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教育资源(共12篇)
城乡教育资源 篇1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需要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为核心、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手段, 努力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逐步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
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乡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 我国城乡教育规模和水平显著提高, 但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仍然存在较大不平衡。
1.1 城乡办学条件不平衡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 虽然国家加大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使农村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但是目前, 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现状仍然十分明显。政府教育资源仍然过于倾向于城市, 对乡村学校的投入远不能满足和支持其发展。绝大多数城市学校己经拥有标准化的校舍、实验室、图书馆、语音室等基础硬件。而大部分农村学校大多仍旧停留在黑板加粉笔的阶段, 教学实验仪器缺乏, 教学辅助设备不足。同时, 农村学校大多不具备塑胶跑道、室内体育馆等很多大中城市学校已有的体育设施, 甚至连篮球架、乒乓球台、单双杠等必要的体育设施也得不到保障。
1.2 城乡师资力量严重不均衡
这种师资状况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方面, 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 和城市学校的教师存在明显差距。同时, 由于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缺乏, 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也明显少于城市, 很难满足农村教师渴望接受教育新理念和教学新方法的需要, 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 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普遍较低。较低的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很难吸引一些有能力的教师到农村任教。所以现任农村教师一旦业务过硬, 教学水平提高, 就会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向城市调动, 这种情况较为普遍, 这就使得农村学校原本就很少的优秀师资逐渐向城镇方向流动, 导致农村地区优秀教育资源短缺, 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1.3 城乡教育机会公平的差异
现实中我国城乡之间在教育机会公平方面仍然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集中体现在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大量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进入城市, 据预测, 到2020 年这一数字将在2000 万左右。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 虽然一些城市允许办学条件相对较弱的公办学校来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 但较为严格的入学条件规定, 导致许多农民工子女无法进入当地公办学校学习, 只能选择一些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同时, 由于高考户籍制度的限制, 大量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校读完一部分课程后, 不得不离开城市返回原籍读书和参加高考, 再回到当地继续学习和参加高考可能会面临诸多的不适应和不协调。
城乡教育机会公平的差异还体现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多数情况下这些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难以得到及时帮助, 与同学交往中出现的矛盾、情感上的困惑无人倾述, 久而久之, 性格甚至心理方面的问题极容易产生, 有的孩子甚至会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会危及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还会由此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总之,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 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无论从质量上, 还是从内容上, 都不及城镇院校, 这种先天的“缺陷”直接导致农村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始终与城镇学校的学生有一定差距, 并且农村学生未来的发展前景也不及城镇学生。在这种先天不足的发展环境中, 社会变革引发一些新问题, 使农村学生面临许多困惑, 如农村人口的城市化造成农村教师流向城镇, 农村的教育资源匮乏, 以及税费改革牵扯出新的教育经费问题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及城乡统筹发展的严重阻碍。
2 原因分析
以上现状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经济水平总体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但是总体来讲, 我国依然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 不断增长的经济水平与庞大的人口基数仍然是一个无法彻底解决的矛盾。经济作为其他一切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 它的发展水平和程度会从根本上制约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 教育事业亦是如此。
2.2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
城乡二元结构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遗留问题,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 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依然存在, 城乡差距依然明显, 直接导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导致农村义务教育资源短缺, 并且与城市的教育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另外, 一些城市的区域性招生政策也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农村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进程。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 严重影响着义务教育均等化的普及。
2.3 固有分级办学体制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 要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 并且确立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 特别是基础教育成为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 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在实践中形成了县办高中乡办初中村办小学的办学格局。结果却形成了巨大的行政壁垒, 不进反退, 使城乡办学差距越来越大。
2.4 监督机制缺乏一定的约束力
国家颁布的《教育法》及相关配套法律, 都提出了一系列增加教育投资和扭转教育差距的措施, 但是在执行环节并未建立配套的监督机制, 使得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滥用教育经费, 农村教育水平依然落后。
3 对策及建议
3.1 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
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的差距不只体现在工资收入上, 还有备课环境、培训进修机会等待遇上的不足。实现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不断加强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严把农村教师入口关。要依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同时要做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素质。在可操作的范围内, 在教育领域实行“以城带乡”。在教育领域实践“城市反哺农村”, 城乡教师双向流动可以带动校际资源的交流与共享。让教师流动起来, 对支教乡村的城市优秀教师进行补贴, 促进教育资源均衡。近年来国家多次试点教师流动, 就是要体现教育这种特殊的服务不能局限在一所学校、一个城市, 而是让散布在各个角落里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政府部门不仅要改善和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 甚至达到高于城市教师, 这样才有利于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
3.2 对薄弱地区的学校进行教育资源整合
将现有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并综合利用, 严格落实标准化办学理念。如各镇建立一所办学条件标准化的小学、几个乡镇联合办一所办学条件标准化中学。优化调整办学条件能有效改善农村学生的求学状态, 同时也能为优化设计农村教育发展格局, 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打下良好的基础, 重点是有助于缩短城乡教育差距, 实现规模化教育格局。
3.3 完善城乡教育经费分配机制
完善城乡教育经费分配机制, 加大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力度城乡教育经费合理分配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保证。显然, 当前我国有限的教育投入在分配上还存在着城乡分配不均衡问题,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公平。为此, 一方面, 要扩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实施教育经费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确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另一方面, 要扩大农村教育融资渠道。在政府拨款有限的情况下, 各地农村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办学, 实现农村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3.4 关注和帮扶城乡教育弱势群体, 促进城乡教育公平
首先, 各级政府应当把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纳入本地区教育发展规划, 统筹安排更多有条件的公办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 使其与城市学生同等对待。尝试把学生的学籍作为参加高考的判断依据,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促进入学机会公平。其次, 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 为留守儿童营造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承担机制, 建立对各级政府落实贫困生生活费补助经费情况的审计和监督。国家将从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 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在继续落实好农村学生“两免一补”和城市学生免除学杂费政策的同时, 向城市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推行部分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 对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给予生活费补助。中央财政适时提高国家规定课程免费教科书补助标准。
3.5 建立法律等保障机制保证
关于我国对教育投入的合理比例与公平分配, 要以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来充分保证发挥财政投入对教育发展的支撑作用, 才能切实解决僧多粥少的问题、真正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而不至于使这两个战略仅仅成为口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近日印发, 从2016 年1 月1 日起, 我国将通过整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城市义务教育奖补政策, 首次建立起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开启义务教育发展的新里程。
摘要: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 当前我国实施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是以城乡互补, 协调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本文在对河北省城乡义务教育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针对国内城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通过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参考文献
[1]尹贞姬.教育公平视域下的城乡教育差异及对策[J].教育探索, 2013 (06) .
[2]何山红.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06) .
[3]符淼, 何森林, 邓泽军.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机遇与挑战——以城乡教育统筹为视角[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3 (05) .
城乡教育资源 篇2
为落实七星区关于进一步推进名校集团化战略的思路,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的资源。一年来,教育局为全面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出了一定的努力和贡献。教育局组织中小学在学校管理、教学研究、校园建设等多方面展开互助交流。
一、以制度保障,以计划为指导
“联乡结村”中的城乡学校牵手结对,是更全面贯彻、落实七星区政府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进我区名校集团化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实现城市优质教育辐射农村教育,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表现在一方面是以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去带动农村学校的发展,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这样一种结对形式,促进自身的快速发展,让名校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近年来,区教育局把这项工作纳入学校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体现在计划上,落实在行动上,积极努力在“推进城乡教育工作一体化,促进优质资源均衡化”方面做出探索,以多种方式进行结对互助。如双方根据协议内容,积极开展合作交流活动,教学联谊、学生结对等活动,以达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城乡活动形式多样互助成效显著
1.骨干专家讲座引领,城乡互助共同提高
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充分认识到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首先就是要实现理念的转变。尤其是农村学校,由于有些条件的限制,在某些方面的学校,机会相对会少一些。如何引领结对学校的教师在思想观念上、教育理念上和我们一起成长。一方面,搞大型的教科研活动时,总会邀请专家来校讲座,把这个消息告知,欢迎结对学校老师前来学习,实现资源共享。一方面,再送教下乡的过程中,充分返回我们学校的专家教师资源,也组织专家教师给他们作专题的讲座和报告。
为了让结对学校更多的教师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教师能够面对面的互相切磋,共同研究和探讨学科教学的问题,更广泛的促进教学交流,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
2、手手相牵共同发展
开展结对送教活动,送教下乡活动,搭设了校际间交流的桥梁,促进了校际联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从领导到普通教师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同时也身体力行地体会到乡村教师的不易,以及乡村学生求知若渴。送教下乡活动,对每位送教教师来说是磨砺的过程,也是提升、成长的过程。
3.年轻教师来校交流,促进年轻教师提高
在结对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农村小学可能由于条件或者地区的限制,在师资培养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如何利用名师去帮助结对学校教师快速成长,也是在结对过程中努力的一个方向。通过这种研讨、上课、评课,让其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回学校。通过教育科研主题的交流,为提升学校管理的品牌,促进教师的有效发展进行了很好的指导和引领。
4.学生活动亲密接触
学校与学校有了联系,教师与教师也有了交流,学生和教师也有了接触,为了更好的利用资源,开展生生活动,激发孩子们对同龄人的互助感情,让他们在交流中共同促进和提高。让城市孩子体验了农村生活的辛苦和不易,而农村的孩子也分享到了很多大城市的信息,也感受到了城市孩子的多才多艺、开朗大方,对城市的生活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这次活动,不仅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种新的途径,更是两校全面交流的最好形式。
交流汇报活动”。
三、存在问题改进建议
1.对结对学校,虽然路程上有一些距离,对平时交流带来一些不便,但是我们考虑,互助工作要全面、深化,还可以拓宽互助的领域,如,尝试结对学校的老师前来短期或者长期的挂职学习,给这些老师进行师徒结对,帮助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2.生生互动很好的开端,要加强结对学生之间的联系,让结对学生能够互相帮助和互相促进。学校也开设一些平台,扩大结对的面、参与的面,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交流。
城乡教育资源 篇3
【关键词】城乡教育 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127-01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教学工作成效显著,但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日趋凸显。注重城乡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应成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目标。
教育公平既应表现为教育过程公平,即学校在设备、生源、师资等方面保持相对均衡,让所有人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所有人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又应体现为教育结果公平,让所有人得到平等的发展机会。
实现城乡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着力破解的难题之一,也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之必需。
一、加强财政宏观调控,力促农村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农村教育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加大国家和各级地方财政支持力度,统筹城乡教育平衡发展。受自然地理条件、开发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城乡之间教育发展很不平衡,无论是校舍条件,还是师资力量,乡村学校与城镇存在较大差距,为此,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大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使公共教育資源向农村倾斜。第一,切实搞好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提高农村教师队伍质量,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教育公平的首要条件,更是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从目前教师资源的配置情况看,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农村教师特别是高素质教师严重紧缺,应着力建立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下大力气提高其素质;第二,要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保障和改善其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后劲和动力;第三,积极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尽快解决人们不断增长的接受教育特别是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与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使农村学生不仅有学上,而且上好学,接受更优质的教育。
二、城乡教育信息互动,打造基础教育一体化格局。
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构建城乡教育互动平台,加大以城支农、带农力度,共享教育发展成果。城乡之间的教育,具有各自的教育特色和资源优势,互补性强,城镇学校教学理念先进,教育教学信息丰富,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越性,乡村学校教学条件相对简陋,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获取教育资源、信息的渠道相对闭塞,但也具有自己传统的文化底蕴,挖潜、改造、提升的空间巨大,城乡教育界之间应多渠道、多方式交流和沟通,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开展结对子和教育帮扶活动,城镇学校应在信息资源、管理经验、教学手段等方面给予乡村学校更大的无私援助,促进乡村学校更好更快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努力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三、挖掘潜力,实现有限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乡村学校要尽快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取长补短,挖掘自身潜力,实现有限教育教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是农村教育实现腾飞的根本所在。众所周知,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在以往全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农村学校凭借加班加点地拼消耗,赢得一定的高校录取率的优势,输送了一批批高分大学生,但在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的快节奏、高效率的素质教育新形势下,农村学校日显捉襟见肘,心有余而力不足。走出这一尴尬困境,除相关部门鼎力协助外,从事农村教学的教师,应着手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努力:第一,更新教育观念,转换教学角色。认真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克服功利性思想,摒弃“满堂灌”、“输入法”等教师主宰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的痼疾,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从而使其学习的积极性、求知的自觉性和思维的能动性尽情彰显。第二,不断增强自身业务素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俗语云,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作为一名专业教师,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固然不可或缺,但最重要的条件还是自身业务素质要过硬,可以说,渊博的知识是赢得学生信赖的第一要素。教师应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在学中教,在教中学。第三,敢于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交友、交心,以鼓励为主,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培养创新型、开拓型学生。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每一名学生要有爱心;精心设计学生发展方案,对每一名学生成才要有信心;耐心做好学生的转化工作,并对此要有恒心。应当相信,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换来丰硕成果。
城乡教育资源 篇4
一、共同开发园本课程, 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
通过同研究“指南”规定的目标和教学策略, 结合本地特色, 共同开发适合幼儿发展的园本课程。园本教研工作的健康开展需要“联盟园”的共同努力, 联盟园的园长之间要树立合作共赢的意识, 充分发挥城乡共同体的优势作用。要经常组织城乡教师互相观摩学习, 互动教研, 在充分挖掘双方办园条件的基础上开发园本课程。园本课程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活动经过老师细化安排, 通过课例实践的方式判定课程教育效果, 在实践检验中再进行修改, 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园本课程。
园本课程的共同开发, 有利于城乡共同体的交流合作, 综合城乡办园特色, 让孩子感受更加多彩的活动。如“绿色教育”课程的开发主要以乡村幼儿园为主要课堂, 课程中有剪纸、沙画、自制玩具、泥塑、认识蔬菜、果树等活动, 深得小朋友的喜欢。绿色教育园本课程, 培养了幼儿创新思维, 锻炼幼儿手指的灵活度, 认识蔬菜和水果, 丰富幼儿知识储备。联盟园联合开展的优秀课堂评选赛课、幼儿教师才艺大赛等活动, 让每一位都能感受到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 城乡联盟教育资源的互补, 可以有效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二、开展城乡交流活动, 推进城乡教研同发展
城乡幼教共同体的构建需要“联盟园”开展多项活动进行交流, 共同研讨幼儿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制定详细的目标达成方案。城乡之间要构建网络交流平台, 同级幼儿教师建立QQ群、微信群等, 实现网络零距离交流。老师把教案、课堂教学反思以及课堂教学实录等上传共享文件中, 便于同级老师的观摩、学习和评价, 互通有无, 共同发展。网络资源共享没有时空限制, 及时为老师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老师在互动交流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 提升自身业务能力。
“联盟园”教师之间开展互相听评课活动, 听评课设计为系列专题活动, 各种课型都兼顾。如课内学习、区角活动、吃饭休息等, 听课活动中的每个内容都可以设计成“示范课”作为教研活动的一种类型。每个学期由联盟园发起“优秀活动评选”, 全县幼师都参与, 抽科目、抽内容, 层层选拔, 最后选拔出优胜者给大家展示优秀活动, 老师在观摩与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实岗培训”活动可以让城乡幼师近距离交流, 乡下教师可以到城里实地学习, 边工作边学习, 培训基本功, 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三、城乡互助共通, 实现城乡资源共利用
城乡资源的利用主要体现在孩子们的教育上, 城乡互助共通不是“喊口号”, 也不仅仅是老师们的共同学习, 更重要的是落实到孩子的教育上。资源共享要让孩子们有切身感受, 获得联盟教育的益处。城里幼儿园给乡村幼儿园送去大批的图书、玩具, 开拓农村幼儿的眼界。但这些还是一些形式, 幼儿教育要重实践, 老师可以为城里和农村小朋友搭建友谊的桥梁。城乡联盟的交流活动不仅限于老师之间, 小朋友之间也要有实际交流活动。
“联盟园”园长根据两个幼儿园的教学实际达成活动共识, 每周小活动, 每月大活动, 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联盟园内的教学资源。孩子们在交流中认识到“好朋友”的概念, 形成良好的品格。城乡幼儿在互助共通中弥补幼儿教育中缺失的内容, 实现联盟共赢的目标。
教育城乡差距数据 篇5
教育经费方面
1.在教育经费方面,东部基础教育的各项教育经费指标平均是中西部的一到两倍,在各项指标中,教育公用经费差距最大。长期以来,教育投入毫无例外地“以城市为中心”。2006 年,占全国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全部教育投入的23%。
收入群体享受教育资源不均
2.强势群体占有优质教育资源的现象有加剧的趋势。在重点中学,干部、知识分子和高收入家庭子女占学生总数的70%以上,在高等教育阶段也占绝大多数。农民子女的比例随着院校层次的升高而降低。
教师素质
3.在全国范围,东西中小学教师学历总体平均相差三十个百分点左右,2006 年全国小学具有专科以上学历教师,农村占47.49%,比城市低31 个百分点;全国初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在农村是24.34%,比城市低约38 个百分点。农村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
教师年龄结构
4.在年龄结构上,农村小学年轻教师偏少。2006 年全国共有49.9 万代课人员,主要集中在农村小学,其中,75.9%分布在中西部农村小学。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非常差,条件也相当困难,老教师不断退休,新教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任教,造成农村小学教师紧缺。
(PS补充部分)1.投入差距:以2004年为例,全国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城乡之比为1.2∶1;全国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乡之比1.4∶1,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乡之比1.3:1。
城乡教育资源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均衡教育资源;教育差距;网络环境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22-0067-02
2008年9月,笔者组织了所在地区举行近百人角逐的为期3天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开展学科赛课、说课复赛活动,选拔并指导3名教师参加了全市决赛,成绩喜人,获得了2名市一等奖、1名市三等奖的佳绩。笔者作为我区参加市级决赛教师的总指导教师,独立研发了网络课件,有颇多体会。
一、提出问题
本次活动以远程教育模式三为重点,即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室进行学科教学活动,旨在促进农村教师探索在网络和计算机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活动,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推动农远工程模式三的广泛运用。该活动目标明确,但从效果来看,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1.教师不熟悉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手段的操作、运用
教师不知道通过软件操作可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个别辅导,还是用传统的巡视方式走到学生身边去;教师不知道利用网络讨论功能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还是用传统的课堂互动方式师问生答。
2.多媒体课与网络课程混淆
教师按传统的电教多媒体赛课的习惯做法,把设计好的课件、教学设计用在了网络教室。与其说是一节网络课,不如说是一节多媒体课更恰当。教师在网络教室的运用上,为了能用网络而把视频文件广播给每一位学生,出现了为用工具而用工具的情况,未根据课程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场地、工具、方法。
3.教学资源不足
例如教师在制作说课八年级综合课《莲文化的魅力》课件时,需要莲的优美视频资源剪辑,农远资源上没有相应的资源。经过几天的查找,笔者终于在新竹论坛上找到一个视频资源《荷花颂》。这反映出尽管农村远教资源已经较为丰富了,但是与日益增长的教学需求来比,还显得不够。
4.学科教师运用农远资源效果不理想
学科教师对农远资源网有些什么资源不很熟悉,影响了运用于教育教学的效果。
二、分析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问题呢?笔者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分析如下:
1.教师不熟悉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手段的操作、运用的原因分析
(1)网络教室缺乏。尽管国家“农远工程”为中小学建设了一批网络教室,但是还有大量的小学没有专用的网络教室。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
(2)农远专用网络教室挤占现象严重。在“农远工程”实施之前,相当一部分学校建设的微机教学室已经破败不堪,加之学校经费制度改革,许多学校未新建微机教学室。因此农远网络教室被挤占就不足为奇了。
(3)学校校长对信息技术、网络教育的认识深浅不一,尤其是部分农村学校的校长并未从骨子里以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去看待。有了设备,未形成制度去鼓励教师应用、研究;只重视设备的建设,没有同等重视设备的应用,发挥设备的应用效益。
2.多媒体课与网络课程混淆,为用工具而用工具的原因分析
(1)概念模糊。多媒体课其实就是传统的电教课,而网络课已经属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范畴。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呢?1998年我国学者南国农先生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2)农村学校未加强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理念、知识、技能储备不够,使其无所适从。
3.教学资源不足的原因分析
(1)农村学校未形成以农远资源为主的校本资源库。
(2)各中小学资源相对孤立,未形成区域各具特色的资源共建共享中心和机制。
4.学科教师运用农远资源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分析
(1)硬件场地不够,“班班通”未及时跟上,影响了广大教师谈论资源、应用资源、开发资源的热情。
(2)部分学校未将信息技术资源的应用纳入教学常规管理,建立激励机制。
(3)教学理念改革不够深入。不少教师认为设计一节现代信息技术课,比日常备课要多用3-8倍的时间和精力,还得去学习一门新的技术,这有点“得不偿失”。笔者认为,这要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所以正视和纠正教学理念势在必行。
三、解决问题
1.构建区域教育城域网络,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早在1967年,加拿大传播学家便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地球村是互联网的发展;是网络信息时代的集中体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形成,而现代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通信技术的更新换代,网络技术的全面运用使“地球村”得以形成。
因此,要利用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构建区域中小学城域网络,实现各中小学互联互通,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激励校本资源库的建设,解决农村学校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健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体系。
2.大力发展校园网络和“班班通”,给农村学校的师生一个舞台
整合包括农远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包括教育资源、教学课件资源、音频资源、视频资源,建立与校园文化相适应的各具特色的校本资源库。让师生虽身在偏远的乡村,却可以通过资源、网络知道身边的事、区域的事、国家的事、世界的事。
该项建设可以解决网络教室缺乏、被挤占的问题,进一步促进广大教师谈论资源、应用资源、开发资源的热情。
3.加大培训,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培训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实实在在提升领导、教师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理论水平和技术能力,要与实施素质教育高度统一。不能再出现重硬件,轻软件,把一些先进的教育技术设备作为一种时尚。要先培训,后上岗,宁可人等设备,不能设备等人。
4.加强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
要从根本上营造一种教师愿意用、喜欢用、能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设备的激励制度,纳入教育督导考核。要形成一种以应用的水平来引导设备再投入的机制。要形成网上办公、网上备课、网上培训、网上教学、网上教科研、网上评价、网上教育管理的体制、机制。现有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为改革旧有的模式,为减负提质、为创新管理、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
综上所述,以信息技术均衡城乡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则是以建设区域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班班通”为硬件基础,以改革旧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实施素质教育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为目标。那么,到底需要多大的财政投入呢?
四、可行性简析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更新换代快,应以能用、够用,核心设备适度超前为原则。按此思路,目前,构建一个区域城域网络并不需要多少资金,方案可以多种,300万元亦完全可以建好、用好。以20个班的学校为例,平均25万元就可以建好一所学校的校园网络和“班班通”。
以上投入的设备和网络,还可以为教育增值,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学科教师培训为例,利用信息技术网络就可以节省学校教师外出培训的时间、金钱,也可以减轻授课者的重复劳动负担,提高效率。
最后,笔者认为以信息技术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是完全可行的,也是指日可待的。同在一片蓝天下,公平享受教育资源亦不遥远!
城乡教育不平等及转变 篇7
一、农村教育弱势探因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国情已经决定发展经济我们必须要重视占更大人口比例的农村。农村人数远多于城市人数,理论上应当涌现出更多的人才来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然而一直以来,国家重视城市教育的不断创新改革,而作为对立概念的农村教育忽视了自身的建设机理,把城市教育当做其发展的目标。在这种观念下,农村教育的发展不仅仅缺乏自身特色,更大的问题则是很大一部分农村孩子得不到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对于我国农村来说,大部分农民的文化水平低下,科技素质较低,思想观念落后,这严重阻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妨碍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劳动力素质低下严重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致使农村经济仅仅处于农业劳动获取利益阶段。政府为了发展农村教育也做出了一些努力,但在农村长期以来的教育观念下,用城市教育体制、办学模式以及教材、教学方法来创办农村教育,虽然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但并不符合农村的需求。到目前为止,农村教育的资源仍然有限,因此面向的对象并不是全体学生,而是极少数的尖子生。为了极少部分学生的升学情况,忽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即使是在城市,所有的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会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何况在教育相比于城市极其落后的农村,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很难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技能水平。
二、城乡教育不平等探究
究其原因,城乡教育不平等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教育资源的不平等,而是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随着国家发展,改革的不断创新与进步,中国在教育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但城市和农村在根本上处于不同的地位,人力资源、物理资源和财力资源也处于不同的水平状态。首先是城市与农村自建国以来的地位就不处在一个等级上,改革开放后城市的发展更是迅速,尤其以沿海城市深圳、广州、珠海、厦门等。反观内陆,除高速及铁路交汇处和河运中心城市,其余农村只能靠自身特点来发展自身。经济能力也是相差巨大,由此而表现出来的地区之间所拥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上这几个因素上拥有量的落差,村教育落后也就不足为奇。近年来,国家在农村教育经费支出上在逐步加大,明显表现出对西部贫困地区的支持,并在农村教师工资及福利上做出调整,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高考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优惠政策也是国家重视发展西部地区人民素质的重大举措。其次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城乡二元体制,这是自建国以来就有的,只是到后来才被提出来。所谓城乡二元体制是指城乡之间平等发展的一种体制障碍,是一种以户籍制度为壁垒,在城市和农村分别建立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机制,造成城乡之间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等不对称的一种制度。
三、城乡教育的转变
城乡教育转变是我国必须面临的一个转型,国家在做出一些努力的同时也发现了在努力后所表现出来的不足,国情的基调没有多大变化,但时代的潮流总是风起云涌。如农村人员大部分涌向城市,随之而来的状况有两种:一是留守儿童与祖辈一同生活,没有父母的监护教育问题更加严峻,向着比较恶劣的方向发展,另外一个是孩子随父母一同来到城市借读,这一趋势也在逐年加剧,据统计,今年我市新生数量仅外来人员子女就比去年多了10%,达到9.8万人。这一现象虽然还在加重,但是农村教育在我国的重要地位仍不得削弱,需要更强劲的发展,协调好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教育是一个应该被着重强调的方面。
总结
在当前国情下,教育体制改革是国家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而要做好必须要尽到更大的努力才行。要做到城乡教育平等应当尽力做到以下几个具体方面:第一,以高度的责任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二,以教师资源合理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三,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四,以学校合理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五,以优质资源共享和乡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健全教育设备资源监管制度,合理分配资源,做到在对的时间给正确的人以正确的方式传授正确的知识。
摘要:教育是根据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需要,通过传授知识使受教育者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陶冶道德品质、发展智力创造力的一种活动。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需要和促进国家发展的人。因此,教育无论是对一个家庭还是一个社会来说,都是十分关键的。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一样,都是祖国的希望,都应受到同样平等的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城乡居民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城乡教育不平等现状逐渐改善。
关键词:教育不平等,基础教育,转变,教育政策
参考文献
[1]吴愈晓.中国城乡居民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及其演变(1978—2008)[J].中国社会科学,2013(03).
[2]李煜.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中国城市子女的教育获得(1966—2003)[J].中国社会科学,2006(04).
[3]蒋中一,戴洪生.降低农村初中辍学率和义务教育体制的改革[J].中国人口科学,2005(04).
[4]杨俊,黄潇.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分配差距的内在作用机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0(03).
[5]王定华.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进展[J].课程.教材.教法,2015(11).
城乡教育资源 篇8
关键词:城乡差异,数学课程设计,文化背景
人们常谈城乡经济差异,文化差异和科技差异等等,我今天想谈谈城乡的数学教育差异。
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分时间、场所,不分能力大小,处处都有它的存在。城乡学生的学习差异更是如此。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三千,贤者七二,不正说明学生学习差异的存在吗?有差异的存在,才有先进与后进之分。从某种意义讲,差异的存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和推进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差异,其目的是探索和寻求能促进差异转化的动力。那么城乡学生的学习差异关键在那呢?从地域差异和家长的文化程度影响到他们的观念差异和主流意识形态差异,从而影响他们的从小的文化教育,造成他们语言理解能力的差异和自己未来人生的理想的混沌。鉴于这些的差异因素,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设计数学课程呢?
1、数学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教学方法因人而异
教无定法,因人而异。对于城乡差别更是不容忽视,为了达到相同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在选取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要有城乡差异的体现。在教学中,教材选定的内容代表性强,符合实际,但内容毕竟有限,城乡不分的照搬,势必造成混乱。单靠课本内容进行教学也较抽象,为弥补教材的不足,丰富教学内容,在紧扣主题的情况下,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学生熟知并易接受的实例来充实教学内容。如:对于城市的学生我们可以例举一些高科技的实例,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进取精神,同时借助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点滴介绍一些乡村有趣的教学实例,增加他们的阅历,拓展他们的生活领域。对于乡村的学生我们可以例举一些他们熟悉的实例,如:农业方面的实例,给他们一种熟悉易懂的感觉,最好再加上语言通俗化,乡村的学生就更易接受了,有了一学就会的感觉,建立了乡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没有数学难理解的感觉,有信心就有动力,循序渐进,有了数学的基础,理解能力的提高,知识的拓广,渐进的介绍新鲜事物,就不会扰乱他们的正常思绪,这样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不段的进步中,不段的相互渗透中缩短城乡学生学习数学的差异。
2、数学教学中尊重学生,实施情感教学
数学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论是城市学生还是乡村学生,他们都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要巧妙有效地使学生的思想得到提升,情感得到释放,个性得到张扬。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对话,以平等的心态带着微笑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平等、愉快、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尤其对于乡村的学生,不要让他们感觉教师是高高在上的,遥不可及,无法亲近的家长式的教学方式。如果这样,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退避之心,以至破罐破摔,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甚至在无形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拉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尊重学生实施情感教学,让朴实的乡村学生更接近教师,信任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转化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利用城乡差异,开发资源。差异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最终结果。把差异作为教育的资源来开发,使它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使他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我们最终的结果是培养不同发展方向的人而不是培养一种模式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差异是教育的财富,而不是包袱。我们数学教师要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长和个性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某一方面的天才,坚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这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出发点。树立没有城乡差生只有城乡差异的思想。数学教师要创造合理的数学课堂情景,让城乡学生都品尝到收获的喜悦,成功的秘诀。
3、重视城乡差异,重视数学的应用
数学也是一种交流形式,它是自然语言的补充,所以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数学也是一种语言。不仅是自然所说的语言,而且也是商业、贸易的合适语言。数学教学从热衷于无数的常规练习转到发展基础宽广的数学能力,学生的数学能力应该要求达到能够辨明关系、逻辑推理,并能运用各种数学方法去解决广泛的、多种多样的非常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重视数学的应用,合理设计数学课程,适应城乡自身的教学实践,做到确实要学生能够把他们的数学技能用到实践中去,而且只有通过活跃的问题解决他们才能做到这一点,问题可以是现实的或者纯数学的,统一它们的是,它们给学生以机会去应用他们的数学技能,表现创造性、想像力、革新精神、批判性;激励进一步的数学学习。缩短城乡学生学习数学的差距。
加快统筹城乡教育促进协调发展 篇9
加总体部署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 加快推进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 我区率快统先的改在试革渝验试东工验南作提“, 供积一示极翼范为”和实全借现市鉴城统。乡筹教城育乡统教筹育发综展合筹一区的总体、思路建设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城“实三党个 (的代一十表) 七指”大导重和思要市想思委。想三坚为届持指三以导次邓, 全认小委真平会贯理、彻论区落和委乡重庆二届四次全委会市领, 按照“统筹、优化精神, 、拓展以科学、提升发展观”的工为统教黔江区作提城升镇思教薄路育弱, 质学以量校推为办进突学教破条育口件体, 为制以重改改点革善, 和农深机村化制学城创校乡新和教、育育和谐教育改革, 提, 升教育总体水平优化配置教育资源, 为, 黔江统筹城乡促进教育公平促委员会发乡展教 (积育二累改) 有革主益与要经发目验展标, 提。为供总少示体数目范民标和族:借地坚鉴区持。统以筹城城带进高主任乡影育、响体整教制体育机推改制进革改, 发革城展创乡的新一各, 着体种力、瓶提科颈高学制农发约村展, 推教, 突进育破教保协峰规划布障水平, 局努、资源配置力缩小城乡、政策制度教育差距、, 水平提升实现教育调加完善区域均衡, 城乡化和、区域教育发城乡一体化。展更加协调教育结构体系, 教更发育高社机, 会职会发业更展教加的育平能特等力色, 显学更著校加增整鲜强体明。到教, 2育教01质育1量服年更务, 加经在提济渝展市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示范区东南率先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 建成重庆
具体目标:到2011年, 普及学前一年教育, 3-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80%以上, 每个乡镇建设一所规范化中心幼儿园;在渝东
南率先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九”,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率达到95%以上, 30%以上的中小学办学特色鲜明, 彻底消除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大班额和择校现象, 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管理效益、教育质量等方面基本均衡, 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在渝东南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95%以上, 优质高中阶段学校比例达到70%以上;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突破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在校学生人数达到2万人以上, 中职和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 基本建成渝东南职业教育基地;积极发展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 建成1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育质量达到市内区域性中心城市中上水平, 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2年以上, 基本建成规模适当、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质量优良、效益显著、持续发展、协调均衡的基础教育体系。
到2020年, 形成区域教育互动协调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 率先在渝东南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3-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5%以上;全面实现双高“普九”, 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达标率达95%;高水平、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优质高中阶段学校比例达到90%以上;职业教育在校学生人数达到6万人以上, 建成武陵山职业教育高地;高等教育进入普及阶段, 毛入学率达50%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基本形成由坚实的基础教育、较完善的职业教育和较发达的高等教育组成的、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 建成渝东南教育中心和武陵山教育高地, 成为重庆市教育强区。
(三) 战略重点。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着力抓好六大重点: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以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为载体,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园为骨干和示范, 以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的城乡幼儿教育发展格局。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开发转移为主线, 完善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推进农科教结合,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行业要求、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以创办高等教育为突破口,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层次, 加强产学研合作, 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充分发挥高等教育拉动城市扩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作用。
——推进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建设。以全面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为抓手, 加快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建设步伐, 着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实现城乡学校办学条件相对均衡。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 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 着力提高教育核心竞争力,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依法规范学校管理。以教育改革创新为动力, 完善学校管理体制, 加强教育教学管理, 创新教育科研, 着力提高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水平。
二、建设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区的主要任务
(一) 统筹规划城乡学校布局。
根据黔江区城乡总体规划, 通盘考虑全区教育整体规划, 建立城乡一体、各地各校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衔接协调的教育建设发展规划体系, 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闲置。按照“高中阶段学校向主城区集中, 初中向原‘区公所’所在地集中, 中心小学、幼儿园和成人学校向乡镇所在地集中”的原则, 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 合理调整城乡学校布局, 盘活存量教育资源, 集中优势规模办学, 整体提高办学效益。推进舟白职教基地建设, 建好区职教中心, 积极创办高等教育。支持有条件的乡镇举办中心幼儿园。结合城镇化发展要求, 修订完善城区学校布局调整方案, 进一步优化城区学校布局结构。
(二) 统筹配置城乡教育经费。
统一学校公用经费的预算决算, 统一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 保证每一所学校公用经费足额按时到位。视轻重缓急情况, 统筹安排城乡学校建设经费, 重点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建立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审计制度, 逐步缩小城乡教育投入的差距。城市教育费附加优先安排给农村中小学, 教育技术装备优先装备农村学校。
(三) 统筹改善城乡办学条件。
加快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步伐, 有效解决城镇学校容量不足、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不配套、农村学校条件简陋等突出问题。更加重视农村学校发展和薄弱学校治理, 逐步缩小城乡教育硬件设施差距, 有效解决中小学择校问题, 实现教育公平公正。加大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实施力度, 进一步扩大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规模, 努力推进“班班通、堂堂用”, 实现城乡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到2011年, 全区基本实现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相对均衡。
(四) 统筹提升城乡师资水平。
统筹城乡教师编制配置, 实行城乡同一标准并在核定总编制内向农村学校倾斜, 按规定配备乡镇中心幼儿园教职工, 确保村小教职工配备, 完小及以上学校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必须配备专职教师。全面推行“城乡互动帮扶”工作, 每年组织10%的城镇教师下乡定期交流支教。加强教师继续教育, 特别要加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力度, 整体提高农村教师特别是“代转公”教师队伍的教书育人能力。加快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城乡教师职称结构, 岗位设置、职称评审适当提高农村学校中、高级比例。凡晋升中、高级教师职务的城区学校教师, 应有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支教一年以上经历。凡评上中小学特级教师、名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的, 应为所在学校服务5年以上方可流动。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对终身在农村从教的优秀教师实行奖励。
(五) 统筹抓好城乡教育管理。
探索试点城乡学校“两个法人单位、一个法定代表人”的管理模式, 实现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优质管理资源共享。建立干部定期交流制度, 探索试行城乡中小学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互派挂职制度, 加强校际合作交流。建立城乡教育管理经验定期交流制度, 定期举办校长、教师论坛, 提高农村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建立城市学校支援农村学校、重点学校支援薄弱学校的对口支教、轮流支教制度, 广泛开展“城镇支援农村、强校支援弱校”送教下乡活动。建立骨干教师联系薄弱学校、乡镇中心校教师到村小讲课制度和农村学校选派教师到城镇学校学习培训、挂职锻炼制度, 定期组织城镇优秀教师“下乡上课”和农村教师“进城进修”。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重视体艺、科技和人文教育, 加强科研创新,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建设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区的行动计划
(一) 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行动计划。
结合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 调整城乡学校布局, 进一步优化城乡学校布局结构。正阳、舟白新城开发和旧城改造按照实际需求规划和建设好普通中小学校及幼儿园, 到2011年新建2所小学, 改扩建3所中学、6所小学, 迁建2所中学、区职教中心、2所小学, 新增校舍15万平方米, 城区学校办学规模达到7.5万人, 切实解决大班额问题,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满足城区入学需求。加快村小布局调整步伐, 对三个班以下的村小在确保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的前提下尽量予以撤并, 村小闲置校产主要用于举办村成人学校和幼儿园。
(二) 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行动计划。
加快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建设, 到2011年, 把全区25所农村中心校 (含九年一贯制学校) 和13所农村中学全部建成寄宿制学校, 实现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到乡镇中心校住读达到75%以上, 初中学生住读率达到85%以上, 有效解决农村学生特别是边远地区学生的上学问题。着力提升教育技术装备水平, 加速推进中小学实验室、图书馆 (室) 和音体美科技活动等功能室的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以及学生活动场地建设。到2011年, 全区中小学办学设施、教育技术装备均达到国家标准, 做到学校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和环境优美。
(三) 实施职业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把职业教育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推动城市扩容的突破口, 努力打造职业教育品牌, 不断提升我区职业教育影响力。全力加快重庆市渝东南职业教育基地建设, 2011年, 实现“1+1+N”目标, 即建成1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和一批具有活力的民办职业教育学校, 职业教育办学规模达到2万人以上, 形成“专业设置合理、办学特色鲜明、品牌优势明显、社会影响较大”的职业教育学校集群。继续加强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和后勤保障建设。抓好职业技能培训, 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四) 实施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
以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效能为重点, 建成覆盖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宽带城域教育网和满足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的计算机教室, 进一步扩大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规模, 增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011年, 全区5个班以上中小学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班班通”, 完小以上中小学建成计算机教室, 开齐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让全区所有中小学师生能充分共享国家优质教育资源。
(五) 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行动计划。
大力倡导“敬业爱生、明理诚信、平等合作、勤学乐教、廉洁奉献”的教师道德规范, 建立“热心爱教、文明执教、优质施教、廉洁从教”的“四教承诺”制, 严格师德考核, 引导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机制, 创办渝东南教师进修学院, 鼓励支持教师提高学历层次。2011年, 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0%, 小学专任教师专科率达到80%, 初中教师本科率达到40%, 高中教师本科率达到95% (其中研究生学历达到5%以上) 。
(六) 实施名校创建行动计划。
以培养“名校长、名教师”为抓手, 创建一批“名学校”。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大力实施“154”工程, 即在2011年前培养1名以上国家级教育专家、50名市级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400名区级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校长、教师队伍。建立名校创建和名教师引进、培训工作机制, 设立专项经费, 对纳入“154”工程的教师予以岗位补贴。健全名师、名校长奖励制度, 区委、区政府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批名校长、名教师;解决好区级以上高中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家属两地分居问题。建立学校管理人员岗位职务补贴制度, 实现学校管理人员责权利的基本统一。
四、建设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区的保障措施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区政府成立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改革试验领导小组, 由分管教育的副区长刘承升担任组长, 区政府办、区教委、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人事局、区建委、区规划局等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 加强对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改革试验的指导和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教委, 由区
科、职成教科、督导室、现代教育技术管理中心和教科所等相关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具体负责全区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改革试验的日常事务和相关协调服务工作。建立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改革督导评估制度, 对各乡镇、街道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改革工作定期开展督导评估, 对督导评估结果及时予以通报, 并纳入各乡镇街道、相关部门年终综合考核的重要指标。
(二) 完善政策制度。
进一步健全区级部门联席教育会议制、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 从政策制度上保障教育优先发展和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强化政府教育督政职能, 由区政府分管领导兼任教育督导室主任。加大依法治教力度, 进一步强化教育执法队伍建设。健全农村教育统筹管理机制, 强化乡镇政府管理农村教育的相应职责, 落实并扩大中心校办学自主权。完善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落实区直各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深化各级各类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完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机制, 推行校长职业化改革试点。建立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机制, 健全目标责任、督查督办、考核评估、奖惩激励和预警干预等制度, 充分利用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试验区战略平台, 积极策划争取推出一批教育发展项目, 编制完善各项行动计划具体实施方案, 各司其职, 分工负责, 协同配合, 确保各项工作目标得以实现。
(三) 保障经费投入。
捆绑整合促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篇10
一捆绑整合在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意义
1. 同快乐
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需要更多人的肯定与认可, 即积极的心理需求。铁矿乡中心校的舞台相对狭小, 教师长时间置身其中就会出现思想上的松懈和事业心的懈怠, 针对以上情况, 实验二小由工会牵头出台了两所学校教师同台同乐的工会活动方案, 以求放松教师心态、丰富教师业余生活、激发教师教育事业上的干劲与激情。如:第27个教师节暨实验二小建校一周年纪念活动、实验二小“杏坛风采”系列工会活动、由实验二小承办的武隆县第28届小学生运动会文艺演出等均邀请铁矿乡中心校全体教师出演、串演节目。通过同台同乐活动, 教师们自信心得到加强, 工作激情得到激发。
2. 齐进步
开展了同年级同学科教师顶岗交流活动, 即实验二小每期选派3~5名同年级同学科优秀教师与铁矿乡中心校的相应年级学科教师一一对应进行结对顶岗交流工作两周。顶岗交流期间要完成相应的交流日志、班级管理、科研、公开课等任务。这样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铁矿乡中心校的师资力量。开展了“同研每节课”网上备课交流活动。以指定互助联动的学科和教研组为单位, 写出最佳课堂教学设计, 均发到校园网上。两所学校相应结对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进行二次备课, 实施课堂教学实践, 并写出课堂教学后的反思, 也要发到校园网上。这样, 让相关的老师在有限的条件下, 缩短时间、压缩空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 共成长
归根结底, 学生的成长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 是学校捆绑发展的基点与落脚点。实验二小利用自身综合学科的优势, 搭建多种平台, 为二小与铁小学生的共同成长提供舞台。如:邀请铁小学生参加写字比赛、经典诵读比赛、遴选2名铁小学生参加二小播音主持班学习等。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铁矿乡中心校由于地处偏远, 学校规模小, 在捆绑交流发展中我们发现存在以下发展困难与瓶颈:
1. 综合学科问题
综合学科教师缺失, 综合学科教学出现“沙漠”现象, 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欠缺, 影响了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学生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2. 教学秩序问题
乡镇学校因教师人数较少, 经常派出学习、开展教研等活动, 易造成该校日常教学秩序的混乱。
3. 干部交流问题
实验二小管理干部多半忙于本校事务, 在派出交流的时间与精力上得不到保证, 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捆绑整合促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探讨
1. 完善制度, 规范考核
进一步加大捆绑交流发展的激励机制建设, 动员与激励更多的优秀教职工参与捆绑交流发展工作, 年终将捆绑工作纳入部门工作考核、个人年度考核和评职晋级范畴内。
2. 教研科研, 携手共进
首先, 充分聚焦课堂, 利用现有的“同研每节课”系统搞好铁小常态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其次, 力求行家引领, 邀请有关专家、学科带头人等进行专题讲座, 教学反思座谈、理论培训学习会等, 帮助两校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然后, 指导扎根课题, 指导铁小教师积极申报、参研课题。
3. 综合学科, 支教轮教
铁矿乡中心校将在现有顶岗交流学科的基础上, 多派综合学科 (特别是音体美教师) 优秀教师参加到捆绑交流工作中来, 定期进行支教轮教活动。
4. 实践活动, 重在实效
铁矿乡中心校德育处、教科处在思考和组织“四月四节”活动时, 多设计适合两校学生参加的主题教育活动, 尽量使更多的两校学生参与其中。
5. 特色创建, 提档升级
捆绑交流发展, 并不意味着一个模式办学, 而更应切合实际, 提倡张扬个性, 努力办出特色, 百花齐放。两校在保留各自学校原有办学特色的基础上, 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 按照城乡教育均衡化的总目标, 积极搭建好平台, 创设好条件, 形成特色联动、纵横贯通的互动格局, 努力打造出城乡一体化教育品牌。两校要提炼出学校特色发展目标和方案, 坚持目标的驱导作用, 每年进行必要的特色现场开放和展示活动。
四结束语
总之, 捆绑整合有效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也使得捆绑、整合和交流的共同体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实施捆绑整合以后, 铁矿乡中心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等明显提高, 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专业素养等得到大大增强, 学生的学习风气、精神面貌等得到有效改善。
摘要:本文以武隆县铁矿乡中心校为例, 深入探讨了捆绑整合在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完善制度、规范考核, 教研科研、携手共进, 综合学科、支教轮教, 实践活动、重在实效, 特色创建、提档升级等对策。
关键词: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捆绑整合,对策
参考文献
[1]安晓敏、邬志辉.区域内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 2012 (6)
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城乡教育资源 篇11
城乡教育现状教育失衡社会后果对策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因为它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城乡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和稳定。教育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教书育人问题,它涵盖着国家的综合国力、社会的发展前景及人民的利益,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使教育能为经济社会服务。
一、城乡教育现状
教育公平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关键,以往我们关注教育公平重在关注城乡教育经费投资、师资配备、校园建设等问题,国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新的问题又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
1.城乡教育生源失衡。当前,城乡教育失衡突出表现在生源比例失衡,大班额教育是城市教学中的普遍现象,像超过70人的教学班在县城的中小学占有很高比例,而一些农村学校却面临生源不足的窘境。下面是本人对定西市安定区城乡部分学校教学班级和人数的数据统计。
2.教育经费运用错位。部分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学校”,龙头学校的“校园优化”站基础教育经费的80%多,甚至是镶金建设,而学生的基础科研基地就只有区区实验室或教学模型,没有几个学校重视学生基础科研投资建设,素质教育要求下的学生创新、动手制作、实践操作等课程只能纸上谈兵。
二、城乡教育资源失衡的原因探究
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结果,必然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出现以上教育现象的原因有:
1.对于城市“超级大班”现象的产生,除了划片招生范围内学生人数本来就多,还因为很多学生都是择校生。
2.地方财政对样板学校的投入高于对弱校的投入。“抓重点、树窗口、增政绩”,一些地区一直以来热衷于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的建设,把有限的财力和师资投入到重点、示范学校中,而对于普通学校,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则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3.学校内部所谓的“宏志班”“尖子班”划分的社会效应,家长的从众心理。
4.农村生员流失的原因。务工人员居家进城,造成了以往农村的“留守儿童”到今天的“无儿童留守”状况。
三、城乡教育失衡的直接后果和潜在后果。
1.直接后果:
(1)城市大班额或特大班额普遍存在,教师教学负担重,素质教育难以实施;(2)农村生员严重不足,整齐的校舍空置,部分学校因生员严重流失而难以开课;(3)教育投资与教育产出失衡,农村教育经费投资严重浪费。
2.潜在后果:
(1)农村子女教育成本隐形增加。农村子女教育成本较高,调研中得到这样的记录:到县城來,孩子的教育费高多了,还有租房也是一笔相当大的开支,花钱是以前的好几倍;“陪读”成为教育成本增加的又一要素。
(2)第二代移民使农村土地资源闲置,城乡教育的失衡波及到“三农”问题。
(3)第二代移民加剧了城市负担,住房问题、环境问题,就业问题进一步凸显。
(4)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影响社会公平。
3.流动人口子女居住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不容乐观,特别是流动人口子女心里健康、今后的生活道路选择出现令人担忧的方面,(因为在采访中大多流动人口子女不愿回到农村,他们游离于城市边缘,尽管生存压力很大,但城市的“优越条件”吸引着他们的“梦想”)。
四、均衡城乡教育的对策
面对城乡教育失衡现象这一突出矛盾,我们该如何化解,本人认为:
1.“县官”与“现管”明细职责,当地政府把握教育经费的宏观配置,教育投资的短期规划和长远规划,各级各类学校招生竞争方式正当,避免企业竞争的观念误导基础教育招生生源的竞争。具体为:
(1)基础教育经费的用运在改善基础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分解到科普书籍的购置于初级实验技能的培养上,从基础教育抓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为培养创新性人才夯实基础,改变以往教育经费只注重硬件建设,忽略教师的再培训和学生的能力培养。
(2)创办农村村镇幼儿园,从幼儿入园的源头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特别是生源均衡,因为农村幼儿几乎都来到城市,经过两三年的幼儿园教育,最终都进入城市小学就读。
2.本土就业,拦截农村生员流失;当地政府要调整产业结构,创造农民离土不离乡的就业平台,发挥政府为当地教育服务的职能作用。
3.城乡师资均衡配置,以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服务农村教育。
城乡少年体育教育比较研究 篇12
青少年的发展关系着民族的兴旺与国家的未来,但我国青少年事业的不平衡发展,特别是特殊困难地区的4000万青少年儿童,他们的健康和教育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1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的通知》,《通知》要求切实加强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大力开展符合农村特点的体育活动和群众性项目竞赛。因此,对于城乡少年体育教育的比较研究极具现实意义。
二、城乡体育教育差异分析
1、二元结构的分割体制
美国学者S.W.Rothstein曾说过,“个体在出生以前……就已经获得了他的阶级身份……这决定他住在哪儿,上什么学校,将来可能从事什么工作,等等。”而就我国而言,由于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使得我国的体育教育发展也形成了二元分割的局面。受“城市优先发展”战略的影响,农村体育教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处于一种被忽视的状态。
2、资源分配的均衡差异
体育的场地与器材是学校开展体育教育的一个基本物质条件,而无论是人均体育场地的占有量还是拥有体育器材的数量与质量上,城乡之间的差距都很大。处于乡镇的青少年他们所拥有的体育设施大都较为简陋,其体育器材配备率更是远低于城市的学校,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体育的教学质量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顺利开展。
3、经费投入及师资对比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地方负责,分级办学”的基础教育制度,因此,在体育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农村地区大都由村、县和乡、镇负责,而城市地区的体育教育经费则由区政府支付。从体育教育的教材、设备到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城市与农村相较而言,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据统计,我国城市中的体育专职教师存在超编现象,而农村地区的体育专职教师却常年缺编,对于体育专职教师的培训与交流,更是鲜有机会。
4、教育教学的内容差异
城乡中小学中,体育教育从其实施方案到教学大纲均有较大不同,而差距最大的便是实施方案。新课程改革在城市学校中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但在农村地区却鲜少实施,仍有绝大部分的乡镇学校按原旧时的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得不到改进与改革的新教学,对于青少年们而言,其接受的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又扩大了。
5、受体育教育观念对比
尽管城市中,学生受升学压力影响较大,但就师生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而言,城市的重视度还是远高于农村地区。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了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实施情况,尤其在学校寒暑假放假期间,95% 的城市青少年或多或少会投入到篮球、轮滑、网球、舞蹈、跆拳道、户外攀岩等各式各样的体育项目中去,而农村地区青少年却少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体育消费更是被认为是一种奢侈。
6、结论
城乡体育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是制约我国教育、体育协调发展的因素之一。无论是从客观因素还是从主观态度上来看,城市的体育教育发展的总体状况都明显的好于农村地区,要实现城乡体育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就要加强对农村体育教育事业的重视。
三、加快城乡少年体育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体育教育是我国体育事业和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青少年的体育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城乡差异,如何使城乡体育教育协调发展、一体化发展,是当代中国体育事业和教育事业发展中,需要重视和处理好的问题。
1、政策的倾斜与转变
自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城市优先发展”的政策,使得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尤其是竞技体育在国际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这一政策却也使得农村的体育教育事业落后了下去。在当前,“优先发展”的战略部署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的,因此,由“优先”向“一体化”的转变,才能更符合新时期的国家体育教育发展。因此,在政策上,国家应当加大对于农村体育教育体制的改革工作,把重心由城市转为城乡并重,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全方位发展。
2、加大农村体育教育投入
农村体育教育事业的滞后性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农村地区的投入不足。在促进城乡体育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同时,还应当将重点放在加大农村地区体育教育事业的投入之上,完善农村地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与体育设备拥有量,实现城乡体育发展的物质公平。
3、专职体育教育师资优化
专职体育教师承担着对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职责,专职体育教师其师资力量的优劣程度,关系着学生体质、素质教育的发展。农村专职体育教师的配置缺乏、能力欠缺使得农村体育教育发展出现滞后。要适应新农村教育的时代需要,就应当解决农村专职体育教师的优化问题,让农村体育教师结构优化、专业优化——优化体育教师的年龄层、性别层、学历、职称等,提升其体育专业知识与教育水平,完善专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农村专职体育教师队伍的数量、质量及水平。
4、统筹区域特色结合本土优势
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的先天匮乏,充分开展体育教育事业仍然举步维艰,在此种情况下,就更应当结合当地特色,提高体育教育课程的区域性与推广性,并发挥本土优势,使体育教育与当地先天自然条件相结合,适用替代性教学模式,并可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融入其中,充分发扬地区优势,达到体育教育的目的。
5、转变教学观念提升体育教育地位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体育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因此,要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就需要从多方面来加强体育精神文化的软环境建设,尤其是转变农村地区的体育教学观念,重视体育精神的培育和体育活动的开展。改变体育“副科”思想和“重文化轻体育”的思想,以及体育课经常“被占用”现象,把学校的体育教育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体育教育发展放到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之上,提升体育教育的地位。同时,还需要秉承现代的“科技体育”、“人文体育”、“绿色体育”三大理念,进一步促进城乡少年体育教育事业的均衡、一体化发展。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