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城乡规划条例

2024-07-25

哈尔滨市城乡规划条例(精选8篇)

哈尔滨市城乡规划条例 篇1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

关于贯彻实施《哈尔滨市城乡规划条例》的若干意见

哈政综„2012‟39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哈尔滨市城乡规划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业经2011年7月21日哈尔滨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同年10月20日经黑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批准,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为有效做好《条例》实施的衔接工作,保证项目持续依法进行,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全面贯彻落实《条例》,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全面贯彻实施《条例》

(一)充分认识贯彻实施《条例》的重要意义。《条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市城乡规划管理方面的第一部重要地方性法规,是调控指导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法律依据,对于进一步强化规划综合调控作用、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战略实施和推进依法行政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政府、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条例》的强制力和约束力,提高执行好《条例》的自觉性和准确性,增强做好城乡规划各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把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和批后管理等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二)将贯彻实施《条例》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市政府法制部门和市城乡规划部门要加强对《条例》实施的指导监督,各级政府、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和协调好本行政区域内的规划编制、实施和管理工作。各区、县(市)政府要支持镇政府按照《条例》规定和要求,成立相应的城乡规划管理和执法机构,配备城乡规划管理和执法人员;

—1—

同时,由主要领导对贯彻落实《条例》工作负总责,切实加强对《条例》贯彻实施的组织领导。

(三)加大宣传和指导工作力度。市政府法制部门和市城乡规划部门要组织推进《条例》的宣传普及工作,广泛开展宣传和培训。各级政府要发动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村委会,采用各种方式组织学习《条例》,培训执法人员。要把《条例》下发到基层单位,形成全社会学习贯彻《条例》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规划编制管理,完善城乡规划体系

(四)完善城乡规划,实现城乡统筹。各级政府要按照《城乡规划法》和《条例》要求,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建设,加快各层级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审批,使各项建设有法可依。各镇政府要制订城乡规划编制计划,财政部门要保证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

(五)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及维护工作。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计划,分期、分批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时,应建立规划动态维护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评估和维护,并上报市政府批准。

(六)强化城市设计在规划编制和建设工程审批全过程的指导作用。各级城乡规划部门对《条例》规定的重要地块组织编制城市设计,经本级政府批准后,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或者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关内容的补充。

三、依法做好衔接过渡,保证城市建设顺利实施

(七)保证已进入规划审批程序的建设项目执行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各级政府要按照《条例》要求,切实做好建设工程的衔接和过渡工作,保证建设工程的连续性和操作性。凡2011年12月31日前已取得土地招拍挂手续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建设项目,可执行《哈尔滨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凡2011年12月31日前未取得土地招拍挂手续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建设项目,均执行《条例》,对执行《条

—2—

例》确有难度的国家、省、市重点工程、棚户区改造项目等,提报市政府研究决定。

(八)切实解决好宅基地建设项目审批。宅基地上农民个人建房项目的日照间距,按照省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九)实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建设的,依据《城乡规划法》和《条例》有关规定,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总体规划确定为城市、镇规划建设用地的,不再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在此范围内的现有集体建设用地未转为国有建设用地期间,确需改造的,只能原址、原面积、原高度翻建,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确需改变原有规模的,核发临时《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四、强化主管责任主体,保证监管工作成效

(十)明确规划违法建设监督管理主体。城市、镇规划区国有建设用地范围内的规划违法建设监督管理工作,由市、区县(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集体建设用地范围内的违法建设监督管理工作,由区、县(市)政府及镇政府负责。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十一)明晰行使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区域的监督管理分工。

1.对未取得规划审批手续的建设工程,由市、区城管行政执法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对已取得规划审批手续的建设工程,由市城乡规划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工作。各县(市)参照执行。

规划审批手续确认为划拨用地的建设工程,以取得选址意见书为准;确认为出让用地的建设工程,以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为准。

2.市、区城管行政执法部门和各县(市)负责城乡规划违法建设监督管理的部门,负责违法工程强制拆除工作。

五、细化规划管理方式,延伸监督管理手段

(十二)加强规划核实管理。加强规划调控管理建设项目的能力,—3—

将规划核实工作细分为整体核实和分栋核实2种方式。其中,整体建筑建筑面积误差在1%并600平方米以内和单栋建筑建筑面积误差在2%并300平方米以内,且未突破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建设工程,按照规定补交相关费用,并给予规划核实;超出上述限定标准且未突破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建设工程,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予以处罚并按照规定补交相关费用,给予规划核实。

(十三)实行规划编制和建筑设计责任追究制,建立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城乡规划部门要加强对城乡规划编制和建筑设计单位的管理,建立城乡规划设计信用档案。对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或建筑设计单位违规设计的,由城乡规划部门计入信用档案;情节严重的,可不予受理新的建设工程设计审查。在设计中出现严重设计错误超过3次以上且无法整改的,城乡规划部门应建议设计单位主管部门及时作出处理。

六、优化规划工作流程,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十四)进一步完善规划工作程序。各级城乡规划部门要对照《条例》规定,及时修改、补充、完善现行城乡规划行政许可办理程序,按照“谁制定、谁清理”的原则,认真清理与《条例》不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搞好立、改、废配套建设,并适时向社会公布。

(十五)加强对立、改、废工作的指导。市政府法制部门要会同市城乡规划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对各区县(市)政府、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开展的立、改、废工作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十六)加强公众的参与和监督。各级政府及各级城乡规划部门在城乡规划制定、修改、实施和管理过程中,要实行政务公开,履行公示制度,并鼓励公众参与,通过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公众意见,主动接受公众监督。

(十七)本意见由市城乡规划部门负责解释。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八月七日

—4—

附件

相关重要概念和标准解释

一、中心城区:是指城市、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

二、零星插建项目:是指中心城区内用地面积小于3000平方米的非公益类建设项目。

三、城市重要地块:是指城市快速路和城市主干路两侧,市区沿江、沿河两侧以及历史文化街区的用地。

四、农村村民住宅通用设计图:是指城乡建设部门或城乡规划部门向全市发布的设计通用图册。

五、相对:是指相邻建筑之间互相作正投影,投影落在任一建筑物上即视为该相邻建筑相对。

六、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的相关概念和标准:

1.《条例》第二十条:“有关专项规划、行业规划、城市设计”,是指经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相关规划;

2.《条例》第二十条:“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或者国家、省、市重点工程项目”,是指由国家、省、市以发布文件、会议纪要等形式确定的项目;

3.《条例》第二十条:“经评估确需修改”的情况,是指规划编制机关组织对已实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定期评估,并经市政府批准的情况。

—5—

哈尔滨市城乡规划条例 篇2

一是要抓住学习《条例》的重点

相对于1992年《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而言, 《条例》的内容更丰富、制度更严格、体制更合理、责任更清晰。要全面学好并掌握这部《条例》, 要将学习的精力集中放在两个方面:即《条例》的配套部分和制度创新部分。从前者来看, 《条例》作为《城乡规划法》的配套法规, 在与上位法的基本内容保持衔接的同时, 结合地方规划工作的实际需要, 对一些基本原则进行了配套性细化。从后者而言, 《条例》作为一部在新形势下出台的地方法规, 在立法方面吸取了许多新鲜的经验, 特别是在规划管理制度上展示了相当的创新性。学习《条例》固然是要全面而系统, 但从把握重点来看, 抓住《条例》中的具体配套与制度创新两个方面, 就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要创新社会宣传方式

当前在面向社会宣传方面, 除借助媒体的常规方式外, 我以为还应使用一些特别的方式, 例如组织专门宣讲班子到人大、政府、政协去作专场宣讲, 在规划系统举办短期脱产培训班, 利用与土地、建设等部门的联席会议展开讨论式的宣讲, 在社区举办学习规划法夜校等。

三是抓紧配套规范性文件的废改立工作

为更好地实施规划法, 多年以来, 荆州市结合地方规划管理实际的需要,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规范性文件, 但《条例》颁布之后, 就必须用新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些配套规范性文件。首先是废:凡是与《条例》规定相悖的, 我们都要无一遗漏地废止, 以防范行政风险;其次是改:凡是符合《条例》要求, 但有不完善之处的, 则妥善进行修订, 以保持制度实施的连续性;再次是立:要根据《条例》提出的新制度, 如修改容积率、规划审批公示等内容, 拟定新的配套规范性文件, 以规范配套管理制度的推行, 将《条例》落在实处。

四是依法理顺城乡规划管理体制

多年以来, 荆州市为探索建立城乡规划管理的长效机制, 曾多次对城市规划管理体制进行变动。现在看来, 有些变动是符合《条例》要求的, 有些则与《条例》精神不相一致。为此, 应依据《条例》的规定要求, 认真研究荆州市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以理顺市直规划部门与区政府在乡村规划管理方面的职能, 市直规划部门与市城管部门在行政执法管理方面职能为重点, 积极向市政府提出建设性意见, 以构建起一个规划审批权高度集中, 市、区规划管理职能配置合理, 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五是要高度重视开发区的管理

对开发区实行什么样的规划管理体制, 应当认真反思, 要严格按照《条例》的规定, 不仅要从形式上确保在开发区不设城乡规划管理机构, 确需设立的可由市直或县直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设置派出机构, 而且在实质上要确保派出机构在市直或县直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 充分行使城乡规划管理职能, 而不是被开发区行政管理力量所左右。这次《条例》颁布施行后, 应对既往的相关政策重新进行审视, 在搞好为荆州开发区规划服务的前提下, 维护好市级规划权的集中统一。

六是要严格执行行政处罚新规定

哈尔滨市城乡规划条例 篇3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决定了我们在城乡规划中必须牢固树立全局观念、统筹观念、发展观念和科学观念。对于城乡规划来说,以发展的眼光推进规划的和谐与合理布局比什么都重要。哈尔滨作为老工业基地,传统的城市规划已不适应当今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城市车流、人流日益增多,结构性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城乡空间资源日益减少,考虑到生态环境、土地资源等诸多矛盾,在城乡规划上突出科学发展观,突出科学规划主题,是一项功在当代、利惠千秋的大事。这就需要我们在城乡规划上,突出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规划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围绕科学发展努力建设善于创新的领导班子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要坚持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科学分析哈尔滨市城乡规划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市城乡统筹规划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坚持用科学规划来描绘我市城乡发展的前景。所以说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谋求发展,而创新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面对我市规划大发展的新形势,局领导班子带头更新规划理念,改革体制、创新机制,规划工作不断登上新台阶。

一是更新规划理念。面对快速发展,必须树立城乡规划服从、服务于城乡发展大局的新理念。借鉴国内外最新成果,我们制定实施了“科技兴规、服务兴局”战略,坚持做到“五个转变”。即从原来就规划论规划向以经营城市为先导,综合考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因素的“统筹规划”转变;从原来“闭门造车”向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及广大群众意见的“民主规划”转变;从原来解决单体项目问题向健全功能配置,增加公共空间的“宜居规划”转变:从传统规划向应用互联网络、卫星遥感、虚拟城市等信息技术的“现代规划”转变;从原来只注重主城区向城乡统筹,打造“哈尔滨大都市圈”的“城乡一体化规划”转变。

二是改革管理体制。要想充分发挥规划部门的统筹兼顾作用,必须加强规划集中统一管理。为此我们将分散在各区的规划权集中上收,同时围绕城市管理服务重心下移,在区设立了垂直管理的规划分局。改革使原来各辖区规划管理混乱、标准不统一的状况得到了根本转变。采取有效措施,为各区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实现了城市规划“一盘棋”,发挥了有效调控作用,得到了国家、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三是创新审批模式。我市地处高纬度寒冷地区,建设施工期短。如何缩短审批时间,为城市建设争取宝贵时间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对传统规划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创新,由“橄榄”变“哑铃”、“串联”变“并联”。即审批提速,加强规划编制和批后管理,实现管理“扁平化”;在项目审批中,各环节部门同时介入、到现场踏查、集体研究,有效地简化了程序,缩短了时限,加强了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加强规划编制注重规划服务社会发展的科学性

城乡规划的核心是提高城乡居民生产生活质量。随着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城乡规划突出科学发展观益发重要。实践科学发展观,城乡规划要先行,就要努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理清规划的整体思路,破解规划中的难题,把科学发展观的精髓贯穿到城乡规划的各个层面中去,服务于城乡整体发展趋势,服务于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使我市经济文化社会健康发展。

把规划编制作为全局的一项重点工作,不断加以强化。在上级党委和政府支持下,我们成立了专门规划编制管理机构,加大资金投入,吸收先进科学规划理念,着力提高规划工作水平。哈尔滨市基本建立了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覆盖城乡的,具有现代理念、前瞻意识和科学性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为规划审批、管理和执法监督提供了依据,为哈尔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超前服务。

一是深化完善了《哈尔滨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哈尔滨市行政区划调整后,我们及时补充完善了城市总体规划,代表市政府向建设部进行了专题汇报,积极推进了成果报批。哈尔滨城市的定位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目标进一步清晰,“北跃西扩、南延东优、中兴外联”的城市发展的空间战略得到了确定,搭起了哈尔滨城市发展的整体框架。按照中央、省、市精神要求,组织编制的《哈尔滨市近期建设规划》和《哈尔滨住房发展规划》紧密关注民生,以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题、建设支撑现代化城市的基础设施系统和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为重点,有效地指导了城市发展与建设。

二是市区城市控详规划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按照市政府及省建设厅关于市区控详规划基本全覆盖的要求,我们组织完成了88片、覆盖面积达283多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基本实现了控详规划全市无缝连接全覆盖,规划成果公开征集市民、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后,经专家评审论证,并按照规定履行了报批程序,为有效指导城市建设发展提供了依据。

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工作取得丰硕成果。我们组织开展了22个镇、209村的省、市新农村试点规划,试点村规划覆盖率达到70%以上。组织开展了所属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5个县(市)完成了规划编制工作。同时还组织完成了《哈尔滨市村屯规划编制导则》、《哈尔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屯规划图集》等一系列规划成果。为有效指导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局组织编辑了《哈尔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住宅规划建筑设计图集》,设计了四大类、24种新农村住宅样本,免费向农民发放,受到普遍欢迎。

简化审批程序增强规划服务城乡建设的实效性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

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这也为坚持科学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城乡规划事业必须先行一步。怎样变管理为服务于城乡统筹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为实现“哑铃型”规划管理模式,积极改革审批制度,压缩具体项目审批环节,简化程序,审批运行时限由43天缩短到34天,同时工业项目审批时限由34天缩短到16天,成为全国规划行业审批时限最短的城市之一。具体做法是:

一是规划立项,变“集权”为“分权”。为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局党组确立了服务基层、重心下移的指导思想,按照“统一规划、属地管理、分级审批”的原则,将市局管理权限和分局管理权限作了明晰。在审批管理上实行抓“大”放“小”,局机关对总体规划、重点地段、重点建设项目进行“总把关”。在规划审批管理中,赋予各规划分局对用地面积3万平方米以下,建筑面积在6万平方米以下,控制高度24米以下工程的审批权。

二是规划窗口,变“受理”为“办理”。为提高审批速度,专门在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城市规划窗口设立了工业类建设项目规划审批办公室,指定了一名局领导专门分管,选择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的干部常驻行政服务中心,正式对外办公。对厂区、工业园区内的工业类建设项目可直接在服务中心窗口办理行政许可,不用再到市局审批。对哈大齐工业走廊项目等重要工业类项目由主管局长召集有关人员在窗口现场研究办理。窗口受理的工业项目审批全部在16个工作日办结,提前办结率100%。我们还组织召开了哈东轻厂、哈飞集团、光宇电源、量具刃具厂等60余个工业建设项目的协调会,提高了审批速度,受到了普遍好评。

三是规划审批,变“串联”为“并联”。改革审批制度前,建设项目审批过程中要经过选址、用地审批、建设工程审批等三个环节,各审批环节之间互为前置条件,前一阶段审批完不成,下一阶段的审批工作就无法展开。由于我市冬季漫长,建设施工期比较短,建设单位和群众对缩短建设工程行政审批时限的要求非常强烈。为解决这一难题,局党组提出要精心打造审批提速、绿色通道、亲民解疑、管帮结合“四个工程”,将审批提速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我们在规划审批办理过程中,改变审批程序,由“串联”变为“并联”,各环节在受理报建项目后由原来的一个部门介入,改变为同时介入、齐头并进,加快了审批速度。目前,规划局的建设项目审批已经实行网络化管理,受理的项目录入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后,各业务处室能同时看到项目的信息,按照各自职能一起介入、共同到现场踏查、集体研究、共同把关,形成了并行运作的“并联”模式,有效地缩短了时限,简化了办事程序,堵塞了漏洞。

四是规划服务,变“坐堂”为“出诊”。我们先后组织专门人员深入各区、大企业、大专院校了解拟建设项目情况,同时通过与发改委沟通,随时掌握项目立项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研和了解情况,帮助建设单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使一些项目在正式受理前就做到了心中有数。一些报建项目在组件报批过程中发生了问题,我们打破常规,未受理正式报件就帮助协调解决。黑龙江长泰润滑油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平房工业园内建设生产用锅炉房项目属哈大齐工业走廊项目,经我们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解决了该企业园区集中供热与生产用热重复的问题。针对电镀、造纸、铸造等重污染企业分散、污染严重、三废无法处理等问题,我们与环保部门共同组织走访调研。提出了建立重污染企业工业园区,统一布置污染企业的建议。为切实协调解决好企业和建设单位在规划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我们主动深入到群力新区,帮助解决了160家搬迁企业在新榆工业区选址的问题;深入到哈汽轮机厂,帮助解决了企业路网与规划路网难衔接的问题。2007年以来,局领导带领有关人员深入基层和企业现场办公160余次,帮助建设单位解决实际问题170余个,深受服务对象和市民百姓的好评。

强化监察管理维护规划调控建设秩序的严肃性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发展大局,树立全局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新的发展形势与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城乡发展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为切实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我们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不断加大规划执法监察管理工作力度。

一是完善联合执法制度。作为联合执法牵头单位,我们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联合执法运行机制。起草制定了《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联合执法监察管理工作方案》、《建设工程项目联合执法监督管理系统信息网络运行机制与工作程序》、《建设项目联合执法监察管理工作单位及个人考核奖罚制度》等8项规章制度。在联合执法组织机构中,增加了监察、房产、公安、电业、供排水等部门,增强了联合执法的力量。对于违法建设行为采取停794,~电等新举措,加大了执法力度;建立了联合执法工作效能评议和例会制度,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绩效考评;构建了纵横相济的监督体系,采取市区联动方式,先后拆除南棵绿荫小区、新北方电缆厂、金盛开发公司、香坊新城办事处等违法工程3万平方米,有效地控制了私建滥建行为的发生。

二是提高科技监察手段。采取现代遥感技术进行跟踪管理,对建设工程进行全程监控,加大了对工程在规划实施中的管理力度。积极进行“数字规划监察”工作调研,酝酿借助“数字城管”的公共资源,开发“数字城市规划监察”平台,为实现数字动态监察奠定基础。

三是加强全天候监管。除正常工作日外,执法人员还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对建设项目实施“全方位全天候监管”。我们先后对道外二十道街滨江凤凰城住宅工程、哈医大花园街博士生公寓、信中开发宣化街高层住宅等40余项建设工程,采取24小时全程监控,防止了违法行为的发生。

2008年是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一年,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提高我市城乡规划上档次、上水平、上台阶的关键性一年。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三个适宜”现代文明城市新目标的总要求,继续全心全意为社会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关注公共需要、关注公共空间、关注公共利益、关注公共产品、关注公共安全,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再做新贡献!

哈尔滨市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 篇4

【发布日期】1998-12-12 【生效日期】1999-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哈尔滨市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

(1998年10月30日哈尔滨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1998年12月12日黑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根据 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的少数民族是指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居住的,经国家正式认定的除汉族以外的各民族。

本条例所称的少数民族权益是指少数民族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主要包括:民族平等权利;获得国家帮助发展经济、文化的权利;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保持或者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

本市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均应当遵守、执行本条例。

第三条 第三条 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把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第四条 第四条 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应当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本市各级国家机关应当经常对各民族公民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以及民族政策教育。

各民族公民应当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和睦相处,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第五条 第五条 市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条例。

区、县(市)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少数民族权益保障工作。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据职责权限和本条例的规定,协同进行民族权益保障工作。

第二章 少数民族社会权益

第六条 第六条 市、区、县(市)和辖有少数民族聚居枯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少数民族的代表,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可以少于当地人民代表大会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代表名额比例应当不少于少数民族占全乡(镇)总人口数的比例。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少数民族人口较多、辖有民族乡(镇)的区、县(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中,应当有少数民族成员。

第七条 第七条 本市各级国家机关应当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保证少数民族干部比例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相适应。

第八条 第八条 国家机关面向社会录用公务员时,在同等条件下,对少数民族应考人员应当优先录用。

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对待业的少数民族公民,应当优先安排技能培训;对符合录用条件的,优先录用。

第九条 第九条 公民的民族成份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更改民族成份,依照国家及省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条 第十条 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少数民族文字的翻译、出版和语言文字教学研究工作。

少数民族公民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对不通晓汉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诉讼参与人,司法机关应当为之提供翻译。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少数民族公民受到侵害或者遭受歧视、侮辱时,可以向有关部门进出控告和申诉,有关部门应当及时调查,依法处理。

本市各级国家机关在处理涉及少数民族特殊问题时,应当充分听取少数民族群众的意见,并征询当地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及时妥善处理。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少数民族公民享有信仰或者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少数民族公民信仰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或者不信仰宗教的少数民族公民。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新闻出版、文艺创作、影视等媒介,应当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严禁在广播、影视、音像、报刊、文学艺术作品及其他活动中出现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图像。

第三章 少数民族经济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市、区、县(市)在财政预算中,每年应当安排一定数额的城市民族贸易补助费和民族事业专项补助费。

民族事业专项补助费应当按少数民族人口只均一元以上额度安排,用于发展本地区的少数民族经济和各项事业。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扶持民族经济的发展。

对外地来本市兴办企业和从事其他合法经营活动的少数民族公民,有关部门应当在经营场地、费用等方面给予照顾。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民族乡(镇)的财政体制由上一级人民政府按照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和优待民族乡(镇)的原则确定。

民族乡(镇)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在编制财政预算时,应当给民族乡(镇)安排一定的机动财力。乡(镇)财政收入的超收部分和财政支出的节余部分,应当全部留给民族乡(镇)使用。对支大于收的民族乡(镇),应当采取定额补助或者定额递增补助的办法,递增的比例应当根据区、县(市)财力,由财政部门和民族乡(镇)研究确定;对财政收入比较稳定的民族乡(镇),应当保持财政体制相对稳定。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银行信贷部门对城市民族企业生产经营和民族乡(镇)用于生产建设、资源开发、兴办企业等方面的贷款应当给予照顾。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民族乡(镇)新办的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3年。凡符合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按照相关的税收规定办理减免税手续。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有关部门在安排使用扶贫资金、农业发展资金、科技兴农资金等专项经费时,应当充分考虑贫困民族乡(镇)、村的特殊需要。

区、县(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帮助民族乡(镇)加强交通、通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在民族乡(镇)开发、利用各种资源的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照顾民族乡(镇)的利益。

第四章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当设立少数民族教育补助专款,并逐年增加对民族教育的投入,帮助民族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设立民族教育管理机构,辖有民族乡(镇)的区、县(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指定专人负责民族教育工作。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市属重点高中、中师、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的技工学校录取少数民族考生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照顾。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对师范院校毕业的少数民族学生,有关部门应当优先分配给民族学校。

用民族语言授课的民族中小学师资不足时,有关部门应当从师范院校的外地少数民族毕业中予以调配。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少数民族比较聚居的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兴办少数民族幼儿园(所),并在经费、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需要,兴办民族职业高中或者在普通职业高中设立民族班。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市和辖有民族乡(镇)的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在少数民族中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和科技人员培训工作,组织和促进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重视少数民族文化设施建设,组织开展具有民族特点的文化艺术活动,发掘和继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扶持少数民族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工作,做好民族乡(镇)、村的地方病、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有关部门应当优先保证民族医院对医疗卫生人员的需要。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有关部门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少数民族开展具有民族特点的传统体育活动,扶持民族乡(镇)、村逐步建设和完善体育设施。

少数民族职工参加市、区、县(市)统一举办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活动,所在单位应当给予支持,工资照发。

第五章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少数民族公民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清真食品生产纳入规划,保证民族商业服务网点的合理布局。市、区、县(市)大型商场以及机场、火车站、客运码头等流动人口较多的场所,应当设立清真饮食服务点。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一条 拆迁清真食品的生产企业和商业服务网点,应当坚持同等条件“拆一还一”、就近安置的原则。因市政建设等原因确需拆迁的,应当事先征求市或者区、县(市)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统筹安排。在拆迁过渡期间应当设立临时清真食品供应点,并给予必要的经济补偿。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二条 清真饮食服务企业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主要负责人、采购员、保管员和主要操作者,应当由具有清真饮食习俗的少数民族职工担任。

清真食品的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应当符合有关规定;店堂装饰、牌匾旗幌、字号名称等应当符合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清真饮食服务企业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兼并或者被兼并时,不得随意改变其服务方向,确需改变服务方向的,必须征得当地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第三十三条 第三十三条 具有清真饮食习俗的少数民族职工较多的单位,应当设立清真灶;不能设立清真灶的,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发放清真饮食补助费。

第三十四条 第三十四条 从事清真饮食业,需经市、区、县(市)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领取清真饮食生产经营许可证和专用标志,由工商部门办事营业执照。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让、出租和伪造清真饮食生产经营许可证和专用标志。

第三十五条 第三十五条 卫生、畜牧、商业等有关部门应当建设布局合理的牛羊清真屠宰点和检疫、销售清真牛羊肉的服务点,并设立明显标志。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自屠宰清真用牛羊、销售清真牛羊肉。

第三十六条 第三十六条 居住在城市具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公民其配偶进城落户,有关部门应当给予照顾。

第三十七条 第三十七条 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尊重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公民的丧葬习俗,应当合理安排公墓建设用地和资金,并做好管理工作。

允许土葬的少数民族公民,凡本人生前留有遗嘱或者家属自愿实行火化的,任何人不得干涉。

第六章 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八条 第三十八条 对在维护民族团结、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和各项事业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第三十九条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由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按下列规定处罚: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的,责令改正,采取补救措施;造成经济损失的,责令赔偿;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二款和第三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没收违法所得。

罚款票据的使用和罚没款物的处理,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其他规定的,由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限期改正、责令停止侵权行为等处罚或者交有关部门依法查处。

第四十一条 第四十一条 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 第四十二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三条 第四十三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四十四条 第四十四条 本条例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

齐齐哈尔市城市园林绿化条例 篇5

【发布日期】1990-12-14 【生效日期】1990-12-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齐齐哈尔市城市园林绿化条例

(1990年12月14日齐齐哈尔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1990年12月14日

黑龙江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批准)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三章 全民义务植树

第四章 绿地管理

第五章 树木管理

第六章 公园管理

第七章 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职责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九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和管理,创造优美、清洁、文明的城市环境,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第二条 凡市区的树木、绿地、园林设施和城郊风景名胜区、苗木生产基地,均属本条例的管理范围。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第三条 市、区人民政府要把城市园林绿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城市建设中逐年增加城市园林绿化资金的投入。积极开展全民植树活动,加强对树木、花草、绿地的养护管理,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和绿化水平。

第四条 第四条 城市绿化管理工作,由市政府统一领导,实行市、区、街分级负责,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第五条 绿化城市,人人有责。爱护园林绿化成果和设施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第六条 第六条 本条例由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城建、规划、林业、土地、房地、城管、公安、工商、电业和邮电等部门要密切配合。

第七条 第七条 市、区人民政府及城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对为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做出显著成绩或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八条 第八条 城市园林绿化规划与建设应当布局合理,坚持城市绿化与郊区绿化相联结,城市绿化与城市建设、环境治理相结合,普遍绿化与重点提高相结合,形成完整的体系。

第九条 第九条 市、区规划管理部门和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本市城市总体规划共同编制城市园林绿化专业规划,经市、区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区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一)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绿化专业规划编制实施计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二)区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市城市园林绿化实施计划编制区园林绿化实施计划,经区人民政府审查,报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施行。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改变经过批准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不得随意占用园林绿化规划用地。确需调整改作它用的,应由市、区规划管理部门和市、区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市、区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条 第十条 加强城市苗圃、草圃、花圃的建设,适应城市绿化发展的需要。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任何建设项目都应严格按照规划要求留足绿化用地。

(一)城市新建区绿化用地面积应不低于建设用地总面积的30%。

(二)旧城改建区绿化用地面积应不低于建设用地总面积的25%。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建成区内各单位的绿化覆盖率,由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其不同性质、条件和要求确定。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要加强园林绿化工程的技术管理,严格执行施工规程,保证质量。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绿化建设费,由建设单位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中提取3%,自行绿化。免交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的建设单位,亦应提取相应比例的绿化建设费,自行绿化。无条件自行绿化的,可有偿委托市、区园林绿化部门代为绿化。

自行绿化完成的时间,不得晚于新建工程竣工后的第一个绿化季节;代为绿化完成的时间,不得晚于新建工程竣工后的第二个绿化季节。

新建或改建居住小区的绿化,由建设单位负责与小区建设同时规划,同时验收。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要加强园林绿化科研工作,推广适应本地生长的树、花、草等植物材料,做好防治病虫害工作。

第三章 全民义务植树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全民义务植树要按照国家每人每年义务植树3―5株的规定,结合本市的实际,由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承担义务植树任务有困难的,经市、区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同意,可根据有关规定缴纳绿化费,由园林绿化部门代为完成义务植树任务。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义务植树的成活率,专业队伍应达到95%以上;群众应达到85%以上。义务栽植的树木三年后的保存率,应达到70%以上。

第四章 绿地管理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本条例所指绿地,包括以下五类:

(一)公共绿地:指供群众游憩观赏的公园、动物园、植物园、陵园及小游园、街道广场的绿地;

(二)专用绿地: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居住区的绿地;

(三)生产绿地:指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果园等;

(四)防护绿地:指城市中用于隔离、卫生、安全等防护目的的林带和绿地;

(五)城郊风景名胜区的绿地。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绿地管理权限:

(一)公共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城郊风景名胜区绿地,由市、区园林绿化部门管理;

(二)专用绿地由单位管理,园林绿化部门在业务上进行检查指导;

(三)居民区绿地,由街道办事处和产权单位共同管理,以街道办事处为主;

(四)单位职工居住区绿地,由产权单位管理,街道办事处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绿地管理要设专(兼)职人员,适时抚育养护,保持植物繁茂和设施完好。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擅自占用绿地。确需占用的,五十平方米以下的,须经区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五十平方米以上的,由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凡批准占用绿地的,要赔偿绿地损失费。

临时占用绿地的,要经市、区园林绿化主管部门批准。其中:

(一)占用第十九条第(一)、(三)、(四)、(五)项绿地的,要向市、区园林绿化主管部门缴纳绿地损失费。

(二)占用第十九条第(二)项绿地的,要向产权单位缴纳占用费和恢复费。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园林绿地内的文物古迹,由文物管理部门对使用管理部门进行监督,使用管理部门应保护并维持其原貌,不得随意改变、拆迁。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绿地内严禁下列行为:

(一)践踏草坪,损坏设施;

(二)打柴割草,放火烧荒;

(三)挖坑取土,私埋乱葬;

(四)放牧牲畜,种植农作物;

(五)倾倒垃圾,堆放物品;

(六)其它损害绿地的行为。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风景名胜区内的景物和自然环境,必须严加保护和管理,不得破坏或随意改变。

第五章 树木管理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要加强树木的养护管理,适时松土、灌溉、施肥、修剪和防治病虫害。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树木所有权和管理权限:

(一)国家投资和解放前栽植的,归国家所有,由市、区园林绿化主管部门管理;

(二)单位投资栽植的,归单位所有,由单位管护;

(三)居民在庭院栽植的,归居民所有,由居民个人管护;

(四)综合开发建设单位栽植的,归国家所有,由街道办事处和产权单位共同管护,以街道办事处为主。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古树名木,归国家所有,由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统一登记、建档和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坏和砍伐。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园林绿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市树、市花的养护管理和技术指导,研究推广新品种,普及和发展市树、市花。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城市树木不准随意砍伐或移植。确需砍伐或移植时,必须按规定经审查批准后,方可进行。

一处砍伐十株(含十株)以下的,应向区园林绿化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审批;十株以上的,由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经批准砍伐的树木,实行谁砍伐,谁补栽,砍一补三的原则。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一条 现有树木与各类工程管线发生矛盾需要修剪时,工程管线管理部门应在市、区园林绿化主管部门指导下自行修剪。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二条 施工单位对施工现场的树木要负责保护,并在开工前向市、区园林绿化主管部门缴纳树木保护押金。工程竣工后,未损伤的,退回押金;损伤的,用树木保护押金补偿。

第三十三条 第三十三条 严禁下列损伤树木的行为:

(一)攀登树木,刻剥树皮,挖根折枝,掐花摘果,拴系牧畜;

(二)就树搭棚、架设电线;

(三)在树木两米以内挖坑取土、挖菜窖、倾倒废水;

(四)其它有障碍树木生长的行为。

第三十四条 第三十四条 引进、调出的树苗和树种籽必须进行检疫。

第六章 公园管理

第三十五条 第三十五条 市、区园林绿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公园管理,保持园容整洁、设施完好,维护园内秩序,确保游人安全。

第三十六条 第三十六条 公园内不准建设与公园功能无关的建筑物或其它设施。

第三十七条 第三十七条 公园内不准开展有碍观瞻的活动。园内开展各种大型活动,由市、区园林绿化主管部门统一安排。

第三十八条 第三十八条 园林绿化管理部门要加强公园动物的养护管理。

第三十九条 第三十九条 要保护公园水系不受污染。严禁向公园排放污水,倾倒垃圾。

第七章 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职责

第四十条 第四十条 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的职责:

(一)贯彻执行有关园林绿化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

(二)负责编制和实施市绿化专业规划及绿化计划,审批区级绿化计划;

(三)起草有关园林绿化方面的法规、规章,负责园林绿化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绿化意识;

(四)制定园林绿化工程质量标准及编制绿化经费预算;

(五)负责市级园林绿化的建设和管理;

(六)负责全市临时占用绿地的审批;

(七)负责区园林绿化主管部门查处违反本条例行为的复议工作;

(八)负责市级园林绿化队伍的建设和区级园林绿化管理队伍的行业培训;

(九)负责全市园林绿化工作的协调和检查指导。

第四十一条 第四十一条 区园林绿化主管部门的职责:

(一)本条例第九条第(二)项规定的内容;

(二)编制绿化经费预算;

(三)区级园林绿化的建设和管理;

(四)负责区级园林绿化队伍的建设和本区专用绿地管理人员的培训;

(五)负责区级和本区专用绿地园林绿化工作的检查和指导;

(六)动员和组织群众义务植树和落实管护措施。

第四十二条 第四十二条 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本辖区内单位、居民义务植树和居民区的绿化管理工作。

第四十三条 第四十三条 各级园林绿化管理人员,要模范执行本条例,认真履行职责,秉公办事,廉洁奉公,严格执法,文明服务。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 第四十四条 对违反本条例的单位和个人,视情节轻重,按规定权限分别给予批评教育、通报批评、警告、罚款,责令停止侵害行为、限期退还园林绿地、赔偿经济损失或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上述处罚可单独或合并适用。

第四十五条 第四十五条 对故意损坏城市绿化及其设施,拒绝、阻碍园林绿化管理人员依法执行公务,违反《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部门依法处理;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 第四十六条 当事人对按本条例给予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七条 第四十七条 各级园林绿化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刁难服务对象或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一级主管机关视情节和后果,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则

第四十八条 第四十八条 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细则。

第四十九条 第四十九条 各县城镇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可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五十条 第五十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五十一条 第五十一条 根据本条例规定给予的罚款,按《黑龙江省收费罚没集资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二条 第五十二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1982年11月30日颁布的《齐齐哈尔市城区园林绿化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哈尔滨市城乡规划条例 篇6

主席办公会:

按照本次会议要求,现将《齐齐哈尔市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条例》(征求意见稿),作如下说明。

一、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保障劳动关系双方合法权益的一项基本制度,也是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机制。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关系领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劳动关系双方利益显性化,因工资问题引发的劳动争议不断发生,影响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和社会安定。目前,我市民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中小企业数量增多,职工流动性加大,影响劳动关系稳定的因素不断增加,这些企业的工资集体协商运作不够规范,工资集体合同的签订率和履约率较低,企业经营者往往通过加班加点、提高劳动定额、降低计件单价等途径压低职工工资。随着物价上涨,职工对工资收入的要求越来越高,造成劳资关系紧张,有的还引发了集体、群体事件。这种状况与当前我市经济发展以及调整劳动关系的需要不相适应,阻碍了我市推进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的步伐。

职工工资收入分配问题作为职工群众的核心经济权益,已经成为民生建设的重点、党政关心的焦点、社会关注的热点,是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总书记指出,保障职工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神圣职责,也是发挥广大职工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总书记强调,工会维权重点就是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是职工群众面临的最关心、关注的实际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职工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使他们不断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因此,通过地方立法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健全调整劳动关系机制,促进劳动关系协调发展,对深入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全国范围上看,共有20个直辖市、省、自治区及较大市通过地方立法形式对工资集体协进行规范,其中包含地方性法规16部,政府规章4部。从我市工资集体协商开展情况来看,截止去年未,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用人单位数329户、签订集体合同数1571个、覆盖职工数18.7万人、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及工资专项合同签订数392个、覆盖企业439户、覆盖职工8.81万人(需要补充总数占比)。自2011年以来,在省总工会的指导和市政府支持下,我们经过慎重思考,周密调研,选择了在不同所有制、不同类型的企业开展工资协商试点。3年来我们通过加强政策保障、典型引路、引进三方机制等措施,扎实推进工资集 体协商制度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同时,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和规范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工资集体协商在地域之间、行业之间开展不均衡,往往国有转制企业开展的好,一些非公企业负责人民主意识不强,老板自己说了算;二是部分企业协商质量不高。部分企业在推行工资集体协商过程中,重形式轻效果,照搬照抄,条款内容过于笼统简单化,与本地区、本企业的具体实际结合不够。三是推行工资集体协商还缺乏强制性制约手段。目前我市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存在抓手不够硬、成效不显著的现象。四是资源整合还不到位,人社、税务、工商等行政部门与工会之间存在权责不明晰,造成合力不足难以到达预期效果。五是媒体宣传不到位。需要充分利用好报纸、板报、橱窗、标语、口号等传统宣传手段,特别重视广播、电视、手机、网络等现代化传播方式,推动工资集体协商深入持久地开展。因此,有必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总结我市近年来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实践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出台《齐齐哈尔市职工工资集体协商条例》,进一步规范我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行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工资共决机制、增长机制、保障机制,更加有效地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十分可行、完全必要。

二、制定依据和主要内容

《条例》(征求意见稿)主要依据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会法》《黑龙江省集体合同条例》、,参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工 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集体合同规定》,全总、省总相关文件精神,在总结我市多年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借鉴了兄弟省市最新立法成果。制定的一部突出我市地方特色、全面规范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地方性法规。

《条例》设置了八章共52条,第一章总则(第1-8条),明确了立法宗旨、适用范围、协商原则、部门职责等;第二章工资集体协商内容(第9-13条),主要是对协商的内容、依据、标准和原则作出具体规定;第三章工资集体协商代表(第14-20条),规定了代表的产生方式、任职期限、权利义务,对职工方代表的保护;第四章工资集体协商程序(第21-32条),主要是对协商要约、协商会议、协商结果以及工资集体合同的草案审议、报审、公布等作出规定;第五章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第33-38条),规定了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范围、代表产生方式、协商内容及程序等内容。第六章工资集体协商保障(第39-42条),规定了协商保障方式、协商处理机制、处理程序等内容;第七章法律责任(第43-50条),规定了对违法行为的具体处罚内容;第八章附则(第51-52条),规定了参照执行范围和生效日期。

三、需要说明的问题

(一)关于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我市小企业数量众多,用工数量非常大,但开展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占比较少。为切实保障这部分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满足他们的合理诉求,《条例》第五章专门对开展行业性、区域性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情形,协 商代表的产生,协议的生效,以及协议的效力范围等内容作了具体的规范,提高工资集体协商的覆盖面。

(二)关于协商主体。一是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主体包括职工方和企业方代表,对双方协商代表和首席协商代表的产生、数额、任期、补选等均进行了详细、具体的规定。《条例》第14条特别规定了劳务派遣工和女职工参与权和发言权。二是确保工资集体协商代表的权益。规定协商代表因履行代表职责占用劳动时间的视为提供正常劳动,其享受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社会保险、福利等待遇不变;协商代表在任期内,企业无正当理由不得解除其劳动合同或者聘用合同;确因工作需要变更协商代表工作岗位的,应当事先征求企业工会或者上级工会意见;协商代表在工资集体协商期间劳动合同或者聘用合同期满的,劳动合同或者聘用合同期限自动延长至任期期满。三是为使协商双方在协商过程中实质上的平等,《条例》第39条规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总工会、企业代表组织可以从熟悉劳动工资、经济、法律、财务等工作的人员中聘任工资协商指导员,为企业和职工提供法律法规政策咨询、指导、服务。工资协商指导员可以作为企业方或者职工方委托的专业人员参与工资集体协商。通过聘请专业人员作为协商顾问,可以解决协商过程中的专业问题,减少协商过程中的误解与纠纷确保协商顺利开展。

(三)关于法律责任。一是为增强法规的强制性和可操作性,《条例》单独设立了法律责任一章,根据《劳动合同法》、《工会 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拒绝、阻挠或者拖延协商、扣发降低协商代表的劳动报酬福利待遇、违法变更岗位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拒绝提供或未及时提供信息、阻挠监督检查和拒绝协调处理、不履行行政处理决定等行为制定了具体的处罚。二是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纳入企业诚信考评体系并定期向社会通报,企业无故不予职工进行工资协商的不得推荐工会系统先进表彰。

此外,考虑到我市实际,适应形势变化,《条例》第12、13条对工资调整的双向关系做了基本规范,以保障企业与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将工资集体协商的年限定为每2年一个周期。同时,进一步明确人社、企业家协会、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在宣传、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中的义务,及人大法律监督责任,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哈尔滨市城乡规划条例 篇7

1活动与空间特性相适应

由于大众休闲空间处于不同区域时, 受周围环境, 使用目的, 使用主体等因素影响表现出不同特性。如对于中心商业区中的步行街, 其特性是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购物环境, 而对于居住小区游园, 其特性是为人们茶余饭后提供户外休息、交往、健身等邻里活动的环境。在组织活动中, 如果把商业展销活动放在小区中举行, 既达不到广为宣传的目的, 也破坏老人们安静的休憩环境, 如果把人们的健身活动、棋牌活动、儿童游戏等组织在步行街中, 则热闹的商业环境反而成了这些活动的不利条件。因此, 组织活动景观应与各类大众休闲空间相匹配, 使活动起最好作用, 也是空间得到进一步强化。

2创造相互交往的条件

人们都有一种喜欢观看他人活动的天性, 这是人们爱凑热闹的心理, 丹麦的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提到:“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有活动发生, 没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没有活动发生。”大众休闲空间中人的活动常常会吸引人群的观赏。因此, 在空间中就需要解决活动者与观赏者的使用空间及其关系。为观赏者提供逗留区域合坐憩设施, 并使之朝向活动形成向心布置, 这样“人看人”的现象就易于形成。大众休闲空间的目的是提供人们休闲娱乐场所。反过来, 人们的活动又常常促进大众休闲空间, 使之具有活力, 而且形成空间中独特的景观, 增强吸引力。

3具有良好的文化性和生态性

在大众休闲空间中, 文化内涵能增强空间的品味, 增强对人们的吸引力。文化形式人们精神、素质层面的追求。我们常见到一些风景区, 因着历史文化的沉淀使之具有更强的魅力。在城市大众休闲空间中提高空间文化品味, 也利于城市的文明建设。

现代社会, 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对自然、对生态的破坏, 已让人们尝到苦头, 且产生危机感。在城市中, 保护生态环境, 也是人们良好的生活质量所必须的。在城市大众休闲空间中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将大大提高空间的质量, 其生态性表现在尊重自然、尊重历史、人文, 保护生态。商业休闲步行街的模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 人们闲暇时间相应增加, 现代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付出的代价是生理上的疲劳, 需要有休闲来消除疲劳, 这就在客观上促进人们休闲需求的增加。在较发达地区或城市, 居民闲暇使用的方式中户外休闲活动占很大比例。户外休闲活动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 及人们之间的相互接触。因此, 在城市建设中需要提供良好的户外休闲场所, 组织多样的休闲活动, 吸引人们进行休闲活动, 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而特色步行街区正是其中的一种。总结全国商业休闲步行街区, 共有5种经典类型:

(1) 现代综合型商业步行街区:这是城市中最普通的商业步行街区, 一般是在传统商业街区改造或商业口岸节点新建形成的一般商业步行街区, 主要功能是购物。比如北京王府井、红桥市场等。

(2) 民俗特色休闲街区:一般城市的保留古民居街区或民俗建筑街区, 都是最具名片意义的风情街区。借用古民居街区进行改造, 形成风貌提升, 充实休闲和购物功能, 形成城市民俗特色休闲街区。进一步发展成为以仿古建筑和民俗特色建筑新建设的休闲市场。丽江古城、桂林西街、凤凰古城、成都锦里、南京夫子庙、上海豫园、上海新天地、天津五大道等区域, 已经成为旅游名片。

(3) 滨水休闲步行街区:城市滨水带借助城市景观环境打造, 开发休闲和商业房地产, 形成了大量休闲商业步行街区。形成了滨海、滨江、滨河、滨湖等多种形态。

(4) 酒吧休闲步行街区:酒吧是夜生活中的主力支撑, 借助于比邻外籍人士生活区域的优势及街区房租价格低廉的优势, 在大型城市中心区域, 形成了一批酒吧街区, 包括北京三里屯、什刹海、成都的玉林小区等等, 成功的打造出夜生活区, 成为城市旅游的亮点。

(5) 餐饮休闲步行街区:餐厅饭馆茶坊是中国最具商业活性的行业, 可以说, 中国人的社交生活80%在餐桌上。因此, 只要能够成功打造餐饮街区, 就可以带动一个区域, 引爆一个区域地产。投资商借助于新开发区域的地价优势和城郊交通优势, 往往成功地打造出餐饮休闲街区, 形成社区房地产热销。特色步行街区的休闲组织:规划中的哈尔滨市松北特色步行街区为探讨此类型的休闲空间组织提供了一个机会。规划步行街区空间体系, 采用圈层结构, 以规划环形机动车道为界, 分为内外二层。外层主要为沿三环路、世纪大道的防护林带, 两片条形公建用地, 停车场以及绿化带。在公建用地内可建设大体量的高层、公建建筑, 既可丰富沿道景观, 又可形成街区内部安静, 封闭的步行环境。内层为完全步行街区, 除残疾人轮椅车外, 禁止一切车辆通行, (包括自行车) , 规划区内空间体系主要由二条垂直相交的主街 (中央景观大道与龙江特色街) 与8条各具特色的辅街组成近似田字形街道网络。力求形成一处主次分明, 空间尺度宜人, 主题明确, 品位高雅, 内容丰富, 商业繁荣, 宜于停留的商业步行空间。

规划范围内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一带、二轴、四段、五点”。

一带———休闲绿化带, 充分利用现状林地, 并补植树种、灌木、花卉等, 且在内部设置林荫步道, 以及反映松北新区日新月异地发展蓝图的主题雕塑及艺术小品。

二轴———中央景观大道及龙江特色街, 为规划区内东西向及南北向的两条贯通路, 内部点缀精致的建筑小品, 兼具服务功能。街道路边不设路肩, 路面与两边店铺落地橱窗连成一体。考虑北方寒地特点, 在路上设透明天棚, 整条街道将兼具人文、情调与品位。除商业功能外, 还应有旅游休闲, 社区文化活动的功能。

四段———规划将此区域在东西向上分为四段。

第一段:文化商业及居住混合区, 由入口至世界名品街, 此段包括冰雪文化街、世界名品街。商业气息相对较弱, 而文化气息较浓。以冰雪文化的展示为亮点吸引游人, 再以世界名品展销为引导渐入商业区内。第二段:特色商业区, 由世界名品街至俄罗斯风情街, 此段以俄罗斯式建筑的展示与俄罗斯商品的销售为主, 以此突出哈尔滨地域特色中的最突出之处:异域风情。第三段:中心商业区, 由俄罗斯风情街至特色旅馆街。此段包括龙江特色街、酒吧街, 特色旅馆街。商业气氛非常浓厚, 人流以静态停驻, 休闲娱乐、购物观赏等为主。以销售和展示黑龙江80个县市的特色产品的龙江特色街为中心, 兼具酒吧、旅馆等商业建筑, 将整个街区的商业氛围推向高潮。第四段:商务洽谈区, 此段由特色旅馆街至规划昆明路, 是步行街区的结束, 主要街道为专利产品街。

五点———五个节点

入口广场节点:位于中央景观大道入口, 为标志性广场, 广场内以线条明快, 造型简约的现代式柱廊、浮雕墙、小品雕塑为主要内容。以花岗岩欧式方石铺地, 并注重整体色彩的调配。次广场节点:位于中央景观大道与世界名品街的交叉口处。以欧式座椅、花坛、阳伞、浅水池等为游人营造一处可休息的空间。可以大型喷泉为主题景观。中央广场节点:位于中央景观大道与龙江特色街的交叉处。是规划区的中心。为标志性广场, 兼具人流疏导功能。广场中设主题雕塑。整个广场以欧式风格的建筑符号为表现手法, 以体现黑龙江日新月异的繁荣发展为主题思想, 以纪念性塑雕, 观赏性构筑物为主要功能内容, 打造一处精致而不失大方, 时尚而不落俗套, 主题明确而又功能合理的纪念性广场。次广场节点:位于中央景观大道与专利产品街交叉口处, 以绿色景观及自然植被为底景, 采用现代造园手法营造一处空气清新, 景色怡人、闹中取静的园中之园。东端入口广场:位于中央景观大道与昆明路相交处, 是由昆明路进入步行街区的入口, 规划以规则对称的布局手法, 严谨合理的空间尺度安排一处兼具人流疏导与休憩游玩功能的入口广场。

参考文献

[1]冯维波.我国城市游憩空间研究现状与重点发展领域[J].地理科学进展.2006. (6) .

[2]马惠娣.西方城市游憩空间规划与设计探析[J].齐鲁学刊.2005. (6) .

哈尔滨市城乡规划条例 篇8

一、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大势所趋

香坊区作为哈尔滨市四个中心城区之一,下辖20个办事处,同时辖有“三镇一乡”和一个具有农村体制的街道办事处,共计46个村,125个自然屯。这种特定的体制就为城乡统筹提出了客观要求。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看,推进城乡一体化已是大势所趋。近几年,我区经济总量不断增强。2012年,全区实现区域生产总值500.8亿元,增长3.3%。实现地方公共财政全口径收入50亿元。实现固定资产投资额454.5亿元,增长30.2%。三次产业所占比重为1:61.8:37.2。人均GDP为66725元。农民人均收入过万元,已经具备了城乡统筹的经济基础。从现有人均耕地和城乡人口比例及收入结构看,城镇化的趋势愈加明显。我区现有农村人口不足10万人,仅占全区人口的10%。农村现有耕地面积17.9万亩,人均耕地不足两亩,主要种植作物有玉米、水稻、蔬菜、杂粮等。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81.4%。农民收入来源形式多样化,家庭经营二三产业、工资性收入及其他形式的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日益上升。特别是近几年来,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已呈现出诸多的城市化特点,部分村屯已经被包围在市区内,有的村屯已经没有耕地。朝阳镇的新发屯,黎明街道的安乐村、邓家村,幸福镇的园艺村等村屯已成为无地村。同时我们看到,我区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依然突出,农民生活条件还很差,农村的环境脏乱差比较严重。只有推进城乡一体化,才能够统筹城乡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

二、香坊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具备的优势

基于我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加之近几年的工作基础,我区已经具备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明显优势。一是区域资源优势突出。我区有超过75%的土地在农村,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丰富。这些土地生态状况良好,颇具发展前景,尤其是东部的阿什河流域,拥有难得的湿地景观,适合发展生态型小城镇、生态文化旅游和现代化农业。二是交通基础优势明显。滨洲、滨绥两条铁路在香坊区穿境而过,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正在建设,京哈、哈牡、哈五等高速公路呈放射状向外延伸。长江路和一些新建路桥竣工通车,公滨路打通工程即将完成,我区的主干路网结构更加优化,城区显现出逐年扩张发展的态势。三是城乡统筹有了一定工作基础。近年来,我区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吸纳投资拉动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东部对俄出口加工区、南部食品工业园区和成高子全国小城镇试点,构建出我区城乡统筹发展的良好的基础条件。特别是去年以来,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都有了充分的认识和参与的积极性。四是政策支持明确。党中央和国务院已经把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方针和首要任务提出来,市委、市政府将我区确定为全市城乡一体化先行区以后,在土地指标、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基础设施配套、农民保障制度等方面将给予有利的政策支持。

三、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和途径

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实现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这是一项全新的实践,必须认真研究,努力探索推进的方式。经过我们一个时期的实践,大体探索出五种推进方式:一是发展产业项目。根据总体产业布局和村屯的资源情况引进产业项目落户,通过产业项目建设带动村屯改造,实现产城融合和城乡一体。黎明街道办事处的双榆树村就是通过引进新供销合作广场项目,对村屯实现整体改造。二是用宅基地置换建设用地。面对城市圈的局限和不能逾越的土地红线,若想实现村屯改造,我们就必须做好合村并屯工作,实现农民居住集中化,腾出更多的宅基地用于项目建设,实践证明,在现有的条件下,用宅基地置换建设用地是可行的途径。当然,要争取土地部门的政策支持。三是大力发展农业项目。在以耕地为主的乡镇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立足现实寻求突破,最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就是发展现代农业项目,打造都市农业和休闲农业,从而推进新农村建设。东北农业大学实验基地成功落户我区向阳乡东胜村,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现代化农业项目,对我区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就业都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四是鼓励支持村屯自我改造。综观国内的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村,都是村干部带头作用特别突出。充分发挥好村级组织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热情,带动村屯农民群众实现自我改造,这是更具效果的一种途径。五是搭建棚改平台推进项目建设。棚改既是推进村屯改造的方式,也是一个成熟的平台,符合条件的村可以按棚改项目推进。幸福镇的园艺村、成高子镇和平糖厂、黎明街道邓家村棚户区改造项目等都是通过搭建棚改平台,以棚改政策支持推进村屯改造。

以上几种推进方式符合我区实际,要大胆实践,深入实施,灵活运用。同时我们也要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探索新的可行途径。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需要突出解决好的问题

我们应该看到,当前我区城乡一体化工作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重点要处理好几个问题:一是妥善安置好农民。城乡一体化的根本目的是让农民生活更幸福,所以推进城乡一体化既要考虑农民眼前利益,更要保证长期利益。解决好农民的住房问题、土地问题、就业问题和长期的生活保障问题,确保农民的切身利益得到保证和提高。二是解决好土地问题。要依据省市相关政策做好土地确权、流转、收储工作,对土地实现集中统一管理,规模化经营。同时要突出解决好458圈外的建设用地问题。在土地问题上要严格按政策办事,不能逾越法律红线。三是解决好规划方面的问题。要以提高档次、上升层次为着眼点,全面细致、高标准地修订和完善建设规划,把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区服务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都纳入规划范围。四是解决基础设施配套问题。基础设施配套是涉及项目建设、企业生产运转和居民日常生活保障的基础工程,必须先期或是同期做好,以满足各方需求和保证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五是解决资金问题。有充足的资金才能保证项目建设和安置好农民生活。要搭建融资平台,学习资金运作。通过招商引资、村屯集体出资等方式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有效的资金保障。

五、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城乡一体化建设重点在乡镇村屯,主体是乡镇村屯,必须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需要调动全区其他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一要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村干部是城乡一体化的直接实践者和推动者,一个村能不能发展好,关键看带头人。要培养、鼓励他们当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带头人,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变成村级干部的自觉的行为。同时要组织、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因地制宜,采取灵活的方式,建设自己美好家园。二要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镇、村两级党组织切实加强对城乡一体化的领导。充分激发党员的积极性,发挥党员的影响力、号召力,号召党员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当先锋、做表率。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焕发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努力成为城乡一体化的精心组织者、积极促进者、自觉实践者。三要全区上下密切协同统一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全区的大事,全区上下都肩负着重要责任。各级领导要率先垂范,包扶重点项目,带头招商引资,深入一线解决问题。各部门要树立全区一盘棋思想,围绕城乡一体化工作同频共振,找准自身定位,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跟进服务,把资金、人力和物力向城乡一体化工作倾斜,积极为我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上一篇:军训工作总结问题下一篇:关于对张掖市仓储市场调查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