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外来词的吸收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

2024-07-01

谈外来词的吸收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精选7篇)

谈外来词的吸收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 篇1

谈外来词的吸收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

外来词是语言交流中的必然现象,是文化接触语言发展的产物.近几十年来,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以及社会集团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使语言接触、语言之间相互影响的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关于语言接触的课题因此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语言课题.汉语作为一种有生命力的`语言,吸收接纳外来词,历史渊源流长,且带有本民族的特点.本文从外来词的界定入手,进而讨论外来词的吸收对现代汉语影响.

作 者:张军梅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29中学,重庆,400010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年,卷(期):2008“”(6)分类号:H1关键词:外来词 现代汉语

谈外来词的吸收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 篇2

一、外来词简介

外来词也是融入到我们生活中的一种语言, 外来词也可以称作是借词, 因为它不是本民族语言, 是从其它民族语言中吸收过来的词, 它是与不同风情、文化之间交往时不可避免的要用到的一种工具。外来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解释, 在各个地方,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文化的习惯不同, 在其译介和使用过程中, 将受到当地人们古老的文化心理的制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沟通的桥梁,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会在语言中最活跃的成份——词汇上体现出来, 这是大家不用质疑的, 词汇是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系统, 它一方面是通过内部创造, 逐渐使自己变得日益丰富起来, 但同时它又不断地吸收其他民族的语言词汇, 也就是人们日常所说的借用别的文化语言来扩充自己, 这是丰富词汇的重要手段, 也是一种普遍语言现象, 汉语也像如上所述的一样, 因为语言也像文化一样, 也是很难自给自足的。

二、外来词的吸收

1. 外来词被吸收的原因

外来词的来源各异, 人们使用的方式各样, 甚至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一样的翻译。这其中的原因:

首先是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完善让人们的外语水平不断提高。在新的制度下, 凡是上学的小学生都起码会一种外语, 当然, 英语是小学生必学的科目。但凡上过学的, 基本上都接触过外语, 都能借住字典阅读一般性的文章, 对外能做一般性的交流,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

其次, 基于简约的原则,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 要求人们长话短说, 人们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而外语中的大量缩略语正好适应这种需要, 而且更加精炼和诙谐。如:MTV、VCD、DVD、UFO、ISO、DOS等, 都是大家所熟悉的缩略词, 也是大家愿意欣然接受的词语。

2. 汉语中吸收外来词的方法

汉语中吸收外来词的方法很多, 而且外来词的来源也是各不相同, 下面以各个不同形式的外来词为例谈谈吸收外来词的方法:

(1) 音译:直接按照原来的语言词汇的发音转换成汉语词汇。像汉语翻译规则规定对于传统上非汉字国家的地理名称、人名按照意译直接翻译:如斯里兰卡国 (Sri Lanka) 、美国“纽约” (New York) 、原苏联领袖“斯大林” (Сталин) 、“沙发” (Sofa) 等都是这种情况。

(2) 音译+意译:比如马克思主义 (Marxism) , “卡片” (card)

(3) 直接借用书写形式:第一种情况是, 只借用书写形式不借用读音:典型的是日借词, 如我们经常提到的“场合”“积极”“劳动”等等都是从日语借用过来的。还有一种情况是, 既借用书写形式又借读音:主要是汉语外来字母词, 如CPI、WTO、ECFA。

由以上举例可以看出, 当代汉语吸收外来词的方式更多、更灵活, 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 并使其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满足了表达和交际的需要。

三、外来词的吸收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 全球化是我们的大背景, 有人说汉语应当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这样才是保障我们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保障, 所以很多人提议反对拉丁字母化。此外, 稍微开放一些认识则表示, 若想引入外来词, 那该如何将外来词引入汉语中、关于简体字的问题, 则考虑到是否需要回归繁体字、现在对于英语的要求来说, 我们是否过分重视英语而忽略汉语教育、网络是影响我们生活最重要的媒介之一, 那网络流行语言是不是应该限制以及它们对汉语的影响等等, 各式各样的话题, 近年来不断引燃公共讨论, 让“汉语危机”这个雪球看上去越滚越大。的确这确实是外来词带给我们的影响, 总结有一下集中情况:

1. 某些旧词语的“复活”

旧词的重新利用或者以新的方式被引用, 这也成为汉语词汇变动中的一种景观。如:股份、股东、典当、股票、证券交易、炒买炒卖、通货膨胀等等纷纷启用, 老板、经理、董事长、经纪人、太太、小姐、保镖等等也一一复出。

2. 新造词语“洪波涌起”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文化水平当然也有提高, 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共同创作下, 大量新词语不时涌现, 其产生之多之快和流传之广之速实为前所未有。据于根元、刘一玲主编的《汉语新词语》编年本 (从1991年起始编) , 新词语以每年数百条乃至上千条的速度递增。

四、面对外来词的态度

上述也有很多观点, 文化背景不同, 对于外来语的态度也不一而足。很多人希望和要求筑牢“规范化”的堤岸来防范语词变异的新潮流。其实, 有变异才能发展, 要发展又需有规范。

总之, 外来词的引用是全球化的必然产物, 是与异国文化交流不可避免的现象, 外来词语的引进和吸收, 是国际交流的必然和需要, 是沟通的桥梁和必要基础, 就像我们所说的, 语言是很难自己自给自足的, 所以它也是丰富民族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面对外来词对我的种种影响之下, 我们在这个问题上, “恐洋”和“崇洋”都不对, 都要不得, 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让这些外来词真正的为我们所用。

参考文献

[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50/2003.

[2]孙常叙.汉语词汇[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56.

[3]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7.

[5]高名凯, 刘正琐.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1958.

[6]黄河清.汉语外来影响词[J].词库建设通讯 (香港) , 1995, (7)

[7]郑奠.谈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J].中国语文, 1958, (2) .

[8]丁证霖.选收外来词问题的探讨—从晚晴著作中选收外来词的体会[J].安徽大学学报, 1977, (3) .

浅谈外来词对汉语的影响 篇3

[关键词] 外来词 汉语 语言 影响

外来词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交往接触的结果。在汉语中,一般来说,是指在词义借自源语言中某词的前提下,语音形式也全部或部分借自该源语言词语,并在某种程度上汉语化了的词。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尤其是近几年来互联网飞速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外来的新事物、新技术、新概念不断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外来词也随之不断丰富和扩大。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文化现象,新外来词以数量巨大、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结构多样不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语言。

在日常生活中,外来词随处可见。如在饮食方面:肯德基(Kentucky)、麦当劳(McDonald’s)、自助餐(buffet)、土司(toast)、皮萨饼(pizza)。娱乐方面:迪斯科(disco)、派对(part)、桑拿(SPA)、嘻哈( hiphop)高尔夫球(golf)。还有商业领域的如POS机;气象领域的如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服装领域的如莱卡。也有像“PK”、“血拼(shopping)”一类的日常生活用语。普通百姓平时口头交际用语中不难发现,说“拜拜(bye bye)”的似乎比说“再见”的多,况且从幼儿时期就开始操练。年轻人见面看到对方穿着入时,一定会赞叹地说“哇塞(Wow),好酷(Cool英语表示好,棒)啊!”。90 年代以来,随着网络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外来字母词也进入快速增长期,网络方面出现的字母词如HTML、E-mail、DNS、IT 、IP地址,通信方面出现的字母词如GSM、GPRS、WAP、3G。其他领域字母词也不断出现,经济类的如WTO 、CEPA、CPI;军事类的如TMD、NMD;医药类的如 OTC;管理类的如EMBA、MPA。改革开放以来,专有名词方面也出现了不少新外来词,主要是国际知名品牌、跨国公司名等。国际知名品牌方面,汽车类的如法拉利、兰博基尼、宾利;服装类的如纪梵希、阿玛尼、LV;跨国公司名称方面如诺基亚、三星、LG、家乐福、沃尔玛。这类外来专有名词虽然一般不被普通词汇研究者纳入研究范畴,也不被普通语文词典收入,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却不容忽视。国内不少公司名、品牌名也开始采用类似外来词形式,如海尔(Haier)、TCL、乐百氏(Robust)、纳爱斯(Nice)。由此可见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接触和使用外来词汇。毫不夸张地说,外来词语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汉语对外来词的吸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早在先秦两汉时期,汉民族就与周边少数民族及中亚西亚诸部族有过密切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这一时期的外来词随着它们所指的外来物经由“丝绸之路”等渠道进入中原而进入汉语,如:“葡萄”、“菠菜”、“西瓜”、“胡桃”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传入,汉民族在文化和语言上深受印度文化和语言的影响。这一时期汉语从梵语吸收了大量反映佛教思想、文化及文物制度的词语,如:“菩萨”、“袈裟”、“阿弥佛陀”、“涅磐”、“浮图”等。通过鸦片战争,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用大炮轰开了封建中国大门,汉民族开始与欧美大陆有了经济、贸易、科技等方面的交往,至此之后开始大规模借用外来词。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留学在外的仁人志士,不断将西方文化引进中国,翻译了大量西方文学作品。大量的新事物、新概念由西方传入东方,给中华文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给汉语带来大量前所未有的新鲜词汇。同时,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也更为广泛、频繁。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仅一百年的时间,汉语吸收外来词的速度、数量、广度等远远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

自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和语言的渗透广度和深度是历史上空前的。归纳起来外来词进入汉语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五种:

(一)音译:即按照外语词的发音找到相对应的汉语词来表示,这种用于译音的汉字不再具有其自身原来的意义,而只保留其语音和书写的形式,如:坦克(tank)、沙发(sofa)、卡通(cartoon)、幽默(humor)、逻辑(logic)、罗曼蒂克(romantic)、麦克风(microphone)、香波(shampoo)。

(二)音译兼意译:用汉语里意义相近、发音类似的词或文字去翻译外语词。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复合外来词,一部分音节来自音译,一部分音节采取意译,如因特网(internet)、俱乐部(club)、模特儿(model)、冰激凌(ice-cream)、可口可乐(coca cola)、香槟(champagne)、浪漫主义(romanticism)、多媒体(multi-media)。

(三)音译加意译:在音译过来的外来词后面添加一个表示事物类别的成分,用于指明该词语所代表的事物属何类,如:啤酒(beer)、探戈舞(tango)、逻辑学(logic)、保龄球(bowling)、酒吧(bar)、桑拿浴(sauna)、雪茄烟(cigar)。

(四)仿译:又称借译,就是按照外来词的形态结构和构词原理,将其逐字直译过来,如:马力(horse-power)、汽船(steam-boat)、篮球(basket-ball)、超人(superman)、热线(hot line)、冷战(cold war )、超级明星(superstar)、热狗(hot dog)等。

(五)英文字母附加汉字:即英文和字母相结合,一部分是字母,一部分是汉字,通常字母在前。如:CT检查、BP机、IC卡、SOS儿童村、T恤衫。

文化传播是一种语言、文化的互动现象。世界上各种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需要相互接触、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而汉语与外族语的这种相互接触、相互融合对促进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及与其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间语言文化的 交流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外来词语的引入和增加, 扩充了汉字文化的内涵,使汉字的蕴含更丰富。汉语外来词,不仅是被汉民族语言借用的语言工具,而且同时具有外来文化“使节” 的身份,除了对外来事物概念本身进行描述外,它还负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引进的外来词不仅在数量上扩充了汉字词汇,而且使汉字对世界万物的描述更为准确,更为全面。

(二)外来语的引入,一定程度上还简化了汉语的表达,改善了汉语对某些事物冗长的表达方式,避免累赘。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更需要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方式。如用中巴代替中型公共汽车、用的士代替出租汽车, “打的”和“坐出租汽车”比起来应更方便实用。这种使用外来词来达到使语言简明扼要的现象正出现日益增多的趋势。

(三)引进外来词在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经济来往起到了重要作用。文字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文化、思想交流的媒介。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外文化多渠道、多层次的交流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外来词在这些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们对促进我国现代科技、政治、经济等与国外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引进外来词在促进各国文化交流、经济来往的基础上,还促进了全世界和谐发展。全世界如同一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方便,整个地球就像一个家庭。既然是一家人,交流起来就应该更方便、更随意,这样,外来词的引进就成了一个必然趋势。

毋庸置疑,汉语外来词对汉语言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促进中外语言文化交流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它们的引入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影响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之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走在潮流前端,自然就对外来事物更感兴趣,从而对传统文明文化渐渐疏远、忽略。喜欢吃肯德基(Kentucky)、麦当劳(McDonald’s),喝的要是可口可乐(Coca-Cola)和雪碧(Sprite),最爱穿的是牛仔裤(Jeans)和迷你裙(miniskirt),过生日要举办派对(part),见面打招呼要说“Hello”。电视节目中主持人也会经常脱口而出“PK”和“给大家一个surprise!”青少年处在学习知识的阶段,过多的西化语言会弱化传统文化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语言是国家的代表,是民族身份的象征,只有纯正的母语文化才从传承发展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才能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其次,外文字母和汉字的“混血”,影响到普通话的普及和规范,对汉语言的统一有一定的阻碍。外文字母和汉字混合的“混血词”,如“T 恤衫”“, 卡拉OK”、“γ射线”等词的出现和使用,使得在文章中的文字不仅有方块汉字,而且有外文字母,在读音中不仅有汉语语音,而且混杂有外来语音。虽然满足中外文化全方位交流的需要,但是,这种来者不拒的“接受”对汉语构词形式和语音系统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地域辽阔,方言繁多,而“中英结合”的个性混合语言不断膨胀,势必会影响到汉语言的规范统一,会影响到各民族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语言总是在不断发展创新的,因为产生和使用它的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创新的。外来词,作为汉语不断发展的新生力量之一,在汉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汉语吸收外来词有利有弊,而我们应该端正态度,积极促进它有利的一面,克服不利影响,保障汉民族语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邢福义.文化语言学 [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1991.

[2]顾加祖.语言与文化[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3]王国安、王小曼.汉语词语的文化透视[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3.

谈外来词的吸收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 篇4

同义词对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以《世说新语》中的同义词为例

同义词是汉语词汇的一种重要现象,通过对它的.研究,我们可以看清楚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内在原因.<世说新语>处于汉语词汇复音化的重要时期,由<世说新语>中的同义词去看同义词对整个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具有更大的代表性.

作 者:高钰京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7刊 名:边疆经济与文化英文刊名: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年,卷(期):2008“”(7)分类号:H136.2关键词:同义词 复音化 语义分割

英语外来语对汉语的影响 篇5

纵观汉语发展主要经历了三次大的高潮:第一次高潮在出现在汉唐时期, 主要是在张骞打通西域丝绸之路之后和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后, 从西域的语言中我们吸收了诸如“葡萄”“骆驼”等西域外来词;从佛教语言中吸收了“尼姑”“和尚”“菩萨”等佛教外来词。第二次高潮是则是在鸦片战争之后, 西方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的同时, 也把列强使用的语言带到了中国, 此时汉语从英语吸收了“坦克”“沙发”“吉普车”等词汇;从日语中吸收了“组织”“纪律”“方针”等词汇。第三次高潮则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 我们可以粗浅的认为这次高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 也正是我们所处的时代。

尽管我们吸收了世界上很多语言的词汇, 但是第三次吸收外来语的高潮对汉语言的影响是最深远的, 冲击也是最大的。而第三次的汉语语言的变迁, 主要受英语影响。

一英语外来语大量进入汉语的原因

1. 英语自身强大的影响力

目前,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和地区最广的语言, 它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一语言, 是马耳他、巴基斯坦等27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二语言。英语是全球教育领域的主要语言, 全球排名前20的大学基本都是位于英国或美国的高等院校。英语还是联合国的官方语言和工作语言, 也是国际贸易、国际旅游、国际司法、国际会议、国际航空和航海等场合和情境下使用最多的语言。因此, 毫无疑问, 英语是人类历史上传播最广泛的语言, 也当今最具活力的语言, 借鉴和使用英语的机会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多得多, 我国也不例外。

2. 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

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 大量的英语语汇进入到汉语当中, 被人们逐渐认知、熟悉, 并加以接受。现如今即便没学过英语的人也大都知道WTO指的是世界贸易组织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 GDP指的是国内生产总值 (Gross Domestic Product) , 尽管未必能说出它们的全称, 但这六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几乎无人不知, 无人不晓。

中国在与世界交流发展的过程中, 也充分意识得到了英语的重要性, 对英语给予了相当的重视。教育部规定英语为中学甚至一度规定为小学的必修课, 一直到大学本科毕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入学考试都把英语作为必考科目。我国的酒店行业, 旅游业也都把英语作为员工的必要技能之一。此外, 随着各种外资、合资和外贸企业在我国各地遍地开花, 这些企业招聘的最基本条件就是必须具备熟练使用英语的能力。因此社会上有大批的人在终身学习、运用英语。正是这种全社会对英语学习的重视及全民参与英语学习和教育的热情, 为英语外来语进入汉语提供了机会。

3. 文化失衡的结果

语言本身无高低贵贱之分, 它只是人们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 语言之间有相互借用的自由。但是, 在实际的沟通交流中, 各种文化之间的参与又是不平等的, 也就是说有的语言使用面广或使用的人群多, 人们参与文化的程度也必然深得多。同时, 社会经济发展的失衡也会造成文化的失衡, 这也是文化显现出强势和弱势的主要原因。比较明显的一个实例就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 打开国门, 大量吸收西方文化, 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在与西方尤其是英、美紧密合作以后, 日语中吸收了大量的英语外来语, 意译了大批外来词, 曾一度在国内引起了很多的讨论, 也引起了国内一些保守人士的不满。

二英语外来语对我国汉语的影响

1. 英语外来语对我国汉语的积极影响

第一, 英文外来词最大的益处是丰富了汉语语言。汉语在吸收外来语的过程中, 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形式, 音译、音译加表意、音译与意译结合、直接借用四种主要形式。这些外来语使汉语更加简洁、活泼、生动, 同时富有异域风情和时尚气息, 是我国科学文化和大众文化同国际先进文化接轨的重要桥梁。没有语言的及时更新和融合, 就没有科学文化的欣欣向荣。

第二, 加速了我国与世界文化融合的步伐。外来词无疑有利于加速信息传播的速度, 也有利于加速知识更新的步伐。例如, 20世纪90年代末, 英国在全球首次通过无性繁殖手段 (clone) 成功地培育了一只绵羊。因为当时在汉语中没有意义完全对应的词汇, 只能根据英语的发音音译了一个新词“克隆”。通过该词的创造, 国人很快熟悉和了解了这一世界先进生物技术的发展状况, 且人们在面对“克隆猪”“克隆牛”等新兴事物时, 能够很快地理解、融入。如今的地球就是一个“地球村”, 世界各地出现的新事物层出不穷, 覆盖全球的电脑网络系统又使新事物迅速得以传播,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积极引进外来语能够使我们的语言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当然语言本身也会面临着日渐趋同, 互相传播、互相渗透、互相借鉴的发展轨道。

2. 英语外来语对我国汉语的消极影响

第一, 给汉语带来一定的混乱。英语外来语带来的并非都是积极影响, 也有消极的一面。德国学者Cellard认为“一国人民接受异族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在限度之内, 对双方都有好处……超过了限度, 接受国人民会群起反对”。外来语的泛滥和过度使用肯定会给汉语带来一定的混乱。我们常见到这种现象:老年人听不懂年轻人嘴里的“猫”“鼠”“哥”“姐”的含义是什么了;家长已经听不懂孩子们的“BTW” (顺便说一下) 、“BMW” (别摸我) 是什么东西了。现在, 有大量的夹杂英文的奇怪话充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 这引起一些学者的担心也不无道理。如果任我们的汉语这样混乱地发展下去, 那么多年后我们口中的汉语就是半汉半英的杂交语言, 又何谈汉语言文化的传承、发扬、光大。

第二, 影响汉语的语言体系。英语外来语的过度异化使用会影响、改变汉语的语法结构进而影响汉语的语法体系。如不加以限制, 汉语将逐步失去其本来面目, 失去纯洁性而变成半英文、半字母、半汉字的情况。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两种不同的语系。英语属于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支,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二者的语法结构和语序有很大差异, 如, 我先走。英语的说法是“I’ll go first”逐次翻译成汉语就是“我走先”。再比如说“say no to smoking”, “对烟草说不”;“you know it”, “你懂的”。这些被英语改变的句式有巨大的影响力, 已经变成了一些时尚人士的口头禅, 甚至还出现在媒体和影视作品中, 引起更多人的模仿使用。

第三, 英文外来语的泛滥也会对大众的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产生不利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社会生活的工具, 也是人们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媒介。英语外来语对汉语的冲击一方面折射出西方发达的物质文明对我国的影响。另一方面, 这种大量引进的现象也折射出英语国家的文化对汉语文化的悄然渗透, 它带来的是西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这种文化和思维方式的渗透是不动声色、悄然进行的。尤其对成长中的青少年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形成有巨大影响。目前, 这种影响力已经开始显现, 有很多人开始审视两种文化的差异, 甚至有些人认为我们是落后的文化, 这种消极影响, 势必会使他们产生求新、求异、求变的心理, 比如远离传统、向往自由等。

三结论

英语外来语对汉语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否已经泛滥到了非清洁不可的地步。我国国内的政界、语言学界尚无定论。但有一点毋庸置疑, 遵循语言的发展规律, 顺其自然是符合汉语的发展趋势的, 我们没必要也不可能将所有的外来词铲除干净, 如果有人提出在汉语中铲除一切字母, 或不准使用英语句式, 也只能说明其在对外交流方面的封闭保守和缺乏自信。为了方便而借用外来语能够极大丰富借入语的词库, 并且使话语更为形象生动。但放着简单易懂的现成的汉语词不用而刻意追求形式上的“西式”或“洋化”, 也是断然不可取的, 尤其是对新闻界和教育界而言。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及世界文化交流持续发酵升温, 社会的发展, 文化的融合势必会丰富、发展和演变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目前, 大量的英语词汇涌入汉语之中, 既丰富了汉语词汇, 但也造成了一定的混乱。语言的互借在文化交流的层面当属正常现象;而崇洋媚外, 对外来语的过度热衷则属非正常现象。

关键词:英语外来语,汉语,语言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勇先.英语发展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4:4~7

谈外来词的吸收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 篇6

【关键词】方言词;汉语普通话;影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疆域幅员辽阔,方言奇多。主要的北京普通话也吸收了八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北方言、闽南方言和粤方言。)的不少词语,这些方言之间的差别是相当大的。东南各省诸方言的次方言和土语间也很有分歧;但是使用人口约占说汉语的人口70%以上的北方方言,其内部分歧却不大,各地人彼此交谈可以听懂,或者说大体可以听得懂,不影响交流和沟通感情。

一般说来,方言间的区别首先表现在语音上面,当然,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在词汇方面也有一些差别。不但是一些一般词汇中的词不同,就是某些基本词汇中的词也可能不尽相同。例如,北京叫“小孩子”,“苏州叫”“小斡”,长沙叫 “细人子”,广州叫做“细佬哥”,宁夏南部山区叫“碎娃仔”;北京的“媳妇儿”,相当于苏州的“家小”,湖南、湖北的“堂客”和云南方言中的“婆娘”,陕西关中人则叫“婆姨”,陕南人又叫“媳子”;同样道理,同是一种块根植物,北京话称之为“白薯”,而在内蒙古的呼和浩特,河南洛阳人则称为“红薯”,成都称之为“红苕”,贵阳又叫做“番薯”,上海活叫“山芋”(注意:不是“土豆”)。另外,还有普通话中的“搞”“打牙祭”“垮”,都是从西南方言中借到的;“货色”“写字台”“垃圾”“瘪三”等是从浙沪方言中借来的的;“老伴儿”“奔头”“草包”是从东北方言中借来;“二流子”,是从陕北方言中借来的。又例如,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后台”“角色”“开场白”等本来是戏剧界的特殊用语。

下面是几个方言词融入普通话中的例子:

“瘪三”本来是浙沪话,用来称呼城市中没有正当职业,以乞讨或偷窃为生的无业游民,而他们的外形常是形容枯槁、骨瘦如柴、干瘪纤弱的。“瘪三”一词,现在已被用于汉语普通话中了。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中列举党八股的罪状,就有一条,曰:“语言无味,像个瘪三”。

“垃圾”最早源自上海的洋径滨英语“rubbish”的音译。现在出于环境净化美化的考虑,街头的垃圾箱筒已经销声匿迹,而代之以设施齐全、纤尘不漏、万无一失的集装箱压缩中转站了。但是过去北京管“垃圾”叫“脏土”。你常常可以在京城大小胡同口临街墙上看到这样的指令:“此处禁止倒脏土。”后来,“脏土”就被“垃圾”这个方言词所代替了。街上摆着一个个大铁箱,上面写着“垃圾箱”,而不写成“脏土箱”。这里“垃圾”比“脏土”涵盖的词义更加广泛一些。所以“垃圾”应解释为“包括了脏土和其他被扔掉的无用、破烂的东西”。这样,习惯成自然,“脏土”乃“垃圾”也。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搞”本来是西南方言,现在不但运用到普通话中,而且使用率很高,请看下面例子:

1.我们要把问题搞清楚,(“搞”相当于“弄”的意思)

2.这件事可不好搞。(“搞”相当于“办”的意思)

3.我搞了一个方案。(“搞”相当于“制订”的意思)

4.他是搞美术设计的。(“搞”相当于“从事”的意思)

5.现在不搞政治运动了。(“搞”相当于“开展、大规模进行”的意思)

6.中国不搞霸权主义。(“搞”相当于“奉行”“主张推行” 的意思)

7.小李最近搞了一个对象。(“搞”相当于“找到”之义)

8.清廉的官员可不能搞关系。(“搞”相当于“拉拢”的意思)

9.据说,伊拉克在搞生化物器。(“搞”相当于“制造,秘密研制”的意思)

10.外国人擅长搞事,而中国人善于搞人。(“搞”相当于“做”;“搞”相当于“整、算计、迫害”之义)

11.目前,新疆东突恐怖分子又在搞新的流血事件。(“搞”相当于“策划”“策动”的意思)

12.沈阳慕绥新案发前搞过百余名女性。(“搞”,相当于“淫秽”,有“以不正当手段谋求不正当男女关系”之义)

13.搞笑是赵本山的拿手好戏。(“搞”相当于“逗人……;诱人……”)

“搞”一词可以代替不同的动词,随着不同的语言环境而有不同的意义。到今天,它已经成为普通话中使用范围最广泛的动词了。这个“搞”字,常常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说“搞服装的”,就比说“从事服饰专业工作”来得更口语化,而且音节也少了几个,更简洁明了。

当然,在行文当中,对于词语的表达法,应该是具有多样性才具有丰富性。如果什么动词都一味地用“搞”字,既污染了汉语,也有损于汉语言表义的选择性和表达的灵活性原则。

不过,方言词也不能滥用。有些过于生疏的词,或者会引起歧义,或者缺乏表现力,要么普通话里已经有了相应的词语,就不必要再使用方言了。例如:侯宝林先生的相声《戏曲与方言》中言及他到上海理发,美容师问他“侬汰头勿汰?”并说要“统通汰了”,着实吓了他一跳。他当初不知道沪上人家说“汰头”就是“洗头”的意思。所以,像这样的方言词,若不加选择地随便用到自己的文章中的话,也会造成误解,产生误会,进而影响感情的交流和信息的沟通的。

参考文献

[1] 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M].中华书局,1999(05) .

[2]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M].人民出版社,1953.

[3] 斯大林.给同志们的回答[M]人民出版社,1953.

[4] 吴宗渊.也谈异语[J].语言文字学,1984(04) .

[5] 吴宗渊.也谈异语[J].语言文字学, 1985(06).

[6] 吴宗渊.也谈异语[J].语言文字学, 1986(04).

谈当代汉语外来词的借用与创新 篇7

关键词:当代汉语外来词借用创新

外来词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有活力的语言都不会拒绝也不可能拒绝借用吸收外来词,因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社会交际需要和实践的产物,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孤立、静止地存在的,而是不断创新,发展的。这就需要从其他语言中不断吸取新的东西,丰富自己,同样我们的汉语也是如此。纵观我们的汉语发展史,从汉唐的“佛”“禅”到“五四”时期的“民主、科学”,从衣食住行到科教文卫,可以说汉语借用外来词的现象时时处处伴随着汉语历史的发展。汉语也正是不断从其他国家民族语言中汲取养分滋养自身,才使汉语中形成了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外来词体系。

外来词又叫借词“是指一种语言从别种语言中吸收进来的词语”。关于外来词的界定在我国语言学界历来存在争议,分歧主要集中在意译词是否归为外来词的问题。笔者认为广义的外来词应包括意译。

一、汉语中日益增多的外来词借用现象

如今,打开电视就看到CCTV(中央电视台),打开电脑便就是QQ、e-mail、江南 style。走进商场,也是满眼的可口可乐(Cocacola),巧克力(chocolate),漫步校园更是Byebye!摆个pose!“酷”毙了!

对汉语中外来词(此主要针对英语借词来说)的分类。语言学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但总体看来都是从音形义三个方面把外来词分:

1.意译词这类词借用了原词的意义,但是用汉语的语素,按照汉语的组合规则组合而成。同汉语本词一样,词义从字面即可推得。我们很难看出英语原词的痕迹,如:软着路(softlanding)激光(laser)等等。

2.音譯词是直接由发音而翻译来的词,根据借音情况的不同,又细分为纯音译、谐音带表意和音译加类名三种形式:

纯音译 如:克隆(clone)把原外语词的音和意整体借用。

谐音带表意的如奔驰(benz)可口可乐(cocacola)这类词生动形象,体现了翻译者的智慧,也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汉民族用词的习惯,容易接受。

音译加类名 如:因特网(Internet)艾滋病(AIDS)这类词在音译后加上了表示意义的汉语语素,所以在理解上更容易些,这也是汉语外来词在借用时力图使之汉化的表现。

3.字母词这类词是直接借用英文原形词或原形缩略语或英文字母与汉字组成的混合词。如:NBA WTO MTV AA制等等。

以前音译词相对较少,我们提倡意译。在语言学界以意译为最好的形式已基本达成共识,意译词简单易懂,容易记忆,易为群众接受,这一点从传统的对外来词的吸收情况已得到证实。如现在我们常用的“世界、地狱”,从“大哥大”到现在的“手机”等等无不证明了这一点。但从目前形势看音译词和字母词正逐渐受宠,且呈急剧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商务印书馆去年出版的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录“NBA”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对于这一现象有些人也表示担忧。

目前,大量外来词借用外文词语字母,而且经常“拿来”一些外文句子,呈现出来的这些新特点,的确使汉语系统出现了一些冲破标准汉语规范的语言变异现象,这些现象不管是好是坏,无论你接受也罢,不接受也罢,它们毕竟真实的存在着,如字母词,人们生活中必须同它们打交道,这已经是个无法回避的现实。笔者认为不必急于扼制它,只要有利于语言生活的丰富和健康发展,我们都应该勇敢“拿来”大胆借用。

值得探讨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新事物新概念的不断涌现,尤其是一些科技、经贸等的概念术语翻译定名困难与落后,如前面提到的“TOP KTV 卡拉OK”或者即使汉译有的拖沓冗长,不易交流,不如外文形式如WTO(世界贸易租织)DVD(数字式激光视盘)等。客观上说这也是符合语言经济节省原则的。另外,英语作为国际强势语言对汉语的冲击,我国“英语热”势头持续高涨。如一些公司白领、文艺工作者,大学生等特定人群,外语水平较高,流动性大,思想观念比较开放,求知求新求趣的心理较强,还有些特定领域如科技、商贸、传媒等为了更好的交流传播学习,达到不同风格色彩要求。正因如此使字母词有了在汉语中使用的社会基础。笔者反对把这些现象贬为“崇洋媚外、刻意追求洋味”因为无论是口语中外来词还是书面语上的字母词,更多的是一种人们交际、表达的相对客观的需要,正如有人在说“Byebye!”之前并未考虑它比“再见”更带洋味、更能体现自己的高素质,而更多的已成为一种自然习惯的流露。可见是多种因素共同造就了汉语中夹杂字母词的现状,我们应用开放、发展的眼光看待外来词的借用。

总之,外来词的借用,体现了语言文化的融合,是各民族间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世界上没有一种自给自足的语言”(美萨皮尔)英语更是大量借助了外来语,可以说英语是最不纯洁的语言,但却是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语言。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吸收外来词是我们汉语富有生机的表现,也是我们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当然,这些借用的外来词,能否经得住我们大众及时间的检验或在我们的汉语使用中站稳脚跟,从而“变优势为模式”这就是语言的创新和规范的问题了。

二、外来词的借用推动了汉语创新

创新,简单地说就是抛开旧的迎接新的。前面我们谈到的汉语中大量外来词的借用、吸收,如:激光(laser)蜜月( honey moon)等等就是语言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从语言不同层面看,语言创新大体可分为:词汇创新、语义创新、语法创新。其中词汇创新往往以极其活跃的形式处于语言创新的前沿地带,特别是当代汉语中新词新语以极快的速度扩大与传播,已成为语言创新进程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其中外来词是较被人们关注的一方面,可以说外来词的借用推动了当代汉语的创新,并突出的表现为使汉语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语素化、词缀化、拉丁字母化等现象(郭鸿杰、周国强2002)。

1.语素化是外来词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的动态形式,且成为构造新词的方法之一,并表现出能产性。如由英语“ bus”音译来的“巴士”中的“巴”音节,现在已能组合出“大巴、中巴、小巴”,由“的士”派生出“打的、面的、飞的、的哥、的姐”,

2.词缀化尽管汉语在历史上存在某些词缀现象,但是在英语的影响下,现在汉语中词缀化的倾向更加明显,同时这也符合汉语自身发展的需要,从而加速了汉语词缀化的过程。并且对此郭鸿杰(2002)以“们”为例作了详细的论述。“们” 在古代只适用于指人名词和人称代词,而不适用于一般非指人的名词,而现在“们”在非指人名词后大量出现。

上一篇:潇洒下一篇:小学生校园心理剧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