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经济之可持续发展

2024-05-17

环境保护与经济之可持续发展(精选8篇)

环境保护与经济之可持续发展 篇1

环境保护与经济之可持续发展

08劳安(1)班 刘德安 0890801044

摘要

以往人们谈到环保时总是把它与经济发展和促进对立起来,认为环境保护只会加重经济发展的负担,特别是当经济面临困境的时候,人们往往首先考虑的是牺牲环境利益甚至环境安全来保证经济稳定和经济安全。从以抵御经济危机为善长的美国历史来看,罗斯福新政措施开创了以加大基本建设投资为应对危机手段的先河,小布什政府促进经济的作法是废止克林顿政府环保法案扩大企业开工率,虽然其卸任前做出改善环保形象的一些动作,但一遇到真正危机的来临,就顾不上环保而是把金钱大量投到银行和房地产业上。欧洲在环保上一直喊得震天响,但在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时环保方面如何作为只能是噤若寒蝉。这表明人们至今还未摆脱环保与经济对立的思维定势。所以,以经济最优化和生态最适模式指导规划都是非常局限和困难的,规划决不是一个环境和经济决定论的过程,而是一个可辩护的过程;环境可能会对发展产生所谓的“顶极的”“绝对的”制约,对此,规划必须服从。但是,这种“顶极的”和“绝对的”界线是很难确切定义的,也往往是难以操作的,因而其在环境与发展规划中的意义是相当有限的。必须寻找一些新的有效的战略使规划过程具有可辩护性和可操作性。如何寻求和设计这种辩护战略是可持续发展规划方法论的一个重要领域。生态安全格局途径正是在这一方向上所做的努力。[1]

前言

现状;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能源、资源的消耗也随之增加。研究表明,20年后中国经济的总量将是现在的4倍,按现在经济发展和能源需求规律计算,那么就需要有4倍于当前资源总量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据统计现时我国的煤炭资源仅能维持20年,石油年进口量达到1.1亿吨,GDP水资源耗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环境污染严重。因此,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扫清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保持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刻不容缓。比如;在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举世瞩目,GDP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环境问题同样不容乐观。土地沙漠化,春季肆虐的沙尘暴,不仅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不利,也阻碍经济的发展。没有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人民的幸福生活无从谈起,经济的发展也失去了终极目标,反过来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近两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严重’已经成为调查中受访者的共识,这种说法的支持率达到94.8%。而选择‘一般’和‘说不好’的占4.1%,“不太严重’的占1.1%。在梁从诫主编的《2005年环境绿皮书》中,记者看到了这样一些统计数字:《人民日报》报道,山清水秀的四川省每年因酸雨造成的损失高达113亿元;《光明日报》报道,汽车尾气已成大气污染的首要污染源,到2025年前后,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居‘世界第一’;新华网消息,当前我国农产品产地正遭受从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的全方位立体污染;中新社电,中国90%的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遭受有机和无机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污染。从空气、水源到土壤、粮食,我国的环境问题渐渐从‘局部潜在’走向‘全面爆发’。有网友评价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是,‘迷迷瞪瞪上山,稀里糊涂过河’。本次调查也印证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普遍关注和担忧。调查中,公众最担心的是水污染,87.1%的人认为水污染对生活影响最大。接下来依次是空气污染(85.6%)、生活及工业垃圾污染(73.0%)、食品污染(63.0%)、植被减少和荒漠化(57.2%)、噪声污染(52.1%)等等。[2]

我国人口多,自然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规模较大,废弃物排放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突出,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的任务非常艰巨。国务院十条措施中提出的节能减排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如果不能摆脱传统发展方式和资源环境利用方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受到的资源和环境制约将越来越严峻。在当前世界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转变发展方式就更要狠抓资源环境问题,以此为契机,淘汰高投入、高污染、高耗能等落后生产方式企业,引导企业采取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同时,在改变发展方式的同时还要推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从而促进经济健康增长。

1、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与策略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目前,尽管在我国也开始了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但从总体来讲,我国的循环经济建设更多地还停留在概念层次上。因此,要全面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建设,使循环经济融入国民经济的发展之中,还需要政府、企业、科技界、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在理论思维、实现途径、操作方式等问题上的借鉴与创新,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1.1.探索新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 [3] 目前我国开展循环经济主要是遵循“3+1”模式。一是在企业层面上建立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物质小循环,也就是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排放的最小量化。二是在区域的层面上形成的中循环,即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当有些废弃物无法在企业内部完全消化掉的时候,就需要建立这种模式。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尽可能减少污染排放,争取做到“零排放”。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是目前国际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三是在区域层面上形成大循环。所谓的“3+1”是指建立虚拟的生态工业网络和工业废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以从根本上解决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作用,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使循环经济具体模式中的各个主体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关系。

2、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

2.1制度创新。建立适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制度体系,可单独立法。通过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规范,做到有法可依,制度创新是最为根本的问题,循环经济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其本质是社会物质利益的再分配。生态环境过去被视作可以自由享用的东西,但现在环境变成了资源,应当被当作生产资料来看待,由社会行使产权,建立健全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明确工业废物和产品包装由物产企业负责回收,建筑废物由建设和施工单位负责回收,生活垃圾回收主要是政府的责任,排放垃圾的居民和单位要适当缴纳一些费用;制订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采取经济激励措施。所以必须首先以制度的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

2.2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产业优先推进循环经济,所选的产业既要有利于降低环境污染,又要能够扩大就业。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在一些边远地区,首要的任务仍是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如果强行推行环保产业,往往事倍功半,一些地区的地方政府与当地企业合谋欺骗上级部门,为这些达不到环保标准的企业掩饰,就是因为这些企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依靠。因而必须要优先选择那些比较容易产生经济效益的产业作为突破口,只有这样,才能使循规蹈矩环经济较为顺利地推进。先做那些国内技术已经成熟的,而资源又非常短缺的项目。比如说节水问题,从技术方面来说,已经相当成熟,清华大学就在推广他们的节水技术,而且成本不高,只要政府能够适当地给予补贴,就能够顺利得到推广。例如在小区内安装一套节水系统,政府能够给小区居民在水费上一定优惠政策,或是给予小区开发商一定的减税政策,都有助于节水技术的推广。有了这样的节水系统,洗脸用的水就可以自动通过中水处理系统去冲马桶,如此一来,就可以收到良好的节水效果了。对排污大户,例如钢铁、化工等行业,采取增加水费等惩罚性措施,强制他们节约使用能源。锁定重点的污染物,由政府组织技术攻关,帮助企业尽快解决技术问题。其实有些企业是愿意做好环保工作的,但是要他们自行进行技术研发很不现实,所以需要政府的帮助。分地区处理循环经济问题,在城市以清洁生产为主,在农村推广种植绿色产品。我们国家正在建立政府采购制度,可以像国外一样,通过政府采购绿色产品来支持循环经济在广大农村的推广。

2.3以绿色消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绿色消费,优先采购经济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经济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的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和重复利用办公用品;要逐步制订鼓励绿色消费的经济政策。

2.4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在经济核算体系中,要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开展绿色经济核算,并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目前,应重点开展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失及环境保持效益计量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工作,并进行统计和核算试点。

2.5开发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开发和建立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工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通过采用和推广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投入少、产出高、污染低,尽可能把污染排放和环境损害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

2.6发展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循环经济一个重要的发展形态。生态工业园区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工业园区改造的方向,同时也正为成为我国第三代工业园区的主要发展形态。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生态工业园区的目标是尽量减少废物,将园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生产的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生态工业园区采用的环境管理是一种直接运用工业生态学的生态管理模式。

总结;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现实需要,是一项符合国情、利国利民、前景广阔的事业。只要各地、各部门和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以点带面,群策群力,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就一定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Admin.可持续环境与发展规划的途径及其有效性环境保护论文[EB/OL].中国教育网,2006 [2]成梅.94.8%的公众确认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严重[EB/OL].中国经济网,2006.[3]张长寿 袁北莉.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9

环境保护与经济之可持续发展 篇2

关键词:市场经济,信赖保护,制度构建

一、行政信赖保护的基本内涵及其功能

行政信赖保护肇始于德国行政法院判例, 后经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等的效仿、继承与发展, 现已成为大陆法系行政法之一般原则和宪法原则。在英美法系国家虽没有明确提出信赖保护的概念, 但却提出了与此类似的制度, 如英国, 澳大利亚等国家确立的合法预期的制度, 美国的不得翻供制度等。

就其涵义而言, 行政信赖保护是指在现代法治国家中, 基于保护人民正当权益的考虑, 行政主体对其在行政过程中形成的可预期的行为、承诺、规则、惯例、状态等因素, 必须遵守信用, 不得随意变更, 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如因重大公共利益需要变更时也必须作出相应的补救安排。

行政信赖保护要求政府守承诺讲诚信, 禁止政府出尔反尔, 反复无常, 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行为。如因重大公共利益需要变更行政行为而损害人民利益时, 应当予以赔偿或合理补偿。其目的是为私人对国家的信赖提供一定形式和程序的保护, 即保障私人的既得权并维护法律秩序的安定性。

行政信赖保护在行政领域的运用可以增强行政机关的责任感, 通过明确的责任承担机制来约束和监督行政行为, 使得行政机关在做出行政行为时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由此起到事先规范行政行为、防止行政行为随意性的效果。它适用于行政权力运作的全过程, 兼具实体和程序价值, 对羁束行为与裁量行为都具有规范作用, 尤其对行政裁量行为有着不可替代的控制功能。因此, 行政信赖保护是化解政府执政“合法性危机”的良药, 也是维护政府公信力的最重要的保证, 它由当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又反过来指导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说, 行政法上的信赖保护原则是专门针对政府信用问题的, 是防止政府失信的有力武器。简言之, 行政信赖保护的最直接功能是打造诚信政府。

二、建立行政信赖保护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 有关市场经济的许多问题也慢慢变得清晰起来。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同时也是信用经济的观念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安全性、稳定性、秩序性, 否则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这就进一步要求每个市场主体都必须以诚信为本, 讲实话、办实事, 遵守信用。俗话说, “人无信而不立”。在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中, “信任”被普遍认为是除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外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社会资本。在某种意义上, 信任作为市场经济的润滑剂, 决定了经济实体的规模、组织方式、交易范围和交易形式。

广义的信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价值取向, 它既是私人交往的起码准则, 也当然应是政府和公民关系的准则。“无恒产者无恒心”, 如果政府不能保护公民正当的信赖利益, 公民对未来感到不确定, 在交易中就会层层防范, 交易成本就会激增, 经济效率很难提高。信用可以视为一切文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立足点和归宿。可以这样说, 信用发展到什么程度, 社会经济制度就贯彻到什么程度, 法治就进行到什么程度, 体制的效率就达到什么程度。

但是在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中, 不讲信用已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信用缺失不仅表现为市场参与者存在着失信行为, 而且在政府及执法者中也存在着信用低落现象。信用缺失, 尤其是政府信用缺失正严重制约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影响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环境, 也使广大公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障碍我国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 当前我们必须整顿和规范信用秩序。而在社会信用体系中, 政府信用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所以, 当前整顿和规范信用秩序, 应把加强政府信用建设, 构建诚信政府放在首要位置。借鉴法治发达国家经验, 确立信赖保护原则, 进行相应的制度建设是建设诚信政府的一项有力举措。

三、我国行政信赖保护的立法现状与问题

在学术界和实务界的推动下, 体现现代实质意义的“法治”精神的信赖保护原则已经逐步在我国立法上予以体现。1999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涉及信赖保护问题;2004年3月14日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被理论界视为信赖保护原则在行政法规范上确立的宪法依据;2004年3月22日国务院颁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将“诚实守信”作为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之一明确规定下来;2004年7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提出了信赖保护原则。该法第8条规定:“公民, 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 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 法规, 规章修改或废止, 或者准许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 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变更或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由此给公民, 法人或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 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然而, 拿真正的信赖保护制度进行对照, 我国的行政信赖保护还有许多缺憾。

1. 观念上漠视个人利益的保护

长期以来, 由于实行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 国家利益与每个社会成员的利益紧紧地捆绑在起, 社会成员不存在独立于国家整体利益之外的个人利益。有意或无意间以牺牲个人利益来保全整体利益。目前, 这种漠视个人利益的思想在我国政府及其官员中仍一定程度的存在。

2. 立法缺失, 适用范围有限

我国目前单行行政法中唯一引入信赖保护原则的是《行政许可法》。虽然该法第8条作出了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生效的行政许可, 如撤销或变更应补偿等规定, 但这种规定只是泛泛而谈, 何为公共利益?实践中具体如何补偿, 受害人应如何主张自己的权利, 主张权利的时效, 补偿限额等问题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司法实践中操作困难, 公民的合法权利很难得到实际保障。而其他重要的法律法规尚未规定信赖保护原则, 行政程序法尚处在起草建议阶段, 信赖保护的适用范围还很有限。

3. 行政行为的撤销与废止制度缺失

信赖保护原则在行政法上主要体现为对行政行为的撤销与废止设置必要的限制, 然而, 我国立法并没有严格区分无效行政行为和可撤销行政行为, 实践中可撤销行政行为范围极其宽泛。在机械的依法行政观念的支配下, 行政行为的撤销与废止基本上采自由主义, 结果是行政相对人的信赖利益得不到切实的保障, 政府的公信力无法得到提升。

4. 行政补偿和国家赔偿制度不完善

有损害必有补偿或赔偿, 这是法治国家对社会成员的承诺。然而, 就补偿而言, 目前, 在立法上我国有关行政补偿的规定只是散见于各个单行法中, 而且过于笼统, 补偿的范围、标准、程序等缺乏统一性。在实际操作中, 补偿不公、补偿不到位甚至应补不补的情况比比皆是;而现行的《国家赔偿法》更是因为赔偿范围过窄, 赔偿标准过低、赔偿条件程序过于苛刻, “口惠而实不至”, 甚至被人们戏称为“国家不赔法”。

5. 监督救济制度缺失

一方面, 立法的缺失, 使得司法机关对信赖利益进行司法救济的过程中, 往往存在无法可依的局面;另一方面我国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 将行政指导、行政合同、规章及以下的行政规范排除在复议和司法审查范围之外, 不能对行政行为的随意改变形成全面有效的司法监督和制约, 公民因上述行政行为的改变而使信赖利益受到损害也难以寻求法律救济。

四、建立完善我国行政信赖保护制度的构想

中国发展市场经济, 最大的危害是行政权力的滥用, 在公法领域引进私法的诚信原则, 建立行政信赖保护保护制度, 制约行政权的运行, 是一个必然选择。在此, 笔者对信赖保护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和完善提出一些初步的构想。

1. 树立诚信政府的观念, 培养“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

这里关键是要使每一个政府官员都能对政府的权力来源和行使规则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依照“社会契约论”理论, 政府的每项权力都来自人民的授予和委托, 因此, 政府必须在合法的范围内, 诚实守信的行使权力, 履行职责;一切国家权力皆来源于人民, 它为民所有, 更要为民所用。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提出: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要“以人为本”, 正是顺应中国社会转型的要求, 执政理念从“以国家为本”向“以民为本”的转变。

2. 加快行政信赖保护的法制化建设

冷观我国现状, 目前尚不具备适用信赖保护原则的条件, 首先是立法缺失。“我国法官消极主义的作风和司法权孱弱的现状使得寄希望于法官造法, 大胆运用原则判案恐怕还需假以时日。”因此, 将信赖保护原则写入立法是关键的一步。

(1) 制定我国的行政程序法:要尽快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 在将来的《行政程序法》中明确确立信赖保护原则为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拓宽信赖保护原则的适用领域。具体做法可以借鉴德国行政程序法和我国台湾地区行政程序法的相关规定, 就信赖保护原则的适用范围、构成条件、程序等作出原则性的规定。

(2) 在各单行行政法中明确信赖保护原则的具体运用和制度:要完善行政许可法中关于行政信赖保护的规定, 并在其他相关单行行政法中对行政信赖保护加以具体规定。

除了行政程序法, 行政法很难会有制定统一法典的机会, 错过这个机会, 信赖保护原则就有被搁置的危险, 因此笔者强烈渴望将来的行政程序法中能接纳这一体现法治进步的重要原则。

3. 建立完善行政行为的撤销与废止制度

要在未来的行政程序法中以信赖保护原则为统率, 建立完善行政行为的撤销与废止制度。将无效的及轻微瑕疵的行政行为排除在可撤销行政行为之外, 科学界定可撤销行政行为的范围。然后仿照大陆法系国家的通常做法, 将可撤销行政行为区分为授益、负担及复效的行政行为, 针对不同的行为设置不同的制度。行政行为的废止可参照撤销建立制度。

4. 完善行政补偿制度和国家赔偿制度

为了切实保护公民对行政的信赖利益, 必须完善我国的行政补偿制度和国家赔偿制度。关键是要制定统一的行政补偿法, 修改国家赔偿法。并以此为依托, 扩大补偿、赔偿的范围;提高补偿、赔偿的标准;完善补偿、赔偿的程序。

5. 建立完善监督救济制度

(1) 完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兼具对行政的监督功能和对公民权益的救济功能。我国目前的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还不能担当这个重任, 所以笔者建议适时对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做大的修改, 将行政指导、行政合同、规章及以下的行政规范都纳入司法审查范围, 短时期内可以司法解释的形式予以补充。

(2) 建立行政判例制度。信赖保护原则属于比较抽象、具有弹性的法律原则,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 信赖保护原则的良好适用, 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并通过司法判例加以固定化, 保证国家法律适用的统一, 我国应当予以借鉴。

6. 推进政务公开, 完善政府责任制度

没有了解, 何来信赖?政务公开既是公民参政、议政、监督行政的前提, 也是构建政府和公民相互信任关系的基础。因此, 要积极推进政务公开, 增加行政的透明度, 有效监督政府行为, 防止其言而无信, 出尔反尔;同时, 通过公开, 保障公民参政、议政, 增加官民之间的了解、沟通和信任, 建立现代社会官民之间相互信任的良好合作关系。

当前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关键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该条例于2007年1月17日由国务院颁布, 并已于2008年5月1日开始施行。

政府失信和政府责任制的不健全也有很大关系。因此, 建立行政信赖保护, 进行政府信用建设, 还必须完善政府责任制度。当前特别需要强化政府的政治责任, 建立和完善行政首长在政府工作中出现重大违法、失职、滥用职权等情形时罢免、引咎辞职或责令辞职的责任制度。

笔者最后还要强调, 政府不能把信赖保护视为是对社会成员的恩惠, 而要明确这是一项必须履行的公法义务。将信赖保护作为论题决不限于介绍该制度本身, 而是诚盼借此推动整个行政法治体制的革新, 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灵灵:哈贝马斯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8:86-107

[2]潘荣伟:政府诚信一一行政法中的诚信原则[J].法商研究, 2003 (3) :72

[3]肖金明:法治行政的逻辑[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147-148

[4]杨金华:论行政法上的信赖保护原则[D].郑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002

环境保护与经济之可持续发展 篇3

停车超过90分钟算违章

为限制汽车的使用,弗莱堡市内很多地方不能停车,而停车费用也很高,一般是一小时两欧元。在弗莱堡,停车时间限制得也很严格,一辆车停满90分钟就必须离开,不然就算违章。有的大学生图省事开车上学,但每上一节大课就要跑出来给车重新找个新车位,叫苦不迭,最终不得不放弃开车转而乘坐公共交通。此外,有轨电车是弗莱堡唯一可以穿行市中心的车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汽车的使用。弗莱堡不提倡开车的另一种具体表现是,当地的汽油价格比德国其他地方高出许多。

自行车停车场很壮观

在弗莱堡火车站前面,满满地停放着几百辆自行车。这里的道路有专门的自行车道,很多人从火车站出来,就直接奔向自行车场。驾驶汽车要绕行环城路,而骑车可以直接到达市中心,比汽车还快。

弗莱堡骑车上班的人数占1/3,还有1/3的人走路,余下的1/3才驾驶汽车。教师中骑车上班的比例会更高一些——作为一个知识阶层的成员,如果没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似乎无法获得学生的尊敬。

太阳能之城

弗莱堡是德国阳光最充足的地区,亦是具体实践了太阳能供电的乌托邦阳光古城。因此,太阳能成了弗莱堡地区的“特产”。这里有全德国私人资助的最大的太阳能住宅区。在弗莱堡,太阳能电池无处不在。据了解,弗莱堡的屋顶上一共安装了2000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就连弗莱堡的酿酒厂、足球队的体育场等都是用太阳能照明的。“太阳能之城”的称号名不虚传。这个城市还有一个向日葵生态住宅,房子的一半是大窗户,一年之内房子要旋转两次,让太阳能电池追着太阳转。

成熟的垃圾经济方案

现代化都市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是生活垃圾不断增长。即便是享有“绿色之都”美誉的弗莱堡,也曾为垃圾处理问题感到过头疼。经过几十年的摸索,不断修订相关法律,针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弗莱堡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垃圾经济方案”,达到了废物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再循环利用和最终安全处置的目标。

这套方案有三大原则。首先是避免或减少垃圾的形成,对少扔垃圾的住户实行降低垃圾处理费等奖励政策。其次是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在弗莱堡,家家户户门外都摆放着贴有分类标签的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分别收集废旧报纸和书籍、生物垃圾、轻型包装、废旧玻璃瓶以及其他垃圾。现在,城市近80%的用纸为废纸回收加工纸。第三是对剩余垃圾进行无公害处理。弗莱堡所有的生活垃圾,包括生活废水,100%经过了无公害处理。

此外,弗莱堡对垃圾的管理也非常严格,相关法律法规多达55项以上。这些法律法规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完整性。以废水为例,法律规定经过两次处理后的工业废水就必须得保证不污染土壤和河流。

海洋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篇4

摘要:当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共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迫切任务,也成为我们今后必须完成的义务和责任。随着人类不断推进工业和技术的进步,在带来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生活富足的同时,环境污染变成了紧要问题,是刻不容缓的问题。但是,在我国的某些地区,我们的一些政府部门和有关的工作人员,包括当地的百姓,在保护环境这个已经刻不容缓的严峻课题面前,却并不能都交上令人满意的答卷。他们注重经济而忽视环境,牺牲一切,只为利益。因此让我们都来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环境,构建健康海洋生态系统,促进和谐海洋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提出了一个人类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新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至今已成了全世界的共识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原则与奋斗目标。但是,要确保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从广义来说21世纪的任务相当艰巨,道路非常曲折。本文就保护海洋环境与确保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谈一些意见。

一、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确保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20世纪是人类经济大发展的时代,也是地球生态环境和资源遭到最严重破坏的时期。人类的物质文明有了很大提高,可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却相对恶化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海洋经济随着陆地资源的日益短缺和科学技术进步得到了广泛发展,进入了大规模开发海洋石油资源,开发海洋能源,发展海水养殖,发展海上旅游以及发展传统的渔、盐、海运等产业的新时代。21世纪必将是海洋更大开发的世纪。

海洋大开发和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不关注海洋环境保护,加上陆地对海洋的污染,已经加剧了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成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陆地排污入海污染和破坏海洋生态环境,随着陆地经济的发展,工农业大量含有毒素的废水和生活污水,通过河流间接排海和沿海地区排污入海,加剧了入海河口、海湾和近岸海域海水、底质的严重污染,使海域生态环境质量严重退化。所以,在继续治理好陆地环境的同时,控制好陆地排污入海的污染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极其重要方面。

海洋开发污染主要是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工程和海上船舶的污水、污物排放的污染,特别是海上泄漏的油类和海难溢油事故造成的污染更为严重。浅海养殖业的发展,投放的大量饵料和大量鱼虾的粪便,超过海域海水自净能力,引起海水富氧化,对海域污染也相当严重。由于油田开发、虾田发展、盐田扩建和围垦造地等不顾生态环境保护的开发,导致这些海洋高生产力生态系统面积日益缩小。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使海域水质和底质含有大量有害毒素,影响了海洋生物的栖息和繁衍,赤潮频发,渔业减产,养殖滩涂荒废,珍稀物种减少,水产品食用价值降低,甚至危害人体健康,引起传染病流行,严重威胁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沿海人民的正常生活。

所以,有效治理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要从海洋污染的这些源头抓起。治理和控制陆源排放的污水是重点,其次是治理和监控海上工程、船舶的污水排放及溢油的避免和及时治理等,还要坚决制止人为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这需要世界各国的关注和努力,都把保护海洋环境放在与开发海洋资源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再不能先污染环境后治理环境了,要发展国际合作,认真贯彻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共同承担保护好我们海洋家园的任务。

防止人为污染海洋,保护海洋家园,确保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有更大的责任和义务。因为它们不仅经济技术实力强,而且有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和经验,经过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努力,其国内生态环境污染已经得到了较大治理,在保护国际海洋环境方面应该发挥更大作用。发展中国家必须增强人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本国长远利益出发,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二、保护海洋环境要加强管理和科技基础建设

《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保护海洋环境的基本任务是依靠行政、法律、经济和科技手段,防止、减轻和控制人类直接或间接把物质和能量引入海洋,以至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水质下降,生物资源遭受破坏,甚至危及人类健康等不良影响,使海洋环境保持最佳状态,为人类持续利用作出贡献”。《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正在对我国海洋的保护和开发发挥重要作用。

《议程》提出的保护海洋环境的行政手段就是政府的管理工作,法律手段则是政府管理的依据,经济手段是政府的税收、投入和市场引导,科技手段是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的技术基础,也是企业维护生态环境,发展洁净化生产的技术基础。只有加强科技工作,才能使海洋环境的监测、监控、治理和洁净化生产等活动,有科学技术的支撑。所以,加快本国环保科技发展,加大科技的投入是非常必要的环保基础建设。

管理是对权力的运用。权力用得好,符合事物客观规律是一切事业成败的关键,也是促进环保事业发展的关键。上述行政干预、法制建设、市场引导和科技发展都有个管理或权力运用问题。对于遵守环保法律的企业,政府管理主要是通过服务引导其发展,对于不遵守环保法律的企业,政府就要运用权力通过依法惩治引导其发展。所以,加强政府严格和科学的管理手段,避免瞎指挥和腐败行为是保护海洋环境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科技和管理恰恰是发展中国家最薄弱的环节,我们中国也是如此。所以,发展中国家借鉴国际经验,提高本国环保管理的制度能力和科技能力,是解决本国环保问题的一个根本措施。

三、保护海洋环境要加强地缘国家合作 发展国际间互利合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地缘国家发展合作更有利于地缘各国的经济发展。APEC环太平洋国家集团的成立是符合太平洋各国经济发展利益的。太平洋西海岸各国,由于地缘关系尤应发展合作。中国的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积极发展合作有更充分的理由和更好的条件。

保护海洋环境的合作是国际和地区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地缘国家海洋环保合作对双方经济发展尤为重要。地缘国家由于陆地、河流相连或者同一海域,一国的陆地、河流、海域污染会影响邻国,一国环境治理的好,也会有益于邻国和临区。特别是保护环境事业已经发展成一个重要的新兴环境产业和环境市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环保事业都将会受到环境市场的推动。

所以,发展保护海洋环境的合作,主要是通过环境市场实现的。环境市场包括环境产品和环境服务。环境产品有环境治理、控制、监测、和环境科研的各类设备、器材等;环境服务使环境信息交流、咨询、诉讼、培训、监测、工程设计、施工、技术开发等。合作推进海洋环保事业,实际上就是共同发展国际的环境市场,发展APEC国家的环境市场,发展太平洋西岸地缘国家的环境市场,发展各国的环境产业,为繁荣经济和持续发展服务。

中国大陆急剧上升的环境压力,正在转化为环保技术和资金需求的庞大市场和促进本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动力。中国环境市场是国际的一个大市场,必然是“双向”的市场,既会有引进也会有出口,和地缘国家双向合作是必然的。向APEC环保市场中的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出口环保产品和服务,也会是很有潜力的,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发展自主创新环保技术和自主创新机制,才能保住本国市场,争取国际市场。

特别是大陆、台湾和香港、澳门特区的海洋环保技术产业和资本如能积极发展技术创新和市场合作,不仅将能促进两岸和特区的环保和经济发展,也将促进地缘国家及与其它方面更广泛的合作,为繁荣亚太地区的环保市场,促进我国和亚太地区的海洋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让我们都来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环境,构建健康海洋生态系统,促进和谐海洋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篇5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作者:董佳祺

【摘要】近年来,国家力求发展,虽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要求,可公民对此意识薄弱,在发展的同时难以达到节能减排、经济与环境双赢的目的。本文列举一些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环境问题及其相关解决办法,包括城镇环境保护措施,公路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农村生态资源保护及经济发展问题,林业生态保护及经济发展问题,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低碳经济与环境保护,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一些应用等。由于长期缺乏有效地管理,给环境造成了破坏,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要求。

关键词: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 in recent years, countries try to develop, though clearly pu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n this weak awareness of citizen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the win-win purpose.The paper lists som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the related meet solutions, including urb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wa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 rural ecological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forestry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a low carbon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biological technology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some applications.Due to long-term lack of effective management, environment caused by damage to the seriously restric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most social requirements.Key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Resource develop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 recent years

1.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人类对自然的索取,自然资源越来越匮乏,而就目前的发展来看,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环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保护刻不容缓。节能减排,高效利用成为当代经济发展要求,同时必须做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环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生活质量的高低,在发展的同时,要求人们处理好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在我国的高速发展中,创造了

GDP增长第一,外汇储备第一等,可相对的,也造成了排放温室气体第一等一系列问题,盲目的发展环境不堪重负。城市化水瓶的提高,公路的建设等,严重占用耕地,给农业发展造成不便;众多农村密集之地,砍伐成灾,植被资源受到严重损害;工业的发展,对资源难以有效利用,在经济效益小的情况下,对自然的索取及工业废物的排放也在威胁着环境的可持续性。目前已出现土地沙漠化,雨水酸化,淡水资源富营养化,温室效应等人类难以承受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已成为当前发展的前提。制定保护环境相关法律法规,提出保护环境基本方法,加强公民环保意识已刻不容缓。

2.公路建设及其环境污染

公路建设原料为土、石、沥青、水泥等。土石的开采势必会对山体,植被资源受到破坏,水泥等来源也需庞大的能源供给,公路所经之地植被不能生长。公路的建设过程中,各项施工活动、建筑原材料装卸、运输、存放等不可避免地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包括粉尘、噪音、废气、污水等。其中以粉尘和噪音污染为最。

2.1公路建设主要污染来源

2.1.1公路建设产生的气体污染

(1)土、石方的挖掘、堆放、清运、回填和场地平整等过程产生的粉尘;

(2)建筑材料如水泥、白灰、砂子、沥青以及土、石方等在其装卸、运输、堆放等过程中,因风力作用而产生的扬尘污染;

(3)搅拌车辆及运输车辆往来造成地面扬尘;

(4)施工垃圾堆放及清运过程中产生扬尘;

(5)施工机械驱动设备、沥青燃烧产生的废气;(6)运输及施工车辆在施工场地工作所排放的废气;

(7)施工队伍因生活需要使用燃料,产生的少量大气污染物。

2.1.2公路建设施工噪声主要来源

运输车辆和各种施工机械如打桩机、挖掘机、装载机、混凝土搅拌机、运输车辆、水稳拌合站、沥青拌合站等都是主要的噪声源。在施工过程中,往往是多台机器设备共同协作,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声音叠加时,可产生声波共振效果,辐射范围更广,沿途车辆行驶也可造成噪声叠加。

2.1.3公路建设过程中污水主要来源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主要有施工废水和生活废水两个来源。施工时的污水外泄,施工器械的的清理等,同时施工人员生活用水也排放到环境中,给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2.1.4公路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其他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排放施工废气,同时,沥青,柴油,汽油,涂料等会使当地空气,水体,土壤造成化学污染。此外,公路建设可能占用根地,穿越植被等。

2.1.5公路建设过程中减轻环境污染的相关建议(1)原料来源

土石等可取工业废料,如建筑废料,也可去河流泥沙,即可对建筑造成废物进行处理,也可疏通河流。(2)减少废物排放

施工器械使用新型机器设备,使用新型燃料,对燃料进行高效利用及其减少废物的排放。同时施工人员生活废物正确处理。(3)化学药品消除污染(4)使用微生物降解污染

2.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伴随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在加剧。无论是面源污染、点源污染,还是生态环境破坏,都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制约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严重障碍。

2.2.1城乡一体化进程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新要求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城市和农村发展的趋势,包括以下几点:(1)城乡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一体化。

(2)城乡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一体化,即管理体制的设计一体化(针对城市和农村的不同特点完善相应的环境管理体制)和保障体系一体化(对城市和农村的环保投入实现均等)。

(3)城乡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一体化,即城市和农村环保工作同样有法可依。服务于城乡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平等化,必须根据农村环保的特点,制定专门的农村环保基本法,修订与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2.2.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政府的作用

政府职能决定了在农村环境保护中得主导做用,资源的优势分配,发展方向,产业结构等都需要政府指导作用。可政府在指导工作中也有一些缺陷:

(1)政府对农村环保意识缺乏。现在政府部门主要以经济发展为战略核心,对农村环境缺乏战略性,长期性的考虑;

(2)农村环境保护体制欠缺科学性。环境保护中强调政府作用,忽视群众参与,不利于公民环保意识的培养;

(3)缺乏有效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现行法律法规其实农村环保,虽有部分条例,但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一些重要领域还处在空白。

2.2.3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办法和建议

(1)制定与完善农村环保法律体制。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2)建立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及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指导农村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3)加大农村环保基金投入,改善农村环境状况;

(4)加强环保意识教育,使群众对环境保护有所认知,有所重视。

2.3林业生态保护及经济发展

在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生态环境呈几何速度恶化,自然生态系统被污染和严重过度索取,大量自然资源都面临着短缺和后续乏力,其中林业资源也是其中之一。作为可再生资源的林业,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开发,使得现目前我国森林生态系统退化速度过快,总体恶化,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缺位、供体错位,载体即林地和林木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需求。林业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每年数百亿的经济损失,传统的林业经济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改变势在必行。林业是以森林为主的资源,生态系统复杂,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对地球环境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社会林业的开发利用必须重视。

2.3.1林业保护在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大陆的很多产业以林业为依托,林业资源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速度,尤其现在提倡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产业绿色化,越来越突出林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很多产业的发展中,环境保护的好坏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标志。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如果一味的谋求发展而忽略环境问题,这是不允许的。以其先污染,后治理,不如边保护,边发展。太多事实表明,环境污染的后果是沉重的,经济难以弥补。所以,在发展中,应力求经济与环境先协调,相互促进。

2.3.2林业保护相关建议

(1)提高林业的经济功能,完善林业产业结构,可以经济作物为主;(2)提高林农对经济发展和林业的认知,进行相关知识教育;(3)建立林业要素市场,使林业生产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4)可促进林业旅游资源的开发;(5)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的开发;(6)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产业;

(7)提高森林覆盖率,实现工业园区和园林城市协调发展。

2.4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地球为人类及动植物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在水环境的作用下,又为人类及自然界提供生存繁衍的生物链,维持着人类及自然界的生存与发展。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大量地开发利用水资源,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地破坏,由于工业用水量的大量增长,农业用水量的大量增加,城市人口的增多,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不足。特别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工业废水、城市污水的大量排放,致使江、河、湖、泊的水质发生了改变,乃至造成水质污染,水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已报道的永定河的污染、太湖的绿藻、沿海的赤潮就是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给人类的警示。水资源水环境污染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开展水资源、水环境的研究十分必要。

2.4.1水资源保护中遇到的问题

(1)区域与流域问题。在一个流域内的水资源水环境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当上游的水资源受到污染时,下游也会受到污染。因此在治理水污染时我们应该源头治理。(2)水质与水量问题。工业废水,生产废水,生活用水的排放,造成水质下降,出现诸多问题,如富营养化,酸化,碱化等。

(3)地表水与地下水问题。水资源水环境根据来源可分为地表水与地下水2个单元,在一定条件下又是联通的。可当地表水受到污染时,也会影响地下水的质量,且地下水难以得到有效的治理。2.4.2 在我们所关注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中,一般偏重于海洋河的水资源水环境的状况。如从相关部门的水资源公报和水质简报获取的信息看,可以了解和掌握海洋河的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和水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同时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以致增加水资源量的措施和改善水环境的建议,但是却很少涉及内陆河,这是水资源保持工作的一个盲区,从现在各地区经济发展来说,在内地环境保护相对严格的情况下,一些污染严重的小厂矿企业已经向边远和经济发展相对较弱的区域进军,从地域上看,这些区域多数是人口相对较少的边远地区的内陆河区域,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同时,对于内陆河流域中的河流及湖泊由于水资源的偏少,水体交换能力低,一旦受到污染,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因此,在重视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和管理的过程中,更应特别关注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水环境现状和发展趋势,防止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状况。再者,为

了加强内流河的管理及提高内流河区域的生态环境,可以考虑从外流河调水至内流河来,从而改善内流河区域水资源量不足的缺陷。

2.5低碳经济与环境保护

当今世界,我们的环境正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比如气候变暖,空气和水资源污染,以及对自然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低碳环保已经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共识,这就充分体现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关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生态需求。2.5.1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的关系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03年,尼古拉斯·斯特恩向英国政府提交《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从气候学的角度对当前经济进行分析,并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国际社会对于温室气体减排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催生了时下逐渐流行的低碳经济概念。自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发表以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发展低碳经济逐步成为一些国家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确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更加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2.5.2我国低碳经济建设中的问题

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推进低碳经济建设。总体来说,我国的低碳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1)能源消耗持续增加。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工业化进程中,稳定与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而能源的持续供应与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必需推动力。能源、钢铁、汽车、交通、建材、化工等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高碳经济状态仍然比较突出和明显。

(2)我国的资源储备决定了碳的高排放量。作为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我国煤炭的比重占70%以上,而在各种能源中,煤炭含有最高的碳含量,因此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数量也相对较高,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3)产业结构阻碍低碳经济发展。目前我国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1:5:4,第二产业仍然是主体产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在国际贸易分工中的地位决定的,而我国目前又处于以高能耗为特征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世界大部分

产业链低端产品都是在我国制造完成的,这就决定了我国需要消耗大量基础原材料,即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

(4)低碳技术水平低下。低碳技术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和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实现未来低碳产业的目标,至少需要60种骨干技术支持,其中有42种是中国目前没有掌握的核心技术。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在低碳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还存在严重的落后性。

2.5.3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应对措施(1)加快改革

我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工业所占比重过大在所难免,但是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不能一味偏向工业的发展规模,而忽视了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我国在建设低碳社会的过程中,应该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统筹规划,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制定完善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改造计划。(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我国在低碳技术方面落后也世界平均水平,而在国际大环境下,低碳发展利国利民,开发能源利用新技术,高效利用资源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环境的保护。(4)加强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创新

现在我国低碳技术相对落后,在此可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提高能源利用技术。

2.6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一些应用

生物技术在处理环境污染物方面具有速度快、消耗低、效率高、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以及无二次污染 等显著优点。随着生物技术研究的进展和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入,人们已越来越意识到,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希望。

2.6.1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保护

(1)生物技术处理垃圾废弃物是降解破坏污染物的分子结构,降解的产物以及副产物,大都是可以被生物重新利用的,有助于把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减轻到最小程度,这样既做到一劳永逸,不留下长期污染问题,同时也对垃圾废弃物进行了资源化利用。

(2)利用发酵工程技术处理污染物质,最终转化产物大都是无毒无害的稳定物质,如二氧化碳、水、氮气和甲烷气体等,常常是一步到位,避免污染物的多次转移而造成重复污染,因此生物技术是一种既安全又彻底消除污染的手段。

(3)生物技术是以酶促反应为基础的生物化学过程,而作为生物催化剂的酶是一种

活性蛋白质,其反应过程是在常温常压和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大多数生物治理技术可以就地实施,而且不影响其他作业的正常进行,与常常需要高温高压的化工过程比较,反应条件大大简化,具有设备简单、成本低廉、效果好、过程稳定、操作简便等优点。

2.6.2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污水的生物净化

污水中的有毒物质的成分十分复杂,包括各种酚类、氰化物、重金属、有机磷、有机汞、有机酸、醛、醇及蛋白质等等。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可以解除污水的毒害作用,从而使污水中的有毒物质转化为有益的无毒物质,使污水得到净化。(2)生物农药

化学农药的应用,对控制农作物的病虫害,增加农作物产量起了重要作用,但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却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而生物农药却可解决这个难题。所谓生物农药是指由生物体产生的具有防止病虫害和除杂草等功能的一大类物质总称,它们多是生物体的代谢产物,主要包括微生物杀虫剂、农用抗生素制剂和微生物除草剂等。微生物杀虫剂,主要包括病毒杀虫剂、细菌杀虫剂、真菌杀虫剂、放线菌杀虫剂等。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

结论:环境保护不仅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为造福子孙后代,为后代留下赖以生存的环境。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不能也为发展经济而忽略环境影响,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环境与经济统筹发展。大量的事实证明,先发展后治理是错的,边发展,边杜绝污染才是当今社会的要求。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是人类不断否定过去和追求自我完善的过程,是现代人应有的自觉意识。科学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在有理论指导的基础山,产业结构的优化至关重要,同时,应该注重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确保可持续发展要求。生物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捷径,因此,生物技术的发展不仅是科学研究的要求,也成为经济发展的要求。

致谢:

首先,感谢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指导和教育我的老师,不仅仅给我承受专业知识,同时教会了我许多生活的道理;其次,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是你们在我困难时帮助了我,在困惑时指导了我,身边有你们一群人,很幸运;还要感谢伟大的学者们,是你们给我提供了丰富的科学资料,提供我学习,满足我的求知。

参考文献: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篇6

近年来,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加剧,雾霾天气、污染水源、酸雨天气等恶劣环境问题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非常不利于开展经济作业。世界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环境保护无国界之分,大自然是全球性的公共资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界格局中,环境保护也和经济发展一样需要全球合作,共同努力治理环境问题。我国大力发展可持续战略,也是为了解决日益加剧的环境问题。

1 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环境保护问题

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就得到了腾飞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也日益恶化。根据《20xx年环境绿皮书》中的统计数据表明,因汽车尾气、工业排放等原因是造成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根据数据预测,在20xx年前后,我国将成为实际上最大排放二氧化碳的国家。空气污染严重,地下水资源也遭到破坏,目前我国约有90%的城市地下水都遭到有害污染物不同程度的污染,同样的土壤的污染情况也非常的严重。从空气、水源到土壤、粮食,我国的环境问题不能小觑,应该得到人们的关注。

2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经济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开展进行的,因为经济活动的特性,所以可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很大程度上是消极的,两者之间的关系,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2.1 经济发展不足可能引起环境污染

经济的发展是国家进步的体现,却也导致了环境污染,同时因为高速发展的经济,也将会反过来对环境进行优化,先进的的技术引进,将对逐渐恶化的环境进行治理。从国内的环境污染分布来看,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早期的环境污染严重,但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政府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环境污染的情况又会得到了改善;反观污染严重地区,是那些经济不发达,他们都有同一个特点,多以重工业经济为主,生产水平较为低下,当地的居民水平素质较低,对环境保护没有意识。

2.2 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有推动作用

环境质量的好坏,是由良好的经济结构来保证的。两者一旦失去平衡,就会造成经济的下滑或是生态环境的恶化。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环境是经济发展的保障,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资源,经济的发展也将对环境进行改造利用,由经济作为支撑,研发更多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作用于环境保护工作。所以有些国家和地区,在一味地为了发展经济的前提下,破坏环境,而又在经济得到改善后,治理环境问题。

由此可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互统一的,两者之间并不是单一的索取关系,两者相互依靠。所以说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保障,环境的治理也不能缺少经济的物质基础,两者不会单一存在,缺一不可。

3 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3.1 增值可再生资源确保循环利用

可再生的资源,就是可以更新、重复利用的资源。大自然中可再生资源的数量有限,即便是资源基本可再生的能力,但并不意味着,它们可以无休止、重复循环的再生,供给人类使用。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对再生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将有助于人类、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要秉承“合理利用,杜绝浪费”的原则对待可再生的资源。

3.2 节约利用不可再生资源

目前,我们常说的大自然资源匮乏,多数指的是不可再生资源,像是:天然气、石油、煤矿等,这些都是经过亿万年演变来的,不可循环再生资源,他们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待这些资源,节约利用是应对之策。综合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对不可再生资源合理的运用,形成经济资源的闭环。

3.3 强化环境的保护意识,走可续发展道路

人民是国家的发展的核心,所以在环境保护问题上,需要通过全民共同创造。通过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知识,令大家对环境有充分的认识,遵循资源循环利用的原则,再鼓励大家从身边做起保护环境。国家也大力倡导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一系列的行为措施保证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经济、人口、环境的和谐。

环境保护与经济之可持续发展 篇7

一、高校图书馆获取信息的优势及其使命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 (修订) 》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 提供面向全社会的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 可根据材料和劳动的消耗或服务成果的实际效益收取适当费用。”这一规章制度的出台, 充分肯定了高校图书馆作为全社会信息资源的集散地的优势地位。同时明确了在全球知识经济悄然兴起的大背景下, 社会的高速发展对高校图书馆的更高要求。

1. 高校图书馆的变革趋势

(1) 由典藏为主转向集藏书和信息收集、整理、传播及开发利用于一体。作为传承人类文明成果载体的图书馆, 其价值不再表现为藏书数量的多少,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其对文献信息知识资料的收集、处理和传播能力等方面。众所周知, 当今社会,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科技成果被实际利用以及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 客观上决定了传承人类科学知识技术的载体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其传递信息和转化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也必将加快。否则, 科研成果就会失去它应有的价值。因为我们身处全球一体化、知识大爆炸的时代, 高校图书馆要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 必须强化其对文献信息知识资料收集、处理、传播和开发利用的功能。

(2) 由为全校师生提供图书资料借阅的单一服务, 转向为校内外读者同时提供图书资料借阅和信息知识资料的收集、处理、传播与开发利用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在知识经济时代大背景下, 高校图书馆尽管仍然离不开为师生员工提供图书资料借阅的这一传统服务模式, 但服务方式必须向高层次、高水平的信息服务型转变, 服务手段由书刊借阅向信息技术处理服务延伸。同时, 由于知识经济发散式、无疆界的特点, 高校图书馆科学知识技术的传播也必然是全开放的, 网上登录和图书下载等新型信息获取方式将拆除一切客观或人为的“校园墙”,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实现社会读者共享已成为必然。因此图书资料为包括企业在内的读者提供优质的综合性服务, 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校图书馆提出的必然要求。

(3) 由单一的信息储藏转向多媒体、多介质模式。传统高校图书馆典藏长期以来一直是以纸质为主体的单媒介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高校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报告厅等现代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中外文数据库馆藏日益丰富, 这些先进设备的引进和普及, 标志着高校图书馆可以从容地实现远程信息查询和查阅、远程信息推送等一系列网上服务。读者通过网络等就可以方便快捷地在网上参与各种研讨活动, 或查询各种相关的信息, 从而使高校图书馆真正成为人类科学知识技术教育、传播和研究中心。

随着知识经济向纵深发展, 作为积蓄和扩散人类科学知识技术前沿阵地的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必将日益得到强化和扩大。当前, 由于各类信息服务机构异军突起, 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主导者”的地位造成了巨大冲击, 知识环境下各类出版商、发行商、检索服务商和网络服务商主导的虚拟信息系统正在将包括文献收集、检索、传递在内的全面“始点服务”直接提供给用户, 从而导致学术信息交流体系和信息服务市场重组。

2. 高素质人才是图书馆服务的保证

人力资源建设是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资源, 才能保证全面了解图书情报知识, 娴熟掌握网络信息资源的分布, 精通某学科及其专业知识。高校图书馆位于大学校园内, 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近在咫尺, 有着得天独厚的高素质人才优势, 保证了高校图书馆为广大用户特别是企业经营发展提供现代化高层次知识服务的可能。

二、高校图书馆为企业信息服务的方法与策略

1. 加强沟通, 提高企业信任度

在实践过程中, 高校图书馆为企业信息服务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瓶颈, 如企业对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与现代化的服务方式不甚了解, 高校图书馆对企业经营需求和内部流程认知缺失等。对此, 高校图书馆宜采取积极主动的服务态度, 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等途径, 着重联系有需求的企业, 请相关人员参观图书馆, 择机详细介绍图书馆的纸质文献资源和电子文献资源等介质, 让企业认识到高校图书馆是企业的智囊, 开发利用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能帮助其提高创新能力。同时, 高校图书馆为企业保守企业秘密, 有效增加企业的“信赖度”和“依存度”。

2. 建立信息服务团队

高校图书馆为企业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应贯彻到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各个方面, 如组织专职工作人员, 建立相应的文献信息服务部门;集中专门的人力和物力, 共同研究以企业的信息化及其自主创新为主题的途径;改变传统文献信息服务, 积极开展文献信息服务的新方式、新举措;不断完善服务质量, 扩大服务半径, 提高服务效益, 从而摸索出一套为企业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最佳途径等。总之, 要依托先进的科研成果, 充分利用高校智力资源和技术设备的优势, 推进高校的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3. 提高数字资源服务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 现在企业很多都建有自己的企业网站, 利用企业网站开展形象宣传、电子商务、产品介绍、信息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但由于人力、技术等原因, 网站的时效性、能动性往往得不到及时更新和升级, 网站运行质量尚存欠缺, 而此恰是高校图书馆的优势, 高校图书馆利用数字技术资源对专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加工, 在企业原有网站上建立专门负责数字资源导航模块, 通过企业信息服务平台, 联合建立市场所需的专题信息数据库, 收集科技进展信息、技术成果信息、市场供求信息、专门人才信息与国家政策信息等专题文献, 并加以分析研究, 以综述、述评、研究报告等形式编写出来, 融入企业网站中, 实现资源共享, 保证企业网站的可持续发展。

4. 充分发挥学科馆员的“联络”作用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具有动态、集成、综合的特点。高校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最为丰富, 知识技术储备最为先进, 人力和智力资源优势最为明显。高校图书馆要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其前提是高校图书馆员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培养, 能够准确分析、判断信息的质量及利用价值, 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操作与应用, 同时能运用熟练的外语水平, 自主娴熟地根据各种信息源的特点, 对网络信息进行开发、检索、传递。可以说,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 学科馆员是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连接人与信息资源的平台, 对于企业经营发展中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项目, 如企业产品销售与原材料供求信息, 竞争对手和市场相关资料整理汇总, 以及新技术成果、产业发展前景、政策导向等行业动态等, 特别是一些技术主导型企业, 其对Scifinder/Ei/Elsevier/Sciencedirect onlite (sdol) /Iet等专业数据库需求量大, 对科技查新和专题情报服务是最希望获取的。高校图书馆可根据不同项目与本校相关专业人员组成动态的信息服务团队, 发挥学科馆员信息处理的专业优势, 与企业进行优势互补, 有机结合, 确保信息产品和服务质量得到“融会贯通”, 从而推进科学技术向纵深发展, 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高校图书馆面向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既提高了服务水平, 打造鲜明特色, 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又提高馆员在知识服务中的整体实力, 推动我国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面对此“多赢”的项目, 高校图书馆何乐而不为呢?

摘要:在知识经济环境下, 随着高校图书馆事业的飞速发展以及服务理念的不断创新, 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文献及知识体系, 对开拓企业的经营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图书馆宜充分利用自身信息和人才资源优势, 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有效的数字资源服务。

关键词:知识经济,高校图书馆,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敏榕.高校图书馆为企业服务的实践与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 2008, (10) :89-92.

[2]李丕仕.高校图书馆基于行业协会为企业服务的实践与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 2007, (8) :136-139.

[3]唐依人, 张振作.信息时代呼唤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J].河北科技图苑, 2003, (3) :33-34.

[4]杨其珍.对高校图书馆企业信息服务的思考[J].新世纪图书馆, 2009, (5) :11-13.

环境影响评价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篇8

【关键词】环境;评价;经济可持续发展

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特别工业革命以来,高速发展的经济是以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为代价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目前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同样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难题。我国作为一个负责的大国,把环境保护放在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从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引入环境影响评价到1979年正式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评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持久高速发展的有力杠杆。

1.环境影响评价与环评制度

1.1环境影响评价是指一种科学方法或者说是一种技术手段,它分析预测拟实施的有关决策、规划或者开发建设活动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并提出预防方式或减轻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对策措施。

1.2环境影响制度是国家通过法定程序,以法律或规范性文件的形式确立的对环境影响评价活动进行规划的制度。

2.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是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律,应用到作为有机整体的人与自然环境系统,满足人类需求是社会发展的中心;同时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以减少自然的负荷,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良好状态,成为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3.环境影响评价对可持续发展的实质作用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闸”、“调节器”和“杀手锏”,同时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自己从事环评工作的实际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环评对可持续发展的实质作用。

3.1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环境影响评价是规划制定和项目建设所必须履行的前置性法律手续,作为环评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要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政策来判断拟建项目是否符合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政策,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政策、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项目坚决不予环评,把好项目选择观,从源头上遏制该类项目建设,避免资金浪费和环境污染。

环评工作要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及时了解国家及我省相关行业准入政策,如当前钢铁、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焦炭、汽车等行业产能已经出现明显过剩,我省中药加工、食草畜加工等行业产能也出现明显过剩,对上述行业项目进行环评时,要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和我省相关政策,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对与产能过剩行业要限制环评或禁止环评,以促进产业结构合理优化,使过剩资金转入其它薄弱行业。

3.2是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重要“关口”

3.2.1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把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域。要依此确定不同区域的环境“准入门槛”,例如我省甘南地区,属于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就属于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在上述区域进行环评,作为环评工作者要对不利于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开发建设活动限值环评,对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生态平衡的项目要积极予以环评支持;对于禁止开发地区,禁止一切不符合规定的开发活动的环评,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环境,同时可以因地制宜地提高各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3.2.2环评工作者可以通过环评优化项目生产工艺、选线选址,淘汰落后工艺,更好地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例如,西气东输工程,作为国家十一五期的重点建设项目,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原设计中管线要穿越阿尔金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缓冲区,按“四不准三限制”的环评要求,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不准新建项目,使其选线向北移近200公里,避开自然保护区,优化了选线,即实现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没有限制经济发展,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

3.2.3通过环评可以控制新污染源和促进老污染治理,统筹区域发展与环境保护,统筹行业发展与污染控制,统筹“增量”控制与“存量”调整,在改建、扩建项目环评中,要促进“以新带老”治理污染,实现“增产不增污”、“增产减污”。对不能达标排放或超过污染物排放总量规定的企业,坚决不批新上项目。在环境质量不能满足环境功能区要求的区域,新改扩建项目必须提出污染物总量削减的替代方案,在“三同时”竣工验收中严格落实,达不到要求的,一律不准投产使用。例如,我从事的通渭县集中供热工程环评,就是“以新带老”的典型事列,通过新建集中供热工程,取缔县城众多环保不合格、热效率地下的小锅炉,实现了“增产不增污”的环境效益和节能降耗的经济效益。

3.2.4通过环评可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目前我省已被国家批准为循环经济示范区,通过环评可以执行清洁生产标准,推行清洁生产,推广绿色技术,最大限度地节能降耗,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控制有害废物产生,将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落实到具体项目中,体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推动我省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例如我从事的张掖晋昌源洗煤项目环评,洗煤废水的循环利用和零排放,符合煤炭才选业清洁生产标准,减少污染的排放,实现了清洁生产。

3.3.是防范环境风险,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稳定器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以后,国家环保部通过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排查石化企业的环境风险,通过风险评价提出环境风险减缓措施和风险应急预案,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我省今年也重点排查了矿山尾矿库的风险问题,通过环评对全省十几个病险尾矿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并提出了风险应急预案,为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添砖加瓦。

3.4是公众参与的重要平台

环评中的公众参与环节,是环境保护与民众环评意识双向交流的重要平台,通过公众参与,使民众了解拟建项目的污染治理措施和环境影响,使民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结合民众的合理建议,优化环境影响评价,完善环评中的污染物治理措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例如广州番禹垃圾焚烧项目,公众参与就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环评工作者要合理选取公众意见,摒弃不合理的建议,既不能让公众参与成为扼杀好项目的“杀手锏”,也不能让公众参与成为一种形式,对合理的民众意见置之不理。

4.结束语

上一篇:2015竞聘报告下一篇:不了解你的心优秀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