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适应教育

2024-10-23

生活适应教育(共12篇)

生活适应教育 篇1

在高校独生子女大学生生活适应教育过程中,广泛开展积极健康、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助于形成积极进取、争先创优的良好风气,营造出平等民主、活泼轻松的良好氛围。大学生生活适应活动就是高校开展独生子女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活动的良好载体。校领导访谈各院系教职工,教职工访谈全体学生,征集并解决学校发展、学生需求中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教职工和大学生纷纷提出建议,为学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意见。

1 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主要适应问题

1.1 环境适应问题

校园环境初入大学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根据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形式,可将其划分为教育类、文体类、实践类三种。教育类活动载体,是指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直接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如高校举办的各种主题教育活动。文体类活动载体,是指各类文体活动,如高校举办的各种演讲比赛、体育竞赛、书评影评活动、文艺演出、艺术欣赏等。实践类活动载体,是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高校举办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三下乡”活动、调研活动等。对环境越熟悉,就会体验到越多的安全感。首先要尽快熟悉校园地形。高校独生子女大学生开展各种活动需要一定的场所,如要进行大学生生活适应教育,须有相应的物质设施和活动场所;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须有一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而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活动场所不足,活动基地匮乏的问题,这势必会对活动载体的运用产生较大的制约。据了解,许多高校独生子女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参加人数偏少的原因之一就是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不足。

1.2 人际环境问题

大学里的人际环境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大多数独生子女大学生认为当前高校生活服务活动的内容过于单调、无法引起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需要革新和补充。高校独生子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些新的变化,根据社会发展要求精心设计、创新大学生生活适应能力教育活动载体,以提高活动载体运用的质量及其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还必须不断更新活动内容,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活动载体的教育作用,切实提高活动载体的实效性。

1.3 生活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学习上,生活上的事情绝大多数由父母包办打理,从做饭、洗衣服到理发,有的家长甚至每天给孩子收拾床被、打洗脸水等。上大学后,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没有了父母的悉心照料,许多事情要开始学会独自处理了。可以说,真正的独立生活开始了。

1.4 学习适应问题

大学的教学设施要比普通中学齐全,教学内容所包含的信息量越来越大。有不少教育者不善于运用活动载体对独生子女大学生进行教育,他们往往将生活适应能力教育与学校所开展的各项活动区别开来,更习惯于通过课堂、开会、谈话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注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信息寓于活动之中,因而未能充分发挥活动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高校独生子女大学生生活适应能力教育中,也还存在另一种情况,那就是某些教育者对活动运用过多过滥,不讲求实效。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不少高校开展活动过多过滥,让学生不厌其烦。

2 独生子女大学生生活适应问题的教育

2.1 建设一支确能承担指导工作,并能有效开展心理咨询的工作队伍

这支队伍一般应分三个层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总结,找到新旧课的联结点,从而引入新课。以丰富的图片、史料、文学作品等相关教学资源,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进行了本节课的授课过程设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高校学生生活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选择一个让学生易于接受的目与目之间的过渡,注重教材内容前后的练习是教师亟需思考的问题。

2.2 情感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了解到新文化运动中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的树立对于中国发展的长远影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在学习中感受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启发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勇于探寻真理,做到求真、求实,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同时启发学生要辩证的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懂得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中国,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要保持民族独立的个性。

2.3 加强对活动载体的综合运用

高校独生子女大学生生活活动载体的形式多种多样,每一种活动载体都有其运用特点和适用范围。要顺利开展高校独生子女大学生教育,全面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单凭某一种或几种活动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对多种活动载体进行大学生生活适应训练综合运用。也就是说,围绕大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某一主题,可同时或交替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如为提高高校独生子女大学生的适应性能力和水平,可开展军训、讲座、报告、新老同学交流等多种活动,多种活动从不同角度作用于大学新生,共同提高新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的能力。再如,对高校独生子女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可运用多种形式的活动载体进行。在生活适应能力理论课对高校独生子女大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可请革命前辈作报告、组织参观革命纪念地、考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工程等,从而从不同方面强化课堂生活适应能力教育的内容。实践证明,综合运用高校独生子女大学生教育的活动载体,有助于发挥活动载体的综合效应。

36结论

总之,高校在独生子女大学生教育过程中,不断优化教育方案,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弄清每一种具体形式的特点、适用范围、运用要求等,以更恰当的运用活动载体,使其在高校独生子女大学生生活适应能力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现今,大部分高校对独生子女大学生出现的新现象的了解不清,不能根据现行的情形进行教育方式方法的调整,因此在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生活适应问题的教育过程中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本文将结合这一缺点进行具体地阐述相关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独生子女,大学生,生活适应

参考文献

[1]许翠.浅谈“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当代经济,2010(3).

[2]杨帆.浅议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J].中国-东盟博览,2011(5).

[3]郝瑶.“90后”大学生特点剖析及管理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4).

生活适应教育 篇2

从家庭到幼儿园,这是幼儿走向社会,进入新生活的第一个转折点。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完全陌生的人,幼儿能否尽快地适应将直接影响其社会化的进程和性格的发展。

一、幼儿为什么不愿上幼儿园

每年的新生入园,都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哭闹。幼儿为何不愿上幼儿园,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情感上的依恋性。大部分幼儿在刚离开自己的父母时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分离焦虑”,产生情感上的恐惧与不安,这与幼儿的依恋性有关。一般来说,幼儿对环境越陌生或者平时对抚养者的依恋程度越强,他的分离焦虑也表现得越严重。

2、习惯上的不适应。幼儿在家庭中自由散漫惯了,各有各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到了幼儿园,要遵守统一的规则纪律,这种习惯上的冲击使幼儿感到极大的不适应,从而产生不愿上幼儿园的抵触情绪。

3、能力上的压力感。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对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同伴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不会自己吃饭,要解小便不会告诉老师,不知道怎样与同伴玩,这种种能力上的欠缺都会使幼儿产生心理压力而害怕上幼儿园。

二、帮助幼儿尽快适应集体生活

1、做好准备,逐步过渡。

在幼儿入园之前,家长就要有意识地帮助幼儿逐步做好心理上、生活习惯上和能力上的准备工作。比如带幼儿去参观幼儿园的`环境,用积极的语言向幼儿介绍幼儿园的生活;逐渐改变幼儿不良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作息规律;注重自理能力和独立性的培养,让幼儿尽早学会自己吃饭、独立入睡等等。

2、正确认识、冷静对待

幼儿初上幼儿园,难免会有哭闹、情绪波动,这是正常的现象。有些家长却感受到特别心疼,一看到孩子大哭大闹就不由自主地驻足回头或跑过去安慰,即便勉强离开了也放心不下,老想着去看一眼,其实这是不必要的。父母越舍不得,孩子的焦虑感便越强,越不容易适应。父母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地对待孩子的暂哭闹,要想念在幼儿园老师的教育照料之下会一点点好起来的。

3、细致交流,游戏促进

幼儿在幼儿园接触新的环境、新的同伴,每天都会有许多新的心理感受,家长要比平时更加细致地关注幼儿的表现和体验,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可以引导幼儿讲讲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内容,说说有趣的事,认识了哪些新朋友等等。这种交流要尽可能地积极化、游戏化、趣味化,比如让孩子告诉心爱的小熊玩具他今天上幼儿园有没有哭,吸引孩子把幼儿园学的歌曲教妈妈唱,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表演送娃娃上幼儿园的游戏。这种游戏化的语言放游戏的形式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入园适应。

4、主动配合、持之以恒

幼儿能否顺利适应集体生活、家园一致、配合教育是关键。家长多向老师介绍自己孩子的各方面状况,以便于教师尽快掌握孩子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孩子不适应集体生活的一些习惯反应,要尽可能地向幼儿园的要求靠拢,而不是希望老师网开一面给予特殊照顾。另外,还要多参与幼儿园的各种活动,增进对幼儿园教育的了解,保持与幼儿园教育的步调一致。

三、家庭辅导策略

1、让孩子尽可能地与更多的人接触,而不是事事都依恋家里的某一个人。

2、入园前,多带孩子去幼儿园玩玩,提前认识一下自己的班级和老师。

3、不要拿老师或幼儿园作业做规矩的“杀手锏”,说一些“不听话就告诉老师”、“再不乖就送你去幼儿园”之类的话。

4、提醒孩子每天早晚向老师和小朋友问早、道别,离园时让孩子整理好椅子、玩具,增加与幼儿园的亲合力。

5、每天接孩子时多问问孩子“高不高兴”、“有什么事要告诉妈妈”等情感话题,而不仅仅是关心孩子“听不听话”、“吃了什么菜”之类。

生活适应教育 篇3

【摘 要】分析一则新生不适应校园生活的案例,探索大学新生大学生活适应性引导教育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大学新生 校园生活 适应性引导教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103-03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承担着教育、管理和服务三项职能。其中,教育是目的,管理是手段和过程,服务是精神与理念。将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相结合,是新时期创新高校辅导员工作理念的基本表现形式。大学新生刚入学往往对校园生活不太适应,辅导员在日常德育和学生管理事务中,只有坚持服务导向,热心服务,细心引导,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新生适应校园生活,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案例简介

2015年9月17日,正值军训期间,某新生宿舍3名男生搀扶受伤的陈某来办公室办理请假手续。在交谈中了解到,陈某于前一天军事训练结束后赴篮球场打篮球,在投篮过程中因大意发生踩踏,由于动作力度过大过猛,导致自身身体重心失衡,脚踝发生严重拉伤,瞬时脚面出现肿胀,淤血明显,独立行走困难。在寝室同学的搀扶下,陈某被送往校医室就诊,医生在进行专业治疗后,开给部分消肿祛淤的治疗性药物。考虑到其拉伤的严重程度,已不适合继续参与军事项目的高强度训练,笔者一方面安排陈某的舍友赴校医室办理诊断证明,以便安排军事训练请假事宜,保证科目成绩认定合格;另一方面,对陈某生病期间的日常生活照料问题进行安排。

在宿舍休养期间,由于长时间的独处,陈某产生了强烈的孤寂感和落寞感,旧有生活场域造就的思维惯习更是在事件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强大的催化作用,高考成绩的不理想,家庭陪伴的骤减,亲朋好友联系的阻断,以血缘、地缘、亲缘、情缘为优势构建起来的社会关系网络的打破,在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因素的影响下,陈某入学以来一直暗藏其心的执拗退学念头和固执想法开始迸发,对大学生活适应不良的情况越发显著,突出表现为学习适应不良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

二、案例处理过程

(一)了解事件基本情况,细心关爱,消除学生疑虑和隐忧

1.了解事件基本情况,解决后顾之忧。辅导员工作琐碎繁杂,爱心、细心、耐心是帮助学生排忧解难的必备心态,更是实现服务工作高效能目标的首要前提。安全作为辅导员工作的底线性问题,始终处于常抓不懈的层面。面对请假学生的慌张神情,笔者基于职业敏感,对陈某整个受伤过程及诊疗状况进行了仔细询问,以判断是否需要赴市人民医院进行进一步的诊疗。根据校医的诊疗建议,在宿舍休养便可。于是,陈某的军训成绩认定和生活照料问题成为当务之急。按照军训办的相关规定,在其宿舍舍友的帮助下,陈某办理完成相关手续,有效消除了其成绩认定的疑虑和担忧。

2.春风化雨,细心关爱,提供生活保障。在办理完军训请假和成绩认定事宜后,笔者亲自送陈某回宿舍,并对陈某进行了鼓励,拉近交往距离。由于陈某行动不便,笔者安排其宿舍成员轮值,每天打包饭菜,解决其基本的餐饮问题。而此时,如厕问题成为令人尴尬的难题。学生公寓上铺下桌的组合及卫生间的设计根本无法匹配陈某独立方便的需要。于是,除轮值安排外,采取了方凳替代便捷式马桶的做法。

(二)找准问题的根本痛点,针对性进行深度访谈

1.把握主要阵地,找准根本痛点。宿舍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阵地。军事训练更是进行大学新生行为养成教育和适应性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晚间的常规宿舍走访中,笔者除对陈某进行基本的人文关怀外,还辅助性地对宿舍成员进行集体意识教育和协作意识的教育,引导宿舍成员真正学习和体会军训的精神内涵,多关心伤病同学,要像亲如兄弟的战友一般,互相之间多帮助多关怀,发扬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数次的宿舍走访,明显增进了师生关系,学生的话匣逐渐打开,而此时陈某默不作声,神情恍惚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在经过旁敲侧击的了解后,宿舍成员最终道出了事情的真相,原来陈某一早便已产生退学的想法,这才是问题的根本痛点。

2.对症下药,开展深度访谈。在进行深入了解后发现,陈某高考成绩带来的挫败感情绪延伸、极度思念亲友的感情波动、个人独处滋生的孤独落寞感是这一根本痛点产生的主要诱因。针对陈某回家复读的想法,从高考成绩结构,其所获得的分数,提升的理性可能性,所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和机会成本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答。同时,对目前就读专业、发展前景、宽口径就业优势、个人前途等方面进行了逐一说明;针对恋家这一问题,建议其加强与亲朋好友的沟通联络,引导其培养自身良好的独立精神和自立意识,为职业素养生成和未来就业储存能量。求学在外,远离家乡,满是亲人的牵挂,只有树立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独立而坚韧地生活,才能减少家人的担忧;针对情感孤寂的问题,建议加强与同宿舍同学、同乡的互动沟通,积极拓展人际关系,增加社会资本存量。大学生活初始,所有人都在努力实现角色转换,人脉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细心经营。

(三)建立家校联系,全方位了解学生情况

1.建立家校合作,畅通信息互联。新生刚刚入校,笔者便组织填写了新生入学基本信息登记表,记录了翔实、可靠的学生个人信息和家庭基本信息,作为学生管理的基本辅助性档案材料。其中,家庭基本信息包括家庭详细地址、紧急联系人及其联系电话。新生入学信息登记是家校合作的基本实现形式,可以有效地增进信息联络。在陈某案例的处理过程中,笔者第一时间与其父母取得联系,将陈某在校发生的意外事故伤病情况通报家长。第二次沟通中,针对陈某的病情恢复情况和环境适应不良状况进行说明,倾听家长的想法和意见,全方位了解陈某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情况。令人吃惊的是其父亲和姐姐表示已经安排好手头工作,购买好后一天赴柳州的火车票,准备带其回家治疗。而且如果陈某坚持退学,便带其回家复读。陈某父亲的一番话使笔者陷入思索,快速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2.尽力解释,及时沟通,解决问题。如何当好父亲、母亲,如何行使爱的权利,值得反复思考、尝试、实践和总结。针对陈某父亲爱子心切的问题,笔者当即做出如下解释:第一,笔者每天都在坚持走访宿舍看望陈某,了解其病情及恢复情况,并已解决科目成绩认定和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如果前期康复效果较差,便会迅速安排其去市人民医院进行复诊治疗。第二,希望家人配合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多给陈某打电话,进行沟通互联,从正面引导陈某既来之则安之,正视短期存在的困难,进行环境适应。大学生应该具备独立精神、自立意识,终究要独立面对社会,不可能永远依靠家里。第三,建议取消已经购买的车票,给陈某一定的理性思考时间,从复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专业就业前景和个人前途出发,进行引导说明。建议家长避免因陈某一时冲动,家长的助力,剥夺了陈某应有的机会,让家里人放心,安心工作。第四,鉴于陈某姐姐专业护士的身份,其一再强调带陈某去市人民医院进行复诊。在成功劝服陈某父亲和姐姐后,当即安排宿舍两名同学第二天带陈某去市人民医院进行复诊,并将检查结果及时进行通报,消除家长的担心和疑虑。

(四)利用朋辈关系,进行帮扶性访谈辅导

1.利用朋辈关系,获取支持资源。朋辈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它是通过有目的地挑选、培训并组织与受教育对象年龄层次相近、经验相似的学生,通过倾听、共娱、交谈等形式实现经验分享,从而实现受教育者探索自我、适应环境、促进自我成长的一种教育方式。在案例处理过程中,笔者通过陈某的宿舍同学,仔细甄别和挑选陈某的同乡资源等同辈关系,选择性地邀请陈某的部分同学和同乡进行帮扶性访谈。从地缘、友缘和情缘关系出发,降低陈某的心理安全防线,拉近其与同伴的心理距离,促进其积极心理的形成,帮助其进行环境适应。

2.选取合适话题,确保访谈实效。通过创造生活囧事、军训趣事等轻松愉悦的谈话主题和友好和善的谈话氛围,对陈某进行特别的关注关爱和悉心引导,缓解其因远离家乡,孤独落寞产生的难以消解的思乡情绪。关注陈某高中时期的学习生活环境,分析其退学思想产生的重要诱因,帮助其解开心结,去除心病,平稳心态,理清心绪,助力其健康成长。

(五)持续关注,助力成长

1.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持续关注学生的发展,以爱心、细心、耐心等“三心”为精神指引,热心服务学生,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才能真正地助力其成长,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坚持了多次的宿舍走访和深度访谈后,所有的行动最终换来陈某心绪的平稳和感恩回馈的话语。如今,陈某已很好地适应了大学生活,学习成绩优异,人际关系良好。在2015年度全国大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等级考试中其获得了B级考试专业第一的优异成绩。

三、案例启示

(一)明确职业价值定位,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1.明确职业定位,创造自身价值。辅导员岗位是大学教育的内在逻辑要求,工作宗旨在于服务学生发展,重在面对面给予学生具体的支持和帮助。通过引导学生思想,指导学生学习,疏导学生心理,辅导学生生活等具体路径,不断追求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这一职业价值定位目标。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只有将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理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实现高效能的工作目标。管理育人体现的是被动的互动关系构建,服务育人体现的是积极的互动关系构建。二者的融合能够有效克服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存在的双重角色尴尬困境,进而转化为身份认同。

2.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努力实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辅导员职业发展,应努力实现由经验型事务工作者向良师益友型学者的转变,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出发:第一,不断学习辅导员工作实务手册、相关实操理论;关注易班、高校辅导员等信息平台,丰富自身工作思想。第二,定期、主动地向导师汇报工作;加强与本学院、兄弟学院同仁的工作心得沟通交流;细化辅导员工作日志记录,温故知新,总结经验教训。第三,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将“三心”真正融入工作实践,服务学生;切实做好“百生访谈”,提高沟通交流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与学生共通共融,将管理、教育与服务融为一体。第四,不断提升工作技能,加强实务工作向理论成果的转化;学习统计分析方法,通过调查研究和个案访谈相结合,实现工作的定量、定性融合及科研成果转化。

(二)案例处理要找准根本痛点,坚持问题导向,对症下药

1.明确需要层次,找准根本痛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启示我们,人的发展总是处于各个需要层次。案例中陈某的需要不仅表现为生理、安全等基本层次的需要,更表现在爱与归属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需要。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距离最近、影响最大,所关注的是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利益相关的各种生活问题,只有明确需求层次,找准根本痛点,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辅导员需要借助各种平台掌握学生信息,除办公室这一传统阵地外,还应重点把握教室及(下转第127页)(上接第104页)学生宿舍等新阵地。因应信息化的发展潮流,QQ、微信、微博、博客等新媒体也已成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要地。只有借助各种平台和媒介力量,辅导员和学生之间从身份、思想和交流方式等方面才可以构建起更为理想的互动关系。

2.注重方式方法的选择,对症下药。针对具体的问题,必须明确痛点,坚持问题导向,选取合适的方式方法,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具体而言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发挥家庭的协同教育作用,实现家校互联。建立可靠的、翔实的家长联系电话簿、QQ群等,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思想、学习、生活及工作问题。针对突发事故和意外情况必须坚持第一时间通报原则,确保教育管理的连续性、有效性及针对性。第二,搭建有效平台,发挥所在班级、朋辈关系、心理协会等团体辅导的作用。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座谈、群体访谈、团队游戏等形式,为问题学生提供成长和发展所需要的应然环境。在特定的情境下,开展大学生适应性教育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其实现角色转变。第三,牢牢把握宿舍这一战略高地。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重要阵地。宿舍管理,必须坚持常规管理与人文关怀共进,宿舍纪律与安全责任同行,努力创建学习型宿舍和和谐宿舍。在宿舍走访中,能够洞察存在的问题,配合深度访谈,及时地去化解。此外,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积极分子、班长、生活委员、宿舍长、信息员等的信息联络作用,及时了解问题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争取做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参考文献】

[1]傅明宇.学长式朋辈团体辅导对大学新生适应性的心理实效研究[J].科技信息,2014(14)

[2]闵桢.浅谈大学辅导员职业定位[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作者简介】熊 辉(1971— ),女,广西柳州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建筑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李 刚(1988— ),男,陕西华县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建筑技术学院教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高职教育实践。

生活适应教育 篇4

一、新生入学后常见的问题

1、生活上一时间难以适应

第一, 有些学生生活上不能自理。现在的学生大都是90后, 都是家里的宝贝、掌上明珠, 所以就不难想象有的学生离开父母后的生活现状了。入学的时候, 有的学生, 家长大包小包的提着行李, 他则是耳朵里塞着耳机, 手上玩着掌上电脑。到了宿舍后, 家长爬上爬下忙的不亦乐乎, 而他依然保持熟视无睹的态度, 乐在自己的世界里。当家长离开学校后, 过惯了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的生活, 学生会突然不适应一个人的生活, 饮食不适应, 衣服不会洗等等。

第二, 有些学生不会与别的同学进行交往。大多数学生在上大学以前是不住校的, 人际交往可以说是一种单纯的校园式的交往。交往的内容也是比较单一, 一般涉及到学习方面的事情, 而且在家长的保护中成长, 如遇到困难, 家长也会及时的出谋划策, 帮助解决问题。学生是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下。进入大学, 人际交往变成一种半学校、半社会的形式。除了与本宿舍的人交往, 还要学会与班级、不同专业、社会上的人打交道。交往的内容除了学习, 还包括生活、娱乐、人情世故等。比如在宿舍里, 如何处理和协调好宿舍几个人的关系, 除了平时的上课, 其余的时间大多数都在一起, 怎样协调好不同口味的人一起就餐, 不同兴趣的人一起娱乐, 不同睡眠时间的休息问题, 如何处理同一时间段, 一个卫生间, 同时洗涮的问题。

2、学习上不能很快的进入状态

第一, 有些学生不适应大学的上课方式, 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大多数学生中学时期接受的教育是学生在老师的牵引下的被动式的和以老师为主, 学生为辅的教育模式。老师会根据学生的特点, 来进行自己的教学课程, 学生在老师的牵引下去学习课程。如果一个内容一个班没有65%的学生掌握的话, 老师会继续讲解这一内容, 反复讲解, 反复练习……而大学, 是一个以自主支配时间, 自主学习的崭新的学习环境, 学生们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这种崭新的学习环境。有些学生就不习惯上课没有固定的教室, 固定的同桌, 甚至还要抢位置, 老师上课基本上是一章节为单位, 老师大多数传授的是一种学习方法, 不是细嚼慢咽, 而是囫囵吞枣, 自己消化。大学的课程都比较专业, 而且理论性比较强, 所以对于课前不预习, 上课打瞌睡, 课后有没有自觉性的学生来说, 那是很难跟上老师的节奏的, 一章落下了, 下面的章节就很难进行, 久而久之, 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上课不积极, 迟到、早退、旷课, 最终有可能挂科。

第二, 有的学生不能有效的支配时间。进了大学校门, 有的学生离开了家长的视线, 再也没有家长的唠叨、管教, 有一种浑身释然的感觉, 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有大把的时间、生活费可以自己支配, 所以一时间感到自己很富有, 很奢侈, 束手无策。早晨再也不用听讨厌的闹钟声音, 想睡到几点就睡到几点;游戏想玩多久就玩到多久, 哪怕可以不吃不喝;遇到心仪的另一半, 可以展开大胆的追求, 再也不用担心挨老师批评, 挨家长训斥。

3、心理上的不适应

第一, 有些学生失去优越感, 找不着自信, 心理落差大。经历过高考千军万马的淘汰, 能挤进大学校门的学生都是优秀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云集在一起, 思想比较活跃, 而且十八般五一样样精通。有的学生就失去了优越感, 甚至自己还排在了学习一般的行列, 所以心里上的落差很大, 有一种挫败感。有的学生以前只注重学习, 而没有培养其他的兴趣爱好, 面对一个个有特长, 而且有引起其他同学羡慕和注意的学生, 心里也会有一种不平衡感。久而久之, 就会迷失自我, 自暴自弃, 没有了人生的目标和方向。

第二, 有些学生贫富差距比较大, 容易形成自卑、偏激、孤僻的性格。中学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学习上, 在校园里学生们都是统一穿校服, 同一吃食堂, 所以很少有攀比。到了大学, 生活开始变得丰富多彩, 五彩缤纷, 外界的诱惑和吸引力打击着自己的自尊心。一时间很难理解这种目前无法改变的差距, 所以对于刚刚离开家乡, 来到大城市上学的孩子们很容易形成心理上的自卑, 性格偏激和孤僻。

二、辅导员针对新生呈现出来的特殊性, 采取的主要方法

针对大一新生呈现出来的特殊性, 作为辅导员,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尽职尽责的教育和引导新生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并且完满、充实、踏实的度过大学生涯。

1、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和帮助, 提高环境适应能力

学生离开家乡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求学, 学生们在心理上是有一种恐惧感的, 这也正是新生刚入校的时候愿意找老乡。所以, 辅导员要抢抓时机, 善于言表, 用自己朴实的人格, 真诚的态度, 第一时间让学生相信你, 愿意接近你。辅导员要尽快的帮助学生熟悉他们生活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情况:教室的具体位置;食堂的开放时间;如何办理图书证及借阅图书;如何到医务室就医;超市的具体位置等等。并且要创造机会多看望, 多关心, 进一步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距离, 构建起心灵的桥梁。

对于部分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学生, 辅导员要多加关心, 积极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经常到宿舍里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 必要的时候要亲手示范, 以便让他们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如何正确的整理自己的起居环境。对于人际交往有欠缺的学生, 要经常的找他们谈话, 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以及热河与人交往, 还可以在班级里开展一些茶话会的活动增加彼此的了解、增加友谊。

2、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树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

辅导员要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认识, 大学学习更多的是自我学习、自我研究为主, 与中学的被动式学习有很大的区别。首先, 引导新生转变思想观念, 端正态度, 改变学习方法, 合理分配时间, 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平时的学习和思考上, 提高学习效率, 确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其次, 辅导员可以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经验交流活动, 让新生进一步借鉴高年级优秀学长的学习方法和经验。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 本专业学习优秀的学长牵头, 建立学习帮扶小组。发挥平等互助、同伴学习的精神。可以引导新生到社会、水团、学生干部等领域进行各种实践锻炼和学习, 争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最后, 辅导员可以邀请专业人员进行学习指导, 想学生们说明本专业的知识结构和就业前景, 以及该专业在国家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激发他们学习的本专业的兴趣和爱好, 增强学习的驱动力。

3、注重心理疏导, 形成和谐、健康、健全的人格

辅导员要在新生入学的时候, 认真查看每位学生的家庭资料, 对学生的家庭情况做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个体心理测试和团体心理测试等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建立特殊学生档案, 如:家庭贫困、单亲家庭、性格孤僻偏激等。要加强对这一部分学生的关心和注意。发挥班干部的包干作用, 每位班干部负责几位学生, 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起到带头、帮扶的作用, 并且把他们的情况及时快速的反应给辅导员。辅导员也可以定期邀请心理学专家以开展讲座、座谈会的形式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性格特点, 学会包容和感恩。认清自己和他人的差距, 允许自己逐步追赶目标。不要盲目的否认和放弃自己, 而且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前提下, 制定合理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对于正处于过渡期的新生, 如何快速的适应大学生活是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教育和引导好了新生, 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为后面三年的管理工作和学生完满、充实的度过大学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对于新生来说, 尽快地转变角色适应大学生活是非常重要的。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和帮助, 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树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注重心理疏导, 形成和谐、健康、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新生,辅导员,教育,引导

参考文献

[1]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梁子伊.谈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如何适应开学生活 篇5

当我知道孩子要上小学了,我就利用休息时间带着孩子来到学校门口走一走,看一看。告诉孩子以后你就会在这里上学,和那些小同学一样天天背着书包去学习,爸爸、妈妈也来接送你上下学。在学校里你会认识许多的朋友,还有许多教你知识的老师,你还会学很多你在幼儿园里没有学过的知识。你以后还要戴红领巾,还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到时你特别希望天天上学,多好呀!孩子当时听了恨不得马上就上学。

记得孩子刚上学的第一天早上,看着孩子特别高兴的表情,作为家长也是有些紧张,毕竟孩子要上学了,不像在幼儿园那样自由。当时孩子问:“妈妈,学校里的教室和幼儿园里的教室一样吗?” “当然不一样了。因为你现在是小学生了,要自己一个座位,全班有许多和你一样大的同学,都会在一个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这样,孩子在精神上就没有那么紧张了。

适应初中生活 篇6

一、设计思想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对初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之一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本节课便是依据纲要的要求对初中学生进行适应环境能力的教育。

本节课教师要面对的是初一学生。一方面,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初中生活体验,对初中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他们对初中生活中的许多不适应问题也得到了更深层次的暴露。如何更好的适应现在的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孩子们较为关切的。所以在这个阶段对学生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较为适宜。由于适应中学生活是一个较宽泛的内容,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立足对学生心态进行一种调整,同时兼顾具体的技巧和方法的指导。这样便能从整体上进行较好的把握。

二、活动目标

1、在课堂活动中,学生能够说出进入初中后自身学习生活环境的主要

变化;能够解释说明适应初中生活的基本对策。

2、在小组学习中,提升自己合作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同学间的相互启发下思考、了解自己对初中生活的适应情况,进而积

极调整自己去适应初中生活,愉快度过初中时光。

三、活动准备

(一)制作授课用的演示文稿

(二)印发每个小组一份学习探究材料、彩笔4根

(三)小故事

四、活动过程

五、活动延伸

孩子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有意识地尝试用本节课所学方法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

六、附录

1、游戏规则

(1)三个同学为一小组,自由组合,其中两人扮演“松树”,举起双手对撑搭成一个“小木屋”,第三个同学扮演“松鼠”,站在“小木屋”旁边。

(2)听老师的口令做动作。

(3)老师将任意发出三个口令:

“猎人来了!”——松鼠迅速跑到小木屋中躲藏, 松树不动。

“樵夫来了!”——松树寻找其他松树,重新搭建小木屋,松鼠不动。

“着火了!”—— 松鼠、松树都要动起来,重新组成新整体。

2、小组探究材料

⑴ 初一(8)班学生每天做作业用时之差统计(单位:分钟)

小组任务:中学放学时间太晚了,我每天都很晚到家,觉都不够睡,真烦人。我们应怎样应对作息时间的变化?

⑵初一学生张勇在给小学好朋友赵刚的E-mail中写道:我觉的初中生活真累,几乎堂堂课都要记笔记,而且作业也多,都没有玩的时间了。不知你们那里怎么样?快回信告诉我,帮我出出主意。

小组任务:请你以赵刚的名义给张勇回信,告诉他一些方法。

⑶ 升入中学以后,以前的同学们都和我分开了,这让我很难过中学是一人一张课桌,我没有同桌,下课后只有我和其他几个同学孤孤单单地坐在教室里做作业,放学后也是我一个人回家,大概同学们都以为我特别用功,不想玩,其实我真的很想跟大家一起玩,可是没人邀请我一块儿玩,我的胆子一直很小,也不敢去问别的同学,如果他们不喜欢我,不和我一起玩,该怎么办?真希望有人能教教我。——小丽

《中学生》文摘

小组任务:请你帮小丽支招

3、小故事

智障儿童生活适应培养浅见 篇7

关键词:智障学生,生活适应

那么, 如何实现生活适应课程有效教学, 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及生存能力呢?

一、确定适合培智学生学习或认知特点及个体发展与社会性发展需要的生活适应课程内容

根据适应环境和适应能力的不同, 将生活适应分为个人适应 (自我认识、情绪调控、自理能力培养及良好的习惯养成) 、家庭适应 (家庭生活常识、居家生活技能) 、学校适应 (学校生活常识、校园生活技能) 和社会适应 (社区认识、社交能力、交通能力、采购能力、紧急求助、职业适应) 。在教学中注重智障学生的个别差异, 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 为他们提供参与各项生活适应活动的场所和机会, 以提高适应生活、融入社会的能力。

二、利用IEP的课程管理模式, 因人施教

培智学校的学生个体差异很大, 有针对性的制定出个别化教育计划 (IEP) ,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根据生活适应课程生活化的特点及生活适应课的培养目标, 切实对学生的生活环境和个人适应能力进行评量, 是进行生活适应有效教学的基础。在对学生生活适应原有水平评量的基础上, 与学生的实际适应能力进行整合后确定教学内容, 为每个学生制定不同IEP, 在不打破课程结构的基础上, 针对每个学生实际需求, 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 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满足学生发展的客观需要, 因材施教, 因人施教, 培养他们将来可能经常需要或遇到的技能, 为他们回归主流社会奠定基础。

三、创设趣味性课堂, 在活动中实现有效地学与教

生活适应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为目的, 而智障学生因身心缺陷, 他们的活动范围狭小, 对新事物的兴趣异于常人, 加之注意力不集中、记忆能力较差。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从兴趣入手,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通过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反复练习, 通过实践操作促进适应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比如《扣纽扣》一课, 我们通过帮小扣子找朋友的游戏形式让学生明白一个扣子对应一个位置相对应的扣眼, 又通过穿衣服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反复练习, 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由易到难不断挑战自我, 体验成功。

四、将各学科的教学与生活适应教学有机的融合

培智学校的生活适应课以学生当前及未来生活中的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使之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也就是说生活适应课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具备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生存的能力。而生活语文、生活数学、运动与保健等课程的设置也都是以提高学生的适应生活、适应社会能力为目的, 基于此, 笔者认为将各学科教学与生活适应课相融合, 使各学科的知识与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相联系, 以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学方式融于教学内容、活动游戏当中, 在亲自感知的多种活动中认识周围事物, 可以帮助智障儿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如在教授《好吃的蔬菜》一课时, 除了让学生通过实物观察认识常见的蔬菜, 还要让他们摸一摸、尝一尝、说一说。通过亲自动手、亲自实践, 孩子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里, 不但认识了常见的蔬菜, 还进行了感知觉的康复训练, 学习了新词, 培养了积极的情感, 促进了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五、创设直观的环境, 将生活适应教学内容渗透到生活实践中

由于中重度智障儿童的记忆力、动手操作能力较差, 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很难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通过实践尝试, 我们认为, 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生活环境, 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和运用生活适应课上所学的内容, 更能让学生学得会, 做得好, 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为了培养学生靠右行走的习惯, 在楼道及楼梯的两侧粘贴提示线和不同方向的小脚丫, 孩子们看到这些标志就会自然而然的靠右行走。再如, 为了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物放有序的习惯, 在床铺下面粘贴提示线并画上小脚丫和小苹果的标志, 教师讲解并示范把脸盆放在小苹果的上面, 鞋子放到黄线后边的小脚丫上面, 直观的趣味性的标志刺激了孩子的兴趣, 孩子们都能很快的把东西放好。

六、遵循激励性原则, 以赏识教育为主, 帮助智障学生树立自信心

跟正常的孩子相比, 智障学生更需要激励性的语言, 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 渴望被别人赏识。因此, 在生活适应课上, 教师可以用赏识教育的方法, 鼓励学生去实践、去尝试, 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树立自信心, 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同时, 通过榜样的直接激励作用使学生不断地进步和完善自己。例如:我校开展了“小明星评选”活动, 设立了“有礼貌”“爱学习”“爱劳动”“乐于助人”“生活自理”等13种小明星, 并利用贴照片、做笑脸、楼道展示等多种途径进行宣传, 这样, 好孩子看到自己的照片知道“我很棒”, 更加自信会做的更好, 差一点的学生也有了努力地方向, “小明星”的评选, 使孩子们变得更加积极、自信, 使他们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

总之, 生活适应程的设置, 强调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养成, 注重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教师要在精心设计的前提下,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创设各种生活情景,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开展有效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 学会、能做、能行, 为智障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生活适应教育 篇8

策略一:优化活动环境,激发群体生活兴趣

《指南》子领域社会适应的小班目标指出“对幼儿园的生活好奇,喜欢上幼儿园。”而陌生的环境是造成幼儿不适应幼儿园群体生活的重要因素,于是我们给小班幼儿创造亲切和谐的家庭环境。我们一改以往“娃娃家”角色游戏的创设,而是把整这个活动室布置成家庭格局,有舒适的厨房、卧室、洗手间、游乐室、餐厅等幼儿熟悉的家庭场所。厨房里有真实的锅碗瓢盆、仿真的各种点心、小菜;餐厅里有便于幼儿自由取放的塑料咖啡杯、调羹、小碗等;洗手间利用银色即时贴做成“镜子”;玩具柜上摆着孩子们的个人照片或全家福,让他们活动时处处感受到家人的存在。在游乐室的墙面上布置幼儿喜欢的色彩明亮耀眼、外形夸张逼真的图案,还有幼儿熟悉的卡通动物图片。柜子上摆放一些色泽比较新颖的玩具,还有是幼儿拿来的平时在家里玩的玩具,我们在这些玩具上贴上标签。这样既可以让幼儿在感到陌生时玩玩自己的玩具,和他们说说话,减少对幼儿园的陌生感,而新颖的玩具又可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初步对群体活动产生兴趣。

策略二:巧用同伴资源,体验群体活动乐趣

《指南》社会适应目标1的教育建议中指出:“经常和幼儿一起参加一些群体性的活动,让幼儿体会群体活动的乐趣。”小班幼儿交往的范围由亲子间的交往逐渐转向同伴间的交往,同伴成了幼儿发展的重要资源。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幼儿处于自我意识形成的初期,活动中常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常会表现出不愿意与同伴一起玩。我们只有提供机会让孩子彼此学习,感受到同伴间的友爱,孩子才会从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融入到集体中,体验到集体生活的快乐。

情感体验活动“爱的拥抱”建立与同伴间的亲密感情。如在日常活动中,我们发现小班幼儿对教师的拥抱和爱抚都十分喜爱,那么幼儿同伴间的交往也由身体接触表示好感,就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在音乐活动《碰一碰》中教师引导幼儿用各种肢体语言如脸靠脸、手握手、头碰头、脚碰脚、屁股碰屁股等表达对同伴的亲密情感。又开展了游戏活动“找伙伴”“我们做个好朋友”等,建立与同伴的亲密关系。冰心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每个人都需要爱,孩子更需要爱,利用同伴间的友爱,走出自己的小天地,勇敢地接纳同伴,体验与同伴交往的乐趣。

快乐“生日Party”感受群体生活的温暖。在班级中开设“生日区”,有哪位小朋友过生日了,老师就鼓励幼儿互相帮助,把他装扮成漂亮的“小寿星”,再一起为“小寿星”准备生日小礼物,然后聚集在一起唱生日歌、送祝福语等,让孩子们体验集体过生日的快乐,感受班级大家庭的温暖。

丰富有趣的集体活动体验与同伴合作带来的快乐。如在故事表演《拔萝卜》、《一起睡着了》等活动中,孩子们扮演着各种角色,在一起合作完成表演;又如《炒黄豆》游戏,需要两个小朋友合作才能完成游戏。孩子们发现在与同伴一起合作,活动才更加快乐、有趣。

幼儿同伴间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师要根据幼儿发展状况,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

策略三:创新混龄活动,丰富群体活动经验

小班幼儿入园前与人交往甚少,比较缺乏交往及群体活动的技能和经验。《指南》社会领域“社会适应”部分的教育建议中指出“幼儿园组织活动时,可以经常打破班级界限,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加不同群体的活动。”而混龄活动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我们开展了混龄角色游戏、混龄运动游戏、混龄玩沙游戏。

如在混龄角色游戏中,处处充满了异龄之间的互动,在仔细观察和倾心聆听之后我们发现,年幼孩子虽然不会有目的有意识地请教年长孩子,但他们却经常在模仿年长孩子,甚至由于疑惑而提问年长孩子“我可以来取钱吗?”,“怎样取钱?”在不经意间的向年长孩子询问或模仿的时候,他们超越了自己的原有水平,这就是异龄之间的经验积累很丰富。又如在混龄玩沙游戏中大班幼儿会将玩沙玩具和工具让给小班的幼儿先玩,这样给小年龄的幼儿起了榜样示范作用,使小班的幼儿从原先的孤独感转向温馨感,从自我为中心转化成愿意分享,群体生活的经验更为丰富,也更为充实。

混龄活动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能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氛围,大带小活动为幼儿提供了社会角色体验的机会,促进幼儿期不同年龄幼儿之间的相互交往,丰富了小班幼儿的经验,提高小班幼儿适应群体生活的能力。

《指南》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它衡量着我们教育行为是否有效,让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摆正教育重心,更为有效地促进幼儿们和谐健康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还将继续深入学习《指南》,在《指南》的引领下不断反思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每一位孩子创出一片美好的未来。

摘要:对小班孩子来说,幼儿入园是他们从家庭的个体活动走向集体活动的第一步,也是幼儿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他们面对生疏的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接触不熟悉的人,他们会害怕、出现哭闹、不进教室等现象,怎样才能让小班幼儿顺利适应群体生活,在《指南》的引领下,初步探索出提高小班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策略。

生活适应教育 篇9

关键词:大学新生,问题,对策

1 大学新生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习方面

1.1.1 学习时间的安排方面。

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按照学校从早到晚的作息时间表进行学习、生活, 尤其是到了高中阶段, 学生基本上是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 没有自主时间可以安排, 但是到了大学阶段, 学生在有了诸多自主时间之后反倒是手足无措, 不能合理安排了。1.1.2学习方式上, 由于中学阶段学校有着较大的升学压力, 所以几乎是清一色的填鸭式教学法, 班主任、任课老师天天盯着学生学习, 在知识的讲解上事无巨细, 唯恐有落下的地方, 基本上不需要学生去探求什么, 进入大学后, 老师的授课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老师只是对知识的要点和难点进行讲解, 大量的消化吸收的工作需要学生去做, 这使得很多学生不适应, 很难融入到快节奏的学习中。1.1.3学习效果的检测方式也发生了很大转变。过去流传这么一句话, 现在仍然有着不小的市场。“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 之所以有这样的话, 是因为在中学阶段, 考试往往是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快捷和最有效的方式。通过考试, 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就非常明显的显现出来了。中学的考试比较多尤其是到了高考备考阶段, 学生们每隔不久就会迎接一次考试, 通过这种方式对自己在高考中的成绩进行摸底预估。进入大学以后, 期中考试没有了, 一个学期下来只有一次大型的考试———期末考试, 没有了频繁的考试对学生的学习动力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1.2 情感方面

1.2.1 家庭情感。

中学阶段虽然大多数学生也是寄宿制, 但是离家相对比较近, 周末的时间回趟家是没有问题的, 而且由于环境相对熟悉, 情感方面没有什么问题。进入大学以后, 大部分学生都是来自天南地北, 大学校园对于他们来说也是那么陌生, 环境变了, 人变了,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父母的思念和故土的眷恋往往成了大部分学生情感深处最重要的归宿。

1.2.2 人际关系。

大学新生来自四面八方, 彼此性格不同, 生活习惯不同, 要他们马上融合在一起是很难的;并且由于大学的扩招, 师生间除了教学上的接触外, 其他方面交流甚少, 这种人际关系的变化和新生渴望像高中阶段那样与人交往、获得友谊的心理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进入大学后, 大部分学生会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 无需别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干涉, 但是他们又渴望有人能听取他们的倾诉, 这样就形成了一对矛盾, 在这种矛盾中沉闷、孤独, 产生了知音难觅的心理困惑。

1.3 生活方面

大学的生活尤其是业余生活要丰富的多, 这些完全不同于中学阶段的相对枯燥的学习生活。第一, 经济上相对“对立”, 这里所说的独立并不是经济能力的独立, 而是说他们掌握了比较多的现金, 除了交给学校的学费, 大多数学生家长会把一个学期生的生活费存到学生的存折上, 由他们自己支配, 第一次自主的支配如此多的钱, 对他们来说是个非常大的挑战, 如何理财成为他们生活中面临的第一道坎;第二, 大学校园里不再充满紧张备考的紧迫感, 而是有着许多的学生社团、协会, 到处张贴着各种海报、消息, 生活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的, 许多新生跃跃欲试却又无从选择, 既想锻炼能力又怕耽误学习, 处于两难的境地;第三, 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往往穿着入时, 打扮时髦, 并且花钱也比较阔绰, 是新生感觉到很大的自卑感, 尤其是个别学生出双入对, 即使在公众场合也毫无顾忌, 这些对新生的心理都产生了极大的触动。

2 引领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措施

2.1 在新生入学之初通过简单的心理健康普

查为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从中筛选出重点对象, 在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同时强化对重点对象的帮扶和监控。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学生人数日益增多, 单纯通过辅导员的工作很难把工作做的细致入微, 我们可以采用诸如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等形式做好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就像新生的入学体检一样, 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并从这里边找出重点对象, 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 及时发现和化解问题, 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效率。当然, 对广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也是高效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 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作用重大, 这种点和面的有效结合更有利于我们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监控, 帮助广大学生及时有效调整情绪, 较快的适应大学的生活。

2.2 引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对新生开展有效

的职业生涯辅导, 帮助新生更好的融入大学校园中, 增强对自身专业的认识和认知度, 更进一步建立与所学专业良好的亲和力。

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一,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自我潜能, 增强个人实力。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a.引导你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 帮助你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b.引导你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c.使你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d.引导你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第二,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 提升成功的机会。生涯发展要有计划、有目的, 不可盲目地“撞大运”, 很多时候我们的职业生涯受挫就是由于生涯规划没有做好。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始, 古语讲,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就是这个道理。第三,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突出, 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虽然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我国还属于新兴的学科, 但是我们必须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引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帮助新生更好的认识自我, 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各个方面有着更加清晰的认识, 有利于新入学的大学生及早的确立目标, 鼓足干劲, 以自身的努力实现大学的梦想。

2.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搭建良好的平台。

虽然经历了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招, 但是我们还要清醒的看到, 在我国能够有机会读大学的还是一小部分, 所以广大学生及学生家长对于能够进入大学学习的期望值是非常高, 他们渴望通过读大学改变人生的生存状况, 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 这些也都是在情理之中的, 所以我们还要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搭建良好的平台。因此, 我们要在抓好教学质量的同时创新工作思路, 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 给广大学生以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 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为以后参与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

新生的入学教育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 但是却一直为大家津津乐道, 其中很大的原因就在于这个关系到新生以后整个大学生活的成败, 许多人也提出了很多很好的解决方法, 笔者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崭新的、行之有效的系统方法, 它完全可以和其他方法并行运用, 而且可以达到更好的成效, 这个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了大学新生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 从学生自身破解难题, 既认识了自我, 又认识了周围的环境, 确立了目标, 增强了动力, 构建了良好的激励机制, 使学生有成就感、自豪感, 有更大的信心迎接明天的挑战, 尤其是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 职业生涯规划必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成为指导学生成才就业的一把利刃。

参考文献

[1]戴宏, 朱兴同, 谢树林.生涯规划是新生教育管理的必然趋势[J].理工高教研究, 2004, 4.[1]戴宏, 朱兴同, 谢树林.生涯规划是新生教育管理的必然趋势[J].理工高教研究, 2004, 4.

[2]黄国耀, 李锋.大学新生心理迷失刍议[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2004, 12.[2]黄国耀, 李锋.大学新生心理迷失刍议[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2004, 12.

[3]王宜勤.对大学一年级新生教育问题的思[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3]王宜勤.对大学一年级新生教育问题的思[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4]彭兰.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困惑及引导[J].广西高教研究, 1999 (1) .[4]彭兰.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困惑及引导[J].广西高教研究, 1999 (1) .

论大学新生生活习惯适应性问题 篇10

学生在求学阶段生涯中, 要经历多次的校园环境、学习环境、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转变, 每一次的转变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等方面都有着重大影响。在某一阶段的转变过程中, 如果学生无法将新环境与旧经验有效衔接, 那么会造成学生短期内不能适应新的环境, 无法融入到新的集体, 不仅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 严重时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表现出思想倦怠、烦躁消极、情绪低下、精神颓废、信心丧失等不良情绪, 萌生放弃求学甚至自杀的思想。从高中阶段到大学时期的转变是学生求学生涯中最重要、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一次过渡。离开高中校园, 离开父母, 离开从小生活的城市, 甚至第一次走出自己所在的省份, 大一新生绝大多数都是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到异地求学。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 周围所有的一切都是陌生的, 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师生群体、新的学习方式等等, 这些转变很容易使大学新生感到孤独、空虚、迷茫、无助, 尤其是离开了父母, 没有了呵护, 如何在大学校园中独立生活是他们面临的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问题。大学新生可以说是大学校园里一个特殊的群体, 由于他们刚刚从单一、紧张的高中阶段进入到多样、松弛的大学生活, 面对这样的反差, 有些新生不能立刻适应大学多元化的学习、生活与人际交往。

二、大学新生生活习惯适应性问题的产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的时代, 这对我国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而大学新生生活习惯适应性问题正是当前教育环境和教育形式向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提出的一个基础性问题。新生的生活习惯适应性问题并不是当代大学生所特有的, 目前社会环境、教育体制、思想观念等使当代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更加尖锐。

分析表明, 当前大学新生所处的时代特征, 可以用“四转四大四个多样化”来描述。“四转”是指世纪转换、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观念转变;“四大”是指国际人才大竞争、世界经济大开放、科学技术大发展、多元文化大汇合;“四个多样化”是指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这些时代特征无不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 对当代大学新生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大学新生成长在社会的转型期, 他们具有视野开阔、知识面广、自我意识强、接受新事物快、热衷社会实践、增长才干欲望强烈等优势, 同时他们也存在人生理想和目标模糊、心理承受能力弱、经不起挫折、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等等。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一方面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另一方面各种文化层次、思想观念的学生混杂在大学校园中, 他们缺乏明确目标, 人文素养不高, 对未来感到迷茫。同时大学生不再是“天子骄子”, 读大学不再是“铁饭碗”, 国家实行的“供需见面, 双向选择”就业机制, 使庞大的就业大军感到不安, 更加剧了对前途的无助和迷茫。加之现阶段98% 的大学新生主体是90 后, 这表明目前高校已经进入了以90 后为主体的学生结构。90 后学生被冠以温室中成长的一代人, 独生子女的特殊成长背景使他们没有经历太多的生活磨砺, 在父辈、祖辈的百般呵护下成长, 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缺乏吃苦精神、过度依赖父母、生活自理能力不强、极易产生自卑、焦虑、恐慌等心理问题。这些情况情况是以往大学新生不曾面临过的, 因此当代大学新生入学后生活习惯的适应性教育问题显得尤其重要, 它是大学新生能否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能否在大学中塑造良好品格, 能否胜任未来工作, 能否在社会上立足的重要保障。

三、大学新生生活习惯适应困难问题表现

适应性问题是大学新生在入学期间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贯穿整个大一期间, 尤其在新生入学2-6 周表现最为明显。大学新生由于各自的成长环境、地域风俗、性格特点、能力高低的不同, 入学后首先在生活习惯的适应程度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笔者对周口师范学院和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的2013 级大一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500 份, 经过统计研究, 归纳出大一新生在生活习惯的适应性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生活自理方面

调查表明, 大一新生中独生子女占了大约40.2%, 高中时期在校住宿的学生占48%。曾在高中有过住宿经历的新生在个人生活打理能力方面普遍高于从未独立生活过的新生, 非独生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高于独生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在高中阶段, 大部分父母对学生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进行大包大揽, 不让孩子干任何家务, 希望学生将时间全部用在学习上。而大学新生在入学后, 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独立自主地安排个人的衣食住行。购置日用品、叠被、洗衣、吃饭、打水、打扫卫生、保管个人财务等等琐碎的日常生活使许多一直被娇生惯养, 过分依赖父母的大一新生茫然不知所措, 在开始个人独立生活时总是显得捉襟见肘。

2、宿舍集体生活方面

宿舍是大学新生活动的主要场所, 由于大一期间课程安排少, 大部分新生在宿舍活动的时间较多。一般而言, 大学新生入学后对宿舍生活的满意度首先体现在宿舍硬件环境和设施上。调查显示, 45% 的新生期待的住宿条件是四人间, 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 许多高校目前暂时不能达到四人间的标准, 大多数提供的是六人间, 有的甚至是八人间。宿舍部分设施陈旧, 未安装空调和暖气, 没有独立卫生间等等也成大学新生对宿舍适应困难的原因之一。新生入学后期, 对宿舍生活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不能适应集体生活, 不能和宿舍其他成员很好的相处。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家庭、不同背景、不同性格、不同习惯的新生共同居住, 本身就是一个碰撞和融合的过程。调查表明, 作息时间不规律是大学新生最难以忍受的, 其次宿舍卫生糟糕、宿舍同学经常打游戏等影响日常生活的问题, 也是宿舍矛盾突出的原因, 是大学新生不能适应宿舍集体生活的重要方面。

3、个人消费方面

大学新生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父母独立生活, 很多学生对个人消费的完全自主很不适应。中学时期, 学生的消费行为主要是学习消费, 日常消费项目相对单一。进入大学, 新生的生活消费项目由自己安排支配, 除了基本的一日三餐和生活必需品外, 交际应酬开支增加, 同学之间、舍友之间、老乡之间、恋人之间、学长学弟之间, 甚至师生之间的一些正常交际活动都会增加新生的经济负担, 从而使他们感到不太适应。调查表明, 大学新生的消费呈现出以下特点:实用性、多样性、个性化、差异性和前卫性。实用是大学新生消费的基本特点, 多样是大学新生消费的重要特征, 个性是消费新观念的表达, 差异源自庞大的贫困生群体, 前卫是时尚的选择, 大学新生消费“前卫”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追求品牌, 崇尚权威;追求新颖、时尚, 体现个性以及理性、成熟。从大学新生的消费状况分析, 不论是他们的基本生活消费中衣食住行消费, 还是大学新生消费中的学费、书杂费、电脑等, 不论是大学新生的休闲及娱乐消费, 还是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消费, 都带有浓厚的实用色彩。

4、人际交往方面

调查显示, 大学新生一方面对新的校园环境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 渴望与人交往, 希望接触不同的群体, 拓宽自己的交际面, 交往心理主动开放。但另一方面由于大学新生大多是90 后的独生子女, 在高中阶段又承受了巨大的学习升学压力, 使他们缺乏良好的与人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 凡事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宽容、理解、体谅和谦让, 这使他们在应对各种人际关系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障碍。在师生关系方面, 大学新生觉得任课教师一上完课就匆匆离开教室, 不能和老师进行沟通, 大学辅导员一个人带几百个学生, 可能都不记得自己的名字, 这对在高中时期的佼佼者来说, 优越感立即转变为挫败感。在同学关系方面, 面对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不同性格、不同生活习惯的同学, 很多新生无法融入到群体生活中, 加之交际经验的缺乏, 使他们很容易产生矛盾、摩擦, 甚至对正常交际产生抵触情绪, 将自己封闭起来, 从而产生失落、迷茫、孤独的情绪。此外网络也在强烈的影响着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体现出很多新的特征:虚拟性、平等性、隐密性等。网络是把双刃剑, 它在“成全”新人类的同时, 也产生一系列负面的影响。大学生一边痴迷于网络带来的全新感受, 一边又无法预见网络构成的潜在威胁。大多数学生上网的动机较为单纯, 有的是为打发时间, 有的是为了好玩, 有的是为显示才华, 有的是为寻求关注, 网络信息的庞杂性, 为大学新生的网络人际交往带来了新的挑战。

5、性健康和婚恋方面

大学新生正处于青春期, 在中学阶段, 谈恋爱是学校、老师、家长明令禁止的, 而进入大学, 看着学长们成双入对, 自己身边没有了家长的约束和老师的禁止, 加之对大学生活不适应带来的孤独、失落感, 使在心理上产生了与异性交往的强烈渴望。同时传媒中性信息的泛滥造成对大学新生性意识的多重刺激, 使他们青春期的躁动较之以前更为强烈。然而, 我们高校的性健康教育却几乎无所作为, 使大部分大学新生在性健康的问题上都是“跟着感觉走”, “摸着石头过河”, 那就难免有失足落水的, 造成人生无法挽回和悔改的痛楚。大学新生跟风恋爱、排解寂寞恋爱、满足虚荣心恋爱等不正确的恋爱思想, 使他们在对待和处理情感问题上很容易造成彼此伤害。大学新生由于性心理不健康带来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困扰等现象是相当严重的, 是大学教育中亟待加强的一个方面, 校园中由此引发的现实问题和不稳定因素也的确不在少数。所以, 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不是什么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而是势在必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 如何对新生进行大学生活适应性教育, 特别是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意识,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使新生顺利渡过生活适应期, 快速融入到大学生活中, 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摘要:如何对新生进行大学生活适应性教育, 特别是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意识,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使新生顺利渡过生活适应期, 快速融入到大学生活中, 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大学新生,生活习惯,适应性问题

参考文献

[1]武敏.大学新生的自我概念对校适应的影响[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2:1-5.

[2]杨阳.高校扩招后学风建设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9) :7-9.

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篇11

关键词:新生 适应 大学生活

大学时期是人生美好而短暂的黄金时段,同学们在这里将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为实现其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做最重要的准备。然而新学期伊始,很多大一新生对陌生的大学生活感到不适应。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既是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提高学习效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也是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大一新生怎样才能实现对大学生活由不适应到适应呢?笔者认为,除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外,大学新生自身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是做好“三个转变”,二是从环境、生活、学习、心理等四个方面去适应大学生活。

一、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要做好“三个转变”

大学生活与中学存在很多差异,要想尽快适应,新生需要做好“三个转变”。

1.转变依靠家长和老师督导学习的心理,培养自主学习意识。不少学生在中学遇到问题时能够得到老师“手把手”的辅导。大学则不同,老师讲完课就会离开课堂,没有太多时间对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加之大学课程比高中课程内容更为广泛、更为深入,因此特别需要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2.转变依赖家长照顾生活起居的习惯,学会过集体生活。上大学以前,很多学生的衣食住行都由父母包办,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而进了大学,脱离了家长的视线,新生要逐渐学会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锻炼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

3.转变漠视自己心理健康状况的局面,增强解决现实问题的信心和能力。很多孩子上中学时,家长和学校疏于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他们也不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告别了高中生活,孩子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空间,也开始独立面对人生考验,但由于他们还不具备完善的应对能力,很容易发生心理问题。所以,大一新生应该学会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遇到心理问题时,一定要主动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以免酿成心理疾患。

二、新生学会从环境、生活、学习、心理等四个方面去适应大学生活

1.环境适应

(1)适应新的校园环境。首先,要尽快熟悉校园的“地形”;其次,要多向高年级的同学请教;最后,在班级中担任一定的工作,也能帮助你尽快适应校园生活。

(2)适应校园中的人际环境。大学里面的师生关系比较离散,在学习和生活上,大学老师只把握大的方向,具体的工作大多由学生自己或班干部组织完成,学生要学会自我管理。更主要的是,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做到对人宽,对己严,切忌以自我为中心,必要时主动关心、帮助别人。

(3)适应语言环境。新生在大学校园里应尽量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使自己消除陌生感。普通话水平不高,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应多向字典学习,向普通话好的同学学习,尽量掌握标准的发音,并坚持不懈地进行练习,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生活适应

(1)培养生活自理能力。首先,应学会日常生活的打理。其次,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最后,根据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和学习状况来确定是否需要做家教或兼职。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一,要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形成良好的作息规律;第二,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多参加一些文娱活动;第三,要保证合理的营养供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学习适应

(1)适应校园的学习气氛。大学里面的学习气氛是外松内紧的。和中学相比,在大学里很少有人监督你,没人给你制订具体的学习目标,考试一般不公布分数。每个人都在独立地面对学业,每个人都该有自己设定的目标,每个人都在和自己的昨天比,和自己的潜能比,也暗暗地与别人比。在这里,竞争是潜在的、全方位的。在大学里,考试分数并不是衡量人的最重要的指标,人们更看重的是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2)调整学习方法。进入大学后,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变成了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可以说,自学能力的高低成为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这种自学能力包括:能独立确定学习目标,能对教师所讲内容提出质疑,查询有关文献,确定自修内容,将自修的内容表达出来与人探讨,写学习心得或学术论文等。

(3)正确对待专业课、公共课和选修课。专业课的学习,应目标明确具体,主动克服各种学习困难;公共课的学习,应认识到其实用的价值,不断提高学习兴趣;选修课的学习,应认识到其可以开眼界、长见识,克服为了捞取学分才选修或“选而不修”的现象。

4.心理适应

(1)接受自己的角色改变。在高手如云的大学里,过去常自恃的某种优势不复存在,由中心角色变为普通角色,要客观认识并接受自己的角色改变。常言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应适当地降低对自己的希望值,放松捆绑自己精神的绳索,以开朗的心情投入大学生活,从而获得丰富多采的人生感悟。

(2)正确面对异地求学的心理失落感。当你告别亲朋好友远离家乡、跨进了大学的门槛,你获得了更好的学习环境,但同时你也失去了你熟悉的过去,这种心理丧失所带来的挫折感往往困扰着你。要走出这种心理困境,首先,大一新生要认识到,人的一辈子,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胎儿失去了襁褓,才能学会站立和走路;青少年失去了父母的呵护,才能成为具有独立生活的人;今天由于丧失所带来的暂时的痛苦和不适应,换来的正是明天的飞跃。因此与其消极被动地面对新的环境,不如积极主动地去适应新的环境。

(3)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大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有意识地掌握一些常用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如自我暗示法等,对自我心理放松、消除心理压力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面临紧张的考场,反复告诫自己“沉着、沉着”;在荣誉面前,自敲警钟“谦虚、谦虚”;在遭遇挫折时,安慰自己“要看到光明,要提高勇气”等等。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愿所有大一新生都能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使自己在大学里创造出更大的辉煌,成为国家、社会所需求的人才。

生活适应教育 篇12

1.1 学习上的不适应

(1)学习目标不明确。大学新生普遍感到无所适从,目标不明确,处于茫然状态。中学时,学习高度紧张,目标就是考上理想的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而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学习压力大大减小。学习动机缺乏,目标不明确,普遍感到空虚和无聊。

(2)学习方法不适应。在中学,老师课堂上以灌输为主,课下安排时间进行辅导,对每个学生积极督促学习,教学环节安排严密。而进入大学,老师课堂上着重强调引导启发学生,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

(3)学习环境不适应。大学与中学相比,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大学教师一般是流动教室,位置不固定;大学很大一部分学生要住在集体宿舍,个人空间狭小;大学校园是一个小社会,不乏各种社会商业活动,所处环境更加复杂;在大学里,考察学生优秀与否,不再局限于学习成绩,还要对各方面综合能力综合测评。

1.2 生活上的不适应

(1)思乡情结。相当一部分新生在他们跨进大学校门之前,从未离开过父母而单独生活。第一次远离家乡和亲人,在适应的过程中,就难免会产生强烈的思乡情绪,不仅想念父母家人,还会想念以前的老朋友、老师,就因此而出现情绪低落、精神不振,影响了学习积极性。

(2)生活自理能力差。大一新生以完全独立的身份来到新的生活环境,这就要求大一新生具备一定的独立性,摆脱彻底依赖父母家人的想法和习惯。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备受家长的宠爱,家庭条件优越、生活一切由父母包办,对家人会有一种严重的依赖感,自理能力较差。

1.3 心理上的不适应

(1)失落心理。很多高中学生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向往,然而在进入大学并熟悉、了解大学生活以后,会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特别是学习缺乏动力,尤其是大学课程安排不是很紧张,这就更进一步导致很多大一新生感到空虚、迷茫和失落。

(2)自卑心理。大学是一个人才济济的地方,学习上,在高中时佼佼者的学生就成了大学班里的落后生;大学里不乏全面发展的学生,而有的学生只顾学习,学习遥遥领先,而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等方面却低人一筹。也有的同学可能因为家庭背景、经济条件不如别人而感到自卑等等。

(3)攀比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攀比的对象,主要停留在物质层面。比如,吃、喝、玩具、用品、穿戴、零用钱、住房、家中财物等方面。

1.4 人际交往上的不适应

(1)人际交往的对象不同。中学时代人际交往的对象基本上是固定的,主要是父母家人、亲戚朋友、老师同学等,很少与社会人员进行交往。大学阶段与中学最大的不同在于,班级、宿舍同学来自祖国各地,风俗习惯、兴趣爱好都有很大差别,而且人际交往对象扩展到了纷繁复杂的社会层面。

(2)人际交往能力不足。中学生大多不善于交往,依赖性较强,有父母家人的照顾,尤其是肩负高考的压力,不太注重人际交往。进入大学,就要求大学生独立地、主动地与各种陌生人交往。部分新生面对新的环境、生疏的人群,却产生了社交恐惧心理,不知道怎样与来自不同地区、风俗习惯不同、性格各异的人相处,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甚至发生人际冲突。

2 大一新生适应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家庭背景原因(下转第156页)

现在大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加上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围绕学生为中心,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注重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兴趣爱好、独立意识、良好品德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时期发展不够全面,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2.2 学校教育原因

中学阶段,学校主要以学习成绩为标准来评价学生是否优秀,学校过分追求升学率,教育目标过于单一。这就使得学生和家长过分片面追求分数的提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象在中学校园屡见不鲜。学生除了书本知识,对社会的认知程度知之甚少,缺乏必要的社会适应能力。

2.3 学生个人原因

学生在学校和家长的督促和监管下进行学习,未能形成较强的自觉、自律、自控能力,自我意识薄弱,缺乏自我管理能力。没有奋斗目标,在内心缺乏深层次的强劲的生活动力。进入大学,没有家长和老师的严格管束,部分大一新生普遍感觉到了自由、随意,空间变大,犹如脱缰之马,出笼之鸟,难以控制自己。

3 大一新生适应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加强新生入学适应教育

在新生入学以后,高校要及时对大一新生介绍学校发展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规划,逐步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院系机构要对大一新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可以请本专业的教授进行专业介绍、请本专业的优秀校友进行职业讲座、请高年级的优秀学长进行学习经验交流会并举行主题征文、学科前沿讲座等活动,丰富课余生活,使其尽快摆脱迷茫状态。

3.2 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法

高校要重点介绍高等教育的特点,使大一新生减少学习的盲目性,端正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热情,树立学习目标,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学科兴趣,明确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在努力学好所学专业的同时,要参加课余活动,得到全方位锻炼、提高自身素质。

3.3 增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高校要开设人际交往相关课程或举办类似讲座,向大一新生讲述集体生活的特点,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提高活动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必须教育新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不自卑、自傲,充分尊重、信任、关爱、肯定他人;在交往中学会虚心、耐心地倾听他人的谈话;养成对人用敬语、谦语和亲切友好用语等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切忌自我为中心,克服傲慢和嫉妒心理。

3.4 进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一新生入学后,会出现很多心理问题,应该及时、有效的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在新生入学后,组织对全体新生进行心理测验,获得第一手有效资料,建立学生个人心理健康档案,并对有问题的新生进行跟踪,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举办心理卫生知识专题讲座,讲授一些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消除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顾虑,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促进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发展。

4 结束语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全面发展自己的重要阶段,是从学校跨入社会的过渡。新生进入高校之初的种种不良适应是正常现象,这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付出极大的爱心和热情。高校各部门应该联合起来,齐抓共管,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情况,把握大一新生的心理特点,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使大一新生尽快完成角色转换,适应大学生活,为进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摘要:大一新生由中学进入大学学习,所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充分了解大一新生在生活、学习和心理方面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新生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大一新生面临的问题,接着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生,适应,对策

参考文献

[1]赵志勇.浅析大一新生的适应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1(18).

上一篇:企业施工定额管理下一篇:高三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