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问题解决理论

2024-06-25

创新问题解决理论(通用12篇)

创新问题解决理论 篇1

摘要:本文概括分析了基于问题解决的创新教育理论研究现状, 研究意义、价值、逻辑起点、假设, 研究内容和创新价值等。以生命活动的问题性为逻辑起点, 以创新素质的问题解决能力本质、学习活动过程问题化本质、问题解决与相关学科关系本质作假设, 以创新精神培养所需、生命教育创意所在、素质教育价值所属、创新教育理论必备为动因, 对基于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论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问题,问题解决,创新教育理论

基于问题解决的创新教育理论研究, 是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 “培养民族创新精神”的重大战略决策背景下提出来的, 在国内外是一个尚新的课题。通过研究, 要提高对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所需、对生命教育创新本质所在、对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价值所属、对创新教育理论建设必备的认识, 拓新问题解决创新能力本质含义、问题解决生命教育本质含义、问题解决素质教育本质含义, 在我国现有较新的“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上 (见文献[1]) , 收集并综合整理现有各学科有关问题解决创新教育理论研究成果, 建立普遍意义下的基于问题解决的创新教育理论体系, 从而填补我国乃至国际基于问题解决的创新教育理论之空白, 并为于后的问题解决创新教育实践奠定理论基础。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际创新教育思想理念。20世纪80年代初, 为了提高国民的创新能力, 美国数学教师协会提出:“必须把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核心”, 英国提出“数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日本在《学习指导纲要》中把“问题解决”教育思想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国际数学教育会议专门成立“问题解决, 模式与应用”课题组。从此, “问题解决”成为世界性创新教育新理念, 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立足点、出发点和突破口。

(2) 民族创新精神忧患意识。在国内, 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 培养民族创新精神”的重大战略决策的提出, 一个波澜壮阔的创新教育高潮兴起。“钱学森遗嘱”关于“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的论断, 关于中国高校缺乏创新精神“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的真情告诫, 更加激发了我国民族创新精神培养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

(3) 国内现有研究成果。继国际“问题解决”创新教育之热潮, 我国数学教育工作者纷纷积极探索“问题解决”教学规律, 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以“问题解决”为主导的教育观念对传统数学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甚至教学评价都产生深远影响, 对数学教育与学习、对改善差生、对中高考试题的改革等显示出了威力。特别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蓬勃兴起, 成为改革数学教育的突破口。

随后, 其它各学科教育纷纷效仿数学教育, 基于“问题解决”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遍及各学科, 研究热情方兴未艾, 研究成果颇丰。而且, 跨学科的普遍意义下的研究也有初步成果。至此, “问题解决”成为了我国教育领域“创新教育”理念与方法的核心内涵, 人们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与“科学发现”和“科学创新”紧密联系起来。

(4) 国内现有研究不足。但是, 基于“问题解决”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尚存在较多不足。其突出表现为四个方面: (1) 主要停留在具体操作方式层面, 未能开展作为创新教育教学理论的心理学层面的深入研究, 立论依据不明, 理论基础不牢; (2) 主要关注具体的典例教学模式, 未能给出作为创新能力教学和学习方法的, 可以实施操作的方法论层面的思维和教学模式, 其实用性和有效性不够; (3) 主要局限于各自学科, 相互之间协作研究不够, 研究成果普遍通用性有限; (4) 研究成果零散, 未形成理论体系。

2 研究意义及价值

(1) 创新精神培养所需。培养民族创新精神, 必须从学生抓起, 从教育入手。摈弃应试教育模式, 建立创新教育模式, 理念是关键, “问题解决”创新教育理念由此显示出重大价值。充分挖掘其内涵, 发挥其应有作用,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需。

(2) 生命教育创意所在。“‘问题’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是生命科学和生命教育已成共识的命题, 即所谓“问题生命活动”理性。生命活动是因问题和困难而生的, 问题和困难又是因生命活动而存在的。即“生命在于抗争”。问题和困难产生于人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如果没有向往, 没有追求, 也就不需要克服困难, 解决问题。即“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因此, 发现问题是生命活动的开始, 解决问题是生命活动的本质体现。

(3) 素质教育价值所属。改变应试教育“高分低能”之顽弊,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其主要途径是引导学生践行“问题生命活动”, 本质上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素质教育价值本质所属。

(4) 创新教育理论必备。建构“基于‘问题解决’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理论体系”, 能弥补创新教育理论空白, 是创新教育理论必备与实践必需。

3 研究的逻辑起点、假设、内容

3.1 逻辑起点

人的生命活动的动因、动力、本质, 是生命科学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如何认知生命活动的动因, 如何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 如何体现生命活动的价值, 如何拓展生命活动的源泉, 如何提高生命活动的质量, 是生命科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是人类长期以来掘之不竭, 论之不完, 争之不休的问题。这并非人的无能, 是因为生命活动本来或本该如此, 它是随着人类的进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而且是永无止境的。所以, 关于生命活动的命题和研究内容总在不断更新、不断转化。

“问题”和“问题解决”与生命活动的动因、动力、本质的关系, 是一个尚新的生命科学命题。它既是一个被发现的关于生命活动的原始命题, 同时也是人对生命活动认知深化的结果, 即同时是一个被发展的元认知问题。

生命活动竞争和挑战日趋激烈, 困难和问题无所不在, 不但无法回避, 而且必须面对。这使人深感困惑和忧虑。因此, 对生命活动的问题性、困难性加深理性认识, 提高认知水平, 已成为为人为事之急需。从问题和问题解决的角度来研究教育活动, 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正是本项研究的动因所在。

3.2 研究假设

(1) 创新素质的问题解决能力本质假设。我们的立论依据是“创新素质的问题解决能力本质属性”假设。如前所述“‘问题’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所以问题解决是创新生命活动的本质体现和原动力所在。由此就将“创新能力培养”置于“生命教育”的大背景之下, 跨学科的交叉综合研究才有可能实行, 普遍意义下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理论体系才有坚实的基础。

(2) 学习活动过程问题化假设。将学生的学习、思维、论证、推理、知识发现、知识发展、知识形成等过程作问题化假设, 由此建构“理论体系”的纵向联结。

(3) 问题解决与相关学科关系假设。深入探讨问题解决与教育科学、思维科学、生命科学、方法论、心理学、哲学等辩证关系。由此建构“理论体系”的横向联结。

3.3 研究内容

(1) “问题解决”心理认知研究。树立创新活动心理认知意识, 建立创新理论立论依据。包括问题解决心理分析和元认知分析等。

(2) “问题解决”思维逻辑研究。明确创新思维逻辑起点。包括问题解决思维相似性、概括性、思维定式和思维模式等。

(3) “问题解决”思维模式研究。建立问题解决创新思维类典模式和“问题链方法”模式。类典模式包括:函数模式、逆反模式、调逼模式、叠加模式、交轨模式、退化模式、递归模式、映射模式、图解模式、模糊模式、格表模式、联结模式和类意识模式等。问题链方法包括定理链和知识链等。

(4) “问题解决”特征研究。包括程式性、有效性、策略性、难易性、要素、形式、类型等特征。

(5) “问题解决”类型研究。分知识形成类, 发现创造类, 生命意识类等。

(6) “问题解决”程式研究。分情境激活、方案构想、假定施行、系统改良等。

(7) “问题解决”与生命活动关系研究。包括问题生命活动动动因分析, 问题生命活动本质认知等。

(8) “问题解决”与思维发展关系研究。包括问题解决思维目的、思维过程、基本方法与技能等。探索问题解决思维与创新思维内在辩证关系。

(9) “问题解决”与科学发现关系研究。包括问题解决与概念发现、方法发现、规律发现、理论发现关系分析, 问题解决与科学发现基本特征分析。

4 研究创新

(1) 创新能力本质拓新。不局限于问题解决的狭隘内涵和具体思维模式, 充分肯定问题解决的创新精神内涵, 就是将“问题解决”界定为创新能力的本质, 将“问题解决”或“战胜困难”作为创新生命活动的立足点。

(2) 生命教育含义拓新。将“创新能力培养”置于“问题解决”之上, 就是置于生命教育大范畴上, 亦即置于有意义的生命活动之上。由此来探求“创新教育”的“问题解决”本质属性, 是生命教育含义拓新, 其研究视角甚广。

(3) 素质教育内涵拓新。将“问题解决”与“战胜困难”联系起来, 突显问题解决生命活动能力优势和素质内在, 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拓新。

(4) 创新教育理论拓新。系统完备的基于“问题解决”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理论体系建构, 能填补创新教育理论空白, 属教育理论创新。

5 结论

通过以上从生命活动的问题性, 问题解决的创新性, 创新能力的问题解决能力本质性, 素质教育的创新能力核心内涵出发作深入的理性分析认知, 系统地研究了“问题解决”思维逻辑、“问题解决”心理认知、“问题解决”思维模式、“问题解决”类型、“问题解决”程式, 深入分析了“问题解决”与生命活动关系、“问题解决”与思维发展关系、“问题解决”与科学发现关系等, 从理论上为基于问题解决的创新教育理论 (专著) 的建立奠定了思想认识基础和基于框架, 为基于问题解决的创新能力教育提供了可以实施操作的具体模式。

参考文献

[1]黄光荣.数学问题教育论[M].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5.

[2]陈健.运用“问题解决教学”,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08-11-21].

[3]李红婷.问题解决教学相关理论及课堂教学模式[J].数学教育学报, 1998, 4.

创新问题解决理论 篇2

《求是》

期号:

作者:

中共湖南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一、用理论学习统一班子思想,不断提高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实践中,我们结合改革发展和班子建设的实际,坚持抓住理论武装这个关键,着力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素质,统一思想,不断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着力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学习理论。多年来,我们坚持重点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深入基层和沿海省市考察中发现,我们同发达地区最大的差距是思想观念的差距。因此,我们在全省持续开展了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主题的“先导工程”,即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实际出发,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落实到加快发展上;从思想观念相对保守的实际出发,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落实到抢抓机遇上;从开放程度相对不高的实际出发,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落实到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上;从开拓精神相对不足的实际出发,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落实到振奋精神上。思想观念的与时俱进,强化了省委班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意识。

着力于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理论。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我们紧紧抓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通过对人与对事、对人与对己的结合,提高了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自觉性,推动了全省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兴起,涌现出以郑培民为代表的一批新时期优秀领导干部。在全省开展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专题学习教育活动中,我们坚持把学习理论与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评选“艰苦奋斗、勤廉为民”领导干部,进一步改进了干部作风;与学习郑培民先进事迹结合起来,要求像郑培民那样,践行正确的政绩观,事事做得让老百姓满意;践行正确的权力观,恪守“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准则,集中民智、珍视民力,不图虚名、多办实事,真正当好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带头人,当好为民造福、为民解难的贴心人。

着力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习理论。我们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作为班子建设的根本任务,常抓不懈。去年底以来,我们根据中央部署及时学习了中央关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要求的重要文件和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春节前后在全省率先集中、系统学习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对党的先进性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坚定了用先进性建设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自觉性。我们把理论学习与班子实际、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找问题、看差距、查原因、定措施,边学边改边提高,提出了加强经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班子建设的整改措施。我们先后部署开展了“读一本书、走访一个困难户、写一份情况反映”的“三个一”活动和10万干部下基层为民排忧解难的活动。省委领导带头,全省50多万党员和18万干部参与,共撰写情况反映19万余份,结对帮扶困难户42万余户,为基层群众捐款4.5亿元,办实事、好事2.7万件,先进性教育活动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二、用理论学习指导科学决策,不断完善发展思路

发展思路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提出并实施什么样的发展思路,一直是我们学习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始终坚持把理论学习与科学决策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湖南发展战略。

清理区域发展思路,打造区域核心增长极。最初我们提出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放开南北两口、拓展三条通道、建设五区一廊、加快西线开发”。这一发展战略的实施,虽然发挥了各地优势,但就全省整体而言,没有形成产业增长极、区域增长极。对此,我们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中关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并结合实际深入研究省情,进一步认识到,省会长沙和京广沿线、107国道是我省经济发展条件最好也是最发达的地区,应予以优先加快发展,于是形成了“一点一线”的思路,即通过“一点一线”地区的较快发展,构建湖南生产力布局的主轴线,造就一个在全省具有强大辐射和带动功能的经济中心。随着“一点一线”的发展,借鉴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快速发展的经验,我们将“一点一线”中的“点”由长沙拓展为“长株潭一体化”,丰富和发展了“一点一线”战略。“一点一线”战略的确立,对湖南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实施“三化”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对农业大省湖南尤其如此。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我们重点学习了工业化理论、农业现代化理论和城市化理论,从湖南实际出发,提出了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由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的思路。十六大以后,我们多次专题研讨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明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第三产业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三化”发展战略。在工业化方面,将信息产业、精品钢材、高档卷烟及食品、轻轨地铁、汽车、有色深加工、绿色空调、工程机械、石化、林纸一体化等作为“十五”工业化十大标志性工程,提出了改造提升冶金、机械、石化、食品、建材、轻工、纺织等传统工业,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发展方向及目标;在农业产业化方面,突出抓好粮油麻棉、肉奶水产、水果蔬菜、竹木林纸和烟草五大产业链,集中力量建设优质农副产品基地、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农产品加工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城镇化方面,大力抓好县城和中心城镇的建设,加快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实现一体化,把长株潭培育为核心增长极,带动全省发展。

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不断明晰化,使我省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2001年以来,GDP年均增长9.9%;2004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大关。

三、用理论学习破解改革难题,不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改革开放的中心环节和突出难点,也是我们学习研究的中心课题。多年来,我们每年都把国有企业改革列为专题集中学习研讨,坚持用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国有企业改革实践,不断破解难题,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步步深入。

学习现代企业制度理论,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国有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沿海省市相比,政企不分,国有经济布局广、战线长,国有企业小而散、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效益不高等问题相当突出。通过学习、调查和研究,我们坚定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决心。我们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突出了发展“重点”;支持优势企业不断扩张,放大了发展“亮点”;坚持放开搞活,引导中小企业通过多种形式走上“专、精、特、新”的路子;稳妥有序地推进劣势企业依法破产退出市场。全面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形成激励约束机制。同时,推进各项配套改革,治理整顿经济秩序,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了有利环境。

学习现代产权制度理论,推进省属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十六大以来,省属国有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内部改革,推进主辅分离和规范破产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相对于市州、县区而言,改革比较滞后。针对这一情况,2003年底我们通过深入学习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研讨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形成了“建立两个制度,实现三个目标”,用三年时间完成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共识。“建立两个制度”,就是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三个目标”,就是实现企业增加利润、财政增加收入和职工增加收入的目标。围绕继续、全面推进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完善劣势企业退出市场的机制,推动国有资本集中转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益性、资源性产业和支柱产业。围绕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我们把扩大对外开放、广泛招商引资作为产权改革的重要途径,把股份制改造、股权转让和境外上市作为产权多元化的主要形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把理论学习与调查研究结合起来,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难题。2004年初,中心组成员带着理论学习任务分赴全省各地,进行了为期1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再次专题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形成了共识,即根据企业改制的不同形式,采取不同的筹资办法,以盘活存量资产作为解决资金的主渠道,同时建立省属国企改革专项资金、实施鼓励各类投资者尤其是战略投资者参与国企改革的优惠政策、加快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步伐等措施,筹措改革资金;尽可能多地安排职工在新企业上岗,妥善安置好下岗分流人员。在学习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成立了省国有企业改革办公室,形成了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1个主体文件和11个配套文件,拉开了新一轮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帷幕。今年3月,我们又制订出台了《关于省属国有企业改革有关政策的补充意见》。目前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全面铺开,进展顺利。

四、用理论学习提升发展理念,不断协调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

在理论学习中,我们不断提升发展理念,去年以来,就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课题进行深入研讨,提出了新的建设目标。

加快经济发展,建设小康湖南。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我们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加大了对农业、扶贫帮困、社会保障、就业再就业等八个方面的支持力度。2004年全省稻谷产量居全国第一;劳务总收入600.59亿元,增长11.3%;农户人均税费支出59.02元,比上年下降27.8%;投入扶贫专项资金12.3亿元,共有21.2万贫困人口解决温饱或越过低收入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17.48元,实际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38元,实际增长8.0%。

强化社会管理,建设平安湖南。按照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我们不断完善综合治理责任体系,进一步落实领导责任制,使综合治理变成了“硬指标”。推进法律进社区等工作,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坚持“严打”,着力解决治安问题,有力打击各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加强群众工作和信访工作,健全县、乡、村、组四级调解网络,完善企业、市场、边界地区调解组织,实现调处工作制度化、经常化,抓好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加强社会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的建设,及时应对和化解各种突发性事件。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能作用,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突出抓好食品药品质量监督和安全生产等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2004年我们出台了关于创建“平安湖南”的决定及实施意见,以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湖南。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们加快退田还湖、退耕还林、农村清洁能源、城市绿化等生态工程建设,强化四水流域整治力度,严格控制污染产业,逐步淘汰高污染项目,治理“三废”污染、乱拆乱挖,保护基本农田。2004年建设占用耕地4161.69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5694.2公顷,实现占补平衡;建成烟尘控制区180个,面积1174.4平方公里,增长4.6%;环境噪声达标区166个,面积723.1平方公里,增长3.4%;城市污水处理率为38.1%,比上年提高11.1%;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32.5%,比上年提高8.3%;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3.3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4.3%,比上年提高1.2%。我们还创建“湘西生态民俗文明走廊”,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创新问题解决理论 篇3

医用耗材的使用和管理是医院医疗管理的重要工作,本文根据医用耗材的特点,遵循系统科学方法原则,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医院常用物资采购审批流程,目的是使得医院的医疗器械管理达到整体最优化,让医疗行业安全、规范、科学、高效地发展,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管理发展;审批流程;建议

一、我国医疗器械管理发展

我国医疗器械管理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渐发展的过程,可分两个阶段。

一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当时我国实行完全的是计划经济,医疗基础薄弱,医院所需的医疗器械完全由上级主管部门无偿调拨,这一措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使大量的基层医院得到最基本的医疗保障。这期间的医疗器械管理相对简单,医院不需要考虑成本能否收回,能创多少经济效益。

二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我国实行经济改革开放,社会财富急剧增加,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医院顺应潮流,积极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大量购置先进的医疗器械,但是国家和医疗机构的管理法律、法规、制度却没有跟得上飞速发展的医疗器械水平,只有至今还在使用的医疗器械管理条例。

1999年12月28日经国务院第24次常务会议通过、由朱镕基总理2000年1月4日签署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地276号令发布,自2000年4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行政法规,随着医疗器械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全面推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的制度已不适应监管新形势的需要。

二、医用耗材的管理存在不合理情况

我国医院规模的扩大和病患人员数量的增加,目前医用耗材在临床上应用的品种越来越多,应用范围也将越来越广。医院对医用耗材的管理还停留在粗放式的管理状态中,收费不准确,随意性较大,技术手段上无法严格审核价格的准确性,多收、少收和误收等情况时有发生。

(一)高值耗材采购

高值耗材品种繁杂、价格昂贵,此类耗材均由使用科室自行通知供应商送货,每月月底汇总医用耗材使用明细到器材科入库、出库并报财务部门办理付款手续。会产生供应商资质及产品来源的合法性问题。使用科室因手术抢救或临时采购需要,未取得采购部门的审核,自行通知供应商送货用于临床,采购部门连供应商和产品都未曾见过,采购部门没有对该供应商的资质、进货渠道进行认证,医院很难对供应商的合法性进行控制。

(二)医疗风险

随着患者维权 意识的增强,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目前对医用耗材没有实行电子化记录,以手工记录为主,数据分散在病历中,发生不良反应时难以及时准确查找,由此引发的医疗纠纷日益增多。

三、医用耗材管理原则

医用耗材管理的主要内容:一是医用耗材的物资运动形成的管理;二是医用耗材的价值运动形成的管理。因此,医用耗材管理工作既是经济工作又是技术工作,是技术与经济的结合的有机整体,该系统整体优化,需要遵循几个主要原则有:第一,动态原则,要求不能把系统看成是静态的“死系统”或“死结构”,而应看成动态的“活系统”。第二,最优化原则,它是使用系统方法的目的和要求。这一原则要求在解决问题时,统筹兼顾,多种择优,采用时间、空间、程序、主体、客体、等方面的峰值最佳点,本着“多利相衡取其重,多害相衡取其轻”的精神进行综合化和系统筛选,并运用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决策论、博弈论等有效方法,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

医用材料管理的特点是:安全性和有效性;经济性;标准化;服务性;技术性。我院是省级三甲型医院,肩负着医疗、科研、教学等多重任务,使用耗材是先进的、大量的,必须加以系统地科学管理。

四、对医用耗材的管理提出建议

医用耗材主要有高值医用材料和普通医用材料,所谓高值医用材料指单价在千元以上的使用时间较长的医用材料,如介入产品、电生理起搏器,其采购已通过2008年国家卫生部统一招标,可按目录选择执行,骨科材料遵循2006年八省市招标方案。但近年来医疗企业繁荣的发展,新增耗材繁多复杂,同一产品不同厂家种类增多,没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是无法确定什么产品可以准入的。价值较低的列入普通医用材料。

我认为应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加强医用耗材管理。

(一)制定新增医用材料申请审批制度

首先成立专家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院长、主管院长、设备部主任,医务部主任、护理部主任、预防保健部主任和临床专家组成,原则上专家委员会每年应召开1-2次购置论证会议,对较昂贵的进口材料、高值性物品必须认真核算成本,提出分析报告,并由医院成本管理部门核算经济效益,分管院长审批后,方可购买。审批程序如下。

使用科室主任书面申报设备部审核专家委员会论证院长审批设备部列入采购目录

各科室不得以任何理由将采购预算单交供货方业务员,由此引发质量纠纷、事故,将追究科室负责人及当事人责任。

(二)普通医用耗材采购管理

普通医用耗材采购管理,首先按年采购金额和产品使用分类确定,集中招标采购品种。根据上年年采购量统计,单品种超过五万元的医用耗材院内要集中招标采购,要遵从相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不同于其他行业的是不能把采购价格放在第一位,而应把确保质量安全放在第一位,然后价低者中标; 低于招标金额的采用分类法纳入院内招标目录,例如全院使用的常用物资,注射器、输液器、精密输液过滤器、延长线、留置针、输液接头、输液胶带、伤口敷料等。例如:留置针经销商和厂家都去做临床产品推介、学术宣传,每个科室提的预算都不统一、种类繁多,那就势必造成申请计划混乱、无法统一管理、市场不稳定,反之通过统一招标给大多数临床认可的品种、定量,既好管理,又可以和经销商商谈价格,节约成本。

1.全院常用物资采购预算审批流程

2.专科专用物资预算采购审批流程,由专科科室申请书面申报,其余程序同上。

说明:设备库房每月逢单周下送常用物资,双周收集预算和备货;

为了节省资金,压低库存,专科专用物资采取零库存,批准后随领随进随出库。

3.临时新增特殊使用耗材流程

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有特殊情况的处理办法和应急预案,临时特殊使用的医用耗材,由科室主任申请,院长审批,临时使用不纳入采购目录。还要强调一项重要的原则,采购的战略管理要遵循采购政策制定的原则:由上级部门制定,避免有利益都去抢,有责任都不管,责任落实到人,留有预案。

医疗材料的管理不仅是制度管理,还有物流管理、质量管理、信息化管理、考核和评估等内容。我们医用耗材物流管理还存在购置流程单一、信息化不高和物流管理技术滞后的等问题尚待解决。

参考文献

[1]冉鸿燕.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与应用[M].2005

[2]高思进,现代医院内部医疗器械管理规范[M].2010,51

[3]张琼银.浅析医用耗材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人人健康•医学导刊,2008,(4).

[责任编辑:周来顺]



收稿日期:2012-01-20

作者简介:于洋(1977-),女 ,辽宁大连人,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济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创新问题解决理论 篇4

对于战略定位的方法,不同时期,不同学派有不同的观点与方法,例如SWOT分析矩阵、BCG矩阵、GE矩阵、SPACE矩阵等等。这些观点与方法在战略理论的发展过程中都具有相当的意义和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条件的改变,这些方法或多或少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局限,各种各样的方法经常令应用者无所适从,因此,设计出一套相对全面的、能够广泛应用的战略定位方法是很有必要。

TRIZ作为一种在技术领域被学界高度认可的创新方法,在近年来也逐渐被应用到管理领域的研究当中,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据笔者目前阅读的文献看,还没有发现有学者利用TRIZ对战略定位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基于解决战略定位所面临的问题情境、解决的方法思路等与利用TRIZ在技术领域的方法体系具有高度的可移植性与借鉴作用,本文将TRIZ的研究成果置于具体的战略定位情景之中,利用TRIZ的创新方法与体系对战略定位问题进行研究,构建出基于TRIZ创新方法的战略定位方法。

1 TRIZ应用于战略定位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TRIZ提出描述技术冲突的39个通用工程参数:运动物体质量、静止物体质量、运动物体长度、静止物体长度等。为了解决技术冲突,TRIZ理论提出了40项发明原理,如分割、分离、局部质量、不对称等。通过研究大量的发明问题,Altshuller提出了冲突矩阵,该矩阵将描述技术冲突的39个工程参数与40条发明原理建立了对应关系,解决了设计过程中选择发明原理的难题[1]。

笔者在《基于TRIZ的管理创新体系框架研究》[2]一文中,构建了基于TRIZ的管理领域研究框架体系。对战略定位的研究属于战略管理研究中的一个领域,利用TRIZ对战略定位方法进行研究也将同样遵循这一体系。

利用TRIZ对战略定位方法进行研究是以管理元素(这里主要是战略要素)的相互冲突为研究的核心内容,构建一个冲突解决矩阵,通过对该冲突矩阵进行研究达到实现战略定位决策的目的。

构建基于TRIZ战略定位冲突解决矩阵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1、确定用于分析冲突状态的冲突矩阵的标准因子(相当于TRIZ理论中技术冲突的39个参数),即确定矩阵第一行与第一列的内容;

步骤2、对战略定位决策方法进行归类,做到尽可能的广泛性与普遍性。

步骤3、将普遍性的战略定位决策方法,抽象概括为与TRIZ理论中的40个发明原理相对应的基本原理,称之为战略定位解决32个基本原理。

步骤4、将冲突矩阵中的标准因子进行配对研究,分析标准因子及其分析因子的冲突情况,同时在分析的过程中探求各因子冲突集所适用的基本原理。

步骤5、通过汇总步骤4中的冲突分析情况,将步骤1中得到的23个标准因子,与步骤3中得到的32个战略定位解决基本原理进行一一对应,构造战略定位冲突解决矩阵。

2 管理领域的参数及其冲突

管理领域的参数指的是对管理问题产生主要影响的管理元素。在本文中,也有多处使用因子来称呼参数,两个概念在本文不做区分。

在利用TRIZ技术冲突矩阵对问题进行解决的第一个核心步骤,就是对参数的选取。在TRIZ的冲突矩阵中,矩阵中行所描述的工程参数为冲突中恶化的参数,列所代表的参数为改善的参数。也就是说,TRIZ冲突矩阵要解决的是参数恶化与相应参数改善之间的冲突。

但是,在管理领域中,冲突一方得到改善而另一方就恶化的冲突状态只是管理冲突中的一个方面,在大量的管理冲突中,并不存在冲突一方得到改善就会造成另一方恶化,而且冲突还正常发生。而这些恰恰又是管理冲突中所要解决的核心冲突,例如竞争冲突、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冲突。

2.1 竞争冲突

在竞争冲突中,企业与其各类竞争者的冲突是每时每刻都实际存在。在这些冲突中,只有一部分冲突是一方获益(改善)就会造成另一方损失(恶化)。例如对某一有限标的物的争夺,对某一固定市场份额的瓜分。而在大量的冲突中,并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例如,在企业与顾客的冲突中,企业改进了产品,提高了价格从而获得了更高的收益(参数得到改善),对于顾客来说,虽然付出了更高的价格,但是却获得了更高的超出期望的商品价值,参数同样也得到了改善。但是,双方的冲突仍然继续存在,并没有降低的迹象,原因在于双方都希望自己能够在产品的增值过程中,获得更高的边际收益。还比如,在同竞争对手的冲突中,随着市场这个蛋糕的扩大,竞争一方获取更多的收益(改善的参数)也并不意味着另一方收益的降低,也可能是双方都得到改善,但是冲突也仍然存在,并且还可能会向更激烈的趋势发展。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而这些又是管理冲突问题中的根本性核心问题,回避这些问题,将TRIZ方法利用到管理问题的解决中将是无稽之谈。

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在竞争冲突中,冲突标的价值增值的存在,而这些在技术领域冲突中是不存在的。

2.2 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冲突

我们知道,在解决管理问题的过程中,研究企业与其外部环境的冲突是一项核心环节。我们常说的外部环境一般指外部的政治法律、经济、人口、社会、科技、产业环境等等,这些外部环境大多数都与企业发生或多或少的冲突,成为企业决策的主要考虑要素之一。

在企业与其外部环境的冲突中,同样存在这两类冲突。

一类是一方参数改善另一方参数得到恶化。

在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冲突中,这种冲突情况大多表现为,外部环境的某些参数得到改善,而企业的某些参数恶化。比如,国家对法律法规的修订,改变了某项条文的规定使其更合理,从而使法律更完善(改善的参数),但是,这却对某些企业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比如在电子商务中从事第三方支付的企业越来越多,考虑到其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国家就对法律法规进行修订,规定达到某种标准的企业才能从事该行业,并且要按照某些严格的条文规范自己的企业行为。还比如,政府对产业政策的调整、人口政策的调整、社会结构的变化使该参数向改善的方向变化,从而造成某些企业的某些参数变得恶化。

但是,也同样存在,企业的某些参数得到改善而造成外部环境某些参数得到恶化的情况。

例如,对环境的影响:排污严重的企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获利更多(改善的参数),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却更大(恶化的参数);对社会的影响:企业由某些不良或不法行为,例如传销、造假等获利越多就会对社会危害越大;对人口的影响:还比如对人口的影响,有时一个大型的企业的政策改变也同样会对其当地人口结构产生影响,例如富士康等。

另一类是一方参数的改变并不会对另一方造成影响,或者对参数性质的改变无从判断。但是冲突却依然存在。在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冲突中,多数情况都是属于这一类型。

一种情况是,一方参数的改变并不会对另一方造成影响。虽然,根据蝴蝶效应,任何企业行为都会对外部环境产生影响。但是,相对于企业的外部环境来说,大多数企业都显得非常的渺小,甚至微不足道。从而使企业行为造成的外部环境参数的改变无从察觉,从而忽略不计。

另外一种情况是,相对于企业来说,外部环境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对其参数性质的改变(改善还是恶化)无从判断,多数情况下企业都是被动地被外部环境所支配。比如,社会的变革、政治变革、股市、经济的走向、气候的变化等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能出于主观上的理解,判断外部环境对自己有利还是有害,而不能判断其性质是向改善还是向恶化发展。

2.3 参数冲突的综合分类

综上所述,我们在这里对管理参数的冲突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层次一、参数的企业内部冲突。

在冲突的表现形式中,这类参数的冲突与TRIZ中工程参数的冲突一致。也即,当一个参数得到改善或优化的时候使另一个参数恶化。

层次二、参数的竞争冲突。

这类冲突主要表现在企业各个相关利益方竞争冲突的情况。在冲突中,以其强弱、优劣、获益的多少等表示其冲突情况。

层次三、参数的外部环境冲突。

这类冲突主要表现在企业与其外部环境的参数冲突情况。因为在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冲突中,企业往往是被动者,因此,在冲突中,以外部环境对企业是有利还是有害表现其冲突情况。

3 战略定位矩阵标准因子的筛选

在TRIZ理论中,通过用39个工程参数对冲突问题进行描述,将繁杂的各种各样的冲突问题概括为39个参数之间的冲突问题,使冲突问题一般化。

构建战略定位解决矩阵的第一步就是选择战略定位冲突的标准参数。通过对标准参数的冲突分析,可以将各种战略要素的冲突一般化为标准参数的冲突分析。

纵观笔者对已有文献的研究,发现管理领域对39个工程参数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有如下几种:

(1)在Systematic Win-Win Problem Solving In A Business Environment文中,Darrell Mann受戴明环的启发,结合商业领域实际情况,仿照TRIZ的39个参数,构建了商业领域的31个参数。

(2)Odair Farias在文章The Logistic Innovation Approach and The 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中[3],在论述供应链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参照Darrell Mann提出的31个参数,结合供应链问题的具体实际,形成了适合供应链问题解决的31个参数。依次是:质量管理、成本管理、时间管理、风险管理、界面管理、生产管理、生产成本、生产时间、生产风险等级、生产界面、供应质量、供应成本、供应时间、供应风险、供应界面、链条可靠性、支持成本、支持时间、支持风险、支持界面、要求预测、信息数量、信息流、弱点、与其它链的作用、管理方便性、链多功能性、链复杂性、成效控制、竞争压力、链稳定性。

(3)《基于TRIZ冲突矩阵的战略定位研究》一文中,作者结合战略定位需要考虑的参数的实际情况,初步列出了19个参数,用于对战略定位问题的分析。依次是:1政治、2经济、3社会、4技术、5产业的关键成功因素、6企业的资源、7企业的核心能力、8产业的潜在进入者、9替代品、10卖者的议价能力、11买者的议价能力、12产业内目前的竞争者、13行业生命周期阶段、14企业生命周期阶段、15产业的吸引力、16本企业的竞争地位、17本企业盈利情况、18进入壁垒、19退出壁垒。

通过分析这些管理因子可以发现,首先、前两者是基本雷同的。不同的是都结合了所在学科的实际情况。其次、两者所筛选的因子相对都比较片面,并不能很好地在实际问题中得到应用。比如说,在Mann所筛选的因子中,基本没有我们在管理问题解决中常常用到的涉及竞争分析、环境分析的参数,而这些恰恰又是管理问题的核心所在。第三、在第三种文献中,作者对战略定位因子的选择也相对简单,同样不能很好地概括战略问题所要面临的整体问题。

在前面,笔者研究了将TRIZ理论应用于管理领域研究所应遵循的思路框架,得出建构基于TRIZ的管理理论的理论来源为传统经典管理模型与实践及其案例库。因此,笔者将遵循这一理论基础,探讨构建基于TRIZ的战略定位矩阵的标准因子。

首先,通过基本的战略分析系统概括战略定位矩阵的基础因子。

第二,分析经典的战略定位方法模型,通过对这些模型进行研究,选取战略定位矩阵的典型因子。

其次,通过对实践案例进行分析,选取其中对企业战略决策具有主要影响的关键战略要素进行研究,选取出能够影响战略定位分析的关键因子。

最后,将以上因子进行综合归纳,制定出战略定位矩阵的标准因子。

步骤图示如下:

最终确定出以下三个层次的矩阵因子。

在这个表格中,第一个层次是基础因子,第二个层次是构成战略定位矩阵的23标准因子,第三个层次是用来进行分析的分析因子。

将其中的标准因子按照从内到外的顺序进行编号,即可得到23个标准因子。依此为1、组织资源,2、财务资源,3、无形资源,4、技术资源,5、产品资源,6、企业目标,7、市场能力,8、盈利能力,9、规模能力,10、信息能力,11、学习能力,12、创新能力,13、政治法律,14、经济,15、社会人口,16、技术,17、行业市场状态,18、潜在进入者,19、替代者,20、当前竞争者,21、供应者,22、购买者,23、其他利益关系者。

4 构建战略定位解决的32个基本原理

在本研究中,笔者这样定义战略定位解决基本原理:战略定位解决基本原理指的是,利用TRIZ冲突解决的40个基本原理,对广泛的、普遍应用的战略定位策略进行抽象概括,形成用于战略定位矩阵因子冲突解决的基本原理,通过这些原理构成战略定位冲突矩阵的解集。

获得战略定位解决基本原理需要进行两个步骤:

第一,对各种各样的战略定位策略进行综合,将其进行一般化综合概括[4];

第二,将这些战略定位策略按照TRIZ冲突解决的40个基本原理进行抽象,进行标准化描述,形成普遍适用的32条战略定位解决基本原理。如表2所示:

5 战略定位冲突解决矩阵的构建

至此,结合因子的冲突情况,以及因子冲突所适用的战略定位解决基本原理,将23个标准因子与32个战略定位冲突解决基本原理相匹配,即可初步构造一个完整的战略定位冲突解决矩阵。如图2:

5.1 战略定位冲突矩阵与TRIZ冲突矩阵的比较

TRIZ冲突矩阵由39个标准参数和40个基本原理相匹配构成,39个参数分列矩阵的行与列。行代表改善的参数,列代表恶化的参数。

通过对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TRIZ中,39个参数是对技术领域中普遍应用的核心要素的总体归纳,可以用这些很少的参数描述系统的重要特征,39个参数本身并不存在改善与恶化这种性质的区别。但是技术领域中出现的冲突一般都是这39个参数改善或恶化的冲突,因此,TRIZ的冲突矩阵所解决的即是这类冲突。

在上文,笔者详细分析了管理领域参数的冲突情况。发现,管理领域的冲突,除了参数的企业内部冲突具有参数改善与恶化的冲突之外,还存在其他两个层次的冲突。分别是参数的竞争冲突与参数的外部环境冲突。参数的竞争冲突,主要表现在企业各个相关利益方竞争冲突的情况。在冲突中,以其强弱、优劣、获益的多少等表示其冲突情况。参数的外部环境冲突,主要表现在企业与其外部环境的参数冲突情况,在冲突中,以外部环境对企业是有利还是有害表现其冲突情况。

这样,如果我们仍然按照TRIZ中的冲突矩阵的构造形式,将改善的参数置于行,将恶化的参数置于列,显然就无法包括其他两种冲突形式。因为,在竞争冲突中,参数的性质是以强弱、优劣、获益的多少等来表示,这样就会出现强的参数与强的或占优参数冲突;而在参数的外部冲突中,我们基本不考虑企业内部参数造成的外部环境参数出现恶化或改善的情况,只考虑外部参数对企业的影响,因此也就不会出现外部参数性质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简单地将参数置于矩阵的两边,则一个参数会代表太多层次的含义,冲突的指向也不明确。为了解决这种情况,笔者在这里将参数标上具有明确性质指向的正负号。正的分别代表三个层次冲突中改善的参数、强的或占优的参数、对企业有利的参数;而符号则代表恶化的参数、弱的或处于劣势的参数、对企业有害的参数。将这些参数同时置于矩阵的两边,分别代表不同层次的冲突。也可以说,该矩阵同时是参数的内部冲突矩阵、参数的竞争冲突矩阵以及参数的外部环境冲突矩阵三个矩阵的综合体,而其解集则根据对实际问题分析情况分别选择。

5.2 战略定位冲突矩阵构造及应用说明

该矩阵的冲突因子都区分为两种情况,用+、-代表,分别代表因子三个层次的冲突。在矩阵中使用方法如下:

(1)在解决参数的企业内部冲突的时候,得到改善的参数,从矩阵的行中选取带+的参数,而得到恶化的参数则在矩阵的列中选取带-的相关参数。

(2)在解决参数的竞争冲突中,也即企业处于与非己方的博弈状态下,则纵向一列代表自己,横向一列代表对方。正负号的选取由冲突中参数的实际情况决定。

(3)在解决参数的外部环境冲突中。为了同上一条规则保持一致,纵的一列代表企业,而外部环境参数从横向一列选择。此时,企业一方没有正负号的分别,为了保持形式一致一般选择正号,冲突解决原理标注与正号相对应的空格中,而外部环境的参数则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对企业有利则选取正号对企业有害则选择符号。因为当外部环境对企业有利的时候研究其冲突并无实质意义,因此,对外部环境参数的选择一般情况下为负号。

(4)实际应用中,在处理比较复杂的冲突问题时,如果需要对标准因子所属的分析因子分别进行冲突分析,则冲突集可以分列多次,分别构造冲突集,探求相应的解。

(5)表中的编号代表该冲突集相对于32个基本原理中解决原理的编号。

矩阵的构造如表3所示。

6 总结

通过将TRIZ的研究成果置于具体的战略定位情景之中,利用TRIZ的创新方法与体系对战略定位问题进行研究,构建出基于TRIZ理论的战略定位方法,使其成为企业的战略定位分析的一个辅助的决策支持系统。通过这一支持系统,可是使决策者能够清楚地了解这个决策过程的结构和流程,以及用于决策所需要考虑的冲突情况,借助这一决策系统快捷地找到解决这些冲突所可能适用的方法原理,结合本人的知识与经验对其作出快速判断,形成恰当的战略定位决策方案。从而使整个决策过程流程化、模式化,提高决策的速度与效果。

参考文献

[1]世界TRIZ网.TRIZ理论的主要内容.[EB/OL]http://www.worldtriz.com/html/trizjichu/triz_144.shtml.2010-04-03

[2]程文亮,程志华,张东生.基于TRIZ的管理创新体系框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2):23-26,57

[3]FARIAS O.The Logistic Innovation Approach and The 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J].The TRIZ Journal,2006(1):102-105

创新问题解决理论 篇5

解决的现实问题和意见建议

二〇一一年九月三日

按照县委组织部的安排,我有幸参加第三期科级领导干部理论进修班,在此我一定要珍惜这次学习机会,把它看作是自己成长中的“加油站”、工作中的“充电器”。根据文件要求,结合实际,现提交干部群众关注的理论问题、工作中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和意见建议,具体如下:

一、当前干部群众关注的问题。

什么叫共同富裕?怎样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如何在经济发展不平衡下实现共同富裕?在农村又如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

二、工作中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列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它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把建设生态文明与建设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并重。并把建设好林业生态文明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来践行,与造林绿化工程有机结合。通过狠抓退耕 1

还林、防护林体系建设、生态公益林保护、防沙治沙等重点工程建设,使全县的森林资源得到了持续增长,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但从林业整体的发展上看,对服务于总体功能定位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

1.宜林面积较大,造林、防沙、治沙的任务艰巨,造成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远远不足。

2.自然条件比较差,土壤比较贫瘠,长期高温少雨,且造林技术不高,水利设施配套难以保证。从而降低了苗木的成活率,进一步加大了绿化的难度。

3.林业结构不合理,防护林、用材林比例偏低,而经济林主要以葡萄为主,品种单一。

4、林业产业整体效益不高。县内未建立起有规模、综合性的林产品市场,大部分林农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低,对市场信息掌握不充分,常常遭受林产品交替出现的卖难、买难带来的损失。

5、产业扶持力度有待加强。自我县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防沙治沙等工程以来,对林业产业基地的建设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要把产业建设推向更高层次,还面临许多问题。当前“三缺”问题,即缺资金、缺技术、缺设备是绿色产业建设和发展的突出问题。工程种苗费仅50-120元,若营造经济和生态价值高的树种,国家投入的种

苗费显然不足。对林化、花卉、林果等产业深加工投入和扶持不足。银行只重视直接和短期效益,生态与经济兼顾的产业投资难度较大。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城市形象,决定着一个地区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发展。针对和硕县的生态环境建设的一系列问题,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树立生态意识,营造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良好氛围。一是要在思想观念上树立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理念。良好的自然生态是生存之本、发展之本,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破坏生态,就是破坏生产力,破坏经济发展。同时又要认识到贫困是加剧生态恶化的诱因,经济发展是生态保护的物质基础。要改善生态,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来摆脱贫困,使农村走出贫困加剧与生态恶化的怪圈。二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以生态保护为基础。结合我县实际,在项目建设上,凡是对生态环境没有破坏的经济建设项目,要予以支持;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小的项目,要加以规范引导,尽量减轻破坏程度,并进行异地造林,实现林业生态损补平衡。三是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和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2.切实加强领导,健全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组织机构。创

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领导。要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设立生态环境建设综合管理机构,将生态环境建设的任务分解到有关部门,实行目标管理。金融部门要完善林业投融资机制,健全政策性林业保险制度。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党的兴林富民政策,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政绩观、生态消费观等生态文明观念。林业部门要当好各级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抓好组织实施工作。各相关部门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统筹规划,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工作一盘棋,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合力。

3.强化政府的行为,加大资金的投入。在荒漠化治理和绿化过程中,因规模之大、自然条件又很差,需要很大的投资,只有政府部门才有能力完成这些大的项目。

4.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体系。建立畅通、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是抓好生态建设的保障。林改后,林业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育林基金”征收将逐步取消,迫使其转变林业管理方式,加快林业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林业科技入户工程,深化部门自身改革来冲破林业的发展瓶颈。一是转变林业管理方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林业管理体制。根据林改后形势的变化,转变行政职能,重点转移到林业综合行政执法、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上来,注重从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从审批向监

管转变,努力创建公开透明的管理体系、公正公平的执法体系、高效便捷的林业行政服务体系,为林业长治久安提供保障。二是加快林业服务中心建设。把林业社会化服务职能分离出来,转移到服务中心,并充实力量,不断健全完善服务网络,提高林业服务水平和质量。三是实施林业科技入户工程,帮助林农解决好林改后“种什么树、如何科学经营”的问题,鼓励林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带头创办联办示范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和技术承包等活动,促进林业科技与生产的结合。四是在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上,做好用材林、生态林、经济林合理的搭配。实现又能改变生态环境的同时,又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需要。五是重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避免林种过分的单一。要吸取焉耆县三北防护林遭遇天牛侵害惨重的教训,在绿化过程中即要适地适树,又要实现多种林场份的合理搭配,提高森林的抗虫害能力。

5.坚持封造结合,建立林业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森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减少污染、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在全县树立培育森林就是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森林就是保护自然生态的理念。坚持一手抓森林资源的培育,一手抓自然生态的保护两手抓战略,做到以增量保存量,以存量促增量。严格控制森林采

伐量,优胜劣汰,减少木材加工厂数量。通过大力发动全民义务植树,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封山育林、防沙治沙等生态治理项目。更新采伐迹地和火烧地,确保宜造尽造,有山皆绿。同时,对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挖滥采野生植物等违法行为保持严厉打击的高压态势。要提高全民防火意识,减少火灾对生态的破坏。把生态治理保护作为建设前提,切实维护山水原貌,不推山、不砍树,不破坏、不移植古树名木,修路、建房尽量少占林地或不占林地,做到两不误,相促进。

创新问题解决理论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实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各高校文化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问题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能否提高教学实效的关键所在,所以,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及实效评价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的重要性

考核是监测教学成果的需要,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需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第一,考核是监测教学成果的需要

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是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各高校不断扩招的形势下的必然要求,考核不仅是国家政策和管理的需要,它还是对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成效的一个检验。

第二,考核是深化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让理论教学取得更好、更理想的效果,并且通过考核可以明确下一步的改革方向,这样可以使得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越办越好。

第三,考核是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的需要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重点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门课程要让学生和老师进行互动,这才有利于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然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还要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进行严格地考核,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真正地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第四,考核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考核可以让相关部门和学生重新认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最终有利于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所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存在的问题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第一,考核目的不明确、不准确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考核是比较片面的,考核只是界定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思想政治真正的教学目标,这最终导致这门课程考核不够科学、说服力也不强。

第二,思想政治课的考核范围界定不清楚

对于这门课程教学考核内容的界定很多人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的人认为只要将教学安排的内容进行考核即可;还有的人认为考核要将所有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都界定在内。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核内容存在分歧,这导致这门课程考核存在很大的困难。

第三,课程考核结果不全面和准确

在思想政治课程考核过程中存在考核结果不真实的现象。一方面,考核不能全面的反应每一个老师的教学特色,因为考核的题目都是一样的;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不能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成果,因为大多的考核题目都是记忆性的题目。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问题的解决措施

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念、优化考核方式、规范实践教学考核与理论教学考核比例分配等方式进行。

第一,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理念

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的准确就要端正考核理念。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理念也要做到与时俱进,要根据学生和老师的特点制定出考核办法。

第二,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

由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和教学目的都比较广泛,所以要求对这门课程考核的方式应该多元化。在考核方式选择过程中,理论笔试、开卷考试、演讲等都是可供选择的方式,不同的考核方式可以使得考察更全面、更准确。

第三,规范实践教学考核与理论教学考核比例分配

对于这门课程的考核一定要做到全面考核,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内容,所以要不断地规范实践教学的考核。另外,在思想政治教学考核过程中,考核内容比例的分配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让考核结果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一定要合理安排考核内容的比例,要遵循重要知识比例大,能够真实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部分比例大的原则。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决定走文化强国之路之时,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培养适应文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得到了广泛地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高校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文化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在我国文化发展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國家要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是检验这门课程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为了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就要加强对这门课程教学的检验。

参考文献:

[1]陈富斌.发挥学生主体性,构建和谐政治课堂教学——对高中政治新课程和谐教学的探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

[2]石云霞.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孟宪东.应用型大学实现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创新问题解决理论 篇7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 预计到2015年, 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6亿, 约占总人口的16.7%。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均寿命延长, 重度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随着老龄化的加重, 国家政策也随之改变, 2012年, 国家人社部提出将逐步进行延迟退休的政策, 并已将“弹性延迟申请养老金”列入“十二五”规划, “国家帮养老”将会逐步转变为“自己养老好”的养老模式。此外, 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 高龄、独居、孤寡老人的比例将不断上升, 需要各种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的老人大量增加, 导致老年人和有老年人的家庭对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也日益攀升, 更多的老人将别无选择的走进养老院, 机构养老模式的现阶段问题也日益成为学者们讨论的话题。

“增权”的概念和“无权”、“权力”是密切相关的。权力是指人们所拥有的能力, 而且表现为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 即权力感, 就是这种权力感可以增加人们的自我概念、自尊、尊严感和重要感 (这里的权力意旨为power而非right) 。无权 (powerless) 是和权力相对的, 即指缺乏上述的能力。无权不仅是缺乏能力或资源的一种状态, 而且当人们受到侵犯感到无权时, 他们容易把无权的感觉内化, 并逐渐认为自己是没有权力 (power) 的、是无助的。社会工作中的“增权”即是让感到无权的人看到自己的权力, 并发掘自己的权力。因此, 社会工作专业将无权者视为介入对象, 而把“增权”看作是社会工作介入的一种途径。

在众多感受到无权的群体中, 老年人群体无疑成为社会工作者进行介入工作的重要对象。老年人由于身体状况下降、行动能力不便等因素, 其生理需求、精神需求以及利益往往得不到满足。老年人在自己的利益被侵害时, 由于掌握的资源和权利少, 他们往往不能勇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种无权感或多或少的会发生在每个老年人身上, 但是, 由于养老机构的设施不利、照顾不周、老年人与亲属分离等因素, 养老机构中老年者的无权感尤为严重。那么, 如何提升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的权力感?如何将社会工作“增权理论”应用到机构养老中?本文将以社会工作中的增权理论为依据, 针对我国养老机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

二、文献综述

学者对于增权理论的研究不在少数, 其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为对增权理论其理论本身的研究探讨, 即理论研究;一方面是对增权理论其如何应用于社会工作实践的研究, 即实务研究。在实务研究方面, 增权理论主要针对社会的弱势群体, 自然也包括老年人这一群体。

1、对“增权”的理论研究

增权 (empowerment) , 又译作增能、赋权, 是社会工作理论的核心概念, 最早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所罗门对美国黑人少数民族的研究, 后来逐渐成为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框架的重要概念。

1976年, 所罗门出版了《黑人增权:受压迫社区中的社会工作》一书, 标志着增权取向实践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诞生。所罗门在书中明确使用了“增权”一词, 该书描述了美国社会中黑人少数民族因长期遭受同辈团体、优势团体与宏观环境的负面评价, 感受到深切、全面的无权, 因而建议社会工作的介入应致力于增强黑人民族的权力, 以解除社会中的“制度性种族主义”所加诸的压迫和疏离。此后, 传统和创新的社会工作取向很快接纳、融人了增权的观点, 并使之成为社会工作实践中重要的参考知识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 有学者认为, “增权是指个人、组织或社区从内部挖掘潜能, 或从外界获得力量的过程。这个过程既能提高个人掌握自己生活的能力, 又能改善社会的资源分配状况。”也有学者认为, “增权指在个人和集体层面的权力转移过程中, 由本来没有权势的个人或群体, 通过争取的过程而获得权利。这个过程中, 意识和能力得到提升, 除能控制自己的处境外, 更能对‘权’的定义和社会公正有更深切的了解, 能够从个人利益出发的立场, 提升到利他的、争取社会公正的较高层次的目标。”从这些定义中不难看出, 无权是社会工作介入的对象, 获得权力是社会工作介入的目标, 而增权则是社会工作的途径。

2、对“增权”的实务研究

学者对增权理论的实务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的实际应用层面, 即社会工作者如何将增权理论应用到社会工作实践中。增权理论所针对的对象, 早期主要集中于一些备受关注的弱势群体中。这些群体因为自身能力及资源的严重欠缺而不能参与正常的社会生活, 所以很容易成为无权群体。后来, 增权工作将自己的焦点放在贫困社区中最缺乏权力和自助能力的群体, 重点是维护其基本权利以及增强其处理问题的能力。现在, 由于社会的发展, 社会中各种问题的凸显, 增权工作的对象现在已扩大至尽可能多的失权个人或群体。只要是在政治、文化、体能、智能任一方面处于弱势, 都可能成为增权对象的主体。

广义上来说, 增权理论可以应用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各个领域, 如老人社会工作、青年社会工作等。学者也广泛的探讨了增权理论如何更好的应用于社会工作的各个实务领域, 如学者付再学探讨了增权理论如何在老人社会工作中应用, 并认为, 现阶段养老模式仍存在诸多问题, 社会工作者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可以从“增权”的角度老解决老年人所面临的问题, 发掘老年人的优势, 提升老年人的权力感, 降低无权感, 使老年人安享晚年。又如学者李红芳更为细化了研究了如何使用增权理论来对女性残疾老年人进行介入工作, 她认为, 我国女性残疾老年人由于受教育水平低, 丧偶率高, 生活来源单一, 社会救助覆盖率低, 社会服务严重不足等原因, 导致出现“失权”状态。可以通过提高女性残疾老年人的文化素质, 发展残疾老年人的保护项目, 或者建立专业的机构对其生活进行保障等方面, 实现对女性残疾老人这一弱势群体的增权, 提升其自我发展能力, 提高其生活质量。

学者从理论角度和实务角度皆对增权理论进行了广泛研究探讨, 基于此, 笔者将仍从增权理论出发, 研究现阶段我国机构养老中出现的问题, 并从增权理论的角度提出解决建议。

三、研究结果

1、我国机构养老现状及老年人无力感的产生

社会化养老服务包括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机构养老是以社会机构为养老地, 依靠国家资助、亲人资助或老年人自助但由养老机构提供养老照料职能的养老模式。我国机构养老主要有“公办公营”、“公办民营”、“民办民营”三种模式。从机构的角度来看, 现阶段养老机构的床位仍然满足不了老年人口的需求, 国家已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将新增各类养老床位342万张。但是, 床位的满足并不代表养老机构服务设施的满足, 如若不同时提高养老机构内医疗、生活、精神方面的服务, 再多的床位也将成为虚设。从机构内老年人的角度来看, 现阶段居住在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出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 如“老年人年龄结构偏大, 70岁以下的较少, 大多在70岁以上, 年龄越大花费越大”, “老年人时常感到孤独”, 以及“老年人感到生活受限制, 压抑, 苦闷”等。

究其出现问题的原因, 首先, 多数养老机构充其量是“老年集体宿舍”。我国绝大多数养老机构没有达到国际认可的《照料型设施》标准, 其房屋规划专业水平低, 房间构造简单、功能单一、没有足够的室外活动场所;其次, 专业服务人员严重短缺。大多数养老机构没有配备或没有意识到需要配备具有护理、老年心理学、社会工作等专业背景的员工;最后, 机构运营管理理念不完善。长期以来, 一些养老机构对政府有较高的依赖性, 在运营管理观念方面, 缺少服务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此外, 服务内容和范围比较单一, 缺乏人本观念。正是这些原因, 导致了老年人无力感的产生。在机构方面, 机构人员非个别化的待遇, 忽略了老人利益诉求, 机构中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以及社会工作者, 老人心理、精神常常处于压抑、苦闷状态, 而对老人权利的限制是老人无力感的最大原因, 老人的隐私权不受保护, 老人的知情权受到限制, 老人几乎没有建议权或是说话的权利。在老年人自身方面, 其生理、心理都处于衰退状态, 自然而然的感到与社会脱节, 生存困难, 或是感受到不被人重视。此外, 社会支持系统的丧失, 老年人周围资源的流失, 以及社会结构的制约, 如退休制, 使得老人在从工作中退出后感受到挫折和打击, 这些都更加重了老年人的无权感。

养老机构是一个以老人为本的地方, 服务性是首要原则。老人在机构养老, 应该享受专业化的全方位的服务, 机构应该高度重视老年人的权力感的丧失, 给老年人“增权”应付诸实践, 以此使老年人在机构中得到较为集中的照顾和有秩序的生活,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2、从增权理论来改善机构养老现状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导向, 以“助人自助”为宗旨, 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科学方法进行助人活动和公益服务的职业工作。社会养老机构中的社会工作介入, 就是将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巧运用到机构内, 协助老年人解决生理、生活、医疗、社会、经济和心理等问题, 改善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卫生保健, 改变社会、经济状况和生活环境, 使其有尊严地、快乐地、有价值地度过晚年。在介入养老机构服务时, 社会工作者需要采取多系统的介入模式, 采用多元化的工作方法, 协调各系统之间的运作, 充分调动各系统的资源以维系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增权”作为社会工作中的一种新视角, 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大家的重视。针对养老机构中老人出现的无力感, 养老机构作为正式支持系统, 有责任通过服务加以改善或解决。而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 只有通过“增权”的策略, 建立起全新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笔者认为, 从增权理论出发改善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的无权感应从三个角度着手, 一为养老机构的角度, 二为老年人自身的角度, 三为老年人支持系统角度。

(1) 从养老机构的角度“增权”

从养老机构角度实现“增权”, 重点在于对有关人员包括养老机构的管理者、工作人员和老人进行相关的培训, 使之能够适应对老年人“增权”的要求。其对养老机构内决策者和工作者的培训重点因放在服务理念和工作能力上, 以此改变养老机构的“大风向”。同时, 聘请受过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者, 对养老机构服务人员进行相应的“增权理论”辅导, 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机构内的老年人。机构决策者和机构服务人员的改变可以改变整个养老院的服务质量, 所以培训重中之重, 其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从优势视角去看待老人、平等地对待老人、尊重老人的权利、给予老人以足够的支持等。对养老机构中的老人也要进行相应的培训以适应新的服务模式。

(2) 从老年人自身的角度“增权”

社会工作者可以对感受到无权感的老人进行个案工作, 来实现对其“增权”。社会工作者可以进入养老机构, 为需要照顾的老人提供非正式服务, 通过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解决实际问题, 使老年人可以拥有并控制一些资源;为无权感的老人提供咨询, 出谋划策, 帮助他们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 在养老机构内组织公共的娱乐活动, 增加其生活趣味性与自主性。另一方面, 社会工作者可以在机构内对无权感的老人进行小组工作, 老年人可主动参与小组的工作, 为其他感受到无权感的老年人提供帮助, 进而形成群体活动, 可以帮助无权感老年人鼓起勇气维护自身的权益, 提升自己的权力感。老人也可以在参与小组工作、活动中, 在互相帮助过程中, 发掘自身的意义, 改善自己与他人的生活现状。

(3) 从老年人支持系统角度“增权”

老年人的支持系统可分为社会支持系统和家庭支持系统。在社会支持系统方面, 社会工作者应倡导积极的社会政策, 使社会政策利于老人安享晚年。同时, 呼吁人们用友善、关爱、平等的眼光看待老年人, 不限制老年人自由等。多数选择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会感到被子女抛弃, 或者感受到“人老不中用”等无权感, 所以, 重建家庭支持系统是机构中老人“增权”的重要一环。在老人们的眼中, 子女始终是自己最坚实的依靠, 在养老机构生活的老人缺少的正是代际的亲情以及儿孙承欢膝下的天伦之乐。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个案工作的方法, 协助机构中的老人理解子女, 减轻焦虑;还可以运用家庭工作坊、小组工作的方法, 帮助家庭成员了解老年人在老年期的各种生理、心理特征, 也实现老人和子女在机构内的互动, 以此减少老人的无权感。在2012年8月13日, 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 其中提出“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支持单身父母再婚”、“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等行动标准, 正是通过重构家庭支持系统来实现老年人“增权”。

四、小结与思考

在社会转型、人口发展和观念变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 国家养老形势严峻化, 越来越多的老人将不可避免的选择机构养老。但是, 机构养老中的老年人或多或少的出现了如自由被限制、权利被剥夺、孤独等无权感, 这种无权感严重的负面影响着机构中老年人的心理、生理。如何实现机构中老年人的“增权”成为养老机构当务解决的问题。对机构养老中老年人的“增权”可分为三个方面:其一, 从机构角度而言, 对养老机构中决策者和机构服务人员进行培训, 使其平等地对待老人、尊重老人的权利、给予老人以足够的支持, 以此给老年人“增权”;其二, 从老年人自身角度而言, 社会工作者进入养老机构, 对老年人进行个案工作及小组工作, 个别化对待以解决老年人的无权感, 增加老年人之间的互动, 协助老年人保有积极、乐观的权力感;其三, 从老年人支持系统的角度而言, 重建老年人社会支持系统以及家庭支持系统, 使机构中的老人持续保有资源, 并且降低和家人的疏离感。

总之, 社会工作中的增权理论对实现社会公正有着重要意义, 将其应用于机构养老模式, 以“增权”改善机构养老中出现的问题, 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当然,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 要想将“增权”真正应用于机构养老中, 障碍仍然存在:如传统的机构养老模式已经根深蒂固, 机构决策者与服务者不愿改变理念;又如养老机构的商业化运营, 与金钱挂钩的养老机构很少会关注老人的心理、生理生活状况;此外, “增权”理论的学习与实践有相应的时间探索过程, 养老机构何时才能认识到并且将机构内老年人“增权”列为行动宗旨, 我们不得而知。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的“增权”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穆光宗.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2) :31.

[2]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J].社会学研究, 2003 (5) .

[3]孙莹.社区工作——核心概念和基础理论讲义[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3.

[4]傅忠道.社区工作基础知识1000问答[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1.

[5]袁荣珊.增权理论的内容及产生的政治思想基础[J].法制与社会, 2008 (6) .

[6]付再学.老年服务工作新理念[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8 (2) .

创新问题解决理论 篇8

一般来说, 在企业中, 员工的薪酬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1. 基本薪酬

即企业根据员工所承担的工作或者所具备的技能而支付给他们的较为稳定的经济收入。基本薪酬根据其确定的基础不同又可以分为职位薪酬体系与能力薪酬体系。职位薪酬体系是根据对每一职位价值的评价来确定其基本薪酬, 是以“职位”为中心的薪酬体系;能力薪酬体系则是根据对每位员工能力的评价来确定其基本薪酬, 是以“人”为中心的薪酬体系。

2. 可变薪酬

指企业根据员工、部门或团队、企业自身的绩效而支付给他们的具有可变动性质的经济收入。可变薪酬可以分为个人可变薪酬与群体可变薪酬。二者都是根据其实际绩效所确定的。

3. 间接薪酬

即为员工提供的各种福利。例如我们一般所说的五险一金, 即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以及住房公积金。间接薪酬的支付与员工个人的工作与绩效并无直接关系, 具有普遍性, 通俗地讲也就是“人人都有份”。

二、薪酬的作用

1. 补偿功能

所谓补偿功能, 就是企业针对员工完成工作所付出的时间与精力, 消耗的脑力与体力而给予的补偿。通过支付补偿以实现企业与员工间公平的经济交换。同时, 员工也能利用企业提供的经济收入来支付家庭与生活费用, 维持生计。同时在经济比较富裕的同时能用于自我教育与开发, 从而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劳动能力, 不断的完善自我。补偿功能是薪酬的最基本的一项功能。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原理, 它是人们从事工作的最初的动机。

2. 吸引功能

企业向员工提供的薪酬向社会传递了重要的信息, 当企业支付给员工的薪酬与同类企业相比具有明显的竞争力, 那么企业对外部人员也就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我们知道不论是新建的企业还是存在已久的企业, 人才都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对于创建初期的企业来说, 吸引有能力有经验的人才是使企业得以不断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的重要因素。而对于创立已久的企业来说, 不断的吸纳人才, 可以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从而使的企业保持活力, 激发企业的创新精神, 从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能够不断的满足客户日新月异的需求。因此企业在制定薪酬时应当充分考虑薪酬的这一作用, 从而为企业组建最具竞争力的团队。

3. 激励功能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维多克·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员工之所以有动力去完成一项工作是因为这项工作能给他带来效用, 同时这项工作在员工看来是能够完成的。而能够产生效用的原因又是因为员工在某些方面的需要没有得以满足, 从而促使员工为了实现这方面需要从而投身于某项工作中。而薪酬正是实现员工某些需要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薪酬具备了使员工投入工作的激励作用, 企业支付给员工的薪酬是对员工劳动的认可, 是员工满足自己与家人需要的经济基础。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员工社会地位的象征。很大一部分员工都会愿意为了拿到更高的薪酬, 而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为企业工作。因此, 企业的薪酬体系如果涉及合理, 可以引导员工的努力方向, 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

4. 保留功能

员工之所以留在企业, 继续为企业效力,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薪酬具有保留功能。由于企业为员工提供了较为公平, 同时又具有一定外部竞争力的薪酬, 使得很大一部分员工会为了继续拿到这些薪酬而选择留在企业, 这就可以起到保留员工的作用。

三、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依查克爱迪斯曾花费20多年的时间研究企业如何发展、老化和衰亡。在他的《企业生命周期》里, 他把企业看作了人一样, 认为一个企业也有生老病死。他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九个阶段, 即: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与死亡期。每个周期都有其特点, 不同的时期存在不同的问题。该理论使管理者能够认清自己所处的阶段, 并且了解自己此时的优势、劣势, 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从而扬长避短, 使得企业自身能够顺利的度过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 并不断延长自己的盛年期从而避免步入老化期与衰亡期。

四、国有企业薪酬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

1. 政企不分, 外部竞争性不强

国有企业的领导人是政府任命的, 其中带有很浓的行政色彩。大部分国有企业还没有根本确立起分配主体地位虽然实行政企分离, 但都流于形式。主要表现为例如:某些政府在国有企业工作运转中, 政府通过工资包办等方式长期干预企业薪酬管理制度, 然而政府并不了解企业实际所处的外部情况, 例如外部竞争者的薪酬水平、市场平均薪酬水平以及对企业运营情况并不像企业管理者了解的那么清楚导致企业设计的薪酬缺乏对市场变化做出相应反应的灵活性、缺乏与其他行业竞争者的外部竞争性、同时由于没有考虑到企业运营情况使得薪酬设计忽略了成本收益方面的考量。

2. 薪酬分配存在平均主义

企业分配的平均主义主要体现在:现如今许多人都挤破脑袋的想进入国有企业, 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国有企业的任命制度, 我们知道国有企业稳定性好, 基本不存在失业降职。一旦进入国有企业就相当于得到了铁饭碗, 干好干坏一个样。而且, 虽然国有企业的薪酬水平基本上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但是由于国有企业内部普通员工与高技术高能力的员工之间之间, 普通部门与重要部门之间的薪酬水平缺乏差异性。这种过于平均的大锅饭形式使得一些人乘机钻空子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满足于现在得到的铁饭碗。然而对于一些有能力, 有追求、想干实事、真心实意想为企业做贡献的员工缺乏努力工作的动力。出现的情况就是不想留的人赶不走而想留住的人一部分由于不满企业的薪酬水平而另谋高就, 另一部分绩效水平很高, 能力很强的员工也许一开始因为对公司对工作的热爱能积极努力的工作, 但久而久之由于干好干坏拿的报酬都一样, 使得不公平感在员工心中越来越强, 导致最后大家都降低自己的工作效率, 从而使得滥竽充数, 安于现状的员工越来越多, 最后导致企业整体绩效的下降, 离企业最终目标越来越远。

3. 固定工资比重大, 薪酬结构失衡

现如今, 国有企业的薪酬构成主要有:基本工资, 加少量奖金, 少数企业开始实行年薪制, 但也不够完善。

一方面由于没有一套合理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 使得企业很难将绩效工资真实地跟企业员工的实际绩效相联系, 也就使绩效工资也只是个名义而已, 失去了其激励效应。另一方面, 企业常常忽视除了基本工资与绩效工资之外的奖金与福利对绩效的影响。在为员工提供的各项福利时, 由于制定福利计划之前并没有切实的去了解员工实际需要, 而流于形式。只是简简单单的在提供国家法定福利的基础上提供一些毫无新意、毫无吸引力也毫无激励效应的物质奖励。这一系列的忽视, 以及不重视使得企业员工的工资趋于固定化, 也就是说企业员工所得到的工资很多时候在进入公司或者在担任某一职位的时候便已经确定, 这就更加加重了员工安于现状, 不思进取的情况。

还有就是, 一些企业只注重短期激励效果, 而不注意对员工的长期激励。使得员工为了获得短期收益, 以牺牲企业未来长期发展机会为代价做出一些例如损坏企业声誉等行为。另一方面, 也将失去员工的忠诚度, 使得离职率不断攀高, 企业缺乏稳定性。

五、运用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解决薪酬问题

企业应当结合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 结合外部环境设置薪酬结构。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却不是独立的存在着。根据SWOT分析我们知道企业每做一个决定都要分析自己的优势 (strength) 、劣势 (weakness) 、机会 (opportunities) , 以及威胁 (threatens) 。然而我们根据艾迪斯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知道企业是在不断变化的, 在不同时期处在不同阶段也具有不同的特点。也就是说优势、劣势、机会, 以及威胁都不一样。这些不同使得以上分析出来的有关国有企业薪酬结构设计的问题其迫切性与重要性也是不相同的。各个阶段的薪酬设计都应当有侧重点。因此, 我们可以通过判断出企业所处的阶段, 知道企业当前的工作重点、面临的重要问题, 以及面对的机遇。从而根据企业当前的特点, 制定出适合并有利于企业当期发展的薪酬结构。

对于如何确定企业处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哪一个阶段, 在当今很多种方法。例如, 可以运用财务方面的指标判断。我们知道企业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其现金流量结构也有不同的特征。通过分析企业现金流量结构, 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 从而作出相应的信贷决策, 防范信贷风险。

1.当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数时, 表明该企业处于产品初创期。

2.当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数、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数时, 可以判断企业处于高速发展期。

3.当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数、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数、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时, 表明企业进入产品成熟期。

4.当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数、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时, 可以认为企业处于衰退期。

另一种判断企业生命周期的方式是在判断过程中, 通过综合评价多个企业反映完整生命周期阶段的特性指标, 找到可以反映多个指标的几个线性函数, 使之能最好地反映全部指标的变化状况。也就是说, 把多个变量在各个企业样本上的差异用几个线性函数的差异来综合表示。能够更好地被某个线性函数所表示的企业样本, 就认为它是处于该函数所代表的生命周期阶段。

判断出企业处于哪个阶段后就能根据企业各个阶段的不同优缺点、机遇和挑战来设计薪酬结构。

针对国有企业薪酬制定过程中产生的部门间的平均主义问题, 下表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依据。该表列出了各阶段特点, 以及相关薪酬制定的侧重点, 使管理者在确定各部门薪酬比重的时候能有所参考, 从而能有效解决部门平均主义的问题。

根据上表我们知道了各个时期薪酬制定的重点关注点, 解决了国有企业部门间平均主义的问题。以上所列出的只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这并不代表薪酬制定的其他原则、其他作用不存在。只不过是相比较而言企业应当更加关注以上所列出的几个方面。通过上表我们还应注意到, 在薪酬结构中不论在哪个阶段, 绩效薪酬都应当被重视。因为绩效薪酬能够有效的激励员工,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员工的绩效水平。因此在制定薪酬的时候应当加强绩效薪酬的比重。同时利用员工持股等加强长期激励, 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对于具体如何加强薪酬制定的公平性, 以及激励性, 企业应当结合工作分析、职位分析制定出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 同时严格按照绩效评价机制合理的制定各部门各员工的薪酬, 消灭吃大锅饭的情况, 使得干好干坏不再是一个样。

对于薪酬的激励性, 企业还应当加强对福利等间接薪酬的关注。在派发福利之前, 落实好员工的真实需求, 做到有的放矢, 有差异的分发福利。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 企业在制定员工薪酬的时候应当从两个方面考虑薪酬的公平性与激励性。首先是部门与部门之间, 层级与层级之间, 其次是相同部门不同员工之间。使得每位员工在不同的岗位上都劳有所得, 并且保障期所得的公平性。从而充分发挥薪酬的作用, 激励员工不断提高绩效水平实现组织的目标。

摘要:我们知道员工薪酬的设计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同时也是企业更好地吸收员工, 激励员工, 留住员工从而提高员工绩效, 最终实现企业的目标的重要方法。员工的薪酬由不同的部分构成, 这些部分在企业薪酬结构中占有不同的比例, 同时也具有不同的作用。如何合理地确定这三者的比重, 从而充分发挥薪酬的作用一直以来是困扰薪酬制定者的一个大问题。本文将主要针对国有企业薪酬结构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帮助企业针对所处的生命周期, 确定不同薪酬所占的比例, 设计出合理并且有效的薪酬结构。

参考文献

[1]康晓卿.国有企业改制中的薪酬管理误区及其优化[J].商业经济研究, 2013, (1) .

[2]杜丽峰.国有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 2012, (19) .

[3]沈斌.当前国有企业改制中高管薪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魅力中国, 2011, (12) .

[4]于彦德, 李凯.论基于竞争力提升需要的国有企业薪酬管理[J].管理学家, 2011, (10) .

[5]张跃, 浅谈国有企业薪酬管理的重要性[J].中国经贸, 2012, (16) .

[6]于素萍, 大型国有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管理学家, 2011, (4) .

[7]谭伟华, 关于国有企业薪酬管理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15) .

[8]李晓娟, 浅谈企业宽带薪酬管理[J].新财经 (理论版) , 2013, (2) .

[9]韩宪鸿, 完善我国国有企业薪酬管理的对策研究[J].现代企业文化, 2011, (6) .

创新问题解决理论 篇9

关键词:认知冲突,电子课程,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在学习运算放大器时, 由于运放的国际国标符号只有同相、反相输入端和输出端, 且当今作实验时, 使用的试验箱也隐含接好了电源, 只预留了输入输出端, 尽管学习运放实际芯片和电路时, 提到运放的重要组成:正负电源管脚。但对于学生来讲, 90%以上漠视电源的存在。因此在电子综合设计时, 就会出现一些怪现象, 有不少同学来质疑, 电路原理上完全正确, 实际却无法正常工作, 经检查发现, 运放电源都没接的同学比比皆是。同理, 忽视反相比例电路的线性工作区也受制于电源的同学也大有人在。如何使同学从这些错误的观念和印象中转变过来呢?

基于认知冲突的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 而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在不同情境中, 它们需要被重新建构;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 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 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1]

认知冲突是个体已有观点与新问题情境相互矛盾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不平衡。当个体不能通过同化的方式处理面临的刺激情境或问题情境时, 认知冲突就出现了。为了消除这种不平衡, 个体必须改变或扩大原始的认知结构来适应新的情境, 从而达到新的平衡。[2]

在教学中, 若能精心设计新旧知识冲突情景, 展现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无法包容的矛盾, 使同学产生“认知不平衡”的紧张感, 就会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 引起求知欲和好奇心, 并促进其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一旦学生的问题得到了解答, 认知不平衡引起的紧张感就会解除, 由此带来的轻松、愉悦和满足的情绪体验会对认知起到强化作用, 使学习动机稳固, 学生才能真正充当起学习主体的角色, 提高学习效果。[3]

合理安排实验, 设计问题情境, 引发认知冲突

根据上述理论, 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可以引发并解决认知冲突, 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1.运算放大器反相比例电路实验

在反相比例电路实验中, 同学望文生义也知道, 输出是和输入按一定比例产生的, 例如给定比例系数为2, 电源电压为12V, 如果输入分别为±1V、±2V和±4V, 那么输出应该分别是±2V、±4V和±8V。设计增加±6V和±8V两组数据, 当其测量到6V一组数据时, 结果只有10~11V左右, 同学一般解释为由测量误差导致, 当测量到8V一组数据时, 结果仍然只有10~11V左右, 此时, 同学才感觉到确实有问题发生了, 从而产生认知的不平衡和紧张, 并引起其好奇心和求知欲, 急切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当解释是由于电源的存在, 已超出其线性工作区域, 进入饱和区。学生恍然大悟, 获得深刻记忆, 当再次遇到运放时, 电源作用马上浮现于脑海, 而不再会感觉不到电源存在。从而巩固强化了教学效果。注意, 此次实验设计上必须有两组超线性工作区域数据, 否则难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同理, 对于一阶线性系统稳定性实验, 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

2.一阶系统频率特性的Multisim仿真实验

在自动控制原理学习时, 会反复使用角频率ω的概念, 而较少使用频率f。尽管强调二者之间的差别, 不少同学仍然会混淆。设计一阶系统频率特性的Multisim仿真实验, 构建好系统后, 学生可以比较轻松地计算出转折角频率, 而仿真实验中的频率计测量出的频率数值却总和理论计算的转折角频率相差6~7倍左右, 学生反复检查和思索后仍不得要领, 此时, 一语道破天机, 角频率和频率的差别不正好是2π倍吗?使学生难以忘怀!

通过上述系列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紧扣学习过程, 利用认知冲突的不平衡感, 精心设计实验, 强化学习动机。破除学生的旧有错误观点, 建构其认识图谱上的缺失一环, 使其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内容。

同时, 在设计教学实验时, 也必须注意到, 认知冲突前的步骤不能过于繁琐、复杂或困难, 否则不能获得冲突前后强烈对比的效果, 也就难以提高实际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忠良, 伍新春, 姚梅林等.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12:124-169.

[2]丁伟.基于“认知冲突”的化学知识建构[J].上海教育科研, 2009 (9) :93-95.

创新问题解决理论 篇10

近些年来, 随着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 面向数据处理与分析的信息分析已经日益成为情报学的核心课程。但是, 承载着大量数据处理方法和模型的信息分析课程学习环境往往是抽象的、贫乏的、封闭的, 教师如果以传授某些原理性的知识为目的, 忽略了实际的应用情境, 则往往使得学生成为被动的、消极的现成知识的学习者。因此, 在信息分析的课程教学中, 需要教师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丰富的信息资源, 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设计, 创设模拟现实的问题情境, 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建构具有灵活迁移的、具有情境脉络的信息分析知识, 以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终身学习能力。

●情境学习理论对信息分析教学的要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与之密切相关的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等在西方逐渐流行起来。可以说建构主义及其相关的学习理论, 特别是情境学习的出现, 为信息分析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情境学习的基本原则

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冯·格拉塞斯费尔德提出的:“ (1) 知识既不是通过感觉也不是通过交际被动获得的, 知识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 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实现的; (2) 认知的功能是适应, 它应有助于主体对经验世界的组织, 而不只是对某一客观存在的现实的发现, 即不是去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 (3) 知识是个人与别人经由磋商与和解的社会建构。”从以上三条基本原则体现出的与传统学习观的不同之处在于,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积极的、建构性的、累积性的、目标指引的、诊断性的、反思性的。

2.问题解决与信息分析学习的关系

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学习观、教学观来看待信息分析的学习, 信息分析活动应该是接受者自己的产物, 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动手去做。对于信息分析的学习者而言, “学信息分析方法就是亲自动手做信息分析”, 也就是我们应当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信息分析方法。因此, 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不能仅仅满足于信息分析所包含的数据处理方法和数学模型的传授, 而是要进一步创设模拟现实的信息分析问题情境, 促使学生分析问题、选择和运用所学习的信息分析方法、帮助学生处理复杂性问题, 以使学生发展出对于自己能力的自信。

3.组建学习者共同体以支持问题解决

基于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 因此, 鼓励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去建构个人知识, 与“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这一学习隐喻相对应的教学隐喻是建立“学习共同体”、“学习者共同体”, 这一教学隐喻也已呈现并受到关注, 要求教师不仅关注以什么方式最有效地传递信息以及使信息为学生所理解, 而且关注学习环境的创设, 帮助学生构建学习者共同体, 促进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协商, 也就是说, 要求优化学习环境中蕴涵的丰富资源以便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给养”, 以影响他们与环境的互动及意义的制定。

●信息分析教学的问题情境设计原则

为了在信息分析教学中创设模拟现实的问题情境, 我们尝试依据贾斯珀系列情境教学案例的课程设计原则, 对于信息分析课程的问题情境进行设计, 并再此基础上对教学目标进行了规划和预期。信息分析课程的问题情境设计原则与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信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引导性教学实践

根据上述基本原则, 在信息分析课程教学中, 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创设了复杂程度不同的问题情境, 来引导学生进入问题引导性学习。以下仅以“相关分析”这一知识点为例, 阐述课程中应用的复杂性不同的问题情境及其问题所起的作用, 如表2所示。

基于多个知识点的问题情境设计, 信息分析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一方面, 学生首先在教师提供的针对单一知识点的问题情境中, 开展问题解决过程的学习和实践, 面对所取得的问题解决方案, 学生产生了对于自身能力认可的成就感。

另一方面, 在课程最后的综合测试中, 要求学生自主选定所感兴趣的实际问题, 运用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进行面向实际的复杂问题解决活动, 诸如:南京理工大学经管院网站使用情况调查、物价上涨对大学生生活影响研究、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情况分析、南京理工大学专业满意度调查、图书馆满意度调查、电子商务网站的转移障碍影响因素分析等选题的研究结论, 等等。上述选题具有很强的实践背景, 但由于每一问题的复杂性较高, 在信息分析教学中, 分别采用了构建学习团队、提供适时性教学等方法完成面向复杂问题解决的教学活动。

(1) 将学习者组合成学习团队, 通过合作、讨论来分析问题、搜集资料、确定方案步骤、获取实践数据, 直至解决问题。学习团队帮助学生构建了一个小范围的、面向同一主题的学习共同体, 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而且由于采用了多次答辩陈述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在不同组的学生之间构建了更大范围的学习共同体, 形成了协商性学习, 对于各组的研究问题与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 帮助学生构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知识迁移空间。

(2)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 教师根据问题解决需要提供适时性的教学, 即在必要的时候给学生提供相关问题的背景知识或其他示范性的解释以及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软件工具, 帮助学生澄清、解释、尝试建立一种或多种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通过问题解决, 学生深刻地理解了相应的概念和信息分析的基本原理, 建立了良好的知识结构。

这样的基于实际问题情境的教学实践, 使得信息分析课程中抽象的数学方法与具体问题结合起来, 使原先较为空洞的理论落到了实处, 使学生对于抽象的理论获得了实际应用的感性认知, 从而促进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结论

在计算技术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础上, 我们在信息分析的教学改革中, 对问题情境创设原则、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设计, 并开展了问题引导性的教学实践。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林红霞, 李林, 徐凤, 张昆明.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创设情境的几种方法.高等函授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6)

[2]乔连全.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教学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7

[3]屈林岩.学习理论的发展与学习创新.高等教育研究, 2008 (1)

创新问题解决理论 篇11

社会治理领域是一个非常丰富和繁杂的系统,我们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迫切要解决什么问题,着眼长远要解决什么,这都需要有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梳理。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现在的社会治理重点应该落脚在基层,关键是体制机制,目的在人。按照这样一个要求,上海市委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比如市委在2014年组织了一个非常庞大的调研组,对全上海的基层治理进行了客观现实和体制机制的一个全面调研,形成了上海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若干意见,俗称“1+6”,所谓“1+6”就是一个大的文件和六个配套文件。8月,北京市委市政府也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治理的若干意见,在《人民日报》上做了整版刊登。也就是说,中国的一些大城市都在努力地从体制机制上,从目标任务上,从路径方法上对社会治理的内涵、外延、路径、队伍、保障进行一个系统的回答,以此逐步来解决社会我们各方需求、各方迫切需要回应的问题。社会治理工作也像建设发展任务一样,它是迫切摆在我们面前要回应的,但可能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我们的法制完善、体制完善、工作完善当中,包括思想逐渐地在认同当中实现它,来做好它。所以,社会治理工作在市委的领导下,在我们包括上海市委党校在内的各级智库的支持下,能够进一步地把创新落到实处。在全面小康的进程当中,在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中,在深化改革的布局当中,在依法治国的总体框架下,也在从严治党的要求下,能够把社会治理的工作进一步地科学化。最终实现人民的满意和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盛。

第二,上海市社会创新治理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哪些成绩。先说我们社会工作党委,在解放初期,社工委是一个特别任务的组织,到了新时期,社工委的工作有了新的发展,上海市社工委是2003年经过国务院批准的一个工作机构,是市委领导的上海市十大大部党委之一。在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型当中,在社会的变革当中,我们很多的党的组织和党员需要有一个新的工作和领导的体系。所以,社工党委的主要任务,就是以这样的一个工作要求来作为我们的主要任务。到今天为止,上海市的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有40多万家。它对上海的GDP的增量,对上海劳动力的吸附和对整个科技创新、发明专利的贡献度都达到一半以上,由此可以看到,在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进行党建探索,进行这样一种领导方式的实践是很有必要的。2006年以后,我们在中央的领导下,上海市成立了社会建设领导小组,我们承担了上海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主要是规划、协调、推进、督促整个上海的社会建设任务。在这个过程当中,这几年来,市委要求上海经过5到10年的探索,构建社会建设的六大体系,包括民生、就业、保障、社会事业、社会稳定与治安平安等六大体系。随着十六大社会治理这个要求的提出,我们在市委领导下,对社会治理的内涵以及上海“十三五”社会治理的工作的定位和推进的项目正在着手进行规划。同时,也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对一些重点领域的问题进行研究和破题。比如徐汇区的绿主妇家园其实就是源于基层、源于实践所产生的一种治理的一种新的体制机制和模式,是我们上海这样一个城市面对上海这样的人口结构和经济社会的实际所构架的一种工作的方法。所以说,从上海的社会建设办公室和社会工作党委来讲,我们在市委的领导下,一手抓党建,一手抓社会领域这个工作的推进,希望能够实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这么一个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良好局面。

第三,在社会治理工作上我们哪些工作需要进一步探索。第一个工作,我们社工党委一手是两新党建,一手是社会建设。从两新党建来讲,我们有很多理论和实践的困惑需要去回答,在私有和公有的权限问题上,在这样一个社会构架上,党的建设到底怎么做。关于现在体制的改革,我们最近有几项工作,一项工作就是编制好上海的“十三五”专项规划,集人大、政协、社会公众以及理论专家的共识,梳理并完善,对社会治理在未来五年当中要实现什么目标,解决什么问题,我们需要有一个基本的思路。因为这个社会领域太宽泛了,要解决的问题也太多,到底什么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亦或是当前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的急症,是需要我们去解决的。所以这个我们正在编制的过程中,也衷心地期待各省市以及专家学者、实践工作者能够给我们更多的好的意见、建议。

第二个工作,我们正在研究怎么以问题导向来及时听取社会意见,及时回应社会诉求。因为现在的民众的诉求可能也是很个性化。在个性化的背后,党和政府怎么进一步梳理它的共性要求,怎么通过我们的制度设计来回应。从方法上来讲,就是要进一步落实和解决基层治理问题,在上海这一次的基层治理中,我们感到有几样是直接回应目前发展需要的,比如说第一我们对队伍力量的保障,因为现在在队伍这个问题上,我们感到工作还是要有力量的。对这个队伍的保障,人才资源、人力资源可能是最大的翘杆。第二比如说讲到我们现在招商引资的部分,招商引资的部分其实不单单是一个管理方式的变化,它其实最大的一个功效是一个功能的变化,是一个职能的变化,就是要求我们面对群众最直接的基层载体,能够更好地去关注它的领域的群众和企业的要求。也就是在我们国家现有的最小的行政单元用最短的管理半径、最快捷地去服务群众和解决群众诉求,包括我们现在再往下延伸,在居委会中那么多的组织,这些组织最后怎么能够以服务也好、以领导也好,以股东也好,怎么更好地实现它的有序,反映它的魂。这些工作关键是怎么把它落实好。包括最近正在研究的区域化党建的问题,上海做了很多年了,我们从90年代末期就开始探索区域化党建,那时候我在街道,区域化党建做什么,区域化党建就是把区域内的所有的活力迸发出来,就是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有序地进行一些服务、引领、补充和回应。我想,这也是区域化党建,不是就党建论党建,而是以服务和发展论党建的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这些我觉得从上海的实践来讲,都是在基层,在社会和在群众当中大家感到比较解渴的几个方面。

第三个工作,就是研究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制度。社会组织的总体比例,按照整个的国际通用的一个标准,还可以更高。但是这些组织的体系、方法,其介入社会治理的渠道、路径和载体,以及怎么更好地来回应社会诉求等这些问题,需要党和政府进一步研究。北京是以一些枢纽式的方式进行管理,那么上海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路径和方法,我们前天跟有关的研究机构也开了题,这其中涉及的,既有党的领导的问题、自治的问题,也有社会组织作用的它的独立第三方的问题,还有政府在让步过程当中,对它的扶持问题、政策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有待研究。所以,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不是简单的讲第三方问题,因为这个第三方,因国情不同,因土壤不同,因我们的需求不同,所以它是一个体系的问题,慢工出细活,要逐步地把它研究透、研究细,使它成为我们社会治理当中一支积极的、有活力的有生力量。

第四个工作,就是我们社会工作党委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坚持数年,每年我们都有一些社会治理的指标体系和社会建设的发展水平,以及上海社会群众满意度的一些调查、研究和指标发布。我们会同研究机构做了若干年,2015年,我们在市委领导下,根据市委的工作要求,我们现在进行区县两级的指标体系的研究。举个例子,我们有一个研究,前几年看它是一个生态地区,但是它的围产儿死亡率很高,高于其他的城区。怎么来解决这么一个悖论的话题,既是一个生态城区,比我们市区的环境优越多了,但是它的围产儿死亡率却那么高,最后找到一个原因就是它的妇幼保健的设施、设备和水平比较低。由此为导向,我们补充这方面的经验,就是我们的这些指标体系和这些公众满意测评能够为上海市委市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决策提供一些民意的诉求和客观数据的分析,用科学的方法来引导社会治理,用科学的方法来加强社会学在实践当中的推进。在以上的这些工作中,我们感到,我们是实践者,我们是实战部门,我们需要专家、学者给我们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孙甘霖,中共上海社会工作委员会书记、上海市社会建设办公室主任。)

创新思维解决物流问题 篇12

“质疑分析法”解决理货发错柜

问题:理货员发错柜是指将货物装错集装箱, 货物不能发运到货主指定地址, 给公司带来重大声誉损失和经济损失。如应该发往美国的货物, 因装错集装箱就可能发到其他国家。我们通过质疑分析法对操作流程进行梳理, 找出原因, 改变操作流程, 杜绝发错柜的现象。

质疑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工作流程分解, 对每个细节都仔细审查, 从中找出薄弱环节、瑕疵、纰漏, 使差错率降低或杜绝差错。

关注目标:理货员发柜差错率为零

结论:通过以上分解流程, 我们知道理货员在货物装箱时, 可以依据舱单和集装箱号码来录入装船信息, 但是按集装箱号码装货, 有可以核对、审核的环节;而按仓单录入无法审核, 因此, 不能用舱单作为录入的依据。

采取措施: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理货员过分依赖舱单, 没有很好地认真记录、核对、检查, 这是发错柜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如果理货员手里不再持有舱单, 既可以避免理货员按舱单输入的做法, 又可以打消其依赖舱单的侥幸心理;为了保持舱单原有的辅助作用, 仅保留一份舱单由现场领班统一保管, 理货员遇有疑问需查阅舱单可向领班索取。

采取新的工作流程试行半年, 收到预期效果。半年来无发生装箱差错;核查出上一环节装箱错误6起;节约了纸张;随着理货熟练程度提高, 效率比之前明显提高。

“奖惩分析法”规避“打瞌睡”

问题:在码头运送集装箱的驾驶员, 夜班经常出现安全事故, 我们用奖惩分析法找出发生事故的原因, 提出对策, 有效地解决了驾驶员打瞌睡驾驶车辆问题。

奖惩分析法:源于冰山原理, 我们在观察事物时往往看到的是浮在水面的冰山, 其实在水面以下的冰山比浮在水面上的面积更大。奖励因子是指能预料的, 已经执行, 正在执行的做法或习惯做法;惩罚因子是指不可预料的, 潜在的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因素。奖惩分析法帮助我们找到实际工作中被忽略的关键点。奖惩分析法操作步骤是将影响事物发展的积极因素称为奖励因子, 将影响事物发展的消极因素称为惩罚因子, 按照奖励因子和惩罚因子的重要程度, 进行重新排序, 找出影响事物发展的关键因素, 调整工作思路,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结论:通过以上奖惩分析法得出:目前正在采取或建议采取的防范措施 (奖励因子) 有8项, 但仍有驾驶员发生打瞌睡开车引起事故现象;

从调查反映, 近期2起瞌睡开车事故均发生在凌晨6.00左右, 司机均连续作业超过10小时, 且均有6年以上操作经验, 平时表现良好, 班前休息正常, 仍在行驶过程中发生打瞌睡, 通过事故分析一致认为是驾驶员连续超时作业造成疲劳驾驶。目前行业内码头拖车实行两班制, 司机连续作业12小时现象普遍, 这是发生安全事故的关键原因, 超时作业问题得以解决, 基本杜绝80%以上的事故发生。

采取措施:我们根据各项因子控制作业流程的关键性、有效性和根本性进行了从1-11的排序, 把超时作业排在首位因子。首先调整夜班司机连续12小时作业为8小时作业, 增加人手替换, 在工作间歇期间允许司机休息, 并安排人员叫岗。同时加强安全教育, 督促夜班驾驶员白天充分休息。通过以上措施, 事故发生率大大降低。

“比较分析法”诊断理货员流失

问题:理货部是多年来流失率一直居高不下, 其中的场理货和闸口理货两类岗位中, 又存在明显的流失差异, 据统计:12年全年现场理货员流失率达101%, 闸口理货流失率为42%;13年1季度:现场理货流失率达31%, 闸口理货流失率为14%。两岗位在招聘条件、年龄要求及收入情况基本一致的前提下, 为什么现场理货流失远高于闸口理货?我们采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两个工作相似, 但是工作地点不同的岗位比较, 以便找出员工流失的内在原因, 加以改进。

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就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客观、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 对客观事物既能看到它的正面, 也能看到它的反面;既看到它的主体, 也看到与它相联系的外部条件;既分析现象, 也能透过现象看到它的本质;既能认识它的现状, 也能比较准确地预见它的未来。

结论:针对现场理货流失率明显偏高问题, 通过比较分析法得出如下原因:室外工作环境是影响现场理货员流失的主要原因;25岁以下年轻理货员缺乏吃苦精神;薪酬待遇相对较低。

上一篇: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下一篇:肝静脉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