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英语词汇

2024-10-01

机械英语词汇(共9篇)

机械英语词汇 篇1

1. 引言

隐喻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隐喻长期以来被看作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方式,是用来装饰语言的工具。历史上对隐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后半叶亚里士多德时代,亚里士多德在其经典名著《诗学》(Poetics)和《修辞学》(Rhetoric)中多次提到了隐喻的构成方式和修辞功能,并认为“用一个表示某物的词借喻它物,这个词便成了隐喻词,其应用范围包括以属喻种,以种喻属,以种喻种和彼此类推”。[1]从亚里士多德时代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隐喻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然而亚氏所说:“至今最伟大的事是对隐喻的掌握。隐喻是不能向他人传递的。他是天才的标志。因为要创造好的隐喻意味着对相似点具有敏锐的眼力。”左右了人们对隐喻的片面认识。直到近二三十年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才被赋予新的内涵。从语言的角度看,隐喻是一种修辞方式;从认知的角度看,它又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既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结果。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它不仅存在于文学文体中像小说、诗歌、散文等。还存在于专门论述知识的客观、严谨的文体当中,比如科技文体。当然作为科技文体中一种———机械英语也不例外,本文通过对机械英语中的隐喻性词汇在映射过程中常用的心理运作方式的简要分析,谈谈这类文体的翻译方法。

2. 隐喻的认知与翻译

隐喻是指将两种完全不同概念的事物通过含蓄,映射或婉转的表达方式达到形象比喻的言语行为。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熟知的、有形的和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中无形的、抽象的概念。形成一种不同概念之间相互联系的认知方式,其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或经验来理解和体验某一些事物或经验。通过对认知语言学的学习与研究,笔者认为,隐喻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借助一个概念域结构去理解另一个不同的概念域结构的过程。隐喻涉及到两个概念域: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目标域是指隐喻的出发点或被描述的概念(即本体),而用以比较目标域的概念(即喻体)则为源域。隐喻就是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mapping),这种映射使得源域和目标域两个概念域之间形成系统而稳定的对应关系(correspondences),即从一个人们比较熟悉且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熟悉或较难理解的目标域。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形成一系列的本体的或认识上的对应。人们将其有关源域的经验或知识映射到目标域,从而重新认识目标域部分特征的过程就构成了隐喻的理解。例如:Love is a journey.(恋爱就像一次旅行。)在此例句中为love主体,journey为喻体,本体和喻体互为参照。根据Lakoff等人的观点,被说明的领域称为目标域(target domain),说明的领域叫做源域(source domain),映射一般有源域向目标域进行。“隐喻意义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将源域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从而达到重新认识目标域特征的目的”。[3]人们容易通过从自身的经历来寻找两者之间的相似点来理解。这里源域中journey和目标域中love的属于两个不同的语意范畴。但在这一隐喻理解过程中journey的部分特征被映射到love这一领域,如有始有终,恋爱途中,有时非常甜蜜,有时又充满苦涩和泪水等,使love这一概念更具体、更形象。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现代隐喻学揭示了隐喻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充满着隐喻,“如果隐喻不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话,就没有理由认为这种资源只用作对抽象的语言进行归类的工具,它还应该是我们认识复杂的科学概念、政治态度、社会问题的方式”(Ungerer&Schimid, 2001:143)。由此可以作出这样的假设:1)翻译是一种把ST中大量存在的隐喻转移至TT中去的过程;2)隐喻是一种文化中的认知工具,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认知活动”(束定芳,2000:28),这就等于说翻译是将一种文化中语言所表现的认知方式用目的语传递到另一文化中去的过程,不然翻译就无法完成传播民族文化的使命,这样一来就等于说,翻译成目的语以后,必须还原源语隐喻的本来面目,喻体唤醒的概念意义不但要等同于源语喻体的概念意义,而且喻体的形象必须相互等同。但在实际操作过程,情况远非如此简单。首先,隐喻会在心理上引发一个复杂的演算过程,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结果会在译语中产生相同或不同的表象形式。而这些情况在各种文体的翻译当中都会出现。当然机械英语作为科技文体的一种也不例外。

3. 机械英语中的隐喻性词汇与翻译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机械英语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机械英语中的隐喻性词汇也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通过上述对隐喻及隐喻认知的分析,笔者经过对机械英语中大量隐喻性词汇的分析,现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映射过程中心理运作方式及其翻译方法进行探讨。

3.1 在映射过程中,把熟悉事物的形状转移到新事物。

在这一映射过程中,人们将日常所熟知的事物的形状比如嘴巴、鼻子、扇子等的形状以隐喻的方式转移到新事物中去,这样便把陌生的事物形象化,使即使对机械类这一领域不太熟悉的人也能理解,例如nose(鼻子),lip(嘴唇),大家再熟悉不过了,而在机械装置中“电机”、“路缘”的种类也有很多种,当“nose-suspended motor”、“lip curb”等词出现时,人们便自然而然地将其翻译成“鼻挂式电机”“唇形路缘”。还有fan(扇子),这种最原始的用来去热避暑的工具,不管科技如何发展,它最原始的形状基本上是固定的,而“波束”形状各异,有线形的、圆形的,当“fanning beam”出现在人们面前时,“扇形波束”便被翻译出来了。从上述例子的翻译方法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这种映射过程的隐喻我们多采用直译的方法。

3.2 把熟知事物的性质转移到另一事物。

在这一过程, 人们由熟知事物的性质联想到新事物, 人们对人类自身有很多了解, 比如人的一些弱点贪婪、自私、懒惰等, 用idle这一用来形容人的惰性的词, 联想到机械类事物idle roller (惰滚轮) ;由grass-hopper (蚂蚱) , 蚂蚱以跳跃的方式行进, 进而在机械类词汇中grass-hopper conveyor便相应地被翻译成“跳跃式运输机”;由sister姐妹联想到sister metal同类型金属, 由于这一特殊的心理运作模式, 我们在翻译此类文章时便不能生搬硬套、死译硬译, 而是采用比较灵活的翻译方法———意译法, 根据需要使译文既能得到清楚的表达, 又能符合汉语习惯, 而不会将其翻译成懒惰轮或蚂蚱运输机等以贻笑大方。

3.3 把熟悉的功能范围方式转移到另一事物中。

在这一映射过程,人们将熟悉的事物的功能范围方式转移到另一事物,由人们所熟知的事物的功能,比如人的手臂arm大多用来搬运携带东西等,转移到机械类事物上,进而在机械类词汇当中出现了运送臂(transport arm),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运送臂”的功能和“手臂”类似;Pulse(脉搏)因其有规律的跳动,和雷达系统的某些工作原理相似,因而便有脉冲雷达pulse radar之说;火箭大家并不陌生,但对其工作原理运行方式知之者甚少,因而火箭工作者为了便于人们的认知和了解,便利用常见的词汇运用到这一陌生的领域。所以当人们看到运载火箭时虽不太明白,但也能知个一、二。因此在此类词汇的翻译当中,我们也常常根据人们的认知习惯,多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

3.4 利用心理相似性或利用心理联想,从一个心理空间跨越到另一个心理空间,进行意义整合。

映射过程中第四种心理运作模式是人们利用心理相似性或者心理联想,通过隐喻将常见事物运用到不同的领域,经过心理空间的跨越,从而产生新的意项。例如:crane(鹤),我们都知道鹤的形象是脖子、腿都很长,其中它的嘴,更专业一点也说喙很长很尖,在寻找食物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给人的感觉颇像一台机械装置,因此机械词汇中“起重机”一词通过人们的巧妙的心理联想便应运而生,这样人们在机械类词汇中看到crane一词时,首先想到的是鹤的形象,然后根据这一形象而对应相应的装置———起重机;monkey(猴),大家一看到这个词后,头脑中马上出现一幅图画:尾巴长长的,嘴巴尖尖的,两只眼睛滴溜溜乱转,猴的形象跃然纸上。猴子聪明可爱,可在机械类词汇中却与这一概念毫不相干,而是采用了另一义项:猴子爱蹦蹦跳跳这一特点,打桩机在工作的时候也是上下反复运动以夯实地面,这样在机械类词汇中看到monkey一词的时候,当然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猴子,只不过不再仅仅停留在对猴子这一感性认识上,而是作更进一步的联想,联想到猴子的特性:蹦蹦跳跳,然后“打桩机”一词便与之对应起来了。再有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常用的cushion(垫子)一词,人们常用的有沙发垫、椅子垫、床垫等。人们利用这些东西最主要的原因是舒服,而不至于一下子接触硬邦邦的东西而觉得受不了。在这一过程中“垫子”所起的作用表面上是舒服,而实质上就是一缓冲作用。在机械类词汇中出现cushion这一词时,便有“缓冲器”与之对应。从对这些词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机械类词汇中,对于这类词的翻译不是简单的直译或意译,而是运用其相似性进行意义的整合,从而使其更地道、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4. 结语

通过对隐喻及隐喻的分析,我们知道隐喻既是一种修辞方式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它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能看见其踪影,在各种文体中更是如此,作为科技文体的一种———机械英语虽不及文学文体那样普遍,但为数也不少,由上文对机械英语词汇中隐喻思维在映射过程中,常见心理模式及其翻译方法的分析可知,对于此类文体的翻译大多采用直译、意译或者直译加意译的方法。另外,由于机械英语的翻译专业性强,译者不仅应精通英语,还要掌握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并且应具有深厚的汉语功底。机械英语的翻译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其词汇的翻译也应既要照顾形式,但也不拘泥于形式。在翻译时必须以语义相符使翻译尽可能自然、贴切。

摘要:隐喻既是一种修辞方式, 又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既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 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结果。作为一种修辞方式, 它不仅存在于文学文体中像小说、诗歌、散文等, 而且存在于专门论述知识的客观、严谨的文体当中, 比如科技文体。作为科技文体中的一种——机械英语也不例外, 接下来从认知的角度探讨机械英语词汇中的隐喻思维及其翻译方法。

关键词:机械英语词汇,隐喻,翻译

参考文献

[1]亚里斯多德.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2]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4]Ungerer, F.&Schmid, 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5]卜玉坤等.机械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6]科技英语学习[J].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6.

[7]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机械英语词汇 篇2

绣花机 embroidering m/c

直刀电剪 straight knife m/c

切布机 cloth cutting m/c

一字镭射灯 “一” laser light

十字定位灯 cross laser light

切朴机 interlinning cutting m/c

卷朴机 winding interlinning m/c

钻孔机 holer m/c

自动裁割机 automatic cutting m/c

啤机 hydraulic cutting presser

拉布机 spreader

单针平车 1-needle lockstitch m/c

单针链缝平车 1-needle chainstitch m/c

人字平车 zig-zag stitches m/c

双针车 twin-needle m/c

钮门车 buttonhole m/c

钉钮车 button attaching m/c

打枣车 bartack m/c

埋夹车 chain stitch feed-off arm m/c

切刀车 lockstitch trimming m/c

五线及骨车 5-thread safty stitches m/c

三线及骨车 3-thread overlocking m/c

拉筒车 muti-needle chainstitch m/c

耳仔机 looper sewing m/c

辘脚车 special streamlined lockstitch

三针网车 3-needle interlock m/c

四针虾苏网车 4-needle interlock m/c

四针拼缝车 feed-off-the-arm,4 needle both cut flat seamer

挑脚车 chain-blindstitch m/c

凤眼车 eyelet end m/c

开袋机 pocket m/c

切耳仔机 looper cutting machine

粘合机 fusing m/c

啤钮机 snap fixing m/c

切领机 collar cutting m/c

切筒车 cuting placket machine

拉布机 spreader

直送捆条机 baler

大型翻线机(8个头) crossing thread m/c

反领机 collar turning machine

自动反介英机 auto cuff turning m/c

点领机 heat notching m/c

切领机 collartrimming m/c

机械英语词汇 篇3

2005年高考英语全国卷以及各个省市的自命题试卷词汇题共34题;2006-2012年的湖北卷又以多个题目将考查点放在词汇上, 达到6个小题, 占整个单选测试中的三分之一多, 这种加强对词汇考查的趋势在以后的2007年, 2008年以及2009年的全国卷I, 卷II, 各省市自命题试卷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这种明显的命题走向对我们英语教师的词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要将重点词汇的基本考法和常用词汇的常规考法准确而全面的传授给学生。下面结合本人在教学中的实际做法谈谈词汇的高效教学以提高学生在考试中应用词汇的能力, 增强对词汇题的把握能力。

词汇教学, 语境第一。就讲授词汇而言, 方法多种多样, 而以语境来讲授词汇是一种高效而实用的方法。上下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境, 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中, 语境能够帮助学习者准确理解词义、避免歧义。词汇语境教学法要求我们对词汇的教学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实现的。例如:讲授课文时并不是抽出专门的课时逐个单调地讲解单词, 而首先让学生通读整篇文章, 得到对课文内容大意的了解;然后, 我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 也就是context来推断或猜测生词的词义,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掌握猜测词义的方法;紧接着我会给出学生生词在文中的正确词义, 后面的关键一步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素材, 主要是英汉互译的练习素材, 让学生结合一句话或一段话所给的语境来再次实现对所学的新的词汇进一步地巩固和把握, 这样也就能让学生逐渐养成准确运用词汇的能力, 从而充分提高学生应对词汇题的能力。

构词先行, 讲求联系。英语词汇量大, 难于为学生所记忆, 但英语词汇本身的确有很多的内在规律, 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遵循这些规律, 那么学生的单词记忆难关必然也会被攻破。在高中学段, 学生应当会使用英语构词法来科学记忆单词, 提高单词的记忆效率。构词法通常有转化, 派生, 前后缀等, 而教师则需要引导并教给学生使用这种基于英语词汇内在规律的构词法来掌握英语单词, 如:rebuild, rewrite;dislike, discover;beautiful, successful;beautify, purify等许多单词。高中英语考纲要求的大部分单词都可以使用构词法进行教学。我在实际教学中讲英语构词法和词缀的知识比较系统而且经常化的反复, 这样在教会学生一个词本身的同时, 还能带起一片相关词汇, 如:suggest---suggestion, develop---development, form---reform, addict---addiction---addictive, create---creation—creative---creativity等, 这样可以让学生科学的记忆一个词的不同词形, 词类和词义。这种以“普遍联系”为基础的词汇教学方法易于为学生所接授, 通过教学实践我觉得基本构词法的掌握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以及扩大词汇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注重差异, 英文释义。由于文化的差异和语言习惯表达的差异, 英语单词的意义与汉语解释的对应关系是相对的, 有时还会出现偏差。就高中学生而言, 词义解释的最佳方法是用英语解释英语, 我在课堂上常常制作相关的词汇释义PPT课件, 提高课堂的词汇教学效率, 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单词的含义, 让学生增加英语语言信息量, 用英语解释英语, 新旧单词彼此联系, 同义词与反义词对比, 增强学生的词感, 从而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词汇学习水平。我也常常鼓励学生在平时的词汇学习中使用双解词典, 以便找出英语词汇的准确定义, 消除汉语思维对英语词汇含义的干扰。

词汇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核心环节。只有在词汇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才能有效扩大学生词汇量, 全方位提高学生学习领悟新词汇的能力和水平, 才能使学生合理、准确地使用所学词汇, 进行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活动, 语言交流才能得以最优地实现。另外, 也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英语读物, 增加英语语言的输入量, 扩大英语语言知识面, 这样既巩固基本考试词汇的用法, 又能使学生的词汇量能够覆盖到社会生活的更多领域, 学生定会受益非浅。

服装英语词汇-服装机械名称 篇4

单针平车 1-needle lockstitch m/c

单针链缝平车 1-needle chainstitch m/c

人字平车 zig-zag stitches m/c

双针车 twin-needle m/c

钮门车 buttonhole m/c

钉钮车 button attaching m/c

打枣车 bartack m/c

埋夹车 chain stitch feed-off arm m/c

切刀车 lockstitch trimming m/c

五线及骨车 5-thread safty stitches m/c

三线及骨车 3-thread overlocking m/c

拉筒车 muti-needle chainstitch m/c

耳仔机 looper sewing m/c

辘脚车 special streamlined lockstitch

三针网车 3-needle interlock m/c

四针虾苏网车 4-needle interlock m/c

四针拼缝车 feed-off-the-arm,4 needle both cut flat seamer

挑脚车 chain-blindstitch m/c

凤眼车 eyelet end m/c

开袋机 pocket m/c

切耳仔机 looper cutting machine

粘合机 fusing m/c

啤钮机 snap fixing m/c

切领机 collar cutting m/c

切筒车 cuting placket machine

拉布机 spreader

直送捆条机 baler

大型翻线机(8个头) crossing thread m/c

反领机 collar turning machine

自动反介英机 auto cuff turning m/c

点领机 heat notching m/c

切领机 collartrimming m/c

切筒机 placket trimming m/c

裁床

裁床 cutting bed

绣花机 embroidering m/c

直刀电剪 straight knife m/c

切布机 cloth cutting m/c

一字镭射灯 “一” laser light

十字定位灯 cross laser light

切朴机 interlinning cutting m/c

卷朴机 winding interlinning m/c

钻孔机 holer m/c

自动裁割机 automatic cutting m/c

啤机 hydraulic cutting presser

拉布机 spreader

印花厂

自动印花机 auto-printing m/c

印花烘干机 dryer

手动印花机 manual printing m/c

洗网机 net washer machine

晒网机 blue print machine

干网机 net dryer machine

刨刮机 squeege sharpener

熨画机 ironing drawing

洗水厂

工业洗衣机 industry washer

工业脱水机 industry spin-dryer

工业染色办机 industry coloring m/c

震动机 shaking m/c

大货洗衣机 bulk washer

各种缝纫机车

single-needle flat sewing machine单针平车

computer sewing machine计算机平车

multi-needle flat aewing machine双针车

straight lock stitcher with thread自动剪线平缝车

flat sewing machine标准平缝车

hemmer 包缝机

overlock machine包缝机

tacking machine套结机

straight buttonhole平头锁眼机

eyelet buttonhole sewing圆头锁眼机

button attaching machine钉扣机

cutter电剪

fusing press machine粘合机

pressing stand with a vacuum抽湿烫台

ironing machine整烫机

boiler锅炉

electric /steam iron电/蒸气熨斗

vacuum board for thead-thrum sucking machine吸线头机

elastic sewing machine橡筋机

hemming machine卷边机

zipper assembler链条车

pocket-hole sewing machine开袋机

needle detetor验针机

edge sewing machine撬边机

flat lock machine绷缝机

flat machine横机

心理词汇研究与英语词汇教学 篇5

英国语言学家Wilkins(1972)提出:“没有语法人们很难很好地表达,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近年来人们对词汇学习的研究已经转向词与心理的关系,因为单纯从形式、结构或逻辑的角度来考察词及词义并不能完全呈现它们的本质特征和揭示词与词之间的多种词义关系,而对于词与心理关系的了解能帮助于我们来探索大脑中处于长时记忆的词的心理表征和组织,因此对心理词汇加以探究将有助于提高我们对词汇学习的认识及效率。

1 心理词汇的理论背景

1.1 定义

心理词汇,主要研究词是怎样储存在记忆里和怎样被提取的。它又叫做内部词库或心理词典(internal lexicon或mental lexicon),是词在永久记忆中的表征,不仅包含了词的意义、拼写、发音,搭配关系等语言知识,还包含了百科知识、个人经验等非语言体系的信息。(Carroll)

心理词汇和词典词汇有相似性,都包括了语音、语义、词素和句法知识,但其构建模式不同。词典词汇是按字母的顺序编成词条,而心理词汇是分门别类地将词项信息储存在大脑网络库里。词项分两个层次:包含语义sematics和句法syntax信息的词目(lemma),包含语音phonetics和词形syntax信息的词位(lemma)。心理词汇信息要超过词典中的词条,相互连接并相互激活。(Lewis)

1.2 心理词汇的记忆和提取

心理词汇的记忆和提取主要是依靠语义表征,每个词是一个节点(node),节点间的联系相互连接便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的网络结构。Collins等人先后提出了两种语义构建模式,层次网络(Hierarchical Network)和激活扩散(Spreading Activation)。

层次网络(Collins&Quillian,1969)是指在词义的节点有高低之分,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一般来说,节点的层次取决于词汇的概括性或覆盖性,一个节点的语义概念是相对其他节点而言,节点间的距离体现语义间的相近程度,与family tree相似。

层次网络突出了词汇的语义关系,但是它却无法解释出同一层级中各个词的通达差异,如giggle,titter,grin,而且仅从上下义的层级关系也不足以解释与另外一些词义的关联性。因此,Colins在层级网络模型的基础上做了一番修改,提出了扩展激活模式。该模型认为记忆是由相互联系的节点所组成的语义网络,激活可以沿着网络中的各个节点扩散,并且这一过程是一个迅速自动的过程。当一个启动词被激活之后,可以扩散到和它紧密相连的另一个概念。

词汇记忆和提取受很多因素影响,主要有词的使用频率、词的结构、语境及语义。一般说来,词的使用频率愈高,提取越容易,提取所需时间就愈短;词素结构的掌握情况影响理解词的快慢,因为在听到或看到一个词的时候,我们是把词所有的前缀、后缀和其他附加的元素都“剥去”,先提取词素,然后把这些词的基本元素组合起来,再产生词和句子;语境(context)可以促进词的辨认和解决词的歧义,词通过上下文理解的效果明显高于孤立认知的词;语义方面,辨认有联系的词比无意义联系的词要快。

2 英语心理词汇多维立体教学策略

传统的英语课堂中对词汇的教学只是限于教师凭主观挑选一些教材中的单词并提供几种主要意义的解释和例句。根据心理词汇提取的影响因素和提取模式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词汇教学策略,使得词汇提取更加准确和高效。

首先,大脑为了充分有效的认识客观世界,必须以恰当的方式对其进行存储和记忆,这就是人们把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归为一类的原因。根据认知心理学范畴化规律,我们在进行词汇教学时,不妨放弃让学生机械背诵单词的做法,而是将具有同范畴特征的词进行归类,学生记起来就轻松许多。

其次,学习者通过各种英语学习任务积极主动地联系英语单词的三大要素(拼写、语音和语义)来促进英语词汇的有效学习。其实,每一个英语的活动都与这三个要素密切相关,因此英语词汇的学习不是独立的,而是要与各种学习任务相结合的。所以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各种训练这种策略的机会,使学生慢慢掌握英语词汇学习的真谛,并能熟练地主动地应用于各种英语学习中。

此外,英语词汇千变万化,但基本构词成分是有限的。因此,英语学习者如果掌握了基本的英语构词知识,不但可以比较快捷地记住新词,巩固旧词,而且还可以通过推理思维,将有限的词汇知识转化为无限的生成新词的能力。这样,词汇记忆就由简单的机械记忆发展为理性的总体心理活动。

3 结语

词汇的记忆决不只是简单的机械背诵,它牵涉到复杂的心理过程,本文探析了心理词汇的组织、记忆、提取等方面的理据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希望对词汇教学老师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Carroll,D.W.Psychology of I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Lewis,M.The Lexical Approach[M].London:Language TeachingPublication,1993.

[3]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机械英语词汇 篇6

一、巧用教材, 激发学生参与英语词汇的开发

我听过这样一堂精彩的小学英语课, 执教老师是我市专门从上海邀请来的荣获全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的名师, 她的课堂回想起来, 至今依然让我回味无穷, 意犹未尽!她执教的是上海牛津教材, 教师以各种动物引入monkey、panda、lion、dog、cat等动物类单词, 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活动:让几名学生以肢体语言模仿动物, 其余的说出动物的名称。学生的创造性和模仿能力出奇地强, 他们说出了许多动物。当有学生模仿袋鼠和考拉等从未学过如何表达的动物时, 本来就纳闷的学生就处于高度亢奋的求知状态之中, 此时教师没有避而不谈, 而是巧妙且适时地教授kangaroo和koala。学生学得非常快, 教师随即出示世界地图, 要求学生说说这些动物分别居住在世界上的哪些国家。这下不仅要用英语表达动物, 还要说到国家名称, 同学们可以借助于词典等学习工具学习相关的国家。同样是四十分钟, 在她的安排下, 学生主动参与了活动, 还参与到查阅学习中, 不仅印象深刻, 而且比一般的课上多了几倍的词汇量。

受这节课的启发, 同时学习相关小学英语教育教学书刊《小学教学设计 (英语) 》、《中小学外语教学》后, 让我对词汇资源的开发有了更多的认识, 并付诸实践于我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比如我在教牛津版4B教材中的Unit 4Buying fruit时, 在第一课时的水果类单词教学中, 单词watermelon中字母比较多, 我就分开来教学, water (水) 、mel-on (瓜) , 把这两个单词拼起来就是watermelon (西瓜) , 一个单词引申出了三个单词。在学过的单词中也有类似构成的单词, 于是我追问:“还有别的类似的单词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的学生说“foot (脚) 、ball (球) ?football (足球) ; police (警察) 、man (人、男人) ?policeman (警察) ”, 其他同学得到启发, 举起的小手越来越多了, “police (警察) 、woman (妇女、女人) ?policewoman (女警察) ;post (邮件) 、man (男人, 人) ?postman (邮递员) ”等等。孩子们各抒己见, 我的内心有着难以名状的喜悦!又岂是“Good!You’re very clever!”几句能表达?在这节课中由一个单词说出了十几个单词, 远远超出了书本的词汇量, 让我和孩子们收获颇丰!再如我在上牛津版4B教材中的Unit 6Let’s go by taxi时, 新授表示地点的单词station、supermarket、library、theatre、hospital、airport, 并且结合句型“Shallwe go to...?”学生在学习station这个单词的时候, 我用生动的图片呈现了港城汽车站、苏州火车站, 学生自己创造性地说出了bus station、train station, 仅仅station这一个单词, 就扩充了两个新单词。

当然英语学习有其枯燥的一面,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既要新授知识, 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正如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教材中的歌曲、小诗、图片等资源, 并进行替换自编练习, 学生既温故而知新, 对词汇的积累有了拓展和延伸, 又能体会到英语学习的快乐!

二、灵活拓展, 引导学生参与英语词汇的开发

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教学材料、支持系统和教学环境等。除了利用好教材这一教学资源外, 录音、录像、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广播影视节目、网络资源、报刊以及班级、学校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等, 都可以成为英语课程的资源, 通过阅读、写作、交流等多种渠道获得知识, 增加词汇量。

1. 在阅读中开发

根据研究表明, 大量的阅读对英语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阅读中肯定会碰到一些没有学过的单词, 学生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单词, 还可以通过查字典、问老师等学会这些单词。

在书报阅读中开发。现在市场上有许多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报, 如学生人手一份的《语言文字周报 (双语版) 》就是很好的阅读资料。我把每周的一次英语早读定为读报日, 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朗读。

在音像欣赏中开发。除了在书报阅读中开发外, 我还组织学生欣赏音像制品。音像制品把文字、声音、图像结合起来, 提供了真实的英语运用场景, 十分有利于英语学习。

在网络畅游中开发。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 让学生能畅游网络, 感受信息高速公路带来的方便、快捷。孩子要用电脑, 必须用到键盘, 键盘上的Caps Lock、Enter、Tab、Shift、Back Space这些用英文标识的按键, 都让孩子词汇积累丰富起来。孩子们还可以通过上网, 看到原版的儿童故事书籍, 有条件的孩子还可以在家体验到网络教学。

2. 在写作中开发

在小学用英语写小作文, 咋听起来, 似乎觉得不可思议, 事实上是完全可行的。我在初次尝试时, 连我自己也有点自我否定, 但是只要对学生合理、适当要求, 如可以用所学过的句型写一句、两句, 并串联起来即可, 学生写得还是不错的, 同时由于学生写作文时必须借助于字典等工具, 还要将自己曾经学过的单词用到作文中来, 对学生运用词汇、积累词汇帮助很大, 也使我获得了许多第一手资料, 积累了学生的一些文章。下面是我选取其中的一篇学生自我介绍的英语作文:

Our Class

My name is Qian Xiaoting. I’m from Lu Yuan Primary School. I’m in Class 4 Grade 6. I’m a Young Pio-neer. There are fifty-nine students in our class, twenty-three girls and thirty-nine boys.

Our Chinese teacher is Miss Qian. Maybe she’s thirty-two years old. Our Maths teacher is Mr. Huang. Heis fifty-six years old, I think. Miss Xu is our English teacher. She looks young. They are all our good teachers.They love us and we love them, too.

Look! This is my classroom. It is a nice room. It has two doors and four windows. So it is very bright. Inour classroom you can see many desks and benches. They are all very clean. I like my classroom very much.

We love our teachers! We love our class!

3. 在交流中开发

我在教室里专门辟出一块“Everyday English (每日英语) ”角落, 内容都是些同学们摘抄的英语好词好句, 由同学轮流提供并书写, 并让书写的同学利用五分钟, 领读且带领全班同学共同学习。黑板报也是一个重要的宣传阵地, 利用好黑板报上的“英语角”, 通过学生自己收集、整理, 对词汇资源的开发很有帮助。“红领巾广播”中那浓浓的英语氛围, 都是学生自己组稿, 由学校小播音员们播诵的。在这样的交流中, 学生们或多或少会有收获!

英语歧义与英语词汇教学 篇7

关键词:英语,语音,歧义现象

1 概述

语言歧义现象是无处不在, 而且语言的歧义现象容易使人们产生误解, 造成交流不便的现象。不管是在工作、学习、生活当中, 我们都会遇到一些语言歧义现象。一些语句会因为语言环境的变化, 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意思, 这些语句我们就称之为歧义语句。该文中研究的语言歧义现象指的是, 一些话语从视觉上或者听觉上都很相似, 但从话语的字面上看却会产生不同的解释。而语言的歧义现象不是哪种语言所独有的现象或特征, 任何一种语言都逃脱不了语言的歧义现象的影响。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Kaplan将语言的歧义现象形象地比喻成为病理中的感冒。从Kaplan的比喻当中我们看出, 语言的歧义现象是在语言当中是十分普遍的。在凯斯和荷勃两位语言学者共同专著的《Ambiguity in Psycholinguistics》论著中指出, 语言的歧义现象是无处不在的, 它存在于各种语言的各个方面。凯斯和荷勃的观点我们可以通过英语或者其他语言当中一些较为熟悉的例子进行证明。在汉语当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类型的短语——“挖深土地”和“切短绳子”, 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挖深/土地和切短/绳子, 但是我们再仔细地分析一下这个短语就会发现, 在这两个短语中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挖深土地和切/短绳子, 因此就会对我们的理解带来一定的歧义, 造成一些误解。

在英语当中也不乏这样的短语例如:the car ran slow.在这个句子中我们既可以理解为汽车慢了, 也可以理解为汽车开的慢了。有例如:to make the car slow, 在该语句中我们到底是想让汽车减速行驶还是想让汽车靠边停车, 我们无法进行确定。从这些较为常见的语言歧义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 语言歧义现象在任何一种语言当中都是十分常见的现象。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 其使用的范围最为广泛。因此, 在英语当中歧义现象更为常见。由于英语的词汇构成较为简单, 都是由一些字母进行组合而成的。其词汇量非常的大, 单词的词尾相对单一且同音的词语十分普遍, 基于英语的这些特点, 英语的歧义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就非常的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 对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要求较高, 便于人们正确和全面地得到我们所传递的信息含义, 尽量防止因歧义而导致的误解。在之前已经有很多学者从英语的语法和结构方面入手, 对英语的歧义现象做出了一些研究, 但是从英语的语音和词汇等方面研究英语歧义现象的产生却相对较少。因此, 在本文中针对英语中的词汇和语音层面作为本文的方向, 对英语的歧义现象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 让广大读者对英语的歧义现象有更深一步的认识。

2 对英语中因发音而导致的英语歧义现象的分析

语音歧义指的是, 在进行英语单词或语句发音时, 因为发音相同和形似的情况而导致的歧义现象。语音歧义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英语单词中的同音词造成的。有时还会因为在某些语句当中存在的一些同音词组或同音短语造成语音歧义, 包括在进行发音时的停顿、语音语调以及重音现象等都有可能导致歧义的发生。

2.1 对英语中因音同义不同的词汇而导致的歧义现象分析

由于英语单词的词汇结构简单、构成形式单一等原因, 在英语词汇中有大量的同音异议的词语, 为英语歧义现象的产生创造了巨大的平台。在英语单词中, 经常会遇到一些发音完全相同, 但是其单词构成和意思却截然不同。在英语的歧义现象中由于同音异议而引起的歧义也十分常见。比如:When Baker Tom started the business?Whenever he started to knead dough.这个例子说明need (需要) 与knead (揉面) 发音相同词义不一样, 和“dough” (面团、钱) 结合在一起, 有两层意思:1) 出面包师汤姆收到钱才动手做生意;2) 在他开始揉面的时候就开始做生意了, 让人难以辩解。

在英语中, 读音相同意思不一样的词不计其数, 比如:dear (亲爱的) 与deer (鹿) , right (正确的右边的) 与write (写) , sun (太阳) 与son (儿子) 等, 在运用时都需要注意。

2.2 发音相同意思不一样的词组与短语

词组与短语每个音节的发音一摸一样, 但作为词组意识却有天壤之别, 单词的连读与否也会导致词意大相径庭。比如:a bee feeder (蜜蜂饲养) 与a beef eater (吃牛肉) , 在发音上非常相似, 导致听者很难辨别其正确意思。

类似的短语有:an ice sculpture (冰的雕塑) 与a nice sculpture (一个很好的雕塑) ;a name (一个名字) 与an aim (目标) 都会因为连读而产生不同的意思。

2.3 语音停顿的位置与语音语调也将造成歧义

比如:Tom said his brother was the dodger.

这句话会因为说话人的停顿与音调不一样, 句意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理解为汤姆说他的弟弟是个机灵鬼, 如果发音发声调就又可以理解为:“汤姆说他的弟弟是个机灵鬼?”2.4重音的不一样产生的歧义

比如That’s all I know.重音位置不一样, 所表达的意思也迥然不同。可以描述出三层不同含义:1) 这是我知道的全部;2) 这是我所知道的一切, 或许其他人也会知道;3) 这些是我所了解的全部。综上所述, 重音不能准确的把握好, 句意极易产生歧义, 不便理解。

3 由于对词汇理解不同而导致的歧义

因为词汇而导致的歧义现象只要是因为人们对句子当中的词汇意义的理解不同而导致的。对于词汇歧义来说, 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由于一词多义或同形异义而导致的歧义;由于词义的变化导致的歧义;由于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词义的不同而导致的歧义;由于词态发生改变而导致的歧义。

3.1 因“一词多义”或“同形异义”而导致的英语歧义现象的产生

一词多义指的是, 一个相同的词语具有多种意义的情况。而所谓的同形异义的词语指的是一个词语的构成和读音相同但是意义不同的词语。在英语歧义现象当中, 由于这两种原因导致的英语歧义现象也很多。例如:Mr.Green, the priest, is going to marry Jane at the church.在这句话中, marry一词既可以理解为与 (某人) 结婚, 一额可以理解为为 (某人) 证婚, 那么这句话就具有了两层含义。又例如在Tom saw her duck.这句话中, 因为duck一词具有不同的词性, 这句话就出现了两种意思:“Tom看见了她的鸭子”和“Tom看见她在低头躲避”。

3.2 由于词义发生变化而导致歧义的发生

词义是根据客观世界存在而产生的, 随着客观世界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词义也伴随着客观世界的改变而发生改变。这样就会出现一些词语的新旧意思不一的情况, 从而造成英语歧义现象的产生。例如:I have a camel.在这句话中出现了camel一词, 而在这句话中camel一词的意义就发生了改变, 所指的是某种“骆驼牌”产品而不是真正的骆驼。

3.3 由于英、美两国英语的个别词汇差异而导致英语歧义现象的产生

因为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词义的不同造成的英语歧义现象也较为普遍。例如, Tom on the subway.在这句话中, subway就存在着歧义。在美国英语中, subway有地铁的意思而在英国英语中是地下行人道的意思。因此, 在对这句话进行理解时就很确定这句话所表达tom到底是在地铁还是在地下人行道上。

3.4 关于英语词态变化导致的歧义分析

在英语歧义现象中, 因词态变化而导致的歧义也十分常见, 所谓的英语形态变化是通过单词的合成, 添加词缀, 重复, 内部形态变化以及异干互补等表现形式产生的。往往因这些词态发生变化时产生的不同理解和认知, 就会导致歧义的现象的发生。我们以“unlock able”一词为例进行说明, 该词语有可能指的是“not able to be locked”, 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认为它是“able to be unlocked”。产生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粘着语素具有两种un-前缀, 因而产生了不同的意思, 导致了歧义现象的产生。

4 英语语句的歧义分析与排除方法

4.1 从词汇的读音因素上分辨词意

语言进行交流时, 交流双方发出的重音、停顿、语音语调所表达的意思都会不一样。因此,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定要重点学习重音、停顿、升降调等发音语调。比如:单词的重音放在不同的字母上词性也将发生改变:‘present, ‘record都是名词, 而重音节在第二个上即:p‘resent, r‘ecord都是动词。又比如:she is tom’s sister, 降调, 陈述句, 表达“她是汤姆的妹妹这么一个事实。”而升调就反问句, 所表达的意思是:“她是汤姆的妹妹吧?”

4.2 尽量避免词汇歧义的产生

在双方语言交流或者书写的情况下, 应该尽量避开运用具有多重意思的单词或者对单词加以修饰。比如, Tom broke the record的record会有不同词意, 如果想避免歧义的产生, 可以在后面加上in school Olympics, 句意就一目了然了。Who are drawing a bike now?的drawing的词意不明确, 可以用push替换drawing, 这样的话句意就明确了。又比如:Marie is not willing to take my tip中的tip容易产生歧义, 有两个意思即“小费”和“建议”, 如果分别能意思相同的词代替就不会产生歧义了:

(1) Marie is not willing to take my advice. (玛丽不愿意接受我的建议)

(2) Marie is not willing to take my cash. (玛丽不愿意要我的钱)

5 小结

在本研究中, 我们通过对英语的语音、词汇方面出发, 对英语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并根据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大家对因语言歧义现象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认知程度都非常高, 解决语言歧义对语言学届和语言理论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 对语言歧义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剖析能够有效地推动语言的发展和进步, 促进我们对语言的实质规律和人类语言奥秘探索进程的进一步发展。而对于英语中歧义问题, 该文只是从英语的词汇和语音方面进行了一些分析和研究, 对于英语的歧义现象还需要更多的学者和研究人员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孔德新.英语歧义现象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 .

[2]何柱.浅析英语歧义现象[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 .

[3]滕学明.英语歧义句原因分析与对策[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6) .

机械英语词汇 篇8

语言是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结晶, 世界上各民族由于生活的地理环境、气候、历史条件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习俗。不同的文化背景, 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离不开文化, 没有语言, 就没有文化, 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并反映文化。词汇作为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 是语言大系统赖以存在的支柱。在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下, 每个词除了具有概念意义外, 还有丰富的内涵意义。因此, 学习词汇必须掌握其中的文化内涵, 只有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

二、英语词汇教学现状

词是语句的基本单位, 通常所说的话都是由一个个词构成。长期以来, 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仅仅局限于背单词、背词组的意义以及掌握大量的语言规则。而教师在词汇教学方面, 教学方法单一, 只是单纯地讲解单词的发音、汉语翻译, 机械性地造几个句子让学生了解其用法, 片面强调机械记忆, 没有把单词放到语境中去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没有把词汇教学与文化知识介绍结合起来, 造成学生知道其汉语意思, 却不会应用, 或者在应用时频频出现“汉语式英语”;或者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应试成绩很高, 但文化知识面不广泛, 不能很好地利用英语进行交际, 学到的基本是“哑巴英语”。由此可见, 在词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化因素的对比显得尤为重要。

三、英汉语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教学

(一) 词的概念意义及内涵意义。

词的概念意义就是字面意义, 是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词的内涵意义是词的隐含或基本意义之外的含义。所以, 要完全掌握词语, 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 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 而且要知道词的内涵意义, 否则就会出现语言错误。

如现在一般把“landlord”等同于“地主”, “peasant”等同于“农民”。其实两者不是完全等同的, 在《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中, “landlord”是“A person who owns and rents land, buildings, or dwelling units.” (地主, 房东) , 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地主”是“占有土地, 自己不劳动, 依靠出租土地剥削农民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所以在英语中没有贬义, 而在汉语中是一个具有政治贬义的词。“peasant”在英语中含有“a country person, a rustic;a person with rough unrefined manners” (小农, 乡下人;举止粗鲁的人) , 有点贬义色彩, 在汉语中, “农民”是“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是一个褒义词, 而外国人眼里的“农民”更多地等同于“farmer”。所以, 英语中的“peasant”与汉语中的“农民”所体现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有不同的涵义。再如“liberalism”, 汉语中是“自由主义———革命队伍中的一种错误的思想作风, 主要表现是缺乏原则, 无组织、无纪律、强调个人利益等”, 在英语中是“A political theory on the natural goodness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autonomy of the individual and favoring civil and politicalliberties” (一种政治理论, 它以人性本善为基础, 提倡个人自治, 强调公民和政治的自由) 。同样“individualism”不等同于“个人主义”, 英语文化中强调的是个人独立 (independence) 及自由 (freedom) , 强调“个性”, 而汉语文化中“个人主义”则侧重于“自私”, 是贬义词。又如, 对“politician”与“statesman”, 我们都译为“政治家”, 那么这两个词是一样的吗?前者是“person who is skilled at handling people or situations, or at getting people to do what he wants (政客, 玩弄权术者) ”, 而后者是“person who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management of State affairs, esp.one who is skilled and fair;wise political leader (政治家, 尤指贤明公正的) ”, 由此可见, 在英语文化中这两个词的内涵色彩是不同的, 所以汉语中的“政治家”应译为“statesman”。再如, “ambitious”一词, 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 中国人往往用其贬义, 表示“野心勃勃”, 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 表示“有雄心壮志的”;“aggressive”一词, 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 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 有开拓精神”。

(二) 不同文化的人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所体现出的文化差异。

如欧美人崇尚独立, 在日常生活中, 如果感到别人像对待孩子那样对他们“关怀备至”, 也会非常反感。因此, 中国人之间常说的“天气太冷, 多穿点衣服, 别感冒了。”“路很滑, 要小心。”之类的话一般是不应对欧美人说的。因此, 即使是对西方人表示关心和同情, 也要注意分寸。

又如中国一贯以尊老为美德, 然而在西方, “老年”总是和“无用”与“孤寂”相联系。曾经有一位外企秘书, 在比他年长的加拿大上司过生日时为表祝贺之意, 送一尊“老寿星”的泥人。当这位上司打开礼物, 原来的笑脸反而消失了。他严肃地说:“Did you wish me to be as old as that clay-figurine?I’d prefer to be always young.”

中国早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因此, 人们见面时常爱说“吃过了吗?”, 但这只是一种称呼罢了。中国人听到这些话也只是回答说“吃了”“还没有”之类的话, 表示谢谢问话人的关怀和热情。此类话在欧美国家相当于问候语。如果把问话翻译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且被问话的是英语民族的人, 他心理上的首要反应是:“Yes, I have.”或“No, I haven’t.”或“Do you mind to invite me to dinner?”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 汉语中诸多的与“吃饭”有关的词语, 在翻译时要做好适当的转换。如, 饭桶 (good-for-nothing) 、吃不消 (be unable to stand) 、吃不开 (be unpopular) 、吃老本 (live off one’spast gains) 。

(三) 俗语、习语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同一客观事物, 在不同的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价值, 引起不同的联想, 具有不同的内涵。不少语言都有许多以动物为内容或作比喻的习语, 但同一动物在不同语言中的含义是互不相同的。中国人崇尚龙。中国是龙的大地、龙的故乡, 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因此, 汉语中有诸多与龙相关的成语、典故。如龙腾虎跃、龙盘虎踞、龙争虎斗、龙飞凤舞、龙潭虎穴、生龙活虎等。“望子成龙”可译为“long to see one’s son suc-ceed in life;long to see one’s son become a dragon (i.e.win suc-cess in the world) ”, 第二种解释是直译, 但在直译后加注了解释, 这一解释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龙”给英美人的印象是可怕的, 根据他们所熟悉的《圣经》, “龙”是罪恶的象征, 或是对年轻女子严格凶狠的监护人, 尤其是老太婆。又如在英语和汉语中, “蝙蝠”的概念意义完全相同。但从文化的角度, 特别是褒贬态度上看, 是不同的。汉语中的“蝙蝠”与英语中的“bat”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产生不同的联想, 在欧洲的民间传说里, 蝙蝠是一种邪恶的动物, 总是与罪恶和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英语中有些成语, 如as blind as a bat (有眼无珠) , 都说明对于蝙蝠的坏的联想。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由于“蝠”同“福”同音, 蝙蝠被认为是幸福的象征。英语white elephant与汉语“白象”, white elephant指“使人感到累赘的赠品”或“招致亏损的财产”, 而汉语“白象”则没有什么文化意义;又如:propaganda含有“撒谎”、“欺骗”等文化意义, 而汉语中的“宣传”则无此意;英语spiritual civilization有强烈的宗教意味, 而汉语中的“精神文明”则不含此意。同样, “松”和“鹤”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骨气”、“气节”、“长寿”, 而pine和crane在英语中却没有什么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 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 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 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 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 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 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 ;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 (老人学不了新东西) 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 “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 中国人十分喜爱猫, 用“馋猫”比喻人贪嘴, 常有亲呢的成分, 而在西方文化中, “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四、结语

英汉语中词汇的概念意义及内涵意义之间的差异造成了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障碍。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 是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但词汇教学不能为教词汇而教词汇, 文化差异是词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学生具备较高的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 教师应加强对文化因素的重视, 渗透文化教育,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加强对英汉语语言蕴涵的文化结构构成要素的认识, 还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英语词汇教学的内容, 增强了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使词汇教学更加鲜活, 使学生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真正领会到词在原文化中的涵义, 正确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交际, 真正达到词汇教学的目的。

摘要:英语词汇教学必须重视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对比, 提高词汇教学的质量, 达到词汇教学的真正目的, 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本文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层次上的文化差异, 探讨了英语词汇教学中如何融入文化知识。

关键词:英语词汇,文化差异,词汇教学

参考文献

[1]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4]许国璋.Cultural 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J].现代外语, 1988, (4) .

[5]邓万学.英汉互译中语言内涵色彩的比较[J].曲靖师专学报, 1994, (4) .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本)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

机械英语词汇 篇9

关键词:心理词汇,分层网络模型,扩散激活模型,词汇教学

一、心理词汇

心理语言学家Aitchison (1994) 把存储在长时间记忆中的词汇即词汇的心理表征称为心理词汇。这些词具有语音、句法、形态和语义方面的表征。心理词汇研究旨在揭示词汇在大脑中的贮存方式以及人们从心理词汇中提取所需词汇的方式, 即研究词是怎样储存在记忆里和怎样被提取的。

心理词汇研究包括三个主要部分:词汇知识、心理词汇组织和词汇提取。心理词汇组织也就是词汇知识如何储存于记忆之中。词汇提取是指激活词汇知识的过程, 词汇提取的速度受多变量的影响, 如词频、词汇歧义和语义启动等。

二、心理词汇的组织

心理词汇的组织也就是词汇知识如何储存于记忆之中。心理词汇的组织主要通过语义网络的形式。最早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Collins&Quillian (1969) 的分层网络模型, 该模型善于解释各种语义关系, 但也有不少弱点。

1、分层网络模型主要体现在词的范畴关系和属性关系, 不同词的节点在网络中有高低之分, 如表示“动物”的节点比表示“家禽”的节点高。分层网络模型中的基本单元是概念。覆盖性最强的概念处于模型的顶部, 同等级别的概念处于该网络的同一层面上, 在模型的底部则为具体的下层的概念。分层网络模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强调认知的经济性。但由于过于分层, 该模型主要体现词的范畴关系和属性关系, 而不能解释典型性效应。因为该模型把一个范畴的各个成员看成是等同的, 而实际上它们是不等同的。

2、由Collins&Loftus (1975) 提出了扩散激活模型, 该模型认为心理词库的组织更像一个相互连接着的网, 网中的节点代表词的概念。节点之间的距离由两个因素决定, 一个是结构特点 (如属性关系) , 一个是概念的典型性或概念使用的频率或概念间的连接强度。由于考虑了频率的因素, 该模型可以解释频率效应。但该模型实际上只是词汇概念的组织模型, 并不包含词汇的其他属性, 如词汇的语音、句法和形态上的属性等, 所以作为心理词库的组织模型还不够完整。

3、由Bock&Levelt (1994) 提出的扩散激活模型认为, 人们的词汇知识分为三个层次:概念层、词目层和词位层。概念层的内容和组织与Collins&Loftus (1975) 的模型相似。词目层是词汇句法方面的知识。词位层是词汇语音方面的知识。

扩散激活模型是目前为止描述心理词汇组织结构的最好理论。根据该理论, 心理词汇是呈网络状高效组织而成的。每个单词就是一个节点并通过各种语言和非语言信息途径和其它心理词汇相链接构成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络。

三、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1、利用“分层网络”, 建立和巩固心理词汇网络

把分层网络模型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不难发现其对英语词汇分类关系教学的启示。分类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把事物结合成类别的过程。对事物的分类会形成各种层次, 最终形成层次结构 (汪榕培2000:53) 。由此可见,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当遇到涉及分类关系的词时, 教师就可以运用分层网络模型的结构对词与词的关系进行讲解。在讲解此类的分类关系时, 如果配以相应的图片或视听材料, 词汇教学的效果则会更佳。这样视觉的、听觉的信息就会在大脑中进一步加工整合, 从而针对概念形成丰富和完整的信息网络。

2、借助“扩展激活”, 加速成功提取目标词汇

词汇内容丰富多彩, 不仅包括词的语音和语义, 还包括修辞和习语、固定搭配、词性、前缀和后缀、形容词和副词位置等。根据扩展激活模型, 人们的词汇知识分为三个层次:概念层、词目层和词位层。概念层的内容和组织与Collins&Loftus (1975) 的模型相似。教师在呈现目标词汇时, 应根据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进行适当的扩展, 以利于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词汇知识, 建立和巩固学生的心理词库语义网络。

3、通过分组或组块, 扩大心理词汇的容量

就心理词汇而言, 激活心理词汇的过程是提取心理词汇的关键。影响心理词汇激活的变量有语音、词汇歧义、词素结构、上下文信息、句法结构和词频等, 因此我们在词汇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利用各“节点”之间的不同组合关系, 尤其是心理词汇中的高频词之间的内在横向和纵向的关系。

4、应用多媒体教学, 创设词汇学习的情境

多媒体技术因为图文并茂、视听结合, 生动展现相关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内容丰富多彩, 因而能够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当丰富的学习语境, 促进学生在其中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 建立词汇间的各种心理联系, 拓展自己的心理词汇网络。

四、结语

本文探讨了分层网络模型和扩展激活模型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心理词汇包含两种模型:分层网络模型和扩展激活模型, 它们对英语词汇教学有很大启示。这种研究方法的优势在于把心理词汇的提取放到了网络的整体中, 分别关注到了横向和纵向两个相关联的层面。在词汇教学中借助这两种网络模型可以有效地分析词汇之间的相互关系, 有助于学生对单词的理解、学习和记忆, 从而迅速扩展他们的词汇量, 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词汇学习的兴趣, 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成效。

由于心理词汇本身包含的内容比较多, 可以从其音、形、义三方面入手, 多维度地探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另外, 心理词汇的提取或者激活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 因此关于词汇教学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深入。

参考文献

[1]Aitchison.J.Words in the Mind-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ntallexicon[M] (2nd ed.) .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4.

[2]Carroll.Psychology of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Collins, A.M.&Loftus.E.F.A Spreading Activation Theory of Semantic Processing.Psychological Review, 1975.

[4]陈光伟.英语词汇习得研究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1) .

[5]董燕萍.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6]桂诗春, 李崴.中国英语学生的心理词汇研究《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心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

[7]汪榕培.英语词汇学研究[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上一篇:韩国经济奇迹的启示下一篇:风景油画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