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复习思考题

2024-08-17

环境生态学复习思考题(精选8篇)

环境生态学复习思考题 篇1

《环境生态学》课程要点

第一章绪论

1、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环境、生态学(P19)、环境生态学(P11)。

2、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原理:(1)环境生态学与生态学;(P18)

(2)环境生态学研究内容。(P15)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1、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生物多样性(P35)、环境因子(P44)。

2、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原理:(1)主要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

(2)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P64)(3)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规律。(P64)

第三章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

1、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种群(P76)、群落(P77)、种群年龄结构(P79)、生态入侵(P87)、生物群落(P109)。

2、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原理:(1)种群的基本特征;(P77)(2)种群关系。(P91)(3)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P110)

第四章生态系统生态学

1、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P139)、生态平衡(P170)、负反馈调节(P170)。

2、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原理:(1)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基本特征;(P139)(2)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P148)(3)生态系统物质循环;(P155)

第五章生态系统服务

1、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服务。(P193)

2、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原理:(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类型及其内涵;(P205)

(2)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方法;(P209)

第六章景观生态学理论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

1、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景观生态学(P227)、干扰(P254)、干扰生态学(P253)

2、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原理:(1)景观生态学中的重要理论;(P235)(2)干扰的生态学意义;(P259)

第七章环境污染的监测与评价

1、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生态监测(P293)、生态风险评价(P302)。

2、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原理:(1)环境污染物毒性的评价方法;(P285)(2)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步骤和基本方法(P302)

第八章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1、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生态工程(P338),生态修复(P314),受损生态系统。

2、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原理:(1)受损生态系统特征;(P308)(2)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与技术;(P317)(3)生态工程设计的生态学理论依据;(P338)(4)植物修复技术的类型和利用。

第九章生态系统管理

1、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生态规划(P366)。

2、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原理:(1)生态系统管理的主要途径与技术;(P358)

(2)环境规划的类型及主要内容。(P377)

第十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可持续发展(P389)、温室效应。

2、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原理:(1)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新思考及行动。(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哥本哈根会议、坎昆会议。

环境生态学复习思考题 篇2

随着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 越来越多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中, 由此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如土地资源的稀缺, 道路拥挤, 能源匮乏, 环境恶化, 人口膨胀。人们都将生活在一个亚健康的城市里, 城市的生态环境急需改善, 如何和自然共生是城市继续在自然界中继续生存的关键。

一、城市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中国目前许多大城市都为了迅速发展经济而一味地扩建城市, 使城市成为了钢筋混凝土森林, 几乎很少有开敞的广场绿地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随着车辆的增多, 城市只能一味地扩建道路、修建高架桥来减轻交通压力。汽车废气、工业的发展使室外的环境越来越恶劣, 甚至空气中的PM2.5已经超过了国际标准。恶劣的室外环境使更多的人不愿意外出, 人们都只愿意待在自己营造的小空间里, 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薄。

城市中人口的迅速膨胀, 使城市中各种资源都面临紧张。水资源尤为突出, 不仅水资源稀少, 更多的流域都被污染破坏。我国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 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数的四分之一, 600多个城市里有400多个供水不足。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滇池流域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70多立方, 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八分之一, 作为昆明城市水源的主要来源, 滇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已达到60%。而根据国外的经验, 一个国家和地区用水超过水资源量的20%时, 就可能出现水危机。

环境污染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有人质疑环境学家们危言耸听, 认为目前的环境状况并不糟糕, 等污染了再来慢慢治理也来得及。然而, 如果一味地发展经济, 对环境问题置之不理, 那么如果污染超过了这个地域生态承载力的话, 这个地域的生态自我修复功能将不可用, 城市也变的不再适合人类居住, 随之而来的只有这个城市的衰亡。

二、人们对生态城市的渴望

城市经济的的迅速增长, 也使越来越多的居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们渴望亲近自然, 渴望与自然对话, 渴望生活在一个发达而又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城市中。

一个城市, 无论其现代化程度有多高, 都不可能是空中楼阁, 而必须依托大地。中国人讲究的是接“地气”, 与自然结缘, 面对越来越高遮天蔽日大厦, 人们更加渴望去崇尚青山碧水的自然。在很多发达国家, 已经有城市郊区化的现象, 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到郊区居住, 使城市中心出现空洞。

“让生活之树常绿长青”, 这一观念使人感受到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也是人对生活的希望。这棵树可以用来表示我们生活的城市, 生态城市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 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合理的规划设计城市, 使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 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 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 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 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三、城市环境

1. 居住环境

居住是城市居民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对城市来说是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居住属于人类自我保护的需要, 发展的社会也使居住的含义更加宽泛, 不仅仅只是需要得到保护, 还需要舒适、卫生、安全、优美等。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结晶, 居住的主要场所即为建筑, 还可扩大到与建筑相关联的各种室外环境, 总称居住环境。

人们随着历史的发展过程逐渐学会了选择良好的生态环境来居住, 地势低的地方, 水的容量越大;生存条件好的地方, 聚集的人会更多, 由此也产生了人口问题, 也就是环境容量问题。容积率越高, 可容纳人员越多, 但是人口的膨胀对建筑环境而言是雪上加霜。猛增的人流需要更多的交通空间, 人类的居住环境的建设只能在一块限定的地上进行, 只能拆建筑扩建道路, 道路扩建后地价升值, 带来新一轮的开发修建高容积率的楼房。所以同步控制建筑密度和交通容量是营造一个好的居住环境的前提。

然而城市工业和汽车的发展使得城市空气污染变得严重, 空气质量下降, 空气中含有害气体和大量的粉尘, 使天空的能见度变低。提高空气质量也是改善居住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 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 降低人口密度, 对提高空气质量具有前瞻意义。城市中除空气污染以外, 各种污染都普片增加, 水污染, 垃圾污染, 噪声污染, 光污染等都不利于建造一个适宜居住的环境。

居住环境的质量还在于良性的生态气候。居住地区的气候环境影响人的气质和身体健康, 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改善气候条件, 适应自然变化, 才是人类生活的基础。

居住区的规划应该遵循自然的法则, 依照自然的承载能力适度发展, 巨型城市不但不利于居住生活, 也不利于人们对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文明。人类喜欢居住在自然的环境中, 与自然打交道, “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也体现了人对自然的渴望。建造一个生态的居住环境, 使人类亲近自然, 才是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2. 公共环境

人除了居住、生产以外, 还需要到各种公共空间中进行活动。城市公共空间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提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等。根据居民的生活需求, 在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交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消闲、观光游览、节日集会及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

(1) 交通环境

城市中的道路是一个城市的动脉, 各交通干道的正常运转关系到城市的各种活动的正常进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随着交通工具、设施的不断更新而缩小, 人口、物质流动的需要为交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人口的增多随之而来的就是交通量的增加, 汽车的增多使本来就被污染的空气更加严重, 噪声、尾气、安全因素使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选择步行, 而是驾车, 但太多的汽车会影响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行, 使人们不愿意选择公交而是选择驾车和自行车, 然而私家车和自行车的进一步增多又会恶化已经很糟糕的情况。

城市交通流量的巨大超过了城市道路的承载力, 所以很多城市都采用了高架桥的做法, 希望通过复线交通来改善城市的交通拥挤状况。但是大量的高架桥的建设使高架桥周边的环境变得恶劣, 失去商业价值, 并且高架桥还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城市景观, 加剧高架桥附近的环境恶化。

所以改善道路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在快速路两旁进行带状绿化, 高架桥、立交桥、过街天桥等都要设计垂直绿化, 形成与道路为一体的垂直绿化系统。部分高架桥附近应开辟大面积绿地系统, 作为城市的呼吸系统, 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能否形成便捷有效的城市交通体系, 是衡量城市建设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绿色环保的交通系统肩负着重塑城市形象的重任,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体系更成为了城市发展、城市建设追求的目标。

(2) 广场环境

广场被誉为城市的客厅, 修建尺度、功能、形象与城市相符的广场对城市的环境改善也很重要, 城市广场的形象特征、文化品位集中体现了该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 美丽的城市广场既是市民的自豪, 也是打动来该城市旅游的游客们的城市品牌。

城市中密集的高楼越来越多, 人们就会失去更多自由活动的户外开敞空间, 使人们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住所和在拥挤的场所工作。而人们的相互作用和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 城市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这要才能使城市有城市自己的活力。

目前, 我国都出现了广场热, 在其中确实不乏一些优秀的作品, 可是也有的广场仅仅只是为了某领导的面子工程, 一味的大, 不管广场的选址和定位, 使修建出来的广场空无一人, 甚至有的广场造价过高而半途终止。

现代都市人对城市生活的交往性、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和多样性的追求赋予了广场多功能、多景观、多活动、多信息, 以及大容量, 城市居民渴望走出狭小的住宅而又能躲避喧闹的城市繁华, 进入开敞的自由空间和能够欣赏大自然的景色, 城市公共广场提供了市民开敞的空间, 为城市增加了更多的空气和阳光, 打破了建筑的密集感,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提高人们的居住质量。

四、生态城市与自然共生

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 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 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另一方面, 更主要的是,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界的支撑,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生产, 向自然界索取满足自身生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 也在同时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

现代生态学理论告诉我们, 生态系统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它的结构和功能, 包括生物种群的构成, 各个种群的数量比例, 以及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等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就是生态平衡。这种平衡是有生态系统自身的自动调节能力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 其自动调节能力取决于组成生态系统物种的生物潜能。这就要求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符合生态学法则, 对环境的保护要遵从生态系统运动的规律。因而, 如何尽快而有效地缓解生态危机, 保持生态平衡而维护生态系统, 正确地运用生态规律来调节和发展生产, 实为当今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课题。

共生哲学是主张对被现代建筑所抛弃的双重含义和多重含义的性质进行重新评价的哲学,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 应当赋予自然界新的道德和价值标准。城市是属于自然的城市, 城市要想继续生长和发展, 首先必须要遵循客观的自然生态法则, 适应自然, 而不是一味地改造自然, 凌驾于自然之上的城市是没有发展前景的。

城市和自然和谐共生, 形成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城市, 有历史的传统, 有新的文化艺术的发展, 有能够支持文化发展创新的文化设施;有自然形成的景观, 有人工建造的景观, 有能够是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和谐共生的载体。城市中有自然, 自然中有城市, 城市与自然共生, 自然与城市共同生态发展。

五、结语

自然不是城市的自然, 而城市是自然的城市, 城市不能脱离自然单独发展。在漫长的人类岁月里, 人类一直认为可以改造自然, 然而自然却已经在开始报复人类。只有让城市跟随自然共同发展, 城市的发展才能继续永存。

建设一个生态型的城市环境, 针对城市各种复杂要素之间的综合考虑, 使城市纳入到自然中与自然共生, 使人类居住在优良的自然环境中, 营造一个以人为本、生态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生态城市设计与实践.《城市环境设计》, 2008, 24

[2]成涛.城市环境艺术.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8

[3]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思考 篇3

结合西部大开发的实际,阿尔山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思考如下:

一、保护天然次生林区

重点是对天然次生林区抚育、更新和保护。天然次生林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地,随着海拔逐步提高,森林植被保存的越完好,随着海拔的上升落叶松比重逐步升高。由于过度采伐,目前的树种中落叶松锐减,但白桦树作为次生林的先锋树种迅速生长,天然更新良好,又通过植树造林,使整个天然次生林区的植被覆盖度高,水源涵养功能较强,河流上游的含沙量很小。”在嫩江水系、额尔古纳河水系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屏障作用。但目前面临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资源的需求量大与资源供给量越来越少之间的矛盾,阿尔山市作为林区,可采林已近枯竭,人工林又处于中、幼龄林期,天然次生林抚育改造任务十分突出,为此,结合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坚持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彻底解决这一矛盾,保护好天然次生林资源。天然次生林区实施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主要项目和内容:

1.天然林保护工程。由于经营粗放,超限额采伐,原始林演化为次生林,林木生长稀疏,林相残破,逐步丧失原有天然林物种丰富、结构复杂、生物量高和自我维持能力强的功能,为此,要实施对天然林的保护。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核心是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包括林地资源、林木资源和生物多性资源的保护。天然林保护不是简单的封山、护林,阿尔山市现有天然林不论是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特用林,在分布、功能、价值等方面都很不完善,与“保护水平”有很大差距,还需要加强天然林区的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按天然林功能的不同,参照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标准和区域环境的实际,可分为生态区、缓冲区和商品区。对不同类型区实施不同的保护建设措施。

2.人工造林工程。该工程主要是指在林區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用材林。从木材来源看,由于国家“天保”工程的实施及世界各国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重视,来源于天然林的木材量将逐渐缩小,人工林提供的木材量逐步提高。与天然林相比,人工林占地面积小,集中连片,交通方便,易于实行现代化集约经营,而且生长周期短,木材产量高,并可以通过改进加工工艺和生产设备,利用人工林生产可替代天然林的林产品,因此,即使一些天然林十分丰富的国家也把未来的木材供应寄托在人工林上。因此,在阿尔山市近百万亩人工林基础上,推广成功经验,继续营造用材林。主要树种是适应性强的兴安落叶松,也可选择一些其他适地性强的树种。在采伐迹地、火烧运地、疏林地、其他宜林地进行连片造林。

二、治理沙质土区和以水蚀为主的水土流失区

1.沙质土区治理重点。沙质土区分布在伊尔施镇西部的三角山一带,总面积约24000公顷,因垦荒种地,已出现了较严重的沙化现象。必须采取断然措施,沙质土区的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25度以上坡耕地、杜拉尔松山农场沙化耕地全部实现退耕。退耕后发展林草业,特别是加大草业发展力度。

沙质土区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建设项目和内容:(1)樟子松封育工程。工程实施地点为樟松岭,总面积8000公顷。樟子松林面积1480公顷,是阿尔山市唯一保存较好的大面积的天然樟子松常绿林,有重要防风固沙作用和很强的观赏性,结合旅游景点建设,经过努力,把该区建设成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人工草地建设工程。阿尔山市北部气温低,无霜期短,由于农作物种植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配合畜牧业的发展,调整种植业结构,实施人工种草工程。工程实施范围:退耕地和部分草地。牧草种类可选择适应性较强又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黄花苜蓿、无芒雀麦、羊草、猫尾草等。

2.水土流失区治理重点。水土流失主要是指土壤的风力侵蚀、水力侵蚀,和融冻侵蚀等。阿尔山市水土流失区主要分布在明水、西口、铁路沿线以北至蛤蟆沟林场和阿尔山市西部的部分垦荒区。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有盲目开荒种地、甚至陡坡开荒,耕地中1/3为坡耕地,种植业经营粗放,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等。所以,应开展以沟系为单元的小流域治理。

重点实施以下生态建设工程:(1)农田林网化工程。由于农田林网化重视不够,坡耕地无水保措施,为维持生态平衡埋下了隐患。特别是由于耕地主要分布在林草植被比较稀疏的坡面和谷地,即具有沿河分布特点,需营造农田防护林。工程核心:农田防护林应采用窄林带、小网格模式;坡耕地沿等高线造林。(2)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阿尔山市种植业的发展只有十几年的历史,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滞后,目前,全市现有农田基本无任何抗旱、灌溉工程设施。充分利用阿尔山市丰富的水资源,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灌溉与抗旱坐水种面积。农田灌溉基础设施以旱田喷灌为主;抗旱基础设施建设结合生态经济沟扬水站、谷坊、塘坝、蓄水池等设施建设进行。

三、建设道路、河流、旅游线

1.沿路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阿白铁路沿线及公路沿线生态环境建设。铁路、公路沿线是水土流失较严重区域,特别是五岔沟镇内的铁路、公路沿线,是农牧业较集中的地区,林草植被覆盖度低,人类活动频繁,与洮儿河交错并列延伸,所以,在坚决控制人为因素导致水土流失前提下,实施“护路林工程”。实施范围:阿白铁路、公路五岔沟段。

2.沿河生态保护建设。阿尔山市地表水系较密,境内大小河流15条,分别属于两大水系:南部为嫩江水系,较大的河流是洮儿河;北部为黑龙江水系,较大的河流是哈拉哈河。均发源于大兴安岭,中部中山山地林草植被较好,基本没有出现土壤的水力、风力侵蚀,因此,沿河下游是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重点。

河流沿岸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重点为:(1)护岸林工程。实施范围:洮儿河五岔沟段、哈拉哈河伊尔施西段以及界河努木尔根河和胡得仁河。工程核心:洮儿河下游五岔沟段,铁路、公路与其交错分布,与护路林、农田防护林相配合,设计、施工。护岸林采用灌、乔结合的方法,在河道两侧营造柳灌丛,杨树林带。(2)边境界河河道治理工程。实施范围和依据:努木尔河和胡得仁河界河段位于阿尔山市西北部,以河为界的长度为51.26公里。沿河界外蒙一侧植被发育不良,已部分沙化,加上荒火蔓延,使河两岸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改道,国土资源流失。另外,1998年以来水量较大,每年春季凌汛期对两岸冲刷,使河岸破坏更加严重,给边境管理、口岸开发带来不利影响,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工程核心:堤岸防护形式一般有坡式护岸、坝式护岸、墙式护岸等多种形式。考虑边境界河的特殊要求,保持河道目前现状,工程布局应因势利导,符合水流演变规律,采用以坡式护岸为主,坝式护岸为辅的治理方式。

3.旅游沿线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开辟了若干条旅游路线,设置若干旅游景区、景点,游客人数的增加,势必增加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甚至对环境可能产生现实的和潜在的破坏性影响,为此必须进行有效的防治。划定旅游路线,建立各种必要的保护措施。景区、景点设立公厕、垃圾桶,设立围栏、标示牌,修建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厂等。

四、基地建设

包括石塘林自然保护区、矿泉自然保护区、苗木种籽基地、山野菜基地。

1.石塘林自然保护区。石塘林位于阿尔山林业局东北部,石塘林总面积约10000公顷,拟建保护区面积50000公顷。要植被类型是偃松石塘林或偃松和稀疏兴安落叶松组成的石塘林。偃松是第三纪残遗的古老树种,被列为自治区的二级保护植物。偃松属东北极成分,只分布在我国东北、朝鲜北部、日本北海道和俄罗斯远东。在我国长白山、小兴安岭虽有分布,但只是个体,没有形成群落。只有大兴安岭北部海拔1000米以上石质山地上形成岛状群落。阿尔山这片石塘林是该植物分布的南端,也是我国面积最大一块偃松矮林。偃松林是当地玄武岩台地植被演替的最高阶段。在此处的玄武岩台地面上,由于成土母质坚硬,风化过程缓慢,成土过程在此寒冷条件下进展也十分缓慢,故而土层浅薄和部分地表岩石裸露,加之降水量较高,地表不平坦,但松林一旦遭到破坏,浅薄贫瘠的土层易于丧失,植被恢复将变的极为困难。区内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钻天柳和自治区保护植物—偃松、越桔、笃斯越桔、手掌参、岩高兰、芍药、水晶兰、松下兰、大花杓兰等,珍惜植物还有斑杓兰、北极花、沼萎陵、睡菜等。另外,偃松石塘林造就的特殊生态环境,还是许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可见,该偃松石塘林区具备了景观生态的特异性和环境生态的功能性意义,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任务重要而紧迫。目标是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矿泉自然保护区。矿泉保护区位于阿尔山市区。在温泉街南北长700多米、东西宽70多米的山谷地带上,涌现出48个泉眼形成矿泉群,但每个泉眼的水质成分却又完全不同。经过对水质化验,分为偏硅酸、重碳酸钠和放射性氡三类矿泉水,由于地下水补给方式不同,又可划分认为冷泉(水温在25度以下)、温泉(水温在25℃—37℃),热泉(水温在38℃—42℃)、高热泉(水温42℃以上),这种在很小范围内具有上述三类矿泉、四种温度的矿泉群为世界之罕见。阿尔山温泉是含有多种化学元素的泉水,对多种慢性疾病有很高的医疗作用;矿泉水中含有大量微量元素,饮用价值很高;地热能——这种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很好的前景。鉴于阿尔山矿泉群的规模、功能,力争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15000公顷。由于影响矿泉生成的区域大、因素多,所以,保护区内具有代表性并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最脆弱的部位划分为核心区。

3.苗木、种籽基地。质优量足的苗木、种籽,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保障,它具有用量大、适地性强的特点,除稳妥外购外,要建立阿尔山市稳固的种源基地。它包括苗圃和母树林基地两个方面的建设。重点建设的苗圃:樟松岭苗圃基地。重建设的母树林:樟子松母树林。

4.山野菜基地。山野菜是天然林区的重要林木资源,阿尔山市林区无污染,山野菜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蕨菜、广东菜、蘑菇、黄花等等,特别是蕨菜等天然食品,在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前景广阔。山野菜采集已成为阿尔山市林业工人的重要收入来源。在搞好基地建设中必须进行山野菜深加工。厂址可选择在阿尔山市区,可以缩短原料采购距离,成品也便于运输。

五、对策措施

为实现上述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思路,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和法制,提高阿尔山市全民生态环境意识;2、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3、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4、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科技贡献率;5、稳定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有关政策、依法保护生态环境。

环境生态学复习思考题 篇4

1-1.简述材料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其重要作用。

1-2.用自己的理解给出生态环境材料的定义。

1-3.生态环境材料的特征是什么?

1-4.你认为那些材料属于生态环境材料?举例说明。

1-5.画出传统材料和生态环境材料的材料—环境系统图并说明两者的区别与联系。2-1.材料是如何分类的?研究材料的四要素是什么?

2-2.在材料的合成与加工技术工艺过程中,如何赋予其环境协调功能?

2-3.化学元素在环境中的分布特征是什么?

2-4.什么是材料流和材料流分析?

2-5.简述4倍因子和10倍因子理论含义?

3-1.分别给出SETAC和ISO对LCA的定义。

3-2.画出生命周期评价技术框架图并作简要说明。

3-3.画图说明LCIA的主要步骤。

3-4.LCA方法有那些局限性?根据LCA的原理,如何改进或避免这些不足?

3-5.选择一种用工业固体废弃物作建筑材料的实例,应用LCA方法分析这种废弃物再循环

利用的环境影响。

4-1.什么是生态设计?生态设计的目标是什么?

4-2.生态设计与传统设计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4-3.生态设计的准则与目标是什么?

4-4.金属材料再生循环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其相应的技术措施是什么?

5-1.清洁生产的含义是什么?

5-2.清洁生产包括那些内容?

5-3.举例说明如何利用工业废渣实现减少固体废物排放。

6-1.简述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分类及特点。

6-2.与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相比,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那些性能特征?

6-3.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那些?需采取什么措施对其进行生态化改造?

7-1.什么是3R原则?

7-2.高分子生态环境材料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8-1.天然矿物环境材料具有哪些环境功能作用?

8-2.为什么说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是环境友好材料?

9-1.净化大气中的氮氧化物通常有哪些方法?

9-2.综述全球气候变暖的技术措施。

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理性思考 篇5

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理性思考

阐述了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即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由来已久,人口高速增长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压力;对自然生态规律缺乏充分认识和经济建设急于求成导致我国战略与决策失误;我国生态环境的`管理尚不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欠缺及生产技术落后,导致资源环境过度消费和浪费现象严重;长期以来环境意识淡薄也制约着人们正确认识我国的生态危机问题.

作 者:贺建林 陈桂香 HE Jian-lin CHEN Gui-Xiang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商学院,湘潭,411105 刊 名: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年,卷(期): 13(3) 分类号:X1 关键词:生态环境   恶化   原因  

保护西部生态环境的几点思考 篇6

保护西部生态环境的几点思考

我国西部是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是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地表水的.主要补给线;中、东部地区(东北除外)大部份降雨云系也来自西部的青藏高原,把西部称作中国的大水库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作为一个贫水大国,水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已成共识,保护我国的淡水资源必须从保护和建设西部生态环境入手.西部不仅是中国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大水库,它还是中国清洁的再生能源--水能的最大基地.已探明的西部水能资源理论储量55万亿千瓦以上,可开采量3.5万亿千瓦以上,这是中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柱.而水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依赖其上游流域区良好的植被环境,只有建设和保护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才能保住这份珍贵的水能资源的使用价值.

作 者:方兵 作者单位: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530007刊 名:社科与经济信息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AND ECONOMIC INFORMATION年,卷(期):“”(10)分类号:F1关键词: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 篇7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

1加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意识

人类是生态环境内的主要成员, 依照人类生活环境标准, 建立起适合生态环境发展的环境保护管理意识。加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规划管理, 提高人们面对生态环境问题的保护意识, 确保全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依照国家政府机构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公共环境的宣传保护力度, 培养全民生态意识, 建立生态企业、生态社区等。通过对全民生态环境的保护宣传, 逐步提高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专业基础教育培养, 普及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 实现生活环境约束力的有效提升。通过树立科学发展价值观, 加强环境保护的生态建设, 确保全面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

2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的建立

从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出发, 加强生态环境管理的可循环规划, 落实环境污染管理责任制, 制定各个部门环境保护的规划, 避免因环境归属问题造成责任推诿, 找不到负责的接洽人员。需要建立良好的全面监督管理体制, 从国家到地方, 确保企业、各个单位的监督管理标准, 确保生产活动负责标准, 通过国家政府部门的有效环保执行, 改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 防止环保管理工作出现疏忽的问题。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 落实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 有效改善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3加大环保政府投资支持力度

依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加强政府资源的投资支持, 推进我国政府资金推进力度, 运用经济建设发展的协同手段,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建设。加强政府环境保护的投资管理, 依照生态环境投资保护, 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资金支出, 加大生态环保、污染监督等相关项目的有效支出, 按照城市投资标准, 对财政资金支出进行预算分析。逐步引入外部资金, 加强民间环保资源的引入, 拓展环保资金投资渠道, 鼓励各种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的有效融合, 实现综合资金的有效整合管理。

4加强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依照经济发展利益建设需求, 在经济社会环境中进行生产发展支配。长期社会经济发展过剩, 造成生态环境保护受到严重的影响, 生态环境保护遭受到严重的破坏。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是具有一定的对立性质。为了有效处理二者的协调发展关系,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设, 找寻经济发展建设与生态保护之间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 逐步促进经济体系和环境生态之间的有效协同发展。要想逐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就需要适当控制经济发展标准。通过加强经济发展, 逐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确保经济规范标准, 实现生态保护经济建设的发展。以最小范围的生态破坏获取我国经济效益的提升, 从而构建生态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 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5加强生态科技的创新发展

加强生态科技创新发展建设, 确保环境保护的合理性,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提高科学技术发展的支持, 推进生态经济产业的有效发展。通过经济产业的升级发展, 提高生态科技建设, 确保高新科学技术产业的提高, 完成生态节能环境保护、经济生产资源保护的创新发展。充分利用生产资源, 减缓资源压力标准, 加强科技环保项目建设发展, 将国家科技建设发展项目列入环境科学保护工作中, 加快资源推广发展建设, 实现科学化生态环保管理, 逐步减少污染问题, 加强环境保护科学发展建设, 实现资金投入的合理开发, 加强科学技术环保节能建设发展, 确保经济循环利用标准, 减少污染水平。逐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管理, 确保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 加强科学技术培训的管理和环保技术人员队伍的发展建设, 确保生态科技发展、科技创新的实现。

6结语

综上所述, 生态环保工作是一项复杂长期的工作, 需要我国政府依照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法律法规建设标准, 分配我国现有政府资金投入标准。调动我国社会民众的共同努力参与, 确保生态环保工作的执行力, 完善生态环保法律法规, 为生态环保工作制定良好的创新管理标准, 促进我国经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宝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探讨[J].河西学院学报, 2008 (5)

环境生态学复习思考题 篇8

[摘 要]我国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相关课程设置中,生态学实践教学环节基本处于缺失状态,而且并没有有所改进的趋向,相关实践教学环节开展缓慢。可以在导师指导下,由参加学生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在强化生态学专业知识与理论的同时,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提升学生科研素养,为生态学的科研人才的输送奠定基础。依托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平台,既拓展了生态学实践教学的空间,又在学生的分类培养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5-0138-03

一、开展生态学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现代生态学已经从一个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发展为当前的纵贯生物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乃至全球,即兼顾微观与宏观不同研究尺度,横跨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等不同领域的综合学科。现代生态学注重解决全球面临的生态环境重大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众多生态问题,诸如全球气候变暖、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生态学理论的指导。可见,生态学相关理论在指导人们解决目前全球应对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显然,在环境科学专业学科构建和人才培养中,生态学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我国高校的环境科学专业中基本上都开设生态学的相关课程。

随着对生态学学科的重视,环境科学专业开设的生态学及生态学相关课程在不断增加,从普通生态学到应用生态学均有涉及。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但是,从目前我国相关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形式设置上来看,多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缺失严重。在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形势下,生态学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是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亟待从理论和实践层次探讨适合新形势条件下的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实践教学模式。

二、生态学实践教学开展缓慢的原因

我国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相关课程设置中,生态学实践教学环节基本处于缺失状态,而且并没有有所改进的趋向,相关实践教学环节开展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学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不高

早在1998年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生态学相关课程已被规定为环境科学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生态学实验也被定为环境科学专业的主要专业实验。但是,从各个院校环境科学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出,对生态学相关课程重视不够。大部分院校将生态学相关课程规定为选修课或作为专业拓展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生态学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课时相对较少,按照传统人才培养方案思路,目前环境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集中在基础化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等课程中,学校虽然已意识到生态问题的严重性,但是未能在教学计划中加以落实,也无法保证生态学相关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需要。可见,生态学相关课程在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仍然处于从属地位,这也许是造成其实践教学环节不能得以有效开展的主要原因。

(二)生态学学科自身特点

无论从场地安排、实验室硬件、师资配备到教学组织,再到后勤保障,实践教学是一个不同于课堂理论教学的综合教学过程。因而,相对于理论教学,实践课的教学组织在实施上存在一定的难度。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广泛、研究方法多样,从生物各类群及各相关环境要素的调查,到环境因子的测定、有机体对非生态因子关系的定量实验研究,再到群体生态学的科学实验、生态系统的综合研究,都对生态学实践教学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师资队伍来讲,需要很强的专业教师团队来支撑实践教学。因为授课教师的研究范围一般局限在相对较窄的领域内,所具备的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都难以应对整个生态学理论所涉及的内容。国内的相关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多只配备单一生态学任课教师,还未能形成强有力的生态学师资队伍。从教学实施来讲,需要长线的时间和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作为保障。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动态的、广域的,而研究其动态所需要的时间长度,所需要的特定季节,大部分情况下是不可能在一个学期的时间内完成,若将实践教学环节时间拉长,却又无法和课程教学匹配。生态学需要大量的野外观测,对观测地的物种配备、群落构成有较高的要求,一般学校内很难找到这样的场所,因而需要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一般满足上述条件的区域多分布于自然保护区或一定的特定区域,一般距离学校较远,往返不便,若定点开展实践教学又增大课程教学的成本。生态学的技术手段涵盖现代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计算机模拟技术,需配备先进的人工气候室、计算机房、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及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实验室硬件条件要求较高,前期投入巨大,一般院校很难满足。可见,生态学综合性、应用性强的学科特点加大了生态学实践教学开展的难度。

(三)实践教学经费不足

无论是课程实验还是野外实习环节均需要经费的支撑,而大多数学校的教学经费均很紧张。目前许多院校采用实践教学经费按学院包干的做法,使得实践教学经费更为分散,使用效率低,真正落实到具体某一门课的实践教学经费很少。由于得不到充足的实践教学经费支持,对于一些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只能是缩减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内容。对于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处于从属地位的课程,获得实践教学的经费就更少了,而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多获此境遇。显然,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当前开展生态学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瓶颈。

三、开展生态学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体现环境科学专业特点,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个体生态学中有机体对非生态因子关系的定量实验研究,尤其是群体生态学的科学实验,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态学已从描述性科学走向实验科学。在研究手段的不断更新的基础上,生态学的研究重点已从个体水平转移到种群和群落,进而发展到以生态系统研究为中心。生态学原理与人类社会实践的许多领域结合紧密,如:生态规划、生态管理等。现代生态学在向宏观层次发展的同时,微观层次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生态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研究手段与方法更新迅速。我们无法通过一门课程的单一实践教学环节来掌握和理解众多生态学原理和现象,更不能同时培养学生的生态学技能,那么,符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就是专业课程内容选取与环节设置的根本原则。

我国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主要是培养学生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环境科学专业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系统地识别、分析与解决环境问题的素质与能力。随着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生态学的课程地位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生态学相关课程的内容除包含传统普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以外,应根据新形势下环境科学人才培养规格要求,设置环境污染生态学过程分析的内容,具体包括: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过程、污染物对生物的毒害、生物对污染的抵抗与适应、污染的生物监测、污染的生物治理等内容,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应与之匹配。

(二)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主线,优化、融合生态学实践教学内容

要摆脱传统的课程单一功用思维的约束,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目标出发,合理定位各门课程的功用。在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许多课程都渗透着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思维,与生态学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应尽可能的优化、融合生态学理论教学内容,扩展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比如:环境学导论、环境规划、环境经济学等许多相关课程内容与生态学交叉,关于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完全可以由环境学概论等课程来承担,生态学教学则应注重其生态过程与机制的内容。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入侵、生态恢复等方面,可以利用生态学课堂时间运用探讨其具体案例生态过程与机制的实践教学模式,而不是针对上述生态问题进行现象描述。

生态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基本培训可融入其他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中去。比如:现代生物学的分析方法可以融入“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去,生态学中该内容的实验应围绕某一具体的问题,在前期现代生物学实验技能的培训基础上直接加以运用和提高,一方面节约生态学实践教学时间,另一方面节约生态学实践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率。关于以“3S”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空间技术的研究方法培训,同样可以融入“环境信息系统”、“环境遥感”等课程的教学中去,然后通过生态学野外实习强化空间技术在生态学中的运用,做到学以致用。

将生态学的实践教学内容融入环境科学其他专业见习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中去,在环境专业见习中增加生态问题认识。比如:长三角地区可以带领学生围绕太湖蓝藻水华开展系列的见习活动,在让学生了解太湖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对生态问题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还可以渗透一些关于种群和群落基本生态学原理的实践教学内容;在环境工程实习环节中渗透污染水处理厂污泥菌落结构研究的内容,有条件的通过到水生态修复示范中心实习,熟悉生态修复工程的生态学原理,以此来拓展生态学实践教学空间。

(三)因地制宜地拓展生态学实践教学时间和空间

要根据所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际和学校在学生培养方面的软件和硬件,因地制宜地将生态学的实践教学内容拓展到课外教学的空间。开展各项竞赛活动,以竞赛带动生态学实践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将竞赛内容与开放性实验项目结合,吸引学生在各个开放性实验室进行实验、实训操作、技能训练等,提升生态学专业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参加高级别专业技能竞赛、写毕业论文、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奠定基础。

结合教师科研,通过各级大学生参与创新训练项目深度培养学生的生态学思维和研究方法。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开始实施的一项旨在提升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计划,目前从国家到省市和学校均设有不同级别的创新训练项目计划。通过这个计划项目,可以将生态学实践教学中具有一定科研含量的内容进一步延伸。在导师指导下,参加学生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在强化生态学专业知识与理论的同时,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提升学生科研素养,为生态学的科研人才的输送奠定基础。依托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平台,既拓展了生态学实践教学的空间,又在学生的分类培养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建柱,张文丽,陈芳清.我国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S2):211-212.

[2] 刘波,盛明,闫德智.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12(10):76-78.

[3] 杨桂英,廖周瑜,曹子林,等.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优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1):168-170.

[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 李海防,赖晓华,段文军,等.强化《生态学》实践教学浅探[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3):112-113.

上一篇:爱心浇灌自留地 辛勤赢得好果实下一篇:问题台账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