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经济学启示

2024-09-04

成语的经济学启示(精选3篇)

成语的经济学启示 篇1

1.画龙点睛———价格的作用

【成语出处】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 每云‘点睛即飞去’。”

【经济学启示】

成语画龙点睛比喻说话或写文章, 在关键处加一两句重要的话, 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在故事中, 龙的眼睛被点上之后就会飞走了。这个故事与当代社会中“如果一件商品被标上合适的价格, 就会被顺利地卖出去的做法”颇为相似。可见, 价格直接影响着某种商品的销售情况, 价格在其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中, 价格传递着一种信号, 如果消费者需要更多数量的某种物品, 该物品的价格就会上升, 从而向生产者传递出供给不足的信号;如果消费者对某种物品的需求下降, 该物品的价格就会下跌。在市场经济体系下, 价格可以自发地调节整个社会的商品供求, 这就是市场经济中价格的作用。

2.一字千金———资源的稀缺性

【成语出处】

《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 悬千金其上, 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经济学启示】

吕不韦能够拿出一千两黄金, 悬赏能在《吕氏春秋》中挑出毛病的人, 真可谓是财大气粗啊!当然, 也并不是说这本书简练和完美到不能增减一字的地步, 而是人们害怕吕不韦的权势, 不敢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罢了。成语一字千金是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 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 字字珠玑, 珍贵而不可多得。这在经济学中可以称之为资源的稀缺性。

经济学上所说的稀缺性是指相对的稀缺性, 也就是说, 稀缺性强调的不是资源的绝对数量的多少, 而是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来说, 再多的物品和资源也是不足的。其实, 经济学研究的就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 并将它们在不同人中间进行分配的一门学科。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资源的使用量与需求量也迅速增加。这样, 在资源的生产和供给不变的状况下, 资源就会变得越来越“稀缺”了。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也就产生了资源的稀缺性。正是因为有资源稀缺性的存在, 才产生了怎样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无限需求的问题。

3.曲高和寡———价格应定在边际成本上

【成语出处】

战国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 ……是其曲弥高, 其和弥寡。”

【经济学启示】

曲高和寡这个成语比喻自己的文章太深了, 没有几个人能看得懂, 虽引来不少非议, 但又不无道理。如果我们出售一种产品把价格底线定得太高, 那么无论是商家也好, 还是广大消费者也好, 肯定会出现“曲高和寡”的现象。

凡是代表厂家参加过价格谈判的人都知道, 一种产品有一个价格底线, 低于此线的价格是不能接受的。这个底线一般就是产品的全部成本 (包括风险成本) 。在谈判时这个底线并不泄露给对方, 而是试图按对方的购买能力及承担水平尽量抬高价格。从经济学来分析这一现象, 说明商品有两种价格, 一是它的生产成本;二是消费者愿意出的价格。前者位于商品的边际成本线上, 后者位于消费者的需求线上。这两种价格是彼此独立的, 互相不发生影响。微观经济学有一条重要原理, 即价格应定在边际成本上 (边际成本就是指在一定产量水平下, 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产量所引起成本总额的变动数, 用以判断增、减产量在经济上是否合算) , 这样的定价可以避免浪费, 使商品得到最大的产出, 造福于社会。

4.水中捞月———谨防“泡沫经济”

【成语出处】

最初来源于《摩诃僧只律》中的一个寓言故事:众生不明白事物的真相, 而认假作真, 迷惑颠倒。可怜的猴子, 看到水中的月影, 便谓月亮掉到水里, 成群结队地发起“救月”运动。结果, 全部都掉进水里淹死了。

【经济学启示】

水中捞月是指水中的月亮只是月亮的影子, 无法捞取, 如果以为可以在水中捞月, 表示不明事理, 异想天开, 无法实现梦想, 只能白费力气。猴子认为, 月亮在水中, 可等它们真正去打捞时, 月亮却破了, 碎了。水中的月亮永远只是一个美丽的影像而已。在经济学里,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泡沫经济就如水中的月亮一样, 它寓于金融投机, 从而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 最后必定泡沫破灭, 导致社会动荡, 甚至是经济崩溃。

所谓的“泡沫经济”是指经济过热, 虚假膨胀, 最后像肥皂泡沫一样破灭的形象化说法。其主要表现是不动产和股票的市价超常规急剧上涨, 价格严重背离价值, 破坏了市场正常的供求关系, 最终导致价格暴跌, 信用混乱, 资产骤然收缩, 经济陷入危机。

成语的经济学启示 篇2

记得那是一次数学测试,当试卷发下来的时候,我发现考试的题目非常简单,而且大多数我还做过很多遍,我的心中暗暗自喜到:这次的题目那么简单,我一定能拿全班第一的!

当老师叫开始答题的时候,我却做得很快。我拿着笔,像火箭似的刷刷几下就做完了,大约只用了差不多一节课的时间。

我完成试卷后,抬头看了一眼其他的同学,看见其他同学还在苦苦思索,我的心里得意极了。我一边嘲笑做的慢的同学。一边玩起了我新买的钢笔。

下课铃声响了,我第一个把试卷交给了上去。

第二天,老师拿着试卷走进了教室。看着老师的脸上有淡淡的微笑,我猜想大家这次一定考得很不错。发试卷了,我竖起耳朵等待着老师公布我的成绩。“麦秋韵100分,罗嘉怡99.5分,梁国东98分......”怎么还没到我呢?我的心里有点急了。“苏盈85分。”啊!我才得了85分,我低着头拿回了这张我盼望已久的试卷。

放学回到了家,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摸着我的头,安慰我说:“孩子,没关系的,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你应该知道下次怎么做了。”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及启示 篇3

邹穆公非常气愤,但是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好请孟子帮他出主意。邹穆公对孟子说:“这次战争,我的官吏死了三十多人,而百姓却没有一个去援救的,这些百姓实在可恨极了。杀了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吧,他们又是那样可恶。你看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听了邹穆公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民之所以见死不救,完全是这些官吏自己的责任。他说:“在饥荒的年月里,你的百姓受到饥饿的威胁,老弱病残者都被活活饿死,身强力壮一点的,也被迫四处逃荒。而在你的谷仓中,却堆满了粮食,在你的库房里,也装满了财宝。你的官吏明明知道百姓的疾苦,却不向你报告,对于百姓的生死,根本就漠不关心,只知道自己高高在上。孔子的学生曾子说过:‘你怎么对待人家,人家也怎么对待你。’(原文是:‘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过去,你的百姓无法报复,这次刚好有了机会。我看,你还是应该改变一下对老百姓的态度才对。”邹穆公听了,默默无言。

上一篇:反向学习下一篇:概念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