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接合部初中

2024-09-26

城乡接合部初中(共12篇)

城乡接合部初中 篇1

教育部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再次强调了语文阅读的重要性, 并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初中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 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 (段) ”。这一要求充分体现了“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的基本规律, 但是作为城乡接合部的初中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予以落实, 下面将结合城乡接合部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现状, 探讨相关的对策。

一、城乡接合部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现状

城乡接合部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存在地区, 兼具城市和乡村的文化特质, 被称为“都市里的村庄”。受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 城乡接合部的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虽然历经改革, 但是现状依然不尽如人意。

1. 社会因素。

城乡接合部经济实力相对较弱, 政府在公共设施上的投入相对较少, 社会化的图书馆在城乡接合部的布局几乎为零, 少得可怜的书店也大多为教辅资料站。市区组织的各类读书活动又常常将城乡接合部排除在外。这就使得学生在社会层面无法得到阅读的正面刺激, 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2. 家庭因素。

城乡接合部的学生家长大多为城市扩张纳入的城市周边农民和进城务工的农民, 文化修养相对较低, 大多没有阅读的习惯, 绝大多数家中没有藏书, 也没有引导学生阅读的意识, 这就导致学生从小就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 学校因素。

因为城乡接合部的经济条件限制, 大多校内图书馆藏书有限, 即便有, 大多也成为摆设。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教师开设阅读课的积极性也不高。

一是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有限。由于地域上的尴尬处境, 使得城乡接合部的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甚至成为农村教师跨入城区的跳板, 因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不高, 文本的解读能力有限, 直接制约了课外阅读教学的成效。尤其是一些中老年教师依然固守语文阅读教学的“老三步”, 即将语文阅读教学简化为:谁写的, 写了什么, 为什么写, 使阅读教学千篇一律, 僵化得毫无生趣而使学生失去兴趣。

二是将阅读教学等同于阅读考试。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下, 城乡接合部直接面对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成绩压力, 为了求得生存, 在应试上往往比城区及农村中学有着更为迫切的内在要求, 投射到阅读教学中, 就是将其与阅读考试等同, 将阅读教学异化为阅读训练, 使文本彻底失去了文学的美感, 变成了技术性的“某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某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使阅读教学失去了文学上和美学上的本真意义。

三是将阅读教学等同于学作文。不可否认的是: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写作。但阅读和写作之间是一个外在积累和内核升华的关系, 离开思维这一内核, 单纯追求写作的技巧, 无疑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尤其重要的是, 就阅读而展开的孤立的写作技法的训练容易使阅读变成对文章的随意肢解, 失去文本阅读的意义。

二、城乡接合部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对策

以上种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复杂, 有的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问题, 有的是家庭意识的问题, 有的是课外阅读的错误认识……要切实解决城乡接合部当前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困境, 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和老师多方合作, 形成合力。

1. 就社会层面而言。

政府要加大对城乡接合部图书馆建设的投资力度, 营建社区图书馆和流动图书馆, 让学生能够有书可读。政府和社会组织要通过各类读书活动, 在全社会营造“好读书、乐读书”的环境。

2. 就家庭层面而言。

父母是孩子阅读的启蒙者, 家庭读书氛围对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要避免功利性的读书, 建立读书的长效机制。建议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 建议把买好书作为对孩子的奖励, 把孩子的卧室变成书香四溢的小图书馆, 让读书成为孩子日常的一项自觉行动。

3. 就学校层面而言。

学生要读书, 教师首先应该读书。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人文素养”和“文学素养”。作为语文教师, 一要有“人文素养”。不要求语文教师成为学贯古今中西的大师, 但是也应是对各类专业、学科广泛涉猎的, 这样才能在阅读中对学生以引导和解答;二要有“文学素养”。文学素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要求, 语文教师要有自己的阅读史和文化“血肉”, 要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形成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的独特理解、感悟、态度和信念。

二要建立独立的阅读学科理念。“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 也是人类认识周围世界的途径之一。因此, 在某种意义上说, 阅读甚至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出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理清阅读的学科特点, 真正将阅读上成“阅读课”, 使阅读课成为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石。

三要以课外阅读丰富课内阅读。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大部分教师都只注重课内教材的阅读, 而轻视课外阅读, 甚至不允许学生阅读课外书。但是由于教材选文的质量和数量的局限, 课内阅读实际上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也不能有效地形成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体系。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 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 大量阅读, 以课外阅读丰富课内阅读, 以课外阅读促进课内阅读。

四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虽然说读书无定法, 但是也还是有一些基本的共同的方法来指导阅读的。美国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在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详细介绍了提高阅读效能的方法, 经实验验证确实能有效帮助人学会阅读。当然, 阅读方法的传授更加重要的还是要教师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来传授, 并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总结出自己的阅读方法。

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是一项系统的阅读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参与, 需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互为补充, 相得益彰。唯其如此, 城乡接合部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才能取得实质的提升, 才能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龙贤东)

2013.4 81

摘要: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是一项系统的阅读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参与, 需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互为补充, 相得益彰。唯其如此, 城乡接合部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才能取得实质的提升, 才能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现状,对策

城乡接合部初中 篇2

法国的著名经济学家佩鲁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 在所有的地区,而是按照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大城市或中心 区域,然后再由大城市或中心区域向周边区域不断扩散。按 佩鲁的这一观点.经济增长可分为两个显著不丽阶段:聚集阶 段和扩散阶段。前者是各种生产要素向大城市或中心区域不 断集中的阶段。正是由于各种生产要素的集中和优化配置,促进了大城市或中心区域的超常规的发展,使其成为一国经 济的增长极。后者是多种生产要素由大城市或中心区域向周 边区域不断扩散的阶段。其原因是大城市或中心区域由于各 种生产要素的大量聚集而使其显得过于局促.空间的狭小已 严重地制肘着大城市和中心区域的进一步发展.于是大城市 或中 fi-区域的生产要素开始向其周边移动.以寻找更广阔的 发展空间。

(二)城乡结合部的类型

一般说来,城乡结合部有三种类型:一是受行政隶属关系制约,属城市政府管辖,却又地处乡村包围的城市郊区:二是属城市政府管辖的县,在地理位置上又与城区接壤的或“插花”的地带;三是受地域影响,处在城区外围,相对连接城乡的其他交接地带。(而此次调查的。。属于。。)

(三).城乡结合部的特点

(1)城乡结合部受城乡之间特定的空间扩展因素与空间过程的影响其地域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城乡交错带内城市与乡村各要素,景观及功能的空间变化梯度大,是城市与乡村两类性质不同的区域之间的“急变带”,人地关系的空间差异远较城市城乡城域内部大:同时城乡结合部地区存在着频繁的能量与物质对流,分别来自城市与乡村的人口、物质、技术、信息等在这里相互作用与竞争互生。

(2)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两种社区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的地区,其人口与社会结构特征地过渡性也十分明显。在这里不仅有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相互混杂,而且还存在着本地常住人口与外地流动人口的异质反差,各种不同职业类型、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念、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心理文化素质的人群相互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共存;

(3)由于同时受到城市与乡村经济的双向辐射,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点,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依附性不断加强,城市性产业及城市需求导向产业在增加。

在《新乡市街道居民购买力等级分类》调查中,官员的综合主观评价排名 为22名,房租排名2,综合排,10,购买力等级c 中等购买力

当前我市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推进具有模式多样化的特点。

从区域统筹发展方向方面可分为:市区城中村改造型;市郊城市化拓展型;县城中心镇提升型;山区分散村落整合型;农村村庄现状改造型等。从土地利用方面可分为:旧村原址改造型和新建村舍搬迁型两种类型。从建房方式上可分为统规自建和统规统建两种类型。

从资金筹措来源上可分为:集体致富改造型:如新乡县刘庄、龙泉社区;政策资金帮扶型:如辉县市回龙社区;企业(家)出资支持型:辉县城关镇南里庄社区,张村乡裴寨社区;开发商投资联建型:如新乡县高庄社区;群众自费建设型:如古固寨镇祥和社区等。居住区绿地是被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绿地是人们日常生活环境中的重要部分。居住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城市总用地面积的35%其绿地使用率是其他类型绿地的5—10倍。

居住绿地是决定一个城市环境质量好坏的主要林绿地类型。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人们对居住区绿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居住区绿地面积广量大且与居民关系密切对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也具有重要作用。华北石油局居住小区植物配置能注重其层次的搭配利用乔灌、地被的混合配置出高、中、低、地被层四个层次再进行空间的分割及联系通过各个层次使空间更具自然的节奏。乔木与灌木的比例合理另外选用的植物种类丰富多彩色块布置简洁明快合理选择树种注重小区的彩化与香化。现状面貌也能体现古典园林景色优美的传统风貌。但是绿化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小区绿化带建筑渣土垃圾较多小区土方未做微地形处理局部地段土方回填不到位土方缺失较多施工粗糙自然景观营造水平较低整体绿化水平就感觉没那么好了。目前区内园林绿化在有些方面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比如有的地方用绿地做隔离带却忽视了人们生活的方便两分钟的路程可能得走上十几分钟多数绿化设计没有把残疾人的行为考虑进去为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不便。绿地中还应结合小广场、椅子等以满足人们活动、休息的需要。住宅建筑组合 建筑是构成城市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内容。根据调查华北石油局居住小区的立面风格统一整体造型简洁大方色彩明亮体现清新亮丽的特色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外墙颜色以红色为主白色灰色为辅与周围的景观融为一体。并且基本上能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华北石油局居住小区本着突出本地文化特色。利用“邻里单位”思想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同意规划居住区使每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风格要体现本地文化特色。弱势群体需求也被考虑在内了。居民小区无障碍设施建设完善小区道路设有盲道倾斜路面也使用了防滑建筑材料居所有标识明确的路线或标志物。小区中设有老年公寓、老年人娱乐活动中心等服务配套设施给老年人和残疾人生活带来很多乐趣。其中的住宅以正面朝南为主起居室、卧室及厨房均有 自然采光房内空气南北对流起居室以居南为多自然通风较好。但由于部分小区沿街位置建有门面房影响了附近的住宅采光通风效果并且部分门面房建成后经营饭店造成油烟、噪音污染降低了小区居民环境和生活质量。

三、调查建议

1.公共空间中的植物配置应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应更加注重植物的开花与观赏时际的搭配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

2.公共空间中的道路规划应稍作修改使得道路不仅只有交通的功能同时也能对小区进行区域划分同时也为造景增加围合感。3.公共空间中的绿化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大绿化率让小区的环境更加优美更加富有生机。4.小区的社区管理服务区应增大面积。

城乡接合部初中 篇3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学习习惯

根据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的特点,我们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养成能独立自主学习,能够研究探析问题的能力,并防止学困生越来越厌学。下面先说一下城乡结合部的地域特点对中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影响。

一、城乡结合部数学学习习惯现状及不良习惯的成因

(一)地域性对城乡结合部初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

1.初中生社会环境的制约。学生所处的大的社会环境是城乡结合部,从语言、生活习惯、行动举止上都会受些影响,很容易把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带到学习中。造成学生学习心态不端正,浮躁不踏实,生活作风上抽烟喝酒、上网聊天、早恋旷课,严重影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2.家庭因素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在城乡结合部,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还有很多家长初中没毕业,书籍阅读量很少,这不仅给孩子树立了一个不好的例子,更没办法在学习上进行辅导,尤其是不能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学生只能自己去独立学习和奋斗。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在学习上的态度也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学习习惯。据笔者多年调查观察,发现初中生在没有家长的监督和指导,很难有自制力,能够独立学习和完成复习作业,没有自我约束力,很难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家长和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特别是家长,毕竟学生和家长在一起的时间长,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身作则,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小学的学习对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影响

大家知道习惯的养成是学生认知经验长时间积累的结果。城乡结合部小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水平,直接影响初中学习习惯。而城乡结合部小学,由于师资力量的不平衡,教育投入,家长重视程度都不高,使小学生学习成绩差、基础弱,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升入初中后,再提升数学基础,培养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比较困难。

(三)城乡结合部教师授课方式对数学学习习惯的影响

因为学校在城乡结合部,师资混乱,有能力的教师大都去条件好的市区学校了。由于师资力量薄弱,生源素质差,学校的学风不浓厚,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上比较困难。城乡结合部学校的教育理念不能和市里面比,城乡之间差距比较大,教育方式基本上还是传统教学,不能很好地启发学生,发散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二、城乡结合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习惯,需要先全面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尤其是针对城乡结合部的学生,更是要有针对性,循循善诱,一步一个脚印的来培养学生的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下面,笔者根据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的特点,来具体探讨一下如何培养城乡结合部初中数学的良好学习习惯;希望对城乡结合部初中数学一线教师提供一些启发。

(一)培养城乡结合部学生课前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良好习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前预习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更能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提前预知本节数学课的重难点是什么,学习目的明确了,促使学生上课认真听课;课前预习也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回顾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点,这样让知识联系起来,让知识最终形成一个知识网,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课前预习不断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对家长、教师、同学的依赖性会变得越来越弱,最终养成学生超强的独立性。课前预习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笔记有所帮助。课前预习之前,教师一定要做好指导,需要给学生出示预习目标,提出本节数学课的预习要求。学生此时需要做到本节课的知识点和已经学过的知识有什么联系,找到以前学习过的内容,如果忘记了就赶紧补上,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碰到不会的或者可能是这节数学课的重点难点,在预习笔记上一一记录下来。

(二)培养城乡结合部初中数学课堂良好习惯

城乡结合部的初中生由于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课堂纪律混乱,而课堂上最重要的良好习惯就是认真听课,所以我们城乡结合部的教师要改变不良风气,培养学生良好的上课听讲习惯。在数学课堂上,最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认真听教师授课,这是学习新知识的大前提。想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教师就要有意识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才能顺利地进行数学课堂的教学。提高城乡结合部初中学生数学课堂上认真听讲的习惯,可以从两方面来入手。

1.根据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的特点,合理设置趣味性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上课听讲习惯。教师在操作的时候注意两点,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只为培养学生上课习惯而违背学生的心理特点,要符合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的变化。其次,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注意力持续稳定性,为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养成提供条件。

2.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记课堂笔记的习惯,教师要重视学生记课堂笔记,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有助于学生课后复习巩固。初中数学课知识点比较杂,易混点特别多,难点知识不容易理解,所以必须要求学生养成课堂上记数学笔记的习惯,以便于课后进行总结巩固,也可以把笔记当做日后复习资源。

(三)要让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养成复习的好习惯

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因为家长和教师管理松散,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基本上不会对数学知识进行有效复习。教师要认真详细地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地复习,复习题一定要精选,复习目标一定要明确,复习课上的时候一定要有针对性。

通过本文希望能给城乡结合部一线老师一些启迪和思考。

参考文献:

[1]陈福.山区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2]杨秋菊.农村初中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形成及其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8.

[3]李春梅,段丹东.城乡结合部普通中学学生心理偏差问题[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02).

注:课题名称:《城乡结合部初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成因及矫正的研究》,课题编号:1315002

城乡接合部初中 篇4

为了说明问题, 本文以浦厂中学为例。浦厂中学位于南京市的江北, 隶属南京市浦口区, 是南京市五大郊区之一。浦厂中学为了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 2010年对全校家长的文化程度进行了调查。接果显示:小学文化程度为3.64%, 初中文化程度为43.64%, 高中文化程度为34.45%, 专科文化程度为5%, 本科文化程度为2.73%。标注不明者21人。南京市可查人口数据最近的是2005年, 全市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18.9%, 比该校高11.23个百分点;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为22.93%, 比该校低11.52个百分点[1]。与江苏全省相比, 截至2005年11月1日零时, 在全省总人口7 648万人中,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482万人, 占6.30%;高中文化程度人口1 044万人, 占13.65%;初中文化程度人口2794万人, 占36.53%;小学文化程度人口2 039万人, 占26.66%[2]。从数据对比来看, 浦厂中学所在地高中以上人口比例明显高于全省, 而小学文化程度人口比例远低于全省。这就是城乡接合部过去人口受教育的现状和正在接受教育的初中生的生存环境。父母教育程度的高低对子女的人文关爱有直接的影响, 所在地区的人文素养与受教育程度成正相关。初中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转折期, 缺乏家庭的人文关爱和周边不良的人文氛围, 对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是不利的。地处城乡接合部的初中生, 还存在以下现状, 父母双方忙于工作, 做生意,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单亲家庭的学生比大。由于父母离异或父母双方忙于生计, 子女无人照顾, 托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料, 因隔代抚养, 其抚养者不是年老体弱多病, 就是文化程度很低甚至是文盲, 根本无法负起家庭教育孩子的责任。这些学生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一是任性、倔强、自私、冷漠, 忧郁多疑;讲狠斗恶, 缺乏热情、爱心和同情心;逆反心理重, 常有违规、违纪、违法现象。二是性格孤僻, 不太与人交往, 以自我为中心, 很少考虑他人, 合作意识差, 合作能力低。三是不讲文明、礼貌、卫生, 上进心、道德品行较差, 集体荣誉感不强。四是学习成绩低下、家庭作业完成较差, 学习缺乏自觉性和刻苦钻研精神, 缺乏主动性。

二、城乡接合部初中生人文素养教育策略

(一) 创设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给学生的发展提供健康的价值理念, 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感和使命感, 为学生发展提供方向和动力。开展学习传统人文经典, 夯实学生传统人文精神的基础。在校园内悬挂中国传统文化展示牌, 如名人格言、学生自创书画作品、校训、校规, 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积累人文知识。开设人文系列讲座, 深化学生人文觉悟。发挥校学生文学社校刊作用, 定主题定期向学生征稿, 观察学生人文素养动向, 并借该刊熏染每个学生的人文素养。开设文学鉴赏、艺术鉴赏讲座, 提高学生欣赏水平。组建体育、美术、科技等兴趣小组, 开展“快乐星期六”系列活动,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做好每周、每学期、每学年礼仪之星的评选。创建文明礼仪示范班, 政教处授予流动红旗。在学习上为了比学赶超, 以早期革命先烈命名, 创建王荷波实验班。开展月月主题活动, 如有亮点的三月读书节、五月艺术节、十一月体育节。为了突出主题, 学校悬挂主题月的宣传横幅, 使学生明确活动的主题、目的、意义等。有鲜明特色的主题有“快乐星期六”、“读好书迎青奥”、“世界无烟日”。

(二) 利用主题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要求学生见到老师鞠躬问好, 不吃零食、不乱扔赃物, 课间不追逐打闹。各班围绕“文明礼仪伴我行”出一期板报。举办“提升文明礼仪, 做时代先锋”的演讲比赛。开展“学雷锋, 树新风”活动。时间安排在每年的三月份, 旨在了解雷锋事迹, 学习雷锋精神。各班开一次以“了解雷锋事迹, 学习雷锋精神”为主题的班会。出一期“学习雷锋精神, 做时代先锋”板报。以各团支部为单位开展以打扫卫生、美化环境、清理垃圾、清除杂物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整治, 培养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良好道德品质。组织学生志愿者到社区慰问、帮助孤寡老人等社会弱势群体。要求每位同学读雷锋日记, 然后写一篇读后感。在四月清明节月份开展缅怀先烈活动。通过到雨花台烈士陵园、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春游和社会实践活动纪念清明这个民族传统节日以及缅怀革命先烈、学习革命先烈的精神。开展“读经典, 打好人生底色”读书活动。读书, 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是人生奋斗的航灯, 是文化传承的通道。以努力打造书香校园, 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海洋。校文学社布置征文, 每位同学写一篇读经典的读后感。开展尊师月活动。利用每年的九月份设定尊师月, 组织活动加强师生交流, 增进师生感情, 改善师生关系。如组织“我的老师”作文比赛, 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演讲比赛。开一次主题班会, 讲一讲自己收集到的尊敬老师的例子。以教师节为主题, 出一期黑板报。组织师生庆祝教师节联欢活动。开展迎国庆———庆中秋活动。旨在让学生感受国庆的气氛,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做法有, 国旗下讲话, 党史国史知识竞赛, “伟大的祖国”成就报告, 现场作文比赛, 看爱国主义影片, 古诗文默写大赛, 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开展纪念一二九运动系列活动。为了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以及民族精神教育, 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使学生树立报效和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安排的活动有, 纪念一二九接力赛, 跳大绳赛, 书法赛, 板报赛, 演讲赛, 入团宣誓, 纪念一二九运动讲座等。开展班级文化建设, 培养学生的人文品格。班级文化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 它由班级环境、班级目标、班级制度、班级活动、人际关系等融合成的文化综合体, 班级是学生人文素养凸显的最小群体。班级文化建设为了不浮于表象, 能落到个人, 七年级学生在刚入校进行军训时, 就开始确定个人目标。个人目标的确定需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 分短期目标 (一年目标) 、中期目标 (三年目标) 、长期目标 (未来目标) [3]。依靠学科教学, 化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初中各学科都有与人文素养相关的内容, 在教学中要注重挖掘,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学校要求每个学科都要确定一个这方面的研究课题, 开展相关研究。

三、城乡接合部初中生强化人文素养教育的结果

该校通过系列人文素养教育, 学生的人文素养状况明显改观。为了说明问题, 得出客观的结论, 设计了一份针对学生人文素养的问卷调查。试卷的内容设置以初一为基点, 是小学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能够判断回答的, 回避初中教材知识点, 以小学课本知识点的演绎、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社会热点作为题目素材。这份问卷调查, 在刚入校的初一, 和已经在校接受两年人文素养教育的初三两个年级进行。问卷设置了60道题, 总分125分, 主要考察学生四大方面的人文素养:人文知识 (1—16题, 共16题, 总分34分) 、心理健康 (17—26题, 共10题, 总分40分) 、道德品质 (27—50题, 共24题, 总分40分) 、法律知识 (51—60题, 共10题, 总分11分) 。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

%

从调查结果来看, 初一学生的人文素养值为70.57, 处于中等水品, 在各项分值中, 法律知识最欠缺。从试卷的具体知识点来看, 刚进校的初一学生文史知识储备不足, 常识性知识缺乏比较严重, 艺术知识和欣赏水平不够理想, 文化底蕴浅薄, 社会责任意识不强, 法律意识较淡泊。从在校已接受两年人文素养教育的初三来看, 人文素养总得分率高于初一近19个百分点。各项得分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反映人文素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人文知识、道德品质均较理想。法律意识大幅提高, 几近极值。心理健康虽提高幅度也很大, 但在调查的几项内容中处于洼地, 反映学校在这发面的教育仍显不足。初一学生, 不太了解什么是人文素养和人文书籍, 部分学生表明愿意去阅读人文书籍, 了解人文知识, 但只是偶尔, 他们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小学语数外课本知识的学习上, 对人文方面的课程, 没有真正投入精力去学习, 以至于对文、史、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78.46%的学生没不知道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 更谈不上去阅读, 一小部分学生只读过其中的一两本。65.36%的学生接触过乐器、书法和绘画, 25.37%的学生完全没有学过。58.98%的学生不知道达芬奇的作品和交响乐之父是谁。90.12%的学生回答, 获得的艺术知识, 主要来源于报纸、杂志和电视媒体。从初三学生答卷来看, 大部分学生愿意并渴望了解人文知识, 也开始重视人文社会方面的课程, 努力希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93.5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人文知识获得主要来源于学校的人文社会课程、艺术课程和校本课程。

在道德品质考察中, 初一学生中相当部分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 社会道德水平不高, 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对社会的爱心不足。有57%的学生不愿意见义勇为, 6%的学生不愿意帮助别人, 大部分学生承认自己很少关心国家大事。两年的人文素养培养, 初三学生的思想品德有了显著的进步。如:“遇到路人受坏人欺负你会见义勇为、挺身而出吗?”初一回答会的仅为42.14%, 回答不会的却占56.86%;初三学生回答会的是70.35%, 不会的是29.65%。再如:“在公共汽车上遇到老弱病残或带幼儿者时, 你会主动让座?”回答会的, 初一为92.78%, 初三为98.89%;不会的, 初一为7.22%, 初三为1.11%。

查阅国内相关资料, 该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文字陈述较多, 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的, 本人未查阅到, 所以缺乏横向上的比较。人文素养是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出的诸多因素集合体, 包括一个人的知、言、行、思等方面, 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 定量考察难度很大。调查方式仅采用卷面形式, 也有其局限性, 如无法回避被调查者, 在思想品德上出现的言行不一等。关于调查对象, 本应该具有同一性, 即同一调查对象在不同时段的调查结果所发生的变化。按此思路, 试卷的内容很难设置。如果在不同时段, 采用同一内容的试卷, 考查者已做过一遍, 分值肯定会比第一次高, 自然出现失真。修改了试卷内容, 出现了新的变量, 统计的结果也难服众。同一测试内容在初一和初三同时进行, 看似不合理, 实际测试的结果是真实的。因为测试的对象虽然是个体, 但要挖掘的是个体背后的人文素养状况。个体背后的社会人文素养环境, 短时间内, 在没有大的推动力作用下, 是很难有显著改变的。

参考文献

[1]严晓红.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的变迁[EB/OL].http://www.njtj.gov.cn, 2009-02-18.

[2]江苏省人口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江苏省统计局.2005年江苏省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http://njjsw.nj.gov.cn, 2006-03-17.

城乡结合部安全整治方案 篇5

来集镇王堂小学

2011年11月3日

关于开展城乡接合部学校安全专项整治方案

为全面加强城乡接合部学校安全管理,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决定在我镇范围内集中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城乡 接合部安全专项整治活动。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月 1 日至 12 月 1 日

二、组织领导

中心校成立了安全专项整治活动督察小组,加大对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开展情况的督查力度。

组长:张书印

副组长:王海勤陈桂枝冯根莉杨素珍

组员:高秀英王铁栓于俊玲董会兰

陈秀珍王书奇

三、整治内容

消防隐患; 食品安全隐患;道路交通等安全隐患。

重点排查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储存的安全隐患,防范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

(一)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对校园及周边的安全突出问题,要积极协调有关

部门进行清理整顿。

整治内容: 排查整治校园周边各种违章及易倒易

塌的危险建筑,保证紧急疏散通道安全、畅通;排查

取缔学校周边 200 米范围内网吧和非法经营的报刊

点、音像摊点、小卖部、饮食摊点等;健全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协调工作机制和学校周边定时巡逻制度。

(二)学校安全隐患治理

全面排查治理学校安全事故隐患,狠抓隐患整改工

作,进一步推动校园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落实,完善安全规章制度,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及重大危险源监控的长效机制,强化安全基础,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为实现我镇教育系统校园安全长期持续稳定好转奠定坚实的基础。

整治内容: 学校安全隐患治理组织是否健全,有无

隐患排查治理方案;是否开展了隐患排查工作,是否对存在的隐患进行了治理;有无重大安全隐患存在。

(三)消防安全

全面排查整治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内容: 学校的礼堂、食堂、教室、学生宿舍等人员密集场所和仓库;学校的供电设施、供电线路;储存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实验室;学校是否还有“三合一”场所存在。学校消防安全工作方案是否落实到位,消防责任是否明确;消防设施完善情况、有无损坏过期丢失现象;消防通道是否畅通,是否有火灾隐患排查整改工作方案;是否进行了消防培训和火灾应急疏散演练;电器、电线有无老化损坏现象。

(四)学校化学危险品清查治理

治理内容:

1、凡列入国家标准公布的《危险货物品

名表》的化学品都在清查范围,主要有:军用化学毒剂,如沙林、芥子气等;工业毒物,如氰化物、砷、汞化物等;农药与鼠药,如有机磷农药、毒鼠强等; 生物毒素,如

蓖麻毒素、烟碱等。

2、检查化学危险品管理人员管理意识强不强,是否充分认识到了反恐工作的重要性。

3、存放化学危险品的仓库、实验室是否安装有视频监控,防范措施是否到位。

4、化学危险品的保管是否采用专用铁柜 和双人双锁。

5、值班人员 24 小时值班在岗情况等

(五)校车安全

整治内容: 是否对学生进行了交通、乘车安全教育,学生有无乘坐农用三轮车、拖拉机、驾驶摩托车上学现象;学校使用的车辆是否证照齐全、车况良好;校车司机是否有违章、酒后驾驶和校车超载等现象,校前入口的公路处是否设置“前方学校、减速慢行”、交通减速带等警示标识。

(六)校舍安全

整治内容: 学校楼房、围墙、设施有无安全隐患,人员密集场所安全措施是否到位,安全检查制度是否落实;楼梯走道是否有预防拥挤踩踏事故的措施;有无专人在学生集中上下楼梯时段和公共狭窄通道维持秩序;楼梯扶手、楼梯间照明设施是否合格完好。

四、方法步骤

(一)调查摸底阶段(2011 年 11 月 1 日至 11 月 15 日)

各学校都要制定具体的工作实施方案,方案的制定要

结合本学校特点、切实可行,工作做到责任落实到人,进度目标具体到日。

(二)集中整治阶段(2011 年 11 月 16 日至 11 月 25 日)要按照职责分工,开展自查和集中整治专项活动。能解决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及时上报来集镇中心学校。

(三)督查验收阶段(2011 年 11 月 26 日至 12 月 1 日)

教体局安全科将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察抽查,各学校要认真总结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开展情况。此次专项行动开展情况纳入各校年终安全责任目标考评。

五、要求

(一)各校要充分认识做好城乡接合部学校安全管理

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此次专项行动,周密部署,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活动取得实效,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二)要认真开展拉网式排查,对自查出的问题要

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反馈,对自查出的隐患务必盯住看紧,直至解决。尤其要加大“打非治违” 工作力度,对因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隐患得不到整改而引发事故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三)对查出的重要情况要及时上报,发生险情或

事故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置。

(四)各校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于 11 月20 日前上交

城乡接合部初中 篇6

关键词:初中生;朗读;问题;对策

G633.41

作为一所城乡结合部的初级中学,学生的家庭情况十分复杂,他们的家长有的是产业工人,有的是知识分子,有的是当地农民,还有大量的是外来人口,学识和素养差距大。这也就决定了学生的基本素养参差不齐,给英语教学增加了难度。就朗读来说,初中毕业生要能够连贯、流畅地朗读课文。(1)可是我们不少学生读英语时声音很低,口齿不清,语句破碎,断断续续,有些甚至错误百出。在近年来中考的英语口语测试中,不少学生在朗读环节成绩很不理想,有近十分之一的人得分不超过一半。

笔者认为,对朗读的忽视是造成口语测试成绩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同时,朗读对听力、记忆、阅读、写作也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忽视朗读所造成的结果是学生的听力相对较差,英语表达结结巴巴,词不达意,不能响亮准确地回答问题,日积月累,学生阅读能力下降,写作能力低下,最终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2)

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朗读能力如此低下呢?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问题,找出其中的原因,笔者对某校初二(9)班和初二(12)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英语学习成绩来看,这两个班学生入学时成绩相仿,到初二后,差距逐渐拉开,12班在同年级各班级中位于前列,而9班位于后列,因而选择这两个班作为调查样本具有典型性。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对朗读的认识和态度、朗读习惯、对课堂上个人朗读的顾虑、对待朗读作业的态度及做法;问卷以选择题为主,设了自主项目,让学生自由发挥,提出意见和建议。本次调查,在午自习和自习课进行,要求学生不记名、认真、如实、独立填写,其中初二(9)班34人,回收34份有效问卷,初二(12)班共32人,回收32份有效问卷,问卷回收与有效率均达100%。问卷结束后,笔者还和部分学生和老师进行了访谈。

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与师生访谈、同事讨论,笔者发现,城郊结合部的初中学生朗读水平之所以低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教师对朗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多数教师片面地追求成绩和分数,都把教学重点放在单词教学、句型和课文的讲解上,围着分数转,不停地讲,不停地练和考,教学的主要方式就是单向的灌输。甚至有不少教师认为,朗读的好坏不影响学习成绩或影响不大,平时没有必要浪费时间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至于口语测试,到初三临考前,集中训练一段时间就行了。加上最新版的牛津译林教材每本书有八个单元,教学内容多,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忙着赶进度,没有充足的时间用于研究朗读教学。

二、教师自身对朗读技能掌握不够熟练

笔者发现,一些英语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不高,有的语调、重音和弱读等掌握不好,有的读得没有节奏感,有的尽管读起来很流畅但没有感情色彩。虽然他们基本上都是英语专业毕业,受过正规严格的教育和训练,但是由于长期不重视朗读,疏于练习,懒得研究,自身对朗读技能的掌握并不好。这样的老师,在课堂上是很难熟练驾驭朗读教学的,学生也就很难从他们那里学到朗读技巧。

三、教师对语音教学的重视不够

近年来,由于对音标教学的淡化,导致音标教学存在着中小学衔接不好的情况,小学的老师指望中学老师会教,中学老师以为学生在小学就学过音标,结果是两头落空,造成学生语音知识与拼读单词的能力层次不齐,一些学生不会认读音标,不能根据拼读的规则读出简单的单词,更不能流畅的读出句子。对此,初中教师如果不引起足够重视并立即采取措施,认真抓好音标教学和口语训练,到了初三,学生错误的发音习惯就已经难以纠正了。

四、学生对于当众大声朗读的过分焦虑影响了朗读兴趣

从表1可以看出,两个班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希望上课时当众朗读,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不大声朗读,其中9班有44.1%的学生不希望上课时当众朗读,人数超过12班的两倍,而9班当众朗读时感到紧张高达76.4%,人数是12班的两倍以上。由此可以推测,多数学生在朗读上是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敏感、爱面子、怕丢脸、不敢开口,特别在乎他人的评价,不少学生对当众大声朗读有着一定的焦虑。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开口,高声朗读,保护学生朗读热情,在学生朗读出现错误时,也要注意纠错的方式方法,过激过量的纠错只会加重学生大声朗读的焦虑,让他们心生畏惧。

五、学生朗读兴趣缺乏

从表2可以看出,喜欢朗读的只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对朗读兴趣缺缺,甚至不喜欢;相比较而言,学习成绩较好的12班的学生喜欢朗读的比9班要多一些。但也应看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对提高朗读水平还是有期待的。 由此看来,调动学生朗读兴趣对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十分重要。

又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学生朗读兴趣的形成呢?通过观察和访谈,筆者发现,早读课和英语课常见的朗读形式是齐读、个别读、 轮读三种形式,比较单调;教师对于学生朗读的指导和激励过少,激励方法比较单一,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在早读课和英语课的朗读常常是有量却无质;朗读作业一般以跟读磁带为主,单调、乏味,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对朗读作业的检查主要是看是否有家长签字,学生不以为然,甚至有些学生还会冒充家长签名。

六、学生朗读习惯尚未养成

从表3可以看出,学生朗读习惯没有养成,对朗读的态度很不认真,有一半的学生不是每天都朗读,有不少学生基本不跟读磁带,9班的学生尤其如此;对比“从不认真完成朗读作业”一栏,可以看出9班的人数接近12班的两倍。据此,笔者以为,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

针对以上问题及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重视和加强朗读教学

一、提高教师对朗读重要性的认识

实践证明,学生的朗读兴趣,良好的朗读习惯与英语学习成绩是成正比的。笔者所带的4班和13班,初一时,13班比4班差不少。在教学中,本人注重13班的朗读兴趣激发与保持,平时特别注意加强朗读训练,注重诵读,经过一段时间后,13班学生的成绩渐渐地赶了上来,在初二年级下学期的考试中,13班的成绩甚至超过了4班。

二、尽早重视语音和朗读教学

教师应及早重视语音教学,从初一年级抓起,从练习读准单个音标、划分音节、拼读整个单词,到读好句子、语段、文章,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帮助学生尽早尽快掌握发音技巧,自由拼读,熟练朗读,练好朗读基本功。

三、教师提高自身朗读技能并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充分练习

教师过硬的朗读技能和技巧是指导学生练习朗读技能的前提。教师自身需要自觉进行规范的、充分的、持续的朗读训练。学校可举办英语教师朗读技能大赛、朗读秀、教师基本功大赛等活动来调动教师提高朗读技能的积极性。

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技能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力求把朗读技能全面地、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朗读中充分练习,自由运用,不能因为时间紧、教学任务重就省去指导朗读技能训练这一重要环节。

2.指导学生练习要落在实处,如重读、弱读、连读、失去爆破、区分句子中重读和非重读的单词,判断何处停顿,在要朗读的句子上标明升降调、重读词,用笔在句子上划分意群,划出停顿符号等,然后再让学生反复练习,不可急躁,不可一蹴而就,不可马虎了事。

3.所有的朗读技能需要教师指导在朗读中练习,让学生逐步体会、模仿和独立练习,本着“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耐心地长期坚持,让学生逐步熟练地掌握朗读技能,读好课文并在日常交流中自觉运用。

4.指导并激励学生听懂并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课本录音大多是由英、美等外籍人士录制而成的,语音语调相对比较规范、纯正,而且磁带可以反复听,这样的老师教你百遍也不厌倦。对于初学英语者和缺乏外语语言环境的学生来说,课文录音是最佳的模仿对象。

指导学生聆听课本录音,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朗读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并指点学生体会语言背后表达的感情,使得语言的美在学生心中引起一定的震动和惊叹,从而让学生从内心里爱上听英语,爱上朗读。指导学生在听的时候领略朗读技能,体会重读、弱读、连读、失去爆破、学习区分句子中重读和非重读的单词,学习判断何处停顿 。

模仿课本录音,用心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模仿语气。模仿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不仅能解决语音和读音不清不楚的问题,而且能帮助学生客服害羞心理。(3)坚持多模仿录音朗读,一定可以提高朗读水平。

5.创设良好的朗读氛围

全然放松、不怕朗读时出错、不必担心周围人讥笑的心理,才会让一个人更大胆、毫无顾虑的安心地进行朗读。教师应给予学生积极的、有建设性的评价,创建一个良好的朗读心理氛围,保护学生朗读积极性,如使用一些激励性语言:“不错,如果你把这个词‘…读准了就更棒了!”,“你的语音语调很好,如果多加练习一定会更棒的!“I enjoy losing faces!”这对于减轻学生朗读的焦虑感、消除恐惧心理很有帮助,鼓励学生突破自身心理围墙,注意自我改造语言环境,敢于开口,不怕嘲笑,不怕丢脸。

创设朗读氛围,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我和录音磁带比一比” “我和同学比一比”“我和自己比一比”活动,增强学生的朗读信心,激励学生去模仿、去竞争。

6.开展小组竞赛活动,倡导竞争与合作

釆用小组竞赛机制鼓励学生良性竞争与互助合作。把班级分成几个小组,把朗读作业、情景表演和课内外与朗读相关的作业和任务量化打分,并进行小组评比。合理分组要考虑诸多因素:按强弱搭配,按性别搭配,按性格互补原则搭配。(4)在一段时间后将小组成员进行调整,不断地、人为地创造新的竞争,让学生保持新鲜感,更大程度地调动每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实现大家共同进步。

7.让朗读作业生动有趣起来

形式多样、富有趣味的朗读作业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朗读水平。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跟读录音,可以布置跟读磁带并进行情景表演准备,可以将个人朗读录音与录音磁带进行比较,还可以用最近流行的智能口语软件布置朗读作业等。如“清睿口语100”系统,让朗读作业能有效落实,让教师检查反馈更便捷,从而提高了朗读作业质量。

8.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拓展学生朗读能力

有计划性的、持续性的活动可以激发并保持学生的的朗读兴趣,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比赛、诗歌朗诵会、课本剧排练、给电影配音、个人朗读录音等,并进行展示评比,让学生放下心理上的包袱,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之中,更加真切地感受朗读的魅力。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英语学中用、用中学,施展才华,体验成功的契机,在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培养过程中,必将发挥其应有的催化和弱化作用。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充分重视朗读教学,首要引导学生感受朗读的节奏和韵律美,激发学生朗读热情,激励学生多模仿录音。教师可以用积极正面的有建设性的评价鼓励学生朗读,创建良好的朗读环境。教师也要尽力让朗读作业生动起来,开展多彩的活动。我们有理由相信,教师对朗读教学的不懈坚持可以換来学生对朗读的重视,可以换来学生朗诵水平的提高,可以换来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 2011.《初中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P15〔G〕北京.北师大出版集团.

[2]金秋.2011.谈朗读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学英语》初中教师版〔G〕.

[3]何峰, 章玉芳. 2012. 人机对话考试对小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启示. 《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2112-11 〔G〕.

[4]杨思窍. 2015. 如何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基础教育参考》第211期 〔G〕.

城乡结合部初中班级文化建设初探 篇7

目前在学校知识性的教学内容仍占绝对比重, 以至于我们用考试的分数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 而真正的教育被边际化了, 但是教育的人格、品德养成主阵地应该在学校。尽管学校是文化教育的主阵地, 但文化建设名词在学校的出现, 只是近几年的事, 且处于探索阶段, 总结的经验也浮于表面, 没有形成基础理论, 针对性较差。因此, 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 走出一条更宽的路。我们相信, 用文化建设能将学生学习的各种割裂的知识贯穿起来, 尽力形成完整的知识链。

我们的学校原属于有悠久历史的铁道部南京浦镇车辆厂的厂办子弟学校, 教师来自全国各地, 业务精、素质高, 管理完善, 学校的各项指标在浦口区中学中名列前茅。浦口区属于南京市郊区, 加之后来厂校分离, 现在在校学生既有非农业户口的学生, 也有农业户口的学生, 成为名副其实的城乡结合部初中校。

我们在研究南京市立项课题德育教育时发现了德育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局限性, 它只是思想教育的一部分, 任务的完成只能依赖学校政教处的规划, 政治课的组织, 班会的活动, 各学科的穿插, 社区的配合。当时学校研究这一课题, 主要的承担者是政教处、政治组和班主任, 既不能全面地调动教师, 也不能完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我们意识到这一课题的局限性, 再次以“城乡结合部初级人文教育实践研究”申报了市立项课题和省级课题, 该课题研究的开展将我校的教科研全面推向高潮, 出现了人人参与的局面。各教研组、备课组都设立了子课题, 子课题都有专人负责, 全员参与。随着研究的深入, 我们发现仅仅让教师动起来是不能完全达到目的的, 这一课题的主体是学生, 如何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工作。初中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最平凡的最小组织是班级, 只有在班级活动中才能时时地、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学生。有目的地进行班级文化建设, 才能成为学生持续不断的有效的人文素养教育的第一课堂。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班级文化建设是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最精彩的一部分。所以, 有必要总结这部分研究成果。

二、班级文化建设过程

我们对新进的教师都要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分两块:一是教学常规和校规校训培训;二是班级管理和对待学生态度、处理学生问题的能力培训, 以期培养出符合学校要求带有学校特色能够胜任教育教学的新教师。我们的七年级新生入学后, 在开学前都要进行为期约一周的军训, 学生吃住在部队军营, 这对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有多重好处:有利于他们了解部队军营生活, 了解什么叫严明的组织纪律和团结协作, 激发保家卫国的意识;让新生在新的集体中相互了解, 增进友谊;同时班主任随员跟班,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穿插有关集体荣誉和个人荣誉的教育。活动结束颁发优秀学员、优秀中队证书。我们的班级文化建设从这时就已开始了。

采用从确立个人目标到确立集体目标的思想建设班级文化。在军训结束后学校给学生布置的第一道作业是确定个人目标, 分短期目标 (一年目标) 、中期目标 (三年目标) 和长期目标 (未来目标) 。这里提的目标也就是理想, 只是我们将它细化了并更明确地提出, 要求学生在第一周书面上交班主任。学生在确定目标时, 需要家长参与, 家长给予孩子更全面更细致的分析和指导。这样确定的目标, 因家长的参与, 可以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 需要在哪些方面去帮助孩子, 并为以后督促孩子指明了方向。第二周在班会上班主任将收集到的学生目标进行分析性总结, 也可抽取部分学生的好目标当堂宣读。例如班主任指导部分有能力的学生根据班名设计班徽、查找适合的班歌。根据绝大部分学生的个人目标同时确定班训、班风, 制订班级公约。

例如七 (1) 班班名:阳光班, 班标:拟人化微笑的太阳, 班训:上课静、卫生净、学习竞、对人敬, 班风:团结、文明、拼搏、向上, 班歌:《我的笑容》, 班级目标:勇争第一;七 (7) 班班名:起翔班, 班标:7和1底部斜交, 头部加粗, 在7上方有一红日, 班训:细节决定成败、过程决定结果, 班风:自尊、自觉、自治、自强, 班歌:《飞得更高》, 班级目标:制订了短中长期三个目标;七 (3) 班班名:矛盾班, 班标矛和盾班训改变自我天高地阔班风诚信向上做人、认真负责做事, 班级目标:奋力拼搏、团结向上。第三周政教处统一收缴各班相关内容, 包括学生个人目标、班级公约, 制成展板, 然后展板上墙。此外还制作了公告栏和学习园地两块展板。

班级文化建设为了达到目标, 必须始终从学生个人现有的认识和经验出发。我们的文化建设只有从每个学生的现有的认识水平逐步生成班级集体文化和确定自己未来的文化素养程度, 使班级文化奠定牢固的基础, 也为自己人生的发展确定了路标。值得注意的是, 不是展板上墙就万事大吉, 要在班级学生生活和活动中去实施;也不能三年内容始终不变, 尤其是学生个人目标在实施一年后, 对部分学生要有切合实际的调整, 个别学生的短期目标可调整为一学期, 因为并不是目标的确定本身就能完全具有教育作用或能引导生长的, 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有意识积极引导。对于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要在学生评价报告中用文字体现, 做到具有十分明确的针对性。

我们研究这一课题, 是为了熟悉我们的教育环境, 把它转化为教育资源, 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际需要进行教育。对于班级文化建设, 目前有少数城市学校也在同步开展, 从研究的深度来看显得不足, 尤其是在实施过程中浮于表象。我们试图把班级文化建设变成学校教育的核心之一, 借此把学校建设成品牌, 通过努力把它上升为教育哲学体系。我们以经验架构班级文化建设的框架, 以实验检验和完善班级文化建设。我们的设想需要一个经验性的理论, 这就需要有学校通过实验去总结出一些带规律性的经验。教育行为不能仅仅停留在经验, 缺少思考的教育行为不能上升为教育哲学, 也就失去明显的指导意义。我们在研究和实施中不仅要完善一整套做法, 并想建立起理论体系, 用行动检验理论的正确性。

三、学生的理想目标解析

我们尽管尝试性地实行了小班化管理, 每班人数确定在35人左右;我们也实行了分层教学, 但没有每个学生具体明确的目标, 我们教师的教学仍然不能满足每个个体学生的需要。有了明确的目标, 教师对于部分突出的学生, 跃进或落后现有经验目标的才能以个别交谈和辅导来解决

班级是学校学生活动的一个最小社会群, 班级的文化建设是建立在一个个学生的基础之上, 学生的思想和认识我们要进行挖掘调动, 班级的文化氛围好坏, 也是由学生创造的, 所以学生的个人目标在班级的文化建设中又显得十分突出。因此, 在这里我们把学生的个人目标专门拿出来剖析。

我们随机抽取了10个班共347名学生个人长期目标加以分析, 职业目标人数排名前五位的是:教师64人、找好工作30人、医生26人、开公司当老板经理18人、白领16人, 科学家、律师、警察、升入高等院校、护士、军人排在前列。在总人数中有141人希望接受高等教育, 占40%, 这比我校近5年能升入省级重点高中的比例略低约5%, 处于正常值范围。服务性行业因与前项有相当部分重叠和部分人数的不确定, 未做具体统计, 但所占比例也较高。愿意直接参与一线生产的人比例很小, 目标定在饲养员的1人、司机2人。在未来目标中, 教师能占第一位, 说明教师的形象比较好, 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较高。愿当军人、警察的共17人, 保家卫国后继有人。演员、歌唱家、运动员各3人, 学校对这部分学生应正面引导, 必要时应配备专项教师。

由于生产的工业化、社会形态的城市化、市场的商业化, 使学生对精神和物质的向往是追求轻巧的工作和不需太多的努力就获得更多的财富。因为绝大部分学生在未来是白手起家, 无充足的资本去逐利, 但在理想中, 人性的逐利性也暴露出来了。

随着工业化和商业化的发展, 社会需要大量的生产者和服务者, 无论是乡村学校还是城市学校, 培养学生参入的最大的群体应是这两类。目前我们学校教育仍存在一个误区, 就是精英教育和培养精英。对没有这方面意向的家长和学生横加指责, 认为他们层次低、素质差。天才只有千分之三, 低能儿也只有千分之三。如果要搞精英教育, 学校不把这千分之三的精英耽误掉, 就已经完成指标了。可能有人会指责, 理想是个人奋斗的目标, 可以定高一些。试想, 这些受教育的学生走上社会生活, 理想和现实出现巨大落差, 就会出现心理失衡这种扭曲的心灵如果没有及时修复将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危害, 比千分之三的天才没有教育好对社会产生的危害永远大得多。这里统计和讨论的只是学生未来的职业目标, 其实我们应该让学生确定未来职业和做人的双重目标, 在学校中就学到既要学会做事又要学会做人。比较而言, 做人目标比职业目标的延续性要好得多, 即使离开学校教育, 做人目标还能通过自身不断修复和完善。职业目标意味着学生一旦离开学校就基本定型和完结, 所以在引导学生确定目标时, 应将做人目标和职业目标相互叠加, 职业目标确定在通过努力基本能达到的范围内, 以尽量减少绝大部分学生在未来出现的目标和现实的巨大落差。这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为人是社会的细胞, 心理失衡的人群存在, 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个人的目标即使是模糊或短暂, 都会指导自己的行为。农村的孩子想进城玩玩, 是个小目标;成人想盖座新房也是个目标。从这个角度来说, 人是为一个接一个的目标而生活着。所以我认为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孩子, 应该有确定目标的经验, 知道达到目标的途径, 养成自己确定目标的习惯。一个人, 目标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我们不能让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就手足无措, 出现迷乱。如果这样, 不仅反映教育出了问题, 也反映社会正在出问题。有人可能会想, 取消目标, 不就没有问题了吗?有智慧的人就是在一个接一个的目标中生存着, 我们要做的就是明确确定目标的方法, 让学生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确定目标。

我们强调人的社会属性, 互助合作、和睦相处。在这种协调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班级文化建设核心是使学生形成未来的目标和坚毅的思想态度, 这对一个人来说比学习具体的学科更重要,它对一个人的未来有根本性价值。

摘要:借用《杜威学校》的研究思路, 从学校所处的地域来思考班级文化建设。以经验架构班级文化建设的框架, 以实验检验和完善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使学生形成未来的目标和坚毅的思想态度。

关键词: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班级管理

参考文献

[1][美]凯瑟琳.坎普.梅休.杜威学校[M].王承绪, 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城乡接合部初中 篇8

本文就是想通过对学生学习历史现状的研究, 了解影响城乡结合部初中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因素。为进一步探讨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准备, 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以利于学校在管理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教育技术和手段, 全面培养学生作为一个现代人应有的知识和能力, 提高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

一、加强学校管理,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观念, 倡导素质教育新模式, 一直是各级、各类学校苦苦探索追求的一种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外化行为就是要求教师做到对学生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关注, 以真情投入, 把学生真正当作一个“人”来平等对待, 把关心学生的发展、情感、体验和行为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点, 因材施教,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教育。学校要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入手, 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团结友爱、活泼生机、积极向上的良好校风, 营造一种爱学习、比进步的学习氛围, 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发展环境, 从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是学习的参与者, 更是学习的主体, 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必须是在学生主动投入的状态下进行, 方能使教学起到良好的效果。

当今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经济、生活、文化、思想等多元化的因素影响日益增多。当代中学生尤其是处于城乡结合部的中学生受社会环境和时代特点的影响, 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心理状况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表现为学生个性差异较大, 而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兴趣。在过去, 可能在一个年代或是一个区域的学生会有一个共同的理想, 而现在的学生绝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应当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他们走向社会的人生态度、理想选择及价值取向都将对今后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

其实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具有多样性的, 为了充分了解学生,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就要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年龄、性别及家庭情况等方面有充分地了解, 我们可以通过熟悉学生成长档案、问卷调查、加强与学生的课外沟通等方式了解、认识学生, 在与学生一起参与文体活动中更多地接触学生,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摒弃过去千篇一律的教育方法, 因人制宜、自主发展, 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校园的一个亮点。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师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的个人品行、知识水平、教学方式等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影响很大。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 我们认为, 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的。尤其是教师的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 凡是成功的教师, 无论他是大学、中学、小学的教师, 无不以人格之光, 烛照学生的心灵,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通过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引导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把教学的重点, 由过去单纯的研究教师如何教, 转变为研究引导学生如何学上来。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 着力提高教师的群体素质, 不断加强教师的知识更新, 与时俱进。同时, 要积极倡导和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摒弃过去师道尊严的旧观念, 真正走入学生的心中, 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四、探索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新路子

课堂教学的改革一直是我国素质教育的软肋, 多年来做过多种的尝试。其实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也是一样, 没有一成不变的、统一的模式, “白猫黑猫, 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 不要拘泥于一种模式, 主要是看过程和方法, 只要是能适应时代要求, 能与学生的感知特点和兴趣取向相符合, 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能让学生愉悦地学到了知识, 掌握了技能, 提高了能力, 就是最成功的改革。

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学生由于性别、知识结构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 在学习内容的兴趣、教师授课方式的兴趣都会产生差异, 这是不可忽视的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潜在资源。如果教师选用探究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循循善诱, 使课堂教学开展得生动活泼, 使学生乐学、爱学、会学, 这样学生的兴趣就大大地激发起来了, 在教学中笔者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设计。比如, 在上到“北伐战争”和“第三次科技革命”这两节课时, 安排学生各自寻找有关资料, 从而激发全体同学学习的兴趣,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 教师还可以采取角色扮演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课堂教学手段, 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五、加强家校沟通,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的环境、氛围及父母的和睦相处、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查显示父母文化程度高、家庭学习氛围浓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积极性强。而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家庭, 对子女学习的关心程度不高, 也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城乡结合部学生的家庭由于其所在地的特殊性, 学生的父母文化层次较低, 现在又疲于发展事业, 疏于与孩子的交流和对孩子的管教, 又缺乏“教育投资”的意识, 对教育还存在模糊的认识, 因而不可能在管理学生和指导学生学习上有很大的力度。尤其是对于“问题学生”更是不知所措, 大多数学生家长希望学校或社会能为他们提供这方面的帮助。所以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会、家访, 以及开办家长学校等有效途径, 强化学生家长的教育意识, 促使家长转变教育观念, 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 教会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引导和教育学生, 给学生营造和谐、宽松、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同时, 我们还要继续倡导和发扬传统教育中的家访、走访等行之有效的方法, 可以通过开通网站、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等现代形式来弥补家访的不足, 使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更加快捷、畅通。

总之, 历史是一种基础知识, 不论从事哪一行业, 如果具有必要的历史知识, 就会增进人生的动力和人生的感悟。

摘要:意大利学者克罗齐说过:“历史是生活的教师”。它对学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信仰、观念、精神、智慧和思维能力上, 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历史课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人文意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根据教育部对北京2017位学生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在学生对15门课程的喜欢程度上, 历史排名倒数第二, 同时还位居“枯燥、没有意思的课”的前列。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和实际感受, 以城乡结合部初中学生这一特定群体作为研究对象, 着重从学生自身以外的诸多影响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因素入手, 从家庭、学校、教师等方面, 具体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行了现状调查与分析, 并制定了相应的策略, 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给予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提高,城乡结合部,学习兴趣,历史,策略

参考文献

[1]伍棠棣, 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 .

[2]郭贵州.影响高中数学学习兴趣的因素调查[M].昆明:云南师范大学, 2003.

[3]吴增强, 沈之菲.学校心理辅导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

[4]卢家湄.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城乡接合部初中 篇9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初中语文,沟通

城乡结合部的学生生源构成复杂, 多半是“弱势生源”, 学生中留守子女多, 父母离异家庭子女多, 下岗家庭子女多, 学困生多。有的学生因长期缺乏家庭温暖, 被集体冷落、歧视, 自尊心受到损伤, 性格孤僻, 存在自卑、自暴自弃等消极的情绪;有的因家长过分溺爱, 养成自我中心主义, 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 与教师关系紧张, 对立情绪严重。他们普遍存在厌学情绪, 意志不坚定, 极易受外界不良影响。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能否拨动学生情感琴弦, 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就成为了教学成败的关键。那么, 作为城乡结合部的语文教师, 怎样做才能成功架起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

一、思想上多沟通

与学生交流首先要做到平等、真诚。城乡结合部初中生较多存在自卑心理, 性格比较孤僻, 不善于或是不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教师只有放下架子, 真诚相见, 才会创造出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 解除学生心理防线, 让学生把那些对父母不能说、不敢说的话倾诉给教师, 以做到“有的放矢”。其次多鼓励赞美。教师要善于“打着灯笼找优点”, 努力寻找到的闪光点。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我的一名学生, 厌学情绪特别严重。在与他交流的过程中, 我得知他特别喜欢跳街舞, 每天都会抽出时间跟伙伴们一块练习。我表扬他有恒心有毅力, 热心地帮他收集有关街舞的文字及图像资料。我表现出来的欣赏的态度及对他的帮助, 最终打动了他, 慢慢地, 他上课不再打瞌睡, 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另外, 要做到理解和宽容。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往往会流露出一些消极、错误的思想, 教师不宜一昧地否定, 要表现出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尤其是学生遇到困难而动摇、徘徊、困惑时, 要及时耐心地作正面疏导。

二、生活上多关怀

城乡结合部的留守学生及农民工子女大多在生活上无法享受到父母贴心的关爱, 他们的内心深处比其它孩子更渴望关爱, 所以教师还要在生活上对这些学生多一些慈母般的体贴和关心。我所在的学校的一名优秀语文教师, 每逢过节的时候会带着不能回家的学生到自己家里一块儿吃饭, 或是给他们准备一些小礼物, 学生生日的时候从来不会忘记送上真诚的祝福, 查寝的时间她给女生讲解生理卫生知识, 提醒男生要及时更换订单被套, 她的办公桌里经常会为女生准备好卫生巾……学生们从心底里愿意跟她亲近, 甚至连对某位异性产生好感都会悄悄告诉她。正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在其它老师上课时总捣乱的学生, 在她的课上都变成了乖孩子。如果语文老师能像这位班主任一样, 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 给予学生慈母般的关怀, 学生就一定会因为喜欢语文老师而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 愉快接受语文教师的教诲, 并努力将教诲转化为行动, 从而实现语文教师的期望。

三、在学习上多辅导

城乡结合部初中生语文底子大多较薄, 课堂上的知识往往不能一时消化。由于害怕被嘲笑、拒绝、否定等心理方面的原因, 对于没弄懂的问题, 大部分学生会采取搁置的态度, 不会主动找老师请教, 这就需要老师主动地多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课外辅导。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成绩的提高往往见效慢, 需要语文教师和学生都付出更多的耐心。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往往存在语文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对的问题, 教师辅导时应予以关注。我有个学生, 每次背课文, 他总是比语文成绩好的学生还背得快, 但每次考试都在及格分上徘徊。我细心分析, 发现他总是读“望天书”, 会背不会写;学过的语文知识, 虽然记得, 却总是不会灵活运用。于是我有针对性地对他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现在他的语文成绩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

四、学生活动多参与

不管是班上的集体活动还是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 教师都要尽量多参与。当班与班展开竞赛时, 语文教师要把自己当作班集体的一员, 积极出主意、呐喊助威、当好服务员, 与学生一同享受成功的喜悦、感受失败的痛苦。城乡结合部中学的学生, 周末或假期自主管理的时间多, 自行组织活动的机会就比较多。如果教师参与其中, 主动和学生聊一些他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 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更容易使学生在头脑中淡化教师的角色身份, 而把教师当作他们的玩伴。教师此时因势利导, 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与学生家长多沟通

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家长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或是工作太忙等原因, 往往会忽视与教师的沟通, 我们当教师的就得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 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学习语文的情况, 与家长共享教育成功的喜悦, 或是积极与家长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语文教师还要做学生家长与学生交流的纽带, 把学生的心声及时传达给家长, 尽力协调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如果拉近了与学生家长的距离, 其实也就无形中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参考文献

[1]《城乡结合部初中学生道德失范的成因与对策研究》南京市江宁区麒麟中学课题组.

[2]《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家庭教育责任转移研究》韦相逢.

城乡接合部初中 篇10

关键词:城乡接合部,外来人口,城乡矛盾

一、城乡接合部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问题的表现

城乡接合部在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问题上的城乡矛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外来人口要求城乡接合部政府承担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城乡接合部政府则不愿承担,以其不具有当地户口等理由加以限制。第二,外来人口要求城乡接合部学校对于自己的子女与当地居民子女一视同仁,不另收取各种费用,城乡接合部学校则向其收取借读费、赞助费,或要求给学校提供其他资源;第三,城乡接合部居民埋怨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造成教室拥挤、教学条件恶化,外来人口则强调自己子女受教育的权利,认为保证入学是第一位的,即使拥挤一点,也比让学龄儿童失学强;第四,城乡接合部学校担心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造成教学质量降低,外来人口则强调自己子女的优良品质;第五,城乡接合部政府要求人口迁出地政府转移义务教育经费,人口迁出地政府则加以抵制;第六,对于以外来人口子女为主要生源的民办简易学校、民工子弟学校,外来人口要求城乡接合部政府给予支持,城乡接合部政府则不热心,大多没有将其纳入发展规划,很少为其投入,用地也缺乏安排[1]。

二、城乡接合部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问题的危害

城乡接合部在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问题上的城乡矛盾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是犯罪率升高、治安状况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外来人口的子女中,有相当比例的儿童是“第二代移民”。他们一般没有对于原来乡村生活的经验,他们对于生活满意程度参照主要是迁入地居民的生活,他们缺少父辈那种相较于迁出的乡村所产生的对于生活的满足感。相反,他们较多地体会到与迁入地居民生活地位的差异,在心理上产生了更多的歧视感和剥夺感。与父辈的期望不同,他们强烈地要求自己权利地位垂直上升。在这种心理预期的驱动下,他们对于面对的不平等缺乏忍受性,因而,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往往采取一些较为激烈的对抗性行为,来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他们的不满或者平等要求。这样就极大地增加了社会风险,严重地危害着社会稳定[2]。

三、城乡接合部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问题的成因及破解

城乡接合部在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问题上城乡矛盾的成因比较复杂,既有客观的必然性原因,也有政策漏洞或落实不到位的原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第一,城乡差别造成农民向往进城,城市化进程又使城市产生对民工的大量需求,导致城乡接合部外来人口的大量集聚,在城乡接合部学校承载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势必造成外来人口子女的入学难问题。第二,对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中央虽然有规定要求当地政府大力协助,就近入学,但并未形成法律法规条文,缺乏约束力。对于城乡接合部在外来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经费到底归迁入地还是迁出地负担,迁出地是否应为迁入地转移义务教育经费等问题,并无明文规定,导致迁入地和迁出地政府互相推诿,使外来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经费问题无从着落[3]。第三,以户口在当地的入学资格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导致农民工子女在城乡接合部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同时,“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政策也较难操作。第四,长期的城乡差别的户籍制度造成城市居民的优越感和对乡下人的歧视。外来人口不被承认是当地的社会成员,只能以劳动力的资格存在,不能以居民的身份存在,被执法者另眼相看,被看作“二等公民”,从而导致城乡接合部部分学校和教师歧视民工子女学生,非法无情地剥夺了民工子女学生与城市学生同等的一些教育权利。民工子女学生往往不能参加学校或当地各级政府举办的各种活动,不能参加“三好学生”评选,甚至不能参加体育比赛。第五,由于观念上的偏见和政策安排的漏洞,不少城乡接合部政府认为过多地吸收外来人口子女入公办学校,会影响到本辖区的教育质量,还会增加财政负担,这些现实的、观念的及政策的障碍,使得城乡接合部在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问题上的城乡矛盾处理起来困难重重,迟迟得不到解决[4]。

因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城乡差别有所扩大,因此,处理城乡接合部在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问题上的城乡矛盾,建议在不违背权利和义务相一致原则的前提下,按照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的原则来处理。据此,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把义务教育的入学资格由有当地户口改为在当地居住,使在城乡结合部居住的外来人口子女自动获得在当地中小学的入学资格。第二,将义务教育的经费由人口迁入地负担的原则,用法律法规明确下来,消除人口迁入地、迁出地政府在外来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经费问题上互相推诿的借口,使在城乡结合部居住的外来人口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得到经费保障。第三,鼓励公办中小学面向农民工子女扩容,腾出更多的学位,吸收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就读。招生政策上,可以明确规定每所学校按学位总量的一定比例免费安排农民工子女就读,并将此纳入对学校的年度考核指标。第四,鼓励社会资金积极投资,以公办或“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模式举办民工子弟学校、民办简易学校,以此解决城乡结合部公办学校不能完全容纳所有外来人口子女入学的矛盾。第五,城乡结合部政府增加教育投入,把外来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和学校建设纳入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解决好学校用地,把相关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民办学校都属于社会公益事业,土地使用应予规划安排,按公益建设用地收取税费[5]。

参考文献

[1]杨英法.矛盾的处理、解决方式问题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3:89-95.

[2]杨英法, 李文华.论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机制的构建[J].学术交流, 2006 (5) :131-134.

[3]杨英法.文化图强正相宜[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7:156-160.

[4]杨英法, 康建林.领导决策失误的自我预防略论[J].甘肃社会科学, 2005 (5) :45-47转86.

城乡接合部初中 篇11

一、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接合部地区居住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该区域学生群体所处的社会环境较为复杂,人的思维活动比较活跃,家庭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一)社会环境方面,城乡接合部到处都是各种建设工程,环境嘈杂,粉尘及噪音污染严重,缺乏管理。

(二)校园教育方面,城乡接合部的学校师资储备不及城市学校,学校多数是新建学校或是以原来城乡接合部基础上扩建的学校为主,教师以年轻教师为主,缺乏教学底蕴。

(三)家庭经济条件方面,城乡接合部位于城市和乡村之间,家长既有种地的,也有打工或是办厂的,生活环境、经济条件相对宽裕。

(四)家庭教育环境方面,城乡接合部区域的家庭的家长基本上是由农民转变来的城里人或是进城务工人员,家长的文化程度不高,很多孩子由爷爷奶奶代理监护,隔代溺爱现象尤为严重。

在此环境成长起来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很被动、进取意识薄弱、课堂效率不高。

二、高效数学课堂探索

结合城乡接合部学生现状与传统数学课堂枯燥乏味的事实,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呢?

(一)讓学生喜欢你

小学阶段的学生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和理智的。他们往往会因为自己喜欢某个教师而喜欢他的课,因为不喜欢某个教师而讨厌他的课,他们对任课教师的好恶直接影响该科目的学习。

1.尽可能地了解、关心每一个学生。城乡接合部的学生,个人的差异和家庭的差异都是很大的。而现在的家庭,网络已经非常普遍,学生可以非常轻易地从网络获取各种知识,同时,由于小学生自制力差,更容易沉溺其中,尽可能地了解、关心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回归课堂。

2.让每个学生都有比较舒服的方式表达。古人讲究“因材施教”,现代教育更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去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根据小学生渴望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给予每个学生表达的机会,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让他们用比较喜欢的方式表达,同时,及时给予学生甚至夸张的表扬。

(二)让数学课堂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教学和生活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小学生对生活的好奇心强于对书本的好奇心,只有让数学课堂跟生活结合在一起,才能让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的价值观。

(三)摒弃传统的“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模式

小学生好奇心强、遇到新鲜事物喜欢动手试一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需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并分享数学案例。同时,我们的教学也可以开发一些小游戏,让我们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四)利用学生相互攀比的心理

现在学生的攀比习性越来越严重,而城乡接合部的学生攀比心理又更加势利化,合理的将学生的攀比心理引导到学习竞争中,将对小学生的学习有强大的激励作用。比如进行数学竞赛,可以展现学生的风采,同时又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城乡结合部研究综述 篇12

(一)城乡结合部概念界定

城乡结合部是介于城乡之间的第三类社区,兼有城乡生活方式的特征,但又不同于城市和农村的特点。郑国恺①梳理了国内学者关于城乡结合部的界定后,发现已有的定义大多从空间说、定性说、形成说、或综合说这四个维度出发阐释的。基于不同的学术立场和研究视角,学者们提出了看似不同其实犬牙交错的定义,个人认为对城乡结合部应该有一个比较统一的界定,但各个学科的研究者可以在这个框架内研究各自关注的问题。

(二)城乡结合部的特点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经济扩散的主要空间载体,农业与非农业、传统产业与现代业、正规经济与非正规经济并存共生,形成城乡结合部独具特色的“混合经济形态”②。经济类型上,高端与低端同在;经济要素构成复杂,有国有土地,也有集体土地,集体资产的比例较高③。

经济特点④:经济结构的二元性和基础设施的落后性。

边缘性特点⑤: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不统一,管理体制的交叉,动态性和人口构成的多样性。

复合型特点⑥:城市居民和农村村民的混居,劳力、资金、生产、流通等集聚集中;商品经济活跃发达,技术、设备、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先导性以及从农到城动态的过渡性。

变异性特点⑦:城乡结合部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生活条件、空间地域发生重大改变。

(三)城乡结合部的“空间与社会”

目前,大多数学者的立场倾向于将城乡结合部当作一个过渡地域,认为城市化是必然路径,从而忽略了其自身发展的诉求。而加拿大地理学家Mcgee⑧在考察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中国东南部城市空间结构后提出乡村-城市边缘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城市-乡村空间结构理论”,更具比较研究的广阔视野。其强调历史文化传统对于城市空间的不同塑造,更强调城乡结合部地域的独特空间意义、空间价值和利益。

田毅鹏⑨则引入“地域社会”的概念,将城乡结合部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地域社会样态。在这一研究视域下,城市不再是一个统一的实体性的存在,而是由都心内城、郊区、城乡结合部等若干具有不同特征的地域社会组成。城乡结合部居民构成的复杂导致社会关系样态的复杂,呈典型的“社群区隔”特征,空间乱象,管理体制也带有极强的“二元性”。

综上,提倡将城乡结合部作为一个特殊的地域空间和社会样态加以看待,不要为研究的便利而刻意简单化,从而深化对城乡结合部研究的理解和重视。

(四)城乡结合部的功能

城乡结合部在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发展中承载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刘杰⑩认为国内学术界关于城乡结合部研究存在“污名化”取向,缺乏对城乡结合部正面效应和功能定位的反思研究。他主要分析城乡结合部三个方面的功能:为我国的快速城市化提供了广阔的物理空间;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一种“正常”的生活场域;城乡结合部是原住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实现市民化的第一场所。

齐童、白振平、郑怀文11等人具体分析北京市城乡结合部,认为具有聚合、疏解、生态保护和发展功能。戚本超,周达12则指出城乡结合部是北京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城市发展基础设施、应急善后设施、绿色基础设施的所在地;城乡结合部对推动北京工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城乡结合部地区承担了疏解过度挤压的城市空间的职能;最后,城乡结合部通过绿化隔离带等起到改善环境质量的功能。

二、城乡结合部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

(一)城乡结合部存在的主要问题

站在不同的立场出发,发现城乡结合部是一个矛盾的综合空间,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学者多从城乡结合部本身及其管理入手,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 拆迁的利益处置;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产业调整;经济要素的整合提升,经济结构的均衡发展;加强社会管理和综合治理。13

2. 规划落实难,建设无序;产业发展水平低,畸形单一;基础公共服务供应不足;社会矛盾突出,社会管理难度大。14

3. 土地占用问题;经济问题;人口问题;基础设施问题;环境问题;社会治安问题。15

4.“城市烂边”现象突出;公共产品严重不足;产业发展缓慢;城市管理严重缺位。16

5. 城乡二元交叉管理,社会治理公众参与度低,社会治安顽疾治理难,违章建筑难以清理,环境卫生状况欠佳,民生设施建设滞后。17

6. 社区流动人口膨胀,成员复杂,人口倒挂。社区违法建设泛滥,安全隐患突出,基础设施落后,居住环境恶化。社区非正规就业普遍,流动人口管理政策失灵。社区服务缺位、错位现象突出。社区组织建设问题较多。18

(二)创新管理、治理机制、改造路径和社区建设

在面对城乡结合部复杂的环境时,学者从创新社会管理、完善治理机制、寻求改造路径和重建社区等几个方面提出参考性建议。

如戚本超,周达19认为要理顺城乡结合部的管理体制,加强城乡结合部建设的规划,促进城乡结合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贾凯20认为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构建公众参与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清除乱搭乱建房屋,完善环境保护奖惩机制,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刘杰,向德平21发现目前治理模式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就事论事,缺乏对城乡结合部整体状况的宏观把握;二是简化论倾向明显,将城乡结合部的问题根源简单归结为管理模式的缺陷,转换治理模式就能有效解决城乡结合部的问题和困境。

(三)城乡结合部的专题研究

1. 土地问题22

在有关城乡结合部各类问题的研究中,土地利用最受关注、讨论最为集中。不少学者指出了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的重要性及利用过程的复杂性。

2. 外来人口23

现行城乡结合部改造多是政府、开发商、村集体及村民之间的利益博弈,将流动人口的利益排斥在外。一些城乡结合部改造实质上是变相地驱赶流动人口,同时也是位移城中村,不仅给流动人口带来了困扰,很难获得好的改造效果。分析城乡结合部改造对流动人口的影响、探索城乡结合部改造兼顾流动人口利益的路径有着重要意义。

3. 市民化和城市融入24

城乡结合部作为外来人口实现城市融人的关键空间,缺乏对外来人口空间实践的研究。“空间实践”、“城市融人”与“能动性”应统一在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的日常生活中去分析,让话语权回归行动主体,赋予研究者理解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城市融入的新视角。

4. 社区建设和社区感25

城乡结合部非定居性移民有着复杂的“社会世界”构成,其观念世界中,既有割舍不掉的“故乡情结”,又有一种深深的社区隔离感。非定居性移民社区归属感的疏离与游移,其实质是一种所属社会关系、利益关系在移民社区的双重缺失和空间错位而引发的社区认同危机。因而,城乡结合部应该构建一种新的公共性。

三、未来城乡结合部研究的切入点

由于利益分享机制的不健全,城乡结合部的开发往往会造成以出租房屋为生的居民失去了生活来源,以务农为主的居民失去了土地,本地的居民不能获得持续、稳定收益,社会保障的利益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再加之这部分人群往往劳动技能低,就业竞争力差。如何保障本地居民的正当利益应当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

孔祥利26在城乡结合部政府治理的转型与突围一文中提到的有关城乡结合部存在尚未解决的问题也极具社会学的思考和视角,如乡街体制并轨后政府职能的衔接问题,村居改制与社区整合问题等。

上一篇:DEA模型分析下一篇:关节式机械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