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人口劳动就业管理工作的思考(共9篇)
外来人口劳动就业管理工作的思考 篇1
为创建 “平安江苏”、“平安建邺”,贯彻区委、区政府关于在全区各项工作中做品牌、争第一、创优先的施政要求,使劳动就业管理工作有利于全区经济发展,有利于河西大开发、大建设,有利于社会稳定,创建安全城区的需要,进一步巩固我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区”的成果,创建最佳外来人员居住地、最佳外来人口管理服务站的工作,我个人想就外来人员劳动就业管理工作谈几点看法。
1、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随着河西大开发工作的拉开,我区外来人口不断增多,到2003年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已达成10万余人,这对建设繁荣新城区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给社会治安、城市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特别是对我区如何保持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区的成果,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要求全区各职能部门,各街道必须从全区一盘棋的高度落实抓好外来人口管理工作,实施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把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纳入本单位工作的整体规划和考核中,做到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具体工作有人干,区委区政府在全区工作中把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量化到各局、各街道,签订目标责任书,做到责任明确,措施到位。
2、分工明确,落实管理职责。区劳动局在外来人员劳动就业管理工作中应起着重要的领导作用,对全区各街道、各用人单位,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发挥劳动监察和各街道劳动保障站的基层管理作用,各街道劳动保障站负责用人单位发证、合同签证的监督、服务作用,各街道对外来人员做到分片负责,流管站负责查验证件。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人抓、抓的住,有人管,管的实,并积极的做好接待投诉工作,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3、优质服务,规范管理行为。实施长效管理与优质服务相结合,充分利用各街道流管站和劳动保障所这一常设阵地,对外来人员劳动就业工作进行切实有效的管理,主动上门查验证件,登记造册,并做好台帐,使流动人口劳动就业证发证率达到上级要求。
4、加大培训,搞好队伍建设。区流管办要配合各街道抓好流动人口管理人员的工作,继续加大对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协管员队伍的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和专项工作的指导,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做到依法管理,规范操作,文明执法,热情服务。
外来人口劳动就业管理工作的思考 篇2
一、外来劳动力的构成分析
外来劳动力成为企业生产的主力军, 比例越来越增加, 年龄大多是16岁到35岁, 其中, 18-22岁的占据大多数, 文化层次参差不齐, 不同地区文化差异不一样, 大多处在婚前就业阶段, 因此不够稳定。
二、外来劳动力的稳定性分析
外来劳动力由亲缘组合、人缘组合和地缘组合形成各种组合, 人员组合的稳定性思维、利益和文化等稳定性差, 要分析外来劳动力的类型, 支持企业长期用工, 起到指导企业作用, 所以外来劳动力可以分为落户型、创业型、候鸟型、归宿型、空虚型和自卑型六种。
三、外来劳动力就业类型分析
1、饥渴型
外来劳动力从交通不便、贫瘠的地方出来, 思想纯朴, 长期封闭的生活, 让他们见识少, 世俗观念强, 受到开拓进取观念的影响, 想要脱贫, 纷纷响应出来, 到城市拓展, 这些劳动力文化层次偏低, 思想迟缓, 性格内向, 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反应茫然, 遵守规定, 先入为主的思想主导自己, 会执行力强, 工作吃苦耐劳, 一心想加班加点多赚钱。
2、现实型
这来外来劳动力来自富裕的省份, 思想活跃, 适应能力快, 以地区群落为主, 前后呼应, 重视赚钱, 吃苦又享乐, 生活过得有滋味。这来劳动力文化层次中等, 接受新事物快, 短期对管理模式就适应, 思路清晰, 这些劳动力在企业影响大, 企业要掌握这些劳动力的动向, 展开企业经营活动, 可能成为企业生产的表率力量, 为企业赏识提拔, 也可能带刺, 违法等阻碍企业生产。
3、体验型
这些劳动力来自城镇居民, 家庭条件好, 不少父母经常接济零用, 打工的目的是开拓眼界, 认识社会, 充实人生。这类劳动力文化层次不一致, 思想有起伏波动, 很不稳定, 工作不能吃苦, 经常请假迟到, 是企业劳动力人中最难处理和安排的。
四、外来劳动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因为薪资、待遇和身份和正式员工有着差别, 这类劳动力心理不平衡, 加上劳动流动性差, 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不高, 如果不合理引导就会造成企业内部人际紧张, 让劳动力产生挫折感, 压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提高劳动力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可以这样行动。
1、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创造浓郁团结氛围
为了让外来劳动力融入企业, 要加强劳动力和员工的教育, 集体创造浓郁的氛围。首先, 要加强外来劳动力的思想教育, 重视从集体利益出发, 以大局为重, 正确处理员工和企业依存的关系, 针对外来劳动力思想问题, 进行及时沟通, 解除心理不平衡, 创造爱岗敬业的劳动力队伍。其次, 要对员工进行正确思想引导, 加强团结, 尊重员工, 帮助劳动力共同成长, 形成相互支持一起努力的力量, 同时采取措施, 减少劳动力的工作压力, 帮助解决困难, 让他们感到受到重视和关注, 增加和劳动力的感情。
2、提高劳动力的薪资水平, 维护劳动力的合法权益
因为用工身份差别, 劳动力薪资水平低, 就会有挫折感, 企业要建立透明的绩效考核制度和薪资激励机制等措施, 提高劳动力的绩效工资, 增加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按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 为外来劳动力办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等, 让他们获得企业的认可和尊重。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创立劳动力奖励基金和帮助基金, 让劳动力感受到企业的关心, 提高劳动力的团结合作的力量。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制定有效措施, 切实保证劳动力在劳动工资、劳动安全卫生和生产和生活条件上受到法律的合法保护, 权益不受到伤害。另外, 企业要严格按照上级的精神要求, 吸收劳动力参加工会组织, 听取反映劳动力的意见, 并积极主动关心劳动力的工作和生活, 让劳动力将自己当成企业的一员, 重视将个人的利益和企业的前途、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考虑问题。
3、加强劳动力职业培训, 认可劳动力职业技能
针对企业的需要和劳动力的情况, 企业要加强各种业务培训, 不断提高劳动力的技术业务素质, 让劳动力有特长, 提高劳动力的信心, 增加劳动力的忠诚度, 重视为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打好基础。企业要激发劳动力的工作积极性, 重视对实行技能鉴定的劳动力发放技能补贴。对优秀的劳动力可以用奖励和用工身份转变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 充分考虑到劳动力的忠诚度和工作热情, 企业要制定劳动力职业生涯发展策划, 并建立发展机制, 重视给长期表现好的员工加薪, 让其升为管理者, 重视提高职业技能, 促进劳动力对企业产生感情。
首都人口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首都人口工作;特征;主要考验;实践
中图分类号:C9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14)01-0124-04
人口问题是关系首都永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人口因素与首都发展的各个方面既普遍联系、深刻影响又相互制约。当前首都发展体现出的五个方面阶段性特征,为人口工作提供了新的视野,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促使人口工作者对人口工作进行新的思考。
一、创新思路。进一步研究人口及首都人口工作的特征
1.人口两重性特征构成了人口工作面对的基本矛盾
人口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经济社会的发展又最终服务于人;人口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既是管理对象,又是服务对象。这种两重性的特征,使得人口在城市运行当中具有两个相反角色、两种不同的要求并相互博弈。这是人口工作需要处理的最基本矛盾。因此,在人口工作当中需要宏观着眼、微观人手,并使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去寻找平衡点;需要政府部门在人口工作的政策目标确定、政策手段选择上要科学把握合理的度;也需要根据管理和服务要求的不同对人口进行分类服务和管理。
2.人口阶段性特征支撑了现阶段开展人口工作的必要性
从长期来看,人口的出生、迁移、结构、素质等问题最终应当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由个人自主决定而形成,人口两重性的矛盾也只有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解决。推动人口均衡化的工作不是从一开始就有,也不会贯穿社会主要现代化建设的始终,主要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不断转变的阶段发挥作用,因此,人口工作具有的阶段性特征,是现阶段推动人口均衡化工作的时间背景。这就要求人口工作一方面要把人口的计划作为所有计划的最前端,去把握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均衡点;另一方面要积极完善市场经济环境,利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资源,在人口管理中实现政府基本管理和社会管理、市场调节、个人自我管理相结合.在人口服务中实现政府基本服务与市场、社会提供的服务相结合。
3.首都人口的开放性特征是首都人口工作的最大市情
北京是国家首都和中心城市,具有强大的人口吸引力。在地区发展不均衡、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作为全国人口主要输入地的开放式人口的服务管理是首都人口工作的地域特征,是首都人口工作的最大市情。
从存量上看,目前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近2100万,再加上300万左右来出差开会旅游的人口①,实有人口中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比初步估算为1.2:1。从增量上看,自2007年以来,户籍人口年均机械增长11.3万,流动人口年均增长超过40万。开放式人口的特征明显。
开放式人口的特征决定了首都人口具有独特的工作任务。从根本上来说,一国的人口工作主要是封闭人口的工作。国家层面主导的人口自身均衡的问题,包括计划生育、性别比失衡、老龄化等问题在开放式人口中都可以通过人口的迁移政策予以调节。因此,首都人口工作要更加关注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外部均衡,更加关注人口的服务管理,把国内“移民”的服务管理问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开放式人口的特征决定了首都人口在城市发展中具有不同地位。人口在国家发展当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但在北京,人口问题是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后果出现的,而又反过来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实践前端要更加注重城市规划、产业发展、政策制定,在中端更加注重人口的管理,在末端要更加注重人口的服务。
开放式人口的特征需要人口工作具有更加坚实的工作基础。传统人口的理论和数据不能适应开放式人口管理的要求,要从更广阔的经济社会视野来看待人口工作,要从城市运行的实际深入研究人口服务管理,要从更大范围和更多方式来收集、整理、集成人口数据。
二、去粗存精。进一步分析首都人口工作的主要考验
简单地判断首都人口过载,以及将首都交通拥堵、公共服务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简单归结于人口,既在理论上得不到完整的解释,也经不起实践的考验。北京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承载力在一定条件下仍有余量;交通拥堵与产业分布、职住分离、交通建设管理更具相关性;公共服务资源紧张既有服务的结构问题,也有地区性公共服务产品提供全国性服务的问题。此外人口自身均衡作为人口服务管理的问题仍需稳妥应对。
因此,深入分析首都人口工作的主要考验,是做好人口工作的第一步。找准问题才能有的放矢,避免放空炮、打空枪,综合考虑其重要性、合理性和可能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1.人口规模快速膨胀,人口压力加剧城市运行风险是北京人口发展的主要背景
近10年来,北京市常住人口每年大体增长60万人左右,2012年年末常住人口总量已达2069.3万人,交通拥堵、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转、环境恶化等“城市病”日益显现。庞大的人口规模,倍增了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压力,凸显了城市建设管理在理念、政策、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等方面深层次问题,加剧了城市运行的风险和脆弱性.对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并且愈加紧迫。
2.人口分布失衡,中心城区人口过度聚集是北京人口问题的突出表现
2012年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密度最高,为23758 A/平方公里。是城市功能拓展区的3倍,城市发展新区的22.9倍,生态涵养发展区的110倍。全市人口密度从城区向外围呈现同心圆衰减。占全市面积1/5的城六区,创造了全市经济总量的70%,聚集了全市60%的人口。同时,职住分离产生的大量通勤人口以及旅游人口,也进一步加剧了中心城区与其他市域人口分布的失衡。中心城区功能聚集和人口聚集已经成为北京人口问题的聚焦点和放大镜。
nlc202309042200
3。人口双重二元结构日渐显现,创新人口的服务管理是北京人口工作的主要内容
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除,城市内部二元结构已日益凸显。城乡和城市内部的双重二元结构,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府调控、人民生活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城市市民与农民、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需要实现在更高水平上的统分结合,户籍农业人口城市化、外来人口市民化、实有人口分类管理和差异化服务的任务十分艰巨。
总之,人口规模的快速膨胀使得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压力不断加大。人口服务管理的滞后不仅使得城市在应对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压力时面临市场失效、行政失能的困境,而且加剧了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难度;而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两方面协调发展的压力由于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失衡被主要传导于中心城区,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矛盾在中心城区激化和凸显。
三、整体推进。进一步拓展首都人口工作实践
围绕“摸清情况、守住底线、扩充容量、动态调节”整体推进首都人口工作,具体来说包括:建立人口数据体系和人口评估机制,监测、预测、评价人口状况,摸清情况;守住城市资源承载力和人口涌入数量供需两个底线;通过调整空间布局和加快交通建设扩充城市人口容量以及建立市场和行政两套人口动态调节体系。
1.建立人口数据体系,监测人口状况,为人口工作提供基础条件
深入、准确、全面、及时的人口数据是人口评估机制的支撑条件。应纳入瞬间人口和通勤人口数据,扩大数据采集面,提高数据集成效率,实现人口数据点、线、面相结合。收集“区域点”数据,对重点区域开展固定地点、固定时点的人口数据监测;收集“时间线”数据,按照时间序列,收集随时间线变化的人口数据;集成“整体面”数据,推动部门间人口信息的共享、比对和分析,全面反映北京市人口状况的基本面。同时,在数据收集方式上,实现实际发生数据、抽样估算数据、动态监测数据相结合。
2.建立人口评估制度,预测和评价人口状况,为重大决策提供依据
在人口数据体系的基础上,开展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的人口评估,对人口状况进行价值判断,把人口评估机制设计成为跟踪人口状况的“监测仪”、促进人口有序流人的“调节阀”、促进人口合理分布的“分流器”、促进人口服务管理提升的“粘合剂”。尤其是对于与户籍、居住证挂钩的人口服务管理排他性政策都应先评估后执行,为市政府重大决策提供依据和保障。
3.稳定城市承载力,守住城市运行资源底线
城市人口承载力主要限制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上,也可有条件地扩展到北京市很高比例要从外埠调入的电煤气油等资源上。要根据城市运行的实际,稳定关系城市正常运行的基础资源的供给和使用,定期评估特定资源的承载力和长、中、短期风险,制定相应规划和应急预案,守住城市运行的资源供应底线。
4.依法治违,用法律手段守住城市人口涌入底线
依法严厉打击违法建设、违法生产、违法经营、违法用工,使“拆违、打非、治非”工作常态化。出台相关政策限制外来人口低端创业,鼓励挤出的就业空间和创业空间由符合政策的常住人口填充。通过“房屋治违”,压缩城市非法居住空间;通过“市场治违”,净化市场环境,压缩非法就业创业空间,从整体上守住城市人口涌入底线。
5.调整空间布局,加快城市交通建设,为城市人口扩容
均衡化的人口分布对从整体上增加城市人口的容纳能力,促进人口服务管理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人口分布的均衡化与城市交通密切相关,城市交通大大增加了城市人口分布均衡化的弹性。要从产业和公共服务人手,重点分析总部经济、教育医疗服务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对五环内同心圆式人口分布的影响,科学规划,以功能疏解为重点,推动中心区减压。同时,大力发展城市交通建设,增强人口对公共资源、市场资源、文化资源的空间可及性,共同推动城市人口扩容。
6.推动稀缺公共资源“市场定价+政府补贴”,用市场手段调节人口
对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基本公共服务尽力而为地扩大覆盖范围,稀缺公共资源逐步建立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和区别对待的服务机制,对内公共化、对外市场化,引入市场定价,善用市场手段,还原市场调节,同时政府对符合相关要求的人口予以补贴,主动使用政府手段利用市场机制调节人口。稀缺资源应当包括土地资源、负载在土地资源之上的房屋资源和道路交通资源、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以及水电煤气等。
7.以居住证制度为平台,开展“国内移民”管理,用行政手段调节人口
精细化设计居住证制度,使居住证制度既有人口管理的刚性,又具备人口调节的弹性。要通过“管理推、服务引”,尽可能扩大居住证的实际覆盖人群,并通过服务管理对人口进行动态监控和调节;要以居住证制度为平台,建立人口的权利和义务之间的联系,建立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之间的联系,建立人口服务与管理之间的联系,建立宏观政策与个人行为之间的联系;要突出居住证制度在“国内移民”管理的核心和平台作用,与市场手段综合施治,组合调节,逐步形成分类合理、权责统一、以人为本、高效经济的人口服务管理局面。
外来人口劳动就业管理工作的思考 篇4
一、深刻认识我市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转移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收入的变化。在新时期,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农民的务工收入在纯收入中的所占比例日显重要,并呈现逐年加大的趋势。我们知道在80年代,我市农村劳务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非常小,近年来比重逐步扩大,2005年达到18.3%。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来源和主要渠道,这是农村劳务开发带来的第一个变化。
(二)观念的转变。这对于我们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输出一个农村劳动力,不但能带动其自身观念的转变,回乡后还可以带动其他农民观念的转变,进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面貌的改善。我们任何人都是经历了走出去这个关键的人生过程,农民也一样,通过走出去,了解市场信息,了解外面的世界,了解和学习一些好的东西和新的知识,转变了自身的观念,提高自己的素质。通过外出务工创业,对自己的家庭,所在和村社、乡镇,甚至某个地区都会起到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技能的提高。走出去的农民工都能够学习掌握1—2门生产技能或者生存技能,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才能真正锻炼人。生产实践当中带来人的进步,“劳动使人提高,劳动使人进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早观点的具体表现。所以外出务工对技能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从传统经济向集约经济转变,从单纯依靠手工劳动或体力劳动转变为依靠技能、依靠科技,这两种转变中人技能的提高是非常关键的。
(四)经济结构的更加协调。在今天上午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孙平市长作了重要讲话,特别是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营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工作,作了进一步指示和要求,我们要抓好落实。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劳动力转移给我们农村经济结构带来的新变化,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更加协调发展,加快了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通过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转移,带动了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这应该说是本质的变化。按传统农业的观念来说,农民就应该种地,就应该搞养殖业,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现代文明并不要求全部农民都来种地,将来的趋势是越来越少的农民来种地,越来越少的农民搞养殖业,其中大部分劳动力将从事二、三产业。随着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经济结构也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今天上午东区在交流发言中,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变化趋势。东区只有一个乡镇,由于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转移带动了它的加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城市化水平,城乡统筹工作走在其他区县的前面。关于推进农村劳务开发工作的认识,我想以上四个变化是因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转移引起的关键变化,也就是四个方面的突出作用,大家要把握住,把劳务开发工作真正做好。
二、切实把握农村劳动力转移当前面临的新机遇
第一个机遇是东部发达地区的民工短缺,给我市较大规模有组织输出带来了契机。从部分发达地区民工短缺可以看出,一方面是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效益的明显提高,对农民从事第一产业的吸引力增大;但是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现代城市发展离不开农民工这个生力军,迫切需要农村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出来,从事城市经济的二、三产业。而许多劳务输出起步早的省、市已很难组织较大规模的农民工外出务工,攀枝花仍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集中在传统的种养业,这给我们下一步输出农村劳动力带来了一个比较好的机遇。
第二个机遇就是冬旅会的召开。这是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这次省委、省政府把全省首届冬季旅发大会放在攀枝花召开,是对攀枝花的信任,也是攀枝花人民的期望。希望大家抓住冬旅会召开这个机遇,组织当地农民认真搞好服务业和第三产业,帮助农民出来挣大钱。各县区要把这件事情做为今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大事,抓紧落实。各地要认真研究如何围绕冬旅会的召开,该做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怎样把事情做好。
第三个机遇是我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给农民就地转移和务工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目前高速公路已经动工,去年米易县这方面的成绩也是比较大的,有大批的农民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务工,获得较好的收入。米易县委、县政府形成了共识,就是要抓住这个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契机,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增加农民收入。米易白马铁矿的进一步开发建设、攀枝花市的路桥建设、城市建设等等一系列建设项目,特别是冬旅会的一些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生态建设项目等等将加大力度,开辟了农民就业的新天地,这是我们的第三个机遇。
第四个机遇是农民工转移就业的外部环境的极大改善。特别是今年中央和各省、市对“三农”工作的更加重视,各种重大政策的出台,政策的威力和支农、助农项目的实施,对我市农村劳务开发带来了新的机遇。目前我市劳动力转移工作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去年我市转移和输出农村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的18%左右。而去年四川省输出劳动力达到194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的36%以上,所以这个比例是非常小的。我市有大量的农村富裕劳动力资源,为下一步较大的规模输出奠定了基础。我觉得攀枝花由于农业的规模较小,农业在全省说不起话,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劳务输出决对数量、相对数量都比较小。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也给我们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了较大的空间,和南充、广安、绵阳等市相比,我们的工作差距都非常大,所以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同时,去年中央1号文件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继续显现威力而外,市里也相应出台了各种帮助农民工输出的一些政策,大家把这些政策宣传好、落实好、贯彻好,就能够产生巨大的效益。今年省里继续对我们农民工的培训进行扶持,除省劳务办、省农业厅、省扶贫办三个方面的资金扶持渠道外,市里也将增加必要的资金投入,农村劳务开发在农民工方面将处于比较有利的形势。在发展机遇上我主要讲这四个主要机遇,希望大家认清形势,增强信心,抓住机遇,狠抓落实,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三、正确分析形势,切实做好2006年劳务开发工作
当前我市农村劳务开发工作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观念有待转变。刚才,几个县区和部门的交流发言,建民同志的主题报告都提到了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找得比较准,确实农民的从业观念有待转变。我跑了很多地方,也问了很多出来打工的农民子女,他们都说父母是不同意他们外出打工的,当时出来都经历了一番周折。仁和区有一个同志专门给我讲了一件事情。在五年前,同德镇有两个初中毕业的女孩,一直都想出来打工,但是他父母一直不同意。同德镇的党委书记是她们的亲戚,就到家里去做工作,说有党委政府的帮助,请他们放心,于是就让他们去了。这两个女孩到北京去了之后,因为攀枝花人比较勤劳,而且素质较高,她们学习掌握了理发技术,后来通过从事美容美发行业,把他们村里大概20岁左右年龄段的男女青年在五年中全部都带出去了。在劳务输出工作中,往往有几个人挣钱回来后宣传,通过典型引路,只要条件允许,大部分年轻人都愿意出去闯一闯。因此各级政府要正确引导,帮助农民改变从业观念,大胆走出去开创新的就业天空。
2、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攀枝花农民自发出去打工的比较多,真正井然有序、有计划、有组织地输出较少。从刚才市就业局、市妇联的经验交流中也可以看出,通过中介组织介绍出去的、有规模的输出还是比较少的。所以劳务开发的组织化程度急待提高,这是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3、培训力度有待加强。去年,我参加了东区家政服务和驾驶两个班的开班,也参加了盐边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建筑培训班的开班,我觉得效果都比较好,要坚持经常化和长期化。不要认为一个班培训搞100~200人就算工作到位了,其实我们工作的空间非常大。我认为,在培训工作中所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精力去组织,要根据现在劳务开发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些项目,进行以定单培训为主的技能培训。
4、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待提升。除了观念上的问题外,还有一个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整体素质不高就意味着不敢出去,即便出去后,也没有竞争力。在招工中,不具备某一项技术,没有这方面的工作能力,就不敢去应聘,或者去应聘也要落聘,找不到适合的工作。
针对这四个方面的不足,要切实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用扎实的工作措施,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务开发工作措施很多,建民同志的报告中已作了详细的安排,各位要在今年的工作中具体抓落实。领导要重视,政府要引导,规划要合理,培训要加强,每一条工作措施都是和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和农民工的收益是直接相关的。我们要依靠基层和各级各部门的大量工作,真正把它落实到位。请与会的各部门代表针对每一条措施,逐条对照检查,逐条进行梳理,要认真分析,哪些还没有做到,哪些还没有做够的,在具体工作中再进一步细化落实。
2、要千方百计加大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规模培训基地。攀枝花的培训资源应该说是比较丰富,如由农工民主党开办的五十四民盟智力培训学校,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办得比较好,由于生源等问题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另外如攀枝花市建筑工程学校、五十一经济校,攀枝花技校等搞农民工技能培训都是十分有条件的。请教育、劳动、劳务办、人事部门、团委、妇联、工会都要加强研究,要充分发挥现有教学力量的作用,做好培训的整体规划。我觉得这些学校除了职业培训和义务教育以外,应真正研究对农民工的培训,这才是学校充分利用和整合资源、发挥效益的最大来源。因为农民工培训主要是由国家出钱,而国家出钱对校方而言收入虽然较低,但是相当稳定的。根据攀枝花城乡就业特点,我们今年要选1—2个学校作为农民工的培训基地。培训基地主要精力要放在农民工的培训上,去年几个学校的领导同志积极性都非常高,如技校、经济学校和建筑工程学校,他们都愿意承担农民工的培训。而一旦确定为市级培训基地,这些学校都需要添置一些硬件和软件设施。去年省里召开全省劳务开发会组织参观达州的两所职业学校办得非常有特色,今年四川日报上也专门报道。那两所学校都是通过招商引资而建成的。有一些外来投资者对农民工培训非常有兴趣,有的是打工返乡者主办的,他们认为既可以给自己带来实惠,又可以给农民办些实事。请市劳务办今年要明确选定两所学校作为市级农民工培训基地,加强指导,把农民工培训工作搞好。
3、不断开拓劳务市场,建立稳定的输出基地。走出去加强联系,稳定地输出我市农村劳动力,这项工作由各县(区)、乡(镇)和各有关部门具体负责。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可以找到很多联系点,我们要走出去,通过驻外办事处和我市在外地的施工企业,开辟服务窗口,和这些地方的用工单位加强联系,与我们的对口帮扶工作结合起来,一但外面有用工信息及时向有关乡镇发布。要有意识地加强定单培训和输出,效果就更加明显,农民群众也会非常欢迎。劳务开发工作政府引导非常重要,农民相信政府,普遍认为国家一重视就非常安全,也很保险。所以只要我们搞好服务,不断开拓务工市场,农村劳务开发工作将大有可为。
4、加强服务,切实保障输出农民工的权益。除教育农民出去后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外,我们还要加强对农民的维权服务工作。四川省成立了华西民工救助中心,为农民工维权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面。省里要求各地都要成立分中心,南充、广安等地救助中心运行良好,攀枝花分民工救助中心要加紧筹建。我市农民工维权工作目前由有关部门分头承担,法律援助、维权保障、司法救助等工作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各级要把农民工的输出、把农村劳务开发作为为农民办实事的大事来抓,也作为体现先进性教育的一件大事,切实抓好落实。
5、宣传典型,总结经验,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向纵深发展。我市农民工外出务工中有许多成功的典型,我们要抓好宣传报道。各种新闻宣传媒体要密切配合,多宣传成功的事例,用典型引路,推动农民从业观念的转变。我希望在明年的劳务开发工作会上,能选择1~2名在劳务开发中取得明显收益,又能带领其它农民外出务工的典型在会上现身说法。让大家都来听一听他们的真实感受,把典型树立好,创造一个良好的劳务开发的氛围。各乡镇的基层干部要把关心、体贴、爱护体现在外出务工农民身上,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外出务工者及其家属心中,在外的安心挣钱,在家的扎实务农。攀枝花日报报道我市对外地来攀务工人员的权益保障工作做得比较扎实,我感觉到攀枝花外出务工者更需要保护,也需要倾注更大的热情,把他们的利益真正保护好。
外来人口劳动就业管理工作的思考 篇5
为了加强外来务工少数民族同胞的管理工作,今年1月以来,仁和区民宗局对在仁和区境内外来务工的少数民族同胞的相关情况,进行了问卷式的走访调查。
一、基本情况
仁和区境内外来务工的少数民族同胞约有400人,年龄在18岁~50岁之间,其中男性约占65%,女性约占35%。这些少数民族中做重体力、零工的(给装修房子的业主背沙石材料为主)占50%左右,建筑业占30%左右,工业占8%左右,服务业占5%左右,其他仅占7%左右。
二、存在的问题
1、文化水平低,务工时间短。这些少数民族同胞中95%的人没文化或者仅有小学文化,初中以上文化的人数仅占5%左右。大部分务工少数民族同胞到仁和区打工时间都不长,务工三年及三年以下的占了80%左右,五年以上的仅有10%。
2、务工途径少,工作时间长。务工的少数民族同胞中,自己找工作的占59%,熟人介绍的占41%。其中,未婚的占30%,已婚的占70%,已婚少数民族同胞中有子女的占80%。由于文化水平低,没有一技之长,所干工作以体力活为主,平均工作时间较长。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的占80%,20%的人每天工作时间超过了10小时。
3、收入较低,动机单纯。这些少数民族同胞中87%的人
月平均工资在800元~1100元之间,月平均工资超过1500元的仅占13%。同时,这些少数民族同胞打工的目的都比较单纯,多数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只有很少的人考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发展。
三、意见建
1、加强引导。少数民族同胞找工作普遍存在盲目性,对此,政府应加强引导,充发挥劳务市场和职业中介机构的作用,利用招聘会、广播、电视、当地政府组织,为少数民族同胞提供准确的用工信息、用工岗位,使得外出务工的少数民族同胞能够较顺利地找到工作。
2、加强培训。建议少数民族同胞所在的当地政府结合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劳动技能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少数民族通报的技能水平,增强其在劳务市场上的竞争力。
3、加强宣传。用工单位和民宗部门要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少数民族同胞的法律意识,教育他们遇到矛盾纠纷时要采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不是采取聚众闹事或家族上访的方法解决问题。
4、通力合作。为了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用工方应积极配合各部门的工作,登记用工人员的基本情况,减小治安管理部门的工作压力。
关于对流动人口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篇6
一、流动人口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街道下辖8个社区,总人口3万余人;辖区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区域流动人口1500多人,占人口总数的0.5;流动人口主要是做生意的、打工的、投亲靠友的、逃避计划生育的、负案在逃等几种类型。随着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和流动,势必对街域的社会治安、经济发展和生活秩序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据调查,辖区内被处罚的人员中有60以上的是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已成为辖区内刑事和治安案件的高发群体。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为城市社区建设和发展街域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也给街道在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劳动就业、城市管理等方面带来了诸多问题。目前,在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适应性。
一是重视程度低。有的社区及驻街单位,对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在他们看来“流动人口管与不管都一样,只要把经济发展搞上去就可以了。”由于受这种思想的支配,导致了组织管理上的软弱无力,没有把此项工作真正纳入议事日程,虽然工作上也说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但管理责任、管理措施却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位,造成了工作上的流于形式。
二是畏难情绪大。由于流动人口暂寄住的流动性较大,分布面大、且较为零散,从村屯到社区、从平房到楼房,只要有空闲房屋,就会有流动人口入住。由于流动人口居住的不确定性,给社区带来了许多不稳定因素,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造成管理干部的畏难情绪。有的干部认为“流动人口根本无法管理,如果发生了治安或刑事案件,报到派出所就可以了。”
三是协调不到位。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机制及管理方式,虽然多年来一直说要形成网络、“齐抓共管”,但往往只落实在文件上,具体运作中还是在唱“单出头”。比如:城管、计生、民政、治安、教育、文化、工商和税务等部门常常是单独到社区或单位开展工作,“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工作无规律、打乱仗,也给社区和驻街单位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难度。
二、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对流动人口实施有效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通力协作。通过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和对调研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笔者认为严把“四关”、建好“四卡”,是实施对流动人口管理的有效方法。
(一)严把“四关”。
1.街道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清理整顿流动人口的领导责任,把好“指挥协调关”。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要在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原则,由街道综治办、计生委、民政办、城管所、派出所等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综合治理。
2.派出所应对辖区暂寄住流动人口进行身份审查,把好“审查、教育和处罚关”。一是对无身份证、无婚育证、无固定居所和无固定收入的“四无人员”进行清理;二是对审查合格的要登记、造册、办证、进行普法教育;三是要加强监控和管理,做到“四知、两做到”。①知身份,②知暂寄住理由,③知原户口所在地,④知现实表现;做到见面知人、提人知门,做到人来登记、人在管好、人走注销。对违法犯罪的流动人口进行依法惩处,增强居民的安全感。
3.社区要建好档案,把好“监督管理关”。流动人口要在社区内落脚居住,对新入住社区的暂寄住人员,社区要配合管段民警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如建立流动人口档案、做好入户普查、协助做好登记(注销)办证、做好法制宣传、把好房屋出租关、加强日常走访和管理,切实起到监督管理作用。
4.各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把好“服务、疏通、管理关”。为了发挥流动人口为第二故乡的经济建设做贡献的的积极性,管理工作要做到“管而不死,管而有序”。要求各相关部门,如计生、工商、税务、城管、公安等政府管理部门,既做好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又做好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培训和宣传教育;既依法行政,又根据相关政策,为流动人口经商、开发项目等做好政策引导和服务;使党的各项政策得到切实有效地落实。
(二)要建好“四卡”。
外来人口劳动就业管理工作的思考 篇7
1 数据及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CHNS)2011年的截面数据。该调查始于1989年,到目前为止共进行了七次。该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中国东、中、西部范围覆盖9个省的城市和农村作为样本,在抽样时兼顾不同大小和收入水平的城市或县城,包含丰富的人口学及健康营养等方面的样本数据,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本文选取最新的CHNS 2011年截面数据,数据共有15639个样本,根据分析需要,选取年龄在20-50周岁的城镇就业人口数据,共获得有效样本978个。
1.2 健康测度
健康是一个被不断丰富的概念,随着人们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刻以及对健康状况测量的数据不断丰富,关于健康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测度。本文采用由Kaplan和Anderson等发展起来的生活质量指标(Quality of Well-being Scale,QWB)作为健康的测度方式。QWB指标是一个取值在0-1之间的数值,其中0代表死亡,1代表完全健康。QWB指标的构建包括行动指标(MOD)、生理活动指标(PAC)、社会活动指标(SAC)三个反映健康状况的客观指标以及一个主观判断指标症状情况指标(CPX),并对每项指标中的不同描述分别赋予相应的权重。计算时将每项指标中符合样本情况的权重相加再加1即得到QWB指标。即QWB=1+MOD+PAC+SAC+CPX。QWB的构建既基于个人健康状况的客观指标,也反映了个人对自己健康状况的主观评价,它对数据的要求较高。CHNS中有关健康方面丰富的变量使构造QWB指标成为可能。
1.3 变量选择
本文使用构建的QWB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在解释变量选择方面,根据CHNS数据库中所包含的与工作相关的内容,选取日平均工作时间、年收入、职业类型、工作单位类型四个指标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其中年收入用对数表示。此外,纳入性别和年龄两个解释变量作为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描述。
1.4 分析方法
本文使用OLS模型分析工作因素对我国20-50岁城镇就业人群的健康影响,对纳入研究的解释变量采取向后筛选策略进行逐步回归,并分析最终确认的解释变量是如何对就业人群健康产生影响的。本文统计分析使用SPSS 16.0软件。
注:1.*P<0.05;**P<0.01;*P<0.001;2.共进行了十一次逐步回归,由于篇幅限制,表中只列出第一次、第六次和第十一次回归结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根据样本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表1)来看,总样本中男女比例约为1∶1。总样本平均QWB得分为0.906,说明我国20-50岁城镇就业人群的总体健康状况良好,平均QWB得分女性略高于男性,但两者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日平均工作时间和年收入男性均高于女性。而对于职业类型和工作单位类型,男女分布基本保持一致,需要根据模型回归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
2.2 回归结果分析
从模型三最终回归结果(表2)看,工作时间(β=-0.081)会对就业人口的健康产生负性影响。显然,随着每日工作时间的增加,承认工作强度和压力的时间亦会增加,使得健康水平相应下降,这与我们的预测相一致。
回归结果表明年收入(β=0.106)也会对就业人口的健康产生正向影响,相较于日平均工作时间,其对健康的影响更为显著。据此分析,随着年收入的增加,就业人口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且可以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健康投资,相应的健康水平也就越高。这与现有的文献研究结果一致。
职业类型会对就业人口的健康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根据CHNS数据库的内容,我们将样本的职业类型分为7类。其中,办公室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β=-0.090),农民、渔民、猎人(β=-0.181),服务行业人员(β=-0.078)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人口的健康水平。在这三类职业中,农民、渔民、猎人和服务行业人员均为劳动密集型职业,他们的日常工作均为高强度的体力劳动。长期从事这类工作,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增加患“职业病”的风险,从而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而办公室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由于他们的日常工作多为案头工作,每天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缺乏锻炼,长此以往也会对健康产生负性影响。
工作单位类型对就业人口的健康影响并不明显,在CHNS问卷中涉及到的7类工作单位类型中,只有乡镇企业(β=0.104)对职工健康产生了正向影响。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乡镇企业快速发展,使得农业的机械化进程逐步加快,机械化代替了繁重的劳作,从而使得职工的工作强度有效降低。此外,乡镇企业多样的分配方式,以及职工多为亦工亦农的工作制度,使得乡镇企业职工与三资企业职工相比面对更为轻松的工作环境以及更小的工作压力。因此,除乡镇企业可以为职工带来较为明显的正向健康影响外,其他类型的工作单位与三资企业相比均不会对职工的健康产生显著影响。
纳入模型的性别和年龄两个解释变量经回归后发现均未对就业人口的健康产生显著影响。推测是由于纳入研究的样本均为20-50岁的就业人口,健康状况良好且稳定,在性别和年龄上的差别并不显著。
3 总结
本文利用CHNS 2011年的数据库,构建了我国20-50岁城镇就业人口的QWB指标来衡量其健康状况,并进一步就工作相关因素对就业人口的健康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日平均工作时间和会对就业人口的健康产生显著的负性影响。工作时间越长,承受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的时间越长,相应的进行健康管理的时间也就越少,从而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而相较于日平均工作时间,年收入对健康的负性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就业人口需为工作和健康寻找恰当的平衡点,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对工作压力进行有效调节,以减少对健康的负影响。
第二,年收入会对就业人口的健康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随着年收入的增加,就业人口可以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健康投资,且通常收入与教育程度存在一定的正向影响关系,因此,收入较高的就业人口会具有较强的健康管理意识。在实践中,收入与健康通常为相互影响。一方面,提高收入水平可以作为提高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健康水平的提高也会使得居民收入增加。
第三,职业会对就业人口的健康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而工作单位的性质对其健康影响并不显著。劳动密集型的职业,如农民、渔民、猎人和服务行业人员,由于其常年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会对健康产生显著的负性影响。而对于办公室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其职业对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是因为常年伏案工作,缺乏锻炼造成的。所以,对于劳动密集型的职业,除从业者要高度重视自己的健康状况外,用人单位也应对职工的健康进行关注,如设置合理的休假制度,或进行创新研究降低职工工作强度,并安排职工进行定期体检等。而常年在办公室工作的从业人员,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增强锻炼,对自己的健康进行有效管理。
第四,性别和年龄不会对就业人口的健康产生显著影响。处于20-50岁的城镇就业人口,生理处于稳定期,健康状况较为良好,在不同性别和年龄上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别。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4/indexch.htm.
[2]于晓薇,胡宏伟.我国城市居民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151-156.
[3]封进,余央央.中国农村的收入差距与健康[J].经济研究,2007,(1):79-88.
[4]Bartel A,Taubman P.Health and labor market success:the role of various diseases[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75,57:43-57.
[5]European agency for safety and health at work.Expert forecast on emerging psychosocial risks related to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DB/OL].Luxembourg,2007.http://osha.europa.eu/en/publications/factsheets/74.
[6]石林.工作压力的研究现状与方向[J].心理科学,2003,26(3):494-497.
[7]Kaplan,R,M,Anderson,J,P.A general health policy model:update and application[J].Health Services Reseach,1988,23(2):203-235.
[8]赵忠,侯振刚.我国城镇居民的健康需求与Grossman模型——来自截面的数据[J].经济研究,2005,(10):79-90.
[9]姜军.乡镇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影响因素[J].黑龙江科学,2015,(6):82.
外来人口劳动就业管理工作的思考 篇8
关键词:思想;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D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3-0018-01
党的十八大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外来工思想认识存在的主要问题
职员来自各省市、以一个群体,家族、村落为主体,且人员流动性大,文化水平较低,思想松散。特别是一些大龄男女青年组织家庭难,业余生活十分单调乏味。有的无事生非,发生群体斗殴等不安全因素。
(一)集中组织开展教育难。由于各家企业有活加班加点多,无活放假回家休息,因此各家工厂都以独立的形成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二)外来工平时思想学习灌输少,有的人员只能从电视、报纸、黑板报、获得教育,信息来源、消息闭塞,与这些员工思想交流难,沟通方式不多。
(三)外来工自我教育难。大部分员工对国家政策、社会主义价值观等知道不多。
(四)企业党、工、团、妇发挥作用不多。由于生产经营的特点,平时教育组织不多,仅口头传达,工团妇逢节日组织几次活动,来丰富员工业余生活。因此,做思想工作理不直气不壮,实现自我价值十分困难。
二、爵溪街道近几年对外来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做法。
爵溪街道充分把企业以及社区服务工作、推进城市化建设进程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机关干部通过联系企业、社区、完善服务,进一步改善和密切群众关系,增强了为民的意识。
该街道就如何搞好企业社区的管理服务,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他们按地理区域把全街道划分成九大片20个社区、60企业联系点,近60名干部分企业、社区联系,建立健全分层管理机制,辐射全街道企业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以企业小区为基础和起点,片区为中介和过渡,社区为目标和主体,小区、企业片区、社区四个层面联动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制定目标,建立相应的考核奖励措施,全面启动企业社区服务工作。
近年来,该街道对外来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延伸学习网络,丰富教育载体。
(二)关注外来工思想,做好“四必谈”、“三必解”工作。
关注外来工生活,产生实际困难并及时帮助解决,关注外来工的进步,做好入党、团积极分子发现、培养、考察,并关注外来工的合理化建议和收集上报,成立企业社会“红娘团”关心大龄青年个人问题,组织夫妻创业明星,夫妻示范岗,爱厂如家先进人物等。
(三)发挥党、政、工团、妇的组织作用。以“德”教人,加强遵纪守法,爱岗教人的教育。全面了解和掌握社区内的企业和各家庭的详细情况,关注热点难点问题,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
(四)完善和加强文化阵地,工人之家建设,丰富外来工的业余生活。
(五)联系社区的干部建立了社区联系卡,上面印有联系干部姓名、联系电话、服务宗旨等,发送到企业社区的每家每户,并将企业社区的情况每月向社区办公室汇报。干部们经常利用休息和晚上时间,使问题得以解决。
三、加大外来工特定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再思考。
(一)以人為本,因地制宜,因人而宜,一对一地帮助解决外来工存在问题,年度开展送温暖等活动,体现党和政府关爱。
(二)以典型来示范周围人群,开展优秀外来工表彰,传播正能量。改善外来工各项条件,努力实现富、美、强,构建和谐厂区。
(三)提升生产效益,努力实现员工生活水平,生产条件的发送,有条件可以确定外来民工集中居住区;
(四)定期加强再培训。在设备更新,科技含量提高组织国内外先进各行业的考察参观,学习现代先进的管理模式上多下功夫。
四、要齐抓共管创新外来工特定群体思想政治工作新举措
(一)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教育工作渗透到各项管理工作之中,延伸到每个外来人口家庭。1、把外来人口专职协管员上门登记、做证、注销时进行村规民约、治安管理、计划生育、市容卫生等方面的教育。2、把教育结合到“以外管外”之中。外来人口大多来自外省贫困地区,风俗习惯、语言交流、感情沟通存在着差异。所以选配外来人员中具有一定组织能力和思想基础的同志作为骨干,让他们参与教育和管理工作,使外来人口感到更亲近、易接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以站管教。可在社区建立外来人口管理服务站,从而专门用来实施管理外来人口教育、管理服务等工作。管理服务站在办理有关管理服务手续的同时,进行法制、计生、卫生、治安等方面的教育。
(二)管理与服务相结合。以管理寓于服务之中,管理与服务相结合,以情动人,权益维护,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使符合一定条件的外来人员子女享受国家义务教育,社区卫生服务站要为外来人口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等。
外来人口劳动就业管理工作的思考 篇9
考
治安支队 付小玫 韩志红
文章摘要:当前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社会管理工作,我市通过采取创新部门协作机制、创新管控机制、创新服务机制等措施,使该项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但工作中仍然存在重管理轻服务、工作开展不平衡、对重点人员发现、控制和打击效果不佳等问题。下一步,应积极完善保障机制和登记机制,实行分类管理,加强信息化管理,创新服务维权机制,推动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上新台阶。
关 键 词:加强 流动人口管理 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流动人口数量的逐渐增多已成为不可逆转的社会趋势。流动人口对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方便群众生活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市民群体。近年来,我市按照中央、省综治委《关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意见》,坚持“统一领导、部门参与、属地管理、优质服务”的工作原则,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职责,使我市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但管理服务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需要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笔者结合管理工作实际就这一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我市近三年来流动人口的基本状况
我市辖三区两县,三年年平均登记外来流动人员66210人。其中:
2008年登记流动人口64095人(男性40710人、女性23385人;暂住一个月以下的3820人、暂住一个月至一年的35389人、暂住一年以上的24886人;从从业结构看,务工44561人、务农329人、经商10006人、服务3093、投亲靠友等其他6106人)。
2009年登记流动人口42839人(男性28269人、女性14570人;暂住一个月以下的1020人、暂住一个月至一年的24275人、暂住一年以上的17544人;从从业结构看,务工30075人、务农671人、经商5775人、服务2323人、投亲靠友等其他3995人)。
2010年6月30日,登记外来流动人口91696人(男性58773人、女性32923人;暂住一个月以下的2248人、暂住一个月至一年的44726人、暂住一年以上的44722人;从从业结构看,务工62638人、务农1173人、经商10339人、服务4800人、投亲靠友等其他12746人)。
二、近年来我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创新部门协作机制
1.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支持,积极推动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抓、公安指导、部门司职、社区实施”的管理体制,形成由公安机关牵头,发改、计生、人力资源、住房建设、劳动保障等相关部门通力协作的工作格局。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建立协作机制或联席会议制度,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建立流动人口社会化管理网络,提升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
2.加强与工商、税务、劳动保障等部门协作,促进建立和完善经商、用工管理制度,定期通报情况,适时组织督促检查。对用工单位未凭暂住证(含居住证)用工的,从严处理,确保“以业管人”工作的全面落实。协同房管、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加大对非法出租房屋行为的查处力度,促进“以房管人”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创新管控机制
1.市公安局出台《关于对流动人口基础数据应用分析的指导意见》,指导派出所根据流动人口社会化信息,定期开展分析研判工作,及时做好对辖区内工矿厂房、出租房屋、旅馆业等暂住人口居住地的筛选分类,并实施分级分类的服务管理。
2.对流动人口中4类27种重点人员实行重点管控。一是社区民警对重点流动人口户籍地派出所发函调查核实身份和现实表现;二是社区民警对其居住处所落实“三查三见面”工作;三是对流出的重点管控人员,及时通报流入地公安机关纳入工作对象管理。
(三)创新服务机制
对有固定居所和职业的临时务工等外来流动人口,突出以服务为重点开展工作。一是抓好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引导工作。把宣传教育引导工作贯穿管理工作的始终,通过印发宣传资料、报刊、版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宣传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律法规,鼓励流动人口积极主动地配合公安机关管理;二是积极做好服务工作。对此类人口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将他们与本地常住人口管理服务同等对待,工作中采取电话预约,上门服务、短信咨询、开通“绿色办证通道”、适当调整工作时间等方式,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模式,使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本地化、日常化;三是对流出到外地的本地人员,采取异地办证、两地双向联勤、协助利益维权、完善异地信访制度、派驻警力赴外地解决突出问题等办法,延伸本地公安服务工作。
三、当前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中过多地强调了管理职能,忽视了服务职能,致使部分外来流动人口未能积极融入我市经济社会生活,缺乏对流入地的认同感,没有把自身利益与所在暂住地区的经济发展等利益连在一起。
二是工作开展不平衡,个别单位有些方面的管理工作还有待加强。部分流动人口没有被纳入管理视线,特别是对一些流动性大、变动频繁的建筑工地、娱乐服务场所的从业人员、收旧拾荒等无固定职业人员、租住私房的流动人口等还没有真正登记管理起来,存在着不同程度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等问题。
三是对混迹在流动人口之中的各类在逃人员、违法犯罪人员没能及时发现、控制和实施有效的打击。四是外来流动人口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法制意识淡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维权意识较差。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利益驱动。自取消收取暂住人口管理费后,由于经费短缺,致使担负主要登记管理的公安派出所民警对此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致使登记率较低,未能如实反映我市流动人口基数。
二是公安机关基层单位对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尽管近年来警力下沉,警力短缺问题有所缓解,但相对公安机关其它业务工作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被臵于次要地位,处于被动管理状态,缺乏必要的主动性
三是奖励机制不健全,对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好坏一个样,缺乏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
四、加强我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争取各级党委、政府支持,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常设机构,发布流动人口管理通告,依托街道(乡镇)设立“流管办”,社区(村委会)设立“流管站”,在流动人口集中的各小区、宾馆、工地、企业、学校等单位设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采集点”,搭建流动人口“办、站、点”三级服务管理平台。
2.人员保障。协调各区县出资、原则上按照1000:1的比例聘用流动人口协管员,为流动人口管理提供保障。由派出所从小区物业、在建工地、大型企业、中介机构、商业店铺中物建责任心强的门卫、保安、商业人员、物业成员等作为“流动人口兼职信息员”,在民警指导下收集与流动人口活动轨迹有关的各类动态信息,并采取相应奖励措施以调动工作积极性,确保工作的有效开展。
3.经费保障。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在落实专职协管员工资及各项福利待遇基础上,建立《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奖励制度》对提供具有重要情报价值信息的信息员,参照《三车三员奖励制度》奖励。同时每年落实专项经费对表现突出的专兼职人员给予奖励。
4.素质保障。立足培养综合性群众情报信息队伍,将维稳、治安、刑事三类信息纳入收集范围,由派出所分行业、批次对所有兼职信息员进行可疑情形识别、信息采集技能、法律法规常识、礼节礼仪等知识的培训,着力提高兼职信息员的综合素质,使其逐渐具备具有发现深层次情报信息、化解矛盾等能力。
5.信息保障。提请各级政府整合公安、劳动保障和人口计划生育等部门的人口信息资源,尽快建立集居住、治安、就业、就医、计划生育等管理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流动人口综合信息平台。流出地公安机关加强入户调查,完善流出人口基础信息采集;流入地公安机关按照“人来登记,人走注销”的工作原则,加强流入人口变更信息更新。加强与常住人口信息库、工作对象信息库和公安部在逃人员信息库等的对比工作,做到流动人口“来路清楚,动向明确”,实现流动轨迹管理无缝链接。
(二)完善登记机制
1.底数清、情况明。各区县局组织指导派出所进一步强化对流动人口基础信息的采集和维护更新工作,为实施分类管理奠定工作基础。对流动人口的姓名、身份证号码、暂住地详址、服务处所、暂住事由,租住房主姓名、身份证号码、通讯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准确率要达到100%。流动人口的暂住地详址、职业或服务处所、联系方式,出租房屋房主和承租人的联系方式等信息的采集项目必须全面、准确、及时。
2.做到“四个及时”。即登记及时、录入及时、变更及时和注销及时。切实做好对辖区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的信息更新、维护和注销工作,确保流动人口不漏管、不失控,治安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三)实行分类管理
1.流动人口分类管理
根据流动人口是否有正当职业、经济来源、违法犯罪记录、日常行为表现等情况,将流动人口分为“一般流动人口,重点流动人口”,实现一般流动人口常规管,重点流动人口重点管。
(1)“一般流动人口”包括:一是有正当职业、稳定收入的流动人口;二是租住房屋稳定、有固定住所的流动人口;三是遵纪守法,没有违法犯罪前科的流动人口;四是能主动到派出所、警务室、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申报暂住登记的流动人口。一般流动人口常规管。一是由专兼职协管员、门卫、保安人员登记流动人口信息;二是专职协管员、社区民警录入流管系统;三是如有变动信息及时核实更新,暂住期满由协管员上门进行核查。
(2)“重点流动人口”包括:一是有违法犯罪前科的社区闲散流动人口;二是长期在辖区居住又不愿申报暂住登记的流动人口;三是不愿提供身份信息和职业情况的流动人口;四是曾被公安机关处理过或有违法犯罪嫌疑的流动人口;五是涉藏、涉疆、涉稳的流动人口;六是在户籍地列建的重点人口、吸毒人员、有违法犯罪前科人员、精神病流动人口;七是无正当职业且昼伏夜出、生活规律反常、经济来源反常的流动人口;八是青壮年男子、年青女子单独或结伙居住昼伏夜出、形迹可疑的流动人口;九是无正当职业、经济状况较好、收入明显不符的流动人口。
重点流动人口重点管。一是由协管员上门登记录入信息;二是社区民警对重点流动人口户籍地派出所发函调查核实身份和现实表现;三是社区民警对其居住处所落实“三查三见面”工作;四是对符合条件的,按照市局《重点人员列管和出租房屋及暂住人员清理登记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列为重点联系人员,纳入流动人口中重点对象管理。
2.实行居住证管理
以“有合法稳定收入、固定住所、一定的居住时限”为基本条件,为流动人口办理居住证,使其在卫生保健、计生服务、子女教育、安全保障等方面享受市民待遇,让社会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流动人口。
(1)拓宽暂住证使用领域。将暂住证(含居住证)作为流动人口在我市居住的唯一合法有效身份证明,切实保证流动人口凭《暂住证》享有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子女入学等相关待遇,不断提高和扩大暂住证(含居住证)的使用效能和范围。
(2)严格凭证用工的规定。用工单位严格按照凭暂住证(含居住证)用工的规定,不得聘用未申报暂住登记或未办理暂住证(含居住证)、身份不明的流动人口。
(3)加强凭证入住的管理。一是旅馆将入住旅客的有效身份信息及时、准确登记上传至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二是对未带有效身份证件需入住旅馆的旅客,旅馆所在地辖区派出所负责为其进行身份核查。三是采取以会代训、现场指导等多种方式,对旅馆业的前台所有服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确保旅客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地上传到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四是在旅馆前台登记处设臵“一人一证,实名登记”为内容的提示牌、警示牌。五是加大督促检查力度,不定期地对全市各旅馆前台旅客信息登记情况进行抽查,落实责任倒查机制。
(四)加强信息化管理
1.充分利用警综平台,加强暂住人口信息库、工作对象信息库和在逃人员信息库等系统的比对,实现网上人口在线跟踪管理,及时发现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人员。2.各区县局及时将本区域流动人口案件高发类别,涉案嫌疑人年龄段、来源地、职业情况、民族情况、主要聚居地等基本情况通报辖区派出所,使派出所有针对性地落实重点管控工作。
3.市局出台《关于对流动人口基础数据应用分析的指导意见》,指导派出所紧密依托市流管办采集流动人口社会化信息,定期开展分析研判工作,及时做好对辖区内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筛选分类,落实管控措施。
(五)创新服务维权机制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切实推进户籍人口清理工作,着力解决人户分离、应销未销户口、户口待定等问题。放宽户口迁移的各项政策,对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夫妻投靠、父母子女投靠等全部放开;对要求迁入城镇的农村人口,取消限制条件,逐步实现居民自由迁徙。
2.推进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一是依托“社区流管站”建立“流动人口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内部数据库对接,主动向各职能部门提供基础数据,为他们制定政策、跟踪服务提供依据。二是交换采集各部门服务信息制作成“便民服务卡”,利用“社区流管办”和“信息采集点”及时向流动人口宣传,并将公安办证等服务延伸到“社区流管站”,方便流动人口咨询办理。三是建立与劳动、教育、社保、计生、城管等部门的数据库对接,向流动人口发放各类宣传资料,提供用工、房屋租赁、子女入学、入托等各类信息,提高对流动人口的服务水平。3.提高维权服务质量。进一步加大对侵害流动人口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保护流动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畅通流动人口的利益诉求渠道,为流动人口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通过设立“维权岗”、“维权热线”等多种途径,及时帮助解决流动人口的实际困难,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外来人口劳动就业管理工作的思考】推荐阅读:
某开发区木业外来农民工劳动保障...11-10
对外来器械管理06-16
外来器械清洗消毒管理10-04
涉密工厂外来人员管理06-12
酒店外来单位管理办法10-20
外来施工人员管理办法05-21
外来人员住宿管理制度10-10
关于外来打工者生活工作情况的调查09-20
中国古代的外来文明10-21
外来务工人员工作计划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