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可疑交易

2024-09-17

重点可疑交易(共6篇)

重点可疑交易 篇1

一、基本情况

1、可疑线索数量逐年上升。

2011年至2014年, 参与调查的6家人行地市级分支机构共接收重点可疑交易线索15起、21起、34起和53起, 呈现逐年攀升态势, 涉及金额也由2011年的3.51亿元发展到2014年的17.84亿元。

2、线索涉嫌类型逐年增多。

根据调查情况, 6地市金融机构上报的可疑交易线索涉嫌类型复杂多样, 由2011年涉嫌的3种发展到2014年的10种, 其中恐怖融资犯罪在2014年尤其突出, 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非柜面业务成为了洗钱犯罪的重要载体。同时, 同一类型的犯罪特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创新产品的不断出现, 每年均有新的变化, 交易群体、交易方式等更是趋于复杂化。

3、可疑线索报案、侦破率低。

2011年至2014年, 6地市共计接收重点可疑交易线索123起, 移交当地侦查机关28起, 被侦查机关立案12起, 最终成功侦破的案件仅1起。相对于金融机构上报的涉嫌洗钱案件线索, 移交侦查机关的占比仅为22.7%;立案数量占移交案件的42.8%, 但成功侦破率则仅占立案数的8.3%。

二、重点可疑交易线索处置现状原因分析

1、地市级人民银行反洗钱调查权利缺失, 影响重点可疑交易线索的及时处置。

一是按照《反洗钱法》的规定, 地市一级分支机构由于调查权力的限制, 往往将大量的重点可疑交易报告直接上报省级分行, 不仅造成省一级的调查工作任务过于繁重, 且两级之间在开展可疑交易线索的研判和调查上, 大多采取电话等非面对面方式进行商讨, 影响了可疑交易线索的准确研判及反洗钱调查工作的效率。二是申请调查权时间过长。据统计, 调查权省内的申请至少需要10天时间, 若开展跨省市的调查, 按照“两上两下”程序办理, 则需要花费更长时间。过长的审批时间很可能导致可疑线索错失最佳侦破时机。

2、相关信息获取不畅影响线索的完整性及价值。

一是作为现有洗钱犯罪的主要工具, 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非柜面业务只在客户首次开通网银业务时开展柜面客户身份识别, 对后续客户网银交易均无有效的身份认证措施, 导致交易主体的真实身份认证难。二是部分机构反洗钱监测系统受技术影响, 对于异地跨行的交易, 难以获取完整的交易对手信息, 使得资金的来源去向难以判断, 进一步影响线索的可用价值。

3、侦查机关专业人才缺失等因素影响线索的利用。

一是侦查机关工作人员对金融机构业务不熟, 而移交的线索大多涉及多类犯罪行为, 当人民银行向有关侦查机关移交线索时, 侦查机关往往以对金融机构业务不熟, 无法判断等理由拒绝。二是侦查机关人员配备及经费的不足, 造成立案时更倾向于社会价值大、易取证的案件。而洗钱犯罪的特点是没有直接受害人、取证多跨区域, 且最终调查能否取得效果也无法确定, 因此侦查机关大多不愿立案。如2014年宝鸡中支移交的1起线索, 可疑特征非常明显, 呈跨地区、多币种交易, 涉及面宽, 极具代表性, 但侦查机关以警力有限, 手头积压的案件很多, 且案件当事人均在外地, 需开展外调等理由, 未予立案调查。

4、反洗钱队伍建设与当下工作环境存在明显差距。

一是反洗钱人员的配置远不能满足当下反洗钱和反恐工作的需求, 导致无论是人民银行还是金融机构的反洗钱工作人员均是超负荷工作,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重点可疑交易线索上报的质量。如宝鸡中支反洗钱科除科长外, 工作人员仅3名, 在日常监管全辖66家金融机构的情况下, 还要监督县人行反洗钱工作开展情况、完成分行中支安排的各类工作。二是复合型专业人才的缺失, 一线工作人员更缺少对洗钱案件线索进行有效判断的经验, 同时队伍的不稳定性等, 均导致可疑交易甄别分析能力不足, 难以形成有效的案件线索。又如巴州辖区13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中有反洗钱专职人员的仅5家, 占比38%, 同时2014年巴州辖区18家保险业金融机构反洗钱联系人中有5家发生变动, 变动率达27%。

5、激励机制的欠缺影响高质量线索的发现和侦破。

现阶段, 无论人民银行内部, 还是外部均未建立一套成熟的反洗钱奖励机制, 未对提供洗钱案件线索或是对反洗钱工作做出较大贡献的个人或单位给予奖励, 从而难以激发社会各界的积极性。

三、相关建议

1、适当放宽地市级人民银行调查权限。

一是在风险可控的原则上, 人民银行总行增加地市级人民银行调查权限。二是探索建立反洗钱案件调查系统, 共享反洗钱信息资料, 通过设置级别权限, 管控信息资料的审批调查权, 以减少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间数据的传输时间, 缩短跨省市调查时间, 提高反洗钱调查效率。

2、加强和完善薄弱环节的工作措施。

一是对于非柜面业务中交易频繁、金额较大的客户, 通过询问交易核实客户是否为交易的实际操作人。对于交易主体无法核实的, 达到一定次数后采取关闭网银业务功能的手段, 强制客户到柜面重新识别身份。二是优化反洗钱监测系统、核心业务系统, 细化系统提取的交易信息, 强化系统间的有机结合, 保障资金链条和交易对手信息的完整。

3、与侦查机关签订《可疑交易线索核查工作合作备忘录》。

建议自总行层面督促各层级与当地侦查机关签订《合作备忘录》, 建立可疑交易线索信息反馈机制, 在“一线索一反馈”的基础上, 以“促进优势互补, 加大执法合力, 提高办案效率和打击效果”为目标, 完善情报互换、出具意见、业务培训与交流机制, 形成反洗钱工作合力, 提高破案效率。

4、加大对反洗钱工作的投入力度。

一是人民银行及金融机构应加强反洗钱组织架构建设, 依据工作内容合理配置反洗钱工作人员, 制定完备的岗位责任制度, 维护稳定的反洗钱工作队伍。二是通过参加专题培训、案件调查分析、组织专题工作组等形式, 大力拓宽反洗钱队伍的视野, 不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着力培养和储备一批作风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突出的反洗钱专业人才。

5、建立奖励机制, 激发提供洗钱案件线索和参与预防洗钱犯罪的热情。

由国家财政部门或是人民银行提供资金, 建立健全反洗钱奖励机制, 对提供洗钱案件线索或是在反洗钱工作方面做出较大贡献的个人和单位给予奖励, 或是由当地人民政府对反洗钱工作做出较大贡献的个人和单位, 给予名誉及经济上的双重奖励, 鼓励其为维护地方经济金融安全做出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六号)

[2]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 (中国人民银行令[2006]第1号)

重点可疑交易 篇2

姓名:

工号:

得分:

一、判断题:(每题4分,共计20分)

1.《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从2007年03月01日 起施行。()

2.金融机构违反《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的,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取消金融机构直接负责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它直接责任人员的任职资格、禁止其从事有关金融行业工作。()

3.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负责接收人民币、外币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

4.金融机构应当根据《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制定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内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向中国人民银行备案。()

5.根据《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金融机构应当通过金融机构总部或者由总部指定的一个机构向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报送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

二、单选题(每题4分,共计40分)

1.《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规定,单笔或者当日累计人民币交易()万元以上或者外币交易等值()万美元以上的现金缴存、现金支取、现金结售汇、现钞兑换、现金汇款、现金票据解付及其他形式的现金收支属于大额交易。

A、20,1

B、20,2

C、1,1000

D、2,2000

2.《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规定,金融机构应当在大额交易发生后的()个工作日内,通过其总部或者由总部指定的一个机构,及时以电子方式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报送大额交易报告。

A、7

B、10

C、3

D、5

3.《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规定,“可疑交易发生后的10个工作日”是()

A.构成可疑交易的交易发生之日起计算 B.金融机构人员发现可疑交易之日起计算

C.金融机构的总部或者指定机构收到其分支机构之日起计算 D.构成可疑交易的最后一笔交易发生之日起计算

4.()对金融机构报告的可疑交易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A.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 B.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 C.公安机关

D.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5.根据《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规定,可疑交易类型中“长期闲置的账户原因不明地突然启用,并在短期内发生大量证券交易中的“长期”和“短期”分别为()

A.一年以上,3个工作日 B.一年以上,10个工作日 C.三年以上,3个工作日 D.三年以上,5个工作日

6.《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所称的“频繁”是指()A.交易行为营业日每天发生3次以上,或者营业日每天发生持续3天以上 B.交易行为营业日每天发生5次以上

C.交易行为营业日每天发生,且持续5天以上 D.交易行为营业日每天发生,且持续7天以上

7.《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规定,金融机构应当将可疑交易报其总部,由金融机构总部指定的一个机构,在可疑交易发生后的()个工作日内以电子方式报送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没有总部或者无法通过总部及总部指定的机构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报送可疑交易的,其报告方式由 中国人民银行另行确定。

A.3 B.5 C.7 D.10

8.金融机构对按照本办法向中国反洗钱监测中心提交的所有反洗钱报告涉及的交易,应当分析和识别,同时报告(),并配合中国人民银行的反洗钱行政调查工作。

A.当地公安机关 B.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 C.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 D.中国人民银行

9.金融机构在利用技术手段筛选出异常交易后,应当按照规定审查()、()、()。金融机构如果有合理理由排除疑点,或者没有合理理由怀疑该交易或客户涉及违法犯罪活动,则不能将所发现的异常交易作为可疑交易报告的内容,反之则可将其作为可疑交易报告的内容。

A.交易方式、交易目的、交易性质 B.交易背景、交易目的、交易性质 C.交易背景、交易时间、交易性质 D.交易背景、交易目的、交易手段

10.同时符合两项以上大额交易标准的,金融机构应当()。A.只提交一个大额交易报告 B.分别提交大额交易报告 C.不提交大额交易报告 D.提交可疑交易报告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8分,共计40分)

1.下列哪些情况属于《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所规定的可疑交易的情形?()

A.短期内分散投保、集中退保或者集中投保、分散退保。B.频繁投保、退保、变换险种或者保险金额。

C.对保险公司的审计、核保、理赔、给付、退保规定异常关注,而不关注保险产品的保障功能和投资收益。

D.犹豫期退保时称大额发票丢失的,或者同一投保人短期内多次退保遗失发票总额达到大额的。

2.下列关于可疑交易情形说法正确的是?()

A.发现所获得的有关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姓名、名称、住所、联系方式或者财务状况等信息不真实的。

B.购买的保险产品与其所表述的需求明显不符,经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解释后,仍坚持购买的。C.大额保费保单犹豫期退保、保险合同生效日后短期内退保或者提取现金价值的。

D.不关注退保可能带来的较大金钱损失,而坚决要求退保。

3.《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所规定的可疑交易的情形包括?()

A.明显超额支付当期应缴保险费并随即要求返还超出部分。B.保险经纪人代付保费,但无法说明资金来源。

C.法人、其他组织坚持要求以现金或者转入非缴费账户方式退还保费的。D.法人、其他组织首期保费或者趸交保费从非本单位账户支付或者从境外银行账户支付。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过第三人支付自然人保险费,而不能合理解释第三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关系的,应当作为可疑交易情形报告。

B.与洗钱高风险国家和地区有业务联系的,应当作为可疑交易情形报告。C.投保人坚持要求用现金投保、赔偿、给付保险金、退还保险费和保单现金价值以及支付其他资金数额较大的,应当作为可疑交易情形报告。D.保险公司支付赔偿金、给付保险金时,客户要求将资金汇往被保险人、受益人以外的第三人;或者客户要求将退还的保险费和保单现金价值汇往投保人以外的其他人,应当作为可疑交易情形报告。5.金融机构违反《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的,由中国人民银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的规定予以处罚;区别不同情形,建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或者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采取下列措施:()

A.责令金融机构停业整顿或者吊销其经营许可证。

B.取消金融机构直接负责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任职资格、禁止其从事有关金融行业工作。

C.责令金融机构对直接负责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纪律处分。

D.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处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答案:

一、判断题:对 对 对 对 对

二、单选题:ADDAB ADCBB

重点可疑交易 篇3

一、苏北五市金融机构重点可疑交易报告现状

截止2011年底, 苏北五市金融机构总数332家, 其中, 银行业118家, 证券期货业45家, 保险业165家, 非金融支付机构4家。在重点可疑交易报告上呈现以下特征:

(一) 重点可疑交易报告数量偏少

经统计, 苏北五市金融机构在2010年、2011年上报反洗钱监测中心的可疑交易报告分别是413410份、914570份, 涉及金额分别19803亿元、121785亿元, 上报的笔数和涉及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同期向当地人民银行报送的重点可疑交易报告仅分别为8份, 16份。而同期, 苏南地区 (本文中指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 金融机构分别上报反洗钱监测中心的可疑交易报告2114701份、4488623份, 涉及金额分别为198774亿元、498177亿元, 报送重点可疑交易报告分别为42份、81份。与苏南地区相比, 苏北地区可疑交易报告数量, 尤其是重点可疑交易报告数量明显偏少。

截至目前, 苏北五市金融机构重点可疑交易报告全部集中在银行业, 证券业、保险业目前还是零报告。这与一般可疑交易报告多数集中在银行业是相关联的。五市中, 重点可疑交易报告较多的徐州和盐城, 2010年和2011年两年分别共有8份和7份重点可疑交易报告, 而淮安、宿迁则相对较少, 都仅有2份, 其中分别有一年完全是零报告。另外, 苏北五市重点可疑交易报告目前全部集中在本币上, 外币重点可疑交易尚未发现。考虑到区位因素, 苏北各市重点可疑交易报告在数量、地域、币种上分布不均与各市经济金融活跃程度不同有一定的关联, 但也并不存在完全的因果关系。

(三) 重点可疑交易报告质量不高

苏北五市金融机构报送的重点可疑交易报告, 普遍质量不高, 多数存在客户尽职调查不充分, 交易对手及交易背景了解不透, 以及缺乏必要的类型及性质分析等问题, 有的仅从交易金额和交易笔数、频次来判断是否为重点可疑。由于上报的重点可疑交易报告价值较低, 导致最后向侦查部门移送的可疑线索数量较少。也是因为向公安部门移交可疑交易的线索少头绪乱, 情报价值低, 公安机关立案侦查难度大, 成案率较低。近2年来苏北地区人民银行共向公安机关移交线索10起 (其中, 淮安截至目前还没有公安机关移送过可疑线索) , 最后立案及最终破获案件仅1起。

二、苏北五市金融机构重点可疑交易报告工作存在问题

(一) 对反洗钱工作的认识有待提高

从调查情况来看, 苏北五市金融机构普遍存在反洗钱意识不强的问题。由于反洗钱工作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多数金融机构认为反洗钱工作不仅不能够促进业务的拓展, 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运营成本, 甚至担心因为严格执法丧失潜在客户, 在行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 很难把反洗钱工作提到应有的高度。多数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还停留在合规层面, 认为只要合规即可免责, 仍处于被动的机械式应付, 没有从风险控制的角度主动去开展工作。特别是在可疑交易报送上, 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防御性报送问题。而对于涉嫌犯罪的重点可疑交易, 普遍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和相应的制度及人员安排, 有的金融机构甚至还抱有地处苏北, 不会有洗钱案件发生的侥幸心理, 更有个别金融机构则对重点可疑交易怀有一定程度的排斥心理, 从而导致反洗钱工作, 尤其是重点可疑交易报告工作浮于表面。

(二) 重点可疑交易报告工作机制欠缺

一是部门有效履职难。苏北五市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多数指定由合规管理或风险控制部门牵头负责。但反洗钱具体职责履行牵涉到会计、零售、公司、国际、信用卡等多个部门, 虽然设立了由单位主要领导负责的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 但主要工作要由合规部门去协调组织, 作为普通的内设部门, 其协调难度比较大。特别是涉及到重点可疑交易, 需要回溯调查, 工作力度往往不够。二是工作流程不完善, 可疑交易报告职责履行难到位。金融机构可疑交易报告一般由营业网点柜员利用反洗钱系统分析形成, 交由业务主管复核后再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并上报。其中, 网点临柜人员由于日常柜面本职业务工作量大, 一般要利用上班前和下班后的时间兼职完成反洗钱工作, 加之反洗钱监测系统根据“客观标准”自动识别和筛选的可疑交易数量较多, 临柜人员基本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很难把职责履行到位[1]。

(三) 人工甄别分析不足且识别能力欠强

对可疑交易开展人工甄别, 是履行可疑交易报送义务的基本要求, 也是确定某项可疑交易是否涉嫌洗钱犯罪的关键环节。但从调查来看, 苏北各市多数金融机构限于人员编制和成本, 没有设立专职的反洗钱可疑交易分析人员, 对一线网点依靠反洗钱监测系统自动抓取的可疑交易, 普遍存在着人工甄别分析不足的问题, 容易遗漏一些有价值的重点可疑交易。另外, 随着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的创新, 洗钱领域的不断扩大, 现有反洗钱工作人员对可疑交易识别能力欠强。在调查中, 多家金融机构反映现有人员业务知识跟不上反洗钱工作的实际需要, 在平时工作中发现一些似乎存在疑点的, 或似乎有必要进一步分析确认的可疑交易, 不敢轻易做出判断, 也不知如何进一步追踪。而对于网上银行、POS机等近年来发展较快的非面对面业务, 更加缺乏识别风险的能力, 无法形成有效的防范机制, 从而影响了反洗钱情报的获取和工作成效。

(四) 反洗钱系统不完善对重点可疑交易的提炼形成制约

为履行反洗钱义务, 提高工作效率, 目前金融机构基本都开发了反洗钱监测系统。但从调查来看, 多数金融机构存在着反洗钱监测系统与核心业务系统不能完全对接的问题。如客户风险等级划分, 不少金融机构未将等级划分结果嵌入反洗钱监测系统。而像网上银行等非面对面交易, 交易对手信息一般都集中在金融机构的省级分行, 地市级分支机构无法查询。对可疑交易实行的有效的监测, 需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了解和支付交易的完全掌握。由于系统不衔接, 导致客户信息和交易信息采集不全, 金融机构难以按客户为单位对交易情况进行全面监测, 从而制约了对可疑交易及时分析和准确判断。

三、加强苏北地区重点可疑交易报告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一) 进一步强化金融机构反洗钱意识

首先是要强化各级金融机构负责人的反洗钱意识, 要充分认识反洗钱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切实把反洗钱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其次是要强化金融机构员工的反洗钱意识, 积极履行法律规定的反洗钱义务, 增强工作责任感。同时将反洗钱工作纳入到业务合规工作考核体系中, 加大对相关人员的考核力度。随着金融业务的转型和工作理念的转变, 要提示金融机构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 认真考虑并履行对国家对社会及对公众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二) 加快培养反洗钱专业人才

反洗钱工作是专业性、技术性强的专项工作, 要督促金融机构要针对自身的业务现状和特点, 下大力气解决反洗钱岗位人员流动性高、反洗钱人员兼职且业务技能和水平低不适应等问题, 培养专家型反洗钱队伍, 保证反洗钱相关人员的专业性和延续性。同时, 加大对员工进行新产品新业务洗钱风险, 特别是可疑交易识别的培训力度, 提高员工对可疑交易的甄别、分析, 尤其是从可疑交易中提炼情报的能力, 确保对反洗钱监测系统抓取可疑交易数据处理的及时、完整和准确。

(三) 推进反洗钱工作从前台分散处理向后台集中处理的转变

鼓励金融机构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查找分析自身工作模式和流程中的不足, 学习工商银行反洗钱业务“系统做, 集中做、专家做”的集中处理模式, 创造条件逐步推进反洗钱工作从前台分散处理向后台集中处理的转变。要指导金融机构完善反洗钱工作流程, 加强人员配备, 特别是人工分析甄别人员的配备, 在反洗钱系统自动筛选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并进一步强化人工分析甄别机制, 加强对重点可疑交易监测与排查力度, 提升重点可疑交易报告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四) 切实做好反洗钱系统与核心业务系统的对接和整合

指导金融机构完善反洗钱内控制度并做好与新业务特性的衔接, 在此基础上, 优化反洗钱监测系统与核心业务系统有效整合。一方面完善核心业务系统与客户基础数据仓库等系统的接口, 提高交易数据和客户信息的提取率, 实现数据报送的全过程管理。另一方面将核心业务系统与信用卡、票据等业务的链接, 将网银交易、ATM存取款、POS机刷卡以及汇票、本票、支票等业务信息直接接入核心业务系统, 尽可能扩展同一交易客户可疑交易数据识别来源, 为可疑交易的识别和排查创造条件。

(五) 督请省级金融机构加强对其分支机构的管理和支持

加强与省级金融机构的沟通与协调, 督请各省级金融机构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其分支机构反洗钱工作, 特别是在履行可疑交易报告等反洗钱核心义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省级层面进一步完善工作流程, 整合系统资源的基础上, 着重要抓好反洗钱工作在分支机构的落实。一方面要抓好薄弱地区, 加大对反洗钱工作薄弱的分支机构管理和指导力度, 另一方面要抓好薄弱环节, 指导分支机构加大可疑交易分析排查力度, 加强反洗钱系统数据的监测分析, 不断优化参数设置,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挖掘有价值的洗钱线索上来。另外, 还要督请省级金融机构在人员编制和经费上给予其分支机构反洗钱工作必要的支持。

(六) 人民银行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指导

人民银行分支行要高度重视金融机构重点可疑交易报送工作, 在法人机构监管框架下指导辖区金融机构采取措施, 切实解决当前重点可疑交易报告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有效拓宽涉嫌洗钱犯罪及相关犯罪的情报来源。对含涉嫌洗钱犯罪线索的重点可疑交易, 鼓励金融机构直接向侦查机关报案。要在反洗钱案例和风险控制方面加强宣传与培训, 指导金融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资金监测, 密切关注和经济犯罪高危地区的资金往来, 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资金监测分析水平。另外, 还要研究建立反洗钱激励机制。对于及时报告重点可疑交易、协助破获案件、成效突出的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 调动金融机构参与反洗钱的积极性, 进一步提升反洗钱工作质量和水平, 共同防御洗钱犯罪。

摘要:可疑交易报告是人民银行反洗钱工作情报来源的基础。目前, 金融机构在执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现实困难及挑战, 存在可疑交易报告质量不高、可疑交易分析有效性低等客观问题。本文拟通过分析江苏苏北地区金融机构报送重点可疑交易报告的现状, 探讨建立有效的可疑交易报告机制措施。

关键词:反洗钱,可疑交易报告,金融机构

参考文献

重点可疑交易 篇4

近日,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就《管理办法》有关问题回答记者问,下面是《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答问详细内容。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第3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自7月1日起实施。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就《管理办法》有关问题回答记者问。

与现行规章相比,《管理办法》将大额现金交易的人民币报告标准由“20万元”调整为“5万元”,以人民币计价的大额跨境交易报告标准为“人民币20万元”。

具体规定的大额交易报告标准为:一是自然人和非自然人的大额现金交易,境内和跨境的报告标准均为人民币5万元以上、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二是非自然人银行账户的大额转账交易,境内和跨境的报告标准均为人民币200万元以上、外币等值20万美元以上。三是自然人银行账户的大额转账交易,境内的报告标准为人民币50万元以上、外币等值10万美元以上,跨境的报告标准为人民币20万元以上、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

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现行大额交易报告标准也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反洗钱以及打击、遏制相关上游犯罪的实际需要,有必要对大额交易报告标准进行适当调整。

《管理办法》于207月1日生效实施。央行发言人表示,考虑到金融机构进行制度修订、交易监测标准自建及系统改造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管理办法》在发布后、生效实施前,给予了金融机构半年时间的过渡期

详细问题

一、《管理办法》的出台背景与主要意义是什么?

《管理办法》结合国内工作实际和国际标准,对现行《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第2号)和《金融机构报告涉嫌恐怖融资的可疑交易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第1号)两部规章进行了修订、整合。

上述两部规章自实施以来,在我国反洗钱工作起步阶段,对于指导金融机构切实履行可疑交易报告义务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反洗钱工作的深入推进,防御性报告过多、有效报告不足等实施当中的问题逐渐显现,影响了反洗钱工作的有效性。为此,人民银行先后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通知》(银发〔〕391号)、《关于明确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有关执行问题的通知》(银发〔〕48号)等规范性文件,对金融机构如何有效履行可疑交易报告义务、避免简单通过系统抓取报送符合可疑交易报告标准的交易等问题进行规范。,人民银行在全国选择37家法人金融机构开展可疑交易报告综合试点,要求试点机构结合自身情况自主定义交易监测标准,结合人工分析,以合理怀疑为基础报送可疑交易报告。这些工作为修订现行两个规章、出台《管理办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现行大额交易报告标准也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反洗钱以及打击、遏制相关上游犯罪的实际需要,有必要对大额交易报告标准进行适当调整。

,人民银行正式启动规章修订工作,反复研究论证,并在全国范围内两次组织征求金融机构的意见和建议,确保《管理办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管理办法》在规章层面明确了金融机构切实履行可疑交易报告义务的新要求,有助于金融机构提高可疑交易报告工作有效性,有助于预防、遏制洗钱、恐怖融资等犯罪活动,有助于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健,有助于进一步与国际标准接轨。

二、要求金融机构报告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的主要考虑是什么?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的规定,报告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是金融机构应当履行的三项核心反洗钱义务之一,也为人民银行依法开展反洗钱资金交易监测分析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实践中,金融机构通过系统自动抓取报送大额交易,通过客户身份识别、留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开展交易监测分析,发现并报送可疑交易报告。以金融机构报送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为基础,人民银行开展主动分析、协查分析和国际互协查,依法向执法部门移送案件线索,与相关部门一起预防、遏制洗钱、恐怖融资,维护金融安全。

三、与现行规章相比,《管理办法》的主要变化是什么?

《管理办法》的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明确以“合理怀疑”为基础的可疑交易报告要求,新增建立和完善交易监测标准、交易分析与识别、涉恐名单监测、监测系统建立和记录保存等要求,同时删除原规章中已不符合形势发展需要的银行业、证券期货业、保险业可疑交易报告标准。二是将大额现金交易的人民币报告标准由“20万元”调整为“5万元”,调整了金融机构大额转账交易统计方式和可疑交易报告时限。三是新增规章适用范围、大额跨境交易人民币报告标准等内容。以人民币计价的大额跨境交易报告标准为“人民币20万元”。四是对交易报告要素内容进行调整,增加“收付款方匹配号”、“非柜台交易方式的设备代码”等要素,删除“报告日期”、“填报人”和“金融机构名称”等要素,设计了要素更加精简的《通用可疑交易报告要素》。

四、《管理办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什么时间生效?

《管理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履行反洗钱义务的机构,主要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保险专业代理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信托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贷款公司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其中,“保险专业代理公司”、“保险经纪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和“贷款公司”是《管理办法》新增的适用范围。

《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生效实施。考虑到金融机构进行制度修订、交易监测标准自建及系统改造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管理办法》在发布后、生效实施前,给予了金融机构半年时间的过渡期。

五、《管理办法》对大额交易报告的具体要求是什么?跨境资金交易是否需要报送大额交易报告?

《管理办法》规定的大额交易报告标准为:一是自然人和非自然人的大额现金交易,境内和跨境的报告标准均为人民币5万元以上、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二是非自然人银行账户的大额转账交易,境内和跨境的报告标准均为人民币200万元以上、外币等值20万美元以上。三是自然人银行账户的大额转账交易,境内的报告标准为人民币50万元以上、外币等值10万美元以上,跨境的报告标准为人民币20万元以上、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

对跨境资金交易,金融机构应当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比如,自然人通过银行机构利用现金或转账方式向境外汇款1万美元,则办理业务的银行机构需将此交易作为大额交易上报。对自然人客户“人民币20万元以上”的大额跨境转账交易报告标准是《管理办法》的新增标准。主要考虑是:一是随着沪港通、深港通等业务逐步推进,境内居民个人跨境业务逐步放开,居民个人跨境人民币业务会更加频繁,设计专门的人民币报告标准,便于监管部门及时掌握人民币跨境交易数据,开展风险监测。二是现有制度规定,香港居民个人跨境同名账号之间及台湾居民个人跨境人民币汇款每日限额5万元,居民个人贸易项下跨境人民币业务无限额管理。《关于优化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信息报送流程的通知》(银办发〔〕188号)规定,对于单笔20万元(含)以下的个人人民币跨境收支业务,银行可合并报送,但需保留逐笔明细信息。综合考虑,《管理办法》对自然人客户大额跨境转账交易报告标准确定为“人民币20万元以上”,可以加强对跨境人民币交易的统计监测,更好地防范人民币跨境交易相关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按照《管理办法》,人民银行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调整大额交易报告标准。

六、《管理办法》将大额现金交易的报告标准规定为“人民币5万元”、“外币等值1万美元”,主要考虑是什么?

《管理办法》规定,对当日单笔或者累计交易人民币5万元以上(含5万元)、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含1万美元)的现金缴存、现金支取、现金结售汇、现钞兑换、现金汇款、现金票据解付及其他形式的现金收支,金融机构应当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比如,自然人通过银行机构用人民币现钞购买美元现钞,当日单笔或者累计交易人民币5万元以上(含5万元)的,办理业务的银行机构需将此交易作为大额交易上报。

《管理办法》将大额现金交易报告标准从现行的人民币20万元调整为5万元,主要考虑是:

首先,加强现金管理是反洗钱工作的重要内容。国际上现金领域的反洗钱监管标准大都比较严格。比如,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大额现金交易报告起点均为1万美元(或等值外币),而监管部门为打击特定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依据法律授权还可以进一步下调现金交易报告标准。其次,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普及、发展和创新便利了非现金交易,居民的现金使用偏好正逐步发生转变,正常的支付需求通过非现金支付工具可以得到更加快捷、安全的满足,这为强化现金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最后,我国反腐败、税收、国际收支等领域的形势发展也要求加强现金管理,防范利用大额现金交易从事腐败、偷逃税、逃避外汇管理等违法活动的风险。

七、《管理办法》是否要求非银行支付机构报送大额交易报告?

《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适用于非银行支付机构。目前,人民银行对非银行支付机构应当履行的反洗钱义务,还有更为具体的要求,例如《支付机构反洗钱与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银发〔〕54号)。《管理办法》生效实施后,人民银行将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修订完善对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要求。

八、《管理办法》是否有关于大额交易免报的规定?

有相关规定。《管理办法》规定,金融机构免报的大额交易类型主要包括同一金融机构的同一客户名下的定活互转交易,交易一方为党政军机关的交易,金融机构同业间交易,银行机构办理的税收、错账冲正、利息支付等。

九、《管理办法》对可疑交易报告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管理办法》规定,金融机构发现或者有合理理由怀疑客户、客户的资金或者其他资产、客户的交易或者试图进行的交易与洗钱、恐怖融资等犯罪活动相关的.,不论所涉资金金额或者资产价值大小,应当提交可疑交易报告。即以“合理怀疑”为基础开展可疑交易报告工作。具体要求主要包括:

一是金融机构应当将可疑交易监测工作贯穿于金融业务办理的各个环节。金融机构既要在客户身份识别过程中采取合理措施识别可疑交易线索,也要通过对交易数据的筛选、审查和分析,发现客户、资金或其他资产和交易是否与洗钱、恐怖融资等违法犯罪活动有关。对于进行中的交易或者客户试图开展的交易,金融机构发现或有合理理由怀疑其涉及洗钱、恐怖融资的,也应当提交可疑交易报告。

二是金融机构应当同时关注客户的资金或资产是否与洗钱、恐怖融资等犯罪活动相关。资产包括但不限于银行存款、汇款、旅行支票、邮政汇票、保单、提单、仓单、股票、债券、汇票和信用证,房屋、车辆、船舶、货物、其他以电子或者数字形式证明资产所有权、其他权益的法律文件、证书等。

三是金融机构提交可疑交易报告,没有资金或资产价值大小的起点金额要求。如涉嫌恐怖融资活动的资金交易可能金额较小,但按照《管理办法》,金融机构仍应当提交可疑交易报告。

四是金融机构应当按照规定时间报送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规定,金融机构应当“在按本机构可疑交易报告内部操作规程确认为可疑交易后,及时提交可疑交易报告,最迟不超过5个工作日”。

为执行这些要求,金融机构应当按照《管理办法》,制定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和操作规程,为可疑交易报告工作提供充足的人力保障和资源支持,建立健全自主定义的交易监测标准,建立功能完善、运行良好的监测系统,做好涉恐名单监控,加强对系统预警的异常交易的人工分析、识别,保留相关工作记录,并遵守保密要求等。

十、《管理办法》将可疑交易报告时限规定为“在按本机构可疑交易报告内部操作规程确认为可疑交易后,及时提交可疑交易报告,最迟不超过5个工作日”,主要考虑是什么?

原《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6〕第2号)要求金融机构“在可疑交易发生后”的10个工作日内提交可疑交易报告。但在《管理办法》基于“合理怀疑”报送可疑交易报告的新模式下,可疑交易发生与可疑交易识别、确认的时点可能有较大差别,导致原来的报告时限难以操作。而国际通行做法是要求金融机构在确认交易可疑后及时提交可疑交易报告。因此,《管理办法》将可疑交易报告时限规定为“在按本机构可疑交易报告内部操作规程确认为可疑交易后,及时提交可疑交易报告,最迟不超过5个工作日”。

需要说明的是,“5个工作日”不是指金融机构必须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从异常交易预警到人工分析判断等所有环节,并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提交可疑交易报告,而是指金融机构通过内部预警、分析等确认为可疑交易后,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提交可疑交易报告。

十一、《管理办法》对金融机构监测涉恐名单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按照《管理办法》,金融机构开展涉恐名单监测应当遵循以下要求:一是金融机构应当确保涉恐名单的完整和准确,并及时更新。二是金融机构实施涉恐名单监测的范围应当覆盖全部客户及其交易对手、资金或者其他资产。三是金融机构应当对涉恐名单开展实时监测。四是金融机构应当在涉恐名单调整后,立即对全部客户或者其交易对手开展回溯性调查。五是金融机构有合理理由怀疑客户或者其交易对手、资金或者其他资产与涉恐名单相关的,应当立即作为重点可疑交易报告,并按照《涉及恐怖活动资产冻结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 公安部 国家安全部令〔〕第1号)规定采取冻结措施。

需要说明的是,金融机构是履行涉恐名单监测的义务主体,有责任主动获取、掌握国家有权部门发布并更新的恐怖活动组织及恐怖活动人员名单。为便于金融机构及时掌握相关信息,人民银行在官方网站反洗钱栏目下设“风险提示与金融制裁”公布涉恐名单信息,有关监督管理部门也会向被监管机构转发需要执行和关注的名单。

十二、《管理办法》要求金融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工作,主要考虑是什么?

实践中,金融机构无论是对系统预警的异常交易开展及时、有效的分析处理,还是随时关注国内外涉恐名单调整情况,及时开展回溯性调查,都对机构人员的专业性和数量充足性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金融机构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当高度重视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工作,配备足够的专职人员负责相关工作,并通过优化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工作流程,做好客户身份识别、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等基础工作,完善交易监测指标设置和相关系统功能等配套措施,保障专职人员有效开展监测分析工作。

十三、近年来,人民银行在完善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自《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6〕第2号)发布以来,人民银行一直积极采取措施,完善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推动可疑交易报告制度的有效实施。例如:人民银行先后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通知》(银发〔2008〕391号)、《关于明确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有关执行问题的通知》(银发〔2010〕48号)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明确区分异常交易报告与可疑交易报告不同的监管要求,以减少金融机构的防御性报告行为。20,人民银行在37家法人金融机构启动以自主定义异常交易监测指标为核心的可疑交易报告综合试点工作,检验自主定义监测指标新模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来,人民银行陆续发布非法集资、地下钱庄、恐怖融资等洗钱上游犯罪的可疑交易类型和识别点,发布多期风险提示,发布加强涉恐名单和外逃人员名单监测的通知,指导金融机构做好可疑交易监测分析和名单监控工作。同时,通过执法检查、监管走访、分类评级等监管措施,督促金融机构不断完善可疑交易报告工作,提高可疑交易报告质量。

十四、近年来,金融机构在可疑交易报告工作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金融机构一直按照人民银行要求,不断加强和完善可疑交易监测分析和名单监控方面的相关工作,可疑交易报告工作的有效性不断提高。目前,金融机构普遍加强了对异常交易的人工分析识别。金融机构通过参与以自主定义异常交易监测标准为核心的可疑交易报告综合试点工作,落实人民银行下发的可疑交易类型和识别点、风险提示和名单监控要求,金融机构自定义异常交易监测标准的能力得到验证和强化,监测分析的专业化水平和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可疑交易报告整体数量大幅下降的同时,报告质量明显改善,转化为案件线索的数量显著提升,为国家预防和打击洗钱及相关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十五、在指导金融机构有效落实《管理办法》相关要求方面,人民银行将开展哪些工作?

重点可疑交易 篇5

一、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的主要内容

我国的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主要规定在《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中 (以下称《管理办法》) 。它指定我国金融机构提交的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的接收主体为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具体又可以分为大额交易报告制度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大额交易报告制度, 是指凡在规定金额以上的交易, 不论是否异常都要向中国人民银行报告的制度。《管理办法》对“大额”的标准做了具体规定。可疑交易报告制度, 是指当金融机构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有关指标, 或者怀疑与其进行交易活动的款项可能来自犯罪活动时, 必须迅速向中国人民银行报告的制度。《管理办法》具体列举了一些可疑交易标准, 其中适用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有18项, 适用于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的有13项, 适用于保险公司的有17项。除列举的情形外, 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发现任何交易的金额、频率、流向、性质等有异常情形且经分析认为涉嫌洗钱的, 或是有合理理由认为交易或者客户与洗钱、恐怖主义活动及其他违法犯罪活动有关的, 都应提交可疑交易报告。

二、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的两大问题

(一) 成本高昂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反洗钱报告2007》的数据显示, 2007年, 中国人民银行全年共检查了3.36亿笔金融交易, 其中金融机构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提交的大额交易报告就高达2.1亿笔。然后中国人民银行从这庞大的数据中筛选出1534条重点可疑交易线索展开反洗钱调查, 最后将资料移送给侦查机关报案的有544起。如此算来, 侦查机关接受线索只占金融机构所检查报告的0.00162‰, 这一方面在让我们赞叹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时, 一方面又让我们不得不产生怀疑:如此海量的报告额, 反洗钱机构能否有效识别洗钱的犯罪行为?此外, 据银行业内部人士估计, 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对上报的可疑交易进行初步辨别的单笔平均成本为120元人民币甚至更高。可见央行为了分析识别这些报告所付出的成本相当巨大。那么, 为什么会有如此庞大的报告量呢?笔者认为, 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

1.大额交易报告制度自身性质所决定。大额交易报告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大额”的标准一目了然, 而不像可疑交易报告制度那样有着复杂的“可疑”标准。然而实际上大额交易和洗钱犯罪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绝大多数大额交易都是正常交易。但是考虑到我国金融机构中工作人员识别可疑交易的能力和经验普遍不足, 为了防止大量漏报, 我国立法部门反复讨论以后最终决定同时采取大额和可疑交易两种报告制度。而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 有着为数众多的金融机构以及数量庞大的金融交易量, 现行大额交易报告制度对“大额”给出的一刀切的标准, 在方便各地金融机构上报的同时, 不可避免的会使大量的正常交易也被报上去。

2.报告义务主体从银行扩大到非银行类金融机构。2007年10月1日, 证券期货业和保险业金融机构开始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报告大额和可疑交易, 虽然他们当年上报的笔数跟银行上报笔数比起来微不足道, 但随着大额和可疑交易制度在这两个行业中的广泛、深入执行, 他们在未来的上报量必将会显著增多。

3.金融机构防卫性报告心理盛行。根据《反洗钱法》的规定, 对不按规定执行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的金融机构将会面临罚款。金融机构为了自我保护, 其占优策略必然为“拿不准就报”、“报比不报好”、“多报比少报好”, 而不论其所上报的交易或者行为可疑与否, 其结果自然是大量的正常交易被草率的当作可疑交易上报了。

(二) 对客户的个人隐私保护不足

我国法律目前并没有对隐私权作出明确规定, 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采取了间接、分散的立法方式。反映到金融领域中, 为客户保密的法律条文散布在多部法律法规里, 并几乎都是一些原则性的、笼统的规定。如《商业银行法》第29条第1款规定, 商业银行办理个人储蓄存款业务, 应当遵循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存款人保密的原则。面对银行保密义务和反洗钱义务之间的矛盾, 个人利益理应适当让位于基于公共利益的反洗钱工作, 所以各国纷纷出台关于反洗钱免责制度的规定, 我国也不例外。但遗憾的是, 我国的反洗钱免责制度同样规定得模糊不清。《反洗钱法》第六条规定:“履行反洗钱义务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提交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 受法律保护”。但是, 何谓“依法提交”?是否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所有的提交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保护?我们不得而知。《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第十五条的规定:“金融机构对按照本办法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提交的所有可疑交易报告涉及的交易, 应当进行分析、识别, 有合理理由认为该交易或者客户与洗钱、恐怖主义活动及其他违法犯罪活动有关的, 应当同时报告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 并配合中国人民银行的反洗钱行政调查工作。”但关于什么是“合理理由”, 至今缺乏一个合理的判断标准。表达方式如此模棱两可的反洗钱免责制度无疑给了金融机构一块免罪金牌, 为了迎合监管当局的反洗钱要求, 金融机构极有可能蜕变为“白领警察” (white-collar police (1) ) , 毫无顾忌地侵犯客户的隐私。

三、对完善我国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的建议

针对我国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出现的以上两个问题, 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 逐步将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统一为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我国现阶段保留大额交易报告制度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它能更为完整全面的收集信息, 给妄图洗钱的犯罪分子以极大震慑。但随着各金融机构识别可疑交易的能力经验不断提高, 大额交易报告制度所发挥的反洗钱作用将会越来越小, 而其成本高昂、易于被犯罪分子所规避等副作用却会越来越明显。实际上, 纵观现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中对“可疑”标准所做的规定, 已经覆盖了相当一部分大额交易。所以笔者建议在五到七年内, 取消大额交易报告制度, 将大额现金交易纳入到可疑交易报告制度中, (2) 再进一步完善可疑交易报告制度中“可疑”的标准, 使之更加细致准确具有操作性, 这样, 即使只拥有可疑交易报告制度, 也能充分满足我国反洗钱的需要, 并能让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从上报的海量的交易信息中解脱出来, 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二) 完善金融机构反洗钱的合理激励机制。在反洗钱中, 监管当局和金融机构之间是委托——代理关系。虽然执行交易报告制度给金融机构带来了不小的成本, 但因为法律的强制规定, 所以金融机构不得不承担其反洗钱的义务。这样, 监管当局和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着目标上的不一致, 前者是为了反洗钱, 而后者仅仅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化解被罚款的风险和可能的信誉损失。这种目标上的错位自然会导致金融机构防卫性报告心理盛行, 把报告这种反洗钱的手段当作自己的目的。要想改变这种局面, 就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让金融机构从“要我报”转变为“我要报”。具体说来, 可以将反洗钱工作中查获的资金继续在原金融机构存放一段时期, 这样不至于使该金融机构因为执行反洗钱任务而令自己损失一笔客户的资金;同时将犯罪资金的一部分作为对该金融机构的奖励。此外, 对那些报告质量较高的金融机构给予政策上的扶持或信誉评估上的晋级, 而对那些只重报告数量不重报告质量的金融机构实施一定的惩罚。

(三) 完善保护个人隐私权的法律法规。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中对客户隐私保护不力的规定只不过是我国法律制度在隐私权保护方面整体缺失的冰山一角。要从根本上完善我国保护隐私权的法律法规, 必将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首先, 应该在宪法层面上确立对隐私权的保护, 现行宪法中保护人的尊严不受侵犯的原则尚不足以明确隐私权的地位。其次, 在我国未来的民法典中, 要将隐私权作为一种独立的人格权加以保护。再次, 要制定我国的《个人数据保护法》, 针对我国隐私权保护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具体情况, 作出明确细致的规定。最后, 在《反洗钱法》、《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等反洗钱领域的法律法规中, 有针对性的制定一些可操作性强的条文, 切实尊重和保护客户的隐私, 协调好保密义务和反洗钱义务之间的冲突。

(四) 发挥金融情报中心“缓冲器”的作用。随着当前对洗钱犯罪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强, 可疑交易报告制度越来越具有入侵性, 而金融情报中心, 就像一个过滤器, 可以有效地阻止将表面上可疑而实际上合法的交易披露到执法机构, 以避免对隐私权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 作为我国事实上的金融情报中心, 要积极开发和采取新的技术手段, 大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对各地上报的可疑交易信息, 在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筛选后, 谨慎的移交给执法部门。在与执法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建设方面, 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应当与公安部等执法部门就信息的披露范围、披露程序、披露方式等达成明确的约定并上升到立法的高度。此外还要设立严格的保密制度, 严禁私人获得信息, 严禁将信息用于反洗钱之外的用途, 对非法使用信息的机构和人员一定要严惩, 用严格的法律责任来保障保密制度的执行。

摘要: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是我国反洗钱三大制度之一,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该制度这几年执行的情况来看, 它确实在反洗钱工作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其成本高昂、对客户隐私保护不足的问题也暴露出来, 本文就这两个问题作了阐述, 并提出了自己的一点对策。

关键词: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报告量,隐私权

参考文献

[1]俞光远.反洗钱的理论与实践[C].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10, (1) .

[2]崔汕汕.论银行保密义务和反洗钱义务的冲突与平衡[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3.

[3]徐汉明, 赵慧.中国反洗钱法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1, (1) .

[4]高增安.基于交易的可疑洗钱行为模式与反洗钱对策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6.126.

重点可疑交易 篇6

一、商业银行可疑交易报告的现状

(一) 反洗钱监控系统业务处理流程

首先, 反洗钱监控系统每日日终对核心业务系统交易日志进行扫描, 将所有符合可疑交易标准的交易记录导入反洗钱监控系统, 生成可疑交易报告。其次, 由交易营业网点的反洗钱岗位人员每日登录反洗钱监控系统, 通过可疑报告甄别补录模块查询本网点是否有相应的可疑交易报告, 进行人工甄别或补录。最后, 将甄别和补录后的可疑报告提交二级分行反洗钱操作人员复核后上报。商业银行总部通过反洗钱监控系统将可疑交易数据进行汇总、整理, 并将数据转换为符合要求的报文格式报送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

具体业务处理流程见图1。

(二) 不断完善的系统自动监测功能

各家银行依据反洗钱法律法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数据接口规范等, 设置了相应系统参数, 具有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的自动识别、信息完善、信息上报、管理查询等功能。反洗钱监控系统的使用, 改变人工筛选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弊端, 提高了可疑交易筛选的效率。系统功能在使用过程中也不断得到完善。此外, 数据筛选覆盖的业务范围逐步扩大到各类业务, 涵盖会计系统、电子交易、零售业务、消费信贷等业务系统数据。

(三) 部分银行实现以“客户”为基础的分析报告模式

中信银行反洗钱监测系统以客户为标识, 根据资金划转频率、金额来甄别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中国银行将可疑交易按照交易主体归类到同一客户下, 每一个客户生成一个案例, 系统自动赋予该案例一个案例号, 每个案例都有诸如特征码、可疑程度、采取措施、可疑行为描述等信息。交通银行以组织机构代码或身份证号码对客户进行有效识别并筛选, 即使客户在交行不同分支机构办理业务, 账户不同, 总行也可以对该客户所有业务信息进行分析甄别。建设银行以身份证号码区别对私客户进行识别、筛选, 交易机构和开户机构按照缺少要素分别补录后, 由开户机构确认并报告。

二、商业银行可疑交易分析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过度依赖系统筛选, 导致可疑交易报告质量不高

目前各家银行主要依靠反洗钱监测系统筛选可疑交易, 人工识别只是在系统甄别的基础上进行信息补录, 由于人工识别不足, 再加上系统设置和功能缺陷, 致使可疑交易报告质量不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存在防御性报送问题

《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规定的18条银行业可疑交易报告标准中, 大多数是“定性”标准。其中, 有6条标准需要核实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财务状况, 其他涉及“频繁”、“大量”、“可疑”等条款有8条。为避免漏报可疑交易, 多数机构系统参数设置略低于可疑交易报告标准, 从而多报大量垃圾信息。

2. 存在重复报告问题

符合两个以上标准的可疑交易存在重复报送现象。此外, 反洗钱监控系统对“短期”设置的参数为10天, 系统采取滚动累计重复筛选, 导致重复报告问题。例如:连续10天已经监控出来的数据继续参与第11天的监控筛选, 如果后10天累计起来也符合监控要求, 则系统会再报送一次可疑交易。

3. 存在漏报告问题

有的银行反洗钱监控系统没有完全覆盖全部业务, 加上系统可疑交易“定性”标准无法进行监测, 而柜面人员过分依靠系统甄别, 导致漏报告问题的发生。例如: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机构的反洗钱监控系统没有覆盖柜面现金汇款业务, 中信银行对跨境汇款业务需要人工识别。

(二) 可疑交易监测报告内部机制不合理, 不能满足反洗钱风险管理的要求

反洗钱管理发展的趋势应当是基于风险的反洗钱监管。对可疑交易的认定也应当基于风险的理念, 以人工主观识别为主, 技术手段为辅。对可疑交易的认定应充分发挥内部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优势, 本着全面、审慎的原则, 由前台柜员、业务客户经理、后台监控人员等共同完成。而目前银行机构的实际操作恰恰相反, 以系统识别为主, 人工补录为辅, 可疑交易的人工认定一般由银行网点反洗钱工作人员完成, 而各网点反洗钱工作人员均为前台柜员兼职, 除对可疑交易确认外, 反洗钱工作人员还承担系统交易录入、信息填补、客户编码维护、数据验平等业务工作。且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 网点业务量快速增加, 柜员承担的业务量也不断增大。迫于工作压力, 前台柜员根本无暇去主动甄别可疑交易。

(三) 反洗钱技术支撑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人工识别可疑交易手段匮乏

一是因客观原因, 客户真实身份难以核实。由于身份证件种类多 (如身份证、户口本、军官证等) , 加上身份联网核查系统存在信息不完整等问题, 客户身份的真实性很难判断。对于假营业执照、假组织机构代码证等证明文件也缺少识别手段。对于现金存取款业务, 柜面人员只能在客户办理业务时口头询问, 无法了解客户资金的真实来源、性质和用途。二是金融机构未建立用于保存客户身份信息、黑名单等资料的反洗钱数据库, 未真正实现对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分类, 导致人工甄别的环节和难度加大。三是银行内部资源未实现共享, 影响了人工识别效果。各家银行还没有真正将反洗钱制度全面、有针对性地“嵌入”到各项业务制度、操作流程和岗位职责中, 没有融入到产品开发、市场拓展、客户营销和客户服务的每一个环节, 内部反洗钱合力不强, 信息不能共享, 仅靠个别人员对各类交易进行人工甄别, 形成的可疑交易报告价值不高。

三、改进可疑交易报告机制的措施与建议

(一) 进一步完善可疑交易监控报告系统

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 提高可疑交易监控系统的科学性、准确性、有效性。一是进一步完善可疑交易监控系统的参数设置和功能, 优化各项识别指标, 扩大业务系统覆盖范围, 不断提高计算机数据挖掘、智能分析与识别技能, 增强反洗钱监测系统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减少可疑交易漏报告、重复报送、垃圾信息多的问题。二是适应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需要, 加强金融创新产品的超前监管, 建立动态的可疑交易报告系统, 有效防范各种新业务带来的洗钱风险。

(二) 建立健全可疑交易监测分析支持系统

1. 进一步完善可疑交易报告制度, 建立可疑交易报告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明确责任, 加强监督检查。要将可疑交易报告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考核、同奖罚, 有效防范员工可疑交易报告积极性不高、执行制度不严以及瞒报、漏报可疑交易现象。

2. 不断建立健全可疑交易监测分析支持系统, 依靠现代化的监测手段来提高对数据分析、甄别的能力和效率, 有效减少金融机构一线员工人工识别的工作压力, 提高可疑交易分析识别水平。

3. 人民银行要逐步推动银行账户管理系统、支付清算系统、同城票据交换系统、居民身份联网核查系统、个人及企业征信系统与金融机构业务系统的联网, 并探索建立可疑交易信息共享机制。同时, 商业银行应健全内部协调机制, 改变本单位内部信息不共享问题, 尽快实现内部信息的共享通用, 并逐步实现不同金融机构间账户信息的互通互连, 提高金融机构间相互协作和资金监控能力。

4. 要尽快建立用于保存客户身份信息、黑名单等资料的反洗钱数据库, 加强与公安、海关、税务、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的横向联系, 充实反洗钱监测分析的基础数据。

(三) 进一步完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

商业银行应严格执行反洗钱各项法律、规章, 探索建立存款人信息数据档案, 保存银行结算账户存款人的信息资料, 包括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存款人的身份信息、身份证件影印件, 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存款人的名称、组织机构代码、注册资金、经营范围等身份信息、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姓名及其有关身份证件或身份证明文件影印件。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客户的资信情况, 对其关联实体、业务种类、经营状况、社会形象等严格审查, 合理判断可能存在的风险。要依据客户的不同情况, 划分不同的风险等级, 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风险监测。

(四) 不断提高工作人员反洗钱业务技能和水平

上一篇:城镇住房下一篇:能源类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