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的重大理论创新

2024-08-12

报告的重大理论创新(精选8篇)

报告的重大理论创新 篇1

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单选题

1.()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 A B C D 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

正确答案: C

新思想、新战略的最新概括和最新表述。2.()是对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

A B C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策略

正确答案: B

3.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A B C D 美丽

绿色

自信

法治

正确答案: A 多选题 4.从党的历史来看,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需要()来提供思想指南。√ A B C D 基本法 基本理论

基本路线

基本方略

正确答案: B C

5.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体现在()等方面。√

A B C D 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

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

民生领域存在短板

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正确答案: A B C D

6.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包括()等。√

A B C D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强军兴军任务顺利完成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正确答案: A C D

7.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进一步阐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

A B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世界人民谋方案 C D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为中国谋霸权

正确答案: A C 判断题

8.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要把人民军队建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9.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理论创新能力。√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10.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报告的重大理论创新 篇2

我国把自主创新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并进行前所未有的创新实践,自然要有超前的自主创新理论新思维。我们正面临着一个思考与总结,比较与选择的更加新颖、更加美好、更加伟大的创新与发展的历史新时代,因为,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科学技术革命,这场革命的核心就是数字化的信息革命。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半导体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数字压缩技术正在飞速发展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纳米创造技术、能源技术呈现出革命性的进展态势;如此等等。这一系列的科技行动及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正促使着工业经济转变为知识经济。全世界范围内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也因此而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革。进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随着知识的不断创新,自主创新的不断深化,一定会使高新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呈现出五彩缤纷的产业化的态势。自主创新及其成果,将成为发展经济,进行交流,开展外交活动,进行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最大化的资本及其最锐利的武器。我们在自主创新方面应该坚持创新—突破—超越,再创新—再突破—再超越,循环往复,乃至无穷的原则和方针,从而把自主创新不断推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

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在自主创新的进程中,正孕育着一场更加深刻、更加伟大的自主创新的理论思维革命。伟大的实践要由伟大的理论来指导,而伟大的理论必然来自于伟大的实践。中国要使自主创新卓有成效地进行,超前的理论新思维很关键。在我国,一场充分体现科技、经济、理论、思想精华的中国自主创新革命的新高潮正在神州大地上兴起。因此,而涉及的自主创新的超前的理论思维革命也正在到来。伟大的自主创新的实践,必须要有科学的自主创新理论来指导。科学的自主创新理论,必须来源于自主创新的伟大实践,在自主创新的理论学术研发方面,一定要站在理论的前沿、学术的前沿、时代的高度,并要真正树立超前的意识、超前的思维方式。并且必须要有世界眼光和世界意识,要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要有全球观。因此,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自主创新潮流必然就会以排山倒海之势催生出诸多中国核心技术和战略高技术,一个指导中华民族伟大自主创新的超前的理论新思维体系正在形成,进而必将会促使中华民族的自主创新走向一个新的未来。

2 自主创新与思想解放

一场充分体现全人类科技、经济、思想精华的知识与信息经济革命的新高潮,在21世纪必将到来。任何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技术的高峰、经济的高峰,要想使躯干国家转变成头脑国家必需要有超前的理论新思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超前的理论新思维,就如同一个人没有头脑和灵魂。因而就不能跨越时代的栅栏,而走向科技与经济的繁荣。但是要有超前的理论新思维,就必须要有持久、积极、健康的思想解放运动。深刻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就会孕育出新的思想精华,新的思想精华必将是超前的理论新思维的先导。我们深信富有巨大价值的思想火花,必然会燃烧出超前的理论新思维的雏胚,富有巨大价值的思想火花,必然会炼铸出最新的思维方式。人类社会的每一重大的经济、科技、文化、社会事业的进步和跨越式发展,都离不开思想解放运动。自古到今历来如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不断深入,随着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的不断深化,首先逐步从思想方面,从理论方面打破了原有的诸多禁区。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其实质就是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到了与原有计划经济的旧体制无法相融的地步时才开始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和社会各界勇于、敢于、善于解放思想的人们,便成为新时代奠基新思想的先驱者,他们以各种形式批判旧体制、旧制度、旧思想、旧文化,宣传新政策、新主张、新观念、新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寻求方法,探索道路。也从而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新的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得到了不断的深化和升华。最终在理论界、思想界打破了坚冰,开通了道路,也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全国人民观念的大变革,经济和政治的大变革。

实践反复证明:最大化的实事求是,就是最大化的思想解放和最大化的思想升华。每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都必然会给经济、科技、社会带来新的发展。还有新观念、新思想对美国、日本的直接影响和应用,使两个国家迅速发展并成为世界强国的事实,等等。反过来也再一次印证了思想解放运动所产生的思想精华而释放出的巨大的威力。所以说,在自主创新进程中,中国人还应继续大力解放思想,在进一步解放思想的进程中,使自主创新达到一个新的高潮,进而使自主创新真正走在世界的前头。

3 自主创新与三大行业改革

自主创新亟待进一步改革企业、科技、教育三大行业,在自主创新的进程中,企业界、科研单位、教育界要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革,才能把自主创新推向新的阶段。

在自主创新进程中,企业界,如何更好地建立好各自的实验室,如何与科技界更好地衔接,如何确立世界科技前沿的创新课题,如何在许多关键领域自主创新出核心技术和战略高技术,如何把创新产品成功地打向市场,如何更加富有成效地利用好自然资源、国际资源、物质资本、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如何走活品牌国际化之路,除了建立和完善新的机制、体制,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和办法外,还必须首先要有超前的自主创新的理论新思维。也就是说,要把一切关于自主创新的问题,纳入超前的自主创新的理论新思维框架之中加以解决。在科技界,如何打破至今仍然比较僵化的科研机制与体制,主动与企业联姻,并且除了国家的重点科研院、室、所之外,其他的都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来让企业重组、并购。或者通过行政行为,按照所属行业性质,直接划拨给企业。从而使这些科研单位、部门的一切产权统统归企业所有。这已经不是一个搞试点、尝试的问题,而且必须以这种思维方式立即这样做。在我国,要解决掉这个问题,当然是十分棘手的。但是,随着这个问题的解决,对于科研事业单位彻底转变、归属于企业所有,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科研单位的研究成果或者所研究的问题与企业脱节的现象。这是一项重大的改革。伴随着这一重大的改革,我国实施的自主创新就会跨越一个新的阶段。教育界,必须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问题。近年来,在口号和形式上似乎是素质教育,但是从学生背上沉甸甸的书包看,从家长四处给学生请老师补课的情况看,从学生白天黑夜泡在题海里的情况看,从大多数老师的课堂活动以及教学的内容看,还是应试教育的成份占主导地位。鉴于这一系列诸多问题,我国教育界,应从幼儿开始至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教育,都应砍掉三分之一的大不必要的现有课程内容,应开设自主创新课程。自主创新课的内容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能充分调动学生发明创造积极性的指导思想决定。在内容和方法上,对于中小学生主要应完全引导他们沿着自己的设想、想象去发明和创造。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除了各自的设想、想象外,与导师共同参与企业、地方、国家重大项目的研究。要真正把学生从文字堆里,从题海中解放出来,真正要调动起他们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挖掘和挖尽他们创新的潜能,或者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外请的科学家、技术专家作为创新的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放开胆子,放开手脚,进行自主创新实践活动。从而使他们从小就养成善于创新的习惯。形成良好的自主创新的教育大环境。总之,在教育界应千方百计开创出学生自主创新的局面,使自主创新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和主课。这个问题,同样不是尝试的行为,而且应该从现在起,拿出科学的方案,采取实际行动,认真做好。总之,各行各业都应很好地培育各自超前的自主创新理论新思维。

4 自主创新与企业家队伍

要真正建设好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以及市场竞争的主体,在诸多领域里涌现出国际一流的自主创新成果,企业家及其队伍起着导航的作用,关键的作用,核心的作用。我们的国家在过去由于爱封建制度的束缚,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现在,由于不完善的新体制在运行中产生的障碍,乃至与旧体制的摩擦与碰撞形成的阻力,由于人才、投入不足、目光短浅、选择与决策的失误等因素,致使企业至今不能够很好地进行自主创新。所以,企业如何卸下背负着的诸多沉重的包袱,能够在错纵复杂的环境中进行卓有成效的自主创新,企业家及其队伍的作用尤其关键。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全方位的综合需求,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求,都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新的创新。企业家及其队伍精神,是自主创新的动力源泉。企业家及其队伍是自主创新的火车头。因而说企业家及其队伍有怎么样的创新理念,自主创新就会有相应的收获。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的情况如何,除了国家的体制、战略和政策等因素外,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企业家及其队伍的创新精神、创新理念、创新决心、创新决策能量释放得如何。实践反复证明:一个或多个自主创新成果,一项或一批批知识产权背后,往往站着一个或一群企业家及其队伍人才。凡是自主创新搞得好的企业或国家,都拥有一批接一批的强大的企业家及其队伍人才。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发达地区之所以发达,世界500强大公司之所以强大,真正的原因,就是有一个接一个,一批接一批的不断变革与创新的企业家及其队伍人才。企业家及其队伍是我国落实好自主创新战略的关键。当前我国企业家及其队伍的综合素质与落实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还有许多差距。因此,在自主创新的进程中,应进一步锻炼、提高企业家及其队伍的素质,在提高企业家及其队伍的综合素质的进程中,促进自主创新向纵深发展。

5 自主创新迎接中国科学技术新世纪的到来

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世纪。这不仅仅是人们的评论与期盼,其实这是一项十分复杂、十分艰巨的伟大历史使命。如果要把21世纪真正变成中国世纪,首先要使中国在世界的科学技术新世纪的到来。

党的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篇3

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2005年金秋十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用新的思想理论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基本观点。它强调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力量,把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

科学发展观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既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注重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统筹协调;强调发展是相互推进、系统协调的过程,要正确处理中心与全面、重点与非重点、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

科学发展观要坚持“六个必须”的原则,即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2005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和主要任务。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又部署了今后5年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工作。应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而且正日益转化为大家的行动。但作为一个新的理论成果,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才能更加坚定自觉地投身到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中。

首先,它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和谐的思想与中国当代社会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目标和具体措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其次,它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社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意味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不是简单的增加,而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

第三,它深化了对我们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执政的本质要求。只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使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人与自然处于和谐状态,才能使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目的和要求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提出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方略的新认识,进一步升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项系统工程

2006年开春,200多位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齐聚北京,参加中央举办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共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计。胡锦涛同志在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3月份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着眼于加快推进现代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的一项历史任务。它不仅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更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可以说,它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神来之笔,是惠及亿万农民的民心工程。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作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可见,新农村建设决不是简简单单的“新 村庄建设”,而是彼此紧密相联、相互促进的五个方面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重大战略任务

2005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2006年1月,他又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据专家分析,创新型国家的特征大致体现在四个方面: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创新产出高,发明专利多。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会委员时,精辟地阐述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系统阐述。它概括精辟、内涵深刻,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规范。“八荣八耻”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相统一的治国方略,对当前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发展,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的集中概括。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带领人民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力拼搏,铸就了带有我们时代烙印的优秀精神品质,培育和形成了立足国情、面向世界,锐意改革、致力发展,发扬民主、依法办事等时代新风。“八荣八耻”充分吸收了时代精神的内涵,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因此说,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吸收、继承和发展了人类历史上各种荣辱思想的精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深刻理解建设和谐世界理论

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我们党着眼于当前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理论和实践。

和谐世界的四个基本内涵是:一、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二、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三、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共同发展;四、坚持包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

建设和谐世界的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我们党反复强调,尽管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同时,进一步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强调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互利合作,继续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些论述和主张,对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对外交往和参与国际事务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创造性地拓展了我国外交和国际战略的思想。

建设和谐世界的理论,还反映了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崭新道路。翻开历史不难看出,千百年来,大国的崛起和强盛,往往都是和征伐、杀戮紧密相连的,这曾被认为是逃脱不掉的“铁律”。传统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也认为,一个大国崛起,必将损害现有大国的既得利益,使既定的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发生剧烈的变动,甚至引发战争。20世纪上半叶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就是一个佐证。中国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表明中国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趋势,不走谋求世界霸权、侵略他国的道路,而是抓住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机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从而走出一条实现民族复兴的新路。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新的伟大工程

进入新世纪,我们党审时度势,作出了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大决策。2005年1月14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南海怀仁堂作了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1月24日又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刻阐述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先进性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新形势新任务下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新的更高要求。

2006年6月30日,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精辟分析了我们党加强先进性建设的历史经验,系统总结了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一步指明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内容。我们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都高度重视党的先进性问题,并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长期探索,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和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思想,同时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围绕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个重大问题,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党的自身建设规律、党的先进性的科学内涵和目标要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更加突出地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的主线,从而使党的建设的努力方向和检验标准更加鲜明,使我们能够更好、更全面、更有效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试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创新 篇4

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推动我国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迫切需要,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并要求我们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把思想统一到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进一步提高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大意义的认识,更加主动、更加积极、更加有效地开展好学习实践活动。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基于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深切愿望,基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基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履行党的执政使命作出的重要结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是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义,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只有紧紧抓住和搞好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第一要义是发展,又要求我们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好”与“快”互为条件,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又好又快,要求快以好为前提,忽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势必会造成大起大落,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同时,快也是好的必要条件,较快增长本身就是较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保持较快的增长,才能抓住机遇,不断增强经济实力,使经济增长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首先是“人”这个概念。“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以人为本思想是我们党摒弃了旧哲学人本思想中的局限和理论缺陷,借鉴国际经验教训,针对当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而提出来的。这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快速运行,就是GDP的高速增长,它忽视甚至损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这种发展观“见物不见人”,其实质是一种“以物为本”的思想,它和以人为本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为了谁”和“依靠谁”是分不开的。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只讲根本目的,不讲根本动力,或者只讲根本动力,不讲根本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观。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同时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深化的。全面发展,是指各方面都要发展;协调发展,是指各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来强调,是从全局高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体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这一基本要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以征服自然为目的,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动力的传统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使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转化为毁害人类自身的力量。人们在试图征服自然的同时,往往不知不觉地变成了被自然征服的对象。例如,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资源浪费、城市缺水,这一系列问题都向人们发出警示:人类的行为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必将遭到自然的惩罚。其实,恩格斯早就告诫我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而今天,我们依然在“交学费”。这一切告诉我们:决不能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找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找到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我们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一是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亟待扭转。近年来城市困难群体的出现,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现实极不协调。二是在很多人眼中,发展似乎就是增长,从而造成了经济高增长、社会低发展的失衡局面。我国经济发展了,经济结构调整了,但社会结构却没有相应调整,社会事业还没有得到相应发展。三是在经济日趋活跃、社会利益日益多元化的情况下,社会经济秩序的规范问题变得日益突出起来。四是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经济发展要讲究“效率”,社会发展要讲究“公平”。现在的情况是,一些地方往往只重视效率,不重视公平。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只有经济发展而没有社会发展不叫全面发展,同样,只有经济和社会发展而没有人的发展也不叫全面发展。新发展观突出发展是以人为本,正是抓住了发展的核心和本质。为此,要逐步增加各项社会发展、生态资源、环境建设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对社会管理和公共卫生、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对那些能够帮助贫困群体、失业群体和弱势群体重新融入社会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重新获得机会发展的项目,更应给予优先考虑,尽快形成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最根本的是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我们无法设想,在一个工业文明高度发达但人们利益存在严重对立和冲突的社会里,人与自然的关系会处于“田园牧歌”式的和谐状态。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首先是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的良好人际关系。其次,要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党群之间、各阶层之间、不同地区人群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再次,必须关注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最根本的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即提高人的教育水平、文化品位、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规律,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是我们党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大关系的智慧结晶。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经验,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也是我们一贯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统筹兼顾的战略思想。强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必须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使各个方面的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党的十七大把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在“五个统筹”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关于统筹兼顾的丰富内容。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要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更加自觉地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只有坚持统筹兼顾,我们才能真正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问题,真正处理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各方面具体利益的关系,真正把广大人民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形成广泛共识、集聚强大力量。□

党的创新理论进基层调研报告 篇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近年来,xx围绕理论宣传教育在创新机制、搭建平台、拓宽渠道、抓好队伍上下工夫,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距离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要求仍有差距,需要在方式方法上、传播方式上、形式载体上不断加以改进,切实提升理论宣传教育效果,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

一、xx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主要做法

xx围绕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重点在宣传教育的平台、队伍和载体上下功夫,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社会宣传、舆论引导、文艺创作,让党的创新理论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传播开来。

第一,建好宣传教育载体,让党的创新理论传得开、飞得进。重点聚焦媒体宣传、阵地宣传、文艺宣传,打造了三个方面的载体:一是打造了一批传播创新理论的媒体平台。新闻媒体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平台。我们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权威作用,打造了以xx日报《求索》理论专版、xx电视台《求是》理论专栏、xx人杂志《求真》理论专刊为主要内容的“三求”理论宣传平台,成为群众了解党的创新理论、干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专家交流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渠道,在解疑释惑、凝聚共识、引领思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大力推进“学习强国”学习的平台建设运用,目前全市加入认证组织党员超过x万人,在职党员基本实现全覆盖。当前,这个平台已经成为全市党员干部学习理论知识、掌握理论动态的重要渠道。二是建设了一批传播创新理论的基层阵地。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关键在于建好阵地、用好阵地。我们充分依托遍布全市的文化礼堂,开展理论宣讲进礼堂、政策解读进礼堂、党报党刊进礼堂、党报阅报屏进礼堂等活动,每年开展各类宣讲x余场次,受众达x多万人次,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基层群众,将党的创新理论送到群众身边。三是创作了一批传播创新理论的文艺作品。理论宣传教育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实现思想性和通俗性、说理性和生动性的有机统一,才能吸引人,才能增强影响力和传播力。我们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等融入到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中,通过鼓词《新时代》歌曲《最美在xx》等相声小品、歌曲戏曲、鼓词快板节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开展宣传,让广大群众在享受艺术熏陶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思想教育。

第二,抓好宣传教育队伍,让党的创新理论讲得好、讲得透。面对面的宣传教育是很重要的理论宣传教育方式,需要强有力的队伍支撑。我们在队伍建设上下功夫,重点抓好了三支队伍:一是抓好宣讲队伍,在走村入户中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理论宣讲队伍是理论宣传教育的基础,是实现理论宣传教育大众化与分众化的重要力量。我们一方面利用市、县两级讲师团这个资源,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建立完善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和赴高校开展宣讲机制。另一方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组建了市民宣讲团,广泛开展面对面的宣讲活动。目前,已组建各层面市民宣讲队伍x多支,开展各类宣讲活动x万多场次,培育了如郑雪君、金文平、陈永锡、潘锋等一批百姓心目中的宣讲“民星”。20xx年,xx市民宣讲团被中宣部评为“全国理论宣讲先进集体”。二是建好教师队伍,在讲坛课堂上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我们始终聚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定期教育、专题培训、集中备课等形式,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政治意识和教学水平。同时,将教师的理论研究、理论教学成果列入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选拔的重要内容,让教好思政课成为政治任务和自觉行动。三是育好理论专家,在平台阵地上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社科理论专家具有专业优势,是理论宣传教育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们依托市社科联、在温各高校、“xx学”研究中心,发现培养了一批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具有较高理论素养、熟悉社情民意的社科理论宣传队伍。他们以重大主题宣教活动、社科普及周为契机,常年深入基层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在解疑释惑、激发斗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创新宣传教育形式,让党的创新理论吸引人、教育人。理论宣传教育的受众不同,形式方法也应有所不同,这样才能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是适应技术进步,借助网络讲。我们正处于“互联网+”的变革时代,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宣传,是提高理论宣传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网络“微电影”“微视频”以及H5等传播手段,推动理论宣传教育“活起来”“亮起来”。如鹿城区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了“e鹿学”理论学习的平台,推出了理论宣传+动漫、+文艺、+微视频、+xx方言等形式,目前共有注册会员x余人,平台浏览量超x万人次,在浙江省十佳社科创新项目评选中位列第一,相关做法入选全省群团改革资料汇编。二是适应基层实际,走到身边讲。面对面的宣讲接地气、有温度,更容易让理论和政策入脑入心。我们组织引导基层干部和宣讲员走到群众身边,面对面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如文成县充分发动宣讲员、村干部、乡镇干部等基层党员干部x余人组成“最美庭院”宣讲团,通过“我引题、大家议,我引导、大家和”“百姓院子百姓讲”等方式,把党的创新理论及群众关注话题传播到群众心里。目前,共打造庭院式宣讲阵地x余个,开展庭院宣讲x余场,直接听众超万人次,相关举措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三是适应群众需求,通过方言讲。一些农村以老人和妇女群体为主,听不懂普通话,而方言则能够拉近群众距离,增强传播效果,让群众听得懂、坐得住、有共鸣。我们在市民宣讲团中有意识地选拔培育了一批本地的方言宣讲人才,专门到农村开展方言宣讲。如苍南县成立“文明渔鼓”进万家活动宣讲团,利用当地“闽南语”“瓯语”“蛮话”“金乡话”“畲语”等方言,巧借“文明渔鼓”这一草根艺术传播形式,使宣讲形式彰显地方特色,深受百姓喜爱,这一创新的宣讲方式入选了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三贴近”案例。

二、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主题教育期间,我们通过走村入户征求意见、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专题讨论等形式,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找出了当前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一,重视程度跟不上政治标准,理论宣传教育工作层层递减。面向基层群众的理论宣传教育主要依靠乡镇(街道)党委去具体抓,如果乡镇(街道)党委不重视,基层的理论宣传教育就容易弱化。从调研座谈的情况来看,市县乡村的理论宣传教育层层递减现象还比较明显,有的乡镇(街道)重心主要放在经济建设、社会治理等工作上,对理论宣传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未能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来认识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特殊重要性;有的乡镇(街道)满足于理论宣传教育工作达到考核要求,只求数量达标,不求质量过硬。

第二,工作理念跟不上对象变化,理论宣传教育方式有待改进。当前,新的社会群体和职业不断出现,新的技术和手段不断创新,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行业之间的关注点、接受点也不同,对思想教育的接受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展理论宣传教育时要注重针对性。从调研的情况看,一些干部抓理论宣传教育的理念还比较陈旧,有的将理论宣传教育等同于理论宣讲,缺乏利用新闻宣传、文艺宣传、网络宣传等多种形式、丰富载体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意识;有的没有“分众化”宣传的观念,无论对党员干部还是基层群众,讲的都是同样的话,“千人一课”“众人一堂”,导致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接受度不高。

第三,队伍建设跟不上工作需要,理论宣传教育力量依然薄弱。做好新形势下的理论宣传教育工作,队伍是关键。在调研中发现,各地理论宣传教育力量普遍存在队伍总量较少、结构不合理、高素质人才缺乏的问题。在基层,乡镇(街道)宣传干部力量薄弱,有的还身兼数职,难以将更多精力放在理论宣传教育上。在高校,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也比较明显。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要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x的比例设置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根据目前的统计,全市x所高校本应配备x名思政课专任教师,但目前仅配备x名,这x名教师中,兼职的就有x名。在非公企业,这几年我们通过“万名干部进万企”活动帮助企业解决了很多难题,但我们干部一般很少会在企业宣传党的创新理论。xx非公企业已超过x万家,非公企业从业人员x万人,抓好非公企业职工的理论宣传教育意义重大,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队伍力量,现在非公企业理论宣传教育工作主要集中在大型民营企业,对小微企业还关注不多。

第四,能力水平跟不上群众要求,理论宣传教育效果还需提升。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群众接触的信息更加多元,视野更加开阔,对理论宣传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但从当前理论宣传教育工作来看,理论宣传教育的能力水平还跟不上群众要求。在媒体理论宣传方面,理论宣传阐释的话语体系还比较鼓噪乏味,缺乏兼具可读性、吸引力、思想性的高质量理论宣传产品;在文艺宣传方面,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文艺作品创作的意识还不强,水平还不高,有的作品融入生硬、效果一般,有的作品形式大于内容,缺乏高水平的创作人才;在理论宣讲方面,真正能够结合xx发展实际、结合群众身边故事来讲好党的创新理论的宣讲骨干还不多。

第五,平台建设跟不上技术进步,理论宣传教育渠道还要拓宽。在大部分人通过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情况下,理论宣传教育也要通过打造具有较强传播力的宣传平台来提升理论宣传教育的效果。从目前情况来看,我们的平台建设还跟不上技术进步。“三求”理论宣传平台主要还停留在传统媒体上,借助互联网传播平台来打造理论宣传平台的意识还不强,特别是在利用H5、短视频等技术手段,让理论宣传产品“短、实、新”,易传播还做得不够。xx现有的移动端三大平台“xx发布”、xx新闻手机客户端、快点xx手机客户端累计有177万受众,但是这三大平台在理论宣传方面内容还比较少,未能将平台的受众有效转化为理论宣传教育对象。

三、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改进措施

当前xx理论宣传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些是全省共性的,有些是xx独有的,有些是长期累积的,有些是近期出现的。下一步,要从xx的实际出发,采取有效举措,补齐工作短板,努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重点要“强化一个责任、建好两大中心、提升三个能力、抓好四个阵地”。

第一,强化基层党委的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将理论宣传教育工作作为党委(党组)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乡镇党委的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具体要建立三张清单:一要建立基层理论宣传教育的内容清单。结合理论宣传工作重点和省委、市委重心工作,定期列出理论宣传教育的重点内容,以清单形式便于基层党委逐项抓好落实。二是建立基层理论宣传教育的责任清单。明确乡镇党委书记、宣传委员、其他班子成员、宣传干事、文化员、村支部书记在理论宣传教育中的工作责任,让理论宣传教育工作每项任务都责任到人。三是建立基层理论宣传教育的整改清单。将基层抓理论宣传教育方面存在的短板和问题纳入清单,要求逐条整改,逐一销号。四是建立基层理论宣传教育的负面清单。对基层理论宣讲教育工作敷衍了事、应付检查、形式主义的问题建立严肃的约束和处理机制,确保理论宣传教育落实见效。

第二,建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研究推动的重要工作,也是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重要抓手。一要建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是为了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所以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好。要以文化礼堂为依托,建好乡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级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内容展陈、志愿服务、文化活动,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成学习传播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开展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广阔舞台。二要建好县级融媒体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需要。要把技术融合作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重要手段,提升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力;要把创新理论作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重要内容,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成为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前哨阵地,让党的声音通过县级融媒体中心直通基层。

第三,着力提升理论宣传教育的三种能力。抓好理论宣传教育关键还是靠人,关键还是要提升做好理论宣传教育的能力水平。一要增强宣传阐释能力。针对新闻媒体的理论宣传,要通过“记者学堂”、新闻骨干专题培训、理论专业记者发现培育,不断着力提升新闻记者写好理论文章、讲好理论故事、说好理论原理的能力水平,提升理论新闻稿件的可读性、教育性。针对基层的理论宣讲,要按照发现一批、补充一批、淘汰一批的方式,不断更新市民宣讲员队伍,让真正群众喜欢听、听得进、有收获的宣讲员充实到队伍中来。要采取集中备课的形式,既教讲什么、更教怎么讲,提升宣讲员宣讲能力。二要增强宣传传播能力。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的要求,依托“xx发布”、xx新闻手机客户端、快点xx手机客户端三大移动端平台,开发H5、短视频理论宣传产品,打造本土化的理论宣传教育传播品牌,增强宣传传播能力。三要增强内容创作能力。注重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文艺创作,组织全市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书画、摄影等方面的文艺家,创作推出一批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解读党的方针政策、讲好国家发展故事的优秀文艺作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群众在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中接受党的创新理论教育。

第四,切实抓好理论宣传教育的四个阵地。要针对调研中发现的薄弱环节和问题短板,重点聚焦四个阵地,力争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上取得更大成效。一要让党的创新理论进农村。农村是意识形态领域争夺阵地、争夺人心的重要领域。要高度重视农村群众的理论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市民宣讲团”“市民艺术团”“最美宣讲团”等群体开展群众性宣传,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为基层理论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打通理论宣传教育的“最后一公里”。要定期组织开展各类文艺宣传进农村活动,让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牢牢占领农村阵地。二要让党的创新理论进企业。要以“形势教育聚共识,人文关怀聚人心”主题实践活动和企业文化俱乐部建设两大载体为主抓手,切实抓好企业的支部学习、职工学习,组织宣讲骨干深入民营企业开展宣讲,倡导驻企服务员开展理论宣传,鼓励企业举办“民企职工形势政策报告会”“民营企业思想政治讲坛”等形式,把大道理讲透、把深道理讲浅,把民营企业员工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三要让党的创新理论进学校。在中小学,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创设“国旗下的讲话”“课前思政三分钟”“主题班会”等载体,将党的创新理论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把道理讲清楚。在高校,要切实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x的比例设置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配齐配强思政课教师。要通过高校学生“新青年下乡”和研学教育等活动,让高校学生在实践中体悟党的创新理论。四要让党的创新理论进网络。要加强本地注册网站和民间网络传播平台的管理,将理论宣传作为全网宣传的重要内容,在设置上,要让党的创新理论牢牢占据首页、首屏、头条、置顶,在内容上,要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适合网络传播的表达方式,不断提升网上影响力和传播力。

报告的重大理论创新 篇6

敬爱的党组织:

江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贯穿全文的总领之篇,是整个《讲话》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己任,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80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告诉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江总书记的讲话是在建党80周年的光辉时刻,在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的崭新时刻作出的重要论述。体现了总揽全局、高瞻远瞩看世界的魄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的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概括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预测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创新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我们就能经过不懈努力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紧紧把握我国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作出了科学判断。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我们就能集聚起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审视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准确判断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深刻分析国际社会各种力量和矛盾的交互运动,提出了我国外交工作的战略策略方针。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高举和平与发展的旗帜,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我们就能不断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我们党就能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总之,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作为一个入党积极分子,要始终坚持贯彻“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作为一个大学生的我,一方面要努力学习掌握先进科学文化知识,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同时要紧密团结同学,了解同学所需所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他们解决困难。此致 敬礼

汇报人:

2006年10月16日

十七大科学发展观

敬爱的党组织:

2007年10月15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在北京顺利召开。在这次大会上,党大会正式通过将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这标志着科学发展观今后将会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科学发展观这一提法是基于中国的国情和世界新形势下提出的,它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并且被证明是正确且能够实施的。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是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作出的科学定位,也是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要历史贡献。

党的十六大以来,国际形势、世界发展趋势在深刻变化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新态势、新特征,这些都使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机遇新挑战。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当今时代的潮流,我们完全可以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也有新的发展,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多。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紧紧把握好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不仅要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继续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同时还要认真解决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发展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随着社会化和全球化过程的加速,世界科技日新月异,以综合国力为核心的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华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就要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纵观中国的国内形式,发展模式落后,经济的发展建立于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的基础上,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科学发展观就是一条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的发展道路,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保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句话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所作的最全面、最深刻而又最鲜明的新概括,四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发展势头。

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五个统筹”深刻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现实途径。坚持“五个统筹”,必须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在统筹兼顾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更好的统筹协调,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既要讲究经济社会效益,又要讲究生态环境效益。要抓紧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同时要着眼未来发展,坚决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实现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深刻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将科学发展观应用到社会生活实践中。一方面要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的发展,使自己走在群众的前列,起到先锋带头模范作用。另一方面,要保护环境,亲身实践爱护环境。此致

敬礼

汇报人:

2007年10月30日

“八荣八耻”

敬爱的党组织: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看望政协委员时发表的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八荣八耻”抓住了当前全国人民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体现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融为一体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这是八荣八耻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集成。中华民族自古都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正是流在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的这股情,造就了中华民族这个伟大的名族。爱国主义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名族要想长存,国家要想长治久安,爱国主义是保证,每个人都应该热爱我们的国家。

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针对性。这一概括精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囊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精神文明建设显得更加重要。在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体会到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实践,对人的素质、品格、道德观念、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社会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违法乱纪和不道德的现象,有些问题已经比较严重。这对社会道德体系造成了冲击,损害了社会风气,也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倡导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胡锦涛总书记社会主义辱观的提出,抓住了当前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体现了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特点和时代要求,是凝聚人心的坚强纽带,是实现宏伟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全体公民为人处世的精神指南,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的“八荣八耻” 是对中华民族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价值观的高度概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真谛,代表了人民的意愿,反映了百姓的呼声。“八荣八耻”让我清晰地认识了应有的道德准则和思想操守,我作为一名大学生,一个国家的青年,郑重承诺始终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知荣明耻,努力向上,坚持信仰和追求,我也想向所有同龄人呼吁,继承民族传统美德,树立“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在自己的未来人生中,对得起自己的良知,更要对得起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此致

敬礼

汇报人:

2007年1月10日

“八荣八耻”

敬爱的党组织: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80多年来始终高度重视保持党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总是把党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突出位置。无论是在夺取政权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取得全国执政地位以后,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把党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作为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我们党充分认识到,离开了这种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党不可能在旧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长期斗争和反复较量中胜出,不可能始终保持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可能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长期拥护和支持,也不可能成为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坚强领导核心。抓住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就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每一位公民既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又是劳动者和服务者;既享受他人的服务和劳动成果,又为他人提供服务和劳动成果。主人翁的地位要求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承担服务他人与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所在。每一个青年学生,都要牢固树立人民的观念,把对人民群众真挚深厚的感情融入到学习中,融入到今后要从事的工作中。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科学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巨大源泉,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首先必然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一个崇尚科学的民族,必然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充满生机和活力民族。所以每一个青年学生必须养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劳动光荣,文化长久。劳动即是公民生存的手段,也是公民对社会、对国家应尽的义务。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要求每一个青年学生要坚持勤奋学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多做贡献。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团结互助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特征。团结互助,就是要把各种力量凝聚起来、组织起来,同心同德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而奋斗。在不同意见面前,要心平气和,求同存异;在困难面前,要同舟共济,共度难关;在荣誉面前,要互相谦让,他人为先;出现了失误和挫折,要勇于内省,敢于承担。要提倡急他人所需,帮他人所难的团结互助精神,人人关心和帮助他人,处处尊重和爱护他人,促进社会安定事业发展。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一个社会要和谐发展,必须依靠法律和制度来规范,也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来引导。而在人类的道德规范的体系中,诚信的理念是最重要的基本理念之一。诚信是立身之本、发展之道。所以作为青年学生的我们更应该以为自己的做人准则。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法制和责任理念,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遵纪守法是每个青年学生应尽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深刻指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作为青年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在学习中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学习,将来为社会做贡献。

作为青年学生的我们,要正确认识“八荣八耻”荣辱观,因为“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指路明灯,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八荣八耻”荣辱观具有具体的操作性: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规范的调节器,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的导向标,是社会成员综合素质提升的助推仪。不仅如此,“八荣八耻”荣辱观还具有深邃的思想性:它是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念的精髓所在,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优良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在这里我们呼吁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只有“八荣八耻”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我们的民族才能够在思想道德建设上,站在时代前列,领引时代风尚,推动时代进步。

此致

敬礼

汇报人:

2006年11月20日

党课培训心得

敬爱的党组织:

这次的党课培训,我在老师的带领下系统地学习了《党章》、党的基本知识,党的历史等有关内容。这些天来,这些东西使我不但在思想上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同时也为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考和学习空间,让我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充实和享受。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中国共产党建立于是1921年7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朝着既定的方向-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诞生,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自身的独立与解放。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木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诞生至今的全部历史证明,只有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肩负起民族的希望,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把历史推向前进。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员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各个时期,都起到了模范带头的先锋作用。中国共产党也是在领导中国人民的发展道路上,不断的解放、发展和完善自我的。我们党是一个成熟的、先进的、充满活力的政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唯有靠中国共产党。

在这次的学习中,我进一步端正了入党动机。入党动机是争取入党的一种精神力量,是指一个人要求入党的内在原因和真实目的。端正入党动机就是要摒弃个人利益和私心杂念,而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争取入党的过程,实际就是不断改造自己主观世界、提高觉悟、以实际行动使自己具备党员条件和素质的过程。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必将不断用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不断地在践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深化自己的行动,纯洁自己的思想,不断否定自我。在这之前,我的入党动机是一种比较朴素的入党动机,希望能更好的为同学服务。现在我知道光有这些是不够的,还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问题,在实践中锻炼自己,逐步坚定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以为共产主义事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以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次的学习让我在精神上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对党无限的忠诚和信赖,在意志上更加坚定了我们加入党组织并为之奋斗终身的信心和决心。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必将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更加坚定的立足本职,以更高的立意全身心的投入到各项事业;必将以更纯净的思想境界不断深入学习,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积极进取、持之以恒,转变作风,苦干实干,主动靠扰党组织,以实际行动来争取早日入党。我们必将在党的领导下,把党员的这面旗帜通过实际工作亮出来,把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每个党员的基本要求通过言行举止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体现出来;我们必将在党组织培养下,通过个人的不懈努力和执着追求,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为全面建设富强、和谐提供更加优良的舆论支持和工作支撑。此致

敬礼

汇报人:

2007年6月10日

汶川大地震

敬爱的党组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举国上下每个人的心都被抗震救灾活动牵动着。那一场罕见的灾难,就在瞬间,夺走了千千万万的同胞,我们坐在电视机前,看着那一幅幅惊心的画面,看着那一幅幅催人泪下的图片,还有感人至深的自救、互救的故事。

在大自然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我们的生命是脆弱的。在这场地震中,许多城镇楼房、大桥倒塌了,道路被阻断了。因为地震太强烈,加上余震不断,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加重了灾区的受灾程度。到目前已有6万多四川同胞们永远闭上了眼睛。许多人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人悲惨地死去却无能为力。在四川灾区的中小学里,一座座教学楼倒塌了,很多中小学生都因为地震时在上课而被困在教学楼里,幸存者寥寥无几。多少人因为道路不通而挨饿,多少人因为无家可归而露宿街头。又有多少人因为这场强大的地震丧失生命。然而,我们看到的绝不仅仅是人们在大自然灾害的无能为力。我们看到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国家领导人亲赴现场指导抗震救灾;我们看到解放军、武警、消防兵、公干干警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医疗急救人员不畏艰险,从死神手中抢救出一批又一批废墟下的生命;我们看到那一张张坚毅、乐观的脸,一双双永不放弃的眼睛重新点燃我们生活的希望;还有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为灾区人民祈祷、祝福、献爱心;看到了受灾群众在灾难之后积极投入到重建家园工作中的坚强不屈。

不哭的“可乐男孩”、可爱的“敬礼娃娃”、“不怕”的唱歌女孩„„他们在面对压顶的灾年表现出的乐观面孔和那一丝轻松的微笑,让哀恸的中国感受亮色,给所有走过悲伤的人以特别的鼓励。长时间停留在死亡的边缘,他们没有失望,反而向世人展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镇定和勇气。还有那些以死来守护自己学生、孩子、亲人的亡灵,让我们重新感到爱和责任;那些不放弃生命的人,他们说“一定要顽顽强强地活下去,要对得起每一个深爱我的人”,让我们重新看到生命的价值,活着就是有意义;那些幸存下来的人们,他们坚韧、乐观、朴实,使我们重新建立对生活的坚定;突然之间,我们发现一个残疾人用手爬行到募捐站前,要工作人员下来帮他捐款;突然之间,我们看到12个山东农民自发凑了5万块钱拉了一车白菜到灾区分发,这些最平凡的中国人,使我们看到身边还有爱,我们感受到温暖。

在生死面前,人真的很脆弱,完全没有抵抗力,但是在恶魔面前我们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在这个时刻,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我们人民的爱心与真诚。学校各个社团,班级纷纷组织捐款,捐物活动。在餐厅前为在地震中遇害的人们祈祷与默哀。点蜡烛悼念那些和我们永别了的孩子。不顾生命地到灾区自愿做志愿者的大学生们,虽然我们的力量微不足道,可是我们的心声,灾区的人们能够听到!

作为当今社会的一份子,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必须要在在校学习期间,好好把握机会,努力学好本领,提高技能,发奋成才,要为将来打好一个坚定的基础。要认识到,自己走出校门后,要能够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此致

敬礼

汇报人:

2008年5月26日

北京奥运

敬爱的党组织:

经过百年期待、7年艰苦筹办,8月8日至24日,第29届奥运会在中国北京和6个协办城市成功举行。在中华大地上,中华文明和奥林匹克文明令人瞩目地“握手”。北京奥运会,奥林匹克运动的盛典,这是从未间断的五千年文明的盛装,这是东西方文化亲密接触的盛会,这是传承与创造、交流与碰撞、沟通与理解的文化盛宴,它为世人奉献了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体育盛会。它完全实现了自己在申办奥运会时候的庄严承诺。随着北京奥运会精彩落幕,“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一奥运口号已深入人心,东西方文化广泛交流。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的激情相拥,让世界对北京和中国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次奥运会,从开始筹办到举办完成,中国无时无刻不在用自己的行动实现着自己当初的承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时刻贯穿于整个奥运工作之中。场馆的建设、场馆的安排、场馆内的设施、交通的运行、服务者的服务工作、环境的改善等等,所有的一切都在践行着自己当初的诺言。世界给中国十五天,中国展现给世界的是一个完美的奥运会。正如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说:“将29届奥运会的主办权交给中国永不后悔。”这是对中国全体人民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未来的肯定。整个奥运会,短短16天,我都一直关注,从开幕式,几乎所有比赛到闭幕式,整个过程中我都被感动着,都在自豪骄傲着,看到我国健儿一次又一次的夺得金牌时,我越来越来感受到中国的强大,而这所有的成就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世界这个舞台上越来越展现出自己的风采。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民的国家,作为一个走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世界也因为发展的中国而体现出一种新的面貌。中国在世界上的分量已经越来越重。

2008年是我们欢庆的一年,可从新年的开始,我们就遇上了诸多困难。先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大雪,让全国人民都措手不及,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随之而来的是物价的迅速抬高和CPI的攀升,使广大农民吃一次猪肉都成了奢侈。三月以来又发生了“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接着是奥运火炬在境外传递屡屡受到阻扰;而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让人民币升值,同时中国股市也在不断的下跌。5月又发生了“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重大人身财产伤亡,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面对这一切的一切我们更加团结,更加富有激情的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之中,去克服困难。最终,我们挺过了所有的困难,而北京奥运会也在8月8日顺利召开,并且北京奥运会的“有特色、高水平”被世界各国政要和媒体高度认可:高水平的场馆、体育设施;高水平、独具特色的开幕式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高水平的媒体服务;高水平的安全保卫工作;高水平的志愿者队伍和服务;高水平的交通组织和生活服务;高水平的城市文明形象等等都为运动员提供了良好的比赛环境。国际奥委会对开幕式、奥运村、场馆、交通、志愿者的表现连续用了5个“满意”予以评价。我相信这一切的取得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作为新时期大学生的我们,要好好学习,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力争为中国的建设作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此致

敬礼

报告的重大理论创新 篇7

近年来,中国安全生产状况持续好转,但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如2013年11月22日山东青岛特别重大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2014年8月2日江苏昆山特别重大事故粉尘爆炸事故、2015年8月12日天津滨海新区特别重大化学品仓库爆炸事故。从已经公布的事故调查报告可以看出[1,2,3],上述事故都是初始事故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相继发生引发一系列衍生事故的结果,即事故的发生和扩大存在链式关系。由此可知,事故链式演化机理是一个有价值的研究取向。

通过对事故发生发展过程所遵循的演化机理的研究,可以挖掘事故孕育源头、厘清事故演化过程中的关键路径和判断事故发展方向,进而在事故的预防预控中占据主动地位。当前国内外事故链式演化机理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事故致因理论,如事故因果连锁模型[4]、“瑞士奶酪模型”(Swiss Cheese)[5]、STAMP模型[6,7]、“2-4”模型[8]、“R-M”模型[9]等。事故致因理论虽然在事故预防、安全管理实践中已得到一定的证实和应用,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但在事故演化机理方面有待进行深入研究;②在事故演化方面,文献[10-12]对事故进行多米诺链锁分析、文献[13-15]分析事故链模型。上述事故演变相关研究都是基于因果关系进行的简单案例分析,缺乏对事故演变现象背后的内在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概念模型以形式化的方法揭示研究对象的主要概念、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对研究对象和内容的第一次抽象与假设,它将零散的、非结构化的知识转换为系统的、结构化的与可读性强的基础理论知识。鉴于此,本文基于熵理论,立足于理论思辨层面,对事故演变的研究思路从传统的“静态-描述-解释”向“动态-建模-启示”转变,综合考虑事故链物质、能量和信息三者的复杂性耦合作用,对事故链形成机理、事故链载体反映、事故链式演化等进行研究,并构建事故预防与控制框架,以期完善事故演化机理理论体系,并促使事故预警预控、决策支持和应急救援遵循事故演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有效提高事故预防与控制水平。

1 事故链定义及内涵

事故的发生发展都是系统多种内外因素沿着某一条规律链相互作用的结果。按照安全科学相关理论[16],事故是致灾物(可导致损害物质)、承灾物(可遭受损害物质)与避灾物(可避免或减少损害物质)三者之间以及它们与人和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涌现和涨落。从以下两方面解析这种交互作用:①当致灾物引发事故以后,事故系统的致灾物、承灾物与避灾物按照各自被赋予的内涵处于三角形的顶点(稳定系统,如图1中的粗箭头标示),通过合理匹配达到有效的减灾救灾目的,这是最理想状态。②当相互匹配不合理时(如不符合标准的救灾物导致致灾物作用时间、作用空间、作用强度等发生变化,以及承灾物发生变异等),致灾物作用于承灾物产生了新的致灾物,并作用于新的承灾物,从而引发次生、衍生事故,形成事故链(如图1所示)。

由上述分析可知,事故链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由于事故系统致灾物、避灾物和承灾物之间不合理匹配而形成的一种由初始事故引发一系列次生事故的连锁和扩大效应,是事故系统复杂性的基本形式。事故链内涵解析如下:

1)若把整个事故看成一个大系统(事故系统),则事故链是复杂事故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特征,事故链构成事故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事故链的发展态势由致灾物的危险性、承灾物的暴露性和脆弱性、避灾物的不确定性、环境的不稳定性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复杂耦合作用决定。

2)事故链的产生需满足三个条件:①存在初始事故,初始事故发生后产生新的致灾物。②新的致灾物作用于承灾物,导致至少一个二次事故发生。③次生事故扩大了初始事故严重程度,即所导致的一个或多个二次(或三次等)事故产生了大于初始事故后果的严重事故。

3)事故链演化具有两方面特殊性:①初始事故发生后,次生事故是否发生存在一定的随机性,但由于事故具有因果关系与引发关系,所以又不是完全的随机现象。这种受到约束的随机性会产生复杂性风险,进而增大事故系统复杂性。②事故链存在时间上延续性与空间上的扩展性,这种时空的延续扩展过程造成事故规模的累积放大。

2 重大事故链式演化模型构建

2.1 事故链载体反映

通过分析相关重特大事故调查报告可知[1,2,3],事故链式关系演化的实质是介质载体的转化,事故链式关系的载体反映是对事故链式规律的客观认识。因此,将事故链式演化的研究落实到物质第一性,抓住事故过程中载体的演绎规律和本质,就能认识整个事故演化过程及其实质,并为能量转化、事故损失度量提供量化的基础条件。

根据协同学理论[17,18],事故系统的形成与其内部各元素之间节、各子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紧密相关,这种相互协同作用通过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予以表征。因此,可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的协同关系获得事故系统在某一特定时间、空间、功能和目标下的特定结构。综上分析得出事故链的载体反映:

1)物质载体演化形态有固态、液态与气态等,事故链的形成过程具有不同物质性态的单体演绎或多性态聚集、耦合与迭加等特征,这些性态由其含量、转化形式和时空位置的演化而形成物质流,性态的演化导致了事故链式关系演绎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2)物质的流动与转化需要能量,无论是物理性流动还是化学性流动,其流动过程中都伴随着各种能量之间的聚集、耦合、传输、转换,因此物质载体演化的另一伴生特征是能量的转移和转换(能量流)。

3)在物质和能量的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信息,因此以物质、能量为基础的信息反映也是事故链的载体反映,通过光、声、温、速等基本形式表征,伴随着链式载体起到辐射、转化、传播等作用而构成信息流。

2.2 重大事故链式演化概念模型

事故链式载体在事故演化中起着重要的媒介和桥梁作用,在事故链式载体为依托的演化体系中,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构成演化核心,称为“核心环流”,其他(人、环境等因素)则为“外环因素”,它们共同构成事故链式演化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事故链式载体在外部环境(外环因素)和载体的核心环流(内环作用)共同作用下实现其链式演变。

1)核心环流

安全生产活动中的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是以能量流或物质流为载体,进行信息的获取、传递、变换、处理和利用实现的。事故预防与控制的本质就是通过信息流的标示、导向、观测、警戒和调控作用对系统中物质流和能量流进行控制、操纵、调节和管理(正作用),而错误反映系统中物质流和能量流状态的信息则会触发事故或导致事故处置失败(负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和正确利用信息流对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引导和控制作用。

2)外环因素

在正常安全状态下,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都处于正常有序的排列和控制中,即系统中物质、能量、信息在一定的安全阀值范围内与外界系统进行不断的交换作用。如果遇到一定的触发条件(如人的不安全行为、环境的不合理规划、管理的缺陷、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物质本身的设计缺陷等)使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正常交换作用失控,进而导致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紊乱就会引发事故。

2.3 事故链式阶段性演化机理

事故链在孕育、演化过程中具有阶段性,不同阶段链式载体的转化呈现不同状态,因此可通过事故演化过程中的载体特性来认识事故。R A Haslam[19]、陈安等[20]等将事故演化分为阶段型演化、扩散型演化、因果型演化和情景型演化。根据事故载体反映和事故链式演化关系,本文将事故链演化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为四个阶段:事故潜伏期、事故爆发期、事故链蔓延期和事故终结期。

根据熵理论,熵是对系统中物质、能量、信息的混乱和无序状态的一种表征,系统越无序熵值越大,而耗散结构理论讨论的则是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从事故链式演变特征可以看出,事故系统演变过程与熵的演变和耗散过程有很大共性,事故链从潜伏期到蔓延期是一个熵增大于熵减的过程,而终结期则是一个熵减大于熵增的过程。

按照事故链载体反映和安全物质学理论,事故系统可以划分为物质流子系统、能量流子系统、信息流子系统、人流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由熵的加和性可知,事故系统的总熵可表述为:

式中,S是事故系统的总熵;SM是物质流子系统的熵;SE是能量流子系统的熵;SI是信息流子系统的熵;SH是人流子系统的熵;SC是所处外部环境系统对事故系统的输入或输出熵。

系统的混乱程度取决于系统熵增(正熵,“S+”)和熵减(负熵,“S-”)。因此,式(2)可以进一步表述为:

根据以上分析,构建事故系统熵的阶段性变化规律如图3所示(图中的时间段不代表实际时间长短)。

1)潜伏期(0-t2):0-t1时间段,S=0,系统演化的有序趋势和无序趋势处于均衡状态,即系统的有序性和无序性相互抵消,系统整体上处于一种稳定平衡状态,这是最理想的安全管理和事故预防状态。但是随着二者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安全要素的改变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这种临界状态有可能失衡。

t1-t2时间段,S>0,由于系统不合理设计、规划和管理缺陷等危险因素一直潜存,引发事故的各种因素不断积聚,系统正熵产生的无序效应大于负熵产生的有序效应,系统总趋势走向失稳。此时存在两种情况:①及时发现事故载体信息的异常演变,并采取管理措施或技术措施增大系统负熵,使系统总熵重新趋于平衡状态,系统恢复正常,如图中的a-曲线所示。②没有及时发现事故载体信息演变趋势,或发现了但没有采取控制措施以及措施失效,则系统继续向着正熵变大的方向演变,导致事故发生,进入事故爆发阶段,如图中的a+所示。

2)爆发期(t2-t3):事故系统总熵迅速扩大,事故由可能变成了现实,进入全面爆发阶段,导致人员伤亡、财产受损。存在两种情况:①根据事故链式演化载体信息,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向事故系统输入负熵,使事故系统有序效应大于无序效应,事故得到控制,系统总熵重新趋于0,系统恢复平衡状态,如图中b-所示。②如果没有采取输入负熵的措施,或负熵不足以抵消正熵,则事故链继续演变,进入事故链蔓延期,如图中b+所示。

3)蔓延期(t3-t4):事故系统总熵由于事故链式演变而继续增大,次生、衍生事故相继发生,事故损失和危害逐渐增大。蔓延时间跨度取决于事故的严重程度以及事故处理效果。若事故链演变得到有效控制(有效的应急救援),蔓延就会很快结束,不再发生后续事故;反之,则事故造成的影响会不断加剧且扩散。

4)终结期(t4-t5):事故系统总熵可能因为物质、能量的耗散而自行趋于0(事故链式演化过程自行终结),也可能因为人为控制和干预而重新趋于0(事故链式演化过程因为人为控制和干预而终结)。事故链自行终结所造成的损失通常大于人为干预造成的损失,事故链式演化终结的时间主要取决于物质、能量、信息的混乱程度以及事故造成的破坏强度和人为干预力度。

3 重大事故链式演化模型的应用

基于所构建的重大事故链式演化概念模型,结合典型行业的事故应急救援可知[1,2,3],无论是事前的预防、事中的控制,还是事后的救援,一方面需要抑制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流和环境要素所产生的正熵,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控制手段使这些要素产生负熵。针对事故链的阶段演化特性,提出潜伏期“预防”、爆发期和蔓延期“断链控制”和终结期“治理”的措施,即避免事故发生的关键是掌握事故链的演化路径,在事故潜伏期采取断链预防和控制措施,将事故消灭在萌芽和生长阶段。基于上述分析,以事故阶段性链式演化为切入点,构建事故预防与控制框架,如图4所示。

每种类型的事故链在演化过程中的各阶段都有特定的演变形态和表现特征,因此可通过监测物质、能量、信息的聚集与转化确定其演化阶段,分析事故系统各要素之间或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事故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找出事故预防与控制的切入点,确定应急方式和对策(如表1所示)。

4 结论

1)从安全物质学的视角提出事故链定义,并从事故链时间与空间上的复杂耦合性、次生事故的随机性,以及事故链产生条件等方面解析其内涵;基于致灾物、承灾物与避灾物三者之间以及它们与人和环境之间交互作用论述重大事故链形成机理。

2)将事故链的研究落实到物质第一性,抓住事故链式演化过程中的演绎规律和本质,通过物质、能量、信息形式表征事故链的载体反映;构建以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为演化核心的重大事故链式演化概念模型。

3)将事故链演化周期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为四个阶段:潜伏期、爆发期、蔓延期和终结期。事故链从潜伏期到蔓延期是一个熵增大于熵减的过程,而终结期则是一个熵减大于熵增的过程;基于熵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论述事故链式阶段性演化机理。

创新:对中国人智慧的重大挑战 篇8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用器物、制度和观念来划分文化的不同层次。其实,以此来描述我们面临的困境之源似乎也很恰当。从观念来讲,美国式的消费资本主义把世界引向了无以复加的艰难境地。消费无度的生活方式,寅吃卯粮的借贷观念,及时行乐的价值取向,在美元体系的保驾护航下膨胀到不可持续的地步。美国式消费的资本主义的恶果之一便是全球经济失衡,美国以外的国家都被绑在了消费主义的战车之上。到头来,成也消费,败也消费。消费主义不可持续导致经济危机,而全球经济的复苏依然寄希望于美国消费的复苏。

从制度来讲,美元体系成为美国透支美元信用,无偿占有他国生产剩余,并轻易赖账转嫁危机的吸血管道。在这一体系下,产油国、亚非拉初级产品和消费品生产国只能开动机器向美国出口,换回时刻有贬值风险的美元票子,还不得不把大部分贸易盈余投资美国的国债,第二次承受风险。尽管世界各国改革国际金融秩序的呼声此起彼伏,但我们依然看不到改革的迹象,想改变美国的美元霸权地位,谈何容易!

从器物来讲,更可悲的是,在全球“生产—消费”链条的运行中,大宗商品的价格不断被推高,导致上述生产国贸易部门成本提高,贸易条件恶化,经济衰退甚至萧条。在次贷危机爆发后,这些国家由于其经济的脆弱性,所受冲击更大。一旦经济危机蔓延,几十年的经济成果可能毁于一旦。而过度的使用化石燃料更让生产国的气候与环境雪上加霜。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环境危机、气候危机数症并发,各国都难逃一劫。“狼藉残红”,大浪淘沙,到最后谁先站起来,谁又是世界的老大。

如今,创造中国奇迹的驱动力明显乏力,并且已然不可持续。无论如何,中国经济都将经历一场寒冬。

中央扩大内需的政策被国内外寄予厚望,乐观者认为明年三季度即可见成效,悲观者则认为需要更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然而,经济规律很难违背,产业泡沫必然破灭。靠盖房子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必然不可持续;靠做衣服支撑的大国经济必然极其脆弱;靠血汗工资支撑的贸易模式必然受制于人。

当前,全球再次进入低利率甚至零利率时代,中国紧随其后。我们已经患上了严重的宽松经济政策依赖症。即便我们通过老办法(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克服了当前的经济危机,那么以后呢?短期看,保增长和调结构的政策选项必须被政策执行者落实为增长第一;长期看,没有结构调整,上一个困境走了,下一个困境接着会又来。

如果说中国奇迹的产生靠的是观念、体制(制度)、模式(器物)的创新,那么克服当前困境和保持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出路仍然在于创新。创新不仅仅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创新更是对我们发展观念、体制和模式的改变。

从观念来讲,发展至上的价值观念必须得到改变。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总结世界和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得与失,制定突围的长期战略,塑造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坚定不移的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植于工业生产之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无法应对信息经济和低碳经济潮流之下的经济问题,我们必须重新挖掘马克思主义和奥地利学派等理论的现实价值,创新我们的经济理论和指导思想。

从制度来讲,中国改革已经到了“深水区”,必须打破制约改革的种种藩篱。没有社会保障的全面建立和农民市民化的过程,内需就无法真正启动起来;没有资源能源等生产要素的价格改革,科学发展观就无法真正落实;没有医疗、教育、铁路、金融服务等国有行政垄断行业的改革和开放,国内统一大市场就无法形成。

从器物来讲,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很难走出目前的困境;没有新兴产业引导,下一个30年的中国奇迹就很难被创造出来。我们根本不可能重复西方工业化的模式,依靠消耗资源能源支撑的经济发展道路已经被证明是不可持续的,我们已经付出了资源、环境、气候和国民健康的巨大代价。

尽管现在还无法清楚地描绘未来几年,几十年中国经济的前景,但我们清楚地知道,支撑世界和中国发展的观念、制度和模式如果不改变,中国就无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和改革动力。很显然,能否创新我们的发展理念、制度和模式将决定我们的未来,也是对中国人智慧的重大挑战。

上一篇:我的特长范文 400字下一篇:政府公共服务党课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