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哲学思考

2024-09-15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哲学思考(精选9篇)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哲学思考 篇1

作者简介:王春(1989),男,江西南昌人,编审,从事当代中国政治与行政

体制改革研究。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哲学思考

王 春1 ,胡启南2

(1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871;21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南昌 330003)

摘 要:马克思哲学自然观是辩证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它内在要求人类实现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其唯物辩证法中涉及的本质和现象的范畴促使人类对自然环境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分析。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也向人们证实了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无所不在,要求人们坚持不断创新的精神,在新的时期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它关于物质世界辩证联系和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在唤起人们对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视时,时刻提醒人们对次要矛盾的兼顾和解决。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提供了哲学的指导依据。

一 引言出于各种经济发展的需求,现代技术由于轻率和不加思考地应用科学知识或技术设施,已经损坏了环境并降低了它的可居性。尽管自然界早已发出许多警告,但仍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破坏在深度及广度上日益迅速地加强,人们才开始去探寻一个平衡与自我更新的环境。在这一重要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今天人们解决环境危机、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提供了学理的指导和支持。

一 透过现象看本质: 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人类福利的重要性马克思认为,历史发展的前提既包括了个人的肉体组织、生理特征,受肉体组织所制约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包括了各种自然条件,如地质条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等等。“自然界是先在于人类本身的”,“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类本身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 1 ]。作为自然存在物,人类永远不可能摆脱对外部自然界的依赖关系。人类的各项活动都需要自然资本的支持,树木的光合作用、大气阻挡有害辐射的功能、水的循环等等无一不保障着人类生存的延续,维持着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些丰富的物质现象可以说明,人类与自然资本是相互依存,紧密相连的。可以说,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一方面是表现在自然界对于人类及其意识的优先性以及人的生存对自然界的本源依赖上。人类福利是由自然资本的物流、人流和信息流、制造业资本及人力资本结合在一起产生的,而自然资本对人类产生的福利是效率最高、消耗最少的。自然界表现出的以上种种丰富的物质现象说明了其本质的问题,即“自然资本的总的优越性对人类福利是至关重要的。零自然资本意味着零人类福利。因为总的来说用纯粹的‘非自然’资本来代替自然资本是不可行的。制造业资本和人力资本都需要依靠自然资本来构建”[ 2 ]。因此,保护、维持自然资本存量是至关重要的。人类依托地球上的自然资源繁衍至今,在这一过程中各类自然资本及生态系统服务数量和质量都在发生变化。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自然资本的索取开始变成掠夺。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以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为先导,人们更加变本加厉地开采地球资源,同时排放出大量的未经处理的废物,严重破坏了地球生态系统原始资本的质量,并威胁着原始资本的存量。人类无节制地耗用自然资源终究只会是自取灭亡。所以,人类在寻求发展的同时应该考虑到地球自然资本的存量,适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其能保持质与量的稳定,能够实现持续的存在以供给人类福利。

二 把握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性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人和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 1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正是处在这种相互联系的关系中并互相作用。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能源的消耗。而能源的消耗,不但关系到地球资

源总量减少的问题,更会引起环境的污染。为了满足人口和工业发展需求,人们在提供这些生产、生活资料的过程中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也就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加大。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描述为一条倒U型曲线:在经济发展初期,环境的破坏程度较低。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各种行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程度在加剧,环境不断恶化。当工业化程度达到高潮时,环境的污染程度也会随之到达峰值。之后,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将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付出巨大的代价用于环境治理,这时,环境问题就会得到相应的改善。正如资本主义国家所走过的“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所彰示的,为了经济增长所采取的漠视环境的策略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但从长期来看,环境问题因为累积所产生的质变到量变的过程必然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阻碍作用,而这时人们就必须花费更多的物力和财力进行环境治理,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的发展就必然会受到牵制。回首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这100多年来,由于少了系统完整地规划,人们在生产成本中不考虑废弃物所造成的“外部不经济性”,致使环境遭受污染。一个非常普遍的例子: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或只经过相当粗略的处理就排进江河中,使得在日后花费更多的投入来净化河道。这种废物的处理方式不仅从资金上考虑不经济,而且从生态体系的角度上看更是不明智和愚蠢的。同时,废物中的大量有害物质在生物圈中随着营养级的递增而不断富集,在污染环境的同时,也威胁着人类自身的健康。现在,对能源的利用问题也集中在这一点上,以目前关注较多的核能为例,在利用核能的时候,一旦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对人类遗传造成无法恢复的损伤。在1986年苏联境内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中,大量带有放射性的物质被释放到大气中,并蔓延至1 600千米以外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住在核电站附近的13.5万居民被迫撤离。在这次惨案中有80人当场死亡, 2 000人受伤致残,直接经济损失80亿卢布。瑞典东部沿海地区的核辐射剂量超过正常情况的100倍,而这些核辐射剂量可导致10年中10万居民患肺癌或骨癌而死亡。核辐射污染了水源,使苏联和欧洲国家的畜牧业遭到极大损失,乌克兰地区10%的小麦受到影响[ 3 ]。在今天,由于当年核泄漏事件产生的余波还在不断地发生,有专家预测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后果将延续100年。当人们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看待时,就会陷入一个不断恶化的状况,即人们自以为省去检测或处理有害物质的过程可以减少生产成本,但却忽视了这些废物对生存环境产生的负效应要以更大的倍数增加物力、人力的投入,对经济发展产生反作用。因此,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性要求我们在了解个别事物时要注意把握它同周围有关事物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把握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要特别注意避免只看到直接联系而忽视间接联系的片面观点。当U型模式已充分印证于当今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时,中国则要吸取经验,不应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应广泛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力求工业设计、制造以及管理的最优化。同时,通过对各种生活和消费过程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的实时监控和调节,以达到降低各种资源消耗的目的[ 4 ]。通过这些方法使这条曲线可以相对平缓,虽然在这些过程中会付出较高的代价,但从长远角度看,也是值得的,因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合理落实是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的。

三 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决定论,它认为,历史主体通过实践能够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的选择活动和能动性的发挥开辟广阔的领域,使人的实践活动日益合乎客观规律,更加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反之,如果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盲目夸大人的意识能动性,就只能在理论上陷入历史唯心主义,在实践中就会遭受挫败和失败,受到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 1 ]。自然界的先在性突出要求人类的一切生产实践活动都必须遵循自然界及其物质的固有规律。即便是进入实践领域中的自然及其物质,虽然打上人的能动性烙印,但是,不管人类以怎样的方式应对自然界,自然界仍然保持着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的固有属性,是不会失去其本身固有的本质规律性的。因此,人类的劳动实践不能随心所欲,而是受自然

界的客观规律制约的,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是在遵循自然界基本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的。违背客观规律,不仅不能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实现物质变换,反而会破坏生态系统,受到自然界的“报复”。“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5 ]。现实中,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使得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人只看到一种发展模式,即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模式,而这一模式只表现了人的方面,使得人类自我极大的膨胀,征服自然感日益加强。人类善良的本能与天性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商品经济下的明确信条:人是排他的神,取得支配权,享有主宰地球的权力。金钱成了衡量一切的准绳,不能用金钱衡量的东西便被贬为不重要。以金钱为基础的模式,排除了经济模式之外却又是人类生存最重要保证的因素。经济模式残酷无情地朝着对生命越来越多的剥削、丑化与抑制的方向去发展。人们看到了木材的价值,却忽视了树木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殊不知大片森林砍伐后环境恶化会对人类自身带来多大的灾难,殊不知自然资本的总的优越性对人类福利是至关重要的。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城市不断扩张,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原本是人们以期寻找到乐土的、几十年前还是荒凉、贫瘠的乡村地区也开始渐渐遭到人为破坏,如今,我们已很难再找到完全没有经过人工化的土地,现在的乡村差不多都已经被现代建筑所包围。农田被占,更多的土地被拿来充当增长人口及欲望的收容所。艰难恶劣的工业环境为了养活人口及膨胀的私欲,开始大量索取自然的资本并威胁着其原始的存量。于是近年来,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路面坍塌的事件发生了并还在增多,森林砍伐过量,过度放牧导致的水土流失,沙尘暴现象严重了,三废源源不断地排放,所有有人的地方都被笼罩于阴霾之下。在美国新泽西海岸的规划中,虽然植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对相关原则是熟知的,但这丝毫没有对建设起任何作用。他们在沙丘上建起了住宅,毁掉了草地,不加控制地抽取地下水,填平了海湾边岸。于是,在强烈风暴的冲击下, 2400幢房屋被摧毁,数人死亡,多人受伤[ 6 ]。对自然的不重视、对利益的贪婪加上无政府状态把新泽西海岸搞得一塌糊涂。正如恩格斯所讲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自然才会向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人在现实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必须摒弃传统的人统治、征服自然的观念,应该意识到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身,关注自然就是关注人类自身。如麦克哈格在其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中所说:“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不是一个为人类表演的舞台提供一个装饰性的背景,或者为了改善一下肮脏的城市,而是需要把自然作为生命的源泉,社会的环境、悔人的老师、神圣的场所来维护,尤其是需要不断地再发现自然界其本身的还未被我们掌握的规律,寻求根源。”

四 坚持发展的观点:审时度势,深化认识,为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制定新的政世界上纷繁复杂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永恒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点。整个世界包括我们的精神活动,没有人和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或消逝

[ 1 ]。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环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问题。我们认为,这一发展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1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程度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各个社会发展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只停留在一个相对狭窄的空间和阶段,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并不突出。但是,随着人类科学知识的丰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人们的每一步举措对自然来说都是影响深刻的,人类成为了不仅是思想上,更是真正地在行动和后果上对地球家园至关重要的因素。特别是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超越了以往,加之“人口大爆炸”时期的到来,人们开始对自然资源进行史无前例地疯狂攫取,其广度和深度都是大大超越以往的。这时,环境的生态承载力就受到了威胁,环境的严重破坏将其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推向了高潮。立足当今,在时空尺度上,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是愈演愈烈的。因此,当代人就不能再仅仅以前人的眼光、态度和方法对待这一问题,而应该审时度势,深入调查研究当今环境状况,结合经济发展情况对

其进行治理、改善,减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21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政策的制定人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无疑应该把人类利益作为发展的目标,但也应同时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把人们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人类的内在尺度和客观世界的外在尺度统一起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应只看到短期的经济效益,更应该看到长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既要照顾现在人们对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也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制定积极的政策保护环境,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唯有如此,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在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运用发展的观点,可持续发展强调了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认为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这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五 坚持正确的矛盾分析方法:抓住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在许多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里,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规定、制约着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也影响、反作用于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不是一成不变的,两者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抓主要矛盾时,对次要矛盾也不能忽视,并且还要注意到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相互转化,不失时机地转移工作重点。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顺利解决创造有利的条件。当然,我们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这就包含了环境问题。所以,我们不能一味以子孙需求而闲置资源停止发展,也不能一味追求眼前利益而破坏环境,而是需要一个统筹的思想,抓住核心问题,同时也要兼顾全面。

六 结语

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互相制约,一旦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就会出现灾难性的后果。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压力和贫穷的缘故,导致对经济增长的要求会普遍的更为迫切, GDP的增长率往往就变成了首要的考虑。在面对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同时,也就有一种特殊的挑战。因此,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来保护环境对于我们来说确实进退两难。然而,如美国前农业部长顾问莱斯 特·布朗所说:“人类面临的挑战,不只是减轻贫困,还要在此过程中建立起与地球自然相融洽的经济:一种生态经济,能够持续发展的经济。”[ 7 ]所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随着区域性环境危机的扩展和加剧,面临全球经济将被逐渐削弱的未来,人们应当对这些危机予以足够的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稳定与可持续发展。虽然在这之中难免会存在一个从形式到落实的漫长道路,但改革必然要继续。正如马克思所说:“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对我们来说,环境与发展关系的问题解决得好,社会和自然就可以达到和谐发展的状态;解决得不妥善,则会不可避免地走上发达国家的旧路,而且将长期地走下去,环境的恶劣最终将导致人类社会的 灭亡。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哲学思考 篇2

1 我国环保产业的特征

提到我国的环保产业的研究, 就要了解我国环境保护技术产业的特征, 它主要有四个主要特征:1.环境保护技术产业是一个外部性产业, 产业发展给产业外带来了有利的影响, 环境产业在创造一定的价值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2.环境保护技术产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 它讲究投入和产出的对应关系, 利用环境发展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3.环境保护产业是一个公益型产业, 尤其在环境基础设施和环境公共服务上表现更加突出。4.环境保护产业是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产物, 作为产业必须要以市场为基础, 但是环境保护的特殊性又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

2 我国经济产业的现状

早在1991年我国就颁布了环境保护的相关条例, 标识我国环境保护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促进环境保护产业转化和发展,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很多企业开始关注环境保护,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稳定, 潜力巨大。

3 我国发展环境保护技术产业的对策

目前政府和企业都看好环境保护技术产业, 政府要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 鼓励环保企业发展。政府要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将环保产业作为支柱, 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很多环保企业也看好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前景, 把投资产业纷纷转向了环保型产业, 在这些机遇前我们不能急于求成, 要采取积极稳妥的方式, 保证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 为此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3.1 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这就要求政府进行宏观调控, 积极增加对环保产业的投入, 强化企业激励机制, 发挥环保企业的创新能力, 用相关政策引发环境保护技术产业进行革新, 如市场准入、产品标准等。基于市场环境政策激励环境保护技术产业不断创新, 用相关的政策来推进环境保护技术创新。我国环保产业能否高速的发展, 取决于能否建立一整套的激励机制, 政府应利用财政政策和投资政策, 向环保产业发展。积极鼓励环保企业进行研发和创新。并引导环保产业向市场化管理方式发展。

3.2 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政府要严厉打击地方保护主义, 加大对环境保护技术的保护力度, 消除地方保护。建立公平竞争和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实现跨行业和所有制的联合, 增强企业竞争力。

3.3合理布局产业结构。从产业结构上寻找阻碍环境保护技术产业发展根源, 环境保护发展潜力很大, 但其发展受环境条件制约。如经济发达的国家, 环境保护技术产业需求比较旺盛, 具有一定的环保科技基础。目前环保产业的发展中心正在向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平衡方向发展。这是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重视的信息。

3.4按照现代化城市发展趋势, 做好生态规划, 建设生态城市, 是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 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城市发展竞争就是生态环境的竞争, 应该全面系统地进行城市生态化规划, 增加城市建设的科技含量。城市总体需要科学规划, 建设一个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 产业结构合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城市。根据城市发展和承载能力来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在城市发展规划中, 要用科学的观点来完成城市规划, 在城市规划中要考虑人口、资源、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 城市进行空间布局时, 功能分区进行建设, 都应该作为生态规划的重点内容。

3.5 产业的规划要面向未来, 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 及时调整产业结构, 特别在注意经济增长方式, 结合技术创新, 及时调整不合理布局, 改善资源浪费大, 污染严重的问题。同时要提倡适度消费, 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推动能源的再次利用。建立起“适度消费”的经济模式, 积极引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以节约资源消耗。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市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提高资源利用率, 加强企业结构调整, 加强污染防治, 减少环境污染。

4 环境保护产业市场的开拓

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 应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 遵循“谁污染, 谁治理”的原则, 有效的提高环境保护设施的运行效率。“谁污染, 谁治理”是将企业的污染转变为市场可利用的价值, 创造出一种治理污染的专营公司, 从而使环境保护设施的管理不再需要用户进行维护, 而是由专营的公司代理。政府要适当的扩大、规范市场, 做出更有力的政策支持, 如在环境政策保护方面做出广泛的政策支持, 要提高公共环境意识, 促进环境产品不断升级。

5 环境投入

如果环境保护法规是环境产业发展的动力, 那么环境投入是环境发展的物质动力。在发达国家环境产业中, 环境投入主要来源两个部分, 政府投入和企业投入。政府的环境投入对企业的发展起着示范作用, 使政府在环境保护中处于强有力位置, 促使企业对环境问题做出有效投入, 企业投入主要用于企业本身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必须承担自身的污染治理费用。

6 结语

环境技保护术产业属于新兴的产业, 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当下国际市场也给我国环境保护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引导我们如何去做, 利用我国的发展趋势激活环境保护技术产业的发展, 从而促使我国经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姚炎祥.中国高等环保人才现状分析[J].环境科学, 2008 (6) .

[2]中国国家环保总局.2000年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状况公告[J].中国环保产业, 2012 (1) .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哲学思考 篇3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关系协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发的严重,这是由于不少经济建设是以环境保护作为代价来进行交换的,因此环境保护同经济发展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想要进一步提升二者水平,就需要对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重视和关注,正确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而达到双赢的目的,确保二者能够协调共生。

一、循环经济已经成为确保环境与经济之间良好发展的关键

循环经济的诞生以及建设是建立在能源危机以及人类生存危机之后,是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反思的结果,因此循环经济不但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还是促进传统经济转型和落实的有效保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循环经济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建设方式,所以在推动循环经济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减量化、资源化以及再循环的实际原则,进一步确保经济和环境之间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共生。此外还需要注意的就是,循环经济自身就是经济收益与生态收益共生的生态经济体制,其不仅将清洁生产与废弃物利用进行了良好的结合,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源节约以及环境保护等,尽可能的将系统物质和能量进行充分利用,实现了低消耗、高发挥、低排放的目的,减少经济活动的开展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从本质上对环境和资源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因此也可以说循环经济是全新的绿色产业革命。首先,在提升资源有效利用的同时,来实现对资源的节约和充分利用。其次,要将废弃物的排放降到最低,保证其对环境的影响在可控范围内,进而达到环境与经济共生的目的。最后,要尽最大限度实现废弃的循环利用,减少对各种资源的浪费,从根本上对环境进行改善,进而建立起节约型社会,更好的推动社会各方面水平的提升。

二、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保证经济与环境之间协调共生的有效途径

1.新型工业化的实际涵义

这里所说的新型工业化就是始终以信息化作为基础对工业化发展进行推动,简单来说就是保证工业化发展可以朝着科技水平高、经济收益好、节能减排以及人力资源优势得以有效发挥的方向前进,进而为社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新型工业化的优势

通过和传统工业化比较分析后可知,新型工业化具备以下各个方面的优势,具体如下:

(1)将信息化作为依托,推动工业化快速发展

众所周知,希望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之后才进一步推动信息化实现的,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最近几年信息化发展水平才得到了显著提升,而我国现阶段工业化还在发展过程中,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就要将工业化与信息化进行有效结合,让二者之间进行相互促进,进而发挥相应的优势,实现生产方面的快速前进。同时好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以科技水平和创新力作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原动力,进而提升生产技术以及劳动人员自身的素质水平,进而使其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和市场份额。

(2)提升工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水平,进而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西方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以后,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以能源和环境作为代价来换取的,因此这种先发展而后治理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十分惨重的,治理起来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国在提升工业化水平过程中,特别强调了对环境的保护,也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公众、资源以及环境等方面的工作内容。而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是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的科技革命,有效的减少能源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等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进而有效提升国内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和能力。

(3)有效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在劳动力成本支出方面相对较低,因此在工业化进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实际国情,尽最大限度的处理好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型产业之间的关系,解决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矛盾关系,确保虚拟经济和实际经济之间的良好关系。而这样一来,还能够有效利用工业化优势来提高劳动生产水平和效率,不仅推动了劳动力就业的提升,还进一步促进了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

3.通过使用有效措施来达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共生的目的

实际上我国在各类资源方面都比较短缺,再加上我国长时间处在资源利用粗放的状态上,使得各项资源的利用率上还存在一定不足,而新型工业化建设道路明确要求尽可能的减少对环境污染,因此我国在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需要面临和解决更多的问题。因此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坚定不移的走可持续道路,将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作为我国发展的基本国策,提升对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发展节能、节水工业,构建起节约型社会,是我国今后建设和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还要加大资源储备水平,完善海洋开发和国土资源的整治,确保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建设,进而提升全体公众的环保意识,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结论

总而言之,想要让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协调共生,就一定要对其进行充分认知,然后以循环经济和新型工业化作为保障基础,进而推动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共生。

参考文献:

[1]郭志勇.新时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略述[J].科技与企业,2015(16):160-160.

[2]李坚.浅谈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中国化工贸易,2015(35):72-72.

[3]齐紫荆,王丹萍.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J].中外企业家,2015(6):232-232.

作者简介: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哲学思考 篇4

调研

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思考与调研2007-12-12 19:18:09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思考与调研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思考与调研(2)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思考与调研

一、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核心内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实质就是要为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营造这个良好环境的过程中,政府作为营造主体,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正确界定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将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劣。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对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它揭示了政府在社会经济中的基本

方向和基本作用,即回答了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问题。可以说,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决定政府职能的前提和依据。在目前开放和转型条件下,我国政府应具有哪些主要职能,取决于在开放和转型条件下社会经济会产生哪些主要问题,这是正确界定职能的前提。

(一)政府的基本职能

1、转型期秩序稀缺的一般规律,决定了供给秩序应成为政府重要的综合性职能要建立市场经济,必须首先打破传统的“伦理经济”观念,树立新的“法理经济”观念。这样就必然引起人们反抗市场的逻辑,市场的发展就需要一个“合法化”的过程。同时,向市场经济转轨不仅要求改变道德标准和价值观,而且涉及资源和权力的再分配。它可能为某些人提供发展机会,而剥夺了另一些人的传统特权,也可能造成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与现存的所有权、地位和权力不相配。这样就会引起社会冲突和政治斗争,引起经济生活的混乱。

而有混乱必缺少秩序。所以,在社会转型期,秩序的稀缺是一个一般规律。在我国,目前秩序的稀缺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不正当竞争严重,信用的缺乏等等,都是秩序稀缺的不同表现。在建立和维护秩序方面,政府应担负起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本身的强制力和再分配能力,使其自身在提供秩序的服务方面,能够实现规模效益,成为建立并维护与秩序有关的产权制度体系、市场法律体系和提供相应司法服务的最合适主体。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必须要受到有效的监督。为了实现秩序的优化,政府在秩序建设中必须倡导一种法治精神,遵循法治精神管理市场,与秩序相关的政策措施的贯彻和实施必须被纳入法制轨道,政府调控和规制市场的权力应当受到合理制约,相关管理行为必须得到有效监督,并承担法律责任。

2、在转型和开放条件下,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经济竞争,增强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应成

为各级政府的核心经济职能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并完善一套综合性的社会创新机制。就是指由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和组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以推动社会创新活动为目的的社会组织系统。它的基本功能是优化创新资源,协调社会的创新活动。因为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创新能力低,政府可在为企业创新构筑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和基础设施方面,通过政策、法规、计划、项目、采购、财政金融、服务等多种形式,影响、引导与干预创新活动的方向与效率。在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的现状下,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扶持更是必要的。二是大力培育产业竞争力,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促进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国内市场发育不完善、产业结构成长度低下、技术水平落后、资金匮乏,单靠市场力量难以实现产业竞争力的迅速提升。因此,政府应该继续制定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提出

明确的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规模标准、重点建设项目等,并以法律、法规等形式保证政策和规划的落实,建立和健全财政、税收、金融、外贸等与产业政策相配套的保障体系,推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三是要把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我国虽然人力资源丰富,但在现实层面上,仍表现为潜在资源,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仍存在许多问题。为此,一方面必须加快我国人才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把人才真正确立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创新用人机制,建设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选择机制、淘汰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大教育的投入,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提倡终生教育等。

3、在转型和开放条件下,社会风险会变大,所以,稳定职能应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社会职能在我国,目前所面临的社会风险主要有高失业率所导致的社会风险、企业困境所产生的社会风险、地区差距拉大产生的社会风险、贫富分化导致的社会风险。

针对各种类型的社会风险,政府一方面要加强对竞争的调控。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体系。最主要的,就是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加快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保险基金的收缴和管理,壮大保障规模和能力;改革社会保险管理体制,提高管理现代化水平。还要注重提高政府处置社会风险的能力,尽量减少风险给社会所带来的损失。

4、转型期可能会产生严重的腐败问题,所以应把预防腐败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政治职能腐败现象的产生与泛滥往往与社会转型有关。一系列的政治变化,使以往正常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秩序受到冲击与破坏,不仅使原来隐蔽的腐败现象显现出来,而且迅速地传播与蔓延。目前,中国正属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哲学思考 篇5

中国古代生产发展与环境问题的思考

环境问题已打破了地域疆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问题,而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环境问题已超越了自身的.领域而成为重大的国际政治经济问题.分析研究中国古代史上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其教训,有助于我们对环境问题认识和理解,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

作 者:周剑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罗塘高级中学,江苏,姜堰,225500刊 名:魅力中国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年,卷(期):2010“”(14)分类号:X45关键词: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哲学思考 篇6

研究社会发展问题,不能不重视广为关注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地分析一下,可以看出常常被习惯地排列在一起的这几个问题实际上并不属于同一个逻辑层次。其中,人口问题是社会领域——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包括社会主体和社会客体的统一的广义的社会领域之内的问题。而所谓环境,则是指人类社会所赖以存在的自然界,因而环境问题应是社会领域之外的问题。至于资源,却是指自然界中可以用来进行开发、以适合人类社会需要的那一部分,因而所谓资源问题应包括在环境问题当中。按照这样一种逻辑分析,我们便可以将这些问题相对区分开来,从社会发展理论的角度分别进行研究。

关于人口问题的研究涉及到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等方方面面,而社会发展理论对人口问题的关注点首先是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般说来,这一关系应该从两个方面去把握。一方面,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从根本上说,一定数量的人口的存在,是一切社会结构体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但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又决非人口越多越好。如马寅初先生所说:“如果对人口的增加不加以控制,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所以,只有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亦即保持适度人口,才能真正有利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发展的状况又制约着人口问题的解决。社会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结构体系的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文明的程度不同,对人口问题的解决方式也就会相应地不同。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总是要为人口问题的解决不断创造出新的有利条件,但这些条件又都是有限度的、具有相对意义的,对此应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在探讨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时,我们当然还必须注意到另一个相关问题,即人口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但是这一问题已经将我们带到了一个新的关系层次,即包括自然资源在内的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因为人口因素既然是属于社会领域之内的存在,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当然应归属于社会领域与自然领域这两大领域之间的关系。

从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角度看,这里也需要有两个方面的认识:一方面,自然环境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无疑具有一种根本的意义。人类社会是在自然界长期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是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和发展的。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不仅如此,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都必须借助于自然环境,包括蕴藏在这一环境中的各种资源。所以,自然环境作为一种基本条件,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整体过程;自然环境的状况,从根本上规定着人类的生活质量,以及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可能前景。而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又会对自然环境发生重大影响。人是能动的存在物,他并不是像动物一样只是被动地依赖自然,而是要“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即“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其中,物质生产活动便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第一个历史活动”。这种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其他各种实践活动如果进行得当,当然会作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基本方式而发挥其积极作用;但若违背了客观规律,或者只是为了一时之需而不顾后果,那就会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从而损害人类社会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根基。而也正是在这一方面,人口因素对自然环境有着特殊的影响:如果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超出了自然环境(包括各类资源)所能承载的合理范围,那就会从根本上给自然环境带来过于沉重的压力和负担,不论这种压力是通过日常生活直接表现出来还是通过对社会生产的压力而间接地表现出来,最终都会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

无论是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还是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是有着不同的情况的。如果说在以往的渔猎社会和农业社会阶段上,这些关系中还没有出现大的问题,那么自从进入工业社会阶段之后,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就日渐作为一个问题群突出出来。特别是二战以后,世界各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经济、技术发展以及整个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令人骄傲;但与此同时,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也成为全球最令人关注和担忧的问题之一。在人口方面,总体来看增长太快,或者说急剧膨胀。据统计,在20世纪下半叶,世界人口总数翻了一番多;1987年突破了50亿大关,1999年达到了60亿,目前还在以每年大约7500万人的速度继续增长。这样一种速度和数量,一方面对自然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也很不利于社会发展。如L.R.布朗和H.凯恩曾指出的,“世界很少面临过如

此明朗的紧急局势,其规模如日益增长的食物与人之间的不平衡一样明确。”而且,世界人口的分布极不均匀,特别是新增人口大部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这就更是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在资源和环境方面,问题则表现为由于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盲目开发和索取、各种工业加工手段和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以及废弃物的不适当处置而造成的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侵扰和生态平

衡的破坏,结果导致自然环境的各种污染和各类资源的耗竭,诸如气候变异、酸雨成灾、水质变坏、噪声升级、放射性物质扩散、自然灾害频发、森林和草地萎缩、土地荒漠化、能源匮乏、水资源短缺、金属矿产资源消耗剧增、动植物资源锐减等等。这些问题的发生,极大地损害了社会发展的根基,并且进一步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

面对人口、资源和环境方面出现的这些严重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主张。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我们应该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信心,而且这一信心不仅应建立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同时还应建立在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上。人类有能力处理好人口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但是又决不能盲目乐观,要充分意识到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的严重性,从而以科学的态度和对整个人类负责的精神认真研究和解决所发生的问题,积极探寻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以及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相协调的新路子。在这方面,已经越来越成为共识、并为越来越多的国家付诸实践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一种正确的和现实的选择。我们应进一步明确方向,更好地推动这一战略的实施。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哲学思考 篇7

环境会计是一门新兴的应用性学科, 它将会计学科内容和环境学科内容融合于一体, 通过运用会计学的基本方式方法, 对企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及由于生产经营活动导致的环境负债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道, 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社会效益。

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类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经济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然而, 最初的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掠夺和开采, 导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近几十年,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 保持经济的低碳可持续发展, 成为各个国家都很关心的问题。低碳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倡利用高效、清洁能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不再以资源、能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而是追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会计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1. 实现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环境会计的支持。

随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的显著降低, 全球经济整体增速放缓,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减少环境污染, 保持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各国务必要解决的问题。推行低碳经济是控制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避免全球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的必然手段。而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 它强调不能以牺牲后世子孙的生存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当前一时的经济利益。实现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环境会计的支持。环境会计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 从社会利益角度对企业的环境维护和开发进行合理的计量和报道, 有助于引导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 提高社会整体效益。环境会计关注企业的经营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迫使企业整合考虑企业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2. 实现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环境会计的支持。

所谓循环经济, 是指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和利用的基础上重构经济系统, 使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经济系统和谐的融为一体。循环经济它兼顾了清洁生产和资源的综合利用, 强调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及资源的循环利用, 以及在整个经济系统中不产生或只产生少量的废物, 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 减缓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之间的矛盾。循环经济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必要手段。而实施环境会计是推进循环经济在微观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会计核算自然资源的消耗、污染环境的成本, 关注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每一个环节。

3. 正确计算“绿色GDP”离不开环境会计的支持。

国内生产总值 (GDP)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通常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绿色GDP是指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价值与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后剩余的国内生产总值, 也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绿色GDP体现了经济增长和环境的密切联系, 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真实的经济增长水平。而这里要扣减的自然资源损耗价值与环境污染损失价值, 都可以通过环境会计的核算加以考量。环境会计正是通过对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收入、环境费用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道, 分析环境质量效益, 衡量经济增长活动的现实效果。

4. 调整产业结构低碳化发展离不开环境会计的支持。

发展低碳经济要求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而传统高碳能源, 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正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所以, 发展低碳经济必然要求使用核能、风能等无碳能源代替传统的高碳能源。这就要求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当然, 在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取代传统高碳能源的同时, 还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总量, 降低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 大力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这一切都离不开环境会计的有力支撑。环境会计采用定量的方法控制企业能源成本的发生, 引导企业获取环境保护效益、降低环境损害成本, 保证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5. 增强民众低碳环保意识离不开环境会计的支持。

会计本质上是一个向各有关部门和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各种有用信息的信息系统。在推行低碳经济、大力倡导环境保护的今天,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做出决策时都要考虑到经济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比如, 政府部门需要了解不同行业、甚至各个企业的碳排放指标;投资者关注企业的环境行为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债权人需要评估企业的环境行为对其偿债能力的影响, 借钱给企业是否存在信用风险;企业的内部管理者需要做出与环境相关的决策;消费者则关心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否安全可靠、其产品的“绿色化”程度。这些信息虽然决策重点各不相同, 甚至存在较大差异, 但是都可以从环境会计信息系统中找到答案。环境会计满足了信息使用人的决策需求, 推动了民众低碳环保意识的提高。

三、基于低碳经济背景发展环境会计的对策思考

1. 增加政府部门扶持力度。

政府是环境会计实施的保障方, 然而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环境会计体系, 没有将关于环境会计的制度、方式方法纳入工作规范。环境会计制度的缺失不利于环境会计信息的核算与披露, 不利于保护自然资源, 发展低碳经济。所以, 政府首先应大力推动环境会计体系的建立, 倡导环境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另外, 政府应加强环境法规的完善, 提高污染环境的违法成本。比如推行污染许可证制度, 并对违规排放污染物的行为征收高额罚款;增加涉及环境保护的税种, 并对带来高污染的消费品适当提高消费税税率;地方政府与辖区企业签订协议, 明确企业的环保责任及违规处罚方案。

2. 强化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及监督。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环境会计系统的最终环节, 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由于各个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各不相同, 企业可采取不同的方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企业, 可在现有财务报告框架内增设环境会计要素, 披露相关信息;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企业, 可编制单独的环境会计报表, 方便信息使用人做出决策。无论采用何种披露方式, 都应由政府或社会相关机构依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对企业出具的信息进行监督, 防止企业为获得私利而隐瞒污染环境事实, 误导信息使用人, 危害社会利益。同时, 还应推行由第三方机构对环境会计信息实施审计。由专业的审计机构对企业的环境报告书进行鉴定, 可以提高社会公众对于企业提供的环境会计信息公信力的认可。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和环境会计信息审计制度是保证环境会计实施的有效手段, 对于促进环境会计的发展、推广低碳经济的运行至关重要。

3. 推动绿色经营模式在企业内的实施。

绿色经营是指企业基于有利于消费者和社会公众身心健康的目的, 将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理念应用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从而获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达到企业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绿色经营模式和环境会计信息系统是相辅相成的。环境会计信息系统为企业推行绿色经营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 绿色经营模式又为环境会计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微观环境作保障。企业实施绿色经营模式, 重视污染物的控制、资源的循环利用, 这一切都离不开环境会计提供的环境收入、环境成本等信息, 进而必然会推动环境会计的普及与发展。

4. 树立全社会的低碳环保观念。

推动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环境会计的实施, 转变观念是根本。首先, 企业的生产经营者要转变经营思想。企业的经营者要率先树立低碳环保的观念, 在制定经济决策时注重对资源及环境的管理, 把环境因素作为获取竞争优势、提高利润的重要手段。同时,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把这一思想灌输给每一个员工, 使员工充分意识到保护环境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密不可分, 和自己的切身利益密不可分。其次, 培养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理念。通过媒体及各种教育教学手段树立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 使公众认识到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如果作为消费者, 大家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 都倾向于选择使用清洁能源、环保业绩好的企业的产品, 也必将迫使企业重视节约能源、重视环境保护, 积极设计和开发符合甚至优于环保标准的工艺和产品以提升企业形象。

总而言之, 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已成为我国当前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只有大力推行环境会计, 发展低碳经济, 才能维护生存环境的健康, 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状态。

摘要:本文分析了环境会计与低碳经济之间的关系, 明确了实施环境会计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并提出了低碳经济背景下进一步发展环境会计的对策。

关键词:环境会计,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卫稼.基于科学发展视角的环境会计研究[J].财会通讯 (综合下) , 2010, (5) .

[2]陈文君.低碳经济下江西产业转型的战略选择[J].价格月刊, 2010, (10) .

[3]邱玉莲, 余琪.低碳经济下对我国企业环境会计的思考[J].会计之友, 2012, (1) .

[4]姚素媛, 张杰.低碳经济背景下如何推进环境会计[J].市场论坛, 2011, (9) .

[5]Jones M.J..Accounting for the environment:Towards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for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J].Accounting Forum, 2010, (34) .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哲学思考 篇8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馆;信息资源;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250.7;G2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35

原哈佛大学图书馆馆长罗伯特,达恩顿本世纪初在《新时代下的图书馆》一文中曾指出:“我们周围的信息正急剧增长,信息技术改变的速度也让人眼花缭乱,如何在这种新形势下调整好我们自身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这段话与我国古语“审时度势”的意思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互联网与传统服务业深度融合,以及大数据与“互联网+”环境形成的背景下,作为传统的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如何依据自身特点“审时”已成为其下一步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

1.“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多样化变化特征

自易观国际集团于扬于2012年11月在易观第五届移动博览会上首次提出“互联网+”理念以来,“互联网+”一时间成为网络新兴热搜词。各个领域在这一发展环境下,纷纷研究制定自身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发展规划。在这一大趋势影响下,图书馆也积极寻求与“互联网+”的紧密联系,其服务内容和方式也由此发生了很多变化。

1.1读者阅读方式的多样化变革

“互联网+”环境下,借助iPad、手机等电子通讯设备获取信息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新渠道。2014年11月,在中国召开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表示,“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已拥有6.3亿网民,其中12亿手机用户,5亿微博、微信用户。”在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束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一系列数据也直观地体现出互联网和移动设备对读者阅读方式产生的巨大影响:2014年,通过网络在线阅读、PDA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等方式阅读的人正在迅猛增加,有58.1%的受访者使用过数字化阅读,人数接近六成,较2013年的50.1%上升了8.0个百分点,首次超过了纸质图书阅读率。低成本、易获取、内容多的优势决定了未来人们将越来越多地通过数字化媒介进行阅读。

1.2文献发行方式的多样化改变

传统图书馆馆藏组成中,纸质文献占比很重,传统的纸质媒介一直以来都处于出版行业的主导地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网络逐渐成为一种新的信息媒介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网络出版(以互联网为依托,进行图书的编辑、出版、销售)也日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认知取向、阅读习惯和消费结构。

数据显示,2014年,在新闻出版产业收入中,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收入占比17.1%,达到3387.7亿元,比2013年增加33.36%。其中,电子书(包含网络原创出版物)收入45亿元:不包含手机报的数字报纸收入10.5亿元:网络期刊收入14.3亿元:在线音乐和网络动漫分别收入52.4亿元和38亿元:微博收入33.2亿元:其中移动出版的包含手机彩铃、铃音、游戏等在内的各种出版物收入最高,达到784.9亿元。

在这一基础上,图书馆原来的馆藏模式发生变化,纸质书籍不再是馆藏的唯一或大部分组成结构,电子信息和网络数字资源逐渐在馆藏比重中占据地位。

1.3信息服务商的扩张与渗透

传统的图书馆等机构信息服务模式大部分采用人工咨询、电话热线等模式,而在互联网+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谷歌、雅虎、百度等各类搜索引擎当成获取信息服务的新渠道。据调查,2012年,在美国各个年龄段网民中,搜索引擎的使用者日均6000万,占网民总数的41%,比2011年增加55%。

从国内看,亚洲高校人流量最高的北大图书馆早在十年前(2005年)其到馆人数已经较20世纪90年代减少了超过百分之十,主要原因就是,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们已经习惯于借助各类搜索引擎轻松获取信息。在他们看来,论资料的齐全,单个图书馆无法媲美综合性互联网:论搜索的速度,图书馆更是望尘莫及。不论是找相关专题,还是找某一本书或某一位作者,数字化搜索拥有绝对的便利,因此互联网就是他们的“图书馆”。

2005年,美国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OCLC)对包括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印度在内的6个国家展开了一项调查。据调查回收的3300多份问卷显示,在查询信息的首选渠道上,八成以上被访者选择网络搜索引擎,仅一成被访者选择图书馆。这充分说明,在传统的信息环境下,随着信息服务商的扩张和渗透影响,图书馆用户的信息获取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无疑这一变化在互联网+环境下更加具有快速发展的趋势。

2.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变化

2.1信息资源数字化

2001年11月,“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获国务院批准正式立项。一时之间,各个图书馆尤其是高校图书馆对图书馆资源数字化的改造浪潮汹涌而至。在各项政策项目批准后,国家图书馆也开始采集重要的数字信息资源库和互联网信息,购买和引进中外文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学术学位论文等数据库,有重点地进行甲骨、拓片等馆藏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工作。据国家图书馆门户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国图拥有数字资源总量561.3TB,其中包括自建数字资源466.8TB、外购数据库资源71TB、网络导航和网络资源采集19.2TB。同时,国家图书馆通过卫星、互联网、移动终端、数字电视、光盘等多种方式,免费开放无版权数字资源,面向全球提供服务。其他图书馆在数字资源扩大和共享方面也纷纷跟进。

nlc202309040527

尽管我国的图书馆发展已经迈人数字化征程,但其建设工作的内容还比较单调,仅限于购置和提供数字资源服务。就目前而言,我国图书馆资源数字化仅作为一种趋势和手段体现在信息服务等方面,纸质书籍仍占据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较大比例,而在国外已有很多大学开始尝试建设无书图书馆。如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的工程学院图书馆,2000年就率先以电子文档取代了文字材料;2010年,德州大学(德克萨斯州大学)的科学和工程图书馆也以电脑、座位取代了传统的书架、书库。

从国外图书馆数字化全面覆盖的优秀经验来看,互联网+环境下的我国图书馆未来也可以实现更加快捷、准确的服务,读者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在任何时间、地点查找和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料。如,在网站上,图书馆会提供数字资源的检索服务。读者可自带移动电子阅读设备进行浏览。若浏览后准备借阅,直接点击“出借”按钮即可下载,离线后再慢慢阅读,若图书已经被借出,亦可申请预约。同时,图书馆提供电子阅读设备。每张图书馆卡可外借一件电子阅读设备,外借逾期会产生滞纳金。在信息资源上,大量文献资源的数字化,正在逐步形成具有规模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数字图书馆,同时这个庞大的资源体现可以推广到全世界,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文献资源的共享。

2.2采编业务外包化

外包是一种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并已经逐步引入国内图书馆中。近些年,随着业务外包的深入发展,国内图书馆已经更多的引入外包模式来促进图书馆的发展。在《高校图书馆业务外包模式探究》一文中,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图书与情报系的王可慧做了高校图书馆业务外包情况的相关分析:“我国高校图书馆的部分业务外包已经实现,但应用比较成熟和广泛的形式是采编业务外包”,如2014年,广州市19所高校图书馆中,有12所正在实行或试行采编业务外包,未实行采编业务外包的图书馆仅有7所:浙江省15所高校全部进行了图书馆的采编业务外包:四川省31所高校图书馆则不同程度地实行了编目业务外包,而没有外包编目业务的高校仅1所:湖南3l所高校图书馆中,26所高校开展了此项业务,其中,24所高校馆实行了图书与数据同时订购,2所高校馆实行书商派员进驻图书馆编目。

可以预见,在“互联网+”的未来发展环境下,图书馆外包范围的扩大,图书馆原来从事文献采编、流通、阅览等工作的图书馆员会面临分流转岗及职能转换。如未来的图书馆员向数据分析员、数据工程师及学科馆员等方向转换。

2.3信息获取自助化

人们喜欢自助,因为自助意味着更大的选择自由度,更高的效率。据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2005年的调查显示,六成读者在使用图书馆资源时更喜欢自助服务,而不愿意向图书管理员寻求帮助。顺应这一趋势,越来越多的图书馆不但提供图书自助借还机(ATM),也开始在馆舍、互联网环境下提供一定的自助服务。如2009年北京大学图书馆率先启动自助服务管理系统,将校园一卡通与图书馆管理相连接,为读者提供了包括异地查询书目、预约图书、自助打印复印、缴纳图书过期滞纳金等自助服务项目。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引进了上海阿法迪公司研发的自助服务系统,读者可在图书馆内任意一台自助机器上进行自助借还、查询和续借。

除自助借还、复印等常规项目外,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新的自助服务将会越来越多,如:借助微信这一社交新媒体,读者不受电脑和固定电话的束缚,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只需要绑定图书证,即可实现图书查询、续借和预约。图书馆亦可以利用API接口,自定义菜单键,设置自动回复,为读者提供24小时的咨询,读者也能随时获得有关讲座、通告、书目等最新的信息。如厦门大学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就提供了图书查询、讲座预告等服务,读者通过点击“预约”,即可成功预订讲座门票。

2.4服务功能多样化

传统图书馆信息服务主要是基于馆藏的文献信息的借、还及阅览等服务。现代图书馆则要求能够实现实体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有效结合,成为一个拥有信息服务、社会服务、教育服务等多种服务模式相结合的服务体系。为读者提供如展示、讲座、视听、餐饮等各项服务,成为读者生活学习的第三空间。这就要求许多图书馆都要在保证阅览空间面积的基础上,另外开辟娱乐空间、艺术展览空间及休闲餐饮空间。这些空间与阅览空间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的增加能够为读者提供相关的配套服务,使图书馆变得更为人性化,更具亲和力。如国家图书馆的新馆建筑复合了多种功能。该馆的文化展览、学术交流、教育培训、购物餐饮等服务功能区面积在总建筑面积中大幅扩展,图书馆已经由原来单一的藏书楼转变为集文化、休闲、娱乐、餐饮等多位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中心。

对图书馆作为服务组织的最佳诠释,来自《斯坦福大学SEQ2图书馆愿景:信息实验室》中的描述。SEQ2图书馆即该校新建的工程图书馆。在这份愿景中,斯坦福大学所设想的图书馆能提供的用户空间包括:(1)个人独享的小空间,特点是安静、舒适、不受打扰,具备良好的隔音效果,并提供无线网络接口,便于用户使用笔记本电脑,使学生可以在其中完成作业,使用其中的资源促进研究;(2)为团体提供的大空间,其中又分为小规模团体空间和稍大规模团体空间。稍大规模团体空间由小规模团体空间组合而成,从而满足需求;(3)活动演讲空间及饮食空间。“用户对食品、饮料服务的需求将逐渐增加。这类服务即使不能在图书馆空间内提供,至少可以在对用户来说最方便的外部空间提供。”

斯坦福大学最后以精辟的总结描绘了美好的未来:“这一设施的目的旨在通过提供馆藏资源和服务为用户提供一个便于信息发现、利用、创造和管理的环境。这一设施的具体表现形式将是一个图书馆,但却是图书馆这一术语中理念最先进、最高级的图书馆。”

可以预见在互联网+环境下,未来的图书馆,除了电子阅览室、学术讲座厅、学习研讨室,必将增加休闲吧、影像室等人性化区域。图书馆的空间功能将大大丰富。

3.结语

现代图书馆不但肩负传统的文献借阅、文献传递、信息咨询等服务,新兴的数字化、网络化资源数据的发展壮大也慢慢渗透到传统服务当中,并逐渐形成了新的发展模式。在互联网+环境下,行业和事物都不再以单独个体存在,所有事物都可以被连接并相互影响。图书馆通过改进一系列方式和服务手段,将其文献资源、数据资源、知识资源等进行整合开发已成为大势所趋。2013年4月,达恩顿亲自打造的美国数字公共图书馆(Digital Public Library ofAmerica,DPLA)上线。作为美国最大的线上文献资源平台,DPLA目前提供的资源超过1000万种之多,整合了美国1200多座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和其他资料中心的资源,其中包括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国家档案馆、史密森博物馆三家著名机构。达恩顿说,DPLA的目标不仅是将美国所有文化遗产集中到一起,免费提供给所有人,它还有雄心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教育平台。五年之内,DPLA将成长为“全球数字图书馆”。

在互联网+环境下,传统的图书馆还会吸引人们的眼光吗?在这一问题上,达恩顿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资源数字化虽不可抗拒,但纸质书籍仍有其存在价值。他在接受《哈佛公报》采访时就曾表示纸质书在很长时间内不会被取代,而将与电子书籍等资源共同发展。而拥有传统纸质书籍的图书馆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谋求新的发展,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并调整服务模式无疑是其未来发展必须思考的方向。如达恩顿对传统纸质书籍持有信心并积极怀抱不可抗拒的数字化浪潮,或许便是新形势下图书馆如何进一步发展的最佳答案。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哲学思考 篇9

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剧,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本文从《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所显示的问题出发,结合环境污染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相互关系和处理方案等内容, 分析环境污染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辨证观。我们要以自然辨证法为基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按照辨证唯物主义矛盾的统一性与对立性的思想正确对待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从而实现环境与发展的和谐统一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污染 自然辩证法 可持续发展

1.引言

2013年是我国首次依据新空气质量标准来监测大气质量。根据去年发布的《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我国城市空气质量距离新空气质量标准要求差距甚远。

公报显示,2013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等74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标的仅占4.1%;超标城市比例高达95.9%;京津冀和珠三角区域所有城市均未达标。同时,水环境状况也不容乐观。根据公报,2013年,十大流域中,包括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在内的7大流域有河段出现重度污染。公报对2013年的土壤污染情况没有涉及,但是透露,耕地质量问题凸显,区域性退化问题较为严重,农村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公报透露,2012年12月1日至9日,中东部地区集中发生了严重的灰霾污染过程,造成74城市发生271天次的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其中重度污染160天次,严重污染111天次。

公报同时对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和西南诸河等十大流域的国控断面中分别进行了评价。其中,长江流域等7大流域有河段出现重度污染。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峻,解决环境问题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2.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消费所需要的自然 资源的供应基地。

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于自然因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破坏。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污染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

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3]。具体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旅游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3.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恩格斯早在百年前就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物质文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但同时,地球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可避免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1]。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坏境的综合概念。她是一种立足于环境和自然资源而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

4.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思考[2]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作为矛盾的双方, 它们既体现着相互之间的同一性, 又有着对立性。即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是相互依存的, 可持续发展要尊重自然的主体地位, 按照客观规律, 不超越环境容量的最大限度去发展;反之, 二者则向着对立面发展;超过一定限度去发展经济必然导致环境的恶化,呈现出不平衡、不协调的发展。

4.1环境污染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立性

环境污染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的斗争性与对立性是绝对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立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发展是建立在人类利用环境、改造环境的基础上的,人类的活动必然会影响到环境, 因此, 要保护环境必然对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就是对自然的一种破坏;

(2)科技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发展要依赖不断的科技创新, 而技术本身只是人在自然之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工具, 技术的发展应该只体现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如果人在利用技术的过程中, 过于注重财富的增减, 不去顾及环境的承载力和负荷力, 那么, 环境问题必定会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出现;

(3)经济基础与环境之间的矛盾[8]。当前社会, 环境与发展之间呈现的主要矛盾就是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一方面, 如果片面以追求高额利润作为发展的唯一动机,忽视环境负荷和环境保护的问题, 不考虑长远的问题,这必将导致环境的恶化。另一方面, 很多地方政府将“发展”简单地还原为经济增长,国家片面追求GDP的高速增长必然会严重地破坏环境。4.2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同一性

人类的发展要与环境相适应, 就必须认识环境, 尊重其主体地位,服从于环境,如此环境与发展才能比较协调而延续下去。人与自然是有序结合、有机协调、协同进化的。人类作为环境的主体, 在发展的同时, 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规律, 实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只有尊重自然规律和自然价值, 才能使环境满足自身的需要, 要使环境适合人的生存发展,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保护环境,才能真正促进环境与发展的和谐[9]。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方面,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必须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 正确地依赖科技创新并有利于环境保护。这就是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性。5.环境保护的个人建议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社会发展史也告诉我们,人的命运是与自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保护环境即保护人类,拯救地球即拯救人类。保护环境可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环境保护的建议。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已初步建立起环境保护部门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管理体系以及相应的环境监测、监理、统计、科研、宣传、教育体系,环境保护已经从末端治理转变到源头控制。

(2)加强教育,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我国环境保护的开展,环境保护法律的执行需要全国的共同参与与支持。因此,要充分发挥舆论的宣传、监督作用,广泛普及和宣传环境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切实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促进全社会形成自觉爱护环境、遵守环境法律法规的良好风尚。特别是要加强环境保护执法人员的教育,以提高环保执法水平。

(3)强化法律手段,切实落实环境保护我国虽然已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进一步强化法律手段,修订与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不相符合的法律、法规,努力填补环境法领域的空白。

我们作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要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不随手乱扔垃圾,垃圾分类处理;打扫清洁家居时减少使用化学清洁剂或杀虫剂;用柠檬及炭等消除异味,代替化学空气清新剂;食具不大油腻时用暖水清洗,减少使用洗洁精;室内外多种植物可使周围阴凉,减少开风扇、冷气。作为一名化工学院的研究生,避免不了要做实验,在做实验过程中更要注意保护环境:反应物添加量在能达到要求的前提下使用最少的量,废液不能随意倒掉,要倒进专用的废液瓶中,反应产物中如果含有毒物质,要经过处理才能倒进废液瓶,经常对实验室进行通风。6.结论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而人出现的同时也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我们的任务就是在对立中求统一, 在矛盾中求发展。人类要实施可持续发展, 离不开人与自然现实的、具体的、历

上一篇:警察工作经验总结下一篇:科技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