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结构论文

2024-10-10

毕业结构论文(精选11篇)

毕业结构论文 篇1

语文复习课,尤其是初三年级的语文复习课,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从复习内容上讲,它不是原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系统地呈示教学内容的结构;从复习方法上讲,它不是盲目地死记硬背或题海演习,而是有目的地进行语言理解表达能力的再训练。因此,语文复习课的教学结构(或叫教学过程)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它不但受到复习内容、复习方法的影响,更受到学生心理状态的直接影响。

中学生进入初三阶段后,由于受以前的学习基础和学校、家庭、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心理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一般说来,大致有自信、自知、自负、自卑、自弃等几种类型。自信者,学习成绩长期保持优秀,学习方法灵活而有效,有冷静而愉悦的学习心境,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有饱满的学习热情,有远大的理想。自知者,学习成绩较好,学习刻苦认真,但方法不够灵活,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设法提高自己,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习热情高。自负者,学习成绩时高时低,学习情绪时冷时热,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有时盲目自满,个人修养和社会情操的表现也都随他们情绪的波动而发生明显的变化。自弃者,学习成绩差,缺乏自尊心,没有责任感,但有时对集体活动特别热情,会突然萌发一些上进念头并有所行动,可是不能持久。学生的种种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学习的质量,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应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不同的心理状态施教,以便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

在复习课上,我一般采取前馈、中馈和后馈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我把它叫做“负反馈结构”,目的是尽可能地及时了解和控制每个学生的学习行为,以便提高复习的效率。下面分别从理论基础、教学功能、复习程序、结构特点、复习要求等方面试做简单的阐述。

反馈是控制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控制系统中,如果系统的输出值与目标值的差值越来越大,离目标越来越远,就是正反馈;如果差值越来越小,与目标完全或基本上吻合,就是负反馈。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的教学过程,经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在学生身上产生一种学习行为,教师及时把这种行为与原定目标相对照并找到偏差值,这个过程就叫做形成性检测,或者叫“中馈”。所谓前馈,就是在进行新的教学任务之前,对学生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能力进行诊断测试和了解,对发现的缺漏及时进行补偿,为学生适应学习任务做好准备。但是,要实现复习目标的达成,还必须进行单元复习目标终结性检测,这就是“后馈”。

负反馈结构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充分发展,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充分发展,具有明显的教学预决效应。运用负反馈教学结构的目的是让师生双方“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而收到最佳效果”。这种教学结构主张以目标为中心来组织复习活动,整个过程从明确目标开始到达成目标结束。教学目标以训练思维能力为主线,以训练听读说写协同发展的语文能力为重点,以文体训练为阶段。负反馈结构重视对认知前提、情感前提、教学质量三大教学变量的调控,主张通过前馈、中馈和后馈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学本身形成一个自我反馈矫正系统;重视以情感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对教学过程的影响,注重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调动,主张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1. 标的

教师要根据复习内容确定十分具体又便于操作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并以恰当的方式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目标意识。确定标的有两点要求:一是要系统化,因为语文课本以文章为主要内容,文章之间、单元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点散见于各册课本,需要分类集中。二是要具体化,对每一节课、每一个单元的复习目标要表述得十分具体而又便于操作,不但要适合教师的教学操作,而且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操作。

2. 前馈

在复习单元内容之前,要对学生有关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进行诊断测试;如果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对学生比较了解,也可以凭经验进行预测。前馈诊断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的测试内容和测试方式。对自卑、自弃的学生应选择基础的常识性内容,使他们可以回答或稍加点拨便能回答,并及时肯定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对自负的学生应选择一些好像简单但又让他们回答不了的问题,以抑制他们的骄傲自满情绪,使他们冷静地对待即将进行的复习。对自信、自知的学生应选择一些具有启发延伸作用的问题,以培养他们的志趣,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前馈补偿为复习新的内容准备了认知前提和情感前提的条件,为学生全面积极地参与复习过程打下了基础。

3. 实施

这是复习课的中心环节。复习的内容包括语文知识的系统梳理、确定要素、辨析区别和思维能力、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的深化训练。知识的梳理、确定、辨析虽不是复习的重点,但它是培养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基础。复习语文知识并不是对各册语文知识的重复,而是要把分散的语文知识点条理化、结构化、系统化。要使学生在复习中掌握结构化了的整体知识,并深化对知识层次之间、知识点之间联系作用的辨析和易混淆概念的区别。因此,对语文知识的复习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过程。在复习实施过程中,对复习目标的确定和复习内容的选择也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水平而定。因此,整个复习实施过程,就是围绕复习目的使全体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水平都得以提高的过程。

4. 中馈

无论是课时复习还是单元复习,在复习过程中都要随时进行形成性测试和评价,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矫正解决。在复习过程中,要围绕复习目的,选择恰当的内容,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测试题或问答题;要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复习过程,要尽可能把学生内隐的思维活动转化为可观察的学习行为。教师要根据测答情况和学习行为的反馈信息及时进行矫正教学。矫正教学分为集体性和个别性两类,前者是针对班级存在的共性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后者是针对个别问题而采取的措施。中馈是对复习目的、复习过程、学生参与程度的有效控制环节。

5. 后馈

一个单元内容的复习结束以后,必须依据预定目标进行终结性检测。后馈环节的关键是编制测试题,一份好的测试题应达到以下标准:第一,测试内容要与复习目标相对应,要围绕一个知识点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数量制题。第二,测试题排列要有层次性,按智力目标的记忆、理解、分析、综合、评价的顺序呈现出一种递进关系,以填空、选择、简答、写作等题型来体现。第三,要以测试语言为重点,在主要测试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的基础上,还要涉及思维能力和语文知识的测试。

毕业结构论文 篇2

1.优秀

(1)按期圆满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能熟练地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论文(设计)立论(方案)正确,分析、论证严谨、充分,计算、实(试)验正确,结论合理;

(2)独立完成工作能力较强,论文(设计)有独到见解,水平或应用价值较高;

(3)论文(设计)条理清楚,文字通顺,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用语符合本专业、学科技术要求,符(代)号统一,编号齐全;图表(纸)完备、整洁、标注正确。

(4)答辩时思路清晰,论点正确,回答问题有理论根据,基本概念清楚,对主要问题回答正确、深入。

(5)提交的毕业论文(设计)资料齐全,文档资料装订规范。

(二)论文结构要求

毕业论文的结构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题目。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是直接表达或揭示论文主题思想或中心论点的,因而要鲜明、准确、精练。

2.内容提要。在论文主体之前用300字左右,扼要介绍论文的内容及结构、采用的方法和得到的主要结论,内容提要的概括性要强。

3.关键词。按照与论文内容的紧密程度,另行依次列出2~5个关键词。

4.主体内容。一般由引言、正文、总结三大部分组成。

引言一般包括本课题问题的提出、前人在该问题有关领域已经做过的工作和成果的概述、本课题的内容和采用的方法、本论文的结构说明等。

正文是科学实践工作和成果的系统总结报告,是论文中最重要和篇幅最大的部分,可根据实际需要分为几节撰写,每一节都有各自的标题。

总结是对科学实践成果的概括总结及分析,要精练、扼要、明确。

5.附录。对某些需要在论文中反映出来但又不宜在论文主体中详述的内容,可以放在附录中讲述。在论文主体中谈到有关内容时须注明参看附录。毕业论文可以有多个附录,按顺序予以编号,每个附录分别有各自的题目概括其内容。

6.参考文献。科学实践中参考了前人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应在论文中按行文涉及的先后顺序排列参考文献。主体内容和附录中以上标形式列出参考文献的序号,主体部分和附录后按序号列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一般应来自正式出版的期刊、学术会议论文集、图书、报纸等。

7.目录和致谢。根据需要可以在毕业论文中加入目录和致谢部分。

当论文篇幅较长、论文主体部分分节较多时,可以增加目录,按论文的结构顺序和层次编目并加注页码。目录可放在论文的主体部分之前。

致谢部分应以简洁的文字对工作过程中曾给予指导、帮助的导师、教师和其他人员表示谢意。如本课题研究的经费来自某基金资助,应加以说明。致谢部分可放在全文最后、参考文献部分之前。

8.英文翻译。中文的题目、内容提要、关键词应翻译成英文,置于论文的最后,即参考文献之后。

9.图表和度量单位。凡用图或表格说明问题的,一定要在行文中对图(包括曲线图、照片)或表给予解释,图或表在文中分别统一编号,图或表应与正文相对应,排于相应地方。若同类图或表数量多,也可作为附录列于论文后。

根据国家规定,论文中出现的度量单位都应采用国家单位制,在引文中出现非国际单位制时应予以换算后加注。

(三)相关材料要求

除论文外,学生还应提供与毕业论文(设计)有关的参考资料、读书笔记(文科生2万字,理科生1万字)、社会调查记录、实验数据原始记录(包括实验失败的记录)、规范的设计图纸、运行软件等材料。

(四)论文写作规范

毕业结构论文 篇3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 专业结构匹配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42-01

随着近年来高校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就业率的不断下降,二是专业结构匹配度较低,前者主要是因为社会需求人才小于高校毕业生人数,出现人才剩余的情况,后者是因为专业结构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结构不一致,造成毕业生没有找到本专业工作,用人单位也没有招到与职位所需专业相符合的毕业生,形成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度低的社会现象。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结构匹配现状

据统计,高校毕业生工作与专业完全对口的比例是16.9%,基本对口的是40.8%,工作内容和所学专业有一定关联的是29.9%,剩下的12.4%和专业的匹配度基本为零。从这个数据可以明确看出,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度较低,造成这个现象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也是教育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二、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情况的因素

1.不同学历因素

学历不同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度也不尽相同,据调查,学历越高的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度越高,学历越低则相反。

2.不同专业因素

不同学科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情况的重要因素,根据专业分类的不同,医学类是目前专业匹配程度最高的专业,接下来依次是教育学、工学、法学等,可以发现专业要求越高的匹配度越高,这主要也和目前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程度有关系,医学作为社会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由于医疗行业人才缺乏,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度较好,另外一些理工类专业就由于专业性不突出,就业的时候学生存在多方面选择因素,就造成了就业专业匹配度较低的情况。

3.不同兴趣因素

兴趣是学生就业方向的主导因素,很多学生对自己大学所学专业并没有兴趣,这主要由于选择专业的时候对专业不了解,另一方面是因为在选择专业时由于高考分数的限制,未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一旦对专业的兴趣不足,学习起来也就缺乏动力,在毕业就业面对二次选择的时候就会放弃本专业,造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学生个人以后的发展。

4.不同性别因素

不同性别因素主要导致的是女生的专业匹配度较低的现象,由于很多岗位的特殊要求和工作内容,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的时候不会考虑女生,比如:安全工程,属于工科,就业方向主要是建筑单位和煤矿等。

三、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度的措施

1.培养学生专业兴趣

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度,实现人才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更大化利用,学校和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目前我们国家的专业选择是在高考的时候,高中学习家长和老师中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兴趣的注意力不够,造成学生在高考选择专业的时候比较盲目,要提高专业匹配度应该在高中就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让学生对以后想要从事的行业进行一定了解,并且在学习中对学生在这一方面着重进行培养。

2.学校提供二次选择

大学专业基本是固定不变的,这是造成就业专业匹配度低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改变这个情况,学校在学生进入大学一段时间,了解了专业内容之后,可以给学生提供二次选择的机会,这对于提高匹配度具有重要意义,在二次选择的时候,学校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选择机会,不要仅局限于院系之间,而是可以跨院系选择,让学生可以很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感兴趣的专业,弥补高考选择专业时候的遗憾。

3.减少性别差异因素

由于性别差异造成就业专业匹配度低是一个普遍现象,为了改善现状,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媒体、网络等形式,号召用人单位对男女生“公平看对”,让女生在四年的专业学习之后也可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要尽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女生的就业安置问题,不要因为工作环境的不适合就拒绝聘用,使因为性别差异导致的就业专业结构匹配度低的问题得到缓解。

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结构匹配度较低是目前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主要影响因素有来自不同学历层次的影响、不同专业结构的影响、不同兴趣爱好的影响以及不同性别影响这几方面,针对这些情况,要提高就业专业匹配度,应该在高中学习生活就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爱好、进入大学之后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男女就业专业匹配度存在差异因素也应该引起政府部门的注意,通过这些合理建议,可以很好的改善以及提高就业专业匹配度。

参考文献:

[1]周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专业结构匹配问题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06).

毕业结构论文 篇4

毕业设计有助于学生熟练所学专业知识,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使用软件、树立正确的工程意识, 是实现本科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阶段, 是衡量学生所学知识的重要评价内容。本科生毕业设计可以使学生的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提升, 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指导有着重大的意义。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作为仅次于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的第三种结构形式, 利用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优点, 以达到充分利用材料特性的目的。桥梁工程课群组本科生系统地学习钢与组合结构桥梁基本知识, 进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有着重要的工程意义。

二、波折钢腹板组合桥梁

为了减轻下部结构、地基和基础的负担, 减小桥梁结构自重, 提高桥梁结构受力性能, 解决混凝土箱梁顶底板的温差及其腹板的干燥收缩、徐变等引起的应力集中问题, 法国工程界提出用弯成波折形状的钢板代替混凝土腹板, 与混凝土顶底板形成组合箱梁体系新型结构, 由混凝土顶底板、波折钢腹板、横隔板、体内外预应力钢筋或钢索等构成, 如图1所示。

波折钢腹板组合箱梁主要利用波折钢腹板较高的抗剪承载性能抵抗截面剪力, 混凝土顶、底板单独承担截面弯矩;通过波折钢板的自由伸缩变形减小预应力施加量。波折钢腹板箱梁恰当地将钢、混凝土两种不同材料结合起来, 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强度及材料的使用效率, 在国内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是因为这种结构具有许多优越性: (1) 波折钢板充当腹板, 使得箱梁自重大为降低, 大约可以减轻20%-30%, 从而可以增大跨径、减少基础用量; (2) 波折钢腹板纵向刚度较低, 因此对上、下混凝土板的徐变、干燥收缩变形不起约束作用, 避免预加力向钢腹板的转移, 大幅度提高施加预应力的效率; (3) 波折钢板具有较高的抗剪屈曲能力, 因而可以做得很薄, 且无需纵横向加劲; (4) 波折钢腹板制作可以实行工厂化, 并且伴随着自重减轻, 架设施工容易; (5) 波折钢腹板使桥梁具有较强的美感, 易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是山区、风景区较好的桥型选择; (6) 采用体外预应力筋方式, 可免除在混凝土腹板内预埋管道的烦杂工序, 缩短工期, 使施工更加方便, 利用传统的施工设备和方法就能完成桥梁架设, 对于因工期受到制约的地区, 施工非常有效。

随着我国钢桥和组合结构桥梁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波折腹板组合结构桥梁应用于工程实际。对于即将进入设计、施工工作岗位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 通过毕业设计初步了解这种新型组合结构桥梁的特点, 基本掌握该类型桥梁的设计、计算流程, 为今后该新型桥梁的大力推广奠定基础。

三、现存问题分析

1. 结构新颖, 设计难度较大。

波折钢腹板组合箱梁桥在国外获得了工程界的广泛关注, 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与创新也是方兴未艾。我国对于波折钢腹板组合箱梁桥的研究起步不久, 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波折腹板组合箱梁在受力机理、构造措施和设计、新型连接构造及施工方法仍需要系统的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来逐步解决, 本科生进行波折腹板组合结构桥梁毕业设计, 难度较一般混凝土桥梁设计大。

2. 学生对组合结构力学知识了解较少。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在土木大类基础课程中, 进行了《结构设计原理》《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和《钢结构基本原理》的学习, 对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知识了解较少, 基础知识不扎实、牢靠。

四、改进方法

1. 弥补学生组合结构知识。

在进行波折腹板组合结构桥梁设计之前, 通过波折腹板桥梁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结合工程实例对该新型桥梁的设计特点以及细节构造等进行介绍, 使学生从感性角度认识与了解这种桥型的特点、优点以及与常规桥梁的不同点。其次通过现场参观实际工程, 设计与施工代表现场讲解加深学生对波折腹板桥梁设计流程与施工方法的认识。最后结合讲座学习、答疑为辅的方法, 让学生了解组合结构连接件的类型, 学习波折腹板桥梁的剪切性能、弯曲性能、扭转性能、长期性能、动力性能及连接性能, 掌握焊钉连接件及开孔板连接件极限承载力以及抗剪刚度计算方法, 为波折腹板桥梁的毕业设计打下理论基础。

2. 规范设计思路。

通过介绍国内外波折腹板组合桥梁的设计规范, 包括美国AASHTO规范、欧洲EC4规范、日本波折钢腹板组合结构桥梁设计指南, 以及我国目前正在修订的波折腹板组合桥梁设计指南, 熟悉该新型桥梁的设计流程以及设计相关内容。综合各规范与指南的相关规定, 将波折腹板组合结构桥梁设计分为混凝土构件设计、波折腹板设计和连接件设计三部分, 指导学生从桥跨布置、方案必选、混凝土构件尺寸拟定、波折腹板尺寸拟定、连接件布置设计、施工阶段力学性能验算、成桥阶段力学性能验算分步进行, 对学生进行阶段辅导和检查。

3. 鼓励学生创新。

波折钢板不仅局限于替代混凝土腹板应用在组合箱梁结构, 而且具有新的应用价值, 通过为学生讲解及剖析波折腹板与管状翼缘I-型梁, 波折钢腹板钢管混凝土梁, 波折钢腹板钢管混凝土拱, 波折钢腹板悬臂挑梁的钢-混凝土组合脊骨梁, 蜂窝组合结构梁等工程创新实例, 开发学生大脑,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4. 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指导学生运用桥梁博士、Midas、ANSYS等桥梁结构计算软件, 与企业合作, 让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实际工程相结合, 让学生更加真实地了解实际工程的设计, 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互相协作能力, 提高学生独立钻研和学习的能力。

毕业设计有助于学生熟练所学专业知识,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使用软件、树立正确的工程意识, 是实现本科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阶段, 是衡量学生所学知识的重要评价内容。应进一步通过探讨波折腹板钢与组合结构桥梁理论与毕业设计内容的结合, 并融入相关工程背景, 鼓励学生多思考, 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

参考文献

[1]童乐为, 张伟平, 刘匀等.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提升与创新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11, 20 (3) .

[2]刘玉擎.组合结构桥梁[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5.

[3]刘玉擎, 辛灏辉.钢与组合结构桥梁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10) .

建筑结构毕业设计总结 篇5

教学楼建筑占地面积约75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750平方米,建筑总高度23.5m,主体结构五层、局部六层。设计确定了结构布置方案与结构计算模型,工程主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横向承重框架结构体系,主要柱网尺寸为9m×9m,地下基础结构为高强预应力管桩基础,建筑物防火等级二级,抗震设防烈度6度。

根据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结构与基础工程设计基本原理,选取该教学楼的轴线一榀框架作为手算对象,并建立了计算模型和进行了结构设计计算,其中恒载和活载的计算采用二次弯矩分配法,风荷载的计算采用D值法,还进行了屋面板、楼面板、次梁、楼梯和基础等的设计计算。通过对教学楼的楼盖结构、轴线一榀框架结构、基础工程结构等部分的手工计算和用结构设计软件进行结构整体分析计算相结合与对比的方法,完成了工程结构布置与构件的配筋设计,获得了教学楼的结构设计计算书,并用结构软件绘制输出了教学楼的结构设计图。

毕业结构论文 篇6

摘要:可雇佣性是企业雇佣人才和高校培养人才的共同关注点,然而,高校培养的人才往往不能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可雇佣性要求,研究高校和企业在可雇佣性上的认知差异可以帮助两者实现人才对接。文章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通过收集高校的培养方案以及企业相关岗位的网络招聘广告,采用质化研究从高校和企业两个视角得出两者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结构的认知异同,进而为高校的培养模式提出有益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质化研究;培养模式

一、 可雇佣性的研究现状

可雇佣性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大部分学者认为可雇佣性是复杂多面的,Hugh-Jones和Siobhan(2008)认为复杂性主要来自于可雇佣性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定义:用人单位、学生和高等教育机构。多数学者普遍认可Yorke和Knight(2006)的定义,即可雇佣性由一套技能、理解力和个人特质组成。随着时代的发展,可雇佣性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例如,一些学者(Andrews & Russell,2012)从企业的角度将可雇佣性细化,包含自我管理、团队合作、商业和客户意识、素养(literacy)、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Hillage和Pollard(2009)则从个人职业生涯的角度将可雇佣性阐释为:(1)获得初始工作的能力;(2)满足轮职换岗所需,能够维持就业的能力;(3)获得新的就业机会,能够在不同组织(公司)之间转换的能力。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可雇佣性最关键的要素大致可分为三点:知识技能、能力以及个人特质(如主动性、责任心等)。

人们普遍承认,可雇佣性对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具有目的性以及有效性的高等教育和培训系统则是提高可雇佣性的基本条件(Harvey,2005)。澳大利亚工商会(ACCI)(2002)曾对澳大利亚多家大中小型企业的雇主关注点进行研究,发现雇主正在将对技术、技能的关注逐渐转移到一系列个人特质以及丰富的基本能力。这项研究成果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有效指导,会促使高校的培养方式更加适应企业的需求。日本则采取将供给方与需求方也就是高校和产业界代表聚在一起,共同商讨确定了对毕业生就业相当重要的三项内容:主动学习、实习、组织支持和评估(Ito,2012)。英国政府也引入一套业绩指标来衡量各高等教育机构的成效,不断加强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互动关联(顾露雯、汪霞,2012)。

国内不少学者也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展高等教育与可雇佣性方面的研究,例如,闫岩、任广新(2013)通过调查问卷、专家座谈等多种形式研究总结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8项关键性工作任务和74项所需关键技能知识,据此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构想——“课程模块化+综合实践”的课程体系模式。叶红春等(2013)则通过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诸多问题,倡导以职业生涯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但是有关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的研究很少,基于以上考虑,我们采用质化研究的方法,比较企业岗位对人力资源管理大学毕业生的可雇佣性要求与高校培养目标对大学生可雇佣性的理解,以期发现二者在可雇佣性内容上的异同,从而进一步优化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教学实践体系。

二、 研究设计

1. 研究样本。我们在两个影响范围比较大的招聘网站——智联招聘和前程无忧上,选取了国内70条大中小型企业2015年最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招聘信息,作为可雇佣性研究的企业样本。

为提取高校培养目标中有关可雇佣性的信息,我们选取了60所国内高校的培养目标进行分析,其中包括20所211、985国家重点高校,20所普通本科院校,10所专科院校以及10所职业技术学校。

2. 研究过程。首先对招聘信息以及高校培养目标进行信息编码,使所得每个条目做到含义单一且清晰明了;然后将表达类似或意思相近的条目进行同类项合并,合并后的条目招聘信息共23条,高校培养目标共24条;最后,在研究者的主持协调下邀请组织行为学三名博士对两组条目进行归类。

归类后,反映企业需求的招聘信息被分为四个维度:专业经历、一般技能、HR关键能力和责任心,没有无法归类的条目。高校的培养目标共分为六个维度:专业经历、基本知识技能、通用能力、科研能力和身心健康,没有无法归类的条目。

三、 结果与讨论

从以上质化研究的结果来看,企业招聘要求以及高校培养方案具体的维度分类结果如表1所示。

1. 高校视角与雇主视角的关注契合点。由表1可知高校所关注的可雇佣性在某些方面与企业的关注点是相吻合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专业经历。多数高校培养目标里明确规定,培养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毕业生,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能够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模块的工作,使毕业生能够顺利进入企业,适应工作岗位。企业也总是希望新员工入职后就能适应岗位要求,工作上手快等,在以上有关专业经历方面,高校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是一致的。

(2)一般技能。一般技能也叫通用技能或可迁移性技能,这种技能的提高往往会大大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显然,高校在其培养目标中非常强调对一般技能的培养,包括外语、计算机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此类技能在以往的企业招聘要求中也频繁呈现,高校和企业对于一般技能的培养和要求非常契合。

(3)一般工作能力。高校与企业共同关注的一般工作能力包括沟通协调、创新能力、团结协作、适应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这些能力是大多数工作所应具备的能力。企业之所以要求毕业生要具备这些能力,是因为HR从业人员必须主动去了解和熟知企业其他部门的业务,具有向管理者以及员工推销人力资源的创新性产品与服务方案的技能。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单个个体是不可能完成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所以团结协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2. 高校在可雇佣性培养方面的欠缺之处。尽管高校与企业在可雇佣性要求上具有较多的一致性,然而,企业所关注的可雇佣性的部分内容,在高校培养方案并没有被有效关注。

(1)企业强调实习经历,而高校对实习过程把关不严。样本中五分之一的企业在招聘信息中明确表示有实习经验者优先,说明企业还是比较看重毕业生的实习经历,而目前高校的培养模式中往往更多的是课程化教学,即使很多高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要有实习过程,但是高校对实习过程缺乏监控,仅仅借助一份实习报告作为实习凭证,而对于很多学生的实习造假行为却视若无睹。实习质量无法保证,会直接影响高校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质量,尤其是大学生就业时所需的可雇佣性。

(2)企业强调过硬的基本技能,而高校强调娴熟的应试技能。高校培养目标关注对学生的英语、计算机等一般技能的培养,但是有关的培养目标还不够具体,而且在实际的教学中缺乏侧重点,监督和实施不力。例如目前的大学英语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应试技能的培养,大学毕业生往往掌握的都是“哑巴英语”。再如,在计算机操作方面,高校只是以考级的形式勉强督促学生掌握编程的技能和基本的操作技能,满足不了企业对毕业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软件操作的要求。

(3)企业需要实用的职业能力,高校培养宽泛的一般能力。人力资源管理部是一个独立部门,其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多种与职业相关的关键能力,例如:良好的服务意识即公仆精神,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如及早判断员工与企业的矛盾以便尽快解决)。这些企业所需的能力并没有出现在高校的培养目标中。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中,高校更多地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即任何职业都需要的能力。即使对于一般能力的培养,高校也没能严格履行培养方案的要求。此外,高校对大学生的学业考核机制过于简单容易,学生学习过程基本不存在压力,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也不利于学生适应未来的高压力职场生活。

(4)企业需要负责任的人,而高校却忽视了责任心的培养。责任心是个人人格特征的一个重要维度。研究表明,责任心与工作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在组织支持的情况下,责任心会通过工作投入对工作绩效产生影响(于艳等,2013)。所以,企业非常重视毕业生是否具有责任心,每一份招聘广告中都几乎会提到“责任心”一词。然而,高校的培养一开始就假设学生是具有责任心的或者学生的责任心是不可培养的,这种假设甚至使毕业生在应聘失败时仍然不明白责任心的重要性。

(5)企业需要的是专业型人才,而高校培养的是通用型人才。企业的各项工作分工非常明确,在人才的使用上更强调专业和实用,但高校的人才输出不仅仅指向企业,其学生能力的培养往往宽而泛。因此,二者在人才的能力对接上存在缺口。例如,本研究发现,超过半数的高校培养目标中都提出培养具有独立的科研能力的毕业生,并且要求学生投入大量时间用于毕业设计以提高科研能力,大有把本科教育研究生化的趋势。企业在人才选拔中首先强调的是动手能力强,操作技能高等实用性能力和技能,而往往把科研能力看作是可选项。

四、 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启示

1. 完善实习机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友这一平台,通过校友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在增加实习机会的同时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学生的实习效果。高校也需要建立已就业的毕业生的学生网络,帮助在校大学生获取与工作相关的信息和资源,帮助在校学生明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这也是高校教学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其次,高校通过更多地增设企业奖学金,并将学生的实习成绩与企业奖学金挂钩,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实习工作中并获得提高。此外,学校可完善实习基地建设,实时监控学生的实习状况,学生要定期向指导老师上交实习报告,这既可以帮助高校教师积累实践教学经验,获取第一手教学案例,同时也可以防止学生的实习造假行为,提高学生的实习参与度。

2. 培养学生过硬的操作技能和应用技能。在本研究中,基本技能主要包括电脑操作和英语能力。在电脑操作方面,学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不要单纯为了考级服务,而应该更多地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考虑,例如,通过实践应用帮助学生熟练掌握office系列办公软件;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软件的操作技能,教会学生运行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在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教师应该转换教学方法,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度“强制性”地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学院在课下营造良好的“英语角”文化。

3. 转变课堂教学模式,重视能力培养。教师要随时能够将最新鲜的案例带入课堂,一是可以让学生了解最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二是引导学生分析案例,逐渐培养学生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教师要引入“learning by doing”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一次次的作业设计中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提高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领导能力等。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多利用校友平台和学校资源,邀请学术界和雇主代表参与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即可达到见多识广、视野开阔以及提前与企业要求接轨的目的。在这一点上,英国职业教育基于雇主驱动、需求导向、人性化的课程设计做了一个良好的典范,学校与雇主通过交流把行业、雇主和劳动力市场的组织需求转化为个性化的学习课程,毕业生整体的可雇佣性明显提高(李传瑛、王春秋,2013)。

4. 多方创造条件,增强学生责任意识。责任心培养应贯穿在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和责任行为的所有环节中(刘波、陈力,2014)。首先,学校要实行责任意识的文化渗透。学校可以通过开展讲座、校园广播、大型的责任意识主题活动等形式营造良好的责任意识的文化氛围,唤醒和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学会对自己负责。其次,具体到各个班级可以实行班委轮流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成长的岗位,帮助学生进行角色定位,明确角色责任并对所在岗位负责,通过实际的岗位工作塑造学生的责任心。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强调责任心和服务意识的重要性,每门课程都可以增设课程服务岗位,让每位同学都有为班级服务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

参考文献:

[1] 顾露雯,汪霞.英国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研究:内涵、维度与课程模式[J].扬州大学学报,2012,(5):3-7.

[2] 闫岩,任广新.就业导向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3,(9):71-73.

[3] 叶红春等.以职业生涯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析[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13,(7):1-3.

毕业结构论文 篇7

据统计, 截至2009年4月, 我国普通本科院校770所, 其中地方性本科院校所占比率将近90%, 已近成为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地方性本科院校主要任务是围绕地方经济建设, 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由于毕业生人数多, 就业压力也相当大, 成为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2013届全国应届毕业生人数达到700万, 2013年也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 其中未就业主体集中在地方院校。这其中固然与就业人数增加造成的供需比失衡有关系, 但是也与大学生的素质、能力、技能不适应市场的需求, 即可雇佣性 (是以学习能力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与职业相关并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综合能力) 不强、可雇佣性技能 (是指人们利用可雇佣性获得职位和职业发展所需的技能) 较弱有很大原因。由此出现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大学生, 大学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的尴尬现象。

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办学资源少, 社会影响力小, 大都处于二三线城市, 无地域优势, 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同质化现象严重, 所以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很容易被替代, 社会竞争力较小。因此, 构建地方院校本科毕业生可雇佣性结构模型, 以此为基础培养地方院校本科生的可雇佣性能力和技能, 提升就业竞争力。

二、研究方法与步骤

利用便利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相结台的抽样方法调查湖南地区工作的毕业生, 调查持续2个月, 通过各学校就业群, 以问卷星为网络平台, 发放问卷800份, 回收问卷720份, 回收率为90%, 其中有效问卷699份, 有效率为97% (如表1) 。

为了保证信度和效度, 邀请12名工作时间为2~4年并表现优异的地方本科毕业生作为结构化访谈对象, 并做好相关记录。结合查阅文献提炼初步的可雇佣技能要素, 提炼了41个职业能力条目, 采用德尔斐咨询法 (是使专家们对影响组织某一领域发展达成一致意见的结构化方法) 和聚类分析技术对要素进行修订, 确定可雇佣性的理论要素, 编制问卷项目。然后采用Likert自评5点量表, 以问卷的形式, 对某高校已经签订就业协议的800名毕业生进行测验;对试测样本数据进行因素分析并修订初始问卷, 最终确定若干要素子项目。接下来通过对湖南5所高校抽取800名应届毕业生;随机将正式施测得到的有效数据分为两组, 第一组用于探索性要素分析, 第二组用于验证性要素分析。使用SPSSll.0forndows对样本数据进行探索性要素分析, 采用AMosl7.0进行验证性要素分析。通过对第一组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探索性要素分析。根据要素项测量的内容, 确定41个要素。对第二组数据进行验证性要素分析, 得出高校毕业生可雇佣性技能由41个要素组成, 对若干41个要素进行变量系统聚类分析, 分为6个类别。通过信度和效度检验。得出高校毕业生可雇佣性技能具有多层多维度结构。

三、数据处理与结果

1. 聚类分析。

在对调查资料进行聚类分析时将41个条目分成了专业技能、个人属性、沟通技能、管理技能、社交技能、转换技能六大类别 (采用SPSSl2.0软件) , 这六大类别又可以概括为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两个方面 (社交技能、个人属性、管理技能、转换技能和沟通技能属于通用技能范畴) 。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因此专业技能是用人单位比较看重的技能之一。然而决定个人发展的不仅仅只有专业技能, 现实中通用技能比专业更为重要, 现在各企业和社会更看中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在现在社会压力下如何能顶住压力, 调节好心态从容地面对一切, 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毕业生的通用技能。而对于专业技能并不能有效地解决上面所提的难题, 可又不能说专业技能不重要, 只是所占的比例较小。专业技能也有其自己的效能, 在专业技术方面就需要专业技能的支持。如果没有专业技能只有通用技能那也是不行的, 不能够应对社会的考验;反之, 没有通用技能只有专业技能也是不可以的。因此, 应届毕业生要想赢得雇主的青睐就必须将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整合, 即将智商和情商完美的结合。

2.探索性因子分析。

在聚类分析结束以后针对以上六大类分别进行探索毕业生职业能力的因子结构分析 (研究利用SPSS12.0软件,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斜交旋转法) , 结果表明:专业技能、沟通技能、个人属性、转换技能、管理技能和社交技能均具有明显的因子结构, 累计方差解释率分别为54.08%, 59.93%, 56.28%, 58.45%, 58.28, 52.68%, 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40%以上, 而且因子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 满足构建效度所需要的条件, 说明量表有较好的构建效度, 各个因子的克龙巴赫伐值均在0.65以上, 因此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综上所述, 量表的效度和信度均符合预期。

探索性因子分析对毕业生的各种能力作了进一步的划分, 在层级划分中作了很大的贡献, 而且各个层级之间还有很大的关联性, 所以采用斜交旋转法是可以的, 这对分析结果的信度有很好的帮助。

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了地方性本科院校的毕业生的能力分布格局, 这是对中国目前毕业生能力现状的有效分析。在中国大部分应届毕业生的能力都比较局限, 不够广泛, 学生思维比较定势、比较僵固, 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方面都比较欠缺。在当今社会需求下, 各企业和单位对这点还是很看重的。

3. 验证性因子分析。

设计路径图为具有6个二阶因子 (即专业技能、沟通技能、管理技能、个人属性、转换能力和社交能力) , 15个一阶因子的地方性毕业生职业能力结构模型 (采用LISREL8.54软件) 。卡方检验值为57.45, 显著水平p=0.278, 从这个角度来看, 符合模型拟合的条件。同时, GFI=O, 94;AGFI=O.93;CFI=O.9l;IFI=0.92;NFI=0.87;NNFI=O.92, 尽管其中NFI小于0.9 (主要是由于该指数受样本容量的明显影响。如果增大本研究的样本容量, 则会提高该指数值) , 但是各指数的整体情况表明模型拟合度较好。另外, RSMEA=0.015, RSMEA的90%置信区间的上限为0.04326, 这符合RSMEA的90%置信区间上限在0.08及以下的条件。总体来说, 模型拟合度较好, 表明构建的地方性毕业生结构模型是合理的。

四、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调查, 构建了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可雇用性的六因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 在交叉验证和验证性因素分析中这六个因素及其包含的内容, 与前面建构的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可雇用性分类模型中包括的指标体系全部吻合, 说明模型是有效的。同时, 也证明了《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可雇用性问卷》的原始项目编制质量较好。因此,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 专业技能决定就业是否与所学专业对口, 也决定了就业的行业特色比较明显。 (2) 通用技能在薪金水平、个人发展方面所起作用较大, 专业技能所起作用较小。 (3)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是整体的可雇佣性技能不高, 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发展性要求。 (4) 通用技能全面的同学更能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各单位在招聘中越来越注重通用技能, 通用技能与企业的关联性越大, 越能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因此, 地方性本科院校应该依据自己本身的办学特色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构建不同专业的可雇佣性模型, 加强与企业的互动, 建立可雇佣性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可雇佣性技能。以上就是本次研究的内容, 同时, 由于自身资源的限制与能力的不足, 本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并设想在未来能够增加国家教育部计划外本科毕业生的样本, 对本科毕业生可雇用性问卷作进一步验证。

摘要:文章以地方院校本科毕业生为样本, 采用德尔菲咨询法和聚类分析技术, 编制了毕业生可雇佣能力问卷, 对已签订就业协议的800名本校毕业生进行了施测, 构建了可雇佣性结构模型。对可雇佣性技能的构成要素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分析, 结果表明高校毕业生可雇佣能力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构, 主要包括15个基本因素, 分别归属于6个二阶维度, 量表的信度、效度指标均达到心理测量学要求。

关键词:地方院校,本科毕业生,可雇佣性,结构模型

参考文献

[1] .宋国学.基于可雇佣性视角的大学生职业能力结构及其维度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8, 12 (2) :32-36.

[2] .卫静芬.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开发实证研究[J].教育科学, 2009 (2) :64 —67.

[3] .胡保玲, 孙立娜.应届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技能实证研究——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11 (9) :91-93.

毕业结构论文 篇8

我国高等学校自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 招生数量逐年递增, 高职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 虽然为我国培养了数百万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但是, 目前, 它越是力图随时适应社会、迎合社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 则离社会、企业的真实需求就越远。特别是高校持续扩招, 但就业岗位的增长却非常缓慢。就业市场供需双方增长速度的差异导致了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加, 这意味着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2010年9月份由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在江苏省的南京、南通、淮安、扬州等四个地区做了“关于高职毕业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 接受问卷的企业中有76.1%的企业认为近三年招生高职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平平, 26.8%的企业表示如果招聘不到理想的毕业生宁可将职位空着。大多数企业雇主普遍认为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职业目标不明确、专业能力不强、实践能力低下、合作能力欠缺、创业意识淡薄。面对这种困境, 高职院校要正视高职院校是学生从高高的象牙塔到职场、从学习者到职业者转变, 社会化是学生角色转变的最重要的环节, 为了实现这种角色的转变, 就必须增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拓展, 通过就业能力的培养缩小高职毕业生与企业的需求之间的差距。

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内涵分析

国内外学者对就业能力这个概念的提出, 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背景都有不同的描述。Jacquelyn P. Robinson (2000) 认为就业能力也可称为工作预备能力, 指那些对于个体获得、保持和做好某项工作所必备的能力, 包括保证个体与他们的同事、上司和谐相处并作出合理且关键的决策能力[1]。Fugate ( 2004) 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嵌入个人特性的心理社会建构 (psycho-socialconstruct ) , 包括四个维度:第一, 职业生涯识别, 指个人对职业生涯的自我解释, 包括价值观、职业目标、个性特质、人际交往和时间观念;第二, 个人适应性, 指改变个人因素和个人行为以满足环境需要的意愿和能力, 包括学习意愿、乐观主义和接纳变化等;第三, 社会资本, 指个人拥有并可以用来拓展个人身份和实现职业生涯机会的社会网络;第四, 人力资本, 指影响个人职业生涯进步的一系列变量[2]。Law, Wong, Mobley (1996) 认为就业能力主要由三个维度组成:第一, 个人适应性, 指的是使个人具有就业能力的因素, 是人们具有适应性的个体差异, 包括积极的自我概念、高职业风险容忍和高学习动机;第二, 个体与市场的交互, 指的是个体如何呈现就业能力, 实现与环境的有效交互作用, 包括主动的职业导向、求职自我效能和人力资本;第三, 职业身份, 指的是职业身份的风格、身份描述和身份自我[3]。Lee Harvey (2001) 指出个体就业能力概念的描述通常与时间期限、工作类型、招聘的特性、更深入的学习和就业技能相关[4]。国内学者张丽华、刘晨楠 (2005) 通过实证研究, 编制了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问卷, 得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有“思维能力、社会适应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应聘能力五个维度”[5]。赵颂平、赵莉 (2004) 界定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 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 通过学习知识和开发素质而形成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 满足社会需求, 在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核心素质群, 它是一系列能够适应就业的素质群[6]。谢志远 (2005) 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 是能力群, 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个性、心理承受能力等, 对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影响最重要的能力是“基础实践能力和知识拓展能力”[7]。

综上所述,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就业能力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这可能是由于不同学者对就业能力研究的视角不同, 所得到的结论也不同。本文基于高职毕业生职场工作方面倾向于将就业能力界定为在任何工作场所通用的一般能力或基本能力。

二、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维度的构建

基于以上关于就业能力国内外文献的分析, 笔者认为, 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与高职教育的现状、社会多元文化观念的实际情况出发, 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要素, 可以由基础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四个维度构成。

1.基础能力。 基础能力即是指一种学习能力, 这是高职毕业生适应职场所具有的基本技能的基础。学习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 特别掌握不同生产技能和各种技术流的知识能力。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主要是指个体进入职场时, 能够有效地获取个体发展与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新技能的能力。无论是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 还是在工作环境的工作状态下, 学会学习是一个动态过程, 而不是一种静态的输出结果, 通过动态的过程, 所有具备学习能力的个人与其他人相比, 能够完成技术比较复杂或非常规性工作, 从而更容易获得适应工作的技能。

2.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指在生产经营、科学研究、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 能够将课本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的一种能力, 它是各种综合能力的运用与发展, 是高职毕业生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时就需要具有应付、解决紧急事件的主体能力。

3.沟通能力。沟通能力是个人素质的重要表现, 它涉及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品德。一个企业能够顺利地发展, 其与外部沟通部门是最重要的, 企业通过良好的沟通能够获得并留住客户, 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力。有效的沟通技巧, 不但能够解决组织间的冲突, 同时还可以获得有益的反馈, 促使企业能够根据反馈进行改进, 达到组织的长期发展的目标。如果没有沟通, 组织就无法正常运作, 那么, 组织战略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因此, 培养高职毕业生高超的沟通能力, 使他们能够很好地适应职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4.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指个体面对复杂变化的社会环境的一种准备心理, 使人们能够在持续变化的工作环境中对雇主保持吸引力。适应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工作、学习、生活的状态。当个体面临无数的挑战和机遇时, 我们需要使用一些技能去解决问题, 利用创造性思维去适应每一种情况, 把这种机会转变成优势。未来社会的发展为高职毕业生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 社会的选择也越来越严格。所以, 高职毕业生步入社会应该注意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 才能把握良好的发展机遇, 适应企业新的需要。

三、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1.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调整专业结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按照高等职业教育规律, 打破传统的学科系统化模式, 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宗旨, 以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 根据社会需求、市场反馈的信息来重新审视和考虑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 传统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已经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知识面过窄都将直接影响到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市场调查得到就业市场反馈的结果, 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专业的调整。高职院校的专业调整应该主动贴近相关行业和企业的需求, 密切与行业及企业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职工培训、技术开发应用等领域的合作, 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 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实现与企业的深度“校企合作”;通过请行业和企业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开设或调整专业设置, 由行业和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等, 实现校企共建专业;借鉴国外高职院校成功办法的经验, 积极了解人才市场和各类企业的用人需求, 转变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要脱节的现状。只有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结构安排与就业市场需要相适应, 注重高职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 这样才能有利于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2.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 笔者课题组2010年9月针对南通、南京、淮安、扬州等四个城市的177家企业进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问卷及访谈分析, 大多数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及课程设置时要考虑市场的需求, 应该开发适应不同职业特征的学习领域课程、“双证”课程、项目课程等;应该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根据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任职要求, 对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 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还要引入国际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 嵌入课程体系中;因此, 高职院校应该开展全面、深入的社会需求调研, 明晰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确定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和发展岗位, 按照技术领域和企业对岗位胜任能力的基本要求, 参照职业技能鉴定标准, 根据实际工作中典型生产性作业的工作流程或经营性作业的业务流程, 开展工作任务分析, 将行动领域能力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内容, 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 开发以项目、案例为主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

3.加强高职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刘丽玲、吴娇 (2009) 通过问卷调查认为“用人单位认为, 沟通能力、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不仅是大学毕业生必备的能力, 而且也是他们普遍欠缺的能力, 其中有84.26%的用人单位认为高职毕业生最欠缺的能力是沟通能力, 沟通表达能力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美国一份有关失业的研究报告, 失业中90%的人不是因为不具备工作所需的专业能力, 而是因为不能与同事、上司友好相处的沟通能力。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对南通、南京、淮安, 盐城等四个城市的调查中有44%左右的高职毕业生提出面对复杂的工作环境, 由于缺乏社会经验, 不能及时与领导和同事沟通, 不能很好地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在工作中特别缺乏沟通交流方面的技巧, 而且面对领导时不知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在笔者的调研中, 大概有33.7%高职毕业生由于没有很好的沟通能力而失去工作。因此, 沟通能力非常重要, 甚至能够影响到高职学生职场生涯的成败。而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90后”, 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他人、不理解他人、个性强不合群。因此, 高职的教育活动应该注重培养高职学生的沟通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应该培养他们的参与和合作精神。例如,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对学生的人际交往培训、体验式的拓展训练、课前五分钟即席演讲、模拟校园招聘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 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因此, 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 增强他们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多一份成功机会。

4.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实践技能是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 实践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兴趣。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 使学生的积极参与、深入讨论以及亲身动手实践, 引导学生进行就业与创业实践, 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 适应角色, 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真实地再现职业环境, 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就担负真实的责任, 有利于毕业后尽快进行职业活动, 适应工作岗位。因此, 高职院校应该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践环节, 通过“超市招租”、“开放型实验实训资源服务平台”、“工学一体化”、“多功能一体化”、“多层次模块化”等多种运作模式和学院自建、校企共建、引进企业 (车间) 等多种建设形式, 加强校企合作, 引入现代企业理念和管理模式, 与企 (行) 业共同制订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规划, 共同进行生产性实训环境设计、生产性实训项目开发建设等, 努力营造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氛围。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实施方案, 是实践教学体系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也是评估实践教学质量的主要参考依据。编制实验实训实习教学基础文件, 开发、研制工学结合的实验实训实习讲义、指导手册等, 进行模块化、实境训教、项目导向等实训实习教学改革, 构建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5.有效启发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 所以培养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首先要启发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 激发高职学生的创业欲望。高职院校可根据自己学校的专业特色, 开展创业讲座、创业实战职场演练、创业构想、陈述创业计划书等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创业培训, 以改变高职学生的心智模式, 提高他们的创业意识与能力;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设立大学生创业园区、大学生创业街, 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一定的服务保障和一个宽松的环境, 积极鼓励高职学生在校创业;充分利用学院的后勤、三产等资源, 鼓励和支持学生从事校内的勤工助学, 改变传统上所认为的在校期间兼职对学业的影响的观念, 积极为学生提供兼职信息,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事兼职工作, 磨砺能力, 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让高职学生深刻感受到创业的氛围, 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创业意识是指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倾向, 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同时在高职学生中应该开展创业教育, 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中可以采用: (1) 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 (2) 开设专门创业教育的课程, 完善创业教育体系; (3) 顺应创业教育的要求, 加大第一课堂的改革力度; (4) 培养创业教育的师资[8]。

摘要: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对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培养所获得具有在任何工作场所通用的一般能力或基本能力。通过研究就业能力国内外文献基础上, 根据我国高职毕业生的特点, 从基础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四个维度构建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 并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沟通表达、实践技能、创业实践等五个层面给出了提升就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就业能力,结构维度,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Jacquelyn P.Robinson.What Are Employability Skills[J].The Workplace, 2000, (9) :1-3.

[2]Fugate, Mel, etal.Employability:a psycho-social con-struct, its dimensions, andapplication[J].Journal of VocationalBehavior, 2004, 65 (1) :14-38.

[3]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博士学位论文, 2007.

[4]Lee Harvey.Defining and Measuring Employability[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2001, 7 (2) :97-109.

[5]张丽华, 刘晨楠.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 2005, (1) :52-55.

[6]赵颂平, 赵莉.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 2004, (21) :65-66.

[7]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1) :90-92.

毕业结构论文 篇9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

一、新疆产业结构现状与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1. 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分析

资料来源:《新疆统计年鉴2010》

从1980~2009年间新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变特征看出三次产业的发展趋势。统计显示,1980年新疆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为40.4%、40.3%和19.3%,到了2009年,这三者的比重分别为16.4%、49.7%和33.9%。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就业结构的转变,期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分别由1980年的70.01%、14.84%、15.15%演变为2009年的49.71%、14.16%、36.13%。根据上述演变特征,可以看出新疆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转变是基本吻合的,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变动对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产生了影响。这说明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第一产业产值最少,就业人员却占多数,而第二产业吸引就业的比重总体变化不大,第三产业对于吸引就业具有后发优势。也就是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第二、第三产业正迅速成为产业结构的主导产业,而劳动力结构中“工业化”的过程就是使劳动力大量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因此,二、三产业将成为主要的就业领域。

2.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笔者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管理办公室了解到,2009年全疆师范类和非师范类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共计60127人,是历年来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据课题组对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少数民族家庭、和全疆各地州人力资源市场及用人单位五个领域的调研了解到,截止2009年8月底,新疆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总就业率为72.54% (汉族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于72.54%) ,其中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为54.24%。根据新疆人事厅2009年3月下发的《关于做好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调查工作的通知》 (新人办发[2008]13号) 收回的相关材料统计,汉语言本、专科毕业生签约率分别为80.07%、58.83%,民族语言本、专科毕业生签约率分别为45.13%、38.2%。以上的官方统计数字说明,最近三年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或签约率较低,和同年汉族 (或汉语言) 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率或签约率相差较大,但随着国家的重视和新疆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使得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情况有所好转,但由于毕业生的增多、金融危机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等因素的影响,就业岗位逐渐饱和,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二、新疆产业结构调整需求与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供给的匹配度分析

1. 第一产业对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需求减少和结构短缺并存

第一产业仍然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领域,但是对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吸纳较少,需求较大的是农业科技人员。从目前新疆的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高达49.71%,产值只占全疆国民生产总值的16.4%,这不仅会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制约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还会由于大量劳动力滞留农村,不能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储备人才,制约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两方面因素会限制农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限制工业品在农村的市场规模,制约工业生产的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这也给少数民族大学生留下第一产业不缺人才的假象,阻碍了农业高科技人员的培养。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全疆有涉农专业的大学主要有新疆农业大学、塔里木农业大学、新疆农职校。这几所学校培养出来的涉农专业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情况非常好,这是由于毕业生人数少,需求旺,结构性短缺问题严重。

2. 第二产业发展缓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生需求不足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较大,就业比重偏低。机械化生产替代人工作业,是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但是机器是不可能取代人类的,机器的制造和运用都需要人来操作。虽然现阶段新疆的工业化水平比起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在全国范围来看,新疆的工业发展还是相当落后的。新疆的工业主要依赖重工业支撑,轻工业发展水平非常低,吸纳就业人员较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较少。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占全疆总产值的49.7%,而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偏低,只占到总的就业人员的14.16%,而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所占比重就更小了,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随着城镇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工业的吸纳能力有限;工业企业在新疆的数量较少;生产需求的专业化程度高等因素造成的。这对目益增多的就业人员来说是非常不利的现象。要想在第二产业内扩大就业量,必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调整的重点是加大石油化工、煤电、煤化工等矿产能源等项目的开发,这是吸引劳动力较多的行业,且对民族方面无特殊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应增强统筹规划意识,在设置专业和招生时多考虑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特点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有针对性的设置与产业结构相配套的专业结构。在专业人员培养的同时,加大对第二产业的建设力度,不断调整地区产业结构,使之能吸纳更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

3. 第三产业需求与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供给情况相偏离

从1980年到2009年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第三产业产值占全疆总产值的比重为33.9%,而所吸纳的就业人员比重为36.13%。说明新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偏低,就业结构所占比重也相对较低。第三产业是吸纳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主要分布在教育、医疗卫生、政府部门等领域。但这些部门的需要有限,很难解决庞大的就业群体。长期以来,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一直是新疆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几年来,这种状况有所好转,但是同其它发达省市相比仍相对滞后,尤其是金融保险、房地产、商业、科技开发、信息咨询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发展落后,制约着第一、第二产业的增长以及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总体来看,第一产业下降的人员比例主要转向了第三产业,说明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会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员。但是,第三产业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模式,需求总量不断增长,结构性过剩明显。一方面新疆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总体偏低,内部结构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另一方面政府企事业单位,人员结构基本饱和,却吸引众多就业者的青睐,呈现出结构性过剩的局面。第三产业还有很大的提供就业的空间,关键在于调整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将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另一个出路。

三、调整新疆产业结构与扩大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1. 加强宣传教育,促进少数民族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大力宣传国家和自治区关于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政策,重点宣传少数民族毕业生自主创业、自主择业等一大批就业先进典型和从事农业生产的优秀人才,引导少数民族毕业生树立全新的就业和择业观念,破除消极等待、被动就业的思维模式,提高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组织少数民族毕业生自主创业典型开展演讲活动,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和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实现多渠道就业。让广大毕业生了解就业环境,熟悉就业政策,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就业信心。

2. 加强就业服务,搭建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的平台

人事部门要加强人才市场硬软件建设,规范办事行为,开展少数民族毕业生档案管理、就业信息发布、专场招聘等方面的专项就业服务,利用多种形式,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协调机制,为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地、县 (市) 高度重视人才市场建设,积极转变职能,加强服务,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信息库建设,分析预测地区经济对少数民族毕业生的需求,根据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信息,健立健全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信息发布制度,更好地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

3. 以职业教育为依托,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面向一、二、三产业就业

据统计自治区煤石油化工、工民建等专业的毕业生比较缺乏,而文科专业和一些长线专业毕业生趋于饱和,教育、医疗卫生、农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供不应求,市场需求量比较大。应充分发挥地区职业技术学校、畜牧学校等职业教育主体的作用,结合地、县 (市) 经济发展的重点和优势,以培养农牧业专业技术人才、工矿企业技术骨干和旅游从业者为主攻方向,引导和吸纳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参加二次职业教育,通过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实现就业。各地区积极配合有关县 (市) 、部门,在地区职业技术学校和各县 (市) 举办以畜牧养殖、烹调、文秘、美容美发和旅游讲解员、酒店管理、矿业类电工、化验和计算机操作等专业为主要内容的大中专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班,提高广大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坚持教育改革与人才开发相统筹。各大中专院校也要基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在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方面要与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目标相统筹,解决毕业生的培养与需求相脱节的结构性矛盾。在专业设置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采取“订单式”培养。

4. 加强政策执行力度,增设就业岗位,拓宽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

完善政策,拓宽渠道,引导和鼓励少数民族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就业,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并根据新农村建设和加强社区工作的需要,深入推进“村村都有大学生工程”和“三支一扶”工作,将“村村都有大学生工程”逐步向社区延伸,大力开发适合毕业生就业的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使在基层服务的毕业生干事有舞台、生活有保障、干好有出路。引导和鼓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同时,加大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和服务力度,积极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地、县 (市) 结合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政府社会公益服务等方面的需求,由地方财政出资,拿出社区、村干部等一大批就业岗位面向包括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的广大毕业生进行公开招聘,为有就业愿望的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办理失业登记,并提供专项就业服务,落实公益性岗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同时,注重引导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抓住国家和自治区公开招考公务员、“五大”毕业生到南疆三地州就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工作人员等一系列的政策机遇,通过考试实现就业。

5. 加大高校的改革力度,提高教学质量,根据产业结构变动设定专业结构

应加强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双语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从人员编制上配强基层学校双语教师,提高双语教学质量,为少数民族学生顺利就业打下基础。加大少数民族毕业生汉语培训力度,提高少数民族毕业生汉语水平,改善因语言障碍导致就业难的现状。要把双语培训纳入到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培训之中,作为硬性任务来完成,每年各县 (市) 要完成一定数量大中专毕业生的双语培训任务,通过培训来增强毕业生就业的信心,促进更多毕业生就业。新疆高校应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并加强管理,结合新疆的区情和学校的校情,在对市场需求做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决定其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规格,并以此来设置专业结构、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强化师资队伍,特别是少数民族师资队伍的建设。重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尤其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表达、交际、创新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培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少数民族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新疆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2]綦群高, 何建忠.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 2007, (3) .

[3]王英姿.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16) .

[4]李仲生.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J].人口与经济, 2003, (2) .

毕业结构论文 篇10

护理学本科教育是护理专业本科生获取知识、技能、培养职业情感的重要途径, 也是培养其岗位胜任能力的关键环节。护理本科生毕业后走向临床, 将为提高临床护理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护理本科生培养质量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因此, 护理本科生临床综合能力的评价也显得非常重要。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obj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 , 又称多站式考试, 是一种注重实践能力、考查范围广泛的系列临床技能和态度考试, 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医学和护理学生临床能力、工作态度的现代考核方法[1,2,3,4]。2008年开始, 汕头大学医学院将OSCE考试引入护理本科生毕业技能考核, 通过不断完善, 目前已将考核扩展到10个考站。OSCE考试既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评估, 更是一次临床实践能力的训练, 能够有效引导和促进护理本科生岗位胜任能力的培养。现报告如下。

1 OSCE考试组织与设计

1.1 制定考核方案

制定每届护理学毕业生的OSCE考核方案, 设置明确的考试计划和考试流程。按照考核计划, 考试前召开考官会议及学生会议, 考官会议主要为布置考试工作, 考站病例准备, 征求考官意见, 及时修改完善考核方案。考前1周召开学生会议, 将毕业考核方法通知学生, 介绍客观化结构考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并将考核标准、考试流程和注意事项告知学生。考试前1d带学生观看考场环境。

1.2 考前准备工作

做好OSCE考站准备, 设立多考站, 2008年刚开展时仅设立7个考站, 逐渐增加至10个站。每个考站的考核时间一致, 便于考站的轮转安排。为此, 每届考试有专人负责各考站的考官及辅助人员安排、时间掌控、考站轮转及考试流程等调配工作。

1.3 编写考站病案

开展初期按照技能操作项目设立考站, 学生进站后简单阅题就能够马上进行操作考试。近年来, 逐渐在OSCE考核中应用临床真实病例, 要求学生具备分析及处理临床护理问题的能力, 使考试更加贴近临床。因此, 在组织教师编写考站病案时要求病例取自临床真实案例, 包括病史、体格检查结果、生活习惯、心理社会资料等, 为了符合考试要求, 有时候也进行一些病例内容的删改。每个病例后附问答题、答案以及评分标准。病案编写完后对其难易程度是否适应用于考核临床实习结束返校进行毕业考试的学生, 请专家进行审阅修改, 调整完善, 使考核病案信息量适当, 难度适中。

1.4 培训标准化病人 (SP)

SP选择的标准应是从事非医学专业的健康人或病人, 汕头大学医学院临床专业从2002年开始对医学生进行OSCE, 所以学校拥有一批合格的SP。考前1周, 由课程负责教师以完整示范脚本对SP进行培训并考核, 主要针对考生所提问题的反应和应对各种可能问题时的正确应答, SP表演真实性和一致性要达到统一的标准。

2 OSCE考试流程及实施

2.1 考站设置

每个考站有2名主考教师及1名辅助人员, 在每一轮考试前的预备时间, 请考试学生坐在相应考站门口, 考试铃声响起才能够进入考站。进站后考试开始, 由考官让学生阅读病案考卷, 按照考卷要求答出处理意见或操作项目, 考官才给予相关操作物品, 学生进行操作或答题。铃声响即统一停止操作, 退出考站在下一考站门口等候。考官评分。

2.2 考站轮转

考生考试前由负责老师带领学生抽签, 学生获取第一考站顺序, 第二站开始即按照自然顺序循环轮转。

3 OSCE考试后点评

考核内容涵盖了包括无菌技术基本操作、心肺复苏、女病人导尿、皮试法、洗胃法, 以及病人入院评估、护理记录、出院健康指导、沟通技巧等, 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人文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所以在每一届学生OSCE考试后, 均安排各个考站的考官针对考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和点评, 要求学生及时纠正错误更好进入临床实践岗位。同时学校也将学生共性问题反馈给相关课程老师, 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如对无菌观念、问诊技巧、健康教育, 以及人文关怀等学生常见多见的问题进行点评, 以促进教与学的不断提高。

4 讨论

传统的毕业理论考试模式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 不注重临床实践技能的掌握, 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比较普遍。OSCE考试通常使用医学模拟人或SP, 采用统一命题和评分标准、考生随机抽题的方式进行多站式考核, 考官相对固定, 所以OSCE考试是一种客观、公平的考试, 能很好地评定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同时它也是一种知识、技能和人文关怀等并重的综合能力评估方法, 具有传统考试所无法比拟的优点。能够促进护理学生掌握临床实践技能及解决处理临床病人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为毕业后的护士岗位胜任能力和必须面临的执业护士考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实施OSCE考核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首先, 学生平时上课、练习过程也应该应用临床真实案例及OSCE考试模式、OSCE培训强化等, 以更加贴近临床, 考核时更加适应, 进入临床更加自如无缝隙。其次, OSCE题库的建设非常重要, 因为要求临床真实案例, 但又必须符合考试原则, 所以题库建设要加强, 以增加OSCE考试的客观公平和可信度。另外,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OSCE) 是一种客观地评价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方法, 但其组织工作繁琐, 考试成本相对较高。

摘要:临床能力考核是衡量临床护理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介绍汕头大学医学院护理学专业2008年以来采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OSCE) 的方法, 在护理学专业毕业生中进行临床综合能力考核, 评价护理学生各项临床实践能力及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结并逐步形成完整的量化考核体系, 将其应用于护理学教学实践, 促进护理学教学工作的改进。

关键词: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标准化病人,护理教学

参考文献

[1]隋树杰, 郭晓霞, 王美寒.护理本科生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中出现的问题与原因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 2011, 8 (2) :57-59.

[2]顾春山, 谢百治, 罗辉.护理专业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9, 23 (1) :90-92.

[3]关欣, 郭红.在护理教学中应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的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 2014, 14 (5) :553-555.

毕业结构论文 篇11

关键词:叙事结构,美国高校毕业典礼演讲,语类结构潜势

一、引言

在美国高校毕业典礼上,每年都会有人向毕业生们做演讲,这样的演讲在英文里被称为“commencement address”。通常发言者都是来自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或是总统,或是科学家,或是商业巨子,或是娱乐圈名流。仔细观察这些人的演说就会发现,他们多会引用自己或他人的故事来激励学生,为他们进入社会后的人生指路。故事类片段在许多体裁文本中都很常见,如:童话、小说、戏剧等,而不同体裁中的叙事结构却有着不同的特点,当然,美国高校毕业典礼演讲中的叙事结构也绝不例外。然而,至今尚未有人对这类语篇进行详细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全面的探索分析。本文基于拉波夫的叙事结构分析模式,旨在分析美国高校毕业典礼演讲中的叙事结构,找出其语类结构潜势,探寻它们在这种独特语境中的特点。

二、拉波夫的叙事结构分析模式与哈桑的语类结构潜势

叙事分析的一个最基本的模型是拉波夫(Labov)在1972年提出的。他认为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应由六个部分组成:点题(Abstract),指向(orientation),进展(complicating action),评议(evaluation),结果或结局(result or resolution),回应(coda)。第一部分点题指叙事的开头,可能是标题也可能是文章的第一句话,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第二部分指向介绍的是故事的背景信息,如时间、地点、环境等,为事件的展开作一个铺垫;接下来的进展部分包括行为的产生以及情节的发展变化,其间发生的思维、对话等内容也属于这个部分;评议是对行为角色的感受、意见和态度的描写,“这部分可以是直接的(由叙事者说出来),也可以是间接的(人物的语言行动所反应的叙事者感觉)”;结果或结局,顾名思义,即指故事的结尾;最后一部分回应是整个叙事结构的结束,它与文章开头呼应,把读者带回到一开始的出发点。

除了叙事结构的分析模型之外,研究还基于哈桑的语类结构潜势理论来对语篇进行分析。语类结构潜势(generic structure potential)这个概念是由哈桑在1985年提出的。她认为每类语篇都有一个普遍的结构,决定这个结构的关键因素包括:“必要成分、可选择成分”以及各种成分的出现顺序。其中,必要成分定义了一种语类,而可选择成分则让一个语类的语篇产生差异性。哈桑的GSP理论自提出以来被应用于各种语篇研究之中,如:对话、新闻、学术文本等,这也说明语类结构潜势的分析模式适用于各种体裁,演讲语篇当然也不例外。然而,针对美国高校毕业典礼演讲的叙事结构进行分析的研究至今尚未有人涉足,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陷,下面就对这类语篇进行深入的探索。

三、美国高校毕业典礼演讲的叙事结构类型

本研究选择了50篇美国高校毕业典礼演讲作为语料。为了保证数据收集的全面性,在文本长度、演讲时间地点、以及演讲者身份方面都尽量做到多样化。首先,语篇的长度范围为1000词到5000词不等,平均每个语篇的篇幅在2600词左右;其次,由于美国高校毕业典礼演讲的传统比较悠久,因此语篇发生的时间从19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都有所囊括,另外演讲地点主要是美国各个州的不同大学,多为世界名校;最后是演讲者的身份,包含了各个领域的名人志士,如: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等等。另外值得指出的一点是,在同一篇演讲当中,有时会出现几个故事,它们也许会遵循不同的叙事结构,因此,对同一个作者的同一篇演讲里的叙事结构进行区分也是有必要的。具体的分析步骤如下:第一步,细读文章,找到当中的叙事结构;第二步,按照拉波夫的分析模式,对不同部分进行标注;第三步,归纳相同类型的叙事结构,比较不同类型间的差异;最后,总结各种叙事类型的语类结构潜势特点。

第二类叙事结构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指向成分,经过点题之后,演讲直接进入到了事件的发展当中,最后给出结局。这样的叙事结构没有过多复杂的可选择成分穿插其中,使故事的叙述保持较好的完整性与连贯性。在必要成分之后,可能会出现评议和回应,但两个部分的顺序并不固定。一个典型的例子是Steve Case 2009年在乔治梅森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语篇利用奥巴马总统的故事来强调自己的观点,这点在文章开头就被提出来作为点题之用,之后演讲者开始谈论奥巴马从中学毕业一路走到白宫的经历,最后作者给出自己对总统人生的评论,由此联系到一个人应该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这个主题,对点题部分作了相关的回应。

第三大类型一共包含24个故事语篇,仅次于第一种叙事结构,非常受演讲者们的喜爱。从前面两种结构类型可以看出,通常情况下,故事的开头都会有一个点题部分,结尾一般也会有回应开头的成分。而在这类结构中,作者喜欢用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的相关背景信息等内容作为指向,把听众引入到故事情节中。语篇结尾部分不再做回顾,因为故事开头本来就没有点题成分,作者会直接给出结局或加入一定的评议来结束自己的叙述。这样直接的叙事结构只包含三个必要成分(指向、进展、结果或结局),以及一个可选择成分(评议),评议与结果或结局部分的顺序不定。Jeff Bezos于2010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演讲中就利用了这类叙事结构。一开始演讲者谈起了他度过夏天的地方,在那做了些什么事,与谁在一起等信息,而后特别回忆起了他十岁那年的夏天,最后故事以作者的祖父所说的一句话结尾,指出了叙事的主旨在于人的天赋与选择之间的区别。整个故事虽然结构简单,但并不影响信息的传达,对听众的影响也同样有力。

第四类叙事结构只有两个必要成分和一个可选择成分,总体来说这种结构非常简洁,在毕业典礼演讲语篇中出现的频率较小(在分析的文章中只有2篇出现过这种结构)。叙述者一开始就直接进入到故事情节之中,省略掉了前面的点题与指向两个部分,在给出结局之前作者可能会做一定的评议,这部分也有可能出现在结果之后。有时作者还会直接让故事本身来传达寓意,让听众自己体会文章主旨。这样的结构是所有叙事类型中最简单的一种,Tony Kushner在2002年的一篇毕业典礼演讲中就应用了这种方式。Kushner讲述了他在准备演讲时与朋友之间发生的故事,其间给了毕业生们一些建议,最后以一种非常幽默的方式结尾。虽然作者在演讲中没有给出任何的评论或明确指出该故事的意义,听众却仍然能够深有体会,这说明故事本身就有强大的影响力,无需更多的词藻加以赘述。

第五类结构也比较少见,但与上一种类型相比,这种叙事结构比较复杂。在拉波夫分析模式的六个部分中,这类变体所涵盖的必要成分就占了五个,只有回应成分没有出现。其中,点题、指向、进展三部分的顺序是固定的,在结局之前有时会穿插作者给出的评议,在最后也会有这样的评述成分。前副总统Dick Cheney在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演讲就是这种叙事结构的一个典型例子。在点题部分,作者对故事整体进行了概括,之后又对自己从布什总统那里得到机会的背景信息进行介绍,紧接着Cheney描述了自己从一名毕业生到华盛顿期间的生活经历,最后针对故事结局,号召学生积极投入到政府中来,为国家人民服务。

总结以上五种美国高校毕业典礼演讲叙事结构变体,其语类结构潜势呈现以下特点:总体来说,该类叙事结构的必要成分包括进展和结果或结局,点题、指向、评议以及回应是可选择成分。点题成分一旦出现,一定会被放在文章开头,之后通常会接指向部分,虽然有时指向也会被直接放在故事开篇,代替点题。评议出现的频率很高,但顺序很不固定,多数情况会被放在结局之后。进展与结果或结局的顺序总是固定的,不会被颠倒过来。最后一个回应部分在语篇中较少被使用,如果出现,一般会放置在故事末尾。

四、美国高校毕业典礼演讲叙事结构与拉波夫模型的对比分析

完整的拉波夫叙事结构包括点题、指向、进展、评议、结果或结局、回应六个部分,而在所有分析的演讲语料中,仅有一篇文章完全符合这个模式(2009年Larry Page在密歇根大学毕业典礼上所作的演说)。虽然如此,美国高校毕业典礼演讲的叙事结构与拉波夫提出的分析模板之间仍有一些相似之处。首先,语篇中一些结构因素出现的顺序与拉波夫模板中的趋于一致。如点题总是安排在演讲的开头部分,回应也几乎都出现在文章的最后。其次,评议部分的穿插现象在演讲文本中也非常显著。拉波夫曾指出评议成分的位置可出现在文章的各个部分,不应限制其顺序。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上面的分析过程中,例如第二类叙事结构A Ca R(E C)中就包含了分散在故事发展过程中的许多评议成分。最后,无论是在毕业演讲还是在拉波夫的叙事模型中,出现频率最小的都是回应部分。在所有分析的演讲语篇里,包含了回应成分的结构只占大约20%的比例,这一点也曾为拉波夫所证实。

除此之外,美国高校毕业典礼演讲的叙事结构自然也有其独特之处。总体来说,该类语篇的各种叙事结构类型与原本拉波夫提出的模型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从前面归纳的五大叙事结构类型来看,一些结构变体包含了六个叙事部分中的几乎所有的因素,而另一些结构却只囊括了不到三个成分。前面也提到过,事实上在所有分析的语料中,只有一篇文章是完全符合拉波夫的标准叙事结构的。此外,相同的成分也经常出现在语篇中的不同位置。指向可以放在进展之前也可以紧随其后;结局可出现在评议之前也可放在文章的最后;回应也不一定用来结束整个故事,而是被放在评议之前。另外还有一个特点是两类叙事结构在必要成分上的差异。拉波夫指出“只要有进展部分,我们就能辨认出一个叙事结构”,也就是说只有进展是整个叙事语篇中的必要成分。然而在分析美国高校毕业典礼演讲时发现,即使是最简单的叙事结构类型也至少包含进展以及结果或结局两个部分,缺少这两个成分的叙事结构被认为是不完整的,这也许与该类演讲的激励性目的有关。除了这两个必要因素之外,其余的部分在这类语篇中都属于可选择成分。

五、结语

总结50篇美国高校毕业典礼演讲分析,归纳出了五类叙事结构变体,下图体现了每种结构类型出现的比例:

五种叙事结构类型所占比例

上一篇:造气生产工艺下一篇:小学体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