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职业教育(精选12篇)
林业职业教育 篇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及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使得现代社会对气候及生存环境的要求不断提升。与此同时, 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兴起及草原、植被及森林等资源的日渐减少, 使得全球气候危机日益严峻, 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不仅具有广阔的经济功能和重要的环境美化和保护功能, 而且具有较强的文化功能和养生功能, 尤其是随着我国在国际社会中地位的不断提升及影响的不断增加, 更进一步提升了林业在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和作用。但从我国现有林业发展现状来看, 其尚存在林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队伍结构不合理及林业发展科技含量较低等问题和不足, 难以满足现代林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而林业职业教育作为林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在提升林业从业人员素质、改善林业从业队伍结构、促进林业科学发展、提高林业发展质量和效率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因此, 各林业职业院校及相关部门必须从我国林业行业及林业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出发, 多管齐下, 全面提升林业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以为我国林业行业及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不断提高林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扩大其在林业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尽管我国林业职业教育在我国林业行业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但从当前我国林业职业院校的发展现状来看, 其尚在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以及办学的层次和规模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就需要各林业职业院校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结合林业发展基本需要进行相应的建设和完善。具体而言, 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 端正办学思想, 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各林业职业院校要真正树立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 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培养林业行业技术工人的层面, 而要将林业职业教育打造成层次齐全、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社会声誉好的职业教育体系, 并严格遵循高等教育的办学目标和办学规律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以此确保林业行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第二,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深化涉林学科的教学体系改革。各林业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要时刻注意行业、产业及社会发展的最新需要和发展动态, 及时吸纳国内外林业发展的最新成果, 及时更新教育内容, 确保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和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第三, 加强行业教育培训, 确立面向社会, 面向行业, 服务社会的意识。第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第五, 开发反映最新科研成果、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林业教育课程和教材, 为林业行业优秀人才培养提供相应的载体和平台。第六,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努力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林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第七,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 全面提升林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二、加强与当地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和合作, 服务当地林业发展。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以公立大学为主的办学体制及相对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使得我国高等院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 但其与企业间的关系却相对较为滞后, 没有充分发挥林业职业院校在服务企业及当地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和特长。因此, 各林业职业院校要进一步加强与政府及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 尤其是要依托当地经济发展需要, 进行教育的发展和建设。具体而言主要可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进行建设和完善。第一, 各林业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知识优势和科研技术优势, 一方面, 不断加强对基层林业部门的咨询、服务, 为其发展建设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 各林业职业院校要积极寻求与政府之间的联系、交流和沟通, 为林业政策、制度、规范等的出台提供相应的知识、智力支持和保障。第二, 各林业职业院校要依托专业、学科及课程建设, 不断加强与企业、行业、地方政府等的联系和合作, 一方面, 加强林业培训和辅导, 不断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另一方面, 林业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授课内容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等方面要多向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咨询, 根据相关主管部门意见和建议, 不断健全、完善林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和范围以及授课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等。第三, 以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 以高等林业院校为依托, 进一步加强对一般林业从业人员和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和素质提升, 并探索、构建长效机制, 实现林业教育的终身化、可持续发展。第四, 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要主动与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联系, 寻求其经济、政策等层面的支持和帮助;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所辖林业院校的支持力度, 在经费上保证一定的投入, 尤其是加强对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重点实验室、实习基地及师资培养和教材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同时, 给林业院校更多的自主权, 包括招生、专业调整、职称评定、工资分配和国际交流等方面, 为林业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三、加强教育制度改革与创新, 不断完善林业教育的培养模式。
各林业职业院校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 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相结合, 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 采取多种途径, 面向不同受众、分专业、分类型和功能, 实行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 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场经济体制, 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此外, 各林业职业院校要围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校企联合, 成立相应的林业综合实习 (实训) 基地, 实训基地应以林业高新技术为依托, 以人才培养、科技开发与推广、生产示范与社会服务为己任, 以开展实践技能训练及林业生产、推广与种植示范为主线, 为学生和林业技术人员提供实践技能培训, 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更多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社会急需的技术服务。与此同时, 林业职业院校应围绕学生能力的培养, 与林业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教学、生产、科研和社会技术服务, 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体系;不同专业应根据各自的特点, 因“专业”制宜, 选择适合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四、加强科研建设和管理, 提升科研质量和水平。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将有助于优秀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产出, 有助于推动理论和技术的创新, 推动高校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各项工作长足发展。霍普金斯大学首任校长丹尼尔 (吉尔曼在就职演说中称“学术研究将是这所大学教师和学生的前进指南和激励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田长霖明确指出, “伯克利加州大学提倡科研第一, 教学第二。”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也指出, 大学存在的目的是对社会的最令人困扰的问题进行尽可能深刻的思考, 甚至思考那些无法想象的问题。[1]科研作为现代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 其不仅是高校学术水平的集中体现, 同时, 也是反映教师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但对林业职业院校而言, 因其职能定位及办学层次的限制, 使得大部分林业职业院校在科研建设方面略显不足。因此, 各林业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发展定位和未来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科研建设。即一方面, 不断出台各项措施, 鼓励教师及相关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科学研究, 使其树立正确的科研意识, 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另一方面, 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校教职员工进行相应的科研培训和训练, 使其掌握科研的具体要求和技巧。此外, 各林业职业院校要鼓励教师及相关人员积极申报、参与、承担各级各类课题, 尤其是要依托学科、专业及课程发展需要, 将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实训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此, 在促进自身科研建设的同时, 为学校的整体发展和进步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
五、加强实践教学建设,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其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尤其是对职业院校而言, 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重要和突出。因此, 各林业职业院校必须从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努力构建科学、系统、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而言, 可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进行建设。其一, 合理设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比例,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二, 进一步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和合作, 建立健全林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其三, 开展形式多样的林业技能大赛和相关实践活动, 为林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提供相应的载体和平台。社会服务不仅是大学所应具备的三大职能之一, 而且, 社会服务职能的履行有利于学校师生及学校自身的发展。对学生而言, “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社会环境中 (一般在校园之外) , 让学生有无数机会去应用从课堂中学到的东西。事实上, 当服务与学生学习紧密结合, 并增加了有计划的思考要求时, 这种活动经历对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 (埃乐, 1999) 。”[2]其四, 为贯彻《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国发[2011]16号) 精神, 落实2011年6月2日国务院召开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 各林业职业院校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 定期举办创业大赛, 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相应的物质支持和制度保障。
摘要:林业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自身的发展、完善不仅有利于林业行业的发展、进步, 而且, 有利于整个职教体系、高教体系的健康发展和进步。因此, 各林业职业院校要多管齐下, 从教学质量、服务能力、制度改革、科研管理及实践教学等层面加强建设, 不断提升林业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林业职业教育,建设途径,教育质量水平,提升手段
参考文献
[1]张影陆.优势学科培育基本途径研究[J].江苏高教, 2012, (2) :41-42.
[2]乔治.D.库恩.今天的大学生:为什么我们不能顺其自然[A].菲利普.G.阿特巴赫, 帕特丽夏.J.冈普奥特, D.布鲁斯.约翰斯通主编;别敦荣, 陈艺波主译.为美国高等教育辩护[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7, (8) :242.
林业职业教育 篇2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招生网站-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分数线
1、志愿优先原则。优先录取第一志愿上线考生、未完成计划再依次录取二、三志愿及调剂志愿考生。
2、分数优先原则。按照各省招生办制定的投档比例接受投档。
3、对进档考生,尽量满
足考生填报的第一专业,接收非一志愿考生、不设置分数级差。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重点专业: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全景地图: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历年分数线: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报考指南: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计划: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气校友:
林业高校在线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篇3
关键词:林业高校;在线教育;慕课;教育信息化
随着林业建设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林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已发展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学科门类的林业教育体系:目前我国拥有独立的高等林业院校6所,森林警察学院1所,一大批高等农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设有林学院或涉林专业。据不完全统计,在校林科专业本专科(含高职)学生约13万人,全国开展涉林研究生教育的单位75个,在校林业学科研究生总数约1.3万人。
一、林业高等院校推进在线教育的实践
面对不断扩大的教学规模和不断提升的办学目标,在强调“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当今时代,伴随着日益先进的计算机互联技术,以在线教育技术为代表的新型教育模式陆续提出,凭借其跨时空、易传播、可再现等特点,强有力地促进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北京林业大学作为全国重点林业院校之一,积极推进在线教育,在优质共享资源开发、学习平台建设、管理与制度等方面开展了较多探索性工作。
1.合作机制与平台
(1)发起创建亚太林业教育协调机制
北京林业大学提出倡议,在国际组织——亚太森林网络的支持下,在2010年创建了亚太地区林业教育协调机制,该机制的协调办公室挂靠北京林业大学。通过该机制的沟通与协调,发挥亚太地区各国主要林业院校的共同优势,就林业教育热点议题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交流。
(2)成立林业教育信息化研究会
为了给研究林业教育信息化提供更好的平台,北京林业大学于2014年12月倡议并发起成立中国林业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研究会。2016年5月,中国林业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理事会议暨第一次学术年会在南京林业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林业高等院校代表交流了各自在林业教育信息化领域取得的成绩与宝贵经验。
2.共享资源开发与应用
(1)开发亚太林业慕课
在以“在线教育”为名的各类教育模式与技术中,慕课是当前最为热门与流行的教学形式。慕课可通过整合多种社交网络工具与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如教学视频)形成丰富的课程内容,利用互联网传播,使全球各地的学生能够突破传统课堂在时间、空间和人数方面的限制,便捷地享受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的优质课程。[1]
在亚太森林网络组织的资助下,由北京林业大学和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共同主持,联合墨尔本大学、菲律宾大学、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已开发完成6门全英文的林业慕课,该慕课项目已获得加拿大国家级优秀创新教育技术大奖。
(2)建立网络课程资源联盟
2014年5月8日,北京林业大学发起创建了“全国林业高等院校特色网络课程资源联盟”,首批联盟单位成员包括10所林业高校。2016年5月16日,全国林业院校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资源联盟也在北京林业大学成立。网络课程资源联盟的成立,显示了林业高校对网络资源开发与应用的高度重视,通过网络课程资源的共享、互换,也进一步提升和扩大了各高校学科的学术影响力,从而促进网络课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3)创办北京林业大学在线教育平台
北京林业大学在线教育平台目前是由三个子平台构成,分别为:亚太可持续林业管理创新教育项目平台、全国林业特色资源课程联盟平台和北京林业大学在线学习资源与课程平台。目前一大批亚太地区林业慕课、国家级精品课程、北京市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已上线,同时借助网络课程资源联盟内的资源交换与共享,实现了与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林业高校的课程资源交流。
(4)慕课情境下的翻转课堂探索
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通常译为翻转课堂,其核心思想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学习的时间与内容。通过在课堂外布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检索或由教师主动提供不同形式的教学资源,使学生更加主动专注地研究相关问题。回到课堂上师生之间再进行有针对的交流,解决实际的问题。
北京林业大学积极探索翻转课堂的实践,以《森林有害生物控制》课程为例:首先给参与翻转课堂的学生提供大量的包含知识要点的课件、思考题、视频、图片、文献等课程参考资料;然后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修改完善课件;第三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演讲并由任课老师进行点评并主持讨论,同时布置户外观察作业,补充课堂教学现场感不足的问题;最后,建立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新型考试考核方式。应该说,教学效果很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实践证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极受学生欢迎。
3.管理与制度创新
(1)创立北京林业大学网络课程制作中心
完成在线教育课程的开发需要一定的硬件条件做支撑。北京林业大学网络课程制作中心目前已拥有一套智能高清广播级数字录播系统,其中包括三机位的高清摄像机、多通道录制系统、多功能控制系统、手动及自动导播切换系统、大洋非编工作站和多套多媒体辅助教学配套设备。同时,为指导各位老师更好地完成在线教育课程的开发录制,北京林业大学制定了一套与国际接轨的慕课开发基本规范和流程。
(2)提出在线教育管理认证制度
为配合推进在线教育的实施,北京林业大学推出了面向教师的《北京林业大学视频类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和面向学生的《北京林业大学视频类公共选修课学习指南》。针对不同级别的视频类网络公开课(本校、外校、著名在线教育网站),规定了其选修的门数与学分数,并通过不同形式如提交课程论文、开展主题汇报等进行考核,最后给出两级制(通过与不通过)的成绩认定。
二、对当前在线教育一些问题的思考
在线教育领域内影响力最大、接受与普及程度最多的形式是慕课。当前,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各类慕课类网站百花齐放、层出不穷,足以令人感慨信息时代知识传播的便捷。然而,面对玲琅满目的慕课,如何去粗存精,这就需要进一步对慕课的功能与定位进行思考。
1.慕课的组成要素与功能定位
以教育为目标的慕课,其组成要素必须包括授课视频、习题作业和论坛互动。授课视频是慕课最重要的要素,它是经老师对教学内容精心梳理、提炼,将相关的教学资源碎片化,再进行多层次的问题设计和系统的数字化设计,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机整合而成的网络教材。习题作业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必需环节,学生的每一次学习信息经过网络平台大数据处理,都能够即时地反馈给任课教师,老师才能据此再组织深入的教学与答疑。同时,论坛互动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吸收内化”的重要环节,也是“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之一。具备以上三个要素的慕课,才能真正具备有效的教学作用[2]。
慕课具有显著的优势与特点,但是我们也必须认清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慕课首先必须是可共享的优质课程资源,但慕课本身绝不可能完全替代现有实体课程,只能作为改进传统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的补充。慕课具有自由性、自主性等诸多特性,是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石,也是进行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的前提,但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塑造他们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等,单纯的线上教学形式是无法做到的。所以,慕课情景下的混合式教学,即在线教学与面授教学的结合形式或线上线下教学结合(O2O,Online To Offline)是新型教学模式[3]。
2.慕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切事物都必须经过从孕育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就慕课而言,可认为总体上仍处于发展初期,还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1)对于提供的课程教学质量论证不够充分,受限于课程时间与录制成本,尚未实现每门课程知识点的系统化,大部分慕课还属于片段化、以知识科普化为主,难以满足专业核心课程的需求,而不同学校专业课程体系的封闭性与现有慕课资源的开放性尚未有效衔接。(2)慕课的学分论证和互认机制尚处在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的机制或范例,对于慕课的自主性而言,学生完成考核的诚信考试机制并不完备。(3)对于我国现有的一些慕课而言,普遍存在国际化较弱的缺陷,课程内容是中文版居多,英文版极少。
3.慕课适合的课程类型
虽然目前各类慕课百花争鸣,但我们须认识到,慕课不是万能万通的,对于不同类型的课程,其适应性不一样:慕课的教学形式最适合于开展公共基础课教育(如数理化、人文社科、素质养成、思政等通用型、广谱性课程),其次是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对于具有很强的自然生态地理区域特点或属性,并且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门类,如林学,要在全球范围内共享相同内容的一门课程是不可能的,有时在像中国这样疆域大、自然生态地理类型很多的国家,即使在一个国家内共享相同内容的一门课程也不现实。以《树木学》课程为例,仅在中国就分南方本和北方本两种教材。因此从另一个角度说,慕课的形式一般更加适合理论课,而开发实践类课程则比较困难。此外,慕课在继续教育领域会更加容易进行推广。
4.慕课引发高校重构教育分工
慕课是具有规模开放效应的公共社会产品,从制作到运行维护都需要专业化的分工团队,因此,随着慕课的不断普及,它可能引发高校在一定程度上重构教育分工。为了提供高质量的慕课,学校需要组织高水平的主讲教授和辅导教师;为了更好地把握慕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学校需要组建专业的课程运行团队,包括教学设计专家和课程管理人员;最后,为了实现最佳的慕课教学体验,学校也需要聘请专业的课件设计与制作人员。
5.慕课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教学管理变革
2015年4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指出,要大力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当前国家政策层面正在积极引导,但出台的配套政策少,在“教”与“学”两者之间未形成一种良性机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和制定,例如:缺少慕课质量评价标准,品质必定良莠不齐,但标准由谁制定?质量由谁评价?慕课成果如何纳入各级教学成果评奖体系?学生学习效果和学分认证如何评价?可见想要推动慕课并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先理顺教学管理的相关环节,做到“学生受益、教师乐意、学校满意”,并形成良性循环。
三、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是高校彰显优势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体现软实力的重要路径,尤其对于在线教育的命题而言,是发展的机遇,但更是挑战。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时代的潮流,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教育模式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教学效果和教学体验。但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盲从或随波逐流,网络教学是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之一,但不可能完全替代经典教学方式。
对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工作而言,其任务可总结为四个“共”:引导社会与学校达成共识是基础,推动学校共建课程是手段,保证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目的,完成教育质量管理的共认是关键。在这共识共建共享公认的链条中,“共认”是关键环节,是推进在线教育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共同跨越。
参考文献:
[1]韩艳辉.MOOC起源及其概念初探[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6).
[2]刘继斌,赵晓宇,黄纪军,刘培国.MOOC对我国大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4).
[3]张萍.基于慕课的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信息化教学,2016(6).
林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探讨 篇4
1 林业教育的供给侧
就林业教育而言, “供给侧”是个相对的概念。从宏观上看, 林业院校是供给侧, 社会则是需求侧。从微观上看, 对于林业院校外部而言, 入学前的学生是林业院校的供给内容, 也即中学教育是林业院校的供给侧, 社会则是林业院校的需求侧。对于林业院校内部而言, 在校的林业学生则是林业院校的需求侧, 林业院校是在校林业生的供给侧。因此, 对于林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而言, 既涉及到林业院校本身, 还涉及到即将入学的中学学生和在校林业学生。一般而言, 对于林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 更多涉及的是林业院校的教学改革[1,2,3,4,5,6,7,8,9,10,11,12]。
2 我国当前林业教育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首先, 对于社会而言, 我国当前的林业教育在知识传授上缺乏基础性, 学生技能训练不足, 林业毕业生实践能力弱, 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需求。其次, 对于林业院校而言, 其供给侧的中学教育, 应试教育的中学生社会通识教育不够, 尤其是基本民主素质的培养, 入学后乃至毕业后, 由于基础性社会知识的缺乏, 不能很好地理解林业管理、林业技术应用的内涵, 特别是难以运用民主思维和我国正在逐步完善的法律来解决林业实际工作实践中的复杂社会问题。再次, 在林业教学管理上, 浓重的行政化教条式管理, 约束了林业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阻碍了林业领域的科研创新及其成果的推广应用, 其中突出表现在教师职称评定与聘用评估中, 对发表论文数量权重占比过高, 严重影响了林业教师教学积极性与教学的创新。在林业教育中, 林业科研创新毕竟是少数, 高质量的教学才是林业教育的根本。因此, 职称制度改革, 在林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中显得尤为重要。
3 提高林业教育的供给能力———理论水平、实践能力
在林业院校层面看, 林业教育供给侧改革, 主要是提高入学前的林业专业学生学业水平。在社会层面看, 林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 主要是提高林业院校的教育供给能力, 包括教学管理水平、林业理论教育水平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等。
(1) 就教育整体而言, 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而不是培养精英, 更不是把全体国民都培养成科学家、企业家与政治家。因此, 改革我国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制度, 提升入学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显得尤为迫切。对于中小学教育制度改革, 要逐步取消当前的应试教育制度, 将统一高考改为学业水平测试, 降低大学入学门槛;改革当前中小学课程设置, 只保留语文、数学与英语为基本教育课程, 并减少这3门课的教学内容, 将物理常识、化学常识、生物常识、地理常识等简化合并为自然通识教育课程, 将历史常识、政治常识简并后加入社会学常识、法律常识、民主常识等内容作为社会通识教育课程;对于法学、临床医学等专业要求较高的高校招生, 可以在学业水平测试的基础上, 法学专业学生入学前加试法律常识与社会学常识,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入学前加试生物常识与化学常识。
(2) 在林业教学管理上, 逐步推进去行政化, 高校所有教职员工采用统一的级别管理, 取消行政、事业、技工等人为藩篱隔阂, 借鉴当前的公务员职级平行的工资管理方式, 大力推进工资制度改革。改革目前的职称评聘制度, 将林业教师的职称评聘改为考评结合, 即林业教师职称的评聘, 结合教学成果进行考评, 并且在教学成果评估中, 降低论文的评分比重, 提高教学成效的评分比重, 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
(3) 改革当前的林业高等教育模式, 以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将目前的林业专业教育模式招生改为本科、本硕连读、博士3种模式, 取消专科与职专, 将其并入本科, 本科生与六年制本硕连读生招生对象为具有高中学业水平的学生或其他专业大专以上的毕业生, 博士生招生对象为林业硕士毕业生或者获得林业工程师资格考生。之所以在林业专业招生对象中增加其他专业学生, 其目的是将其他专业的知识、思维模式、研究方法等内容引入林业领域, 加强学科间的融合, 以新的思想来开拓林业领域, 遏制长久以来林业领域“近亲繁殖”带来的独自尊大的学术藩篱, 以提升林业研究水平。
在培养目标改革上, 林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一般林业事务工作者, 林业硕士培养目标是高级林业工程师和一般高校林业教师, 林业博士培养目标是正高级林业工程师、林业专业研究人员和林业院校高级专业课教师。
在课程设置改革上, 本科阶段教育适当设置社会通识专业课, 取消政治课教育, 增加专业课比重, 特别是基础林业事务处置课程, 硕士阶段教育增加林业专业技术实务教育比重, 以提高林业专业毕业生对当前林业事务与社会实际环境的融会贯通能力以及林业实务实践能力。
(4) 在实践能力教学方面, 聘请林业实践水平高、能力突出的高等级林业技术人员, 给学生讲授林业实务实践课。
4 改进林业教育的供给方式———案例教学、生产实践、“互联网+”等
林业教育改革的供给侧改革的另一方面, 是林业教育供给方式的改革, 除了改革目前的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之外, 还应该引入案例教学, 加大专业实践的教学管理。
(1) 在课堂教学上, 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 还应该引入自由讨论、自由命题小论文写作等教学方式, 以及引入教学动画、教学游戏等新的教学工具。
(2) 在专业实践上, 严厉禁止专业实践成为找工作的代名词的走过场做法, 借鉴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践方法, 林业专业本科生学完专业课之后, 至少要留有半年到1年的时间, 分别到国有林场、乡镇林业工作站、林业产业经济体、县级以上林业行政管理部门等机构中实习, 以完成林业专业基础技能实践。硕士生、博士生至少要有半年时间在省级以上林业行政管理机构、林业院校、林业科研机构和林业产业公司等机构中实习, 以完成林业专业高级技能训练。
在案例教学上, 在林业生产机构、管理机构、科研部门聘请林业生产实践经验、管理经验与科研经验丰富的林业技术专业人员, 教授林业专业学生的案例教学, 以真实的案例和林业亲身实践, 传授学生林业实务处置能力, 培养学生法治与民主意识, 提高学生对林业专业知识深层理解能力与社会实际事务的融合能力, 以及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3) 在林业教学中, 积极引入互联网技术, 尤其是大力推广“互联网+林业实践”和“互联网+林业专业课课件”教学。在“互联网+林业实践”方面, 大力推进林业数据无门槛共享, 让学生在共享数据中更加深入地学习林业知识, 让林业教师与研究者更加方便地获得所需要的教学素材或研究资料。在“互联网+林业专业课课件”上, 让更多更加优秀的林业教学课件实现网上无障碍共享, 以便林业专业学生更加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课件开展学习,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 还可以将学生选择课件的数量, 作为教师教学成绩进行考核, 以促进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发挥, 促进林业教师开展林业教育创新, 提高林业教育水平, 增强林业教育的供给能力[12,13,14,15,16,17,18,19,20]。
5 林业继续再教育的供给侧改革
林业继续教育2013 篇5
6.试分析您所在省区或市县自然资源条件特点,分析优势与劣势,指出应优先发展的林种,说明采用的主要树种(从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四方面论述);答:大兴安岭位于黑龙江的最北面,也是中国纬度最高的地区,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450-500毫米,总特点是降水充足,昼夜温差大,日照长,雨热同季,完全满足一季植物生长需要。大兴安岭的旅游景点线路以“北国林都”之称的加格达奇为中心,往西、往北辐射。除此之外,还有呼中寒温带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瓮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布库尔河漂流、十八站遗址等各类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大兴安岭的旅游资源日益丰富。地区是中国最北端,冬长夏短,尤其在漠河、洛古河地带,冬季长达7个月以上,而日照时间非常短,夏季只有2个月左右,然而从每年的6-8月份,日照时间长达17个小时。根据大兴安岭实际地貌、气候、土壤条件,城区林地主要以具有寿命较长,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质绿化树种为主,树种主要有榆树、樟子松、丁香3种。郊区人工林地的类型主要以落叶松林、杨树林、柳树、榆树、樟子松林、红松林、针阔混交林及少量果木林和灌木林为主。其中落叶松林比重最大,其面积约占人工林地总面积的41%;杨树林的比重次之,其面积约占人工林地总面积的31%。
智慧林业:中国林业新征途 篇6
当前,正值一个剧变的时代:人们熟悉的工作方式过时了,掌握的学习知识落后了,习惯的生活技能都被颠覆了。在这个时代里,最大的机遇就是“互联网+”,抓住“互联网+”,才能由弱变强,强则更强。对于我国林业来说,智慧林业与“互联网+”,是目前林业建设中最前沿、最时尚,也是最亟待发展的内容。
什么是智慧林业
总体来看,我国林业信息化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数字林业、智慧林业和泛在林业。数字林业,是“传统林业+现代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林业,实现了林业工作的电子化和数字化。智慧林业,是在数字林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立体感知、管理协同、服务高效、有效支撑林业现代化发展的林业建设新模式。泛在林业,则是“智慧林业+下一代信息技术”。
“互联网+”风头正劲,从国内到国外,都认为“互联网+”是社会上最热的词汇。智慧林业,其实就是“互联网+”林业。发展智慧林业的基本思路,是要大力推进“互联网+”,引领林业现代化。具体来说,要有互联网思维:让所有关心林业、热爱生态的人,都能够参与到林业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中来;要通过大数据决策,提高林业重大决策的科学性、预见性、针对性;要智能型生产,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林业生产各领域深度融合,全面提高林业核心竞争力;要协同化办公,实现林业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有效提升林业治理能力和水平;要有云信息服务,实现各类林业数据高效交换、集中保存、及时更新、协同共享。
进入智慧林业时代,要树立三大新观念。一是新型资源观,要意识到信息资源是更重要的资源。物质、能源、信息并列为世界发展的三大资源,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信息资源日益成为核心资源,利用无限的信息资源,对有限的物质资源深度开发,可以打破林业资源的刚性约束。二是新型生态观,要意识到信息化是根本的改善生态。智慧林业产生的巨大生产力将远远超越以往林业发展阶段,其低碳、绿色、集约、高效的核心理念更将为生态文明建设开创新局面。三是新型价值观,要意识到信息化产生的价值将呈指数级增长。通过智慧林业建设,林业业务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林业管理与服务价值将被深入挖掘,林业资源将具备一定的智能,能够实时向人们反馈动态信息,成为价值的创造主体,促进林业转型升级。
为什么要建设智慧林业
从行业来看,林业已进入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建设林业现代化,林业信息化首当其冲。林业信息化可以提升林业管理水平,优化林业资源配置,提高产业经营水平,促进生态文化传播,提高人员素质,推动科技进步。全面加快林业信息化,为实现林业现代化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
目前,林业信息化已进入2.0阶段,实现了从数字林业到智慧林业的转变。全国林产品电商平台销售额已超1万亿元,成为林业经济的新增长点。林业信息化完成了从消极被动到积极主动的重大转变,形成了积极行动、主动参与的新氛围;从分散无序到集约统一的重大转变,形成了集约建设、统一推进的新方式;从零星应用到全面支撑的重大转变,形成了全系统、全方位、全流程支撑林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从传统管理到网络服务的重大转变,实现了林业由传统管理到网络服务的根本转变;从被动落后到部委领先的重大转变。七年前,林业信息化默默无闻,鲜为人知,部委排序几十名以后,如今通过打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中国林业网站群,实现了从部委落后到部委领先的跨越。2011年排名前十,2012年排名前五,2013年排名第三,2014年排名第二,标志着林业信息化迈入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领先行列。
如何建设智慧林业
首先,在发展理念上,要善于应用“互联网思维”。一要以协作思维统筹林业信息化力量。二要以创新思维引领林业信息化发展,包括理念创新:运用问题意识、需求意识、市场意识、求新意识、求变意识、竞争意识等思考问题,创造性谋划发展思路;应用创新:深入分析林业需求,推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在林业中的广泛应用,创造新的应用形式和应用方法;技术创新:紧跟世界信息化发展趋势,持续深入开展信息技术研究,加快信息技术自主创新速度;管理创新:从体制和机制入手,推动林业信息化管理创新,健全林业信息化组织机构,创新林业信息化管理机制,完善相应制度。三要以用户思维强化林业信息化服务。要有用户第一、明确对象、用户参与的意识。四要以快速思维体现林业信息化效率。要快速传播: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及时收集、整理挖掘林业信息,并于第一时间发布,建立林业信息化快速传播机制。要快速迭代:从细微需求出发,快速做出判断,快速更新信息产品,建立林业信息化快速迭代机制。要快速服务:及时了解和掌握服务需求,快速做出响应,提供优质解决方案,建立林业信息化快速服务机制。五要以极致思维提升林业信息化水平。要追求第一: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要用“匠人精神”提供精细的信息产品和服务,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要注重简约:要有“少即是多”的思维,用专注的力量把信息化重点工作做到极致,为用户提供看起来简洁、用起来简化、说起来简要的信息服务。要深挖需求:开展业务需求调研,分析挖掘潜在需求,为行业应用提供超越预期的信息产品和服务。
其次,在工作原则上,要坚持“五个统一”,即坚持统一规划、坚持统一标准、坚持统一制式、坚持统一平台、坚持统一管理。
再次,在建设实践上,我们要应用“五大技术”。要创新应用云计算技术、创新应用物联网技术、创新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创新应用大数据技术、创新应用智慧技术。
最后,在重点任务上,我们要实施“八大行动”。《即“互联网+”林业行动计划》中的八大行动。
一是“互联网+”林业政务服务,用以提高林业行政管理效能,做到权力规范运行,实现公共服务一站办理,促进政民密切沟通,切实提升林业公共服务能力和行政管理水平。
二是“互联网+”林业科技创新,用以提供林业科技成果展示、先进实用技术推介、在线专家咨询、林业标准信息共享、生态监测和成果发布分析、科技平台数据共享等综合科技服务,推动林业发展创新驱动。
三是“互联网+”林业资源监管,用以全面强化自然资源和生态安全的网络化监管,实现国家对林业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全面有效监管。
四是“互联网+”生态修复工程,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合运用于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推进造林绿化精细化管理和重点工程核查监督,全面提升林业生态工程的科技水平和质量效益。
五是“互联网+”灾害应急管理,用以深化信息技术在生态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应急防控中的集成应用,提高生态灾害的应急管控能力,降低突发灾害造成的损失。
六是“互联网+”林业产业提升,用以推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拓宽林产品销售渠道,把优质特色林产品和优质森林旅游产品推向社会大众,既实现林业增收,又惠及社会大众。
七是“互联网+”生态文化发展,用以构建生态文化展示交流平台,加强生态文化传播能力建设,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风尚。
八是“互联网+”基础能力建设,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林业信息化水平与能力,形成融合慧治的林业发展新模式。
林业职业教育 篇7
一、 我省林业财会队伍现状
截止2010年末, 全省10个市 (州、管委会, 并含森林经营局和市区辖属林业单位) 、41个县 (市) 、18个森工企业局及15个省直事业单位, 现职财务人员2 616人。其中男性841人, 占全部职工的32%;女性1 776人, 占全部职工的68%。45岁以下年龄的1 700人, 占全部职工的65%;46岁以上的916人, 占全部职工的35%。具有高级职称的116人, 占全部人员的4.4%;高级职称中有高级工程师、高级政工师、高级经济师32人, 高级会计师只有84人, 占高级职称的72%;中级职称的446人, 占全部人员的17%;初级职称1 507人, 占全部人员的57.6%。据统计尚有547人没有专业职称, 占全部财会人员的21%。
从林业系统财会人员结构上, 现有从业人员中大部分原有学历较低, 知识含量满足不了飞速发展的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专业基础差
由于森工企业和国有林场都坐落在边远山区, 远离城镇, 生活条件相对艰苦, 财经类的大中专毕业生很少自愿到山区工作。近年来, 林业经济发展滞后, 森工企业和国有林场职工工资水平相对较低, 留不住专业人才。现职财会人员的组成大部分是上世纪70~80年代的林业就业职工和少量沾亲带故的年轻职工, 他们大部分学历较浅, 初、高中毕业生较多, 真正学习财会专业的更是凤毛麟角。所以说林业财会队伍人员普遍专业知识底子薄, 财会基础相对较差。
(二) 学历低、专业不对口
众所周知, 晋升中级、高级会计师职称都需要参加全国会计师统考, 难度较大。由于现职财会人员普遍学历较低, 真正具有考取高、中级职称资格的人员较少。基层的财务人员自学能力又差, 考上高、中级会计师职称的人也确实是微乎其微。已经考取中、高级职称的人员早已经跳槽到其他经济条件好、工资待遇高的垄断部门。现在财会队伍中的高、中级职称中大部分是技术人员和政工干部转行, 专业不对口。
(三) 现职财务人员满足现状
即使专业对口的现职财务人员, 由于近几年全省林业转型, 特别是省直森工企业实行转制改革, 大部分加工企业退出国有体制, 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向生态保护为主, 大量的生产经营活动减少, 多种经营与第三产业项目全部转为股份制, 实行个体经营, 财务部门的成本核算大大减少, 相对财会业务量也在减少, 致使财务机构大量减员。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 对业务也不要求精益求精, 认为会记账报表就行了, 能应付当前主管部门和税务、审计检查就行, 满足现状的人非常多。
(四) 现职财会人员中缺乏高端人才
据统计调查表反映:全省林业现职财会人员中, 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116人, 占全部人员的4.4%;高级职称中有高级工程师、高级政工师、高级经济师32人, 高级会计师只有84人, 占高级职称的72%。这些具有高级职称的财会人员基本集中在吉林森工集团和延边州林管局机关, 森工企业局和市 (州) 县 (市) 地方林业局只有少数几位高级会计师。
缺乏高端人才, 适应不了林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林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深层次需要解决问题。由于高端人才的缺乏, 很少有人提出好的建议和研究课题。
三、开展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针对林业财会队伍现状, 必须开展财会人员的继续教育, 借以提高现职财会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 使之更好地为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服务。
(一) 适应当前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2003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发布后, 全国林业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 各企、事业单位财务机构的财会人员也由过去的记账、算账、报账转变到以筹集林业发展资金为主, 加强对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省级财政安排的资金管理与使用方向上来。原有熟悉的各项法规、政策、制度发生了变化, 因此财会人员要适应工作重心的转变, 必须开展继续教育, 重新学习新的法规、政策及各项会计核算制度, 以此来满足工作需要。
(二) 会计主体变化, 对财会人员基本素质要求
随着我省森工企业的转制, 大部分加工企业和社会服务型单位被剥离出了国有体制, 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单位改为执行《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和《农业企业会计制度》;《国有林场与苗圃财务管理制度》和《国有林场与苗圃会计制度》虽然还在执行中, 但其中一些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如育林基金征收使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种类繁多的林业专项资金等新的办法实施后, 对原有的制度已经作了补充和修改。
由于会计主体发生变化同时, 要求从事会计工作的财务人员知识结构也要适应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必须加强继续教育, 提高林业财会人员的基本素质。
(三) 转变会计队伍现状要求
继续教育要围绕林业发展的主题, 改变会计队伍现状, 各级主管部门要统一制定继续教育目标, 严格监督目标的实施, 重点在提高全体财会人员政治、业务素质, 保证继续教育质量, 适应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的财会工作的要求。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林业财会队伍。
四、继续教育的方式和对策
(一) 加强以自学为主的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就是弥补先天不足, 我们不可能把现有财会人员都集中在一起再上一次学, 系统地学习会计原理、会计核算等会计基础课程。当前林业财务方面有许多新出台的政策法规, 国家财政部2006年后相继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和一些涉及林业资金管理使用与核算的专项法规政策。这些新修订的法规政策, 对我们来讲都很生疏, 必须学懂弄通, 适应和满足工作需要。学习新的法规、政策和会计核算的新知识新方法;学习更新后的会计软件, 普及计算机应用, 积极推进电算化, 我们要大力开展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应以自学为主, 根据林业系统现状和现职财会人员自己现有的知识业务水平, 需要补充哪些知识, 应当具备哪些业务素质和知识量, 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进行自学。
(二) 集中组织培训
林业主管部门利用省林业会计学会这一平台, 定期组织集中学习培训。近几年来先后组织通化市、白城市及磐石、舒兰、龙井、梨树等市、县 (市) 国有林场苗圃的财会人员学习《国有林场与苗圃财务管理制度》与《国有林场与苗圃会计制度》;学习《基本建设管理制度》及林业专项资金的管理与核算, 参加培训人员达480人次。
省厅与各地方林业主管部门及时组织财会人员参加省财政厅和各市 (州) 、县 (市) 财政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学习。定期对全省林业系统财会人员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并邀请有关专家, 对财会人员所必须掌握的应知应会等各项业务进行系统的集中学习。对获得高级职称的人员, 要定期参加省财政部门的每年一次的高级会计师培训, 进一步帮助其提高财务管理能力。
(三) 选择优秀人才委托大专院校培训
林业职业教育 篇8
一、日本高等林业教育使命
日本森林覆盖率为67%, 森林蓄积量达35亿m3, 林业生产已经走上以环境保护为主的良性循环道路。日本没有独立的林业院校, 林业专业一般设在综合大学的农学部或生物资源学部内, 现有27所大学设有林学科, 并都有硕士授予权, 其中有6所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2]。
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 高等林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 在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使命同样如此, 通过林业学科专业教育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改善森林环境和维持人类可持续发展。
(一) 基于生态环境保护为先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是日本高等林业教育的重要使命。为进一步提高林学专业教育质量, 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日本高等林业教育要求学生熟悉和热爱林业, 使他们懂得森林不单单可以提供木材, 具有经济效益, 还具有水源涵养、水土保持, 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 与人类生存关系密切。日本高等教育总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综合性、开放性人才, 林业学科也是如此。在培养规格上, 提出本科生教育弹性化, 研究生教育高深化。本科生教育以学习继承前人知识体系为重点, 知识面要宽, 基础要扎实;研究生教育把教育内容的尖端性、流动性和国际性放在重要位置。
(二) 基于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导向的现代林业科学研发体系。
随着日本经济社会的逐步成熟, 国民对发挥森林各种公益机能的要求日趋高度化和多样化, 这些变化使日本林业、林产工业处于极其严峻的局面。从全球来看, 森林与林业正处在必须解决资源、环境、能源等问题的重要阶段, 这就要求林业科学必须面对新形势, 研究新问题。比如, 东京大学在尊重研究体系化的同时, 以发展各领域的综合研究为目标, 尤其重视尚在萌芽状态的研究及尚无人涉足的研究领域。东京大学亦看重在跨学科研究课题中发挥综合大学多学科和人才优势, 融合各方知识开拓新的学术领域, 该校农学生命科学所涵盖领域包括耕地、森林、海洋等生物圈, 以及在此栖息的动植物、微生物均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包含从生态体系层面到个体、组织、细胞、分子的层面在内的多种多样的形式, 旨在构建提高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能力的农林生命科学研发体系[3]。
(三) 基于多样化和实用性的社会服务理念。
社会服务是指高校利用其资源为社会服务, 从这个理念来看, 日本的高校开展社会服务注重多样化和实用性。日本高等院校的林学部在全国分布较广, 设置最多的是关东地区的东京、千叶与茨城。这些院校的研究领域、专业设置、课程范围与当地实际相结合, 在各地区的林业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北海道山林多, 以国有林经营、调查规划设计为特色, 在课程体系上突出森林经营、森林经理等课程。日本林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是逐步完善的,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社会服务形式也不尽相同, 如二战后主要是以开放学校设施和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培训为主, 之后扩展到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及开发、组建科技园区等。随着社会对环境和生态的重视, 日本林业教育界积极倡导开展森林多功能经营、森林文化及其价值的研究, 并把科研成果转变为国民意识。因此, 高等林业服务范畴从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扩大到森林与生态、环保及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使人类生存与森林经营有机结合。
二、日本高等林业教育改革历程
二战后, 日本高等林业教育进行了两次大的改革。从改革动因来看, 社会对林业需求的变化, 林业科学的综合化、交叉化是日本高等林业教育改革的外部助推力, 而传统的林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是其改革的动力源泉。
(一) 第一次改革:扩大林业学科门类, 初步建立林业教育体系。
二战后, 日本仿照美国模式进行了“新制大学改革”。在本次改革中, 各高等农林学校均并入有关大学, 成立农学部, 林业学科设置在综合性大学内。同时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与调整发展, 林业生产以大面积的皆伐和林道建设为主, 林业教育在原有的林学学科基础上, 增设林产学科和林产工学科 (如1950年, 北海道大学) , 有的学校还增加森林工学、环境保护和农林经济等学科, 林业教育体系趋于完善。
(二) 第二次改革:拓宽林业学科内涵, 构建森林多资源与环境综合的教育体系。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 日本进行了“第三次教育改革”, 提出教育的目标是完善人格, 指出“人是在自然界中生活的, 因而要适应自然法则, 理解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与此同时, 日本国内木材约50%依赖进口, 再加上日本实行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第一产业结构比重下降, 人们开始反思林业作业方式的得失, 对环境的质量越来越重视, 而林业高等教育改革显现出滞后的特征, 传统林学优势专业如森林经理、造林、森林保护等学科逐渐衰退, 林学学科的本科在校生也呈下降趋势。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 林业高等教育改革才被列为重要位置, 到1994年形成的《2000年林学的提案》, 此时期日本进行大学结构的调整改革, 强调学科的交叉综合, 要求改革本科课程设置, 让学生参与课程评价等内容。
三、日本高等林业教育改革内容
自《2000年林学的提案》推出以来, 在文部省的支持下, 日本林业教育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在构建林学学科体系、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保持林学活力、林学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一) 重建科系设置。
为了适应现代林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日本打破了原有农、林、牧、渔的界限, 将林科类的林学、林产学分散到应用生命科学、生物环境科学、生物生产科学、地域经济资源科学等课程类群中, 形成森林生命科学、森林环境科学、森林资源科学和国际开发农学等专修, 这样的调整符合学科发展和综合解决环境问题的要求, 体现了学科交叉、综合发展的趋势。如农工大学分别将林学设在“农林生产学系”、“生物环境学系”和“地球生态系统学系”之中;名古屋大学、三重大学、爱媛大学、鸟取大学、岛根大学分别改设为“资源生物环境学系”、“生物资源学系”、“农林综合科学系”、“生物生产科学系”, 将林学予以合并;鹿儿岛大学和琉球大学分别设有“生物生产学系”和“生物环境学系”等。
(二) 积极拓宽学科专业面。
在本次改革中, 许多高校林学科都改变了名称, 有的与相关学科合并更名为森林科学科, 还有的改名为生物资源、生物生产、环境科学或其他新的综合学科等。总体来看, “森林科学”已经成为共识, 这种名称上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对林学认识的提高。改革后, 各大学所设的学科名称虽然不尽相同, 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重视林学的特殊性, 力求通过专业学科的合并和改组, 促进林业多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综合教育, 把教育的着眼点扩大到环境、资源等更大的范围上。如东京大学森林系林学专业目标旨在推进于森林相关的生物科学、环境科学、资源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具有世界性水准的教育与研究, 同时注重解决与森林的经营管理相关的基础性、实际性的问题能力人才的培养。
(三) 人才培养实行通识化、跨学科开放式教育。
日本高等林业教育旨在培养综合性开放型人才, 要求学生掌握通用性强的知识, 并具备较强的就业应变能力。根据日本高校林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学生入学后, 一般要接受一年半至两年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外语。在完成基础教育规定的学分后, 转入林业或林产工业学科学习。在4年制的高等林业教育中, 有近50%的时间用于学生的文化素养教育, 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扩大知识面, 开拓思路, 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学生在完成基础教育课程进入林业或林产工业学科学习, 直到做毕业论文之间, 并不细分专业。直到进入研究生课程后, 才进行较深的专业课学习。大学期间, 各学科开设的课程涉及面宽, 选修的自由度大。如北海道大学林学系的必修课涉及林业、水保、林经和采运4个专业;选修课涉及森保、野生动物、林机、土木工程、林产工业5个专业, 40多门课程, 其中50%以上是跨学科的, 要由其他系或其他学部的教师任教。[4]
(四) 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
日本林业学科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方面, 具有人文社会学占较重分量、专业课内容覆盖面宽、课程选修自由度大等特点。如北海道大学教养学部开设有20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主要有哲学、心理学、论理学、历史、文学、音乐、美术、法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林学专业学生必须在教养学部学满规定的学分后才能转入农学部的林学科或林产学科学习。在教学方法上, 日本普遍实行课程制和讲座制两种教学方法。课程制是按照必要的学科设置课程, 安排教师上课, 和我国高等院校现行的教学方法基本相同。以传授书本和基础理论知识为主, 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 一二年级教养课程 (相当于我国的基础课程) 的教学主要采用这种形式;讲座制是按学科专业领域开设专业讲座, 以讲座为基本单位配制教师和培养学生, 三四年级的专业课及研究生教育主要采用这种形式。
四、对我国林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启示
日本高等林业教育的改革通过积极拓展林学类专业面, 重新设计林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并结合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的变革, 不断适应日本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使得林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取得明显提升。学习和借鉴日本近年来高等林业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 对于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我国林业院校林学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 国家应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重视林业及高等林业教育的改革及发展。
日本在本世纪初, 受生态、环境、生物技术等学科全面渗透的影响, 传统林业学科体系面临着危机与挑战, 在这种形势下, 日本文部省提出大学改组与改革, 从经费、设备、人员编制等方面给予积极的配套, 从某种意义上讲, 文部省的改革动力甚至大于大学内部。我国高等林业教育面临着发展机遇, 国家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 推动林业科学发展, 要求高校林业院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水平, 努力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高层次林业人才。但同时, 由于受传统观念及政府投入不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高等农林院校面临着越来越多依靠自身努力难以改变的困境。院校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提出的“促进高校办出特色”的目标要求, 建立政府主导、行业部门主动参与和社会支持的高等林业教育发展机制, 在高等林业院校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创新团队、科研项目、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方面, 给予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 鼓励高等农林院校走特色发展的道路, 为林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 紧密结合林业院校各自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构建新的人才培养体系。
日本林学类专业教育能充分结合所在学校的办学特色, 形成各自的体系, 在各地区林业建设中起着更大的作用。在人才培养中, 强调基础知识的综合和专业面的宽厚, 旨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可塑性。借鉴日本经验, 我国林学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结合不同林业院校所在区域特点和办学优势, 构建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培养目标上贯穿宽基础、通识化的教育理念, 设置基础课程 (通识教育) 和高级课程 (专业教育) 两个学习阶段。在前两年基础课程学习阶段, 拓宽基础素养课程的范围和选修课程模块的比例, 强化林学类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完成基础课程后, 参加专业认知实习, 取得足够学分后方能升入高级课程阶段。在高级课程阶段, 三年级学习林学核心课程, 四年级学生选择专业学习方向, 即林学专修课程 (如林业科学、自然资源与保护等专修) , 并完成毕业论文, 为研究生阶段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进一步拓宽专业领域, 建构大资源、大生态、大环境的林业专业体系。
近代林业教育诞生至今, 专业设置和划分体现了分化又综合的发展趋势。日本林业教育界普遍认为“森林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科学, 需要结合社会需求进行多学科的交叉研究, 而这种研究同时促进对传统专业的更新和改造。借鉴日本不断拓宽专业领域, 以培养厚基础、复合型人才的经验, 我国高等林业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 需要拓宽专业领域, 主动融入国家林业和地方生态环境建设战略, 如瞄准现代高效林业、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技术与新医药、节能环保、绿色经济等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依托原有的传统专业, 构建包括环境科学、野生动物、生态学、草场科学、湿地科学、水土保持、森林旅游等专业在内的“大资源、大生态、大环境”林业专业体系。
(四)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切实提高林学类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
日本高等林业教育要求学生掌握通用性强的知识, 并具备较强的就业应变能力, 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中, 重视素质教育和跨学科的开放式教育, 利用学校整体教学和科研平台, 为学生提供自由的教育环境。这种跨学科的开放式教育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 掌握各专业相关基础学科知识, 避免学生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我国高等林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要结合林学类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专业的实际, 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 高等院校要从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材内容、转变教学方式、强化教学实践、严格毕业论文等几个环节入手, 全方位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 要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宽容学生用科学的态度质疑“权威”, 同时把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地引入教学中。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 加强各类教学实习基地建设, 加大实习实训等经费的投入力度, 并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多种方式的学生实习培训模式, 切实增强林学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摘要:日本高等林业教育改革有深刻的外部社会发展环境和自身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 本文从积极拓宽林学类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及教学方法改进等几个方面剖析了日本高等林业教育改革内容, 其改革经验对我国高等林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日本,高等林业教育,改革,启示
参考文献
[1]日本林业[EB/OL].http://www.forestry.gov.cn/portal/main/map/sjly/sjly46.html.2012-2-22.
[2]刘东兰, 郑小贤.日本的高等林业教育改革与森林科学[J].中国林业教育2010, 6:77-79.
[3]东京大学概要[EB/OL]http://www.u_tokyo.ac.jp/stu03/e01_06_01_j.html.2012-1-16.
林业职业教育 篇9
“衔接”中的 “衔”有 “连接”的含义, “接”、有靠近连续的意思。“衔接”是指事物连接结合的一贯性的表达, 并加深、加广的含义, 对于职业教育来讲, 课程衔接纵向表现为是中职和高职两个层次的衔接, 横向表现为高等职业教育所设课程之间的衔接。对于数学课程衔接来讲是中职和高职的数学知识的衔接, 体现职业教育的连续性, 又要有所学数学知识与专业课程涉及的有关数学知识衔接, 是为专业课服务的衔接。
一、加强林业职业院校中高职课程衔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 - 2020 年) 》 ( 以下简称 《规划纲要》) 中明确提出: 到2020 年, 要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职业教育要顺应时代要求, 建立现代的职业教育体系, 使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 并体现终身教育得理念, 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促进林业职业院校中高职两种层级的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对林业人才层次不断上移、专业技能不断提高的要求, 而且满足林业院校学生自我完善的要求。是社会期望, 是林业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 是林业职业院校中高职课程衔接突出林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色。
二、林业职业院校中高职数学课程的衔接存在问题
作为公共基础课, 中职阶段的数学和高职阶段的高等数学开设的主要目的: 一满足学生升学需要; 二是服务于专业课的学习。
为了更好了解中高职课程的衔接问题, 在我院范围内分别对中高职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 通过设置网络和纸质的调查问卷问题对数学等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课程衔接情况进行调查。经过统计及调查数据分析得以下结论:
( 一) 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
1. 中高职生源结构衔接脱节
要解决好中高职衔接问题, “接口”是关键。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上端教育, 应以中职毕业生为主要生源, 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现实情况是在高职生源中普高毕业生占大多数, 中职“三校”毕业生反而占小部分, 在职人员更是凤毛麟角。我院招收的2105 级高职新生中94. 6% 来自普高毕业生, 三校生所占新生不到10% 。这表明高职教育生源发生横向偏移, 其偏移到职业教育体系外的普高毕业生。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不能做到上下贯通, 使其两个层次教育衔接不畅。
2. 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不衔接
①中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缺乏相互依存的关系, 人才培养层级衔接不畅。职业院校的教育培养目标是建构科学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的先决条件。目前, 我国中高职教育各自为营, 各行其是。无论是单纯的高职教育的高职院校, 还是中高职教育并存的高职院校都存在: 同类专业的中、高职专业培养目标各成体系, 没有沟通与合作。
我院两系葡萄与葡萄酒技术系和风景园林系都有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并存的两系, 有招收高中毕业生的高职专业和招收初中毕业生的葡萄酒酿造专业和园林技术专业, 经研究发现两个层级的教育培养目标中有多处重复的设置的现象。这说明高职教育不是建立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去实现所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的衔接。
②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没有一贯性, 缺乏系统化。通过统计教师调查问卷, 我院90%以上的教师认为中高职课程设计缺乏系统化, 人才培养方案缺乏一贯性。现在高职教育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大多基于普高毕业生的情况, 使实践操作课程不能超越中职教育, 甚至普高升高职和中职升高职的学生采用同一套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设计相似, 界限模糊, 造成课程重复学习, 从人力、物力造成极大的浪费。而中职教育还是以学科为中心的 “三段式”模式。多年来中职教育课程开发滞后, 高职教育照顾生源差异, 中高职课程衔接困难。
( 二) 中高职课程缺乏有效衔接
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 是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 只有课程的层次衔接, 才能解决教育内容的衔接问题。我院2012 版的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中高职课程设置中重复的课程高达40%以上, 甚至出现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课程相同, 教材相同的情况。在访谈过程中, 92%的教师认为造成学生职业认同感不强、学习困难, 缺乏对学习积极性。除了其他因素外, 中高职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脱节严重, 中职课程与后续课程存在重复、交叉、断档的是主要因素。
( 三) 林业职业院校中高职数学课程衔接存在问题
中高职数学课程缺乏有效衔接, 具体表现在课程设置、学时数、教材、教学内容等方面
1. 课程设置不合理
①课时少。中等教育一般按: 第一年学习基础文化课程, 第二年学习专业课, 第三年学生在外进行顶岗实习模式安排。采用的“1 + 1 + 1”的教学模式, 因此, 数学课程的学习集中在第一学年共120 学时。因生源基础参差不齐, 授课计划, 教学进度等与同等高中阶段教育相比会出现计划少, 进度慢。所讲内容不仅不能满足为专业课服务的要求, 也不能满足部分学生升学的要求。
②没有按学生需求分层教学。 “1 + 1 + 1”模式, 对于计划进入职场的学生是合理的。但对有升学需求的学生来说, 是不利于的。更不利于高职阶段的 “高等数学”的学习。
2. 教材的选择不合理
依据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数学的教学大纲, 中职教学选择 《数学 ( 基础模块) ( 上册) 》、《数学 ( 基础模块) ( 下册) 》、 《数学 ( 拓展模块) 。存在: 一 《数学 ( 基础模块) 》 安排的教学内容基本能够满足学生升学的需要, 但因课时少、生源基础差等原因, 教师不能完全按计划讲授。对于不能安排课堂讲授的章节, 安排学生自学都会流于形式, 实际的效果非常差。二不同专业所需的知识点不同, 采用统一教材针对性差, 不能很好的为专业课服务。
高职阶段一般讲授 “高等数学”, 会出现教材缺乏对接。在内容上出现重复, 层次不清和梯度不明显, 缺乏循序渐进的逻辑关系。在调研过程中, 高职学生普遍反映所学的数学知识太难。
3. 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对于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师应该从这两方面的考虑: 一学生;二专业。考虑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 考虑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的特点和行业需求。但目前职业院校都有下面两种情况:
①教学内容的重复。生源不同, 教师讲授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教学内容的重复源于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具体表现为: 中职升高职的学生在中职阶段学过的教学内容掌握的不好。例如: “函数”是中职数学内容中较难的知识点之一, 通过调研发现, 中职生67. 7%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 到高职阶段教师不得不重复讲授。
②专业不同所需的数学知识点不同, 在一个课堂讲授很难兼顾专业特点和行业需求。例如有些专业学生需要加强立体几何的知识学习, 有些专业学生需要加强三角函数的学习。兼顾专业和行业需求, 是目前在同一年级制定统一的授课计划, 并且在平行班或大班教学情况下的所不能实现的。
三、林业职业院校中高职数学课程衔接的策略
( 一) 优化课程设置
依据各专业需要, 数学的教学时数可适当调整。针对园林专业后期课程需要开设 “园林工程”课程, 需要立体作图知识, 数学课程适当增加立体几何教学部分的教学时数, 将原来23 学时增加到28 学时。
对于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 课程的开设时间也可适当调整。结合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 优化课程设置。五年一贯制在学习中职数学时可以安排在第二年学习 《数学 ( 拓展模块) 》; 在需要升高职的学生在升学考试前半年, 采用集中授课的模式, 强化考试内容的学习。
高职学习阶段, 普遍在第一学期开设 “高等数学”课程, 第二学期根据专业特点, 开设其他数学课程。以我院为例, 五系中第一学期开设 “高等数学”课程, 第二学期根据专业特点, 工程测量专业开设“线性代数”、防沙治沙工程专业、水土保持专业、食品营养检测专业开设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 为后续的专业课的学习服务。
( 二) 优化教材
兼顾学生和所学专业的特点, 体现数学学科教材的层次性及适当的深度和广度。
中高职教材选择要体现层次性。要体现两个不同层级的特点, 知识结构要有层次, 循序渐进, 避免重复现象。中职阶段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规定; 高职阶段 “高等数学”应选国家规划的高职高专教材。
中高职教材选择要体现学生适应性, 体现职业教育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特点。
中高职教材选择要体现适宜的深度与广度。根据生源不同、专业不同把握易学、能懂、够用、会做的原则, 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来解决实际问题, 坚决反对求高, 求全。
( 三)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掌握程度、所学专业的需要,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我院葡萄种植与酿造专业为例, 根据专业需要, 适当调整三角函数教学内容。对五年一贯制的学生, 由于没有升学考试的要求,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应该合理安排。
参考文献
[1]李广全, 李尚志.数学 (基础模块) (上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李广全, 李尚志.数学 (基础模块) (下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江洁.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与实践[M].安徽: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3.
[4]徐庆国.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林业职业教育 篇10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全国考研录取人数五年内呈增长趋势, 由于研究生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 研究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国内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形成“高学历”现象的同时, 也造成了“低成就”的情况, 人不尽才、才不尽用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就业压力和研究生数量逐渐提高的情况下, 不可回避的是研究生在就业方面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而是必须积极地采取就业指导, 提升就业能力, 寻求就业渠道。帮助研究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提前作好就业生涯安置, 是解决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2 林业院校研究生就业呈现出的特点
对于就业的研究生来说, 由于学科门类、专业的不同, 其就业的难易程度并不相同。工科类中机械设计与理论、桥梁与隧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木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农学中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理学中的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经理学等专业因供需比较大, 落实就业单位相对容易;而有些专业虽然是林业院校的重点学科, 比如动保专业和植物学专业, 因社会需求量较小, 研究生可选性较弱, 而出现了“学非所用”的现象。
对于待就业的研究生, 主要是有业不就, 期望值较高。即使有用人单位也不与其签协议, 宁愿继续等待更好的就业机会。从就业去向分析研究生经历了更长时间的学习在就业单位选择上存在较高要求, 在就业时间上存在观望, 甚至错过就业时机。研究生普遍面向东部就业, 西部就业率不足10%.、主要原因是西部就业提供的收入、科研条件、生活环境不能满足研究生的自身利益, 使研究生很难下决心扎根西部建设。另外林业院校来自农村及西部地区研究生超过60%, 他们从学习目标上存在摆脱贫困生活, 面向大城市就业的主观愿望, 主动参与西部创业的意愿不强。
3 林业院校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部分研究生在考研时就比较茫然, 是从众心理或者是回避就业问题而驱使选择考研, 事实并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与本科提高不大, 缺乏对自身条件的客观认知, 跟风考证或者出国, 在一定程度妨碍了研究生教育阶段合理人才结构的形成图稳定、安逸的思想根深蒂固, 研究生就业观念转换需要一段时间。近五年来, 研究生 (包括硕士、博士) 的理想就业方向均为高校。这一方面与高校稳定的工作环境有关, 另一方面也与高校教师有假期、工作安逸有关系。随着“进高校热”的不断升温, 高校逐渐呈现人员饱和趋势。而许多研究生的观念却仍未转变, “只要能进高校, 不管做哪种类型工作, 也不去符合专业内容、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是研究生的普遍认识, 就业于高校的盲从心理加剧了研究生的就业压力。
就业指导的专业队伍尚未形成。目前各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都处在初期, 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由于人数多、指导老师少, 就业情况相对较好等原因还要落后于本科就业指导工作。因此根据一些科学的就业指导理论, 借助一个有效的就业指导平台, 建设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形成一套完成的就业指导体系的“四个一”就业指导理念应成为林业院校研究生就业的研究方向。
4 林业院校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
4.1 机构建设与人员配置
设立研究生就业指导中心, 配备专职、兼职就业指导教师, 辅导员均兼任就业指导教师, 把全程就业指导与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树立职业生涯教育理念。在实施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中都应强化对学生职业生涯意识的培养。
4.2 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
结合林业院校研究生就业形势, 通过《研究生就业指导课》、就业知识讲座及就业研讨会等形式, 提供团体及典型人物的经验;以专业或党支部为活动团体, 开展个性测评、就业体验和职业设计大赛等活动, 增进个人成长与生涯发展;就业指导教师和辅导员应通过开展就业意向调查, 将学生的就业取向进行分类, 通过不同类别的针对性辅导, 增进个人的生涯概念。
一年级研究生通过理论学习应掌握职业生涯的一般理论及概念, 初步树立职业生涯理念, 了解林业院校的特点和成功的职业生涯具备的素质, 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初步规划;
二年级研究生侧重对自我的全面、深刻认识与把握, 深化职业生涯理念, 有针对性地接受素质教育, 进一步了解社会, 了解各种职业特征, 提高社会化程度, 并根据自己的特点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深化与完善;
三年级研究生 (毕业生) 是指导的重点, 应该学会收集、管理和使用就业信息, 强化职业生涯理念, 重点掌握求职的各种技能。作为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实践, 应遵循以下步骤:
选择与决策。全面的职业调查先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确定职业方向, 然后针对自己最感兴趣的三个职业进行市场状况的全面调查, 然后才可以确定将来要从事的职业。
计划与目标。根据自己职业生涯规划制定阶段性实施计划对于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大致的目标, 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才会有方向感, 才可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包装和推销。自己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 怎样加深对方对自己的印象, 怎样更好地推销自己, 是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结与调整。就是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得失, 谋求更好的发展。同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 例如: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人们思想的变化等方面不断调整自己, 以此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 求得个人的发展。
4.3 科学指导与信息支持
研究生在面对本专业或者同届学生的最新就业情况时, 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心理波动, 影响其生涯规划的制定与实现。指导教师与辅导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个别谈心等方式即使掌握情况, 进行科学的指导, 使研究生的就业理念趋于稳定。
信息提供, 职业资料的提供是职业生涯规划中不不可或缺的部分。缺乏对职务、职业、职场的了解, 职业选择尤如盲人摸象。为了使毕业研究生能及时准确地了解用人单位需求信息, 研究生就业指导部门应将参加全国性、地区性的毕业研究生人才交流会的需求信息以及通过已毕业的研究生提供的信息整理出来, 及时向毕业研究生公布, 做到信息共享、公平竞争。同时, 开设利用研究生就业工作群等方式, 及时发布消息, 获取反馈信息。
咨询服务, 在指导研究生了解个人特质, 如需要、兴趣、能力倾向及价值观念的同时。增强研究生对国家、学校就业相关政策的了解, 采取单独谈话、集体讨论、定期答疑等方式做好毕业研究生的咨询服务工作。组织研究生学习《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2009]3号) 》文件, 让毕业研究生及时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环境因素, 这些因素通常是个人无法掌握或控制的, 例如家庭或重要人物的意见、社会重大事件的影响或经济景气的升降等。学校以及研究生部本身都要与社会、学生家庭进行有效的协调, 对于不可控制和把握的社会发展趋势要准确了解, 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根据这些因素的影响深度与广度, 来把握研究生就业的总体思路, 掌握就业工作的脉络。
林业院校研究生就业工作既有一般院校的共性, 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每个人都希望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为了学生能够实现这个职业理想, 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把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当成一项事业来抓。
摘要:由于林业院校专业设置的特殊性, 其研究生就业情况也具有自身的特点。本文针对林业院校研究生就业的发展趋势, 通过分析近五年全国研究生录取情况以及林业院校研究生的专业情况及学生特点, 旨在探索出符合林业院校研究生特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模式, 以解决日趋严峻的就业问题。
林业资源与林业造林的常见方法 篇11
关键词:林业资源;林业种植;发展现状
1 我国当前林业资源现状
我国林业产业发展每年大约可以解决4500万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更是占据着核心地位。就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现状分析而言,农民收入大约有40%以上都是来自于林业产业。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林业现状而言,其与国外林业产业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国的林业产业也有着一定的优势与劣势,现阶段林业的发展是一种优势与劣势并存的发展模式。所以我们要想进一步发挥林业优势,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在工作中充分的重视营林建设工作,本文提出一些新的林业建设技术和方法,以确保林业生产建设的顺利进行。
2 我国林业产业存在的主要优势
2.1 林木资源的发展空间大
在我国目前的林业产业发展中,主要的发展变化趋势是森林面积逐年增加,林业产品量也高速增长,差不多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在高速递增,而林木生长量也随之增加,逐步大于消耗量,使得林业资源在可持续发展与利用上走出了低谷,扭转了长期以来林业资源被动下降的局面,实现了林业资源与林业经济效益双向增长的局面。
2.2 林产品丰富
我国是一个森林大国,也是一个消费大国,在林产品消费在所有公众消费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我国的诸多林业资源中,林产品种类更是丰富,不但具备着多种的观赏型与实用型林业产品,且还有着诸多的林下资源与丰富的林业副产。
2.3 森林资源存量小、质量较低
我国长期以来都是一个森林资源较为贫乏国家,虽然自古以来都有着地大物博说法,然而在森林资源中,却存在着严重供应不足现状,主要的表现在于森林资源存量小、分布不均衡、森林质量下降严重,结构不合理以及森林资源经营与管理不善方面。由于森林资源数量、质量等方面不足,必将导致木材供不应求、优质木材短缺,价格上扬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对林产工业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林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3 当前我区域培育资源的一些技术措施
3.1 为能及时供应林业产品市场,发展林业经济,我区资源培育方法:植苗培育更新法。人工促天然培育更新法。封山育林培育更新法,就当前形势,加快资源培育,多采用植苗更新培育法(即采用实生苗造林)培育资源,能达到较为理想效果。
3.2 整地、造林树种选择。
造林季节的选择的一些程序、方法造林地的整理是在造林前改善环境条件的一道主要工序。通过整地可以改善造林的立地条件、清除灌木、杂草和采伐剩余物。在造林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增加直接投射到地面的透光度;还可以改变小地形,使透光度增加减少。整地清除了地表植被,增加透光度,因而,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及使幼林的生长情况显著改善。整地还能保持水土、减免土壤侵蚀,同时也有利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
4 造林方法
4.1 播种造林法
又称直播造林,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这种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而且操作简单,易于掌握,便于在大面积造林地上进行造林。但是这种方法造林对造林立地条件要求较严格,造林后的幼林抚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较高。播种造林的适用条件:适合于种粒大、发芽容易、种源充足的树种,如橡栎类、核桃、油茶、油桐和山杏等大粒种子。其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各种灾害性因素较轻,对于边远且人烟稀少地区的造林更为适宜。
4.2 分殖造林法
是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干、枝、根等)及竹子的地下茎作为造林材料直接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能够节省育苗时间和费用,造林技术简单,操作容易,成活率较高,幼树初期生长较快,而且在遗传性能上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但要求有立地条件较高的造林地,同时分殖造林材料来源,受母树的数量与分布状况的限制,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适用营养繁殖的树种,如松树、杨树、柳树、泡桐和竹类等。
4.4 选择造林最佳时间
造林时间,以往以春季为主,近年由于各地造林树种多样性,引种工作和技术推广工作做得比较好,造林季节普遍提早,全国多地在造林工作中多在12月至翌年2月造林,最迟不超过3月,效果很好,成活率普遍提高。冬末春初气温较低,蒸发量小,苗木地上部分处于休眠状态,起苗栽苗不致过多失水,栽后容易成活。同时树苗根系活动较早,造林之后,先扎根,后长叶,抗旱能力强,当年生长量比春季造林大20%以上。
4.5 营造混交林
随着杉、松造林面扩大,商品林追求经济效益,纯林弱点是不利改善土壤地力,对不良环境适应性差,易发生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各地都有出现,从生态和植物的多样性及稳定林型结构出发,更提倡发展以杉、松、阔为主的多树种的发展模式,多林种混交林,将会在今后工作中多数运用于经营方面。
林业职业教育 篇12
一、美国林业工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 培养目标
强调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美国的林业工程高等教育在制定培养目标时, 主要以目前美国乃至整个社会存在的实际问题和面对的具体挑战为方向, 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目标。奥本大学在木材科学与工程系的培养目标中指出, 希望学生通过自己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满足美国对可再生材料的需要, 确保美国商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鼓励学生通过不断的创新性研究发现新问题, 学习新知识。
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结构系统性。奥本大学林学院木材科学与工程系的可再生材料专业, 理解可再生物质的特性的同时, 对全球贸易、商业改革、能源生产以及环境影响都有一定了解。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木材产品专业更是将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的写作、演讲和领导能力列入自己的培养目标。
(二) 课程设置
美国高校林业工程课程, 按照内容不同, 可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 其中专业课程又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按照课程类别的不同可分为必修、选修辅修和证书课程。在其课程的具体设置中, 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强调基础课程及文科类课程的设置。
基础课程是对学生基础科学知识的教授, 由学校统一规定, 主要包括社科类、经济类、理科类、沟通类、体育类, 通常基础课程的设置数目平均占课程总数目的20%左右, 与专业课课程数目的比例约为1:4, 此外, 基础课程中的文科类课程会占到30%左右。在此, 笔者以奥本大学林业工程资源与管理系中林业工程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为例做具体分析:
从以上课程表中, 我们可以看出, 奥本大学林业工程专业所设置的总课程数目为54门, 总学分为183分, 其中基础课程13门, 分别为公开演讲或辩论演讲、英文写作、社会科学、化学工程、健康与保健、微积分、积分、矢量微积分、物理微积分、微观经济基础、统计、统计方法导论, 共计43学分;专业课程数目为37门, 所占学分为117分;选修课4门, 分别为西方文化、文化多样性、差异权力和歧视、文学鉴赏与艺术, 共13学分。其中, 基础课程数目占到总课程数目的24%, 占总课程学分的23.5%, 占专业教育课程数目的35%, 占专业课教育学分的36.8%;由此可见, 通识教育所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此外, 在基础课程中, 可以发现文科类课程 (公开演讲、辩论演讲、英文写作与社会科学) 在通识教育的课程数目中占到了30.8%, 学分上占到了30.2%。可以看出, 文科类课程在林业工程的通识教育中也是比较受重视的。
2. 选修课受重视且设置合理。
在美国林业工程高等教育中, 选修课往往受到学校师生较高的重视, 被认为是学生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结构的必要途径。在美国林业工程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中, 基于对选修课的重视度, 往往具所占学分比例较高。在此列举纽约大学造纸、生物加工工程系生物加工工程专业和缅因大学林业资源学院林学专业的选修课学分情况, 分别如下表1、表2所示:
可见无论在纽约大学还是在缅因大学, 选修课课程学分所占比例还是比较高的。
(三) 实习安排
在美国的林业工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 非常强调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其实习安排可以归纳为实习机会多、实习要求严格、实习责任明确、足够资金支持几个特点。
1. 实习机会多。
学校会给学生提供很多的实习机会, 包括在公共林地的实习、私人林地的实习以及在工厂的实习。比如缅因大学的林业资源系, 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就开始带学生在森林中开展实践, 也可以在临近学校占地面积1, 270英亩的Dwight B, De Meritt林区、Penobscot Experimental林区实习。此外学校周边很多公共的、私人的、工业的、非工业的森林, 也给学校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和实习就业机会。
2. 实习要求严格。
(1) 申请。宾尼法尼亚州立大学林业资源系中有实习意向的学生首先要准备一个实习计划, 交给林业资源系本科专业负责人, 由该负责人来审核学生的累计平均分是否达到了2.0, 合格后才具备实习资格。 (2) 学分。实习学分不是随意规定的, 根据不同的实习情况会有所不同。一般学生参加学校安排的固定实习, 学分通常也是由学校提前规定好的, 比如华盛顿大学的环境与森林科学学院, 规定学生每周工作约3个小时可以获得1个学分;如果学生参加的实习不在学校规定范围内, 学校需要根据实习时间 (按照美国参议院政策, 获得1学分至少工作40个小时) 、学生的学习目标、完成实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深度、学生可以获得的知识或者技能以及学生的个人需要来决定。 (3) 考核。实习考核包括任务完成情况、实际工作行为、所获能力的考核, 此外, 实习结束后学生还需要针对自己的实习情况进行口头与书面汇报。
3. 实习责任明确。
就学生而言, 指完成实习任务、记录实习日志、遵守工作时间、书写中期报告和实习总结;就指导教师而言, 指推荐实习机会、评定实习学分、审核实习与专业和学生能力匹配度、分析预测实习是否能切实提高学生能力;就雇主而言, 为学生提供工作描述和工作计划、确保学生能接触到具体项目、分配专职人员监督指导学生实习并定期检查、填写实习生表现评估表等。
4. 实习有资金支持。
学生实习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获取支持。一种是选择有偿的实习工作, 比如在华盛顿大学环境与森林科学学院的工厂实习就属于有偿实习, 实习工资由实习工厂发放, 与学校无关。另一种是获取政府资助、或者贷款。比如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林业资源系中, 政府规定一个学生只要完成6分的实习工作, 就能有资格取得政府的财政资助。
二、对我国林业工程人才培养的启示
1.以现实存在问题为依据制定培养目标, 强调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这一方面提高了高校所培养的林业工程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避免了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 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问题的思维方式, 激发学生深入研究学习的兴趣, 为学生的课程选择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选择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以追求学生个性发展为方向调整课程设置。在进行林业工程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时候, 除了考虑与学生所需具备专业能力相关的固定专业课程设置外, 更要通过增加选修课的涉及范围和提高学生对选修课的自主选择程度, 使学生接触到更宽泛的专业知识以及其他领域的知识, 以推动学生发掘自身的兴趣知识领域, 激发其学习热情和动力, 目前这一方法已经在日本“大学城”中被采用。
3.以校企联合为手段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林业工程类学科作为典型的工科学科, 突出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 紧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 需要积极借助相关企业的支持, 多多建立校企之间的合作项目以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了解到实际工作中企业所需要的能力素质、熟悉最新的高科技设备, 才能确保企业招聘到更符合自己要求的林业工程人才, 才能避免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间的脱节。
参考文献
[1]黄成林, 高江勇, 彭斌, 邹沐.美国高等林业教育发展研究及启示[J].中国林业教育, 2006 (3) .
[2]冯谦.高等林业工程教育改革概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0 (4) .
【林业职业教育】推荐阅读: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招生网站-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分数线范文06-06
音乐剧《一棵树》剧本--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王传庭07-10
林业改革与林业增长论文09-21
林业合作组织林业经济11-15
林业局林业工作总结10-17
浅谈森林文化学及其在高等林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11-26
对林业技术创新和林业发展研讨论文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