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汉语外来词研究

2024-10-01

汉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精选3篇)

汉代汉语外来词研究 篇1

外来词是民族语言的一部分,是在民族交流中一种民族语言为了丰富表达从其他民族语言中吸收来的词语。由于历史地理人文等各种原因,俄汉语外来词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俄汉外来词的特点

(一)俄语外来词的特点

1. 音译词所占比例较大

作为表音文字、字母语言,俄语外来词采用音译的译借方式相比汉语具有很大的优势,并且俄罗斯人喜欢接受新鲜、刺激的新事物,他们从不认为直接借用其他国家语言会影响俄语在本国人心中的地位。对于那些可以直接为他们服务的新鲜词语,他们大都是直接、直观的进行音译。

2.俄语外来词吸收总数大、领域广、词性丰富

俄罗斯在吸收外来词方面,首先具有良好的自然地理优势 ;其次,从古至今,俄罗斯人热情奔放、敢于大胆尝试, 他们在对待“外来词”的态度十分开放积极 ;再次,俄语在外来词方面早就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吸收外来词的领域始终很广泛,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艺术、哲学等。作为字母语言,俄语在吸收外来词时具有先天的便利性,在译借的过程中去掉了意译的繁琐。所以反应在词性上看,俄语外来词除了吸收大量的名词,还吸收了大量形容词、副词、动词等其他词性的外来词语。

(二)汉语外来词的特点

1. 意译词所占比例较大

汉语是表意文字,在吸收外来词语的过程中,即使该词音义都借自外族语,语音、语法上也得服从汉民族语言特有的发音特点、结构规则,如果是本族语言系统中是在没有的音,也会找一个和它发音差不多的音去替代它。

2.外来词引进数量逐年递增,领域逐年扩展

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由于文化心理、政治外交等因素的阻碍与影响,对外来词的吸收引进的数量有限、范围狭窄。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教育的创新, 汉语词汇系统在引进外来词语方面有很大改善。

3.字母形外来词大量涌现

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字母词开始被大量引入,现在字母词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了。

4.汉语外来词词性比较单一

汉族人在文化心理上就有一定的优越性,导致在学习外国文化或新事物方面有相当的局限性。词语词性单一,主要集中于名词,尽管外来词的领域越来越广泛,但是动词、副词、 形容词等其他词性的汉语外来词的引进量仍然少之又少。

二、俄汉外来词数量差异的原因

外来词语引进的多少与一个民族的社会政治、经济开放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国家政策开放、人民思想开明,与其他民族交往频繁,那么思想观念、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哲学教育都会通过各种途径传播,从而共同进步。那么在语言接触上就会出现较多的互相渗透和吸收。俄语外来词在数量上远远多于汉语外来词,原因主要与以下几点 :

(一)地理环境因素

任何民族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和塔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地域辽阔,必然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这既有助于中华文化的绵延长存,同时又造成了中华文化的封闭自守。

俄罗斯位于欧洲东部、亚洲北部,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受欧亚两洲文化影响。因此在外来词的引进途径上比中国更为广泛。这也是为什么俄罗斯只有短暂的历史文化,却在外来词数量上比汉语吸收引进的更多的客观原因之一。

(二)语言属性因素

汉语是表意文字,俄语是表音文字。中国人对字母类语言文字的构词形式和语音拼读方面不具有便利条件,因此表音文字很难被中国文化吸收。

然后在吸收外来词方面俄语有许多天然的优势,它可吸收同属斯拉夫语系中的其他语言,又可借用英语、拉丁语等印欧语系中的词语。

(三)文化类型因素

中华文明是汉民族在悠久历史发展中的伟大智慧结晶, 几千年以来,中华文明惠及了各朝各代的炎黄子孙,并深深地影响了西方历史文化的方向和进程。

俄罗斯文化与希腊和罗马文化的起源相同,因此传承并吸收了大量的西方文化语言。

(四)心理因素

中国人习惯于使用本族语固有的构词形式对外来词进行适当改变,俄罗斯人对此的观点则与中国人相反,他们大多直接采用音译的方式,用俄语字母转写外来词,在发音上却与外来词保持高度一致。有时甚至不做任何形式的改变直接对其原音进行转译。

总结:

完全能自给自足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任何文化都有一定的优劣势,有其独特的气质。任何民族都有必要从其他民族吸收一些先进的有益的文化。但由于历史演变、地理环境、 语言属性、文化差异、民族心理差异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导致俄汉民族所吸收的外来词语的数量和特点不同。

汉代汉语外来词研究 篇2

关键词:借词,日语借词,英语外来词,语言欧化

1 文章综述

1.1 研究背景

语言的发展从来就不独立存在于语言本身,语言的交流总是与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相交融。借词,作为文化交流强有力的证据,在一个民族语言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同于大多数语言中的直接借词,现代汉语在其发展过程中,大量引入了日语借词,而这些日语借词又是翻译英语的结果。也就是说,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汉语通过日语引入了大量英语外来词,从而努力实现语言的欧化、现代化。不容置否,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语言交流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根源。本文将主要探究翻译自英语的日语借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以及这一过程的文化心态。

1.2 研究价值

前人已经对汉语外来词做过一定的整理、分类、编纂的工作,对汉语外来词的性质、规律、来源历史和其同化情况做过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广泛的讨论,同样在汉英借词以及汉日借词方面做过相当的研究。然而,从经由日语传入的角度去分析汉英借词的则仍属少数,这一类借词基本只在专门研究汉英借词或汉日借词的专著或文章中略有提及,也鲜有学者将这三点连成线。笔者认为,这一借词过程应该是三角形结构:日语借助汉语翻译英语中的概念,后来,当汉语寻求欧化时,就直接使用了日语中已完成的词汇。而无论是日语借助汉语,还是汉语借助日语,从根本上讲,这两种语言都在通过翻译英语来完成自身语言的欧化,从而为思想政治等方面的全面欧化奠定基础。

2 借词

2.1 借词的定义研究及其新定义

2.1.1 中西方学者对词汇借用的研究

词汇借用,作为人类语言中广泛存在的语言现象,理应有一套统一而普遍适用的分类模式和术语体系。然而,从既有文献上看,中国语言学的相关研究,往往缺乏系统的术语。而在西方语言学中,已有的分类和术语尽管颇具系统系和连贯性,囿于其过分偏重印欧语言的事实,也无法做到普遍适用。

比如,早在1920年,Hermann Paul(1920:392f.)首次粗略的将借词分为两类,即“直接引入”(importation)和“术语替换”(substitution);后来,Haugen(1950:214f.)进一步将这些借词分为:loanwords(直接借词),loanblends(替换借词),loanshifts(转换借词)。然而,这都是以字母文字为基础的定义,因为汉语既不能直接借用英语,也不能通过替换或字符转换完成借用。因此,这并不完全适用于汉语中的借词定义。

中国的学者,王力(2000:507-528),在他的《汉语史稿》中将借词分为“借词”和“译词”。以日语借词为例,他认为音译词就是借词,比如“gas”译为“瓦斯”;意译词为译词,比如“economy”译为“经济”。然而,王力先生认为,只有音译词才属于外来语,日语翻译西欧词语的汉字词在汉语中不是外来词,“日本创造了一些新词来表达西洋传到日本的那些新概念,我们只是利用日本现成的翻译,省的另起炉灶罢了”。那么经由日语传入的英语外来词的地位就变得非常尴尬,因为他们明明来源于异域,在当时普遍使用的汉语中,又具有极高的异化性,却因为使用了汉字就没有可以归入的类别。孙常叙(2006:304-311)在《汉语词汇》将这一类词归入了“借词”,比如,日语译词“主観”(日语发音为shukan),引入汉语中成为“主观”(汉语发音为zhuguan)。

虽然中外学者做出了卓越的研究,却可以体现出大多数学者始终将定义规定在发音或是翻译的问题上,我们需要一个更普遍的定义法。

2.1.2 汉语词汇借用的特殊性及借词新定义

不同于拉丁语系的字母拼写形式,汉语中存在着特殊的借词现象。正因如此,很多时候,意译词不被归入外来词的范畴。然而,有些意译词外来成分明显,这类词在现代汉语的日常使用以及形成过程中都有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因而有必要根据更多的因素综合考虑并扩充统一所谓外来词的概念,给它下加新的定义。笔者认为,凡是本语言中从前未有的概念,无论用哪种方式,造成新词或借用旧词以代译其他语言之词汇或某具体义项,均应视为外来词。

2.2 借词现象体现的社会变化和文化内涵

借词现象是文化交流的集中体现,我们可以通过借词的种类和借用方法来了解一定时期社会变化的核心和重点。翻译自英语的日语外来词,在汉语现代化的过程中扮演着塑造性的角色,从而又进一步对中国的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这一过程和影响,笔者将会在下一章详细论述。

3 中日语言文化交流及日语借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3.1 中日语言文化交流

3.1.1 日本引进汉语的开端

日语与汉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汉语是日语形成的基础。日语分为假名和真名。假名是以汉字为基础创造的表音文字,真名是源自中国的汉字或是模仿中国的汉字。

日本本土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了,但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日本是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正如平安初期学者斋部广成在《古语拾遗》卷首所写的:“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贵贱老少,口口相传,前言往行,存而不忘”(宋茜,2013:7)。日本最先使用的是汉字(叶渭渠等,2004)。有学者指出,日本向中国借汉字作为语言始于公元5世纪左右(朴旭兰,2015:137),也就是日本大量向中国派遣学者的时期。然而早在那之前,中国汉代前后,随着中日的交往,日本人已经开始接触汉字。据日本史书《古事记(こじき)》所载,晋武帝太康五年(即公元285年),百济(今朝鲜)的儒学者阿直岐、王仁携带着中文的《论语》十卷和《千字文》一卷等儒家典籍东渡日本,讲授儒家学说(宋茜,2013:7)。这是日语中汉字借形词的开端,也是日本开始系统学习汉语的开端。

3.1.2 遣唐使

说起中日文化交往,没有人会忽略遣唐使这一段历史。作为日本向中国,尤其是发展最为鼎盛的唐朝学习的集中体现,遣唐使在日本古代政治、文化,尤其是日语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遣唐使的派遣是中日历史交往中特有的一项“外交政策”(刘秋红,2011:251),这项制度是结合日本国内的实际情况而产生的一项特殊制度。大约在公元五世纪,日本为富国强民,迫切需要与经济文化发达的邻邦,也就是中国学习。根据宋茜(2010:7)所说,当时中国的商人、渔民和僧侣等带着先进的技术、文化与思想东渡日本,汉文、汉字也随之不断传入日本。同时,日本也开始通过向东晋、南朝等朝代派遣使者朝贡等方式加强与中国的联系。

这一时期是汉字、汉字词大量进入日本的突出时期,中国的语言和文化被日本广泛吸收并发展。这一时期的日语产生了大量的汉字借形词,也就是用汉字的形态来表达本土的含义,这也为十九世纪末日本全面欧化时,大量使用汉字词翻译英语词汇奠定了基础。

3.2 汉语中翻译自英语的日语外来词研究

3.2.1 汉语中翻译自英语的日语外来词简介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古老的东方大国纷纷陨落,人们对东方文明的崇拜逐渐被西方文明所取代。不同于在东方文明发展史中一路领先的中国,日本率先开始了改革。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学习欧洲近代文明时,大量翻译了西方的科技、政治、经济、哲学等方面的著作,日本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全面欧化,随之而来的是国富民强,一片欣欣向荣。

日本的成功极大的刺激了中国,为求富强,中国知识分子大量留学日本,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文化。在此历史背景下,中日文化开始了逆向交流,一大批日语词汇通过大量的翻译融入到现代汉语中,成为现代汉语的一部分。这些词或是利用汉字创造新词,或是使用旧词而赋以新意。闫志章(2008:33)指出,这类词涉及到各个领域,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据《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一书统计,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词共1270个,其中来自日语有459个,来自英语547个,法语78个。

3.2.2 汉语中翻译自英语的日语外来词分类

(1)按造词法/译词法

日语在翻译英语之时,采取了多种方法。通过整理《汉语外来语词典》(岑麒祥,1990)中的日语外来词,我们可以将这一类词简单地分为音译词、意译词、音译结合和生造词等,举例如表1。

值得注意的是,上表举例中,例如“左翼”、“组织”这样的词是日语直接借用了汉语的固有词,但是却用这个词来表达与原来意思相近却不完全一致的含义。比如,“左翼”本意为“左侧部队”,翻译时用来表示“左派”;又比如,“组织”本意为“织布、构辞”,翻译时用来表示“机体中构成器官的单位;机构”。

如前文所说,王力先生等学者认为,这些日语词是直接借用了汉语的固有词,所以这一类词不该被当作外来词。然而,经过上表的举例和解释,我们可以发现,当我们使用这些译词的时候,词汇本身的古意在大多数情况下已经弃之不用,或是增加了完全陌生、来自于外语的含义。这就好比别人家的小孩穿了自家的衣服,或许相貌还有几分相似,我们却不能因此认为这个小孩是自家的。

(2)按词源。

按照汉语中日语借词的来源,我们可以将这些词分为“汉源词”和“日源词”两类。“汉源词”指的是日语在翻译英语过程中,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找汉字词来表达相应的概念,或是用汉语的固有词延伸出新的含义来表达英语中的概念(如上文提到的“左翼”“组织”等词)。“日源词”则是日语在翻译英语的过程中,利用汉字组合生造出来的词,属于汉语中从未有过的文字组合。除去“榻榻米”、“料理”、“三味线”这类表达日本特有风俗的词汇,有些汉语日源词已经完全融入汉语,让人难以分辨。以下举例说明。

汉语汉源词。明治时期的日本西学译者大多具有较高的汉学素养。在翻译西方学术用语时,借用了许多中国古典词汇,形成了新的术语。比如,“文化”来自于《说苑》: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投机”来自于《唐书》:投机之会,间不容穟;“文明”来自于《易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闫志章,2008:33);“阶级”来自于《三国史》:高下有差,阶级逾邈;“经济”来自于《晋书》:思综通练,起而明之,足以经济。

汉语日源词。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广告”一词。《汉语外来语词典》对于该词的解释:一种宣传方式,通过报纸、电视、无线电广播等介绍产品或服务性事业等。意译英语advertisement(陈雪,2010:17)。“广告”可表达一个偏正短语,有广而告之的含义。汉语在借用日语创造的这个词时,完全采用了这个词的所有含义,形成了一个汉语中从未有过的、新的词汇,并以此来表达一个新的含义,因此是一个日源词。类似的词还有“肯定(affirmation)”,“蜜月(honeymoon)”,“对象(object)”,“实业(industry,business)”等(陈雪,2010:17-22)。

3.2.3 翻译自英语的日语外来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通过整理,我们不难发现,经由日语传入的英语外来词主要涉及到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名词术语等领域,更是遍及政治、经济、娱乐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十九世纪末正是现代汉语形成之际,因此,这些日语借词实际上塑造了现代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日本是中国西学东渐的门户,经由日语传入,是英语深刻影响汉语的重要途径。这些词汇在现代汉语尤其是学术范围内的书面语中使用频繁、广泛,对汉语现代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塑造性的影响。此外,很多人会知道“麦当劳”是翻译自英语的“Mcdonald”一词,却很少有人知道“经济”“社会”这样的日语借词也是外来词。因此我们必须要指出的是,与直接传入的英语外来词相比,经由日语传入的英语外来词同化程度更高,更抽象,更接近语言的深层次,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更大。

4 借鉴日本欧化经验的文化心态和启示

缘起是中国开化晚于日本明治维新,而日本明治维新取得了巨大成功。因此,维新派主张直接效仿日本而不是直接学习欧美。近代赴日考察的相关人员、留日学生和旅日文人是传播的主力。康梁首发其端,而鲁迅用功最著。

首先,日本在中英文化接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西学东渐之时,地理相近,文字相通却早经欧化的日本,无论是在文化心态上,还是在地理优势上,都足以成为绝佳的缓冲地带,成为欧洲现代文明大量而轻易地输入中国的重要端口。

其次,这揭示了隐含的日、汉、英三语之间的联系。这一过程为汉语欧化的研究进而为中国近代化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素材和启示,同时揭示了汉语向日语借词的过程实质上是转而向英语借词的过程。实际上,在这个三角形结构中,日语、汉语都依靠大量向英语借词完成其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两种语言又都借助了对方的力量才得以完成借词的过程:日语依靠汉字的表意性,而汉语则转而依靠日语已经完成的工作。在语言上,无论是日语借助汉字构造新词来翻译英语,还是汉语直接借用成型的日译词,实质上都是向英语借词的过程;而文化上,中国向日本学习,实际上是要更快地、更方便地向西方学习。

最后,文化心态方面尤为重要,日本欧化而崛起的成功,击碎了中国新知识分子最后的固执和卫道情节,给予中国新知识分子极大的希望,使他们认为,中国可以欧化,而且非欧化不可,中国欧化即可文明,这也大力促进了激进欧化的势头。日本成功欧化,还表现在它已经成功将欧洲模式移植到东方国家,使其成为一种适合东方文化土壤的日本模式,中国学习欧美最快最好的途径,无外乎全面借鉴这种日本模式。正是这种文化心态,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促使他们宣扬要以这种模式塑造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也证明了经由日语传入汉语的英语外来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更大,更具有塑造性。

5 结语

借词,在一个民族语言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汉语在其发展过程中,大量引入了日语借词,而这些日语借词又是翻译英语的结果。也就是说,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汉语通过日语引入了大量英语外来词,从而努力实现语言的欧化、现代化。这一类借词在现代汉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应该正视其外来词的地位并以此扩充外来词的定义。

通过举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经由日语传入的英语外来词,因其使用了汉字词作为翻译手段,与直接传入的英语外来词相比,这类词同化程度更高,更抽象,更接近语言的深层次,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更大,更具有塑造性。日本作为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缓冲地带,使欧化更加容易进行,也更加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Haugen,E.The Analysis of Linguistic Borrowing[M].Language,26(2),1950:211-231.

[2]Hermann,P.Prinzipien der Sprachgeschichte[M].Tübingen:Niemeyer,1920.

[3]岑麒祥.汉语外来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陈雪.对《汉语外来词词典》中汉语日来词的研究[D].西安:未发表硕士论文,2010.

[5]刘秋红.试论遣唐使对古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及影响[J].求索,2011:251-253.

[6]朴旭兰.中日语言特点及文化表现对比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6):137-138.

[7]宋茜.日语“汉字借形词”的源流与现状研究[D].兰州:未发表硕士论文,2013.

[8]孙常叙.汉语词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9]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0.

汉语和日语外来语的差异比较研究 篇3

汉语中吸收的日语外来语大多数是日语中的“漢語”, 而日语中的和制汉字、片假名等在外形和词语构成方面跟汉语存在很大的不同。朱 (1999) 的研究资料对日语中“ニ字和制汉语” (529语) 的词语构成进行过调查, 并将结果与呉? 筒井 (2003年) 汉语中日语外来语的词语构成进行比较, 并对中日语法的构成加以分析, 比较得出的统计结果是: 朱 (1999) 的日语词语排前5位分别为:第1位是“名词 +名词”的修饰关系, 占27%;第2位是“形容词 +名词”的修饰关系, 占19.8%; 第3位是“动词 + 动词”的修饰关系, 占15.3%; 第4位是“动词 + 名词”的修饰关系, 占14. 9%; 第5位是“动词 +动词”的并列关系, 占9.1%。呉筒井 (2003年) 汉语中日语外来词的“二字熟語”的研究结果为: 第1位是“名词 + 名词”的修饰关系, 占28.8% ; 第2位是“动词 + 名词”的补足关系, 占19. 5% ; 第3位是“动词 + 名词”的修饰关系, 占13. 0%; 第4位是“动词 + 动词”的并列关系, 占10.8% ; 第5位是“形容词 + 名词”的修饰关系, 占8. 7% 。从调查结果中可见, 两者虽然顺序不同, 但内容基本是一致的。

在比较的结果中有一个惊人的发现, 除了中日两国词语构成结构最多的是“名词 +名词”的修饰关系外, 一是“动词 + 名词”的补足关系和“动词+ 动词”的修饰关系的比例存在明显差异, 这是因为日语中的修饰关系所占的比例较高, 因此与传统的汉语词语构成相比, 汉语中吸收日语外来语的修饰关系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多。二是“动词 + 名词”的修饰关系的构成所占比例也很高, 因为日语的词汇没有动词的限制, 可以随便组合, 因此许多日语外来语在影响着汉语原有构成形式。通过比较可以看出, 中日两国语言的词语构成形式上虽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 但是汉语在吸收外来语的过程中, 有些接近汉语词语构成的日语词语被直接吸收进来, 而有些词语是经过加工、改造与汉语词语构成相似, 意思容易被理解后, 才被吸收进来。汉语与日语在吸收外来语过程中存在一些微妙的差异。

二、词性的比较差异

词性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別词、动名词和副词。日语跟汉语相比, 词语构成上存在明显不同的是“形容词 +名词”的修饰关系。形容词是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 汉语中形容词用在修饰名词或代词的前面, 而日语的形容词则用在后面。例如, 名词或代词前可以加「太」、「非常」 ( 接头词) 等形容词。例如「太死板」、「非常整齐」等。而日语中, 一般来说词语后面可以加「てき」、「しい」 ( 结尾词) 等形容词。例如「美しい」「科学的」等。另外一个区别就是, 汉语的形容词不能单独使用, 动名词可以在句子里面单独使用充当名词用等。汉语跟日语在语法使用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汉语的词性没有统一的划分标准, 存在“词性共有”的现象。例如, “神经衰弱”既是名词又是形容词;“组织”既是名词又是动词。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 在语法方面也存在“词性共有”的现象, 这是因为意思和用法同汉语相似的日语较容易被汉语吸收, 但是在具体使用时, 相当一部分词语常常是经过改造后才被汉语吸收, 已经脱离了原有的日语意思和用法。例如汉语中一个词语兼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的情况很多, 因此日语中的一些名词进入汉语时就产生了动词的用法。以“读解”一词为例, 在日语中是具有动词特性的名词, 在汉语中就变成了动词用法。下面A、B两种分别是名词和动词的用法:

A、由于编剧对项羽、虞姬、吕雉、范增的不同以往的读解, 使这段历史自然地融进了现代。 ( 《人民日报》2001年12月11日)

B、读解“一滴血”所反馈的信息, 将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做到有病早医。 ( 《健康时报》2001年7月9日)

三、词缀与意思用法的差异

1. 明显的差异

汉语中新出现了日语中不存在的意思用法, 或者日语中原有的最基本的意思用法在汉语中完全失去的情况。例如:“对象”。

“对象”汉日两国语的词形相同, 两者都有“作为行动或思考的目标”的意思, 但是词义差别很大。例如“面向女性出版的杂志” ( 女性を対象とした雑誌) 。此外汉语还有“恋爱、结婚的对方”的意思。例如: “她不好好工作, 每天只知道跟恋人约会”。 ( 彼女は仕事をいい加減にして、毎日のように <恋人 >とデートしている) 。而日语中完全没有这个意思。

2. 微妙的差异

汉语和日语的概念基本相同, 或者相近, 正是由于差异很小, 有些词语不管如何区分很容易被忽略。例如:“进化”。

“进化”从基本意思上来看, 汉日都是“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变化的过程。”但是还是有些细微的差别。一般来说, 汉语“进化”的主语只能是生物。而日语“進化”的主语不但包括生物, 还包括了事物。例如:“都市が進化するにつれ、高級住宅は多種多様な発展を遂げました”。 ( 随着城市的发展, 高级住宅区也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发展起来了。)

3. 部分的差异

部分的差异包含多种意思: 日语有, 汉语里没有的意思; 汉语有, 日语中没有的意思;汉日两语派生出其他的意思等情况。例如:“活跃”。

“活跃”日汉都有“积极, 热烈”的意思。但是日语的“活躍”还有取得成绩, 得到进步的意思。例如「この会社では女性の活躍が目立っている」 ( 在这个公司里, 妇女所取得的成绩引人注目) 。而汉语“活跃”没有日语的这意思, 但是有“使活跃的”的意思。例如“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活跃经济” ( 私たちの仕事は主として経済を活性化させることです) 。

四、词形的差异

语言的借用必然会产生许多词形上的差异。词形泛指名词、副词、形容词、动词、量词等。作为书面语言的主要元素之一, 词形在汉语和日语中有很大的区别。在中文里, 由于没有人称、时态和语态等因素, 词形概念主要用于区分一组异形词中写法不同的词语, 这些词语一般在意义上是完全一致的, 这是词语的使用规范不完善而造成的词形变化。另外, 日语中有部分词语是由古代汉字演变而来的, 叫[漢語]。而古代汉字中, 单个汉字即可构成一个词语, 因此部分“异体字”和“通假字”现象也可以归结为词形范畴。通过比较, 两国语言中都存在像动词等被活用的语法上的词形变化。但是日语的「漢語」中没有, 因为「漢語」被日语吸收的时候, 原则上每个词都被作为名词使用。但是有时也作为接续词使用。在词语后面加后缀就可以简单地把名词变为动词、形容词, 想变为动词的后面加上「する」、想变为形容词意思的加「な? に」等。但是词语后加上「しい」变为形容词的用法近代以后几乎没有了。

五、结束语

综合以上分析可见, 汉语和日语的外来语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 充分理解他们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做到运用自如, 精益求精。

摘要:2010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 特别对引用外来语作了明确的规定, 引起了学术界广泛重视, 本文分析了日语外来语在汉语中的比例、构成的差异、词性的比较、意思用法、词形的变化等方面的异同, 为日语和汉语学习者提供参考, 以期进一步推动日语外来语对汉语影响的研究。

关键词:汉语,日语外来语,差异

参考文献

[1]朱京偉.「和製漢語」的結構分析和語義分析[A].日本語学習与研究会[C].白帝社, 1999.

上一篇:系统惯量下一篇:SD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