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生心理论文

2024-05-24

技校生心理论文(共11篇)

技校生心理论文 篇1

一、在顶岗实习中的心理状态分析

(一) 焦虑心理

焦虑是指学生在落实顶岗工作单位之前表现出来的焦虑不安。学生对异地生活环境担忧或对现实危险性的错误认识直接导致了焦虑。学生若个人自我定位不当, 面对就业时就产生挫折感, 精神就会处于一种焦虑状态;有的学生认为社会是复杂多变的, 进入社会后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 他们没有勇气去面对所谓深不可测、复杂多变的社会, 这种过度或持久的焦虑体验, 形成焦虑心理, 严重地会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就业。

(二) 自卑心理

由于刚刚进入企业工作不适应, 经验不足, 技术不熟练, 怀疑自己的能力, 厌恶眼前的工作, 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 对自己没有信心, 看不到前途和未来, 致使一些学生不能坚持完成顶岗实习的任务, 旷工或者溜号, 直接影响了顶岗实习的效果, 也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困难。

(三) 抑郁心理

由于顶岗实习大部分在异地, 部分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差, 新环境的不适应使一些学生产生了心理抑郁。个别学生有严重的恋家思想, 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往往做事不假思考, 比较冲动, 他们容易放弃实习岗位, 这给学校和企业都带来不好的影响。此外, 由于学校和企业的管理体制和作息时间截然不同, 劳动强度也比较大, 个别学生无法适应企业严格的管理, 无法满足实习要求。

(四) 消极依赖的心理

有的学生在选择顶岗实习时十分依赖家长, 部分家长又不支持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 认为孩子会吃苦, 受累, 影响学习, 这些思想直接影响学生在企业的行为。

(五) 从众心理

顶岗实习是学生第一次踏入社会, 会受到社会上一些思想的误导, 容易好高骛远。一些学生没有根据自身的条件、特点和爱好, 盲目做出与自己感知和判断不相符合的决定, 影响对未来工作的信心。

二、顶岗实习心理辅导机制及方式方法

(一) 顶岗前的心理预防机制

开设心理健康课、职业生涯规划、启航生涯等课程, 在入学后针对学生的特点相应地开展团体辅导, 加深并拓宽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课程。还应通过现实的案例分析, 让学生学会应对生活事件, 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

(二)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学生进入企业实习, 面临更多更复杂的人际关系。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 特别是人际关系的沟通能力更是薄弱环节。因此, 在校期间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和锻炼,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 主动并乐于与人交往, 以真诚、谦虚的态度发展和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

(三) 建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建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 加强职业生涯的教育。让学生懂得顶岗实习的重要作用, 正确对待顶岗实习, 在实习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实际经验, 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 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 逐步实现自我价值, 取得事业的成功。

三、顶岗期间的心理干预机制

(一) 定期举办心理辅导讲座和进行一对一心理辅导

定期邀请心理专家做针对性的讲座。一对一的辅导由于具有隐蔽性可以让学生敞开心扉, 切实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让学生带着阳光自信的心理状态走进企业。

(二) 建立实习指导教师制度

将顶岗实习学生分配给各个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要格外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 及时发现和帮助学生处理各类问题, 对症下药, 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做好顶岗实习学生的心理工作。

(三) 与企业保持联系

学校要注意加强和企业的沟通, 及时了解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思想动态。同时, 建议企业重视学生, 帮助学生改善人际交往关系, 与企业协调保障学生的正常权益, 做好桥梁的作用。

(四) 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

由于班主任对每个学生比较了解, 学生和班主任也比较熟悉和亲切, 很多学生愿意和班主任沟通, 因此, 班主任要加强心理学的学习, 经常和学生交流, 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让学生感到学校的温暖,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总之, 技校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良的心理倾向是正常的。对于技工院校而言, 拥有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 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 是学生顺利进行顶岗实习的保障之一。同时, 将就业指导与心理辅导相结合, 会让学生对顶岗实习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顶岗实习, 这对于顶岗实习的管理和顺利进行是非常有益的。

参考文献

[1]陈仪梅.技校生实习心理状况调查[J].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3 (1) :47-54.

[2]周晓阳.浅谈技校顶岗实习学生的心理问题及疏导策略[J].职业, 2013 (14) :136-137.

技校生心理论文 篇2

又到一年毕业季!学生临近毕业,其心情喜忧渗半:既为将步入社会而兴奋,同时又为未知的前途而迷惘。外面的世界精采又复杂,同学们在就业前应该有什么样的心理准备呢?社会给你的见面礼是困难与挫折:

其一,艰难的应聘关。当你单枪匹马兴冲冲地走向社会时,那一条条各种各样的招聘广告或许会向你泼下一盆盆冷水,因为招聘的条件大多要求“大专以上学历,有工作经验”等等。这些显然对技校生不利。

其二,孤独的过渡期。毕业后,与老师、同学告别,各奔东西,犹如孤雁离队单独去寻找新的路线和生存方式。在这一时期你会感到暂时的,但又是深切的孤独,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同学,对此更难适应,他们通常在这时打电话向老师、同学倾诉感受,获得安慰。

其三,工作中的诸种苦恼。如由于学历和工作经验等有限,技校生往往受制于人(白领阶层大多是大学生),因此往往感受到低人一等,甚至受人歧视;又如人际关系不和、受到别人批评、指责,那时很少有人会像学校老师那样对你循循善诱了;再如对严格的管理制度或超负荷的工作量极不适应。

其四,感情上的烦恼。初涉社会的高中毕业生正值“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年龄,一不小心就陷入感情纠葛之中,从而给自己带来工作与感情上的双重压力。……

面对这一系列将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挫折,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只有自尊自爱,克服自卑自弃才能走向社会

1、要鼓足勇气闯过应聘关。不能因为学历较低就放弃自己,如果一看招聘条件,就吓得不敢面谈,甚至连电话询问的勇气都没有,那么你可能在家等到2-

里反复提醒自己不得重犯,我们就能懂得怎样把握和控制自己了。当然,有时你也许会遭到不公平的批评、指责。有一位往届毕业生在一公司做会计助理,工作很出色,得到老板的赏识,但却引起会计的不满,无论她如何尊重那位会计,但后者都常常对她横加指责,她打电话,写信问我“老师,我该怎么办”?我送她两句成人教育家卡耐基的话:其一“从来没有人会踢一只死狗”其二“只要你超群出众,你一定会受到批评,所以还是趁早习惯的好。”

3、要自尊自爱,必须处理好个人幸福与事业之间的矛盾。到了成人年龄且又参加了工作,谈恋爱本在情理之中,但在尚未稳定立足之前,还是对此少花精力为佳。刚参加工作没经验、没业绩,对环境、业务极为陌生,思想较幼稚,这时本应全力应付熟悉工作,如果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恋爱上而放弃对事业的追求,则将一事无成,悔之晚矣,一位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很久以来报有“自考”的愿望,毕业后到学习条件不错的政府机关做打字员,但才几个月便陷入感情漩涡中不能自拔从而影响工作,并为此受到批评。双重压力使她招架不住,一连几天失眠,不思饮食品店,当她找到我这个班主任倾诉时,我看到她精神快要崩溃,便告诫驰“你不要忘了你的计划和目标。”古人曰:“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意即完美的人生是指事业和婚姻两者的成功。在自己刚刚扬起事业的风帆之时,千万要把握好理智的舵,这样你才能在历尽艰辛之后达到理想的彼岸。

最后,自尊自爱还体现在以法律为武器(要了解握宪法、民法、经济法、劳动法等法律的有关内容)以伸张正义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及其它合法权益。对企业主的无理扣工资、无休止加班加点以及污辱人格的惩罚方式 等都应坚决抵、反抗、上诉。

在投身社会的过程中请记住:你可以自得,但不应自傲;你可以自守,但-3-

不应自卑;你可以自爱,但不应自恋,你可能自伤,但不应自弃。”

总之,一个真正能够自尊、自爱的人才能真正走向社会而成为社会的一员,当然,要长期立足社会,还有待于不断完善自我。

只有积极进取,勇于竞争才能长期立足社会积极进取,勇于竞争是时代对每一个人的要求。竞争的规律告诉我们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特别是职中毕业生踏上工作岗位后要想缩短与同行的差距,提高社会地位,更应该积极进取勇于竞争。其主要途径有两个:

一是向书本学。在理论上进修,参加自考、成人高考提高自己的学历。“一纸学历定终身”对大学生都是不可取的,更何况中学生。职中生中不乏聪明好学之才,只是由于社会的客观原因和自身的某些原因未能直接读普高、升大学,但这并不等于说,职中生就不能上大学或智商天生低于他人。职中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上大学或自学成材,只要能在理论上不断自我完善,完全能成为工作中的骨干。

二是在“干”中学。在实践中虚心好学,不断摸索路子、积累经验、刻苦学习、改革创新,就能越战越强。

在改革的浪潮中,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有无数个德庆央宗式的优秀职中生在奋力拼搏中,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只有积极进取、勇于竞争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长期立足社会。

技校生心理论文 篇3

【关键词】技校生 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环境 学校环境 社会环境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技校生良好的个性,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班主任掌握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艺术,就可以完善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预防和矫正学生的各种心理偏差,使他们能以正确的心态健康成长。因此,班主任积极投身于技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掌握心理健康教育艺术,就成了推进学校德育工作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当前技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日常观察等发现技校生的心理困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学习方面、人际交往方面、成长特点方面。

(一)学习方面

从笔者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学习时从不讲策略,也没有制定学习计划,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这往往是导致学习焦虑、考试焦虑最直接的原因。

(二)人际交往方面

技校生的人际关系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心理健康的学生能正确处理这三个方面的关系,并且能进行正确的社会交往,能适应社会生活节奏,接受社会所规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只要其中一个方面人际关系紧张,技校生就会出现心理问题或行为。由于技校生具有半成人的特点,他们与老师、父母的关系常常处于矛盾之中,一方面他们把父母、老师的指导和教诲视为对自身发展的束缚,另一方面又十分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可。如果得不到父母、老师的理解与支持,他们就会感到郁郁寡欢。在青少年时期,同伴的影响首次超过了父母,如果缺少朋友或同伴关系不良,技校生就会感到孤独、自卑。从一些研究也发现,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关系。

(三)成长特点方面

技校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自我意识有了较快的发展,评价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技校生的自我评价往往不够客观,受心境、个人意愿等因素的影响,如果自己的行为得到一点儿赞扬,便沾沾自喜,过高地估计自己;如果受到一点儿挫折或批评,便悲观失望,过分贬低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而使自己处于被动低劣的地位。这种自我评价不良的结果会导致学生自我认识紊乱,导致内心不良体验,或许还会因为缺乏自制力,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而产生不良的后果。

二、影响技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家庭的教育观念、方式、方法对学生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有的学生由于家庭的过分溺爱,从小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有的则生活在棍棒式教育环境中,常受到父母的训斥和体罚;有的从小生活在父母离异或感情不和的不良环境中,给孩子心理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随着现在社会上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甚至有些贫穷家庭的孩子看到人家的孩子吃喝玩乐,内心难免会有嫉妒和自卑,心理上也有很大压力。

(二)学校因素

技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地,应全面实施技能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技校的学生大多是理论学习成绩比较差,如果学校还一味地抓理论教育,对学习成绩不好、经常违反纪律的学生指责多于鼓励,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和对抗心理。

(三)社会因素

学生是社会的一员,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严重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辨别能力,极易误人歧途,如不加以正面引导,就会造成学生心理失衡。当前社会治安问题、失业问题、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道德失范等不良现象,不仅使涉世不深的技校生对社会现实产生怀疑、不满和不安全感,而且对技校生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有些学生产生理想破灭的失落感,缺乏生活目标,造成心理失衡,甚至精神崩溃。许多学生经常出入歌舞厅、酒吧、游戏机房以及网吧等等,他们消极颓废、偏激、甚至反抗社会、反抗成人、藐视法律、铤而走险。

三、改善技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是对青少年发展影响最大、最直接的环境,是其他任何因素所不可比拟的。因此,技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从这三个特定的环境出发。

(一)建立温馨的家庭环境

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首先,父母自身应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素质的高低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父母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儿女,使他们健康成长,最终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其次,父母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再次,父母要信任孩子。平时,多尊重孩子的人格,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的日常活动,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正当愿望和要求,使他们真正感到父母可亲、可爱、可以信赖。同时,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他们或许有意想不到的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能力。

(二)优化学校环境

教育乃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活动,教育过程是辅导人健康成长的过程,教育目标便是个体的生命目标。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最直接、最根本的影响就是文化的影响,其他各种客观因素往往是通过文化这一中间环节影响青少年的。文化是凝聚在一个社会、民族或国家的世世代代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的总和,包括衣食住行等日常用品的制作方式,待人接物、言谈举止等交际方式,以及哲学、宗教、道德、法律、文学艺术、风俗传统、科学中的思想方法等。为技校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是目前技工教育的当务之急,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注意把握大众宣传媒体的导向。社会执法部门要加大对不法分子的打击力度,净化各种社会环境,消除种种不健康和丑陋现象等负面因素对技校生健康成长的干扰,从而为技校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使他们能够真正地明辨是非,认清主流,达到正确地学习与模仿,学会积极地适应社会和人生,从而顺利安全地渡过人生的“危险期”、“转折期”,获得身心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探索对技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是技工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因此,教师要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与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更全面、更正确地认识自我,主动自觉地去矫正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

参考文献:

1.黄圣斌,段晓云.浅谈职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思考对策[J].甘肃教育. 2008年第24期:16

2.伍俊. 如何加强职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 2008年第10期:228-230

技校生心理论文 篇4

一、技校生心理健康现状

按照世卫心理健康的标准, 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包括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社会适应正常、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等方面。但有学者在调查中发现, 许多技校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情绪失衡、人际关系紧张、焦虑、强迫、抑郁、情感危机、逃避行为、学习就业压力等, 而且这些心理问题有着明显的阶段性, 个别学生甚至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

二、目前学校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为了解决在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对广大学生进行心理引导与健康教育, 许多学校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教育形式如下: (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2)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3) 心理拓展训练; (4) 开设心理咨询室等方式。为调查目前技校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及喜欢的教育方式及接受的教育频度, 特设计了此次调查研究。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了方便取样法, 抽取2012、2013级在校中技、高技学生共228人。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技校学生群体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本次共发放230份调查问卷, 获得有效问卷228份, 有效回收率为99%。

四、研究工具和数据处理

本次调查通过与学生的访谈,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研究目的自编问卷。该问卷共设计三个题目, 主要了解技校生对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喜爱程度、需要获得的心理援助、学生在不同年级需要的心理帮助和开展的频度等内容。

对回收的228份有效问卷进行重新编码, 其中对于排序题根据重视程度由重要到次要依次用数字由大到小来编码, 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 主要采用描述统计、采用频数和百分率分析等统计方法。

五、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从性别与不同年级角度看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喜爱的情况

1.从性别的角度看关于对“一对一咨询”模式学生喜爱程度情况。从总体来看, 25.2%的学生将一对一的咨询方式排在最后 (不喜欢) , 而有20.6%的学生则将这种模式排在第一 (很喜欢) , 非常喜欢与不喜欢的人数呈现两个极端, 而且男女无差别。

2.从不同年级角度看学生对“一对一咨询”模式的喜爱情况。中技一年级的学生对一对一咨询的辅导方式不太喜欢, 而高技一年级的学生倾向于中等偏喜欢, 高技二年级的学生则呈现两极情况。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中技生没有高技生在心理方面成熟, 因此, 比较排斥一对一心理咨询的方式, 所以一对一的方式比较适合于高技生。

3.从不同年级角度看关于对“心理讲座”模式学生喜爱程度情况。学生对于此项的喜欢程度处于中间位置, 即是一般喜欢, 只有中技一年级的学生中有一部分人还是比较喜欢这种教育方式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在中技生中开展心理讲座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方式。

4.从性别角度看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模式学生喜爱程度情况。学生接受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这种方式, 学生的感情是中等偏积极的, 男女无明显差别。

5.从性别角度看关于对“心理拓展训练、心理游戏”模式学生喜爱程度情况。总体看来, 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教育方式。31.6%的学生将这种教育方式排第一位, 21.9%的学生将这种方式排在第二位, 说明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方式。女生将这种方式排第一的人数占女生总人数的29.7%, 排第二的人数占25.2%, 而男生将这种方式排第一的人数占男生总人数的36.7%, 排第三位的占23.3%。这说明女生、男生都非常喜爱这种方式。

(二) 不同性别、年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需要情况

1.从性别角度看学生对“适应环境”这一问题的需求情况。从性别角度来看, 男女生无大差别, 男生中有41.7%学生将这个内容排在第二、三位, 女生中有41.5%的学生将此内容排在第二、三位, 将其排在第一位的女生与第三位的女生差不多。由此看来, 无论男女生均比较需要进行“适应环境”的辅导, 女生比男生更需要一些。

2.从年级角度看学生对“适应环境”这一问题的需求情况。从总体来看, 25.5%的学生认为“适应环境”的辅导比较需要, 排在第二位。从年级来看, 中技一年级的学生有25%的学生认为此项比较需要, 排第二位, 高技一年级的学生中有22.2%的学生认为此项排第二位, 高技二年级的学生中有28.8%的学生认为此项排第二位, 比较需要。根据这情况可分析, 中技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 所以对于新环境的适应更需要外在力量的引导与帮助, 而高技学生年龄较大, 有些学生的适应能力比较强, 所以表示出不太需要, 也有一种情况是没意识到适应环境有多困难。而表示比较需要的学生有的是在实际中遇到困难需要帮助, 有的是自省能力比较强, 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是需要帮助的。

3.从性别角度看学生对“处理人际关系”这一问题的需求情况。男女生表示出较大的一致性, 均认为非常需要“人际关系”的辅导。女生中表示出很需要的人群占女生总体的比例比男生大。

4.从年级角度看学生对“处理人际关系”这一问题的需求情况。从总体来看, 学生认为很需要进行“人际关系”的引导, 有40.8%的学生表示出非常需要 (排第一位) 。从年级差异来看, 三个年级的需要情况相似, 中技一年级的学生中有44.8%的学生将此项排第一位, 22.9%的学生排第二位, 高技一年级31.5%的学生排第一位, 20.4%的学生排第二位, 高技二年级42.6%的学生将此项排第一位。

(三)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频度

总体来看, 大部分学生选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频度为“一个月一次”。从年级角度来看, 53.2%的学生选择“一个月一次”, 并且三个年级均无差别。

六、工作建议

根据此次调查的结果, 现提出在技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建议:

(1) 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由最喜欢到不太喜欢的形式依次是心理拓展训练、心理游戏→一对一心理咨询→心理讲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报刊、宣传栏学习心理知识→心理剧。因此, 对技校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可多采用一些学生喜欢的、乐于接受的方式。高技生及部分有需要的学生比较适合开展一对一的咨询方式。虽然高技、中技生都表示接受心理健康课、心理讲座这样的方式, 但中技生表现出更多的兴趣, 更适合采用心理健康教育课, 心理讲座方式开展, 可根据男女生感兴趣的内容不同来设计专题内容。由于报刊、宣传栏这样的方式不适合技校生的认知特点, 所以作为教育的辅助手段相对好些;而体验式的心理拓展, 心理训练是技校生最喜欢的方式, 所以在校可以多开展这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 学生对希望获得心理援助的内容由最需要到最不需要的次序依次是:处理人际关系→缓解就业压力的焦虑情绪→如何适应环境→学习困惑→心理疾病相关知识→避免网络、手机依赖→情感困惑。根据调查显示的结果,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根据学生的需要有侧重点地设计教育的内容。根据性别与年级上的差异有所侧重, 在适应环境的内容上, 中技生、女生相对需求更多些;处理人际关系、缓解就业压力焦虑的内容很受学生喜欢, 但处理人际关系, 女生与中技生表示出更大的需求, 而缓解就业压力, 男生与高技生表示出更大的需求, 高技生表现出对情感困惑的需求, 而中技生表现出对学习困惑的需求。而对于避免网络、手机成瘾, 防治心理疾病这部分的内容可以通过咨询的方式进行个别辅导。

(3)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频度。根据调查显示的结果, 为更好地达到技校育人目标,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频度最好是一个月一次。

(4) 加强心理教师的职业素质培养, 对于学生喜欢的心理拓展和团体心理辅导, 绝不是玩玩而已, 而是把心理教育的内容融入活动中, 让学生在活动中有体会、有感悟、有成长。因此, 需要提高心理教师的素质, 加强其职业能力的培训。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定量分析法, 采用SPSS统计分析, 调查了解目前技校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喜爱程度, 较集中体现的心理需求,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频度。通过调查研究, 探讨开展有效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内容及频度。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需求,教育内容

参考文献

[1]储璧茜.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与思考[J].职业规划, 2011 (17) .

[2]邓伟, 蒋梦, 赵兵.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实践, 2009 (10) .

技校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探讨 篇5

关键词:学生;心里健康;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5.008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5-017-02收稿日期:2012-03-20

技校学生大部分是由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务工后回来继续学习的人员构成,年龄多在 15~20岁之间。他们不同的家庭背景、学习环境、社会关系,形成有的心理不成熟、有的日渐成熟,面对复杂多样、变幻多端的社会 ,往往无法应付,并由此造成了他们有不同的心理状态,不同的行为表现。本文针对如何及时地给予帮助,使其拥有健康的心理进行叙述。

一、建立良好的班级环境

教育专家也认为,环境对学生身心的发展影响较大,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实践之中。对于学生来说,接触时间最多的应该是班集体。只要班级人际关系融洽,就易形成民主、和谐、上进的情感气氛,就有利于学生间、师生间的思想、情绪、情趣、情操等的相互感应,并有益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关心和热爱学生是职责所在。班主任是否关心和热爱学生,主要受理想、信念、教育观点、职业道德和事业心支配,富于理性特征。而学生对教师是否尊敬和信赖,往往靠学生的主观判断和情绪体验来决定,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不稳定性。因此,师生要多接触、多了解、多沟通。班主任要经常深入到班级,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和熟悉每一个学生,体察学生的心理动态,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经常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逐渐缩短心理距离,让学生感觉到你在无微不至地关心他、呵护他,有了什么问题可以放心大胆地找你帮忙处理解决,时刻感受着班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学生的心理障碍和思想的片面性随之消除,师生感情更加融洽,班级气氛更加和谐。

同学关系之间的相互影响,同学关系主要指同学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在交往过程中,心理距离近的同学,心情舒畅,无所不谈,会成为学习的良友,生活的挚友,关系可能会持续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如果一个同学与班内多数同学有矛盾,他的心情不可能愉快,整天都会处于抑郁、孤独和忧伤之中。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缺乏心理沟通,是非标准不一,难以形成心灵的默契。对此,教育学生要倾注对同学全心的爱,对待同学要有一颗宽容之心,以诚相待,坦诚相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真情感动别人,并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感。

二、为学生提供平台,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在班级或学校举办的各类活动中,给学生提供机会、提供平台。班主任老师放手,让他们自己着手准备,在适当的时机给予提示、点拨,锻炼他们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活动这个平台上体验生活,体味人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品尝失败的辛酸。学生的意志力是在克服困难中锻炼出来的,并在克服困难中成长的。当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首先帮助学生客观分析遇到的困难和挫折,鼓励学生沉着冷静,正面现实,坚定信心,然后采取对策,排除障碍,毫不动摇地朝着既定目标迈进,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

三、正确处理好学生的情感障碍、行为障碍

在学生报到时,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考察,通过说话、穿着、报名表信息来掌握学生的家里基本情况。不但有助于发掘班干部的苗子,还能总体把握本班学生的基本信息。特别是单亲家庭的学生,易出现性格内向,自我封闭。鼓励其多参加文体活动,及时地给予关心、体贴,创造机会让他多与人接触,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意志力。作为班主任,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 多与学生沟通、交流,通过与学生交流,可以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和个性。跟学生的谈话方式有多种,可找学生个别谈心、也可找班干部或小组长漫谈、还可对全班进行专题谈话。无论哪一种形式,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注意谈话的态度,还要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

通过班会进行心理辅导,针对班集体中近期出现的一些现象,利用班会来医“心”、育“心”的效果非常显著。在班会上,做到目标明确,如:协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题目不宜太大、内容具体,有针对性,围绕学生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设计一系列的课题,例如:怎样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如何正确地面对父母的责备等等。要注意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适应性、有效性。

总之,技校学生的心理是复杂的,要根据现实,依据科学,积极开展培养健康心理的工作,以确保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技校生心理论文 篇6

关键词:技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大,心理健康在我国技校素质教育建设中的比重也将越来越大。技校生大多处在青春期,且年龄跨度较大,从14岁到20岁不等,在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诸多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技校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校心理健康教育,笔者在2014年9至2015年12月期间对开封市某技师学院2014级、2015级在校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

二、研究对象

本调查以开封市某技师学院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同随机选取了47个班,分别是2014级、2015级两届新入学的班级。被研究对象共1590人,其中男1305人、女285人参与了心理健康测试。

三、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SCL-90心理健康测试量表,由Derogatis在1973年编制,在国外应用甚广,80年代引入我国,并在精神科和心理健康门诊的临床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包含了90个项目,它是用来测查人的精神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和变化情况的量表,包含了比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等方面均有涉及。临床应用证明,它的评估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同时与其他自评量表相比,具有内容大、反应症状丰富,更能准确刻划病人的自觉症状等优点,因此是当前心理门诊中应用最多的一种自评量表。

四、研究结果

通过调查,被试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个数是1224人,占总数的77.00%:其中男生1024人,占64.00%;女生200人,占13.00%。亚健康状态的个数是253人,占总数的16.00%:其中男生195人,占12.00%;女生58人,占4.00%。状况不佳的个数是113人,占总数的7.00%:其中男86人,占5.00%;女27人,占2.00%;

通过调查,被试躯体化健康的个数是1456人,占总数的92.00%:其中男生1202人,占76.00%;女生254人,占16.00%。躯体化不适的个数是134人,占总数的8.00%:其中男生103人,占6.00%;女生31人,占2.00%。

通过调查,被试没有强迫症状的个数是1049人,占总数的66.00%:其中男生880人,占55.00%;女生169人,占11.00%。有强迫症状的个数是541人,占总数的34.00%:其中男生425人,占27.00%;女生116人,占7.00%。

通过调查,被试人际关系良好的个数是1117人,占总数的70.00%:其中男生934人,占59.00%;女生183人,占12.00%。人际关系不适的个数是473人:占总数的30.00%;其中男生371人,占23.00%;女生102人,占6.00%。

通过调查,被试没有抑郁的的个数是1312人,占总数的83.00:其中男生1095人,占69.00%;女生217人,占14.00%。有抑郁表现的个数是278人,占总数的17.00%:其中男生210人,占13.00%;女生68人,占4.00%。

通过调查,被试不焦虑的个数是1331人,占总数的84.00%:其中男生1109人,占70.00%;女生222人,占14.00%。有焦虑倾向的个数是259人,占16.00%:其中男生196人,占12.00%;女生63人,占4.00%。

通过调查,被试没有敌对表现的个数是1228人,占总数的77.00%:其中男生1007人,占63.00%;女生221人,占14.00%。有敌对表现的个数是362人,占总数的23.00%:其中男生298人,占19.00%;女生64人,占4.00%。

通过调查,被试没有恐怖症状的个数是1293人,占总数的81.00%:其中男生1100人,占69.00%;女生193人,占12.00%。有恐怖症状的个数是297人,占总数的19.00%:其中男生205人,占13.00%;女生92人,占6.00%。

通过调查,被试没有偏执的个数是1285人,占总数的81.00%:其中男1063人,占67.00%;女生222人,占14.00%。存在偏执的个数是305人,占总数的19.00%:其中男生242人,占15.00%;女生63人,占4.00%。

通过调查,健康的个数是1415人,占总数的89.00%:其中男生1170人,占74.00%;女生245人,占15.00%。存在精神病性问题的个数是175人,占总数的11.00%:其中男生135人,占8.00%;女生40人,占3.00%。

通过调查,健康的个数是1343人,占总数的84.00%:其中男生1110人,占70.00%;女生233人,占15.00%。存在其他问题的个数是247人,占总数的16.00%:其中男生195人,占12.00%;女生52人,占3.00%。

五、结论与讨论

学生对心理健康需求的急剧增长与我国心理老师相对匮乏的矛盾日渐显露,加之技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健全,学生相应的心理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但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班主任凭着对技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挚爱,带着改善技校班级心理健康状况的美好愿望,在人力、物力都紧缺的条件下,开始了我国技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征程。他们通过找学生访谈,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他们虽然谈不上专业的心理咨询,却坚持为技校学生开展各种心理疏导工作,为我国技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积累了经验。

目前技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以下困难:第一,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还不强,甚至对心理健康工作存在不必要的误解;第二,目前国家虽然已经开始重视心理健康工作重要性,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但技校心理健康工作仍然受到具体政策、资金的限制,开展起来十分困难;第三,技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空白,即缺乏对技校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指导方案;第四,技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在起步阶段,需要借鉴其他领域和国外技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

通过调查,技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技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发展。不断适应新形势,调整技校心理健康服务水平,全面提高预防、筛查和干预心理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摆在当今广大技工院校面前的现实问题和新的挑战。本文主要对开展技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并根据开封市某技师学院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了现行技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技校应利用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大力开展包含心理健康的特色教育,打破过去单纯为解决学生矛盾或者单纯的进行言语说服的观念,为技校提供一个预防、筛查、干预、康复等全方位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l3(增订版):31—86.

[2]张家梅.江苏省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J].考试周刊,2010(14).

[3]程伟,等.农林类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

技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 篇7

一技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特点

近年来, 在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发现不少学生因为学习、就业压力大, 家庭、社会期望过高等原因, 对父母和教师产生了严重的抵触情绪, 造成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紧张, 直接影响了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乃至就业, 具体表现在:

1. 情绪稳定性差, 容易偏激和冲动

很多技校学生由于第一次走出家门求学, 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复杂的人际关系, 受到自身学识及外在环境的影响, 大部分学生茫然不知所措, 思想复杂多变, 辨别力弱, 自我约束力差, 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如虽然需要依赖父母、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 但是往往表现为情绪不稳定, 把父母和老师的帮助看做是束缚。在不稳定的情绪影响下, 容易偏激和冲动, 喜欢独立于班级之外, 把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帮助当成是虚情假意, 具有非常强烈的报复心理;凡是父母和老师要求做的, 经常产生对立情绪。

2. 心理承受能力差, 就业心态亟须调整

在整个社会的高度紧张而带来的应激性大环境下, 技校的学生直接面对就业的压力, 但自身学习目的不明确, 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往往使他们事与愿违, 感到失落、沮丧和无助。一旦遭遇挫折, 就会在人生的理想道路上迷失方向, 无所适从, 不知道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如此一来, 恶性循环, 致使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 对自己失去信心。

大部分学生对就业既渴望又恐惧, 在心理承受能力状况不佳的情况下, 往往因为社会对于学历的传统认知观, 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认为学历不高, 就业无望, 于是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 在校期间无所事事。

3. 早恋问题严重

近年来, 技校学生发生早恋的现象比较普遍, 并有蔓延的趋势。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 不少学生错误地认为谈恋爱是种时尚, 不以为羞, 反以为荣。甚至个别成绩优异的学生也谈恋爱, 而且趋向低龄化、行为公开进行, 不避讳老师和同学。但由于学生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感情比较脆弱, 而且处理感情问题不理智, 经常会因一点小事就产生矛盾, 学校的一些群体打架、暴力行为大都与感情纠纷有关。

二加强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通过分析技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特点, 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遵循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规律, 采用多种疏导方法,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及时修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和心理, 促进技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

要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德育教学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不能把学生所有的问题 (包括心理健康问题) 都归结为思想道德问题, 认为解决学生的问题只有靠德育教学去完成。高估德育教学的功能, 会使德育教学陷入尴尬的教条主义。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上讲, 技校学生的社会化过程, 也就是形成和发展对于社会的认识过程, 使他们逐渐在良好政治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心理双重作用下学会为人处世。

班主任在班级学生管理中,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格的班主任应该有职业敏感性, 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观察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 认真倾听学生的见解, 运用心理疏导方法对“问题”学生进行指导, 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和缓解学校德育教学的压力, 使学生处于轻松愉快温暖的班集体中, 用内在影响力和班级的凝聚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专职心理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充当学生好朋友的角色, 辅导员一般与学生共同生活, 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积极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 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 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 让学生的心理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总之, 在技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 德育老师、班主任和专职心理辅导员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 要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建设, 从不同角度, 采取不同方法沟通配合, 共同促进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 大力开展学生的“三自教育”

敢于正视问题, 才会设法解决问题。“三自教育”是指在学生中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活动。学生不仅在学习中是主体,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 也应该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教”始终是处于主导地位, 但如果外在的教育措施不通过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内化, 都是徒劳无功的。提倡自我激励是自我教育的发展、进步和提高, 在学生间倡导一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互助模式, 有利于学生之间心理健康相互影响, 共同促进和提高心理健康程度。

3. 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在文化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可以把立足点放在动态中进行的各个活动环节。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 通过精心设计积极向上、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净化校园环境, 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心理氛围中主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倡导师生平等、爱护学生的教书育人氛围, 发展平等与民主的校园文化环境, 使学生不易产生叛逆心理, 激发学生尊师爱校的热情, 化解不良“心结”, 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能力。

住校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与探索 篇8

近几年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大量的农村人口集聚城区, 加上空巢家庭的增多, 致使学校中住校生队伍日益庞大。这一特殊的学生群体, 给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

二、聚焦住校生群体, 心理健康亟待关注

强化住校生的安全教育和规范化管理, 确保住校生的健康成长, 学校仅仅创造完善的生活设施, 制订严格的管理制度, 构建现代化的管理系统是远远不够的, 媒体上一则则触目惊心的报道, 身边一个个心理危机的个案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学生A:一次班主任在批阅周记本的时候, 读到了他想“轻生”的可怕念头, 当班主任找他询问事因的时候, 这个1米70高个子的男生竟泪流满面。

学生B:一个极内向的女孩, 初一进校不久, 三天两头喊胃疼, 去医院检查诊断有轻微的胃溃疡, 请假在家休息, 症状减轻, 一来上学, 又胃疼复发。

学生C:临近期末, 他表现得很焦躁, 傍晚放学回寝室, 不知是故意还是不小心, 他把卫生间的玻璃门撞破了……听同学反映, 宿舍区的那只“心语信箱”也是前几天被他一拳打坏的。

……

三、探寻个案背后的规律, 危机绝非偶然

初中住校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与高中学生相比, 年龄尚小, 心理还不成熟、稳定, 行为能力不强, 且基本上无住校经历, 自理能力大多偏弱 (因独生子女, 从小娇生惯养的多) ;与走读生相比, 父母不在身边, 缺少亲人的关爱、温暖和交流, 从宿舍到教室两点一线狭窄的生活空间, 社交活动少或者说几乎没有。从住宿原因看, 除极少部分学生, 虽住在城区, 但因家长长年外出经商办厂或因企业管理繁忙, 没有时间精力管理子女, 想全托给学校外, 绝大部分为农村学生, 家离学校远。从家长素质看, 一小部分家长只对孩子慷慨提供物质保障, 不注重教育、引导, 缺乏科学的育儿方法。而大部分来自农村的住校生家长自己文化程度不高, 家庭经济条件也只是一般, 但把孩子视为全部的希望, 尽最大的努力来实现孩子升学的心愿, 希望能通过自己和孩子的努力来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 弯腰曲背几十年”的现状。再从这些住校生的素质看, 大部分小学时学业成绩在小范围内拔尖, 肯吃苦, 懂事, 但兴趣爱好特长不广。 (当然也有一部分学习基础一般或中偏差, 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习习惯不好。)

住校生比走读生更易出现心理障碍。海南省人民医院心理医生曾对2000名在校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研究后发现, 住校生比走读生更易出现焦虑、自卑、抑郁、社会恐慌等心理障碍。

如以上个案中的学生A, 小学里有过“辉煌”的历史, 是老师表扬的“尖子”, 同学羡慕的榜样, 是父母心目中的骄傲, 是村里邻居称赞的好孩子。但进入城区中学后, 随着环境的变化, 这种“辉煌”渐渐消失。父母从担忧到打骂到失望, 导致学生自我评价消极, 对学习缺乏信心, 内心紧张程度的加重, 对改变自己的处境持悲观态度。

学生B是由于一下子脱离父母怀抱、家庭爱巢, 要独立生活, 面对陌生的学习环境, 繁重的课业负担, 产生孤独、焦虑、抑郁, 而导致躯体器质性疾病。

学生C其实也是属于考试焦虑症。随着期中、期末考的临近, 产生莫名的恐惧、紧张和烦躁, 常觉得做事不遂人意, 因此缺乏耐心, 情绪焦躁, 心理承受力差, 易怒。

当然还有的因为住校后没有了家里“众星捧月, 唯我独尊”的优越感, 加上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不懂得互相协作, 同学关系日趋紧张等引起的。

四、整合校本资源, 加强预防引导性干预

个案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对于住校生来说, 我们应立足预防和引导, 从校情出发, 整合学校、家庭等资源, 全方位、立体式地开展“心灵呵护行动”。

行动之一:创设“家”的氛围, 补偿“爱的缺失”

首先是加大资金投入, 改善硬件。现在学生家庭条件普遍提高。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从人性化的管理出发, 学校也应尽力改善办学条件, 为住校生创设一个舒心、称心的生活环境, 缩小“学校”与“家”的差距。

其次是想方设法进行爱的“替代性”补偿。补偿的方式主要有四种。

为缓解初一住校生离开父母后的焦躁心情, 可发挥初中学校女教师多的优势, 组建“巾帼师爱后援团”, 让母爱在寝室延伸。每一位女教师联系2个寝室, 开学第一个月每天下寝室, 教他们怎么洗衣服, 指导怎么合理安排时间, 听学生聊住校生活感想……

聘请专职生活指导教师, 最好是有高中及以上学历, 工作责任心强的中年女性 (小孩已上大学或已工作) , 对家里的牵挂相对较少, 更能集中精力投入管理教育, 而且又有“过来人”的经验, 也有母亲般的爱心。

每天学校行政领导带班与值周教师、生活指导教师共同下寝室, 做到“六问” (问人数、问冷暖、问纪律、问清洁、问有无生病、问有无请假) 。对生病的学生做到小病有人管, 有药吃, 有针打, 大病有人及时送到医院, 并随时保持与家长的联系。

此外, 学校在考虑编班时, 将住校生分散到各班。尽量安排住校生与走读生坐一位, 并鼓励他们担任班干部、科代表,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有这些, 都是为着营造一种良好宽松的班级心理氛围。

行动之二:铺设交友阳光道, 让青春更美丽

每学年及时调整寝室成员, 以扩大住校生交友圈;安排寝室、床位时, 性格好动、活跃的与内向的尽量交错分开, 以避免产生矛盾。男女生管理有别, 对男生严爱相济, 严格的时候要不容商量, 但一旦生病情绪低落时, 要倍加关心, 让他们因感激而更懂事起来。对女生 (女生事多) 则要多一点体贴式的谈心, 尽量多的给予帮助。对男女住校生中的过密交往, 无声关注, 及时引导。

行动之三:增强自知意识, 与快乐同行

一是以团体辅导活动课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通过游戏、讨论交流、情景模拟、行为训练等方式, 促进住校生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并针对学校七、八、九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系统开发校本教材。每学期开设有关人际关系及合作精神的心理学讲座, 每周推出学生电视台“心海拾贝”栏目或欣赏心理美文, 或聆听心理故事, 或进行心理趣味测试……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活动中无声引导。如星级寝室、文明室长、优秀室员的定期评比, 既促进住校生的团结合作, 和谐相处, 又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自我管理, 不断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水平;又如生活自理能力竞赛, 通过比赛, 让学生树立竞争意识,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竞争中的成功和失败。实践证明:初中学生的个性和自我意识增强, 如果一味说教, 反而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 而把教育、干预的意图隐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是加强对住校生心理引导的有效办法。

行动之四:畅通求助渠道, 助人自助

一是让班主任兼任班级学生的心理辅导员, 开展教育心理学在班级管理案例中的研究;二是设立寝室“心理互助员” (心理委员) , 开展同龄人互助活动。初中学生正值青春期, 这一时期的学生不信任父母, 有事不愿和父母及师长交流, 心理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 但同学、朋友之间往往能够相互敞开心扉, 讲内心的、真实的话。这样, 除了平时的渗透、指导, 能更好地发挥心理危机预防作用。三是加强个案追踪, 有针对性地促进心理调适。学校心理咨询室每天中午由心理辅导教师轮流值班, 接待学生面询;心理咨询热线向家长开放。

行动之五:密切家校联系, 凝聚合力促和谐发展

学校教师定期走访住校生家庭, 或通过电话、邀请家长到校面谈等方式, 摸清住校生家庭的特点, 结合其家庭实际分析学生心理障碍与行为偏异的成因, 制订咨询、矫治的计划。

五、实践带给我们的思考

1. 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关键

建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对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 从心理健康发展的角度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有着积极和深远的意义。可大部分学校的现状是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缺乏, 兼职教师专业水平不高, 投入心理研究的时间得不到保证。要进一步加强班主任的心理知识培训, 尽可能减少师源性心理障碍。

2. 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是重中之重

全员参与的运作方式可以早发现, 早治疗, 大大降低心理危机的产生。目前特别要加强家长角色的岗位培训。

3. 加大心理咨询知识的宣传与普及任重而道远

技校生心理论文 篇9

关键词:不良心理,健康,择业,自强

我国每年大约有200多万技校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 如此建设大军对国家各行各业建设发挥的作用是非常之大的, 可是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用人单位进行的面试、试用期中未能通过用人单位挑选和考验, 招聘单位希望通过面试、和试用来选拔专业技能强、发展潜力大、心理健全的新员工, 从而减少未来员工患抑郁症心理疾病的问题。

当然, 不能说未通过用人单位挑选的学生心理就不健全, 就是差学生, 但是通过这样方法确实能选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和企业同命运、共患难, 教育专家认为:这是人才选拔的一种进步。

心理健全的毕业生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而心智健全来自健全科学的教育。目前, 很多技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只关注自己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 却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灵。使得越来越多学生在一技之长的成才路上挣扎, 这与真正使学生成为对自己、对企业和他人有用之才相距很远。一个成才的人, 不一定就是个心智健全的人, 也不一定能够成为成功的人;而一个心智健全, 有胆识有能力的人往往离成功最近。

从近几年本人参与我校学生就业安置工作中看, 不少学生的不良心理阻断了自己的就业路。存在的不良心理包括有以下八种:

依赖心理初次步入社会, 就业理念的不明朗, 在选择就业的时候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 往往不是凭自己思考来决定, 而是依靠父母、师长之意, 师兄、师姐之言进行取舍, 表现较强的依赖心理, 在试用期中闻听到对企业有成见师傅的一些话, 就会放弃眼前的岗位。主观努力能力表现较差。

自卑心理由于自己学习成绩不好, 自我管理能力不强, 自己所学专业感到不如人, 对今后的生活没有信心, 面对用人单位的门槛自信心不足, 在面试中表现出胆小, 不能展示自己的优势, 有的学生浑身哆嗦, 满头大汗, 连自己履历都说不好, 提问中很简单的专业知识都回答不上来。试用期中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长处, 影响用人单位对自己的满意度。在择业的过程中受到暂时性挫折, 或求职屡次受挫后, 往往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特别是看到有不少同学已经落实了工作单位时, 自己仍无工作着落, 自卑心理就会比较突出, 并随之产生精神不振、沮丧、失望等消极心理现象。

盲目求高心理在择业过程中, 部分学生只考虑自己的就业理想, 对用人单位求全求美, 工资、福利、单位的地理位置、工作环境及以后的发展空间, 无不在其考虑之中, 却忽视了如此完美单位能否接纳我们这些刚出校门不知是否能挑起生产重任的“准员工”。由于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和用人企业, 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 对就业太过于理想化, 职业趣向和期望值太高, 对用人单位“横挑鼻子竖挑眼”, 与社会现实相脱离。这种过高的自我肯定和求高心理, 错失了不错的就业就会。

自负心理有些学生身感自己所学专业紧俏 (如数控、电控、) 自认为自己掌握了先进的设备操作技能, 对单位安排操作普通岗位工作感到不顺气, 不如意, 工作不积极, 总觉得自己被埋没, 未尽其才, 总觉得企业没有给自己发挥才能的舞台。未能经得起用人单位对自己的考验, 从而错过将来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

从众心理在择业中学生不是根据自己兴趣、能力、理想和企业生产特点来决定自己是去是留, 而是受周围学生的影响“随大流”, 大家都认为这家企业好, 都报了名, 自己就跟着报名, 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不是来时所想, 看到同学、同事纷纷离开时, 自己就紧跟其后, 不能趋利避害, 在择业中考虑不慎重, 行为和做法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

叛逆心理技校学生毕业时正处于从幼雅走向成熟的过程, 从心理上来说他们渴望成为一名真正的“男子汉”, 在初次走向社会中, 理想化的空间环境和现实中的格格不如, 极容易使学生产生叛逆心理, 工作中面对用人单位对自己某些方面的不满意产生抵触, 在不愿妥善独自应对中采取放弃。

不平衡心理自身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不足, 加上对机遇把握不准, 毕业一段时间后与成功失之交臂, 此时不能正确查找自己症结所在, 反而怨天尤人, 认为学校、家庭、社会对自己不公, 从而产生不平衡心理, 对眼前一般的新岗位产生不积极、排斥。

以上心理影响着广大技校学生的择业, 更影响着技工学校的发展。由此我们想起现代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的名言:“使无业者有业, 使有业者乐业”学校应加强对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就业渠道的探索, 尤其使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心理教育, 特别是加大校外定岗实习学生适应企业生产中各种复杂环境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培养, 及时和用人单位交流学生与单位间存在问题, 增进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相互理解, 通过顶岗实习做好各种心理磨练, 不能在向过去那样老师只是简单告诫学生到工作岗位上要多吃苦、多忍耐, 就把学生推向用人单位, 还需要学校老师继续跟踪指导, 向用人单位介绍每个学生的兴趣、能力、个性和价值观, 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各方面的反应并及时给学生进行反馈, 实现校企间“零距离”对接, 要求学生面对眼前的工作要表现出自觉、自知、自尊、自强。校企间共同在“进的来、留得住”方面开展工作, 使我们的学生以良好心理步入社会, 溶入企业, 实现自己价值。

参考文献

[1]刑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CIP)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9.9

[2]孙苏, 心理健康与家庭优育天津:天津职业技术学院, 2002.7

[3]林崇德, 课外心理 (CIP) 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1.7

浅谈如何对待技校学生的叛逆心理 篇10

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他人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从概念来看,叛逆心理并非是青少年特有的一种心理状态,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为维护自尊,对上司、家人和朋友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现象比比皆是。不过,叛逆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以一般人的理解,青少年正处在心理的“瓶颈期”,在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相互作用下,渴望摆脱成年人监护的内在要求非常强烈。他们畏惧外界忽视自己的独立存在,又时时感受到外界对自己独立个体的明确忽视。在压力作用下,他们会采取一些惊人的举动,来吸引外界对自己的注意,渴望通过各种方式寻求个体独立价值的真实体现。

叛逆心理一般表现为不喜欢按照别人所说的去做;对需要遵循的规章制度持怀疑态度,不情愿服从;对于长辈反复嘱咐的事件或理论产生厌烦情绪;喜欢做别人不支持的事,越是有人反对,就越要想去做;崇拜那些热衷于和长辈作对的人,视他们为偶像,对这些人表现慷慨,认为这就是成人气概;你叫他往东,他一定想方设法往西,觉得这才是有主见和有个性。

二、技校学生叛逆心理的特点

叛逆心理在青少年人群中具有普遍性,在技工校园内也具有典型性和特殊性。青春期是叛逆心理的多发期,处于心理瓶颈期的技校生,要想顺利渡过这个特殊时期,面临的困难较同龄人多一些。

首先,就自身而言。很多技校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很突出,但目前学习成绩仍是判断学习能力高低的有效标准。在这个以学习能力论成败的人生阶段和社会环境中,他们长期被社会忽视,不能自我表现,压抑自己又无法安于现状,纠缠于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之间。这些长期生活在压抑心理中的学生比其他人更期待受到肯定、认同和赞许。梦想与现实的落差给他们平淡的生活蒙上灰暗的色彩,叛逆就是他们自我宣泄的具体表现。

其次,就客观而言,技校生所面临的外界压力不容小觑。学习成绩的不理想已严重影响了技校生的家庭生活。在传统的中国家庭,父母将子女的学习成绩视为家庭幸福的重要指标。父母对孩子的否定,使孩子在心理瓶颈期受到重创。而社会是人类借以展示自我的广博舞台。无法从家庭中得到认可的技校生,自然相当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然而从目前来看,技校生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是较尴尬的。在重高、普高、职高横生的年代,这些学习能力一般的技校学生,常被社会人带着有色眼镜审视,他们的优点被忽略了,而缺点却被无限地放大。因为学习能力的有限,甚至被怀疑人格、道德、品质败坏。

基于这些原因,技校生的叛逆心理呈现出涉及范围广、表现较激烈、持续时间长的特点。该如何释缓其叛逆心理的反作用,已成为我们技校教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课题。

三、对待技校学生叛逆心理的态度

首先,我们仍应抱以一贯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与家长不同,我们不只是满腔热血爱孩子的社会人,而且是训练有素的教育者;与家长不同,我们不是对孩子知根知底的亲人,但我们要做孩子百般信赖的知音……这些都要求我们去了解每一个技校生的具体情况、学习状态和工作能力,询问他们的生活环境、获悉他们的兴趣特长、把握他们的缺点不足。对具体情况做出具体分析,才是我们对待他们叛逆心理的科学态度。

其次,以爱心、事业心、包容的心对待每一个学生。作为一名技校教学工作者,我们应该对技工校园有个充分、全面、长足的认识。技校生是一个特殊而又普通的群体,他们被社会忽视,长期自我压抑,却反感被社会做特殊处理。他们敏感、冲动、狂妄的共性给技校师生相处带来一定难度。要解决困难,主动出击的当然是老师。在做好充分思想准备的前提下,我们面对每一个学生都需要有爱心、事业心和包容心。一是要如同对待亲人一样去爱护这些缺爱的孩子们,坚持不懈地用爱心感化他们,尽快地使他们重拾对社会的信心。二是要把帮助学生当作自己的终生事业,从而能更客观、精准、科学地处理好叛逆学生的各种问题。三是一定要怀着一颗包容的心来对待这些叛逆的孩子。我们期望他们成长、改变,就要怀着包容的心,耐心细致地处理好叛逆学生的心理问题。

最后,要以一颗平常心看待技校生的叛逆心理。首先叛逆心理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其次叛逆的学生往往较敏感,抗拒被社会忽视,但也同样反感被社会做特殊处理。因此,技校的教学工作者应以平常心看待学生的叛逆心理,平静地处理由此引发的各类问题,对自身的工作效果都将有一定的帮助。

四、提出几点的建议

1.学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我们时常要求孩子们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想他人所想,自己却常常做不到。孩子们有他们的想法和见地,换个角度想想,或许答案真是丰富多彩的。长辈未必都是对的,孩子未必都是错的。上学年,笔者在电工班上《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给同学出了四组组词题。当讲到“宠”字的组词时,一位同学在下面诡秘地偷笑,小声地说“宠物狗!”当我正准备用眼神批评这位同学时,不远处另一位同学用响亮地声音回答道:“宠物狗!”当时,我有点生气,批评了这位回答问题的同学,指责他捣乱课堂纪律。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这位同学的课堂表现明显不如从前,在一些可以尝试或参与的课堂环节中,他都装作一副漫无兴趣的样子,不作任何反应。通过谈话,我了解到,当初这位学生是在认真回答我的问题,而我却误会他扰乱课堂纪律。他对老师的批评很有意见,又不好发作,因此以这种表现表示无声的抗议。下课后,我又认真回忆了当时的情形,的确,“宠物狗”这个答案也是符合题意的。而我却在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轻率地批评了这位同学。当初,我若能及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他对语文课的叛逆情绪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2.在适当的情形下提对应的问题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孩子突然不再听我们的话,有了和我们不一样的想法,甚至违背我们的指示行事。构成这一心理的因素有很多,但有一些是和我们相关的。我们为什么不能说服这些孩子?除去某些客观的因素,似乎也可以从自身的角度考虑,我们又做得怎么样,是不是用了最好的方式呢?孩子打完篮球一回家,家长就劈头盖面地一顿批评,马上对他提出种种要求。或许家长觉得非常合逻辑,孩子出去玩,耽误了学习,得赶忙补上。但家长却忽视了这个时候,孩子的生理状态和精神状态都不宜接受建议。家长不如等孩子心情好的时候,找个孩子乐意呆的地方,从一个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说起,谈谈大家共同的话题,给孩子提些切合实际的要求。

3.把叛逆当动力

叛逆心理在技工校园非常普遍。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它,也不能瞬间消灭它,却可以将其转化成一种动力。学生嘉在上电工实习课时,因为违规操作,烧坏了万用表,被一旁的同学数落了一番。心情不好的嘉呆坐在座位上,对老师的提醒也不加理睬。老师将其带出教室,在走廊上耐心地对其劝导,均不奏效。最后,老师轻声地问:“还希望被同学数落吗?”嘉愤愤地说:“他们没那机会了!”转身,回到座位上,认真地做了起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看来,叛逆心理也不可怕。只要我们能正确地看待,做好适当的引导,也可以将其转化成动力,何乐而不为呢?

青少年的叛逆心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处在技工教育一线的工作者们仍将不遗余力地研究这一课题,希望帮助孩子们正常地度过这一心理瓶颈期,顺利的走向未来的健康成长。

技校生心理论文 篇11

技校学生中普遍存在厌学、学习焦虑、交友困难、挫折感强、就业困惑、社会适应能力差等现象, 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也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较为严重的问题是:学习基础差, 接受能力差, 学习困难多, 主动性不强;其次思想品德差, 组织纪律差, 缺乏坚强的意志、毅力和自控力;其三, 人生态度消级, 有较强的挫折感、自卑感, 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障碍严重, 自卑心理和封闭内向性格比较突出。这些因素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技校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各种技能技术的培养。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呢?

一、温暖教育:多了解学生, 拉近心理距离, 诚心相待, 疏导障碍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学校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做到了解、尊重每一个学生, 关爱、服务每一个学生。技校学生大多有一种自卑心理。教师要注意角色转变, 以父母般的爱, 诚心对待他们。这种沟通情感的产生, 是他们接近教师、接受教育、发生转变的良好开端。教师要注意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 热情真诚地与学生交流谈话, 用诚挚的爱心去理解、尊重、信任和爱护他们, 切不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地训导。

二、成功教育:指导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发展自强品质

从某种意义上说, 毕业生是学校的“产品”, 专业技术不高的毕业生是“次品”, 身体素质差的学生是“废品”, 而思想品德差的学生是“危险品”, 因此, 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和教师必须把学生素质培养、能力锻炼、觉悟提高放在首位, 从“知识性”教学向“素质性”教学转化。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帮助找出其缺点和不足, 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自己, 充满自信;不苛求自己, 不追求十全十美, 不为自己存在的缺点、不足而焦虑、沮丧, 不以己之长来比人之短, 也不以己之短比人之长, 扬长避短。要激发学生树立理想和人生目标, 正视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只要让学生充分认识挫折、失败的辨证作用, 合理开掘利用, 不仅能催人奋进、磨炼意志, 而且能培养他们自强的强大潜力。

三、情感教育:多表扬鼓励, 激发上进心理

情感是医治心理的良药。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待会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 使他们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不少的研究也表明, 教师的期待影响他们对待学生的方式, 不同的对待方式又影响学生的学习及心理健康。如果教师对某个学生的期待是积极的, 即使他不用语言明确的表达出来, 学生也会不知不觉地感受到这种积极的期待信息, 心理处在一种和谐的状态, 从而能健康地发展。反过来, 如果教师对某一个学生采取消极的期待和失望的态度, 即使他不明确的表达出来, 这位学生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到这种信息, 从而产生消极悲观的、灰心失望的心理状态, 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可见, 积极的期待效应不仅仅是教师的一种工作方法的问题, 而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一个教师用什么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去教育和影响他的学生的问题。

四、团队教育:架起友谊桥梁, 建立和谐班集体, 促进整体发展

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 有赖于心理需要的满足。一个生机勃勃、团结向上的班集体会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而一个混乱、松散、不合作的班集体, 则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格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 如果一个学生能被班集体的成员所接受、欢迎, 并在这个团体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他便会积极地、努力地为这个班集体服务, 并且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 从而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因此, 教师要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宽松的班集体氛围, 实现其心理、情感、精神的健康发展。教师只有确立班集体精神和奋斗目标, 建立以集体为核心的和谐的同学关系, 互相鼓励、相互倾诉, 排除心中郁闷和淤积情绪, 改变思想偏差, 在一种平等、和谐、合作的团体气氛中,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到集体的温暖, 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的心理之花, 在一个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开放得更加健康、更加艳丽。

上一篇:ZSM-5下一篇:动力髋螺钉加拉力螺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