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疑网络通信(精选7篇)
可疑网络通信 篇1
摘要:将复杂网络理论与金融反洗钱领域知识相结合, 创建金融交易网络;运用网络聚类、路径搜索及网络中心度等理论, 探索在金融交易网络中识别可疑金融交易社团、交易路径和关键客户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为我国金融领域反洗钱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复杂网络,可疑金融交易,金融交易网络
1 引言
国内外反洗钱工作的大量实践表明, 金融机构是反洗钱工作的“主战场”, 在发现洗钱可疑线索和甄别洗钱行为中起着核心作用。可疑金融交易是指交易的金额、频率、流向、用途、性质等有异常情形或特征的金融交易行为。利用金融机构洗钱一般是多个交易主体通过复杂的金融交易行为来完成的, 如何从海量客户信息及金融交易数据中有效识别可疑金融交易、可疑客户、可疑洗钱路径以及可疑洗钱团伙, 发现可靠的洗钱线索是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核心问题。这一问题能否有效解决, 直接影响着全社会反洗钱工作开展的成效。然而对金融机构来说, 依据现有的指导性识别标准, 要在海量数据中查找和发现洗钱客户或洗钱团伙, 在理论指导和应用实践上都会面临很大的困难。
本文将复杂网络理论与金融反洗钱领域知识相结合, 借鉴复杂网络社团划分的理论和方法识别可疑金融交易社团;运用Floyd算法对可疑金融交易路径进行搜索, 在网络中心度以及介数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可疑金融交易关键客户识别算法。本文研究对我国金融领域反洗钱工作有实际的参考价值。
2 可疑金融交易社团识别
金融交易网络是由银行客户组成网络节点, 由客户之间的资金交易关系形成网络边, 构成加权网络拓扑结构。边权重是根据指定时间段内两个客户节点之间的资金交易量和交易频率计算得出, 边权重的大小反映了两个客户节点之间的资金交易关系强度。在金融交易网络中, 两个客户节点间的资金交易量越大, 交易越频繁, 说明这两个客户的联系越紧密, 相互作用关系越强。
为了描述资金交易关系强度, 可将客户节点vi和节点vj之间边权重wij定义为:
其中, w1为交易量权重, w2为交易频率权重, 且w1+w2=1, 二者可根据专家经验或熵值法等计算得出;Tij表示客户与客户之间的交易量, Fij表示客户vi与客户v j之间的交易次数;Ti表示客户i的总交易量, T j表示客户j的总交易量;Fi表示客户vi的总交易次数, F j客户v j的总交易次数。
涉嫌团伙洗钱的可疑金融交易社团隐藏在金融交易网络中, 要有效识别洗钱团伙, 首先可以利用CNM社团结构算法对金融交易网络进行社团划分, 其次对金融交易社团的可疑度进行计算。本文分别从社团节点可疑性和社团模块性两个方面对金融交易社团的可疑度进行计算, 并根据可疑度对金融交易社团进行排序, 从而最终识别出可疑度相对较高的可疑金融交易社团。为此分别设立了社团可疑度均值和社团模块度两个指标, 并根据两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和指标值差异度的大小, 对金融交易社团的可疑度进行综合评估。社团可疑度均值是指一个金融交易社团的全部节点的可疑度的加权平均数, 权数是客户交易额占可疑金融交易社团的交易总额的比重。而社团模块度反映社团联系的紧密程度, 我们可以根据社团模块度这个指标评估社团的可疑度, 即社团模块度越高, 表明金融交易社团内客户联系紧密, 交易量大且频繁, 交易行为越可疑。
最后, 将社团可疑度均值和社团模块度两类指标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如果两类指标的排列顺序一致, 社团综合可疑度的排名则与两类指标的排列顺序相同。如果两类指标的排列顺序不一致, 则根据指标的重要程度和指标值差异度的大小对社团的可疑度进行综合评估。
3 可疑金融交易路径识别
根据国内外大量洗钱案件的调查研究发现, 洗钱表面看似复杂, 但是由于洗钱行为的宗旨明确, 大多是将巨额非法现金从一个或少数的账户开始, 中间经过错综复杂的转账和交易, 不管中间的过程多么复杂, 最终都会汇集到一个或少数的目标账户, 这个明显的特征给可疑金融交易路径识别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将一个可疑金融交易社团重新定义为一个有向加权网络, 网络节点之间的箭头方向表明了两个节点客户间资金交易流向的总体趋势, 边权重wi'j定义为wij的倒数, 即:w'ij=1/wij
表明两个客户间资金交易强度越大, wij越大, 则wi'j值越小, 该条路径作为为洗钱路径的可能性就越大。假设可疑金融交易社团的节点个数为l, 计算每个节点的出度和入度, 并排序, 用前n个出度较大的节点构成可疑交易起始节点集B, 用前m个入度较大的节点构成可疑交易目标节点集E (n和m可以作为参数) ;将起始节点集与目标节点集中的客户节点进行两两配对, 并用Floyd算法搜索两配对节点间的有向最短路经, 这些路径将成为可疑金融交易路径。
假设vi (vi∈B, 1≤i≤n) 是可疑交易起始节点集中的一个客户节点, v j (v j∈Ε, 1≤j≤m) 是可疑交易目标节点集中的一个客户节点, (v1..v k) 为可疑金融交易社团中除vi和v j外的节点。vi到v j可疑路径识别Floyd算法基本思想为:
设D (i, j, k) 为从vi到v j的以 (v1..v k) 集合中的节点为中间节点的最短路径的长度。
(1) 若vi到vj的最短路径经过点vk, 则
(2) 若vi到vj最短路径不经过点vk, 则
因此,
根据这一思想可以设计具体的算法, 找出可能的可疑交易路径。
4 可疑金融交易关键客户识别
网络中的关键节点指的是对网络起到关键作用的节点, 该节点的功能或者作用的减弱或丧失将会对整个复杂网络带来重大的损失或破坏。在可疑金融交易社团也会存在这样的关键节点客户, 他们在整个洗钱团伙中发挥重要作用, 如果这些可疑客户节点被去除, 可能整个可疑金融交易过程将难以继续进行。这些关键洗钱客户节点有可能是洗钱交易路径中的重要洗钱犯罪人员, 例如洗钱主谋, 也有可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中间转移者, 而这个客户在通常的分析下并不具备可疑性, 但是通过对整个交易网络的结构进行分析研究, 它对网络的构成影响非常大, 那么这个节点也叫做关键客户节点, 在反洗钱工作中要予以重点的关注。
可疑金融交易社团中的关键节点具有一般的复杂网络中关键节点所具有的统计特征, 如节点中心度, 接近中心度、介数中心度等等, 因此可以根这些中心度指标来识别可疑金融交易社团中的关键客户。 (1) 使用中心度来判断网络节点的重要程度, 则其表示网络中与该可疑客户节点有直接资金交易关系的其他节点数, 点度中心度越大, 则其影响的范围越大, 与其他人资金往来也就越密切, 因此节点也就越关键。 (2) 使用接近中心度来判断网络中节点的重要程度, 则其表示该可疑客户节点在网络中与其它节点最短路径之和越小, 则其接近中心度越高, 与其他人的关系就越直接, 因此该客户也就越关键。 (3) 使用介数来判断网络中节点的重要程度, 则其表示该可疑客户节点在网络中其他节点对最短路径上出现的次数, 这种次数越大, 则其影响范围越大, 与其他人资金往来也就越密切, 因此节点也就越关键。
可疑金融交易社团中的关键节点不仅具有网络中心性的结构特征, 也会表现在资金交易量大、资金交易频繁等边权重上。节点的中心度越高, 节点的影响力则越大, 节点也就越重要, 这个指标充分考虑了可疑金融交易网络的结构特性。客户与其他网络节点的边权值越大, 客户越可疑, 就应该在交易网络中给予更大的关注, 即该客户对可疑金融交易社团的构成来说越关键。因此, 本文充分考虑了可疑金融交易社团中关键客户在网络结构和边权重这两方面的特性, 将其反应在一个关键度指标中, 通过计算该指标的大小来区分客户在可疑金融交易社团中的重要程度。客户节点vi的可疑关键度Ki定义为
其中, B (vi) 为节点vi的介数, wij为节点vi与v j之间的边权重, n表示网络中与vi相连的所有节点的个数。
5 结语
目前在我国的金融反洗钱工作实践中, 金融机构一般都会按照央行规定的可疑交易标准向央行报告可疑交易, 然后再由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在这些可疑交易的基础上, 结合实际经验, 经过充分的主观分析判断后发现涉嫌洗钱的重点可疑交易。通过人工在大量的可疑交易报告发现重点可疑交易, 不仅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时间等各种成本, 而且效率极低。在反洗钱资源和时间有限的情况下, 为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突出重点, 利用数据挖掘及复杂网络技术, 借助于计算机自动识别可疑金融交易是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汪小帆, 李翔, 陈关荣.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局.中国反洗钱报告 (2009) [R].北京:中国人民银行, 2010.
[3]Newman M E J.Fast algorithm for detecting community structurein networks[J].Phys.Rev.E, 2004, 69 (066133) :1367-1371.
咸丰:敢用“可疑之人” 篇2
19岁的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在面对37岁的洪秀全和声势浩大的太平军时, 想用林则徐, 结果林则徐路过广东时就病死了。接着想用李星沅, 结果李星沅也病死了。再派一个人, 是军机大臣赛尚阿, 他只训练过阅兵时的仪仗队, 到了广西, 只敢躲在省城里。没人可用了?不是。用广西提督向荣。向荣很牛吗?太平军就是广西闹起来的, 向荣和广西巡抚闹意见, 在永安围困太平军时, 又留了条口子, 让太平军突围了。换了崇祯皇帝, 估计也该问斩, 但咸丰没有杀他, 还升了他的官。向荣一路追着太平军到了长沙、又追到湖北, 一直追到南京, 在南京城东的要塞孝陵卫扎下了江南大营。虽然向荣总是慢半拍, 但向荣还是把江南发达地区通向南京的要道给卡住了。咸丰这时也觉得向荣能力不足, 不能担当重任。又派了个钦差大臣, 不过不是来“搞渗透”“掺沙子”的, 是带着一支精兵来帮忙的。谁呢?就是在广州私下和英国人议和被处分的琦善。琦善也是个慢半拍的人, 太平军到武昌了, 他还在河南;太平军到南京了, 他也来了;他在扬州扎下了江北大营, 总算把南京通往北方的要道也卡住了。
犯过错误的、有缺陷的, 将来还可能犯错误的“可疑之人”可以用。那么, 可能威胁自己地位的人可以用吗?也可以。咸丰就做到了。
咸丰用得最好的人, 当然是曾国藩。曾国藩刚帮办团练时, 就有人打小报告, 说他过去是高官, 但现在爷爷死了在家守孝, 只是个百姓, 一平头百姓有这么大号召力, “不是国家之福”。这个小报告太狠毒了, 人家刚开始为你工作呢, 先担心他将来成绩大了、势力强了会威胁自己的地位———这也是不少领导人最担心的。咸丰听了显得很紧张, 但他还是让曾国藩放手去做了。后来的效果大家也看到了, 证明他没有错。
波音飞机可疑性故障分析 篇3
一、波音飞机常见可疑性故障
波音飞机在航空事业中应用最多, 对波音飞机常见可疑性故障的调查对研究波音飞机有重要意义。
(1) 发动机系统可疑性故障。波音737-700/800型采用的是发动机引气系统, 以该机型为例:波音飞机正常状态下的引气压在:32±6 psi~42±8psi之间。一旦引气压力不在这个范围以内, 发动机就会出现故障。其常见的发动机故障类型有:引气电门不能及时关闭、引气压力高或低、引气压力为0、引气时左, 右管道压力有差异、引气脱开灯不灵敏等等。 (2) 燃油系统故障。一方面燃油系统漏油故障, 波音飞机漏油安全隐患往往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安全事故。也是波音飞机中频发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燃油箱的漏油的表现为:外漏、内漏燃油箱内的电气导线导管渗漏三种。 (3) 电气线路方面的故障。以波音737—300/500型为例。电气线路由导线、连接板、插头和插座、开关、继电器组成。导线和连接板主要因腐蚀、高温、振动磨擦等极易发生故障。插头和插座是飞机上必不可少的电线路装置, 其中拆换插头和插座、安装位置不当、安装外部环境差等等都是导致插座和插头出现故障的主要原因。飞机上重要的开关是跳开关, 其主要作用是保持电流在正常的范围内, 但因为开关出现问题直接影响到飞机安全等等。 (4) 综合控制系统故障。综合控制系统发生故障表现在:不能有效接受雷达信息, 软件方面存在缺陷、显示设备显示数据有出入, 控制中心指令不能有效执行等等。最后, 但从综合控制系统来说, 该系统也还需要不断完美, 系统在技术方面的缺陷也是造成飞机故障的原因之一。
二、波音飞机可疑性故障的检修策略
(1) 发动机系统可疑性故障的检修及保养。针对引气电门不能有效关闭可疑性故障, 要重点排查:一是电线路系统是否处于正常水平, 重点排斥线路和跳开关, 空调组件及附件等等。另一方面, 检查指示器系统是否处于正常水平。定期的电线路测量保养就能有效控制。针对引气压力高导致的发动机故障, 先检查传感器在依次检修引气系统管道并测量线路。 (2) 燃油系统故障。燃油系统渗漏的检查方法有:滑石粉检查法检查是否有渗漏, 为查找具体的渗漏位置可以采取吹气法。在这两种方法都无效的方法下采用吹高压气法、借助染色剂剂法、内部增压外部涂泡沫法、空心螺栓法等备用方法。针对燃油系统故障的检修, 一般情况下的渗漏先找出准确的渗漏点, 将原有密封胶清除在用波音标准胶重新密封处理。在飞机的日常维护中要特别注意维护燃油箱周围的导线, 确保导线密封完全, 避免导线跳火。 (3) 电气线路方面的故障检修。对波音飞机电气线路方面故障的检修主要在日常的维护中。建立科学的电导线维护规范定期开展有效的电气线路维护。为避免腐蚀对电气线路的损害, 最有效的手段是机务人员定期定检、定期清洁。因高温、摩擦对电气线路的影响, 其主要措施也是防范于未然。对出现问题的电气线路及设备要及时更换。预防是降低电气线路故障的关键。 (4) 综合控制系统故障的检修。综合控制系统故障一定程度上也是综合问题。在做好波音飞机各个模块科学养护的基础上, 综合控制系统故障发生的概率也会降低。同时波音飞机综合控制系统也在不断改进。信息传导的线缆逐渐改用光纤, 大大提高了信息传导的速率和精度。关于综合控制系统的软件也在不断完善中, 各国在该方面的研究也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波音飞机的综合控制系统是目前最先进的控制系统, 在飞机控制系统的选择方面要选择安全稳定的系统, 飞行安全是检验一切的标准, 切不可一味最求新技术、新发明。
三、结束语
波音飞机可疑性故障分析是当前备受关注的话题, 也是航空事业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建立科学有效的波音飞机养护守则, 对飞机进行科学养护和检修, 不仅能大大降低飞机的维修成本, 还能大大提高飞机的安全性能。
摘要:本文先分析了波音飞机常见可疑性故障, 并对波音飞机可疑性故障的提出了检修策略, 对波音飞机的日常养护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波音飞机,可疑性故障,检修,养护
参考文献
[1]高天柱.波音737飞机燃油系统漏油故障分析及处理[J].航空维修与工程, 2009 (05)
[2]臧天翊, 娄春华.波音737-300/500型飞机电气线路方面的故障分析与排除[J].民航科技, 2000 (01)
可疑焦亚硫酸钠过敏反应1例 篇4
患者男, 18岁, 因“右下唇部外伤半小时”于2013年11月4日就诊。既往体健, 半年前曾因下颌部外伤行利多卡因局麻下清创缝合, 无不良反应;有破伤风免疫球蛋白过敏史。半小时前患者右下唇受外伤。检查:右下唇部贯通伤, 唇部肿胀, 未有异物刺入, 咬牙合关系正常。处理:常规消毒后, 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 (法国碧兰公司生产) , 行颏神经阻滞麻醉, 回抽无血, 注射1ml。术后 (约注射麻醉药20分钟后) 患者突然出现晕厥, 心率增快, 肢体抽搐, 舌体水肿, 口腔内出现分泌物, 心率112次/min, 呼吸26次/min, 血压93/51mm Hg。考虑为药物过敏反应, 立即送急诊室抢救, 保持患者侧卧, 吸氧4L/min, 给予地塞米松10mg肌注, 氢化可的松注射液10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10分钟后, 症状缓解, 心率97次/min, 呼吸21次/min, 血压117/69mm Hg, 听诊心肺正常;1小时后, 症状完全消失, 意识恢复;留观10小时,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未诉不适, 自行离院。
2 讨论
患者注射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20分钟后突然出现肢体抽搐、血压下降、晕厥等严重反应, 考虑为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过敏所致。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为复方制剂, 其组分为每支1.7ml含盐酸阿替卡因68mg与酒石酸肾上腺素17μg (以肾上腺素计) 。辅料:焦亚硫酸钠、氯化钠、盐酸、氢氧化钠、注射用水。肾上腺素用量过大 (>300μg) 或皮下注射侵入血管, 可引起血压升高、心悸、头晕、心律失常[1]。该患者注射的肾上腺素约为1 0μg, 为微量, 并且出现血压下降, 症状不相符, 可排除肾上腺素过量反应的可能。
盐酸阿替卡因用量过大或快速注入血管, 可出现中毒症状, 成人通常剂量为0.5~1支, 1ml属适当剂量;若患者对该麻醉药物过敏, 亦可出现过敏反应。鉴于患者对利多卡因未发生过敏反应, 而阿替卡因与利多卡因同为酰胺类局部麻醉药, 具有相同的功能基团, 故基本可排除阿替卡因引起的过敏反应。辅料焦亚硫酸钠, 能保持或增加活性成分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但焦亚硫酸钠可能引起过敏反应或加重过敏反应, 有过敏体质的人对此非常敏感, 而患者有破伤风免疫球蛋白过敏史, 为过敏体质, 综合考虑, 患者的过敏反应可能由焦亚硫酸钠引起。
此例提示: (1) 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属于酰胺类局部麻醉药, 说明仍有可能会发生过敏反应; (2) 患者首次使用麻醉药物未发生不良反应, 再次接触同类药物时仍可发生过敏反应; (3) 过敏反应发生时间存在个体差异, 应用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后应适时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 (4) 焦亚硫酸钠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过敏体质和哮喘患者应慎用。口腔科医生在使用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时应遵循说明书的用法用量,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对有可能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尤须高度警觉, 必要时可以注射使用剂量的5%~1 0%进行试验或者更换其他局麻药物, 以免引发严重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可疑网络通信 篇5
医疗器械作为医疗、科研、教学等活动的物质基础,已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中,但是使用医疗器械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加强对医疗器械上市后的监测和管理,控制医疗器械的潜在风险,保证安全有效地使用是非常必要的。我院从2006年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以来,做了以下工作。
1.1 完善监测制度,明确报告责任
为做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快速有效地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医疗器械采取控制措施,自2006年以来医院先后制定《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保密制度》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应急预案》等一系列相关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一方面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报告范围、报告原则、报告责任人、报告格式、报告程序、报告时限、保密款项和应急处理等进行详细规定,另一方面则起到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和提高效能的作用。
1.2 健全机构建设,完善监测网络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涉及到医院各个临床、医技科室,为实现资源整合和统一管理,医院成立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领导小组,组织和领导全院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办公室,主要负责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收集、汇总、网络上报和数据分析等日常工作。医院在各临床、医技科室设立监测点,每处监测点都设立监测员,监测员组织本科室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目前我院共设立98处监测点,106名监测员,在全院内建立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网络,为监测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2 报告结果及原因分析
2.1 报告结果
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医院在全面监测基础上,把第二类、第三类的器械列为重点监测范围。3 a上报的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共226例(见表1),涉及到注射器、输液器、血压计、多参数监护仪、胎心监护仪、洗胃机、呼吸机、注射泵、透析机等45种医疗器械,引起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医疗器械类别和构成比见表1。
我们对3 a的报告数据统计、分析,并进行排序,发现一次性注射器上报数量最多,下面是前6位的医疗器械及不良事件表现(见表2)。
2.2 原因分析
对3 a内发生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进行分析,设计存在缺陷为主要因素的39例(约占17%),产品质量问题为主要因素的160例(约占71%),使用说明等有问题导致使用不当的27例(约占12%)。
2.2.1 设计缺陷
设计缺陷包括设计策划、设计评审、设计验证、设计确认、未履行风险分析原则等诸多环节中存在的缺陷,例如所选择的材料不具有预期的适用性。有些缺陷是由于现有方法学,如安全性评价方法、临床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等而难以避免的[1]。按照质量管理的标准,设计过程的控制主要是控制设计策划、设计输入、设计输出、设计评审、设计验证、设计确认、设计修改[2],实际的使用过程是对产品的最终确认过程。医院上报的监护仪自动关机、微量注射泵开机后持续报警等,经调查确认,属于生产厂家的设计存在缺陷。
2.2.2 产品质量问题
制造过程中受到设备、人员、工艺、材料、环境及检验的影响,医疗器械许多材料的选择,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生物相容性、放射性、微生物污染、化学物质残留、降解等实际问题[3]。科室上报的输液器过滤器漏水、注射器乳头与针头连接不牢而频繁脱落、微量注射泵外壳易损、监护仪心电导联线不耐用等不良事件,经医学工程人员判断分析都是产品的材料问题或质量问题。
2.2.3 使用说明等有问题导致使用不当
在医疗器械的标签、使用说明书中存在错误或缺陷;产品标志、说明书不明确导致错误操作。上报的多参数监护仪心电波形干扰大,主要是由于操作说明中未能强调电极片要与患者皮肤有效接触导致。
2.3 总结
上述3种原因主要是由于医疗器械上市前研究、试验的局限性所致,医疗器械上市前的研究和临床试验,因受医学伦理、社会条件、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普遍存在研究时间短、试用例数少、对象范围窄、人群选择偏倚等问题,因此医疗器械潜在的问题只有在产品投入市场、大量人群长期使用后才可能被发现[1]。
3 对策建议
3.1 加强医疗器械安全管理
国家对于医疗器械的生产、检测及使用有严格的法规要求,医疗器械在上市前,国家委托有实验条件的机构对其安全性、有效性、质量的可靠性进行临床性能测试和效果评价。但是被批准上市的医疗器械只是一个“风险可接受的产品”[4],只有通过在各种不同环境中长期和大范围地使用才能暴露缺陷,所以医疗器械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一定比例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要及时发现,报告这些问题并找出问题的原因,及时改进工作流程和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医疗人身伤害,保证医患安全。
3.2 加强培训和宣传,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认识
一些医务人员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认识不够或认识有偏差,担心会引起医患纠纷,会给科室、医院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等,而不愿上报。为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认识,增强监测的积极性、主动性,医院积极开展专业知识培训,每年都邀请专家来院讲课,使医务人员学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掌握不良事件内涵,熟悉不良事件的主要表现,提高对不良事件的应对能力。
为做好宣传工作,医院利用《医院信息》和医院内部网络等途径进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知识的宣传。在院内网站上制作《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知识专栏,及时更新相关内容。医院通过长期持续地培训和宣传,不断转变医务人员的错误观念,增强对监测工作的责任感,提高风险意识和上报意识。
3.3 根据专业特点,做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
按照《医疗器械分类目录》,我国医疗器械共分43个大类,258个小类,涉及物理、化学、材料学等基础科学,技术领域的广泛性、技术水平的高度性决定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原因的复杂性及分析评价工作的难度。为确保做好监测工作,医院根据医疗器械专业特点,充分发挥医学工程人员这一队伍的专业技术优势,他们在全院内正常进行维修保养、计量检定的同时,一方面为科室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帮助科室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和上报工作;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医疗设备维修记录将科室没有上报的进行补报,从而减少漏报。据统计,2008至2010年医学工程人员上报数量为总数量的38%,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4 加强与厂商沟通,减少不良事件发生,避免不良事件的扩大化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办公室定期对收集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表进行统计分析,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预测判断。对于已经出现、存在风险的医疗器械品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办公室及时与医疗器械厂家沟通,就存在的问题向厂家提出合理化的要求或建议,要求其限期调查和解决。例如,在微量注射泵外壳质量不耐用、胎心监护仪低频段胎心率偏高和高频电刀的输出功率误差等问题我们向厂商提出建议,都得到了解决。
3.5 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应对能力
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多是在使用中反映的设计缺陷或质量缺陷。医务人员在使用医疗器械前应经过专业的培训,详细阅读使用说明,了解产品的作用和注意事项,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针对呼吸机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医院联系厂家对医务人员进行使用培训;洗胃机洗液量和抽液量存在偏差,要求护理人员操作时认真观察。同时与生产厂家联系,督促其采取改进措施,从根本上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4 结语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在我国起步晚,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管理研究是一项新的内容。本文介绍我院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方法和管理思路,希望引起同仁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重视,目的在于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风险的认识,加强医院监管力度,科学用械,安全用械,保障医患安全。
参考文献
[1]付泽武.对当前我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思考[J].医学信息,2010,23(5):1 372-1 373.
[2]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S].
[3]韩月红,王学艳,胡成.临床护理中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分析与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0):924-926.
可疑网络通信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10例, 压疮均为院外带入, 其中男7例, 女3例;年龄38岁~82岁。诊断:脑出血4例, 脑梗死3例,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例,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1例。20处压疮部位:左髂部5例, 右髂部5例, 尾骶部8例, 左侧胸背部2例。3处压疮者3例, 2处压疮者4例, 1处压疮者3例。根据四期压疮分期方法, 入院当时压疮评估均符合炎性浸润期 (Ⅱ期) 的特点, 判断为Ⅱ期压疮。
1.2 压疮处理及预后
10例病人入院后均使用气垫床, 20处压疮给予泡沫敷料或水胶体敷料保护。暗紫色皮肤或水疱表皮破损, 露出红黄混合色创面后均予水胶体敷料保护, 2d~3d更换敷料1次。换药1个月后, 压疮创面颜色及大小无变化10例, 脂肪液化、创面深达肌肉层8例, 创缘不同方向出现4cm~8cm不等潜行2例。2例病人因病情严重自动出院, 4例病人原发疾病好转, 转当地医院治疗, 4例未出院病人10处压疮, 根据病人经济条件及意愿不同, 经清创、藻酸盐、德湿威、碘仿纱条等敷料处理。压疮愈合时间68d~380d, 平均208d。
1.3 病人或家属态度
10例病人或家属对于入院时局部表皮完整, 只是皮肤颜色改变, 最后压疮出现深腔、长时间不愈, 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抱怨及不满意。
1.4 护理人员压疮分期知识调查
2012年10月某压疮培训班32名护理人员对308d愈合的入院时压疮照片在培训前后进行压疮分期评估调查。32名护理人员:护士6人, 护师10人, 主管护师13人, 副主任护师3人。培训前判断为Ⅰ期压疮3人, Ⅱ期压疮26人, Ⅲ期压疮3人。培训后:32人均判断为可疑深部组织损伤, 认为更新后的压疮分期简单明了, 更容易判断。
2 讨论
传统的压疮分期方法无法从解剖学或组织受损的严重度准确的评估判断, 因而常常导致护士陷入不会对压疮进行准确分期的困惑[4]。本组20处压疮入院时评估为炎性浸润期 (Ⅱ期) , 但最终清创换药均发现坏死已深达肌肉层, 从Ⅱ期压疮转变为Ⅳ期压疮, 长时间不愈, 清创、换药护理工作量增加;家属不理解、不满意、抱怨, 认为是处理及护理不当所致, 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明显增加。Daniel等研究发现, 肌肉及脂肪组织比皮肤对压力更为敏感, 肌肉因其代谢活跃而最先受累, 最早出现变性坏死[5]。根据此研究结果, 可以解释本组压疮局部皮肤紫褐色颜色改变、基底坚实所反映的组织受损的实质。对于本组10例病人, 护理人员花费较多时间从压疮发生病因、病理等知识进行解释沟通, 并通过精心的治疗及护理, 最终才得到家属及病人的理解及配合, 避免了纠纷的发生。
推广使用更新后压疮分期方法, 有助于提高判断压疮分期的准确性, 减少纠纷发生。2007年NPUAP对压疮分期系统进行更新, 将压疮分为6期, 即:可疑深部组织损伤期、Ⅰ期~Ⅳ期和难以分期压疮[1]。更新后的压疮分期方法不但有组织累及深度的描述, 而且有累及组织结构的描述。其中的“进一步描述”将特殊的影响因素也加以区分, “特别说明”更是将临床区分有困难的问题给予澄清, 便于护士识别, 对临床护理实践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近年来, 国际上有许多杂志发表了NPUAP更新的压疮定义和分期, 说明NPUAP更新的压疮定义和分期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6,7]。其中“可疑深部组织损伤”定义内容是:皮下软组织受到压力或剪切力的损害, 局部皮肤完整但可出现颜色改变如紫色或褐红色, 或导致充血的水疱, 与周围组织比较, 这些受损区域的软组织可能有疼痛、硬块、有黏糊状的渗出、潮湿、发热或冰冷, 损伤的演变可能由一个暗黑色创伤上的小水疱开始, 即使给予适当的治疗, 损伤处也可能会急速转变至暴露皮下组织[8]。调查32名护士对1例明确有深部组织损伤的压疮在培训前使用传统方法分期, 有9.4%判断为Ⅰ期压疮、81.3%判断为Ⅱ期压疮、9.4%判断为Ⅲ期压疮, 存在一定差异。培训后, 使用更新后压疮分期方法评估, 100%判断为可疑深部组织损伤, 一致性高。另外, 本组所处理的20处压疮如用“可疑深部组织损伤”定义, 可以更加精确、清楚和简洁地说明组织受损的程度, 护理人员易于评估判断, 与病人及家属沟通解释时也易于使其理解和接受, 可减少误解及纠纷发生。本组压疮分析也提示, 部分传统压疮分期中的Ⅱ期压疮, 在判断时应特别注意有无深部组织损伤。
3 小结
综上所述, 通过20处有明确深部组织损伤压疮使用传统压疮分期方法及2007年NPUAP更新后压疮分期方法判断对比, 更新后的压疮分期方法对临床护理实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有助于护患沟通, 减少纠纷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可疑深部组织损伤压疮分期临床应用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院外带入10例病人20处压疮处理过程及预后、病人及家属态度, 比较压疮分期更新前后护理人员的评估差异。[结果]更新前传统的压疮分期方法, 特别是部分Ⅱ期压疮, 往往存在深部组织损伤, 沟通不到位, 极易发生纠纷。[结论]更新后的压疮分期护理人员更容易掌握及判断, 特别是可疑深部组织损伤压疮的判断, 在对压疮治疗、预后等进行护患沟通时, 更容易使病人及家属理解, 有助于减少纠纷发生。
关键词:深部组织损伤,压疮,护理
参考文献
[1]National Pressuer Ulcer Advisory Panel.2007national pressure ulcer staging definitions[J].World Council of Enterostomal Therapists Journal, 2007, 27 (3) :30-31.
[2]徐小兰.护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206-211.
[3]唐维新.实用临床护理“三基”理论篇[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100.
[4]蒋琪霞.压疮命名、定义和分期的更新对临床的指导意义[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16 (9) :1111-1112.
[5]张世明.压疮研究新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1995, 14 (5) :193-194.
[6]Black J, Baharestani M, Cuddigan J, et al.National Pressure Ulcer Advisory Panel’s upated pressure ulcer staging system[J].UrolNums, 2007, 27 (2) :144-150.
[7]Daniel B, Ashkan J.Pressure ulcers:Prevention,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J].Am Fam Physician, 2008, 78 (10) :1186-1194.
可疑网络通信 篇7
一、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的主要内容
我国的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主要规定在《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中 (以下称《管理办法》) 。它指定我国金融机构提交的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的接收主体为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具体又可以分为大额交易报告制度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大额交易报告制度, 是指凡在规定金额以上的交易, 不论是否异常都要向中国人民银行报告的制度。《管理办法》对“大额”的标准做了具体规定。可疑交易报告制度, 是指当金融机构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有关指标, 或者怀疑与其进行交易活动的款项可能来自犯罪活动时, 必须迅速向中国人民银行报告的制度。《管理办法》具体列举了一些可疑交易标准, 其中适用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有18项, 适用于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的有13项, 适用于保险公司的有17项。除列举的情形外, 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发现任何交易的金额、频率、流向、性质等有异常情形且经分析认为涉嫌洗钱的, 或是有合理理由认为交易或者客户与洗钱、恐怖主义活动及其他违法犯罪活动有关的, 都应提交可疑交易报告。
二、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的两大问题
(一) 成本高昂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反洗钱报告2007》的数据显示, 2007年, 中国人民银行全年共检查了3.36亿笔金融交易, 其中金融机构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提交的大额交易报告就高达2.1亿笔。然后中国人民银行从这庞大的数据中筛选出1534条重点可疑交易线索展开反洗钱调查, 最后将资料移送给侦查机关报案的有544起。如此算来, 侦查机关接受线索只占金融机构所检查报告的0.00162‰, 这一方面在让我们赞叹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时, 一方面又让我们不得不产生怀疑:如此海量的报告额, 反洗钱机构能否有效识别洗钱的犯罪行为?此外, 据银行业内部人士估计, 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对上报的可疑交易进行初步辨别的单笔平均成本为120元人民币甚至更高。可见央行为了分析识别这些报告所付出的成本相当巨大。那么, 为什么会有如此庞大的报告量呢?笔者认为, 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
1.大额交易报告制度自身性质所决定。大额交易报告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大额”的标准一目了然, 而不像可疑交易报告制度那样有着复杂的“可疑”标准。然而实际上大额交易和洗钱犯罪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绝大多数大额交易都是正常交易。但是考虑到我国金融机构中工作人员识别可疑交易的能力和经验普遍不足, 为了防止大量漏报, 我国立法部门反复讨论以后最终决定同时采取大额和可疑交易两种报告制度。而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 有着为数众多的金融机构以及数量庞大的金融交易量, 现行大额交易报告制度对“大额”给出的一刀切的标准, 在方便各地金融机构上报的同时, 不可避免的会使大量的正常交易也被报上去。
2.报告义务主体从银行扩大到非银行类金融机构。2007年10月1日, 证券期货业和保险业金融机构开始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报告大额和可疑交易, 虽然他们当年上报的笔数跟银行上报笔数比起来微不足道, 但随着大额和可疑交易制度在这两个行业中的广泛、深入执行, 他们在未来的上报量必将会显著增多。
3.金融机构防卫性报告心理盛行。根据《反洗钱法》的规定, 对不按规定执行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的金融机构将会面临罚款。金融机构为了自我保护, 其占优策略必然为“拿不准就报”、“报比不报好”、“多报比少报好”, 而不论其所上报的交易或者行为可疑与否, 其结果自然是大量的正常交易被草率的当作可疑交易上报了。
(二) 对客户的个人隐私保护不足
我国法律目前并没有对隐私权作出明确规定, 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采取了间接、分散的立法方式。反映到金融领域中, 为客户保密的法律条文散布在多部法律法规里, 并几乎都是一些原则性的、笼统的规定。如《商业银行法》第29条第1款规定, 商业银行办理个人储蓄存款业务, 应当遵循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存款人保密的原则。面对银行保密义务和反洗钱义务之间的矛盾, 个人利益理应适当让位于基于公共利益的反洗钱工作, 所以各国纷纷出台关于反洗钱免责制度的规定, 我国也不例外。但遗憾的是, 我国的反洗钱免责制度同样规定得模糊不清。《反洗钱法》第六条规定:“履行反洗钱义务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提交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 受法律保护”。但是, 何谓“依法提交”?是否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所有的提交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保护?我们不得而知。《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第十五条的规定:“金融机构对按照本办法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提交的所有可疑交易报告涉及的交易, 应当进行分析、识别, 有合理理由认为该交易或者客户与洗钱、恐怖主义活动及其他违法犯罪活动有关的, 应当同时报告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 并配合中国人民银行的反洗钱行政调查工作。”但关于什么是“合理理由”, 至今缺乏一个合理的判断标准。表达方式如此模棱两可的反洗钱免责制度无疑给了金融机构一块免罪金牌, 为了迎合监管当局的反洗钱要求, 金融机构极有可能蜕变为“白领警察” (white-collar police (1) ) , 毫无顾忌地侵犯客户的隐私。
三、对完善我国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的建议
针对我国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出现的以上两个问题, 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 逐步将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统一为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我国现阶段保留大额交易报告制度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它能更为完整全面的收集信息, 给妄图洗钱的犯罪分子以极大震慑。但随着各金融机构识别可疑交易的能力经验不断提高, 大额交易报告制度所发挥的反洗钱作用将会越来越小, 而其成本高昂、易于被犯罪分子所规避等副作用却会越来越明显。实际上, 纵观现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中对“可疑”标准所做的规定, 已经覆盖了相当一部分大额交易。所以笔者建议在五到七年内, 取消大额交易报告制度, 将大额现金交易纳入到可疑交易报告制度中, (2) 再进一步完善可疑交易报告制度中“可疑”的标准, 使之更加细致准确具有操作性, 这样, 即使只拥有可疑交易报告制度, 也能充分满足我国反洗钱的需要, 并能让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从上报的海量的交易信息中解脱出来, 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二) 完善金融机构反洗钱的合理激励机制。在反洗钱中, 监管当局和金融机构之间是委托——代理关系。虽然执行交易报告制度给金融机构带来了不小的成本, 但因为法律的强制规定, 所以金融机构不得不承担其反洗钱的义务。这样, 监管当局和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着目标上的不一致, 前者是为了反洗钱, 而后者仅仅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化解被罚款的风险和可能的信誉损失。这种目标上的错位自然会导致金融机构防卫性报告心理盛行, 把报告这种反洗钱的手段当作自己的目的。要想改变这种局面, 就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让金融机构从“要我报”转变为“我要报”。具体说来, 可以将反洗钱工作中查获的资金继续在原金融机构存放一段时期, 这样不至于使该金融机构因为执行反洗钱任务而令自己损失一笔客户的资金;同时将犯罪资金的一部分作为对该金融机构的奖励。此外, 对那些报告质量较高的金融机构给予政策上的扶持或信誉评估上的晋级, 而对那些只重报告数量不重报告质量的金融机构实施一定的惩罚。
(三) 完善保护个人隐私权的法律法规。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中对客户隐私保护不力的规定只不过是我国法律制度在隐私权保护方面整体缺失的冰山一角。要从根本上完善我国保护隐私权的法律法规, 必将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首先, 应该在宪法层面上确立对隐私权的保护, 现行宪法中保护人的尊严不受侵犯的原则尚不足以明确隐私权的地位。其次, 在我国未来的民法典中, 要将隐私权作为一种独立的人格权加以保护。再次, 要制定我国的《个人数据保护法》, 针对我国隐私权保护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具体情况, 作出明确细致的规定。最后, 在《反洗钱法》、《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等反洗钱领域的法律法规中, 有针对性的制定一些可操作性强的条文, 切实尊重和保护客户的隐私, 协调好保密义务和反洗钱义务之间的冲突。
(四) 发挥金融情报中心“缓冲器”的作用。随着当前对洗钱犯罪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强, 可疑交易报告制度越来越具有入侵性, 而金融情报中心, 就像一个过滤器, 可以有效地阻止将表面上可疑而实际上合法的交易披露到执法机构, 以避免对隐私权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 作为我国事实上的金融情报中心, 要积极开发和采取新的技术手段, 大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对各地上报的可疑交易信息, 在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筛选后, 谨慎的移交给执法部门。在与执法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建设方面, 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应当与公安部等执法部门就信息的披露范围、披露程序、披露方式等达成明确的约定并上升到立法的高度。此外还要设立严格的保密制度, 严禁私人获得信息, 严禁将信息用于反洗钱之外的用途, 对非法使用信息的机构和人员一定要严惩, 用严格的法律责任来保障保密制度的执行。
摘要: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是我国反洗钱三大制度之一,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该制度这几年执行的情况来看, 它确实在反洗钱工作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其成本高昂、对客户隐私保护不足的问题也暴露出来, 本文就这两个问题作了阐述, 并提出了自己的一点对策。
关键词: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报告量,隐私权
参考文献
[1]俞光远.反洗钱的理论与实践[C].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10, (1) .
[2]崔汕汕.论银行保密义务和反洗钱义务的冲突与平衡[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3.
[3]徐汉明, 赵慧.中国反洗钱法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1, (1) .
[4]高增安.基于交易的可疑洗钱行为模式与反洗钱对策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6.126.
【可疑网络通信】推荐阅读:
可疑交易10-19
重点可疑交易09-17
重点可疑交易报告08-07
可疑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09-25
可疑类贷款估值及损失预测的报告06-15
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3号令)课后测试05-27
网络层面管理通信网络05-31
计算机网络与网络通信10-17
计算机网络和网络通信07-31
社会网络分析网络传播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