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接合区域

2024-06-27

城乡接合区域(共5篇)

城乡接合区域 篇1

城乡接合区域是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前沿地带, 又叫城市边缘区, 位于城市与乡村之间, 是城市地域的组成部分, 具有“亦城亦农”的特征。作为“农村之首, 城市之尾”, 这一区域兼具城市与乡村的特点, 是城乡功能的过渡区, 也是城乡功能的混杂区。这一区域经济形态复杂、发展活力最强, 是城乡一体化要求最迫切的地区。接受城市辐射, 发展特色农业, 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日益融合, 这是城乡结合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必须研究的问题。

一、城乡接合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城乡接合部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点, 由于发展机遇和片区差异, 城乡接合区域大部分经济欠发达, 存在大量的传统低端服务业, 同时仍保留着相当数量的农村地域和农业人口,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他们的从业空间和收入渠道还不可能与农业相脱离, 传统农业仍占有一定比重。但是在现代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 传统粮食种植业比重己不断下降, “高产”也不再是农业发展的首要目标。农民对改善生活条件的愿望十分强烈, 农民的生产方式己悄然发生变化, 非农产业和服务于城市的特色农业比重不断上升, 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依附性不断加强, 城市性产业及城市需求导向产业明显增加。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 调整产业结构, 强调区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技术资金的合理充分利用, 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围绕“特色”进行农业生产或提供服务的新型农业发展形式, 则顺理成章地成为调整区域经济结构进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选择。这种选择有利于城乡接合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更有利于生态旅游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这是城乡接合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

1. 什么是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对而言的, 是具有区域地缘、工艺特色和高新技术特色的农业产业总称, 其最大的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发展特色农业, 就是根据一定区域内的资源禀赋和特点, 以市场为导向, 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和品牌优势, 使其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经济增长极, 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发展的经济。以传统农业为基础形成特色农业的方式有三种:一是传统优质名牌农产品的开发与发展, 二是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 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 三是在原有传统农产品的基础上, 通过技术开发改造、包装和加工, 形成更具特色的新产品。

传统农业以小生产为特征, 规模小, 商品率低, 科技含量低, 是“小农经济”。面对现代经济社会的新挑战, 城乡接合区域发展生态特色农业, 走特色之路, 有利于改造传统农业, 有利于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能形成一定规模, 对当地经济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产业链, 逐步实现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化, 可以很好地弥补城市经济的多元化, 调整城乡接合区域的经济发展思路, 形成富有活力的特色产业带。

2. 依托产业化要求经营发展特色农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自20世纪90年代从山东诸城、维坊等地发展而来, 它是对农业和农村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一种经营形式, 通过公司、基地和农户的纽带关系, 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 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 促进农民增收。

农业产业化能积极促进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 早在1998年10月中央召开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文件中就明确指出:“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实现途径之一。”产业化是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有效手段, 是农村经济登上新台阶的突破口, 特色资源开发、技术开发、规模化开发和基地化经营, 特色农产品的深度市场开发和资本运作等方面都离不开产业化经营。

特色本身是一种生产力, 但产业化经营为特色农业做大做强做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模式。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 可以形成有竞争优势和区域特点的主导产业, 建立独具特色的产业区。所以, 要不断推进城乡接合区域的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 壮大特色产业, 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独特道路。

二、城乡接合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1.综合经济较差, 产业发展缓慢。城乡接合区域大多是由农村演变而来, 城乡管理体制直接冲突, 城乡差距较为明显, 产业发展缓慢。大部份城乡接合区域集体经济不发达, 农民收入缺乏可靠来源, 除传统农业外, 大多借助“瓦片经济”即大量盖房屋以对外出租作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流动人口多, 存在大量的传统低端服务业, 影响当地产业发展环境, 严重制约了当地产业的优化升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业实体较少, 体量较小, 层次较低, 集体经济发育不足, 农业生产规模小, 生产单位分散, 规模效益较低, 农民没有稳定增收的产业依托。

2.基础不够坚实, 农民缺乏组织。城乡接合区域的经济产业结构总体来说缺乏战略性调整, 缺乏有序组织和科学的总体规划。农业生产以粮食为主的格局没有改变, 农产品品种结构单一, 产品品质较差, 大多数农户仍属单兵作战, 无法形成规模经营, 缺乏市场核心竞争力。现有合作组织内部机制较松散, 利益机制没有形成, 没有形成龙头组织, 形不成向心力和凝聚力, 影响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产业化经营的主导产品少, 市场竞争力弱, 农业附加值不高, 产业链条较短, 整体效益不高。

3. 缺少龙头企业, 主导尚未形成。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是依靠龙头企业带动, 发展规模经营, 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然而目前在城乡接合区域内很少有企业将资金投向农产业, 真正能带动一个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数量少, 规模小, 品牌意识不强, 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 企业自身实力和带动力不强。

4. 农民文化水平偏低, 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农民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 技能型劳动者少, 苦力型劳动者多, 对新品种、新技术接受能力差, 经营观念落后且思想保守。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 开拓创新意识不强, “农业企业家”太少, 现代化农业技术难以推广, 同时政府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组织尚未真正建立, 服务内容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三、城乡接合区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

1. 依托特色建立农业科技园区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

产业化与生态特色农业相辅相成, 特色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农业产业化的推动, 一定规模的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条件。要立足本地状况, 综合考虑区域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等因素, 找准切入点, “有所为, 有所不为”, 准确定位专业化发展方向, 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实现区域布局, 促进农业向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要提升传统农业, 使之与现代农业相融合, 加大对农业生产基地基本设施建设, 建设一批高效生态特色农业示范园区, 树立绿色、环保、安全健康的产品形象, 培育支柱产业, 创出品牌, 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保证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

2. 增加农业投入加强龙头企业建设。

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是生态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政府应该着眼于改善龙头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大力加开展招商引资, 引进整体实力强、市场信誉好、科技水平高的大企业开发生态特色农业。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 在基地建设、土地政策、银行贷款等方面给予具体优惠和扶持, 为龙头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要把有限的投入用在重点扶持龙头企业, 形成产业化发展模式, 形成规模, 壮大龙头企业, 以龙头企业带动、促进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化。同时要看到, 仅仅做大做强一两个龙头企业是不够的, 要形成多个龙头企业竞争的局面。

3. 建立多样化利益联结机制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企业和农民是发展生态特色农业的主体。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越高, 越能增强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要进一步探索“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户”、“行业协会+农户”等多种类型的产业组织方式, 实行公司制运行, 企业化管理, 用企业化的理念经营农业, 用工业化的要求发展农业,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组织形式和利益机制, 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完善风险补偿机制, 互惠互利, 形成“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共同抵御市场风险。

4. 坚持抓好农业产业化与地方特色的结合。

特色农业关键在“特”。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着力抓好创意提升, 形成独特品牌。以绿色食品为品牌形象, 以健康无害为宣传特色。迎合城乡居民“新、奇、特”的消费变化, 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为引导, 大力培育特色化, 个性化、艺术化农产品,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把商品变礼品, 把农产品变成艺术品, 打造特色农产品。延长产业链, 在农产品深加工上做文章, 提高产品附加值, 提高综合效益。如:从本地着眼, 主导产品有哪几方面的优势, 每一优势又可有多种利用方式, 再通过产业链的延伸, 又可形成若干系列的加工产品等。

5. 加强农民文化教育以提高特色产品科技含量。根据产业发

展的需要, 整合各类培训资源, 建立健全技术推广、职业培训等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体系, 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大力开展生态特色农业的科研、示范和推广工作, 提升产业开发的层次和水平。充分认识到区域品牌在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依托骨干龙头作用, 打响区域品牌推进品牌带动战略, 打造一批名牌产品, 提高竞争力。

6. 推进特色农产品市场化营销。

要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 支持和逐步发展各种营销组织中介, 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要加快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市场和专业化市场, 加快建立市场管理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信息网络, 开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加快农业网站建设, 丰富信息量, 引导企业、农户按市场需求发展并能有效规避风险。重视企业文化的建立和发展, 使产品更有文化内涵, 促进特色农产品市场化营销。

7. 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产业。

抓好功能拓展, 将发展特色农业与旅游产业耦合, 积极发展都市农业、景观农业。近年来, 乡村旅游己逐渐受到各级政府及旅游界的重视。要将注意力投向这个大市场, 全面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态和生活功能, 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 为城市提供鲜活农产品, 为市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及观光休闲的场所;着力打造“乡村乐”品牌, 形成一定规模的观光休闲农业项目。它既是对传统农业的拓展, 也是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另外它还具有信息交换、社会文化的功能, 通过城乡旅游互动可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有利于促进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指导下, 以发展农业观光游为突破口推进小城镇建设, 形成了城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使城乡接合区域成为宜居新区、城市经济服务带和环城休闲景观带, 助推城乡接合区域又好又快发展。

摘要:发展城乡接合区域特色农业是农民增收、农业景观旅游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 在我国已经显现端倪并初见成效。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城乡接合区域壮大特色产业经济并逐步走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研究城乡接合区域接受城市辐射, 发展特色农业, 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日益融合。

关键词:城乡接合区域,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春江.发展农业特色, 促进山区经济增长[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17 (1) 24-25[1]张春江.发展农业特色, 促进山区经济增长[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17 (1) 24-25

[2]洪银兴.阶段改革和发展的秩序[M].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2]洪银兴.阶段改革和发展的秩序[M].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

[3]吕火明.论特色农业[J].社会科学研究, 2002 (3) :27-30[3]吕火明.论特色农业[J].社会科学研究, 2002 (3) :27-30

[4]叶永青.论特色农业产业化[J].农村发展论丛, 1996 (5) :14-15[4]叶永青.论特色农业产业化[J].农村发展论丛, 1996 (5) :14-15

[5]李亚.论以市场化带动西部特色农业产业化[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7) :90-91[5]李亚.论以市场化带动西部特色农业产业化[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7) :90-91

[6]李锦桃.文县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J].产业化论坛, 2010 (23) :15-16[6]李锦桃.文县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J].产业化论坛, 2010 (23) :15-16

[7]何勋.特色农业与旅游产业耦合的动力机制及其发展模式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2) :41-44[7]何勋.特色农业与旅游产业耦合的动力机制及其发展模式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2) :41-44

[8]胡际莲, 周淑清.探讨“城乡接合部”的统筹建设发展思路[J].湖北社会科学, 2010 (8) :85-88[8]胡际莲, 周淑清.探讨“城乡接合部”的统筹建设发展思路[J].湖北社会科学, 2010 (8) :85-88

[9]熊宁, 曾尊固.试论调整产业结构与构建区域特色农业[J].经济地理, 2011 (5) :565-568[9]熊宁, 曾尊固.试论调整产业结构与构建区域特色农业[J].经济地理, 2011 (5) :565-568

[10]刘成玉.对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竞争力的理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 2003 (4) :1-5[10]刘成玉.对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竞争力的理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 2003 (4) :1-5

城乡接合区域 篇2

关键词:城乡接合部,外来人口,城乡矛盾

一、城乡接合部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问题的表现

城乡接合部在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问题上的城乡矛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外来人口要求城乡接合部政府承担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城乡接合部政府则不愿承担,以其不具有当地户口等理由加以限制。第二,外来人口要求城乡接合部学校对于自己的子女与当地居民子女一视同仁,不另收取各种费用,城乡接合部学校则向其收取借读费、赞助费,或要求给学校提供其他资源;第三,城乡接合部居民埋怨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造成教室拥挤、教学条件恶化,外来人口则强调自己子女受教育的权利,认为保证入学是第一位的,即使拥挤一点,也比让学龄儿童失学强;第四,城乡接合部学校担心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造成教学质量降低,外来人口则强调自己子女的优良品质;第五,城乡接合部政府要求人口迁出地政府转移义务教育经费,人口迁出地政府则加以抵制;第六,对于以外来人口子女为主要生源的民办简易学校、民工子弟学校,外来人口要求城乡接合部政府给予支持,城乡接合部政府则不热心,大多没有将其纳入发展规划,很少为其投入,用地也缺乏安排[1]。

二、城乡接合部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问题的危害

城乡接合部在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问题上的城乡矛盾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是犯罪率升高、治安状况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外来人口的子女中,有相当比例的儿童是“第二代移民”。他们一般没有对于原来乡村生活的经验,他们对于生活满意程度参照主要是迁入地居民的生活,他们缺少父辈那种相较于迁出的乡村所产生的对于生活的满足感。相反,他们较多地体会到与迁入地居民生活地位的差异,在心理上产生了更多的歧视感和剥夺感。与父辈的期望不同,他们强烈地要求自己权利地位垂直上升。在这种心理预期的驱动下,他们对于面对的不平等缺乏忍受性,因而,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往往采取一些较为激烈的对抗性行为,来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他们的不满或者平等要求。这样就极大地增加了社会风险,严重地危害着社会稳定[2]。

三、城乡接合部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问题的成因及破解

城乡接合部在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问题上城乡矛盾的成因比较复杂,既有客观的必然性原因,也有政策漏洞或落实不到位的原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第一,城乡差别造成农民向往进城,城市化进程又使城市产生对民工的大量需求,导致城乡接合部外来人口的大量集聚,在城乡接合部学校承载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势必造成外来人口子女的入学难问题。第二,对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中央虽然有规定要求当地政府大力协助,就近入学,但并未形成法律法规条文,缺乏约束力。对于城乡接合部在外来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经费到底归迁入地还是迁出地负担,迁出地是否应为迁入地转移义务教育经费等问题,并无明文规定,导致迁入地和迁出地政府互相推诿,使外来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经费问题无从着落[3]。第三,以户口在当地的入学资格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导致农民工子女在城乡接合部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同时,“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政策也较难操作。第四,长期的城乡差别的户籍制度造成城市居民的优越感和对乡下人的歧视。外来人口不被承认是当地的社会成员,只能以劳动力的资格存在,不能以居民的身份存在,被执法者另眼相看,被看作“二等公民”,从而导致城乡接合部部分学校和教师歧视民工子女学生,非法无情地剥夺了民工子女学生与城市学生同等的一些教育权利。民工子女学生往往不能参加学校或当地各级政府举办的各种活动,不能参加“三好学生”评选,甚至不能参加体育比赛。第五,由于观念上的偏见和政策安排的漏洞,不少城乡接合部政府认为过多地吸收外来人口子女入公办学校,会影响到本辖区的教育质量,还会增加财政负担,这些现实的、观念的及政策的障碍,使得城乡接合部在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问题上的城乡矛盾处理起来困难重重,迟迟得不到解决[4]。

因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城乡差别有所扩大,因此,处理城乡接合部在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问题上的城乡矛盾,建议在不违背权利和义务相一致原则的前提下,按照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的原则来处理。据此,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把义务教育的入学资格由有当地户口改为在当地居住,使在城乡结合部居住的外来人口子女自动获得在当地中小学的入学资格。第二,将义务教育的经费由人口迁入地负担的原则,用法律法规明确下来,消除人口迁入地、迁出地政府在外来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经费问题上互相推诿的借口,使在城乡结合部居住的外来人口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得到经费保障。第三,鼓励公办中小学面向农民工子女扩容,腾出更多的学位,吸收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就读。招生政策上,可以明确规定每所学校按学位总量的一定比例免费安排农民工子女就读,并将此纳入对学校的年度考核指标。第四,鼓励社会资金积极投资,以公办或“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模式举办民工子弟学校、民办简易学校,以此解决城乡结合部公办学校不能完全容纳所有外来人口子女入学的矛盾。第五,城乡结合部政府增加教育投入,把外来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和学校建设纳入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解决好学校用地,把相关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民办学校都属于社会公益事业,土地使用应予规划安排,按公益建设用地收取税费[5]。

参考文献

[1]杨英法.矛盾的处理、解决方式问题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3:89-95.

[2]杨英法, 李文华.论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机制的构建[J].学术交流, 2006 (5) :131-134.

[3]杨英法.文化图强正相宜[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7:156-160.

[4]杨英法, 康建林.领导决策失误的自我预防略论[J].甘肃社会科学, 2005 (5) :45-47转86.

城乡接合区域 篇3

为了说明问题, 本文以浦厂中学为例。浦厂中学位于南京市的江北, 隶属南京市浦口区, 是南京市五大郊区之一。浦厂中学为了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 2010年对全校家长的文化程度进行了调查。接果显示:小学文化程度为3.64%, 初中文化程度为43.64%, 高中文化程度为34.45%, 专科文化程度为5%, 本科文化程度为2.73%。标注不明者21人。南京市可查人口数据最近的是2005年, 全市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18.9%, 比该校高11.23个百分点;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为22.93%, 比该校低11.52个百分点[1]。与江苏全省相比, 截至2005年11月1日零时, 在全省总人口7 648万人中,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482万人, 占6.30%;高中文化程度人口1 044万人, 占13.65%;初中文化程度人口2794万人, 占36.53%;小学文化程度人口2 039万人, 占26.66%[2]。从数据对比来看, 浦厂中学所在地高中以上人口比例明显高于全省, 而小学文化程度人口比例远低于全省。这就是城乡接合部过去人口受教育的现状和正在接受教育的初中生的生存环境。父母教育程度的高低对子女的人文关爱有直接的影响, 所在地区的人文素养与受教育程度成正相关。初中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转折期, 缺乏家庭的人文关爱和周边不良的人文氛围, 对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是不利的。地处城乡接合部的初中生, 还存在以下现状, 父母双方忙于工作, 做生意,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单亲家庭的学生比大。由于父母离异或父母双方忙于生计, 子女无人照顾, 托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料, 因隔代抚养, 其抚养者不是年老体弱多病, 就是文化程度很低甚至是文盲, 根本无法负起家庭教育孩子的责任。这些学生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一是任性、倔强、自私、冷漠, 忧郁多疑;讲狠斗恶, 缺乏热情、爱心和同情心;逆反心理重, 常有违规、违纪、违法现象。二是性格孤僻, 不太与人交往, 以自我为中心, 很少考虑他人, 合作意识差, 合作能力低。三是不讲文明、礼貌、卫生, 上进心、道德品行较差, 集体荣誉感不强。四是学习成绩低下、家庭作业完成较差, 学习缺乏自觉性和刻苦钻研精神, 缺乏主动性。

二、城乡接合部初中生人文素养教育策略

(一) 创设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给学生的发展提供健康的价值理念, 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感和使命感, 为学生发展提供方向和动力。开展学习传统人文经典, 夯实学生传统人文精神的基础。在校园内悬挂中国传统文化展示牌, 如名人格言、学生自创书画作品、校训、校规, 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积累人文知识。开设人文系列讲座, 深化学生人文觉悟。发挥校学生文学社校刊作用, 定主题定期向学生征稿, 观察学生人文素养动向, 并借该刊熏染每个学生的人文素养。开设文学鉴赏、艺术鉴赏讲座, 提高学生欣赏水平。组建体育、美术、科技等兴趣小组, 开展“快乐星期六”系列活动,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做好每周、每学期、每学年礼仪之星的评选。创建文明礼仪示范班, 政教处授予流动红旗。在学习上为了比学赶超, 以早期革命先烈命名, 创建王荷波实验班。开展月月主题活动, 如有亮点的三月读书节、五月艺术节、十一月体育节。为了突出主题, 学校悬挂主题月的宣传横幅, 使学生明确活动的主题、目的、意义等。有鲜明特色的主题有“快乐星期六”、“读好书迎青奥”、“世界无烟日”。

(二) 利用主题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要求学生见到老师鞠躬问好, 不吃零食、不乱扔赃物, 课间不追逐打闹。各班围绕“文明礼仪伴我行”出一期板报。举办“提升文明礼仪, 做时代先锋”的演讲比赛。开展“学雷锋, 树新风”活动。时间安排在每年的三月份, 旨在了解雷锋事迹, 学习雷锋精神。各班开一次以“了解雷锋事迹, 学习雷锋精神”为主题的班会。出一期“学习雷锋精神, 做时代先锋”板报。以各团支部为单位开展以打扫卫生、美化环境、清理垃圾、清除杂物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整治, 培养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良好道德品质。组织学生志愿者到社区慰问、帮助孤寡老人等社会弱势群体。要求每位同学读雷锋日记, 然后写一篇读后感。在四月清明节月份开展缅怀先烈活动。通过到雨花台烈士陵园、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春游和社会实践活动纪念清明这个民族传统节日以及缅怀革命先烈、学习革命先烈的精神。开展“读经典, 打好人生底色”读书活动。读书, 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是人生奋斗的航灯, 是文化传承的通道。以努力打造书香校园, 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海洋。校文学社布置征文, 每位同学写一篇读经典的读后感。开展尊师月活动。利用每年的九月份设定尊师月, 组织活动加强师生交流, 增进师生感情, 改善师生关系。如组织“我的老师”作文比赛, 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演讲比赛。开一次主题班会, 讲一讲自己收集到的尊敬老师的例子。以教师节为主题, 出一期黑板报。组织师生庆祝教师节联欢活动。开展迎国庆———庆中秋活动。旨在让学生感受国庆的气氛,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做法有, 国旗下讲话, 党史国史知识竞赛, “伟大的祖国”成就报告, 现场作文比赛, 看爱国主义影片, 古诗文默写大赛, 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开展纪念一二九运动系列活动。为了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以及民族精神教育, 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使学生树立报效和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安排的活动有, 纪念一二九接力赛, 跳大绳赛, 书法赛, 板报赛, 演讲赛, 入团宣誓, 纪念一二九运动讲座等。开展班级文化建设, 培养学生的人文品格。班级文化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 它由班级环境、班级目标、班级制度、班级活动、人际关系等融合成的文化综合体, 班级是学生人文素养凸显的最小群体。班级文化建设为了不浮于表象, 能落到个人, 七年级学生在刚入校进行军训时, 就开始确定个人目标。个人目标的确定需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 分短期目标 (一年目标) 、中期目标 (三年目标) 、长期目标 (未来目标) [3]。依靠学科教学, 化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初中各学科都有与人文素养相关的内容, 在教学中要注重挖掘,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学校要求每个学科都要确定一个这方面的研究课题, 开展相关研究。

三、城乡接合部初中生强化人文素养教育的结果

该校通过系列人文素养教育, 学生的人文素养状况明显改观。为了说明问题, 得出客观的结论, 设计了一份针对学生人文素养的问卷调查。试卷的内容设置以初一为基点, 是小学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能够判断回答的, 回避初中教材知识点, 以小学课本知识点的演绎、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社会热点作为题目素材。这份问卷调查, 在刚入校的初一, 和已经在校接受两年人文素养教育的初三两个年级进行。问卷设置了60道题, 总分125分, 主要考察学生四大方面的人文素养:人文知识 (1—16题, 共16题, 总分34分) 、心理健康 (17—26题, 共10题, 总分40分) 、道德品质 (27—50题, 共24题, 总分40分) 、法律知识 (51—60题, 共10题, 总分11分) 。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

%

从调查结果来看, 初一学生的人文素养值为70.57, 处于中等水品, 在各项分值中, 法律知识最欠缺。从试卷的具体知识点来看, 刚进校的初一学生文史知识储备不足, 常识性知识缺乏比较严重, 艺术知识和欣赏水平不够理想, 文化底蕴浅薄, 社会责任意识不强, 法律意识较淡泊。从在校已接受两年人文素养教育的初三来看, 人文素养总得分率高于初一近19个百分点。各项得分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反映人文素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人文知识、道德品质均较理想。法律意识大幅提高, 几近极值。心理健康虽提高幅度也很大, 但在调查的几项内容中处于洼地, 反映学校在这发面的教育仍显不足。初一学生, 不太了解什么是人文素养和人文书籍, 部分学生表明愿意去阅读人文书籍, 了解人文知识, 但只是偶尔, 他们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小学语数外课本知识的学习上, 对人文方面的课程, 没有真正投入精力去学习, 以至于对文、史、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78.46%的学生没不知道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 更谈不上去阅读, 一小部分学生只读过其中的一两本。65.36%的学生接触过乐器、书法和绘画, 25.37%的学生完全没有学过。58.98%的学生不知道达芬奇的作品和交响乐之父是谁。90.12%的学生回答, 获得的艺术知识, 主要来源于报纸、杂志和电视媒体。从初三学生答卷来看, 大部分学生愿意并渴望了解人文知识, 也开始重视人文社会方面的课程, 努力希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93.5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人文知识获得主要来源于学校的人文社会课程、艺术课程和校本课程。

在道德品质考察中, 初一学生中相当部分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 社会道德水平不高, 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对社会的爱心不足。有57%的学生不愿意见义勇为, 6%的学生不愿意帮助别人, 大部分学生承认自己很少关心国家大事。两年的人文素养培养, 初三学生的思想品德有了显著的进步。如:“遇到路人受坏人欺负你会见义勇为、挺身而出吗?”初一回答会的仅为42.14%, 回答不会的却占56.86%;初三学生回答会的是70.35%, 不会的是29.65%。再如:“在公共汽车上遇到老弱病残或带幼儿者时, 你会主动让座?”回答会的, 初一为92.78%, 初三为98.89%;不会的, 初一为7.22%, 初三为1.11%。

查阅国内相关资料, 该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文字陈述较多, 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的, 本人未查阅到, 所以缺乏横向上的比较。人文素养是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出的诸多因素集合体, 包括一个人的知、言、行、思等方面, 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 定量考察难度很大。调查方式仅采用卷面形式, 也有其局限性, 如无法回避被调查者, 在思想品德上出现的言行不一等。关于调查对象, 本应该具有同一性, 即同一调查对象在不同时段的调查结果所发生的变化。按此思路, 试卷的内容很难设置。如果在不同时段, 采用同一内容的试卷, 考查者已做过一遍, 分值肯定会比第一次高, 自然出现失真。修改了试卷内容, 出现了新的变量, 统计的结果也难服众。同一测试内容在初一和初三同时进行, 看似不合理, 实际测试的结果是真实的。因为测试的对象虽然是个体, 但要挖掘的是个体背后的人文素养状况。个体背后的社会人文素养环境, 短时间内, 在没有大的推动力作用下, 是很难有显著改变的。

参考文献

[1]严晓红.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的变迁[EB/OL].http://www.njtj.gov.cn, 2009-02-18.

[2]江苏省人口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江苏省统计局.2005年江苏省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http://njjsw.nj.gov.cn, 2006-03-17.

城乡接合区域 篇4

一、城乡接合部的含义和功能

对于城乡接合部的含义, 目前学术界的理解存在共识, 但又不完全一致。本文所说的城乡接合部, 是指城市与乡村互相接合的特殊经济地理区域, 它既不同于单纯的城市区域, 又不同于纯粹的农村区域, 而是既有城区风貌, 又有乡村特点的一种经济地理空间。它是国家行政划分并认可的, 位于城区周围, 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与城区关系密不可分, 共同发展的地带。自有城市之日起, 就有了城乡接合部, 但却是在工业革命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而急剧扩大的。随着城市化的推进, 城市不断向外围扩展, 使得毗邻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从农业转变为工业、商业、居住区以及其他职能, 并相应兴建了城市服务设施, 从而形成包括郊区的城乡交错带, 这就是城乡接合部。它位于市区和城市影响带之间, 可分为内边缘区和外边缘区。内边缘区又称城市边缘, 特征为已开始城市建设;外边缘区又称乡村边缘, 特征为土地利用仍以农业占支配地位, 但已可见许多为城市服务的设施, 如机场、污水处理厂和特殊用地等。另外, 城中村虽处于主城区, 但却是原先的城乡接合部, 与城乡交错带的特征、功能和问题一样, 本文也将其当作城乡接合部的特殊区域来看待。这样, 本文所说的城乡接合部便包括内边缘区、外边缘区和城中村三部分。

城乡接合部是连接城乡的纽带和桥梁, 具有以下多方面的功能:为城市提供蔬菜、瓜果等农副产品, 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充当城市的藩篱和绿化隔离带, 遏制市区无限制地扩张;是城市垃圾、污水的排放地, 可消解城市环境污染, 营造绿色景观;率先获取城市先进科技信息, 促进科技向生产和生活的应用和转化;提供农民进入或兼营非农产品的机会, 增加农业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凭借房舍宽裕、房租便宜, 为外来及流动人口提供住宿条件, 缓解城市住房难的压力;凭借保留的农村风貌, 为市民与农村交流、接触农业提供场所和机会。

城乡接合部的经济发展存在两种机制, 一方面, 受城市辐射力的影响带动, 成为城市经济的补充, 这是“自上而下”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 自身即在追求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这是“自下而上”的发展动力。正是在这两种力量的交互作用下, 城乡接合部的发展极为活跃, 成为经济发展的亮点。

二、构建和谐社会在城乡接合部面临的难题

城乡接合部, 由于其城乡相接、城市不断向乡村扩展的特性, 直接产生了农地不断被占、失地农民增多、流动人口增多等一系列现象, 直接面临着工商企业入驻、房屋拆迁重建、服务设施配套、城市规划设计、管理模式更新等一系列需要, 从而引发地价飙升、竞相圈地、失业率提高等一系列问题。因目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规划不周、管理不善经常出现, 又产生了治安状况不佳、制假贩假丛生、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加剧、失地农民生活困难、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得不到保障、被圈土地闲置、公共设施不足、文化活动开展难等众多问题。这使城乡接合部成为矛盾集聚带、多发带, 城乡矛盾、干群矛盾和劳资矛盾凸显, 治理艰难, 极易爆发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 对社会的和谐造成重大威胁。构建和谐社会, 在城乡接合部面临着比其他区域多得多、也重得多的一系列难题, 使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难点,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城乡接合部, 和谐社会的构建会感到十分艰难, 这主要表现为:

1. 利益关系不易协调

城乡接合部, 集聚着大量外来人口, 一方面本地人、外地人群体的利益各不相同, 往往互相冲突, 极难协调。另一方面, 当政府征用土地时, 土地的价格农民总是嫌低, 而开发商总是嫌高, 达到利益平衡点颇为不易。土地收入, 在农民、当地政府、开发商之间如何分配, 很难使各方都满意。

2. 很多问题治理难度极大

城乡接合部, 交通堵塞、摊贩占道经营、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治安状况不佳、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都是老大难问题, 很难找到根本的解决办法。如城乡接合部城管与摊贩的尖锐矛盾。对于城管, 虽社会舆论纷纷讨伐, 指责其蛮横粗暴, 欺辱弱势群体, 但没有了他们的工作, 摊贩的占道经营导致交通堵塞、随意丢弃残杂物品而污染环境等问题又确实得不到有效遏制;对于摊贩, 因其大多是下岗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 就靠摆摊设点来维持生计, 严管必然断绝其生存之路, 遭致其暴力对抗, 也违背向弱势群体倾斜的政策指向, 也给居民生活造成了不便, 而放宽了又难免出现占道经营导致交通堵塞、随意丢弃残杂物品而污染环境等问题。真是左右为难。对于城乡接合部房屋拆迁中拆迁户与政府、开发商之间的矛盾, 手法软了, 公共设施建设、旧城改造根本无法推进;而如手法硬了, 又难免侵犯拆迁户利益, 也破坏干群关系。找到利益平衡点、最佳结合点, 备感艰难。又如, 城乡接合部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三管齐下, 环境污染负荷巨大。散布的“三小”企业废气废液的排放, 农、牧业生产过程中农药、杀虫剂、除草剂、化肥的残留物, 生活垃圾的堆放都造成城乡接合部严重的环境问题, 但因治理起来难免触犯当地企业、农户的经济利益, 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又难以迅速改变, 使得治理难度极大, 见到一些效果后往往又会反弹。

3. 时常被公共设施不足与资金短缺的矛盾所困扰

城乡接合部作为城乡过渡带, 位于城市外围, 普遍缺乏城市基础设施, 水、电、气、热等管网线路设施不全, 且布局混乱, 质量差, 与城市社区形成了鲜明对比。急需修建水电气热等管网线路、道路、桥梁、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站、休闲娱乐场所、学校等基础设施, 但其经济不如主城区发达, 财力薄弱, 面对巨大的资金需求, 财力经常难以承受。

三、破解构建和谐社会在城乡接合部所面临难题的对策

破解构建和谐社会在城乡接合部所面临的难题, 当以节约土地、活跃经济、提高就业、改善环境、方便交通、改善治安、方便生活为原则, 从科学规划、改善设施、构建机制、改革体制、完善制度、调整政策、改进方法着手, 总览全局, 协调共进。

1. 科学规划

城乡接合部建设规划是其建设的依据, 起着全局性的、长远的影响, 一旦规划不周, 导致拆了重建等问题, 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政府有关部门应对城乡接合部进行科学规划, 对土地利用、房屋拆迁、失地农民安置、拆迁补偿、企业布局、垃圾排放、污水处理、厕所修建、街道布局乃至宽窄等问题预先做出安排。规划要有统一性, 杜绝各种违规建设, 但也要在统一规划前提下, 区别不同情况, 制定各地不同的具体规划。旧村落的改造是城建的难点, 需着重处理。应坚持规划先行, 将旧村落改造纳入规划修编范畴, 并按轻重缓急制定不同的解决对策和科学的改造计划, 加快整体规划和开发建设。应因地制宜, 坚持“一区一策、一村一案”的原则。在统一制定政策前提下, 区别不同情况, 确定不同的改造方式:对征地未建形成的“城中村”, 凡土地闲置不满两年的, 责成土地使用者限期开工, 逾期不建的, 收回土地使用权;土地闲置满两年的, 由原批准机关依法撤销其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无偿收回土地, 进入市政府土地储备;对“城中村”问题, 限期由开发商解决, 确有困难的政府可给予一定的补贴;对已经形成无主的“城中村”, 由市、区政府出资拆除;对城市建设遗留下来又没有危改和开发项目的破旧建筑形成的“城中村”, 由市、区政府共同解决。

2. 改善设施

城乡接合部的基础设施与主城区相差较远, 这是造成这里交通堵塞、环境脏乱差的基本原因, 因此, 必须着力加强城乡接合部基础设施建设, 将水电气热等管网线路、道路、桥梁、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处理厂、卫生间、休闲娱乐设施等尽早修建好。资金短缺是其中的瓶颈。要化解资金短缺, 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 另一方面也要大力吸收社会资金参与, 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城乡接合部基础设施建设, 单纯依靠政府投资是不够的, 应逐步由政府一元化投入转变为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多元化的投入。为此, 必须打破行业垄断, 降低门槛, 简化手续, 以“谁投资, 谁受益”为原则, 广泛动员外资及民间资本等各种社会力量投入城乡接合部基础设施建设。具体来说, 对公益性建设项目, 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对营利性建设项目, 应以政府投资为引导, 带动社会资本进行投资, 随着社会资本在这些领域投入的逐步加大, 政府应减少投资并逐步从这些领域退出。对国有非营利性建设项目, 要严格执行有关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规定, 进行认真的可行性研究与论证, 推行统一建设体制。可尝试通过经营权招标的方式, 选拔专业机构进行经营。通过专营条例或者合约强化监管, 确保项目的功能得以实现。对营利性建设项目, 政府可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作为发展的引导资金, 采取资本金投入、无偿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的投资方向。同时, 要落实有关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 鼓励社会力量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捐赠。

3. 构建机制

城乡接合部是矛盾集聚带、多发带, 是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多发带。必须在城乡接合部着力构建完善的突发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机制, 使其在未发生时能有效预防, 刚萌生时能有效化解和控制, 发生后能及时妥善处置。

突发群体性事件可以减少, 但不能完全杜绝其发生。在目前的改革攻坚阶段和社会转型期, 还呈现出增多的趋势。突发群体性事件产生后的处置, 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事先制定应急预案, 免得发生时手忙脚乱, 处置失时失当;及时报告, 迅速处置;及时向公众公布事件真相和处置情况, 免得在不了解情况下, 公众会纷纷猜测, 导致谣言满天飞, 使局势恶化。

4. 改革体制

城乡接合部与纯城区或纯农区的最大区别在于区域特征的“三交叉”, 即城乡地域交叉、农居生活交叉、街乡行政管理交叉。目前, 城乡接合部的管理体制还是城乡分治:在严格限制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的条件下, 以街道办事处为代表的城市政权组织负责管理和服务于非农业户籍的居民, 而以乡镇政府为代表的农村政权组织负责管理和服务于农业户籍的村民。在城乡各自封闭的管理系统中, 街、乡政府履行着对自管人口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城乡分治的公共管理模式下, 无论是由街道还是乡村组织来承担城乡接合部地区农民与居民、本城市户籍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混居地区的社会管理责任和提供公共服务, 都意味着需要支付额外的管理成本, 而要实行农村管理体制向城市管理体制的并轨, 又面临着“二元社会结构”的其他限制, 其中既包括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改革, 也包括给失地农民以城市居民同等待遇的制度安排等一系列改革。城乡社会分治, 不仅形成了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社会发展格局, 同时形成了利益不等条件下的工农两大社会集团, 使城乡接合部的各种问题更加严重。因此, 必须改革管理体制, 实现由“户籍属地管理”向“居住地治理”的转变。这是包括政府组织、社区组织和社会组织在内的一组社会管理组织的互动式改革, 它以“户籍属地管理”向“居住地治理”模式转换作为政治组织资源整合的突破口, 通过建立“居住地治理”模式, 将城乡“二元”分治的乡街、村居等政治组织在基层社会这个平台上整合起来。其核心思想是:打破户籍属地界限, 将“人户分离、农居混居”人口全部纳入常住社区的日常管理和服务范畴。通过制度创新, 变人口的控制性管理为合作式治理, 在社区范围内, 建立一种全新的, 没有户籍身份限制的, 以政府依法行政、公民依法自治、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公共管理和服务的互动型人口治理模式。

5. 完善制度

制度的不完善是造成城乡接合部一系列矛盾和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 只有完善制度才能有效解决问题。对此, 要把握以下两个要点:

(1)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将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失业救济等扩展到包括农业人口在内的所有居民, 使贫困人口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对于失地补偿, 不一定直接分配金钱, 也可以推行以土地换社保、换转岗培训、换城里住房等等, 因很多农民得到出售土地的补偿后, 很快就会把所有的钱花掉, 而他们既没有技术, 也没有学历, 最低生活保障或医疗保险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这样做可为城乡接合部农民建立一种长效机制, 保护其长远利益。

(2) 进一步完善土地使用制度, 合理调整各方面的收益。对于土地, 传统的做法是先征用国有, 然后招拍挂, 最后找开发商转卖。这使失地农民、业主觉得补偿标准太低, 不公平, 也不符合市场原则。对此, 要进一步完善土地使用制度, 实现三个归并:所有产权归并, 使土地国有制和农村集体所有制两个归一;土地的出让和划拨归并, 使其成为地方政府的固定财源;将现有的建设用地的几种形式——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合作建房等形式归并, 使开发商买土地, 需一次交完土地使用权补偿费, 三年之内建好房后卖给住户。这样, 住户每平方米要缴纳的费用微乎其微, 完全可以负担得起。外商占用土地后, 在70年内每年必须交地租。这样, 地产商就不敢圈地了。屯积的土地必须交税, 这不但增加了地方的财源, 也可遏制投机、炒卖圈地问题, 也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

6. 调整政策

目前, 城乡接合部的一些矛盾、冲突明显是由政策不当引起的, 最明显的是对摊贩和贫民窟的政策。不改变政策, 而靠改变作风, 很难真正奏效。必须着手调整政策。

(1) 调整对摊贩的政策。困难群体总要想法挣点钱, 在缺少本钱的情况下租不起店面, 只能当摊贩。目前很多城市对摊贩都是采取一概禁绝的政策, 对他们动辄没收财物、罚款甚至殴打, 这不仅断了他们的生路, 会激起他们的激烈反抗, 也给人以欺负弱势群体的印象, 激起了社会对城管的公愤, 严重败坏政府形象, 破坏社会和谐。摊贩确实存在占道经营等现象, 会造成交通堵塞, 但也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廉价商品, 方便了其生活。摊贩自古存在, 其存在是出于社会的需要, 根本禁不住。禁绝政策带来的负面作用太大, 应转变政策, 在非交通要道允许摆摊设点。要按降低门槛和严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以下措施: (1) 降低证照收费标准, 使摊贩以很低的价格就能申领到证照。小摊经营证照的办理要便捷, 本人直接办理、邮寄或者网上投寄皆可;符合法律条件的经营者, 还可以依据相同的渠道申请补助、贷款和减免税, 只要满足法规要求的条件, 经营者足不出户, 便可办好一切减免手续。 (2) 完善规章, 加强管理。小摊必须遵守国道相关的路政安全法规;餐饮业还必须遵守全国统一的餐饮业安全、卫生管理法规, 遵守价格及服务规范, 经营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技能, 参加相关考试;经营者还必须依法纳税;至于垃圾, 则要付费请垃圾公司定时清理, 有污水排放的小饭馆, 业主要追加投资处理污水。 (3) 城管等部门要依据法律, 不断解决小摊贩所遇到的通路、通水、通电、垃圾处理、环境保护、行业技术培训等有关公共问题, 还要不断地调整行业组织的管理模式, 提高管理效率, 并定期向被管理者提供相关行业的信息。要变管理为服务, 真心实意为摊贩着想, 实实在在地为摊贩办事。

(2) 调整对贫民窟的政策。我国的很多城市把贫民窟看成是城市的疮疤, 认为会影响自己的形象和政绩, 千方百计加以驱赶和强行拆毁。其实, 贫民窟对城市的发展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正是因为存在贫民窟, 才使得城市特别有活力。贫民窟的存在, 使得城市扩大的成本特别低, 包容性特别强。贫民窟房租低廉, 为外来人口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所。生活在贫民窟的大部分新移民一二代之后, 便融入主流社会。北京的浙江村当年一片脏乱差, 经过十几年的资本积累和改造, 现已成为充满活力的商厦群。如果真想加速城市化, 必须正视贫民窟的存在, 甚至允许在一段时间内有所扩大。这可以大大降低城市化的成本, 从而大大加快城市化进程, 使中国最大限度地从城市化的集聚效应中获益。

7. 改进方法

相较老城区和农村地区的管理, 城乡接合部的管理更为复杂, 任务更为艰巨。这是因为老城区由于多年的发展, 管理已走上了正轨。农村区域较为单纯, 管理的任务并不重。但是城乡接合部的管理由于多种原因, 难度和工作量都较大。如城乡接合部由于有大量外来人口的流入, 需要进行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管理。再如, 交通设施的不足, 使交通事故在城乡接合部发生的概率较高, 这就要求加强交通安全的管理;还有, 在城乡接合部的开发中, 还有可能造成环境的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 这就要求加强环境保护的管理。为此, 城乡接合区政府应改进管理方法, 增强管理效能。目前, 城管的方法非常粗暴, 砸烂瓜摊、摔碎鸡蛋、殴打摊贩等行为层出不穷, 最需改进。方法的改进要努力实现文明化、民主化、公开化、清廉化和信息化。

(1) 文明化。城管等管理人员对摊贩等管理对象应改变砸东西、掀摊位、棍棒殴打等不文明的执法行为, 耐心劝导, 照章办事, 公正公平, 文明执法。

(2) 民主化。对于影响民众生活的各种决策, 要广泛倾听民意, 征求民众意见, 让民众参与决策过程, 以此培育民众的主人翁意识, 激发民众的社区归属感和责任感, 赢得民众对决策的理解、支持和拥护, 消除因民众不了解、不理解而造成的观望和抵触心理, 从而减少执行阻力。

(3) 公开化。征地收入等重大收支、房屋拆迁等重大决策要公开透明, 避免暗箱操作。

(4) 清廉化。执法人员要改进作风, 清廉执法, 杜绝吃拿卡要及乱摊派、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等贪腐行为。

(5) 信息化。要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改善办公条件, 尤其要将网络应用于管理, 使民众能够足不出户, 通过网络了解各种政策法规、办理各种手续。

摘要:目前, 全国人民都在致力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对于其中的重点、难点的把握, 目前大多是从问题着眼, 着眼于地域的很少。本文另辟蹊径, 将构建和谐社会重点、难点的着眼点放在地域上, 而不是放在问题上。认为城乡接合部是矛盾集聚带、多发带, 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很多难题, 成为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一个很难攻克的堡垒。基于这种认识, 本文对城乡接合部的含义和功能、构建和谐社会在城乡接合部面临的难题及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做了自己的探索。

关键词:和谐社会,城乡接合部,难题

参考文献

[1]金平.论城乡结合部[J].开发研究, 2001, (1) :9-10.

[2]王锁娥.充分认识和发挥城乡结合部在西安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理论导刊, 2001, (2) :28-29.

[3]杨英法.文化图强正相宜[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7.12.

[4]杨英法, 李文华.论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机制的构建[J].学术交流, 2006, (5) :131-134.

[5]冯小英.关注城乡接合部——城乡接合部问题的根源及解决途径[J].城乡建设, 2006, (2) :44-45.

城乡接合区域 篇5

然而在现行的英语教学实践中, 小学和初中升学考试都不直接考查国际音标, 所以出现了这样的英语教学状况:小学阶段忽视音标教学, 而初中教师则认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音标, 有了一定基础, 所以只在教学中小学衔接教材的时候利用仅有的一小段时间对音标进行“蜻蜓点水”式的复习。这就造成了音标教学的明显漏洞, 从而使学生的英语学习障碍逐渐增加, 继而影响学生正确获得英语信息, 使他们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 甚至影响他们自学能力的提高。

再者, 笔者所在学校处于城郊结合部, 优生生源流失较为严重, 学生的整体英语素养不是很好, 家长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 不能很好的辅导孩子的薄弱知识, 更谈不上辅导孩子的音标学习, 或为孩子创造更多的音标学习氛围。因此, 探索城乡接合部初一英语音标的有效教学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有效整合教材, 将音标重新分组

基于处于城乡结合部的我校生源和整体英语素养情况的思考, 笔者在进行音标教学之前, 有效整合教材内容, 将音标重新分组:

将音标这样分组以后, 同时进行元音和辅音的教学, 并将已学元音和辅音组成新的有效音标, 让学生进行有实际意义的训练。每学完一组音标之后, 鼓励并帮助学生从26个字母中找出包含有本组元音的字母, 或找出包含有本组元音的已学单词。通过这样的寻找活动, 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已学的音标和音标知识。这既有利于教, 也有利于学。教师可根据学生掌握音标的速度和质量, 适时适情调整音标教学进程, 等学生基本掌握了前面一组内容, 再引入下一组, 这样才能保证音标教学的有效性。

二、增强学生兴趣, 动手制作音标卡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个轻松愉快的过程。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见了, 就忘记了;我看见了, 就领会了;我做过了, 就理解了。”在音标卡的制作过程中, 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个性音标卡, 并将自己手中的音标卡与其他同伴的音标卡搭配, 进行配音拼读练习, 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又使学生能相互合作, 搭配出更多可能的新音节, 加强了音标练习, 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同时对学生制作的音标卡进行评比, 评出最佳音标卡制作奖, 这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音标的兴趣与积极性, 还让学生有了一定的成就感,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

三、切实夯实基础, 开展“课前音标三分钟活动”

为了切实夯实处于城乡结合部的我校学生的音标基础, 实现每天接触和运用音标的目的, 我引导学生开展了“课前音标三分钟活动”。每节英语课开始前, 由值日生在黑板的右上角提前板书好五个由他们自己准备的生词音标, 然后由值日生根据已学音标知识对班级学生提问或进行音标教学。此举效果相当好:1.扎扎实实地练习音标的书写与认读;2.值日生事先主动请教老师或好生做好课前音标准备,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同时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而且还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3.全员参与, 每个人都要做值日生, 所以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和锻炼自己, 增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

四、关注学困生,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在真实的音标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音标学习很感兴趣, 他们也很愿意参与到音标学习中来, 但是因为对于很多城乡接合部的学生来说, 类似于初次接触音标, 周围英语学习环境又较差, 大部分家长也无法在课后督促和帮助孩子的音标学习, 加之音标学习中的口头作业也难以检查, 城乡结合部学校单个班级人数较多……诸多原因的累积, 导致班级音标和英语学困生的人数较多。这要单靠老师一个人的微薄力量来实现“一对一”训练, 其难度是相当大的。因此, 我在班级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我将基础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组织成三人学习小组。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提高音标口语训练的针对性。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训练, 个性化的问题就得到及时解决。我要求每个小组的优生帮助并督促本组音标较差的学困生按计划完成每天的音标任务, 并及时向老师反馈本组情况。我根据所反馈的记录, 对任务完成情况不好的学困生进行督促和帮助, 尽量确保个个参与, 人人过关。

五、阶段总结, 开展音标竞赛活动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音标的积极性, 更好地进行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 同时对学生音标的学习做个阶段性的总结, 在学完所有音标以后, 我们组织全体七年级学生开展了音标竞赛活动。竞赛分为口试和笔试两部分, 各占50分。口试部分是事先准备好难易不同的50个音标, 然后培训八年级和九年级的部分优生, 之后聘请他们为本次七年级音标口试竞赛的评委, 分别给出竞赛者的得分。笔试部分要求学生在同一时间用一节课完成, 内容包括找出与所给单词相匹配的音标;找出划线部分读音不同的单词;找出划线部分与所给单词相同的一项;写出单词划线部分的音标;看音标写单词;选词填空等。根据两部分的得分之和, 评比出一、二、三等奖。本次活动非常成功, 不仅对七年级学生的音标学习做了阶段总结, 而且通过聘请八、九年级的学生为评委, 也激发了他们学习音标运用音标的热情, 从而掀起了全校音标学习的高潮, 极大地激发了全校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然, 音标教学的实践方法不胜枚举, 但我们必须明白, 音标教学来不得“短平快”, 尤其是处于城乡接合部的学校, 一定要根据实际的学情与教情, 探索出适合自己而且有效的音标教学方法, 在七年级的时候为学生打下牢实的音标基础, 并在八、九年级以用促学, 同时以学促用, 提高学生自学英语能力,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摘要:在现行的英语教学实践中, 小学和初中升学考试都不直接考查国际音标, 所以出现了这样的英语教学状况:小学阶段忽视音标教学, 而初中教师则认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音标, 有了一定基础, 所以只在教学中小学衔接教材的时候利用仅有的一小段时间对音标进行“蜻蜓点水”式的复习, 这就造成了音标教学的明显漏洞;处于城郊结合部学校, 优生生源流失较为严重, 学生的整体英语素养不是很好, 家长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 不能很好的辅导孩子的薄弱知识, 更谈不上辅导孩子的音标学习, 或为孩子创造更多的音标学习氛围。笔者在本文中主要阐述了自己在城乡结合部学校对初一音标教学的一些实践与具体做法。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初一英语,音标教学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10月

[2].《初中英语教学策略》, 王笃勤,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

[3].《英语音标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创新》, 张利红, 教师论坛, 2002 (9)

上一篇:电磁计算仿真下一篇:全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