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的监督检查(精选10篇)
城乡规划的监督检查 篇1
摘要:针对城乡规划的监督检查在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从城乡规划的法制监督与行政监督检查两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指出只有加强城乡规划的监督检查工作,才能保障科学和严肃地开展城乡规划工作。
关键词:城乡规划,监督检查,城乡建设
0引言
为了加强对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提高城乡规划的严肃性,《城乡规划法》专门设立了“监督检查”一章,强化了人大、公众以及行政机关对城乡规划工作的监督检查,以及具体的各项监督检查措施。其目的就是从法律上明确城乡规划的监督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城乡规划对城乡建设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促进城乡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1城乡规划的法制监督
1.1 人民代表大会对城乡规划工作的监督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政府和法院、检查院的工作进行监督,这是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的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的主要职权之一是对本级人民政府的工作进行监督。《城乡规划法》第五十二条,明确规定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向人大或及其常委会报告规划实施情况和接受其监督的法律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城乡规划工作要进行专题报告,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主动进行报告。
1.2 行政机关自我对城乡规划工作的监督
行政机关内部的层级监督,是指对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等执行情况,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下一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监督。
城乡规划的层级监督包括:
1)对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检查。如省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地方政府对省级政府审批的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
2)检查城乡规划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例如规划许可程序是否合法,是否建立了规划公示制度,城乡规划是否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等等。
1.3 公众对城乡规划工作的监督
城市规划是重要的公共政策之一,它关乎国计民生,是社会舆论的焦点。因此,在城乡规划法中,明确了城乡规划公开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城乡规划的严肃性体现在已经批准的城乡规划必须遵守和执行,公众监督是保障城乡规划严肃性的重要途径。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行政机关的自我监督,比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下级政府及规划部门的监督检查,人民代表大会对城乡规划工作的监督,比如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及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对同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工作方面的监督检查,并依法公开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情况和最后的处理结果,便于公众查阅和监督。但同时《城乡规划法》也规定,遇到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等按照相关法律规定不得公开的情形,则不能公开。
2城乡规划的行政监督检查
2.1 城乡规划行政监督检查的内涵
城乡规划行政监督检查,又称行政执法监督。是指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对建设单位或个人是否遵守城乡规划法律、法规或规划行政许可所做的强制性检查的具体行政行为。城乡规划行政监督检查,是对建设单位或个人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城乡规划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进行查处。即通常所说的对管理相对人的监督检查。
2.2 规划行政监督检查的建设工程的具体内容
《城乡规划法》规定,规划行政监督检查的城乡建设工程包括须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各类建设工程、地下工程以及改变建筑物外形和色彩、设置雕塑、户外广告等城镇规划区内的工程,和须办理《乡村规划许可证》的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及公益事业建设、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等乡、村庄规划区内的工程。
根据《城乡规划法》第四十条规定,主要把建设工程划分为建筑工程、道路交通工程、市政管线工程三大工程及其他工程。
1)建筑工程。
按照建筑类型来分,建筑工程又包括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居住建筑、公共建筑)、构筑物和农村建筑等。
2)道路交通工程。
道路交通工程又分为对外交通和城乡道路广场等内容。
3)市政管线工程。
市政管线工程则包括地上和地下的供水排水、电力通信、热力燃气、专用管线等内容和管线综合。
此外,其他工程还包括环境工程、防灾工程等工程建设内容(见图1)。
《城乡规划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了要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必须要符合城市规划,办理规划审批手续。
《山西省城乡规划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城市的地下空间要开发利用,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并且需办理相关的规划审批手续。工程建设项目中如果包括地下工程,那么在办理规划许可时不仅要办理地上工程的规划许可还必须办理该部分地下工程的规划审批手续。
须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规划许可手续的地下工程包括:单独开发的地下交通、能源、通信、商业、仓储、人防工程、管线等建设项目。
《山西省城乡规划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了必须到当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另外一种情形,即在城市、镇规划区内对建筑物的外形和色彩进行改变并在规划区内设置户外广告、雕塑等情况,都须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城乡规划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了核发乡村规划许可证的工程类型、程序和发证部门以及村民住宅建设的管理办法等。
《城乡规划法》第四十一条中涉及的名词作解释如下:
乡村公共设施,系指由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乡镇企业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建设的用于乡村社会公众使用的或享用的公共服务设施。比如乡村文化教育设施、乡村医疗卫生防疫设施、乡村文艺娱乐设施、乡村体育设施、乡村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乡村商业金融服务设施、乡村行政管理与社会服务设施等,也就是为乡村人口和社会服务的公共建筑设施。
乡村公益事业建设,系指直接或者间接地为乡村经济、社会活动和乡村居民生产、生活服务的公益公用事业建设。比如乡村公路与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乡村自来水生产建设、乡村电力供应系统建设、乡村通信与通信设施建设、乡村防灾减灾设施建设、乡村生产与生活供应系统建设等,也就是支持和维持乡村健康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是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审定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方案以及建设工程施工图,从而确认建设工程与规划要求相符的法律凭证。《城乡规划法》明确赋予了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实施规划行政许可的权限。有没有、按没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要求进行工程建设,是区分合法建设和非法建设的判断标准。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如果在工程开工前没有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在施工时违反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所规定的内容,应根据《城乡规划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承担法律责任。
2.3 规划行政监督检查的内容
建设工程从开工到竣工是一个连续的建设过程,对于建设单位在建设活动中是否严格遵守规划许可的要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有必要进行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包括建设用地坐标、面积,建设工程的坐标、标高、平面布局等与证件是否相符,以及工程竣工后的规划核实等,其中建设工程竣工后的规划核实(也称竣工规划验收),是城市规划实施监督检查中最重要、不可忽视的环节。竣工规划验收是在建设项目竣工后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进行的建设工程是否符合规划许可的检验,主要是对建设工程是否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件、附图确定的内容进行建设现场审核。
《城乡规划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建设工程竣工后,各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必须要对其是否符合规划条件进行核实,没有核实或者核实后与规划条件不符的,建设单位不能组织竣工验收。《山西省城乡规划条例》第四十八条规定,建设工程竣工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对建设工程实施的情况进行规划条件核实。经核实,与规划条件相符的,核发建设工程竣工规划认可证,反之则按照本条例第六十三条的规定处罚。建设单位或个人如果没有取得建设工程竣工规划认可证,该工程不得组织竣工验收,也不得办理权属登记与交易手续。
2.4 规划行政监督检查的方法和措施
在进行监督检查时可以采取执法检查、案件调查、不定期抽查、接受群众举报等方法。
《城乡规划法》第五十三条,明确规定了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进行监督检查时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文件和资料的复制;要求建设方就相关问题做出解释和说明;同时可以进入现场勘测;可以责令行政相对人停止违法行为等。
2.5 规划行政监督检查的程序
城乡规划监督检查人员进行监督检查时,必须出示统一印制的执法证;实施监督检查时,监督检查人员应通知被检查人在场,检查必须公开进行;从检查开始到检查结束不能超过正常工作时间;检查人员应当对检查结果承担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经济法室,国务院法制办农业资源环保法制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政策法规司.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解说[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2]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3]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实物[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4]谢元水.浅析小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J].山西建筑,2010,36(1):41-42.
城乡规划的监督检查 篇2
关于开展全市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检查的通知
各县市区建设局、规划局、监察局:
按照建设部统一部署和省建设厅、监察厅《关于转发〈建设部监察部城乡规划效能监察领导小组办公室2006工作计划要点〉的通知》(鲁建规字[2006]9号)要求,根据《济宁市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实施方案》的统一安排,我们将对2006年上半年全市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检查对象及范围
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检查的对象:各县(市、区)、乡(镇、办事处)人民政府,市、县(市)两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行使城乡规划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检查的范围:这次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从两个层次展开,即市级和各县市区。
二、检查的主要内容
对2006年上半年全市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包括实施方案的制定、领导小组的成立情况及上半年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开展情况。
城乡规划效能监察的主要内容:
(一)城乡规划依法编制、审批情况
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前期研究和论证工作的进行情况;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完成情况;
是否经原审批机关的认定后,开展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是否委托符合资质条件的编制单位承担; 是否严格按专家评审、行政评审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是否参照经国务院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审查工作规则》,建立相应的城市总体规划审查工作机制;
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十一五”规划的协调机制建立情况;
上报审批的规划编制成果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要求。
(二)城乡规划行政许可实施监督情况
是否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清理、规范了城乡规划行政许可事项;
办理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以下简称“一书三证”)的依据、程序是否合法。
建设工程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各类园区建设工程是否存在越权、越级、违规核发“一书三证”;
是否依法建立了完善的建设项目规划审批流程(含委托,备案的有关建设工程);
是否建立了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的内部管理及监督制度; 各类开发区、园区是否纳入集中统一规划和管理;
是否存在以政府文件或会议纪要等作为规划审批的依据;
对各类违法建设行为是否依法查处,查处程序、适用法律是否正确;
是否建立了城乡规划监督制度;
市、县(市)规划委员会的运行程序是否规范,决定内容是否合法。
(三)城乡规划政务公开情况
城乡规划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制度建立情况;
城乡规划公示、听证等公众参与制度建立情况;
举报、投诉制度建立情况;
举报电话,设立投诉信箱建立公布情况;
办事制度、审批内容、办事程序、办事机构及人员、收费项目及标准的公开情况;
地方规范性管理文件研究制定情况。
(四)城乡规划廉政、勤政情况
领导干部有无违纪违法干预城乡规划实施的现象;
有无违反经批准的规划和法定程序建设政府工程;
对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权力行使的监督制度的建立情况: 规划许可工作人员违法违纪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情况; 违法违纪案件举报制度的建立情况;
对违法违纪案件是否进行了认真查处并依法执行。
三、检查的方式和时间安排
检查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自查阶段(6月27日—7月5日),各县市区要成立专门的检查领导小组,对上半年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自查,形成自查报告,于7月5日前报济宁市规划局规划监察科。
第二阶段为重点抽查阶段(7月6日—7月10日),由市规划局、市监察局等单位组成检查组,采取查资料、看现场、听汇报、召开座谈会的方式,分组对部分县市进行抽查。具体检查时间另行通知。
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此次城乡规划效能监察检查工作,严格按照《通知》要求,尽快组织自查自纠,对查出的问题认真分析,尽快整改,确保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取得实效。
城乡规划的监督检查 篇3
一、切实提高认识,不断增强审计促进“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今年2月份,江西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描绘了未来五年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也对全省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3月份,审计署出台的《关于加强审计监督 促进“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的意见》,对审计机关如何切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促进“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又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全省各级审计机关一定要深入学习、吃透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审计署的指示要求上来,深刻认识“十二五”规划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推进措施,深刻理解审计机关肩负的使命和责任,进一步增强审计服务“十二五”规划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保障“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摆在重要位置,推动江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找准审计工作为“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服务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坚持不懈地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为“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审计支持。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这个龙头,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根本目标,把维护国家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努力培养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开放思维和创新思维,从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高度谋划审计工作,更加自觉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更加积极、主动和有效地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推动审计工作在继承中发展、巩固中提高、创新中跨越。
二、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发挥审计促进“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的服务保障作用。今后五年,是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推进江西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全省审计机关要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重大部署,把审计工作进一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之中,找准审计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切实加强对重点资金、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的审计监督,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更加注重深化对宏观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审计力度。要不断深化对宏观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监督,及时发现和反映问题,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确保各项政策措施不折不扣地执行到位。要着重检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着重检查节能减排和资源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情况,在保持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引导各方面切实把工作着力点放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确保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宏观决策和部署落实到位,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更加注重加大绩效审计的推进力度。要继续加大绩效审计力度,每一项审计都要关注绩效问题,注重从政策执行、资金使用、资源利用、行政效能等多方面作出评价,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确处理好微观局部与宏观全局、揭露问题与解决问题、资金使用绩效与政府行政效能的关系,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审计建议,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三是更加注重加大对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和案件的揭露和查处力度。要始终把查处重大违法违纪案件、促进反腐倡廉建设作为重要职责,抓住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切实突出对财政资金的管理、分配和使用,工程建设中的预决算、招投标和物资采购,土地转让中的“招拍挂”、出让金和异地置换,金融机构的贷款发放、票据贴现和保险理赔,国有企业的对外投资、资产处置等方面的审计监督。要加大案件线索移交力度,完善与纪检监察、检察、公安等部门的案件移送制度,加强工作沟通、协作、配合,严肃揭露和查处以权谋私、渎职侵权、贪污受贿等问题,推动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四是更加注重加大对体制机制制度性问题的揭示和反映力度。要切实增强审计监督的深度和分析研究的力度,着力反映体制障碍、制度缺陷、机制扭曲和管理漏洞,促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要更加关注财税体制和转移支付制度运行情况,促进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公共财政体系,推动建立统一和完整的政府预算;更加关注金融体制和金融市场建设情况,促进金融企业强化内部治理和风险管理,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机制;更加关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情况,推动加快股权多元化和公司制改革,促进国有企业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五是更加注重加大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力度。要切实增强督促整改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认真落实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意见》,主动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促使有关单位严格执行审计决定,采纳审计建议,整改审计查出的问题。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健全完善审计整改报告、督查、联动、公告、问责等制度,努力构建审计整改的长效机制,促进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到位,维护审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要依法推进审计结果公告工作,全面客观地反映审计和整改情况,提高审计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三、坚持探索创新,不断提升审计促进“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的能力和水平。“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要坚持不懈地探索审计创新,着力提高审计能力和水平,推动审计工作不断深化和发展,为促进“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审计支持。一是坚持不懈地创新审计监督内容和领域。要认真落实温总理提出的“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的指示要求,深化审计内容,拓展审计领域,把一切政府性资金纳入审计视野。要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来开展审计工作,既要坚持依法审计,又要正确处理好监督与服务、全面审计与突出重点、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把是否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评判标准,实事求是地作出审计评价、结论和决定。二是坚持不懈地创新审计业务管理。要进一步改进审计项目计划和成本管理,逐步建立动态的审计项目储备库,完善和有效实施审计项目中长期滚动计划,达到年度计划与中长期计划相衔接,提高审计计划的科学性。要积极创新审计组织管理方式,坚持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科学配置和合理整合全省审计力量资源,大力开展全省性的行业审计和专项审计,积极探索“1+N”的作业模式,将专项审计、预算执行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整体效能,实现“一审多果”。要积极探索实行审计项目招标和审计组长竞聘制度,有效整合机关内部资源,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坚持不懈地创新审计方式方法。要积极探索实现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有效途径,对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资源、组织实施和成果利用进行统筹管理,提升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结果报告的层次和水平。探索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建设项目、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事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认真研究跟踪审计的工作思路、介入时间和具体流程,始终坚持审计的独立性,避免越权、越位,把跟踪审计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要积极探索跨若干项资金、若干个事项和若干个行业联合(综合)审计,如民生工程和投资联合审计,财政与经责联合审计等等,切实提高审计效果。要不断探索符合各地实情的审计技术方法,以审计信息化建设为依托,积极推进对税收、社会保险等重要单位的联网审计;推进审计数据中心建立,建立完备的数据库,为深化信息化条件下的计算机审计创造条件;进一步加大审计管理系统(OA)与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的应用与普及力度,努力提升计算机应用的层次和水平。四是坚持不懈地创新审计风险防范机制。一方面,积极防范审计项目质量风险。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逐步建立起更加科学规范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实现对审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跟踪检查。要全面推进审计项目审理制度,对审计实施方案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执行,以及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结果类文书格式、反映情况和问题、适用法律法规规章、评价定性、处理处罚等重要事项实行审理监督。要坚持和完善三级复核、审计业务会议、审计质量检查、质量责任追究等制度,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要建立健全审计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检查实名通报制度,确保审计结果准确,体现出水平、经得起检验。另一方面,积极防范审计廉政风险。要围绕权力运用这条主线,全面开展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建立健全审计机关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机制,加强对廉政风险点的查找与防控,加快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等制度,严格落实经费预算和“收支两条线”规定,积极推进“三公经费”网上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要积极推行审计外勤经费完全自理,严格执行“八不准”审计纪律和各项廉政规定,强化审计项目现场廉政监督检查和审计回访,维护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五是坚持不懈地创新审计人才工作机制。要逐步建立以“专业化”为导向的审计干部管理机制,努力打造一支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的专业化审计队伍。要建立健全职业准入制度,大力引进工程、计算机、法律等方面高层次审计专业人才;要创新业务培训,强化审计专业能力的培养;要完善考评体系,深化以业务能力为标准、以工作实绩为导向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科学利用外部人才资源,探索建立外聘专家库和专家咨询制度,不断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
(作者单位:江西省审计厅)
城乡规划的监督检查 篇4
一、基本情况
2012年是“十二五”推进全省建筑节能工作重要的一年。全省各地紧紧围绕国家及省提出的建筑节能工作目标任务,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继续加强管理体制建设,强化技术支撑,规范监督管理,建筑节能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
(一)新建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执行率继续提高。
根据检查的数据汇总,2012年全省城镇新建建筑施工阶段节能50%强制性标准执行率达到98%,同比2011年提高了1%,新增节能建筑面积约9800万m2,形成92.4万t标准煤的节能能力。
(二)绿色建筑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截至2012年11月份,全省共有108个项目获得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建筑面积1063.17万m2,其中2012年有50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建筑面积达到588.31万m2。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地推广绿色建筑工作进展较快,2012年分别新增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面积:广州市88.58万m2、深圳市364万m2、佛山市29.85万m2东莞市53.49万m2。其中深圳市、东莞市均超额完成2012年绿色建筑任务,深圳市任务完成率达到191.6%,东莞市任务完成率达到121.6%。此外广州、深圳、佛山等地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实践也已取得初步成效。广州市中新知识城、海珠生态城、深圳光明新区、佛山新城均纳入了省级绿色低碳新区建设示范。
(三)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继续推进。
截至2012年10月份,全省共计约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00万m2,其中深圳市被列为全国首批三个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之一,今明两年内计划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400万m2。
(四)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
截至2012年10月份,全省共完成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20541栋(深圳市18458栋),能源审计918栋,能耗公示1272栋建筑,对559余栋(深圳市500栋)建筑进行了能耗动态监测。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市均建立了能耗动态监测平台。
(五)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广泛开展。
截至2012年10月份,全省新增城镇太阳能光热应用面积1397.89万m2 (2011年新增576.11万m2),新增浅层地能应用面积56.71万m2 (2011年新增47.51万m2),新增光电建筑装机容量达71.12兆瓦(2011年新增22.88兆瓦)。全省共有6个项目被列入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获得财政资金补助3507万元,装机容量达到了9.1兆瓦。梅州市和揭西县被国家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新批准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和示范县,已分别获得3000万元和1000万元的财政部补助。
(六)墙材革新工作不断巩固发展。
全省列入国家第一、二、三批禁实名单的58个地区全部完成了“禁实”任务。在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十二五”城市城区限制使用粘土制品县城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工作的通知》(发改办环资[2012]2313号)中,我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从化市、增城市被列入了第一批“限粘”城市名单;南澳县、仁化县、始兴县、梅县、蕉岭县、博罗县、阳西县、佛冈县、揭东县被列入了第一批“禁实”县城名单。列入名单的城市和县城已按照通知要求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抓好落实工作。截至2012年10月,全省新型墙材应用总量达到了136亿块标准砖,占全省墙材应用总量的96.9%,实现节约能源84.32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219.23万吨,二氧化硫1.68万吨。
2012年度,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5个城市建筑节能重点工作开展较好,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完善,监督管理比较到位,给予通报表扬。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机构。
一是各地住房城乡建设部门都成立了建筑节能领导小组。其中广州、深圳、珠海、佛山、韶关、梅州、东莞、江门、阳江、肇庆、潮州、揭阳、云浮等市还成立了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建筑节能领导小组。二是全省基本形成了市县(区)二级联动的建筑节能管理机制。全省共有15个市成立了专门的建筑节能与墙材革新工作管理机构,有6个市是由住房城乡建设局相关科室负责,建筑节能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理顺。
(二)完善法规制度,强化政策激励。
一是各地切实加强了建筑节能法制化建设,如广州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绿色建筑的通告》 (穗府[2012]1号) ,明确要求达到特定条件和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房屋建筑都要实施绿色建筑技术,并对符合要求的项目同步要求进行绿色建筑设计审查和备案,对未按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的工程一律退回备案申请,要求修改设计并进行绿色建筑审查后方可办理备案,有力地促进了绿色建筑技术在广州深入推广,为全省绿色建筑政策的推广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深圳市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废弃物减排与利用工作的通知》(深府办函[2012]130号)、《深圳市建筑节能发展资金管理办法》 (深建字[2012]64号) ,珠海市印发《珠海市2012年建筑节能暨绿色低碳建筑目标责任实施方案》,佛山市印发《关于加快推广绿色建筑意见的通知》(佛府办[2012]51号),东莞市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绿色建筑的通知》(东府办[2012]143号)。此外,梅州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印发<梅州城区不同类型的用地和不同类型建筑的建设用地用电标准(试行)>的通知》(梅市规联字[2012]10号)把建设用地指标纳入了规划审查阶段的范畴。二是对建筑节能的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据统计,2012年以来,各地对建筑节能方面的财政支持不断加大,全省各地财政对建筑节能工作的支持达到16353万元(含省级财政投入),为全省建筑节能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强化新建建筑节能,严格监督管理。
一是建筑节能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均能按照“十二五”建筑节能规划的要求,组织了建筑节能政策法规、绿色建筑、节能标准等内容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强化对建筑节能设计、施工阶段的监管力度,开展专项建筑节能检查。全省设计阶段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了100%,建筑节能设计水平普遍得到提高。施工阶段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98%,建筑节能设计方案、措施得到有效的落实。在现行建筑节能标准的基础上,一些地方还出台了一系列技术指引和导则,例如广州市制定了《广州市居住建筑65%节能标准》和《广州市绿色建筑设计指南》等技术文件,极大地方便了建筑节能设计。二是各地强化了工程建设各环节及墙材工作的监管力度。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包括规划阶段节能审查、施工图专项设计与审查、节能产品质量认定与备案、节能施工专项资格认证与人员持证上岗、节能工程专项验收、节能建筑测评标识与信息公示等制度,工程建筑节能监管效果明显。如佛山市为确保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双100%”,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除下发限期整改通知外还对相关责任单位进行通报、诚信扣分等处理,保障了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的有效提高;东莞市在建筑节能专项检查的基础上结合了“三打两建”专项整治行动,强化了建筑节能与新型墙体材料的监管力度,将抽查不合格的四家生产企业,给予暂停认定新型墙材三个月的处理,并向社会公布;惠州市在“三打两建”工作中,彻底清理取缔了辖区内的红砖生产企业,基本实现了城、区、县全面“禁实”的工作目标。
(四)推动示范建设,强化科技支撑。
一是全省各地不断加大了对各类示范项目的建设力度,组织了大量建筑节能示范项目。其中梅州市成功申报了国家2012年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 揭阳市揭西县成功申报了国家2012年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县;广州、深圳、珠海、惠州、揭阳还积极组织当地太阳能光电建筑项目申报国家级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并获批准立项;惠州、东莞积极与省建科院等研究机构合作开展了当地建设用地用电指标试点研究与建设工作;茂名市确立了滨海国际酒店“别墅区”项目为2012年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并积极推进信宜市风力发电项目的建设;江门市积极推动建设规模化的屋面光伏电站项目,装机容量达到了36.48兆瓦;东莞市完成了东莞康华医院、石龙人民医院、东莞常平天虹商场、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办公楼、东莞市建设交易中心等五项试点工程项目的节能改造。二是全省各地不断增强了科技促进建筑节能工作力度。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与省科技厅联合出台了《科技促进建筑节能减排实施方案》后,各地积极组织了多个示范园区、小区和楼宇申报省级科技促进建筑节能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确立了48个示范项目,共获得1亿元的科技专项资金支持,通过科技创新有力推动了建筑节能工作。
(五)全面宣传推广,加大培训力度。
一是各地通过节能宣传月、召开交流会、座谈会、制作专题节目、组织社区活动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节约能源法》、《广东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建筑节能法律法规以及绿色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相关政策的重要意义,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珠海在珠海电视台新闻发布厅举办珠海市节能降耗成就图片展览系列活动,在“珠海特区报”专版宣传“节能低碳,绿色发展”,多次举办绿色建筑设计实践与应用专题讲座;佛山市编辑印制《建筑节能政策法规文件汇编》并发送到各区建设部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等,加强建筑节能政策法规宣传。二是各级建设管理部门不断加大建筑节能培训力度,组织相关单位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讲解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有效提升了建筑节能管理、设计、施工、科研等从业人员对建筑节能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在广州、佛山、韶关、梅州、惠州、东莞、江门、湛江、肇庆等地均开展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培训,各地建设主管部门组织了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相关单位从业人员参加,通过宣贯培训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技术人员对绿色建筑相关标准的理解,增强了管理人员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流程的认识,拓宽了全省对绿色建筑理念的认识;清远市组织了多期节能设计、施工技术培训班,为更好地提高清远市建筑节能设计、施工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山市积极邀请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杨仕超教授、台湾成功大学林宪德教授授课,还通过举办施工员、质安员、材料员培训班,对有关节能法规、建筑材料、施工工艺进行了讲解,合计参加培训人数达6000人次。
三、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地区对建筑节能认识不够,能力建设不足。
一是部分地区对建筑节能重视不够,缺少建筑节能工作机构和经费,相关部门没有形成合力,政策不配套,管理人员能力不足,政策执行及日常管理水平不高。二是对建筑节能投入力度不够,尤其是建筑节能工作重点领域,如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绿色建筑建设等工作。
(二)部分地区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水平还有待提高,监管缺位现象仍然存在。
检查中主要发现以下问题,一是部分市缺乏对节能设计专篇的规范性要求及深度规定,施工图节能设计细部处理不够,不能有效指导施工,施工图审查机构节能审查能力严重不足,对建筑节能图纸审查不到位。二是部分施工组织方案、监理方案基本照抄范本,普遍缺乏针对性,施工现场随意变更节能设计、偷工减料的现象仍有发生。三是部分地区特别是中小城市缺乏对保温材料、门窗、空调设备等节能关键材料产品的性能检测能力,产品质量监管存在漏洞。
(三)发展绿色建筑工作进展相对缓慢。
一是从建设主管部门到社会各界对绿色建筑投入产出的科学评价以及社会环境效益缺乏正确的认识,特别是部分地区领导未能将绿色建筑的重要性提高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宜居社会的高度来认识,缺乏重视,举措不力,影响了绿色建筑的发展。二是绿色建筑政策还不健全,仅有少数地方出台了切实有力的推广绿色建筑政策措施,多数地方对绿色建筑的发展少政策、缺手段,绿色建筑推广工作难以铺开。不少建设部门管理人员不了解绿色建筑的认证及标识流程,对绿色建筑的发展指导不够到位。三是粤东西北地区绿色建筑起步晚,发展慢,多数地区都还没有绿色建筑,2011年至2012年绿色建筑任务被迫压至了2013年至2015年,为“十二五”期间要完成省委、省政府《印发<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提高我省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要求的4000万平方米的绿色建筑任务造成巨大的压力,严重影响了全省绿色建筑推广进程。
四、继续推进全省建筑节能工作的意见
(一)规范新建建筑节能管理。
一是加快省市二级联动的建筑节能管理体制建设,将建筑节能监管重心下移,增强市县的监管能力和执行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的能力。二是加快制定规划用地用电指标定额,抓好试点,从规划用地环节严格把好建筑节能关。三是继续强化新建建筑执行节能标准的监管,着力抓好施工阶段等薄弱环节以及薄弱地区执行标准的监管。规范建筑节能审查、备案制度。做好新建筑节能相关标准的贯彻和实施,指导有条件的地市执行更高节能水平的强制性标准。四是贯彻《广东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全面推行民用建筑节能信息公示、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等制度。
(二)加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力度。
一是在国家政策下继续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区域示范、城市及县级示范、太阳能屋顶计划等各类示范的深入实施。二是加快各地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条件的明确工作,对符合当地建筑利用条件的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进行强制性推广,争取到2015年,太阳能资源三类以上地区,全部出台强制性推广政策。三是进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在设计、施工、能效检测等各环节的工程建设标准。
(三)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行动。
一是继续完善绿色建筑推广政策,会同财政等有关部门研究出台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经济激励政策。二是继续完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制(修)订绿色建筑相关工程建设和产品标准。编制绿色建筑区域规划建设指标体系、技术导则和标准体系。三是进一步加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推进力度。积极开展高星级绿色建筑示范。依托城镇新区建设、旧城更新、棚户区改造等,推动和实施绿色生态城区示范建设。四是加快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相关共性关键技术集成研究开发及推广。
(四)完善建筑节能综合管理机制。
建筑节能与墙材革新工作任务十分重,需要大量人力来完成。要进一步加强研究解决我省各级建筑节能工作机构问题以及建筑节能服务体系问题。一是指导各地建设主管部门加强建筑节能管理能力建设,完善机构,充实人员。二是依托科技促进建筑节能工作,加强建筑节能服务体系建设,培育一批建筑节能服务人才。规范和引导科研院所、相关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开展建筑节能技术研发、前期咨询、后期检测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增强第三方测评机构的能力。
(五)落实建筑节能目标责任考核。
城乡规划的监督检查 篇5
专项监督检查建筑节能检查情况通报》的通知
建办科函[2012]212号
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建委(建设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为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要求,进一步推进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2011年12月10日至29日,我部组织对全国建筑节能工作进行了检查。现将《2011年全国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节能减排专项监督检查建筑节能检查情况通报》印发给你们。希望各地认真借鉴先进经验,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动建筑节能更好更快地发展。
附件:2011年全国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节能减排专项监督检查建筑节能检查情况通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二◯一二年四月九日
2011年全国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节能减排专项监督检查建筑节能检查情况通报
为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要求,进一步推进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2011年12月10日至29日,我部组织了对全国建筑节能工作的检查。检查范围涵盖了除西藏自治区外的30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包括5个计划单列市、26个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27个地级城市以及26个县(市),共抽查了917个工程建设项目的建筑节能施工图设计文件及施工现场。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下发了53份执法建议书。现将检查的主要情况通报如下。
一、总体评价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围绕国务院明确的工作任务,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技术支撑,加强监督管理,建筑节能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根据各地上报的数据汇总,2011年全国城镇新建建筑设计阶段执行节能50%强制性标准基本达到100%,施工阶段的执行比例为95.5%,新增节能建筑面积13.9亿平方米,可形成13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全国城镇节能建筑
占既有建筑面积的比例为24.6%,北京、天津、河北、吉林、上海、宁夏、新疆等省(区、市)的比例已超过40%。
(二)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截至2011年底,北方15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计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面积1.32亿平方米,已开工未完成的改造面积0.24亿平方米。北京、天津、内蒙古、吉林、山东等5个与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签约的重点省(区、市)共计完成改造面积7400万平方米,其中,内蒙古、吉林、山东超额完成改造任务。目前,累计实施供热计量改造面积占城镇集中供热居住建筑面积比例超过10%的省份有河北、吉林、青海、天津、黑龙江。
(三)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完成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34000栋,能源审计5300栋,能耗公示6700栋建筑,对2100余栋建筑进行了能耗动态监测。确定了黑龙江、山东、广西和青岛、厦门5个省市作为第四批能耗动态监测平台建设试点,确定天津、重庆、深圳3个城市为第一批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确定了南开大学等42所高等院校作为节约型校园建设试点,浙江大学等4所高校作为节能改造示范。
(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截至2011年底,全国城镇太阳能光热应用面积21.5亿平方米,浅层地能应用面积2.4亿平方米,光电建筑已建成装机容量达535.6兆瓦。2009年批准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的项目平均开工率超过80%,示范县项目平均开工率超过90%;2010年批准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的项目平均开工率50%,示范县的项目平均开工率超过55%。
(五)绿色建筑与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353个项目获得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建筑面积3488万平方米,其中2011年当年有241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建筑面积达到2500万平方米。江苏、上海、广东、浙江、北京等省市获得绿色建筑标识项目较多,贵州、云南、海南、甘肃、内蒙古等省区尚未开展此项工作。天津市滨海新区、深圳市光明新区、唐山市曹妃甸新区、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无锡太湖新城等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实践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2011,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青海、上海、江苏、浙江、安徽、重庆、湖北、福建、广西、海南等省(区、市),以及深圳、青岛、宁波、厦门、太原、沈阳、哈尔滨、银川、乌鲁木齐、南京、杭州、合肥、武汉、长沙、广州、南宁等城市建筑节能重点工作进展较好,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完善,监督管理比较到位,给予表扬。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机构。一是各省(区、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都成立了建筑节能领导小组。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广西等省(区、市)政府建立了建筑节能议事协调机制。二是全国基本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建筑节能管理机制,住房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内设建筑节能处室。山西、内蒙古、上海等省市成立了专门的建筑节能监管(监察)机构。全国21个省(区、市)、222个地级及副省级城市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统一由住房城乡建设管理部门负责,工作机制进一步理顺。
(二)完善法规制度,强化政策激励。一是各地切实加强建筑节能法制化建设,河北、山西、上海、湖北、湖南、广东、海南、重庆、陕西、青岛、深圳等地制定了专门的建筑节能条例。二是对建筑节能的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在北方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绿色建筑等方面,省、市两级财政拟安排专项资金超过220亿元与中央财政资金配套,其中,北京、内蒙古、吉林、江苏、青海等地对建筑节能投入力度较大。
(三)健全标准规范,强化科技支撑。一是建筑节能标准进一步完善。标准规范的内容包括了设计、施工、验收、测评标识、节能性能评价、运行管理全过程,指标的要求从节能50%提升到节能65%。北京、天津等市已经开始研究以节能75%为目标的强制性标准,涵盖的内容从新建建筑节能逐步发展到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绿色建筑等多方面。二是“十二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继续支持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各地在新型建筑节能保温产品及体系、绿色建筑及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研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方面安排科研项目,并组织示范工程,促进成果转化,建筑节能技术水平和产业水平进一步提升。
(四)严格监督管理,逐级目标考核。一是各地在建筑节能质量管理方面,突出工程建设过程控制与产品流通使用环节监管两个重点,完善管理制度与办法,包括规划阶段节能审查、施工图专项设计与审查、节能产品质量认定与备案、节能施工专项资格认证与人员持证上岗、节能工程专项验收、节能建筑测评标识与信息公示等制度,效果明显。二是各地不断强化建筑节能目标责任考核机制,省级政府与各地市政府、省级住房城乡建设管理部门与各地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部门签订建筑节能目标责任状,规定建筑节能量化目标,定期督查,按进行考核,保障了工作任务的落实。
(五)全面宣传推广,加大培训力度。一是各地通过主题宣传周、召开交流会与博览会、制作专题节目、组织社区活动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建筑节能法律法规以及绿色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相关政策的重要意义,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各级建设管理部门不断加大建筑节能培训力度,组织相关单位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讲解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有效提升了建筑节能管理、设计、施工、科研等从业人员对建筑节能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地区对建筑节能认识不够,能力建设不足。一是部分地区对建筑节能重视不够,没有纳入政府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节能目标考核体系,相关部门没有形成合力,政策不配套,管理人员能力不足,政策执行及日常管理水平不高。二是对建筑节能投入力度不够,尤其是中央财政大力投入的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工作,部分地区没有落实配套资金。
(二)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不到位、监管缺位现象仍然存在。检查中主要发现以下问题,一是部分省市缺乏对节能设计专篇的规范性要求及深度规定,施工图节能设计细部处理不够,不能有效指导施工,施工图审查机构节能审查能力严重不足。二是施工组织方
案、监理方案基本照抄范本,普遍缺乏针对性,施工现场随意变更节能设计、偷工减料的现象仍有发生。三是部分地区特别是中小城市缺乏对保温材料、门窗、采暖设备等节能关键材料产品的性能检测能力,产品质量监管存在漏洞。
(三)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任务仍然艰巨,改造效果不能有效发挥。一是改造任务繁重。考虑用能水平、建筑寿命等因素,北方地区城镇既有居住建筑需要改造的面积约20亿平方米,改造压力较大,同时随着用能水平的提高及改善室内舒适性的需求日益强烈,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实施节能改造压力也日益增大。二是供热计量改革滞后,北方地区城市只有约1/3左右出台了供热计量收费办法。实现供热计量收费的住宅建筑面积约4.2亿平方米,至少30%以上的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完成后,没有同步实现计量收费,严重影响了节能效果,并影响了企业居民参与节能改造的积极性。三是部分节能改造项目质量存在问题,检查中发现,部分完成的改造项目已经出现保温层破损、脱落,供热计量表具安装不到位等情况。
(四)发展绿色建筑的制度措施不落实,进展相对缓慢。一是缺乏对绿色建筑投入产出的科学评价以及社会环境效益的正确认识,只注意了绿色建筑成本增加的一方面(一般增加成本5-10%),忽视了绿色建筑产生的社会环境效益,影响了绿色建筑的发展。二是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还不健全,缺乏针对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及经济条件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评价标准,绿色建筑发展缺乏标准规范的约束和引导。三是绿色建筑配套政策不落实,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的相关政策尚未出台,缺乏政策引导机制。四是绿色建筑发展能力建设不足,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及技术集成水平低,学科交叉与融合有待深入。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控制增量,严格新建建筑节能管理。一是加快省市县三位一体的建筑节能管理体制建设,将建筑节能监管重心下移,增强市县的监管能力和执行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的能力。二是继续强化新建建筑执行节能标准的监管,着力抓好施工阶段等薄弱环节以及中小城市等薄弱地区执行标准的监管。做好北方采暖地区以及夏热冬冷地区新颁布建筑节能标准的贯彻实施工作。指导有条件的地区执行更高节能水平的强制性标准。三是贯彻《节能建筑评价标准》,启动节能建筑认定工作。全面推行民用建筑节能信息公示、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等制度。
(二)改善存量,提升既有建筑用能效率。一是继续加大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实施力度。各地要尽快分解改造任务指标,落实改造项目,抓紧实施,力争2012年完成改造面积1.9亿平方米以上。要对节能改造工程设计、施工、选材、验收等环节进行全过程质量管理。切实加强建筑保温工程施工的防火安全管理。全面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北方采暖地区的新建建筑及完成节能改造的既有建筑应全部实行供热计量收费。二是启动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会同财政部研究制定推进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实施意见及财政资金奖励办法。选择有工作基础、地方积极性较高的省市,进行改造试点。三是进一步加大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力度,扩大能耗动态监测平台建设范围。启动和实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继续推动“节约型高等学校”建设及高等学校校园建筑节能改造示范。
(三)调整结构,实现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规模化高水平应用。一是推进可再生能源
建筑应用区域示范、城市及县级示范、太阳能屋顶计划等各类示范深入实施。加快单体建筑与太阳能一体设计施工或改造项目。二是鼓励和指导资源条件具备的省(区、市)对符合当地建筑利用条件的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进行强制性推广,争取到2015年,太阳能资源三类以上地区。全部出台强制性推广政策。三是加快研究制定不同类型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在设计、施工、能效检测等各环节的工程建设标准。
(四)转变方式,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行动。一是会同财政等有关部门研究出台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经济激励政策。二是继续完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制(修)订绿色建筑相关工程建设和产品标准。编制绿色建筑区域规划建设指标体系、技术导则和标准体系。鼓励地方制定更高水平的绿色建筑标准。三是进一步加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推进力度。积极开展高星级绿色建筑示范。依托城镇新区建设、旧城更新、棚户区改造等,启动和实施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示范。四是加快绿色建筑相关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及推广力度。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按照我国主要气候分区,加快国家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工程技术中心建设。
(五)完善机制,增强建筑节能综合能力。一是指导各地建设主管部门加强建筑节能管理能力建设,完善机构,充实人员。二是加快完善建筑节能标准体系,针对住宅、农村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等不同类型建筑,制定修订相关工程建设节能标准,落实建筑节能要求。三是加快建筑节能技术创新,将绿色建筑适用技术集成、新型外墙保温结构体系等共性关键技术作为重点,组织科技项目的立项和实施。启动国家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建筑能效测评机构等科研平台建设工作。修订建筑节能推广技术产品目录,引导技术和产业升级。四是加强建筑节能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能效交易等节能新机制。规范和引导科研院所、相关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开展建筑节能技术研发、前期咨询、后期检测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增强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能力。
城乡规划的监督检查 篇6
对应城市规划不同规划层次的规划管理各自有不同的重点, 不同层次的规划监督管理从方法到内容都有各自的特点, 因此对规划管理工作的考评和监督相对比较复杂, 我们分不同类型进行讨论:
1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的检查和评价总体思路
城市总体规划是中央政府控制地方城市发展的主要依据, 对这一层次规划执行状态的检查和评价可以帮助中央政府了解各地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状况, 了解城市总体规划执行情况, 总结经验、发现问题, 以便于制定新的政策指导各地的城市建设, 保证各区域、各地的城市建设均衡、协调、有序的向前发展。同时也帮助地方政府发现城市规划实施中的问题, 以利于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纠正或弥补。
由于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巨大系统, 要对其全面把握和评价, 需要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或不同的角度进行。
2 对规划实施的阶段成果, 即城市建设的现状进行检查和评价
对规划实施的阶段成果的检查评价程序见图1所示。
以上程序仅仅是对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状况进行检查和评价的基本程序, 实质上在具体的检查评价中因考察的角度不同而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评价标准, 下面我们就沿着这一基本程序的主线, 对每一阶段的工作进行必要的讨论。
2.1 确定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我们检查的依据, 是根据拟考察的方向和重点来确定的, 标准的确定实质上是确定了评价的基准, 也确定了将要检查的内容、获得数据的处理和表达方式等。比较常用的一种是将通过法定程序确定的城市总体规划作为评价的标准, 其前提假设是城市总体规划是科学合理的。通过将城市建成状态与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进行比较, 考察规划预期的综合功能是否实现, 从而反映城市总体规划的执行效果, 也即考察地方政府执行城市总体规划的力度。另一种是将国际、国内先进城市已经具备的一些能力特征值作为标准, 通过将城市的规划实施现状值与这些特征值的比较, 发现规划实施现状与先进城市之间的差距, 以确定未来努力的方向, 这种比较评价可以是单指标的也可以是指标体系。三是将有关部门提供的评价指标体系 (如生态城市的建设指标体系、现代化城市的建设指标体系等) 作为评价标准, 通过将城市规划实施现状与指标体系中的目标值进行比较, 评价城市现状与目标城市之间的距离, 判断城市所具有的综合实力状态。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形式的评价标准, 或者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2.2 确定检查项目和考察的指标
此项工作应该根据评价标准所确定的指标体系来决定, 不同的评价标准体系, 决定不同的考察视角, 也就决定了不同的检查内容和不同的数据处理方式, 但原则是以检查项目及考察的指标能够满足与评价标准进行比较分析的需要为目的。
2.3 检查、收集相关信息
这是实施检查监督的关键, 这一阶段工作的关键是检查收集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检查人员能否公正地、实事求是地将反映城市现状的相关信息全面准确地记录下来是进行准确评价和判断的基础, 没有基础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是不可能得到准确结论的。
2.4 分析对比, 寻找偏差
分析对比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实际值与标准值之间的偏差。但是偏差本身所代表的涵义却不尽相同, 如与城市总体规划之间的偏差代表着规划实施过程中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之偏离了规划预期的方向, 这种偏离结果的好坏、引起偏离的原因需要进一步的分析才能确定;与一些先进的标准或理想的标准之间的偏差则代表着城市建设的结果和现状与先进标准之间的距离, 这种距离肯定是需要缩短或克服的。
2.5 判断偏差的性质
这里的判断涉及几个方面, 首先判断该偏差的重要性程度, 以决定是否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其次判断该偏差产生的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对正面影响的偏差, 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 是政府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主动采取措施引导的结果, 还是由于自然、社会或经济的客观因素变化产生的结果, 对一些积极的经验或政策措施要及时的总结。对负面影响的偏差, 则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2.6 分析偏差的影响程度和发展方向
对负面影响的偏差必须对其影响程度进行评价, 并要根据掌握的信息对该偏差的发展趋势和可能产生的进一步的影响着出预测, 为下一步政策措施的选择和制定提供依据。
2.7 确定偏差产生的原因并判断发生的环节和部门
通过分析要找出引起偏差的原因, 是否是关键因素出现的偏差, 进一步判断这些原因所在的位置, 也即寻找问题的根源。
2.8 制定改进措施
通过上一阶段的分析, 确定了问题的根源, 就需要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政策或策略加以纠偏。其中, 若是城市总体规划本身的缺陷就需要在近期建设规划的制定中通过法定程序加以纠正。若是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就应该分清问题的所在, 对引起问题的环节或方法加以改进、对相关的部门进行改革, 以在下一循环的管理中避免出现类似问题。
2.9 继续实施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年限是15~20年, 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状况的检查和评价是分阶段的, 在对前一阶段实施结果进行的检查和评价的过程中和完成后, 城市总体规划管理一直在进行, 只是每一阶段的检查评价是对前期规划管理工作的总结和反省, 其后的城市总体规划管理应该是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进行, 无论是管理方法、管理内容、还是管理依据都应该有所改革有所创新。
2.1 0对地方政府组织制定的分区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直到法定图则进行检查
由于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具有法律效力, 原则上地方政府应该严格遵守, 所有的低层次规划都必须遵循它确定的原则有目标来制定, 不应该出现相互矛盾的地方。因此, 检查的重点是去发现他们有无与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原则和目标相违背的地方。若无大的矛盾, 则说明城市总体规划起到了应有的指导和控制作用, 说明地方政府在贯彻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则和坚持城市总体规划目标方面是认真和严格的。若有, 则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价。一方面检查该项更改从程序上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法律程序, 有无违规操作或随意更改的情况, 若有, 应根据情节, 进行相应的处理, 直至追究法律责任;若符合国家规定的修改程序, 则要进行第二方面的评价, 即将修改后的总体规划与原规划比较, 考察所进行的修改是否使城市局部区域的功能或总体功能得到超乎原规划的改进, 更重要的是要确定这些修改是否会或者己经对公共利益构成损害。若存在对公共利益损害的状况或可能, 应该予以及时的纠正, 并进行责任认定, 对故意或读职行为已经造成损失的责任人, 根据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3 对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
规划实施的结果是经过一定的执行程序和管理过程来完成的, 前面两个方面的监督和考评都是对总体规划实施的某个方面的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价, 属于事后监督的性质, 虽然这些监督和考评对提高城市总体规划的管理水平, 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有着不可替带的作用。但由于城市建设耗资巨大、建设成果更改成本过高, 有的甚至无法更改, 致使己经造成的偏差和损失很多无法纠正和弥补。而所有的结果都经由一定的过程而得, 加强对结果形成过程的监督检查是保证结果达到预期目标的基础, 所以在强调对城市总体规划执行阶段性成果进行评价的同时, 更应注意对管理过程的监督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管理制度是否键全、管理程序是否规范、有无违规操作管理、各部门的协作配合是否良好、重大政策的出台是否经过科学论证、特别对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修改是否进行过科学的论证并按照严格的法律审批程序进行了审批。
对这部分内容的监督检查, 必须建立在完备的管理制度之上, 国家从总体上逐渐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5城市规划法6、5行政许可法6等, 应该说为完善城市规划的管理制度提供了法律上的基本依据。但是由于总体规划的实施过程更具体, 其需要更详细、更准确的操作规范, 因此, 国家主管部门应组织制定更具体和系统的管理法规, 并要求各地方政府根据这些法规制定更详细、更符合当地实际的实施细则, 使规划管理每一个环节工作的开展都有规范的规章作为指导, 并使监督检查工作有了判断依据。
有了检查比较的标准, 则可以进行检查比较, 可以定期对相关内容进行全面检查, 也可随机的针对某一方面、某一环节、某一部门的相关内容进行检查, 但组织检查前, 进行检查的部门应该制定检查计划#确定监弩检查的内容、进行方式和程序, 避免盲目随意的检查, 降低发现问题的机率, 从而降低监督检查的威慑作用。更重要的是对检查出的问题必须严肃处理, 不能以是否造成损失来判断是否进行处理, 那是进入下一监督程序的问题, 必须明确二在这一阶段检查的目的是发现政府官员是否有效履行职责, 任人进行相应的处理并立即予以纠正。有无管理违规现象, 只要有问题就要对责
4 城市详细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区域规划、分区域规划等主要是作为编制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技术依据, 最后的实施都是通过法定图则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来实现。因此, 抓住这一环节实施的监督检查是保证这些层次规划实现的关键。城市详细规划的实施过程实质上是对具体的个体开发项目建设活动进行管理的过程, 此层次的规划管理包括控制性的内容和引导性的内容, 因此, 根据这两类内容的不同性质, 需要采用不同的监督检查方法和不同的处理措施。
4.1 对规划控制性内容执行过程和结果的监督
法定图则 (控制性详细规划) 中的控制性内容是要求开发商在建设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原则, 有的是必须达到的、有的是不能突破的, 这在前面已经有讨论。
而这些规划控制性指标有些与开发商人所追求的开发利润有直接的关联, 之所以需要采用强制性指标进行控制, 就是为了防止开发商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利益倾向损害公共利益, 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开发商在没有监督检查的情况下会自觉的遵守这些原则和要求。从这一意义上看, 对规划控制性内容的执行状态进行监督和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这种监督检查不仅是为了发现可能的违规问题, 更重要的是将监督检查与控制构成完整闭合的管理环, 通过严格的检查和严厉的处理, 使许多违规的企图消失在萌芽状态。在这里就需要分别针对投资者的建设活动和规划管理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进行监督。
首先, 结合规划控制的批后管理, 对投资人的城市建设活动进行监督检查。这部分监督工作应该作为规划管理的常规性工作, 坚持不懈, 全面系统, 抓住验线和规划验收两关键环节, 结合随机检查, 对城市中正在进行的所有建设活动进行全面的监督, 提高对违法行为发现的机率。并对所有发现的问题做进一步的调查和取证, 明确问题产生的原因、问题的性质, 分清责任, 进行严肃的处理。当然, 监督的范围还不仅仅局限于对规划主管部门核发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设项目执行监督, 应该包括所有的城市建设活动, 因为, 还可能存在完全没有规划许可手续的违法建设项目, 对这部分违法建设项目必须进行严肃查处。
其次是对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划控制行政执法行为和过程的监督。这应该是整个规划监督的核心, 因为它是规划目标实现的落脚点。地方政府做出的所有的规划实施、变更、修改的决策, 无论其出发点是什么、决策是否科学合理, 甚至是否合法、最终都是从这一环节的规划执法发出控制的指令并监督实施。所以, 把好这一关, 实质上是从源头上给投资人的违法建设活动或政府官员利用规划许可权寻租活动加了一个控制阀, 对这一环节监督得越严, 控制阀越紧, 建设违法活动和政府官员寻租活动越不易蔓延。对这部分的监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 检查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城市建设活动规划监督的执法力度。第二, 对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划审批的行政执法活动进行监督。
4.2 对规划引导性内容执行过程和结果的检查
对规划引导性内容执行情况的检查相对而言不需要十分的严格, 一定程度上是调查研究的性质, 主要是考察采取各种引导性政策、措施或引导性工作后对城市建设产生什么影响, 是否取得预期的成效、为今后的引导性政策的制定和引性工作的形式、方法的改进提供参考。同时, 通过这一环节的检查和信息收集, 也为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状况评价提供相关数据和信息 (如反映城市特色、城市协调性的信息等) 。因此, 可以针对某一特殊的引导政策的执行结果进行检查, 以评价该政策的实施效果;也可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状况的评价进行检查和评价而不单独进行检查和评价。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城市规划管理的相关工作经验, 以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考评和监督为研究对象, 论文首先探讨了检查和评价的总体思路, 进而从阶段成果检查和评价、实施过程监督检查和详细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监督,检查评价
参考文献
[1]朱涛.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之我见[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7 (7) :110.
[2]裴良月, 范素梅, 柯彩云.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建筑, 2007 (25) :39-40.
[3]李捷芳.现代化城市规划管理探讨[J].建材与装饰 (下旬刊) , 2008 (2) :30-32.
城乡规划的监督检查 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规划,监督检查测量,内业处理,自动化,标准化,分析
规划全过程监督检查测量是由规划竣工验收测量逐步扩充而来,其按照建设工程项目在建设实施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分为:建设工程开工放样预测、建筑工程开工放样检测、建筑工程±0检测、建筑工程结构到顶检测和建筑工程竣工规划验收5个阶段。规划全过程监督检查测量作为规划管理部门执法管理的重要依据,是规划管理部门检核建设单位是否按规划审批建设的保障性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单位对规划全过程监督检查测量项目的生产周期提出了更高的希望,规划管理部门也对规划全过程监督检查测量项目成果表达的内容和样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目前的规划全过程监督检查测量项目的内业生产实践中,虽然已有一些针对某个环节或某些工序的自动化处理工具,但总体来看,自动化程度仍然较低,效率不高,主要体现在:大量信息未被有效利用,关联性数据存在大量的重复录入、计算、统计、检查;而且因为成果制作环节的大量人工干预,也使得项目成果的表达难以统一。规划全过程监督检查测量内业处理自动化研究将建筑工程规划项目的5个阶段视为一个整体,通过分析内业处理的数据和生产方式,建立了标准化的数据输入规则、内业处理流程和成果内容、样式等,并定义数据处理规则,明确了规划全过程监督检查测量内业中可以实现:信息的一次录入多次利用,成果图的自动或半自动生成,报表、客户盘片、晒图文件的自动生成、成果图的批量按序打印等自动化内容。结合该研究在上海市测绘院基于EPS地理信息工作站中的实现,最终大幅减少内业生产中不必要的人工干预,实现基于整个项目的高程度自动化。
1 规划全过程监督检查测量内业处理分析
规划全过程监督检查测量内业处理的主要任务是将任务单(即任务书)、规划许可信息、规划控制线、外业测量数据、地形图数据5块数据进行编辑处理后,按照特定的规则、要求进行组织、表达,然后形成各阶段的成果文件:包括成果图、报表、客户盘片、晒图文件等。其中编辑处理环节的主要工作包含数据输入、编辑与计算、统计与输出3类5项内容。相对于统计与输出,数据的编辑与计算环节也可以归类为数据输入,为了方便阐述,该节暂将数据输入、编辑与计算两个环节均视为数据输入,并将编辑与计算环节中产生的数据视为一个文件,为此基于数据的流向对3类5项内容进行分析的方法、步骤如下:(1)确定数据输入来源文件、最终输出文件,对其组成要素进行详细区分,最后按照文件在内业生产中出现、使用、生成的先后顺序对文件进行编号。(2)穷举数据输入来源文件、最终输出文件中所有出现的数据(对于数据穷举困难的文件,其数据可以进行适当抽象),并按照文件编号的顺序,依次对数据进行编号,但对于当前文件中出现的上一文件的数据须使用上一文件的数据编号。(3)分析穷举数据间的关联性,然后引用编号确定关联数据间的逻辑关系。(4)分别对成果图、报表、文件被使用的阶段及其中出现的数据进行阶段描述,以组织建立数据、成果图、报表、文件与各阶段的关系。
2 内业处理的标准化
内业处理的标准化是为了保证程序能够按照固定的规则读取、处理、输出数据信息,是实现内业处理自动化的基础。
2.1 数据输入格式化
数据输入的格式化主要包括项目基本信息填写的规则化组织、初始数据文件预处理方案等。
项目基本信息是规划全过程项目的原始输入,一般以纸质文件存储,是项目全阶段共有的信息。其主要包括项目任务单信息(简称任务单)、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信息(简称许可证)、建设工程目表信息(简称项目表)和规划批准总图信息等(简称批准总图)。通常,项目表的内容并不固定。基于第2节的数据分析,通过梳理和归纳,对项目基本信息制定了如下统一的内容及隶属框架(见图1),以实现对数据的规则化组织。
图1中,A、B、C、D代表文件编号,B1、B2-3(即B2、B3)代表许可证文件(编号为B)中包含的3项信息。
初始数据文件主要指的是创建初始作业图的电子数据,包括地形图、各类规划控制线和外业碎步测量及编辑数据等,有时也会直接利用项目前一阶段的最终作业图作为初始作业图。初始数据文件的格式化输入主要指对数据按照已有规范(如无相应规范则定制相应标准)进行预处理,确保程序能够按照固定规则读取数据信息。
2.2 作业流程标准化
通过梳理和归纳传统的作业方式,参照第2节对数据的分析情况,将数据按照输入、编辑、输出进行抽象归类,最终确定规划全过程监督检查测量项目内业处理的工序、流程如图2所示。
在图2中,数字序号代表数据使用或操作的顺序,分别代表了内业生产中的10个大环节。在实际应用中,只需差别化使用第8、9、10个环节,即可组成各个阶段的内业处理工序。
2.3 成果内容及样式的标准化
在满足规划管理部门要求的前提下,参照现行标准,结合第2节的数据分析,将成果图和报表的内容进行明确和量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标准的成果图样式。由于成果中,地形图已有标准的要求,客户盘片的内容与平面图的内容相似,晒图文件的内容与地形图的内容相似,故其内容、样式基本无需标准化。对于以Word或Excel呈现的报表,其样式可以通过定制模板实现,在此无需赘述。
2.3.1 成果图和报表内容的标准化
将成果图、报表的各子项视为由若干常量和变量组成的组合变量,通过分析、归纳,确定了成果图的10个标准子图(见图3)和报表的9个标准子表(见图4)。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差异化使用上述各子项来组成各阶段的成果图和报表,从而组成个阶段的成果。
2.3.2 成果图样式的标准化
在成果图可以通过变量化表达的基础上,通过定制成果图中所有出现的注记要素的图上尺寸,并建立注记要素尺寸与成果图框尺寸的对应关系,进而实现成果图样式的标准化。
3 定义数据处理规则
数据处理规则的定义主要包括数据属性结构设计及关联方式和配置表定义等。其目的是实现信息自动提取、面积自动计算、成果自动半自动生成和成果图批量按序打印等。
3.1 属性结构设计及关联方式
在规划全过程监督检查项目内业中,最终作业图和成果图是其他所有成果的来源,所以属性设计主要针对作业图和成果图进行:根据需要,共定义了5个基本属性表用于存储项目基本信息、11个主属性表用于存储成果图信息、5个公用属性表用于存储生成主属性表信息的信息。属性表间的联系通过建筑物名称或成果图图框与图形的拓扑关系构建,从而方便实现数据提取、面积统计,成果图批量按序打印等。
下面选取了正负零属性表(见表1)、面积块信息属性表(见表2)和建筑物分层图框属性表(见表3)分别对基本属性表、公用表和主属性表的情况进行示例。
实际上,上述属性表也可以定制为配置文件和数据文件。
3.2 配置表定义
在实现内业处理自动化的某些环节,需要定义部分配置表(见表4)以实现图形自动提取、信息自动判断、面积自动计算等功能。如依据配置表从最终作业图提取图形生成成果图、判定四至尺寸跟随的颜色等等。并且依据给定封闭区域内一点可以进行拓扑构面这一软件基本功能,可以通过定义代号所对应的面积类别、系数等面积计算配置信息实现面积自动计算。
4 结语
该文通过对规划全过程监督检查测量内业处理数据、环节进行分析,建立了标准化的数据输入规则、内业处理流程和成果内容、样式等,并通过定义处理规则,明确了如面积自动计算,成果自动半自动生成、成果图批量按序打印等可以自动化的内容。结合该研究在上海市测绘院基于EPS地理信息工作站中的实现所呈现的结果,表明该研究对通过程序开发实现规划全过程监督检查测量内业处理自动化有较大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技术监督局.GB/T17986.1-2000,房产测量规范第1单元:房产测量规定[S].
[2]国家技术监督局.GB/T17986.2-2000,房产测量规范第2单元:房产图图式[S].
[3]国家建设部.GB/T50353-2005,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S].
城市规划监督管理体制与方式研究 篇8
1 城市规划监督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1 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市规划论证不充分、不合理。“规划规划, 墙上挂挂”、“政府换届, 规划改样”等问题并未得到根治。
二是高大全思想盛行, 各地竞相攀比高、大、全。
三是建筑师缺乏话语权。建筑的决策权不在建筑师的手里, 建筑师往往只能起到参谋、陪衬的作用。
四是非洋莫取。近年来, 我们对外国人的建筑方案奉若神明, 总认为洋和尚会念经, 瞧不起中国建筑师。
五是被破坏的近现代建筑和被不断复制的假古董。在城市大发展中, 不知拆了多少有历史意义的近现代建筑。相反, 各地却热衷于造假古董, “明清一条街”等不一而足。
六是建筑质量问题。据有关资料介绍, 国内建筑物的平均寿命只有30多年。
七是献礼工程、政绩工程、标志性工程仍大量存在。不少建筑缺乏充分的前期论证和准备, 匆匆上马, 刚剪完彩又花大钱改造, 老百姓受不了, 国家也受不了。
1.2 城市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我国城市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出现了我国城市管理很多无法可依的现象。
二是我国城市管理“人治”现象较为普遍。
三是城市管理民生参与的途径和渠道十分有限。
四是城市监督体制沦为形式, 城市的规划管理往往是个别领导个人意愿体现, 而城市监督机制对于城市规划管理的监督则流于形式。
2 城市规划监督管理体制与方法探讨
2.1 城市规划监督管理完善建议与措施
(1) 推行城市规划管理委员会制度
在现有的城市规划管理的基础上, 逐步推行城市规划管理委员会制度, 从各行各业、各行政管理部门抽调一部分人员组成规划管理委员会, 任期3年或者5年不等, 如要对城市规划管理做出修改, 必须经过规划管理委员会的同意方可实施。这样, 就最大程度的避免了个别领导随意修改城市规划管理的现象, 真正发挥了城市规划管理的职能。
(2) 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管理法律法规。
结合现有的城市规划管理法律法规, 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例如群众参与城市规划管理的办法, 城市规划管理监督办法的落实等, 只有把法律法规完善起来了, 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法治”而不是“人治”, 进而保障了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律效应。
(3) 拓展群众参与城市规划管理途径与渠道。
大力拓展目前人民群众参与城市规划管理的途径与渠道, 例如可以开通市长热线, 扩大市领导接待信访群众的比例和时间, 设立百姓问题专栏等等。只有大力普及这方面的知识, 才能够实现人民城市人民管。
(4) 实施管治结合制度。
对于城市规划管理, 一方面要加强管理, 另一方面同时也要和治理结合起来, 对于老城区的改造, 污染工厂的取缔, 农业用地的归还等等, 都要依靠强有力的治理措施保障实施。治理与管理双管齐下, 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城市规划管理的良性运行。
2.2 规划审批后的监督管理具体措施与建议
(1) 对于房地产公司违章建筑的监督管理措施。
随着经济发展迅速, 开发力度加大, 一部分房地产开发商缺乏法制意思, 为利益驱使, 加上有关部门执法力度不够不严, 从而滋生了违法建筑的现象, 严重破坏了城市规划, 扰乱了正常的城市建设管理秩序。为此,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取缔制止。
(1) 在依法打击和整治违法建筑行动中, 做好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工作, 提高房地产开发商守法意识, 使其知道违法建筑属违法行为, 以及违法所应负的后果, 积极引导违法房地产开发商主动拆除违法建筑。 (2) 加大打击力度, 依法拆除违法建筑, 统一执法尺度, 一视同仁, 坚决做到发现一间依法查处一间, 并对违法建筑者处以重罚。 (3) 对违法建筑现象的监督和防范要持之以恒, 执法切勿一阵风。有关部门可以公布举报电话, 重奖举报者, 以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监督和抵制违法建筑非法占地行为。
(2) 对于社区个人和私宅违章建筑的监督管理措施。
对于社区个人和私宅的违章建筑, 目前最常见的违章建筑是楼顶公共平台搭建和加层。为此, 可将规划执法工作走进社区, 结合社区管理工作一并纳入落实违章建筑的监督管理工作中。
(1) 规划执法部门可制定方案, 狠抓落实, 遏制违建, 严控到位, 实施制度化、规范化。 (2) 与社区搭建服务平台, 形成联动机制。通过举办现场咨询会, 大力宣传城市规划相关法律法规, 发放《社区居民公开信》, 引导居民自律;与社区签订《共建协议》, 同时做好办证、报批服务的引导工作, 减少违法抢建行为。 (3) 将进社区工作向精细化推进:建立巡查制度, 规定规划执法队员每周至少主动联系社区一次、定期开展巡查, 并形成书面记录。 (4)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由规划、城管、国土、居委、物业等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针对出现的问题共同探讨对策, 提高工作实效。 (5) 建立督察考核制度, 规划执法内部将队员进社区工作绩效作为队员考核项目, 公开举报投诉电话, 使“规划管理进社区”工作接受社区居民监督。
3 结语
城市规划监督管理是政府进行城市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 不仅要落实城市规划管理职能, 而且也要从监督机制落实, 只有管理与监督两手抓, 才能实现城市规划管理的合理化、合法化实施。本论文就城市规划监督管理的体制问题, 探讨了城市管理的模式与方法, 给出了一些建议措施, 对于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与监督管理的效率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当然, 更多有效的管理措施还有待于广大城市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 才能够最终实现城市规划管理的水平更上一层楼, 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最终获得广大老百姓的满意。
摘要:针对城市规划管理和监督管理的现状, 本论文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城市规划管理与监督管理的模式与方法, 给出了具体的规划管理和监督管理执行措施与建议, 对于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监督管理的方式、运行效率和实施效益等都有着较好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规划,监督管理,管理体制,管理方式
参考文献
[1]陈峰.转型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转型[J].规划研究, 2004 (8) :9~19.
[2]约翰.利维.现代城市规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城乡规划的监督检查 篇9
1 二次供水和城乡一体化供水卫生监督管理面临的形势
1.1 高层建筑二次供水带来的卫生问题
嘉兴虽地处江南, 却是水源性和水质性缺水城市。近几年来, 市自来水公司采用人工湿地和深度净化处理工艺, 使出厂自来水的口感和质量大为改善, 合格率一直在100%。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一户一表”改造工程的推进, 取消了多层建筑 (一般为4~6层, 以住宅为主) 作为二次供水设施的屋顶水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市区高层建筑越来越多, 因为水压关系, 新的二次供水设施又多起来了, 由于市区没有专业的清洗消毒服务队伍, 对这些二次供水水箱的清洗消毒由各产权单位或物业公司 (通称二次供水管理单位) 自行负责, 因为不专业、不定期, 有的甚至一直不清洗消毒, 引起水的二次污染, 导致水质下降。2007、2008年我们对市区二次供水进行随机抽检, 合格率分别为35.71%和20.00%, 不合格指标主要是余氯、菌落总数、浑浊度等。2009年上半年合格率也只有67%。因此, 新型二次供水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造成饮水卫生安全新的隐患, 另一方面也抹杀了出厂水100%合格的成果。
1.2 城乡一体化新型供水模式引发的卫生问题
嘉兴是推行城乡一体化供水较早的城市, 截至2008年底, 全市农村人口自来水受益率达98.72%, 其中全市城乡一体率为68.00%。为加快推进这一民生工程, 有些地方采取了一些新的方法, 即以镇 (政府) 为单位成立供水服务公司, 出资铺设农村自来水管网, 总管与市自来水公司无缝对接, 由镇供水服务公司出面向市自来水公司买水, 用户初装费、水费等由镇供水服务公司收取, 本区域管网维护及日常管理由镇供水服务公司负责。这种运行模式的好处是能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的进程;不利因素是一旦该区域内出现饮用水污染等问题, 原因调查及由此带来的责任追究将更加复杂, 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因为自来水生产的主体只有1个, 而管网无缝运行的主体却有2个。
2 二次供水和城乡一体化供水卫生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二次供水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2.1.1 清洗消毒不系统、不规范
市自来水公司曾有一支二次供水清洗消毒服务队, 有计划开展专业的清洗消毒服务工作。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一户一表”改造工程的推进, 多层建筑作为二次供水设施的屋顶水箱失去作用, 当时嘉兴很少有高层建筑, 由此出现的新的二次供水设施也很少, 清洗消毒服务队随之也解散了。据了解, 目前全市没有一支专业的二次供水清洗消毒服务队。二次供水管理单位的清洗消毒很不规范, 也没有计划, 有的甚至不知道二次供水设施在哪个部位。
2.1.2 卫生监管处于被动局面、效果不明显
对于二次供水的卫生管理, 《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 (下称《办法》) 、《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规定》 (下称《规定》) 及GB17051《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等都有规定, 譬如二次供水设施的选址、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 卫生行政部门参加;二次供水管理单位每年应对设施进行一次全面清洗消毒, 并对水质进行检验等。2004年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卫生行政许可项目清理结果的通知》, 取消了从事二次供水设施清洗消毒单位的卫生许可, 但其他卫生要求仍要继续执行, 并没有取消。从罚则看, 卫生行政部门依据《办法》对未经参加选址、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而擅自供水的, 以及经检验不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行为作出责令限期改进和罚款的行政处罚。建设 (城市供水) 主管部门依据《规定》对未进行水质检验或检验不合格或未按规定进行清洗消毒的行为作出警告和罚款的行政处罚。因此, 从法理上分析, 做好二次供水的卫生监督管理, 建设 (城市供水) 主管部门更有主动权, 也更有能力。卫生行政部门主要发挥卫生指导和监测等技术支撑作用。但从嘉兴市这几年的执法实践看, 建设 (城市供水) 主管部门在组织二次供水设施的选址、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过程中基本没有通知卫生行政部门参加。所以, 卫生行政部门很难及时主动掌握有关情况, 虽有罚则, 但等发现时接受处理的责任主体有的已很难找到, 二次供水设施也已进入使用状态, 改进措施实际上也是难以操作。日常管理中, 对于二次供水管理单位未开展清洗消毒等行为, 能够实施行政处罚等有效监管措施的建设 (城市供水) 主管部门, 也基本没有使用这样的法律手段。而卫生行政部门虽做了大量的监测和指导工作, 因没事前介入, 又无具体、有力的处罚手段, 显得十分被动、收效不大。
2.2 对于城乡一体化新型供水模式的卫生管理要求不明确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卫生部《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等没有将集中式供水再细分为集中式供水生产和集中式供水供应。2007年6月出台的《浙江省饮用水供水单位卫生行政许可管理规定》第22条规范用语, 分别有集中式供水、集中式供水生产和集中式供水供应等表述。也就是说, 对照省级规定, 镇供水服务公司的运行模式属于集中式供水供应, 应当依法取得卫生许可证。但对于卫生审查过程中需要符合哪些具体卫生要求, 譬如检验条件和项目的设置, 能不能委托等, 没有明确规定。
我们认为,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供水单位, 对于水质和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以及卫生管理制度等方面的要求应该是差不多的。但对于检验条件和项目的设置, 集中式供水生产和集中式供水供应各有其自身的特点, 应当分别提出。因为镇供水服务公司的水源实际上就是市自来水公司的出厂管网水, 是一个管网体系。在水质监测方面, 无论是项目的开展和检测的频度, 对照有关标准要求, 市自来水公司有一套严密的质控体系。如果对镇供水服务公司也提出类似监测要求, 会造成监测资源的浪费 (最后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 既不合理也不符合立法精神。当然, 因为管路是无缝对接而不提任何监测方面的要求, 也是不科学的, 毕竟是两个责任主体, 一旦引起质量等纠纷, 对消费者不好交代, 不利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 加强二次供水和城乡一体化供水卫生监督管理的建议
3.1 依法履职、密切合作, 及时掌握二次供水运行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规定, 建筑工程开工前, 建设单位应当向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领许可证后方可施工。二次供水设施仅仅是整个工程建筑的一部分。抓好二次供水的卫生管理, 首先必须摸清其本底, 而能够依法、主动掌握本底的应当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议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加强与卫生行政部门的合作, 在组织二次供水设施的选址、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中, 主动邀请卫生行政部门参加, 提出相关卫生建议, 掌握本底情况, 有利于及时跟进日常卫生监管。卫生行政部门也要及时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通报监督监测的有关情况, 以便各自采取相应的行政和技术措施, 共同做好二次供水的监督管理工作, 保障消费者用水安全。
3.2 加强监督与指导, 依法科学管理二次供水
二次供水设施的清洗消毒是专业性很强的一项工作, 加上二次供水设施的规模、工艺条件不尽相同及产权、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增加了清洗消毒等日常管理的难度。因此, 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也只能是原则性的, 不可能太具体, 况且指导的精力也非常有限。建议市自来水公司恢复成立具有公益性质的二次供水清洗消毒服务队, 作为公司服务工作的延伸。虽然卫生许可取消了, 但对于清洗消毒服务队而言, 一些基本的卫生要求仍然是要依法执行的, 如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消毒规范等, 这些情况应分别报建设、卫生行政部门备案。有关运行、管理费用可纳入水费中或单独设立, 实行收支两条线, 使二次供水纳入良性运行轨道。由于二次供水是城市供水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特别是生活饮用水对于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不支持社会办的其他清洗消毒服务队参与二次供水的清洗消毒工作。根据《规定》, 二次供水管理单位对二次供水设施的清洗消毒等负有管理责任, 是法定责任单位, 允许并应当对自己管理的二次供水设施开展清洗消毒等工作, 可以请市自来水公司二次供水清洗消毒服务队进行技术指导。建设、卫生行政部门要按各自职责加强对二次供水的监督与指导, 对于严重违反《办法》和《规定》等行为依法实施行政处罚, 确保市民喝上卫生安全的饮用水。
3.3 理论联系实际, 合理设定新型供水模式的卫生条件
在其他卫生要求提出的同时, 应当合理设定水质监测的条件和方法。 (1) 要求镇供水服务公司配备必要的水质现场快速检测设备, 能开展PH、浑浊度、余氯及清洁度等项目的快速检测, 对本公司管辖管网的水质心中基本有数, 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及有关监管部门, 同时通报市自来水公司, 以便进一步分析原因, 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2) 结合本地实际确定一些常规指标和非常规指标, 委托市自来水公司中心检验室检验, 以便于综合分析有关指标和问题, 因为管网是连在一起的。 (3) 镇供水服务公司和市自来水公司毕竟是两个责任主体, 在对接管道两侧各设取样口, 一旦发现异常或纠纷, 可分别采样送第三方检验, 以便分析原因, 分清责任。
3.4 适时修订完善相关监管政策
城乡规划的监督检查 篇10
各市住房城乡建设委 (局) :
根据我厅《关于开展2015年度全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履职专项督查暨2016年春节前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工作专项检查的通知》 (桂建管〔2015〕111号) 要求, 2016年1月4—8日, 我厅组织开展了2015年春节前全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工作专项检查。现将检查情况通报如下:
一、检查总体情况
本次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部署2016年春节前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工作、应急值班值守、扬尘治理工作情况, 以及防范建设领域发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情况。检查组分别在14个设区市召开了工作汇报会和检查情况反馈会, 抽查了33个在建项目, 共发出停工整改建议书15份、隐患整改建议书17份。
总体来看, 各市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和大部分施工、监理企业高度重视春节前建筑施工安全、消防安全、应急值守、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支付等工作, 按照我厅及当地党委、政府的要求, 周密部署、狠抓落实、成效显著。一是各地认真落实监管责任, 以召开会议、印发文件和短信、微信、Q群通知等多种形式, 将自治区安委办、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及我厅关于岁末年初及元旦春节期间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安全生产和社会维稳的各项工作要求通知到辖区在建工程的施工、监理企业, 督促企业全面开展自查自纠。二是绝大部分工地将在2月1日左右放假, 各企业和项目已对春节前后的放假、值班、复工等工作进行了部署, 极少数春节期间继续施工的工地已安排好施工监管和慰问等活动。三是大部分设区市确定了春节前农民工工资支付重点监控工地名单, 及时掌握重点项目的进度款拨付情况, 提前介入摸底, 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企业安全管理方面
⒈个别项目无证施工。梧州市祥龙阁商住楼1#~3#楼工程未取得施工许可证, 已施工至8楼梁板。百色学院澄碧湖校区二期扩建项目学生公寓未取得施工许可证, 已施工至5楼梁板。
2.部分项目管理粗放, 人员不到位。一些施工项目部组成人员无任命文件或任命文件无单位公章确认;一些项目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安全员等主要管理人员不到位履职;个别项目安全检查资料弄虚作假。百色学院澄碧湖校区二期扩建项目学生公寓、崇左市正高国际家居建材广场一期的项目经理、安全员检查时未到场。
⒊一些企业和项目未开展春节前安全生产专项检查。由于本次检查距春节还有1个多月时间, 虽然当地主管部门就春节前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 但仍然有部分企业未部署开展节前安全生产专项检查, 特别是未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活动。
⒋部分从业人员未深刻吸取较大事故的教训。个别项目仍未深刻吸取临桂“5·13”、大化“9·19”事故教训, 在施工现场采用叠层搭设支模和利用外架做模板支架, 如贺州城市花园广场项目二期工程3#、4#楼工程、贺州市慧佳·华府3#、6#楼工程。检查组共随机询问了27名项目经理、2名技术负责人、29名总监理工程师, 能准确说出南宁“3·26”外架坍塌和玉林“8·12”中毒窒息事故并知晓两起事故发生直接原因的人员比例仅为55%;参加过安全生产典型事故案例学习的人员比例仅为53.4%, 观看过有限空间专题安全生产教育视频的人员比例仅为46.6%。
⒌监理单位安全履职未完全到位。监理单位对项目存在的重大危险源不知晓、疏于管理, 酿成重大安全隐患。
(二) 建筑施工安全方面
⒈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尚有较大缺失。突出表现在项目经理、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对本项目是否存在重大危险源辨识不清、措施不明, 导致项目无法提供重大危险源清单和检查台账, 不执行重大危险源公示、上报等制度。百色学院澄碧湖校区二期扩建项目学生公寓高约25米的高切坡无专项施工方案、无专家论证、无监测, 已施工至主体5层。
⒉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管理尚不规范。突出表现在塔式起重机多塔作业无防碰撞施工方案、附墙杆采用焊接连接而非铰接连接;施工升降机产权备案缺失, 安拆单位安全生产许可证过期, 司机证件过期未年审, 楼层运输通道平台架体与外架连接、安全门未关闭等。江苏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施工的柳州市恒大华府项目, 无操作证的工人随意开动施工升降机, 检修天窗未关闭且限位开关失效。贵港市华泰国际工程7#~11#楼和玉林市2013年市直廉租公租住房土建安装工程均存在多台塔吊相互交叉作业, 但均无防碰撞方案、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百色学院澄碧湖校区二期扩建项目学生公寓有2台塔式起重机未检测合格就投入使用。
⒊预防高处坠落措施尚未完全落实。工地预留洞口、楼层临边、楼梯梯段边等安全防护不到位的现象仍比较普遍, 悬挑防护棚违规搭设在脚手架上的现象较多。防城港市北部湾创业投资大厦工程、崇左市正高国际家居建材广场一期外架首层、作业层脚手架未满铺。来宾市巴黎国际商贸城项目的外架未按照规范进行搭设, 随意性较大, 工地管理混乱, 监理管理不到位。
(三) 消防安全方面
⒈总平面布局不合理。部分工程现场消防车道无法形成回路, 亦无消防车回转场, 无应急照明;作业场所无疏散指示标志, 无安全疏散示意图。北海市运德幼儿园及综合楼工地场地狭窄, 施工消防通道不通畅。
⒉临时消防给水系统不符合规范要求。多数高层建筑施工存在侥幸心理, 未按要求配置临时消防给水系统, 未配备水带、水枪等设施。钦州市的松江宁越花园二期工程a B标段10#楼个别灭火器已失效, 消防水源、水管不能正常使用。
⒊临时活动板房达不到a级阻燃效果。个别项目如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3#男生宿舍楼工程工人宿舍和会议室、来宾市巴黎国际商贸城项目的办公区等, 工人临时宿舍、办公室仍使用不符合a级阻燃要求的活动板房。
(四) 工地扬尘治理方面
各地均开展了工地扬尘治理工作, 取得积极进展。但仍然存在工地主要材料出入口不设置洗车槽, 或虽设置洗车槽却闲置、场地道路硬化标准低、楼层建筑垃圾或地面垃圾未及时清理等问题。如贵港市华泰国际工程7#~11#楼工程, 施工道路泥泞、排水不畅, 材料堆放混乱, 文明施工差。
(五) 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支付方面
经检查组了解, 所抽查的项目均不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但检查发现, 一些项目涉嫌挂靠。如来宾市兴宾区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承建的来宾市巴黎国际商贸城项目, 施工单位给个人 (自称是老板) 下发整改通知书;一些劳务分包直接发包给个人;不少项目部未设置农民工工资支付公示栏, 劳务分包和劳动用工合同依然存在缺陷。
三、处理意见
对受检项目存在的问题, 检查组均已责成当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发出书面执法文书, 要求责任单位限期落实整改。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机构资格认定办法》《注册建造师管理规定》《注册监理工程师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 对本次检查发现存在问题的企业和从业人员做出如下处理:
(一) 挂牌督办。责成梧州、百色和来宾三市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对存在问题的3个项目 (见附件1) 进行立案查处, 并于3月15日前将查处情况报送我厅建筑市场监管处。
(二) 责令整改。截至2016年1月22日, 共有3家施工企业、2家监理企业 (详见附件2) 虽提交了整改报告但施工现场仍然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视为拒不整改, 予以全区点名通报批评, 责令继续整改, 并暂停上述施工、监理企业在广西参加建设工程投标和承揽业务资格30日, 从本通报印发之日起执行;暂停投标和承揽业务资格期间锁定上述施工、监理单位的专职投标员“广西建筑市场诚信卡”。上述企业经整改后有关部门复查合格的, 由我厅另行发文恢复投标和承揽业务资格;对整改期满后仍整改不合格的将加重处罚。
(三) 通报批评。在本次检查中, 共有12家施工单位、12家监理单位 (详见附件3) 虽然开展了整改工作并已按时提交整改报告, 但由于检查时存在较多安全隐患被责令停工整改, 为起到警示教育作用, 予以全区点名通报批评。各地不得依据本通报对上述企业做出限制投标、停止验收等处理。
附件:⒈挂牌督办项目一览表
⒉责令整改企业一览表
⒊通报批评企业一览表
2016年2月2日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城乡规划的监督检查】推荐阅读: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关于做好住房城乡建设部在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检查准备工作的通知10-03
城乡规划的社会学07-14
城乡规划法的思考论文09-23
浅析《城乡规划设计概论》教学的探索10-09
城乡规划档案09-05
城乡规划教育09-20
城乡规划局规划审批程序06-12
城乡建筑规划法09-10
城乡用地增减挂钩规划11-04
张家口市城乡规划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