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自信(通用6篇)
价值观自信 篇1
“三个自信”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重要法宝, 也是各民主党派理想信念的坚实基础和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以“三个自信”为指导思想建设各民主党派核心价值体系, 有助于各民主党派成员深刻学习领会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关于社会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精神实质, 有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团结各党派和一切爱国同胞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
一、“三个自信”科学内涵是民主党派的基本价值取向
1.“道路自信”是民主党派核心价值观的灵魂
在民主党派核心价值建设的过程中, 明确“指导思想”的地位, 是夯实建设基石的重要前提。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在现代文明发展的进程中, 需要依托指导思想, 规范并引导民主党派的社会职责, 为民主党派履行参政议政树牢精神旗帜。在中华民族生死攸关之际, 各民主党派毅然决然的选择走共产党道路, 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道路符合中国的发展需求, 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铺设、夯实, 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坚定的“道路自信”。历史证明,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 各民主党派坚定不移地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 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政治作用。“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国共产党引领各民主党派, 在发展中明确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方向, 在正确的方向指引之下, 在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大道上, 确保各民主党派充分发挥政治作用。
2.“理论自信”是民主党派核心价值观的精髓
坚持理论创新和理论自觉, 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民主党派建设的实践, 是保持民主党派的先进性的本质要求,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围绕共产党的指导方针的现实需要。多年来, 民主党派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历程中,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 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无论是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 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民主党派意识到“两个只有”:一是只有在爱国主义思想的引导下, 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大家才能凝聚力量,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添砖加瓦;二是只有坚定共同的理想信念, 通过政治协商, 夯实与中国共产党的紧密联系, 才能形成巨大的政治合力。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 是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突显出各民主党派的现实价值。
3.“制度自信”是民主党派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中共十八大对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事业提出了明确要求。在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强调全国上下, 各民主党派之间, 团结合作、奋力向前,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政治协商是中国推进社会主义发展的制度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需要凝聚各方之力量, 在理想信念上、在道路方向上, 起步前行、大步向前。在新的历史时期, 民主党派所扮演的角色、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发生了变化, 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是永固的。我们相信, 在中国转型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伟大复兴中, 民主党派将会作出新的贡献、发挥新的作用。这种坚不可摧的笃定, 源于“制度自信”, 这是民主党派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是共同目标、共同事业的践行基础。
二、“三个自信”对民主党派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三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精神和价值领域的集中体现。“三个自信”是促进民主党派健康发展的重要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1.“三个自信”是民主党派不断发展壮大的需要
“三个自信”的树立, 一是为民主党派的思想建设, 提供了强有力的“自信”保障, 为民主党派的巩固与发展, 夯实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最大程度的团结了各民主党派, 并紧紧围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周围, 为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贡献力;三是统一思想战线, 使各民主党派成员与党同心、与国家同心、与人民同心, 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凝聚力量。
“三个自信”为指导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推动统一战线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确保了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历史责任。这份任务与责任, 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的, 也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
树立“三个自信”为指导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各民主党派的自身成长和发展。“三个自信”集中体现了新形势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理想。用“三个自信”的丰富内涵引领各民主党派成员的社会实践活动, 有利于统一战线成员树立与党同心、为国奉献、为民造福的价值追求, 实现个人价值和人生理想。
2. 树立“三个自信”为指导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民主党派的政治责任
“三个自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导向, 也是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参政党的价值追求和目标取向。民主党派自觉树立“三个自信”为指导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重大的政治责任。
在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中,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思想, 充分审视新的形势、新的发展需求, 在中国转型发展的新阶段,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表现出显著的重要意义。我国是社会主义一党执政的国家, 但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 有自己的组织制度和形式, 在参政议政中体现自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尊重民主党派, 对民主党派的组织独立、不干涉内部事务, 为民主党派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空间。民主党派自觉树立“三个自信”为指导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就是要增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定性。
摘要:本文以“三个自信”为指导思想, 结合我国各民主党派在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传统和价值理念, 以及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需要, 探索新时期新环境下“三个自信”对民主党派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三个自信,民主党派,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森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及世界意义[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 (04) .
[2]郝天喜.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J].山西老年, 2008 (03) .
[3]荣开明.论“三个自信”的内涵、依据和前景.学习与实践, 2013 (03) .
[4]李杰.坚定“三个自信”的四个认识问题.唯实, 2013 (07) .
[5]张弈.关于民主党派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思考[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 (04) .
价值观自信 篇2
总书记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并强调要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贯彻落实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前提是要确立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文化自信。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长期处于“学习西方”的文化氛围之中,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以某种程度的文化不自信为前提的。那么,当下我们如何才能坚定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文化自信呢?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孕育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承接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精神基因,具有厚重的历史优势。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以海纳百川的气魄融汇了众多民族的思想智慧,生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追求、价值准则和思维方式,经过世代传承锤炼,汇集成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精神追求的文化传统和中华文明,不仅创造了对本民族发展壮大和人类文明进步有重要影响的历史辉煌,也成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根本的文化遗传和精神基因。诚然,传统文化毕竟形成并适应于封建社会,确实存在某些需要加以摒弃的东西,但文化传统却是熔铸于我们的血脉之中,是不断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换使之具有时代精神的文化流向。文化传统是我们文化固有的根本,割裂或忽视文化传统,就等于割断了精神命脉,就会导致“民族自我”的丧失和自身文化价值的不自信。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凝聚了中华民族价值追求的精髓,并赋予了时代性的创造转换,进而成为当代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价值基础。例如,“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思想精华和传统美德就是涵养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重要源泉。承接了文化传统根本精神基因的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必将得到世界有识之士的文化认同,正如罗素所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具有推进社会进步促进人类解放的先进思想文化内涵。一般说来,一个国家或民族进行文化借鉴时都有一个筛选、内化的过程,国情决定文化选择。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大工业开辟世界历史的结果是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救亡图存”的使命担当使觉醒的国人开启了“学习西方”的历程。此后,西方许多思想学说陆续在中国登场,但都没能使中国走上民主、富强的道路。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最终在十月革命的炮声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壮丽的日出,它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指明了出路,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共产主义理想和崭新的价值观念。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小康社会的文化传统,中国共产党建设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平等社会的诉求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在近代以来“中国道路”的探索中实现了汇通与融合。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在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两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时代性、科学性等先进的思想内涵,使中国人民在精神思想方面获得了极大的解放。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那样,“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逐步生成的,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且具有先进的思想内涵。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延展了革命文化的先进本质和伟大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在艰辛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实践中,创造了艰苦奋斗、昂扬向上的革命文化传统。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都以崇高的爱国主义传统、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私的奋斗精神和伟大的创造精神等彰显了革命文化的先进本质,是表征一个时代的伟大精神丰碑。革命文化集中表达了中华民族对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民主自由等的实践探索和价值追求。它直接影响和塑造了几代中国人的精神风尚、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操守,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这种影响和塑造的凝聚升华和思想结晶。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与革命文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革命文化先进本质和伟大精神的发展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等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无不是革命文化的优良传统、理想信念、创造精神等先进本质和精髓的当代发展和弘扬。正因如此,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要让红色基因世代相传。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生成于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强大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精神体现。从根本上说,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念根植于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文化不自信,根本原因不在于“西洋底”与“中国底”的差异,而在于文化、价值观念反映的经济、政治的差别。经济、政治的巨大差异常常使我们处于文化不自信的状态,文化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就是这种状态的两种极端表现。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时期,尽管我们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但在经济方面仍然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价值观念的文化自信还缺乏基本的物质支撑。在新世纪新阶段,党领导人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攀升、社会充满生机活力、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个伟大的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自信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改变了西方人眼中的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外某些政界要员和学者发生了从“中国不能输出价值观”到“世界文化东移论”的转变。尽管中国要成为文化强国,还要走很长的路,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在不断增强,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放眼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前景,我们坚信,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必将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时代内涵、鲜明的中国特色展示出它的独特价值和世界意义!
价值观自信 篇3
[关键词]汉画像砖 审美价值 文化自信
一、画像砖的起源
战国末期,秦国最先出现从木椁墓向砖室墓的发展,并开始使用画像空心砖来修建墓室。后来出土的使用年代最早的画像砖,几乎都是战国晚期各国都城宫殿上的建筑用砖,多为体量较大的空心砖和条形砖,主要用作宫殿的台阶和踏步。伴随着秦军统一六国的足迹,采用画像空心砖装饰墓室的习俗被秦人从关中带到了关东地区。到两汉时期,那些主要装饰在古建筑物上的画像砖,逐渐发展成一种具有模制、模印、雕刻图像或彩绘的建筑形式,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一朵奇葩。从战国至宋元,政权更迭,人事沧桑,社会面貌和意识形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作为民间艺术的画像砖却始终没有停止发展,连绵持续了十四五个世纪。
画像砖,是在砖石平面上先绘画后雕刻的装饰建材;其雕刻一般都是采用浅浮雕和线刻的形式,使其成为介于雕刻和绘画之间的一门艺术。然而,由于材料和工具的限制,砖刻画不可能像笔墨绘画那样精致描绘,也不能像圆雕那样面面俱到:因此砖刻画难以对形象细部及内在精神作出细腻刻划,通常都是通过外在形体来粗略反映所要表现的内容。汉代的画像砖多数为一砖一个画面(图1),偶有一砖为上下两个画面(图2)。但画面内容却丰富多样:有表现生产活动的——如播种、收割、春米、酿造等:有表现生产地点的——如盐井、桑园、牧场等;有描绘民间娱乐的,如宴乐、杂技、舞蹈等:有表现神话故事的——如西王母、月宫等:还有表现统治阶级的礼仪排场的——如歌舞场面与车马出行等。这些画像砖全面展现和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文风情,具有重动态、重气势、重大体、重风貌的特点。虽然遍览全国各地,画像砖的风格各有不同,但在形象塑造上都是取其动势、不拘小节,充分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体现出其民族文化的自信:从而构成汉代画像砖所特有的奔放灵动、天真质朴、写意传神:其审美价值可谓中华文明史尤其艺术史之翘楚。
二、画像砖的价值
(一)历史价值
画像砖兴起于汉代,被称为“汉画”:这是介于绘画与浅浮雕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是汉代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明的历史体现。画像砖被誉为“敦煌前的敦煌”,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璀璨明珠,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受到艺术界并学术界的广泛赞誉。
虽然汉代盛行“厚人伦、美教化”以及“惩恶扬善”的儒家思想,但画像砖的发展并没有受到这种狭隘的儒家功利信条的束缚:与之相反,它极有气势地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人类理想世界。这个理想的“神仙世界”不同于六朝时期的佛陀世界——这里的人们没有苦难的呻吟,有的都是愉快的渴望,充满着自信,人们没有舍弃或否定现实人生的观念,而是寻求人生能永恒延续。为此,画像砖中的神仙观念不同于远古图腾,也区别于青铜饕餮;其突出表现,在于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手法刻画出大量艺术形象,以此构成了汉代艺术的恢宏气势与古拙风貌。
简析画像砖的具象造型与意象造型从观念到形式上的区别:如神话故事中的形象,不论透视方法还是雕刻技法,都模仿人类活动的历程,不分地域和种族;虽造型方式和目的相同,但受其宗教信仰、思想观念及风俗习惯制约,在造型文化的发展中产生了不同风格,再现了似与不似之间的以形写意、立意成形、形超象外的意象造型(图3)。如运用气韵灵动的线刻,将客观物象超脱于某种固有的物理形态之外,而置身于天圆地方的宇宙空间之中,以达到画中形象的物我交融、神思飞扬(图4)。这是创作者放弃被动的客观视觉环境而选择主动的主观精神空间的重建——这样的艺术风格与对自然物象的逼真描绘有显著的区别。
画像砖的盛行时期,可上溯战国后期,下迄东汉之末。作为秦汉时代的一种建筑装饰构件,起初多用于装饰宫殿官邸等地上建筑;到了西汉以后,画像砖主要用于构筑墓室与装饰墓室;至东汉,画像砖发展到鼎盛时期。画像砖上模印或捺印的图像更加突出了人们的生活场景,可以说是形象的汉代社会历史资料,发自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主脉。作为中华古代文明的载体,汉代画像砖以无声的艺术语言反映出汉代历史的精神世界,弥足珍贵。
汉代的画像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故对于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进一步加强对其历史价值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是当代中国文化艺术建设中不可忽略的历史任务。在此,当我们研究汉画像砖时,既要关注该艺术作品本身所承载的历史价值,也要重视该历史文物所体现的题材、主题及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审美价值。
(二)文化价值
汉代的画像砖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中华文明在时代发展中的具体过程:是人类时刻观照自己、观照社会、观照审美的精神寄托,更是人类以社会生活为内容的一种将主观认识与自身情感高度统一的审美。
通过对传统图案的继承和发展,创作者们借助自然界的物象,不仅真实地、形象地在画像砖上记录了汉代社会生活的生动画面,更以其自身独具个性的艺术形式,去繁杂,取大势,显生动,概整体,努力在具象的生活场景中寻求抽象的精神内质,以此寄托了人的思想观念,抒发了人的精神情感,使以形传神、以神树形、形神兼备的艺术手法在创造中得以充分体现(图5)。汉代的画像砖不仅代表了汉代文化的主流精神与美学思想,也代表了汉代文化在没有外来文化影响的环境中所形成的独具本土审美意味的文化高峰,具有深邃的精神内涵。
作为研究者,我们关注汉代画像砖的艺术本质,胜于关注其创作语言的形式与风格:我们关注画像砖的人文精神,胜于关注其创作程式的技术与技巧;我们关注画像砖在汉代的艺术态势,胜于关注其创作时空的风尚与民俗;我们真正关注的还有艺术家对汉代社会其文化精神的深刻感受以及他们在作品中所寄托的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文化价值,是指艺术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立场与文化精神,以及文化演进过程中的变化,还有作者寄予其中的文化情怀与艺术追求。汉代画像砖是是西方世界所没有的,是中国历史上独具文化价值的精神体系:堪称中国历史文化宝库,彰显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画像砖是汉代时代精神的载体。这些历史文物不仅在制作工艺上传承了历史,而且在表达形式上也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作为艺术作品,画像砖不仅为我们带来审美价值,而且因真实记录历史还为我们提供了文献价值。虽然这些画像砖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但这一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其艺术光辉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退色,而是仍然以其独有的特色显示着不朽的魅力。
今天,我们由画像砖的艺术样式而与其结识,重新认知汉代画像砖的文化背景,进而了解其丰富内容,就是为了从理论高度上来进一步认识画像砖的审美价值,继承历史传统,弘扬本土文化,并通过当代人文精神及语言形式,再次迎接艺术创造的新时代,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三)艺术价值
艺术价值,泛指艺术作品满足社会人群审美需要的自然属性。汉画像砖是汉代艺术辉煌成就的标志之一,以其恢宏的气势、丰富的内涵、生动的形象、精湛的技艺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精彩内容并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而称著于世。
在中国,汉画学是敦煌学以外的一大艺术学科门类。“汉画”的概念,是具有深刻内涵的一种艺术形式。汉代的画像砖(包括画像石)是雕刻艺术品;这种文物在汉代,其出土数量、大小形制、构图设计、题材内容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均胜于其他时代。
由于受战国时期与秦代砖瓦装饰的示范和启迪,汉代的画像砖必然受到商周以来青铜器等工艺品纹饰的遗风影响,尤其是当时制作画像砖的地区很多、范围又广,如多分布于河南、四川两省;另在陕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地也有发现。因出土的画像砖拥有大批作者并作品众多,且有多种艺术包括文学与其浸润交融,故使各地的画像砖各具特色,或古朴厚重,或豪迈粗犷,或灵透活脱,或严谨端庄。
画像砖所涉及的题材丰富多彩:既有变幻莫测的神话世界,又有古老悲壮的历史传奇,更有热闹非凡的现实生活;其神仙妖怪、圣祖先贤、孝悌贞烈、车马仪仗、庖厨盛筵、舞乐百戏、丰收纳租等内容无不一一显现——人们浏览着一块块画像砖,如同置身于瑰丽的历史画廊,其神话历史现实的图景交相辉映,铺陈出一个时空穿越的斑斓世界。
从艺术创作角度而论,学术界把画像砖作为汉画的主要样式,认为画像砖造型洗练,形象传神(图6),其创作手法属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成功运用:画面中的人和动物无不给人以飘逸洒脱之感,洋溢着汉文化独有的大气之美,不愧是汉代社会生活和文化精神的珍贵史料,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三、画像砖的内涵
400余年的两汉王朝,其政治统治与文化发展以宏大气势威震寰宇。尽管“无为而治”、“独尊儒术”学说盛行一时,但汉代人创造的画像砖艺术却很少受其束缚,这一古老艺术形式以独具的风采向后世的人们展示着博大雄浑的《大风歌》精神:“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汉代是个承前启后、蓬勃向上的时代,更是拥有文化自信并敢于张扬精神的时代。其文化理念及艺术创造在粗犷和质朴中洋溢着勃勃生机与满满自信;这一点,充分揭示了汉人的民族文化所蕴藏的生活意韵与精神追求:一位大臣形象洗练、线条概括,神态自若(图7);再如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弓弩手形象,大胆夸张的特征,突出了人物造型的形式美与生动感(图8),彰显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如果说,汉代的画像砖描绘出那个时代的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生的感悟;可以说,画像砖艺术创造的是汉代文化的高度自信并给予充分体现,堪称大汉王朝文化自信的标志。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对自身文化价值充分肯定,只有对自身文化其生命力坚定信念,才能拥有从容不迫的气度,焕发敢于标新立异的创造活力。汉代人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这是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中华民族素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坚守自我、容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并且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四、结论
今天,早已进入文明社会的人类享受着自己创造的文化,肩负着社会发展的任务,从而使生命的潜能得到充分释放。
当下,如何在国际文化语境中定位艺术价值,是如何发展中国文化艺术的大课题。按现有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到2020年,中国的经济生产总量有可能上升至世界第二。在经济要素不断输出的同时,我们拿什么来输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呢?国家除了物质方面的硬实力,还应当有一种精神领域的软实力。这种实力就是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自信!彼时,我们可否以自身的文化生命力告诉世界:勇于实践,开拓创新!
价值观自信 篇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文化的核心, 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的要素, 承载着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 体现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生活中是非曲直的评判标准。
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尚存在“食古不化”、“食洋不化”、“食马不化”的具体问题和“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现实境遇, 面对全球化、网络化浪潮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形势,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已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点。
一、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 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育人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 而如何培养具有坚定政治方向的接班人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目标, 以培养“有理想信念、有核心价值、有中国精神、有能力素养”的大学生为具体指向, 而价值观自信不仅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题中之意, 更是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目标的具体体现。刘云山指出:“价值观自信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引, 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 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 来自于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吸收借鉴”。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能够帮助大学生在把握历史发展与中国的改革实践的基础上, 形成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认识、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总体趋势的认识, 从而坚定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 明晰自身的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 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 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二、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力
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 无论国家、个体都不能无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激荡与彼此影响, 当代中国处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交融影响当中, 不同时代、时空和文化背景下的意识形态进行着深度的交融、交汇于交锋。
当前, 大学生在思想领域十分活跃, 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对于多元文化及价值观具有较高的接受程度和较强的可塑性。然而面对“良莠不齐”的文化倾向于价值观引导, 大学生群体尚存在一定的“食洋不化”倾向, 对于西方文化存在盲目崇拜和追捧、对于西方价值观未能形成理性的认识, 在自觉意识和鉴别能力上亟待加强。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 在科学认识本土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 形成对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情感共鸣、理性认同, 进而形成内在的价值观自信与信仰, 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 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是帮助大学生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手段, 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力的重要着力点。
三、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现实问题, 如何结合时代发展需要, 坚持与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引导和教育广大青年学生, 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功能、地位落到实处,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感、针对性、主动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 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 注重大学生在价值观接受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既包括接受的心理环境, 也包括社会成员接受过程中的知、情、意、行四个重要环节, 能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大学生的心理需要着手, 从“自下而上”的维度推动大学生自觉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价值观自信 篇5
随着企业财务目标的不断转变,企业的价值越来越成为管理者当局关心的核心问题。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价值的影响因素上。综合来看,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竞争优势,设备装备水平,企业所处行业的未来发展状况以及企业的所拥有的核心技术。而这些都忽视了最关键的一点“人”的因素,即“管理者”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心理学家Bandera于1986年提出了的社会认知理论,要求研究管理者行为时,必须考虑企业高管的心理因素。由于目前公司行为理论的发展还不成熟,它并没有像公司治理结构理论那样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其心理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可以选择把对人类行为影响重大的一个或几个心理因素进行重点分析,在这其中,公司高管的自信则成为引人注目的重要内容。
互联网事业的飞速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商业精英,谈到电子商务,想到阿里巴巴和马云;谈到电脑安全,会想到360和周鸿祎;谈到搜索引擎,会想到百度和李彦宏。这些企业有今天的辉煌,不仅取决于他们的“硬件”—技术,同时与他们CEO的人格魅力是分不开的,那就是自信。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将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对目前我国已上市的互联网企业的高管自信这一心理因素与企业价值的关联进行的研究分析。
二、单因素回归模型理论概述
(一)单因素回归模型简介
单因素回归模型是建立在两个变量之间存在随机函数关系
现实研究中我们一般先利用散点图来简单判断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若发现这些点在一条直线附近,我们则可认为两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
如何分析评价模型是否具有可靠性,也就是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贡献程度,一般情况下我们用拟合优度来判断变量之间关系是否存在。而在Eviews中,可决系数是判断模型拟合度的重要指标,R2越的范围在0-1之间,其中R2越接近1说明,拟合度越好。
(二)假设检验
(1)假设检验原理。回归分析中的假设检验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线性关系,即解释变量X与被解释变量Y能否用一个线性模型来表示;二是检验回归模型中的每一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拟合优度越高,线性关系越明显,模型的效果越好。
(2)方程显著性检验(F检验)。F检验(两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检验),在EViews中,一般我们只要根据输出结果比较prob.(F-statistic)和α的大小就可以判断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是否显著。
(3)Durbin-Watson检验。Durbin-Watson检验是由德宾(Durbin)和瓦森(Watson)提出,目的是检验回归残差是否存在自相关关系,其值范围在0~4之间,越接近2,说明变量之间是独立性越强,模型输出的效果越好,但是在不同的情况下计算出来的Durbin-Watson值也是不同的。例如由于变量个数不同,以及样本含量的不同,也会导致结果有一定差异。
三、实证分析
(一)单因素回归模型
1、样本数据及来源。
本文主要对目前在美国纽交所、纳斯达克、港交所、沪深二市的互联网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剔除了其中的ST和ST*股票,同时将目前停牌的公司也进行剔除,最后得到有效样本40家。主要搜集了上市的互联网公司的高管持股比例,和股票市值,由于股价每天都会变动,所搜集的股票市值都以2016年6月18日当天的收盘价为准。所有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数据库(CCER)、东方财富网、以及上市公司年报等。统计结果由Excel和Eviews输出。
2、变量设计。
企业赖以生存的宏观环境是动态的,影响企业价值的外部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目前国内外学者在相关研究用来衡量企业价值的指标主要有:1.净资产收益率(ROE):即上市公司净利润与平均股东权益账面价值的比值,反映了股东的投资获利能力,指标越高,就越能体现股东获取投资报酬的能力。2.股票市值:企业价值的高低是影响股票价格最根本的因素,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好,其股票价值才会更高。因此,用股票市值来衡量企业价值也是有一定的根据。
目前关于对高管自信的衡量指标在国内的文献中很少看到,国外常用的主要有1、持股比例,Malmendier和Tate(2005)以管理者持股比例的高低来作为管理层自信与否的衡量指标。2、资产负债率,Landier和Therma于2005年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自信程度越高会更多的偏向短期债务融资,从而导致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高。鉴于以上,本文将采用股票价值来衡量企业价值,以高管的持股比例和资产负债率来做为衡量高管自信的指标。
(二)实证分析
建立单因素回归模型,首先利用Excel2010中的散点图,对数据进行简单地线性回归,初步判断数据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通过散点图发现持股比例与股票价值存在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与企业价值也基本存在线性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运用Eviews数据建立单因素模型。以下结果通过Eviews软件实现。
说明:本文是基于单因素模型,输出的结果中有两个变量X1、X2分别表示持股比例、资产负债率,是用来衡量高管自信的指标,将X1、X2两个变量进行叠加分析,作为一个因素来对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
由Eviews输出结果可知,模型可以估计为
Y=-142.016+1102.932X1+329.6073X2
通过Eiews8.0输出方差分析表中,可决系数为R2=0.880826,修正的可决系数为R2=0.85181,表明在总变差中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贡献程度较大,说明模型对样本拟合度较好。
(三)假设检验
F—statistic:是检验模型的线性关系的显著性水平,其值越大越好,一般直接看其P值,要求小于0.05。
Durbin-Watson统计量:是用来检验残差分布是否为正态分布的,因为用OLS进行回归估计是假设模型残差服从正态分布的。从表来看DW=1.721523,靠近2,说明残差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不会对模型的解释能力造成影响。
四、结论
企业高管素质的高低更是一个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本文基于公司治理、行为金融学理论,从互联网企业的角度分析高管自信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利用目前在纽交所、纳斯达克、港交所、沪深二市上市的互联网企业的经验数据为原始样本,利用互联网企业高管持股比例、公司资产负债率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进行简单的线性回归,建立了相关的回归模型,并通过相关检验,最终得出了以下结论:互联网企业高管自信与企业价值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有自信的高管更容易提升企业价值。
企业高管被广泛认为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核心部分,本文的经验证据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的价值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如何提升管理层的而自信,不论是从优化公司的治理机制角度,还是从提升企业价值的角度都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吴芃,杨小凡.高管过度自信、竞争战略和财务报告舞弊—来自中国A股市场的证据[J].东南大学学报,2016(01).
价值观自信 篇6
党的十八大精神将是未来十多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总体指导方针和思想武器。如何领会好党的十八大精神,并将其联系高等教育实际,抓好落实,是我国高等教育界当前最重要的研究课题。十八大在建党方面提出了很多战略新思维,值得我们关注和领会。就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而言,党的十八大精神可概括为三大方面:一是将科学发展观第一次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层面;二是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性和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新思路;三是提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三个自信”的要求[1]。如果将建设善于学习的党、服务的党和创新型的党作为目标、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方法论来理解,那么,一个更为重要的课题,就是我们的党会以什么样的气质出现在世界政坛之上。党的十八大提出用“充满自信”来展望我们党新时期发展的目标和状态,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也第一次清晰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幸福未来的发展信心。
高等教育界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关键是领会和关联。笔者认为可以从三句话来理解:一是有一定规模基础的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二是有质量的就业;三是建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新特点。这就是说,建设充满自信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新模式。那么,什么是“自信”的中国高等教育,充满自信的高等教育具备哪些特点,如何建设充满自信的中国高等教育教育以及充满自信的高等教育将会带来哪些历史性变化,都是高等教育界必须研究的课题。
二、建设充满自信的中国高等教育的价值和现实基础
建设充满自信的中国高等教育,需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 即什么是充满自信的高等教育?为什么要建设充满自信的高等教育?我国在建设充满自信的高等教育方面有无足够的现实基础?
(一)何谓充满自信的高等教育
这可以从品质和影响力来分析。
1. 品质。
一个自信的高等教育,一定是以品质为基础的。品质,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是生命线。没有品质的高,就不会有自信。品质的外显特征之一是科学研究,而科学研究的水平则是看多大程度上为全人类的知识大厦做出贡献。而影响力,则是高等教育自信的最直接的内涵反映。
2. 影响力。
影响力的大小,从总体上讲,取决于我们对外国同行高校的影响的程度。当我们对外国同行高校的影响力大于外国同行(所谓外国,不是外国的全部,而是外国的单体国家,或指任何单个国家)对于我国高校的影响力,则为正影响;否则,则为负影响。自信与正影响成高相关。影响力,具体分为三因素:思想、制度和自然人。一个自信的高等教育必然有影响他人(国)的高等教育的办学思想、办学制度以及活跃在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上的学者和专家[2]。因此,要建设充满自信的中国高等教育,我们就必须努力准备好三件事:有越来越多的思想走出国门,影响他人(国);有越来越多的办学制度,为他人(他国)所借鉴;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专家为外国同行高校出谋划策和建言献策。这就是自信的高等教育最集中的浓缩。
(二)为什么要建设充满自信的高等教育
归纳起来,有如下三大理由:
一是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有“三个自信”,我们党就会有行动上的自觉,就能做到理想信念持久、政治立场坚定,前进道路上不懈怠、不动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源于伟大的科学实践、辉煌的建设成就和不懈的探索创新。自信的党,将会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是“道路自信”;自信的党,体现在理论的先进性和不断发展上;自信的党,“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根本保障的坚定性”,即“制度自信”[3]。建设自信的党,为我们建设充满自信的高等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目标源泉。我们要不要建设充满自信的高等教育,似乎是无须论证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如何建设。
二是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需要。胡锦涛曾指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是确立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同时指出,我国要尽快实现由人口大国向人才大国的转变,尽快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4]。与此相似的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发展原则;确定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5]。《教育规划纲要》还指出了到2020年,让中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6]。总之,两大规划纲要,互为支撑,目标具有高度相关性。强国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一脉相承。而这一切的基础就在于高等教育能否自信起来。当我国的高等教育充满了自信,我国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目标,才有希望实现。中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国要建设人才强国,归结其根本,就是我国高等教育,要出思想,要多出思想,要多出影响全球的思想;要更多创新和探索,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办学制度,要有更多影响世界同行的办学制度;要有更多的自然人,身在国内,却能活跃在世界高等教育的舞台上。这不仅是落实两大规划纲要中的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更是充满自信的中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使命所使然。
三是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公共外交事业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一直是公共外交的主要力量,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高等学校拥有规模最大的理论水平和思想水平“双高”的专家队伍;二是高等学校的教师在发挥公共外交作用方面具有更强的隐蔽性;三是高等学校因为广招国际学生而存在着密切的“师徒”关系,这些非官方的情感纽带,往往能够起到政府外交所难以替代的作用。结合“自信”的高等教育的三个主要特点来谈,自信,意味着有思想影响他人(他国),有制度供他人(他国)借鉴,有专家为他人提供智力服务(自然人流动)。那么,公共外交职能的更好发挥,不仅可以依靠高校,而且必须依靠高校。因为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就能做好公共外交的全部工作,世界上也从来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或舍得浪费高校所拥有的丰富的公共外交资源。一个充满自信的高等教育,必然对公共外交职能的发挥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建设充满自信的高等教育有没有足够的现实基础
我们姑且从知识生产、大学排行、合作交流三个视角做一分析。
1. 科学研究。
我国过去十年的科技论文数已经跻身世界前二,论文引用率稳步提升,位居世界前列。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我国科技工作者的知识创造已经具备了较为强劲的实力,自信有了较大的提高。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相关统计:2001年至2011年(截至2011年11月1日)我国科技人员年共发表国际论文83.63万篇,排世界第2位;论文共被引用519.14万次,排世界第7位;高被引论文数量增加到5856篇,排世界第6;热点论文数为196篇,排世界第5位[7]。
2. 大学排行中我国大学的进步快。
相比之下,世界大学排行中我国高校的排名情况变化较大。首先是中国(两岸三地)进入世界大学排行前200名的大学数量在稳步增加。2009年和2012年间,在泰晤士报的排行中,中国大学进入前200名的,由6所增加到了13所。同期,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排行中,中国大学也由1所,增加到了7所(数据的由来见下页注释 (1) )。其次,中国大学在世界大学排行的位次,也在逐年递升。同时,在世界大学排行中还出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居于400-500名的排名变化是,每当美国一个高校出局,则往往由中国的大学补充上[8]。
3. 国际交流与合作范围广且有深度。
近十年来,世界著名大学校长几乎没有未来到过中国的。他们与中国同行的交流之频繁、探讨之深刻,是历史上少见的。一些著名大学校长对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纷纷支招。对中国大学的未来发展,这些一流大学的掌门人几乎异口同声,充满信心。斯坦福大学亨利森校长称,中国将在未来20年出现世界一流大学[9],耶鲁大学莱文校长则称,“越来越多的顶尖学者将会被北京、上海等地的职位所吸引”;相比之下,以英国为代表的老牌高等教育大国却不得已不削减高教经费[9]。同样,这些年来中国访问的国际一流学者,可谓车水马龙。他们或来参加评估,或提供讲学,或指导合作科研,访问的频繁程度也是历史上少见的。我国大学国际合作交流的丰富与深化,也体现在留学生规模的增长上。2011年,来华留学生规模创造了历史新高,总人数达29万人[10],留学生规模已跃居世界前列。
以上三方面,固然不能反应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全局,但是至少由此可以看到一些端倪,即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具备自信的基础。
三、建设充满自信的中国高等教育的举措与对策
建设充满自信的中国高等教育,一是需要解决目标和方向问题;二是需要解决途径和保障问题。
(一)充满自信的中国高等教育的目标
简单地说,就是要从亚洲阵营中冲出去,跻身世界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阵。进入世界高等教育第一方阵的条件有三:有一流水平的学者队伍;有一流水平的知识产出;有高等教育的辐射力,即影响别人的意愿和能力。三者互为关联,没有一流学者队伍,则没有一流水平知识的产出。没有一流学者、没有一流知识产出,影响他人、他国的能力也就是奢谈了。如果加上有能力影响,再加上有服务他人(他国)的意愿,那么,进入世界高等教育一流方阵的基础也就具备了。
(二)建设充满自信的中国高等教育的途径
建设充满自信的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途径有三个方面:要为凤凰筑好巢;要为大学车轮前进添好油;要为制度创新培好土。
1. 要为凤凰筑好巢。
大学是大师荟萃之地,没有大师的荟萃,资金再充裕,也堆不出充满自信的高等教育。大师有可能荟萃吗?目前,我国大学的学术氛围怎样?具不具备荟萃一流大师的条件?这些问题,都需要我国高教界同行回答。英国从事国际大学排行的专家,感叹中国大学在国际位次上的上升。他们认为,之所以中国的高校进步如此之快,原因之一是政府的强力投资。为什么这样说?问题是最近十年英国高教拨款不增而减。他们的意图也许只是要影响英国政府如何切蛋糕,他们也许没有看到中国的实力,中国为大师提供了英国大学所给予不了的尊重和条件。条件相等情况下,尊重是一重要的砝码。在这一方面,我国有特殊优势。回到那句老话:筑好巢,方能引来凤。就目前而言,我们的工作虽然可圈可点,但也有不尽人如意之处。在吸引国际学者和大家方面,我们确实做得不错,这得益于我们的制度灵活;然而,我们在留住人才的方面,也还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今后的努力方向是要确保大师们“来得了,留得住”。与充满自信的高等教育相关的还有,我们也要关注我们的学者和专家如何走出去的问题。今后的努力方向是努力让我们的本土专家学者“出得去,回得来”。
2. 要为大学之车添好油。
这实际是一个财政投入问题。大学财政按自主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非自主性的(如拨款等);一类是自主性的(募捐和基金投资收益)。大学发展从来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包括私立大学,如二战时期及以后一段时间MIT的腾飞与联邦政府的资金投入。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政府的财政拨款受财税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市场好的时候,政府财政宽裕,大学可能获得更多拨款;市场不好的时候,政府财政紧缩,大学也有可能受到影响。因此,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大学能否持续辉煌,或者说能否追赶上一流,关键是大学的财政自主能力。财政自主能力强,是大学千秋万代持续辉煌的根本。那么,财政自主能力的核心是什么?就是大学经年累月所积累下来的大学基金(募捐所得)。有人称,拥有多少基金与大学排名成高相关[11]。而对大学基金的投资以及因投资所产生的回报,是大学财政自主能力的秘密武器。当大学基金规模到达一定程度后,大学的基金效应就会显现出来。试想哈佛大学拥有基金300亿美金之多,年投资收益率为16%以上[12]。因此,当美国大学拥有中国国内的基金投资权(QFII)时,我们的大学何时获得?应不应该获得?
3. 要为制度创新培好土。
浇水培土是园丁的基本职责。而园丁长就是政府。中国高校孕育着丰富的创新思想。固然在产生新思想的时候,也有不成功的教训,甚至付出过惨痛的代价。但是,我们若不鼓励新制度的探索,就无法形成我们的高等教育的制度特色。我们的现代大学制度,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国外,这些舶来品做出过历史贡献,但离建设充满自信的高等教育还有距离。在追赶一流高等教育时,我们采取的措施是“与狼共舞”;但我们在跻身世界一流高等教育的时候,就必须“狼豹共舞”,即你是狼,我是豹,你有你的实力,我有我的爆发力。如此,才有特色;如此,才能最终不被“狼”所看轻。一句话,我们的高等教育发展,应该以狼为参照,却不能跟在狼后面亦步亦趋。园丁长即政府,应该做什么呢,那就是要创造条件,允许大学主动探索,放手让他们探索,让他们探索无忧虑,让他们探索过后有积极回报。
四、建设充满自信的中国高等教育的效益预判
建设充满自信的中国高等教育,效益是难以穷尽的,择其要者大致可以有三,即因为要研究和探讨高等教育的自信,有可能为我国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确立远景目标提供哲学思路;有可能为提炼、包装和输出我国高教发展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有可能为服务国家政治外交做出贡献。
第一,发展标杆。对于我国来说,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有两大标杆:一是亚洲标杆(以东亚为主,但不局限于东亚);二是英美(不仅仅指英国和美国两个国家)标杆。无论我们的发展速度有多快,我们必须从亚洲的方阵中脱颖而出。超越了亚洲方阵,意味着进入了世界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阵。进入第一方阵以后,能否能够持续留在此方阵,或者说,在亚洲第一方阵中是否能够进入有利地位,则又要看天时、地利和我们的努力等多种因素。如此思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路线图也就基本清晰了。路线图既表明方向,也确定阶段性目标;有方向,有阶段性目标,远景目标就已经被置于可操作性的层面。一句话,冲出亚洲方阵是自信的开始,进入并持续留在英美第一方阵之中,毫无疑问,是充满自信的基础。
第二,由借鉴到输出。世界高等教育从来都不是独守其善的,大学发展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历史的必然,更是未来的趋势。我国改革开放35年,从来没有在“借鉴”上松懈过。尽管不能说我们已经学到,且已经学好了世界上高等教育的最优秀的经验和做法,但是我们学习先进的方向依然不变,我们的学习热情依然不减,即便是当代我国的重要立法和重大规划纲要,无不在吸取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基础之上而综合研究统盘考量后做出的。可以说,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重大目标的确定和《教育规划纲要》等顶层设计,无不体现着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子。
然而,我们要不要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做贡献,我们已经为世界高等教育做出了哪些贡献,甚至追问,我们应该以何种方式,更好地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做贡献,都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另一层面的重要问题。假以时日,如果我国的高等教育能够冲出亚洲,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如果我国的高等教育当代的实践和探索,能够成为我国,乃至于国际组织和机构援助发展中国家或者欠发达国家主要的参考模式;如果我国的高等教育能够为部分或者很多国家提供高等教育发展的睿智思想和可操作性制度;如果我国的学者和专家能够为其他国家建言献策,那么,这是不是我国高等教育自信的展现呢?当然是。当充满自信作为一种“气质”形成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气场”就会出现,这就是自信,准确地说,是充满了自信。
第三,服务政治外交的主要推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可能成为我国国家政治外交的一枚重要棋子。当然是否能成为,需要看态度的不同。概括而言,有两个态度,一是意识“被引导”,二是“自然而然”。所谓被引导,就是说,当政府发现了高等教育的外交功能而巧妙利用之,高等院校被推着走,有外部“驱力”,但主动性不求强。所谓“自然而然”,则是指大学愿意且主动将自身的外交功能加以充分发挥。大学拓展其外交功能,说得保守一点,就是社会服务功能的拓展;说的积极一点,就是大学展现自信的重要途径。当大学的公共外交功能成为大学的自然追求,就是国家外交与大学发展的一次辉煌的交汇。如此,可以设想:我国的公共外交将会自然而然地解决三大问题:实现政府外交与民间外交的融合;调动公共外交最庞大的人力资源群(高校教师);让高校有机会介入我国的国际援助事业上,这也就是说,将我国政府的对外援助,特别是经济援助的发展的可持续,找到了信得过的智力基础。一言以蔽之,高等教育发展服务于国家政治外交,高等教育在服务国家政治外交中获得自信。
参考文献
[1]琪琪.学习宣传十八大精神当以“三个自信”为纲.[EB/OL].[2012-11-23]http://forum.home.news.cn/thread/109875848/1.html.
[2]洪成文.建设影响世界的高等教育[N].中国教育报, 2012-02-20.
[3]本报评论员.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二谈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EB/OL]. (2012-11-23) http://yndaily.yunnan.cn/html/2012-11/23/content_647033.htm?div=-1.
[4]李亚杰, 谭浩.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举行, 胡锦涛温家宝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10-05-27)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5/26/c_12145780.htm.
[5]郑树山.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08) .
[6]蒋凯.提高质量: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对《教育规划纲要》“高等教育”部分的分析[J].大学:学术版, 2011 (03) .
[7]赵永新.国际论文发表数全球第二[EB/OL]. (2011-12-03)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1-12/03/content_970994.htm.
[8]洪成文.外国同行如何看中国高教[N].光明日报, 2012-10-30.
[9]斯坦福大学校长:中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还需20年[EB/OL]. (2010-05-04) http://edu.ifeng.com/news/detail_2010_05/04/1481169_0.shtml.
[10]教育部.2011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统计[EB/OL].[2012-02-28]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87/201202/131117.html.
[11]佟婧, 洪成文.耶鲁大学捐赠基金成功运作之道[J].高教探索, 20012 (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