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经济奇迹的启示

2024-10-01

韩国经济奇迹的启示(精选7篇)

韩国经济奇迹的启示 篇1

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以来, 县域经济越来越受到关注。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继续发展小城镇和县域经济, 充分发挥辐射周边农村的功能, 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县域经济对我国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城乡二元结构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上世纪70年代, 韩国展开一场全国性的“新村运动”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在韩国开展“新村运动”的几十年里, 农村经济水平大幅提升, 农民收入得到较大提高, 城乡差距快速缩小, 农民生活得到大幅度改善。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 对我国发展县域经济有着较大的借鉴作用。

一、韩国“新村运动”概况

1. 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

1962—1971年, 韩国工业经济和城市经济迅速发展, 迅速跃居新兴工业化国家之列。但在此期间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 二者发展速度之差从2.5个百分点扩大到8个百分点[1], 城乡生活差距日益显著, 农业和农村结构性矛盾突出, 农民增收困难, 农业服务体系残缺不全。这极大地阻碍了韩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 韩国“新村运动”的四个阶段

自1970年4月起, 韩国政府为扭转农业日益衰退的局面, 主导倡议了以“勤奋、自助、合作”为宗旨的乡村建设———“新村运动”, 其基本理念是把传统落后的乡村变成现代进步的希望之乡。“新村运动”从时间顺序上大体分为四个阶段[2]。

基础建设阶段 (1970—1973年) 。这一阶段主要是提倡奋发图强的新村精神, 改善农村环境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在此期间, 政府向农民提供资金和水泥、钢材等实物补贴, 用于修建道路、改造卫生间、建设供水设施、建造村民会馆等公用事业。

扩散扶助阶段 (1974—1976年) 。这一阶段主要积极推行增加农 (渔) 民收入计划, 帮助农民科学种田和发展养殖业, 增加农业收入。政府支持农村调整农业结构, 推广良种和先进技术。政府对新村指导员、国家公务员、社会各界负责人进行新村教育, 动员大学和科研院所到农村推广先进技术和文化知识。

自主发展和政策引导并存阶段 (1977—1989年) 。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发展农村工业、扩大生产等, 积极促进建设新乡村运动, 将乡村建设推上新台阶。同时政府更多地通过制定配套政策支持新村运动, 减少直接干预。

自我发展与完善阶段 (1990年以后) 。这一阶段主要是政府调整政策措施, 通过制定发展规划, 加强协调与服务, 提供财政、物质、技术支持等手段, 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 发展多种经营, 发展农村金融业、流通业, 建立了完善的全国性“新村运动”民间组织, 把培训、宣传等工作改由民间组织来承担。

3. 韩国“新村运动”的成果

首先, 农村与城市的收入差距明显缩小。从1970至1982的13年里, 韩国农民家庭平均收入从25.6万韩元增长到446.5万韩元, 增长近17.5倍;农村家庭收入与城市家庭收入的比例, 从1970年的67.2%上升至1980年的98%, 在某些年份甚至超过城市家庭收入。

其次, 基础设施得到改善。1971年全国农户中约80%住在茅屋中, 到1977年全国几乎所有的农民都搬进了瓦房。在1971至1975年间, 韩国全国农村架设桥梁84 270座, 修路14 995公里, 进村公路3.5米多宽[3]。在“新村运动”的前10年, 韩国共建成乡村运动会馆35 950座, 新铺自来水管道4 440公里[4]。

二、韩国政府在“新村运动”中实行的政策

1. 农业补贴政策

为减少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鼓励农民增加对农业的资本投入, 韩国政府经常以补贴与低息贷款相结合的形式对农民进行资助。农业机械化一五计划期间 (1972—1976年) , 政府共计提供各项农业机械化补贴19亿韩元;农业机械化二五计划期间, 政府补贴达61亿韩元。此外, 政策性贷款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政策性贷款利率低于商业性贷款利率, 其利率差也就是对农户的补贴。据统计, 韩国政府用于农业的支出, 1966年占财政总支出的17%, 1974年增加到28%[5]。

2. 税收优惠政策

为推动农村工业化, 政府鼓励设立新村工厂, 其税收优惠包括取得税全免、免第一年财产税、随后三年财产税减半。对农产品出口企业减半征收所得税和法人税, 免物品税、酒税和油品税等。农民受灾后, 给予重灾农户以农地税减免。政府于1983年起开始实施农村工业园区计划, 对进入园区的企业提供一系列税收优惠并适当放宽贷款限制[6]。在1994年6月制定的有关促进农渔村发展的14项40条政策措施中, 提出免除畜牧业的生产增值税。

3. 教育培训政策

为进一步培养高素质的后继农民, 改进韩国农业学校教育, 韩国政府通过加强创业研修和实践, 实施“成长方向型教育”。通过加大对非农科专业人才、大学生的职业训练, 培养“回归农业”的创业型农民。同时, 建立农业教育审议委员会, 按农业专业分类加强专门化教育, 贯穿从品种到市场, 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体化培训。韩国在农民教育的分工与实施主体方面实行分工负责制, 即专业教育委托专业化生产者团体负责, 农村政策与领导型人才教育委托“韩国农业经营人联合会”和妇女联合会负责。对已形成“农业产业化产学研联合体”的区域加以重点扶持。

三、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的启示

韩国新村运动的实践证明, 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 通过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 可以扭转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 做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与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推进。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韩国“新村运动”初期政府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民居住环境, 从而激发了农民参与“新村运动”的热情和积极性[7]。在现阶段, 我们要加快推进农村道路硬化、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发展沼气、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 全力以赴打造“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整洁”的新村镇, 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

2. 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 农村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瞬息万变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又一瓶颈。解决好这一难题, 必须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 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新型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带动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市场, 形成一个融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通过培育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将贸工农、种养加、农科教融为一体, 增强城乡产业的关联度, 促进城乡产业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

3.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很不完整,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一家承担了农村金融供给, 国有商业银行只在县城设立营业点, 在农村根本没有商业网点。且无论是农村信用社还是国有商业银行, 因其商业性动机致使大部分贷款流向城市而不是农村[8]。此外, 农业银行严格限制贷款条件, 对三农的信贷额度非常小, 未设立专门针对“三农”问题的政策性金融业务。所以,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为农民提供专项贷款, 建立各级专项资金, 保障农村资金需求, 对发展县域经济有着重要作用。

4. 培养新型农民

人才强国是我国人才发展的重要战略, 人才是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动力之源。在我国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 要把培育新农民当做一项根本措施来抓, 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 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9]。首先要发展农村基础教育, 提高农民素质。当前农民素质整体较低, 无不与落后的教育相关联, 因此, 要进一步改善农村教育环境, 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逐步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此外, 还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涉农技能知识培训, 提升农民的人文素质、科技素质等, 使农民达到“一专多能、一专多通”的水平, 为发展县域经济提供充分的人力资源保障。

摘要:介绍了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和四个阶段以及“新村运动”在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市农村间差距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分析了韩国政府在“新村运动”期间所采取的支农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农民培训政策。最后提出了我国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所能借鉴的经验, 主要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培养新型农民。

关键词:“新村运动”,县域经济,公共政策

参考文献

[1]王兆君, 宣莹, 王军.韩国“新村运动”对青岛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商业研究, 2008, (12) :126-130.

[2]孙鸿志.韩国“新村运动”告诉我们什么[J].银行家, 2007, (10) :100-102.

[3]金钟范.韩国落后地区开发政策特点及启示[J].东北亚论坛, 2005, (5) :58-60.

[4]张要杰.韩国“新村运动”中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经验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 2010, (2) :103-106.

[5]吴可亮, 新村运动中韩国政府的行政作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行政与法, 2008, (2) :30-32

[6]沈琳.韩国新村运动中公共财政支出的经验与启示——兼论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公共财政支出[J], 经济研究导刊, 2010, (15) :49-50.

[7]孔凡河, 蒋云根.韩国“新村运动”对中国建设新农村的启示[J].东北亚论坛, 2006, (11) :105-109.

[8]安虎森, 高正伍.韩国新农村运动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 :83-87.

[9]韩新宝, 孙瑜.韩国新村运动对发展中国特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启示[J].学会, 2009, (5) :14-17.

韩国经济奇迹的启示 篇2

对以色列的了解,多是因为“巴以冲突”这个全球性的热点政治问题,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不断强化着人们对这个国家的印象:国土狭小、土地贫瘠、水源不足、战争频繁„„。但是,这些并不是以色列的全部。实际上,以色列已经是中东地区最为工业化、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国家,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也有着相当重大的贡献。

两位作者赛诺和辛格都是或曾经是美国政府外交政策顾问,对以色列有着深入的研究。他们指出,就主要的经济指标而言,以色列是当今世界最能集中体现创新和创业精神的国家。以色列已成为全球创业企业密度最高的国家,已成为全球风险资本产业的重要中心,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已经位于世界前列,在NASDAQ上市的公司数量除美国之外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多„„。

两位作者将支撑以色列强大的创新能力的一些深层次的东西,称为“以色列独有的一些因素”。比如,各种学科、领域之间的大胆融合,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独立更是联系,以小的形式存在、却有大的发展目标,基于这一切的文化核心。这表明,两位作者的研究视角触及到了文化层面。

“文化”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进入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研究领域,已经不是新鲜事情了。但是,“文化”这个因素往往会成为研究中最富争议的议题之一。两位作者对以色列文化的解释,却获得了以色列总统西蒙·佩雷斯的高度评价。西蒙·佩雷斯在给这本书撰写的《序言》中做如是说:“这本书讲述了不囿于现状、敢于挑战传统的以色列人的故事,是他们创造了‘以色列的秘密’,并树立了他们的国家成为世界上领先技术公司的重要研发中心的地位”(第XI页)。

凭直觉,每个人也都能够理解,以色列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创新能力,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根据两位作者对以色列经济奇迹的揭示,创新不仅是技术层面的东西,也和文化有很大的关系。两位作者高度重视文化因素对以色列创新精神和创业活动的强大支撑作用,为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组织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中国而言,在提倡创新精神、促进创业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创造具有促进性的文化正能量,也需要克服具有阻碍性的文化负能量。

韩国经济奇迹的启示 篇3

一、韩国经济总量的增长

韩国从1962年执行第一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到1996年完成第七个五年计划, 经过6个五年计划的经济高速增长 (分别是7.8%、9.6%、11.2%、5.8%、8.6%和9.8%) , 两个战略的转变, 从贫穷国家一跃进入高收入国家, 用3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工业国家百年的路, 创造了汉江奇迹。1962年GNP和人均GNP分别是23亿美元和87美元, 1992年分别是2945亿美元和6749美元, 2006年分别达到8882亿美元和18390美元。1996年, 韩国成为第29个OECD成员国, 步入世界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 韩国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1960年, 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是38%, 2005年只占3%。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在6个五年计划中是持续增长, 从1960年的18%增长到1990年的42%, 在前4个五年计划20年中增长了19个百分点, 从1980年到1990年增长了5个百分点, 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 工业增加值占GDP的份额开始下降, 2005年是40%。从1960年到2005年,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是持续上升, 增加了12个百分点。

同时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1960年, 农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66%, 1980年是34%, 下降了32个百分点, 到1990年又下降了16个百分点, 6个五年计划下降了48个百分点, 年均1.6个百分点, 比任何国家都快。工业的就业比例是持续上升, 从1960年的9%上升到1980年的29%, 又上升到1990年的35%, 升了26个百分点, 服务业也在相同的期间上升了22个百分点。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分别进入了工业和服务业, 而工业占的比例更大些。

韩国是贸易立国的国家, 其经济的成功主要取决于贸易。韩国的出口贸易大幅增长是在实行出口主导战略后的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 在“出口第一”的指导思想下, 从1962年的5000万美元出口额增长到1972年的16亿美元, 1977年突破100亿美元, 2000年达到1723亿美元, 2005年再创新高达到2847亿美元。在出口额迅速增长的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 出口增长率最高时达到了40%以上, 虽然90年代后有所降低但仍在两位数以上。韩国贸易的快速增长创造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不曾有过的奇迹。随着出口贸易的增长, 原料与能源进口需求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韩国的进口贸易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也有了迅速的发展, 1962年的进口额只有4.2亿美元, 1977年突破100亿美元, 2000年达到1605亿美元, 2005年是2610亿美元。韩国进口贸易的增长速度虽然低于出口的增长速度, 但起始金额远大于出口的起始金额, 因此韩国的进出口贸易基本是呈现逆差, 除了80年代和90年代的两次逆差高峰外, 在1962年到1997年的35年里, 贸易逆差基本在10亿美元左右。1998年后, 韩国对外贸易进入顺差时代, 贸易差额也有所扩大, 2005年顺差达到了158亿美元。

二、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1. 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三次产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即各产业增长率在经济增长率中的份额, 这是一个动态指标。一般来说, 在一个多种产业组成的经济体中, GDP的增长率等于各产业增长率的加权和, 权数就是各产业的产出在基期占GDP的份额, 其表达式为:

式中:Y表示GDP, YO是基期GDP, VAi是第i个产业的增加值, Vio是第i个产业基期的增加值, Sio是基期VAio占GDP的份额。国际学术期刊上常用对数方式表示增长率, 则 (1) 可写成, 即是第i产业产出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应用公式 (1) 和世界银行出版的历年《世界发展指标》和《世界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 测算了韩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和制造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在40多年的发展中, 韩国的工业增长对经济的增长起了重要的作用, 从1961年到2005年, 工业的增长速度远大于其他产业, 其中制造业的增长更是如此, 因此, 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 达到了48.94%, 其中制造业的贡献达到了46.51%, 高于服务业的贡献, 可以说是制造业的持续快速增长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尤其是实行6个五年计划的30年中。服务业增加值虽然在GDP中的份额一直高于工业, 但由于其增长速度低于工业, 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只能屈居第二。农业增加值在GDP中份额的降低和增长速度的减缓双重原因, 使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低, 只有6.44%。

在1961-1970年间, 服务业的贡献最大, 贡献率是41.82%, 原因是在1960到1969年间服务业在GDP中的份额最大, 其次是工业, 39.34%, 工业的快速增长使它的贡献次之。在1971-1980年、1981-1990年中, 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 分别是49.59%和50%, 原因是其份额的提高和快速增长, 其次是服务业。在1991-2000年间, 服务业的贡献上升为第一位, 52.61%, 工业增长速度的下降使得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居于第二, 44.97%。在2001-2005年间, 工业的持续增长使它对经济的贡献又上升为第一位, 54.68%, 而服务业增长速度的降低而使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居于第二位, 45.41%。在1961到2005年的各个分时段中, 农业增加值在GDP的份额越来越小, 而且其增长速度也越来越小, 使得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下降, 在最后一个时段, 农业增长为-0.1%,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就下降为-0.1%。

2. 消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按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有三个组成部分:最终消费支出 (包括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 、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根据《世界发展报告》和《世界发展指标》提供的数据, 计算了消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从居民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来看, 居民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1961年至1998年均居于首位, 说明在韩国的经济发展中居民消费支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次是资本形成总额, 除了1991-1998年间, 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在40%以上, 说明了投资对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而居民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却在一路下滑, 从1961-1970年的67.97%下降到1991-1998年的27.91%, 下降了40个百分点, 原因是居民消费增长率的降低和居民消费在GDP中份额的下降, 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率在1999—2005年间只有2.29%, 只有经济增长率的49.7%。政府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处于波动状态, 但总的趋势是上升的。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1999-2005年达到了19.62%。

货物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1961-1970年间就达到了33.29%, 随后一路攀升, 到了1991-1998年间达到了71.73%, 增长了41.44个百分点, 充分说明了韩国出口替代战略的成功。

三、我国的经济增长拉动因素与韩国比较分析

1. 三次产业增长拉动贡献比较分析。1980-2005年间, 我国第三次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11.03%、52.39%和36.57%。在25年间, 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 工业增长在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与韩国1960年到2005年情况相比, 相同的是贡献最大的都是第二产业, 最小的都是第一产业。不同的是, 在数据方面, 我国第一、二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均大于韩国, 第三产业远低于韩国, 主要原因是我国第一、二产业占GDP的份额均大于韩国的第一、二产业占GDP的份额, 第三产业的份额却远远小于韩国的服务业占GDP的份额。从产业增长情况看, 我国第二产业的年均增长率略低于韩国第二产业的年均增长率, 第一、三产业的年均增长率大于韩国的第一、三产业的年均增长率。

2. 三大需求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比较分析。在20世纪90年代和进入21世纪的前5年, 我国的居民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36.68%, 小于韩国的贡献, 而政府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却远大于韩国的贡献。居民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的降低是因为居民支出份额在GDP中份额的缩小和年均增长率的跌落。同样, 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是远大于韩国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在2001-2005年间, 居然达到了52.68%, 而韩国在投资最高涨的时期 (1981-1990年) 只是达到了42.31%, 比我国低10.37个百分点。从一个方面充分说明我国经济增长是投资驱动型的。近年来, 我国的出口有较大的提高,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在提高, 但贡献率低于韩国。

四、对我国的启示

韩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经过两次战略转变, 成功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 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不仅有适时的战略方针政策, 并恰当的执行, 还经历了从农业国家进入工业化国家必经的阶段。

1. 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是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石, 没有工业的快速成长发展, 任何一个农业国家不可能会经济快速发展而进入后工业化国家。韩国的经历说明了这一点, 综观韩国的经济发展历程, 从技术含量低、投资少的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到技术含量高、投资多的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 再到技术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 其产业的快速增长和顺应时势的产业结构的升级都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目前我国工业化进程显著加快, 并正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移动。今后应制定适当政策, 加快工业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 适时地顺应国际形势进行产业结构升级,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 各个产业在地区间发展也很不平衡。目前东部地区处于从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换, 中部地区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而西部地区还处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阶段。各个地区、各个省市应利用自己的优势和有利的国内外环境来发展优势产业, 寻求差异化、集约化, 在若干产业群内创造竞争优势, 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这样不仅能保证各个产业的快速发展, 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 也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 强有力的内需是保证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韩国的经验表明, 在经济快速平稳增长时, 旺盛的需求是维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内容之一。需求中的居民消费支出和投资需求是内需的主要部分, 保持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均衡发展, 才能保证经济健康、稳定的增长。韩国从1961年到1998年的各个时段,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内, 其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在50%以上, 是典型的内需驱动型的, 而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十几年来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远低于50%, 2001-2005年间只有27.57%, 而投资在进入21世纪的几年中却超过了50%。消费偏低, 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偏低, 投资偏高, 消费需求结构和投资结构不合理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一些危害。我国的消费率不仅低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还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 扩大国内需求, 挖掘消费潜力是我国目前重要的工作。

注:[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批准号07&ZD007) 阶段成果]

摘要:文章在总结韩国经济总量增长、产业结构、对外贸易的基础上, 从产业增长和三大需求两方面分析了韩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在产业发展中工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 尤其是制造业;在三大需求中, 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 但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率的下降却是不容忽视的。最后, 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几点启示。

关键词: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拉动

参考文献

[1].尹贤淑.韩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验及启示.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3 (1)

[2].兰星, 李永平.韩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特征及其借鉴.改革与战略, 1996 (3)

[3].陈西果.韩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启示.改革与战略, 1996 (1)

[4].朱灏.韩国经济的复苏及其启示.亚太经济, 2007 (5)

[5].李柱锡.韩国经济开发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6 (7)

[6].陈龙山等.韩国经济发展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7 (12)

韩国农业奇迹的背后 篇4

韩国农民收入的快速提高, 主要得益于农产品的提价、严格的贸易保护和高额的政府补贴等。而政府持续数十年的新村建设, 并未有效遏止农村人去楼空的趋势, 西方式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老路还在韩国复制。

新村运动铸造的奇迹

从1961年到2004年, 韩国人均国民收入从83美元猛增到1.4万美元, 城乡居民收入比例由1:0.61缩小到了1:0.84。四十多年时间, 韩国走完了西方国家近百年的工业化道路, 步入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轨道, 被誉为“汉江奇迹”。锻造“汉江奇迹”, 新村运动功不可没。

20世纪70年代初, 韩国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 城市居民和农民的年平均收入水平差距拉大,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 农村人口的大量无序迁移等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 新村运动应运而生。

因地制宜的“差别式”指导

在新村运动之初, 韩国政府根据各地区新村运动开展程度, 以及村庄原有基础条件的不同, 把全国的农村村庄划分为若干类型, 选定不同的工作重点, 进行“差别式”指导。

韩国把全国农村村庄分为基础村庄、自助村庄和自立村庄三类。

基础村庄为户均储蓄不到1.5万韩元, 村庄基金不到50万韩元的村庄。政府的工作重点为改善生活环境, 在进村道路建设、屋顶改造、河流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供支援。

而自助村庄的基金超50万韩元、户均储蓄达到1.5万韩元, 村庄的工作重点则为农用道路建设、屋顶改造和扩大非农收入。对那些绩效明显的自助村庄, 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重点扶持。

对于村庄基金达到100万韩元、户均储蓄达到2万韩元以上的自立村庄来说, 村庄的工作重点转为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和文化、福利设施建设, 组织合作化生产并发展非农产业。

此外, 韩国政府又逐步引入了自然条件和农业特点的分类标准。把全国的农村划分为山村、中间山村、平原村庄、渔村以及城市近郊村庄, 并选择不同的工作重点。

正是韩国政府这种差别化的规划和指导, 让各村庄在新村运动初期能扬长避短, 第一时间准确定位。这对新村运动的快速发力起到了很好的助推效果。

从“官主导”向“民主导”转型

新村运动一开始, 韩国政府向每个村无偿提供水泥和钢筋,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随后, 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补贴和扶持, 如免除购置种子、化肥、农机具等生产资金的贷款利息, 后来甚至连本带息都免除了。

但实践发现, 仅仅是政府主导, 并不能真正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所以韩国政府选择了由“官主导”向“民主导”转型, 让农民明白新农村建设不是行政强迫, 而是需要他们自己去主动创造。

20世纪80年代初, 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的成立, 标志着“民主导”真正落定。该协议会有自己的金融、图书、培训、宣传等社会资源, 新村运动的组织、协调、宣传、评价和调研都由这一非政府组织完成。

自“民主导”开始, 上什么项目、项目的进度如何, 完全由农民自己选择。新村运动的组织实施者是从农民中选出的“指导者”, 不具有公务员性质。而之前作为主导角色的政府行政部门, 仅执行配合、协调、培训等服务性工作。

即使是政府认为对农民有益的事情也要先征求农民的意愿, 真正让农民成为各项农村建设事业的主体, 决不强制推行。因此, 新村运动获得了农民的广泛支持。农民乃至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是新村运动取得成功的关键。

奇迹的背后

政府的保护和补贴

韩国农产品生产力低, 缺乏国际竞争力, 又要在国内市场上维持高价, 其必然的结果就是对外实行严格的农产品贸易保护。韩国在农产品贸易上实行许可制和高关税制:只有当国内农产品不能满足需要时, 农业部才发放进口许可证;而在韩国的进口农产品中, 100%以上高关税的农产品多达142个。以韩国的主要农产品——水稻为例, 韩国对水稻进口实行国家垄断, 通过严格限制 (几乎是禁止) 水稻进口, 维持国内的零售高价。同在亚洲, 韩国大米的价格是泰国等大米的5~6倍以上, 如果完全开放市场, 韩国水稻生产将面临破产。

当然,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韩国也不能不逐步开放市场。1995年, 韩国大米进口总量仅相当于国内消费量的1%, 到2004年增加到4%。目前, 韩国对大麦、小麦、大豆、玉米的进口已基本上完全放开, 因而相应的国内生产大幅度地减少。1999年, 韩国的大麦、大豆、玉米的播种面积分别比1975年减少了90%、68%和38%, 小麦则基本上停止了生产。

由于农业的相对脆弱地位, 韩国农民不断采取激烈的措施反对农产品市场对外开放。在国内, 农民组织游行示威, 冲击政府和政党机构, 反对开放农产品市场。在国外, 最近几年在香港、墨西哥等全球化会议上, 韩国农民向国际社会陈情, 要求维持农产品贸易壁垒, 甚至采取过包括自杀在内的极端方式。此外, 韩国农民还宣扬“身土不二”的理念, 其寓意就是劝诫韩国人不吃外国米、不吃外国水果、不吃外国肉等, 以抵制外国农产品。

除了实行严格的贸易保护, 韩国政府还通过各种途径对农业实施补贴。早在1971年启动新村运动时, 韩国政府就首先拨款20亿美元主要用于修建农村用水、供电系统和交通通讯设施。在1970~1980年的10年间, 韩国政府财政累计向新村运动投入2.8万亿韩元, 相当于财政支出的1%。而在1979~1982年, 韩国政府收购稻米的价格平均每年提高19.1%。1982~1984年, 政府每购买80公斤稻米所补贴的钱由9064韩元增加到19652韩元。

据有关方面统计, 韩国农业补贴占GDP的4.7%, 居全球前列。从政府财政对农民收入的支持比例看, 韩国也居于前列。韩国目前能够提供这样的补贴, 一是由于社会发展到一定的水平, 有实力进行这样的补贴;二是因为韩国农民所占人口份额下降, 补贴对提高人数不多的农村人口收入有不凡意义。

人去楼空的农村

韩国的新村建设过程, 也是不断城市化的过程。韩国城市化率在1970、1980、1990和2000年, 分别为55.3%、71.6%、84.4%、90.2%。韩国农村里的风景、楼房都很漂亮, 收入也不低, 但仍然留不住年轻人。1970~2000年间, 韩国的总人口增长了1500万, 但农村人口却下降了1000万, 农业就业人口从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50%降至8.5%。韩国没有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 大量年轻人自由地拥入城市后, 农村出现了劳动力老龄化和后继无人的局面。

韩国政府为吸引年轻人到农村创业, 规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如废除农用耕地购买面积上限, 设立农庄法人以大规模耕作土地, 扶持农村第三产业, 大力发展观光度假旅游, 读农业大学基本免费和提供高额奖学金等。韩国还从1984年推行建设“农工地区”计划, 即在20万人以下的郡、镇所属的农村, 选定一地由政府搞好基础设施, 以便民间进入区内开办工厂企业。近年来, 韩国还发起“一社一村”运动, 就是一家公司、企业自愿与一个农村建立交流关系, 对其进行“一帮一”的帮扶支持。三星、现代、韩国电力、韩国通讯等大型企业, 都带头支持农村建设。这也是工业发展之后反哺落后的传统农业的一项新举措。

韩国经济奇迹的启示 篇5

最近几年来,创新增长成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各级别会议上的热点议题。创新增长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它以绿色增长为基础,通过实行技术创新和政策创新来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尤其是在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造成巨大冲击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日益显露出其不可持续性的弊端,因此世界各国在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同时也在探索新的经济增长方式。韩国作为APEC成员国,一直积极参与创新增长议题的讨论,出台了大量促进经济长期创新增长的政策措施。那么其出台的政策措施有哪些呢?这些政策措施对我国经济发展又有哪些借鉴意义呢?为了研究这些问题,作者查阅了大量一手资料,许多资料直接来源于韩国政府官方网站、韩国财政与经济部网站以及韩国银行的最新政策公告和年度经济报告。

二、文献综述

韩国是我国的近邻,我国关注其经济发展的学者很多。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韩国造成了巨大影响,许多学者分析韩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政策及其成效。例如朴英爱(2011)通过宏观经济数据分析危机后韩国经济恢复情况,提出韩国经济仍然面临的严峻局势,进而对如何摆脱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除了研究韩国应对危机的政策,李安方(2006)重点研究了韩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并将其成功之处归纳为七个方面。牛盼强、谢富纪(2009)则重点分析了韩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政府所发挥的作用。国内许多文献在研究韩国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时所列举的政策往往是方向性的,不够具体,而且大多数政策是很久以前出台的,不具有时效性。为了具体地研究韩国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本论文在写作时从韩国政府官方网站、韩国银行网站、韩国财政经济部网站查阅了大量的政策公告和年度报告,许多政策是韩国政府最新颁布的。本论文将通过分析这些第一手资料,研究韩国政府促进经济长期创新增长的措施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三、韩国促进经济长期创新增长的政策

1、金融危机后韩国促进经济恢复发展的政策

2010 年之后,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减弱,世界经济走上复苏之路,韩国经济也随之好转。国内需求逐渐上升且对外出口不断扩大,这些经济复苏的信号逐渐提升了就业率和工资水平,但是经济下行的风险依然存在。因此,韩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民生,振兴实体经济,夯实韩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

第一,韩国政府要稳定物价。韩国政府制定了将通货膨胀率控制在4%以下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韩国政府将在未来几年削减预算支出并控制流动性水平、改善物流体系,降低流通成本、降低公共服务费用,并加强对地方政府提高公共服务费用程序的监管。

第二,韩国政府要增加就业并刺激国内需求。在企业层面,韩国政府对雇佣年轻人和弱势群体的中小型企业给予大量税收减免,在贷款方面给予创造就业多的企业优惠,给予中小企业更多参与政府采购和政府公共项目的机会。在劳动者层面,韩国政府将每个工作者的年培训费用从100 万韩元增加到200万韩元并加强立法保证兼职工作者的工作环境。

第三,韩国政府力图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为此,韩国政府加大了在教育、医疗和住房方面的投入,包括向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提供社会保障、增加社会保险投入并减轻“低保”人群的相关负担、向愿意工作的“低保”群体提供更多的福利以激励其它享受“低保”的人参加工作等措施。

2、朴槿惠总统提出的 “经济革新三年计划”

2014 年2 月25 日,在朴槿惠执政一周年之际,韩国政府颁布了“经济革新三年计划”,即通过调整韩国的经济结构,大力推进经济革新,到2017 年把韩国经济增长率提升到4%,就业率达到70%,人均年收入达到4 万美元,实现“474 蓝图”(注:数据资料摘自朴槿惠总统在2014 年2 月25 日发表的全国电视讲话。)。朴槿惠的“经济革新三年计划”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创新发展并努力开创一个人民幸福的新时代”。韩国政府制定了三个方面的政策计划,即改革经济夯实经济增长基础、促进经济创新增长和刺激国内需求。关于“经济革新三年计划”的具体内容和实施部署韩国政府相关部门仍在讨论中,就其政策实施方向本论文整理如下。

(1)经济改革任务。韩国政府将加强对公共机构的债务管理能力以及其日常运营能力的监管和考评,积极实施公共项目建设,增进公共福利。同时,韩国政府考虑促进立法工作,使韩国的“影子经济”合法化。在市场上,韩国政府计划纠正之前的一些不公平政策,促进经济参与者之间的公平竞争,提升经济效率。此外,韩国政府还计划改善企业中的劳资关系,确保普通雇员的工作环境、薪金待遇等权利得到有效保障。

(2)创新经济增长任务。韩国政府制定了“创新经济维生素项目”,大力推动韩国产业融合,将农业等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产业融合,以促进传统产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韩国政府计划支持国内企业通过FTA框架开拓新兴市场,对相关活动给予企业并购、风险投资及启动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韩国政府希望通过此举确保韩国稳定的能源供应、发展更高层次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技术从而创建一个更加环境友好的社会。

(3)刺激国内需求的政策。韩国政府要在未来三年内改革阻碍投资的政策,以振兴韩国医疗、教育、旅游、金融和信息通信技术等5 个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服务业。此外,韩国政府将降低居民的教育费用负担以及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福利支持来刺激国内消费需求。为了实现韩国前任总统李明博提出的韩国就业率达到70%的目标,韩国政府计划大力促进青年和女性就业。为此,韩国政府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中小企业在融资和税收政策上提供最能激励其经营效率的支持。

四、韩国相关政策对我国的启发

根据彭博社发布的“2014 年全球革新指数”调查评比结果显示,韩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具创新性的国家。彭博社这一指数是根据被调查国家七个项目的表现进行的调查:研发(R&D)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生产效率、尖端技术企业密集度、研究员比重、制造能力、高等教育效率性和专利注册。其中,韩国在研发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制造业竞争力、尖端企业比重、高等教育效率性和专利注册5 个项目中都排进了世界前三甲。这说明韩国在培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增长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有许多经验值得我国学习。

1、我国建设创新型社会、提升国家创新能力需要完善的立法来保驾护航

目前,韩国的科技管理体制正朝着决策机构高层化、决策机制专业化、管理模式法制化的国际标准快速发展。而我国目前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还是以政府行政管理为主,调动我国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科技创新活动。这样的管理体制虽然能在短时期内迅速提升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但是到达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影响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效率,诸如科研经费管理等问题就会浮现。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加强科技创新立法来规范科技创新活动。

2、注意处理好政府与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担负着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任,而且企业最了解市场和技术需求,能够通过市场对科技创新要素和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因此,未来科技研发的主体必然是企业。政府应该做的是一个服务者、宏观管理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即政府为包括企业在内的科技创新主体提供良好的激励政策和科技创新环境,并为有能力、有效率的科研主体提供资金支持和资源支持。

3、将中国的科技创新纳入世界网络

我国政府在对科技创新进行大力扶持的同时应注意帮助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将投入巨资得到的研发成果迅速转化为市场份额和利润,市场的反馈是检验科技创新成果最好的标准。目前,我国在世界贸易分工中更多地承担着制造者的角色,许多外国企业在华机构都以生产制造为主,我国政府应制定出优惠政策鼓励外国企业在我国开展研发活动,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4、提升国家教育水平,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

是否有优秀的创新人才是决定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教育领域落后很多。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不断改善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我国人才培养质量,与国际水平接轨。不仅如此,我国政府还应完善相关政策,提供有竞争力的待遇吸引海外留学生以及外国科技创新人员来华工作。

五、结论

在韩国逐渐摆脱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后,韩国政府为增加居民福利、提升韩国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经济绿色、可持续增长制定了大量政策。韩国今年2 月底出台的“经济革新三年计划”进一步确定将在经济改革、促进经济创新增长和刺激国内需求,实现出口和国内需求平衡增长方面实现飞跃。

韩国经济奇迹的启示 篇6

截至6月6日, SK电讯的LTE注册用户数量已经突破300万, 占SK电讯全部注册用户的70%。相比全球大多数已部署LTE网络的运营商而言, SK电讯以全球最快的速度迅速普及了LTE网络。数据显示, 今年1月份, SK电讯的LTE用户突破100万用户大关, 4月16日, 其LTE用户即突破200万用户, 自今年4月以来, SK电讯几乎以每天11000名用户的数量迅速增加, 而5月比4月用户数量整整增加了60%。作为较早规模部署LTE网络电信运营商, SK电讯无疑在网络建设、用户的规模推广、业务终端的开拓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部署创新型多载波LTE网络

2011年7月1日, 韩国SK电讯与LGU+同时在首尔推出LTE业务, 正式开启韩国LTE商用。为进一步扩张在数据业务市场的占有率, SK电讯大幅增加了在LTE建设方面的投资。2011年年中, SK电讯即上调了整年的资本支出, 相比年初计划增长15%, 总投资至2.3万亿韩元, 其中增长的3000亿韩元将用于扩大3G网络容量以及LTE网络的建设, 同时计划到2014年, 投资2万亿韩元 (约合18.7亿美元) 用以建设LTE网络。值得一提的是, SK电讯高层亦公开宣称, 到2014年, 公司会将65%的数据流量转移到LTE网络上。

SK电讯在韩国所部属的LTE网络, 能够确保用户享受到40Mbit/s的下载速度, 而且随着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化, 其亦开始尝试部属新的多载波LTE网络。多载波LTE网络采用了800MHz和1.8GHz两个频谱, 通过这一技术能够将原有的LTE带宽提升一倍, 从而显著提升传输速度和服务质量。目前SK电讯正在汉城江南站和教保大厦十字路口之间试点这一系统, 预计将于7月份开启商用, 该技术将会率先应用于首尔、釜山等数据流量需求较大的城区。SK电讯计划在2012年底覆盖整个首尔地区, 2013年初实现对其他23个主要城市的覆盖。

值得一提的是, 除了SK电讯以外, 亚洲和欧洲的十个国家的运营商也采用了1.8GHz这一频率来提供LTE服务, 这使得SK电讯能够对这些国家的运营商提供LTE漫游服务。

最快的用户推广速度

对于部署了LTE网络的运营商而言, 如何最大化推动其用户向LTE网络转移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只有LTE的用户达到一定规模后, 才能真正实现LTE的大规模普及, SK电讯在用户推广上, 正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

作为全球第22个LTE运营商, SK电讯于2011年7月开始LTE网络的运营, 6个月之后, LTE用户即突破了100万户, 是最短时间内用户数量突破100万的运营商, 也是全球最快吸收LTE用户的运营商。据了解, 目前SK电讯的注册用户中70%的人选择了LTE服务, 4月份LTE新注册用户56万, 5月份新增用户58万, 呈高速增长的趋势。目前其LTE用户已经突破300万户, 而SK电讯今年的目标用户数则为600万户。与此同时, 从韩国LTE用户的年龄分布来看, 20岁年龄段占25%, 30岁年龄段占29%, 没有出现集中于20~30岁年龄段的现象, 这也展示出了4G业务的后续发展前景非常乐观。

随着LTE终端的普及化, 4G业务对于用户的吸引力进一步增长, 显著改善了用户体验, 从而间接推动了LTE用户的增长。SK电讯针对用户需求提供了差别性传输速度和服务, 从而满足不同类型的用户需求。据了解, SK电讯所推出的LTE业务资费也广受用户欢迎, 超过80%的LTE用户选择了LTE-520套餐, 该套餐提供免费跨网呼叫, 平均每月80分钟的网内通话, 转换成金额每月约9000韩元, 相当于每年节省手机话费10万韩元。此外, 约43%的用户使用一个可切换的移动数据包, 在超过每月的数据流量后, 可以自动切换网络。

多样化终端提升用户体验

目前SK电讯已经推出了15款LTE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 7月, SK电讯将在韩国上市配置最高的智能手机“Galaxy S3 LTE”, 并将继续推出具有多种功能的LTE手机。除了多样化的业务终端, SK电讯还推出了LTE视频通话和视频点播LTE流媒体、“电子智能学习 (Smart Learning) ”和“智能健康 (Smart Health) ”、高清视频服务“Hoppin”、LTE网络游戏等新一代移动通信服务, 其“T freemium”服务每月给LTE用户免费提供最新的电影、游戏、电子书等高品质内容。该服务提供的内容上市两个月内下载次数就突破了370万, 受到很多消费者的喜爱。

“如神”奇迹的启示 篇7

逆风行舟艰苦创业

1995 年毕业于无锡无线电子科技学院的徐智勇, 1996 年进入五金智能门锁行业领域。这位似乎天生要与铁将军打交道的青年, 2001 年, 当国内指纹识别产品还处于探索及起步阶段时, 他就感到指纹识别产品的发展前景及潜力, 决定下海经商, 并加盟了上海安威生物技术识别有限公司。这为他日后创办“如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没想到徐智勇进入指纹锁业不久后的两年间, 中国指纹锁行业出现了倒闭潮。但徐智勇没有退却, 他感到既然指纹识别领域是有前途的, 那就要站稳脚跟, 获得自己的立足之地。然而那时加盟到企业的只有两个人, 可谓势单力薄。就这样徐智勇带领着一支也许中国最少, 也是最早从事指纹锁识别技术研究的专业团队闯进了指纹锁行业。

为了企业尽早步入发展正轨, 徐智勇一开始便承担了技术开发和市场开发的双重责任。为了使企业迅速发展, 他到当时处于领先地位的DIP公司, 从边代理边探索开始, 逐步建立了自己优势的研发体系。并创新地将联计算法逐步向脱机算法应用转换。

科学显示了威力。在当时的众多实力强大的指纹识别技术企业纷纷倒闭的时候, “安威士”却逆风行舟, 迅速发展壮大。一跃成为指纹考勤、门禁的领先者之一。在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 徐智勇取得了多个国内大型指纹考勤门禁的项目订单, 通过直销、渠道销售。外贸则建立起了精干的销售队伍与大型的销售网络体系。仅仅5 年, 上海安威生物技术识别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国际领先的指纹考勤和指纹门锁知名供应商之一。

而此时, 在指纹识别领域风生水起的徐智勇“触角”开始伸向指纹识别领域更深处。2006 年, 他创立了上海“如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凭借着长期在指纹识别领域的沉淀, 徐智勇不仅积累了企业管理的经验, 还充分掌握了指纹识别相关技术, 从而规避了以往指纹识别技术公司的各种体制缺陷和不足, 建立起了充分吸收国内外从事指纹识别技术专家级技术精英骨干为基础的强大团队。他的目标是将“如神”发展成为带动指纹锁产业全球化推进的顶尖企业。

2007 年“全国指纹锁行业发展中心”在上海“如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部揭牌。成立当年, “如神”即推出了全球第一款TCP/IP网络指纹锁;2008 年推出LCD人机界面、开门记录黑匣子功能指纹锁, 确立了指纹锁行业的主导地位。上海“如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了中国指纹锁行业最具创新精神及活力的企业之一。

自主研发打造品牌

全国指纹锁行业发展中心成立以后, “如神” 每年至少将市场销售收入的6% 投入自主研发。徐智勇认为, 凭借中国蓬勃发展的全球最大指纹锁市场, 通过不断向“全国指纹锁行业发展中心”投入, 将其扩建成全球最大的指纹锁研发中心, 并逐渐承担国家指纹锁和生物识别等众多科技研发项目, 应是“如神”占领市场前沿的战略决策。

为此, “如神”将创新与品牌建设维系在一起, 并体现在产品的每一个细节。如比起市场同类产品, “如神”采用的是高安全性专利电子防盗锁体, 它具有360 度任意角度识别, 超强防残留识别功能, 配有开门黑匣子功能等多项发明创新技术。

坚持创新, 近年来“如神”获得了授权的数十项外观专利证书、实用新型证书外及国家软件著作权证书1个和3 项国家发明专利, 成为智能锁行业创新的先行者。2012 年还获得了国家创新基金立项证书和上海科技项目奖金……

创新求异, 勇于攀登, 如今上海“如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拥有了别墅门指纹锁、防盗门指纹锁、玻璃门指纹锁、室内门指纹锁、美国准门指纹锁等10 多款产品, 可全方位满足不同市场及客户的需求。“如神”成为了一家集智能指纹锁的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和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公司, 并成为中国生物识别产业化的先行者之一。公司占地2000 多平方米, 建立了高标准的研发中心和生产车间。在北京、广州、成都等地都设有办事处。公司以“诚信、务实”的工作态度, 实施“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立足本土、服务全球”的国际化战略。目前已逐渐被市场及用户所认可, 其产品还远销欧美及亚非等国际市场。

虽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徐智勇觉得百尺杆头, 还需更进一程。他的目标是逐步把“如神”产品打造成智能锁行业真正的民族品牌, 将公司打造成世界级智能指纹锁研发及生产企业。最终把 “‘如神’RUSHEN”打造成为世界名牌。

为实现这个宏伟目标, 企业在徐智勇的带领之下, 始终坚持自主创新, 以不断引领智能锁行业发展。为此, 徐智勇打造了一支以中高级技术人员为主的高素质科研队伍和一支由国内外专家组成的智囊团, 同时还邀请公安部安防标准委员会主任、公安部信息安全产品检测中心原主任牟晓生先生担任“如神”指纹锁安全技术特别顾问之一。目前, “如神”已拥有大专以上的科技人员32 人, 在职研发人员19 人, 拥有高级工程师2 人, 工程师5 人, 助理工程师12 人。强大的人才储备使得“如神”始终保持着青春与活力。

在努力打造和推广“RUSHEN”品牌的同时, 徐智勇始终将产品品质放在首位, 把为用户提供功能创新、质量过硬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为此, 为了提升产品质量, 本着为消费者负责的心态, 徐智勇给予了“如神”质检员“一票否决权”的特权。只要出现瑕疵、不合格的现象, “ 如神” 便毫不犹豫将此类产品否决掉, 确保每一款由“如神”所打造的产品都能使用户满意。正是如此严苛的生产和质检要求, 让“如神”的产品备受消费者的推崇。“如神”指纹锁以高端技术和顶级品质赢得了全球无数的高端用户, 其高可靠、高安全性也得到了保险箱行业的认可和使用。同时“如神”公司也注重指纹锁的社会化推广, 满足老百姓家居安防智能化要求, 将高科技迅速转化为社会效益, 让“如神”高端智能指纹锁逐步走进了普通百姓家庭!

“如神”奇迹给人启示

徐智勇, 一个由“打工皇帝”逐渐成长起来的“企业型技术专家”, 在指纹锁领域摸爬滚打了十余年, 将“RUSHEN” 这一民族品牌打造成为业内领域的知名企业, 并将“RUSHEN”品牌及优秀产品推向了世界, 使“中国制造” 在海外煜煜生辉。他则成为了年产值达八九千万元的“如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并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这说明众多中小型企业由小变大, 由弱变强, 最后成为“巨人”企业的希望和活力在于坚持科学引领, 网络助力, 戒骄戒躁, 领导团队, 不断创新改革。

同时也说明, 在后工业时代, 企业的先进性和综合能力不全在于它的体量大小, 而在于对世界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正确认识和采取的发展战略。企业主要既能开好顺风船, 又要敢于开顶风船, 在不断转换机制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长处, 以及化短板为长板, 将企业效能发挥到极致。

上一篇:现代汽车的节能与环保下一篇:机械英语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