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词

2024-05-16

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词(精选12篇)

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词 篇1

语言学家萨丕尔 (1921) 说:“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自给自足的。”[1]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与人的沟通, 任何独立的个人都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 国家或者民族也一样。由于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多种原因, 国家或者民族需要和相邻的国家或者民族接触, 互通有无。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说着不同的语言, 因此为了更好、更顺畅地沟通, 也为了弥补本族语言中的缺失部分及吸收外族文化中的精华, 两种语言或者多种语言的人在沟通的时候会不可避免地借用其他语言中的词汇。因此, 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词语的借贷也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 它伴随语言的产生而产生, 发展而发展。

同样的, 汉语也从其他语言中引进并改造了很多词以适应汉语的表达, 其中很多外来词已经成为汉语词汇中很重要甚至是无可替代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当代, 随着科技、信息技术, 文化交流的发展, 中国与世界的交往越来越广泛和深入。频繁的文化接触促使越来越多的外来词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并得到广泛应用。英语, 作为一种强势的国际语言更是为汉语带来了很多词汇, 为汉语增加了新鲜血液。

1. 文化接触理论

Thomason和Kaufman (1988) 认为语言接触是由文化接触引起的。语言接触又会产生由接触触发的语言变化 (contact-induced language change) , 而这种语言变化通常被称为语言借贷 (linguistic borrowing) , 在借贷过程中, 进入接受语中的第一要素便是词汇[2]。Bloomfield (1933) 提出的文化辐射理论 (cultural diffusion) 也认为文化是造成语言借贷的一个重要促进因素。他认为语言借贷主要包括文化借贷 (cultural borrowing) 和直接借贷 (intimate borrowing) , 而intimate borrowing主要由于战争侵入导致的两种语言在同一个地域中同时使用[3]。根据这个理论, 汉英之间的接触主要应该归为由于文化接触而产生的借贷。因为汉语借入英语词汇并非战争引起的, 英汉交流并不具备双语环境, 因为中国人接受英语大部分是通过对于书面英语的学习而达到的, 很少直接面对面地用口语与英语为母语者交流。

总的来说, 东西方文化的传播导致了英汉之间的接触, 随后产生了语言借贷, 也就产生了语言借贷中最基本的词汇借贷, 即借词。而且文化和语言接触的强度会影响词汇借贷的强度, 文化和语言接触的程度越强, 由此产生的借词数量会越多。下面我们从汉语吸收英语词汇的过程论证这个理论。

2. 汉语借入英语词汇的过程

汉语吸收英语的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三个高峰时期, 首先是明朝及清朝前期。这个时期, 宗教和商业活动的发展都促进了中国和西方世界的交流。利玛窦及一大批商人就是这个时候纷纷来到中国传教或者经商。在此期间, 据说有70多位传教士来到中国[4]。随后大量宗教及科技方面的书籍被翻译成汉语。由于英汉词汇并非一一对应, 为了填补汉语对应词汇的空缺, 很多英语词汇被引入汉语中。但是当时的政府在开放程度上有一定限制, 因此, 这个时期的英语借词并不是很多。

19世纪40年代, 鸦片战争的爆发迫使中国打开了国门, 很多中国的城市被设为商埠, 大量西方人来中国做生意, 这客观上为英语进入汉语创造了条件。外国人的船坚炮利使很多中国知识分子也开始觉醒, 认为只有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思想才能救国救民, 因此以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国仁人志士也开始学习英语。这种主动的接受为英语词汇进入汉语提供了条件。此时的文化接触比上一阶段要更加深入, 所以相比第一阶段这个时期的英语借词的数量也要多出很多。

汉语借用英语词汇最高峰的时期当属20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同时科技、信息技术、媒介沟通等领域也有长足发展, 中国与美国等英语国家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和便捷。此时中国人的心态也越来越开放和包容, 人们开始喜欢学习英语, 想要了解西方文化及整个世界, 现代科技及网络的发展则为这一过程提供了便利, 比如很多英文电影、节目等很容易被大众获取。西方世界对中国也越来越有兴趣, 很多英语国家的人来中国旅游、工作、学习。英语成了一种国际语言, 所有交流都以其为中介。这种越来越强的文化和语言接触产生了大量英语借词。

汉语借入英语的过程证实了文化接触及社会因素对于语言接触的强大影响力。没有接触就很难产生借词, 只要有接触就一定会发生词汇的借贷, 而且这种借贷的强度会随着接触强度的变化而变化。

3. 汉语中英语借词的分类

3.1 音译词

音译词是指汉语在发音上尽量模仿英文单词。它包含两小类:纯音译词及音意兼有词。

纯音译词是指不考虑英语词汇的意思, 只是在语音方面的一种接近或者模仿。这其中也包括全部语音的对应和部分语音的对应。例如尼古丁 (nicotine) , 白兰地 (brandy) , 咖啡 (coffee) 等基本上是和英语词汇中的语音一一对应的关系。而米 (meter) , 打 (dozen) , 磅 (pound) , 巧克力 (chocolate) , 色拉 (salad) 则只是音素的部分对应。

音意兼译词是指虽然是通过译音而得到的借词, 但所选用的字往往和那种物件的意义有些关系[5]58。比如敌敌畏 (DDVP/dimethyl dichloroviny phosphate) 一下子让人感觉到一种畏惧, 不仅在发音上和DDVP相似, 而且在意义上恰到好处地反映出了这种农药的本质。类似的借词还包括:逻辑 (logic) , 浪漫 (romance) , 托福 (TOEFL) , 黑客 (hacker) , 奔驰 (Benz) , 等等。

3.2 意译词

意译词是指将英语词汇所包含的意思用汉语原有的词汇和构词法重新表达出来。由于这种构词法仅仅是将英语词汇的概念引入汉语中, 在读音方面并无相似之处, 因此通常从表面来看并没有外族词语的痕迹, 例如火车 (train) , 飞机 (plane) , 电话 (telephone) , 电子邮件 (E-mail) , 话筒 (microphone) , 动画片 (cartoon) , 连衣裙 (one-piece) , 打字机 (typewriter) , 等等。

3.3 混合借词

混合借词是指部分音译, 部分意译的词。这类借词又可细分为四个小类, 如下:

3.3.1 部分音译加上部分汉语语素合成的词语。

比如音译自巴士 (bus) 中的“巴”和汉语语素“大”“中”“小”相结合组成词语大巴, 中巴, 小巴。再如冰啤, 扎啤, 生啤中的“啤”是音译自“beer”, 而“冰”“扎”“生”则是汉语固有的词。

3.3.2 将英语词部分音译后加上汉语义标以表示外来词所属的类别。

如芭蕾舞 (ballet) , 古龙香水 (cologne) , 艾滋病 (AIDS) , 卡宾枪 (carbine) , 白皮书 (white paper) , 等等, 其中汉语本身的语素“舞”、“水”、“病”、“枪”和“书”就是汉语义标。

3.3.3 将英语词汇部分音译, 部分意译构成的新词。

复合词经常以这种方式被引入。如新西兰 (New Zealand) , 迷你车 (mini car) , 呼啦圈 (Hula hoop) , 霓虹灯 (neon light) , 信用卡 (credit card) , 英特网 (Internet) , 华尔街 (Wall Street) , 等等。

3.3.4 创造谐音字, 一方面, 模仿英语词的发音, 另一方面, 添加含有意义的偏旁部首创造成新字表达英语词的意思。罗常培称这种新创造的字为新谐声字 (new-phonetic compound) 。在外国语词借到中国后, 中国的文人想把它们汉化, 于是就着原来的译音再应用传统的“飞禽安鸟, 水族著鱼”的办法硬把他们写成谐声字, 在不明来源的人看来, 简直不能发现它们的外国色彩[5]59。化学元素或者医学方面的术语通常用这种方式被借入, 如氦 (helium) , 钙 (calcium) , 卟啉 (porphyrin) , 氨 (ammonia) , 等等。

3.4 仿译词

仿译词 (a calque/loan translation) 是指用汉语语素逐字翻译英语的词素。例如瓶颈 (bottleneck) , 寻租 (rent-seeking) , 黑匣子 (black box) , 软件 (software) , 硬件 (hardware) , 蓝图 (blueprint) , 黑洞 (black hole) , 热线 (hotline) , 白板 (white board) , 黑板 (black board) , 等等。这种类型的借词的意思不容易从表面得知, 容易被误解, 因此在收入词典中的时候, 最好备注有详细的解释。

3.5 字母借词

字母借词是指汉语直接借用英语词汇的发音及书写方式。这种借用方式越来越流行, 尤其是在年轻人当中, 他们认为直接借用英语词的发音和书写比较简单, 也比较时尚和新潮。字母借词包括如下两种:

3.5.1 英文词汇首字母缩写或者全称借用:CD, MTV, NBA, PC, CEO, WTO, FREE, IN, OUT, OK, CALL, BYE-BYE, COOL.

3.5.2 英文字母和汉字的组合:如AA制, B超, BP机, X射线, T恤衫, IC卡, 小case, SARS病毒。

4. 结语

文章阐述了汉语吸收英语词汇的原因和过程, 从而证明了文化接触是促进借词产生的源动力。文化接触的强度会影响语言接触的强度, 从而影响借词产生的强度。另外, 文中大量的借词例子展示了英语词汇进入汉语系统的方式, 让读者一目了然, 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每种类别的划分依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不可否认英汉之间的交流会日益频繁, 借词的产生也会越来越多。英语外来词不仅为现代汉语的发展提供了新鲜的血液, 填补了汉英之间的词汇空缺, 而且中国人通过大量英语借词了解到了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理念等, 从而促进和润滑了中国和英语国家的经贸、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交往。因此, 英语借词可看做是两国文化交流的纽带, 为两国文化深入交流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Sapir, E.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New York:Harcourt Brace, 1921:93.

[2]Thomason, S G.&T.Kaufman.Language Contact, Creolization, and Genetic Linguistics[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8:11-45.

[3]Bloomfield, L.Language[M].New York:Holt, 1933:444-475.

[4]史有为.汉语外来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58.

[5]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50:58-59.

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词 篇2

随着中日交流的日益频繁,近年来汉语中出现了许多前身是日语的外来语(又称帕来语)。且广泛流行起来。有些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有些则引用在了歌词和商品等众多领域。

一、「人気」→“人气”

「人気」的日文解释是「その会社で好ましいものとして受け入れられること。狭义では、その芸人の出演が娯楽・享受の対象として世人から求められる度合いを差す。」 例:人気が出る 人気がある

中文的“人气”解释和日语大同小异,指人或事物受欢迎的程度。例:由于该影片获奖,扮演女主角的演员人气急升。

二、「写真」→“写真”

「写真」的日文意思是照片。但中文中则指明星艺人等的个人特写照片集。例:F4写真集 青春写真艺术照

三、「料理」→“料理”

汉语直接把日语词汇借过来,指菜肴。例:日本料理、中华料理、韩国料理

四、「理念」→“理念” 「理念」——何を最高のものとするかについての、その人(面で)の根本的な考え方。例:文化国家の理念を挙げる

汉语“理念”即为思想;观念。例:经营理念 文化理念

五、「売场」→“卖场”

都指比较大的出售商品的场所。例:バーゲン売场 例:仓储式卖场

六、「物语」→“物语”

新明解国语词典解释为:语り伝えられて来た话。例:『源氏物语』『竹取物语』 汉语用作为故事的意思。

例:婚姻物语 咖啡物语 大银河物语(游戏中多直接引用)

七、「超」→“超”

「超」接头词,表示程度。如:超かっこいい 超やさしい

汉语中主要用于宣传口径的前缀,有夸大其词之嫌。显其贵、表现其竞争力。例:网通买亚环电信 超低价布局海外。

八、「准」→“准”

接头词,本式,正式,最终的なものに次ぐ。例:准会员 准决胜

汉语也表示离正式还有一步之遥的意思。汉语的例子:准妈妈 准儿媳

九、「新干线」→“新干线” 日语中原指高速化的铁路路线。汉语引用为快速前卫的象征。例:影视新干线 日语新干线

十、「物流」→“物流”

日语中解释为:商品その他の品物を生产地などから消费地などまでに运 ぶための包装,荷役,保管,运 送の仕事。

汉语中的现代物流就是指把物质资料按照客户的要求,以最小的总费用,从供给地转移到需要地的过程。

另:

1.「解読」→解读 意思:破解密码和普通人读不懂的文字。例:解读信息编码 解读人生 2.「视点」→视点 意思:描绘及论述事情时作者的立场。例:作者的视点比较独特,文章很有新意。

3.「职场」→职场 意思:工作场所。例:小资们的职场生涯

4.「新锐」→新锐 意思:在某一领域新出现的有实力的人或物。例;新锐导演 棋坛新锐 5.「放送」→放送 意思:播放。例:金曲放送 影视大放送

6.「视界」→视界 意思:从一定位置展望外界的范围。例:参观了科技新成果展览,视界大开。

7.「完败」→完败 意思:指球类、棋类比赛中指一直处于明显劣势面输给对手。例:甲队0比3完败于乙队。

8.「完胜」→完胜 意思:指球类、棋类比赛中指一直占据较大优势而战胜对手。例:主队3比0完胜于乙队。

9.「工房」→工房 意思:摄影师、陶艺师、建筑师等的工作场所。例:创意工房 美少女工房

10.「新人类」→新人类 意思:日语中指新人、新出现的人。汉语中新人类指1980年以后出生的年轻人。

11.「亲子」→亲子 意思:即父母的孩子。例:「亲子丼」鸡肉饭上放有煎鸡蛋。12.亲子餐(大号套餐+儿童套餐)13.「达人」→达人 意思:指技艺、学术方面的高手。例:游戏达人(游戏界内使用广泛)达人级高手

14.「强・弱」→强、弱 意思:程度副词。例:A级强 B级弱

15.「真」→真 意思:更本质的,更强的。例:真・三国无双(游戏界内使用广泛)16.「补完」→补完 意思:补充完整。例:攻略补完

17.「入手」→入手 意思:购买、购入,拿到手。例:准备入手××CD 18.「量贩」→量贩 意思:大量销售商品。例:量贩式超市

还有一些用于其它领域,如一个台湾的歌手组合叫“无印良品”(歌手光良和品冠的组合),而「无印良品」本是日本文具的品牌。此外,台湾歌手黄舒骏的一首歌《恋爱症侯群》也是引用了日语的28「症候群」一词。还有组合S.H.E的歌曲《恋人未满》中也引用了一句日语惯用句——29「友达以上恋人未満」(ともだちいじょうこいびとみまん)解释为:「セックスしているけど、恋人同士ではない、あるいはお互い好きだと思っているけど踏み込んでいけない関系、という意味で使われる言叶」。即男女两人的关系在朋友之上但又未达到成为恋人的程度的尴尬位置。其它常用的还有:“30制霸(称霸)”(「制覇」)、“31上位(顺序靠前,位置居上)”(「上位」)、“32养成(培养的意思)”(「养成」)、“33声优(动画片等的配音演员)”(「声优」)等。再有一些是台湾语,例:“点滴”(输液)来自「点滴」,“优格”(酸奶)来自「ヨーグルト」,“芭菲(圣代)”(高脚杯装的冰淇淋水果甜品)来自「パフェ」。

原因

汉语词义中的外来义项 篇3

关键词 语言接触 词义 外来义项

不同民族的相互接触必然带来不同语言的相互接触、相互影响,“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最简单的影响是词的‘借贷。只要有文化借贷,就可能把有关的词也借过来”(萨丕尔1985:174)。汉外语言的接触对汉语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也在于对外来词的吸收,构词法和句法相对比较保守和封闭,虽然也会受到影响,但影响较小。词义是词的内容,它和语音、语法构成语言最主要的组成成分。在汉外语言接触中,外来概念、意义不断地被借用到汉语中来,一般有三种方式,即借音、借形和借意。借音就是对外来意义连音带义一同借过来,就是所谓音译。其中包括:纯粹音译(如:巴士、沙发),音译加义标(如:卡片、啤酒),谐音音译(如:乌托邦、绷带),半音译半意译(如:因特网、新西兰)。借形,就是把外来意义的书写形式连同意义一起借过来,其中一种是直接借用英文字母的词语,如:AA制、WTO;一种是从日文中直接借用汉字字形,但不借用它的读音。如:干部、手续。借意就是只借用外来意义,而构词语素和构词规则都是汉语自身的,即所谓意译。包括:意译词(如:维生素、民主),仿译词(如:马力、足球)。这三种借用方式,通过借音这种方式借用的外来词语被看成是外来词,是没有争议的,而对于通过借形(主要指日语借形词)和借意词是否是外来词,往往存在较大的分歧,本文暂不讨论。

这三种借用外来概念、意义的方式在汉语中都是以新词的形式出现的,它们为汉语词汇系统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填补了汉语词义的某些空缺。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借用方式,那就是外来概念意义被借用到汉语原有的词语中,而不是另造一个新词。也就是说,汉语原有的某个词语,直接借用与之对应的外语词语的某些义项从而增添新的意义,这就是词义中的外来义项。这些外来义项往往与原有义项并存并用,从而构成了多义词的组成部分。这些新义显然不是由汉语原有词义在本义或基本义的基础上直接衍生发展出来的,所以大多数新义与旧义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这种义项的借用相对前面几种词语的借用,显得更加隐晦和深沉,加之在一般的语言学著作中谈及词义的发展演变时,往往多是讲在本义或基本义基础上引申派生形成一词多义,因此,汉语中一部分多义词里的外来义项的外来身份常常为人们所忽视。

对这种外来词义借用的现象,赵元任(2002:844)早已注意到了:“在翻译外语词的时候,外语里有甲、乙两个意义的词可能等于汉语里只有甲义的词,当外语词用于乙义的时候,这个汉语词也会用来表示它过去从来没有过的乙义。……例如‘微妙这个词通常只表示delicate的‘精致‘灵敏等的意思,用于社会或政治形势就讲不通。但是由于英语的delicate还有这种用法,所以现在我们在报上也看到‘微妙用于这个引申的意义。”

伍铁平(1994)也注意到了这种现象,他举例说明汉语的词语“发烧”“爆炸”受到英语词语的影响增加了新的词义,并指出:“通常将外来词分为音译词和意译词两大类,不包括本文所述这种受外语影响获得新词义的现象。这类研究同外来词的研究可纳入‘语言接触学的领域。”

董为光(2004:132)在谈到外来语言以及外来事物对汉语词义理解的影响时指出:“外来词语通过翻译渠道进入汉语,它们所蕴涵的思想观念无形中为说汉语的人接受,也使汉语本土的词语增添了新的意义成分。这种意义移植手段,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汉语词义最直接、最深刻地体现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以及汉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内涵,因此研究汉语词义系统受到外语的影响、渗透而发生变化,无疑具有很高的语言学价值。

其实外来意义被借用到汉语词义中的现象很早就开始了。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大量用梵文书写的佛经相继被翻译成中文,大批佛教词语进入汉语,形成了汉语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引进外来词的高潮。在翻译佛经时,有一部分佛教思想、概念是用汉语固有词语意译过来的,这样就使得一些汉语固有词语获得了新的表示佛教意义的义项。

词义交融具有不对称性,体现为:A.增加义项;B.覆盖义项;C.减少义项;D.置换义项。(方欣欣2005)佛教意义借人到汉语词语中,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

1.增加义项,即汉语固有词语借入新的佛教意义,原义和新义并存并用。如:

功德:本表示功业与德行。《礼记·王制》:“有功德于民者,加地进律。”佛教传人,“功德”获得了一个新的义项,指佛教徒行善、诵经念佛、为死者做佛事及道士打蘸等活动。《南史·循吏传·虞愿》:“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卖儿贴妇钱,佛若有知,当悲哭哀愍。罪高佛图,有何功德!”

寺:本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如大理寺、太常寺等;佛教传入,得到新的义项,即用以称僧众供佛和聚居修行的处所,如:少林寺、白马寺。

根:本指植物生长于土中或水中吸收营养的部分。佛教传入,新增义项:用以表示能产生感觉、善恶观念的机体或精神力量。如眼根能生眼识,耳根能生耳识,意根能生意识等。最通用的为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如我们常说“六根清净”。

解脱:原为开脱、解除之义。借入佛教意义,则指解除烦恼业障的束缚而致之自由自在的境地。亦指断绝“生死”原因,同“涅槃”“圆寂”的含义相通。《洛阳伽蓝记·正始寺》:“求解脱于服佩,预参次于山垂。”后来再泛指摆脱苦恼、困境等。

境界:原指疆界;土地的界限。《后汉书·仲长统传》:“当更制其境界,使远者不过二百里。”佛经中的“境界”引申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无量寿经》:“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然后再进一步抽象,特指诗、文、画等的意境。

空:本指空虚,中无所有。《管子·五辅》:“公法行而私曲止,仓廪实而囹圄空。”佛教借入的意义很抽象,谓万物从因缘生,没有固定,虚幻不实。《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

2.覆盖义项,即汉语原有词语借入与其本义有关的佛教意义,其原有意义逐渐被冷落,而佛教意义不断加强,成为词语的中心意义,而原有意义反而成为边缘意义甚至很少使用了。如:

因缘:本指机遇。《史记·田叔列传》:“[任安]少孤贫困,为人将车之长安,留,求事为小吏,未有因缘也。”佛教的“因缘”谓使事物生起、变化和坏灭的主要条件为因,辅助条件为缘。《四十二章经》卷十三:“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后来“因缘”又由佛教义派生出“缘分”“人缘”等义。

布施:原指施予;施舍。施恩惠于人。《庄子·外物》:“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佛经中用以专指向僧道施舍财物或斋食。《北史·元太兴传》:“太兴遇患,请诸沙门行道,所有资财,一时布施,乞求病愈,名曰散生齐。”

修行:本指士大夫按仁义道德去修养德行。《韩非子·问田》:“臣闻服礼辞让,全之术矣;修行退智,遂之道也。”佛教意义是指出家学佛,即按教义——戒、定、慧三方面修习行持。《晋书·艺术传·鸠摩罗什》:“为性率达,不拘小检,修行者颇共疑之。”

神通:本指人的意识和精神顺畅通达。《亢仓子·用道》:“静则神通,穷则意通,贵则语通,宫则身通,理势然也。”佛教引申指佛、菩萨、阿罗汉等通过修持禅定所得到的神秘法力。《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如来无过功德品》:“何者如来神通智行?答言:大王!沙门瞿昙神通行有六种:一者,天眼通;二者,天耳通;三者,他心通;四者,宿命通;五者,如意通;六者,漏尽通。”后由佛义引申指神奇高超的本领,如“神通广大”。

所以梁晓虹(1994:9)指出:“充分利用汉语的固有词来表示佛教的新内容——‘旧瓶装新酒,则属于佛化汉词。现有词的意义经过有规律的运动变化,从而可用来表示新概念,这语词一般命名的常用方法,在佛典里得到充分运用,使一大批汉语词不同程度地蒙上一层宗教的色彩,丰富了汉语词汇的意义系统。”

从中古佛教思想、概念借入到汉语固有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汉语在吸收外来词的同时,也在利用原有词语吸收外来词义,从而在原词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义项。

近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汉语吸收外来词又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伴随着大量外来词进入汉语,一些与汉语固有词语对应的外来词的某些义项也被吸收了进来,成为这些汉语固有词语词义的组成部分,丰富了汉语的词义系统。由于它们是在原有词语基础上新增加的意义,往往让人误认为是原有意义引申发展出来的,故其外来身份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这一时期借入的外来词义以英语词义为主。

汉语内部的词义渗透有一种情况是因义同或义近而发生的词义渗透,即如果甲词与乙词核心意义相同或相近,那么,甲词(或乙词)的某一义项就有可能渗透到乙词(或甲词)的涵义范围,从而使乙词(或甲词)也具有这一意义。也就是说如果甲词有A、B两个义项,乙词有一个义项与甲词的A义相同或相近,那么,甲词的B义便也有可能渗透到乙词的涵义范围,从而使乙词也具有B义。(孙雍长1997)这种情况也会发生在汉英词义的渗透上。汉语词和对应的英语词在意义上存在不完全对应的情况,不仅表现在词的多义现象的参差交错,还表现在同一义项的内涵差异上。由于汉英双方对应的词核心意义相同,用汉语词对译相应的英语词时,英语中跟汉语词义不对应的其他意义就有可能借用到汉语的词义中,从而使汉语的词增添新的义项。如:

“广场”本义是指“面积广阔的场地,特指城市中的广阔的场地”,比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上海的“人民广场”。“广场”对应的英语词是plaza,但是plaza除了这个意义外,还有购物中心、大型商场的意思,即指那些中央有宽敞而高耸的空间,四周有多层连片的商店,集购物、娱乐、办公于一体的商业大厦或大商场。英语plaza的这个义项于是渗透到汉语的“广场”中,所以“广场”现在就有了这个新的义项。不过它先是借入到香港的汉语中,然后再传入大陆,现在大陆各个城市里面涌现出了很多“广场”,如:港汇广场、亚欧广场、隆福广场、世纪广场、东方广场,等等,尽管最初有人对这些“广场”与传统的“广场”不符而不太接受,但逐渐地人们就接受了“广场”的新义,由“广场”构成的词在媒体中出现的频率也随之增加,如:购物广场、美食广场、汽车广场、服饰广场、消费广场、数码广场、商业广场、电脑广场、休闲广场、啤酒广场、海鲜广场、再就业广场、小吃广场、平价广场、商贸广场,等等。

“城”本义就是“城市”,跟这个意义对应的英语词是city。英语city除“城市”义外,还可以指“商业中心”,汉语用“城”对译city,于是也把“商业中心”的意义借过来了,“美食城”就是美食中心。这个意义先在香港使用,20世纪80年代由香港传人内地,当内地城市里出现“香港美食城”的时候,人们还很纳闷:没有城墙,怎么叫“城”?当人们还没弄清楚怎么回事的时候,接连出现了“鞋城”“家具城”“图书城”“火锅城”等命名为“某某城”的店铺、购物场所。当然现在在内地大大小小的城镇看到“某某城”的时候,人们一点也不觉得奇怪了,因为人们早已经接受“城”的这个新义了。由“城”构成的词语也随处可见,如:服装城、儿童城、灯饰城、电器城、家电城、食品城、小商品城、商贸城、海鲜城、玩具城、家私城、建材城、电脑城、家饰城、华侨城、快餐城、皮具城、洁具城、电影城、金融城、电子城、数码城,等等。

汉语“教父”对译英语的godfather,“教父”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以下简称《现汉》)中有两个义项:①基督教指约公元2-12世纪在制订或阐述教义方面有权威的神学家。②天主教、正教及新教某些教派新入教者接受洗礼时的男性监护人。现在英语godfather还有另外一个词义,指一个组织或团体的发起者,开导者。受其影响,汉语的“教父”也吸收了这一新义,如:金融教父、音乐教父、篮球教父、IT产业教父、苹果教父、保险教父、摇滚教父、时尚教父、职场教父、营销教父、科幻教父,等等。

又如“菜单”对应的英语词是menu。“菜单”在汉语里原来的意义是:“开列各种菜肴名称的单子,多标有价格。”(《现汉》)而英语的menu除了有“菜单”的意义外,还有一个引申义:表示电脑程序命名表、功能选择单,即显示在屏幕上供计算机用户使用的选择单。受英语影响,汉语“菜单”现已吸收了这一引申义,《现汉》对其的解释是:“选单的俗称。”

再如“发烧”对译英语的fever,意义是:发热,即“体温增高”的意思。而英语的fever除了“发烧”的意义外,还有一个引申义:狂热、高度兴奋。受英语影响,汉语中的“发烧”也获得了“狂热”的新义,不过,这个新义也是先在香港汉语中以“发烧友”的形式出现,然后再进入大陆的。如:音乐发烧友、电脑发烧友、游戏发烧友。

“爆炸”对译英语的explosion,意义是:“物体体积急剧膨大,使周围气压发生强烈变化并产生巨大的声响。”(《现汉》)英语的explosion除了这个意义外,还有一个引申义,即“剧增,激增;大规模的、迅猛的扩张(或扩大,发展)”的意义,受英语影响,现在汉语已经吸收了这一引申义,《现汉》释义为:“比喻数量急剧增加,突破极限。如:人口爆炸、信息爆炸、知识爆炸。”

对于“发烧”“爆炸”等词,受英语影响而获得新的意义,伍铁平(1994)说:“我估计,如果不是英语的影响,汉语的‘发烧‘爆炸似乎不可能产生这种转义。”对其他的如“广场”“城”“菜单”等词来说,没有英语的影响,同样也不可能产生现在的新义。因为词义的引申往往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例如英语的ruminate(反刍,倒嚼)引申为“沉思、考虑、熟虑”;与之对应的汉语词“反刍”就不是这种引申义,而是“比喻对过去的事物反复地追忆、回味”(《现汉》)。虽然二者有相似的地方,但英语的引申义强调的是“反复地思索”,而汉语引申义强调的则是“反复地追忆、回味”。目前汉语的“反刍”好像还没有“考虑”的含义。

英语词义借入汉语,往往比较容易发现,但是日语词义借入汉语,就不太容易判断了。由于中日两国的文化交往源远流长,日本在其民族文字产生之前曾长期借用汉字记录日语,致使现今日语中仍存有相当数量的汉字词。双方词语相互渗透、交融,有时很难分清彼此。一部分日源汉字词最初可能借自汉语,传入日语后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后来随着中日的交流,这部分新的意义又重新被借入到相应的汉语词中,或者覆盖了原有意义,成为词的基本意义,或者成为汉语词新的义项,与原有意义并存并用。如:

“社会”原有两个义项:①指我国旧时里社举行的集会;②指由志趣相同者结合而成的组织或团体。这两个意义现在都不用了,现在意义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和“泛指由于共同物质条件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现汉》)。这两个意义是从日语借来的,借入以后,“社会”的原有意义就基本不用了。

有的原有意义虽然还在使用,但用得很少了,逐渐成为边缘意义,而借来的意义则成为基本意义。如:

“阶级”原来有四个义项:①台阶;②指尊卑上下的等级;③官的品位、等级;④阶段;段落。(《汉语大词典》)现在“阶级”虽然在《现汉》中还保留有“台阶”和“旧指官职的等级”两个义项,不过这两个意义今天已很少用了,现在其基本意义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和对生产资料关系的不同而分成的集团,如工人阶级、资产阶级等”(《现汉》)。这个意义也是来自日语。

近代借入日语意义的词语还有“组织、杂志、劳动、文明、具体、运动、选举、生产、分析、法律、革命、机关、发明、文化”等等。这些词语原有意义都很少用了,取而代之的是借入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日交流频繁,中日语言的接触也越来越密切。受日语的影响,汉语的一些词语正在吸收对应的日语汉字词的意义。不像前面的情况,词语的原有意义被借入的意义覆盖,不用或很少用了,从日语借入的意义成为词语的主要意义,本阶段的汉语词语借入日语的意义,并不是覆盖掉原有的意义,而是与原有意义平行使用,成为汉语词语的一个新的义项,即增加汉语词语的义项,如:

“屋”在汉语里原仅指房子,而日语里的“屋”除了指房子外还可指“店铺”,如:“本屋”(书店)、“酒屋”(酒家、酒店)、“靴屋”(鞋店)。现在日语的这个意义已经进入汉语,随处可见以“××屋”命名的小店铺,如:发屋、饼屋、精品屋、鞋屋、面包屋、咖啡屋、美食屋、服装屋、洗脚屋、图书屋、茶屋、休闲屋、比萨屋、酒吧屋、首饰屋,等等。

“族”除了我们熟悉的“家族”“种族”“民族”等义外,现在还多了一个意义,即表示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类人,如“追星族”“上班族”等。这个意义也是来自日语。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位作家写了一部小说叫《太阳的季节》,书中描写当时年轻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等,影响很大。后来人们就以“太阳族”来称像书中所描写的年轻人那样生活的人群。随后“族”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经常用来指称某一群体。“族”的这个意义和用法先被港台地区吸收,然后再进入大陆,现在已成为一个非常能产的构词成分,如:打工族、外来族、工薪族、手机族、有房族、休闲族、素食族、推销族、集邮族、钓鱼族、炒股族、单身族、哈日族、哈韩族、网络族、爱车族、下海族、减肥族、丁克族、海归族、泡吧族、飙车族、有车族、驾车族、刷卡族、持卡族、本本族、外卖族、失业族、练摊族、SOHO族、移民族。不过这里的“族”只能做语素,所以其意义是语素义。

从早期的佛教意义进入汉语固有词语中,到近现代英语、日语等外语词义被借人到汉语相应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古至今,汉语在与其他语言的接触过程中,在不断吸收外来词语的同时,一些汉语固有词语也在吸收对应外语词的意义,从而使汉语词义增加新的义项。这些新义项或者与原有义项并存共用,或者取代原有义项而成为词义的基本意义,使原有意义成为边缘意义甚至很少使用。这些外来义项与汉语原有义项往往融为一体,成为词义的一部分,丰富了汉语的词义系统。虽然这些外来义项来自外语,但它们没有相应的词形,加上它们已与汉语原有词义融为一体,所以其外来身份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杨锡彭(2007:117)指出:“外语词的语义发生引申、转喻等变化,汉语中与之同义的成分借助于意译而随之发生语义变化,是汉语语言成分语义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汉语语言单位随着同义的外语成分的语义的引申、转喻等变化而发生语义变化,这一语义发展的形式似乎还没有引起注意。”虽然在本义或基本义基础上通过引申发展出新的词义,始终是词义发展变化最主要的途径,但是像这样由于外来语的影响而使汉语词语增添新的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现在中外交流日益频繁,语言接触越来越密切的背景下,外语词义很容易进入到相应的汉语词语中而成为汉语词语新的义项,这是值得关注的。

现代俄语中的英语外来词探析 篇4

外来词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和丰富语言的主要途径, 也是在不同语言持有者相互接触的过程中, 一种语言从其他语言中引进的词。引进外来词的主要目的或是为了表示本族语言难以确切表达的新事物或者新现象, 或是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不同语言使用者的接触交流必然导致语言之间直接的或间接的接触, 而不同语言之间最简单的影响就是词的“借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本文采用这种观点, “外来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同外来民族文化互相接触、交流和融合的产物, 是在外语词的绝对影响下产生的, 因此, 凡是借自其他语言的概念或是按照其他民族文化来命名事物的词, 无论是音译还是仿借, 对于借入语 (заимствующийязык) 来说都是外来词。”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 国际通用术语的名称、大众传媒、广告语和计算机网络等领域中广泛使用的语言就是英语, 这就导致了从英语中借入的外来词大量增加。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在语言学中出现了“англоамеркацизмы” (英美外来词) 这个新的术语。“англоамеркацизмы”的意思是:“对英语和它的美式变体的词汇借用。”在本文中“英语外来词”是“英式英语外来词”和“美式英语外来词”的统称。

二、俄语中英语外来词的发展历程

(一) 第一时期是从16世纪开始的, 即彼得一世执政之前

在俄罗斯积极使用英语, 成为英语词汇最早传播者的是俄罗斯大使, 以及从事医药学、采矿冶炼、海事造船、军事等行业的英国专家。

(二) 第二时期是在彼得一世执政时期

为使俄国强大起来, 在欧洲占有一席之地, 彼得一世上台之后在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进行了改革, 加强了与西欧各国的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所以英语外来词得以出现。为了寻求出海口, 彼得一世及其后继沙皇都努力发展航海业, 于是一些和航海相关的英语词汇进入到了俄罗斯。

(三) 第三时期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

随着前苏联国内经济的建设, 国民经济不仅得到恢复而且发展很快, 所以前苏联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国际威望不断扩大, 同欧洲以及美国的经济、技术、文化联系也日益增多。在这一时期, 英语外来词的借用开始明显增多。

(四) 第四时期是在苏联解体之后

鉴于俄罗斯国内对前苏联解体经验的反思, 国家领导人以及普通民众对改善与发展经济的渴求, 俄罗斯开始改变前苏联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转变为实行市场经济政策, 于是一些有关市场经济的英语外来词在俄语中出现并且得到广泛应用。

(五) 第五时期是最近几十年

由于经济全球化以及政治一体化进程的发展, 俄罗斯同欧洲国家以及美国的经济、文化联系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频繁, 以及在各种术语命名、大众传媒、广告用语和网上交流中英语被广泛应用, 俄语中的英语外来词明显增多。

综上所述, 国家越发展, 语言交往越频繁, 引进的外来词就越多, 所以外来词的发展与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

三、俄语中英语外来词的分布领域

英语外来词已经渗入到俄罗斯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日常生活、体育等各个领域, 这是现代俄语语言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

(一) 政治领域

随着俄罗斯政治制度的西方化, 使一批原先表示西方政治的英语词汇转而用来表示俄罗斯国内的政治现实, 使用率极高。比如, парламент (parliament议会) 表示俄罗斯的联邦会议, спикер (speaker议长) 表示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 саммит (summit, 国家元首级会议) , декапитализация (decapitalization, 非资本主义化) 。

(二) 经济领域

由于俄罗斯与欧洲、美国经济贸易的联系以及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 一些英语词语进入到现代俄语中, 它们已经深深扎根于俄语中。比如, дилер (dealer, 经纪人) , супермаркет (supermarket超市) , таксфри (taxfree, 免税的) , майкрософт (Microsoft, 微软公司) 。

(三) 日常生活领域

英语外来词对俄罗斯人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比如, зиптоп (ziptop, 易拉罐) , телесериал (teleserial, 电视连续剧) , сабвей (subway, 地铁) 。

(四) 文化领域

随着俄罗斯向西方国家开放程度的加深, 西方的文化连同这些文化的英语名称也渗入到俄语语言中。在歌舞方面, 比如диско (disco迪斯科) , джез (jazz爵士乐) ;在时装方面, 比如, ливайз (levis, 牛仔裤) , леггенсы (leggins, 紧身裤) ;在饮食方面, 比如, хот_дог (hot dog热狗) , фанта (fanda, 芬达) 。

(五) 科技领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原理也同样适用于俄罗斯。俄罗斯最近几年逐渐意识到正在沦为原料强国的危险, 所以极其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 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科技的飞速发展, 所以英语外来词广泛应用于现代俄语中, 比如, Интернет (Internet因特网) , компьютер (computer计算机) , ноутбук (notebook笔记本电脑) , мышь (mouse鼠标) , палмтоп (palmtop, 掌上电脑) 。

(六) 体育领域

由于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现代俄语中出现了不少体育方面的英语外来词。比如шорт_трек (short track短道速滑) , футбол (football足球) , баскетбол (basketball篮球) 。

四、对待现代俄语中英语外来词的态度

俄罗斯各界人士以及普通民众对现代俄语中出现大量英语外来词这一现象意见不同, 有人反对, 有人赞成。在1994年, 索尔仁尼琴说:“我们像猴子一样重复着英语。”但是以语言学家Л.П.克雷辛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对现代俄语中的英语外来词这一现象则持比较宽容甚至赞成的态度。

现代俄语中的英语外来词也与其他词一样, 有着自己的存在和发展过程及历史命运。它们的存在与发展是与社会文化背景、人们的价值取向以及社会心态分不开的。如何评价现代俄语中的英语外来词, 时间将会给出答案。如何选择和使用大量出现的英语外来词, 公众已经给出了明确的回答:或者反对滥用英语外来词, 以保持俄语的纯洁性, 或者不应该盲目排斥英语外来词, 用批评鉴别的态度来判断英语外来词的价值性。

近些年俄语中吸收的英语外来词, 有的能够沉积下来, 被广泛使用, 有的转瞬即逝。在引进和使用英语外来词的过程中要考虑到语言使用者的特点以及本国政治经济等环境。理性地选用符合使用者, 符合国家具体情况的词汇, 才能使语言真正成为人们交往的工具, 达到沟通的目的, 否则会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张会森.九十年代俄语的变化和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113-126.

[2]王德孝, 段世骥, 高静, 王恩纡.现代俄语理论教程 (下册)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6:395-398.

[3]黄训经.俄语外来语新词新义词典[Z].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0.

[4]程家钧主编.现代俄语与现代俄罗斯文化[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英汉语中外来词数量悬殊成因探析 篇5

英汉语中外来词数量悬殊成因探析

一个民族的语言借用、吸收另一个民族的.语官,就产生了外来词.英语外来词大约有80万.而汉语外来词仅有1万条.英汉语中外来词数量悬殊是由社会与历史原因不同、民族传统文化心理差异、语言自身差异造成的.其中.民族传统文化心理差异是主要因素.

作 者:周秀苗 黄晓林 ZHOU Xiumiao HUANG xiaolin  作者单位:百色学院,广西,百色,533000 刊 名: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UDANJIANG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8 “”(2) 分类号:H313.5 关键词:外来词   英汉语   社会   民族文化心理   语言  

佛教与汉语外来词研究 篇6

关键词:佛教传人;中国化;佛教词语;研究意义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志码:A

在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中,佛教是其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曾长期与儒、道二教鼎足而立,既互相比较、对立、竞争,又彼此吸收,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国哲学、文学、语言、美术、雕塑:音乐、建筑等文化形态,乃至中国民众的生活习俗,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是纯粹的儒道文化,而是儒佛道三家汇合而成的文化形态了。佛教自从东汉初年传入我国后,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洗礼,已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因此可以说不懂佛教就不能全面弄懂中国文化。

古印度佛教文明传人中国,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发展、壮盛,关系至为密切,以至融合得天衣无缝。大量的佛教用语、梵语词语进入到汉语词汇中来,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语汇,共同创建了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化!下面主要谈一下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以及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一、佛教在中国的传入、发展及中国化

中国拥有历史悠久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虽发源于中国社会,但它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地从其他民族文化中吸取营养成分,并把它们改造成自己的东西。佛教起源于印度,传到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吸收,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已在中国扎下根,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隋唐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中国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先进国家。由于统治阶级重视文治政策,对儒释道三教都予以扶植,此时佛教进人鼎盛时期。宋代以后,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更加强固,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指导思想。在这种形势下,佛教日益与儒道相融合,一些主要佛教教派的基本观点为宋明理学所吸收,佛教日渐衰微。

外来文化要想在中国得到发展,就必须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产生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佛教的中国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佛教传人中国以后,在中国的土壤上经过嫁接、生根、成长,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结构,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派体系,呈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气象和特质。佛教在汉代初传时,被视为道术的一种。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为了传教的方便,往往用中国道术来解释佛教。他们还自觉不自觉地调整译文,以免与当时中国社会政治伦理观念相冲突。魏晋时期玄学兴起,此时系统传人的宣扬真空假有的般若学和阐发有无关系的玄学相调和。东晋后期佛教领袖惠远竭力把儒家封建礼教和佛教因果报应融会贯通起来,宣扬孝顺父母、尊敬君主是合乎因果报应的。南北朝时期著名佛学家竺道生,深受儒家“穷理尽性”和“人皆可为尧舜”思想的启迪,宣扬佛教“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和“顿悟成佛”的学说。

隋唐时代一些中国化的佛教宗派,是调和中国传统思想而创立的。宋元明清时代,佛教某些哲学思想被理学(新儒学)所吸取,已显得黯然失色,失去存在价值。一些重要的佛教学者为了图求佛教的生存,更加注重调和中国传统思想,直接臣服在强大的儒家思想下面,抱残守缺。

佛教日益中国化的进程,也是不断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所吸取和改造的过程。佛教中国化大体上先是在早期对外调和儒道,继之是隋唐时代的对内融摄,并由繁转易,随后自宋代起,调和倾向愈来愈全面,愈来愈强烈,以致愈来愈失去印度佛教的本色,而几乎归属于儒家,成为儒化的佛教了。

二、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各种形态的接触,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语言的接触有不同的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词的借用。只要社会之间有接触,就会有词语的借用,每一种语言都有一定的借词。通观整个汉语史,汉语与外族语言的接触,由于受文化交流的影响,形成过三次高峰。第一次是西汉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汉语从西域语言中借用了不少词语,如葡萄、石榴、苜蓿、菠萝、狮子、玻璃等;第二次是由于佛教文化东渐,佛经的翻译,使汉语吸收了大量梵语系统的外来词,如佛、菩萨、罗汉、阎王、魔、僧、尼、和尚、塔等;第三次则是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汉语从西方语言中借用了大量外来词,如:沙发、扑克、咖喱、可可、雷达、坦克、尼龙、拷贝、啤酒等。在这三次高峰中,又以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最大,高名凯等先生认为:“自从印度佛教寺院的建造,佛教教义的传布以及佛教艺术的摹仿,都使汉族文化更加发展。反映佛教思想、文化以及文物制度的印度古典语言(梵语)的词就成了外来词部分的重要来源之一。”刘正琰等编纂的《汉语外来词词典》收录古今汉语外来词一万余条,其中源自梵语系统的佛教音译词语就有1050条左右,约占全书十分之一,可见在整个汉语外来词系统中,梵语系统的外来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佛教词语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王力先生就感叹:“佛教用语对汉语的影响是巨大的。”佛教词语潜入到汉语词汇中,与其融为一体的现象,随处可见。比如:一刀两断、一丝不挂、一霎那、人流、大千世界、口头禅、天花乱坠、自觉、庄严、妄想、导师、投机、现在、未来、境界、世界、相对、绝对等等。很多词汇我们都意想不到是从佛教用语中借来的,融合得简直是出神入化、了无痕迹,真可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正如我国著名佛学家赵朴初先生所说的那样:“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成分。我们日常流行的许多用语都来自佛教语汇,如果真要彻底摈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有些汉语外来词披上了汉语汉字的外衣,使人乍看以为不是外来词。例如:

塔,是随着佛教传人中国以后产生的一个新词。汉文中原来没有“塔”字,它是魏晋以后专门造出来的。在此之前,人们翻译梵文stupa时,有的音译作“寉堵波、私偷簸、佛图、浮图”等,有的意译作“方坟、圆冢、灵庙”等,而以“佛图、浮图”用的最多。“塔”字最初见于晋葛洪的《字苑》,这个名词的产生大约在魏晋时代。葛洪《字苑》及《切韵》对“塔”的解释是佛堂、佛塔、庙也。释法云《翻译名义集》卷七“率堵波”条:“《说文》元无此字,徐铉新加,云:西国浮图也。原夫塔字,此

方字书乃是物声,本非西土之号。若依梵本,瘗佛骨所名日塔婆。”

世界,梵语谓路迦驮都(10kadhatu),原意为日月照临的范围,即佛教中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四大洲,名为一小世界;又泛指宇宙,如三千大世界和华藏世界。世,含流迁意,指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界,含方位意,指十方的空间。《楞严经》卷四:“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后“世界”成为一个偏义复词,侧重于“界”的含义。现在常用的意义一般指地球上所有的地方。

三、佛教词语研究的意义

佛教词语已经点点滴滴融化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去,对佛教词语的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首先,对佛教词语的研究可以填补中古一近代汉语词汇史研究的空白。蒋绍愚先生指出:“迄今为止,对上古汉语词汇研究得比较充分,而对六朝以后汉语词汇的研究还相当薄弱。这种情况对汉语历史词汇的研究是十分不利的。因为六朝以后汉语还有一段很长的历史,在这个时期里,汉语词汇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变化,不弄清楚这一段词汇的面貌和发展历史。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只能是半截子。所以,汉语历史词汇学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把这段空白填补起来。”潘悟云先生也指出:“释家讲经传道,首先要考虑到如何使信徒都能听得懂,所以他们必然会大量地运用口语,而且进一步反映在佛子经论中。这对于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弥足珍贵。”可见,从汉语史研究的角度来说,词汇史的研究必须关注外来词,那么要研究中古、近代汉语,也就必须要研究梵语对汉语的影响。总之,佛教词语对于汉语史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次,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佛教词语的研究非常必要。陈寅恪先生曾经指出:“依照今日训诂学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佛教词语蕴涵了语词的文化内涵,为语言结合文化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比如汤用彤先生利用相关材料,证明“和尚”的称号是从西域语言音译过来的,其意义相当于梵文的“亲教师”,是西域流行的对于有学问的僧人或者是出家人的称呼;另外他还利用佛教材料证明针灸不是源于印度。

再次,佛教语词语源的探究对中国边疆史、少数民族关系史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长期以来我国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取长补短,逐步融合成为一个团结的大家庭。在这个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汉民族凭借其先进的生产力和科技文化往往成为胜利者,这样很多少数民族就会被同化,直至消亡。“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这些被同化掉的少数民族的语言状况如何,我们便无从得知。佛教与梵语关系密切,以致不少人以为汉文佛经都译自梵语,但实际上,很多词语往往并非直接来自梵语,而是以我国古代西域一带的语言为媒介的,如果我们考察《慧琳音义》,就会发现,除了梵语外,还有“胡语”、“蕃语”、“昆仑语”、“鲜卑语”等等名称。例如:

耨檀国

上农屋反,次但丹反。鲜卑语。人名也。(-00.1)

擿笴国

上张革反,下音哥。蕃语也。(-00.5)

阁蔑

眼鳖反。昆仑语也。古名邑心国,于诸昆仑国中,此国最大,亦敬信三宝也。(-00.3)

可见这些材料对我们研究历史上业已消失的少数民族语言弥足珍贵。

最后,佛教词语对我们研究六朝隋唐时期的民俗风情、佛教礼仪也有重要价值。佛教俗语词是近几十年来汉语词汇研究的一个热点。由于佛教的宣传对象主要是平民,所以在早期佛经的汉译文中就包含了较多的口语词汇,对这些词汇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风土人情和祭祀习俗。例如:

胡跪

右膝著地也,竖左膝危坐,或云互跪也。(三六,13)

须臾上相逾反,下喻朱反。西国时分名也。古译之化略也,正梵音日谟护票[当作栗]多,即,《俱舍》中须臾也。(三.15)

浴抟

案西域国俗,澡浴初讫,碎以诸果或药,用苏为持,将摩拭身,令其润滑,及去风等,故名浴抟。(四八.8)

通过“浴抟”一词的解释,我们清楚地知道原来现代的保健浴竟然是始于古代西域的。

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词 篇7

一、文化融合对语言的影响

“文化”是个极为广泛而复杂的概念, 根据《辞海》的解释, 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们的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关系等。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 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独特性, 是民族差异的标志。世界各民族文化都存在着共性, 同时也存在着个性差异。文化是进化着的, 各民族文化在相互接触和交流中相互影响, 相互渗透, 一种文化的某些因素被另一种文化所接受, 并逐渐被消化吸收或摒弃, 从而扩大了文化间的共性, 缩小了差异。文化进化的主要趋势是趋同, 即随着文化的发展, 各种文化越来越趋向于统一, 只要文化还存在着, 文化趋同的过程就是无止境的。这里所说的“趋同”即指具有融合的趋势。文化融合的大趋势是文化交际活动所带来的结果, 各民族文化也在文化融合的大趋势中获得自我发展的活力和空间, 继而保持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

语言自产生之日起就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种语言是与某种特定的文化相联系在一起的, 语言是一面镜子, 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 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 记载和储存它所代表的文化信息。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没有语言, 文化就不能存在, 语言也只有反映文化才有意义。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 语言作为文化传播最为重要的工具, 自然对文化传播有着极大的制约作用, 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另一方面, 文化的传播, 尤其是异族文化的传播, 又会给语言带来新的词语和新的表达方式。可以说, 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融合趋向直接反映在语言的融合趋势上。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 文化间产生互化, 这种互化是双向的, 语言的相互影响也是如此。如现代汉语中大量借用了西方语言中显性连接词语, 使其意合传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现代英语中, 越来越多的名词直接用作定语, 这是英语形合特点受到汉语意合特点影响的例证。正如文化一样, 语言是发展的, 有一定的宽容性和吸收新表达方式的能力, 语言也在文化融合中得到了发展和丰富。语言和文化的融合极大地扩大了语言文化间的共性, 提高了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二、英语世界的中文词

“土豪 (Tuhao) , 我们做朋友吧!”这句话曾成为“中国网民最热捧的网络流行语。《牛津汉英词典》编著者目前正在考虑将“土豪”的新含义收入其中, 甚至有可能在更长一段时间观察和考虑后, 进一步将其收入《牛津英语词典》。国际金价下跌期间, 许多中国大妈纷纷出手抢购, 甚至成为影响全球黄金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 美国《华尔街日报》新闻播报中, 直接用了“Dama”一词。中国民众对美食极为讲究, 中国独创的一些食品进入西方世界, 而且让它们的名字为外国人所熟知。英国漫长阴冷的冬季和食物单调乏味使其对中式点心 (Dim Sum) 情有独钟。听发音能猜到“Dim Sum”源于粤语, 英国人离不开下午茶, 红茶配甜点被认为是最惬意的休闲方式之一。虽然英语中有很多糕点一类的词汇, 但早已被粤式点心征服的英国人偏要学着粤语“点心”的发音, 请进这样一个外来词。这个外来词的引进, 体现了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肯定。类似词汇还有“Tofu” (豆腐) “Maotai” (茅台) 等。英美对中国古老的哲学思辨感兴趣, 因此“Yin Yang Effects” (阴阳效应) 一词出现;“Shangrila”在英语词典中直接解释为理想之地, 世外桃源, 这个位于中国滇川藏三地交接处的静谧之地, 对于外国人有如此的神秘感和吸引力。“Guanxi”一词很早就出现在《牛津英语词典》中, 其解释为, 源于中国普通话, 字面上理解和 “connection”同义, 特指在中国有助于商业活动和其他交易的社交网络, 有影响力的人际关系等。英美媒体还都曾经直接使用过 “Chengguan ”一词介绍中国独有的类似市政警察的一支力量。而英美媒体都认为, 有关城管的法律规范尚不健全, 公众对这一人群多有怨言。英文词典收入的类似词汇还有“Laogai” (劳改) “Shuanggui” (双规) “Hukou” (户口) , “Hongbao” (红包) 等等。

三、外来词融合的过程

中国日益走向国际化, 像在许多领域一样, 国际主流越来越关心“中国怎么说”。牛津大学出版社双语词典项目主管朱莉柯.丽曼说: “我们当前对于在中国社会引起反响的词汇十分感兴趣, 而这些词往往能在国际上引发广泛讨论。”

将汉语词汇收入英文词典, 首先要考虑这些词的使用频率, 普及程度。最早的“Fengshui”一词便是如此。上个世纪80年代, “Fengshui” 被美国人吸收到他们文化中的中文词。事实上, “fengshui” (风水) 一词在国外, 比“Zhang ziyi”或“Yao Ming”要驰名得多。它所代表的意思, 老外们也掌握得相当不错。他们是这样解释“风水”这一概念的:所谓风水, 就是指家居中, 办公室里甚至节食过程中, 找出一种平衡与和谐的艺术。而且, 风水这一概念近些年又有了进一步的升华:根据西方人的标准, “风水”已经等同于可以治愈百病的神奇疗法了。有很多老外还在更进一步地研究着“风水”, 包括其渊源等。就有人认为, “风水”中所强调的“气”, 是一种能量, 这种能量在“风水”中所起的作用, 就是努力达致“平衡”。有老外研究说, 这种说法可以追根溯源, 从道教中找到答案。当然, 现在已经有很多老外开始把风水概念引进到楼阁建筑上去, 甚至引进到整个城市的规划里去。如今随着中国人对世界各地房地产影响力日增, 外国开发商和地产经纪人们也开始研究起风水来, 并大有发扬光大之势。前阵子, 一则关于澳大利亚悉尼的房产中介为讨好中国买家, 将门牌号由“不吉利”的“4”改为“2B”的新闻让人啼笑皆非。跟澳大利亚一样, 美国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开发商和经纪人也开始讲究风水, 以确保房屋“藏风聚气”, 吸引中国买家。通过这些例子我们看出, 汉语外来文化内涵越深刻, 外国人对其越感兴趣, 使用范围越广, 使用频率越高, 这一词汇融合到英文中就越快。

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对事物的反应。由于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文化都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即个性。不同的群体对事物的反应可能不尽相同, 关注的焦点也可能相异。在一种文化中存在的现象, 在另一种文化中很可能不存在, 因而找不到对应的表达法, 即使通过某种方式间接表达出来, 也会造成一定信息的损失。这就形成了一种词汇空缺 (lexical gap) 。中文词汇翻译后能否达到原有词汇的效果, 也需要考虑。这一情况属于暂时的不可译性。在汉语外来词引进初期, 翻译此类词语时, 由于译语中缺少相应的语言符号来指称这种特有的文化事物, 译者不得不创造某种符号来加以指称, 但因这一语言符号尚未得到译语集团的普通认可, 因此译者往往要采取一些辅助手段, 如加注才能使译语读者理解其文化所指。所以, 汉语词汇中的“关系”一词最初可能会翻译成为“social connection”, 同时会加上注解“a Chinese social concept based on the exchange of favours, in which personal relationships are considered more important than laws and written agreements (关系:一种基于互惠的中国社会思想, 该思想认为个人关系比法律和协议更重要)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交流的加剧和文化融合程度的加深, 受欢迎的译名便能经得住时间的选择, 在译语中扎下根, 逐渐固定下来, 得到译语集团的普遍认可, 最终成为可译的了。如英语中的Internet (因特网) 、sandwich (三明治) 、bikini (比基尼泳装) 等都已进入了汉语文化中, 而汉语的“关系” (Guanxi) 、“饺子” (Jiaozi) 、“功夫” (Gongfu) 等也逐渐进入了英语文化。比如“土豪”一词, 如果翻译成英文, 可能很难完全体现其双关性和俏皮的语气, 所以直接把“Tuhao”收入词典可能更加合适。有时原语中的一个词语可以在译语中同时出现几个译名, 正如同英语引进到汉语中的词汇一样。这类词语经过一个接纳、消化和推广的过程最终都能进入译语文化。如“laser“被译作“激光”、“镭射”等。随着时间推移, 我们更习惯“激光”这一表达。

英文词典中收入的“Laogai”, (劳改) “Shuanggui” (双规) “Hukou” (户口) , “Hongbao” (红包) 等等。这些词直接指向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特殊社会存在。英国广播公司一档节目在谈到“Tuhao”进入词典时这样解释该词含义:用来形容花钱铺张的人, 那些无权无势的人使用该词来攻击有钱人。所以“Tuhao”的新含义与中国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有关。目前《牛津英语词典》中约有120个含有中文渊源的词汇, 这些词之所以直接收入词典而不是用已有英文词汇代替,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词产生的背景是中国独有, 或是有鲜明的中国印记。词汇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镜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外部世界对中国社会的认知。随着认知程度的更加清晰, 更加透彻, 或许会有越来越多的汉语外来词进入英语世界。

四、结语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 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加深, 文化心理差异的缩小, 语言的融合性必然会增加。汉语外来词进入英语文化过程中受到文化差异, 特殊社会环境, 接受程度和翻译空缺等诸多因素影响。随着中英文化交融, 文化语言包容性的扩充, 英语世界对中国社会认知的更加清晰, 更多汉语词汇会进入到英语文化中。

参考文献

[1]胡文仲, 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2]卡特福德 (穆雷译) .翻译的语言学理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1.

[3]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与英美人交往指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6.

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词 篇8

外来语也称借词, 是指本民族语言中直接从其他语言接受和吸收过来的新词语。外来语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 中国在新时代的发展历程中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从英语借来和引进的词汇和表达方法, 比起其他语言更为丰富。因此英语外来词带给中国语言和文化更深远的影响。

英语外来语要在汉语中得到使用, 必须接受汉语的语音、语法和构词规则等方面的变化, 以符合汉语的使用规则。因此, 从构成形式来看, 英语外来词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 纯音译外来词:是指完全从外来词的发音进行翻译, 用发音近似的汉字直接表达原词的发音形式。例如:酷 (cool) 、秀 (show) 、沙发 (sofa) 、伊拉克 (Iraq) 。 (2) 音意兼顾外来词:是指一个词的一部分来自原族词音译, 另一部分采用意译。这类外来词有两类:一类是前半部分采用音译, 后部分采用意译。如:爵士乐 (jazz-music) 、摩托车 (motor-car) 、因特网 (internet) 等。另一类是前半部分采用意译, 后半部分采用音译, 如:冰淇淋 (ice-cream) 、水上芭蕾 (water ballet) 、奶昔 (milk shake) 等。 (3) 借译外来词:这类外来词是指采用汉语的构词原则和方法, 完全抛弃原来的语音形式, 重新构成一个内容和形式相互统一的汉语词。例如:代沟 (generation gap) 、绿色食品 (green food) 等。

二、英语外来词在汉语中的发展趋势

(一) 社会发展层面

在汉唐时期, 英语外来词就大量地被汉语吸收。对于外来词, 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观点对待他们。与其他国家的沟通和联系, 经常带来大量的外国事物和概念。随着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国际间的交流日益广泛, 西方文化借助外来词不断地涌入中国。以英语外来词为载体的外来文化, 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 与汉民族语言进行了全方位的接触。

(二) 科技层面

当今世界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各个领域的新技术、新发现不断涌现。近二十年的发展, 很多英语外来词就应用在中国人的生活中, 特别是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方面的词汇。例如:软件 (software) 、硬件 (hardware) 、奔腾 (Pentium) 、电子邮件 (E-mail) 等等。同时随着网络论坛、网络留言板、网络聊天室进入人们的生活, 一些网民为了节省文字输入的时间, 创造了大量新的基于英语的网络外来语。

如今, 中国年轻人越来越多崇拜西方文化甚至模仿西方人的生活方式, 这些都是由于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的结果。自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 很多“洋货”特别是国际名牌商品得到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广泛青睐。在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 西方强大的经济使国人为之仰慕。对西方经济模式和物质生活的不断追求的心理, 促使人们被动地接受英语外来词。同时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在逐渐地朝着西方的模式改变。

三、英语外来词对汉语的影响

英语外来词引进汉语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伴随近现代西方文化的英语外来词被汉语广泛吸收, 其数量之多、涉及领域之广, 引起很多汉语语言学家对英语外来词的“大量侵入”的担心。因此他们提出要“规范”汉语, 防止语言异化。近一个多世纪以来, 中国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极大的冲击。今日之世界被称为“地球村”, 尤其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各国的文化交流与相互影响日益加深,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从大文化的视野来看, 比任何时期都要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汉语必然要接受这种国际化潮流的驱动。汉语作为世界上最独特的文字系统有着悠久历史, 不会轻易地被任何外来词的引进所替代。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 汉语也将受到世界更广泛的关注。

四、结论

当代中国为了自身的崛起已经吸收大量的外来词。作为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大量涌入的现代中国的英语, 阵容上也成为了中文中最大的外来语, 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但与此同时, 中国人也必须对其规范使用, 否则就会出现因泛滥而对汉语言造成污染, 影响汉语的语言环境。中国的历史文化和语言博大精深, 完全有能力吸收和使用好英语外来词, 采纳众家之长, 容百川而归大海, 不能被“西风”吹得晕头转向, 失去自我。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间交流的不断深入, 英语外来词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大量地涌入汉语。外来语的引进和吸收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词汇, 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汉语及中国文化。本文概述了英语外来词的定义及不同类型, 进而从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了英语外来词在汉语中的发展趋势及对汉语的影响, 最后提出中国人应如何正确规范地使用英语外来词。

关键词:英语外来词,汉语,发展趋势,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克非.近代翻译对汉语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6) .[1]王克非.近代翻译对汉语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6) .

[2]江淑娟.外来语在汉语中的发展趋势[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3 (6) :250.[2]江淑娟.外来语在汉语中的发展趋势[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3 (6) :250.

[3]B.A.伊斯特林.文字的产生和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3]B.A.伊斯特林.文字的产生和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语现象 篇9

关键词:英语外来语,文化多样性,音译法,意译法,增义音译法,字母译法

增义音译法字母译法

随着湖南卫视2004年起的“超级女生”节目的火爆播出, 报章杂志上一时间诸如“粉丝”、“P.K.”之类的词语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狂热的新兴语言浪潮。追其源头, 这些词语都是属于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语 (borrowed word/loan word) 。“粉丝”并非日常食品, 而是来源于英语单词“fans”, 意谓“狂热的爱好者”;“P.K.”亦来源于英语, 为“Player Killing”的缩写, 意谓“选手对决”。更有甚者又从“粉丝”的构词法延伸开来发明出了“凉粉” (“靓粉”, 即歌手张靓颖的粉丝) 、“钢丝” (“纲丝”, 即相声演员郭德纲的粉丝) 之类的新兴词语。

从文化角度来看, 汉语借用英语词汇是跨文化交际的必然结果。根据韩礼德的理论, 文化是若干相联系、相互作用的符号系统, 其中语言是最重要、最为全面的符号系统 (Halliday&Hasan) [1]。文化交流必然会反映在语言里。吸收外来语能力最强的语言是英语, 凡是对其有用的一概吸收进来以丰富自己的词汇。古英语只有5万到6万个单词, 而现代英语的词条已超过100万, 其中大约有80%是来自其他语言[2]。相比较而言, 汉语中英语外来语所占比例就不太大, 原因在于汉语是由象形文字演化出来的汉字构成的语言体系, 与英语、法语、德语等此类字母构成的语言体系相距甚远, 当然与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封建体制下的与世隔绝交流也有一定的联系, 但文化的多样化容纳了汉语对于英语词汇的接纳和吸收。通过归纳、分析、审视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语, 可以一定程度地了解汉语文化对英语文化的容纳吸收;在吸收外来语的同时也需注意一些滥用外来语现象, 从而在保持汉语的独立性基础上, 丰富和发扬汉语言体系。

一、文化多样化对于汉语词汇的影响

各个民族的文化既有独特性又有多样性的特征。“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

为汉语领属关系的界限模糊而忽视对这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事实证明, 对它们进行结构和意义上的比较分析, 对跨文化教学和翻译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释:

(1) 领属结构中的定语是否为汉语规约分出的类。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

参考文献:

[1]任学良.汉英比较语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

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征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造的源泉, 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3]。因此文化多样化是世界发展的方向。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 其词汇的发展正表现了文化与语言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的关系。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和不同文化的交流必然要通过语言来完成。语言的接触常会导致语言借用, 其中最常见的是词语的借用, 即从外来语言里吸收和借用一些词语来丰富本民族的语言。一种语言中的语言借用现象出现得越频繁, 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就越趋多样化。中、英两种语言虽自成体系, 但两者间在大约1000多年以前就开始接触, 这就为彼此间词汇的渗透和相互借用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尤其是近代,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越来越频繁, 这种对外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必然反映在语言上, 出现大量洋词汇。比如出门坐出租车, 大都说“打的”;描述一个人外形可以说“他很酷”;描述一个小动物可爱可以说“它好cute”;在家没事可以上上“因特网”;出门吃饭实行“AA制”。这一系列的用语无不反映了英语外来语, 即外来文化的对于中国人日常用语的影响。

二、汉语引进英语外来语的方式

晚清至“五四”约100年间, 英国侵略者的枪炮轰开了封建社会下的中国古老的大门, “洋文化”和“洋事物”接踵而至, 融入了汉语言之中, 使得中国的文化愈加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随之英语外来语也大量涌入了汉语的词汇之中, 包括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宗教、思想及日常生活用品等不胜枚举, 如德先生, 赛先生, 扑克, 沙发, 逻辑, 幽默等等。但据统计, 汉语仍是现代语言中所含外来语数量最小之一的语言, 仅有一万条左右, 而1979年至1988年十年间引进的外来语仅58条[4]。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 英语外来语的出现频率自然也大大增多。从英语外来语的引进方式来看, 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 音译法

多数英文专有名词, 特别是人名、地名, 在汉语中根本没有相对应的概念, 就不得不采用音译的方法引入汉语, 如:纳米 (nanometer) , 麦当劳 (Mcdonald) , 好莱坞 (Hollywood) , 丁克 (DINK) , 奥林匹克 (Olympic) , 欧佩克 (OPEC) 等。

这些是音译比较成功的例子,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 音译过程当中难免出现一些误区。比如癌症 (cancer) 刚开始被译成“砍杀”, 一味的讲究音译的效果, 忽略了人们的理解力, 就是不可取的。

[2]薄冰.英语语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 1999.

[3]赵世开.汉英对比语法论集[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5]沈阳.领属范畴及领属性短语的句法作用[J].北京: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5.

[6]吕志鲁.英汉属格的对比分析[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5.

[7]熊文化.汉英应用对比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

英汉翻译理论的整合思维研究———语篇信息性研究

张恩华

(鞍山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辽宁鞍山

摘要:21世纪国际发展日新月异, 东西方在各个领域都进行着广泛而又深入的交流, 进行着优势互补, 进行着整合。英汉翻译理论研究在新世纪的发展也应顺应潮流。本文试图从语篇信息性这一语篇特征入手, 从整合的角度来探讨英汉翻译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语篇信息性整合英汉翻译理论

引言

近年来, 翻译理论研究发展迅速, 尤其以均源于西方的语言学派和文化学派最为突出, 两大理论由于研究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 因此各有所长也各有不足。同时由于英汉翻译涉及东西方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体系, 在两种语言的

(二) 意译法

不同的汉字经过音译构成新词后, 会产生新的、不同的语义联想, 因此容易造成误解。比如e-mail刚进入中国有人将其译为“伊妹儿”, 汉语的字面意思明显跟女性有关, 使人看了不理解其真正含义, 这里音译法就行不通, 转而采用意译法, 译为“电子邮件”就令人一目了然了。此类意译的英语外来语还有, 科学 (science) , 民主 (democracy) , 鸡尾酒 (cocktail) , 音乐录影带 (MV) 等。

此种译法也存在一定的文化误区, 比如人们经常提到的dragon是否应该译成“龙”的例子。二者文化内涵相差甚远, 前者在英文中是邪恶的象征, 而在中文中是富贵、权势的象征, 这种意译就是不对等的。

(三) 增义音译法

增义音译法也就是音义结合的翻译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半音半义, 比如华盛顿州 (Washington State) , 华盛顿就是音译, 州则是意译, 即在音译之后, 再添加一个表示所属事物基本类别的汉语注释[5]。还有一种就是把音译和意译融合在一起, 比如Johnson在进入中国的初期, 被译成“庄臣”, 没有受到欢迎, 后来商家几经修改, 把音译和意译融合在一起, 定为“强生”, 很快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 其婴儿用品销售量得到大幅提升。

汉语中此类引进得英语词汇多数跟商贸品牌有关, 比如爱立信 (Ericsson) , 飞利浦 (Phillips) , 西门子 (Simens) , 奔驰 (Benz) , 托福 (TOEFL) 。此类方法对于译者的要求较高, 需结合文化、审美等多方面的因素方能将英语词汇引进得恰如其分, 同时译词要符合大众的口味和审美, 经过时代的考验, 约定俗成之后方能生存下去, 否则自然会遭到淘汰。

(四) 字母译法

字母译法而来字母词是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的直接产物, 一般都是以字母缩写的形式出现, 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引用的纯字母词, 比如IT, GDP, DIY等;一类是字母与数字或符号混合, 如.com, 3D, 3G等;还有字母与汉字混合, 如X光, B超, T恤杉等。

使用英文字母词, 可以避免出现冗长繁琐的词语, 比如SOHO (Small Office Home Office) 就比“家庭办公室”来得简便, DNA (Deoxyribonucleic acid) 也远比脱氧核糖核酸更经济实用。

三、慎用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语

英语外来语的吸收和引进对于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确实起到了推动作用, 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

互译过程中有着不同的现实困难。因此不论从翻译理论本身出发还是从英汉翻译所处的现实环境来看, 英汉翻译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都有必要对不同的翻译理论进行整合, 进行优势互补。鉴于此, 本文试图从语篇信息性的角度来探讨其可能性。

一、东西文化的特殊性对英汉翻译整合思维的特殊要求

翻译的过程是文化交际的过程, 是两种文化进行相互交流和学习的过程, 过分突出某一种文化的地位或弱化另一种文化都是不利于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在英汉翻译过程中, 我们必须要重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 努力做到翻译过程中两种文化的平等交流。任何翻译理论如果不遵守这一原则, 都不会在实践中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大多数翻译理论起源于西方, 由

不规范的现象和滥用外来词语的现象。于是要求维护汉语言纯洁和健康的呼吁也多了起来。

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 追求新奇、时髦的效果, 现如今的商家往往过多地使用诸如克力架 (Cracker, 指饼干) , 曲奇 (Cookie, 指小饼干或小蛋糕) 此类的商标, 让消费者对于究竟包装里面是什么产品糊里糊涂。有的媒体甚至利用英语字母生造词汇, 如M化 (《国际经贸消息》2001年5月10日) , C核心 (《中国产经新闻》2002年11月29日) , 其分别借用了mobile (移动) 和consumer (消费者) 两个英文单词, 分别指的是移动通信化和以消费者为核心, 这纯属生造外来语, 语义模糊, 让人读了不知所云。此类滥用英语外来语的现象屡见不鲜, 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语言污染。因此加强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民族语言的适度规范, 既是民族语言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 也是对语言的民族性特征的客观顺应。

总之,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 信息时代的到来, 语言互借现象会愈来愈多。世界在发展, 人类在进步, 科技在普及。对于不同语言和民族之间的交际而言, 这是不可避免的。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任何民族都能够从别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中吸取精华词汇来丰富和发展自己民族的语言, 而语言本身又各有各的特点, 它们必然会对它们所吸收借入的外来语词汇进行语言本身的某种改造。尽管与其他语言相比, 汉语中的外来语词汇所占比例不是很大, 但它们同样对于汉语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在使用过程中, 只需注意不要泛用, 乃至滥用, 会使得汉语在保留自我精髓的前提下更加丰富化, 得以表达更加深入、复杂、多样的思想文化。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Hasan, R.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o-semiotic Perspectiv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Press, 1989.

[2]龚雪松, 樊长荣.由语言发展的动因与模式看英语的现状与未来[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0, (1) :116.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http://www.folkcn.org/news/Class/gcdt/xgfg/270475.htm, 2003.

[4]于薇.英语多元化与汉英文化的冲突与融合[A].杨自俭编.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第五卷[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419.

浅析现代汉语外来词 篇10

对于外来词的界定在我国学界历来存有争议, 分歧主要集中在意译词是否为外来词。一般被认可的外来词类型包括音译词、半音译半意译词、音译加类属词、字母词。胡裕树认为:“外来词是指本民族语言从外国或其他民族语言里吸收过来的词。”刘叔新认为:“外族语言某个词语被搬借了来, 在语音形式上改造成符合本民族语音习惯的词, 就成了外来词。”高名凯、刘正炎认为:“外来词仅仅是那些所表达的感念和事物是本民族没有的, 被译成本民族语言是‘连音带义’的。”持同一观点的还有符淮青、叶蜚声以及黄伯荣等学者。概括地说, 只要是从另一种语言中吸收过来, 用于表达本语言中没有的概念和事物的词, 都是外来词。我赞同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意译词不属于外来词, “意译词用本民族的构词规则构成新词, 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进来。”词作为音译结合体, 必须连音带义都借自外民族语言才是外来词。因此意译词只能是汉语词, 充其量只能说词义是受外族语影响的。

一、外来词的类型

根据以上分析, 我认为外来词的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 纯音译外来词

这是本民族从别的语言中连音带义吸收过来的, 纯音译词可以分为两种:

译音的汉字只表示读音, 不表示意义。如:

克隆——clone (英) 咖啡——coffee (英) 迪斯科——disco (英)

有时出于语音习惯的考虑, 会有省略的现象, 比如英语的“logic”发音被汉语借过来之后写成“逻辑”, 其发音是“luo ji”比原来少了[k]这个音素。

译音汉字不但表示读音, 也表示相关意义。如:乌托邦——utopia (英)

(二) 音译加意译外来词

这类词把一个外语词一分为二, 一部分是用音译的方式, 一部分用意译的方式, 其本质是概念和部分语音是外来的, 用汉字改造后的词语与原来外语词的读音相似。如:

摩托车——motorcycle (英) 因特网——internet (英) 也有改造后的词语的后头那部分与原外语词相似:如星巴克——starbucks (咖啡店店名)

(三) 音译加类属外来词

此类词是外语词完全音译后, 再加上一个表示事物意义类属的本民族语言的语素, 其本质是语音和部分概念是外来的。分为可拆分和不可拆分的:

不可拆分的:啤酒——beer (英) 法兰绒——flanne (英) 哈巴狗——pug (英)

这一类型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固定的结合体, 不能把音译部分与表示类属的语素拆开。单独的“啤”“法兰”“哈巴”是没有意义的。

可拆分的, 往往是纯音译外来词加上表示类属的语素构成的。如:匹萨饼——pizza (英) 夹克衫——jacket (英) 吉普车——jeep (英)

这一类型的词如去掉表示类属的语素后不影响人们的正常交际, 如去掉“衫”后, 人们仍知道“夹克”指的是一种小款的上衣。

(四) 字母缩略词

从外语种借来的缩略词, 直接采用原形的缩略形式, 其概念、形式和语音都是外来的, 缩略词有三种:

1. 纯字母缩略词:是将外语词组的首字母缩略成词。如:WTO (World Trade Oranization世界贸易组织) 、CD (Compact Disc碟片) 、ATM (Automatic Teller Machine自动柜员机)

2. 混合式缩略词:这种缩略词混合了外语字母和中文。混杂中文的缩略词与音译加类属的外来词有一定程度的相似, 如:T恤、AA制、B超、IC卡等。

3. 中文缩略词:这种缩略词是取一个词中具有代表意义的语素代表这个词, 词语缩短, 但意义未变, 如:世贸、超市、彩电、南南会议等。

二、意译词的由来

现今我们看到的许多意译词都是从旧的音译词演变而来的。例如“艾滋病”一词一开始译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这样长的词语对于日常交际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而用“艾滋病”来代替, 则便于人们使用。从下面的表中可以看出今天好多意译词都是从旧的音译词变化而来的。

语种 原语 借词 意译词

英 ink 因克 墨水

英 telephone 德律风 电话

从上表可以看出, 意译词的读音和外语词的读音不相似, 意译词体现了汉字的表义功能, 通过分析词的语素就可得知词的意义内容。例如, 意译词“电话”中的语素“电”是与电有关的, 可以作为媒介的一种能源, “话”是通话, 交流。“电”和“话”两个语素组合在一起则表示一种事物“电话”, 通过这个事物可以使处在不同两地的人们取得联系, 得到交流, 沟通。意译词被认为是本民族的语言:“事物是外来的, 而语言是本民族固有的。”

意译词里面还有一种仿译词, 它的特点是本组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素。例如:

黑板——blackboard足球——football冰激凌——ice cream

三、谐译词

关于音译兼意译词有一些拙见:音译兼意译词应该是“谐译词”, 而不应简单地归为外来词。在这类词中关键的是通过汉字的巧妙组合使人们虽不知道某一事物或某一概念, 但可通过分析词语本身的语素得知事物的特征或概念的范围, 从而认识事物或概念。这类词真正达到了望词知物的效果。例如:“可口可乐”, 音译自英语“CocaCola”, 世界著名饮料。“CocaCola”的读音与“可口可乐”的读音“ke kou ke le”是近似的;“可口可乐”中的每一个汉字在现代汉语中都有其本来的意思, “可口”是“适合的, 合口的, 口感好的”意思, “可乐”则可理解为“心情舒畅的, 欢快的”。一旦看到饮料瓶上的“可口可乐”的字样, 就会体会到汉字的巧妙组合所产生的神奇效果了。

“托福”音译自英语“TOEFL”, 是美国的一种对外国学生英语水平的考试。中国人称为“托福”。“托福”两个字是中国人的一个日常口头禅, 含有吉利的意味, 考托福, 考托福, 不管是托谁的福, 学生们希望的就是顺利通过考试。!!!!!!!!!!!!!!!!!!!!!!!!!!!!!!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 音译兼意译词属于“谐译词”, “谐”有和谐适当的意思。谐译词不仅语音相近, 而且词语的语素的意义与原外语词的意义是有一定联系的。但谐译词的语素在汉语中本有实在的意义, 所以谐译词不能看作外来词。可以说是事物的概念是外来的, 而语言是本土的、本民族固有的。

浅谈汉语外来词的来源及类型 篇11

【关键词】汉语 外来词 来源与类型

一、汉语外来词的来源及类型

(一)汉语外来词的来源

1、地理位置

中国国土广袤,与俄罗斯,朝鲜,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多个国家接壤,住在边境的人互相来往,长期的语言和文化沟通使得他们大都掌握两国语言,比如:与朝鲜接壤的延边等地就能和朝鲜共用朝鲜语,黑龙江北部与俄罗斯接壤的中国公民也有不少能用俄语交流,在云南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更有很多少数民族能使用缅甸语、越南语等。

2、多民族因素

中国历史悠久,少数民族众多,在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融中,很多少数民族语言成为汉语的借来词并得到广泛的运用。在少数民族众多的云南地区,很多汉族使用的部分词汇来源于当地的少数民族,比如丽江的纳西族,大理的白族以及楚雄的 彝族等地区。

3、宗教因素

中国法律规定中国公民信仰自由,在中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教派信徒众多,宗教语言也或多或少的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汉语的外来语。比如现代汉语中就有一些词汇来源于中国西藏的梵文,中国人日常使用的一些祝福语直接来源于一些宗教的祷告文。

4、商贸往来因素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密切,从古至今,商贸活动的进行加强了中国与各国的文化联系,外来词在中文使用应运而生。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大量外资外企进驻中国,给中国带来了很多科技产品,有些科技产品的名称在中文中尚属空白,所以采用了外来译名。

5、文学因素

上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作品的繁荣,推广和发展了很多外来词,因为文人在进行文学创造时发现了汉子在描述许多西洋物件时存在空白,因此借用了很多日语词汇,同时音译了大量英文词汇。

(二)汉语外来词的类型

外来词要进入汉语的词汇系统,必须接受汉语的语音、语法和构词规则等各方面的改造,以符合汉语的发音习惯、语法和词汇规则。概括起来,汉语对外来词所采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音译。用发音近似的汉字将外来语翻译过来,这种用于译音的汉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如:酷 (cool)、迪斯科 (disco)、欧佩克 (OPEC)、托福 (TOEFL)等。

2、半音半意。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复合外来词,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前半部分采用音译,后部分采用意译,如:呼拉圈 (hula-hoop)、冰淇淋 (ice-cream)、因特网 (internet)等。

3、音译附加汉语语素:以单音节、双音节译词加汉语语素的借词使用最多:一类为音译语素加汉语语素,如:嘉年华会 (carnival+会)、高尔夫球 (golf+球)、等。

4、音意兼顾:即选用接近外来词词义的汉字进行转写。汉语同音字多,为译名用字的筛选提供了方便。或者是部分或者是全部音意兼顾。如:施乐 (Xerox)、香波 (shampoo)、味美思 (vercuth)、销品茂 (shopping mall)等。汉语作为表意文字具有很强的审美意味,所选用汉字往往可以诱发人的联想。

5、借译:按照外来词的形态结构和构词原理直译过来。例如:超人 (superman)、超级明星 (superstar)等。

6、英文字母附加汉字:CT检查、BP机、T恤衫、IC卡、PHS电话机、SOS儿童村、三S研究会、ABC原则、OA病、BB仔、5A办公室、ABC革命、ZTZF学习等。

7、英文字母缩写形式或单词:CD、VCD、DVD、DOS、TV、MTV、PC、BOT、CD-ROM、DNA、GRE、Windows98、cute等。

借入的词汇绝大多数在词义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为词义的广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尤其是有很多词语都产生了新的引申义。

二、汉语外来词时遇到的难点

(一)语言障碍

汉语对于学习者而言,本身就不是母语,而很多汉语外来词来源于第三国语言,比如日语、英语,这就客观的要求学习者在学习外来词时,不仅要克服对语言学习产生的困难,更要补充第三国语言的相关知识,再加上汉语在借用外来词时,汉民族文化心理强大的调试和制约作用,外来词在融入汉语时受到汉语造句和构词模式的影响。这些因素是阻碍学习者学习的主要因素。

(二)文化背景差异

语言学习者有自己的语言文化背景,汉语的文化背景是学习者的第一课,在这个过程过,学习者需要客服自身语言文化背景对语言认知形成的惯性,更好的理解新的语言,而外来词作为汉语学习的深入阶段,这种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学习阻力会更加明显。

(三)汉语外来词的种类和数量繁多

汉语外来词已经融入现代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经济、文化、政治和科技等领域,种类繁多且数量巨大,对于汉语学习者而言,信息时代背景下日益增长的汉语外来词始终是汉语学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结语

现代社会,尤其是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人类的信息数据比以往翻了无数倍,这客观的要求我们需要有更多的文字符号来代表这些数据,而不同语言的交流融合,外来词的产生,无疑有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但与此同时,站在本族语言的立场上考虑,面对信息爆炸,如何让本民族语言在良性吸收外来语的同时不受外来糟粕的污染,是一个值得我们考虑和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4%96%E6%9D%A5%E8%AF%AD&redirect=no

[2]http://wenku.baidu.com/view/376a7c6ca98271fe910ef960.html

有关汉语外来词的性质和特点 篇12

关键词:外来词,“胡”,语义泛化

1. 引言

外来词是在各种语言中都普遍存在的词汇成分。不同语言相互吸收外来词主要是在文化接触、语言接触过程中发生的。

正如萨丕尔所言:“语言, 像文化一样, 很少自给自足。交际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和说邻近语言或文化上占优势的语言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交际可以是友好的或敌对的。可以在平凡的事务和交际关系的平面上进行, 也可以是精神价值———艺术、科学、宗教的借贷或交换”汉语在历史发展中, 也与许多语言发生过接触。《汉语外来词词典》一万余条, 所收外来词语源共84种。汉语中有很多来自少数民族语的语词成分, 如来自梵语的“琉璃”, 突厥语的“琥珀”等。秦汉时期外来词尤以匈奴语居多, 如“猩猩”、“狮子”、“胭脂”、“胡”。随着语言的发展, 汉语出现了大量的带“胡”字的描写词, 如“胡豆、胡麻、胡饼、胡姬、胡说”等。

学界对于“胡”字词是否属于外来词尚存在争议。学界公认语素“胡”是外来语素, 但对“胡闹”、“胡豆”、“胡床”、“胡桃”等“胡”字词及“胡搅蛮缠”、“胡言乱语”等成语是否属于外来词尚不明确。

本文将对异族语素“胡”及“胡”字词进入汉语后的归属问题进行简要探讨, 并对语素“胡”功能转变和构词能力进行初探。

2. 对外来语素“胡”的考察

2.1“胡”字考源

“胡”在古代是对“匈奴”的另译。汉语“匈奴”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史有为在《外来词———异文化的使者》一书中介绍:汉文典籍中关于匈奴异名多达32种, 如“鬼方”、“混戎”、“犬夷”、“猃狁”、“隗国”等。他指出, 这些异名也许只是匈奴中不同部落的自称, 是同一词的变异。其中“方”、“国”、“戎”、“夷”都是汉人所加, 去除这些, 余下的成分与“匈”、“胡”都是一音之转。由此可见, “胡”最早是通过音译方式引入汉语的。

2.2“胡”的语义泛化

“胡”首见于西汉《汉书·匈奴传》:

“南有大汉, 北有强胡, 胡者天之骄子, 不为小礼以自烦。”

汉初, “胡”是北方匈奴氏族的自称。而随着中原文化与西域异族文化的冲突、交流, “胡”在两汉时期逐渐从专称演变为通称, 泛指北方、西方非中原民族, 也指部分东方非中原民族。如“东胡”指称鲜卑、乌桓。

“胡”作为一个单音节语素符合汉语的音节特点, 加上胡汉文化冲突、交往, 其能产性不断增强, “胡”的语义进一步泛化。至魏晋时期, “胡”指“来自北方和西方民族的, 以及来自国外的 (东西) ”, 大量异族的物产、文化产品都冠之以“胡”, 如“胡床”、“胡拜”、“胡旋舞”等。

东晋时期, 五胡乱华。胡人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赶走了西晋统治者, 主宰了中原。但居于统治者地位的胡人文化落后, 不羁礼法, 与中原礼法格格不入。汉人说话办事多“克己复礼”, 非礼勿言, 非礼勿行, 加之对异族统治者的仇视心理, 汉人便把乱说和没有根据的说话称之为“胡说”、“胡扯”;不讲理、越轨的行为称之为“胡闹”, “胡来”。此后, “胡”又多了一项意义, 即“随意乱来”。

“胡”的语义泛化路径大体标记为“专制北方匈奴氏族——泛指北方、西方非中原民族——北方和西方民族的, 以及来自国外的物产、文化产品———异族文化差异导致汉族对外族人行为的评定”。

3.“胡”字描写词的归属界定

3.1 外来词的界定

外来词的吸收方式分为五类, 即纯音译、半音半意译、音译加表义类语素、音译兼意译、借形。学界对于外来词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这些看法综合起来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只有音译词才能算是外来词,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音译词、意译词都是外来词。第一种观点过于片面, 汉语在吸收借用外族语言时不是只有音译一种方式, 那些来源于汉字文化圈其他民族的外语词, 有些在字形上与外语原词还存在着联系, 如“政治、消费、生产、革命、民主”等, 这部分外来词语也应该归属于汉语外来词。

在对意译词是否属于外来词的界定上, 史有为认为意译词分半音半意及“仿译” (calque) 两类, 它们均称为“准外来词”, 但一般不列入外来词中, 这些“准外来词”实际上是汉语固有词。

3.2“胡”字描写词归属界定之我见

笔者认为, “胡”作为外来语素是必然的, “胡不思”、“胡洛真”、“胡同”、“葫芦巴”等音译词归为外来词也是肯定的。

然必须指出的是, 并非含有外来成分的词就是外来词。不少词语音上虽然有源自外族语的成分, 但语义上并非整体上借自该语言的词并不属于外来词。大量“胡”字描写词其实是用本族语言的语素和规则构成的新词, 只不过该类词把外族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进来。这一类“胡”字描写词如物名“胡豆”、“胡麻”、“胡马”、“胡姬”;文化产物“胡旋舞”、“胡坐”、“胡拜”;对异族的描写引申出的“胡来”、“胡闹”都不属于严格的外来词范畴, 更准确来说应该是汉语固有词。

4. 外来语素“胡”的功能演变初探

4.1 词典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胡”的解释如下: (1) <名>古代泛称北方和西方的民族; (2) <名>古代称来自北方和西方的民族的 (东西) , 也泛指来自国外的 (东西) ; (3) <名>姓氏; (4) <副>表示随意乱来, (5) <代>疑问代词, (6) 胡子, 同“鬍”。 (“胡”作为疑问代词, 仅零星见于上古文献, 至汉末已消亡, 口语中不再运用, 且与西域语言的传入无关[8]。义项 (3) 、 (6) 均不是外来词, 不属于本文探讨范围)

《现代汉语词典》收“胡”字词共计32条, 其中属于汉族与本国外族接触而产生的“胡”字描写词为28条。

《汉语大辞典》收“胡”字词外来词词典收词338条。其中属汉外接触而产生的达264条, 约占78%。

但在《汉语外来词词典》中, “胡”字词25条, 其中反映西域事物的共计20条。如“胡不思”指西域的一种拨弦乐器, 源于突厥语“qobuz”;“胡洛真”指守卫官, 源于鲜卑语“uraqcin”;“胡达”指伊斯兰教徒的“阿拉”, 源于波斯语“khuda”;“葫芦巴”指西域一种豆科植物, 源于古阿拉伯语“hulbah”;“胡同”指小巷, 源自蒙古语“gudum”等。岑麒祥主编《汉语外来语词典》中收“胡”字词4条, 除“胡地布拉斯” (英国人名) 外, “胡达”、“胡同”、“葫芦巴”均属于少数民族外来词, 这些词均见于《汉语外来词词典》中。

4.2 由外来语素演变成汉语基本语素

“胡”作为外来语素具有很强的构词功能。我们认为“胡不思”属于外来词。但要说“胡琴”是外来词, 或许会引起争议。“胡琴”一词中, “胡”更多的是一个“注源性”标记。与之相类似的还有“胡天”、“胡马”、“胡沙”等, 这些词都是汉人根据自身社会的事物或交际需要, 自主的将外来成分“胡”与汉语固有的“琴”、“天”、“马”、“沙”等成分结合而成, 以形容“胡”所指称地区的事物、物名、文化习俗等。这些词的整体并非直接来源于外族语, 只是汉语自创之词。

直到今天, “胡”还是现代汉语的基本语素之一。可构成“胡琴”、“胡凳”、“胡马”、“胡来”、“胡闹”、“胡乱”等词。 (值得注意的是, 胡琴简称“胡”, 它在语言发展中又成为另一实语素, 可构成“二胡”、“板胡”、“京胡”等)

4.3“胡”的“注源性”标记功能

“胡”这个语素作为外来语素是肯定的。“胡”作为外来语素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而在“胡”字描写词中, “胡”这个语素更多的体现了其“注源性”的标记功能, 即说明某事物的来源。而这种功能并非以引进该词为目的, 只是融入汉语后, 作为基本语素的构词能力的体现。

4.4“胡”的文化功用及语义变化

“胡”字词在汉语构词能力中充分显示了其“文化功用”。从文化的整体上看, 外来词无疑是异文化的使者, 是文化冲突、融合的体现场所。外来词可以给汉语社群带来异域的视野, 如前文提及的大量“胡”字物名词语。

而由于异族文化差异、言语不通, “胡”引伸出不讲理、乱来之义, 这是其作为一个基本语素融入汉语之后经“重新分析”, 发生了被全民接受的表意变化———这种变化也体现其语义贬降。

“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改变了它的语义要素, 发生了被全民接受的表意变化。基于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差异性, 汉人对胡人所言称之“胡说”, 所作称之为“胡来”, 逐渐由中性词发展成贬义词。

而“胡言乱语” (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六) 、“胡搅蛮缠” (出自明杨尔曾《韩湘子全集》) 、“胡姑姑, 假姨姨” (出自元无名氏《谢金吾》, 指胡乱认亲戚) 等成语、俗语的出现及在文学作品中的大量应用, 更是其语义贬降的体现。

5. 结语

上一篇:中学英语课程下一篇:肝脾肾损伤的超声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