其次,能为创新管理适配相应的文化条件。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企业就是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的一个重要载体。企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就是国力竞争的具体体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创新。思路决定出路,思路的创新需要观念的创新,观念的创新需要价值观的更新,而所有这些方面的创新都需要学习。如果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创建学习型组织结合起来,就可以将学习所得的知识转化为员工的共识和能力,并尽快形成新的竞争力。再次,能为建设创新团队夯实文化基础。企业文化建设与创建学习型组结合起来,有利于企业打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员工队伍,造就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从而为管理创新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总之,企业文化建设与创建学习型组织相结合,对于企业管理创新来说,是一条新的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2]赵国燕.创建学习型企业拓展创造未来的能量[J].太原科技,2008,(3).
[3]黄青锋.浅谈学习型企业文化建设[J].中国水运,2008,(1).
[4]常子胜.相融并进:企业文化与学习型组织建设[J].政工研究动态,2008,(1).
把理论学习与解决重大问题结合起来 篇4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理论、思路与对策》(04&ZD012),自2004年5月立项以来,在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卡特)主任黄祖辉教授主持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已经基本完成预期研究目标。
一、项目研究的总体要求、主要内容及进展情况
课题组明确提出了六条研究工作的总体要求:(1)总结性,要对近年来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和整合。(2)原创性,应尽可能地提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新框架、新视角、新观点、新思路。(3)前瞻性,要对我国国情发展趋势、“三农”问题发展趋势以及国际经济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和准确把握。(4)系统性,要在整体上具有比较严密的逻辑性和整合性。(5)实证性,项目成果应建立在对我国“三农”问题大量实证调研的基础上。(6)政策性,项目成果应对政府决策尽可能发挥影响和作用。
项目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个总报告和10个专题研究报告。主要包括: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与对策;城乡统筹下的城市化与农民市民化对策研究;建立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与对策研究;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与相关政策研究;提高区域农业竞争力与粮食安全性研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与增加农民收入对策研究;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与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研究;反贫困与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研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与征地制度改革研究;优化农业经营体制与产业组织结构研究等。
目前,课题组已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农村经济》等刊物上发表或在国际会议上宣读文章33篇,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各专题研究已进入最后攻坚阶段,总报告也处于框架形成和观点整合阶段。预计今年年底全部完成,提交总报告和各分报告。
二、主要学术研讨会情况
2004年以来,课题组以浙江大学卡特中心为依托,主办或合作主办了多次高层次学术研讨会。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 1、2004年6月,在杭州召开“中国‘三农’问题国际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留美经济学会和浙江大学共同主办,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卡特中心和民营经济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福特基金会、世界银行、国际粮食政策研究院、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经济研究》、《中国农村经济》杂志社等协办。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福格尔,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前辈杜润生在内的,来自海内外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加入WTO后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发展、农民权利与乡村民主建设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会后出版论文集《中国“三农”问题:理论、实证、对策》。2、2005年3月,在温州召开“非农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来自国际食品政策研究中心与国际发展高级研究基金会的高级官员和知名学者、埃塞俄比亚国家中央银行行长,以及浙江大学、浙江省农办、省法制局、温州市政府等40余位中外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围绕非农经济、温州模式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这次会议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尤其是给非洲发展中国家代表留下深刻印象。3、2005年4月,在杭州召开 “中国农村妇女与城镇化发展”国际研讨会。来自英国诺丁汉大学、英国利兹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理工大学、英格兰中国商务和发展中心、香港大学以及中国大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实际工作部门的4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妇女社会地位变迁、就业与教育培训、社会保障等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4、2005年6月,在杭州召开 “中国农村劳动者素质问题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深入探讨了我国农村劳动者素质问题以及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途径与政策。5、2006年5月,在杭州召开 “中国非政府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国际研讨会。出席本次研讨会的代表共有50多名,分别来自福特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亚洲开发银行、德国技术合作公司、美国密西根大学、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等国际机构;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商务部交流中心、中国扶贫基金会等相关决策部门;以及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等学术研究机构。研讨会围绕我国小额信贷机构、项目和农村金融改革等相关主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讨。
此外,课题组还先后召开了20多次专题研讨会,参加了30多次国内外有关“三农”问题的研讨会。
三、相关对策建议
项目研究期间,课题组及时向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相关建议参考,主要有:
1、研究报告《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能否持续开展,关键在于制度创新》,被全国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采用,并上报教育部社科司。
2、对策建议《对〈物权法(草案)〉农村土地条款的修改建议》,通过“卡特决策参考”向有关实际部门报送。
3、咨询报告《新农村建设:农民和村官们在想什么?》和《新农村建设:“村官”们在想什么?》,分别上报浙江省委省政府、省咨询委。
4、论文《新农村建设要处理好五大关系》、《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十大建议》、《四位一体: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建议》分别刊登在今年的《中国经济时报》上,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关于建平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辽宁省农业网站群 2010-7-21 15:53:35 发布单位:建平县农村经济委员会
【字体:大 中 小】
为全面掌握建平农业发展现状,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目前,县农经局组织有关人员对全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客观地掌握了全县农业发展现状,初步摸清了存在问题,研究了发展对策和主要措施,形成综合调查报告。
一、建平农业的发展现状
建平县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县,全县共31个乡镇场街,260个行政村,农业户13.9万户;全县总人口5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万人,农村劳力总数为27.1万人。全县总面积729万亩,其中山地占30.4%,丘陵占43.3%,平原占26.3%,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全县耕地总面积为219万亩,其中水浇地5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5%;坡耕地16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5%。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86万亩,其中粮谷作物面积为130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0%。
建平县为“六山一水三分田”,全县共有大小河流九条,其中比较大的河流为老哈河、大凌河、蹦河。三大河流气候差异较大,形成三个不同的农业气候区。凌河川为晚熟作物区,老河川为中熟作物区,蹦河川为早熟作物区。
建平县农业生产条件和气候条件较差,长期以来,建平农业一直处于传统落后的雨养农业状态,抗灾能力很低。全县的粮食生产和农民经济收入一直低而不稳。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全县各部门大力支持农业,各乡镇场街党委政府带领农民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近几年来,党的惠农政策推动建平农业飞速发展。与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对比,建平农业成果显著,农业总产值:197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为7500万元,200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36亿元,增长了48倍;粮食产量:1978年全县粮食总产为1.98亿斤,2008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8亿斤,增长了4倍;农民人均收入:1978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仅为56.00元,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5110.00元,增长了91.25倍。随着农业的科技进步和高效农业的发展,建平农业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传统常规农业产量不断提高 建平农业目前仍以传统的常规农业为基础,并占居主导地位。常规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粮食生产以玉米种植为主,其次为谷子。由于采用新品种、新技术,玉米平均亩产由1978年的200斤,增加到1000斤,最高亩产达到2010斤,实现了吨粮田目标。谷子平均亩产由1978年的100斤,增加到500斤,最高亩产达到1000斤。全县粮食总产量最高达到11亿斤,被国家确定为商品粮基地县。
(二)特色高效农业经济效益突出
建平县特色农业以发展高效的经济作物为主,主要品种有烤烟、甜菜、蔬菜、西香瓜、中药材、马铃薯、小杂粮。其中发展规模较大的为小杂粮60万亩,马铃薯30万亩,西香瓜8万亩,蔬菜6万亩。县委、县政府把小杂粮、马铃薯列为建平农业的特色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发展,并将举办“中国·建平杂粮节”,提高建平杂粮的知名度。
(三)现代设施农业初具规模
建平设施农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历程,几起几落,争议较大。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改变了过去乡乡发展,村村建棚,遍地开花的发展模式,采取了突出重点,注重效益的发展策略,使全县设施农业出现了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县出现了不少设施农业高效典型,还形成了热水、黑水的反季葡萄与食用菌;深井的蔬菜、花卉、草莓与食用菌;沙海的反季香瓜与食用菌;农场的冷棚花卉,太平庄、三家的冷棚越夏蔬菜等几大特色产业区。青峰山、万寿、富山、铁南、马场、昌隆、小塘、榆树林子、朱碌科、喀喇沁、张家营子等乡镇的设施农业得到了巩固和提高。2009年全县设施农业将出现新的突破,现已落实设施农业小区30多个。
(四)农业机械化加快了发展步伐。
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带动下,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近几年来,全县新增各类农业机械2400台套,全县农机总动力已达4.76万千瓦,农业机械总台数发展到6600台,配套农机具8840台套,全县农机新技术推广步伐加快,农机保护性耕作、农田全程机械化作业面积不断扩大,大型农业机械不断增加,推动了全县农业机械化进程。
(五)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取得新成果。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带动了建平农业的的高速发展,给农民带来了较高的效益。全县地膜覆盖推广面积已达80万亩,新品种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面积的9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绿色基地建设、脱毒马铃薯推广、玉米吨粮田新技术示范,新技术、新品种展示园,试验田的建立,科技培训工程等,提高了建平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
(六)农业产业化有了新的发展。
近些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促进了农业产业基地的发展,建平绿龙公司带动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兴诺米业,华恩米业公司带动了杂粮生产;宝华糖业,恒通糖业公司带动了甜菜产业;烟叶公司带动了烤烟产业;颈复康药业公司带动了中草药种植。全县的马铃薯产业协会,杂粮产业协会,蔬菜产业协会,西瓜产业协会,葡萄产业协会,为农民提供信息和产销服务,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推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二、制约建平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建平农业虽然发展较快,成绩突出,但与先进地区对比还相对落后,在自然灾害面前还显得十分脆弱,全县粮食产量和农民的经济收入还很不稳定,制约建平农业发展的因素和问题还很多。
(一)农业生产条件差。
建平县虽然耕地面积较大,但土壤条件不好,坡耕地多,水浇地少。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75%以上,水土流失严重,保水保肥功能差。全县土壤以褐土为主,有机质含量低,贫磷、少氮,土壤有机质含量为0.93%,含氮0.04%,含速效磷2.9ppm,PH值在7.5—8.5。长期以来,农民不重视有机肥的施用,大量增施化肥造成土壤板结盐化,有机质含量下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二)气候条件恶劣。
建平县的气候特点是多风,干旱,少雨,无霜期短,雨热同期,干冷同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灾害性天气多。
建平十年九旱,年平均降雨量仅为350——450㎜;年平均气温为7.9℃(北部为5.6℃,南部为8.1℃);无霜期为120——135天(北部120—125天,南部130—135天);风沙较大,平均风力3——4级,最大风力达8级;全县平均日照时数为2900——3000小时,≥10℃有效积温为3100——3300℃;水份蒸发量大,年平均蒸发量为1828㎜。影响建平农业的主要气候灾害为旱灾,特别是春旱严重,有时是春旱、伏旱、秋吊同年份发生,造成严重减产和绝收;无霜期短,早霜冻现象严重,生育期长的高产品种不能引种,制约了产量提高与稳定增收。
(三)水资源缺乏
建平县水资源严重不足,全县水资源平均总量为3.43亿立方米,可利用地表水经流量为1.77亿立方米,地下水为1.66亿立方米。建平县水资源的拥有量不足全省平均数的五分之一。特别是近几年来建平县矿业无序开采,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大面积林地被毁,造成地下水位严重下降,相当一部分农灌井干枯或水量不足,全县水浇地面积迅速减少。
(四)种植方式落后
建平农业还以传统的种植方式为主,机械化作业面积小,科技含量低。农民种地以1.2——1.5尺小垄距为主,大海洋式种植,作物通风透光不好。不注重深松整地,土壤板结严重,土壤不保水,作物难扎根、不抗旱、不抗风。全县土地承包时大部分乡镇村分地时都是见地划条,一户几条垄,使农民无法用大型机械整地,影响了农民规模化经营和对土地的投入,影响了机械化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利用。
(五)产业结构单一
全县农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种植品种仍以粮食作物为主。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86万亩,其中:玉米为70万亩、杂粮为60万亩、马铃薯25——30万亩、甜菜3万亩、烤烟2万亩、蔬菜6万亩、西香瓜6万亩、油料与其它作物9万亩,在农作物种植面积中,粮食作物占70%以上。
(六)农民科技素质偏低
建平县农村相当一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低、科技素质低、观念陈旧保守。由于建平县农业生产条件和气候条件较差、种地产量低、收入少,而且不稳定,导致大部分青壮年劳力离土离家,外出打工挣钱,家里剩下老人和家庭妇女在家种地务农,现在的农民家庭又养羊、又养牛、又养猪鸡、又要种地,小而全、负担重,农民啥都不专业,导致啥都不明白,培训办班又不参加,能力素质很难提高。
(七)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
全县各乡镇场街农业技术服务站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农业技术干部不是改行离岗,就是回家搞个体,个别乡镇根本没有农业技术干部。经调查,全县基层农业服务站60%以上的农业技术干部不在岗,30%的农业技术服务站没有专职农业技术员。农业技术服务、指导、培训大部分乡镇基本处于一种无人管状态。
(八)县级农业技术部门服务功能差
县级农业技术服务部门,虽然有机构、有人员、有办公地点,但是由于人员老化,技术力量不足,没有技术服务与科技推广经费,下乡缺少交通工具。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县级农业技术服务部门的工作条件有了很大改善,配备了部分车辆,增加了人员编制,但经费不足问题仍然制约着服务功能的提高,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的普及面仍然很小。
(九)农业新技术的普及推广难度大
由于基层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县级农业技术部门服务功能薄弱,再加上农民科技素质偏低,导致全县的农业新技术推广难度加大,特别是涉及农民稳定增收和高产高效的抗灾项目推广速度缓慢。如脱毒马铃薯新品种、测土配方施肥、农机保护性耕作、玉米吨粮田技术、设施农业冷暖棚建设项目等推广速度慢,发展规模小,影响了全县科技兴农步伐和农民的稳定增收。
(十)市场体系薄弱
建平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其他产业规模小而分散,没有成形的专业市场,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价格不稳定。粮食生产以玉米为主,销售靠地方粮库和粮食贩子收购,价格差异较大。其他农产品虽然有几个自然形成的小市场,如朱碌科杂粮市场、建平马铃薯市场、昌隆蔬菜市场、热水葵花籽市场、黑水西瓜市场、万寿蔬菜禽蛋市场等,但规模太小,销量有限,价格不稳定,管理不规范,满足不了全县农产品的销售需求。
从对建平农业调研中,通过综合分析,我们感到影响和制约建平农业科学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农业发展方式落后,科技含量偏低,抗灾能力较弱。建平农业的发展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一核心问题。
三、建平农业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与主要措施 发展建平农业,要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巨大动力,以发展新农业、培训新农民、建设新农村为主要任务,以推动农业科学发展、促进农民稳定增收为工作重点,创新农业发展思路,明确农业发展目标,制定具体发展措施,全面实现建平农业的科学发展。
(一)建平农业的发展思路
根据建平县的实际情况,依据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建平农业的发展思路应确定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抓住重点、优化结构、培育基地。
1、因地制宜。建平县三大水系把全县农业分成三个不同的气候区域。各乡镇场街的土地条件、水利条件、气候条件差异性较大,所以确定全县农业的发展思路必须因地制宜,按具体条件发展,这样才科学实际,减少失误和损失。
2、发挥优势。建平农业发展虽然不利因素很多,但也具有独特的自身优势。一是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全县耕地总面积达219万亩,人均占有耕地4.5亩,丰富的土地资源给建平农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二是具有充足的光照条件。建平县全年日照时数在2900——3000小时,日照率达75%以上;有效积温3100——3360℃,而且气候凉爽干燥,昼夜温差大,适合发展多种粮油果菜。特别是适合发展设施农业和反季水果蔬菜。三是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建平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0%,县内没有重工业和化工企业,经2003年全国农业环境测评,全县境内均适合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利用好这三大优势,可给建平农业带来良好的发展前景。
3、突出特色。建平农业已初步形成了几大特色产业,并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如马铃薯产业、小杂粮产业、晚秋特色西瓜、烤烟、反季葡萄等。应进一步扩大这些特色产业规模,提高品质,打出特色品牌。
4、抓住重点。建平农业应该抓住四大发展重点。一是常规农业抓好玉米的高产栽培,因为全县玉米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面积的40%,而且增产潜力大,对农民增收十分重要。二是特色农业要抓好马铃薯、小杂粮新品种推广、提高产量和品质。三是高效农业要抓好烤烟、甜菜、西香瓜、蔬菜、中药材的规模化生产。四是设施农业要抓好日光温室小区建设,逐步扩大发展规模。
5、优化结构。要下大力量调整全县农业产业结构,逐步缩小粮食种植面积,扩大高效作物面积;逐步改变小而全的种植模式,扩大重点产业种植规模;逐步减少坡耕地种植面积,扩大集约经营与设施农业面积。
6、培育基地。要培育建设专用玉米生产基地、马铃薯生产基地、杂粮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中药材生产基地,并推广绿色有机生产技术,争创绿色品牌。
(二)建平农业的发展目标
建平农业的发展目标,主要是实现三个提高,即:提高全县农业的科技水平,提高全县农业的抗灾能力,提高全县农业的经济效益。通过这三大发展目标的推进与实施,经过3——5年的努力,使全县种植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亿公斤以上,农民人均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
(三)建平农业的发展措施
为了实现建平农业的发展目标,按照建平农业的基本发展思路,制定建平农业的发展措施。
1、大力推广农作物高产栽培新技术,提高常规农业的科技含量。在农业新技术推广中要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农机保护性耕作、新型农作物栽培模式,特别是玉米吨粮田栽培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落后的耕作方式,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2、加强设施农业小区建设,提高农业的抗灾能力。
设施农业抗灾、节水、稳产、高效,代表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我们要抓住国家和省、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设施农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加快全县设施农业的发展步伐,不断扩大发展规模,使设施农业成为提高全县农业抗灾能力和农民稳定增收的重点项目。
3、积极发展农机事业,提高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特别是建平县耕地较多,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依托国家的惠农政策,鼓励农民购买农业机械,要大力推广农机深松整地、农机保护性耕作、全程农业机械化作业等新技术,切实提高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
4、抓好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按照中央提出的新型农民标准,切实抓好农民的科技培训工作,要以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载体,结合农业技术推广和重点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系统地培训与指导。在抓好技术骨干培训的同时,要做到农户每户有一个农业技术明白人。
5、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提高技术服务功能。
要尽快建立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每个乡镇场街农业技术服务站必须配备2——3名专业农业技术员。县农经委要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研究解决好县乡两级服务体系的工作经费问题,保证农业技术服务工作正常开展。
6、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把理论学习与解决重大问题结合起来 篇5
江南客户服务分中心
按照市公司监察部要求,我局从2015年持续开展“三重一大”学习,及反腐倡廉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全局广大党员干部按照学习求“深”、查摆求“真”、整改求“实”、面貌求“新”的总体要求,周密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稳步扎实推进,树立反腐倡廉意识,达到了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宗旨意识进一步牢固、道德修养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改善、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把理论学习与解决重大问题结合起来】推荐阅读:
创新问题解决理论06-25
理论与实训相结合07-16
问题解决式学习08-17
与学生专业学习相结合06-09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05-15
给农村语文学习学困生把把脉----浅谈学习现状与分析06-11
主导--主体相结合-------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10-26
★中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05-22
学习与教学理论06-11
理论问题与现实困难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