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生的道德教育

2024-09-26

技校生的道德教育(共11篇)

技校生的道德教育 篇1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为了维护其安定和和谐,必须有道德规范可依,除了要有保护群体,惩治败类的法律,还要有人人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

道德是用来判断人类行为善恶的尺度,对任何一个社会公民来说,从他们当学生开始,就应该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这样他们才能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学校应该担负起这个重任。但是,现在学校的道德教育课程大都偏重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社会实践,这种偏重书本的教条,影响到国民道德的水准。目前社会风气的恶化,社会上暴戾气氛增加,青少年犯罪者日多,犯罪年龄逐渐降低,犯罪方式之多样化及犯罪性质之改变,主要原因就在于此。因此,必须进行和加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对受教者灌输这方面知识,让他们懂得有了道德知识之后如何去行。柏拉图曾经说过:“一个人非经过多年的实行,养成习惯,还经过多年的训练,决不懂得善的真意。”看来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道德的智慧”,进而促成“道德的实践”。教师必须教育学生,使之具备道德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要努力不懈地辅导学生行为规范的实践。

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技校生虽然主要生活学习在学校,但家庭和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们会从社会各个方面接受信息,吸收营养,发展自己的道德意识,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在逐步确立,处于一种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活动状态。一方面,他们适应新的社会需求,不断扬弃旧的观念,给社会道德生活增加新的活力。另一方面,社会消极因素通过各种渠道,影响他们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总之,这一代未成年人正在经历任何一代也没有经历的许多问题,他们的思想是多元的,价值是多变的。他们注重现实,讲求效益的观念愈加明显;他们的竞争意识、自主意识日益增强。他们要迎接各种挑战,这就决定了教育主体的复杂性和其自身的独特性,教育工作者不能简单地用对待任何一代的现成经验对待他们。

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说家庭方面,《大学》云:“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杜威说:“生活即教育”。凡此皆谓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矗家庭教育成功,子弟方能有成;家庭教育失败,子弟虽受高等教育,亦将波折横生,荆棘满途。根据少年辅导院所做的案例调查资料显示:绝大多数的不良青少年,都是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所致。我们必须在家庭实施道德教育,从婴儿期开始由家庭生活,如起居饮食等等,要养成孩子规律生活习惯和优良生活态度。对于家庭事务,让孩子有充分机会参与,使其了解群居生活中分工合作的需要,并养成义务和责任的观念。同时辅导维持家庭成员间以及家庭与邻里乡亲间的和谐合作关系。更提供正常休闲娱乐活动以调节身心,陶冶性情,怡养身心。父母兄长,要以本身生活行为示范。以作好孩子的道德启蒙教育。

其次学校方面:亚里士多德说:“德为随智的活动,择善而行的习惯,使受教者知道何者当行,何者不当行。能够有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并在相当范围以内,将一切道德的规范组织成一个体系,使受教者从这个体系中,体认个别道德存在理由,并能根据这个体系,对于个别道德情境知道如何表现如何去身体力行。教师应该先从理论上把道德教育向学生阐述。我们知道,技校学生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升学无望,抱着混天,找工作的目的来到技校的,他们中间甚至有不少学生,在初中养成了很多恶习,有的甚至在社会上呆了很多年,因此对他们的道德教育更应该加强。我们要教育技校学生“天下为公”、“博爱”和“人生以服务为目的”的道德,积极用手脑从事生产,不袖手旁观高谈阔论;全力提高大众的生活水平,不贪图一己的享受;具备丰富的同情心、强烈的正义感,见义勇为,当仁不让,为主张公道,为援助他人,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财产而不惜。这种道德教育才适合时代需要;才可以建设中国成为现代化的国家。

社会方面:社会的领域比学校、家庭广;它的教育工具,方式比学校、家庭多;它的渗透力、影响力也比学校、家庭强。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极为重要。我们加强道德教育,在社会这个大环节中时间最长,对象最广,范围最大,功能最多,影响最深。应密切配合,动员社会中的一切力量,一律依照道德教育目标,秉承国家当前的国策,革新其内容,发挥转移社会风气的力量,推展到全民性、全境性、全时性的教育。各级政府、公教人员、民意代表对自己的言行和私生活,尤须力求检点,为民表率。对于发扬道德教育的好人好事,音乐歌曲之创作与传播、电影的拍摄、戏剧的演出、书刊的编印出版、有关活动的举办应加表扬鼓励。同时整肃政治风气,净化经济社会,大量扩增社教机构,关闭淫靡游乐场所,大力推行国民生活规范。

道德教育理想的实现,教育方针的贯彻及教育政策之推行,教育事业的成功,有赖健全的教育体制,学校教育为主题,还要有家庭和社会的紧密配合。学校里,从校长到每一个员工,要齐抓共管,教师本人要经常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同家庭和社会紧密联系,针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而采取相应的对策,从教书育人的角度出发,积极运用各种有效方法和工具进行学习和实践,紧握教育的主动权,使教育具有超前性。把加强道德教育提到一个高度。从而尽到一个教师的职责。

浅谈技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2

关键词 技校生 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0122-02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也是教学过程中应特别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相当于初中阶段。少年期是儿童期向青年过渡的一个时期,他们正处在一个半成熟、半幼稚的时期。这个时期是儿童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转变期,在整个心理发展阶段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到17、18岁,相当于高中阶段。这两个时期统称为青少年时期。技校学生正处于这一时期,特别需要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既是教育的一个目标,也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一个必要条件。心理健康的学生必定有正常的智力、健康的情绪和情感、健全的意志,健康的性格和健康的人际关系,他们表现出乐于学习和工作;在家庭、同学以及师生间能建立互信、互敬、互爱的积极的人际关系;既能客观地评价他人,也能正确地对待自己;能适应环境,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情绪稳定而愉快。

那么目前技工学校在校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

应该说技工学校在校生的主流是好的,他们青春焕发,朝气蓬勃,心灵纯洁,思想上进,可塑性强,但技校学生的结构较之普高要复杂得多,学生起点参差不齐,在学习、思想、行为习惯、修养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缺陷,并有生源素质逐年下滑的趋势。技工学校在校生心理问题状况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生观、世界观错误。有相当一部分技校生人生目标不明确,不能正确认识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不能正确对待社会上的激烈竞争,“万事有父母”“我还小,等我长大了,一切都会好的”“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思想普遍存在。

二是自卑心理严重。技校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我校学生中的大部分都是来自农村,且大都是初中阶段的学困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受到老师们的忽视,同学们的讥笑、家长的埋怨、亲戚朋友们看不起,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后,看到城市学生那种较富裕的生活,他们会联系到自己的情况,由于还不能正确看待家庭之间的差异,便滋生自卑;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难,更增大了他们的心理压力,总会有“自己没考上高中,是不是就被社会淘汰了?”“将来自己还能干什么?只能靠出卖体力为生了”的想法。

三是厌学心理普遍。技校生厌学已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它严重影响到学校、班级的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据笔者近年教学的观察:学生厌学表现形式较多,比如有的学生学习消极应付,不求上进,他们是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在家中瞒着父母,在学校应付老师,对考试或某些学科、课程的学习存在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和行为,大多数技校生在学习上一直处于迷惘状态,不知该怎么学。

四是集体荣誉淡薄。大部分学生在集体活动或集体劳动中表现不积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反正参加活动的不只我一个,我没必要出风头”“我不做,还有其他人呢”的思想严重存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相互埋怨,一味强调别人的责任。对集体荣誉漠不关心。

一、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教师的人格、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教师的言行、好恶、处事等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魅力会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只有每一位教师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促进学校的德育建设,实施“爱心接力”。因此,我校十分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每学期对全体教师至少举办一次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出台多项措施鼓励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如分批组织教师参加自考获取《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培训合格证书》,选派教师参加省内外各部门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习等。使全校教师明白,由于学生存在“向师性”的心理特征,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学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同时,在师生中大力提倡“崇德尚技,自强不息”的校训,“诚信、服务、勤奋、卓越”的校风,“严管、深爱、 铸魂、励教”的教风,大力弘扬“团结、奋务实、拼搏、创新”的技校精神,以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环境,跟心理健康教育相配合。

二、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健全人格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不同的学科,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其授课方式也各具特色。在工作实际中,各科教师能够结合学科独特的授课方式,注意辅之以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训练,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施。如政治老师和语文老师经常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需要,发掘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素材,运用大量实例,并注意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创设各种情景活动,让学生投入到活动情景中亲身体验他人的感情,在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我们生活的世界,拓宽技校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争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引导他们以乐观向上、平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面对人生。在实习实验课上实习老师不仅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注意锻炼学生的细心和耐心,在物品的准备和整理中训练学生整洁和有条理的好习惯。

同时,我们还选择适合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和学生的心理成长需要的活动课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对学生开展课外心理健康辅导。比如:利用越野跑,培养学生的忍耐力与意志力,锻炼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组织篮球、排球比赛、拓展训练,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及相互协作的能力,学会共同生存。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活动,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工作和成长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教给他们了解自我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使他们懂得如何去改变和纠正自己那些不健康的心理问题,进而增强适应社会和自我调适心理的能力,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发展。

三、丰富载体,寓教于乐,把自信、自强教育融入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喜闻乐见、主动参与的系列教育活动,展示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才华,对优异者给予奖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和自信,产生“我也行”的自信,消除自卑心理。比如开展“拒陋习,树新风,规范日常行为自律”活动,星期一校园文化活动,“三月文明礼貌月”活动,“学雷锋活动月”活动,“歌颂祖国的‘红五月’”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月活动,向汶川灾区学生献爱心捐款,专业技能大赛或各种演讲比赛活动等等。为学生搭建展示特长和才华的平台,把活动计划、步骤和方法告诉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体,唱主角,人人有事干。

四、开展个别心理咨询,把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点”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既注重到“面”的教育,即通过上课、讲座、活动的形式教育全体学生;又深入到“点”,即为问题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详细了解这些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不同原因,制定可行性措施,针对不同学问题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他们长期的、具体的、有效的帮助。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技校生的道德教育 篇3

所谓职业意识, 指个体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 有什么样的职业意识就有什么样的职业行为。职业意识是支配与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随着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和重视, 对技能型人才职业意识的培养与教育也受到社会、企业、学校的广泛关注。

职业意识教育就是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与职业社会, 传播与职业相关的知识, 传递职业发展动态, 使学生加深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 制定职业规划, 明确职业目标, 树立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 培养学生作为一名职业人需要具备的认知、情感和态度, 如团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学习与创新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规范意识等等。

根据素质的冰山模型, 职业意识犹如潜隐在海平面下的庞大冰山体, 相对于海平面上的小小尖角 (知识、技能) , 体现为个人深层次的人生观、价值观, 影响着个人择业、职业道德和工作状态。因此, 职业意识的培养是事关职业教育和社会全局的基础工程。由于职业意识具有“潜隐”的性质, 如何引导学生树立职业情感、态度, 并将内在职业意识体现到外显职业行动中, 使职业意识教育落到实处, 就成为职业意识教育的一大难题。

技校生职业意识教育现状

技工院校的职业意识教育大致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一是专业系领导或企业界人士做专题讲座, 二是专业授课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意识教育, 三是开设职业指导课程, 由专业教师担任教学工作。相比较前两种教育形式, 职业指导课程所传递的知识体系更加系统、完整, 因此成为技校生职业意识教育的主要途径。

然而, 由于职业意识具有内隐性, 职业指导课程面临巨大挑战。职业指导教师在通过教学将虚化的职业意识落实到实际的专业学习中, 促使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并转化为职业行为方面, 面临着教法、学法乃至教育观念转变的问题。

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 显然不适合于“90后”学生群体。“90后”学生思想活跃, 崇尚自由, 追求个性, 普遍不喜欢理论知识学习, 也不擅长理论形式的学习, 而倾向于视觉学习和动手操作, 且动手能力较强。怎样的理念和教学方法是有效的呢?作为一名职业指导教师, 笔者开始苦苦探索与实践。

“做中学”教育理念的启迪

“做中学”教育理念由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 (John Dewey, 1859—1952) 所倡导, 作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 其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百年来对中外教育影响深远。其主要观点是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倡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做中学”具体而言就是“从活动中学习”, “在经验中学习”。“从活动中学习”就是在实践操作中学习, 让学生融入对知识的发现和探究的过程中, 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在经验中学习”就是从经验中积累和发现知识。杜威举例说:“我们可以压迫一个孩子的颈部肌肉, 使他每遇到一个人就鞠躬, 到了后来, 鞠躬成为一种自动的行动。但是, 在他的鞠躬具有一定目的和一定意义以前, 他的鞠躬并不是一种认识或敬重的行动。除非他明白他所做的事情, 并为这件事的意义去行动, 否则就不能说培养或教育过他”。因此, 杜威提倡要让学生获得事物的观念, 就必须从做中学, 从经验中学, 在亲自接触具体事物的过程中, 运用自己的手、脑、耳、口等感觉器官, 获得丰富的感觉经验, 然后通过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最后亲自解决问题。

联系到技校生职业意识培养的实践, 要让学生认识到树立职业意识对用人单位、个人的重要意义, 并具备职业化的态度和言行, 唯有通过“做中学”, 促进学生本人的体验、实践, 获得感性认识, 在情感、态度层面重视职业意识, 并知道怎么做, 学会去做, 才能产生教育效果。

结合技校学生不喜欢理论学习而喜欢动手等学习心理特点, 笔者开始在职业指导课程中尝试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具体化、形象化, 通过活动、游戏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树立职业意识。

“做中学”理念下的职业意识教育实践

为契合技校学生身心特点, 基于“做中学”教育理念,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一) 室内活动教学

教师结合学习主题,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设计相应的活动任务。例如, 在学习“质量意识”时, 我们开展了“建纸塔”和“多米诺骨牌”的活动。

第一步, 引入活动——“做什么”。教师讲解活动规则, 提供相应的教学器材, 明确各小组工作任务。

第二步, 活动开展——“如何做”。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任务。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做好观察和记录, 负责答疑和后备支持, 必要时给予指导和提醒。

第三步, 小组评比——“谁有资格获得质量金奖”。根据评定原则, 评价各组作品的质量是否过关。如在建塔活动中, 要检验纸塔能否“屹立不倒”;在多米诺骨牌活动中, 要检验各组设计的骨牌图案能否无间断地一次性推倒。

第四步, 活动分享, 讨论小组成败经验, 并联系学习工作实践, 讨论“工作中如何做”才能保证工作质量或产品质量。不要小看这不起眼的活动。一个个纸塔渗透着学生的智慧和团队合作;一块块骨牌的摆放不但能考验学生的体力、耐力和意志力, 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活动中, 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 完成小组作品, 并在成败得失间领悟质量意识的重要性。很多学生一开始会追求塔的高度和美观, 而忽略了塔的根基, 最后在失败中明白“想要把塔建得更快、更高、更美, 应以质量为重, 质量是塔生存的根基”。更有学生引用古语“万丈高楼平地起”, 表达自己对质量的理解。在骨牌活动中, 因操作不慎, 任意一块骨牌的意外倒下, 都可能前功尽弃, 经历失败后, 学生在操作中变得小心谨慎。在活动分享环节, 有学生谈到“搭建骨牌使自己深刻明白了做事情需要耐心、细心和用心”;有学生谈到“通过搭建骨牌学会了遇到挫折不气馁、不退缩, 重要的是树立信心, 鼓起勇气, 重新再来”。还有学生谈到, “工作要脚踏实地”。对于质量的认识, 学生在活动分享中逐步提高。

第五步, 教师总结。结合质量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结合学生分享, 教师引入质量的相关知识点, 例如, 从纸塔活动的评比规则理解“对产品质量而言, 不是100分就是0分”, 树立“高标准、零缺陷”的产品质量意识。通过搭建骨牌活动说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引导大家明白“1︰10︰100”的全过程质量管理。最后, 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总结, 鼓励学生脚踏实地, 重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第六步, 布置课后作业, 要求每位学生联系学习、工作实践, 在课后撰写活动感言, 并挑选优秀作品全班分享。

每次活动, 学生都快乐地沉浸其中。看到学生手舞足蹈的欢快场景, 作为教师, 笔者深刻感受到在活动中学生身心的解放, 感叹学习本应如此快乐。然而,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学生厌学?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正如杜威“做中学”理论所主张的, 要让学生融入对知识的发现和探究的过程中,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社会活动获得个人经验。教师所要做的事, 是使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在有意义的活动中运用自己的才智, 通过“做”, 让学生自己领悟工作的道理。

(二) 户外拓展训练

在课程中, 我们还引入心理拓展训练, 把教学场地搬到足球场, 为训练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开展“二人三足”、“珠行万里”等团队活动。

通过“二人三足”的活动, 学生感悟到:“在一个团队里, 大家必须心齐”, “一个团队必须要有一个卓越的领导者统一协调指挥”……

通过“珠行万里”活动展开小组竞赛, 有学生在分享中谈到“团队成员要学会相互配合”、“团队作战, 当队友失误时不应该抱怨, 因为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 而且埋怨也无济于事, 还伤感情, 关键的是大家要相互鼓励和协作”。当有小组为夺冠而激动不已、欢呼雀跃时, 也有的小组为没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而陷入深刻的反思和总结之中, 正因为如此, 他们往往在接下来的活动分享中表现出色。

每个心灵都有丰富的内涵, 只是有时候我们没找到方法去激发它。每个人身上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只是很多人都不懂得去发现和运用它。通过拓展活动, 可引导学生自己体验、感悟, 通过“做”启迪思考, 激发潜能。每当学生富有逻辑的分析总结如珠串般冒出来时, 作为教师, 笔者内心涌起无限的幸福, 深刻感受到“乐中教, 乐中学”的美好。

为训练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 笔者将心理拓展训练“信任背摔”引入课程教学。

开展活动时, 每位学生依次从约1.5米高的背摔台上双手抱胸, 直身向后倒下, 由6~8名同学在背摔台下平伸双臂进行保护。每位学生背摔前, 都向保护的同学发问:“你们准备好了吗?”保护的同学齐声回答:“我们准备好了, 请相信我们!”然后集体倒数三、二、一。“信任摔背”极富趣味性, 每次上课训练, 都能吸引周围的学生驻足观看, 同时极具挑战性, 别看背摔台不高, 但真正走上去向后倒下, 却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 而且对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同学间的信任非常有效。

有学生在分享环节谈到刚开始站上去很紧张, 有点想打退堂鼓了, 但听到保护的同学坚定有力的回答, 让她充满了信心, 于是勇敢地倒下去。也有学生掩饰不住紧张和恐惧, 但又特别想尝试, 于是在大家鼓励下勇敢地走上背摔台, 当安然无恙地被保护同学接住后, 发现“其实没有那么恐怖, 恐惧源自我们的内心”, 同时特别感激保护自己的同学。也有学生因为紧张和恐惧, 在摔下那一刻不自主地张开双臂或者坐下去, 尝试不甚完美的一次后, 要求重新再来, 直至“超越自己”。

“信任背摔”增进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信任感, 也让我与学生共同成长。

(三) 经典案例分享

职业意识教育以基本职业知识为基础, 以对职业价值的理性认识为核心, 同时展开对职业目标、职业道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信念、职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为联系工作实践, 笔者引入大量经典案例分析, 以提升学生的理性认识。如树立质量意识, 除了通过建纸塔等活动让学生感知“质量”的重要性之外, 更需要联系企业实践, 让学生认识“质量”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我们选取了海尔集团创立初期“砸冰箱”的事迹, 通过讨论海尔的成功与砸冰箱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明白了树立质量意识对企业的重要意义。联系到三鹿奶粉、毒馒头、地沟油、豆腐渣工程等一系列质量问题, 学生侃侃而谈, 联想到质量与责任、与规范的关系。

在讲到责任意识时, 笔者与学生一起学习了为捍卫乘客财产安全挺身而出的公交车“最美售票员”和“最敬业的公车司机”, 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信义兄弟孙东林、孙水林”的事迹……在一个个优秀的典型人物背后, 学生感受到了责任的内涵。很多学生在观看“2010感动中国”活动为信义兄弟颁奖的视频时, 眼里闪烁着泪光, 联系到新闻报道中“包工头拒付农民工工资玩失踪”、“农民工讨薪无门天桥过夜”等社会现象, 学生群情激愤。

谈到教育, 就离不开活生生的人。通过案例分析, 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可以从认知、情感、道德等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在这样的讨论中, 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尤为重要, 要求教师是一个讨论引导者, 做到界定明确的问题, 引起讨论;通过提问, 避免使讨论跑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讲清观点;使学生在讨论中思考和发展;同时, 保持对全体学生的关注。

(四) 对接专业系部开展实训

职业指导课程作为职业意识教育的主要途径, 因其完整、系统而不可替代, 但要发挥对学生的影响力, 还必须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结合起来, 职业意识教育也应呈现出专业教育特色。例如, 学习规范意识时, 讲到“5S”规范管理,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职业化过程, 我们将课程安排到系部实训场地开展“5S”实训。活动结束后, 各小组在活动汇报会上激情洋溢, 通过实训前和实训后照片的对比, 学生体会到劳动的成果, 特别有成就感。通过这一举措, 学生体会到了“5S”管理的意义, 也学会了如何在专业实践中践行“5S”。

这样的活动密切配合系部教育, 大受系部欢迎。在课程教学中, 笔者深刻感受到职业指导教师必须加强与专业系部的沟通和合作, 大家应携起手来, 在学生教育的方方面面渗透职业意识教育。

(五) 亲密接触企业实践

职业意识的形成是一个由幻想到现实、由模糊到清晰、由摇摆到稳定、由远至近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为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职业社会, 在课上我们组织学生到专业对口企业参观。如汽车专业学生到汽车4S店参观, 印刷专业的学生到印刷厂的工作车间学习。通过视觉和听觉信息的输入, 增进学生对企业的感性认识。通过与企业的亲密接触, 有的学生明确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和需要努力的方向, 而有的学生却怅然若失, 原本对未来工作世界有着无限的憧憬, 在了解实际的职业社会后, 遭遇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这时候指导教师要伺机引导, 帮助学生理清认识, 调整不切实际的职业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 做出正确选择。

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 我们还把毕业生请回课堂, 通过师兄、师姐的现身说法和释疑解惑, 让学生有榜样可循。通过这样的活动, 使很多迷惘的学生一下子感到豁然开朗。

对待未来的职业需要理想和激情, 但更需要脚踏实地,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职业意识教育就是这样, 既要鼓励学生勇于展翅, 又要提醒学生适时飞翔。职业指导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创造一切条件,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帮助学生拓展、挖掘自身潜能。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下, 职业意识训练课程引入大量活动和游戏, 深受学生欢迎, 很多学生在评教中谈到“非常喜欢这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生动、有趣, 劳逸结合”。还有学生评论“这是一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带来不一样的教育意义和理念”。

但在采用这样的教学形式时也要非常注意对课堂和学生的监控, 稍不注意, 很可能会流于形式, 导致课堂看起来很热闹, 却没有收到实效。因此, 在不断的教学反思与总结中, 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 要加强课后作业的布置和讲评。通过作业延伸课堂, 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对感性认识进行提炼、总结。

第二, 要注意教师角色和地位的转变。在“做”的过程中, 教师是一个监督者、记录者, 有时甚至要“跑龙套”。在引导学生分享的时候, 教师是一个引导者、促进者, 是一个倾听和鼓掌的人。

第三, 分享、讨论的学习形式, 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知识储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四, 关于结果评定, 即“做得如何”, 评价标准体系是关键, 需要进一步细化和量化, 以增强课程的可操作化和规范化。

第五, 职业指导教师应进一步加强与专业系的联系, 融入专业教育中, 成为某个或某几个专业的职业指导专家, 据此提升课程的实践性。

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技校学生职业意识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创新, 必将会为社会用人单位培养出更多具有高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摘要:教育方式的有效性依赖于学习对象的认知、心理特点。技校生职业意识教育应根据技校生群体身心发展的特点, 具体落实“做中学”理念, 在职业指导课程中采用活动教学、心理拓展训练、案例分析等教学形式, 以探索技校生职业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技校生,做中学,职业意识教育,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张桂宁.基于就业质量的职业意识教育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29 (5) .

[2]赵淑琴.浅谈中职生职业意识的培养[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9 (22) .

[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4]赖红梅.浅论杜威“从做中学”的理论内涵及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8) .

[5]刘金虎.《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实施“问题——研究”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05 (2) .

[6]刘洣林.基于职场视角的大学生职业意识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 (管理研究) , 2011 (3) .

[7]刘振华.探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2 (4) .

[8]赵敏.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 (上旬刊) , 2012 (5) .

谈当前技校生思想教育工作 篇4

陡势横桥

(阜新市建材技工学校辽宁阜新: 123003)

随着我国经济的空前跃进,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已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但是,由于这几年我市矿产资源的枯竭,工业企业不景气,就业难度增大;加之大学扩招,家长们都望子成龙,普高升温,使技校生源严重不足,所招来的学生,素质偏低。不但学习能力不强,思想道德水平也达不到时代的要求。随着生源质量的下降、“问题生”的增多,给技校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难度。

学校是育人场所,学校的思想教育是关系到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一直是学校工作的重点。通过这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摸索出了一些方法和体会,在此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一、技校生品德心理特征分析

技工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年初期,身心发展已达到成熟阶段,在品德心理方面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1.和初中阶段相比思想逐步成熟。表现在世界观初步形成,对人生有了自己的看法;对自己的未来和所从事的职业都有严肃的考虑;有一定的自制、自理能力,独立性明显增强。

2.热爱祖国,热爱集体。表现在特别关心国家在世界体育比赛、科技进步等方面的大事,每逢重大胜利都能使他们激动得热血沸腾。在班里,他们关心集体,为了集体荣誉个人可以做出牺牲。

3.生理发育基本成熟。表现在性意识开始觉醒,喜欢与异性交往,甚至开始谈恋爱。

4.自卑心理重。他们觉得别人上了高中,将来上大学,前途光明,而自己上技校,将来只能是个技术工人,同学间的差距太大。自卑心理使他们缺乏进取精神,生活上也缺乏动力,常常得过且过。

5.是非观念模糊,道德观念淡薄。表现在他们分析是非、善恶的能力较弱,把“哥们义气”当友谊,把野蛮当“勇敢”,往往犯了错误还不知道错在哪里。

6.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心。尤其表现在学习、练功上,知难而退,不思进取,即使是稍加努力就能做好的事,也没有去争取成功的心理。

7.在生活上懒惰、散漫、不吃苦的学生比例较大。由于现在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使之生活能力较弱,缺乏自制力,个性都较强,不善于正常的人际交往,甚至与父母、老师的关系都搞得很紧张。这往往给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不少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麻烦。

二、思想教育工作要“五个到位”

针对学生这些特特征,只有采用适当的方法,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稍微疏忽就往往事倍功半。

1.育人目标要到位。育人目标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层次性,即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周目标、学期目标等),另一方面是对象性,即班级目标和个人目标。目标到位就是结合这两方面制定出具体的内容,并落实到班到人。例如,班级先以课堂纪律为目标,通过班会等多种形式,集中精力主抓此项工作,待课堂纪律得到改观后,再提出卫生、两操、文明礼貌等目标,逐步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的目标进步。

在贯彻落实班级总体目标的同时,再根据教育对象的个别差异,制定出个人目标。如好动的求其静、懒惰的求其勤,在逐个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最终使整个集体达到要求目标,学校达到育人的目的。

2.管理制度要到位。管理制度是实现育人目标的保障。管理制度到位,就是做到“三全”管理。首先是全天候管理,即在管理时间上不留空档。包括一日三餐、两操一课、午休晚睡等,都有专人负责管理。其次是全方位管理,即对学生的组织纪律、劳动卫生、衣食住行及举止言谈等方方面面,都有人负责,有人过问。最后是全封闭管理,即在校内划分出几个封闭区域,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要求。如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等,各区都有相应的活动时间和相应的制度,有专人负责检查、督促和评价。平时一般情况下,学生不能出校门,以保证学校的正常秩序。

3.育人活动要落实到位。学校根据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常常组织一些有益的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发育和成长。所谓育人活动落实到位,就是要把这些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地展现给学生。如主题班会、书画展、演讲比赛、技能比武等等,这些都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环节,故一般大型活动都有专人组织,领导挂帅,并认真总结评价,不断充实内容,改进形式,以期达到最佳育人效果。

4.情感渗透要做到位。对于青年人的思想教育,只靠说教是不够的,需要经过情感的渗透和催化,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情感渗透到位,就是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用真心去爱我们的学生,细心地关怀、热诚地帮助、耐心地疏导。学生无论优劣,将来都是我们社会的一分子,我们的工作不单单对受教育的个体有义务,而对整个社会都有责任。这份责任使我们教师不得不放弃个人的好恶,从各种角度寻求情感上的突破口,以求思教的最佳效果。尤其是和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老师,最有机会叩开他们心灵的大门,应不失时机地去感化、影响他们,一旦产生认同感和信任感,他们的心扉就可能向我们敞开。科任教师也应有帮带任务,每个教师都带数名后进生,整个班级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集体,育人的目标就能够较容易地达到。

5.学校软环境要建设到位。学校的软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催化和影响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所以学校软环境的建设绝不能忽略。软环境的建设包括良好校风的形成、营造健康的舆论氛围、安排活泼多样的校园生活和形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气氛等。具体的方法要根据学校的当时、当地的情况而定,如树立学习榜样、采用鲜明的校训、名人名家讲座等。总之要利用可能的形势和条件,不失时机的引导学校风气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学校思想教育的准量化管理

思想教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很难用量来衡量,但在整个学校的教育工作中,很

多现象要表现出来,把这些现象加以统计和初步量化,就大致可以反映出思想教育的水平和程度。这样做有利于比较和竞争,有利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具体化,有利于对育人工作的科学考核和综合评价。

1.各班级工作的量化。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学校的文明程度和思想教育水平都要从各班级反映出来,将班级思想教育工作加以量化,可以使班主任和学生都心中有数,便于在各班开展各种有益的竞争。如流动红旗的次数、卫生日检分数、违反纪律人次、表扬获奖人次等等,还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量化得更细,或用等级考核,或用分数考核。在此不再赘述。

2.教师帮带的量化。将教师的育人工作任务化,可使教师思想教育工作更加具体,针对性强,易于操作。同时可减轻班主任在思想教育中的压力,发挥每个教师的能力和热情,也便于对教师的考核和评价。由于当前技校生中,“问题生”增多,往往非逐个帮带不可,所以我们一直采用科任教师帮带数名后进生制度。在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帮带学生的数量及学生进步的幅度,是学校对教师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通过几年来的实践看,效果十分显著,师生间距离拉近,关系融洽,甚至在学生毕业后,和老师成为朋友。

技校生职业道德教育浅见 篇5

众所周知,技校生在基本素质和学习能力上,和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是存在差异的。为此,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行为。

一、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

技校生从进入学校开始,就有着明晰的职业定位,但职业定位并不一定意味着职业理想的明确,因此,在学校期间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以我校的学生为例。根据他们的专业特点,他们一般会到船舶上工作,成为一名海员。众所周知,船上的工作是辛苦的,生活是单调的。不少学生由于怕苦,毕业后往往会转行做其他与专业关系不大的工作。然而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初衷。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学校会首先向他们介绍海运业的发展前景和海员的职业现状。比如,当今的世界贸易主要依靠海上运输,海运是朝阳行业;海员是前景美好的国际性职业;海员待遇好,能较快解决家庭经济困难的现状;海员随船出海可以免费旅游世界,饱览各国风土人情,增长国际见识;船员的休假时间长,每年有3个月左右的在家休息时间,每次靠岸还可以休假1~2天;海员一般工作在大型商船上,环境很好,设备先进,全部雷达导航,安全系数比陆上运输要高得多等。通过介绍,让学生们增进对所学专业的了解,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提高本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二、明确必要的职业责任

技校生大多责任感缺乏,做事虎头蛇尾,不愿承担责任。这主要是由他们多年的学习习惯和家庭教育所决定的。因此,针对学生的责任感缺失,学校经常会通过正反事例的讲述,让学生感受职业责任的重要性。

作为未来的海员,他们的职业责任就是严格按照要求完成自己的工作,确保船舶、货物和船舶工作人员的安全。而发生在1999年11月24日的一次严重的海难事故,正是因船舶大副的工作疏忽导致的。当时,山东烟大轮船轮渡有限公司大舜号滚装船,载客304人,汽车61辆,由烟台地方港出发赴大连,途中遇风浪于15时30分返航。调整航向时船舶横风横浪行驶,船体大角度横摇。由于船载车辆系固不良,产生移位、碰撞,致使甲板起火,船机失灵,经多方施救无效,于23时38分翻沉,造成29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约9000万元人民币。船上共有旅客船员312人,最后生还者仅为22人。通过对案件的讲述,让学生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和担子,从而增强职业的责任意识。

三、培养强烈的职业情感

技校生往往是班级里的“差生”,是家庭中父母不喜爱的孩子。渐渐地,失败磨灭了他们的激情,消弥了他们的自信,导致他们对做任何事情都失去了热情。但工作是需要热情的,即我们所说的职业情感。有强烈职业情感的人,能够从内心产生一种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需求意识和深刻理解,因而无限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岗位,会发挥出更大的创造才能。因此,为了培养学生强烈的职业情感,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让学生明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努力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同时,向他们讲述身边成功人士的事例,如 “劳动模范——水手长伟雄”,他的感人事迹在中央电视台“劳动者之歌”栏目播放过。李伟雄好是从我校毕业的一名学生,而他正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工作事迹。通过这些生动的事例,激发学生强烈的职业情感。

四、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改变孩子性格弱点》这本书(下转第52页)(上接第92页)中这样写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你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你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你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由此可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对学生以后顺利完成工作和形成阳光性格都是非常重要的。技校生往往做事缺乏合作精神、对班级的事情和个人的事情表现出漠不关心。这样的状态显然无法适应今后用人单位的要求。因为现代社会,注重团队效力是一种积极的职业习惯,而海员职业就更加需要良好职业习惯和合作精神。因为当船舶航行至公海,船舶就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良好的团队意识是做好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素养。为此,我们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他们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例如歌咏比赛、学校运动会、游泳比赛、篮球赛等。通过这些集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大家合作。这样的方式,学生们既愉悦了身心,也形成了团队协作的意识。由此,为今后在职业中的团队合作打好了良好的基础,为良好的职业习惯播下了启萌的种子。

责任编辑 王清平

技校生的道德教育 篇6

一、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是技校生的特点所需

初中毕业进入技校的学生,在校期间是他们人生道路的关键阶段,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将从不成熟趋向成熟,同时也是他们从校门走向社会,从学生成为技术工人的重大转折时期,因此有效地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技工身心发展的需要

目前,进入技校的学生是初中毕业生,从他们的年龄特征来看,正处于青年初期到青年期,这个阶段是心理和生理特征变化的重要阶段。这些学生的品质修养没有成熟,智力发育尚未定型,思维活动的方式不会不断变化,性格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我校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个阶段的学生最容易犯错误,但也能较快地改正错误。因此有效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是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将起很大作用。

(二)开展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技校生学业培养的需要

技校学生有着不同于普通高中生的一些特点,他们要学习专业知识,从一个初中毕业生通过技校的教育后成为一名技术工人,而不少学生所学专业将可能成为自己的终身职业。然而,他们往往对今后要从事的职业一无所知,认识非常模糊,思想很不成熟。为此,要把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成为一名合格的技术工人,开展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显然具有十分重要和极其特殊的意义。

二、实现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有科学的方法

科学的教育方法,就是从技校生的实际出发,遵循他们成长发展的规律,针对他们的思想变化,密切联系社会实践而进行。即实施分阶段、有针对性、启迪性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这也是因材施教的有效方法。

(一)根据技校生特点,实施分阶段教育

向学生传授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样如此。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有一定的规律,他们的思想变化也是有规律的,往往出现阶段性的变化。进行分阶段教育,就是把教育与变化规律有机结合起来,以取得最佳效果。

1. 始业教育

新生入学伊始,进入一所新的学校,拥有一个新的起点,精神状态较好,即使原来有缺点的学生也有“重新开始”的信念。可以看到,他们对新的生活有一定的新鲜感,同时也会因为经过考试“竞争”取得胜利而产生轻松感,加之技校学习压力没有中学大,于是他们缺乏连续作战的意志。但是,更需要看到,他们尚未受到其他较大的消极因素影响,所以,应该抓住这一时机,对他们采取所谓“先入为主”的方法,及时地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我校在始业教育中专门请专家介绍我院发展的历史和新动态,邀请成功人士来院讲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使他们满怀信心地步入新的学习生活。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抓好始业教育,将为以后各阶段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期中教育

学生进校的第二学期到毕业是他们技校生活的主体阶段。通过前一阶段的教育和学生的努力,学生对技校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有所了解,独立生活的能力也有了提高。好的学生思想上积极上进,认真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但有的学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人,错误不断,他们胸无远大志向,心中没有正确的人生观指导,对什么都流露出“无所谓”的态度,不把学校的规章制度放在眼里,因此这个阶段思想教育任务特别重,也是技校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中心环节。围绕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同时要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使学生进一步坚定爱国主义信念,确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提高遵纪守法自觉性,发扬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这个阶段主要通过政治课、德育课、组织活动和开展专题教育等途径有效进行。我校通过请专家给学生谈理想,使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开展每年一次的“学雷锋、学英模、创文明、树新风”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汽车4S店,通过参观,使学生从感性加深对本专业的认识,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且,为增强学生的文明意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坚持全方位地开展创文明学校的活动,坚持每年一次的军训,把学生的学习、纪律、卫生、言行举止等都列入教育的范围,进行量化考核,并及时给予奖励或处罚,使校风、学风有了明显的好转,几年来的学生工作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

3. 毕业教育

毕业前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已趋于成熟,对自己今后的工作和前途有了较多的考虑,同时,面临毕业,他们的思想也处于最活跃的阶段,针对这个特点,做好毕业教育是思想教育的关键。这个阶段首先要抓好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幸福观,使他们明确我们的社会中,有职务区别,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对一个人评价,应从为国家的贡献和创造财富去衡量,使他们明确国家的前途就是个人的前途,同时加强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教育,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几年来我们坚持做好这方面的教育,使毕业生能根据实际的需要和可能,满怀热情地走上岗位,不少学生能热爱本专业,较好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做出一定成绩,并成为单位的骨干。

(二)注重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实施启迪教育

面对思想活跃的现代青年学生,注重教育的启迪性,即把思想品德教育与现实结合起来,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使学生更乐于接受,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1. 注重学生的参与是启迪教育的有效途径

教育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光靠教师一方面的积极性是不够的,尤其是思想教育,本身就是调动学生积极性,转变学生思想的一种活动,因此更应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校围绕教育重点让学生参与组织演讲、知识竞赛,青年志愿者等活动,为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从而使受教育者从被动转为主动,更好地达到了教育目的。

2. 寓教于乐是启迪教育的主要形式

青年学生具有好动、喜新、求乐的特点,因此我们在实施教育中,要尽力适合青年学生特点,并用容易被接受的教育形式去吸引他们,寓教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把正规的教育与各种生动活泼的自我教育形式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这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寓教于学。

寓思想教育与知识趣味性于一炉的各种形式教育,是对人的思维和能力的直接开发,通过兴趣小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第二课堂等活动,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思想转变,增长才干。

(2)寓教于乐。

注重体育和美育教育的有效结合,通过组织各种文化娱乐、体育比赛、参观、浏览等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 联系社会实际, 开展针对性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是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论, 教育的针对性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效果。所谓针对性, 就是教育内容和方法适应教育对象的特点, 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在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中注重结合现实的生活, 使学生认识到理想是远大的, 又是现实的。

1.人生观教育与技校生实际相结合

技校生绝大部分是第一次离开家庭, 思想主要受家庭和学校影响, 接触社会不多, 离开家庭后, 一切都靠自己去处理, 促使他们对周围的一切进行独立观察和思考, 然而他们尚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 这一时期也正是技校生人生观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掌握好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 积极地加以影响, 开展理想教育, 引导他们正确把握人生道路上的航向, 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 正确对所学专业和今后的前途,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2.理想教育与典型宣传相结合

宣扬典型不光指宣传学习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 还应善于发现、宣传学生中具有时代特色的典型事例和先进人物, 这既是共产主义理想体系的一部分, 代表着当代最先进最积极的因素, 又确实产生于学生群体之中。这样的教育和宣传, 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大家可以从这些典型中看到实现理想的可能, 增添为之奋斗的豪情, 使理想教育更贴近实际, 行之有效。

3.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爱国主义就是发自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对祖国和人民的最深厚、最亲切的感情, 它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源泉和动力, 也是抓好理想教育的主题课。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 我们每年安排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交通的社会实践活动, 撰写调查报告, 并进行爱国主义的征文比赛和演讲活动, 使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理想更加坚定。

三、实现有效思想品德教育的保证因素

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实施必要的奖励和处罚是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保证因素。

(一) 提高教师素质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是有效教育的前提

在思想教育活动中, 教师是教育者, 教育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的好坏, 通常说“身教重于言教”, 在思想教育中有一支过硬的队伍, 并形成全体教师密切配合进行教育的局面, 是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前提。多年来我们的“创文明学校”活动, 是党政工团齐抓共管, 全院上下一起动手的结果, 对学生影响很大, 使他们创文明意识不断增强, 讲文明蔚成风气。

(二)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是有效教育的重要因素

教育的主要任务在教师, 但思想品德教育本身又是一种双边活动, 学生既是受教育者, 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增加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培养学生的“三自”管理能力,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把他们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接受, 是教育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我校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提高, 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三) 实行必要的奖惩手段, 是有效教育的保证

青年学生的绝大多数是要求上进的, 易于激发热情的。根据这一特点,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注意开展多项评比活动, 有机地结合必要的奖励和处罚, 是搞好思想品德教育的保证。几年来我们学校坚持开展“文明学生”、“文明宿舍”, “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评比工作, 并把学生的操行、学习、纪律的情况实行定量考核并与奖学金挂钩, 而对品行较差, 表现不好的学生及时给予适当的处罚, 做到教育与奖惩有机结合, 使思想教育从“软任务”转变为“硬任务”。

综上所述, 技校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涉及面广, 任务繁重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 既要根据学生特点, 注意加强教育, 又要运用科学方法, 使教和学有机结合, 还要具有师资等方面保证, 把措施进一步落到实处。因此, 我们必须不断探讨和努力实践, 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为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作出一份贡献。

摘要:本文论述了有效地开展技校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其身心发展和培养目标的需要。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有科学的方法, 可实施分阶段, 有针对性、启迪性, 因材施教的手段, 要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要有必要的奖罚措施。

技校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几点做法 篇7

一、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

职业生涯伴随人的一生, 良好的职业生涯教育是青少年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起步较晚, 并且职业生涯教育大多起始于大学阶段,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并没有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国外一些国家职业生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 并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的模式。美国早在1989年就颁布了《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 明确规定职业生涯教育要从6岁开始。日本也有相关政策, 要求从小学开始就必须进行职业生涯方面的教育教学活动。技校教育其实质就是就业教育, 因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如何将职业生涯教育引入到技校教育中, 如何对技校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看法。

二、当前技校生的特点。

技工学校所招的初中毕业生大都缺乏对职业概念的认识, 他们进校以后, 大多数感到无所适从, 不知如何学习, 不知如何走好三年技校之路。学生虽然已先定了专业, 但并一定了解它、热爱它, 对所学专业相对应的职业群的素质要求更是一片茫然。如我校所招收的综采、通风等专业, 在很多学生心中, 只知自己毕业以后, 可以到煤矿上找一份工作, 但不知道从事专业的工作内容及在整个工作环节中所肩负的责任等;再如“数控”专业很多学生连一点感性认识都没有, 何谈热爱这一专业;还有很多学生,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有美好的理想, 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 无奈来到技校学习, 感到自己没有什么发展前途, 悲观失望, 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也不再设计, 抱着混日子的态度。针对这种现象, 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 让他们明确自己要做什么, 向何方努力。教育学生最美好的青春应该是到社会上拼搏一番, 明确个人的定位, 知道自己的层次在哪里。通过对将来职业的规划, 不仅能使得学生毕业后的道路走得更稳, 而且使整个中职生活变得有意义起来。

三、如何对技校生的实施职业生涯教育。

加强职业生涯的教育, 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制订初步规划。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从事职业生活的全过程, 是一个人的职业经历。具体来说, 职业生涯是以个人职业发展为核心的人生发展历程, 需要对个人的发展目标和职业单位目标进行不断调节, 不断提升自身心理、知识、能力、信念。

1. 学生报名上学选专业时, 招生人员要向学生介绍各个

专业的现状、课程设计、发展前景及将来要从事行业, 让学生了解本专业情况, 知道自己来干什么, 将来要干什么。这就要求招生老师将学校各个专业的所设课程、培养方向、就业状况和发展前景等知识介绍给学生,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个性选择自己适合的专业。

2. 学生进校后, 在第一学期班会里搞一次以“职业生涯”

为主题的班会, 让学生畅所欲言, 把自己目前的想法、将来怎么做及对所学专业的认识讲出来, 大家互相交流, 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并让他们初步了解职业内容、了解自我, 并进行职业兴趣测量, 进而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认真的设计, 并制订实施计划。

3. 在当前, 课堂教学仍然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渠

道, 任课教师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时, 要结合课程和学生的特点, 采取有别于以往德育课的教学方法。之前的德育课侧重于知识传授和思想品德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则侧重于指导学生如何制订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实施, 重在“做”, 要在学中做, 做中学。讲授职业选择的时候, 通过让学生做“职业倾向测试题”, 正确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长的职业。

四、注重学生实习实践, 实现职业生涯教育从感性知识和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经过一段时期的职业生涯方面的知识教育, 大部分学生都制订了职业生涯规划, 那么这些规划是根据个人的兴趣、志向等一些主观意识制订的, 这些规划能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还是一个问号。我们采取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育方法, 学生到企业实习将是经常的教育内容。阶段性实习、顶岗实习, 都是职业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实习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不仅可以把学校学到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环境中去, 更重要的是促使“学校人”向“职业人”转化。同时可以检验学生制订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企业要求、职业岗位素养是否匹配。以便同学们在毕业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客观的调整。因此, 只有通过实习实践, 才能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避免职业规划的盲目性。

五、开展创业指导教育, 为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打下坚实基础。

学生经过社会实践和工矿实习后, 就会感到现实与理想差距太大, 会感到职业生涯规划无法实现, 之所以有这种感觉, 是因为目前, 技工学校的大多数学生和其他中学生一样, 他们从小很少参加劳动, 很多事情都是父母替他们做, 没有受过磨炼, 他们不愿、不敢也不会创业, 对今后的就业, 更多地想到的是得到父母、亲戚的帮助, 缺乏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有很多应聘到工矿企业的学生, 由于缺乏创业精神, 干工作怕苦怕累, 技术工作又干不了, 也不想通过自身的努力去适应, 最后只能失去现有工作, 制订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就无法实现。因此我感到对在校生进行创业教育是有必要的。

1. 生存就需要学习创业。

生存教育贯穿于一生的学生生涯、职业生涯和生活生涯, 我们承担着教会学生学习, 更应教会学生生存。古人曰:“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但要教他们学习专业技术, 还要教他们如何做人, 如何在逆境中求发展, 告诉他们创业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和辛勤的汗水。要想实现规划就必须不但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 同时还掌握今天的职业生活的基本技能。

2. 积极宣传成功创业范例。

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 并朝着这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从就业到创业需要一个艰苦的过程, 能在事业上成功是一个人终身的最高追求, 创立自己一生的事业, 是一个人崇高的理想、目标和最有价值的荣誉。教师要多给学生灌输创业思想, 让学生体会到创

WENJIAOZILIAO

业成功者的自豪感、成就感、荣誉感, 激励他们树立正确的创业目标, 并朝着这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 应收集有关创业的典型范例, 以激励学生的创业欲望和创业渴求, 可以通过开会的形式, 表扬、嘉奖本校创业成功的毕业生, 请他们交流创业的感想和经验及努力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 以此激起学生的创业热情。

六、对学生进行就业前指导, 有利于学生走好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就业教育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公有制改革的教育体制改革深入面不断发展的, 目前我国的就业教育已完全步入以创业教育为核心的就业教育阶段。技工学校的学生同样面临毕业生后就业的现实问题, 虽然很多技校与企业联合采用了“订单式”的培养模式, 但这种培养方式毕竟是一部分, 大多数学生经历优胜劣汰、竞争上岗这个阶段。这个阶段要求做到:

1. 从实际出发, 帮助学生制定就业目标, 实现职业理想。

每个学生都想毕业后拥有一份自己想干的工作, 走好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但往往现实与计划是有出入的。这就需要学校帮助同学们认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 客观估量自己的就业优势和不足, 及时调整就业方向, 树立“低开高走”的意识, 先给自己展现才能的机会, 适时将自己推销出去。事实证明:通过结合实际进行就业指导, 不少毕业生适时调整了就业目标, 并不断地推销自己, 最终实现就业, 走好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2. 帮助学生掌握求职就业的有关知识和技巧, 提高就业竞争力。

面对即将踏入的社会, 找寻适合自己的工作是每个学生的向往。这时学校要对学生进行指导, 要求他们做好求职准备, 调整求职心理, 树立主动适应、敢于竞争、积极进取、注重发展、淡化待遇的求职心理, 并传授面试技巧, 克服他们在面试中的不良心理, 每次面试后都要求他们进行回顾和反省, 为再次面试的成功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蒋乃平, 杜爱玲.职业生涯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技校生的道德教育 篇8

一、技校生心理健康现状

按照世卫心理健康的标准, 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包括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社会适应正常、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等方面。但有学者在调查中发现, 许多技校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情绪失衡、人际关系紧张、焦虑、强迫、抑郁、情感危机、逃避行为、学习就业压力等, 而且这些心理问题有着明显的阶段性, 个别学生甚至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

二、目前学校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为了解决在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对广大学生进行心理引导与健康教育, 许多学校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教育形式如下: (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2)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3) 心理拓展训练; (4) 开设心理咨询室等方式。为调查目前技校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及喜欢的教育方式及接受的教育频度, 特设计了此次调查研究。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了方便取样法, 抽取2012、2013级在校中技、高技学生共228人。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技校学生群体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本次共发放230份调查问卷, 获得有效问卷228份, 有效回收率为99%。

四、研究工具和数据处理

本次调查通过与学生的访谈,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研究目的自编问卷。该问卷共设计三个题目, 主要了解技校生对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喜爱程度、需要获得的心理援助、学生在不同年级需要的心理帮助和开展的频度等内容。

对回收的228份有效问卷进行重新编码, 其中对于排序题根据重视程度由重要到次要依次用数字由大到小来编码, 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 主要采用描述统计、采用频数和百分率分析等统计方法。

五、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从性别与不同年级角度看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喜爱的情况

1.从性别的角度看关于对“一对一咨询”模式学生喜爱程度情况。从总体来看, 25.2%的学生将一对一的咨询方式排在最后 (不喜欢) , 而有20.6%的学生则将这种模式排在第一 (很喜欢) , 非常喜欢与不喜欢的人数呈现两个极端, 而且男女无差别。

2.从不同年级角度看学生对“一对一咨询”模式的喜爱情况。中技一年级的学生对一对一咨询的辅导方式不太喜欢, 而高技一年级的学生倾向于中等偏喜欢, 高技二年级的学生则呈现两极情况。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中技生没有高技生在心理方面成熟, 因此, 比较排斥一对一心理咨询的方式, 所以一对一的方式比较适合于高技生。

3.从不同年级角度看关于对“心理讲座”模式学生喜爱程度情况。学生对于此项的喜欢程度处于中间位置, 即是一般喜欢, 只有中技一年级的学生中有一部分人还是比较喜欢这种教育方式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在中技生中开展心理讲座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方式。

4.从性别角度看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模式学生喜爱程度情况。学生接受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这种方式, 学生的感情是中等偏积极的, 男女无明显差别。

5.从性别角度看关于对“心理拓展训练、心理游戏”模式学生喜爱程度情况。总体看来, 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教育方式。31.6%的学生将这种教育方式排第一位, 21.9%的学生将这种方式排在第二位, 说明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方式。女生将这种方式排第一的人数占女生总人数的29.7%, 排第二的人数占25.2%, 而男生将这种方式排第一的人数占男生总人数的36.7%, 排第三位的占23.3%。这说明女生、男生都非常喜爱这种方式。

(二) 不同性别、年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需要情况

1.从性别角度看学生对“适应环境”这一问题的需求情况。从性别角度来看, 男女生无大差别, 男生中有41.7%学生将这个内容排在第二、三位, 女生中有41.5%的学生将此内容排在第二、三位, 将其排在第一位的女生与第三位的女生差不多。由此看来, 无论男女生均比较需要进行“适应环境”的辅导, 女生比男生更需要一些。

2.从年级角度看学生对“适应环境”这一问题的需求情况。从总体来看, 25.5%的学生认为“适应环境”的辅导比较需要, 排在第二位。从年级来看, 中技一年级的学生有25%的学生认为此项比较需要, 排第二位, 高技一年级的学生中有22.2%的学生认为此项排第二位, 高技二年级的学生中有28.8%的学生认为此项排第二位, 比较需要。根据这情况可分析, 中技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 所以对于新环境的适应更需要外在力量的引导与帮助, 而高技学生年龄较大, 有些学生的适应能力比较强, 所以表示出不太需要, 也有一种情况是没意识到适应环境有多困难。而表示比较需要的学生有的是在实际中遇到困难需要帮助, 有的是自省能力比较强, 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是需要帮助的。

3.从性别角度看学生对“处理人际关系”这一问题的需求情况。男女生表示出较大的一致性, 均认为非常需要“人际关系”的辅导。女生中表示出很需要的人群占女生总体的比例比男生大。

4.从年级角度看学生对“处理人际关系”这一问题的需求情况。从总体来看, 学生认为很需要进行“人际关系”的引导, 有40.8%的学生表示出非常需要 (排第一位) 。从年级差异来看, 三个年级的需要情况相似, 中技一年级的学生中有44.8%的学生将此项排第一位, 22.9%的学生排第二位, 高技一年级31.5%的学生排第一位, 20.4%的学生排第二位, 高技二年级42.6%的学生将此项排第一位。

(三)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频度

总体来看, 大部分学生选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频度为“一个月一次”。从年级角度来看, 53.2%的学生选择“一个月一次”, 并且三个年级均无差别。

六、工作建议

根据此次调查的结果, 现提出在技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建议:

(1) 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由最喜欢到不太喜欢的形式依次是心理拓展训练、心理游戏→一对一心理咨询→心理讲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报刊、宣传栏学习心理知识→心理剧。因此, 对技校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可多采用一些学生喜欢的、乐于接受的方式。高技生及部分有需要的学生比较适合开展一对一的咨询方式。虽然高技、中技生都表示接受心理健康课、心理讲座这样的方式, 但中技生表现出更多的兴趣, 更适合采用心理健康教育课, 心理讲座方式开展, 可根据男女生感兴趣的内容不同来设计专题内容。由于报刊、宣传栏这样的方式不适合技校生的认知特点, 所以作为教育的辅助手段相对好些;而体验式的心理拓展, 心理训练是技校生最喜欢的方式, 所以在校可以多开展这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 学生对希望获得心理援助的内容由最需要到最不需要的次序依次是:处理人际关系→缓解就业压力的焦虑情绪→如何适应环境→学习困惑→心理疾病相关知识→避免网络、手机依赖→情感困惑。根据调查显示的结果,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根据学生的需要有侧重点地设计教育的内容。根据性别与年级上的差异有所侧重, 在适应环境的内容上, 中技生、女生相对需求更多些;处理人际关系、缓解就业压力焦虑的内容很受学生喜欢, 但处理人际关系, 女生与中技生表示出更大的需求, 而缓解就业压力, 男生与高技生表示出更大的需求, 高技生表现出对情感困惑的需求, 而中技生表现出对学习困惑的需求。而对于避免网络、手机成瘾, 防治心理疾病这部分的内容可以通过咨询的方式进行个别辅导。

(3)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频度。根据调查显示的结果, 为更好地达到技校育人目标,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频度最好是一个月一次。

(4) 加强心理教师的职业素质培养, 对于学生喜欢的心理拓展和团体心理辅导, 绝不是玩玩而已, 而是把心理教育的内容融入活动中, 让学生在活动中有体会、有感悟、有成长。因此, 需要提高心理教师的素质, 加强其职业能力的培训。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定量分析法, 采用SPSS统计分析, 调查了解目前技校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喜爱程度, 较集中体现的心理需求,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频度。通过调查研究, 探讨开展有效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内容及频度。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需求,教育内容

参考文献

[1]储璧茜.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与思考[J].职业规划, 2011 (17) .

[2]邓伟, 蒋梦, 赵兵.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实践, 2009 (10) .

技校生的道德教育 篇9

体育教育对技校生端正审美观有重要的意义。美, 决不仅仅是外表形象, 它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康的概括。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 促使学生爱美、健美、创美, 从而获得美的仪表、美的思想、美的体态,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正确的审美观可以通过体育教学过程来直接体现, 体育教学不仅塑造了学生身体外形美, 而且能提高审美意识, 达到培养现代企业所需技能人才的目的。“美”是要分场合的。作为技术工人, 如果在生产实习中, 花枝招展、秀发披肩地走近机床, 即便身材多么苗条, 穿着多么漂亮, 也无法给工人师傅留下好印象。这就是对“美”的认识不到位。如果通过体育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观, 就可能避免类似的错误。

1. 促进言行美

由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欠缺以及社会的不良影响, 不少技校生性格孤僻、扭曲、内向, 甚至有少数学生品行不端, 时有偷盗、抢劫、打架斗殴等恶习。作为亲和力较强的体育老师, 对这部分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体育课上, 教师的言行, 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影响。

体育运动中的精神美, 是通过体育活动、体育教学和体育比赛表现出来的, 其本身就有道德规范。各种体育运动都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感、荣誉感。

在参加体育运动的过程中, 要克服体力上和精神上的障碍。如参加长跑运动可以培养人的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品质。参加球类运动, 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主义以及合作精神。

在体育课上, 如果学生都穿统一的服装操练, 动作协调整齐, 能给人以雄健、庄重的美感。

体育运动有强烈的竞赛性。在激烈的比赛中, 一些优秀的学生顽强拼搏、争取胜利的精神, 以及在赛场上所表现出的谦虚、诚实、礼貌等优良品质都能给学生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运动会上常有一句话:服从裁判, 尊重对手。这充分说明了运动员所应该具有的美德。

最近几年我校的健身操比赛、球类比赛等体育比赛, 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在体育教育中的美育效果。学生表现出了过硬的运动技能以外, 还充分展示出了健康的精神风貌和优雅的气质。

2. 树立外形美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体育教师饱满的精神、充沛的体力、强健的身体以及美观大方的示范教态, 带给学生一种得体的视觉感受。

在体育课上, 教师要求学生姿态自由舒展, 动作敏捷从容。如“坐如钟, 站如松, 行如风”就是姿态美的最准确表达。学生逐步做到完成动作的姿势准确、节奏鲜明、轻松自如, 潜意识中接受了审美观的教育, 这可以影响他们的内在气质。

适当的体育锻炼还能使人体在运动中消耗多余的脂肪, 促进血液循环, 加快新陈代谢, 形体匀称, 气质优美。

二、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

体育教育能通过对身体的刺激, 帮助释放压力, 调整身心, 培养积极面对困难的勇气, 减少和避免各种负面情绪, 使人充满自信和朝气, 尽快融入技校生活。比如在“长跑”教学中, 有些同学一听到长跑二字就产生畏惧心理, 一上跑道腿就发软。但是在体育教师的指导和鼓励下, 通过循序渐进的练习, 身体素质提高了, 再加上教师对学生心理的疏导, 慢慢地就可战胜对运动的畏惧心理, 提高了自信心。

学校开运动会, 有很多项目能给同学们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 也能让学生树立起“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心。

三、有利于提高社会竞争意识

技校生没有接受过高层次文化教育, 没有进行社会实践, 也没有自己独立谋生的经验, 不理解社会上竞争的激烈性。另外从就业形势来看, 技能人才供不应求, 技校的学生比较好找工作, 甚至单位上门来要人。这样, 导致技校生有一种高枕无忧的心态, 缺乏竞争意识。

体育是公平竞争和能力至上的活动。在体育教学中, 运动成绩评定是客观的, 一般采用时间或距离来进行评定。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劳动成效都会在这个客观评定的尺度面前得到公正的评定。技校学生的好胜心理较强, 运动本身竞争激烈, 在教学比赛和游戏活动中, 他们要想取得胜利, 往往要克服重重困难顽强拼搏, 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这样就有助于培养技校学生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 并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聪明才智, 提高创造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 为日后技校学生走向社会, 踏入工作岗位独立生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有利于提高专业能力方面的基本素质

要具备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 需要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性要好, 头脑反应敏捷, 心灵手巧。除了专业课上反复地练习之外, 体育课也是训练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和动作的敏捷性的良好途径。比如说, 焊工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焊接工作时, 需要长时间保持蹲立、半蹲或站立姿势进行手工操作, 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有很好的上、下肢力量和腰腹力量。电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电路安装及维护工作, 从事室内外的空中作业, 要求具备良好的身体综合素质, 特别是上肢力量要好, 灵敏性要高。

众所周知, 体育锻炼不但使人体的运动能力得到提高, 而且能改善人体内部器官的功能, 使大脑神经的工作能力提高, 反应灵活迅速, 准确性高, 协调性好, 持久力强, 不易疲劳, 促进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增强。这对技校生的技能操作有很大的帮助。技术工人的工作需要一定的体力和耐力, 长期参加体育锻炼, 可使人的心肌发达、收缩有力, 延长了心脏搏动的间歇时间, 使心脏得到较多的休息, 从而可以使人体胜任持久和繁重的体力劳动。

综上所述, 体育教育对技校学生无论是形体还是内在素质都有着深远影响。目前中职学校发展迅速, 技校生越来越多, 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的技能人才。在重视传授技能的同时, 还应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质量。以搞好体育活动、体育竞赛来促进中职学校体育教育, 为培养综合型技能人才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沈家聪.学校体育中的“软件”—美育浅议[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9 (6) .

[2]曾祥政.结合工种特点搞好技校体育教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16) .

技校生的道德教育 篇10

【关键词】技校生 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环境 学校环境 社会环境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技校生良好的个性,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班主任掌握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艺术,就可以完善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预防和矫正学生的各种心理偏差,使他们能以正确的心态健康成长。因此,班主任积极投身于技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掌握心理健康教育艺术,就成了推进学校德育工作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当前技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日常观察等发现技校生的心理困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学习方面、人际交往方面、成长特点方面。

(一)学习方面

从笔者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学习时从不讲策略,也没有制定学习计划,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这往往是导致学习焦虑、考试焦虑最直接的原因。

(二)人际交往方面

技校生的人际关系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心理健康的学生能正确处理这三个方面的关系,并且能进行正确的社会交往,能适应社会生活节奏,接受社会所规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只要其中一个方面人际关系紧张,技校生就会出现心理问题或行为。由于技校生具有半成人的特点,他们与老师、父母的关系常常处于矛盾之中,一方面他们把父母、老师的指导和教诲视为对自身发展的束缚,另一方面又十分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可。如果得不到父母、老师的理解与支持,他们就会感到郁郁寡欢。在青少年时期,同伴的影响首次超过了父母,如果缺少朋友或同伴关系不良,技校生就会感到孤独、自卑。从一些研究也发现,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关系。

(三)成长特点方面

技校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自我意识有了较快的发展,评价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技校生的自我评价往往不够客观,受心境、个人意愿等因素的影响,如果自己的行为得到一点儿赞扬,便沾沾自喜,过高地估计自己;如果受到一点儿挫折或批评,便悲观失望,过分贬低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而使自己处于被动低劣的地位。这种自我评价不良的结果会导致学生自我认识紊乱,导致内心不良体验,或许还会因为缺乏自制力,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而产生不良的后果。

二、影响技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家庭的教育观念、方式、方法对学生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有的学生由于家庭的过分溺爱,从小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有的则生活在棍棒式教育环境中,常受到父母的训斥和体罚;有的从小生活在父母离异或感情不和的不良环境中,给孩子心理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随着现在社会上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甚至有些贫穷家庭的孩子看到人家的孩子吃喝玩乐,内心难免会有嫉妒和自卑,心理上也有很大压力。

(二)学校因素

技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地,应全面实施技能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技校的学生大多是理论学习成绩比较差,如果学校还一味地抓理论教育,对学习成绩不好、经常违反纪律的学生指责多于鼓励,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和对抗心理。

(三)社会因素

学生是社会的一员,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严重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辨别能力,极易误人歧途,如不加以正面引导,就会造成学生心理失衡。当前社会治安问题、失业问题、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道德失范等不良现象,不仅使涉世不深的技校生对社会现实产生怀疑、不满和不安全感,而且对技校生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有些学生产生理想破灭的失落感,缺乏生活目标,造成心理失衡,甚至精神崩溃。许多学生经常出入歌舞厅、酒吧、游戏机房以及网吧等等,他们消极颓废、偏激、甚至反抗社会、反抗成人、藐视法律、铤而走险。

三、改善技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是对青少年发展影响最大、最直接的环境,是其他任何因素所不可比拟的。因此,技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从这三个特定的环境出发。

(一)建立温馨的家庭环境

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首先,父母自身应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素质的高低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父母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儿女,使他们健康成长,最终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其次,父母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再次,父母要信任孩子。平时,多尊重孩子的人格,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的日常活动,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正当愿望和要求,使他们真正感到父母可亲、可爱、可以信赖。同时,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他们或许有意想不到的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能力。

(二)优化学校环境

教育乃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活动,教育过程是辅导人健康成长的过程,教育目标便是个体的生命目标。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最直接、最根本的影响就是文化的影响,其他各种客观因素往往是通过文化这一中间环节影响青少年的。文化是凝聚在一个社会、民族或国家的世世代代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的总和,包括衣食住行等日常用品的制作方式,待人接物、言谈举止等交际方式,以及哲学、宗教、道德、法律、文学艺术、风俗传统、科学中的思想方法等。为技校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是目前技工教育的当务之急,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注意把握大众宣传媒体的导向。社会执法部门要加大对不法分子的打击力度,净化各种社会环境,消除种种不健康和丑陋现象等负面因素对技校生健康成长的干扰,从而为技校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使他们能够真正地明辨是非,认清主流,达到正确地学习与模仿,学会积极地适应社会和人生,从而顺利安全地渡过人生的“危险期”、“转折期”,获得身心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探索对技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是技工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因此,教师要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与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更全面、更正确地认识自我,主动自觉地去矫正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

参考文献:

1.黄圣斌,段晓云.浅谈职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思考对策[J].甘肃教育. 2008年第24期:16

2.伍俊. 如何加强职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 2008年第10期:228-230

激励教育在技校教育中的应用 篇11

1. 教师要转变观念

由于近年来各大技校不断扩招,生源质量一年不如一年,进入技校的学生多为中考落榜生,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基础较为薄弱,质量参差不齐。技校的教师对于学生最普遍的印象是学生学习成绩很差,学生不听话,因此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有效提高。长此以往,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下降,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讲课,忽略了对技校生真正的培养。而这种观点显然有些偏激,而且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技校生,这势必会影响教师讲课的积极性,还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会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坚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可以使把学生培养成栋梁之才。

技校学生的自卑心理是普遍存在的,许多学生是迫于无奈才进入技工院校,他们的学习功底薄弱,在家长和教师眼中一直是成绩不好的学生,因此对于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面对困难不善于挑战,只想逃避,逐渐产生厌学情绪。虽然一些学生想要好好学习,但却由于周遭环境的影响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关心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渴望被尊重,渴望被欣赏,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倾听他们内心的想法。

技校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小,尚未真正成熟,遇到困难并不是很顽强,比较脆弱,大多娇生惯养,因此养成了非常叛逆的个性,许多学生并不服从教育,而且对学习的排斥心理极强,逃课现象屡见不鲜,这一切还是由于他们不够成熟,教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乐于倾听学生的内心,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在生活中成为学生的朋友,在学习中成为学生的引路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学生会逐渐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2. 不要吝啬赞美

技校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个性叛逆,容易自卑,对学习容易产生排斥心理,而且非常敏感。因此,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不要吝啬表扬,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感受,树立信心,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和挑战。学生犯了错误,不要在人多的面前训斥学生,而是要通过循循善诱,使他们真正意识到不足,并加以改正。

学生都渴望获得认同,如果他们长期处于不被认同的状态之中,就会丧失信心,甚至产生非常极端的想法。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激励学生,使他们化鼓励为动力。为学生选择学习的榜样,激励学生不断努力,完善自己,以榜样为目标,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并受到很大的鼓舞。

教师可以为学生适当讲述一些成功的案例,使学生看到希望,克服自卑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进步,通过表扬和鼓励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信心,即使蛮对挫折和困难也可以努力克服,激发自身潜力。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拥有明确学习动机的学生,可以更加努力学习,并通过正确的行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成为优秀的人才,激发学习动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些技校生由于学习成绩较差,对未来失去信心,缺乏远大理想,缺乏斗志和目标。而另一部分技校生则将目标设置过高,超出了实际能力。

目标是前进的动力,是不会迷失方向的指明灯,人因目标而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缺少目标的人,往往浑浑噩噩,毫无斗志。树立合理、正确的目标,是每一位技校学生应该做的,目标要符合实际,符合自身特点,如果设置得过高,就会好高骛远。教师对于学生要充满信心,相信在与学生共同的努力之下,一定会使学生得到进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学生如果不会设置目标,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共同设定,共同努力,对于学生的进步要予以表扬和奖励,使学生可以体会到成就感,对未来充满信心。

教师的业务水平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如果业务水平不够、工作态度不认真、讲课毫无乐趣,就会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态度,被动听课,最终的教学效果收效甚微。因此,必须要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社会需求,采取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在活动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学到知识。

当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年纪小,好奇心很强,活泼好动,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特点设计活动和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技工院校要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综合素质人才,因此课程要突出实践性。教师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为学生走向职场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激励教育在技工院校的教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样,对于技校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这意味着教师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而言,有效的学习动机是进步的原动力,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受到激励后会不断努力,充满信心,树立正确的目标,发挥自身潜能,使技工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摘要: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而言,激励教育是一种非常必要的教学方式,通过恰当的激励方式,使学生最大程度发挥自身潜能,树立正确的目标,努力成为合格的人才。本文主要就激励教育在技工院校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再次阐明激励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技校,教育,激励,教师

参考文献

[1]王书娟.如何解决后进生的转化问题[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0年07期.

[2]郭萍,谈国龙.激励教育神奇的作用[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3]曹可,慕金超.在教学与管理工作中多点欣赏和激励[J].科技创新导报,2007年33期.

[4]刘枢钧.激励、感悟、阅读——浅谈培养技校学生语文兴趣的方法[J].职业,2009年21期.

[5]叶军.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现状及教育[J].魅力中国,2009年35期.

[6]张悦.新形势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上一篇:光通信网络下一篇:文化旅游概念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