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县王磨镇农业特色产业十二五规划

2024-09-21

成县王磨镇农业特色产业十二五规划(精选7篇)

成县王磨镇农业特色产业十二五规划 篇1

王磨镇农业特色产业十二五规划

一、基本情况

王磨镇地处成县北部山区,政府驻地距县城18公里,由原王磨镇和水泉乡合并而成,由于5.12地震后,王磨办公场所重建,现在水泉办公。境内有黑峪河、熊家河两条河流,有“支王、王晒、王二”三条县乡公路纵横连接县城和周边乡镇,地形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海拔2377米,最低1020米。全镇幅员面积169.88k㎡,土地总面积59427.5亩,境内覆盖有大片天然林,生态环境良好,为成县北部的水源涵养林区,森林覆盖率70.6%,植被覆盖率94%。年平均气温9摄氏度、年降水量700毫米左右。

全镇共辖15个行政村(有2个少数民族村),69个村民小组。共有回、汉两个民族共2104户、农业总人口8837人,流动人口355人,劳动力资源总数5483人。全镇共有耕地面积20170.2亩,退耕还林面积7281.5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00元,基本实现小康水平。

二、农业特色产业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在历届镇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全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加快王磨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坚持发展抓项目、突出抓特色、重点抓产业、增长抓转变、增收抓调整的经济工作总方针,在农业特色产业做出了成绩,得到了市县领导的肯定。

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农业固本的发展目标,着力发展农业特色产 1

业:一是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全面启动实施农民增收“六大行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通过保农田、推科技、引良种、配方施肥等,全面优化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中药材和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使全镇农业结构更趋合理,截止2010年底,粮食平均单产达到了355公斤,较2005年增加65公斤,总产量达到8050吨。二是核桃产业初见成效。通过不懈努力,全镇发展优质核桃1.5万亩,建成了核桃采穗园一个、综合示范园两个,“两化”示范村3个,发展种植大户56户,“七虫三病”核桃树综合管理技术全面推广,“两化”建设不断推进,经济效益日趋显现。三是加快农业特色产业开发步伐。全镇特色产业面积达到1.6万亩;建成绿色田园和韦山核桃示范园专业特色产业基地;发展中药材种植1200亩,种植基地1个;发展獭兔等特色养殖大户8户,成立种养殖协会2个;动物疫病防治网络不断完善,良种冻配等先进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四是全面落实了强农惠农政策。粮食补贴、税费减免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十一五期间,落实退耕还林补偿款837.4万元,兑现计划生育救助资金32.5万元,下发粮食直补金564.8万元,落实农村学生“两免一补”资金183.4万元,落实扶贫资金396万多元,争取上级农田水利、道路修护、村镇文化及办公设施资金241万元。

截止2010年底,全镇实现生产总值2.19亿元,较2005年增长40%;粮食总产量达到8050吨,较2005年增长250吨;全镇人均纯收入达到

2850元,较2005年增长1250元。

三、十二五期间农业特色产业方面的规划

今后五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五年,是推动我镇现代农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五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我们牢牢把握住这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期,乘势而上,合力拼搏,以科学发展观统缆全局,把王磨镇的农业特色产业打造成 “省内有影响、全市创一流、县区树标杆”的龙头产业。

“十二五”期间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十二五”期间,我们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大局,工作目标再提高,工作措施再强化,工作力度再加强,突出抓好项目建设、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等重点工作,以各项工作的新胜利,推动我镇经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更大的跨越。到“十二五”末,全镇农业增加值达到3292万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3700元。

我们将全力抓好“三农”工作,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一是推进特色产业化进程。按照县委、政府提出的“尊重规律、扩大规模、强化科技、壮大龙头、打造品牌、提质增收”的总体要求,在确保粮食安全的情况下,发挥资源比较优势,注重品牌建设,着力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加工、科技化支撑,努力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做大做强核桃主导产业和综合产业基地及示范园建设,加快发展

特色养殖、中药材种植等主导产业,加快种养殖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的组建。经过五年的努力,使全镇特色产业面积达到2万亩,农业特色产业总产值达到53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特色产业的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发展核桃1.82万亩、中药材2000亩,发展投资规模2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户,认定市级龙头企业3户,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个。二是大力实施科技增粮工程。进一步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应用,切实抓好农业科技措施推广工作,不断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力争粮食总产稳定增长。三是加强惠农政策落实工作。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事关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形象,我们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倾情落实,让政策成为树亲民形象之举,让农民真切感受党的惠农政策的温暖。四是全力抓好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按照“省内有影响、全市创一流、县区树标杆”的创建目标,着力打造绿色田园农业综合示范园,使其成为全市特色农业标杆企业;全力做大做强韦山核桃综合示范园示范点,扩大规模、提升档次、提高效益。五是大力推进特色养殖基地建设。在祁坝村、陈庄村、王磨村依托现有发展优势,大力发展以獭兔养殖为主,肉鸡、肉鸽等全面发展的特色养殖基地;在杨庄、王磨、梨树、水泉等村发展肉猪、肉牛、羊等养殖基在,成立专业协会5个,发展养殖大户35户。

成县王磨镇农业特色产业十二五规划 篇2

规划中认为, “十二五”时期, 我国世情、国情、农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规划“基本原则”中明确指出, 要坚持把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首要任务。解决好13亿人口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必须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首位, 坚持立足国内保障基本自给的方针, 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快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满足国内消费需求。此外, 要坚持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主攻方向,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强化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条件建设, 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 农民生活更加殷实;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在农产品供给能力方面: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 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在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方面: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比重持续提高, 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亿千瓦,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左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5%。在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方式方面: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 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成长, 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稳步发展, 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数达到1.3亿户。在农业效益与农民收入水平方面: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左右, 累计转移农业劳动力4000万人,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

规划中明确“十二五”期间的任务, 即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其中特别提到要大幅提升农业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水平。规划中强调, 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加强农田水利和节水农业设施建设, 扩大有效灌溉面积, 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和高效节水灌溉;推进农田道路、桥涵、防护林网、输变电等配套设施建设;支持农民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建立农田设施管护机制, 确保各类农田设施长期稳定发挥效益。

规划专门提到要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和设施农业, 扩大农机装备总量, 优化农机装备结构。要加快突破水稻栽植和玉米收获等薄弱环节制约, 加速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大棉花、油菜、甘蔗机收技术攻关力度, 尽快提高棉油糖生产机械化水平;大力推进丘陵山地经济型、种子生产加工与植保、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等各领域机械化;加强农机试验鉴定和安全执法装备能力建设, 推进农机质量和安全使用监督管理;培育和规范农机作业和维修市场, 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建设连栋温室、日光温室、钢架大棚、“田头冷柜”等农业设施, 提高农产品均衡供应能力。

在完善和创新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方面, 规划中指出, 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 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 推动合作社之间联合与合作, 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 扶持合作社建设农产品仓储、冷藏、初加工等设施。

规划提出, 将按照“巩固基础、提升能力、保障发展”的思路, 在继续实施现有重点工程的基础上, 整合农业建设项目, 扩大投资规模, 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针对农田基础设施薄弱、水利设施年久老化失修、中低产田比重高等问题, 按照统一规划、分工实施、县级整合的原则, 制定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 推动县级建设规划编制和实施, 统筹推进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工程建设, 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十二五”期间, 全国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保有量占全国耕地总面积比重明显增加。

视听产业“十二五”规划发布 篇3

“十二五”规划提振行业信心

《规划》指出,未来5年,我国要力争在“十二五”末成为全球最大的数字电视整机和关键件开发、生产基地,主要产品产量和质量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到2015年,以数字电视和数字家庭为主的视听产业销售产值比2010年翻番,达到2万亿元,出口额达到1000亿美元,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5%。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平板电视(LCD)占彩电产量的比重达到95%以上。据了解,截至2010年底,这一比重为79%。

对此,西南证券家电行业研究员李辉认为,《规划》从政策上明确了黑电子行业的结构调整优化,能引导行业良性发展和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高端产品占比将不断提升,从而提振毛利率。

或许是受到《规划》出台的刺激,2月27日,金融行业A股市场黑电板块整体爆发,除TCL集团停牌之外,交易中的四川长虹、海信电器、深圳康佳纷纷上涨,其中,四川长虹和海信电器双双涨停,在港交所上市的彩电企业创维数码收盘时也上涨3.9%。此外,拥有LED业务的小家电生产企业德豪润达也以涨停收盘。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中提到,在规划期内,要推动建成5~10个应用特色鲜明、持续创新能力强、引领带动作用显著的国家级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培育2~3个具有国际竞争力、年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的领军企业,为做大做强信息产业提供有力支撑。那么这2~3个年收入突破千亿的领军企业会是谁呢?

彩电企业任重道远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Display Search发布的调查,三星电子2010年电视机的销售额高达259亿6900万美元(约合30万亿韩元),居世界首位。排名第二的是LG电子,销售额为166亿1300万美元。目前虽然海尔、海信、长虹、TCL、创维、康佳等企业年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元,按照美元与人民币汇率,国内企业与国际巨头仍存在较大差距。

某视听产业业内人士认为,国内视听产业中,彩电行业较有希望产生年销收入突破千亿元并实现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不过要成为其中之一,国产彩电企业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首先,企业需要有全球化战略。国内彩电企业要从原来的产品出口完成向品牌出口的过渡。在国内企业中,像联想、华为等都是国际化探索较为成功的,他们的经验和模式值得彩电企业学习借鉴。另外,最近一些日系企业逐步淡出彩电制造业,也给国内企业的国际化之路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市场空间。

其次,要掌握核心显示技术及面板资源。液晶模组占了平板电视制造成本的60%到70%,显示技术的更新换代也往往会导致彩电行业的洗牌。因此,彩电企业要做成世界级规模,离不开稳定的面板供应,更离不开显示技术保持全球领先的优势。

再次,要掌握智能电视技术标准。随着电视机产品逐步IT化和智能化,企業已经进入以专利和标准为核心的技术竞争时代。企业不仅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以保持技术领先,同时也需要拥有一定的市场规模和行业影响力,才能把自身的技术转变为行业标准,才能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以支撑生态系统的运转。目前,国内彩电企业规模不大的情况下,企业间形成合作,联手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电视标准,更符合长远发展利益。

王磨镇两基先进集体材料 篇4

固“两基”

用高效的成绩促进王磨教育新发展

——王磨镇“两基”工作先进材料

王磨镇地处成县北部山区,政府驻地距县城18公里,全镇幅员面积169.88k㎡,土地总面积59427.5亩,森林覆盖率70.6%,植被覆盖率94%。全镇辖15个行政村(有2个少数民族村),69个村民小组,有回、汉两个民族共2104户、农业总人口8837人,流动人口308人,劳动力资源总数5483人。全镇有初级中学2所,小学 所,教学点 个,教学班 个,在校生1070余人,有学前班4个,学前儿童 人;全镇现有中小学在职在编教师 人,实际在职在岗教师202人;全镇小学校舍建筑面积平方米。

近年来,王磨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教育部门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巩固提高“两基”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动员各方面力量支持,克服教育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党政高度重视,提供“两基”工作有利保障 一直以来,王磨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牢固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意识,把“两基”工作摆上

度评先选优资格。对学校重点抓“入学巩固”和“行风评议”,每年组织部分人大代表、村干部代表、家长代表对学校进行评议,针对评议的问题逐一落实整改措施与完成时间。

二、改善办学条件,夯实“两基”工作基层基础

领导重视是为学校教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硬件建设是为学校的日常工作提供必要的载体,所以我镇致力于从硬件建设入手,努力为中、小学校提供完善的办学条件,解决师生的上课、住宿困难,切实为巩固“两基”奠定坚实的基础。

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中、小学的生源不断上涨,在校生成倍增多,导致课堂拥挤,教师办公室难以落实,师生住宿困难。此外,随着农村教学网点布局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村以下小学校点逐步取消,镇中心小学和村小的学生读书越来越集中,对学校硬件建设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我镇大部分的村级校舍经“5.12”大地震后,按标准已属危房。为了从根本解决问题,让教师留得住、学生住得下,镇党委政府和学校共同努力,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并多渠道筹积资金,投资600多万元兴建的王磨中学、水泉中学和杨庄小学校舍已竣工使用。

三、干群齐心协力,营造“两基”工作浓厚氛围

镇党委、政府积极发动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倡导大家为“两基”巩固营造一个舒适的软环境。每年教师节期间,镇政府都会评选一批师德师风严、教学质量高、家长评价好的优秀教师进行表彰,由镇政府出资给予一定的物

(一)依法治教,切实抓好“控辍保学”。

“控辍保学”是“两基”巩固提高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也是国检七个“一票否决”范围。镇政府多次召开村、校两级“控辍保学”专题会,强化对“控辍保学”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实现了年年巩固提高,奠定了迎检工作基础。

1、加强宣传、明确责任。成立了义务教育宣传队,通过各种手段和载体加强《义务教育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使人民群众增强依法送子女入学意识。通过签订责任书,层层落实“控辍保学”工作职责。坚持“控辍保学”工作“五包六到位一制度”,即:领导包片、驻村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户、校长包学校、教师包学生,并做到任务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人员到位、动员工作到位、执法到位。并建立流失学生报告制度。

2、创新思路、部门协同。在全镇实行“控辍三措施”方针。一是学校派教师进村入户对辍学学生进行摸底调查,首先做学生的动员;二是对不能及时入学的,由镇政府落实镇村人员进行“一对一”劝学保学办法,保障入学率;三是扶助贫困生入学,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实行减、免、缓政策,以达到“该入学的一个不能少,已入学的一个不能走”的目标。镇党委、政府“一把手”亲自带领干部职工和教师深入农户家中动员适龄儿童、少年复学。镇民政、派出所等部门主动把好各种办证和福利审批关,规劝学生返校受完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校认真贯

后重建与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相结合。在制定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时,周密测算,科学规划建设,对不在学校布局规划内的危房坚决予以拆除。二是强化对项目资金的管理。对于工程项目资金的管理,学校设立专户,封闭运行,专款专用,并按工程进度付款。三是加强项目建设质量的监督管理。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和项目业主责任制,认真落实工程管理,各职能部门加强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确保施工质量。

2、加强建设项目进展的督促和检查。为确保全镇中小学重建工程进度,镇党委、政府领导深入各学校进行调研和检查督促,全面了解工程进展,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并将检查情况在全镇范围内进行通报,确保了全镇中小学重建工程的顺利实施。

王磨镇后进村整顿剖析材料 篇5

王磨镇坚持把开展后进村集中整顿工作作为深化“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采取把后进原因查实、把整改方案定实、把惠民实事办实、把整顿工作督实等有力措施,对后进村(周塄村)党组织进行集中整顿。目前,该村党组织经整顿得到了转化提高,后进村整顿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基本情况

周塄村位于王磨镇东部,平均海拔1100米,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103户360人,耕地面积1374亩,人均3.8亩。有党员13人(35岁以下党员2人,60岁以上党员4人,高中学历2人,党员致富能手3名,入党积极分子2人)。2011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周塄村“两委”班子缺乏凝聚力,发展思路不清,经济发展缓慢,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上落实不力,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强、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好。主要表现在:

(一)党员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党员平均年龄较大,党员文化程度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

(二)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强、先锋模范-1-

作用发挥不好。

(三)支部连续两年未发展党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村两委主要负责人,未把主要精力摆在工作上,两年来给村民办实事较少。

(五)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发展思路不清,经济发展缓慢,部分群众观念落后,思想守旧,安于现状。

整改思路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村党组织统揽农村工作能力和水平。一是严格制定和落实村干部考核奖惩机制。对整改工作不力、成效不大,连续两年综合考核末位,多年不发展党员的村两委主要干部特别是党支部负责人实行约谈和劝退机制,对其他两委成员实行整改成效与工资报酬挂钩。二是认真执行重大事项集体领导、集体决策,村两委干部年终述职述廉,“一事一议”,“四议两公开”、“3+5”工作法、重大责任追究,村干部坐班,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等制度;三是加强后备干部培养,进一步细化培养措施、明确责任人,确保后备干部培养不少于2人,为村两委培养合格的年轻接班人。

(二)加强党员队伍教育和管理。一是充分发挥村党员活动室主阵地作用,利用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和举办各类培训班、党员冬训、上党课等形式加强党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理论素养和科技文化水平。二是认真实施“创先争优”“争星树旗”等载体工程,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为党员发挥先

锋模范作用搭建平台。三是认真执行民主评议党员和处臵不合格党员。四是抓好在生产一线、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以及农村致富能人中发展党员工作,按照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确保每年有一至二名优秀青年入党,不断充实党支部新鲜血液。

(三)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工作计划。结合“联村联户”活动,指导帮助认真分析本村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优势、存在问题等情况,引导村民全面认识村情、社情,通过与外村、外乡对比找准不足,找出差距,转变群众观念,激励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信心,谋划一个符合本村实际的发展思路,研究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采取强有力的帮扶措施,推动其加快发展。

(四)做好民生工程建设和实事办理。加快村内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医疗、卫生、社保、教育等各方面建设。

主要做法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全面开展集中整顿工作。为了做好对周塄村党支部的集中整顿工作,镇党委按照县委的要求,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副书记和包村领导为副组长的后进村整顿工作小组,同时制定了《周塄村整改提高、晋档升级实施方案》,明确整顿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方法步骤,并以党委文件的形式对整顿建设实施方案进行了下发,4月20日,镇党委在周塄村召开了整顿建设工作动员会,对整顿

建设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从5月初开始,集中整顿建设工作全面展开。

(二)采取有力措施,全方位开展集中整顿建设工作。自开展集中整顿建设工作以来,工作组按照使后进村“班子凝聚力得到加强,突出问题得到解决,党员干部素质得到提高,农村不稳定隐患基本排除,基层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得到加强,村容村貌明显转变的整顿建设”的目标要求,在具体工作中,主要解决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以班子建设为关键,着力解决无人领路的问题。建立“庸人下、平者让、能人上”的机制,在加大对后进村班子成员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帮助后进村完善发展思路,教育引导“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群众树立大局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上来,呈现出班子成员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可喜局面,为尽快转化提高奠定坚实基础。首先是抓好教育培训。通过坚持两周一次学习、两月一次培训,强化对党员干部政策理论知识、实用技术和致富技能培训,着重引导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强化公仆意识,增强后进变先进的信心和勇气,提高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本领。其次抓好了后备干部的培养。为解决班子后续乏人的问题,注重把青年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为党员干部。做到了村干部一职一备,目前,已培养后备干部2人。同时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注重从知识青年、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进一步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今年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人,新发展党员1人。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工作组从帮

助村党支部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入手,先后制定了《党员管理制度》、《党员承诺制度》、《学习制度》、《值班制度》、《村务公开管理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制度》、《村一事一议制度》、《村级财务管理制度》等,通过建立各类长效机制,使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得到了明显转变,调动了党员干部发挥作用的积极性。通过落实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坚持每月一次将村务、财务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规范了村务、财务的内容、程序、时间和形式,保证了公开的透明度。

三是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针对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好的问题,工作组从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入手,在党员队伍中深入开展了理想信念、组织观念、纪律观念和科技素质等方面的教育与培训,重点加强对少数党员纪律松懈的管理问题,通过教育管理,党员干部的作风明显转变,组织得到了加强,观念得到了转变,参与村务工作和发展经济的意识得到了提高,参加组织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得到了调动。为使党组织一班人成为“讲科技的明白人、学科技的带头人、用科技的领路人”,提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实际能力,在整顿建设中,聘请有关专家和科技人员,举办技术培训班和科技讲座2期,参加培训学习的党员群众达200人次。

四是以发展经济为核心,重点解决群众增收致富的问题。自2006年以来,周塄村核桃园已初具规模,但仍有个别队的部分农户还是把种粮当做目前家庭经济收入的主渠道,针对这个现实问题和群众的传统观念,工作组配合村党支部从发展规模入手,立足发挥周塄村人均耕地面积较多的优势,确定了以发

展核桃作为全村经济发展的主路子,为了把这一产业做大做强,增加农民收入。帮扶单位和镇上协调林业局技术人员对全村150亩3200株核桃树进行高接换优。

五是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现实问题,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在集中整顿工作中,工作组配合村党支部从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入手,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受到了群众的好评和称赞,如针对群众反映的行路难的问题,结合联村联户行动,辖区内几家企业积极响应,共同捐助资金30万元,出动挖机6台次,铲车20余台次,周塄村发动群众300多人次,硬化了一条长850米,宽3.5米的村社道路(其中修葺边沟800米,埋设涵管30根,砌护坡50米);解决了群众的行路难问题。针对本村卫生“脏乱差”的问题,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对全村的巷道进行了彻底的整治,今年以来,全村共开展集中整治活动2次,清理巷道4条,清运垃圾10余吨,使全村的卫生状况得到了彻底的治理,改变了村容村貌,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目前已上报项目报告,正在积极争取资金,解决秦山、马儿梁社饮水难问题。

六是注重化解矛盾,解决维护后进村和谐稳定。把维护后进村稳定作为后进村党组织整改提高的突破点,帮扶单位深入农户家中,主动听取群众诉求,对涉及群众利益的矛盾纠纷问题不回避、不推诿,正当诉求及时协调化解;不正当诉求耐心说服疏导,若涉及多个部门,或短时间难以查清的,积极与相关职能部门联系沟通,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成功化解了10余起矛盾纠纷,得到群众的好评。

取得的成效

十二五规划农业啥目标 篇6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日前公布,这是国务院发布的第一部指导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的《规划》,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虽然取得明显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科技贡献率还相差约20个百分点,农业生产人畜力比重仍接近50%,农业发展依赖水土资源消耗、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没有根本改变,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短腿,必须尽快补齐,以实现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平稳协调发展。

“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更加充盈、丰富、安全

陈萌山表示,《规划》的一大亮点就是首次在国务院文件中明确从定性定量两方面提出了现代农业建设“5年取得明显进展、10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阶段目标,并将有关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细化量化为农产品供给、农业结构、农业物质装备、农业科技等7个方面27个发展指标。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15年达到5.4亿吨,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300万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310元等。

“到时候,我们国家的现代农业建设将得到全面推进,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将更加充盈、丰富、安全,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得到较大改变,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广泛普及,新型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越来越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大幅提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陈萌山说。

为了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规划》提出的任务目标,今后几年我国将保证农业投入稳定增长、加强农业支持保护、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强化农业法制保障、加强组织领导。《规划》进一步明确国家农业投入总量要持续增加、比例要稳步提高,县级以上财政每年对农业的总投入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要向重大农业农村建设项目倾斜。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今后继续实施农业“四补贴”政策,增加补贴规模、扩大补贴品种、完善补贴办法、增强补贴时效。加大动物强制免疫补贴力度,逐步完善农业生产关键技术应用与服务支持政策。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全面实施和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农业农村改革将继续深化,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制定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的鼓励政策。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等。

着力解决明天“谁来种田”、“谁来养猪”

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陈萌山表示,解决“谁来种田”、“谁来养猪”的问题,需要在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等方面下功夫。

在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方面,《规划》将“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十二五”时期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任务之一,从增强农业公益性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经营性服务两方面进行了部署,致力于为农户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生产经营服务。

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方面,《规划》在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

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方面,现代化农业必须要有现代化的农民,《规划》在重点任务中就“壮大农业农村人才队伍”进行了部署,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育一批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鼓励和支持新一代有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在农村或者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的现代化经营。

在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方面,《规划》在保障措施部分就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大补贴力度、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等方面做了明确部署,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不搞一刀切,加强示范区建设

我国各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程度、文化习俗各不相同,农业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基于这种情况,《规划》没有要求各地现代农业建设齐步走、一刀切,而是创造性地把全国现代农业建设划分为重点推进、率先实现和稳步发展三类不同区域。

重点推进区域包括粮食生产核心区和其他主要农产品优势区,突出现代农业发展的供给保障功能;率先实现区域包括东部沿海先导农业区、大城市郊区多功能农业区和农垦规模化农业区,突出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引领功能;稳步发展区域主要指草原生态经济区,突出现代农业发展的生态保障功能。

陈萌山表示,这些区域划分充分考虑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区域性特点,既突出了主产区地位,与国家主题功能区“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和《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确定的58个农产品优势区一脉相承,又进一步充分考虑了包括自然条件在内的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其他各种因素,更加便于实行差别化扶持政策,统筹推进全国现代农业发展。针对各地现代农业发展路径不明、急需示范引领等问题,《规划》把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一项重点任务提出,从“加大示范区建设力度”和“发挥示范区引领作用”两方面进行了部署,目的就是要在点上寻求突破、进而示范带动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目前全国已认定了15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十二五”期间总体上要“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创建300个左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小微企业发展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是由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郎咸平(微博)教授提出的。2011年11月,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决定在未来3年免征小型微型企业2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减轻小型微型企业负担。

1.小型企业的划分标准:

在工业领域,职工人数在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在3亿元以下,或资产在4亿元以下的企业都划为中小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划分标准,要求中型企业必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以上,销售额在3000万元以上,资产总额在4000万元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在零售行业,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是职工人数500人以下,或销售额在1.5亿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的职工人数在100人及以上,销售额在1000万元及以上,其余的是小型企业。在批发业,划分标准是人数在200人以下,或销售额在3亿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的职工人数在100人以上,销售额在3000万元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住宿和餐饮业中的中小企业是,职工人数在800人以下或者销售额1.5亿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的职工人数在400人以上,销售额在3000万元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2.微型企业划分标准:

根据2011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四部门研究制定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具体标准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微型企业为:工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

建筑业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300万元以下。

交通运输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200万元以下。

房地产开发经营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2000万元以下。

3.个体工商户划分标准:

个体工商户,是指有经营能力并依照《个体工商户条例》的规定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公民。《个体工商户条例》第2条第1款规定:“有经营能力的公民,依照本条例规定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为个体工商户。”

4.家庭作坊式企业:

家庭作坊式企业,是私营企业,是以家庭为单位组建的一家一户的从事简单加工的小企业,工作场所就是各家各户的住宅,企业内员工数量不多,一般为一家三口,或是家庭内部成员和少数打工人员,生产、加工、经营、贮存都在同一建筑内进行。

【发展瓶颈】

小微企业陷入困境,主要瓶颈:

一是税费负担重,企业生存与发展存在一定压力。

二是产业结构亟待转型,劳动密集型已经逐渐被淘汰。

三是融资困难,缺少资金。

【政府措决策】

1.破解税收瓶颈:

目前已出台的降低“小微企业”税费负担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将小型微型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并扩大范围;对小型微型企业三年内免征部分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这些措施将直接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对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破解融资瓶颈:

2012年2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会议在谈到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时指出,积极培育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小型金融机构。

3.破解产业结构瓶颈:

首先,产业选择。国家正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家政服务业、休闲娱乐等等第三产业,这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这些产业不需要大量的资金和高新的技术,正好可以充分发挥小微企业投资少、经营灵活的优势。

其次要练好内功。在各个产业普遍出现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谁的管理更科学、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更低,谁就能占得市场的主动。小微企业必须尽快摒弃过去的粗犷经营方式,尽可能以现代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决策,不断提高资源、劳动力的使用效率,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一、背景链接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大力扶持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2010年2月22日,福建省政府日前出台《关于加强综合改革试点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意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经省政府同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意见。

二、事件观点

(一)带动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激活农村经济。小城镇的发展可以在原有乡镇企业发展基础上,培育出大量上下游产业,不断吸引周边相关配套产业的集聚,还可以利用各种优势,吸纳外部资本进入,形成一大批具有小城镇特色的产业品牌。

(二)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迁移到小城镇,可以缓解过去的“过密化”为特征的人多地少矛盾,实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三)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保障能力,促进农村市场的消费。

(四)促进农村劳动力当地就业,解除外出务工之忧。农民进镇门槛、就业风险和生活成本较低,小城镇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

三、对策措施

1、推进农民向中心镇、中心村集中居住,带动新农村建设。

2、促进农村造福工程从边远乡村向中心集镇转移。

3、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资金资源投入。在建设中心村镇的过程中,对修路、通电、通水、通信、建学校及医院等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可以一次投资,资源共享。

4、促进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建议城镇化要转变发展方式,走集约化发展路子。

5、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当地实际和发展优势,打破原有建制村区划界限,通过旧村改造、合村并点,推动居民及相关基础设施向小城镇聚集,促进小城镇发展。如,可建设小城镇中心学校、中心卫生院、中心电影院、中心俱乐部、中心文化站、中心集贸市场、中心养老院等,让村民共享,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6、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特别是要方便农村儿童就学。

7、提高农村农民文明程度和农民素质,促进农民转为居民,变成工人或市民,享受城镇居民待遇。

8、促进乡村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这不仅是从瓦房、土坯房变成套房、商品房,更重要的是要让社会治安稳定、生活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等。

9、节约农村土地,保护农村环境,合理规划、开发土地资源,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10、促进农村农民就地转移、就地就业,自主创业,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背景链接

近日,公安部指挥浙江、山东、河南公安机关破获一团伙生产销售食用地沟油案件,一条集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六大环节的地沟油黑色产业链浮出水面。这是公安机关首次全环节破获地沟油大案,这起案件也暴露了我国在地沟油监管机制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案件上报后,公安部高度重视,立即挂牌督办。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作出批示,要求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决一查到底,彻底摧毁犯罪链条,确保人民群众餐桌安全和生命健康。

为牟取暴利,不法商贩把这些来路不正、自己不敢食用的油,批发给一些粮油店,或者经灌装零售给周边的宾馆、饭店、工地食堂、夜排档、油条摊。部分地沟油还被贴上某著名食用油品牌商标。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对油样出具了检测结论,指出地沟油生产的食用油含有多环芳烃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其中有相当部分具有高致癌性。

二、事件观点

为何难查:环节众多,销售隐蔽。在这起案件中,警方共查获用“地沟油”炼制的食用油成品100余吨、已灌装为假冒品牌食用油100余箱。地沟油案件看上去链条清晰,实际上,由于环节众多,而且不同环节在„罪与非罪‟上界限不太清晰,这给警方侦查带来了不少困难。比如,仅仅收购地沟油原料一般不构成犯罪,对地沟油进行深加工也不一定是犯罪,因为它可以用于正当目的;把地沟油当作食用油销售很可能涉嫌犯罪,但这个环节往往比较隐蔽。这也是地沟油传闻很多却鲜闻案发的重要原因。

这起案件的侦办实践证明,食品安全案件环节多、链条长,隐蔽性强、跨区域广,行政违法和刑事犯罪相互交织等特点十分鲜明。用地沟油炼制食用油的工艺流程仅是简单的物

理分离。所生产出来的油根本不符合食用油生产标准。许多指标严重超标,对人体的危害性极大。

有何缺失:执法部门监管不力。本案背后更折射出我国在地沟油监管机制方面存在的三大问题。一是标准缺失。从外观、色泽上看,用地沟油炼制的食用油与正常的食用油很难区分。现在国家对什么是地沟油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认定标准,如果只是按照现有的食用油标准,甚至会得出地沟油符合标准的荒谬结果。

二是监管不力。在警方侦破的这起地沟油案件中,在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各个环节,我们都没有看到有关行政执法部门的身影……结果,涉及多个环节的地沟油犯罪往往成为监管盲区。此外,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按属地监管,跨地区监管在不少地方基本变成谁都不管。一旦“地沟油”产业链把不同环节放到不同区域,如从四川、浙江等地收购粗炼油,到山东等地进行深加工,销售到河南等地,“自扫门前雪”的监管就失去作用。三是出口不畅。只要有餐厨垃圾就会有地沟油,地沟油原本可以作为生产生物柴油等化工品的原料,但格林公司为什么要冒险生产食用地沟油呢?

怎样杜绝:应出台地沟油检测标准。地沟油问题被揭露出来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为此出台《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但通过破获的案件人们惊讶地发现,生产“地沟油”的黑窝点披着正规工厂的外衣,并实现机械化规模生产,销售渠道更具隐蔽性,足见地沟油黑色经济链正越来越猖獗。打击“地沟油”黑色产业链,杜绝“地沟油”毒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各级监管部门的职责。

保定市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7

保定市农业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定作为农业大市,农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种植业是农业的基础产业,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7.6%左右,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51%左右。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业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会不断下降,但其基础地位不会改变,种植业对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我市农业“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强化政策惠农、科教兴农、项目强农举措,大力发展安全农业、节约农业、特色农业、循环农业、开放农业五个农业,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全部完成。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在惠农政策的支持引导下,遏制了“十五”期间出现的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阶段性持续下滑的局面。“十一五”以来,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稳步增加,蔬菜生产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

2010年全市粮食播种总面积1378.18万亩,比2005年增加105.82万亩;粮食总产585.13万吨,比2005年增加113.72万吨;粮食亩产425公斤,比2005年提高54.5公斤/亩。其中小麦播种面积587.06万亩,比2005年增50.14万亩,总产230.95万吨,比2005年增加28.95万吨;玉米播种面积691.96万亩,比2005年增89.95万亩,总产322.14万吨,比2005年增加88.94万吨。2010年全市粮食单产创历史最高水平,小麦、玉米平均亩产分别达到393公斤、466公斤,单产连续创历史最高水平。

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基本保持稳定。2010年全市棉花播种面积43.01万亩,平均亩产70公斤,比2005年增加8.5公斤,总产3万吨。

油料种植面积和产量基本保持稳定,单产明显提高。2010年种植面积114.85万亩,总产28.5万吨,单产达到248公斤/亩,比2005年提高22.2公斤/亩。

蔬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效益稳步提高。2010年全市蔬菜(含菜用瓜类)播种面积已达到229.13万亩,实现产量846.31万吨,产值82.6亿元,蔬菜产值连续多年居种植业首位。全市食用菌生产面积突破3万亩,总产量突破20万吨,实现产值8亿元。

2、农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

全市种植区域布局日趋优化,优势作物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市场价格调节因素的双重影响下,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面积比由2005年的71.7:28.3 调整到75.5:24.5。初步建成沿107国道优质专用粮食产区、西部山区和黑龙港地区小杂粮优势产业带;全市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发展迅速,2010年优质小麦达到410万亩、粮饲兼用玉米达到570万亩。通过引导调整,形成了蠡县、高阳、安新等东部优质棉花产区,优势区内棉花种植面积占全市的82.5%。同时,加强新品种的引进推广,进一 步深化品种品质结构调整,优质小麦、专用玉米分别占同类作物的69.8%、82.4%;优质抗虫棉基本普及,占棉花播种面积的98%以上。

设施蔬菜发展迅速,2010年设施蔬菜面积122.87万亩,较2005年增长3.4%。其中日光温室47.06万亩、塑料大棚22.95万亩,中小塑料拱棚53万亩,设施蔬菜占蔬菜总面积的45%,产量占总产的50%,产值却占总产值的75%,设施蔬菜已成为我市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3、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取得新进展

“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部门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进一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持续普及先进农业技术,每年推广农业实用技术近1000万亩次,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49%,比“十五”期间提高了3个百分点。

以小麦、玉米为主的优质专用品种及配套技术进一步得到推广。推广了“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优质玉米品种和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优质专用小麦推广面积由2005年的203万亩,发展到2010年的460万亩,优质专用玉米配套技术推广2010年达到了238万亩。小麦节水技术2007~2010年三年累计推广面积805万亩,其中2010年推广面积达到了230万亩,节水地块平均亩产量388.6公斤,亩节水52.5米,亩纯增效益13.7元。

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当家品种基本完成一次更新换代。品种特点由单纯高产型向高产、优质、专用方向发展,小麦品种推广了石家庄8号、石麦

15、轮选987、中麦11等耐旱节水品种,师栾02-

1、藁优9409等优质品种;玉米推广了郑单958、浚单20、蠡玉13等粮饲兼用型品种和适合鲜食加工的甜、糯玉米品种;棉花品种在大力推广常规抗虫棉的同时开始向杂交抗虫棉发展;花生推广了产量高、含油量高的冀花4号、冀花5号等品种。

植保基础建设得到发展,已建成国家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4个,正在筹建4个,建成省级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站4个,正在筹建1个。重大病虫害测报和防治技术不断提高,基本实现了预报可视化,传递数字化。有效的控制了东亚飞蝗和小麦吸浆虫危害,确保了小麦连年稳产丰收;蔬菜病虫害防治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生物农药阿维菌素、苦参碱等,推广防虫网、黄板诱杀和杀虫灯物理防治技术,降低了化学农药的使用,推动了无公害蔬菜生产。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十一五”期间,全市共采集、检测土样13.6983万个,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从2006年的60万亩增加到2010年的792万亩,累计推广面积2502.5万亩,平均每亩增产粮食21.5公斤,总增产粮食53.8万吨,每亩节本增效42.3元,总节本增效达10.58亿元。

4、农机化水平逐步提高

201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1165万千瓦,农机资产净值达44.93亿元。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56万台,配套机具4.13万部;小型拖拉机13.83万台,配套机具15.02万部;联合收获机1.4万台,其中:玉米收获机械迅猛增长,达到2149台,其中自走式玉米收获机1005台,玉米收获专用割台749台;排灌动力机械27.38万台。实现机耕水平76.08%、机播水平69.22%、机收水平33.35%。小麦玉米机械化秸秆还田856.79万亩,利用率达67%以上。

5、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明显好转 3 2 2010年我市共检测各类农产品样品2922个,其中市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站抽检样品1004个,检测项目全年累计达1.34万多项,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近3倍和10倍,有机磷农药残留合格率达99.5%,比2005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市现有无公害农产品认定产地38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01个,认证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100%。通过大力推广普及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化关键技术,治理高剧毒农药的使用,蔬菜品质、质量安全和效益逐年提高。

6、农村新能源利用实现突破性发展

农村能源节能技术得到稳步推广。沼气建设实现了突破性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年新建数量为4.8万户以上,截止2010年底,全市累计建成44.3万户,与“十五”末的19.6万户相比增长了126%,普及率由“十五”末的8.9%增加到20%;在建的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17处;建成农村沼气物业服务(站)点200处,从业人数达到3000余人。

推广太阳能和生物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农村能源节能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至2010年底,全市农村累计推广太阳能热水器36.2万平方米,太阳灶1231台,太阳能采暖房13.26万平方米,各种太阳能灯2184盏。秸秆能源化利用成效显著,截至2010年底,全市累计发展秸秆成型燃料加工点19处,秸秆炭化厂1处,推广秸秆压块炊事采暖炉具示范户1200余户。全市推广省柴节煤炉灶67.9万台,节能炕21.5万铺。

(二)“十一五”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虽然我市农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长足发展,但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分析,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农业投入、支持力度不够

对农民生产的投入低。尽管近几年农业投入的总量有绝对增加,如实施了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支持政策,但与大幅度增加的种子价格、农资价格和种粮效益偏低相比,不足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严重不足,各级农业推广机构装备水平低、运行经费和试验示范经费严重短缺,仍处在“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境地。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2、支撑农业发展的各级农业机构极不适应

无论从事管理职能的各级农业行政机构还是从事农业推广的事业机构普遍存在素质不高、专业水平低、人才缺乏、后继无人等问题,这种状况从“十五”到“十一五”呈日益恶化的趋势,这样的队伍现状难以支撑高速发展的现代农业,难以承担起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任。

3、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

水资源匮乏和耕地资源逐年减少造成的瓶颈效应日益突出,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压力越来越大,对稳定粮食生产带来很大困难;劳动力资源稀缺,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绝大部分劳动力已经转移到了其它行业;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粮食生产比较效益偏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4、农业关键技术还有待创新

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更新换代速度慢,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的支持,造成种植业新技术发展滞后;主要农作物农机作业质量不完全符合农艺要求,近年来小麦播种绝大部分采用旋耕作业致使耕层变浅,连年玉米秸秆机械粉碎还田造成小麦播种质量差,必须创新关键技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5、自然灾害频发致使农业生产有诸多不确定性

旱灾、冻害、风雹灾等自然灾害在一些地区多有发生,与配套技术措施不能落实、耕作方式的转变和农民种地思想意识的变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关系,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待提高;农业有害生物的预警与控制能力、检疫性有害生物控制能力建设和专业化统防统治能力明显滞后于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更难以满足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三)“十二五”期间农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农产品生产将继续向商品农产品、优质农产品、出口农产品三个方向转变,为我市农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农村工作高度重视,国家统筹城乡发展、支持“三农”的力度必将不断加大,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巩固完善必将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粮食、蔬菜等大宗农产品供应压力、价格上涨预期刺激农民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我市是农业大市,各类主要农产品供给较为充足,为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京津保农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与我市进一步合作,将为我市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京津冀经济圈、首都北京“卫星城”、环渤海经济圈建设,为我市“十二五”农业发展提供良机。

二、“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总体思路和目标(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确保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继续增收,促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发展目标

1、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基本满足适应全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

到2015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之比稳定保持在70∶30左右,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50万亩左右,保持总产500万吨以上的生产能力;油料播种面积120万亩左右,总产30万吨左右;蔬菜播种面积达到340万亩,总产1200万吨,产值140亿元,其中:设施蔬菜面积发展到240万亩,占蔬菜播种面积的70%,其中优型棚室面积达到90万亩;积极发展粮饲兼用和饲草饲料作物,为促进畜牧业快速发展提供充足的保证。

2、农业科技普及应用基本与生产发展和农民需求相适应 广泛开展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使高产方田覆盖到全部县市区。广泛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活动,到2015年市级以上蔬菜标准园达到20个以上。到2015年争取实现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一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到2015年从根本上改变农民传统施肥观念,测土配方施肥成为其主动要求和自觉行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基本覆盖所有农作物,施用配方肥的比例达到60%以上。重大病虫害长期预报准确率由目前的75%提高到80%以上,中期预报由80%提高到90%以上,短期预报由90%提高到95%以上,基本实现监测预警规范化,初步实现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外来有害生物的全面监控。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科技示范户10000户,努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达到每年培训农民100万人次的能力。

3、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基本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衔接

以全力打造“安全农业”为中心任务,按照“全程监管、重点监控、市场准入、产地准出”的总体要求,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为抓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全面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到2015年,全市各县(市、区)全部建立专门的农产品监管和检验检测机构,特别是各类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市)要建成具备常规检测能力的农产品质检中心,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生产基地要具备自检能力,形成农产品产地和流通环节批批检测,市、县两级全覆盖监管的良好局面,确保全市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96%以上。

4、农村新能源建设要有新突破推进各类可再生能源和农村新能源综合发展

重点抓好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小型沼气工程和沼气物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各类可再生能源和农村新能源综合发展,努力实现 “三个转变”,即由以政府推动为主向政府推动和市场引导相结合转变,由注重数量向注重综合效益转变,由以新建为主向管、用、建并重转变,建立和完善长效发展机制,推动新能源行业的全面持续健康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建户用沼气和联户集中供气2万户,大中小型沼气工程及秸秆联户供气工程200个,村级物业服务网点300个,推广秸秆压块炊事采暖炉具1万户,太阳能热水器15万平方米,太阳灶1000台,省柴节煤炉灶4.5万台。到2015年,全市累计保有量达到:户用沼气和联户集中供气45万户,大中小型沼气工程215处,村级沼气物业服务网点500处,秸秆压块炊事采暖炉具1万户,太阳能热水器51.2万平方米,太阳灶2231台,省柴节煤炉灶70.3万台。

5、提高农机现代化装备水平实现农机与农业的紧密结合

力争在2015年实现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0%,进入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保持现有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玉米机械化水平的全面提高,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提升到60%,玉米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的目标。通过大力扶持农机合作组织,实现农机服务的转型与创新,促进农机专业组织的成长与壮大,力争专业组织收入在农机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提升到30%。持续拓展农机服务新领域,加大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设备、经济作物、牧草生产和畜牧、养殖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范围。

三、发展重点

(一)稳定大宗农产品生产

1、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我市作为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大市,必须把粮食安全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第一,构建粮食生产核心区,按照省建设规划,在我市纳入省粮食生产核心区的13个粮食生产条件较好、单产水平和商品量较高的县(市),建设500万 亩粮食生产核心区。经过努力,核心区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粮食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优质专用粮食产业带基本形成。第二,正确处理农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粮食生产的关系,努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第三,以高产创建为抓手,整合技术力量和关键技术,把依靠科技提高单产、节约种粮成本、提高种粮农民收入,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确保粮食安全。第四,加强项目谋划,增加资金投入,加快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项目建设,扩大旱涝保收基本农田规模。第五,实施抗旱防涝和病虫害综防为主要内容的防灾减灾工程,提高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水平,促进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定提高。

2、努力稳定棉油生产

“十二五”期间,保持油料、棉花播种面积基本稳定,防止棉油生产出现“大起大落”。花生产业重点是依托花生良种补贴项目,加快推进品种更新换代和新技术推广,加强以花生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为主的油料产业化基地建设,促进我市油料可持续发展。棉花产业要按照优势区域规划的总体要求,继续引导棉花生产向比较效益相对较高的黑龙港流域集中,促进棉田由非优势棉区向优势棉区转移、由零星分散棉区向集中高产棉区转移、由农户分散种植向植棉大户转移。着重抓好安新、高阳、蠡县三个棉花重点县建设,突出抓好大乡和大方面积的落实,优势区域棉花面积占到总面积的85%以上。

(二)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1、促进蔬菜产业上档升级

我市蔬菜产业发展重点围绕“突出一线三区布局,强化十大优势特色蔬菜基地建设”,实现蔬菜生产优势区域更加集中,特色更加突显,定位更加明确,示范带动作用更加增强。一线即以南北纵向贯通我市的京港澳、京昆和107国道为主要干线;三区即以保定市城区为中心划界,分成保北优型温室、保南大棚设施和西部山前拱棚为重点的设施蔬菜基地建设。保北优型温室区包括涿州、徐水、定兴、容城、高碑店和涞水;保南大棚设施区包括定州、望都、清苑和博野;西部山前拱棚区包括满城、顺平、易县、唐县。十大优势特色蔬菜基地即涿州、定兴环京津优质精特菜生产基地、徐水温室西红柿生产基地、满城设施草莓生产基地、定州优质高效蔬菜生产基地、清苑设施优质西瓜生产基地、博野蔬菜加工出口创汇生产基地、容城优质芦笋生产基地、望都优质辣椒生产基地、蠡县麻山药生产基地、唐县食用菌生产基地。2012年十大基地面积力争达到173万亩,2015年达到260万亩。

2、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

充分发挥我市气候类型多、地貌特征广、栽培原料丰富、毗邻京津两大市场等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效益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示范带动为载体,狠抓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示范,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和工厂化生产,提升设施档次。加大食用菌栽培原料开发、创新流通机制,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示范园区,发展专业合作社,努力扩大基地县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食用菌产业的外向度,加快实现由区域性特色产业向优势产业的新跨越。结合全国创建食用菌标准园活动及创建食用菌万吨县、百吨村活动,到2015年,全市食用菌生产面积达到5万亩,产量达到30万吨,产值达到15亿元,培育1-2个知名品牌、3-5个省级食用菌重点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带动食用菌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四、保障措施

(一)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

加强政策宏观引导,确保国家有关鼓励发展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农户,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正确处理耕地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认真落实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不断完善管理机制、规范操作程序,确保政策的落实,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加快建立和完善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的制度和机制。

(二)切实加强农业对接京津工作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对接京津工作要突出在特色种植和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的合作,巩固提高保定农产品在京津市场的占有份额,打造保定食品的绿色生态品牌。针对京、津两市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双方的农产品质量互认互信共识,制定我市的农产品质量管理细则。完善企业与生产者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与科研单位、生产基地间长期共生的合作关系。通过组织参加北京国际农交会、中国(廊坊)农交会以及各类产销对接活动,组织我市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打入京津主要批发市场。

(三)加强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一是继续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构建新型的农技推广网络。在基层继续实行以国家事业单位为主的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县级继续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在我市目前的基础上完成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任务,逐步实现由县(市)级农技推广中心负责指导本辖区内农技推广工作,区域综合技术站负责所辖区内各乡镇的农技推广工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拥有自己的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场。逐步建立一个设施手段完善、技术力量先进、上下贯通、适应当前农业发展新形势要求的农业技术推广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三级一户”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增强服务能力。二是加强农业基础研究。继续推进我市农业科研创新体系建设,创新科研体制和运行机制、科研协作机制,继续加强与京津及驻保农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推进农业科研工作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做好引智工作,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战略转变,扩大对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三是建立各级农技推广人员的定期培训机制,促进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科技示范户,努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四)加快农作物新品种更新换代步伐

围绕确保粮食安全、促进结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总目标,提升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研发和品种更新能力,确保品种种植安全、供种数量安全、种子质量安全、种子产业安全。积极扶持种业龙头企业,建设以新品种选育与引进、品种展示、良种繁育、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为主要职能的良种推广体系。在保北、保南分别建设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展示园区,因地制宜推广一批优质、高产、高(多)抗新品种;强化种子质量监管工作,建成市级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分中心,争取建立3-5个县级种子检测站。

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多渠道引进外部新品种资源,充分挖掘驻保教学、科研单位的育种潜力;加快以“三圃田”为基本模式的原种田建设,满足全市小麦种子生产的需要;在充分利用现有种子企业繁 7 种基地的基础上,发挥定州、安国、清苑、安新、定兴等5个国家级小麦良繁基地的作用,建立健全小麦种子生产体系。到2015年,全市小麦良繁基地面积达到15万亩,基本满足全市小麦生产用种的需要。

加大种子质量监督检测力度。以保定市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建设为契机,加大对种子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质量监控,确保生产用种安全。一是对种子企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加强质量监控,对企业自检加大督导力度。二是市级种子质量监管部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对上市流通的主要农作物种子进行监督抽查。三是加强县级种子管理站的检测能力建设,形成不同层次的监测网。到2015年,实现主要农作物种子抽检率达到50%的目标。

(五)促进耕地质量提升

紧紧围绕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中心内容,加强耕地质量监测站和长期定位监测点建设,对土壤地力进行长期定位和动态监测,掌握土壤养分状况及动态变化规律、摸索合理施肥参数,建立土壤养分地理信息系统和合理施肥专家咨询系统;加强土壤养分动态监测,不断修正和完善合理施肥技术参数,总结示范推广施肥技术,指导科学施肥。按作物生长需要和土壤供肥状况平衡施肥,节约肥料投资。广开有机肥肥源,试验示范绿肥、沼肥、秸秆还田、秸秆堆沤等有机肥料施用技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到“十二五”末,全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5-10%,推动全市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升。

(六)确保蔬菜产业健康发展

切实开展好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创建活动。广泛开展以五化、六统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统一品种、购药、标准、检测、标识、销售)为重点的蔬菜标准园创建活动。已列入农业部标准园创建的博野、清苑、涞水、满城等四个示范县,要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标准园内全部实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严格执行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质量追溯等5项全程质量管理制度,形成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标准园内100%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100%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和集约化育苗;100%推广应用膜下微滴灌或膜下沟灌节水、防虫网、诱杀虫板、频振式杀虫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无公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100%示范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新型有机肥料等新技术、新产品;100%开展技术操作规程进棚入户;100%实行商品化处理,统一品牌销售。同时,对符合蔬菜标准园创建条件的其它蔬菜产区,要积极组织推荐申报,力争到2015年全市国家级蔬菜标准园数量达到20个以上,且每一个重点蔬菜生产大县拥有1—2个。

突出抓好省级蔬菜产业示范县建设。按照省政府要求,被列为省政府环京津蔬菜产业示范县的定兴、涿州和涞水要围绕五化(生产设施化、结构科学化、技术集成化、处理商品化、销售品牌化)目标,以“十个一”为创建标准,利用三年时间,完成对旧式蔬菜棚室的改造升级,新建棚室全部采用新型结构。要以生产适合中高端市场需求的优质精特菜为主,扩大精特菜种植规模,主攻京津高端市场,到2012年,示范县蔬菜产业增加值占当地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为不断提高我省蔬菜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出应有贡献。示范县对确定的蔬菜示范村,要按照《河北省蔬菜产业示范村标准园建设标准》,着重抓好示范村标准园建设。按照规模化种植、集中连片发展的要求,每个示范村要利用三年时间建设一个1000亩以上的蔬菜生产标准园,采用新型日光温室或现代连栋日光温室,重点生产适应中高端市场需求的优质精特菜品种。到2015年,示范村标准园要全部达到设施栽培,并带动全村设施蔬菜播种面积占到全村蔬菜播种面积的90%以上,蔬菜产业增加值占当地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市级蔬菜产业示范县建设。我市确定定州、望都、清苑、博野、满城、徐水、容城七县(市)做为市级蔬菜产业示范县,每个蔬菜产业示范县(市)安排一定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支持示范县(市)蔬菜产业发展和示范村标准园建设。市级蔬菜产业示范县建设的目标任务内容及考核管理办法等将参照省级示范县建设的方法进行,要求每个示范县(市、)至少要建设一个500亩以上的蔬菜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园区和年集约化育苗能力超千万株的育苗中心。到2012年,示范县要建设农产品综合质检站,并选择一批重点乡(镇)、生产基地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检测点,用3年时间建立健全蔬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七)扎实推进“公共植保、绿色植保”

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植保植检服务体系,实现农业有害生物的科学监测和有效控制,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在我市现有的植保植检服务体系基础上,按照农作物区域布局、有害生物发生分布规律和防控工作需要,根据市、县、乡植保机构承担的相应职能,改善公共植保机构的基础设施,增强公共管理和服务能力;根据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建设情况,扶持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提高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确定相应的建设重点和具体建设内容,整体规划、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协调配套,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植保防灾减灾体系。

重点建设县级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十二五”期间再增建3—5个,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队伍建设。明显提高农业有害生物监测种类和预报准确率,提高病虫综合控制能力,减少病虫危害造成的损失,实现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的有效控制,示范县主要粮食作物实现专业化统防统治。化学农药使用数量减少30%,剧毒、高残留农药使用量减少50%以上,重大农业有害生物一般发生区为害损失率稳定控制在3%以内,重发生区为害损失率控制在3-5%。在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常发区和外来有害生物易入侵的地区,加强检疫监测和执法监管,减少疫情监测盲区,控制常发疫情,及时扑灭新发植物疫情。

(八)提高农机现代化装备水平

加快农机化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把农机化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作为农机化发展的首要任务,努力实现由主要抓粮食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转变为抓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由主要抓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逐步转变为抓经济作物、牧业、林果业、设施农业等机械化;由主要抓产中环节机械化、初加工机械与技术,转变为抓产前、产后机械化技术、精加工机械与技术,并努力提高科技含量,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在继续推进小麦生产机械化、玉米播种机械化的同时,加快玉米联合收获的推广,提高大田作物的机械化水平。抓好机械化旱作节水、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农机节本增效、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进一步推广玉米、小麦免耕覆盖播种、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全方位深松技术、机械覆膜播种技术和节水灌溉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机械化技术。积极引进、开发设施农业和林果业所需的日光温室卷帘机、微型耕整机、挖穴机、机动喷雾器等适用性强、便于操作的新型农机具,推广日光温室和果园中耕除草、植保、施肥、果树苗木嫁接和节水灌溉机械化技术,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生产机械化。围绕农业产业化和高效益农业,发展市场前景看好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机械,实现加工转化增值,提高农业产出效益。

继续实施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稳定、壮大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稳定农机管理服务队伍,拓宽服务领域,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实施玉米收获机械化示范项目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工程、机械化秸秆综合 利用工程、机械化旱作节水等工程。按照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要求,提高机械化程度,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改革传统的耕作方式,降低作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加强农机教育培训工作。实施“农机管理人员培训工程”,提高全市农机系统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农机维修和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结合开展农机维修厂点审定审验和农机培训教育工作,全面推行农机修理工准入制度,改善农机从业人员的技术结构,建立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和考评员队伍。

(九)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强化产地监管,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以质量认证为重要管理手段,进一步扩大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规模,到“十二五”末,全市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产品要比“十一五”翻一番。以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基地监管为重点,覆盖全市所有农产品主产区,从健全田间生产管理档案入手,不断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

加强质量检测,把住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关口。以农业部农产品质检站项目建设为依托,不断加快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职能,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为农产品质量监管提供重要依据。市级重点开展对全市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基地、农产品主产区、农产品市场(大型批发市场、市区超市和配送中心)的检测工作,每年常规检测样品不低于1000个,检测项目累计不低于10000项。县级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根据本地蔬菜生产季节,对本辖区内各类农产品生产集中生产区域、质量认证产品基地、蔬菜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进行检测。

(十)推动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

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把新能源建设提高到关系农民生活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高度加以认识,真正把新能源建设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为民办实事的重要举措来抓,成为各级政府的“一把手”工程来抓;同时加大宣传和试点工作力度,使新能源建设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的“民心工程”。

提高人员素质。抓好技术推广体系和培训基地的建设,抓好技术培训、新技术引进和服务网络的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和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沼气建设队伍的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切实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提高沼气池施工技术人员持证上岗比例,保证沼气的建设质量。

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在新能源建设中,除申请国家投资外,市、县两级都要加大资金投入,落实建设资金,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社会、企业和农民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新能源建设中,同时积极探索和引导资本市场进入新能源建设,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的多元化投资机制,进一步推进新能源建设的更快发展。

(十一)提高农业执法能力和水平

严格农业行政许可及后续监管,落实农资监管责任制,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和非法生产经营违禁农业投入品的行为,大力推动农资信用体系建设,着力完善农资监管长效机制,推动农资市场秩序持续好转,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资打假重大案件执法查处率达到100%,种子、农药、肥料监测合格率明显提高,农民群众质量意识和维权能力进一步提高,农资监管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农资市场秩序 10 进一步好转,农民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确保不发生因假劣农资引发的重大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严格按照行政许可的条件和程序,审批办理行政许可事项,严禁越权发放,杜绝“人情证”的发放。加强后续监督,定期清查辖区内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健全农资生产经营主体档案,并协助相关部门清理整顿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生产经营主体,对无证照生产经营农资的严肃查处,坚决予以取缔。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明白纸、举办培训班等有效形式,对农资生产、经营、使用人员进行专门的法制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守法生产、诚信经营、科学使用的责任意识,营造全民参与支持农资打假工作的良好局面。按照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管相结合,重点打击与综合治理相结合,整顿规范与扶优扶强相结合的原则,按照不同季节、不同区域,分阶段、分步骤针对重点市场、重点品种、重点单位进行集中整治,加强农资产品质量抽检工作,严厉查处打击各种假劣农资生产经营违法行为,保证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发挥农业执法主体作用的同时,主动加强与公安、工商、质检等部门的配合,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协作,共同做好农业执法工作。

(十二)完善农业信息化体系

加快全市农业信息网络升级和数据中心建设,奠定农业信息化的基础。一是完善公共财政保障和市场运作机制,加快农业信息设备装备步伐,落实全市农业信息网络升级改造和市级农业数据中心建设。二是多方共建共享河北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和系统平台,围绕农产品产销衔接、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防灾减灾等热点,加强信息收集整理。三是加工整理农业政务信息、市场供求、质量安全、生产技术等信息,形成信息产品,服务广大群众。

科学定位网站功能,打造以“保定农业信息网”为主的全市农业网站群。一是集合现有农业网站优势,打造服务品牌,将保定农业信息网站群培育为推动全市农业农村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信息服务阵地。二是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增加为市民服务的内容。三是围绕农产品优势产业布局,发展特色农业网站,重点扶植5个县网站创建为特色农业网站。

开发四大信息应用服务平台,为全市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一是建设全市农业视频指挥平台,使之具备应急指挥处置各类农业突发事件,组织农业专家视频会诊和视频会议等功能。二是开发全市农业政务管理平台,实现公文流转等业务数字化,推进权力公开透明。三是开发农业科技服务平台,集成电话、电视、互联网和短信等多种信息服务方式,以“12316”为窗口,与电信运营商合力推进“12316新农村热线”和“千万农民短信服务工程”。四是开发农业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围绕菜篮子产品产销衔接,供需平衡等问题,针对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超市、批发市场等市场主体,提供产销信息发布、市场波动预警等信息服务。

完善农业信息化体系,为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体系保障。一是健全市县两级农业信息专职机构,确保农业信息系统安全、高效运转。二是专兼职相结合,在农业系统内部各单位、乡镇和区域站普及信息员,增强信息服务力量。三是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员,推动互联网、视频专家、语音电话和短彩信在农村的直接应用。四是充实农业专家咨询队伍,为提升全市农业信息服务水平提供保障。

细分农业信息用户,为“五群”提供周到细致个性化的服务。一是粮食生产群。加快粮食核心生产区先进农机装备和信息技术的组装配套,发展智能、精准农业,实现粮田监控、农机植保作业、节水灌溉、防灾减灾等信息技术全覆盖。二是菜篮子产品群。针对京津冀区域人口超亿,农产品消费刚性需求强,高端消费旺盛的实际,延伸产业链条,搭建市场与基地的信息桥。三是农资群。围绕种子、农药、肥料和农机具等重点农资产销和售后服务,搭建农资企业与农民间的信息直通桥。开发农资生产经营主体监管、直销配送、合作消费、质量追溯等信息系统。四是农业专家群。以农业科研、教学、推广专家为主,搭建农民与专家,科技与生产的信息桥。五是农民合作社群。以种植、养殖、农机、植保服务等专业合作社为中心,搭建合作社与社员、合作社与服务对象间的信息桥。

(十三)强化农村政策落实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快培育产业上规模、产业竞争力强、品牌信誉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提升合作社发展活力和带动农户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土地股份合作经营试点,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允许龙头企业以租赁方式流转农户承包地建立农产品基地,统一布局、统一标准、统一培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大宗农产品生产,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增产。到“十二五”末突破3000家,各级示范社突破300家。

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落实到具体农户和地块,并按规定与农户签订承包合同,发放承包经营权证书。认真清理、规范整理和保管好土地承包档案资料,实现土地承包档案管理信息化。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市、县、乡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构。用2-3年的时间,以乡镇为重点,建立健全县、乡两级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开展土地流转信息发布、资质审查、价格评估、合同签订及签证、利益关系协调、纠纷调处、有关法律政策宣传等服务,健全交易规则,形成土地承包经营权公平、公开、公正的交易环境。

完善纠纷调处机制。建立健全协商、调解、仲裁、诉讼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承包和流转纠纷解决制度。乡、村要及时处理土地承包和流转中出现的信访事件。“十二五”期间各县(市)全部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并加强专兼职仲裁员队伍建设,依法开展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仲裁,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一是对侵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实施专项治理,严格实行专项治理部门责任制,市减负办、纠风办进行调度和督导。二是开展农民负担专项考核和检查,农民负担考核以检查乡、村、基层学校帐表和走访农民群众为主,通过明查暗访,把农村政策落实、农民权益保护以及涉农收费等纳入考核和检查的范围,对发现的突出问题和重大问题进行通报。三是认真抓好突出问题的整改,开展农民负担综合治理。把农民信访反映和考核检查中发现问题较多的地区纳入农民负担综合治理。四是严肃查处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针对损害农民权益的突出问题和检查考核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进行督查,限时解决。五是实行农民负担责任追究。对涉及严重违反政策,侵害农民利益行为的问题,已经查实,对有关责任人员实行责任追究,并对损害农民权益,加重农民负担的问题普遍存在、性质严重问题以及造成恶劣影响的县(市、区)实行重点监督和一票否决。

严格农村财务资产管理。一是加强基础工作。抓好清产核资,做好产权界定工作。加强资产评估,积极为资产流转提供评估服务。开展集体资产产权登记工作,加强对产权的管理。二是加强农经干部和财会人员培训。加强对农经干部进行党在农村各项基本政策、有关法律法规和业务的培训,进行财务会计知识、农村土地承包知识和“一事一议”政策等内容的培训。三是加大典型经验推广力度。积极培育、树立资产财务管理先进典型,认真总结典型经验,发挥典型经验的示范带动作用,采取现场交流、经验学习等各种方式,推广一批先进典型。四是加强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保障工作落到实处。五是加大开展农村审计工作力度。贯彻落实农业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按照要求组织实施审计工作;总结审计工作经验,研究农村专项审计新思路;加强对征地补偿费的专项审计监督。六是建立健全“三资”委托代理和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机制。在“十二五”期间,村级全部实行“三资”委托代理并建立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机制。

【成县王磨镇农业特色产业十二五规划】推荐阅读:

王磨镇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07-05

甘肃省成县06-15

成县北山学校学生安全管理制度07-09

上一篇:血透室质量工作计划下一篇:预备10班学生评语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