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演讲稿

2024-07-29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演讲稿(精选9篇)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演讲稿 篇1

谈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文成县环境保护局

施倩影)

(省内图片对比,经济发展了,环境恶化了,传统的发展模式是先发展后治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以往人们谈到环境保护时总是把它与经济发展和促进对立起来,认为环境保护只会加重经济发展的负担,特别是当经济面临困境的时候,人们往往首先考虑的是牺牲环境利益甚至环境安全来保证经济稳定和经济安全。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开始显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目前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此同时,随着温饱水平的解决,人民期待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环境保护长期效益与经济发展现实效益似乎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是这样的吗?

我县始终将环境保护摆在工作的首要位置。

这些年来,我县以国家生态县创建为抓手,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响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攻坚战、持久战。在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方面出重拳:一是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改善生态环境。2010年开展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作,2011年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2012年全面开展建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2013年开展全县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2014年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二是全面加强环境监管,严控高能耗高污染工业企业。做到新上建设项目不放松环保要求,承接产业转移不降低环保门槛,严把企业准入环保审核关,提高招商引资环评门槛,近几年,先后拒绝100多家不宜在水源地落户的企业投资项目,总投资达100多亿元,对重污染源始终更是坚持发现一个取缔一个。三是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态公共服务,完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建成和尚垟垃圾无害化填埋场,所有乡镇建成压缩式生活垃圾中转站,全面推进截污纳管、城乡生活污水处理等工程,相继建成城东和黄坦2座污水处理厂,配备无动力和微动力污水处理等。四是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增强生态文明理念,广泛开展“6.5”世界环境日、“浙江生态日”等活动,大力倡导生态伦理观,进一步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责任意识,推行低碳生活方式。

另辟蹊径发展生态经济。提升生态旅游,围绕浙南最佳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目标,坚持旅游主导发展,推动乡村休闲旅游;拓展生态农业,形成以“贡茶、杨梅、高山蔬菜”为核心的区域公用品牌,推动传统农业向效益农业和休闲农业转型;推进生态工业,重点培育巨屿和百丈漈两个工业基地,全力打造生态产业链,围绕品种质量、节能降耗、生态环境等重点,大力应用智能、低碳、绿色技术工艺,引进大院名校创新载体——浙江大学文成技术转移中心。

成果如何?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十二五”期间,我县人均绿地面积、森林覆盖率、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主要污染物排放全面转优。(其中,全县森林覆盖率70.4%;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3.08平方米;地表水飞云江干流水质和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大气环境质量稳定在国家二级标准以上,珊溪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以及部分农村地区达到二级标准;县城区域噪声平均值54.3分贝;COD排放强度为3.85千克/万元,S02排放强度为0.4千克/万元;)全县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

生态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全县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综合实力继续提升,三大产业健康发展。201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5亿元,同比增长7.5%,农业产值增长7.7%,达到7.5亿元。(需要找一个专业数据报告表)生态旅游收入全面提升。2014年全年实现接待游客42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3.25亿元,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达45%。(14年数据再核实)。

群众幸福指数提升。基本实现垃圾统一收集、污水有序排放、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让人民群众充满了希冀,绿色GDP的概念愈发被人们熟知,公众生态满意度达97.64%。(由PPT图片展现春夏秋冬美景春赏樱花,秋品红枫,)

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县吸引外来投资、推动转型升级发展的最大优势和引擎。在生态效应带动下,有力撬动了我县休闲旅游、养生养老、国学禅修、文化体育等产业发展。

由此可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不可调和,保护好环境,能优化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发展。环保不是经济发展的绊脚石,而是发展的助推器。关键要重视好,协调好、平衡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在更好地保护环境中促进经济不断发展,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目的,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有、生态美丽有机统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只要我们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举,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开展,就一定能够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共赢互利。

人类只有地球这一个家园,我们也只有一个山水文成,我们愿与各单位、各部门合作,共同推动文成生态文明建设。希望大家继续为文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事业提出宝贵建议,为我们的绿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演讲稿 篇2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能给后代人生产生活造成危害的发展形势。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需要, 指满足人类生存需要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 将生存需要放在第一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 指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 通过人类行为干预及各种综合活动, 有意控制发展规模, 进而对资源发掘的限制, 实现永续利用长期发展的目标。无限制的发展, 也就不能持续。生态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经济持续发展能够为生态持续发展创造条件。随着环境破坏以及重大污染问题的出现, 通过行政手段实施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人们越来越认同的共识。现在世界普遍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复杂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就是在人类深刻认识这些突出问题基础上提出的。它充分论述了人类源于自然与自然界密不可分, 只有融于自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的掠夺, 生态的恶化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问题之一。从生态学原理上来说,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达到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和谐共生, 持续发展。核心要求就是降低消耗, 尽可能少的投入, 实现最大化的产出。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使自然界内部各种因素相互协调, 物质能量的科学转化率达到最佳, 用以满足人们较高的生活需求。与此同时, 也要求人类消费过程中, 最大限度地减少大自然和环境的负荷, 使人类与环境找到持续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发挥效益功能的最大化。

二、环境功能和环境问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生态和自然环境密不可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影响着资源开发和环境的利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与周围环境的接触融合日益紧密, 可以说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也是人类开发利用的主要对象。环境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有:一是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各种物质基础和自然生态条件及自然资源。环境可以提供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一切原料, 也能保证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营养供给。人类从自然地理环境中发掘各种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 利用耕地资源生产粮食蔬菜等, 利用森林牧场生产木材和畜产品等, 使人类形成了许多生产经营等活动。所以环境资源的雄厚与匮乏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经济活动的效益、规模和速度。当人类掠取资源的速度超过环境支付的水平时, 便产生了入不抵出, 就难以维持继续发展了。二是消费和吸收人类活动产品, 必然会有不能被消耗掉的东西流入环境, 成为污染环境的废物。当这些废弃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的消化吸收能力的时候, 就会导致环境质量的整体下降。三是环境能够为人类生活提供美好的精神享受。环境除了给人类提供能量, 供给物质基础以外, 还能很大程度上带给人们精神的愉悦。清爽的空气, 优美的环境, 不但使人们心情愉快、精神放松, 更能够提高人体素质, 增强机体活力, 提高整个人类生活水平。所以说环境影响举足轻重, 保护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从现实情况来看, 过度开采、过度排放、过度消耗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往往表现在越是经济发展环境问题越是更加严重。环境问题虽然有诸多表现, 但概括起来有两个主要类型。第一, 原生环境问题即第一环境问题, 是由大自然变化原始形成的, 人类因素难以参与或很少参与。这一类环境问题是经过较长时间自然界内力作用蓄积引发的, 主要是受自然力的操纵, 人为因素难以控制, 致使人类社会蒙受一定的损失甚至于灾难。包括地震、台风等。面对这些问题, 我们要摸清规律, 提前预警, 因势利导, 防灾减灾。第二, 次生环境问题即由于人类有目的的活动而引起周围环境发生劣变引起的环境问题。原因是人类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 不合理发掘资源所引起的环境破坏和工业发展所排放的环境污染等问题。首先, 环境破坏又可以说是生态破坏。其次, 环境污染对人类生活和其他物种的繁衍造成危害影响。

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要处理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当代人与后代人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首先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坚决防止牺牲环境代价换取经济效益的做法。我们的发展不能只是重视经济发展, 将环境保护分割开来甚至于对立起来。这种发展应是全面的可持续的协调发展, 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等等。1972年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专门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已经成为人类环境保护工作面向全世界的庄严宣告, 对于指导全人类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事实上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污染问题, 还包括生态资源恢复创造等问题。要把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协调污染与保护、生产与消费、经济与环境、发展与消耗之间的关系, 从根本上解决环境生态问题。当代人都能自觉投身到环保事业中去, 直接决定着生态环境自然和谐目标的能否建立;假如公众都不能自觉投入, 主动进行保护, 就很难实现对后代利益的关注, 就必然造成当代人吃子孙饭的恶果, 就会使我们的环境和生态步入恶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548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篇3

在我国多年的经济发展中,养成了一种过度依赖资源的发展模式,在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由于不注重环境保护,使得一些城市和地区出现了环境破坏的问题,不但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城市和地区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要想实现社会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就要对环境保护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结合经济发展需要,正确分析环境破坏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影响及危害,有效解决环境问题,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环境破坏对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虽只有世界的4%,耗用的钢铁、煤炭、水泥却分别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0%、31%和40%。环境破坏的负面影响已经在经济、社会中表现了出来。

第一,环境破坏增加了社会经济发展成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适可而止,如果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需求,不但会加重环境负担,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等问题。从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来看,环境破坏问题相对突出,为了弥补环境破坏所造成的损失,国家和地方政府不得不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进行环境保护,客观上增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本。不但没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同时还危害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增长。因此,环境破坏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成本造成的影响比较显著,直接推高了社会经济发展成本。

第二,环境破坏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有序增长。环境破坏以后,原有的社会经济增长方式无以为继,过度依赖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无法再继续实行。某些以资源开发为主的城市和地区由于来不及转型,在经济增速上无法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有些城市和地区甚至陷入了短期的停滞。从这一点来看,环境破坏使原有的社会经济增长模式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不但无法满足经济增速需求,同时也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健康发展。同时,环境破坏以后,为了改善生存环境,各级政府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对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因此,环境破坏直接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有序增长。

第三,环境破坏对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随着空气、水源污染越来越严重,城市及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正受到越来越严峻的考验,如何对环境进行全面保护,尽快提高生存环境质量,成为了城市及农村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从最近几年北上广等大型城市来看,雾霾成为了一种天气新常态,对城市上空的空气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不但危害了城市居民健康,也对城市形象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为了达到空气的有效治理,政府部门将不得不选择增加环保投入。

环境破坏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环境破坏的原因很多,地方政府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首先就是地方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发展模式,导致了环境破坏问题的产生。在目前地方经济增长中,许多城市都选择了立足现有自然资源,依靠深层次开发现有自然资源获得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一发展模式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如果开发得较好,可以实现地方经济的快速健康增长。而许多地方在开发利用完自然资源之后,都缺乏对环境的保护,导致了自然环境遭到了恶意开发,不但不利于持续增长,还对环境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使得一些区域的大气、水源受到了严重污染。因此,地方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发展模式,是导致环境破坏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其次,地方缺乏科学合理的发展手段,导致了环境问题恶化。地方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策略的时候,往往只注重经济增长率,对环境保护关注得不多,客观上导致了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产生。虽然这些产业对地方经济贡献较大,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可能成为困扰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地方政府过度关注经济增长率,可能导致环境问题长期得不到关注,最终使环境问题恶化,使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中投入更多的资金。由此可见,地方政府缺乏科学合理的发展手段,使得环境问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客观上使得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手段,是解决地方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

最后,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是导致环境问题久拖不决的关键。在目前环境保护中,有些地方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对一些高污染和高能耗的产业难以做出关停并转的决定,使得地方经济在增长过程中,伴随着严重的污染。经过了解发现,目前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中,往往存在地方保护主义问题,既反映出了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增长的迫切心情,也反映出了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的无奈。因此,地方政府如果不下决心破除地方保护主义,环境问题将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地方经济也会在短暂的快速增长之后,陷入环境恶化的怪圈中,最后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环境保护。

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应对策略分析

基于环境破坏造成的严重影响,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不但要对环境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围绕可持续发展目标。

首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就是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以及现有经济增长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既符合我国国情,同时也是解决当前环境问题和提高地方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措施。从地方经济发展来看,循环经济不但可以改变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还能使地方经济实现循环可持续发展,极大地提高社会经济的活力,使社会经济在增长模式上获得有力的支持。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解决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和经济增长方式问题的必要手段,对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大力发展绿色科技,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其次,除了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之外,要想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大力发展绿色科技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科技实质上是指能够促进人类长远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人与自然共存共生的科学技术。“绿色科技”亦称高科技的“绿色化”,就是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潜力,开发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和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科技产品和技术。之所以要发展绿色科技,其主要原因是依靠现有的技术手段难以实现对环境的保护,也无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只有对现有技术手段升级,并探索出一条新的技术发展道路,才能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中找到平衡点,使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大力加强法制建设也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现在我国有关环保法规40多部,但赋予环保部门的权力有限,仅仅具有罚款权。具有较强处罚作用的停产治理、限期治理等权力均要由当地政府批准。

鉴于环境保护的实际难度,在环境保护过程中,赋予环保部门更多的权力,并建立权威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是强化环境保护效果和提升环境保护质量的关键。为此,我国立法机关应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大力加强法制建设,明确环保部门的职责,为环境保护部门提供更多的支持,使各项环境保护措施落实到位,进而形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有效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良好的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要想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应彻底地解决环境被破坏问题,使环境问题不再成为困扰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因素。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具体应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绿色科技和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入手,确保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获得有力的支持,保证我国的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得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优化发展环境演讲稿 篇4

通过对演讲稿语言的推究可以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增强语言的感染力。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演讲稿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演讲稿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化发展环境演讲稿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优化发展环境演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观众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平凡中,守护家园》。

家,是什么?家是温馨的港湾,是幸福的摇篮,是情感的寄托,是真情的融汇,是风雨中的驿站,更是事业中的灯盏。我们需要一个这样的家,两当是我们所有两当公民的家园,这个家园的好坏也是我们每一个平平凡凡两当人的责任。

平凡中,我们一样奉献。是的,我们是太阳底下最平凡的人,我们用自己的汗水支持着两当的建设与发展。在田间地头,我们是农民,用锄头书写生命的过程,沉甸甸的麦穗、红彤彤的辣椒、饱满的老玉米是我们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城市,我们用我们的勤劳、勇敢、朴实,诠释着普通市民的意义。一条条整洁的路,一座座干净的家,一簇簇美丽的花中,都是我们守护的成果。我们生态园林的家园,山清水秀的环境,正是源于我们每一个两当人良好习惯的养成,源于我们每一个两当人对环境的热爱。

鲁讯先生说过当打开窗子时,有清新的空气涌进屋来,同时进来的还有苍蝇,灰尘及臭气。如今的两当,楼宇展新姿,故道满园春,老街弹新韵,广香景致新。两当,因建设而美丽,因建设而文明,因建设而和谐。而优化发展环境,既要塑造城市的外在美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 更要塑造城市的内在美市民的整体文明素质。我们要讲文明、树新风,守护美丽家园、构建和谐家园,创建天蓝地绿水碧人和的双佳环境,用我们的实际行动为我们的家园添上一分光彩。

谁不希望头顶的天空湛蓝如镜,谁不希望脚下的大地绿草如茵,谁不希望身边的河水清澈明净,谁不希望眼前的阳光灿烂如金。当前,我们两当正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期。优化发展环境,就是抢抓历史机遇。人人都是发展环境,事事都是发展环境。我们每个人要从自己做起,从每件小事做起,我们要把建设一个好的发展环境当成自己分内的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作为一名宣传工作者,我们要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为塑造诚信两当,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舆论导向,加强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塑造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尚,是塑造两当形象,优化发展环境的思想基础。我们都是这个社会普通的一份子,也许我们不能驰骋疆场,轰轰烈烈,但我们可以立足本岗,兢兢业业。有一首歌中唱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国就是家,家就是国,只有国的繁荣富强,才有家的幸福安康。我们的两当也就是我们的大家,只有城市的进步,才有我们小家的幸福。也许我们只是一粒微不足道的石子,但我们手牵手就能铺筑平坦的大道;也许我们只是一块毫不起眼的砖头,但我们肩并肩就能构建牢固的大厦,也许我们很平凡,但我们相信,无数平凡的奉献必将铸就不平凡的明天!慷慨陈词岂能尽如人意,尽责尽力但求无愧我心,好的发展环境,只有在你、我、他共同的努力中才会形成。

开放的两当,欢迎着四方的宾朋;发展的两当,呼唤着环境的优化。展望加快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两当的蓝图,闪现文化两当,和谐两当,生态两当,富庶两当的宏图。两当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美丽靠大家。朋友们,让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立足本职,扎实工作,用智慧、用爱心、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把我们共同的家园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美好!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优化发展环境演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优化发展环境,做好本职工作》。

当今中国社会,市场经济风起云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热潮方兴未艾,中部武汉“8+1”城市圈快速融合,值此全球金融风暴过后经济发展战略重要转折时期,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优化发展环境,塑造良好形象”的号角在荆江大地上吹响了,“一切为了发展,一切服务发展”的动员令在全市上下发出了。作为在荆州读完大学、刚刚进入渔政部门从业的当代青年,感悟荆州发展,感受荆州环境,我深深感受到了一股浓郁的发展气息在荆州大地芬芳四溢。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自古就是长江中游地区经济文化中心,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培育出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演绎出无数感天动地的人间奇迹,这座古老而又充满现代活力的滨江城市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对她的未来发展前景充满景仰,充满期待,充满信心。环境是什么?环境是温馨生活的港湾, 环境是干事创业的摇篮,环境是政通人和的载体。环境好与差,关联你我他,良好的环境需要我们共同去创造。对此,我有三点感悟与大家分享。

一是优化发展环境,必需要有好的政策来引导。20xx年,全球经济经历了“二战”以来最大的金融风暴,中国则以“四万亿”财政

投资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力挽狂澜。在此背景条件下,全国各地都在为“改善环境.发展经济”而努力。荆州地处内陆,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优势,就必须有含金量高、吸引力强的政策作支撑。改善环境需要大众参与,优化环境需要政府主导。政策不优,环境难优;政策不活,经济难活。好政策具有“洼地效应”,能使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汇流聚集,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好政策具有“连锁效应”,能使受益者同时成为宣传者,收到“一花引来满园春”的效果;好政策具有“亲和效应”,能使市民安居乐业,客商安心生产,各行各业良性互动,形成强大的民心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开拓更大的空间。

二是优化发展环境,必需要有好的服务来保障。政策是有底线的,而服务的提高是无限的。服务质量的优劣,是投资者对经济环境的最直接的感受。在服务环境的优化上,我们要强化“服务是第一投资环境”的理念,把服务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对待企业要多一些扶持,少一些卡压,多讲怎么办,不讲不能办,切实把服务窗口前移,触角延伸,满腔热情地为企业和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我们要毫不动摇地推行“阳光工程”,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切实增强行政管理的透明度,不断扩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努力打造工作高效、运转协调、办事透明的政务环境,着力营造全民“亲商、爱商、富商”的浓厚氛围。

优化发展环境,必需要有好的市民素质作支撑。著名作家流沙河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过:“要了解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坐几分钟的公交车即可。”简单的话语,道出了事物的真谛,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细微之处,彰显一个城市的形象。有时候,一个电话、一声问候、一张笑脸、一次谦让,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往往会反映出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精神风貌。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人都是发展环境,事事都是发展环境。我们都是这个社会普通的一份子,也许我们不能驰骋疆场,轰轰烈烈,但我们可以立足本职,兢兢业业。也许我们只是一粒微不足道的石子,但我们手牵手就能铺筑平坦的大道;也许我们只是一块毫不起眼的砖头,但我们肩并肩就能构筑牢固的大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渔政部门的一个“新兵”,我决心向老同志学习,向优秀的传统美德学习,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常怀责任之心,常修勤廉之德,常思贪欲之害,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把得住小节,抵得住诱惑,在任何时候都谨记三句话:政治上跟党走,经济上莫伸手,生活上不出丑,立足本职有作为,扑下身子做贡献,率先垂范做一个上下左右、男女老少都喜欢的好市民。

朋友们,巍巍荆堤已经擂响了奋进的战鼓,滚滚长江正在谱写华丽的乐章;古老的荆州,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开放的荆州,笑迎普天下商贾和宾朋。荆州是我家,发展靠大家。朋友们,使命在肩,责任所系,让我们携起手来,用文明礼让的.言行,让交流展示和谐风采;用甜美温馨的笑语,让生活充满阳光;用尽职尽责的工作,让共同的家园更加美丽;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再续荆州古城的辉煌!

谢谢大家!

优化发展环境演讲稿 篇3

同志们:

春节上班第一天,召开全市优化发展环境动员大会,充分说明这项工作的重要及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决心。今年是我市提出抓优化发展环境工作的第6个年头,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优化环境作为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有始无终的工作来抓,全市上下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实践最有说服力,五年来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招商引资、项目推进成效显著,各项改革深入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连续第四次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排行榜,被列为江苏长江以北县级唯一达到中等水平的城市。五年来的实践,为我们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启示:一是必须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把为民、务实、清廉作为优化发展环境、转变机关作风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必须坚持领导带头,切实把优化环境摆到突出位置,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抓好优化发展环境。三是必须坚持把整改贯穿优化环境的始终,用整改的实际成果取信于基层、取信于企业、取信于社会。四是必须坚持以优化环境为重要抓手,大力促进各项工作的改革创新,着力提高机关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效能。五是必须坚持把人民群众评议监督作为强大动力,以人民满意作为衡量优化环境的根本标准。六是必须坚持抓好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优化环境的长效机制。这些经验,在今后优化发展环境的实践中,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刚才,光文同志就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工作作了总结部署,云峰同志宣读了关于表彰XX年度优化发展环境工作先进集体和“十佳服务新事”的决定,陈平同志宣读了《关于授予“兴化市荣誉市民”称号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开展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工作的意见》,会上,还通报了有关案件,几个部门和企业的负责人分别作了发言。最后,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进一步深化认识,坚定不移地把优化发展环境工作向纵深推进

不断推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既是推动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检验各镇、各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又是促进党政机关各级干部改进作风的重要抓手。经过连续几年全力优化发展环境,我市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形象逐步提升,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经济越发展,对环境的要求就越高。我们不能满足现有的成绩,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发展环

境的现状与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相比,与周边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与基层群众及客商和企业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决不能自我满足或评价过高,全市上下必须从立足大跨越、谋求大发展的战略高度,切实增强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演讲稿 篇5

——朱红梅

各位评委,同志们:

大家上(下)午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转作风 优环境 促发展》

我们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机关是为人民办事的机关。对于我们来说,作风就是形象,作风就是力量,作风就是保障。

梁启超先生说得好:干部强则事业成,干部弱则事业败。干部作风和发展环境好,没有资金可以引入资金,没有人才可以汇聚人才,没有优势可以创造优势;干部作风和发展环境不好,有资金、有人才也会流失,有优势也会丧失,有机遇也会错失。

清人魏源在他的《默觚下》里有这么一句话:“十履而一跣,则跣者耻;十跣而一履,则履者耻。”就是说,十个人穿着鞋而一个人光着脚,那么光着脚的人就会感到羞耻;十个人光着脚而一个人穿着鞋,那么穿着鞋的人就会感到羞耻。这是人们普遍存在的趋同耻异的心理,同时也说明大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在机关里,要想真正转变工作作风,也要形成这种趋同耻异的心理,“趋”的是勤政自勉,一心为民;“耻”的是贪图享乐,拖拉推

诿。

我们开展的“转变作风、优化环境”工作,就是要使人民群众了解我们的一个信念,即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永保党的先进性的信念。转变机关工作作风不是绣花枕头、表面文章,而是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转变机关工作作风也不是亭台轩榭、天上楼阁,而是用一件一件的小事,一点一滴的行动去履行我们的职责。

当前,我们县的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转变作风,优化环境,促进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因此,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努力做到常修从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排非分之想,常思贪欲之害,努力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优化我们的生活环境。做转变作风的排头兵,做优化环境的领航员,做走在前列的突击队。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群众服好务,做出榜样。

也许,我们的年龄有大小,职务分高低,但不管是谁,只要讲实话、干实事、求实效,想群众之所虑,急群众之所难、谋群众之所求,就一定能以正压邪,移风易俗,我们的作风建设就一定能够干出成效,我们的党就一定能够永保青春,我们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一定能够前进、前进、再前进。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演讲稿 篇6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用心做事》。

很荣幸参加今天“优化发展环境,塑造良好形象”的演讲比赛。说到发展环境,我认为不外乎有两种环境,一种是政治环境,一种是社会环境。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主要从立足社会环境,塑造个人良好形象方面浅谈一

下我的看法。

要把我们武都建设成为陇上江南的一颗名珠,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把我们武都打造成**经济的一艘航母,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投资环境。近两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武都社会正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百业兴旺的局面。经济腾飞、万业祥和正是科学发展观在武都各个行业的真实写照。一个团结、奋进、和谐的新武都如雨后春笋般地崛起。热爱武都、建设武都的公民队伍恰似波涛翻滚的江水不断壮大,以不可遏止的气势感化着民众,鼓舞着广大市民。

“11.17事件”发生以后,外界给予我们(来源:好范文http:///)武都不好的评价,说什么穷武都野市民,这是对武都社会环境多么不公正的评价。武都穷那是历史,市民野那是胡说八道。你看公交车上给老奶奶让座的小学生,给怀抱婴儿的妇女让座的年轻帅哥,随手将地上的塑料袋捡起投进垃圾箱中的务工者,等等现象足以证明我们武都市民的良好素质。南腔北调的外地人充满大街小巷,在武都的商海中角逐,不正是看上了武都良好的社会环境。

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作为教育局机关的一名干事员,始终注重自己的形象,牢牢把握教育局传统的优良作风和高效的办事效率。教育局是教育系统的领头燕,头燕高飞,才能一日冲天,方向正确才能速达目标。严谨做事、认真工作、注重形象才能谱写教育华章。一句亲切的问候,一杯淡淡的清茶,一句平和的解释,就能给家长一个永久的记忆、就能给老师一种温馨的感觉,就能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我们是教育界的一面镜子。当一位家长,或者一位老师。来局里办事情,踏进的第一步就是不干净的地板,走进办公室,面对的就是满是灰尘的办公桌,他们作何感想。已经不言而喻了!优美的环境人人都爱,优美的环境需要我们共同来创造,需要我们一起来爱护。抽完的烟头,举手之劳就能丢进烟灰缸里。用完的纸巾,很优雅的就能丢进垃圾筒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当我们基层学校的老师不管是刮风下雨,一路颠簸、一路辛苦来局里报表时,虽然在工作上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我们不要给予大声的指责,而是要心平气和的给予解释和说明。接下来的工作一定会做的更好。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给下面学校留一个不好印象。就像一道伤疤一样,在好的医生也不能抹去那个印迹。

因此,我们要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进步。不断的自我反省,做到三省吾身。只有用心去想,用心去做,就会有好的方法,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没有办不好的事。

我们以后的目标和工作的态度就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浅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篇7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古语说, “郡县治, 天下安”。可见自古以来, 统治者对县一级的发展都给予了高度重视。现阶段, 我国县域内人口总数达9.3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1%, 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0.5%。因此, 做好县域经济, 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数县域经济的产业层次较低, 产业结构单一, 链条短, 工业项目高耗能、高污染严重。很多县域经济的产业吸纳的是大城市淘汰的落后产业, 存在“两高两低”现象, 即“高能耗、高污染、生产效益低、科技含量低”。在产业链上, 很多县域经济的产业处于国民经济的初级链条上, 成为大城市、大企业的原料基地或粗加工基地, 自主开发产品能力不足。一些地方政府只重视GDP或财政收入的增长, 采取了掠夺性开发, 环境破坏严重。一些地方存在县强民不富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构建和可持续性发展。例如, 西部某县2005年财政收入19.8亿 (矿藏丰富) , 而全县贫困人口占1/3, 达12万, 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 环境也遭到较大破坏。

2县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方面, 地市级以上城市对县域经济存在一定的“空吸”现象。例如:环京津贫困带就是比较典型的“空吸”现象。京津的“空吸”现象导致环绕北京和天津出现大面积贫困带, 约有3798个贫困村、32个贫困县、272.6万贫困人口。现在, 北京81%的用水、天津93%的用水都来自河北。由于不断提高水源保护标准, 加大对这一地区资源开发和工农业生产的限制, 因而不可避免地制约了河北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金融上,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 县级金融机构信贷管理审批权一律上收到地市分行甚至省分行, 县级行已成为上级行的“存款部”和“蓄水池”。一方面, 中等城市以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断得到银行部门的资金支持, 发展较好;另一方面, 县级城镇以下的小型企业, 无论是国有、集体还是私营企业, 在取得银行信贷资金支持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种限制, 流动资金不足, 导致县域经济发展滞后。

在地市级政府投资上, 为集中资金办大事, 往往实施“四重”战略, 即将绝大部分资金投入到“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上, 而多数县域地区往往得不到这种关照导致经济发展上的营养不良。在人才方面, 由于城市环境、发展空间、工资水平等原因, 县级城市很难吸引人才, 就连自己苦心培养的人才有很多也飞到了大中城市, 人才流失严重。

另一方面, 政府官员政绩考核和监督体制不健全。一些县级政府政绩观出现偏差, 执政效率不高。而一些县级政府片面理解政绩, 以增长代替发展;追逐眼前政绩, 以急功近利损害长远利益;制造面子政绩, 以追名逐利导致劳民伤财;甚至有一些官员贪污腐败、弄虚作假, 贻误一方发展。出现这些情况与一些官员的自身素质有很大关系, 但是很主要的一条是政府官员政绩考核和监督体制不健全。

3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路

县域经济是否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 不仅仅是GDP的多少, 而是着眼长远, 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 做到科学、协调和可持续性发展。

3.1改革行政体制, 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一是要稳步推行省管县行政体制改革, 提高县域经济的活力。行政管理扁平化是国际大趋势, 少层级、大幅度结构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施的行政管理模式。国外机构对世界上191个国家和地区的初步统计显示, 地方行政层次为二级、三级的国家和地区分别为60个、68个, 二者合计约占67%, 四级及以上的只有21个国家, 占11%。而我国行政体制大多数为中央、省、市、县、乡镇五级。与市管县体制相比, 省直管县体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使地级城市与县级城市处于平等竞争地位, 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县域经济的发展活力。

二是改革政府及官员政绩考评体制, 建立可持续性发展考核机制, 减少政府在发展中的短期利益导向和行为。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必须有一整套新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 让GDP考核走下“神坛”。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推进, 政府考评指标应更多地侧重经济质量结构指标、节能环保指标、社会民生指标, 反映经济发展是否符合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绿色发展、让百姓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等要求, 才能科学评价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县域经济是一种与中低收入家庭、与农民最结合最为紧密的基础性经济, 更应在政府及官员政绩考评体制中率先改革。具体方法是应在进一步完善GDP核算方法的基础上加进其他反映和衡量社会经济福利水平的指标。现在中央倡导的绿色GDP就是在GDP的基础上, 减去对社会福利有负作用的项目, 如污染、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破坏、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GDP指标的“绿色化”是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它最大的一个改变就是把评价标准从抽象的数字GDP, 转化成了老百姓能切身感受得到的“幸福指数”。

3.2寻找和创造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 以规模优势实现节能减排, 实现县域经济做大做强

一是寻找自身的比较优势, 从中筛选出可做大、做强的项目, 培育重点、支柱性产业。比如:河北省迁安市, 地域内多为山区, 在1986年以前是唐山地区比较贫困的县域。为振兴地方经济, 当地充分利用铁矿、石灰石等矿产资源的优势, 开始了工业振兴。工业经济从1986年开始起步,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先后与首钢、唐钢等国内500强企业和美国、英国等18个国家和地区知名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 形成了以精品钢铁产业为主导, 电线电缆、医药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工业体系。2008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95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0331元。

二是通过拓宽产品深加工链条和科技含量等方式, 强化比较优势。在这方面, 唐山南堡开发区 (县级区域) 表现较有突出, 有一定的代表性。该区80年代之前, 只有南堡新生盐场一家企业, 是一片盐碱荒滩。经过多年建设, 立足本地盐碱资源优势, 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思路, 着力构筑循环开发的产业体系, 逐步走出一条具有南堡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路子, 成为唐山市生产力布局向沿海推进的战略支撑点之一。一是努力延长产业链, 建成了30万吨烧碱和30万吨PVC项目, 并利用这两个厂生产中产生的副产品——氯气, 引进了总投资20亿元的天赫钛业项目, 生产四氯化钛、海绵钛等钛系列产品以及有机硅等产业, 初步建成了一条“盐——碱——烧碱——PVC——四氯化钛——海绵钛——有机硅”的循环产业链。二是抓好生产过程的循环开发。对碱厂产生的粉煤灰废料, 建设了粉煤灰砖厂;针对化纤公司生产排放的废气, 投资6000万元建设硫酸生产项目, 既减少空气污染, 又使废气得到利用。三是抓好配套资源的循环利用。针对南堡地区地下水资源比较紧张的状况, 引进荷兰政府贷款, 投资1.2亿元建设了唐山沿海地区第一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8万吨。

三是创造比较优势, 创造发展机遇, 实现跨越发展。比如:唐山市丰南区 (1994年由县改县级市, 2002年由县级市改为区) 在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中就创造了比较优势。丰南既没有铁矿, 也没有做陶瓷的原料, 可他们抓住机

办刊宗旨

深入研究、预测、报道科教创新发展现状以及改革热点、焦点;广泛探讨、交流科教工作中的优点;多方位、多层次介绍科教创新的前沿性内容;有效传播我国科教工作中的新理论、新方法;合理构建我国科研教育学术交流平台。

本刊为《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

为更好的提升本刊的信息技术全面性, 我刊现面向各级科技与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科教领域管理人员、科技教育人员、各类院校的广大师生征集优秀稿件。

投稿须知

1.稿件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数据真实、逻辑严谨、文字准确、语句通顺。

2.文章以2200~2700字为宜;文章标题字数在20字以内;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 (按引用的先后顺序列于文末) 等要素齐全。

3.计量单位以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为准;统计学符号须按国家标准《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规定书写;标点符号使用准确;表格设计合理, 推荐使用三线表;图片清晰, 注明图题图号。

4.投稿请使用word格式并注明作者姓名、联系电话、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编、电子邮箱。5.本刊编辑部有权对所投稿件进行修改。

6.本刊已被相关电子期刊等网络媒体所收录, 本刊发表的文章将在网络媒体上全文发布。7.严禁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 否则一切后果由作者本人负责。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办刊宗旨及投稿须知

遇, 从无到有, 硬是将这两个产业做大、做强。其中国丰钢铁集团、瑞丰钢铁集团和惠达陶瓷集团都成为我国五百强企业, 年产值都在150亿元左右。2008年丰南区完成工业产值9 6 9.3亿元。

3.3建立工业园区, 发挥规模效益和提高节能减排效果

工业园区可以发挥较好的规模效应, 能起到产业聚集、降低成本、节能减排、增强科技水平等作用。县域经济要充分利用工业园区的优势, 结合自身的产业特点, 积极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产业园区, 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优质发展。

县域经济工业园区必须重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产业集群能培育出有利于某产业发展的众多有利条件, 但是由于县域经济的区域载体面积有限, 经济总量有限, 因此在工业园区建设上必须走精兵之路。一是准确定位促集聚。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园区规划建设的要求, 结合各地实际, 编制工业产业园区发展规划, 择优确定重点产业。二是强化特色促集聚。特色是园区的生命力, 要依据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 按照“适度集中, 形成规模, 体现特色”的要求, 把特色工业园区当作产业集聚的突破口, 形成特色明显、功能完备、有机链接的产业园区空间布局。三是筑巢引凤促集聚。要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 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上来, 把园区自身作为市场主体和运作载体, 吸引各类资金参与园区建设;开发、储备一批投资者进区后即可开工的成熟地块和标准厂房, 随时满足入区项目的需要, 同时做好园区绿化、亮化等工作, 改善园区的整体形象。

参考文献

[1]许经勇.发展县域经济的理性思考[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3.

[2]徐小佶, 韦信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区域竞争力研究丛书.县域经济论丛[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3.

[3]张旭.创建高绩效政府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8, 6.

[4]范迪军.县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证[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7, 1.

浅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篇8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因素;可持续发展;改变;意识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保护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做好综合的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们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概念。

一、环境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不断的恶化,资源、环境、人口等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日益尖锐,出现了很多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甚至人类生存的问题。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阻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深入研究环境变化的特征、分析环境问题并合理的处理环境与人类经济之间的关系。

二、环境的现状

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环境在不断的变化,就现在环境现在笔者简单阐述如下。

第一,空气的污染

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排放的二氧化碳加剧了人类生存环境,据统计,空气污染物到2009年2月为止,已知约有100多种。有自然因素(如森林火灾、火山爆发等)和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生活燃煤、汽车尾气、核爆炸等)两种,且以后者为主,尤其是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所造成的。主要过程由污染源排放、大气传播、人与物受害这三个环节所构成。影响大气污染范围和强度的因素有污染物的性质(物理的和化学的),污染源的性质(源强、源高、源内温度、排气速率等),气象条件(风向、风速、温度层结等),地表性质(地形起伏、粗糙度、地面覆盖物等)。防治方法很多,根本途径是改革生产工艺,综合利用,将污染物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另外,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减少居民稠密区的污染;在高污染区,限制交通流量;选择合适厂址,设计恰当烟囱高度,减少地面污染 ;在最不利气象条件下,采取措施,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

2014年底全球的二氧化碳量达到了4百多亿吨,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工业革命以来更是加重了二氧化碳的排出,现在的空气污染不容忽视。

第二,森林的锐减

城市工业化以来,森林植被严重破坏,现在每天都有大量的植被被破坏消失,其中黄土高原就是一个例子,人们生存的森林在不断减少,生活环境在不断地恶化。

第三,耕地减少

现在政府都在宣传退耕还林,随着森林的逐渐被破坏,根据联合国粮食组织统计,现在全球每年都有将近两千多万公顷的农田被沙化,丙企业又一百多个国家都处在饥饿状态,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主动的爱护自然植被。

第四,酸雨自然灾害

工业脚步的加快,导致了酸雨的大量增加,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三、可持续发展实质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

如果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那么这种发展迟早要出现问题,这也是发达国家用实际行动证实的。一种发展不能依靠破坏生态为代价 。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环境危机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承认技术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认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不论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就现在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我们的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不能依靠牺牲环境来换得经济的发展,因为,如果牺牲环境发展经济,对后来的经济发展不但没有利,更会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环境与人和谐相处,我们必须努力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

因此,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并要了解环境的问题所在,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经济发展与环境割裂开来,更不能把它们放在对立面中。发展应该是全面的,不能仅限于经济。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或为人类环境保护工作的转折点,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污染问题。从全球来看生态环境破坏此环境污染更严重。冲破了就环境的狭隘观点,把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更好的协调好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当代人之间是否公平分配好环境保护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人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综上所述,要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保护好环境。

总之,人与自然两者是不可孤立存在的,任何一方的发展与生存都依赖于另一方,人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需求,需要准守自然规律的同时,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只有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了,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闫茹茹 杨璐 张权 浅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自然环境》2014.12.

[2]张明敏 王红丽 浅谈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环境》2013.12.

[3]李红 李玲玉 张丽 浅析环境保护与发展《科技研究》2013.07.

作者简介: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演讲稿 篇9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自古就有,从最早原始社会因乱采、乱捕、破坏人类聚居地局部的生物资源从而导致的生活资源缺乏甚至饥荒;到农业为主的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人口聚居区的居民或手工业者抛弃生活垃圾曾出现的污染;再到工业革命之后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大规模的环境污染与各种公害事件的出现,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造成的资源的稀缺与枯竭,照成的局部区域的生态失衡现象;在到最后的当前世界的范围大难防范的威海中的全球环境危机,都反映着不同时期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

随着人类的发展,环境与人类之间的紧张关系表现的越来越严重,两者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强烈。人类总是迟钝的,任何事物只有严重危及到他们的安危,以至于让他们感到恐慌,他们才能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正应为如此,环境问题被人们真正当一个问题予以讨论,重视的则是从工业革命后机械化大生产对于环境严重破坏和污染之后才出现的,自工业革命之后的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才是我们平时观念里典型的环境问题,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环境问题。对于它的产生,我们可以从经济根源、宗教根源、哲学根源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经济根源:

应为人类的生产行为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负外部性而环境作为一种共有资源也存在着非排他性,使得环境问题的产生变成了一种必然。

所谓负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或企业的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使之支付了额外的成本费用,但后者又无法获得相应补偿的现象。例如:工厂在生产中所排放的污染物就是一种负外部性。它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包括政府治理污染的花费,自然资源的减少,以及污染物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

而环境作为一种共有法人资源存在的非排他性则更是加重了生产行为的负外部性的严厉程度。共有资源是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的物品,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和人们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导致共有资源的枯竭。

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就是我们个人不需要对自己对于利用环境资源所产生的负外部性买单,而在造成的这一部分危害则会平摊在政府,社会,甚至其他完全与利用这部分环境资源不相关的人身上。用一句比较有趣和话来形容这就是,“光上车、不买票”。马克思说:资本家为了百分百的利润就不惜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润不惜上绞刑架,而正是由于环境这种共有资源的对于个人的低风险性,则贪图便宜的资本家蜂拥而至,则环境资源被过度使用也在意料之中。

宗教根源:

西方的基督教对环境问题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传统基督教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解释是:惟有人是按上帝的形象造的;上帝造人是要人在地上行使统治万物的权利。根据这些教义,传统基督教认为,只要为了人的利益,征服和掠夺自然是天经地义的。

《旧约全书·创世记》的第1章第28节说,“上帝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

《创世记》的第9章说,“神就赐福给挪亚和他的儿子,对他们说,你们要生养众多,遍满了地。凡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都必惊恐,惧怕你们,连地上一切的昆虫并海里一切的鱼都交付你们的手。凡活着的动物都可以作你们的食物。”

正式在这样一种对于人类的超然与自然地地位的强调,使得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对于环境利用不可能自发的去寻找一个适当的限度,完全是一种支配一切的世界统治者的姿态去面对环境,所以人们从心理上不会对自然有所敬畏,夹杂着利用环境资源蕴藏的巨大的利益的诱惑,也就不可能有着对于这种行为可能照成的后果的考量,从这一点看出现现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一种必然。哲学根源:

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是我们时代精神的反映。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西方世界“主客二分”的哲学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开“主客二分”思想之先河,近代的伽利略、培根和笛卡尔,特别是笛卡尔,对“主客二分”式的机械论哲学的最终确立和占据统治地位,做出了最有成效的努力。

在著名的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中,他在精神和肉体之间划出了一道截然分明的界限,他“以外科手术般的精细态度,从物质本性中剔除精神的每一丝痕迹,留下一片由惰性的物质碎片杂乱堆积而成的、没有生命的疆域。”

主客二分的哲学模式对于确立人的主体性和科技的发展,的确发挥了进步的历史意义。但是它忽视了大自然的整体性和价值尊严,它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界盲目的肆无忌惮的征服和改造。对于以人类的纯粹的理性去征服改变世界妄想,使得人们盲目的相信通过运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创造去改变就可以克服一切的困难,以至于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之时,人们还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存在的必然性,还妄想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完善最终可以克服自然的反作用。小结: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大体感知到当代社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如果用一个模式来总结环境问题的产生来说,我想用佛家的一个因果关系理论来解释,环境问题这是一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问题。对于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问题,不是通常意义做了“好事就会有福报,进天堂,做了恶事就会入地狱”的简单的单线因果关系,这是被世俗庸俗化了的佛教哲学。原始佛教上的善恶报应之便是一个复杂的关系网,使得人们难以正确选择其中的多样化的利益关系。

以环境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某做山上有着一片稀疏的树林,但也有一定数量的树木可以被人利用,现在你和你的朋友来到这片山上,你们有两种选择,善的方向是你们可以在这座山上广泛种植花草树木,这样做的结果是山林变得郁郁葱葱,鸟语花香变成一片人间天堂这算是你们善行的善报;还有一种选择是砍伐山上所有的树木,这片山头的生态从此被破坏,变成寸草不生的荒原,这就是你们恶行的恶报。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们会选择善行还是恶性?

相信大多数人一定选择的是善行。现在我们继续看看这个问题,你要种植花草树木把这片荒地变成人间天堂可能需要花费很大的财力物力,以及漫长的的时间,而当你的不断地付出,快要或者已经要得到福报的时候,你已近死去了,虽然你的行为时造成的福报可是这种福报并不是落在你的身上,而如果你砍伐所有的树木,把这些变卖,你有了一笔不小的财富,然后你离开了这片山林,去其他的地方,可能你拿着这笔钱做生意发了一大笔财,虽然还是会有这片山林变成荒原从此被完全破坏的恶报存在,可这样的恶报与你个人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可能会落在其它人身上。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们是会选择辛辛苦苦一场,到头来却为他人做的嫁衣裳的善行呢,还是选择虽然会让其他人受到危害而自己却走向完美生活的恶性呢?

善恶行为与报应之间的不对等,造就了这样选择的纠结,似乎没有一种选择是绝对正确的。的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学上,则是以完全理性人作为他们建立学说的主体,所谓的理性人就是寻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人,按照他们学说的选择则是选择作恶行而自己得福报,而把恶报转嫁给他人的身上。在这样的学说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环境问题的产生,对于环境的污染破坏是不可避免的。二.环境法的产生与效用

我们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面对这样不可避免的环境问题,我们要如何解决,如何消除这些负外部性对我们带来的损害?我们都知道,目前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都是建构在一些列法治原则下运行的,那么人们在解决棘手问题的时候,第一想到的还是走法律途径。于是乎环境法则由此产生,这也是历史发展上的必然。

环境法产生问题的辨析:

对于环境法的产生,不少人认为这是近代社会人与自然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激化不可调和的产物。但是,其实这样的提法有所不妥。

首先,古代社会人们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远较现在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来的更加激烈。许多人只是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对环境的污染看作是二者矛盾的表现,其实,自然对人类近乎“残忍的”反作用也是这对矛盾的重要表现啊!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近代以前,人类改造自然、应对自然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在与自然的相处中总是处于绝对的劣势,一个灾害发生,动辄数万人的生命丧失,而我们却没有一点抵抗的能力,而现在虽然面对环境的反作用,至少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范,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是现在大还是以前大呢? 可以说,人类与自然的矛盾自古有之,且古胜于今,现在的矛盾相对于以前来说是减轻了的。

既然环境法或许不像多数人所说的那样——是近代社会人与自然矛盾激化的产物,那么,它到底是源于什么而产生? 依我浅薄的见解,它还是是人与人的矛盾的产物!

我们可以顺着以下的思路展开:

人类为什么要制定环境法?是因为要保护环境。为什么要保护环境?因为不保护,环境会恶化。环境恶化又有什么后果?环境一旦恶化,人类自身将受到致命的打击。而使得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又是谁?是人类自身。

仔细分析从以上的因果关系链,可以看出,制定环境法是因为人类自身的原因,而环境法由人类制定出来以后,又是规范谁的行为呢?毫无疑问,还是在规范人的行为。所以简单地说,从环境法产生的原因、环境法的制定者、环境法产生后规制的对象、环境法实施后的受益者等诸方面来谈,这些统统只和人类自身有关!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法律思想,法律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换言之,法律是由于人与人的矛盾而产生的。环境法的产生的确源于一对矛盾,但是这对矛盾与其说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倒不如说是人与人的矛盾更恰当!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那么大家到底在争些什么?我觉得是一种利益,用法律语言来说,是一种权利,即人类对自然所享有的权利。

人类从自然中获取资源满足自己的需求,就是在行使这种权利。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时候,当然人口也比较少,无论自然与人类的矛盾又多么尖锐,人类的这种权利都可以得到相应的满足,其实这个时候人类只是行使了可行使权利中的一小部分。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多,人类行使这类权利的能力增强了,诸多人行使权利时,矛盾就产生了:你行使了这些权利,就很有可能侵犯了我的权利,比如你有权在这块草地上放羊,以前我可以去别的地方;现在人口膨胀,资源没有增加,甚至还减少了,我去哪里放羊?单独个体之间、各个群体之间,对环境利用权力的争夺使大家迫切需要一种行为规范来指导大家合理、公平地行使这种权利,使大家在行使权利时不侵犯他人的权利,于是,大家在一起制定了各种规范,我们给这类规范性文件的总和一个气势恢宏的名字——环境法!

马克思诉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虽然这单一的决定论存在着一定可商榷的空间,但是在更大程度上还是存在一定的普世性的。我们现在的环境法的立法观念与其运行模式,是建立在资产阶级发展模式之上的,还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创造的市场经济制度而维持的,虽然对于其奢望能调和当下所存在的环境问题,但是现在似乎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我敢妄加断言,这样的环境法的调整,不可能取得任何的实质性的效果,更本没法妥善解决我们现在所面对的环境的威胁。

道理很简单,你想维护现有的制度,但是又想极力消除这种制度的副产品,这是没有任何可能性的。这就如何朱元璋想肃清吏治,但贪官越杀越多的道理一样。

环境问题中的超稳定结构:

上次听了王加卫老师对于中国传统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剖析,感触良多。于是在整理这个报告的时候呢,不自觉的与那超稳定结构的那套概念去套这个论题,居然找到了一定的契合点。

按照超稳定结构的说法,对于我们的社会生活,又三个方面的组成,经济基础、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放在环境法问题上,经济制度自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制度;而意识形态方面则是以自由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三大资本主义思潮所建立的,对于广泛自由和纯粹理性的鼓吹;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又是以法治为核心,强调私法自制的权利本位论,和民主制度。是的这三者联系起来的,则是作为掌握了当代社会话语权的企业或资本家们。他们渴望建立无线的私有制,与广泛的自由,从而决定了资本主义指导下的市场经济的特性,从而影响意识形态的形成,当资本家们掌握了政治权利之后,又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治制度来维护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并且迫使更多的人接受他们意识形态的洗礼。然而超稳定结构中有一种无组织力量的蔓延,是的原本设计好的完美路线出现了异化,这种无组织力量就是上面我们所提到的生产的负外部性,由于资本主义对与生产力的无限制的要求解放,则这种负外部性不断的累积,从而导致了环境问题的越发严峻,众多的生态资源被完全的破坏而人们却束手无策,从而种种公害事件频发。

当然,资产阶级也不是傻瓜,他们意识到这种负外部性的难以可克服之后,开始吧这种风险向外转嫁,而这些发外部性引发的风险的承受者,也就是对于这些负外部性买单的人,就是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在众多发展中国家,我国为这些负外部性买单的数额是最大的。很多人感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环境优美,远远没有像我们中国的污染如此严重,从人认为那些发达国家在各种制度上非常健全,他们的环境法实践取得了重大的实效性。其实这都是表象,发达国家环境清洁的更本原因,只不过是他们把生活必不可少的,附加值不高的,但却污染严重的低端产品放到了以我们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污染的量少了,治理自然也方便,而他们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高端技术的研发与使用上,从而以低成本,低风险赚取高额利润。所以不是说发达国家的污染由于治理而减少,而只是他们把自己该承受的污染所转嫁了。

这种转嫁自然是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自然界是一个共同体,不断增加的负外部性终将会蔓延到世界的某个角落,现在的全球性气候事件,正是这种境况的反应。转嫁给发展中国家的污染和对于环境资源的消耗,最终还是会波及那些罪魁祸首。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加,凡此种种全部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发展与生存,从中蕴含着颠覆这种超稳定结构的因素,但是这样的颠覆的危害性却不是想中国传统社会的改朝换代的颠覆这么简单,这是破坏的地球整体的稳定,这样的颠覆后果,我们还不能明确的获悉,但是从2012中也可略见一斑了。三.打破超稳定结构——中国当代的努力

面度这样的危机,我们能做的是什么?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依我浅见,最重要的是打破这种超稳定结构,而打破这种超稳定结构最重要的则是,对于当代资本主义价值观和生产发展方式的改变。用具又红又专的话来说,就是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但是这种中国特色不是指当下的柔和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双重标准的经济体制,不是现在即民主又集中的政治制度,不是现在的一颗红心向着党的意识形态。而是一种立足于中国传统的,可为中国民众广泛接受的,含有西方思想精髓的一种博采众长的制度。

这里的话说的已近有点大了,而且很空泛,有点夸夸其谈的味道。但就环境问题而言,我觉得我们应该向传统取经,在我们传统的意识形态中,对于自然地亲近感,与尊崇感是独特的。我们有着丰富和天人合一的体验,“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到“形神凝视,与万化冥合”,我们骨子了那种对于自然地向往与追求者在西方人是不曾有的。而早在我国西周在颁布《伐崇令》中就有:“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的规定,这些规定本为军事纪律,但是它却包含了生物资源保护的内容。夏代规定(据《全上古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记载,“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略,以成鱼鳖之长”,亦有如此的理念,而这在外国传统中式不曾有的。

中国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远远没有西方世界那么激烈,我们的环境问题的计划,也是在接受了资本主义理念的洗礼之后才出现的。虽然我们在出现近代环境问题的早期就提出了对于环境问题要注重防御,不走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是却倒现在依然没有取得显著的效果。其原因不仅是在于大家说烂了的中国立法效力低下,执法效率低下,司法效用低下者,更重要的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层面上,所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不过是,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翻版,并没有多少真正特色的成分。所以资本主义经济在环境问题上的弊病,我们无法克服,甚至由于中国传统中的部分劣根性与中国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等多种顽疾的竞合,是的在面对环境问题上我们遇到更大的苦难。要从根本上结局环境问题,我觉得应该先建立起新的经济运行模式,而不是拘泥于资本主义所建立的市场经济的体制。

某禅宗大师所言:老衲三十年前尚未修行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略有修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如今修行在身,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段话本是修身之言,这里我用来概括今天我想要表达的理念。我们创造了五千年的绚烂文明,这是世界上其它任何一个国度不曾有了,我们传统挂念里必然有着很多远超西方世界的优越性,到了近代我们被迫卷入了近代化,工业化,西方化的洪流中去,备受压迫和欺凌,而现在的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之后,我们所需要的是重新审视一下我们面临的当今社会,洞悉西方制度的弊病与我们经历挫折的原因,回顾我们的传统,在传统中寻找我们的出路,达成那个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的最终境界。

话题讲到这里,已经太过空泛了,也该就此打住,环境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繁琐复杂的工程,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完了,今天我所做的不过是——告诸往而知来者也,仅此而已。

上一篇:房建绿色施工方案下一篇:年会主持词开场白范本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