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活动内容形式论文

2024-06-01

准备活动内容形式论文(精选7篇)

准备活动内容形式论文 篇1

“准备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质量的准备活动是体育高效课堂的前提。长期以来, 由于对体育课准备活动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到位、理解不全面, 不少体育教师实施的准备活动形式和内容单一, 教学效果欠佳。为此, 笔者对体育课堂准备活动教学现状进行思考分析, 对准备活动的意义、作用以及组织实施方式方法进行再探索。

一、“准备活动”的分类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 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室内学习, 身体处于相对安静状态。其由静态突然变为动态的学习, 有些学生会出现身体不适应, 少数学生还会出现头晕、抽筋、肚子疼等不同程度的症状, 甚至还有个别学生会出现肌肉拉伤、扭伤。充分科学的准备活动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使学生身心得到提前适应, 避免基本活动出现不良状况或伤害事故。

1. 生理方面的“准备活动”

从生理学角度分析, “准备活动”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迅速提高体温, 加快血液循环, 为肌肉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营养, 增强肌肉的代谢能力, 降低肌肉、肌腱的黏滞性;还能扩大各大关节的活动范围, 缩短肌肉收缩与放松的时间, 使其加大弹性。此外, “准备活动”还能提高人体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机能应激能力, 使身体各器官功能达到适宜运动的状态。

2. 心理层面的“准备活动”

从心理层面分析, “准备活动”能将学生的注意力收拢到课堂上来, 充分调动起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使其迅速进入体育运动状态, 跟上运动的节拍, 精神饱满、情绪高昂地开始体育的学习。从而让学生的身心均达到最佳运动状态, 为基本部分的技术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准备活动”实施的误区

1. 对“准备活动”的认识有偏颇

“准备活动”能提高人体各项器官机能适应能力, 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往往认为基本部分的时间最宝贵, 为了留足基本部分主教材教学时间, 常常忽视“准备活动”的作用, 盲目压缩“准备活动”的教学时间。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 久而久之也会认为准备活动可做可不做, 做准备活动时懒懒散散, 动作不到位, 有的甚至把“准备活动”作为一种形式走过场。

2.“准备活动”内容不顾学生年龄差异

不同年龄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存在显著差异, 这决定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准备活动”内容和形式应各具特点。而在实际教学中, 经常出现不同年级学生“准备活动”雷同现象, 其中最为普遍的是让学生先慢跑两圈, 再做一套固定的徒手操。这种忽视学生年龄差异、简单重复、毫无针对性的“准备活动”, 违背了学生的身心特点。

3.“准备活动”的组织形式同质化

体育课的“准备活动”组织形式单调趋同, 缺少创意, 绝大部分的体育课以教师组织或体育委员带领两种形式为主, 教学开始时为四列横对, 跑步时变为两列纵队, 徒手操时又变为四列横队舒展开进行, 以相同队形开始, 相同队形结束。形式呆板、毫无新意的“准备活动”, 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很难激发起学生的运动欲望。

4.“专项性准备活动”普遍遭到忽视

“准备活动”分为“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项性准备活动”两种, “一般性准备活动”主要针对全身各主要肌肉群、关节、韧带, “专项性准备活动”主要针对这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辅导性、牵引性的准备。“专项性准备活动”与“一般性准备活动”科学有机组合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许多教师认为做准备活动无非就是慢跑几圈把身体预热, 再做几节徒手操把各关节活动开, 做做游戏调动起学习兴趣就行, 以致专项性准备活动的重要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三、科学组织实施“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是否充分到位直接影响基本部分的学习, 因此教师对“准备活动”要有科学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杜绝压缩准备活动时间的行为。教师应通过系统的学习研究, 掌握准备活动的相关理论知识, 科学认识其难度、强度与学生年龄特点的关系以及对体育教育教学的意义和作用。针对学生对准备活动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动作随意、敷衍了事走过场的情况, 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让学生知晓科学合理的准备活动是人体机能适应的重要保障, 使其在思想上给予准备活动高度重视。教师还要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感受, 使其切身体验到“准备活动”在促进身心快速进入运动状态、避免运动伤害事故中的作用。

1. 创新设计, 激发学生对“准备活动”的兴趣

区分度小、程式化倾向的“准备活动”令学生感到乏味无趣。激发学生的运动欲望, 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场地器材等情况, 综合考虑, 统筹选择, 设计内容新颖的活动内容。既要有原地的活动, 又要有行进间的活动;既要有徒手体操, 又要有器械体操;既要有单人活动, 又要有双人和多人活动。另一方面, “准备活动”的组织形式也要力求做到灵活多样。如将徒手练习和器材练习、原地练习和行进间练习、单双人练习和集体练习、一般练习和专项练习进行搭配、组合、补充、优化。这样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的结合, 能使学生的中枢神系统不断得到新的刺激, 使学生的身体机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锻炼提升。

2. 有的放矢, 着力提高“准备活动”的针对性

“准备活动”的目的是把学生的身体机能调整到最佳状态, 使其更好地学习基本内容, 预防运动伤害。“准备活动”部分的教学内容与基本部分的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 使学生的身体全面舒展。如“前滚翻”教学内容最容易受伤的是颈部, 此教学内容实施前就要充分做好颈部的准备活动。与语数外教师相比, 体育教师所教班级相对较多, 教学对象范围广, 每天都有几个班级的教学任务。对于不同班级、不同教学内容, 教师不能简单地重复准备部分教学内容, 而要根据各班学生的不同情况和教学具体内容进行调整, 将准备活动的全面性原则和一般性原则科学有机结合, 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

3. 负荷合理, 让“准备活动”符合学生身心特点

一直以来, 准备活动的教学时间到底多长更合理是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争论的话题。笔者认为, 准备活动时间长度、负荷的大小确定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体质情况、气候气温以及主教材内容的强度和特点。负荷过小, 起不到准备活动的作用;负荷过大, 学生体力消耗过大, 容易引起疲劳, 影响基本部分的教学效果。一般情况下, “准备活动”的负荷以学生的心率为100~120次/分为标准。如以小学40分钟课堂为例, “准备活动”时间一般安排为8~10分钟为宜, 冬季适当延长, 夏季适当缩短, 控制好时间和负荷,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高效课堂一直以来都是体育教师追求的目标, 高效的体育课要靠高质量的准备活动来保障。只有将“准备活动”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去认识, 精心设计编排, 科学组织实施, 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高效课堂才能落到实处。

准备活动游戏环节改革尝试 篇2

分析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 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充分认识到游戏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片面认为高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游戏的兴趣程度在不断降低, 或者是教师准备的游戏过于老化陈旧、缺乏生机活力、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教学效果不显著, 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省略掉游戏环节。我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坚持将游戏贯穿到每节课上, 受到大部分学生的欢迎, 现对整个实施过程做简单介绍。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学, 而是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使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传统教学中, 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挥下, 被动地参与到游戏中, 这与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 主动参与教学的目标相违背。笔者在游戏教学过程中重新定位学生角色。

1.准 备 者 。

教师将学生分成男女两组 (男女分开) , 每组按照学号的先后顺序, 每人每节课准备一个游戏, 在课中由准备游戏的同学面向本组同学讲解游戏的规则、要求, 并组织本组同学进行游戏活动。要求游戏准备者在准备游戏阶段精挑细选, 所准备的游戏能让大部分同学接受、认可、喜爱, 同时要考虑如何将自己所准备的游戏呈现在同学面前, 如何将自己准备的游戏让同学能够有序地、积极地参与。这就对游戏的准备同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游戏准备同学考虑问题精细化, 有大局观, 有全面性。

2.组 织 者 。

学生在课上将自己准备好的游戏, 采用合理的方式与方法呈现在同学面前, 让其他学生能够明白组织者的意图, 与组内同学共同努力将自己准备好的游戏顺利有序开展。同学参与程度高低、各个环节进行是否流畅与游戏准备的同学前期准备工作是否充分有很重要的联系, 但是不能忽略发挥游戏准备同学在课上的临时组织管理能力的作用。游戏组织者要转变思想, 及时转变角色, 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发挥组织者的角色作用, 组织游戏活动。组织者在课上讲解时的声音大小、讲解内容是否准确、示范是否清晰、分组是否合理, 以及心理素质的高低都是直接影响游戏过程能否顺畅的重要因素组织游戏这一环节, 对组织者的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管理协调等能力起到锻炼作用, 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

3.参 与 者 。

游戏组织者个人准备充分、临场发挥, 直接影响到游戏的顺利进行, 而其他同学参与的热情程度, 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配合, 是促使游戏顺利进行的要素。每位同学都是游戏的参与者, 都是影响游戏效果的重要因素。每位同学都要有主人翁意识, 明白自己的职责, 只有相互之间通力协作, 才能更好地开展游戏, 才能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教学效果才更加显著。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改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 不但没有忽视体育教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反而对教师的要求和作用更高了。因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更多的是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充分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和舞台。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对学生合理引导, 对游戏教学环节进行督促、管理、评价。

1.教 师 向 学 生 说 明 意 图 。

教师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意图即给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自己独立思考、语言表达、组织管理能力的一个平台, 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只有学生明白教师的意图, 所做的改革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和发展, 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接受, 在游戏的环节中真正变被动为主动, 真正发挥能动性, 从而使这项改革能长期有序地进行。

2.教师制 定 相关 的要 求 。

“不以规矩 , 不能成方圆”, 任何事情要想做好 , 缺少一定规则要求是很难完成的, 为此提出了如下要求:

(1) 游戏选择范围 : 游戏要积极向上 , 符合当代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符合学生需求;选择游戏要与教师教学内容安排相吻合;要符合季节性, 考虑学校场地、器材等实际因素;不能重复选择同一游戏。

(2) 游戏内容书写要求 : 有游戏内容描述 , 规则 , 实施办法, 奖罚措施。

(3) 实施过程要求 :每人每节课游戏时间为6分钟 , 讲解时声音洪亮准确、示范清晰、组织有序。

(4) 对其他同学的要求 : 自觉服从安排 , 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积极配合游戏组织者完成游戏。

3.教 师要 把 好 质量 关 、合理 进行 评 价 。

教师在学生准备游戏提前一周的时间通知学生下一周教师安排教学内容, 学生在上课前一天将自己所准备的内容送至教师处, 教师提出修改建议, 以利于在课上能顺利完成自己所准备的内容。游戏结束时教师要及时点评, 提出优缺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总结与反思

准备活动内容形式论文 篇3

“新工笔”这一名称大约在2005年出现, 后来不断有新的机构组织和一批画家加入新工笔的展览活动中, 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画家是:张见、郑庆余、高茜、徐累、秦艾等。新工笔是相对于传统工笔画而言, 在思想观念、语言技法上一大批年轻的新锐画家形成的一场新潮流, 目前以1970—1990 年出生的画家为主要群体, 这批画家因为接受西方绘画的图像造型观念和色彩观以及当代流行艺术观念比较多, 所以画面处理上更丰富, 想法和尝试更多样, 表达也有很多突破, 不再仅仅关照自然景物、生活场景的样子, 而是用新的场景内容和图式样式、新的观念和认识重新表达, 毕竟我们当今的生活有太多的改变, 便捷多样的生活方式和选择令人目不暇接。我们每个人身处其中, 感受到的生活既精彩纷繁又有无奈困惑, 它需要被表述, 需要在这些纷扰中提取一些元素来记录, 来娓娓倾诉, 于是这种气氛就暗合了新工笔的气质。因为在这个物质日益丰富的时代, 人的精神需要也显得更为复杂和迫切, 工笔画的精微雅致、幽淡隐忍的阴柔气质像布道者一样安抚现代人疲惫的精神, 也使新工笔在具象和抽象的结合中都显示出探求意义。

新工笔的“新”首先体现在观念上, 观念先行, 这是新工笔的核心, 也是它区别于传统工笔画的主要理论依据, 在新的观念的支配下, 艺术家以独特而活跃的思维挖掘生活, 并寻找新的手法来表现, 因而与传统的工笔画拉开了距离。传统绘画在画面上是对自然物象的现实的仔细观察和传神再现, 讴歌自然的美、生命的美, 画面想要表达的内容一望便知, 画家的意图非常明了。而新工笔则是一种间接隐晦、含蓄多义的表现方式, 在作品中没有固定的解读答案, 观者、作品和画家之间是一种猜测和解读的关系, 可以感受到的是艺术家想要表现的是一种独特的思考和观感, 有新的考量, 这种新的考量以一种有意味的新的图式呈现出来, 作品的背后常常是对当下生存状态的带有一点哲学意味的思索。有对日常生活所见的重新饶有兴致的新的角度发现, 有对经典作品的再解读和感悟, 穿越时空的对话, 对常见题材的解构重组, 等等。在一遍又一遍的渲染制作中, 安置内心的情感。

新工笔在技法表现上还是从传统中来, 传统的以线为手段的塑造形象和三矾九染的方法仍然被传承下来。原来的优雅细腻的传统和精美內省的艺术语言还是被秉承了下来, 传统从来都不会被排斥, 而是具有强大的鲜活的生命力。画家认为维护和传承传统是必须的, 在一个如此纷繁多样化的时代, 维护传统样式之美和它散发出来的气息之美、文化之美是非常必要和有价值的, 所以它从传统中汲取了很多营养, 再去演绎, 关联当代, 用传统的表现手法去传达当代的观念, 在画面上有很强的形式感, 并悄悄融入光影和素描因素, 既注重画面传统的平面装饰性, 几个大的色块的关系, 又在细节上进一步用当代元素去丰富, 刻画细致精到, 每一个细节都赋予它存在的意义, 而非无谓的摆设。在色彩上以高级灰为常用手法, 柔和雅致, 线条纤细绵柔, 并常常有意识地淡化传统上以线条立骨的观念, 线条、笔墨不再是一幅画最重要的语言, 更注重大的构成形式的现代感和时代性, 画面的语言质地细腻隐晦, 带着迷幻、典雅、柔和深邃的气息, 这使画面在视觉上有一种冲淡朦胧的美感, 这种新的面貌拉开了和传统工笔画的距离, 显示了自身的实验性探索, 这很有价值。

新工笔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方兴未艾的潮流, 还在于它的面貌不仅带给人新的感受, 符合了当代人的审美观, 并赋予作品更多的观念和价值意义。它的特点, 首先是画面风格新颖细腻精致典雅, 大大拓展了各种材质媒介和技法语言。新工笔在语言表述上运用传统的绘画语言来制作, 解构当今的生活感受, 营造迷幻的图景, 并拓展画面的内在含义。在表现内容上, 它又有更远的发展, 显示出了“当代性”。其次是擅于表达内心的感受或对社会生活的另一种角度的审视和隐喻意义, 使艺术观念更为含蓄多义, 不少作品甚至丧失主题, 不再关心作品的叙说意义, 这种淡化主题的作品无疑留给观者更多的理解空间。现今绘画的语言更为多样, 这也是艺术家自觉自由探索的结果, 是思维方式和社会审美意识变化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艺术不再追求描摹自然客观再现, 而是自我感受和主观个性理念的精神表现。在光与色的虚实交融中, 再造一个虚淡的诗意的略带哲学审思味道的意境, 这种柔和朦胧的如轻音乐般恍惚的氛围, 给人带来独特的感受, 也让观者觉得被安慰。

在新工笔中对形式语言的运用都是为阐述其观念而服务的, 并具备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新工笔的艺术家们都重视作品的形式所带来的新的价值, 而艺术家们的艺术观又各具特点, 既呈现出多元性, 又非常主观, 从而使画面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但是有一点是很明显的, 即他们的画面不再以写实描摹为能事, 虽然他们都具有极强的学院写实功力, 其作品虽然根植于自身的生活经验, 但却与生活保持着距离, 画面呈现出一种既似曾熟悉又带着新奇的陌生感的效果, 从而具有新的附加涵义。这种涵义常常又难以用语言清晰地表述出来, 也颇具意味。从这点上, 它具有超现实主义的某些特征。

目前的新工笔发展正不断扩大, 在全国的各种展览和拍卖会上频频亮相, 越来越多的学院派青年画家、大学生加入这支创作队伍, 创作出大量的面貌独具的新工笔作品, 由于作品和展览活动非常多, 使得有些作品有怪异粗糙、格调不高、庸俗化的毛病出现, 如果一种绘画风格变得非常泛滥, 没有新的发展, 那么它也容易山穷水尽, 成为过去。所以在欣赏和肯定新工笔的同时, 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新工笔仍然是中国独特文化的载体, 离开了文化底蕴的支撑, 它的发展将是无源之水难以走远的, 可以说, 中国的文化特性和当代性是新工笔的核心所在。

在中国文化的文脉这一基因下, 新工笔画家们以新的内容和方式寻找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无关政治、重大社会事件、叙事性和教化功能, 只关照内心和抒情性, 如张见作品中借鉴西方和中国古代绘画的元素, 郑庆余作品中对时间的流逝的关注, 画面的冷灰蓝调子带着淡淡的感伤气息, 这些画面中的人物形成有意味的形式。

面对当今巨大的信息量和各种观念的迭出碰撞, 新工笔对改造工笔画这一古老中国文化传统以最现代、最个体的方式, 给当今画坛带来新气息、新面貌, 如何在传统与当代中找到一个恰当的融合方式, 让已有的图式和已生成的观念不断被确定, 又不断被否定, 用新的技法和理解揭示当今生活, 找到日常生活的诗意所在, 并以自己的语言方式游弋在“似与不似之间”, 这是摆在当今工笔画家面前的一个永远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宋晓霞.工笔画的传统与现代发展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 2008.

[2]刘娟.徐累、张见工笔画创作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09.

[3]张鹭.从张见工笔人物画看当代工笔人物画“新面貌”[D].扬州:扬州大学, 2007.

体育课准备活动方法谈 篇4

但是, 怎样安排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使他们的情绪兴奋起来, 使他们的器官系统迅速协同运行起来, 从而有力保障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切实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呢?笔者根据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 提出以下观点, 权作引玉之用。

1. 统筹兼顾。

教师应坚持一般准备活动与专项准备活动相结合, 坚持准备活动与基本活动相结合。教师首先要安排好一般准备活动, 如各种走跑练习、徒手练习、轻器械练习、集中注意力练习、游戏舞蹈等全身性身体练习, 使学生身体各部分都活动起来, 以提高他们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 提高呼吸和循环系统的机能水平, 发展学生一般身体素质, 降低运动损伤发生几率。然后在一般准备活动的基础上, 开展好专项准备活动。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安排一些与所要开展的体育锻炼内容相适应的模仿练习、诱导练习或辅助练习, 其内容与教材的结构、节律、强度相类似, 以此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对正式练习的适应能力。要是紧接着的基本教材内容强度和难度较大、技术较复杂, 那么专项准备活动的运动量也要相应的大一些。如果教学内容是赛跑项目, 可安排两臂摆动、原地跑、起跑和快跑等专项准备活动;如果教学内容是跳高、跳远项目, 可安排腹部运动、两腿屈伸、助跑起跳和试跳等专项准备活动;如果教学内容是投掷项目, 可安排上肢运动和腰腹背练习等专项准备活动;如果教学内容是篮球项目, 可安排运球、传接球、熟悉球性的练习或篮球游戏等专项准备活动。

2. 丰富多彩。

教师面对的是青少年儿童, 他们的兴奋性较高, 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长时间单一的刺激, 更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善于根据青少年儿童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 设计出简单易学、形式多样、新颖别致、喜闻乐见的体育课准备活动形式。例如队列练习, 在练习齐步走和跑步走时, 可结合螺旋进行练习, 要求学生齐步走过去、跑步走回来;在练习队形变换时, 可要求学生采用脚尖步或柔轻步绕场行进, 并配以简单的手臂舞蹈动作。这样既能增加队列练习的难度, 又能激发学生的运动欲望。

3. 循序渐进。

运动量由小到大, 活动形式由简到繁, 逐步上升。准备活动开始时, 教师可安排一些动作简单、用力小、速度慢的内容练习, 如慢跑、队列队形、徒手操或运动量不大的活动性游戏等。然后, 逐步提高或增大动作的速度、难度、频率、幅度及用力程度, 可安排诸如躯干运动、全身运动、快速奔跑、跳跃或运动量较大的游戏等内容, 使学生身体产生一定的热量, 由惰性的身体转变成积极活跃的身体。最后, 做调整呼吸的练习, 如走步、原地活动等。

4. 适量充分。

负荷量过小, 起不到准备活动的作用;负荷量过大, 又会使疲劳过早出现。这就要求体育课的准备活动必须根据学生身体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科学地确定负荷量, 以达到全身发暖略微出汗, 关节活动自如, 身体轻松有力, 神经肌肉兴奋为准, 以不超过体育课基本部分的运动量为宜。一般说来, 一节课准备活动的时间控制在6—8分钟, 学生脉搏跳动次数控制在90—110次/分, 心率控制在100—120次/分。

5. 因时而异。

体育课的准备活动应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冬天, 外界气温低, 学生怕冷, 身体不易活跃, 准备活动时间应长一些, 活动量也相应要大一些;而夏天, 外界气温较高, 身体易活跃, 准备活动的时间应稍短一些, 活动量也要小一些。

6. 男女有别。

对于进入青春期的女生, 教师要注意克服女生内容男生化, 可选择一些造型优美、节奏分明的动作, 并根据其生理特征, 多做一些发展腹肌、骨盘底肌和大腿肌肉力量的练习。而男生则应选择动作幅度大、刚健有力、节奏强的动作进行练习。

跳远运动员的准备活动 篇5

一、准备活动的作用

1. 准备活动可以提高体温和肌肉温度,使肌肉黏滞性减少,肌肉弹性增加。骨骼肌的代谢使血流量和氧的运输增加,使骨骼肌的收缩反应及反应速度增快,有利于运动员发挥运动能力,同时具有防止肌肉痉挛和受伤的作用。

2. 准备活动能使相对静止的机体调动到相对高速运动的状态,使神经系统调动到较兴奋的状态,更加适合大强度的运动。使更多的肌纤维参加运动,肌力明显增大。

3. 准备活动使关节、韧带、肌肉的活性增大,活动范围、幅度、弹性增大有利于防止各种伤病的发生。

4. 准备活动做得充分,有利于运动员发挥出超水平的运动能力。

5. 准备活动也是一种心理准备,在心理定式上做好迎接高强度、高难度的心理准备。

二、准备活动的要求

跳远运动是一项由助跑、起跳、腾空、落地而组成的田径项目中的田赛水平跳跃项目之一。它需要神经高度兴奋,快速助跑,全力起跳,协调平衡的腾空,合理的落地,才能展现出自身的水平。所以说,在跳远训练,比赛之前的准备活动显得特别重要。准备活动做不充分,一是不可能发挥自己的高水平,二是容易造成各种伤害事故。根据多年从事专业跳远运动训练工作的经验,总结出设计准备活动的几点要求:

1. 根据项目的特点、要求,把所需要运动的关节、肌肉、内脏充分调动起来。

2. 根据训练课的内容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准备活动。

3. 严格控制准备活动的时间。准备活动是训练和比赛的前奏,只要能充分调动神经兴奋,肌肉关节能充分伸展调动起来,就能转入专门准备活动和主要训练比赛内容。不然就使体力消耗过多,从而影响到接下来的训练和比赛。

三、各种课程的准备活动实例

1. 力量课。

(1)关节活动。

(2)跨步跳50米×3次。

(3)加速跑50米×3次。

(4)原地定位操。

(5)持杠铃片向前弓步跳10次×3组。

(6)持杠铃片原地弓步跳10次×3组。

(7)持杠铃片原地体绕环10次×3组。

(8)接正课。

2. 速度课。

(1)关节活动。

(2)后蹬跑50米× 3次。

(3)加速跑50米× 3次。

(4)正侧位踢腿10次× 2边× 3组。

(5)接正课。

3. 技术课。

(1)关节活动。

(2)上步起跳50米× 3组。

(3)加速跑50米×3组。

(4)蹲跳10次×3组。

(5)正侧位踢腿10次× 2边× 3组。

(6)高台跳深10次×3组。

准备活动内容形式论文 篇6

一、合理创设环境,体现教育价值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各区域的设置和环境的创设要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的安排。应一切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让幼儿参与其中,成为区域的主人,师幼共同决定怎样布置。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各区域间互不干扰,从而使幼儿能专注地投入某一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

因此我们改变以往教室大部分空间只是作为集体教学专用的模式,充分利用教室内、教室外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空间,特别是教室中用于集体教学的空间,扩大各区域的范围,合理的创设各个区域。合理的环境,为幼儿区域活动的开展创设了轻松愉悦的氛围,也充分体现了环境的教育价值,有利于幼儿进行探索性的学习。

二、明确材料蕴涵,凸显教育价值

鱼儿离不开水,同样区域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活动材料。区域活动材料越丰富,形式越多样,幼儿在游戏起来就会更加感兴趣,在游戏活动过程中就会越自信、越大胆。同时材料的适宜性直接影响着幼儿探索性学习的成效。因此,提供丰富、合适的学习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自主地探索、大胆地尝试。

(一)材料的多样性

多样性的材料给了幼儿更多选择的机会,幼儿在自由的摆弄、操作中与各种材料充分互动获取经验,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更大的提高,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提供的材料数量上要充足、形式上要多样。如:在探索区“水的过滤”实验中,我们提供了泥土、沙石、竹炭、纸、布等材料,幼儿在观察、操作、探索中,知道怎样过滤水才更清澈。

(二)材料的层次性

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不同发展水平的材料。比如中班生活区“串珠”,我们不仅提供了大小、材质不同的珠子,满足了幼儿的不同需要,而且还投放一些示例图,让能力强的幼儿边串珠边排序,让每位幼儿都有操作探索的机会,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三)材料的简约性

投放的材料美观精致,固然能吸引幼儿的眼球,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但如果材料有过多的修饰,反而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从而影响了幼儿的探索。同时过于精美的材料,幼儿往往刚开始时非常感兴趣,都争抢着要操作,但一段时间后就趣味索然,无人问津了。因此,提供的材料要简单、便利、安全,便于幼儿操作,绝大部分幼儿通过探索都能达成目标。尽量避免幼儿由于较难的技能要求,失去探索的兴趣。比如,美工区装饰圣诞树,一张皱纹纸、一粒小珠子、一个彩球、一根扭扭棒……都能成为幼儿装饰的材料,在与这些材料的互动中,有的只是幼儿的无限创意。

(四)材料的多功能性

每种材料都有其特性,我们要尽量做到材料一物多玩,一物多用。幼儿的探索性学习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多功能的材料更能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使探索活动变得更加灵活而富有趣味性。如:我们在数学区投放的“喂豆豆”,幼儿根据要求根据豆豆的颜色形状进行分类,喂给不同的小动物,同时用筷子夹豆的动作也锻炼了幼儿手部小肌肉的发展……总之,这种低结构多功能的材料隐藏着更多的玩法,使幼儿能更好地进行探索活动。

因此,无论是一张纸片还是一粒珠子,每种材料都有其教育价值。我们应进行充分的挖掘,明确材料的蕴涵,凸显其教育价值。

三、挖掘家长资源,发挥教育价值

幼儿区域材料的投入是一个持续的、不间断的过程,随着家园合作理念的深入人心,我们应认识到家长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应向家长灌输我们的教育理念,让家长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工作,让他们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在教育中的责任,与我们携手合作,做一个有心人,随时的收集各种材料,为幼儿活动的开展提供丰富的材料。如,家中幼儿穿不上的衣服可以带来让幼儿练习扣扣子、叠衣服;用完的卫生纸芯、一次性杯子等可以让幼儿进行手工绘画创作;吃完的薯片罐可以用来做笔筒……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鼓动家长“参与学习”到我们的活动中。利用家长的特长及热情,改革活动的模式,发挥家长的教育价值。如,请家长在生活区和幼儿共同制作美味可口的点心,编制漂亮的围巾;在语言区讲述动听的故事;在探索区一起探索泡泡的奥秘……家园携手合作,成为了新的“学习共同体”。

区域活动是快乐的,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念,把游戏活动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本活动,为幼儿提供能激发幼儿探究的材料,发挥游戏活动的实效性,让幼儿真正游戏、真正发展,让游戏真正成为师幼之间一道永恒流动的风景线!

摘要: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活动形式,也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有效手段之一。而区域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提供是保证幼儿区域活动顺利开展,满足幼儿发展需要的前提条件,也是必要条件。因此我们要合理创设环境、明确材料蕴涵、挖掘家长资源,让幼儿真正游戏、真正发展,让游戏真正成为师幼之间一道永恒流动的风景线!

中学体育课准备活动初探 篇7

1、准备活动的作用

(1)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使之处于兴奋状态。 唤醒神经的暂时联系,通过脑的分析,综合和判断能力,从而提高整个人的适应能力。

(2)加速血液循环速度,为肌肉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营养,同时带走代谢产物,防止过早出现疲劳。

(3)提高肌肉的弹性和伸展性,预防肌肉拉伤和运动损伤的出现,提高肌肉工作的效果。

(4)使学生身体全面活动开,为基本部分的学习作好准备。 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本节课内容上来。

2、准备活动的目标任务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每节体育课都是由准备部分(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构成的。 体育课的准备部分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和前提。 这些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环扣一环的,缺少某一部分,就会造成教学的不完善, 甚至导致损伤的出现。 准备部分为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作了从心理到生理的总动员,预先进行的各种身体练习,不仅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的意识,而且发展了各肌群,关节, 韧带的柔韧性。 对提高机体机能的协调性及工作能力,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有重要意义。帮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和适宜的身体状态去参加一节课的学习活动起了重要作用。

3、准备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

准备活动的组织形式一般采用以班为集体的形式,但为了避免学生对其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应坚持“形式多变,妙趣横生”的原则。教师要备课,不能敷衍了事。走一个过场;不能不管教材的内容、 性质、天气气候、学生特点等,总是用固定的形式。内容循环往复,要根据实际,合理科学地安排新内容,使学生每次上课时都有新鲜的感觉。 这样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注意力做好充分的心里和生理的准备,为基本部分作好准备,打下基础,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准备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基本部分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4、准备活动的强度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大小,体质强弱,训练强度而定。 如用心率表示十五岁到十七岁的学生安静心率为70-80次/分, 而运动员只为50-60次/分, 这个年龄的学生在做大强度运动时心率为170-180次/分,而同年龄的运动员则可达200-220次/分。 大强度运动都是在无氧代谢的情况下进行的,不可以长时间的进行,只能在短时间或间歇时运用。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运动强度可以分为三级高强度,中强度,低强度。 高强度心率在170-180次/分,中强度心率在150-160次/分,低强度心率在120-140次/分。

5、准备活动的缺点

(1)对准备活动的意义认识不足:运动生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准备活动促使血液循环加快,需氧量增加,机体的代谢速度加快,还能使体温略微升高,肌肉,肌腱的弹性。 伸展性等处于良好的状态,提高肌肉的收缩力和速度以及动作的认识不足,有的教师轻视或盲目地压缩其时间的现象,还有的学生只重视基本部分的学习,对准备活动懒懒散散,动作不到位,甚至只把它作为一种形式。

(2)内容单调乏味,不适应中学生的特点: 一套操,一个游戏长期使用,久而久之,学生感到乏味厌烦,加上中学生由于年龄不同在生理和心里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就决定了中学的准备活动应各具特点。 但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区别不大,教学公式化一套操,一个游戏,甚至把一些专业运动员的专门性练习也拿来用这种毫无区别,毫无特点的准备活动,违反了教学则和生理特点。

6、准备活动的改进措施

加强教育,提高认识,让学生认识到准备活动在体育活动中的作用。 教师应把准备活动练习与基础教材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采用一些模仿性练习。 诱导性练习和辅助性练习,不仅提高准备活动的容量,也提高了质量,使学生的学习掌握的过程避免了单调,枯燥,更有利于内容的掌握。

7、小结

上一篇:多模态环境下一篇:师资团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