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通信网络

2024-09-26

光通信网络(精选12篇)

光通信网络 篇1

随着信息传输技术的不断发展, 通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成为人们之间沟通以及交流的主要手段。光通信网络技术的开发利用解决了这一难题, 在现在的网络技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1]。

一、环网保护能力以及可靠性比较

PDH即标准同步数字系列的系统, 是在数字通信网的每一个节点上都分别设置有比较高精度的时钟, 而这些时钟的信号大多具有统一的标准速率。在环网保护能力上相对较弱一些。SDH以及MSTP在环网保护上具有强大的保护恢复能力, 并且保护倒换的时间不超过50ms, 具有比较高的保护性;OTN主要采用的是双环设计网络, 在保护上具有自愈保护功能, 并且保护倒换的时间也不超过50ms;DWDM即密集型光波复用, 在系统进行升级时, 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已有的投资。对于网络的扩充以及发展中, 不需要对光缆线路进行改造, 只是需要更换发射机以及光接收机就好。

二、宽带利用率的比较

SDH开销只占有3.7%, 然而由于需要预留保护快带, 因此, 宽带的利用率相对比较低;DWDM大幅度的增加了网络的容量, 能够充分利用光纤的宽带资源, 并且减少了网络资源的浪费;OTN开销量小于2%, 因此, 此项技术的宽带利用率比较高;ASON快带利用率比较高[2]。

三、业务承载能力的比较

PDH能够满足各种的业务承载传送的性能要求, 具有比较高的业务承载能力;SDH是比较适合实用性业务中分复用业务的承载技术, 但是无法解决实时性业务中的视频信号以及非实时性业务中以太网的传输问题, 在传输窄带业务时, 需要使用接入设备, 一般只提供点对点的通信信道, 难以满足大量共线式的通信信道的需求;MSTP具有很好的业务承载能力以及调度能力, 能够很好的提高其网络的速度, 减少成本;DWDM每一个环节都有独立的业务承载能力, 设备业务的接口比较丰富, 配置相对灵活;OTN采用的是TDM体制的复用技术, 在每一路的信号占用时间上固定的比特为组, 可以分为不同等级的速率, 实现从窄带到宽带的综合业务传输, 设备比较简单, 组网比较灵活, 集中维护比较方便, 不需要任何的接入设备, 可以支持语音等;ASON有着广泛的网络可扩展性, 业务度比较灵活, 同时还能够提高增值业务以及快速业务。

四、成熟度以及发展前景比较

PDH的技术还是比较成熟的, 在市场中有一定的前景;SDH技术比较成熟, 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基础;MSTP具有很高的汇聚调度, 综合承载力, 有很好的生存性, 能够保证宽带运营的实施性, 从而实现业务的快捷以及方便的建立, 能够满足市场对于城域传输网的需求, 在今后的发展市场上有很大的前景;DWDM作为目前主流的长途传输技术, 在技术上具有很高的成熟度, 发展前景比较好;OTN在国内外的轨道交通领域中已经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 作为西门子的专利技术是比较成熟的, 在专网需求方面能够给予研发以及更新, 发展的速度比较快;ASON是随着对网络管理以及降低运营成本的需求产生的, 并且逐渐的走向成熟, 发展情景比较好。

五、Qo S质量保证比较

SDH以及MSTP使用其中的VLAN来划分功能隔离数据, 采用不同的业务质量等级来保证重点用户的服务质量, 因此, 有很高的Qo S质量保证;OTN设备灵活的调度能力, 能够保证业务的质量成为可能;ASON提供网络级的可靠性以及质量保证[3]。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 由于光纤媒质所具有的传输带宽大、传输损耗低, 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 使光通信技术始终在通信基础网络建设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并承载着通信网络中80%以上的信息流量。到目前为止, 尽管全球电信业务经历增长, 下滑以及慢慢复苏等阶段, 但是光通信技术的发展始终日新月异。对于光传输网络中的不同技术, 应该对其进行正确的了解, 从而在实际的应用中, 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不同的传输技术, 实现其科学合理的应用, 能够节约成本, 提高其经济效益。

摘要:光通信网络中的技术主要有PDH、SDH、MSTP、DWDM、OTN、ASON这六类, 各种技术之间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的优势以及劣势, 下面就对环网保护能力以及可靠性、快带利用率、业务承载能力、成熟度以及发展前景以及QoS质量保证进行比较, 研究其不同技术的特点。

关键词:光通信传输网络,不同技术

参考文献

[1]王永欢, 苑宝金.光通信传输技术的比较分析及光通信系统建设传输制式的选择[J].信息技术, 2011 (3) :216-217

[2]李忠文, 郝一亚, 孟志才.光通信传输网络延迟不对称差值精确测量技术及其应用[J].互联网天地, 2013 (2) :423-424

[3]赵光磊.2013年三大光通信领域前景展望[J].通信世界, 2013 (3) :328-329

光通信网络 篇2

随着网络的发展,粘度或粘性(stickiness)这一概念被提出并广泛应用。保罗(Paul)从网站角度出发,在对Yahoo“粘性”计划的分析中将粘性定义为维持现有用户并使其重复使用的能力;[1]而达文波特(Davenport)认为用户粘度是指一个网站能够吸引其用户持久使用和访问的能力;[2]布朗尼(Browne)从用户角度出发,直接从消费者行为角度来定义粘性,他认为用户粘性就是用户主动放弃转向其他替代网站的潜在可能,而坚持使用某网站的行为;[3]汉路威尔(Hallowell)则将用户粘性定义为高频率返回网站的行为。[4]国内对粘度的研究很少,通常将粘度看作是用户忠诚度的一个测量指标。赵青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对粘性进行了分析,认为粘性是用户持续使用某服务形成的一种伴随心理变化的过度使用行为。[5]这些研究主要倾向于将用户看作个体形式存在,通过提高网络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来吸引用户,很大程度上与用户满意度、用户忠诚度的研究有交叉,而本文提出了用户间粘度的概念,将粘度的概念置于用户之间,即在使用某一类服务的过程中,存在于用户间的相互关系的紧密程度。本文将视角定在网络通信企业,它是基于网络技术、为用户提供通信服务的企业,其特殊性决定了网络通信企业承担的就是用户在真实世界的沟通,因此网络通信企业的用户间粘度具有以下性质:1、社会性。用户间粘度产生的根源在于用户的社会关系,因此用户间粘度也具有社会性。网络通信企业用户间粘度是用户现实社会关系在网络通信中的具体体现,而使用网络通信手段是帮助用户维系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社会性是网络通信企业的重要特征之一。2、规模性。也是网络外部性的体现,即当用户通过购买特定产品或者服务加入某一网络时,所获得的效用依赖于同一网络中使用同样产品或服务的人数。因此只有某网络拥有了足够多的用户,才能够确保潜在效用得以实现;而当新用户不断加入,“协同价值”就会在老用户身上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用户越多的网络通信服务平台,其对用户的吸引力越强。在同一服务平台下,用户的交流不仅更为便捷,同时也可能获得更加低廉的资费,以最小的成本来满足和维系用户社会关系的需要。因此,规模越大的服务平台,其吸引新用户的能力就越强,老用户对服务平台的忠诚度也越高。3、市场性。网络通信企业维系用户间粘度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服务平台的市场规模,进而保证和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网络通信企业所做出的维持或增强用户间粘度的手段,从市场出发,目的也是为了获得足够的市场占有率。

二、重大事件分析———以基础电信业为例

本文拟根据网络通信企业用户间粘度的特点,结合电信业重大的、具有标志性事件的梳理,根据中国移动(以下简称“移动”)、中国联通(以下简称“联通”)、中国电信(以下简称“电信”)三大电信企业的营运数据及财务报表中的数据进行整理,通过数据分析和整理,研究得出用户间粘度的影响因素。

(一)网内外区别定价

所谓网内往外区别定价,是指运营商对己方用户间和其他用户间通信收费采用不同定价的方式,移动和联通分别于下半年与采取了网内外差别定价(见表1),并对两个关键时间点的单月用户增长量进行了数据拟合分析。(见图1、图2)1。市场情况,包括市场占有率和市场饱和程度。20占有市场绝对优势的移动率先提出进行网内外差别定价,而联通属被动应战,移动正是利用了市场占有率大的优势,通过网内外差别定价,增加用户间的粘度,对占有率低的企业形成沉重的打击。而后,逐渐壮大的联通推出了“随意打”,可以看出联通的此次做法,使用户增长量得以提升。同时比较年和20两次区别定价事件的背景可知,用户间粘度同样与市场饱和度有关。在市场尚未饱和的情况下,区别定价会对用户选择产生明显的影响;而市场饱和度较高后,区别定价对规模较为稳定的平台产生的影响较小,而对规模较小的平台则产生明显的排挤效果。2。资费。网内外差别定价对于消费者而言,最大的表现就是资费的差异,即通信企业通过网内的低资费,将用户锁定在自己的平台内,而这其中,转换成本也是用户必须考虑的因素。在用户规模较大的平台上,区别定价会使用户综合资费水平大幅下降,同时也会吸引新的用户选择本平台以及吸引较小平台用户转向此平台。因此区别定价的形成,建立了一个相对封闭平台,通过价格来形成壁垒,使网内外沟通产生不便。

(二)电信行业的重组改革

我国电信业发展的几十年,政策下的重组改革仍是影响电信业的关键事件,每次改革都是对市场进行重新洗牌,对于用户间粘度有重大的影响。我国的电信行业经历了大致四次重组改革,具体事件和影响如表2所示。本文重点分析了的合并重组,对于208月—2月的单月用户增长量进行了数据的拟合分析,结合关键事件的分析得出以下影响用户间粘度的因素。1、市场情况,包括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定位。以年的重组为例,由于电信原先的用户规模要大于网通,而联通虽然吸收了网通,但由于CDMA的出售,在市场占有率上大幅下降,对其用户增量在重组后一段时期也呈现了下降的趋势。而电信在重组后因其准确的将市场定位在南方,并加速CDMA与原有南方小灵通用户的整合,这一准确的市场定位使得电信在整体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反而在南方市场取得了相对优势,用户增长量有非常明显的提升。2、服务情况。从2008年电信重组中可以明显看出,联通和电信在实现全业务覆盖后,其后续的市场表现明显优于没有获得固网经营资格的移动。其原因就是联通和电信在后续致力于移动网络和固定网络的融合,使得用户在同网通信、缴费和用户体验上面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用户增长规模。

(三)飞信业务的兴起

,移动上线飞信业务,原本旨在即时通讯领域与腾讯QQ一较短长,但其推出的飞信用户可以向移动用户免费发短信的服务,迅速成为飞信服务的杀手锏,使得飞信为移动拓展了大量的用户群。免费短信业务,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网内外区别定价,即移动用户之间可以通过飞信互发短信完全免费。飞信软件由原先设计的IM软件变成了移动的附属业务,因而从原先设计的自主发展变成了与移动相互依靠发展。虽然联通和电信紧随其后,也迅速推出自己的“飞信”,但联通沃友和电信天翼Live的

宣传力度和投入都远远不及移动飞信,飞信业务的特点与影响如表3所示。本文通过分析飞信业务的特点及影响,以及对205月移动推出飞信业务后的用户增长量与联通进行了对比,得出影响用户间粘度的两个因素:1、资费与服务。从飞信的特点可以得出,飞信业务的推出大幅降低了用户间的沟通成本,满足现代年轻人使用即时通讯的使用习惯。同时变相满足用户群发短信的需求,降低了群发短信的门槛。资费的降低和服务的提高促使飞信为移动带来大量的忠实用户,飞信诞生两年后移动便有接近两亿的用户规模,约占移动用户总量的70%以上,从图4的移动用户增长量可以明显的看出效果。2、平台的开放程度。飞信是具有很强排他性的服务,它是服务于移动用户,并且为移动用户提供的增值服务,属于移动的一部分。即使飞信开放对联通、电信用户注册的限制,但并未完全开放其服务。飞信中打通客户端与手机间的免费短信业务并未对联通、电信开放,因此联通、电信用户若要使用飞信,除非保持客户端永远在线或用户愿意额外支付短信费用,否则仍然会有通信障碍,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促使一部分联通、电信用户转而使用移动。

(四)3G与4G牌照的发放

和20,国家向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发放了3G和4G牌照,具体情况如表4所示。通过对3G和4G牌照的发放情况的分析,结合3G牌照发放后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增长规模情况,可分析出影响用户间粘度的以下两个因素:1、技术创新。电信和网络通信行业都有很强的技术创新性,并因此为用户带来更优质的使用体验和通信质量。从3G与4G牌照发放的影响分析,新技术的应用确实能够带来一部分敢于尝鲜的人群,并有机会将这部分人群转化为忠实用户。这部分人群急于利用新技术来提高通信质量和水平,并将这种体验转化为对企业的态度,用口碑和实际行动为企业带来新的用户。2、技术成熟程度。通过3G和4G的评价以及3G推广后各运营商用户增长规模分析可知技术成熟度是影响用户间粘度不可忽视的因素。对于技术不够成熟的TD—SCDMA,移动在3G运营之初的成绩单明显不如拥有成熟技术的联通和电信,当TD—SCDMA频繁遭遇信号覆盖不够、语音质量降低、支持终端太少的问题时,也使移动失去了很多新用户,尤其是高端用户,在用户抱怨新技术不能满足其基本使用时,移动在3G新用户间的粘度也没有做强。

三、结语

网络通信技术分析 篇3

关键词:网络;总线;扩展;技术

中图分类号:TN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6-0000-01

Analysis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Li Wujiang

(Harbin Railway Bureau of Science&Technology Institute,Harbin150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N bus extension technology,

network topology and system structure,gives the CAN gateway hardware design.

Keywords:Network;Bus;Extension;Technology

一、概述

CAN总线是一种串行多主站局域网总线,被广泛应用于汽车控制系统、自动控制、楼宇自动化、医学设备等各个领域。其传输距离远,最远可达10km,传输速率高,最高可达1Mb/s,容错性能好,可靠性能高。但是由于CAN驱动器的驱动能力有限,CAN总线能够驱动的节点数有限,一般在100个左右,同时会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最高传输速率会下降,假如距离过长会引起信号丢失、反射等故障。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得在5Kb/s的通信速率下最远通信距离能达到10km;在18Kb/s的通信速率下最远通信距离只能达到2km;而在42b/s的通信速率下,最远通信距离只能达到1 km。测试条件:线缆采用线径为0.75mm2的屏蔽双绞线,线缆为盘装,室内测试。在实验中,发现随着随着通信距离的增加,通信速率迅速下降,而CAN总线的驱动节点数量也次第下降。而在通信距离远,通信节点多的大空间场所,比如矿井、电力监控等系统需要CAN总线来传输数据和监控信息的场所,CAN总线不能满足要求。

假如要实现通信距离远、通信速率高、总线节点数量多CAN总线系统,实现CAN总线的扩展,就需要一个CAN网关进行桥接,把CAN总线划分为几个子网,增加CAN总线通信节点,延长CAN总线的传输距离,提高CAN总线的传输速率。在研究基于PIC单片机的CAN网关设计和扩展的CAN总线网络拓扑结构。

二、CAN网关总体设计及总线拓扑结构

(一)CAN网关总体设计

CAN网关作为一种转发设备,连接在两个不同的CAN网络中,能够实时接收来自两个子网中的信息,根据需要筛选或者无条件地把接收到的信息转发到另外一个网络中。CAN总线层次结构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应用层,工作于ISO/OSI参考模式下。CAN网关在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完成两个CAN网的连接。

CAN网关可以作为透明网关和源路由网关。透明网关完全按照接收到的帧格式转发,不改变帧结构,对于用户,网关相当于透明的。而源路由网关由用户提供路由信息,网关按照路由信息对消息进行过滤和有选择性的转发。

(二)CAN总线网络拓扑结构

带有网关的CAN网络拓扑结构中,PC机为主节点,而CAN节点作为从节点。在网络的顶层,由PC机和网关构成一个主网,在这个主网中PC机和CAN网关作为CAN节点,总线驱动器驱动能力可以带100个cAN节点左右。主网中的CAN网关再作为下一个子网中的主节点,而其他CAN网关或是CAN节点作为从节点,构成一个子网。这样通过CAN网关可以逐环把网络扩展下去,直到最底层的CAN节点。而在应用层上,用户可以把网关配置成透明网关或是源路由网光。透明网关不影响网络结构,CAN拓展网络形成一个多节点,远距离的网络。源路由网关对消息具有过滤性,根据用户的配置信息把CAN网络在应用层上划分为几个小网。这样,解决了节点容量、通信距离、通信速率的问题。

三、网关的硬件设计

硬件电路开发采用集成电路,开发周期短,成本低。CPU采用Microchip公司的16位单片机dsPIC30F6011作为核心部件,其内部集成了两个CAN控制器,支持CAN2.0A/B协议,CPU的速度可以达到30MIPS,程序存储器空间有132KB,内部RAM有6144B,数据程序存储器有2048B,集成的功能强大,体积小,性价比比较高。物理层采用两个CAN驱动器PCA82C250。其中一组的PCA82C250的RXD,TXD引脚不是和CPUdsPIC30F6011直接连接,而在中间用光速光藕6N137隔离。

单片机dsPIC30F6011有两个通用的UART口,可以作为和PC机或其他上位机通信的接口来用。另外,dsPIC30F6011采用TQPF封装64引脚,利用通用I/O驱动LED灯作为指示灯,预留并行液晶显示器和4×4行列式键盘的接口。

CAN控制器和驱动器部分采用了光电隔离器,因此电源设计部分要求有两个隔离的5 V电源。考虑到可以会用到液晶显示器,因此一路电源设计采用输出容量1A的开关电源LM9076,而另外一路采用隔离DC/DC模块电源。这样CAN子网之间实现了电气隔离,假如一个网络出了问题并不影响另外一个网络的正常工作,提高了CAN网络的抗干扰性能。硬件电路设计外围电路少、设计简单、成本低。

四、网关的软件设计

CAN网关作为消息的转发器,要准确、实时地接收两个CAN发送的信息,并且要实时发出去。对于不断发出信息的问题节点要及时屏蔽,避免错误信息蔓延到另一个CAN网络。假如CAN网关被设置成透明网关则直接把一个CAN网络的信息转发到另外一个网络中即可,假如CAN网关被设置成和某个区间ID相关,则要做一些信息过滤和屏蔽处理。当CAN网关检测到总线有错误时,要通过备用的UART口将错误信息上发到上位机或其他信息处理主机。

CAN网关的信息接收通过硬件中断来完成。当总线上有消息时,引起硬件中断,进入中断程序后根据中断标志位的区别把接收到的信息存放到相应的缓冲区中。缓冲区是一个FIFO的存储区。而主程序则一直检测两个CAN控制器对应的两个接收缓冲区,当检测到缓冲区不为空时则把缓冲区内的信息顺序发送到另一个网络中。从而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的错误检测能力的双向通道,完成了两个CAN网络的信息转发。

五、小结

浅议如何组建光通信网络 篇4

1.1 全光通信网络的概念

全光网络 (全光通信网络AON) 是指光信息流在网络中的传输及交换时始终以光的形式存在, 而不需要经过光/电、电/光变换。也就是说, 信息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传输过程中始终在光域内, 而在各网络节点的交换则采用全光网络交换技术。

1.2 全光通信的特点

全光通信与传统的通信网络和现有的光纤通信系统相比, 有其独特的特点:1) 大容量。全光网提供了巨大的带宽,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可不再为带宽的问题而担忧。2) 协议透明性。全光网以波长选择路由, 对传输码率、数据格式及调制方式均具有透明性, 可以提供多种协议业务, 具有协议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可不受限制提供端———端业务。3) 可重构性。全光网的可重构性是指光波长层次上的重构, 包括直接在光域里对光纤折断或节点损伤作出反应, 实现恢复, 建立和拆除光波长连接, 自动为实现业务提供临时连接。4) 可扩展性。加入新的网络节点时不影响原有的网络结构和设备。可降低成本。在采用电子交换及光传输的体系中, 光/电及电/光转换的接口是必要的, 如果整个采用光技术可以避免这些昂贵的光电转换器材。而且, 在全光通信中, 大多采用无源光学器件, 从而降低了成本和功耗。5) 解决了“电子瓶颈”问题同时又降低了成本, 提高了可靠性、可维护性。因为端到端采用透明的光通路连接, 没有逻辑与存储, 许多光器件都是采用无源的。

2 组建光通信网络要考虑的关键技术

2.1 全光交换技术

全光交换被认为是未来宽带通信网最具潜力的新一代交换技术。对光交换的探索始于70年代, 80年代中期发展比较迅速。总的来说, 光交换技术目前还处于开发的初级阶段, 暂时还不大可能有任何形式的广泛光交换应用。现有的光交换机有基于热学、液晶和声学的光交换机, 组网的时候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热光交换机采用了可调节热量的聚合体波导, 交换由分布于聚合体堆中的薄膜加热元素控制, 当电流通过加热器时, 它改变了波导分支区域内的热量分布, 从而改变了折射率, 将光从主波导耦合至分支波导。这种光交换机体积小、交换速度快, 缺点是介入损耗高, 串音很严重, 削光率较低, 要求有良好的散热器。

液晶光交换机内包含有液晶片、极化光束分离器 (PBS) 或光束调相器。液晶片的作用是旋转入射光的极化角。当电极上没有电压时, 经过液晶片的光线的极化角为900, 当有电压加在液晶片的电极上时, 入射光束将维持它的极化状态不变。极化光束分离器或光束调相器起路由器的作用, 将信号引导到目的端口。利用该技术可构造多通路交换机, 但损耗较大, 热漂移较大, 串音严重, 驱动电路也较昂贵。

第三种交换机是基于声光技术的, 可实现微秒级的交换速度, 但并不适合矩阵交换机, 因为需要复杂的系统通过改变频率来控制交换机, 此外, 衰耗随波长变化较大, 驱动电路昂贵。

2.2 光交叉连接技术

OXC是用于光纤网络节点的设备, 通过对光信号进行交叉连接, 能够灵活有效地管理光纤传输网络, 是实现可靠的网络保护/恢复以及自动配线和监控的重要手段。OXC主要由光交叉连接矩阵、输入接口、输出接口、管理控制单元等模块组成。为增加OXC的可靠性, 每个模块都具有主用和备用的冗余结构, OXC自动进行主备倒换。输入接口、输出接口直接与光纤链路相连, 分别对输入输出信号进行适配、放大。管理控制单元通过编程对光交义连接矩阵、输入接口输出接口模块进行监测和控制、光交义连接矩阵是OXC的核心, 它要求无阻塞、低延迟、宽带和高可靠, 并且要具有单向双向和、一播形式的功能。

OXC有空分、时分和波分3种类型。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是波分复用和空分技术, 时分技术还不成熟。如果将波分复用技术和空分技术相结合, 可大大提高交义连接矩阵的容量和灵活性, 因此, 在实际组网的时候, 最好采用该技术。

2.3 光信息再生技术

在光纤通信中, 光纤的损耗和色散严重影响通信质量。损耗导致光信号的幅度随传输距离按指数规律衰减, 这可以通过全光放大器来提高光信号功率。色散会导致光脉冲发生展宽, 发生码间干扰, 使系统的误码率增大, 严重影响了通信质量。因此, 必须采取措施对光信号进行再生。目前, 对光信号的再生都是利用光电中继器, 即光信号首先由光电二极管转变为电信号, 经电路整形放大后, 再重新驱动一个光源, 从而实现光信号的再生。这种光电中继器具有装置复杂林积大耗能多的缺点。而最近, 出现了全光信息再生技术, 即在光纤链路上每隔几个放大器的距离接入一个光调制器和滤波器, 从链路传输的光信号中提取同步时钟信号输入到光调制器中, 对光信号进行周期性同步调制, 使光脉冲变窄、频谱展宽、频率漂移和系统噪声降低, 光脉冲位置得到校准和重新定时。可见, 光信息再生技术的关键是直接在光路上对信号进行放大传输, 即用一个全光传输中继器代替目前这种再生中继器。科技人员已经开发出半导体光放器 (SOA) 和光纤放大器, 在组建网络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选取。

2.4 波分复用技术

光波分复用 (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技术是在一根光纤中同时传输多个波长光信号的一项技术, 将多个信源的电信号调制各自的光载波, 经复用后在一根光纤上传输, 在接收端又将组合波长的光信号分开 (解复用) , 并作进一步的处理, 恢复出原信号后送入不同的终端。WDM系统的基本构成主要有双纤单向传输和单纤双向传输两种形式。采用WDM技术不仅可以扩大通信容量, 而且可以为通信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而, 近几年对这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 特别是密集波分复用可望获得应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 在组建光通信网络时, 均应重点考虑使用该技术。

2.5 网络管理控制

为了充分发挥全光通信的优势, 必须研究开发行之有效的网络管理控制系统。网络的配置管理、信道的分配管理、管理控制防议、网络的性能测试等都是网络管理方面需要解决的技术。由于全光网络采用了先进的多址技术, 因此如何根据当前的业务负载及信道的使用情况来动态地分配信道资源, 对于全光网络尤为重要。只有高效地分配信道, 才可使系统达到最大容量和最佳通信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康, 王德楷, 何宏达.光网络体系结构的演进[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7.

光通信网络 篇5

据了解,该项评定工作试行期间已经取得显著效果。一是确立了行业规范,为服务提供支持;二是通过评定掌握了大量翔实的资料,有利于国家进一步把握网络安全企业的情况;三是评定结果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为基础电信运营企业选择安全企业提供依据,奠定其网络安全基础。对评定工作的正式启动,工信部通信保障局要求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加强对省通信行业的指导,吸引更多企业加入安全防护体系建设中,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要足够重视网络安全服务工作。据悉,工信部已将第三方网络安全服务纳入通信网络安全防护检查体系。中国通信企业协会表示,随着网络安全服务越来越重要,要不断提高网络安全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通信网络安全服务能力评定办法是目前通信行业内唯一衡量第三方通信网络安全服务能力的标准。

来自全国10个省市通信管理局和11个省市通信行业协会,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集团及其省分公司和有关通信网络安全服务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通信业 智能神话网络 篇6

■ 爱立信中国及东北亚区 执行副总裁、 市场与战略部总经理 冯映夺

回望2011年,移动宽带发展如火如荼、互联网呈现全面移动化、云计算获得广泛应用,人类已屹立于“网络社会”的前沿。

移动与宽带在2011年加速发展,为“网络社会”奠定坚实基础。HSPA(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技术推动了移动宽带的迅猛发展,LTE(长期演进)的商业部署推动了LTE产业链加速成熟。

随着HSPA和LTE的加速发展,移动宽带将成为主流。预计到2016年,在全球80多亿的移动用户中,移动宽带用户将达到50亿,其中40亿为手持设备,这其中又以智能手机为主,而移动PC和平板电脑的用户数也会超过固定宽带的用户数。

伴随着网络的发展,智能手机的终端硬件能力飞速提升。移动互联网应用已经成为互联网中创新最多、变化最多和最主要的“战场”。

应该看到云的力量。爱立信将“云”作为“网络社会”的三大基石之一,与移动、宽带一起,共“画”网络社会的蓝图。云计算已发展多年,针对企业的云服务如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早已是成熟的业务。2011年,云计算产业创新与聚焦的重心集中在了针对消费者的云应用、云服务上面。

传统互联网时代的云,与移动宽带融合在一起,会释放出更大的能量,向用户提供全新的无缝业务体验,促进社会各行各业的创新。

爱立信认为云计算包括三要素:计算、存储和网络。云计算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三个要素的发展程度有所不同,但最终目标都是使三个要素的综合成本降到最低,即云计算的成本降到最低,从而降低网络社会的创新成本。

可以预见,在移动宽带大规模部署、智能终端广泛普及、上层应用不断完善三大因素的综合推动下,移动数据流量将呈现爆炸式增长。

3G与4G/LTE共同繁荣

■ 高通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

兼大中华区总裁 王翔

2011年,无线科技及移动互联网行业保持高速增长,而中国发展尤为引人瞩目。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2400万部,环比增长58%,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智能手机市场;3G产业也与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相呼应。业内预测,在运营商的大力推进下,2012年中国3G用户将达到2.3亿户,较2011年年末数字几乎翻番。

无线科技已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技术平台,用户对智能手机及移动互联网的需求正与日俱增。对于高通公司而言,“用户”的概念非常宽泛,包括终端消费者、OEM厂商及运营商等。展望2012年,他们的需求正悄然发生改变和升级,高通公司将认真应对,以期为用户提供更多的独特价值。

没有人会怀疑,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将在今后若干年为智能手机产业带来空前的繁荣,而新兴市场对入门级智能手机的需求更为令人关注。分析机构数据显示,2009年〜2014年,中档及入门级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将增加9倍之多。而中国联通销售部总经理周友盟也于近日预测,2012年中国千元智能机市场将达到9000万部。

在该领域,高通为用户带来的独特价值是——将高端芯片的功能逐步迁移到入门级解决方案上。

这个“迁移”所带来的独特价值将满足终端消费者、运营商和OEM厂商对于大众市场智能手机的最新判断和需求。Strategy Analytics最近发布的报告称,拥有“1GHz以上处理器”、“四英寸屏”及“高级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将成为2011年全球增长最快的手机类别。

在中高端市场,业界普遍认为,未来是3G与4G/LTE共同繁荣的时代,人们必将对更加多样化和更加智能的移动终端、更加强大更加高效的用户体验、以及随时随地接入网络的无缝漫游提出全新的要求。目前,世界各地的运营商、手机产业参与方正努力将兼具最高水平的CPU和GPU性能、同时支持3G向4G网络无缝过渡的终端产品推向市场。

智能手机未来在中国

■ 摩托罗拉移动技术公司资深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 孟樸

过去一年,对于全球通信行业而言,没有什么词汇能比“智能手机”更有分量。根据IDC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4.72亿部,到2015年底这个数字有望翻倍到9.82亿部。相关报告更指出国内2011年第三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环比增长58%,从而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智能手机市场。

也正是在这一年,摩托罗拉建立了摩计算、高性能智能手机和时尚数码生活三大产品线,并先后在国内推出了20多款智能终端,而每一款新品背后不仅体现了摩托罗拉对于不同用户群体使用习惯的深刻理解,更不断突破行业创新瓶颈和工艺极限,像年初掀起双核风潮的ATRIX ME860如是,而年底刚推出的RAZR系列同样如是。

未来,全球无线通信及智能手机产业将会持续走高——多媒体、移动、互联网和计算技术的融合正在带动整个移动行业的快速变革。摩托罗拉以此作为大方向不断推进创新进程。2011年初推出的“摩计算”概念,正是因应移动计算领域内涌现的多屏幕、多设备融合趋势而创造的又一全新终端技术概念,不仅兼具传统PC与智能手机的核心优势,更跨越设备限制,实现移动计算性能与便携智能体验的完美融合。

在云计算方面,MotoCast摩传输智能私有云应用更是开辟了业内先例,备受用户好评。人们可以通过应用在手机端完成在线浏览和远程下载电脑端内容的任务,不用将内容上传到第三方服务器就可直接在手机上播放或下载个人电脑的音乐和图片,通过移动终端实现前所未有的强大功能,在让生活更便捷的同时保证了个人信息的安全性。

如果说通信行业的未来在智能手机,那么智能手机的未来就在中国。随着3G时代的展开,国内三大运营商重新洗牌,在同一起步线上发力争夺3G用户。在这个竞争过程中,市场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更推动中国变成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同时也成为摩托罗拉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中国市场持续的强势增长不断地为我们带来惊喜,而我们预计随着3G的加速发展,以及4G的到来,中国市场将成为定义智能手机未来的重要力量。

移动互联网是机遇更是挑战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总裁 郭德英

当前,全球电子产业全面复苏,推动了3G产业和智能手机产业发展。纵观当下手机市场,有三个非常明显的趋势:一是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演变成全球发展趋势;二是运营商对产业链的影响力和主导力越来越强;三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基于云计算服务平台的广泛应用,将成为未来竞争的核心。

通信行业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终端成为互联网的最佳载体,成为人们社交、获取信息、处理业务的最佳门户,人们对快速便捷接入移动互联网的需求大得无法想象,移动互联网将是未来增长最快的产业。

在2012年产品规划上,宇龙酷派将继续致力于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产品线阵容,将会有几十款智能手机陆续推出,这些产品的推出,将全面覆盖高中低三个层次、涵盖1000〜6000元的所有价格段,配合运营商和市场的需求,使未来智能通信终端市场更加繁荣。

作为终端厂商,更重要的是产品销售领域,宇龙酷派除了与三大运营商保持持续、深入的合作外,还将不断加大社会化渠道拓展力度,与渠道伙伴保持紧密的沟通和通力协作,预计在2012年,将在全国一、二线城市投入上亿元打造宇龙酷派4S体验店。宇龙酷派历来把与运营商战略合作作为公司的核心策略,我们坚信只有多种渠道并进,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链,真诚合作,才能取得进一步的成功。

手机发展的下一阶段必将属于智能终端。特别是具有差异化的智能终端,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我们可以预见,智能手机的竞争焦点将由硬件转变为软件服务。资讯与数据的云端存储与共享将是智能手机下一阶段的核心应用。这一切都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光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研究 篇7

关键词:全光通信,网络技术,发展研究

近年来, 在光通信网络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 光通信的最终目标发展为全光通信网络, 也就是在骨干网、城域网和输出网实现光纤传输。因而, 全面实现光通信对于光通信网络的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的全光通信网络在对各门技术进行逐步的研发, 并且已经有一部分关键技术研发出来并投入使用。坚信在不久的未来, 全光通信网络技术的普遍使用势在必行, 并进一步促进当代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以下便是结合光通信网络技术的研究历程及其使用状况进行研究分析。

一、全光通信网络的特点分析

全光通信网络是指在网络传送的过程中, 光信号在各个网络节点全部采用光网络交换技术, 而不需要光电之间进行转变。换句话说就是光信号在网络传输过程中无论是运行还是交换都已“光”的形式存在。

全光通信网络技术与现在使用的光纤通信系统比较而言具有许多的优点, 这些优点将大大提高通信技术的性能。 (1) 容量大:全光通信网络具有巨大的带宽, 在未来人们不必因带宽问题而苦恼。 (2) 重构性强:当光域中的节点受损时, 其可以及时作出反应应对, 实现自动恢复, 保证了网络通信的畅通。 (3) 扩展性强:通过在网络中加入新节点, 不仅可以降低成本, 减少功耗, 而且对网络结构和原有的设施没有影响。 (4) 协议灵活:全光通信网络协议在传输编码、数据格式及调节方式等方面具有透明性, 而且灵活多样。

二、全光通信网络技术

全光通信网络技术包含着多个方面, 其中核心技术是软件编程和DPS技术, 其是通过最简单化的、公开的、标准化的硬件平台来进行无线数据收到和发送功能设计技术的实现。在系统组成上面软件无线电的硬件包含的基本单元是天线、模拟转换器件、数字信号处理器和天线等。一般来说天线覆盖的频段相对较宽, 并且性能比较均匀, 频射前段处理器完成的功能包括发射时上变频、功放、滤波以及接受时的下变频、放大和滤波。在信息完成数字化转换后, 所有的工作几乎都要有软件来完成。软件是软件无线电的灵魂, 其中软件部分包括信号流变换软件, 无线信令规则, 算法软件调制, 信息源数字编码软件与处理软件等单元。通过代码实现了通信子的主要功能包括基带分析、工作频段设置、数字格式和通信协议等, 也就是运用软件编程使得硬件平台成为一种工作频段较多、工作模式多样、信号传输与处理迅速的无线电系统。通过研究并分析功能单一、扩展难以进行的传统硬件单元和探索高效率并且实用的处理算法, 构建合理的数字模型, 开发出可以代替和提升对应硬件功能的软件模块, 这是提高协议透明性和提升扩展功能的有效途径。

作为解决在不同无线环境下移动终端工作的核心技术, 软件无线电技术发展的空间很大, 随着芯片处理技术的提高和DPS技术的进步, 影响着4G支持多种功能的融合和媒体与网络协议间的连接。

在无线通信系统从以模拟技术为主发展到如今的全数字化之后, 软件的作用以及地位得到逐步地提升。容易扩展、容易升级和所占面积很小的优点使得软件技术得到广泛使用。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 新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商家和用户的投资发生了日益紧张的矛盾, 智能手机的小型化也一直是设计者探索的目标, 而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有效方法便是推广软件技术。软件技术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4G智能电技术、无线电技术、分组互换技术和切换融合技术的完善, 而手机芯片上的软件从不完善的操控程序升级为完整的操作系统已经是势在必行。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光通信网络技术迅速崛起, 并紧跟时代的步伐向着全光通信发展, 不断完善, 构建全光通信网络。但对于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全光通信网络技术而言, 许多核心技术还处于研发期和试用期,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 虽然对于核心技术的研发正在快速进行中, 但全光通信取代光通信还需要一定的等待。评估数字计算机主要是看其数据通信性能以及连接无线网络的能力, 因而当今研究发展全光通信网络技术不仅推动了数字计算机前进的步伐, 也给运营商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我们坚定的认为在不多的未来, 全光通信网络技术将会得到普遍的使用, 并进一步带动时代的发展, 为人们带来越发完善方便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于凌玲.光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研究[J].中国新通信, 2013, 23:36-37.

[2]张定强.光通信网络技术发展趋势[J].通信与信息技术, 2007, 04:77-81.

[3]李建梁.光通信网络技术发展趋势与前景规划[J].中国新通信, 2014, 06:17.

光通信网络 篇8

一、光通信技术的概念和具体分类

1、光通信技术的概念。

光通信是一种重要的通信技术, 它是以光波为传输介质的通信方式。光通信技术就是以光通信为基础的通信技术。光通信技术在通信网络中占据着巨大的作用。

2、光通信技术的分类。

根据光波波长的长短, 可以分为紫外线光、可见光以及红外线光。不可见光 (紫外线光和红外线光) 同样也可以像可见光一样用来传输信息。其次, 按照光源的不同, 可分为激光通信和非激光通信;按照传输介质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有线光通信和无线光通信, 无线光通信又叫做大气光通信。就目前而言, 常用的光通信有光纤通信、蓝绿光通信、大气激光通信、紫外线通信以及红外线通信。

二、光通信前沿技术

在通信网络中, 光通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通信网络的发展前景。由此可见光通信技术的重要性, 接下来就对光通信领域前沿技术中的ASON、OADM、ROADM做定性的分析和介绍。

1、ASON。

ASON是指一种具有高可扩展性以及灵活性并且能直接在光层上按需提供服务的光网络, 是由光传送网和管理控制光传送网的光信令控制网络构成。A-SON主要包括传输设备和光交叉连接设备OXC, 传输设备是其主要的传输载体, 而光交叉设备OXC则是ASON中的核心硬件设备, 并为ASON提供交换平台。ASON的具体实现主要依赖于控制平面的完善以及智能化光层网络节点比如OXC、OADM以及波长路由器的实现。此外, 在ASON这一技术中, 还提出了全新的概念CP, CP主要是涉及信令、接口以及协议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其主要是负责网络资源的管理、连接的提供以及维护。

2、OADM。

OADM也就是光分插复用器的英文简称, 其主要是功能是实现支路信号的复用和分插, OADM主要的技术是WDM、O-CDMA和OTDM, 光分插复用器是全光网络的关键点设备之一, 在全光网络技术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

OADM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在多波长信道中插入或分出一个或者多个波长, 根据不同的特征可以分为可重构型以及固定型两种。OADM技术不仅要求操作力求方便和简单, 而且还要求能实现较高的性价比。就目前的OADM技术而言, 可重构的OADM技术已经成为了发展方向, 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下面就对可重构的光分插复用器即ROADM技术做一定的介绍。

3、ROADM。

ROADM也就是重构的光分插复用器, 它是指通过远程的重新配置从而可以动态上下业务的波长, 并且还可以管理业务波长的一种网络元素或者可以称为节点。ROADM技术的组成模块根据具体应用的不同而不同, 而ROADM节点的主要功能模块基本上都包括9个大的模块, 这就说明了在不同模块中仍然存在着共性。虽然ROADM系统可以为服务提供商提供一系列的好处, 诸如更加自动化管理等等优点, 但是就目前而言ROADM仍然处于二线的位置上,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在ROADM的价格上, 由于其昂贵的费用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ROADM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 通信网络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传统的通信网络已发展成为了互联网这一新型的、巨大的通信网络。在新型通信网络中, 光通信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本文主要是在介绍了光通信技术的概念和具体分类的基础上, 对目前通信网络中光通信领域的前沿技术ASON、OADM、ROADM的具体概念以及相关的技术做了一定的介绍和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更新换代, 通信网络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传统的通信网络已发展成为了互联网这一新型的、巨大的通信网络。在新型通信网络中, 光通信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研究光通信领域前沿技术对于分析通信网络来说意义重大, 本文就对通信网络中光通信领域前沿技术做一定的介绍和研究。

关键词:通信网络,光通信,前沿技术

参考文献

[1]秦玉娟.无线光通信的技术研究[J].考试周刊, 2008, (17) :21-23.

[2]徐安士.新型光通信技术研究与发展[J].中国通信, 2009, (03) :74-76.

光通信网络 篇9

随着国家“宽带中国”战略的提出,各家通信运营商陆续在全国各重点城市开展了城市通信光网络的建设。在确保城市光通信网络(以下简称“城市光网”)高质量建设的同时,在建设过程中兼顾好投资效益是通信运营商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难题,需要合理优化光网建设模式,从原来的单纯强调规模覆盖向有效益覆盖方向转变。

1 城市光网效益建设模式分析

企业有效益发展是指企业投入与产出之间关系的体现,衡量效益高低主要看产出和投入之比,比率越大,效益就越高。城市光网建设必然耗费较大的投资规模,从建设初期缓慢发展到实现规模覆盖再到最终投资产生对应的收益,会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短期内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难以得到体现。同时在一定地理覆盖区域内如果投资过多,导致网络能力远远超出该区域用户的有效需求,容易造成网络端口空置、投资浪费,最终导致光网效益变差。反之,如果投资过少,又往往导致网络能力不能及时满足用户需求,致使短时间内需进行二次工程进行能力扩容,这样同样会降低投资效率,最终导致光网效益变差。

1.1 光网投资效益与光网渗透率关系

对城市光网项目而言,有效益发展方式意味着选择以较少的光网投资,换来较多的光网业务收入的发展方式。光网投资效益可以通过下列公式进行衡量:

随着光网覆盖规模和用户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每户平均造价和每用户平均ARPU值相对稳定。影响光网发展效益的决定因素是光网用户数与光网覆盖户数之比,即光网渗透率。光网渗透率是指光网覆盖户数中发展成光网用户数的占比,即

光网覆盖户数与光网投资成正比,即覆盖户数越多,则投资额越大。而光网用户数与光网业务收入成正比,即光网用户数越多,则光网业务收入越多。所以光网渗透率越高,则光网覆盖户数内发展的光网用户数越多,代表市场用户占有率越高。同时意味着在光网投资量固定的情况下,对应所获得的业务收入越多,投资效益越好。光网渗透率可充分反映光网市场用户占有率,同时也可充分反映光网投资效益。

光网投资效益=光网渗透率×每用户平均ARPU值

×用户在网时间/每户平均造价

从公式可知提升效益方法有四种:

(1)提升用户ARPU值。用户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每用户平均ARPU值相对稳定,提升难度相对较高。

(2)降低每用户平均造价。目前每用户综合造价已经平稳,大幅降低的可能性小。

(3)延长用户在网时间。延长用户在网时间主要依靠丰富互联网的应用,推动基于高带宽的增值应用产业链的发展,提高用户粘性。

(4)提升光网渗透率。

与光网发展的相关指标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

光网渗透率=光网用户数/覆盖用户数=宽带渗透率

×光网发展成功率=光网(宽带)端口利用率×覆盖厚度。

因此,在平均造价和ARPU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提升光网渗透率是提高光网投资效益的有效手段,而且光网渗透率在反映投资效益的同时也可充分反映光网市场占有率情况。

1.2 光网渗透率与宽带渗透率及光网发展成功率关系

光网渗透率=宽带渗透率×光网发展成功率

光网覆盖区域内宽带渗透率和光网发展成功率两个指标同时提高,则光网渗透率提高。一个区域内光网用户发展成功率越高,则代表铜缆宽带用户转光网及新增光网用户的比例越高,但该区域原宽带渗透率较低,同样会降低其光网渗透率。一个区域内原宽带渗透率较高,也需要提升光网发展成功率才能提高光网渗透率。

由上可知,提升光网投资效益即要提升光网渗透率,优先选择、优先建设宽带渗透率较高的优质小区。

1.3 光网渗透率与宽带渗透率及光网发展成功率关系

从公式“光网渗透率=光网(宽带)端口利用率×覆盖厚度”可知:一个区域内光分端口占用率越高,则光分设备利用率越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光网渗透率一定就高,若该区域内光分覆盖厚度较薄,同样可导致光网渗透率较低。光分端口率高低不能直观放映光网发展效益。

覆盖厚度一味上升,会导致每户平均造价上升且端口利用率下降。对于覆盖厚度过厚的则成为无效覆盖,最终导致光网收益下降。反之,覆盖厚度一味过低,会造成大量用户申请业务而缺少端口的情况出现,需进行二次工程扩容,反而会影响用户发展,最终导致收益下降。覆盖厚度过薄或过厚都将导致光网效益下降。所以,覆盖厚度按存量宽带用户基本迁移到光网来计,并考虑用户对光网较高的接受度,确定覆盖厚度比宽带渗透率高15%~25%的范围即可。

由上可知,提升光网投资效益要提升光网渗透率,则原则上控制覆盖厚度比较宽带渗透率高15~25%范围即可,光分可考虑根据后续业务发展要求按需扩容。用户终端要保证及时供应。

1.4 三种建设模式的分析比较

针对城市光网的建设和发展,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分别为精耕细作型、稳健发展型和快速成长型。快速成长型即通过快速的大规模网络覆盖带动用户增长;精耕细作型为在最小的覆盖范围内通过提高光网发展成功率实现光网用户快速增长,提升光网渗透率;稳健发展型介于前二者之间。假定针对全年发展130万城市光网用户的目标,分三种模式进行了测算,结果如表2所示。

同样是完成130万的光网用户指标,采用快速成长型,维持原有的覆盖方式,即光网渗透率不变的情况下,需增加217.8万覆盖户数,由此带来需增加总计11.9亿投入。采用稳健发展型,通过将光网渗透率适当提升,需增加130万的覆盖户数,由此带来需增加总计7.86亿投入。采用精耕细作型,通过进一步提升渗透率,达到用更少的覆盖规模增加完成放号,由此带来的投资只需增加总计4.18亿投入。增加30万用户放号指标,通过精耕细作方式较快速成长方式节约了7.72亿投资。

所以引导光网向“精耕细作”方式发展,是实现通信运营商投资效益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种模式详细的特点和优劣势分析如表3所示。

2 实施效果和结论

“精耕细作”建设模式试点实施情况:选择了4个地理片区,每片区划分10个小区,共40个小区进行建设模式试点实施,数据如表4所示。

对数据进行分析,结论如下:

(1)小区选择情况:总户数35485户,其中宽带用户数17389户,按照户数计算的宽带渗透率为49.00%,平均宽带渗透率为44%。由此可以看出在光网建设过程中优先覆盖高渗透率小区。

(2)光网覆盖厚度:覆盖厚度普遍较高,平均为70.09%,所有的区局平均覆盖厚度均超过宽带渗透率。为能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减少投资浪费,对于小区内光分端口数量要求大于存量用户数即可,即覆盖厚度比宽带渗透率高15%~25%的范围,不宜过覆盖。

(3)平移成功率:根据区局前后端联动,坚持建设一个,营销一个,平均平移成功率为63.19%,高于公司平均50%的平移成功率。

(4)光分端口利用率:光分端口利用率平均在30.97%。端口利用率受制于覆盖厚度、宽带渗透率和平移成功率,为了能够提高投资效益,在建设时应该优先选择宽带渗透率较高的小区,同时控制覆盖厚度,在此基础上提高平移成功率。

因此,要实现城市光网建设效益型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小区选择:优先建设宽带渗透率较高的优质小区。

(2)建设模式:适当降低覆盖厚度,原则上小区的总体覆盖率高于宽带渗透率15%~25%即可,网络末级端口可考虑根据后续业务发展要求按需扩容。

(3)营销模式:加强现场营销,提高宽带用户向光网迁移的成功率,加快FTTH用户发展,特别是加快可增收及ARPU值高的FTTH用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幼槐.信息网络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管理概要[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11.

[2]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宽带光接入网络构建与实施[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10.

光通信网络 篇10

对用户来说, 通信传输网络所采用技术的宽带利用率直接决定了该种技术是否能够被认可, 经研究发现, OTN技术的开销小于2%, 相比之下对宽带的利用率是比较高的。ATM技术的开销约为12.8%, 带宽的有效利用率相比就低一点。SDH技术开销占3.7%, 但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该项技术需预留保护带宽, 它的带宽利用率就比较低了。RPR技术的宽带开销占3.7%, 然而因为该项技术采用统计空间复用技术, 这就使得RPR技术的带宽利用率大为提升。

2 不同技术在环网保护能力上的对比分析

环网保护上面, MSTP、SDH+ATM、OTN、RPR这四种技术除却ATM采用VC进行保护外, 其他三者的保护倒换时间均小于50ms。OTN通过对双环设计网络的使用, 具备很强的自愈保护功能, PRP、SDH及MSTP的网络系统均具备强大的网络保护恢复能力, 这四种技术在环网保护能力上的可靠性差别并不十分明显。

3 不同技术手段在承载业务能力上面的优劣势比较

3.1 不同技术承载实时业务相对优势

OTN技术的设备相对简易, 它采用TDM体制的复用手段, 各路的信号所占用时间都拥有固定的比特位组, 信道位置上都有独特的帧结构, 可以在同一网络中综合不同的网络传输协定, 对实时性业务和非实时性业务都能相应地进行承载, OTN技术的一大创新就在于该技术为实现网络由窄带向宽带的综合业务传输创造了条件。而且, 各种通信业务均可直接接入OTN, 并不需要介入其他输入设施, 同时, 该技术支持语音, 组网又特别灵活, 便于集中维护;ATM技术最大的业务优势在于其对视频业务的处理上, 因为视频业务通常具有很高的突发度, 而该技术恰恰可以很好地支持具有突发性的可变比特率业务, 同时技术本身所拥有的设计已经充分考虑到了业务的服务质量问题, 因此ATM技术在视频业务上的优势是无与伦比的;SDH技术相比之下是最适宜进行实时性业务时分复用业务的, 速度快而且效率很高, 宽带利用率又为其这一优势增加一大亮点, 更加上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在技术上不断地发展成熟, SDH的固定速率信道水平, 该项技术越来越适合各种通信业务的承载;RPR技术在数据业务上有着绝对的优势, 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科学分配宽带, 与此同时该技术也支持空间复用技术以及统计复用技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网络稳定运营、正常使用的情况下, RPR技术甚至可以使宽带利用率相对于SDH还要提高3—4倍, 与此同时, RPR还可以对数据业务进行优化, 以便于更好地支持IP突发情况。在实时性要求的数据业务上面, RPR能够将不同等级的服务和基于不同的等级业务环保护功能来保障数据业务的及时性, 在保障实施性与故障倒换时间上面, 该技术甚至能够同SDH相提并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SDH技术对视频业务的承接能力, 目前数据视频监控市场的主要设备提供者都是将RPR系统构建在IP的MPEGZ的编码和压缩能力之上, 基于IP的储存、搜索、访问控制技术手段中, 此类系统所使用的摄像设备大部分也都能够直接提供MPEGZ编码, 由此可见RPR技术在承载视频监控系统时不仅能够省略大量复杂的映射过程, 也可以对用户进行严格的服务质量等级划分, 并在此基础上保障视频图像的清晰度和画面播放的流畅性。

3.2 光通信传输四种不同技术的不足与缺憾

OTN技术的最大不足之处就在于该技术设备是由一家垄断公司生产的, 产品一旦售出售后服务便只能依赖原设备的生产厂家, 而且, OTN技术的兼容性并不是很好, 一旦使用了此类技术, 与非OTN的网络连接能力就并不理想了;ATM技术在实时性业务与非实时性业务中宽带速度的滞后性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且该技术价格高、协议复杂, 在非实时性业务传输上面, 没有音频等低速接口也使得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使用接入设备;SDH技术接口单一、音频传播效果一般, 而且一般只能实现点对点的通信信道, 在共线式通信信道上面鞭长莫及。RPR技术具有诸多优势, 然而它的缺陷就在于, 业务接口上必须借助于接入设备才能够提供低速的数据接口。

3光通信传输网络四种不同技术的发展前景预测

OTN技术在我国本土的轨道交通领域已经被较多的使用, 但在油田和长输管线路上的运用还有待提高, 由于本技术是西门子的专利技术, 与其它的三种技术手段相比较为成熟, 该技术在专网需求方面的更新发展速度显然要比其他技术快的很多;ATM自身所需要的设备就很复杂, 随着网络IP技术的发展, ATM技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扰显然会多很多;SDH及MSTP技术方面就成熟多了, 这保证了该项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基础, 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更新该种技术的功能将必然越来越强;RPR作为一项新兴而且先进的技术代表, 目前尚未得到广泛、大规模运用的技术, 但可以预言的是, 这种技术普及必定是可预想的。

摘要:随着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与发展, 光纤通信传输系统正在向着占据更高的速度、更大的信息承载量、更长距离的传输能力方向发展, 文章在对光通信传输网络采用的四种不同技术 (MSTP、SDH+ATM、OTN、RPR) 进行介绍的基础上, 进一步综合比较各个技术手段的优势劣势以及它们所应用的领域, 希望对矿山通信事业的通信维护方面有所借鉴和裨益。

关键词:宽带利用效率,技术环网可靠性,承载业务能力,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赵光磊.2013年有线通信十大趋势预测[J].通信世界, 2013 (3) [1]赵光磊.2013年有线通信十大趋势预测[J].通信世界, 2013 (3)

光通信网络 篇11

首先要说的话题依然是3G。

经过2006年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大发展,目前全球已经有123个3G WCDMA网络,服务于8000万用户。可以说,经过数年的挣扎和低迷后,3G终于开始在全球大面积铺开。包括欧洲沃达丰、Orange、Telefonica、美国Verizon、Sprint、AT&T等在内的全球主要移动运营商目前都已经上马3G。

2007年,一些亚洲运营商的表现将非常值得关注。中国的3G问题今年将会趋于明朗化。根据中国政府的官方表态,“中国要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提供3G服务”,2007年已经是政府决策的最后时限——发几张3G牌照,发给谁,发放有先后、还是同时发,TD-SCDMA的问题如何处理……所有这些悬念在2007年都将获得明确的答案。退一步说,即便2007年相关部门仍然没有在中国3G牌照的关键问题上出台任何明确的举措,那么这种“无为”本身也会成为一种表态。

作为中国主推的全球3G标准,TD-SCDMA的发展在2007年将进入一个无比关键的时刻。政府最终将如何进行3G决策、给予TD-SCDMA何种程度的支持?TD-SCDMA技术标准如何进一步提高商用成熟度?如何充分利用2006年TD-SCDMA规模商用实验获得的经验,推动TD-SCDMA的商用化发展?如何以更大的力度调动国外设备制造商、终端制造商和运营商的积极性?这些问题将决定TD-SCDMA未来的命运。

已经推出3G的运营商们正在基于3G网络提供位置服务、信息服务、音乐下载及在线收听等业务,其中手机电视尤其引人关注。由于现有3G网络覆盖广、容量大以及终端使用普及,基于3G的单播服务对于初期移动电视市场来说仍是一个优先选择。

一些领先的移动运营商开始将3G UMTS网络升级到HSDPA,以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赢得先机。HSDPA/HSUPA技术的产生,就是为了解决WCDMA R99、R4版本在传输速率上的不足,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好能够体现3G特色的业务。此外,也可以应对来自WiMAX等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挑战。2006年全球已经有42个国家部署了73个HSDPA商用网,今年全球的WCDMA网络将进一步向HSDPA演进,这种演进对于3G的成败来说将至关重要。

WiMAX发展提速

WiMAX的出现推动了无线通信技术向下一代网络演进。2006年以来,随着移动WiMAX标准制定的完成,WiMAX的商用化进程开始提速,更加凸现了WiMAX对移动通信网络的竞争力。一些电信运营商已经开始试验或者建设商用WiMAX网络,2007年这个阵营将会进一步发展壮大。以英特尔公司为首的一批原本游离于通信行业之外的企业,则将借WiMAX打破通信行业的封闭状态,渗透到高速增长的通信和信息服务领域。

固网、移动走向融合

固网运营商仍然承受着移动、VoIP等新业务高速发展对传统固定话音业务造成的用户和收入分流影响,全球范围内的固网运营商仍将面临增量不增收的困境,加快转型和创新、寻找新出路的任务更为迫切。其中,宽带战略在固网转型中的核心地位愈加突出。基于宽带网络提供IPTV业务已经成为固网运营商增加营收、开拓新业务疆土的重点方向。

另一方面,IP技术的发展使固定和移动网络的融合逐渐成为现实。IMS的出现为运营商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场景:未来运营商可以构建一个固定移动融合网络,提供丰富、灵活的IP多媒体业务。作为面向未来多媒体通信的NGN核心技术,IMS不仅可将单一类型的移动网络融合到全IP,还是融合不同的网络——固网、移动网和企业网的基础。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开始利用IMS技术来构建自己的通信核心网络,IMS已经被看做传统PSTN向IP网、下一代网和VoIP过渡的关键。除了Spint、Cingular、MMO2等移动运营商外,包括英国电信(BT)在内的一些全球最大的传统固网或全业务网运营商也开始对IMS有所行动,2007年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

爱立信等领先通信设备厂商已经开始积极研究移动宽带与固定宽带融合的新业务。通过IMS核心架构,可以实现手机、固定电话、PC、笔记本电脑、电视机之间的无缝融合,打通蜂窝移动网络、固定话音网络、数据网络、无线宽带网络等不同网络之间的关节,在不同终端之间贯通话音、互联网、电视三大业务种类,最终实现“宽带无处不在”的梦想。

VoIP稳步推进

设备商对于VoIP的多年鼓吹和努力推动逐渐显示出成效。传统的PBX即将甚至已经成为历史,IP通信才是适应未来发展的主流技术。

企业用户对通信业务的综合需求牵引承载VoIP功能的IP PBX逐渐演变为企业网络系统的基础平台。在这个统一的IP平台之上,企业可以集成固定电话、即时通信、手机、电子邮件等各种通信方式,同时把ERP、CRM、OA等相关的IT应用与通信业务整合在一起。

2007年,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用户开始部署VoIP系统,它们分布在金融、保险、电力、零售、石油、教育、酒店等各行业。如何把各种有线、无线、数据、语音的通信业务融合得更好、更利于提高企业的通信效率,将是众多系统设备厂商及其合作伙伴努力的主要方向,其中一小部分先行者则将集中精力探讨如何实现企业的业务流程与通信业务的有机整合。

移动性迈向新高度

北电亚洲区总裁 潘捷 (Michael Pangia)

负责北电在亚洲区的整体营销策略及运营情况,服务北电已20年,曾先后在美国、加拿大、欧洲、加勒比海及拉丁美洲等地区任职于多个高级管理职位,包括北电全球企业网运营及服务副总裁、光网络产品部门财务副总裁等。

移动性近年来取得了其他任何技术创新所未曾有的进步,从而对电信业的发展前景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亚洲的大多数国家,移动用户已经超过了固网用户的数量,未来的趋势是在速度和宽带上将移动性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下一代无线网络(多称为4G)难以置信地将便携式游戏系统、数码相机和摄像机、DVD和MP3播放器、医疗诊断设备和导航系统等终端设备无线连接到互联网上,而WiMAX、HSDPA的长期演进(LTE)以及CDMA EV-DO版本C等技术将提供真正的移动宽带,并推动4G迈向成功。

WiMAX是4G的第一步,因而是万众瞩目的一项技术。移动WiMAX在速度和效率上都是当前商用3G蜂窝网络的3~5倍,而每比特的成本却仅为后者的十分之一。这项技术将帮助消费者随时随地接入宽带,让未来的笔记本电脑和PDA等终端设备同现在的手机一样可以方便地接入宽带和随身携带。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相互共享他们自己拍摄或从网上下载的电影短片,手机视频的爆炸性发展推动了大众对4G的兴趣。尽管当前只有6%的3G网络用户在通过手机观看视频内容,但许多地区的网络容量实际上已消耗殆尽。

4G宽带技术并非为每个家庭或企业用户提供一个宽带上网和数据连接,而是将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进行唯一的、私人的宽带连接的便利性。用户很快将根本感觉不到是在通过网络进行通信。

把移动视频从任意网络无缝传输到任何无线终端设备需要融合技术,而IP多媒体子系统(IMS)则提供了解决方案。IMS将智能网络转变为一个直观的网络(对终端、应用和接入方式都很敏感),提供了固网和移动网络间的增强型IP骨干网互连,并将多媒体服务的安全性、移动性和个性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城域以太网创新所支持的带宽能力不断提高,这也将影响IPTV的部署。将语音、多媒体和SIP技术融入观看电视的体验之中,将创建与众不同的IPTV服务,从而为服务提供商吸引用户,创造新的收益。IPTV的这个特色还将支持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互动广告功能——这是未来服务提供商收入的重要来源。

核心观点

WiMAX、HSDPA的长期演进(LTE)以及CDMA EV-DO版本C等技术将提供真正的移动宽带,并推动4G迈向成功。

VoIP助推语音2.0时代

In-Stat China电信分析师 李敏

负责电信网络领域的市场研究和分析,提供电信领域新技术、新市场的分析观点和研究报告。曾经从事过两年光器件以及光纤通信系统方面的研发工作,在城域网、3G传输网以及光分组交换等技术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

VoIP的出现使得语音成为基于IP连接的一种上层应用,同其他应用没有太大区别。这种模式的变化让更多的消费者不再因为选择运营商而选择语音服务,而是更倾向于因为应用而选择相关的语音服务;商业用户也正在考虑将语音业务当做一种纽带,把其他通信方式甚至是企业内部的IT系统整合在一起。VoIP正在将语音消费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与Web2.0类似,我们称之为语音2.0时代。

中国VoIP市场目前基本上还停留在第一阶段,众多虚拟运营商在市场竞争的夹缝里获得生存,但是地位相对比较尴尬。有线电视运营商在未来中国VoIP市场里会有很大的潜力。

VoIP在企业网中的发展相对比较顺利,因为在网络建设中,企业自主能力比较强,可以自由选择技术实现方式。在IP技术的安全、QoS等问题不断得到完善的时候,企业已经不再将VoIP带来的通信费用节约视为最关键的因素,到底可以从VoIP获得什么样的效率改善,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在企业需求的导引之下,VoIP的承载设备IP PBX越来越演变成企业网络系统的基础平台,在平台之上集成了电话、即时通信、电子邮件等外部通信方式,同时也基于统一的IP平台与ERP、CRM、OA等相关IT应用联系到一起。整合的力量是神奇的,企业也越来越感受到基础平台带来的切身利益,IP PBX市场的高速发展也正说明了这一点。In-Stat将企业PBX市场分为传统PBX、IP使能PBX(在传统PBX上增加IP功能)以及基于服务器的IP PBX。根据In-Stat的统计数据,从2002年到2005年,IP PBX在所有PBX出货量中所占的比例从12%增加至39%,IP使能PBX的出货量比例也增加了一倍;在2005年能提供VoIP的PBX(IP使能PBX加IP PBX)出货量已经超过了传统PBX,发展势头强劲。In-Stat预计,到2010年全球基于服务器的IP PBX出货量将会达到2800万线,占所有PBX出货总量的比例超过90%。

核心观点

企业已经不再将VoIP带来的通信费用节约视为最关键的因素,到底可以从VoIP获得什么样的效率改善,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

企业级无线局域网大发展

NETGEAR中国区技术经理 杨子江

全面负责美国网件公司在国内的售前以及售后技术支持工作,协助业务部门制定在中国区的产品和方案策略。曾在3Com公司从事三年多的技术支持工作,具备丰富的企业数据网络通信方面的经验。

2006年,无线局域网在企业级的部署发展相当迅速,越来越多的终端类型已内置Wi-Fi功能(包括手机、内置Wi-Fi的Skype硬件话机以及诸多专用型设备,内置Wi-Fi的笔记本电脑已相当主流),并且其数量也在快速增长。

总体来看,目前企业用户在部署企业级室内无线局域网时的典型考虑是:基于IEEE802.11g标准的产品,全面实施IEEE802.11i的安全策略,针对企业当中的不同应用考虑QoS服务质量体系以提供不同等级的服务,更多地采用基于IEEE802.3af的具网线供电能力的以太网交换机,以有线交换机的有线以太网络作为整体的有线分布系统来连接各个分布在不同位置的无线接入点AP,融入到企业整体的用户控制以及设备管理的控制体系当中,为多种不同的终端提供方便的无线接入,为各种不同的应用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

在2007年年内,由于支持更高速率的无线局域网标准 IEEE 802.11n并不会快速得到批准, IEEE 802.11g 54Mbps的无线局域网产品仍然是企业部署无线局域网络的主流选择。在2007年厂商会在其企业级无线局域网产品当中增强更多易于用户配置的安全功能,如增强的欺诈AP以及欺诈无线客户端的检测及防范功能。无线局域网会和有线的交换机网络构建统一的网络基础架构平台,成为一个安全的整体。同样,为了更好地协助用户在部署企业级无线局域网时合理控制RF,更多增强的RF协调控制功能将会在2007年的商业产品中出现。

从数据通信速率来看,未来的无线局域网产品将会越来越快,最近的产品将会提供高达600Mbps的数据通信速率;从安全保证功能来看,未来的无线局域网产品会设计IEEE 802.11i 功能,在具体的部署和实施时更为简易,从而促使中小企业级企业在部署无线局域网的同时也会部署相应的安全策略。

核心观点

2007年,IEEE 802.11g 54Mbps的无线局域网产品仍然是企业部署无线局域网络的主流选择。

充满活力的无线通信

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总裁 高瑞彬

负责领导公司的所有业务部门完成财务目标、制订并执行营销、销售和内外部沟通计划,还将实施战略客户管理、确保公司治理得到严格遵守、促进员工积极参与公司事务等。

2006年的无线通信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领域。中国3G和全球新兴的WiMAX浪潮让人们对这一市场保持着技术激情。网络融合继续进行着,多种技术、多种网络交叉整合让这一切看起来更加纷繁芜杂,但为用户提供的“无缝移动”体验却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加明朗。

3G终于进入了快行道,来自多家世界知名市场研究公司及权威行业机构的统计和预测数字都表明,全球3G用户数在2006年年底突破4亿!促成3G大规模普及的因素,应该归功于HSDPA和EV-DO为用户带来了他们真正渴望的3G体验。

WiMAX则是无线通信领域不得不提的另一个热门。自WiMAX标准802.16e获得批准以来,全球众多运营商都对试验和部署WiMAX方案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美国的Sprint Nextel、巴基斯坦的Wateen,还有刚加入这一行列的孟加拉国Agni Systems,都在大规模部署WiMAX方面成为了先驱,摩托罗拉为支持这些网络部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WiMAX的异军突起得益于它所提供的基于OFDM技术的全IP无线宽带解决方案,这将使现有的2G/3G蜂窝网络发挥最佳的效益。市场研究公司In-Stat预计,到2009年亚太地区的WiMAX用户将超过380万,设备投资达到19.8亿美元。这也让人们看到“无线宽带”这个前景光明的市场增长点。高速率、低成本、高频谱效率让无线宽带不论对于运营商网络、还是政府和企业的网络来说都独具魅力,它们也都在以不同方式“接近”无线宽带。

在诸多趋势之下,全球的无线网络赫然变得更加复杂,但“无缝移动”的愿景却更加接近。当然,这也使服务对于运营商、政府、企业来说变得不可或缺,这将成为无线通信市场新的增长点。在这一领域,那些拥有全面的网络设备和技术,全方位网络设计服务、优化解决方案和工具,并已经拥有了丰富经验的厂商,将有可能超越技术获得更多机会。

核心观点

在诸多趋势之下,全球的无线网络赫然变得更加复杂,但“无缝移动”的愿景却更加接近。

全面强化宽带策略

计世资讯通信产业分析师 胡玉玲

有6年市场研究经验。研究重点:用户消费行为研究、运营商客户关系管理研究、运营商新业务渠道发展策略研究、3G产业研究。对移动增值业务发展趋势、固网运营商服务转型策略、宽带产业发展趋势和营销策略有深入研究。

2007年,全球范围内的传统固网运营商仍将面临增量不增收的困境,加快转型和创新、寻找新出路的任务更为迫切。其中,宽带战略在固网转型中的核心地位愈加突出。对我国固网运营商来说,2007年是从宽带技术、内容、运营模式以及服务等方面加强储备的一年,为的是推出能够获得用户青睐的奥运宽带大餐,固网运营商的宽带营销策略将突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内容应用上,增值业务将成为宽带成长的助推器。丰富的业务应用是宽带赖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2007年,我国固网运营商将联合产业链的上下游,加强宽带增值业务应用的创新,促进宽带业务的良性发展。一些宽带增值业务,如宽带话音通信、在线游戏、宽带视频、网上教育、电子商务、电子金融、卫生健康服务将迅速发展,用户将真正体验到互联网的便捷性和丰富性,固网运营商的宽带增值业务收入占宽带收入的比重将明显提高。

二、在营销方式上,走出单一定价模式,侧重业务捆绑。固网运营商将主要通过业务捆绑的方式实现新业务营销,一方面利用资费套餐捆绑业务,即充分结合宽带增值业务,采取不同资费标准赠送免费增值业务的策略,吸引用户被动消费,或者针对不同用户推出业务捆绑的优惠收费服务;另一方面,还会通过关联业务捆绑的方式来达到提高用户对新业务的认知度和使用率的营销效果。

三、在宽带服务上,延伸服务产品化,体现ICT融合趋势。2007年,固网运营商将真正实现从单一的“宽带接入提供商”向全方位的“宽带服务提供商”的转变,在提供宽带接入服务的基础上,将服务范围延伸到用户端的软件、硬件、网络、服务以及咨询培训等方方面面。固网运营商将根据用户需求特点,采用自有资源或加盟商合作等模式,为宽带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服务内容主要包括:通过现场、热线、网络等方式,为用户提供上网基础知识的培训和咨询服务;提供电脑防杀病毒、防火墙等安全服务;提供计算机硬件维修导航服务;提供计算机外包维护支持等服务。

核心观点

对我国固网运营商来说,2007年是从宽带技术、内容、运营模式以及服务等方面加强储备的一年。

网络应用人性化

中国台湾《网络信息》杂志总编辑 谢至恩

长期观察IT业界发展,平日除了书写个人家庭博客之外,也经营个人科技博客网站—兔眼看天下(blog.libraene.com),对于观察IT业界趋势有着莫名的狂热。

2006年终于过去了,不论是Web 2.0、Security 2.0、Enterprise 2.0,甚至是Media 2.0等等,除了让许多人搞得头昏脑胀之外,也确实带动了IT业界的新思维。这一切并非平地打雷,而是建立在一层层的网络基础建设架构上,如高速路由器(Router)、新兴无线网络技术、整合型安全设备等,赋予网络使用者处理更多信息的能力。

进入2007年,又有哪些趋势发展值得注意?

1.千兆以太网全面取代10/100Mbps以太网。在局域网方面,原先标准的10/100Mbps 以太网络已经逐渐升级为千兆以太,客户端的网卡正逐渐换装成Gigabit Port。局域网的带宽容量大增,将带动企业关键应用系统迈向SOA标准,就算中小企业也倾向于开始考虑SaaS服务,成为推动软件业改革的新动力。

2. IPTV应用尚未起飞,并购却已开始。2006年全球因特网服务供货商的骨干网络不断升级,客户端的带宽容量也从2Mbps升级到8Mbps、12Mbps甚至筧庀送绲燃兜?00Mbps,创造出有利于IPTV应用的网络环境。针对多网合一(multi-play network)基础建设的网络设备商Redback被Ericsson以每股25美元的价格收购,爱立信显然相当希望能够取得在3G网络上部署IPTV应用的基础能力。当基础设备商与服务供货商分别在2007年完成布局后,IPTV将会在2008年开始收割。

3. 人性化网络总算开始被注意到。环绕在一般使用者身边已经有太多的无线网络标准,如电信等级的GSM、HSDPA、WCDMA、CDMA2000,与个人级的Wi-Fi a/b/g、802.11n、WiMAX、蓝牙、UWB、Zigbee,以及未来即将推出的Wireless USB标准,让使用者的手持设备的网络联机能力之高,已经开始超过一般使用者的负担。

因此,从2007年开始,Intel、Cisco等供货商将设法让使用者忘记无线网络的存在,透过VoIP、ENUM及漫游技术,帮助终端手持设备在各种无线网络标准中自由切换,使用者无须处理背后繁杂的技术问题,也不需考虑手持设备的应用种类,让网络使用更为人性化。

核心观点

光通信网络 篇12

关键词:4G通信,无线网络,安全通信

4G移动网络系统融合了多种无线通信技术, 可提供高速率、干扰小的通信环境, 由于4G网络的无线传播、开放性等特性, 其安全通信是整个4G移动网络系统的关键, 结合当前4G移动网络系统的安全现状, 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和策略, 推动基于4G通信的无线网络安全通信快速发展。

一、当前4G通信的无线网络安全问题

4G无线网络通信系统主要包括智能移动终端、无线接入网、无线核心网、IP主干网等部分[1], 这几部分的安全通信问题是造成4G通信系统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4G无线网络通信系统在管理、技术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改进, 但是在通信系统运行中还存在一些影响因素。例如, 无线网络的链接安全问题, 如果无线网络通信系统在链接过程中发生中断, 会严重影响无线网络的安全通信, 导致用户发送的重要数据信息中断, 甚至被网络黑客恶意入侵, 将一些攻击性病毒植入无线网络通信系统, 无线网络传输的数据信息很容易被篡改、删除等。同时, 4G无线网络通信系统的移动终端和用户之间的交互越来越频繁, 越来越多复杂, 移动终端是无线应用和各种无线协议最主要的执行者, 这使得4G无线网络通信系统面临着很多不安全的因素。

二、基于4G的无线网络安全通信策略

2.1做好安全防护

基于4G的无线网络通信应充分考虑多种因素, 如用户可移动性、系统可扩展性、兼容性和安全效率等, 做好安全防护, 如建立多策略机制、可配置机制、可协商机制和混合策略机制, 多策略机制是指结合不同应用场景采用不同安全防护措施, 如首次登陆无线网络和再次接入时必须要经过验证;可配置机制是指无线网络通信系统的合法用户江可根据自己的要求配置移动终端的安全防护选项;可协商机制是指无线网络和移动终端可自行协商安全算法和安全协议;混合策略机制是指结合各种安全机制, 如数字口令和生物密码相结合、私钥和公玥相结合, 以私钥确保无线网络通信系统切换过程的实时性, 以公玥提高通信系统的可扩展性。

2.2物理硬件防护

基于4G通信的无线网络系统应加强物理硬件防护, 减少可被入侵或者攻击的物理接口, 提升系统的集成度, 适当增加电压、电流检测电路, 避免物理攻击, 并且增加存储保护、可信启动和完整性检验等安全措施。

2.3优化网络设计

4G无线网络通信系统应尽量减少系统数据传输的时延和移动终端的任务量, 减少无线网络通信过程中每条信息数据长度和安全协议信息量, 避免过长的信息数据或者信息量过大延误系统通信, 并且相关安全防护措施应透明化, 明确无线网络通信系统的安全协议和安全级别[2], 便于用户了解和有效识别。

2.4无线接入网的安全措施

1、安全传输。

无线接入网和移动终端可加设置加密传输通道, 结合基于4G通信的无线网络系统的业务需求, 在用户侧和无线接入网中自主设置通信方式, 或者无线接入网可通过专用网络进行逻辑隔离或者物理隔离。

2、安全接入。

对无线接入网设置辅助安全设备或者有针对性地采取安全措施, 实现基于4G通信的无线网络系统的安全接入, 避免非可信移动终端随便接入无线网络。

3、身份认证。

无线接入网和移动终端之间构建双向身份认证机制, 从无线接入网连接移动终端需要经过数字认证, 移动终端在接入无线接入网时, 也应经过高可靠性的载体。

4、访问控制。

对无线接入网采用端口访问控制、物理地址过滤等技术措施[3], 设置4G无线网络通信系统的细度访问控制。

5、安全数据过滤。

安全数据过滤是无线接入网安全防护的重要手段, 在多媒体、视频等应用领域进行安全数据过滤, 可有效防范网络黑客恶意入侵或者非法数据占用无线接入网, 保护核心网络和内部系统。

6、统一审计和监控。

结合无线接入设备运行的实际情况和移动终端访问行为, 构建统一的审计和监控系统, 有效监控移动终端的记录异常操作、行为规律等, 保障无线接入网的可靠性和高效性。

三、结束语

当前, 4G通信技术的普及, 为了提高无线网络通信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必须重视基于4G通信的无线网络安全通信策略的设计, 结合当前存在的安全问题, 有针对性的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推动基于4G通信的无线网络安全通信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炜键, 孙飞.基于4G通信技术的无线网络安全通信分析[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 2014, 01:127-131.

[2]钱双艳.浅析4G通信技术的安全通信[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4, 12:293-294.

上一篇:研究生选课系统下一篇:技校生的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