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教育

2024-09-20

城乡规划教育(精选12篇)

城乡规划教育 篇1

2011年4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印发了《学位指导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2011年) 》, 其中, “建筑学”一级学科中的“城市规划”二级学科被分离出来, 并被设置为新的“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这被认为是“我国国情所地, 是从传统的建筑工程类模式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综合发展模式的需求, 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客观需求, 也是中国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需要”[1]。随着这一宏观形势的变化, 原来以培养城市规划与建设人才为主的城市规划专业 (本科) 课程体系, 必然需要重新建构才能与学科的调整与发展相适应, 才能与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

一、城乡规划学的内涵

1. 城乡规划学是对城乡统筹问题的认同与回应。

从21世纪开始, 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希望和出路则在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二元社会结构”和“三农”问题的解决。为此,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号召;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据相关报道, 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47.5%, 三次产业结构为12.8:52.2:35.0, 农业就业人数只占就业总人数20%。从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阶段看, 中国总体上已经基本具备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条件。因此, 城乡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 建设与发展将有利于城乡统筹战略思想的有效实施。

2. 城乡规划学将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的统一。

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一直都将城市物质空间作为研究的主体, 将城市看作为一个放大的建筑物, 一直过分地强调城市规划的工程技术性和审美意识。1960年后, 欧美城市机体的高度复杂化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使得城市规划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领域[2]。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所带的问题也不断增多, 以致于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地理等其他学科理论和交叉思想不断来调整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如吴良镛院士提出了“广义建筑学”和“人居环境科学”;任致远研究员提出“城市科学”等。纵观世界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从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盖迪斯的“人与自然融合”到芒福德倡导的“区域整体协调”等思想, 正如尼格尔·泰勒所言:二战以后到20世纪90年代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经历了规划方法变革和规划重心的转移, 在不断地批判与反省中, 城市规划早已不再是早期单纯的空间设计, 而走向了包含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道路[3]。

3. 城乡规划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从传统的城市规划到现代的城乡规划学, 不是单纯的物质空间研究范围的扩展问题, 而是要研究城乡空间统筹中的社会、经济、环境等问题;也不是工程技术应用面的扩展问题, 而是涉及公共政策、法律法规、历史文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 城乡规划学的研究对象是城乡生产、生活空间安排、空间管制以及相互关系。研究内容包括:城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城乡土地统筹利用与设计、城乡土地利用空间管制、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基础设施规划。

二、现有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从1952年开始设立城市规划专业至今, 已有约60年的发展历史, 其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教育评估体系等是作为建筑学之中的“工学”门类来进行构建的。随着全球化进程和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城乡规划学科的知识结构和职业需要已经远远超出了以“建筑学”为专业主体的传统内容[4]。因此, 相对于新的城乡规划学, 现有的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1) 重视城市物质空间规划与设计的教育和训练, 使得学生在城市社会、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知识不足。比如始终强调“城市是扩大的建筑”这一设计理念。 (2) 重视规划技术手段和工具运用的教育和训练, 使得学生在政策理解、法律运用、沟通协商等人文素质方面的能力不强。一方面表现在相应的课程缺乏, 另一方面表现在训练或实践缺乏。 (3) 缺乏乡村自然、社会、经济等理论知识。由于学科发展长期以来都以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为对象, 不仅导致乡村理论研究十分薄弱, 人才培养也局限于城市的发展与建设, 在目前的新农村规划与建设中, 就是沿用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方法和思想。

三、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1. 人才培养定位。

以自然、社会、经济和人文构筑而成的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极其复杂、综合的巨型系统, 是在各自不同或特定的地理条件下成长、发展起来的。城乡规划作为城乡社会经济建设的龙头, 无疑是要致力于城乡空间的有序发展, 致力于城乡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从而为城乡居民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人居生态环境。因此, 城乡规划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更承担着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专业人才的重任。宋绍杭等认为, 中国城市化发展和城乡统筹和谐发展态势, 要求未来城乡规划专业人才要承担起城乡建设、区域发展与城镇化、城乡社会服务与物质形态设计、城乡规划管理与法制等重要工作[5]。

2. 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人才定位, 参照全国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建设的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可划分为理科类、文科类和工科类课程等三大类。其中, 理科类课程包括城乡地理学、景观生态学、资源学、空间经济学、可持续环境和系统论等;文科类课程包括城乡住房社会学、土地政治经济学、历史文化保护与更新、行政管理体与法规等;工科类课程包括城乡土地利用规划、景观设计、道路与交通、建筑技术、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城乡社区规划与建设、地理信息系统等。以上三大类课程体系中, 理科类以培养理论基础为主, 文科类以培养综合素质为主, 工科类以培养技术技能为主, 从而达到培养城乡规划综合型、创新型、社会型人才的目标。

传统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已经走过了60年, 新的城乡规划学站在了时代的起点, 抓住机遇, 探索创新是当前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必然的选择和共同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关于广泛征求《增设“城市规划学”为一级学科论证报告》意见的涵[EB/OL].http://www.planning.org.cn/news/shownews.asp?id=232

[2]杨俊宴.城规专业学生能力结构的雷达圈层模型研究[C]//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2011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3]尼格尔·泰勒.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思想流变[M].李白玉, 陈贞,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4]赵万民, 等.关于“城乡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建设的学术思考[J].城市规划, 2010, (6) .

[5]宋绍杭, 等.地方工科院校规划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与路径探索——浙江工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办学思路[C]//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2011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城乡规划教育 篇2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我局严格按

照县委、县政府教育发展规划,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依法履行教育工作职责,加大学校网点建设力度,为加快中方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加强学习,深入了解履行教育职责的重要性,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为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我局认真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和上级关于实施素质教育工作部署的重要指示,推动中方县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明确职责,制定可行方案迎接督导评估考核,依照规划部门教育职责的有关要求,我局多次与县教育局联系,了解全县各中小学校建设阶段遇到的困难,对于能解决的问题及时解决,有困难的制定方案解决,促进了我县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同时,为迎接市“两项督导评估考核”、教育强县创建工作和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工作顺利通过,我局根据部门特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迎检方案,确保“三评合一”规划任务达到优秀等级。

科学编制,合理调整教育用地规划布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

发展,结合我县“科技强县”、“教育强县”的战略,为树立科学发展观,确立科教兴县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依

据我县总体规划要求,统筹文化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中小学教育用地:

1.中方县职教城规划用地5000亩总体规划同步编制,2010年(2010-2020年)已经启动。

2.为加快我县教育事业发展,改善办学条件,中方县中心小学教学大楼规划用地扩容到86.95亩、中方县城北中学规划用地扩容到62.97亩、中方镇小学规划用地扩容到44.32亩,中方县第三中学在泸阳镇选址建设,规划用地为106.83亩。

3.严格控制现有学校周边用地开发,为将来学校发展用地留有空间。

全力支持,为教育事业建设提供优质服务,我局历年来对教育工作非常支持,并且从各方面为教育事业提供优质的服务。

1.校园规划时,与学校配合,把好规划关,做好校园规划设计。同时,安排专人参与校园建设工作指挥部,全程配合校园的建设。对校园建设进行全程跟踪管理,解决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为校园顺利建设保驾护航。

2.校园规划时,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在规费上一直给予减免,从未乱收费。

规划教育设想 篇3

【摘 要】现代教育的普及提高了人口素质,促进了社会发展。然而在培养顶尖人才方面却不尽如人意。因此提出规划教育的设想,根据个体差异确定培养方向、制定课程规划、提供相应资源,以求更高效地培养精英人才。

【关键词】规划教育 教育心理学 教育模式

职业规划是根据个人自身情况和眼前机遇及制约因素,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现在部分大学已开始为毕业生提供职业规则指导,然而在接受完本科教育、知识体系基本确立之后再考虑规划人生,是否为时已晚?

规划教育在人接受教育之初根据个体差异确定培养方向,学习的课程由各领域最权威专家制定,具有参与学科最前沿研究的机会,以达到培养顶尖人才的目的。

一、确定培养方向

教育学和心理学最初都曾属于哲学范畴,随着各自发展最终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学科。而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交互,又产生出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1]。其功能是将心理学研究人性特质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教师教学助力,在学生身心成长上反映出教育的目的与理想。

(一)人在降生那刻就确定了性格,适合的发展方向也随之确定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人融入社会,并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也就是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功。当今社会接受教育的人不在少数,而为什么能称得上成功的人却非常少呢?制约人成功的因素非常之多,研究成功人士的著作汗牛充栋。他们每个人的道路不尽相同,其中不乏很多机缘巧合,但有一个共同点是他们对自己的工作都非常热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而大多数人迫于生计等各方面压力,正从事着自身并不真正喜欢的工作。当初为了获得这份并不适合的工作,被迫学习那些毫无兴趣的内容。同时为了适应工作需要,试图改变自己的天性,执迷于本身并不擅长的事,历尽艰辛却收效甚微。俗话说得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些努力只会让人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法国最著名的牧师纳德·兰塞姆,他在穷人和富人中都享有很高的威望。在90多年的生命历程中,他有1万多次当面聆听临终者的遗言。而听到最多的是人们对于错误的追求方向的忏悔。他去世后被安葬在圣保罗大教堂,墓碑上工工整整地刻着他的手迹: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2]。纳德·兰塞姆没有将另一层意思明确说出来:从事着自己不适合工作的人,注定一生平庸。

(二)通过心理学研究确定合适的发展方向

如何确定青少年儿童未来适合的发展方向就要借助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目前教育中应用心理学理论成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发展心理学中关于学龄阶段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的研究。直接涉及教师如何在教育活动中认识自己的教育对象,发现他们的兴趣特长,以便有针对性地激发兴趣、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从而把教育工作充分建立在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之上。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首个采用实验法研究记忆的心理学家,并且发现了著名的遗忘曲线与分布复习的规律,不但为科学的记忆研究开了先河,而且直接影响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利用这一规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心理学要更好地为教育服务, 就不得不重视学校情景中心理现象的研究, 将心理学的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以形成具有教育生态效度的心理学体系,或称为教育心理学体系[3]。规划教育就是借助心理学理论成果,分析研究青少年儿童,找到一条适合他们未来发展的道路。

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学生最重要的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兴趣的培养和基础生活技能、人文、艺术、品德方面的学习,使其具备生活能力和社会常识,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相较于目前因为升学导致的小学开始学习初中知识、初中开始学习高中知识,该阶段在基础内容学习的同时,应该在各方面有目的地启发学生,激发出某些方面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心理学分析,确定他们在哪些方面感兴趣。这将作为将来规划其终身教育的重要依据,因此过程一定要科学严谨。有了分析结果就有了未来的培养方向。在确定培养方向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比如家庭环境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根据未来实际需要合理分配人数比例。这里确定的方向并不是说就决定了把一个人培养为指定职业,如口腔医生,而是确立一个大致的走培养方向。而且方向也不是唯一的,要根据兴趣选择另一个方向或相近的方向作为备选方案。接下来就要根据选择的方向,科学制定课程规划。

二、制定课程规划

(一)目前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让教育界汗颜。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一条是以高考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发展。虽然前几年开始一直在提素质教育,但因为高考的考查方式没有根本改变,所谓素质教育也不过是空谈。现在高中为了提高大学升学率,学习的很多内容过细过深。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高考之后再也用不到了,导致非常快就会遗忘。而到大学后,学习的课程多而杂,目的是在毕业后写简历时能有与应聘的工作搭上关系的课程。然而即便是相关课程,学到的也是皮毛,与将来真正能应用的程度相差甚远。经常有人问学这些实际中用不到的课程有什么用,得到的回答是锻炼思维和学习方法。那为什么不选一门更贴近实际的课程,学习起来也更容易,将来还能用得上,不至于学完就忘,浪费时间和精力。高中升入大学后,由原来的父母督促、老师要求变成无人监管,很容易放松自己,很多人不是谈情说爱就是沉迷网络游戏,只在考试前三天突击学习,成绩就是60分万岁。这样的大学四年,能学到多少知识可想而知。

如果把人的一生比作一次试图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那么开始的目标和路线必须明确。因为越往上,可供选择的路线越少。要是开始没有沿着正确的路线攀登,那么最后就会停在某个山顶上。幸运的话,有能够通向顶峰的路,如果不幸就要回到山脚重新开始。所以只有登上过顶峰的人,才能真正了解登顶的路线和过程中需要的准备。这些人在现实中就是各个领域的专家,只有他们才知道要赶上甚至超越他们需要具备哪些知识、能力和素质。但现实中这些各领域的权威忙于科研项目和参加各种会议,无暇思考要达到这样的成就,学习过程中哪些课程是必须深入学习,哪些要简单了解,哪些是根本没用的。endprint

人的智力水平并无本质差异,那为什么最终成为“大家”的却是凤毛麟角。原因在于如今的教育方式就像一条标准化生产线,产生精英成了小概率的随机事件。研究世界名人传记不难发现,这些各个领域的佼佼者在成长过程中都按照自己的兴趣学习,为后来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爱因斯坦自学了基尔霍夫、赫尔姆霍兹、赫兹和玻尔兹曼以及洛伦兹、麦克斯韦、马赫的主要著作。如果让一个对物理没有兴趣的人来完成这些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新教育模式探索

为了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科大2008年向中国科学院提出“创办科技英才班”的设想,每个班都以曾在中科大任教的华罗庚、严济慈、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冠名。这些班最大的特点就是课程的规划和培养方向都非常明确。比如卢嘉锡化学班的课程体系是由学院组织中科院和校内20多位专家教授,通过研究剑桥大学的化学基础课程,结合自身特点基础上建立的。将知识点分类形成模块,明确各模块教学内容、学时和任课教师。这样课程学时一般压缩20到40学时,并挑选对相关内容有深入研究的科研型教师授课,他们根据自己的科研实践背景进行取舍,把最需掌握的核心内容传授给学生[4]。这些班里的学生还有在本科期间就到国外一流大学短期研修的机会。这能让他们在研究早期就接触到该领域最前沿的内容,明确欠缺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向,同时为将来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经过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才具有独立学习和将来深入研究的能力,才能在未来取得成果。而应试教育培养的仅是应付考试的能力,在到需要自主学习和研究时就显得无所适从。

(三)注重科学与艺术共同发展

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注重艺术修养。爱因斯坦从小在母亲的熏陶下练习小提琴,且作为终身的爱好,后来他自己也总结说艺术上的修养对自己在科学上的成功有很大帮助。对我国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钱学森曾这样评价妻子蒋英,她给自己带来的艺术熏陶,使其能够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更宽更活。在胡锦涛探望他时,他强调我们不仅需要发展科学技术,也要发展艺术。

也不是说每个人的课程规划好以后就一成不变,因为人在学习过程中会逐渐成熟,会有自主学习的需求,同时随着各领域自身发展,课程内容也要及时跟着更新,以适应发展需要。

三、面临的困难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资源分配公平

正如前面提到的科大科技英才班学生的培养享受到一般学生享受不到的资源,要实现每个受教育者都能按照规则教育的设想接受教育,现在看来是不可能的,因为资源是有限的。万事开头难,重新建立非常细化的课程体系及配备相应的教师所需资源是不可估量的。而随着规划教育逐渐成熟,在这些方面的需求压力会越来越小。如何将这有限资源公平分配,也会是一个难题,同时没有升学压力,学习是否会懈怠,因此引入竞争淘汰机制成为必然选择。淘汰是全程的,社会上还有很多工作不需要非常专业的知识,而被淘汰者已经具备生存能力,之前接受的教育已经足够满足基础工作的需要。完成规划中的课程不是结束,恰恰相反,这仅仅是开始。此时已具备独立研究能力和自学能力,深入研究和终身学习随即展开,同时未来还要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

(二)对职业分工正确认识

每个人的性格是天生的,适合的工作也基本确定。中国两千年封建思想导致目前人们对工作的普遍观念是有好坏之分的,父母们一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能走上领导岗位。当领导首先有“面子”,其次手里有权也就“不差钱”。受这种传统思想影响而想当领导的人,一旦如愿就开始大肆敛财,因为这原本就是其主要目的和动力,这也是导致中国目前腐败现象非常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很多基层公务员说自己本身工作很累而且待遇并不高,但每年仍有百万计的人参加公务员考试,原因也在于此。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会对工作分工的认识应更趋理性。当社会进步到把国家领导也看作是一项普通工作时,个人的发展空间会更为广阔,人类社会进步也会更加迅速。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

[2](美)罗杰·安德生.如果找对职业——每一种性格都能成功[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3]雷江华.我国教育学与心理学历史关系的考察 [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03 ).

城乡规划教育 篇4

1 基础教育及基础教育设施的涵义

基础教育包括初等教育及中等教育。初等教育指小学阶段的教育;中等教育指初中及高中阶段的教育。本文研究的是小学、初中及高中阶段的教育设施规划。

2 基础教育设施专项规划标准解读

现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SO18O-93, 2002年版) , 由国家建设部主编。目前对城市中小学校的规划布局其主要规范作用。该规范发布时, 城市用地分类采用旧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J137-90) , 中小学用地属于居住用地, 是作为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 其配建水平是按照“千人指标”进行, 即按照每千居民所需的建筑和用地面积作为控制指标。

根据国家标准, 基础教育设施布局应按照服务半径布局。规范规定幼儿园服务半径为300米, 小学服务半径为500米, 中学服务半径为1000米。该规定在人口密度及阶层均值化的情况下可行, 随着社会高速发展, 社区日趋老化, 而城市蔓延产生新的社区。上学适龄人口密度不一, 单用同一标准来布局, 并不合理。老化社区, 人口出生率低, 本着保证学校规模, 避免出现“麻雀”学校, 节省国家资源的目的, 此类城市区段学校布局应扩大服务范围。再者, 适当扩大服务范围, 也为后面所讲的控制单元弹性控制法留有弹性空间。这个方法对学校的分期开发提供灵活的可能性。

另外该规范还有问题, 中学均为完中。事实上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的行为能力不同, 对学校服务半径的要求也不同。初中毕业后学生有的上职业学校等, 有不上高中的可能性。因此高中和初中的密度、服务半径均应有所不同。再加上现在很多城市初中免试入学, 按居住划片进入, 而高中则是考试入学。这样的制度让初中和高中的生源大为不同。因此, 规范应提供独立式高中和独立式初中的布局规范, 而不应该一刀切。

3 基于问题导向的规划方法

3.1 指标体系优化及评价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 为了学校资源的集中, 服务半径方面相对规范, 应该做一定调整。独立高中的服务半径可以控制在1500米以上。以山东省沧州市基础教育设施布局规划为例, 小学的服务半径定为500—1000米, 初中的服务半径定为1000—1200米, 高中的服务半径定为1500米以上。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 教育设施的布点和规模, 主要通过千人指标进行配置。沧州市各个片区的社区存在极大的差异。包括开发强度、人口结构。随着新区的建设和旧区的老化, 这种差异性会愈加明显。因此应该参考《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 通过社区人口结构进行人口出生率的预测, 通过适龄就读人口数占服务片区居住人口总数百分比, 进行计算。参照国家相关规定, 通过沧州市教育部门多年的管理经验, 小学生占居住总人口比例一般为0.066, 中学为0.033。以该值为平均值, 在规划中根据周边社区具体情况, 老旧社区的比例应该做一定下降, 新社区人口应该做一定量的上浮。通过数值的灵活性, 在控制单元内进行弹性的指标控制。

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 考虑沧州市近年快速发展, 人口机械化增长迅速。因此对部分目前为城市边缘区, 未来将过渡成为城市新区的地方, 由于外来人口迅速增加, 个别外来人口集聚区中学的学生人口数应追加外来人口的3%的学生数, 以求教育平等。

教学规模主要体现在教学班个数及每班人数上。教学班的设置主要依照国家规范, 取合理范围内的较大规模的班级数。在城市新区, 按照国家标准的班级规模, 无法满足需求。因此, 应结合沧州市情况有所突破, 实现学校的规模化发展, 提高经济效益。

每班学生数量、人均占地面积, 基本按《河北省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制定学生人数。考虑未来沧州市尤其是城市新区存在较大的人口变动, 且新区和老区存在差异。因此每班人数制定取值区间, 也便于控制单元的弹性控制。

学校班级规模制定以《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为蓝本, 结合河北省基础教育设施标准进行调整。学校用地规模指标根据学校班级规模、人均占地面积标准按照河北省基础教育设施标准计算得出, 高于国家标准。

3.2 布局规划方法———控制单元内弹性控制

控制单元具有引导性, 具有刚性和弹性两方面控制的性质。刚性控制体现在学校数量控制上。弹性控制表现在对学校项目的位置弹性控制。尤其是在城市建成区, 学校周围的城市用地在用地性质和产权上不易调整, 资金难以一步到位, 包括现有学校资源整合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 单元内新建学校为了便于控制管理建设所选为模糊位置, 具体位置根据实际开发建设情况可以适当调整, 但不能超出控制单元的范围。

控制单元内学校数量为确定数量, 每个学校规模为经过计算的准确规模。建议建设时候按给出条件建设, 确实个别学校有困难的应在本单元内用其他学校补齐。个别中学规模需要调整的在相邻中学内补齐。

(1) 控制单元控制原则: (1) 根据人口规模确定的学校规模、用地、总建筑面积等相关指标; (2) 新建学校具体位置满足最大可能性覆盖缺乏设施的住宅用地; (3) 控制单元内学校数量不得增减; (4) 新建学校位置可在控制单元范围内做适当调整, 调整位置不得超过控制单元范围。

(2) 控制单元划分原则: (1) 城市河流; (2) 城市铁路; (3) 城市主干道 (80米宽道路) 。

(3) 单元内人口计算方法: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单元划分与总规居住片区划分一致的情况。该单元的人口总数直接从总规居住片区人口容量得来。另外一种情况是单元划分与居住片区划分有所偏差的情况。则依据总体规划对所占居住片区人均居住占地面积的数值, 取其均值。该根据单元内居住用地面积, 从而得出规划控制单元内人口的数量。

分另个层面控制, 控制单元层面和学区层面。一个控制单元包含若干学区。

(1) 控制单元层面

·A控制单元人口数量=A控制单元居住用地面积/A控制单元人均居住用地面积。

·A控制单元内小学班数=A控制单元人口数量*小学生占居住人口比例 (可取近三年内的人口出生率平均值) /每班人数。

·A控制单元内初中班数=A控制单元人口数量*初中学生占居住人口比例 (可取前5-8年人口出生率平均值) /每班人数。

(2) 学区层面

·小学A-01学生数量=小学A-01招生片区内居住用地面积A控制单元人均居住用地面积*小学生占居住人口比例。

·初中A-01学生数量=初中A-01招生片区内居住用地面积A控制单元人均居住用地面积*初中学生占居住人口比例。

(注:招生片区的划定主要依据学校的服务半径和周边道路)

4 结论

创客教育规划 篇5

(2017—2020年)

为主动适应网络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新环境,进一步加快教育教学改革进程,全面促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根据《鄂温克旗教育局关于推进中小学创客教育发展的实施方案》(鄂教基字„2017‟6号),结合本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特制定此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以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切入点,从创客空间、创客课程、创客活动、创客师资和创客文化等维度全面推进创客教育,形成良好的创客教育生态环境,为培养“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科技人才奠定基础。

二、发展目标

坚持“教育大数据”和“互联网+教育”的新教育理念,建设智慧教育学习环境,大力推动创客教育探索。以创客活动为平台,以课程改革为载体,多形式常态化开展创客教育,努力到2020年实现创客教育“四个一”发展目标,即至少开出一门创客课程、建设一个创客空间、配备一名创客专业教师、每生每学期完成一个创客作品。

三、主要措施

(一)成立创客教育团队

我校创客教育团队由苏优乐校长任组长,娜日苏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导处敖格优主任牵头,以科学教师、教研组长为主要参与力量,统整数学、信息技术、美术、音乐等学科,成立创客教育团队。

目前,学校以第二课堂为载体开设了以下主要课程:马头琴、古筝、舞蹈、书法、趣味实验、剪纸、手工、科幻画、车模、船模、航模、创意工程、科技小制作等课程。

(二)努力方向

1、智能机器人

智能机器人可以广泛应用于青少年课堂教育、机器人理论研究、机器人控制等各个教学领域。通过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特色各异的机器人,从中掌握机械、电子、软件、仿生等知识的综合运用,从而得到“知识开启智慧,科技创造未来”的体会。2、3D打印实训

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在未来生活工作中的基本学习、认知能力,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面对飞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学校教育需要让学生接触、感知和体验这些新兴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三维打印技术作为全新的一个领域为学校开创新教育课堂提供了一种参考跟实现方式。

三维设计与三维打印技术目前在交通、机械、模具、医疗、军事等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简单地说,3D设计可以使人们无限制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想象,而3D打印是通过连续的物理层叠加,逐层增加材料生成三维实体的技术,将你表达的设计想象虚拟模型打印出真实形状的物理模型实物。

(三)硬件建设

校园创客空间是一种开放式创新实验室,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把很多不靠谱的创意想法变为现实创造出来,分享新鲜富有创意的技术知识和理念,普及创客思想的新型实验室。

校园创客空间包含有六个功能区:展示区、生成区、活动区、讨论区、材料区、阅读区。

1、展示区

展示区,用于展示学生创客作品。配有展示台和展示柜两种展示装置,展示柜主要陈列数量众多的小作品和需要适当保护的作品,展示台陈列作品适合与观众互动。

展示区也陈列一些外来作品(经典展品),用于开扩学生眼界,启发学生创新灵感。

2、生成区 生成区是校园创客空间的核心功能区,学生就是在这里将想法变成现实。这里有品种众多、先进高技术的设备,同时还考虑学生的设备操作能力和安全需求,很多设备为特殊设计的桌面级装备。

3、活动区

活动区有两个功能:(1)用于集中学习、上课;(2)用于举办小型活动,如班级比赛。这里相当于电脑室,但其桌椅又方便移动,以便开展活动。

4、讨论区

讨论区主要用于小组讨论,或老师对小组学习进行小范围指导,需要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

5、材料区

材料区主要功能是保管耗材和少量精密易损的仪器设备,有一定的保管箱柜和制度,一般由专人负责。

6、阅读区

主要供师生们查阅资料,配书柜、书桌、座椅以及大量相关的书籍。

(四)创客培训研修

1、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着力培养1名创客教育指导师。由教导处负责用2—3年时间对信息技术、科学技术及有潜力的其他课程教师开展一轮创客教育专项培训,在学科教师业务培训和校本培训中增加创客教育内容,以满足创客教育课程开设的必备师资要求。同时,学校创客教育教研组,采取“传帮带”、“师徒结对”等形式,多途径、多形式促进创客教师快速成长。

2、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教师参与创客教育活动计入教学工作量,周课时满工作量参照信息技术教师执行。创客教育指导师负责创客空间管理和创客教育活动开展,其工作年限可按二分之一计入班主任工作年限。在创客教育工作中(理论研究、项目组织、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学生指导等)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在评优评先和职称晋升上给予倾斜。

四、主要工作任务

1、制定切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工作计划,并保障顺利实施。

2、整合学校已有课程,结合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特点,开发创客课程。

3、学校与社会上的创客教育方面的企业进行合作,培养师资队伍,提供硬件设备和相关系统课程。

4、筛选组建学生队伍,组织参加形式多样的创客活动。具体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2017.9至2018.8 完成创客空间的环境设计及理念的制定;初步实行课程改革,利用课程的多样化去宣传创客教育。

第二阶段2018.9至2019.8 创客活动具体实施阶段,传播学校办学理念、开展各类创客活动。加强探索研究,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阶段2019.9至2020.7 进一步完善学校的课程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原创作品以多种形式出现,展示我校学生创客艺术的实践能力。在校园形成人人争当创客的风气,形成一批创客学习课程资源。

鄂温克旗第一实验小学

鄂温克旗第一实验小学创客教育领导小组

组 长:苏优乐(全面负责创客教育)

副组长:娜日苏(主要职责:组织指导创客教育活动及相关课题)

敖格优(撰写每学年创客教育实施方案及总结整理过程性材料)

组员:张明杰、宝柱、娜拉、吉木斯、玉梅、乌兰、通拉嘎、乌仁其其格、其木格、陈永杰、萨娜(组员职责:根据学校的创客活动实施方案及规划结合各学科特点,把创客教育落到实处)

鄂温克旗第一实验小学

城乡规划教育 篇6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已全面启动,在全国范围内确定的425项改革试点目前都制定了改革实施方案,正在积极推进。”7月15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介绍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实施一年来贯彻落实的相关情况。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杜玉波提到,一年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措施逐步落实。首先,优化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修订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增加了艺术学门类,增设了一些国家急需的学科;同时,组织修订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把原来的621种本科专业调整为443种,拓宽了专业口径;还修订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落实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杜玉波介绍,2010年,配合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在140多所高校增设了25个新专业。其次,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改革学校授权审核办法,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规模。“2010年专业学位硕士生占硕士生招生比例,已从2008年的6%提高到25%,而这一数字在2011年再次提高,达到30%。”再次,加大国家投入,启动实施新一轮“985工程”建设,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围绕探索多元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启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扎实推进面向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最后,启动试点学院改革,探索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以学院为基本单位的综合性改革。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创新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机制,扩大学院在教学、科研、管理方面的自主权,实行教授治学;二是改革教师聘任、考核和评价制度,实行聘任制,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教书育人;三是改革人才招录与选拔机制,完善自主招生制度;四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际上就是在高校内部选择一些学院,设立‘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杜玉波表示,试点学院项目已被列入今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重点推进的20个重大项目之一,教育部也已从高校和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专家推荐的55所高校中初步遴选出26所高校。下一步,将组织这些高校科学论证,完善方案,正式确定试点单位,全面推进试点学院改革。杜玉波透露,目前正在抓紧研究制订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意见,整体设计提升创新能力计划。

在职业教育方面,“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日益加强。”杜玉波表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杜玉波介绍,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首先加强了职业教育制度建设,针对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专业设置、学籍管理等先后制定出台9项指导性文件。其次深化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立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杜玉波说:“2010年,教育部组织15个行业、139家企业和166所职业学校签订实质性校企合作协议,组建了43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设立400多个行业性职教集团。”此外,为推进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发展,还修订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并继续组织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等工程项目,启动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城乡规划教育 篇7

一、共同开发园本课程, 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

通过同研究“指南”规定的目标和教学策略, 结合本地特色, 共同开发适合幼儿发展的园本课程。园本教研工作的健康开展需要“联盟园”的共同努力, 联盟园的园长之间要树立合作共赢的意识, 充分发挥城乡共同体的优势作用。要经常组织城乡教师互相观摩学习, 互动教研, 在充分挖掘双方办园条件的基础上开发园本课程。园本课程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活动经过老师细化安排, 通过课例实践的方式判定课程教育效果, 在实践检验中再进行修改, 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园本课程。

园本课程的共同开发, 有利于城乡共同体的交流合作, 综合城乡办园特色, 让孩子感受更加多彩的活动。如“绿色教育”课程的开发主要以乡村幼儿园为主要课堂, 课程中有剪纸、沙画、自制玩具、泥塑、认识蔬菜、果树等活动, 深得小朋友的喜欢。绿色教育园本课程, 培养了幼儿创新思维, 锻炼幼儿手指的灵活度, 认识蔬菜和水果, 丰富幼儿知识储备。联盟园联合开展的优秀课堂评选赛课、幼儿教师才艺大赛等活动, 让每一位都能感受到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 城乡联盟教育资源的互补, 可以有效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二、开展城乡交流活动, 推进城乡教研同发展

城乡幼教共同体的构建需要“联盟园”开展多项活动进行交流, 共同研讨幼儿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制定详细的目标达成方案。城乡之间要构建网络交流平台, 同级幼儿教师建立QQ群、微信群等, 实现网络零距离交流。老师把教案、课堂教学反思以及课堂教学实录等上传共享文件中, 便于同级老师的观摩、学习和评价, 互通有无, 共同发展。网络资源共享没有时空限制, 及时为老师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老师在互动交流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 提升自身业务能力。

“联盟园”教师之间开展互相听评课活动, 听评课设计为系列专题活动, 各种课型都兼顾。如课内学习、区角活动、吃饭休息等, 听课活动中的每个内容都可以设计成“示范课”作为教研活动的一种类型。每个学期由联盟园发起“优秀活动评选”, 全县幼师都参与, 抽科目、抽内容, 层层选拔, 最后选拔出优胜者给大家展示优秀活动, 老师在观摩与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实岗培训”活动可以让城乡幼师近距离交流, 乡下教师可以到城里实地学习, 边工作边学习, 培训基本功, 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三、城乡互助共通, 实现城乡资源共利用

城乡资源的利用主要体现在孩子们的教育上, 城乡互助共通不是“喊口号”, 也不仅仅是老师们的共同学习, 更重要的是落实到孩子的教育上。资源共享要让孩子们有切身感受, 获得联盟教育的益处。城里幼儿园给乡村幼儿园送去大批的图书、玩具, 开拓农村幼儿的眼界。但这些还是一些形式, 幼儿教育要重实践, 老师可以为城里和农村小朋友搭建友谊的桥梁。城乡联盟的交流活动不仅限于老师之间, 小朋友之间也要有实际交流活动。

“联盟园”园长根据两个幼儿园的教学实际达成活动共识, 每周小活动, 每月大活动, 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联盟园内的教学资源。孩子们在交流中认识到“好朋友”的概念, 形成良好的品格。城乡幼儿在互助共通中弥补幼儿教育中缺失的内容, 实现联盟共赢的目标。

城乡规划教育 篇8

教育部把今年教师节的主题确定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和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 通过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庆祝人民教师的节日, 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教师的重视和关怀, 充分展现人民教师的巨大贡献, 全面反映人民教师的良好精神风貌, 积极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增强广大教师的职业荣誉感, 激励广大教师热爱教育事业, 为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要结合实际情况, 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在教师节前夕掀起喜迎教师节、欢庆教师节的热潮, 营造出庄重、喜庆、尊师、重教的节日气氛。9月10日晚, 中央电视台将在综合频道播出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教师节专题晚会, 晚会将集中展示广大优秀教师的风采, 表达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对人民教师的尊敬和祝福。

要与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 并结合自身实际, 组织开展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教育部将会同中央媒体推出201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召开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表彰大会。要持久深入地开展向“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和教学名师等优秀教师学习活动, 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增强教书育人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育部向社会公示“教师之歌”优秀歌曲, 接受网民投票, 从中推选出最能反映当代教师精神风貌、群众最喜爱的优秀歌曲, 同时, 教育部将举办“感念师恩”宣传教育活动, 围绕“祝福老师”、“我身边的好老师”、“最想对老师说的一句话”等话题, 征集展示社会各界人士和大中小学生对老师的祝福。要动员广大师生、家长积极参与, 通过手机短信、微博、图片、访谈、署名文章等形式, 表达感念师恩、祝福老师的深情厚意。

教师节期间, 要认真研究制订本地区、本校走访慰问活动方案。各地教育部门负责同志和各级各类学校领导要带头通过各种方式看望慰问教师, 重点走访慰问农村一线教师、特岗教师、离退休老教师、贫困教师以及因公殉职教职工家属, 送去党和政府以及学校的关怀和温暖。

要与加强教育系统政风、行风、学风建设相结合, 通过座谈会、主题演讲、征文活动等多种形式, 在广大教师中开展一次主题鲜明、广泛深入的师德教育活动。要组织教师深入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试行) 》, 要结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研究制定工作, 广泛开展教师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大讨论。要引导广大教师全面了解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全面提高师德素养, 努力把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实际行动,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要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 把为教师办实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以组织教师节活动为契机, 深入基层、深入调研, 认真倾听教师的意见建议, 帮助教师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要认真落实绩效工资等各项政策, 精心组织实施“国培计划”和教师全员培训项目, 在提高教师待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关心教师身心健康等方面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把尊师重教的各项具体措施落到实处。

要集中宣传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全社会关心支持教师工作的新举措、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一年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进展、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以及庆祝教师节的各项活动。要坚持正面导向, 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 进一步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要认真总结一年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情况, 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阶段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工作安排,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要求和部署上来。要注重发挥教师主体作用, 认真做好改革试点, 精心组织实施重大发展项目, 狠抓作风建设, 切实提高执行力, 确保落到实处, 见到成效, 使人民群众得实惠。

城乡规划教育 篇9

1. 近年来城乡规划教学理念的发展与转变

1.1 培养目标由应用型人才向“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过渡

1952 年, 同济大学开设了“都市计划与经营专业”, 并将其划入建筑学范畴。中国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肇始于此。文革之后, 中国经济建设迈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愈来愈多的高校都创办了与城市规划相关的专业学科。但据统计显示, 几十年来, “通过了城市规划专业评估的学校都是开设过城市规划课程的建筑学传统强校” (1) 。这使得建筑学治学模式一直在城乡规划教学过程中占有绝对优势, 也使得有建筑专业背景、懂土木工程理论、能将习得的测绘及建模技法直接作用于城乡规划的应用型人才受到各用人单位青睐。

作为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乡物质、经济和社会文化走向的科学, 城乡规划教育须建立起与城乡发展相对应的专业培养体系, 而非仅仅以建筑学为依托。伴随着《城乡规划法》的出台与实施, 城乡规划从建筑学科中独立出来, 其研究对象之范围、专业内容之侧重、综合性问题之思辨方式, 皆与之前有所差异, 需要重新被审度与定义。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要求城乡规划人才不仅具备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双重知识结构, 还要秉持国际视野与现代化意识。因此, 城乡规划教育正在突破传统建筑学思维范畴, 逐步加强与周边学科的沟通与联系, 注重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旨在为社会输送更多研究能力与实践经验并举的复合型规划人才。

1.2 职业道德素质与学科价值观的建构及调整

在“城乡规划”被列为一级学科并正式定名前, “城市规划”的称谓已被各界认可并广泛采用。从“城市”到“城乡”, 表述方法之转变必有其由。从客观因素分析:城乡发展一体化已然成为不可逆的社会潮流, 将“城市”与“乡镇”合称是历史的选择, 更是时代的新要求。然而, 笔者认为“城乡规划”这一名词更多反映的是学界对从业者职业价值观的主动引领。因为从某种意义而言, “城市”本身就是一个集合性概念, 古时“城”与“市”各有所指, 后逐渐合为“城市”用以代表人居聚落 (2) , 并沿用至今。城、镇、县、乡、村皆为聚落, 只是行政等级有所不同, 把五者都归为“城市”, 广义范畴上也未尝不可。此次学科调整特意将“城乡”加以强调, 这与规划人才分布不平衡的社会现状不无联系:高精尖的规划人才汇聚于各科研机构和知名设计单位, 城乡规划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也往往集中于此;大城市中的规划研究单位一职难求, 而乡镇中的人才缺口却历年常现。

趋利是人之本性, 但科学的教育方法是能够引导人们正确认知自身的责任的。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知识维度与专业技能, 随着教改的层层深入, 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意识、个性化表达等“软实力”因素的热度也在不断上升, 但对有关职业道德素质的教学训练却始终浅尝辄止。在目前的城乡规划教育改革中, 业界已经意识到仅仅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局限性, 开始注重培养对象的学科价值观建构, 帮助他们了解规划师的社会角色意义。需要规划与设计的不只有快速发展的发达都市, 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小型镇县和留有活态传统文化的乡村更需被关注。部分从业者趋之若鹜地挤在物质条件优渥的区域锦上添花, 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反映了以往教学理念的缺陷。现阶段城乡规划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修正培养对象的价值观, 拓宽其职业发展思路。教师应在宣扬职业道德素质的同时帮助学生充分认清自身能力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程度, 使他们将专业才华与个人特长发挥在适合的领域与应尽的责任上, 从而优化教学资源, 最终形成多类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结构。

1.3 人文关怀在研究内容中凸显

城乡规划教育改革在理论方面的又一特点便是凸显了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它将规划者的视线由地域空间形态、建筑集群状况、道路交通结构、基础设施数量等物质规划因素引向了城镇与乡村中的社会问题, 呼吁重视人类与文明在城乡发展中的内在联系与能动作用, 真正理解被规划对象的精神需求。

城乡具有物质与社会双重属性。城乡规划学科不仅要引导城乡空间的健康发展, 而且要协调好城乡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社会问题。教育工作者向学生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 也要强调“以人为本”的治学精神, 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就意识到不能“从形式主义或僵化的‘规范’和‘指标’出发, 只见物不见人” (3) 。人文关怀是新时代城乡规划的根本要求, 因为人类是城市及乡村文化的积攒者和保管者, 只有当人们的生活习惯及精神需求被尊重, 行为特质与心理感受被认同, 才有可能达成城乡空间内主客体历史性的统一。就如某学者总结的:人文关怀理念与城乡规划学科“有机结合的价值在于:能为人类构建理想的精神家园提供了理论依据; 使人们创造的生存空间与人工环境更适于人类的心灵安顿和归依” (4) 。

2. 基于城乡规划教改思路的新型调查研究策略

调查研究是城乡规划必要的前期工作, 也是规划师的必备技能。它从城乡的过去和现在, 把握城乡发展规律, 科学展望及预测城乡的未来发展。通过对城乡发展历程、社会现象、热点问题及民意倾向等方面的翔实调研, 规划者才能全面而系统地认知研究对象, 从而科学地开展具体工作, 制定规划设计方案。此节内容重在分析如何在调研实践阶段展现教育改革思路, 以及教育工作者如何通过调研环节训练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操能力。

2.1 运用独立思辨能力审视调研选题

“城市规划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评优大赛”是由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举办的重要学术活动, 它意在培养学生调查与分析城乡问题的能力, 主张让学生通过对城乡空间的观察和思考自主选择研究题目, 并运用多种规划学方法, 完成调查报告。根据历年选题类别的数量统计:“针对道路交通和居住社区的研究较多, 其次为公共空间、公共设施和弱势群体研究, 规划管理和文化经济方面研究较少。” (5) 调查报告选题集中在学生较为熟悉的知识点上, 如课程中常被提及的“道路网线规划”和“社区宜居性建设”;近期社会上广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如“弱势群体”“公共空间”“基础设施”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的选题策略, 也成为了参赛作品的高频词汇。针对上述情况, 不难理解学生们习惯性地倾向于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处理起来得心应手的内容加以研究。但换种角度剖析, 这种现象却也暴露出了当下城乡规划社会调研在选题方面的两点不足:其一, 解释阐述型选题大大多于探索类选题, 创新突破意识不足;其二, 紧跟热点潮流, 选题有“讨巧”之嫌, 缺乏冷静分析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一直向学生灌输这样的理念:在正式开展调研之前, 一定要问自己:我的调查内容是否有学术研究价值;我所确定的选题是否切合了时代需求, 具有社会效益。2012 年, 我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师生共同展开了一场以“抢占男厕”为主题的学术调研活动。该课题以现代女性如厕等位时间长为切入点, 将视角对准福州市中心区公共厕所男女厕位分配情况, 从城乡规划专业角度调查并审视了福州市公厕建设现状与两性如厕需求差异之间所存在的矛盾, 引发了人们对于各类公共卫生间利用效率及管理状况的关注, 在业界及社会均取得了较大反响。此次调研课题响应了城乡规划教改理念中“凸显人文关怀”之号召, 在选题阶段即体现了调研者对于“如厕等位时间与身体健康”“社会资源分配优化”及“男女权利平等”等现实问题的深度考量。在调研准备阶段, 学生已有由此及彼、层层递进的冷静分析策略, 将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与本主题相联系, 用辩证的思路去筛选与解剖信息, 不断扩增研究对象的维度及内涵, 最终将选题定为意在调查社会公平性的探索性课题, 这也不失为一次成功的教学实践互动。

城乡规划是个综合性极强的项目, 它可研究的方面绝不仅限于那些已被炒出热度、分析充分的焦点话题上。若非对自身的观点持有“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般的自信, 盲目地跟风很容易被学界权威发表过的观点左右思想, 重复他人做过的功课, 推导别人已经得出的结论, 最终令自己的研究课题落入俗套, 难以达到提升专业分析能力的效果。故而,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是城乡规划社会调研的重要教学任务, 也是推进教改精神的必经之路。它有利于帮助学生打开研究思路, 从身边细微之处着眼, 获取更广阔的实践锻炼空间。

2.2 强化调研目的与调研原则

在进入正式调查研究前, 学生必须清楚为什么要开展这项课题, 应该秉承何种调研原则, 以及调研的侧重点有哪些。上文已经阐述过, 当代城乡规划已由传统的物质规划转向愈发关注精神规划, 与人文需求和社会效益相关的指导思想需在教学活动中传递给学生, 在此便不再赘言。值得一提的是, 在着手社会调研时, 学生在第一时间接触到的可能还会是建筑、道路、水系、基建等熟悉的物质因素, 但这并不代表该项调研的落脚点局限于此。从大环境分析, 中国还处于现代化的完成过程之中, 处在以量的扩张为标志、物质基础建设为主体的高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内, 以经济建设为先导的发展理念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而从城乡规划学科定位来看, 城乡规划承担着引导城乡空间资源分配, 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任务。所以, 规划者须在调研时剖析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明确服务对象的内在需求, 始终牢记调研目的与调研原则, 以免偏离了调研主线。这也是城乡规划教育工作者需向学生强调并落实的。

以笔者曾辅导的 “城市规划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评优大赛”获奖作品为例:《读书先买“黄金屋”?!——福州市鼓楼区“学区房”现状调查》和《“禁”遇!思“迁”——关于福州市全面禁止住宅商用引发的调查与思考》, 此二者皆为关于福州市民用住宅利用模式的专项研究。参与课题的学生们不拘泥于搜集及总结调研区域中人口指数、交通位置、市场环境等实物因子, 而是分别从历史、文化、经济、政策、管理、人性等方面调查了“学区房热”和“住宅商用”现象的内在动因, 以“过去-现在- 未来”三位一体的原则剖析社会热点, 将调研重心置于民众之所需、民众之所感, 从源头把握住了问题的核心, 为解析“学区房热”与建立“住宅商用”科学评估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而达到了在实践中领悟、在调研中成长的教学效果。

2.3 调研方法之改善

2.3.1 坚持多学科借鉴- 协作模式

为配合城乡规划“由应用型人才向‘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过渡”的教学培养新策略, “多学科借鉴- 协作”的调研模式势在必行。

城乡规划学科具有强烈的综合性特征, 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与融合, 多学科、多专业的协作与交流已经是城乡规划常见的工作方法, 社会调研环节也不例外。城乡规划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 它涉及地理、经济、社会、交通、文化等多方面内容, 但又不是几门课程的简单叠加。在调研实践中, 教师有义务引导学生积极调动“整体观”的思维能力, 主动将统计学、社会学、新闻学、历史学、建筑学、地理学甚至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 将调研中捕捉的点状信息组织成“线”, 将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带入课题研究中, 以各学科间的相似性与互补性完善城乡规划调研框架, 从而使调研成果更加丰富而信实。

2.3.2 资料采集应具前瞻预测性

城乡规划的实质是对于未来空间的把握与设计, 而非对某一区域历史和现状的深度解析。《马丘比丘宪章》及《华沙宣言》都曾指出城市规划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它的研究对象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与复杂多变性, 而城乡规划调研的作用之一便是将这种不确定性尽可能地缩减。正如吴良镛先生所言:“规划师不仅需要具有一般的文化常识, 更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修养, 高瞻远瞩地看到当前的动向和未来的发展。” (6) 在调研的资料采集阶段, 规划者不仅应将注意力放在已经出现或正在发生的社会现象上, 还需更近一步地探求研究对象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 将其走向进行初步预判, 并按图索骥地搜寻相关信息, 为跟上时代步伐、制定出顺应城乡发展节奏的规划方案做好准备。

2.3.3 角色意识的培养与共识建构能力的运用

教改理念在城乡规划调研中的又一特征是加强了学生共识建构能力的培养, 帮助他们以“角色代入式”的方法顺利完成与被调研者的沟通交流。文献调查法、实地观察法、访问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为四种常见的社会调查方式。除文献调查法外, 其余三种都离不开与人打交道。自我意识较强、缺乏与人交流的技巧, 这已成为当今社会对90 后的诟病缘由。然而, 城乡规划调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 (7) , 与调研对象之间缺乏有效交流将会导致调查工作进展艰难, 最终获取的调研成果深度欠佳的不利局面。基于此种情况, 城乡规划学科在教改进程中增加了关于社会调查方法的课时比重, 并将访问调查法的概念及类型、访问调查流程与工作技巧、被访问者心理分析等内容明确列入教学大纲, 为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与共识建构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此同时, 城乡规划教育工作者也正在通过“共性与个性”“私密与表现”“残疾与健康”等能体现被访对象差异性的专题训练使学生认识到规划受众群的不同需求, 使学生们不仅能从调研者、规划者的角度为当地居民出谋划策、营建美好的发展蓝图, 还能切实理解交流对象的思维立场与价值取向, 让调研活动开展得更加和谐顺畅。

2.4 调研成果的利用与反馈

城乡规划社会调查不是简单地资料搜集和加工的过程, 它需要将调研内容理性整理并如实地将相应信息反馈给政府、开发商、学术界以及当地居民, 让调研成果服务于社会。在此阶段, 城乡规划教育工作者要肩负起提高学生专业分析能力和公正处理能力的任务。

无论进行哪项课题研究, 调研者收集的资料一般都是纷繁而错综的现实表象, 而表象背后的动因、社会问题的核心要素, 都是需要被识别、被归纳的。对于刚步入专业领域的学生来讲, 最困难的莫过于难以做出恰当而不失平衡的选择:城乡规划的每一项举措都是为了保护社会和民众的利益而制定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群在所有时刻都有被满足某种利益的渴望 (8) 。如何在调研实践中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力, 从而使他们区分出问题的轻重缓急;如何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领悟价值取舍的要领以及增强行为决策的控制力, 这的确是个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

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城乡规划学科自成立起就与政府意志紧密相连。外界常常认为规划师扮演的是管理者与指挥者的角色, 因为他们能够安排并主导公共空间的建设, 从而大为影响人们的生活现状与未来发展。也许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 有部分城乡规划从业者也已产生了心理优越感, 习惯了“高瞻远瞩”地考虑问题, “自上而下”地单向制定规划方案。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们就是要令学生们脚踏实地地将调研信息如实总结并公正处理, 履行“研究成果惠及大众”的学科准则, 在调研的收尾阶段体现出对于人的平等关照和对于社会公正的推进作用, 让学生明白规划师应是公众意志的捍卫者以及民生利益的维护者。

3. 结语

城乡规划教育改革仍在进行中, 各方对于学科理论及实践探索的改良之策都持有不同见解。本文仅以教学活动中的城乡社会调研为范例, 分析了教改理念在该环节中的体现, 阐释了现阶段的教育工作者是如何化压力为动力, 将教改思路落实在人才培养任务中的。作为城乡规划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 笔者深知转型期社会调查教学的重要性, 愿与同仁一起积极尝试教学思想与方法的创新, 为城乡规划人才之培养尽献绵薄之力。

摘要:城乡规划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教育工作者对城乡规划教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探索方兴未艾。对于规划从业者来讲, 社会调查是认识规划对象的重要手段, 也是自身必备的职业素养。因此, 本文首先归纳了近几年城乡规划教学理念的发展与新趋势, 然后以社会调研这一教学环节为切入点, 从城乡规划社会调研的选题、目的、方法和成果汇报这四个方面探究了教育改革思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渗透情况;同时, 笔者以亲身教学经历为基础, 体悟了调研实践对城乡规划教改理念的深化与推进作用。

关键词:城乡规划,调研,教育,改革,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和平, 李浩.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2].易华, 诸大建.“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观点综述[J].城市管理, 2005 (1) :42-44.

[3].吴良镛.以城市研究与实践推动规划发展--在2004城市规划年会上的发言[J].城市规划, 2005, 29 (4) :9-13.

[4].范凌云, 杨新海, 王雨村.社会调查与城市规划相关课程联动教学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 2008, 17 (5) :39-43.

[5].李浩, 赵万民.城市规划教育中人才培养观念的改革探析[J].规划师, 2007 (11) :65-67.

[6].谭少华.城市规划教育的人文社会科学思想导入[J].高等建筑教育, 2008, 17 (6) :6-9

[7].陈征帆.论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素养及教学模式的应变[J].城市规划, 2009, 33 (9) :82-85.

[8].沈青基.论城乡规划学学科生命力[J].城市规划学刊, 2012 (4) :12-21.

[9].赵亮.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报告选题分析及教学探讨[J].城市规划, 2012, 36 (10) :81-85.

[10].侯丽, 赵民.中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回溯与思考[J].城市规划, 2013, 37 (10) :60-70.

生涯规划始于基础教育 篇10

生涯教育是什么?

生涯,就是生命的涯际。生涯教育,就是生命教育,是针对生命过程实践的教育——而不仅仅是以生命为对象的关注。作为生命生涯的过程实践,生涯可以从三个维度加以理解:时间维度、空间维度、状态维度。

就生涯的时间维度,古今中外皆有哲人或经典述及。比如,《易经》乾卦六爻的爻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整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九五,飞龙在于,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这正反映了人一生的生涯走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更具操作指导性的,如孔子认为的理想人生是“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如此,儒就给了生命生涯一个不断精进自强不息的成长历程。而在这个成长历程里,也明确了各个阶段的核心生涯任务与目标。20世纪40年代,美国生涯发展大师Super(舒伯)提出的“生涯发展观”,把生涯区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退出”五个阶段。

所有这些生涯理念、理论,都说明了生涯的时间观:(1)特定的生涯时段,有特定的生涯使命等待完成。如果很好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生涯会得以顺利展开,个人潜能会获得充分展现;(2)各个阶段的生涯任务不会因免修而消失,比如,小时候没有养成的好习惯,会持续对人生制造麻烦;(3)推迟完成的生涯任务称为“补课”,所有的补课成本都是越来越高昂。比如,若“十有五”之前没有很好地完成“小学”之“洒扫应对进退周旋”的任务,那么也很难有志于学(这里的学,指的是“大学”,即明明德之学)。如果没有志于学,那么未来就很难立得住、很难度过惑之年,及至到了“五十”而成为“坏人变老”,处处为难社会。或者,按Super的理论,如果在成长阶段,没有建立良好的习惯系统、人际互动素养,那么在“建立”期就很难有“好奇心”“勇气”“整合能力”以顺利完成对“属于自己的世界”的探索,从而无法找到一个内心认同、愿意承诺与付出的职业生涯定位。如果已经步入不惑之年,进入生涯的“维度”阶段,这时如果没有足够的创造力累积,这时想要学习“与时俱进”的新知识体系,其难度之大往往会让这个阶段的人望而却步,最后只好为未来的遗憾埋下伏笔。

就生涯的空间维度而言,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都会扮演不同的角色。所谓的生涯,就是扮演好该扮演的角色的整合。Super认为,人有六大角色对生涯具有决定性影响:子女、学生、休闲、公民、工作、持家。在3岁前如果子女角色没扮演好,没有获得来自父母足够的爱与照顾,没有培养起足够的信心,那么对未来将会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3岁后学生角色出现,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符合规律的学科思维,将是这个阶段的关键角色。另外,通过休闲建立更广泛的人际网络,使自我资源、信息空间得以拓展。总之,生涯发展的本质,其实就是这些角色平衡推进的过程。生涯发展,绝不仅仅是职业发展。

生涯的状态维度,指的是在每一个生涯时段、每一种生涯角色里,人的体验状态是什么样的。这是一个情绪变量,用来衡量生涯的幸福感。生涯发展,并不是一个工具主义的“投资—回报”逻辑,生涯发展就是生涯本身。我们并不是为了过好“建立期”“维持期”才好好地过好“成长期”的。过好成长期本身,就是生涯。所以,生涯发展不是把自己当工具与目标的过程,生涯发展就是每一个充实、快乐的当下组合起来的整体。

由生涯的时间、空间、状态三维度可以清晰地知道,生涯其实深刻地涵盖了生命与生活,甚至要比“生命教育”“生活教育”里的生命与生活更有活力与整体性。所以,基础教育阶段加入“发展”职能,可以直接过渡为“生涯发展”职能。而且,从生涯发展的时间维度可知,生涯发展教育有系统地执行越早,越有价值。

有一群诺贝尔奖获得者被问及“什么时候学得一生最重要的东西”,他们的答案大都是“幼儿园”。在幼儿园里,他们学会了“要别人的东西时,要征得别人同意”“得到别人的好处需要表达谢意”,等等。作为一个人的本质,其实就是这些洒扫应对进退周旋中展现出来的素养。

生涯教育要应对什么问题?

为何现在特别提出在基础教育体系里加入“发展”职业,难道学校教育之前没有这个职能?中国传统的教育是把“教书”“育人”合而为一的,即经师与人师是合一的。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老师也在为学生做人格熏陶与塑造。但是,随着时代演进,种种因素使然,“人师”越来越难得、难做,教师越来越标准化为一种岗位。这就使得,学生“发展”的职责在慢慢离开教育体系,标准的教育体系里只剩下“教书”使命。这个具体的表现是:

(1)学校教育的“科学化”(分科之学),使老师越来越被工具经为“××老师”,比如,“我是一名数学老师”“我是一名化学老师”。这样,老师的焦点更多关注的是分科之“学”,以及学生在这个“学”上的成长与成绩。笔者回忆自己的受教育过程,深切感受到老师对于学生在自己学科取得好成绩的“由衷喜爱”。这样一来,学生就成为一个被各种学科价值组合起来的价值联合体,而不再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而且也没有人特别关心这个个体。

(2)社会上升路径的单一化。时代发展,必然是越来越专业化、标准化,进入精英阶层的要素越来越明确。现实里,“985”“211”似乎就是中国社会精神阶层的后备队。有一个对当前当红的一线CEO的小样本调研(这个名单里有马云、姚劲波、马化腾、丁磊、周鸿祎、雷军、李彦宏、张朝阳、刘强东、王兴、王小川、古永锵等),结果是:25%是不入流大学,20%是一般重点大学,55%是名校。诸如此类的现实,都在强化一个唯成绩的一元化学校教育激励体系。似乎,一个人的价值就在其成绩。

(3)教育的产业化、投资化使教师角色空间越来越窄,这些使得教育越来越失去“育”的功能。家庭、学生、学校、教师之间不再是一种“育人”的关系,而更倾向成为一种交易关系。在《易经》蒙卦里特别讲教育要“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即教育者与受教育是有位差的。但现在,这个位差似乎因为交易关系反过来了。成绩好的学生,似乎成了学校里的“甲方”。

这种种原因,导致的结果就是:教育体系里的相关者(老师、学生、家长等)都不再关心学习的育人目标,而只关注成绩提升的绩效目标。基于这种一元化的标准,学生之间往往以分数分等级,形成相互敌视的亚群体,这进一步加深了价值观的扭曲。等到进入大学,当“自由”的空间到来的时候,学生面对多元的选择空间,突然茫然无措。

《纲要》恰在其时,如果不回归“育人”的教育本质,那么正规的学校教育将与市场化的教育不再有区别,而且效率会更低。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在基础教育阶段广泛开展生涯意识启蒙教育,这样可以激发教育相关者,重新审视、思考教育的关注“人”的本质。当然,这样的良好初衷要有作用,还需要激励体系配套。这个配套体系就是新高考改革,即高一时的“6/7选3”“取消文理分科”“取消一二三本批次划分”“高校三位一体招生”等。也就是说,让基础教育的最终出口多元化,以此来强化基础教育实施过程里,关注人的多元化发展与成长。

通过系统的生涯教育启蒙,如果学生、家长、教师都能生出一种“生涯观”——时间观、空间观、状态观——那么就会适当减少对分数的关注权重,而分一些能量关注个人的全面成长与发展。再配合新高考改革,生涯教育就更可以有效地促进基础教育体系里的学生多元成长。

为什么要在基础教育里进行?

2007年12月出台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和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推进,提出更高更具体的要求。该通知要求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了一定的体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拿到人社部职业指导师认证的人员也有几十万了。但是,真正一线从事高校生涯教育实际工作的辅导员们(高校一般没有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专职教师设置),普遍没有从这项工作里找到成就感。一则缺乏必要的激励体系,二则这件事很难看到成效。从生涯发展的规律来看,这个阶段生涯发展的许多关键期已经过去,这时进行的生涯教育更多是“补课”行为,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如同,要对一个已经长得有些歪的粗树进行塑形,难度之大而使相关参与者越来越失去效能感。

人的生涯发展,就是一个逐渐失去想象空间的过程:小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无限可能性。随着时光推移,人越来越被定型。所以生涯教育实施得越早,越能够在个体生涯发展的关键阶段注入关键成长要素。比如,现在你就可以反思一下,作为一个工作者创造价值的根本技能、品质都是什么时候修炼得来的?估计大多数人都会回答“小时候”。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生涯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事,更是家庭教育的事,即,生涯教育不仅仅要“基教始”,更应该“零岁始”。

如何做:ANSEE

基础教育里加入“发展”职能,加强“生涯教育”,无疑是好的,但要避免把一件“育人”的事转化成了另外一个学科的课,成为学生新的负担。美国的做法可资借鉴:组织专家团队,做广泛调研,制定不同阶段学生的生涯发展目标体系,从自我认知、关系互动、世界认知等方面定立了比较多元的、丰富的结果指导体系。而对于具体的生涯教育实施方法,不给明确的规定。这样,反而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经验与智慧。笔者的一位好友,时任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课程建设研究院秘书长的张振笋老师,曾经一手建立起职业院校生涯教育的示范,他说:“我现在都不愿意提‘生涯教育’这几个字,因为教育本身就包括有生涯教育。过分提生涯教育,试图在教育之外另立一个‘生涯教育’,一定不会有好结果”。我非常认同张老师的观点,生涯教育要有价值与作用,需要融入教育里面去。

当前理想的做法就是借鉴美国经验,从目标入手,构建出一个“生涯教育”乃至“教育”的育人目标体系。然后给学校自由度,让学校创意发挥,只要达成目标就可以。这个过程的具体实施模型ANSEE:Aim-Need-StructureExecutive-Evaluate,即设定目标、研究学生阶段特征与需求、设计方案体系、具体执行、评估反馈。

A的部分最为关键,可以邀请高校生涯教育专家、中小学优秀教师组成专家团,对优秀毕业生、职业人做“素质访谈”“生涯发展访谈”,从而提炼总结出阶段目标模板。然后把这个目标体系,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N)进行目标的阶段分解。基于此,制订具体的方案框架,然后进行实施。这里的实施就不仅仅是一节生涯课那么简单了,而是要让生涯教育遍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里。可以基于阶段的“素质”标准进行结果衡量,从而为之前的生涯教育实践提供有方向的完善与修正。

努力填平城乡教育鸿沟 篇11

从城市与农村的差距来看,东、中、西部的差距都有逐渐减小的趋势。相比而言,东部地区的城乡差距最大,中、西部地区城乡差距较小

在“老师,在马路上面也有人走路的那个,叫什么?”2013年,广西常青义教的志愿者刘莉带着24个孩子来南宁参加比赛,其中一个孩子这么问。他们来自广西百色市田东县上法中学,七年级了,24个人中有22个是第一次来到自治区首府。

刘莉非常惊讶,回答是“天桥”——城里孩子常常走过的天桥,十几岁的他们只在电视中看过。

广西常青义教,是组织城市优秀退休教师到区内农村贫困地区学校,以志愿者身份帮助学校提升教学和管理水平的公益组织。刘莉是南宁市十四中的数学高级教师,2009年退休后即加入常青义教。

类似的,还有“美丽中国”。在2008年成立,招募美中两国的优秀大学毕业生成为项目老师,前往资源匮乏地区进行为期两年的支教工作。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2010年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如是说。纲要还指出,“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2012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决定将“入学机会、保障机制、教师队伍、质量与管理”确定为评估指标,开展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的评估认定。

《中国新闻周刊》在同年刊发了一组《教育均贫富》封面报道。本刊记者实地探访了以实际行动促进教育均衡的“美丽中国”云南项目点,采访了广西常青义教退休教师。

如今,3年过去,他们仍在行动着;而横亘在他们面前的那道墙——城乡教育差距,有所松动,却依旧高耸。

农村学校看上去很美

从云南昆明市到临沧市云县茂兰镇,大巴要坐7个小时。这是一个位于茶马古道上的百年老镇,一条泥泞的青石板土路,便是茂兰镇哨街的全部。转进两个小胡同里的狭窄水泥路,走十多分钟,再绕上一段悬崖,直到看见一座稍显破败的红色木质校门,就是哨街学校了。

2010年夏天,肖璇来到哨街学校时,面对的是大致相同的光景。肖璇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在哨街学校带着孩子晨练,教他们读《山海经》。2012年4月,肖璇因为健康原因提前结束支教,回到北京。

之后,南开大学曹润东、吉林大学毕业生王赛赛等大学生,作为继任者接过了哨街学校的接力棒,还有北京师范大学郑煦、浙江大学刘鑫。与破败的校外不同,学校里别有洞天。初中的新教学楼有4层,刷着黄白相间的外墙。教室里有遮光窗帘、双人桌椅,甚至还安装了一套可触控的电子白板。每位班主任老师,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这让曹润东非常意外。

他们住在学校旁边一位老木匠的小院落里。房檐下挂着喂鸡的玉米棒,院里种着君子兰、仙人掌和李子树。家里还有太阳能热水器,宽带下载速度达到每秒3兆至5兆。

事实上,随着“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等各项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陆续推进,在如今的农村地区,人们印象中的土坯危旧校舍已经很少了。

茂兰镇哨街学校的五年级学生鲁银凤。哨街学校没有医务室,学生们生病后都得去镇上的私人诊所,这是令老师们担心的事情。图/受访者提供

距今最近的一项举措是在2013年末,教育部等多部委联合颁布《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5年共投入1750亿元,到2018年,使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基本达标。

哨街学校的孩子们,每天早上还可以领到一个热鸡蛋、一袋牛奶。食堂每天中午供应免费酱肉末,男生们抬着去班里分,一人一勺。米饭可以敞开吃。这些待遇,有赖于2011年国务院启动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由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课题组完成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3-2014》显示,“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后,6至15岁各年龄段男女学生平均身高同比增加0.4和0.6厘米,体重均增加了0.3公斤;西部小学男女生的贫血率下降了3.3和3.9个百分点”。

看上去,一切都很美。然而,王赛赛却发现,哨街学校与城市学校的差距,仍体现在各个细节中。比如,这里没有专职保安、后勤、物业人员。如果灯坏了、玻璃碎了,得校长和老师们亲自出马。更麻烦的是,学校没有医务室。学生们有个头疼脑热,不得不请假去镇上的私人诊所。

附近双江县的一所中学,很早就装了视频监控,全校40多个,能用的却不到10个。没有后续维修经费,好的硬件设施往往成了“一锤子买卖”。早些年购置的老旧电脑,也大致如此。

山西师范大学教授郝琦蕾,曾在国家级贫困县山西吉县调查了6所小学。只有 1 所小学能联网,只有1所小学有1位信息技术教师;两所小学有机房,但是电脑台数非常少。

农村高于城市的,大概只有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了。

城市小学生均计算机台数、生均实验室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量等指标都明显高于农村。2013年,新疆小学生均图书 12.77 册,远低于浙江小学生均图书 25.5 册;新疆每百名小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 5.97 台,远低于浙江每百名小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 15.6 台。

根据《2013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我国东、西部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差距仍然较大。其中,西部地区广西、贵州、云南等地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最高的地方是北京,为21727.88元。河南省最低,前者是后者的5倍多。西部地区最高的是西藏,只占到北京的近6成。

“从城市与农村的差距来看,东、中、西部的差距都有逐渐减小的趋势。相比而言,东部地区的城乡差距最大,中、西部地区城乡差距较小。这说明一方面,需要警惕中西部地区的“低位均衡”现象;另一方面,还需要缩小东部地区城乡之间的差距”,李玲教授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她是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城乡一体化教育体制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主持人,预计今年将出版《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体制机制研究》专著。

她还注意到另一类情况。“在同一座城市的不同学校,硬件及资源差距也在逐渐加大。这同样值得我们重视。”

悬殊的师资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位于巴马瑶族自治县的甲篆中学成为广西常青义教的第一个项目点。2012年,《中国新闻周刊》采访了志愿者金洪滨,他一年中有三分之一时间呆在甲篆中学。3年过去,记者得知,因身体原因,年纪超过65岁的金老师不再作为志愿者了。期满一年后,广西常青义教也结束了对甲篆中学的支持。

与金老师同批进入的志愿者、退休高级教师刘莉,坚持至今。初到甲篆,学校教师们的松散让她印象深刻。如果第一二节没课,老师们就可以慢悠悠地买个菜再来上班。没有集体备课,不知道课程标准,对学生心理也不那么关心。

一位学者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测算,2010年我国农村中小学专职老师中,具有研究生和本科学历的比例远远低于城镇中小学。以城镇小学为例,研究生学历占0.224%;农村小学仅占0.0299%。相反,高中学历的专职老师,城镇仅为12.18%,农村则是两倍以上,为28.12%。

东、西部差距也很明显。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北京54981名小学专任老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到一半以上;西藏18834名小学专任老师中,高级教师不到三分之一。此外,北京还有1286名研究生学历的小学教师;至于西藏,只有少得可怜的17人。

在云南哨街中学,长年没有音乐、体育、美术、劳技课。“美丽中国”志愿者到达之前,全校只有一位生物老师。像生物、政治、地理、历史这类“副科”,一直都是由主课老师兼任。“如果是年轻老师,基本上什么副科都教过了。”王赛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哨街中学并非孤例。李玲教授研究显示,在总量上,全国小学阶段不缺教师,但却存在结构性缺编现象。以体育老师为例,全国需要481226~641635名,实际数量却仅为253766人(2012年统计数据),缺口达到20万~40万人。

在农村,教师培训机会大多落在校长身上。“美丽中国”临沧地区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云南曾有一位农村学校校长,去上海学习了一个月,回来后主抓校园卫生,要求学生们一天打扫三次。至于别的举措,他认为“不适合我们”。

教师交流是为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育均衡的一项举措。各地都制定了支教教师选拔标准,一般要求达到一定教龄、业务能力突出,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然而实际上,城镇学校担心优秀教师交流会影响本校的教学水平和升学率,一位学校管理者向李玲教授“透露”,“某个老师不好好干,业务成绩很差,下个学期就被轮去支教了。”

在中国,教师不属于公务员系统。不过,《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事实上,很多地方不能达到。

2009年,我国又开始实行教师绩效工资分配政策。此后,“农村教师收入虽有较大提高,但农村教师死守工资,城市教师增收门路多,加上城乡生活设施环境的较大差距,农村教师失落感比以往更大。”李玲说。

乡村教育条件和工资待遇较差,对优秀教师的吸引力较弱。去年底,由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课题组完成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3-2014》显示,农村教师队伍中有51.2%的人被初次配置到乡村学校,但在二次配置中有56.9%的教师调进了县城。在县域教师流动中,有67.3%为“向上流动”,28.2%为“平行流动”,只有4.5%为“向下流动”,而且流动者多为年轻教师、高职称教师和优秀教师。

事实上,国家已经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如免费师范生计划、农村特岗教师计划、国培计划等,以提高和充实农村师资。2013年9月,国家还决定对连片特困地区的乡村老师给予生活补助。

在山西国家级贫困县石楼,在职农村教师每个月补助为300元。在云南哨街,这个数字是500元。还有一些贫困地区,由于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这项补助无法执行。

在广西田东中学,常青义教志愿者刘莉和同伴们费尽心思培养出的教学骨干,先后调离了学校。刘莉支持的数学组,已经走了3个老师去县城中学任教。

愿景不断被现实修正

一年有多少个月?有孩子回答:30个月。

在哨街学校,“美丽中国”的项目老师们发现,初一的孩子们有的仍不会汉语拼音,不会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从老师到学生,只在语文课堂上说普通话。孩子们常常将普通话与方言混淆。

这些表象背后,“最大的差距是自信”,已离开项目点的老师肖璇说。她印象中的农村孩子,不适应小组教学、只知道闷头记笔记;知道正确答案也不敢开口说出来。至于人生规划,孩子们往往遵循父辈的方向:种绿茶、开拖拉机、到外地“卖工”。

王赛赛初到哨街,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偌大一个中学,居然没有一块钟表!学生们上课迟到,老师们在课堂上翻手机看时间。为此,他发起了“每室一钟”项目,募资三千多元,为23个教室挂上了钟表。

在城市长大的志愿者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城鄉教育差距”这六个字的沉重含义。更确切一点说,是城乡差距。曹润东对此有着自己的看法,“教育是一个地区社会生态系统的缩影。其实,家庭教育差距和人们的教育观念是最难弥补的。”

有的农村家长为生存所累,无暇顾及孩子教育;还有家长信奉“读书无用论”。一个班四十多个学生,开家长会,最终来的家长以个位数计;县里开啤酒节,有家长干脆把孩子接走玩耍,不上课了。

前些年,“美丽中国”还在云南临沧安排了不少美国教师。不料,绝大多数有外教的学生英语成绩与本地老师学生成绩持平,甚至严重落后——在农村,应试教育色彩仍比城市浓厚。课堂活跃了,氛围不严肃了,学习效果反而差了。

2014年起,“美丽中国”已不再招募美国老师。

“美丽中国”还做过一些校长访谈。当被问到项目老师需要提高什么时,当地校长们普遍反映,希望项目老师要多管学生、敢于管学生。言下之意,要更严格苛刻地批评教育,而不是西方那套和风细语般的表扬鼓励。

曹润东起初并不赞同。但很快,越来越多的事实告诉他,校长的话有一些道理。

“当家长不讲道理、只用体罚时,孩子们会习惯于从一件事情的后果来推断这件事的错误到底有多严重”。他教育学生只是耐心讲道理,连罚站都不忍心。但各种迹象显示,很多孩子并没有把他的话当回事。

这些优秀大学毕业生们的理想愿景,正在被农村现实一点点地修正。他们从小耳濡目染,相信考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在农村,他们学会接受,分数与成绩不是唯一,“教育”与“上大学”是两回事。

肖璇离开项目点后,一直记得一个特别的女孩。女孩15岁了,还在上初一,成绩很差。有一天,女孩直接来找她,“我要退学,但不是你想象的那样。读书不是我最好的出路”。

城乡教育不平等及转变 篇12

一、农村教育弱势探因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国情已经决定发展经济我们必须要重视占更大人口比例的农村。农村人数远多于城市人数,理论上应当涌现出更多的人才来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然而一直以来,国家重视城市教育的不断创新改革,而作为对立概念的农村教育忽视了自身的建设机理,把城市教育当做其发展的目标。在这种观念下,农村教育的发展不仅仅缺乏自身特色,更大的问题则是很大一部分农村孩子得不到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对于我国农村来说,大部分农民的文化水平低下,科技素质较低,思想观念落后,这严重阻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妨碍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劳动力素质低下严重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致使农村经济仅仅处于农业劳动获取利益阶段。政府为了发展农村教育也做出了一些努力,但在农村长期以来的教育观念下,用城市教育体制、办学模式以及教材、教学方法来创办农村教育,虽然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但并不符合农村的需求。到目前为止,农村教育的资源仍然有限,因此面向的对象并不是全体学生,而是极少数的尖子生。为了极少部分学生的升学情况,忽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即使是在城市,所有的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会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何况在教育相比于城市极其落后的农村,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很难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技能水平。

二、城乡教育不平等探究

究其原因,城乡教育不平等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教育资源的不平等,而是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随着国家发展,改革的不断创新与进步,中国在教育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但城市和农村在根本上处于不同的地位,人力资源、物理资源和财力资源也处于不同的水平状态。首先是城市与农村自建国以来的地位就不处在一个等级上,改革开放后城市的发展更是迅速,尤其以沿海城市深圳、广州、珠海、厦门等。反观内陆,除高速及铁路交汇处和河运中心城市,其余农村只能靠自身特点来发展自身。经济能力也是相差巨大,由此而表现出来的地区之间所拥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上这几个因素上拥有量的落差,村教育落后也就不足为奇。近年来,国家在农村教育经费支出上在逐步加大,明显表现出对西部贫困地区的支持,并在农村教师工资及福利上做出调整,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高考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优惠政策也是国家重视发展西部地区人民素质的重大举措。其次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城乡二元体制,这是自建国以来就有的,只是到后来才被提出来。所谓城乡二元体制是指城乡之间平等发展的一种体制障碍,是一种以户籍制度为壁垒,在城市和农村分别建立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机制,造成城乡之间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等不对称的一种制度。

三、城乡教育的转变

城乡教育转变是我国必须面临的一个转型,国家在做出一些努力的同时也发现了在努力后所表现出来的不足,国情的基调没有多大变化,但时代的潮流总是风起云涌。如农村人员大部分涌向城市,随之而来的状况有两种:一是留守儿童与祖辈一同生活,没有父母的监护教育问题更加严峻,向着比较恶劣的方向发展,另外一个是孩子随父母一同来到城市借读,这一趋势也在逐年加剧,据统计,今年我市新生数量仅外来人员子女就比去年多了10%,达到9.8万人。这一现象虽然还在加重,但是农村教育在我国的重要地位仍不得削弱,需要更强劲的发展,协调好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教育是一个应该被着重强调的方面。

总结

在当前国情下,教育体制改革是国家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而要做好必须要尽到更大的努力才行。要做到城乡教育平等应当尽力做到以下几个具体方面:第一,以高度的责任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二,以教师资源合理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三,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四,以学校合理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五,以优质资源共享和乡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健全教育设备资源监管制度,合理分配资源,做到在对的时间给正确的人以正确的方式传授正确的知识。

摘要:教育是根据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需要,通过传授知识使受教育者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陶冶道德品质、发展智力创造力的一种活动。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需要和促进国家发展的人。因此,教育无论是对一个家庭还是一个社会来说,都是十分关键的。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一样,都是祖国的希望,都应受到同样平等的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城乡居民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城乡教育不平等现状逐渐改善。

关键词:教育不平等,基础教育,转变,教育政策

参考文献

[1]吴愈晓.中国城乡居民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及其演变(1978—2008)[J].中国社会科学,2013(03).

[2]李煜.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中国城市子女的教育获得(1966—2003)[J].中国社会科学,2006(04).

[3]蒋中一,戴洪生.降低农村初中辍学率和义务教育体制的改革[J].中国人口科学,2005(04).

[4]杨俊,黄潇.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分配差距的内在作用机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0(03).

[5]王定华.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进展[J].课程.教材.教法,2015(11).

上一篇:宽带低噪放论文下一篇: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