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景物的方法(精选12篇)
描写景物的方法 篇1
好的景物描写,能使读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那么,怎样才能把景物写好呢?
一、有角度,分层次。
任何一处的景物都不能一眼尽览,总需要多角度地审视,才能给人留下总的印象。我们要把景物完整地再现出来,就需要多角度来描绘。
1.把整体分解开来描写。这种方法如同剪贴画,由一块一块的部分拼凑成一个整体,让读者领略其全貌。对于春光来说,我们都领略过美,但我们却不知怎样用语言来表现这个似实实在在但又很抽象的精灵。朱自清的 《春》 就用分解法来描写,分解成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及人的图画,然后组合成整个春的景象。
2.超越时空的描写。许多景物的特色与全貌,并不是作者一时一地能完全掌握的。比如四时的变化,方圆几十里的地貌状况等,但要想反映它们的特色,就需要超越时空来描写了。 比如欧阳修的 《醉翁亭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这样,读者不仅了解了一时的景色,而且四季佳景,晦明变化都能一一观赏到。
3.恰当的顺序。我们观看景物一般是从外到内,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我们描写景物,目的就是让读者和我们一样欣赏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在写景时,我们应考虑到并尊重观赏者的习惯,按照这样的顺序去描写。
二、突出特征,工笔细描。
人们对西湖、玄武湖和昆明湖都流连忘返,究其原因就是它们各有自己的个性。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景物的独特的个性与风采了。姚鼐 《登泰山记》 有一段关于日出的描写: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同样描写日出景象,现代作家刘白羽却是描写从飞机上见到的日出景象:你乍看上去,黑夜还似乎强大无边,可是一转眼,清冷的晨曦变为磁蓝色的光芒。原来江海上簇拥出一堆堆墨蓝色云霞。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然后在几条墨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再一看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溶合起来,飞跃而出,原来太阳出来了,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原有的暗影都被它照明了。这是触目惊心的壮观景象。同是描写日出,不同的环境之下,不同的人描写也不同,这就需要作者细心观察,突出景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才能使描写的景象不同于别人,而给人一个崭新的世界了。
三、化静为动,引起共鸣。
平常我们看到的景物大多是静态的景物,如果把它们原样不变地搬到作品中,就不会给人太大的美感了,给人的只是一种死一般的沉寂和令人窒息的气氛。这就需要有动态描写。如梁朝吴均的 《与朱元思书》 中“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样就把景物写活了。朱自清 《春》 中也有,如“花散在草丛里,象眼睛,象星星,还眨呀眨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多么生动的情景啊!
当然,有时也要创造一个宁静氛围,一个寂寂无声的环境那又怎么能把景物写成动的呢?如朱自清 《荷塘月色》 中关于树的描写:“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棱棱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象是画在荷叶上”,这凝固得像是铁柱一样的树木,又是为了创造宁静气氛的需要了。
四、以景写情,寓情于景。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果不能从描写的景物里流淌出作者的真情来,那么景物将是毫无生气的,一点也拨动不了读者感情的心弦。如柳宗元的 《小石潭记》 中描写小石潭的氛围:“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段景物就灌注作者的感情。作者被贬到永州,因政治上被冷落,心情孤寂无法排遣,刚见到小石潭的优美景色,精神为之一振,但时间稍长,便从小石潭寂静的环境联想到自己的遭遇,随之自己心中悲凉情绪就投射到景物上,就感觉它过于凄清了,因而写作时这种感情自然而然地就流于笔端了。这就是寓情于景,使描写的景物奕奕有神,从而感染读者。
描写景物的方法 篇2
景物描写就是把景物写出来,它的主要作用:
(1)暗示社会环境;
(2)交待事情发生的前题条件;(3)表示时间的推移;(4)揭示故事发生的背景。
此外,景物描写还可以交待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原因。做为人物联想的依托。衬托人物的性格,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为表现主题铺路等重要作用。因此,作文时景物描写是非常重要的。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方法:
(1)选好观察点:写景物就是把观察到的东西按一定的顺序有重点地写给人看,观察点不同看到的情况不一样,写景,选好观察点是很重要的。例如《燕子》一课中“有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线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这多么像正待演奏曲谱啊!”这是站在地上看远处的景物。《长城》一课所写的长城观察点就不同:“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是远看长城。“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砖筑成的。”这是在长城脚下看长城“城墙顶上铺着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侧有两米多高的垛口,垛口上面有了望口,下面有射口,是了望和射击用的。”这是站在长城上看到的。(2)按一定的顺序写:按一定的顺序写景,才能条理清楚。写景物的顺序有:
按方位写:可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可自左而右或自右而左可先四周后中间或先中间后四周。
按景物的远近写:可由近及远,也可以由远及近;
按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写:可以先写全景再描写局部,也可以先描写局部再写全景,例如《林海》一课就采用这种方法先概括地写林海的全景:“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小时,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接着再以落叶松为重点写树,以小树间的野花为重点写出林海的美丽。
(3)按一定的范围写:写景物时,视野所见,范围可大可小,不一定全写,要确定范围后再写。例如《长城》一课,就没有写长城的背景:群山、溪流、天空、云霞等,只写了长城。再例如写街道,是写眼前的一段呢。还是写整条街呢?把景物描写的范围确定下来之后,写出的景物才有重点。
(4)要抓住特点,有重点地写:写景物,特别是写一个地方,可以写的东西很多,不能像列清单似的都写出来,要抓住特点,有重点地写。例如《桂林山水》就是这样,重点写了桂林的山和水。在写山和水时,又抓住了它的特点,山:奇、秀、险:“桂林的山真奇呀!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水:静、清、绿:“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到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5)要根据时间的变化写景物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景物必然发生变化,要根据时间的变化写出景物的不同状态。例如《火烧云》一课就是根据时间的变化来写火烧云的。火烧云刚上来时像着了火,世上万物都变成红的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火烧云的颜色、形态都发生了变化,课文就写了这种变化:“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金灿灿的,一会半紫半黄,一个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紫、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接着又写了天空中的火烧云像 狗,像狮,像这又像那,慢慢地都消失了。
(6)根据中心思想选择景物来写:景物描写是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对表达中心思想有用的景物就写,对表达中心思想无用的景物就不写。例如《飞奔沪定桥》一课中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大渡河水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都浇灭了。”、“沪定桥离水面几十丈高,是由十三根铁索链做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在上面走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索。向桥下一看,真叫人胆寒惊心,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震耳欲聋。”这是为表现红军大无畏的英雄主义而写的。
(7)要写好景物的静态和动态:有的景物处于动态,有的景物处于静态,景物描写要表现出景物的动态和静态特点,根据写作内容可以选择以静为主的写法,也可以选择以动态为主的方法,或者兼而有之。《桂林山水》一课就是根据静态描写来表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梅雨潭》一课就是通过动态描写,配合静态描写,来向人们介绍梅雨潭的。
(8)用比喻的方法写景物:为了把景物 写得生动形象,有时常用比喻的方法来写。例如《梅雨潭》一课,就是用了比喻的方法:“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轻风起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像杨花了。”这样描绘便把梅雨潭瀑布写“活”了。使读者身临其境。
(9)用拟人的方法写:有的文章用拟人的方法写,使景物人格化,例如《夜鹰之歌》一课中:“大道两边是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木垂头丧气地弯着腰。”就是用了拟人的方法把家园遭受到侵略者炮火破坏的景象形象地写了出来。环境描写的四种方法
环境描写就是交待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基础及自然环境等。任何事情都在一定的环境中发生、发展的。不把环境交待清楚,事情就难以写清楚,事情包含的意义就显示不出来,就不能很好地表达中心思想。可见,环境描写是非常重要的。例如《飞夺沪定桥》一课的开头是“一九三五年五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条铁索桥可以通过。”这个环境描写交待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事件发生的根本条件,如果大渡河不是天险,而是一条水流平缓的河水。就能趟水过河,还用得着夺桥吗?再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敌人控制的‘三九一’高地,像一颗毒牙,契进我军的阵地”这一环境的交待,就说明了潜伏意义的重大。
环境描写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根据文章的重点写环境,与事情发展无关的环境不写。环境描写是为事情的发展服务的,是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的。因此,要根据文章的重点写环境。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一九四八年五月二十三日,攻城的大炮震撼着整个隆化城,解放隆化的战斗打响了,战士们像潮水般冲向敌军司令部所在地——隆化中学。”“嗒嗒嗒„„突然,从一座桥上喷出六条火舌,封住了我军前进的道路,那座桥架在隆化中学墙外的一条旱河上,狡猾的敌人在桥的两侧筑了墙,顶上加了盖,构成了一座暗堡。冲锋的队伍被压在一个小土坡平面上,抬不起头来。”这一环境描写,揭示了炸暗堡的重要性,与事情发展密切相关,不写不行。课文中其他几处环境描写也是这样。许多小朋友读了课文和别的文章,感到环境描写好,就不管需要不需要,在作文中都安排了环境描写,这是小朋友们常犯的毛病之一。例如“今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清风吹拂着路旁的小树,小树向我们招手,树上的鸟儿喳喳地叫„„我匆匆忙忙地赶赴学校,还迟到了。”这里的环境描写与上学迟到无关,不应该写。如果写高兴的心情或令人愉快的事,配合这样的环境描写还可以。
(2)根据文章表达的情感写环境:文章要表达一定的情感,环境描写要和这种情感协调一致,否则,就要闹出笑话。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的环境描写:“天冷了,下雪了,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黑又冷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渲染了一种凄惨气氛和哀伤的感情,这与文章表达的情感一致。有位小朋友写作文《祭扫烈士墓》安排了下列环境描写:“今天的天气格外晴朗,天空万里无云,清风吹拂着路边的鲜花,鲜花向我们微笑,树上的鸟儿欢乐地唱着歌,像是用歌声欢迎我们„„”这就与祭扫烈士墓应有的庄严、肃穆气氛不协调,是不应该的。
(3)抓住特点写环境:当文章有必要环境描写时,一定要抓住环境的特点来写。例如《草原》一课中的环境描写:“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周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下了小丘,走到哪里都会给天边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样的环境描写,只有草原有,山区、丘陵、沙漠等就不可能有。这里的环境描写抓住了大草原的特点。写得生动具体,并与文章表达的情感相一致。
要写出事情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变化。随着事情的发展,环境就要发生变化。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就是这样。潜伏部队刚一摸进“三九一”高地下的山坳时的环境是:“前边六十多米的地方就是敌人的前哨阵地,不但可以看到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讲话的声音都能听到,敌人居高临下,当然是更容易看见我们。”随着战斗的激化,环境就发生了变化:“我们附近的荒草着火了,火苗子呼呼地蔓延,烧得枯草毕毕剥剥地响„„火苗子趁着风势乱串,一团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地熄灭„„”环境的变化有力地表达了邱少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环境描写有的放在文章的开头,有的时候放在文章的中间,有的时候放在文章的结尾,还有的分散在文章的全篇。到底放在什么地方好,要根据事情发展和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
来决定。
场面描写的方法
场面描写是对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的一些人物所发生的特定事件中,某一生动画面的描写。场面描写离不开对特定环境的描写,而且要描写出整体的画面来。场面描写要注意以下5项:
(1)要素清楚:场面描写要交待清楚时间、地点和场面的气氛,使记者易掌握场面的总体轮廓。(2)做到点面结合:面就是整个场面的描写,点就是典型的人和事。
(3)情景交融:在描写景物中,融进作者的思想感情。(4)顺序清晰:场面描写要有一定的层次性。总——分——总,或按观察顺序。
(5)以动为主,动、静结合。在场面描写中,一般地以动为主,要刻画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活动,如活动的发展,地点的转移,情绪的变化等,所以场面描写必须以动为中心,注意动静结合,在动中求特征。
例文《十里长街送总理》
静态的点面结合:面: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灵车开来的方向。
点:1.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
2.一对青年妇夫,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了六七岁的儿子; 3.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动态描写:„„人们心情沉痛,目光随着灵车转移,好像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子,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看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灵车缓缓地前行,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奔跑。把静物写活的7种方法
如果把静物写活的话,文章就显得生动活泼、趣味横生,怎样才能把静物写活呢?
(1)比较法:比较法就是把同一静物在不同时间的不同状态同时写出来,做比较,就出现了“活”字。例如《喇叭花》一课写出了各个时期的喇叭花形态,就把喇叭花写活了。幼苗刚出土:“两片肾脏形的子叶,中间藏着叶芽,显得那么嫩,那么弱,是一夜春风把它们吹出土的。”接着写:“咱们得给它们搭个架子,让花萼攀在架子上。”然后又写道:“花萼沿着竹竿向上攀,一直攀到屋檐上。叶子越长越密,成了一垛绿色的墙。”再接着写:“在那缀满蓓蕾的绿叶中,开了一朵红白相间的,光洁晶莹的花,又娇嫩又鲜艳。”最后写:“喇叭花开得一天比一天多,稠密的绿叶衬着各种各样颜色的花,远远地看去,好像挂着一匹美丽的锦缎。屋檐上也开了花,有一条蔓还悄悄地把几朵花送到邻居家的院子里了。”这样,把喇叭花各生长期的情况放在一起来写,通过比较,显示出喇叭花生长的动态来,给人以“活”感。
(2)拟人法 :拟人法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人的性格,使静物“活”起来。例如《繁星》一课就是用拟人法把静物写活的:“我望着那些认识的星,我仿佛看到它们在对我眨着眼睛,我仿佛听到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候,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我是一个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抱里了。”由于使用了这种拟人法,静止的星星活起来了,有了人的生命和情感。(3)拟物法:拟物法就是把人当做物来写,使人感到物也活起来。例如《荷花》一课就是用拟物法,把荷花写活的:“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去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儿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过了好一会,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赏荷花呢!”这样,把人当做荷花来写,使静的荷花动起来“活”起来。
(4)比喻法:比喻法就是用比喻的方法使静物“活”起来。例如《林海》一课就是用这种方法使静物活起来的:“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有白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杆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把青松比做海洋,把白桦比喻为浪花,人们想到大海的波涛,想到飞溅的浪花,自然感到“林”也像“海”一样动起来。
(5)移步转换法:移步转换法就是从不同范围、距离、角度,看同一事物,并把它写出来,给人以“动”感。例如《我的空中楼阁》一文,同一座小屋,却呈现四幅不同的画面:先以大范围的山做背面,正面从远处看是“山脊上的小屋”;再从比较小范围的绿树做背景,正面从近处看是“绿树前的小屋”;接着,又以一棵树做背景,正面从近处看,是“一棵树笼罩下的小屋”;最后再以绿叶做背景,侧面从远处看,是“树间若隐若现的小屋”。这样,作者把从不同距离、不同角度所见的小屋写出来,这就使静态的小屋活起来。
(6)想象法:想象法就是根据静态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出各种形象,化静为动,例如《火烧云》一课作者抓住火烧云的片刻静态,想象成马、狗、狮等动物,:“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是在等着有人骑在它的背上,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分钟,那匹大马站起来了,马脚伸开了,马脖子也长了,一条马尾不见了。”、“忽然又来了一条狗,那条狗十分凶猛,它在前边跑着,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跟着跑着,小狗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大石狮子一模一样,也是那么大,也是那么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可是一转眼就变了,要想再看到那头大狮子,怎么也看不到了。”这些动物又静又动,就使静物变“死”为“活”了。
(7)综合法:综合法就是在一篇文章中,用二种以上的方法,把静物写“活”。例如《林海》一课就是这样。这篇文章综合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法,把静物写活的,使文章生动活泼,具有文采的。文章把“林”比做“海”,海有波浪、有浪花,文章还用拟人法写兴安岭:“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松做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例文:春雪 春分快到了,天气转暖,人们用忙碌迎接早春的到来。可我没有想到3月15日清晨,自然界竟然把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送给了台安大地。
我伫立在窗前,向窗外眺望,北国风光的童话世界又一次呈现在眼前。一切都被雪花拥在怀里。窗前的一束电线上渐渐地镶上了银边。那银边越来越粗,变成了银条。电线喘息着下坠,终于托不住银条那胖胖的身子,颤抖了一下,银条一段一段簌簌地落下。留在电线上的银条也扭曲了身子,有的成了云卷,有的成了月牙,还有的命悬一线地吊着„„这情、这景使我想起了小学课本上《春天》中,燕子落在电线上像五线谱,那此时的雪中景,不正是在演奏着《北国之春》吗!
路边的侧枝横伸的柏杉也在热情地接待着雪花的来访。用它那绿色的枝条营造着待客厅。雪姑娘也为盛情的柏杉树绣出满树绮丽的雪绒花。主人哪知客之多,终因力不从心,枝条一沉,雪团重重地摔在树下,枝条随即一弹,又恢复了原位。松树倒是很好客,敞开心扉,接纳所有的来客,雪团由小变大,渐渐地连成一片,远远地望去,就像成盛开的梨花。
上班的时间到了,街上开始有了行人和车辆。稀少的行人走过之后,脚印很快地被填平,车辆的两条平行弯曲的车辙从鲜明到模糊。不多时便车水马龙了,车盖一律是白的,马路上的雪被践踏成黑色的雪浆。雪花仍然经营着自己的白色,马路上也就成了黑白两色的混合物了。上班的人们勇敢的没有防雪用具,变成了圣诞老人;打伞的人们,无论怎样漂亮的小花伞,此时也是白色的。上班一族穿行在人行道上,就像两条银龙在游动。
午后二时,雪停了。太阳显露出来。毕竟是春天的阳光,热烘烘地烤着白雪,雪花嘻嘻地扭着腰姿,变成了小溪,从房上,从树上,从一切高的地方往下淌着„„雪水荡涤了世间的污垢,白的更白,绿的更绿,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马路上的雪水也知趣地流进下水道。在阴凉处的雪和残冬留下的雪混在一起,在凉飕飕的空间里,保持着原形。
好大的一场雪呀!无疑,今年墒情饱满,又是一个大丰收年。
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处于静止状态的事物,如:高楼大厦、塔、桥梁等,也可以看到一些本来能活动或者可以活动的,暂时处于静止状态的人和事。人物和事物处于静止状态叫静态,人和事物处于活动状态叫动态。无论是写人还是写事的记叙文,都要写到人和事物,这些人和事物,不是静态就是动态,或者一会处于静态,一会处于动态。写好事物的静态和动态,对记好事件,表达中心思想具有重要作用。写作文时,一定要写好事物的静态和动态。观察人物或事物,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在写人物和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时,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例如《喇叭花》一课,对喇叭花的描写就是这样的:“我看到了那缀满了花蕾的绿叶中,开了一朵红白相间,光洁晶莹的花,又娇嫩,又鲜艳。”这是写喇叭花的静态。“喇叭花一天比一天多,稠密的绿叶衬着各种颜色的花,远远看去,好像挂着一匹美丽的锦缎。”这是写很多喇叭花的静态。下面一段是写暴风雨的是按暴风雨到来的顺序来写的,形象、逼真地写出了暴风雨的动态。
例文:暴风雨
铅云带着一座大水库吞没了太阳,像一口天锅扣住大地。疾风劲扫,什物飞扬,旋至一隅,瞠目互视,头破血流,相抱痛哭之。随即,一大朵一大朵的雨花带着雨神懿旨拍山梁、点江河、戏禾苗、吻绿叶、叩帘栊,苍穹哗啦啦乱弹琴。说时迟那时快,几条弯弯曲曲的银龙从天扯到地,喀嚓嚓——一声巨响,便震耳欲聋,倾盆大雨接踵而至。淋湿的画卷徐徐展开:雨从房檐拉成瀑布冲刷玻璃往日的尘埃,净了,透明了,滑动的水晶层动感了窗外水的世界。远朦胧,近朦胧,银河之水泄苍穹,落地面,溅水花,才知雨线密如麻,水花叠加,你挤我压,填满坑坑洼洼,诠释什么是水平线。雨花又在水平线画出五线谱,咿咿呀呀,携着邋遢从高往低滑,脏了自己,洁了地面,或汇入阴沟入地,或回归禾田灌溉庄稼。
马路雨濛濛,偶有车辆慢爬行,车轮漫卷水,离心水线织齿轮,车后甩浪花。雨柱嬉戏路行人,伞边滴珠玑,见缝戏湿衣,伴伊一路闹,直至客家门。禾苗进浴盆,洗枝、洗叶、浸渍土中根。洗得枝叶碧绿无尘,雨花还在潇潇洒洒拂拂扬扬,吓得叶子们东躲西藏,舞成绿色海洋起波纹。山林雨濛濛。雨娘用最粗的狼毫,蘸一池清水,在大山脊背上泼墨万木青。一滴墨一滴露,滋润树木尽显青春韶华。雨花光顾了无棚的鸟窝,鸟们浸湿了羽翼,躲藏在避风处,惭悔当初学艺不精,让自己的被衾如此雨淋。原本文静的瀑布飘逸着水帘,迎风细舞,热情的雨花一股脑地盈门之后,便激情迸发,为雨娘赶制动车组,在流水声的铿锵合奏中,载着她们翻江倒海,寻找自己的归宿。
幽谷雨濛濛,雨娘的悠扬旋律,跳跃的音符 斟满香露,渲染了幽谷如烟如雾,朦胧了谷地,泥泞了小路。雨花叩得谷溪潺,逶迤崎岖路,复制白莲画曲线。叩得谷花大团圆,姹紫嫣红插壁岩。叩得百虫叶当伞,足力如钉不敢眠,一旦雨打芭蕉颤,落地入水再攀难。雨叩帘栊渐稀薄,太阳研开赤橙黄绿青蓝紫,一抹彩虹丽长空,空气斟满透明的醉,清凉了整个世界,暴雨赶制一件大自然的霓裳——山黛青,水碧绿,客舍青青柳色新!人们的心情豁然开朗,打开窗户,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气随即而入,远望清澈,近望清丽,好一派雨后生气勃勃的世界!雨呀雨,把世界洗净还给人类。饶有兴致的人们走出家门,享受不经风雨,怎能见彩
虹的愉悦!
写好一次活动的方法
写好一件事情,必须交待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这六个基本要素,尤其是要写好事情的前因后果,写明整个过程。记叙事件时,要注意人称的运用,常用的人称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不能在一篇文章里,一会儿用第一人称,一会儿又用第三人称。记叙一次活动是小朋友常练习的题目,怎样才能写好记叙一次活动的作文呢?(1)抓住记叙文的要素:记活动的记叙文是记叙文的一种,必须要素齐全才行。
例如《记一次有趣的中队活动》按这几个要素,至少简列如下: 时间:六月中旬; 地点:学校本班教室;
人物:中队辅导员赵老师和全中队队员; 目的:教育同学热爱家乡; 内容:调查家乡的物产;
过程:中队辅导员把大家分成小组,去调查。调查结束后,以小队为单位做总结。选出代表在中队会上发言,汇报本小队调查情况。最后召开中队会,各小队汇报,使同学们了解自己的家乡。
(2)要抓住不同活动的特点:小朋友们的活动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都有各自的特点。写作文就要抓住这些特点。
◆抓时间特点:开展活动的时间不同,特点就不同。春天,和风拂面,万物复苏,繁花似锦;夏天,熏风暖人,万物荣荣,郁郁葱葱;秋天,金风宜人,万物成熟,硕果累累;冬天朔风刺骨,万物凋零,银装素裹。
◆抓地点特点:开展活动的地点不同,特点就不同。登山活动是在山中,要描写群山;运动会是在操场上,就要描写红旗、彩旗、看台。横标„„ ◆抓内容特点:各种活动都有自己的特点,要写好一次活动,必须抓住内容特点。《春游》便是心旷神怡,《联欢晚会》充满欢声笑语;《篮球赛》紧张激烈„„
写活动要抓住时间、地点、内容的特点,适当地进行景物描写和场面描写。
(3)要注意点面结合:写活动的作文既要写好集体活动,又要写好个人,注意点面结合。这样,才不显得空洞。写个人活动时,不一定非要写“我”也可以写别人。
(4)要突出重点:写活动不能像录像一样,完全实录下来。因为什么都写,没有个重点就什么也写不好了。写活动一定要舍得取舍,把最能说明问题的,感受最深的写下来,其他的只要概括地叙述就行了。例如,一个小朋友写了《一次航模表演》没有把所有的表演都写下来。而是选写了一架遥控小飞机,两架拉线小飞机的表演,其中重点写了飞机模型的表演。
例文:《一次航模表演》
从名著中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篇3
提到写景,相信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心得,也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在古典名著中,作者们写景大多是以诗词的形式。这种形式不仅使得语言简洁,而且还更加富有美感。其中很多写景的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吧!
【经典再现】
1.洪信领了圣敕,辞别天子,不敢久停。从人背了诏书,金盒子盛了御香,带了数十人,上了铺马,一行部从,离了东京,取路径投信州贵溪县来。于路上但见:
遥山叠翠,远水澄清。奇花绽锦绣铺林,嫩柳舞金丝拂地。风和日暖,时过野店山村;路直沙平,夜宿邮亭驿馆。罗衣荡漾红尘内,骏马驱驰紫陌中。
2.太尉别了众人,口诵天尊宝号,纵步上山来。将至半山,望见大顶直侵霄汉,果然好座大山。正是:
根盘地角,顶接天心。远观磨断乱云痕,近看平吞明月魄。高低不等谓之山,侧石通道谓之岫,孤岭崎岖谓之路,上面极平谓之顶,头圆下壮谓之峦,隐虎藏豹谓之穴,隐风隐云谓之岩,高人隐居谓之洞,有境有界谓之府,樵人出没谓之径,能通车马谓之道,流水有声谓之涧,古渡源头谓之溪,岩崖滴水谓之泉。左壁为掩,右壁为映。出的是云,纳的是雾。锥尖象小,崎峻似峭,悬空似险,削蜡如平。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萝倒挂。虎啸时风生谷口,猿啼时月坠山腰。恰似青黛染成千块玉,碧纱笼罩万堆烟。
【点拨】
以上两段文字都选自古典名著《水浒传》。第一段文字中,作者妙用了拟人的方法来写景。“奇花绽锦绣铺林,嫩柳舞金丝拂地”,作者化“被动”为“主动”,将花和柳当作人来写,林间百花争妍,原来是花儿绽放了锦缎,把树林铺遍;刚发出鹅黄嫩芽的柳条随风飘动,原来是柳树在舞动金色的丝绦拂过地面。这种写法,将景物写活了,表现出一种灵动之美。
第二段文字中,作者写景时采用了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先是以两组气势恢宏的短句,表现出山之高大。第二句“远观磨断乱云痕,近看平吞明月魄”,极为精妙。山有多高大呢?从远处看,高到可以磨断云彩;从近处看,好像能够平吞了月亮!而后作者采用排比的方法,描写了山上的景物,表现出大山的雄奇险峻之美。
《荷塘月色》中的景物描写 篇4
让我们先看塘边的树。“荷塘四面, 长着许多树, 葱葱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 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后文回应:“荷塘的四面,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都是树, 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 漏着几段空隙, 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漏着的几段空隙很妙, 否则月光就照不到塘中的荷叶荷花上了。而这些树远近高低的“不均匀”, 正构成树的和谐美。树的繁多、茂密, 以及树的长势、排列和走向是树的总体特征———均衡、统一;而树的远近、高低、空隙则又恰好打破了这一均衡和统一的局面, 使之变得更加和谐, 更加完美。所有的树又分为两类:不知名的树和知名的杨柳。如果都是弯弯的杨柳, 便显得太单调太乏味了, 因而需要有高处丛生的灌木来陪衬, 使之形成“杂多”的统一。而且这些树恰又妙在杨柳最多, 这样月下塘边杨柳的婀娜柔美便与月色的淡雅朦胧协调一致了。
再看看塘中的荷。“田田的叶子”, “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但毕竟只是平面的;再写“层层的叶子”, 便增强了荷叶的立体感、层次感。只有叶, 没有花, 即便满眼碧绿, 颜色也未免有些单调;因此, 又在一片碧绿中,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色彩便丰富些了。白花若一味盛开, 或一味含羞, 也不美;好在“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这样就美态芬呈了。写到这里, 已写尽了荷的“静若处子”之美, 但作者仍显不足, 仍再写那叶与花像闪电般的“颤动”, 写叶子“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令人想到惊若翩鸿的洛神风韵, 充分表现出塘中的荷动静相衬的和谐旋律, 难怪乎作者要说“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如果说, 先生在为我们演奏一首名曲, 那么塘边的树, 塘中的荷, 只是伴奏, 只是烘托, 主旋律便是他用小提琴拉出的月光曲;而先生恰又是一位天才的画家, 他又把这首月光曲绘成了一副淡雅和谐的月色图。
月光如流水, “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是动感, 但作者却用“静静”一词来对衬;月光如流水, 照在荷叶上, 应当是很明亮的, 但它却偏偏又要穿过浮起在荷塘里的“薄薄的青雾”;月光如流水, 静静地往下“泻”, 塘上薄薄的青雾又往上“浮”, 这一“泻”一“浮”便衬托出了月色的朦胧、恬静和柔美, 如此多姿多彩的月色, 给人多么和谐的美感!既是满月就该朗照荷塘, 但“天上却有一丝淡淡的云”, 使得这“笼着轻纱”的月色又笼上一层轻纱, 朦胧复朦胧, 梦中又有梦!如果让这淡淡的月光均匀地撒在荷塘上也未尝不可, 但作者偏要让她“犹抱琵琶半遮面”, 让她“隔了树照过来”, 让“参差的斑驳的黑影”与“画在荷叶上”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相映, 竭力突出这不均匀的月色构成的和谐美。而这是怎样的“光与影”啊!蒙着青雾, 蒙着淡淡如流水一般的月色,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参差的斑驳的黑影衬着的杨柳的倩影, 淡淡地画在这田田的荷叶上。先生正是以荷塘的碧绿荷叶作画布, 以淡雅的月光绘这婀娜的树影;在这幅不均匀而极和谐的月色图中, 贮满了怎样的诗情啊!
高考古典诗词景物描写方法鉴赏 篇5
1、反衬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环境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心中由飘泊而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步骤三)约 客 赵师秀
2、细节描写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注】:觉,醒。
问: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划线句
答案:细节(或动作)描写。“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的春天到来时的喜悦之情。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陶者 梅尧臣
3、对比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提问: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诗歌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早 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梅花?请具体说明。答:此诗用了对比修辞手法写梅花。作者用“万木冻欲折”和“梅花孤根暖独回”“昨夜一枝开”作对比。这样写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梅花的孤高傲雪的品格。漫成一首 杜甫 4、动静结合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答案:用“跳鱼”的“拨剌鸣”衬托江面的宁谧安静,以动破 静,愈见其静 雨后池上 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A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雨后幽美迷人的的静态。b三四句“忽起””垂杨舞”以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写出了雨后池塘上的动态之美。
B本诗既写出了雨后池塘的静态之美,又写出了它的动态之美,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异常优美的雨后池塘春景图。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张先,北宋词人。乙卯年:1075年,时年作者八十六岁。笋柱,指竹制的秋千架。问:试从动与静的角度简要分析本词上、下阙。
答案:词的上片着重写人事,通过热闹的场景(吴儿竞渡、游女荡秋千、拾翠踏青)描写春光的美好,游人的欢乐;下阕则侧重写景物,通过静谧优美的夜景(遥山暝、池院静、月色清朗)反衬白昼的繁盛。一动一静,相互对应,表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对生活的热爱。
兰溪棹歌戴叔伦 5、方位组合(高低)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诗的第一句写仰视,第二句写低头,6、虚实结合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我们从中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于是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是虚实结合的典范。“天门中断楚江开”,看似写天门山,实则写水;“碧水东流至此回”,看似写水,实则写山。这首诗也正是诗人李白的象征,李白是水,他无坚不摧、一往无前;李白是山,巍然屹立、坚强不屈。初入淮河四绝句
(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问: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5.雨过山村(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问:诗人怎样表现农忙气氛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正侧结合 诗人一方面从正面以“妇姑相唤浴蚕去”来反映山村的繁忙,另一方面又从侧面落笔,借雨景烘托其忙以及借栀子花的”闲”反衬出农家的繁忙。7衬托 视听结合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常见的反衬有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雪之大,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1)侧面描写———衬托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衬托是通过描写甲来使乙表现得更突出的方法。衬托分映衬和反衬。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生”来反衬“庭阶寂寂”的。
绝句二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以乐景衬哀情,极写春景之美,更能反衬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又如: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动写静,用花落、月出、鸟鸣的动,反衬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8点面结合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突出了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杜甫《蜀相》:由诸葛亮的祠堂写到这位蜀汉贤相的一生事业。其颈联云:“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之所以显得格外厚重,就是因为它所包容的内容异常丰富:前一句,抵得一篇《隆中对》,后一句,抵得两篇《出师表》;从三顾茅庐到白帝托孤,他与先主刘玄德的君臣遇合,从七擒孟获到六出祁山,他治蜀的政绩和北伐的功业;“天下计”言其宏图,“老臣心”表其忠贞。类似这种手法,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9色彩的渲染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例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的《约客》)诗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例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析】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例3: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鹅》)【析】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
例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析】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
例5:“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析】诗人用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10、诗中有画:
诗中有画,就是在写景诗歌中,运用工笔手法,描写出一个个画面,表现一种意境。苏东坡称道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这评语十分中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总是勾勒一个画面,透着一股空灵微妙的意蕴。
例1:“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燕蘸开。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荫来。”(徐 虎《春游湖》)【析】全诗通过描写诗人春天游湖所见的四种具体可视的美景,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生动优美的画面,诗人游湖时所见的双飞燕子,夹岸桃花,春雨断桥、柳荫小船四种具体美景,体现了中国古代写景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例2: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析】这首诗,诗中有画,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对仗工整,又自然流畅,毫无雕琢,表现出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11/白描
白描作为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白描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色、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例1:“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组合,纯用名词组合,没有(动词)形容词修饰点缀。即所谓白描手法。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例2: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析】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例3:“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析】此诗初看是一幅”风雪夜归人“的画图。前两句是一组静的景物,日薄西山,苍山隐隐,半山腰闪出茅草的房屋,一片萧疏凄凉的景色。画面中心是诗人拖着疲惫的身子正向茅草屋慢慢移动着,透出断肠人在天涯的况味。而后两句是一组动的画面,天色漆黑,风雪交加,犬吠声打破了山村的寂静,诗人被主人迎入柴门。”归“字用得很妙,有宾至如归之感,日暮途穷,继之以风雪,极尽旅途之苦,风雪中得入柴门,”是在凄凉中得安乐境“,带来了一股温暖的气息。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这画境是一个”象“,而诗人的”兴“就是画面中寓含不尽的韵味。如题为”宿芙蓉山主人“,但主人并未在画面上出现,而是从”风雪夜归人“的画面上透出主人的好客之情。诗人就是通过”夜归人“刹那间的感触,来写主人的美好心灵。旅途的艰难,仕途的坎坷,风雪严寒,世态炎凉,而在萧条的山村,白屋人家却保留着这美好的情谊,这才是诗人的”兴“之所在,整篇饱含着含蓄蕴藉的不尽韵味。
例4:”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 送灵彻上人》)【析】此诗写山林幽深,夕阳西下时送人的惆怅情境,境界幽远,耐人寻味。”苍苍“是色调,苍苍翠竹,使人不由产生翠竹如海的联想,”杳杳“是声音,杳杳钟声,深山寺院的那份清幽,对于读者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就是在这样的清幽环境下,在一个黄昏,诗人送灵彻上人远行,那份静寂,那份孤清,值得读者可以细细寻味。”带“字的活用,使得整个画面充满动感。灵彻上人在诗人和读者的心中,似乎走在不尽的夕阳当中。最后一句写的是灵彻越走越远了,只有青山陪伴着诗人守着那份清幽。前两句主要是静写,后两句静中有动,而这其中的动也有静的画面。竹林,寺院,钟声,斜阳,僧人,青山,构成一幅无比美妙的图画。从中,我们远远地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韵味。但这韵味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一下子很难说出来。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的用心良苦。这就需要读者细细去品味诗中的含蓄蕴藉。诗人的”兴“就是诗人通过对一个如绘的山水画面的营建,表现出云闲飘逸的闲适的感受,使读者心灵在”夕阳送友图"中得到澄澈虚空。移居(其二)陶潜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问: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答案:采用了白描手法。从中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纯真而质朴的友情,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12、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相关联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由柳枝的纷纷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13、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 推断 分析 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如《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歌选择了月夜遥忘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14、渲染衬托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 更为突出。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是渲染衬托.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夜归》”夜深归客依筇行,冷鳞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猾,竹窗斜漏补衣灯.” 诗人以” 冷鳞 萤.村店 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还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15、抑扬结合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16、从对方着笔
这是古代诗词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也叫曲笔,即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前两句,诗人极力渲染了一种孤独寂寞的氛围,为下文正面描写“思家”,作了情感上的铺垫,更令读者去体会“家”的亲切、温暖。
三、四两句写想家,其异于常人之处在于:不是直接写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而是换一种角度,把自己的思念转化成对方的思念,极写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使思念之情加倍托出。
17、赋、比、兴
古人云:“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打比方用比喻,兴复杂一些,主要意思就是外界事物触动了诗人的兴致,引发诗人歌唱.诗人找到一个话头,因此兴多数用在诗歌的开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经》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例如:《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这是赋
《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属于兴。
18、细描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如: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19、烘托
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2012年高考题选韦应物的诗《赋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烘托。“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20、正侧结合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
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诗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21感官组合
阮郎归 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2] 【注】①薰风:南风,和风。《史记·乐书》:“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相传其首句为:“南风之薰兮。” ②水沈:木质香料,又名沉水香。
③然:同“燃”,形容花红如火。④纤手:女性娇小柔嫩的手。
⑤玉盆:指荷叶。⑥琼珠:形容水的泡沫。
问:“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是如何写景的?有什么好处?
描写景物的方法 篇6
关键词: 旅游文本 景物描写 特点 翻译方法
引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前往海外旅游,出境游已成为新时尚。英语作为全球应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也成为国际旅游业中使用最频繁的服务类语言,众多国外旅游景点的介绍资料都是以英文的形式呈现。为了使中国游客更好地欣赏旅游景点的自然之美及西方的异域文化魅力,大量国外旅游景点的英文介绍被译成中文。笔者选取英语景物描写类旅游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文本特点,并对其常用的汉译技巧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一、英语景物描写类旅游文本的特点
一般来说,景物的描写可分为两种方式:说明性描写(expository)与联想性描写(suggestive)。说明性描写以从所描写事物中获取信息为目的,景点说明词就属于说明性描写。联想性描写是要求对所描写事物产生直接的感官联想。以下笔者将重点讨论英文在联想性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一)用语简略
通常,英语旅游文本中对景物的描写大多风格简约,结构严谨,行文用词简明扼要,表达直观通俗,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语言的实用性。文本中常用客观的具象罗列传达实实在在的景物之美,力求忠实再现自然之美,给读者留下明确具体的印象。例如:
(1)Tiny islands are strung around the edge of the peninsula like a pearl necklace. Hunks of oral reef, coconut palms and fine white sand.
座座岛屿玲珑小巧,紧密相连,像一串珍珠缀成的项链,环绕半岛边缘。岛上珊瑚礁红,椰树成片,沙滩如银,景色如诗如画(贾文波,2004:110)。
从以上的例子中不难看出,英文句子用语简洁明了,没有太多的修饰成分,几乎全是景物的罗列,珊瑚礁、棕榈树叶、白色沙滩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海岛风景画。
(二)结构紧凑
英语是一种“形合”语言,十分讲究句式结构的逻辑层次和有机组合,语法规则十分严格,表现为一种严谨的空间搭架式立体结构,反映出英语表达逻辑严谨、思维缜密的美学特点,要加强语义、扩展信息。英语不是单纯靠词语的添加,往往是通过一定的衔接手段来实现的,句子的深层寓意在很多情况下常隐含在句子的上下文之中。例如:
(2)Although the state (Hawaii) is located in the tropical zone,its climate is comfortable because of the ocean currents that pass its shores and winds that blow across the land from the northeast. The temperature usually remains close to the annual average of 24 degrees Centigrade.
虽然夏威夷地处热带,但气候宜人,常年平均气温在摄氏24度左右。岛上常有东北风刮过和太平洋的气流经过。
以上英文例句中的画线部分包含英语句子中常用的一些连词和代词,通过这些词汇的应用,使句子的结构更紧凑,逻辑更严密,充分体现了英语语言表达注重“形合”的特点。
(三)善用比喻
英语旅游文本中的景物描写还常常通过鲜明的比喻或隐喻,使表达显得生动活泼、风趣幽默。通过合理运用比喻让景物活起来,也使得所要表达的信息更清晰、直观。例如:
(3)The harbor looked most beautiful in its semi-circle of hills and half-lights. The color of a pearl gray and a fairy texture.
只见海港环抱于半圆形的小山丛和朦胧的灯光之中,煞是好看。一片银灰,宛若仙境。
(4)Pearls of water drops oozing out of grassy clefts gradually accumulate to form a small pool like a pale green mirror.
溪水从长着青草的岩石缝隙里,像珍珠一样,慢慢地沁出,渐渐的积成一小洼,好似一面淡绿色的小镜子。
以上例子中,例(3)运用的是隐喻,把海港的构造比作仙境,生动地刻画出海港之美。而例(4)中则把水滴比做珍珠,把水洼比做镜子,使小溪的形象一下子变得直观清晰起来,使语言表达更丰满,凸显出意境之美。
二、英语景物描写类旅游文本的常用翻译技巧
英、汉民族分属不同的文化体系,加上各自生活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等的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文化传統、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文化和审美上的差异直接影响英、汉旅游文本在语言表达风格上的差异。英语旅游文本中的景物描写的最终目的是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旅游者在获得丰富信息的同时,感受到人文和自然之美。因此,翻译英语景物描写类旅游文本时应以读者效应为根本出发点,充分考虑英、汉景物描写在表达风格上的差异,有效达到交际目的。
具体而言,译者应先对原文的语境因素进行分析,把握原文景物描写的发展脉络,从字里行间读出原文所描述的意境,在头脑中形成所描述景物的图像。然后在翻译时,译者应综合考虑社会、文化等各种语境因素,力求实现从原文到译文在形象与意象、具体与抽象、实与虚、动与静之间的有效转换,用符合目的语规范和审美标准的语言准确传达原文信息。
为使英语景物描写类旅游文本的汉译符合汉语的体裁规范,使译文雅俗共赏,符合汉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可结合源语文本的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翻译技巧和方法。常用的翻译方法有增译、分译和结构调整。
(一)增译
增译又称增词法(amplification),是指在翻译时根据目的语语义、修辞或句法的需要,在不改变原文语义信息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一些词,将原文的内涵意义加以引申,或使译文表达更通顺,贴近目的语读者的欣赏习惯和阅读心理。例如:
(5)There are scene of all sorts, some dreadful combats, some grand and lofty horse-riding, some scenes of high life, and some of very middling indeed; some love-making for the sentimental, and some light comic business.
看看各种表演,像激烈的格斗,精彩的骑术,上流社会的形形色色,普通人家生活的情形,专为多情的看客预备的恋爱场面,轻松滑稽的穿插等(叶子南,2001:76)。
此例中的汉语译文采用了典型的增译手法,画线部分为译文增加的词,它们很好地体现了原文的隐含意义,使译文更加通顺,符合译文读者的欣赏习惯。用“形形色色”更好地表达了scenes的复數形式;“生活的情形”隐含在some of very middling indeed之中;原文字面上虽然没有“专为多情的看客预备的”,但译文绝对没有添加文外之意。如果将这些加进去的词语去掉,虽然不会影响对原文意思的理解,但很可能使译文的感染力大打折扣,影响译文的可读性,也不符合汉语读者的审美习惯。
(二)分译
由于英、汉句型结构上的差异,英、汉语不可能在句式上完全对应,这就要求在翻译时对原文进行切分。切分的单位可大可小,有时原文是一个简单句,但句中的某一个词或短语会影响译文的效果,这时就有必要把这个词或短语单独抽出来,构成一个独立的从句或一个独立的句子,这种方法就叫分译或拆译。分译法通常用于英语长句的翻译,一般需要把长句拆分成若干短句,比如说把一个定语从句拆成另一个独立句,或是一个主谓结构,同时根据原文的意思在词序上作必要的调整。长句拆译的常用方法有“顺拆法”和“倒拆法”。顺拆法就是大致上按句子的意群分成一个个片段,然后把这些片段按原来的先后顺序译出,适当填进一些连词或虚词,以保证意思的连贯。倒拆法就是按意群把句子拆开,逆着原文的句法排列,逐步往上倒译。在有些情况下,则需要综合应用顺拆法和倒拆法来翻译。例如:
(6)The sky reflected in the water turned the Seine into a lovely shade of blue which trembled in the hazy sunshine filtering through leafy branches of the trees lining the river’s edge.
原文包含了英文特有的句法结构,通过使用过去分词、定语从句、现在分词表达出英文长句的逻辑关系,体现了英语表达的长处。具体翻译时,译者先根据原文的逻辑关系把它拆分成几个分句:(1)The sky reflected in the water,(2)turned the Seine into a lovely shade of blue,(3)which trembled in the hazy sunshine,(4)filtering through leafy branches of the trees,(5)lining the river’s edge。然后依次把每个分句的意思译出:(1)天空映照在水面上,(2)把塞纳河染成了漂亮的蓝色,(3)(塞纳河)在朦胧的阳光的照耀下碧波荡漾,(4)(阳光)透过枝繁叶茂的树木,(5)(树木)排列在河的两岸。最后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添加适当的词语并调整语序,汉语译文如下:
天空映照在水面上,给塞纳河染上了一层怡人的蓝色;朦胧的阳光透过两岸枝繁叶茂的树木,照得河水碧波荡漾。
(三)结构调整
由于英语旅游文本的主要目的是吸引游客,提高景点的知名度。此外,英语句子中某些成分的位置比较灵活,在表达方式和写作结构上与汉语存在较大差异。鉴于以上原因,在对英语景物描写类旅游文本进行汉译时,译者可以根据译文的需要,在不损害原文基本意义的前提下,在结构上对原文进行调整,使其更符合汉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从而吸引更多的中国游客。例如:
(7)Beautiful and serene, Malacca is perfect for tourists seeking rest and relaxation in a tropical paradise.
对于在热带天堂中寻找休息和轻松的旅游者来说,美丽宁静的马六甲可谓完美无瑕。
译文根据汉语的行文需要,调整了原文的句式结构,将“for tourists seeking rest and relaxation in a tropical paradise”先行译出,让beautiful 和serene作定语修饰 Malacca。这样的译文更通顺流畅,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更易让中国游客理解和接受。
结语
英语景物描写类旅游文本有其自身的特点,译者只有把握好其语言特性,在汉译过程中以读者效应为出发点,充分考虑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风格上的差异,才能译出符合中国读者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的译文。笔者通过研究分析归纳出英语景物描写类旅游文本的特点及常用的汉译方法,以期为英语旅游文本的汉译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3]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4]平洪.文本功能与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2002,(5).
《荷花淀》景物描写的教学 篇7
现在以《荷花淀》中开头三段描写为例, 谈一谈“读写结合”原则的运用。
分析作者如何描写月色中的水乡景色
我先让学生找出这三段描写眼前实景的句子, 然后加之分析。通过点拨, 让学生感受作者进行景物描写的方法及景物特点:
1.作者从天上的皓月清辉写到地下的千里水乡, 既有面上的描写, 又有点上 (院子里) 的描写, 这样在读者面前就展开了一幅宁静秀丽的千里水乡的立体画面。
2.作者还注意用色彩点染, 荷花淀“一片银白世界”。
3.由视觉写到嗅觉, “风吹过来, 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通过上述分析, 学生自然感受到应该如何对景物进行观察与描写。
比较这篇小说景物描写与《荷塘月色》中的景物描写有何异同, 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学生很快发现, 两篇课文都是写月下荷塘或荷淀的, 而且《荷塘月色》也具有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学生也很容易发现二者的明显不同点:《荷塘月色》浓墨重彩, 《荷花淀》简洁朴素。我又提示“两篇的景物描写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于是学生发现:《荷塘月色》文学色彩浓, 《荷花淀》语言质朴, 多用口语, 文字较俗。
这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有上述不同”, 学生能分析到“人物心境不同”, 显然, 学生只分析到了“表”。经过引导, 学生就会明白, 《荷塘月色》的景物观察者是朱自清, 而《荷花淀》的景物观察者却不是孙犁, 而是“水生嫂”。“水生嫂”自然不会有“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种感受。
通过上述分析, 引导学生总结出景物描写的一些原则或者规律:景物或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背景, 所以对景物的观察与描写应符合人物的身份。而且有时还要能衬托出人物的性格。如第一句中“干净得很”, 这“干净”就侧面说明了水生嫂“勤劳”的性格特征。
我又引导学生:“我们在写一篇描写家乡景物的文章时, 是否可以浓墨重彩?”学生回答:“能, 因为我们可以是景物的观察者。”
体会景物描写与人物的和谐与统一
我引导学生:“在这秀丽、宁静、温馨的景物中, 如果这时出场的是水生的爹好不好?为什么?”学生回答:“不好, 水生嫂的出现, 一方面是情节的需要, 另一方面能与景物描写所提供的背景和谐统一, 否则即使是一群青年妇女出场也会打破这温馨与宁静的气氛。”
分析小说第二段的作用
学生能分析到, 这一段插入的叙述与描写, 写出了白洋淀的美丽富饶。
于是进一步点拨:难道没有表现家乡人民的什么性格特点吗?文章中的“大家争着买:好席子, 白洋淀席!”能说明什么?学生终于分析出这一段还表现了家乡人民的勤劳聪慧。
通过进一步的引导, 学生认识到:如此美丽富饶的白洋淀, 人民一定会拿起枪, 保卫家乡。这样, 这段景物描写还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发展作了一个铺垫。
全面总结景物描写的原则与规律 (略) 布置作业
为了能使阅读能力转化成为写作能力, 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仿照第二段的句式写一段不超过二百字的文字, 描述家乡的风物或特产, 要求既要写出家乡的富饶, 又要表现家乡人民的勤劳与聪慧。
景物描写与思维能力的提高 篇8
一、景物描写的手段和方法
学生作文最突出的缺憾是生活气息不足, 即缺乏对生活的留心观察和对生活独到的感受, 这一点在学生写景的片段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忽略了这一点, 写出来的作文缺少生活性、没有现实意义。有的学生甚至不明白景物描写的作用, 往往是为了使文章文词优美, 随心所欲、风花雪月地乱写, 甚至把网络上一些含义模棱两可的词汇也搬出来, 使景物描写成了与全文主题无关的多余文字。
人们常说:作品来源于生活, 这其中也包括了“作文源于生活”。当然, 限于学生的局限性, 还不可能完全到社会生活中去, 但是可以走进大自然, 去观察景物, 去描写景物, 进而引导学生从景物描写中感觉、体会写景并不是孤立的, 它常常同写人、叙事、抒情结合在一起, 用以创设环境气氛, 烘托人物性格, 推动情节发展, 也可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 思考一些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深层次问题。
景物描写的手段和方法有很多, 在作文时由于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的不同采用的方法也不同。经过实践, 笔者认为, “移步换景”是指导学生景物描写的理想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可以通过观察、抽象、描写和思考等步骤来实现。
笔者去过雁荡山, 那里有一处景观就叫“移步换景”。在大龙湫景区有一座耸立的岩峰, 峰顶一道似裂非裂的纵纹, 状如直立的鳄鱼, 从入口处开始这座巨岩从不同方位、不同视角, 随脚步移动变幻。先是如鳄鱼, 高高地昂起头, 我想应该叫“鳄鱼拜月”, 而别人说叫“朝天鳄鱼”, 神形极为酷似。然后巨石顶端一道裂隙从上贯下, 尤如巨斧劈开, 形成两片, 一片较粗, 一片较细, 如剪刀双刃, 称为“剪刀峰”。再向前行抬头仰望, 却又形如啄木鸟, 正伸出巨嘴, 啄咬树木。再一会儿又变成熊的形状, 正憨态可掬地昂首向上爬行。及至走过后回望, 剪刀不见了, 变成了一根擎天石柱, 再过一会儿擎天一柱又变成了“海上风帆”等等, 每走几步, 景色就大不相同, 大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描述类似的景象, 首先要用心观察, 抓住景物特征去描写。让学生懂得观察景物顺序, 抓住景物特征, 知道大自然的景物千姿百态, 一切景物都以不同的特征客观存在着。一般情况下, 景物的特征可包括景物客观存在形式状态、景物的静态与动态;各景物之间相互所占空间位置的大小关系, 包括它们的长短、大小、高矮以及与周边环境的依赖关系等等。
其次要充分利用想象和联想, 即对所观察到的景物进行形象和抽象的思考, 把它与直观形态和被抽象后的形态在头脑中反映出来。一般来说, 很多景物是“三分形象, 七分想象”, 我们关键是引导学生在把握三分形象的基础上抽象出那七分形象来, 因此要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联想能力, 把观察到的景物巧妙地进行取舍, 注重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
第三是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修辞手法, 把观察到的景象多角度、有层次地描写出来。灵活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 能够增强语言的形象性、文学性、表现力和感染力。善用修辞是使作文语言“有文采”的重要手段:运用比喻, 生动鲜明;运用比拟, 形象逼真;运用排比, 气势贯通;运用对偶, 整齐优美;运用设问, 发人深思;运用对比, 形象分明。只要运用恰当, 景物描写就会非常精彩。最后根据文章整体的需要可以引申一些感性语言, 加深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二、在景物描写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景物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 在思考中提高。
第一, 通过对景物的观察, 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实地去观察景物会激发学生的兴趣, 更会增加学生观察思考的自主性。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景物, 获得有关的表象和情节的依据, 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使景物活起来;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事物, 告诉他们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 要启发他们观察主要的现象与环节, 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 展开创造性想象, 具体合理地想象出与观察对象有关的内容。只有这样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得到训练, 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培养。
第二、通过观察和联想,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对景物观察的结果可以是直观感觉也可以是思考联想。前者可以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 后者可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观察时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 可按时间顺序观察, 也可按方位顺序观察, 如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等。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观察顺序, 通过仔细观察, 抓住景物特点。也可以通过形态、颜色、动态、静态等方面掌握景物的特点。在观察景物时, 引导他们头脑中带着“抓特点”的意识, 边观察边思考, 看看景物之间相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仔细观察, 多中取异、平中见奇, 在每一处方位选择有特点、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再引导学生根据景物上提供的内容展开形象的联想, 用发散的思维去联想, 按着“三分形象, 七分想象”的原则, 在时空上进行幻想, 再把幻想和现实结合起来的时候, 就可能会出现一个神奇的画面。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这样的画面就会使文章的内容丰富多彩, 学生有词可写便轻易地把“死图”写成“活文”。当看到学生一篇篇想象合理、内容生动的作文时, 不能不感叹培养抽象思维的重要性。
第三, 通过观察和思考,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观察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思考, 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 激励学生求异思维和集中思维。通过观察和思考, 引导学生立体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锻炼学生写作尽可能找出多种方案的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同样一个作文命题, 因思考的角度不同, 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一样, 古人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这个道理。爱思考、善质疑是求异思维的主要特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之后, 多答案、多结论的情景就会出现。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探讨, 培养学生勇于求索的精神, 鼓励学生敢想、敢思考、敢下笔, 敢于提出与人不同的观点和结论。
第四, 通过景物描写, 开发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移步换景对着观察角度的不同和时空的变化, 景观在人们眼中的映像也不尽相同, 所谓人走景移, 展现在人们眼前的会是另一番景象, 一个全新的画面。对于移步换景, 笔者有两种思考, 一方面是随着脚步的移动, 可观赏的风景也各不相同, 展现在你眼前的是风格迥异的景象;另一方面即使是同一风景, 由于视角的变化, 也会让你感受到一个景观的不同侧面景象也是不相同的, 让你感受到事物变化的多样性。
三、结语
学生成长过程的每一个脚印也都是一道风景, 怎样欣赏这道风景, 角度的不同, 思维方式的不同, 认识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把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融入到作文教学当中,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勤于观察和思考, 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 有目的地进行练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自然可以实现妙笔生花。
摘要:让学生的思维习惯融入到作文教学当中,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勤于观察和思考, 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 有目的地进行练习, 就能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与能力, 进而思维能力也能够得到提高。
描写景物的方法 篇9
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和“现实主义作家”。他也是第一个享誉全球的俄罗斯小说家。屠格涅夫的创作多以中篇和长篇小说为主。《猎人笔记》是他早期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著作,该书由25篇随笔组成,以农奴制度日益瓦解为历史背景,主要描写猎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该作品在揭露农奴主的残暴以及农奴的悲惨生活的同时,把俄罗斯的大自然风光、农民的风俗习惯、农民的善良淳朴呈现了出来。《猎人笔记》是作者成名之作,对俄罗斯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别林斯基评价该作品:“从一个前人所不曾有过的角度接近了人民。”
该书采用见闻录的形式,语言优美,体裁多样,可谓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的典范。其中作者采取多种表现手法来描写自然的美丽景色,列夫•托尔斯泰则盛赞屠格涅夫的风景描写,认为这是他最擅长的写作风格。朱红琼在《大自然在屠格涅夫散文诗中的两副面孔》一文中指出,在《猎人笔记》中,屠格涅夫运用其擅长的风景描写将俄罗斯中部纯朴自然,宏伟中兼有诗意的旖旎风光描绘地淋漓尽致。本文试图从拟人、比喻、通感这几种描写手法来分析屠格涅夫在《猎人笔记》一书中寓情于景、寓景于情的奥秘,揭示屠格涅夫笔下的大自然的秘密。
一、拟人
拟人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就是把物或某种抽象概念拟作人,使它们具有人的特点。拟人的作用就是把事物人物化、形象化、生动化。在《猎人笔记》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拟人修辞手法,目的在于使抽象的物体具体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突出。何群在《大自然的颂诗—谈屠格涅夫<猎人笔记>的自然景物描写》一文中提到,屠格涅夫善于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使自然事物具有人的特征,将死板的自然景物人化,使艺术形象的生动性得到了提升。”例如,在随笔《幽会》中作者这样写道:“有时四周一切忽然又都微微发青:鲜艳的色彩刹那间消失了……于是树林里悄悄地、狡猾地撒下细雨来,发出潇潇的声响。白桦树上的叶子虽然已经显著地苍白了些,但几乎还是全部绿色的。”他把林中的细雨描绘成淘气的孩子,悄悄地、狡猾地发出潇潇的声响。这段话把细雨描写成孩子般静静地,却时不时的发出点声音,使其获得人的属性,使读者倍感亲切,容易受到感染。拟人的描写手法可以通过形容词、动词或名词表现出来。如,在《叶尔莫莱和磨坊主妇》中有这样一段对自然的描写:“一刻钟过去,太阳落山,但树林里还很明亮,空气明净而清彻,鸟儿叽叽喳喳地叫着,嫩草像绿宝石一般发出悦目的光彩,……树林里越来越暗。树木融合成黑压压的大团块;蓝色的天空中羞怯地出现了最初的星星。鸟儿全部睡着了。只有红尾鸟和小啄木鸟还懒洋洋地发出口哨似的叫声……”屠格涅夫把森林描写得如画卷般令人神往,画卷中的主人公叶尔莫莱更是如鸟儿般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在该句中分别用“羞怯地”、“懒洋洋地”等形容词形容日落前的小星星和小鸟们,描述出了天刚刚变黑,星星渐渐在天空中闪亮,傍晚鸟儿慵懒中带有活泼地在树上叫着的景象。这样的描写不枯燥无味,形象地描写出鸟儿的特点。
在上述几篇随笔中把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挥洒得淋漓尽致,以景入情。作者借此来烘托这些农奴的勇敢、善良、可爱的人物形象并与那些依赖农奴制贵族官僚的懦弱、丑恶、可憎形成鲜明的对比,贵族官僚与大自然是无缘的,其中虽夹杂着作者的一些主观看法,但他把底层的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描绘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
二、比喻
比喻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即用甲事物来描写或说明乙事物。该修辞方法可以使描写对象的形象由抽象变具体,由死板变生动,甚至可能使听觉视觉相互转化。我们通过大量阅读屠格涅夫的风景描写可以发现,比喻手法随处可见。例如,《白净草原》中,蓝天上的白云“好象许多岛屿,散布在无边的泛滥的河流中,周围环绕着纯青色的,极其清澈的支流”,太白星“像有人小心地擎着走的蜡烛一般悄悄地闪烁着”,凹地底下矗立着的几块很大的白石头在夜里看起来“仿佛是爬到这地方来开秘密会议的”。在这里作者把太白星比喻成擎着走的蜡烛,把石头看作人在秘密开会。屠格涅夫把原本是相对静止的枯燥的蓝天中的白云比喻成周围充满清澈河流的岛屿,将太百星比喻成在移动着的蜡烛,这使两者都增添了一层活泼的气息和诗意的美。又如,我们以《美人梅奇河的卡西央》中以对云彩的描写为例:“……在明澄澄的天空中,微微地漂浮着高高的稀疏的云朵,像春天的最后的雪那么发乳白色,像卸下的风帆那么扁平而细长。它们像棉花一般蓬松而轻柔的花边,慢慢地、但又显著地在每一瞬间发生变化:这些云正在融化,它们没有落下阴影来。”这段话把云彩比喻成“雪”、“风帆”、“棉花”,屠格涅夫一般把本体比作现实存在的事物,十分准确地描写了云彩在瞬间发生的变化,在多个物体中衬托出云彩的纯洁、美好,而且喻体更贴近生活实际,使读者容易理解。在《里郭甫》中,把池塘在太阳底下泛出的光芒形容象钢铁一般。屠格涅夫细心观察自然,把乡间的美好细致地表达出来,读者们可以通过作者笔下的文字来领略这自然风光的特殊情韵。在猎人眼里,美丽的大自然与他们的内心世界的感受相互交融,浑然一体。
三、通感
通感又叫“移觉”,即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将视觉,嗅觉,听觉等感觉相互转化,使客观事物的形象更为生动活泼。例如,在《白净草原》中作者这样写道:“突然,远处传来一声冗长的、嘹亮的,象呻吟一般的声音。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夜声,声音往往发生在万籁俱寂的时候,升起来,停留在空中,慢慢地散布开去,终于仿佛静息了。倾听起来,好象一点声音也没有,然而还是响着。似乎有人在天边延续不断地叫喊,而另一个仿佛在树林里用尖细利耳的笑声来回答他,接着,一阵微弱的吐丝声在河面上掠过。”这段文字从敏感的听觉过渡到视觉、知觉,随之三者融合在一起。由动到静,再由静到动。把草原之夜渲染得更加恐怖、神秘,为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做铺垫。在深夜里农家孩子围坐在簧火旁一起听着各式各样的鬼怪故事。两只狗的狂吠声使得孩子们害怕不已、惶恐不安,只有面孔苍白的巴夫路霞,策马跟着狗奔去。在这样的白净草原的夜景下烘托出他的敏锐、从容镇定、勇敢和坚强的性格。再如,在《树林和草原》中有这样一段自然描写:“麦穗轻轻地打你的脸,矢车菊绊住你的脚,四周有鸽鹑叫着,马儿跑着懒洋洋的大步子。树林到了。阴暗而寂静。体态匀称的白杨树高高地在你上面簌袄作响;白桦树的下垂的长枝微微颤动,一裸强大的根树象战士一般站在一裸优稚的菩提树旁边。……知更鸟的金嗓子欢愉地发出天真烂漫的絮絮叨叨声,这声音同铃兰的香气很调和。”这段话的第一句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整体的视觉景象,第二句则将关注点从整体景象上转移到具体的簌簌作响的声音上来,这是由视觉转向了听觉,而在最后一句中,将鸟叫声与铃兰香相融合,既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又调动了读者的嗅觉,使读者沉浸在整幅画面的灵动之中。这段文字把视觉、听觉、嗅觉紧紧的联系起来,通过这些感官的结合,使这些景象描写地更立体、更生动。
著名法国作家都德说“我读《猎人笔记》感到深深地陶醉……一个庸才只凭着一双眼睛来描写,而且满足于画面。可屠格涅夫还有的是嗅觉和耳朵。他所有的感觉的大门,都敞开着,每一种感觉与其它感觉相沟通,他能感受到树木芬芳,流水潺潺,天空晴朗;他不计得失地把自己的全部献给了他这音乐般和谐的感情。”由此可见,通感能突破语言的局限,灵活地将抽象事物具体地传递给读者,增强了文采,使得文字具有了画面感。通感这种修辞手法的使用从感官中体验景物的色、香、味、光、声,去描写大自然及具体的事物和细节。屠格涅夫借大自然抒发自己的情感,这些景物的描写手法使得读者感觉如同身临其境般自在安逸,也侧面烘托出自然景物的和谐、静谧,感受到大自然所具有的无限生命力,激发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对大自然的赞美时,其实也融进了作者对农奴的赞美,对不人道的农奴制社会的批判。
结语
在其他作家的作品中,对农奴的描写无外乎是不知反抗,逆来顺受,凄惨受辱,世世代代都无法摆脱农奴的命运。作家们对下层贫苦的人们虽满怀同情,但是却无法表现出农奴生活真实的画面。因为这些作家处于一种居高临下之中,无法切身体会或是无法将自己的眼界放置于农奴身边。在《猎人笔记》中则不然,屠格涅夫以多种表现手法描绘出不少令人喜爱的农奴形象。对一帧帧秀丽的风景画的大自然的旖旎风光与可爱可敬的农民进行赞美。这些农民年复一年地处于大自然之中,无时无刻不能感到大自然的雄伟壮丽,他们热爱大自然,久而久之,大自然也将他们塑造成了简单朴实,坚强有力,深沉宽厚的形象。作者借着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把这些农民的性格、对生活的态度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屠格涅夫的创作没有充溢着激越的情绪,没有对腐朽的农奴制做当面抨击,但这些文字时刻地让读者感到农奴制的腐朽,对农民的伤害。这种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力量是显而易见的。
摘要:《猎人笔记》一书是以大自然的美景来衬托农民的的淳朴善良,以此手法来抨击批判农奴制给农民带来的伤害。屠格涅夫笔下的自然是浑天而成的,是富有诗意的。本文通过运用拟人、比喻、通感这三种修辞手法来揭示大自然的旖旎风光与可爱可敬的人们。
关键词:猎人笔记,自然景物,修辞手法
参考文献
[1]蓝泰凯.略论《白净草原》的艺术风格[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2.第25页.
[2]何群.在大自然的颂诗——谈屠格涅夫《猎人笔记》的自然景物描写[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8,01.第119-121页.
[3]屠格涅夫.丰子恺译,猎人笔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4]屠格涅夫,白净草原.屠格涅夫.丰子恺译,猎人笔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94-104页.
[5]屠格涅夫.美人梅奇河的卡西央.屠格涅夫,丰子恺译,猎人笔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126页.
[6]屠格涅夫.树林和草原.屠格涅夫,丰子恺译,猎人笔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416页.
[7]屠格涅夫.叶尔莫莱和磨坊主妇.屠格涅夫,丰子恺译,猎人笔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94.第16页.
[8]屠格涅夫.幽会.屠格涅夫,丰子恺译,猎人笔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94.第281页.
景物描写赏析举隅 篇10
景物描写赏析常见问法有:(1)请分析其表现特色;(2)文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3)请分析画线文段的表达特色;(4)在写景上有哪些特色;(5)赏析某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我们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赏析。
第一,修辞手法
景物描写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排比。
例1. 一个一个的稻草人在风中挥动着僵硬的手臂,像是鞭笞着什么,从远远的地方望去,就见一群一群的鸟儿在麦地上空不停地盘桓、寻找,宛似一帮无家可归的落魄子弟。
赏析:运用拟人、比喻、变换视觉的方法,表现稻草人的“尽职尽责”,鸟儿的无奈无助。
例2. 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赏析:运用拟人、比喻手法,“急雪”“惊风”既实指气候,又比喻恶劣环境,用“急雪”和“惊风”来表现兄弟情深。
第二,描写角度
描写角度主要包括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心理感受、视觉变换等。
例3.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赏析: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听觉、视觉和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例4.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赏析:从视觉、触觉和听觉多角度表现了日暮山间的清幽,表露了作者等待友人而心不焦的闲适心境。
第三,描写方式
景物描写常用的描写方法有细节描写、白描、动作描写。
例5. 只有舀水的人静静地蹲在井边,埋下身子,用木瓢从井里一瓢一瓢地舀水,身影在井里晃悠悠。待舀满一桶,轻轻地跳下井台,将麦秸编的垫圈放在桶底和后腰接触的部位,桶绳往肩上一挂,微直起身子,便一路咕咚、咕咚将井水背回去了。
赏析:运用了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把背水的情景描写得惟妙惟肖。
例6.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赏析:运用白描和比喻手法,将作战阵式写得极有气势。不但写出了军队的威武和士兵的斗志,而且还让我们感触到了将士们激动而自豪的情怀。
第四,表现手法
景物描写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想象、虚实结合、寓情于景等。
例7. 农民们将它收拾得简净整齐,豆角藤蔓架用竹竿编扎,一排排挺立。每到初夏,茄子泛紫,黄瓜的丝蔓上开出黄花,青菜长得最茁壮,在阳光下泛出油油的绿色。菜田的尽头,接着一望无际的麦田,越过道路、溪流和沟壑,一直向南伸向秦岭北麓的山脚下。出于好奇,我向着目力无法企及的远方张望。乐游塬麦田间的小道上,农民赶着大车来了去了;农舍上空,炊烟聚了散了。
赏析:(1)动静结合:在景物描写中又间以人物的活动;(2)选取农田中典型景物;(3)色彩鲜明;(4)由近及远,富有层次感。
例8.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赏析:(1)以静衬动,从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2)寓情于景,以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3)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属实写。(4)视觉与听觉相结合。上句听觉描写下句视觉描写。
第五,写作顺序(或组合方式)
写作顺序包括时间、空间两种顺序。时间顺序一般按照从早到晚的顺序;空间顺序包括从外到内,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由整体到局部、由小到大、由大到小、由点到面等。
例9. 炊烟中,绵延出时光的推移。清晨,冲破浓雾的炊烟跃过房顶,撑起乡村的天空,然后又紧贴着地平线扑向东方,撩开黑暗,把霞光接回大平原,并挨个儿挠醒生命万物,让他们抖擞精神迎接太阳。中午,炊烟用妙曼的舞姿,嬉戏得太阳陶醉迷离、频频眨眼,她用花瓣一样的碎片,由太阳抛出缕缕银线,串连成茫茫云海,衬托得阳光绚丽多彩。日色已尽花含烟,千万股炊烟顶梁柱一般托举住天幕,要为赶时节的农民再争一会儿光阴,紧接着又彼此挽起臂膀,撑持着夜幕,让劳累的农民借一点余光洗洗脸,摸黑儿吃饭。
赏析:(1)按照“清晨”、“中午”、“日色已尽”的时间顺序,对“炊烟”的全貌,给读者完整的印象和认识;(2)运用拟人手法,通过“挠醒”、“嬉戏”、“挽起臂膀”等词语,将“炊烟”人格化,赋予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特征,增强了亲切感与感染力,使感情表达更为充分。
例10.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渺著危楼。
赏析:(1)由大到小(或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到近;(2)运用比喻、衬托的手法,写出烟云缥渺之中似有若无地矗立着的高楼胜景。
第六,选取典型意象
例11、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
赏析:(1)选取了麦天代麦性事物;(2)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3)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综上所述,景物描写赏析的角度虽多,但比较常用的还是以下几种:
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描写方法:细节描写、白描
描写角度:听觉、视觉描写表现手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想象、虚实结合
景物描写的“三读三写” 篇11
关键词:“三读”;“三写”;反复;递进
景物描写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技巧,在教学八年级学生的写作中,我尝试着让学生运用这一写作技巧为自己的记叙文锦上添花。
要想会用,先得学习。从哪里学,这是个问题。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所以要想让学生写,先要让学生读。读什么,这又是个问题。经过思考,我决定让学生丰富地读,让学生置身于景物描写的海洋里。景物描写的海洋由“三读”构成。
一、“三读”
1.读课文中的景物描写
《老山界》中作者陆定一将“半夜里,忽然醒来”看到以及感受到的景物进行了描写。都德在《最后一课》开头运用了景物描写。黄飞在《甜甜的泥土》开头也运用了景物描写,写道:“西北风呼啸着,残雪在马路上翻卷。虽已立春了,天还是很冷。”
2.读当代优秀的文学作品《青铜葵花》中的景物描写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在每堂课的前5分钟给学生读当代优秀的文学作品《青铜葵花》,让他们听读,特别要求听其中的景物描写。这本书中充溢着景物描写,在书中,作者曹文轩写了大河、芦苇、葵花、阳光、炊烟、草垛、槐树、水牛等景物,这些景物共同营造了乡村美好的生活环境。书的开头就是由景物描写开启的:“七岁的葵花走向大河边时,雨季已经结束,多日不见的阳光,正像清澈的流水一样,哗啦啦漫泄于天空……”学生听着听着便陷入书的情境中去了。每一次给他们读,我都能看到他们明亮发光的眼眸。我觉得《青铜葵花》是一本富含景物描写这一营养的书,学生倾听着、迷恋着、吸收着。当然,对景物描写不能只是感性的感受,还要理性的分析。每次读完,我都要求学生先说印象深刻的景物描写,再分析所说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3.读八年级上册课本中所要求阅读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景物描写
每一次阅读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我都要求学生画出所读章节中的景物描写句,并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例如,第一部第6回中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遥望着那阴暗的、通到镇上去的道路。风,那永不停息的风,带着春天潮湿的冷气,朝她吹来。在远处,小镇郊外许多人家的窗户正闪着惨红的灯光。”这段景物描写表现了冬妮亚从莉莎口中得知保尔正处在被抓的危险中时忧伤的心情,此处景语乃情语。第一部第9回中作者在写保尔和冬妮亚分手时作了这样的景物描写:“这一天,他们一起来到黄叶满地的库佩切斯基公园……他们站在陡坡上的栏杆旁边,第聂伯河的灰暗的水在栏杆下面闪烁……落日给特鲁哈若夫岛涂上一层金黄色,把各家窗户上的玻璃照得像火一样红。”黄叶、夕阳、灰水无不营造着忧伤的分手氛围……
二、“三写”
大量地阅读并仔细地思考,学生渐渐明了什么是景物描写以及景物描写的作用。我见时机已成熟,便让学生进行写的尝试了。我设计了三篇作文,称之为“三写”。
1.以“我”为主人公写一篇记叙文,至少运用两处景物描写
2.以“父母”为主人公写一篇记叙文,至少运用三处景物描写
3.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为主人公写一篇记叙文,自觉运用景物描写,运用次数自定
为什么设计三篇呢?在作文设计时我就反复思考学生究竟该写几篇作文才能掌握这一技巧。我想如果是一篇,那只是浅尝辄止;如果是两篇,那只是初有感觉;写到三篇,技巧才能深入学生内心。德国哲学家约瑟夫·狄慈根曾说过:“反复是学习之母。”语文的学习尤其需要反复,只有多次反复才能真正掌握。如果写四篇呢?四篇则多了,多了学生就缺乏兴趣了,所以三篇恰到好处。除了对篇数进行了反复思考,对写作内容我也反复琢磨。因为写作目的是训练学生在记叙文中运用景物描写,所以我不在写作内容上为难学生,让学生从自己写起,再写自己的亲人,题目自拟,这样既给了学生以巨大的自主性,也给了学生三次自由拟题的机会。思考成熟后,写作的帷幕拉开了。一篇、两篇、三篇,学生写作每一篇都是在攀登。当然写作开始不等于阅读的停止,阅读需要继续向前。因为写完一篇后的读和完全未写的读是有区别的,写完两篇后的读和写一篇的读是不同的,写好三篇后再来读和前面的读又有差异了,这就是学习后实践,实践后再学习,再学习后再实践。学习不断向前,实践亦不断向前,所以每一次作文除了内容变化外,对景物描写的次数要求也在变化。从一开始的两处,变为三处,又由三处变成自定。次数由二变为三是在给学生增加难度,由三变为自定,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根据文章需要自觉地去运用而不是完成教师硬性的要求。随着写作实践的推进,阅读的成效在不断提升;随着阅读成效的不断提升,写作能力也在不断增强。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进入了读、写齐头并进的上升通道。我感到学生乐于读了,也乐于写了。期间涌现出了多篇佳作,我把它们推荐给了校文学刊物《百草园》。作文能够发表,对学生是巨大的促进。对作文研究颇有建树的管建刚就曾说过:“发表最能成就作文的严肃性、神圣感和幸福感。”我觉得学生的作文发表了,幸福了,便乐写了,作文教学才算最终成功了。
参考文献:
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05-01.
浅谈记叙文中景物描写的训练 篇12
既然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有那么美妙的效果, 那么我们作为语文教师, 就一定得注重学生景物描写能力的训练。我在教学中的做法如下。
第一步, 教学生运用五官法描写景物
运用五官写作法, 能使景物鲜活、生动地表现出来。其中, 视觉形象最重要。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若能综合运用, 文章效果则会更佳。
1.视觉描写法
我们平时的文章就是用五官写作法写出来的, 只是我们经常忽略这一方法。五官写作法最重要的是视觉, 我们依靠它来辨别色彩、形状和动态。例如:
此时, 西方的半边天就像一个又大又圆的调色盘, (形状) 不断和其他颜色一起重叠、混合。中间是绯红色, 往外是淡红色, 再往外是粉红, 然后是橘黄, 橘黄的旁边是浅黄, (颜色) 天空像有无数朵形态各异的彩云在不停地变幻, (动态) 远远望去, 那一大片彩霞像一大幅流动的风景巨作, “镶嵌”在西方的天空中。天渐渐暗了下去, 夕阳慢慢坠落, 然后一头扎进了西山后面。 (动态)
在这段文字中, 有颜色———绯红、淡红、粉红、橘黄、浅黄;形状———又大又圆的调色盘;动态———不停地变幻、慢慢坠落、扎进了西山后面。作者充分运用了视觉描写手法, 描写了夕阳的形状、颜色和动态, 刻画得非常细致, 给读者造成了视觉上的强烈冲击, 留下了生动形象的印象。
2.五官写作法综合运用
五官写作法通常是结合起来运用的, 这样才能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感知事物, 从而使景物描写形象而生动。例如:
细细的雨丝密密地斜织着如烟似雾; (视觉) 润湿的泥土散发的清新和芳香沁人心脾; (嗅觉) 雨点滴入口中, 甜甜的, 令人回味无穷; (味觉) 春风把雨丝送上你的脸颊如少女的手儿温柔细腻; (触觉) 俯身静听草长的声音如一望无际的旷野上悠扬的笛声在耳畔回响。 (听觉) 啊, 潇潇春雨, 春雨潇潇。 (学生习作《春雨》)
这段文字中, 视觉———如烟似雾;嗅觉———清新和芳香沁人心脾;味觉———甜甜的;触觉———如少女的手温柔细腻;听觉———悠扬的笛声在耳畔回响, 作者综合运用了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五种感觉写春雨, 细腻传神,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由此可见, 五官写作法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写作方法。
第二步, 教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法
要想写出一篇语言精彩的文章, 就要注意运用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 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运用得最广泛, 它们也是最有效和最容易掌握的修辞手法。因此, 掌握和学会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法, 是写出精彩语言的关键。例如:
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有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 有名字的, 没名字的, 散在草丛里, 像眼睛, 像星星, 还眨呀眨的。
不难发现, 在这段文字中, 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形象地描述了春花的繁多、烂漫和勃勃生机。
第三步, 教学生运用寓情于景的写作法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有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客观的, 而写景之人则是有情的, 作者对任何景物, 总会有自己的感情。我们可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心情舒畅的时候, 看什么都顺眼, 听什么都舒服;当心情郁闷时, 看什么都碍眼, 听什么都闹心。就以蛙噪虫鸣为例, 蛙本无情, 虫亦无意, 但如果心情不同, 听的结果就会截然不同。有人充耳不闻, 因为他正徜徉于自己的“壶中天地”;有人认为是小夜曲、是交响乐、是天籁之音, 因为他心情舒畅、豁亮、恬静;有人以为是噪音、是嘲讽、是丧钟, 因为他烦躁、失落、绝望。放耳声音的世界, 夜半蛙声午时蝉, 夏日雷鸣冬日风, 这些均无情无意可言, 可言的只是人自己的心情。《岳阳楼记》中的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不正是很好的例证吗?
以上三个步骤, 由浅入深, 只要悉心引导, 步步都会奏效。我曾在给学生训练时, 拿出一幅图画, 画上有:山坡、小溪、草地、绿树、蓝天、白云, 学生们可根据这幅图多角度地描写景物。
第一节课, 讲授五官写作法, 然后要求学生当堂训练。
在学生的习作训练中, 有意识地调动起学生的五官感受, 他们很自然地就写出了优美的片段。
第二节课, 讲授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再要求学生当堂训练。其实在第一节课的训练中, 有的学生已经在无意之中运用到了修辞手法, 只是这节课, 我对学生提出了更为具体明确的要求, 这样学生就会有意识地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进行描写, 他们笔下的景物也会因此而多了几分灵性。
第三节, 讲授寓情于景写作法。我要求学生在习作中注入感情, 注意运用具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来表达。首先, 让学生在景物描写中表达愉快的情感:
太阳还在天那边微笑着, 看云朵在互相嬉戏, 云朵们一个个都笑开了脸, 山坡敞开了胸怀, 似乎在享受着四周的一切, 微风袭来, 树木便随风起舞, 不住地摆弄着一头秀发, 树上鸟儿在唱着婉转的歌儿, 映着霞光, 小溪欢快地向前跑去…… (学生习作)
在这段“愉快”的景物描写中, 由于我要求学生注意运用“微笑”、“笑开了脸”、“欢快”等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来描写, 因此, 文中处处显现出了一种欢快愉悦的感情, 收到了良好的训练效果。
当学生写完了带有“愉快”感情的景物描写片断后, 我紧接着要求学生在写景当中有意识地注入哀伤的感情。同样要求他们注意运用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来表达。请看学生习作:
夕阳西下, 山坡上的草儿花儿大多都败落了, 个个都没精打采地垂着头, 似乎不再留恋这个最后的夕阳, 我不禁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抬头看看天空, 太阳似乎也厌倦了这闷热的大地, 早早就回家了。云朵也悄悄散去……
在这里, 学生根据我的要求, 有意调动了能表达伤感的词语“败落”、“没精打采”、“厌倦”等, 因而笔下的景物也就充满了忧伤的曲调。
【描写景物的方法】推荐阅读:
景物的描写方法05-30
景物描写的随笔07-29
描写春游景物的作文10-22
关于景物描写的作文08-17
优美景物的描写片段08-31
描写夜晚景物的优美语句06-12
描写冬天景物的语段06-11
描写秋天景物的精彩片段07-30
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07-31
描写家乡景物的排比句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