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准备论文

2024-05-23

资产减值准备论文(精选12篇)

资产减值准备论文 篇1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重新制定并颁布了新的资产减值准则, 即《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 对资产减值做出了很多新的规定, 如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标准更明确、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等。虽然新准则更有利于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反映, 同时也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资产市场的完善程度和中介机构的胜任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资产减值准备制度的理论基础

资产是会计的重要要素之一, 几乎所有的会计要素都直接或间接与其相关,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使资产以真实价值反映, 是资产定义的内在要求决定的。我国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把资产定义为“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从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来看, 把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亦是比较妥当的。当资产为企业带来预期经济效益的能力受到影响时, 剔除那一部分不能再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资产, 这就是资产减值的经济实质。

二、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计量和披露

(一) 资产减值的确认

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标准, 目前主要有三种:即永久性标准、可能性标准和经济性标准。永久性标准, 指只有永久性 (在可预计的未来期间内不可能恢复) 资产减值损失才予以确认。支持这种标准的主要理由是可以避免确认暂时性减值损失。反对者认为要分清什么是暂时性减值、什么是永久性减值是困难的, 采纳这种标准, 可能促使管理当局故意递延减值损失的确认, 而且, 永久性标准不符合“资产是能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这一观念。可能性标准指对可能的资产减值损失予以确认。美国等一些国家在使用可能性标准时, 确认和计量的基础是不一样的, 确认时使用未来现金流量的不贴现值, 计量时使用公允价值。因此, 如果未来现金流量的不贴现值大于账面价值, 那么, 即使公允价值小于账面价值, 也不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其目的主要在于与历史成本框架保持一致和避免对不必要减值损失的确认。经济性标准指只要发生减值就予以确认, 确认和计量采用相同的基础。由于经济性标准在估算在用价值和确定可收回金额时已考虑各种“可能性”因素, 不再要求对可收回金额小于账面价值的可能性进行评估。我国采用可能性和经济性标准相结合的方法, 在减值迹象判断上, 新准则比现行制度要求更加明确。一是明确“企业应当在会计期末对各项资产进行核查, 判断资产是否有迹象表明可能发生了减值”, 并明确“如不存在减值迹象, 不应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对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原则比现行制度更具实务操作指导性。对公允价值、处置费用和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算等分别作了较为详细的操作指导规定。下面将通过举例说明可能性标准和经济性标准的资产减值损失确认方面的运用。

例1:A企业拥有甲固定资产, 账面价值150万元, 由于受市场行情的波动, 甲固定资产生产的产品销售情况不如以前。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可以初步判断A企业的甲固定资产存在减值的可能性。但此时并不能因此确认甲固定资产发生了减值, 我们还必须结合经济性标准进行判断。

仍沿用上述例1, 如果甲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为140万元, 剩余使用寿命为3年, 预计未来3年内产生的现金流量分别为:80万元、50万元和10万元, 假设不考虑资产处置费用和货币时间价值, 则甲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为160万元, 大于账面价值150万元, 不存在经济上的减值。相反, 如果未来3年内的现金流量分别为:100万元、30万元和10万元, 假设不考虑资产处置费用和货币时间价值, 则甲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为140万元, 小于账面价值150万元, 则需确认10万元的资产减值损失。

从上面的举例我们可以看出, 在可能性标准和经济性标准相结合的情况下, 应先运用可能性标准, 如果不存在减值的可能, 则不能确认资产减值损失, 当然也不需要进一步的判断。如果存在减值的可能, 则需进行后续判断, 看是否符合经济性标准, 只有可能性标准和经济性标准同时满足, 才能确认资产减值损失。

(二) 资产减值的计量

新准则资产的计价模式不再单一地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 而是根据资产特性、市场环境及持有目的对资产进行重新分类, 并根据不同资产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这样处理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使之更合理;在市场环境较好、资产公允价值能够取得、且公允价确实公允的情况下, 相关性与可靠性能够得到较好地统一。否则, 由于公允价值不公允会导致会计信息可靠性降低。新准则规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 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公允价值是指, 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的金额。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 应当根据公平交易中销售协议价格减去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处置费用的金额确定。不存在销售协议但存在资产活跃市场的, 应当按照该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确定。资产的市场价格通常应当根据资产的买方出价确定。在不存在销售协议和资产活跃市场的情况下, 应当以可获取的最佳信息为基础, 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 该净额可以参考同行业类似资产的最近交易价格或者结果进行估计。企业按照上述规定仍然无法可靠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净额的, 应当以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其可收回金额。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应当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 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

结合上述例1, 在甲资产未来3年的现金流量分别为80万元、30万元和10万元时, 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未来现金流量是120万元, 不考虑资产处置费用的公允价值是140万元, 则甲资产可收回金额是两者中的较高者, 即140万元。140万元<150万元 (账面价值) , 同时满足了可能性标准和经济性标准, 需确认并计量相应的资产减值损失, 账务处理如下:

借:资产减值损失———甲资产100, 000.0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00, 000.00

(三) 资产减值的披露

新准则对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做了新的详细规定, 要求披露资产减值的分类、影响和原因、计算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标准等, 以增强资产减值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这对于信息使用者理解主观性较强的资产减值会计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也有助于有关部门对企业的监管。

三、对策与建议

(一) 加强对新准则的学习

对照新旧准则我们发现, 新准则减少了企业在执行会计准则时的选择余地, 大大缩小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但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同时, 也保留了一定的“中国特色”。考虑到我国证券市场的不完善, 不规范, 会计人员的综合职业素质水平较低等因素, 新准则的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一些差异, 这种差异从理论上来讲或许不是一种进步, 但是它更适合中国企业会计实务的实际情况, 将使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 利用计提手法调节利润越来越难, 这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使得报表信息更加客观真实。

(二) 建立健全信息市场与价格市场

企业在判断资产是否减值时, 一方面是根据内部信息来源;另一方面是依赖外部信息来源, 即价格市场传递的价格信息。由此可见, 完善、健全的价格市场是有效实现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重要条件。目前, 由于我国价格市场不够完善和透明, 使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市价难以得到公正合理的确定和公开, 无论是企业, 还是中介服务机构, 都很难获得企业各种投资、存货当前合理的市场价格,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缺乏客观的资料基础, 使资产减值程度难以合理确定。所以, 进一步健全和发展各类市场, 统一提供公开、公正、合理的各种资产信息和价格信息, 为企业对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提供客观依据, 让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有章可循, 体现会计核算的公允性和客观性。

(三) 加强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是防止企业会计造假的最后一道防线, 但由于审计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职业经验和专业判断, 而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会涉及到很多主观判断, 以一种主观上的判断去判断另一种主观上的判断是否合法公允, 因其标准难以客观固定, 必然增加审计风险。因此, 注册会计师应当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去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 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以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否合理、披露是否充分。一旦缺乏客观数据或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时, 注册会计师就应当考虑其对审计报告的影响, 决定是否在审计报告中予以揭示, 以引起会计报表使用者充分注意, 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综上所述, 财政部在参考国际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的规定, 并充分考虑我国现实情况的基础上, 制定并颁布了新资产减值准则。新准则与旧准则相比, 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方面都做出了很多新规定。从企业的角度来说, 要求财务人员不断学习, 以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以正确执行新准则;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来说, 要求相关部门共同努力, 不断健全、完善资本市场, 适时公布各种资产的价格信息, 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提供充分的依据;从中介机构的角度来说, 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提高执业谨慎性, 充分运用专业判断, 在降低审计风险的同时, 也对企业加强监管。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2〕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组织翻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用指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3〕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资产减值准备论文 篇2

由于对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从账务处理方法上看,是通过比较各该项减值准备的期末应计提的目标值与年终确定本年计提减值准备前的账面余额之间的差额,以补提或冲销的方式来确定当年应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数额。同时从税收法规的规定中可以得知,对于企业在会计核算中所计提的减值准备,除了按税收法规准许计提的坏账准备外,其它减值准备的计提一律不得扣除。由此,纳税调整时的基本操作要领是,如果当年是补提减值准备,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就调增利润总额;如果当年是冲销减值准备,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就调减利润总额;如果以前年度计提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资产在本年度处置时,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按以前年度已经计提的减值准备调减利润总额。

浅议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 篇3

我国在1992年首次提出资产减值准备,1993年开始计提坏账准备,1998年增加了存货、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三项准备,到2001年又增加了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资产减值准备由一项、三项扩展到八项,这些措施规范了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夯实了资产质量,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充分体现了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但从整体上看,这些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规定散见于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而于2007年1月1日实施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对资产减值准备进行了新的调整。由于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和会计处理不尽相同,下面仅就几项重要资产减值准备进行梳理,以供会计人员参考使用。

一、金融资产减值准备

(一)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

金融资产包括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但不包括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和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金融资产分为四类:第一类以公允价值计量,而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它包括交易性的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而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这一类金融资产在期末不存在计提减值的问题,因为它的期末始终是按照期末现行市价来做调整的。第二类金融资产就是持有至到期的投资,主要是指债权投资。第三类金融资产是贷款和应收款项;第四类是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上述第二至第四类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将其账面价值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不包括尚未发生的未来信用损失)现值,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记入当期损益。

(二)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企业计提坏账准备、贷款损失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应当设置“坏账准备”、“贷款损失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等科目核算。

1.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

(1)资产负债表日,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贷款损失准备”、“坏账准备”科目。本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大于其账面余额的,应按其差额计提;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小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2)对于确实无法收回的各项贷款和应收款项,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进行转销。对于确实无法收回的各项贷款,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作为转销各项贷款,借记“贷款损失准备”科目,贷记“贷款”、“贴现资产”、“拆出资金”等科目。对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作为坏账,转销应收款项,借记“坏账准备”科目,贷记“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科目。

(3)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等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确认减值损失后,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价值已恢复,且客观上与确认该损失后发生的事项有关(如债务人的信用评级已提高等),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但是,该转回后的账面价值不应当超过假定不计提减值准备情况下该金融资产在转回日的摊余成本。

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持有至到期投资价值以后又得以恢复,应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内,按恢复增加的金额,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已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贷款价值以后又得以恢复,应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内,按恢复增加的金额,借记“贷款损失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已确认并转销的应收款项以后又收回的,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科目,贷记“坏账准备”科目;同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科目。也可以按照实际收回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坏账准备”科目。

(4)外币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应先按外币确定,在计量减值时再按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折成为记账本位币反映的金额。该项金额小于相关外币金额资产以记账本位币反映的账面价值的部分,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5)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等金融资产确认减值损失后,利息收入应当按照确定减值损失时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采用的折现率作为利率计算确认。

[例]某企业采用余额百分比法计提坏账准备,提取坏账准备的比例为3%,2005年末应收账款的余额为200000元;2006年发生了坏账损失12000元,其中A单位4000元,B单位8000元,应收账款年末余额为240000元;2007年,上年已冲销的B单位的应收账款8000元又收回,应收账款年末余额为280000元。要求计算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应提、补提或冲回多提的坏账准备,并作会计处理。

2005年:应提取坏账准备=200000×3%=6000(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坏账准备6000

贷:坏账准备 6000

2006年:冲销坏账12000元。

借:坏账准备12000

贷:应收账款——A单位 4000

——B单位 8000

2006年末按应收账款余额计算的期末“坏账准备”贷方余额=240000×3%=7200(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坏账准备 13200

贷:坏账准备13200

2007年:上年已冲销的B单位账款8000元又收回入账。

借:应收账款——B单位 8000

贷:坏账准备 8000

同时,借:银行存款8000

贷:应收账款——B单位8000

2007年末按应收账款余额计算的期末“坏账准备”贷方余额=280000×3%=8400(元)

借:坏账准备 6800

贷: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坏账准备6800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

(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即使该金融资产没有终止确认,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中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应当予以转出,计入当期损益。该转出的累计损失,等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初始取得成本扣除已收回本金和已摊余金额、当前公允价值和原已计入损益的减值损失后的余额。

确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按应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原计入资本公积的累计损失金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按其差额,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

(2)对于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随后会计期间内公允价值已上升且客观上与确认原减值损失事项有关的,应按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股票等权益工具投资的(不含在活跃市场上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3)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后,利息收入应当按照确定减值损失时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采用的折现率作为利率计算确认。

二、存货跌价准备

(一)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和转回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期末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二)存货跌价准备的会计处理

企业应当设置“存货跌价准备”科目,核算存货的存货跌价准备。资产负债表日,当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时,存货发生了减值,企业应当按照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差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贷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已计提跌价准备的存货价值以后又得以恢复,应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按恢复增加的金额,借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科目。企业结转存货销售成本时,对于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借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等科目。

[例]某企业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对甲存货进行期末计价。2005年年末,甲存货的账面成本为105000元,由于本年以来甲存货的市价持续下跌,并在可预见的将来无回升的希望。根据资产负债表日状况确定的甲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为95000元,“存货跌价准备”科目余额为零。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105000

-95000=10000(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10000

贷:存货跌价准备 10000

假设2006年年末,甲存货的种类和数量、账面成本和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均未发生变化,甲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为97000元,计算出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为8000元(105000-97000)。由于甲存货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0000元,因此,应冲减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2000元(10000-8000)

借:存货跌价准备 2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2000

假设2007年年末,甲存货的种类和数量、账面成本和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均未发生变化,但是,2007年以来甲存货市场价格持续上升,市场前景明显好转,至2007年年末根据当时状态确定的甲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为110000元。

根据以上资料,可以判断以前造成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减记的金额应当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8000元(10000-2000)内予以恢复。

借:存货跌价准备 8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8000

三、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一)长期股权投资减值金额的确认

1.企业对子公司、合营企业及联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在资产负债表日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时,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该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2.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将该长期股权投资在资产负债表日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类似金融资产当时市场收益率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确定的现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二)长期股权投资减值的会计处理

企业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应当设置“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科目核算。资产负债表日,长期股权投资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科目。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例]红星公司对甲公司投资的账面价值为1000万元,可收回金额为950万元。由于该投资的可收回金额为950万元,账面价值为1000万元,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应按两者之间的差额50万元(1000-950)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红星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长期股权减值准备5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500000

四、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一)固定资产减值金额的确认

固定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时,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企业应当将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二)固定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企业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当设置“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核算。资产负债表日,固定资产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例]2006年12月31日,A公司的某设备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经计算,该设备的可收回金额合计为1300000元,账面价值为1350000元,以前年度未对该设备计提过减值准备。

由于该设备的可收回金额为1300000元,账面价值为1350000元,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应按两者之间的差额50000元(1350000-1300000)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A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5000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50000

五、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一)无形资产减值金额的确认

无形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时,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企业应当将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二)无形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企业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应当设置“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核算。资产负债表日,无形资产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无形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例]2006年12月31日,市场上某项技术生产的产品销售势头较好,已对B公司产品的销售产生重大不利影响。B公司外购的类似专利技术的账面价值为650000元,剩余摊销年限为5年,经减值测试,该专利技术的可收回金额为630000元。

由于该专利技术在资产负债表日的账面价值为650000元,可收回金额为630000元,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应按其差额20000元(650000-630000)计提减值准备。

B公司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20000

贷:无形资产减值准备200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研究 篇4

1.《固定资产准则》对减值准备形成的规定:

在资产负债表日, 如发现固定资产存在减值的迹象, 应当计算固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 即固定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处置中形成的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 以确定资产是否已发生减值。如果固定资产发生损坏、技术陈旧或其他原因, 导致其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 表明固定资产发生了减损, 应按固定资产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并计入当期损益, 作如下账务处理。

借:营业外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 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第30条规定:“如果有迹象表明以前期间据以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各种因素发生变化, 使得固定资产可回收金额大于其账面价值, 则以前期间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应当转回, 但转回的金额不应超过原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按此规定, 转回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时, 应作如下分录: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不超过原提取数) 贷:营业外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二、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形成有关规定的理解

《解答四》进一步规定:“企业转回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时, 应按不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应计提的累计折旧与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计提的累计折旧的差额, 借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贷记‘累计折旧’科目;按固定资产可回收金额与不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计算的固定资产账面净值两者中的较低者, 与价值恢复前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借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贷记‘营业外支出-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转回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 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不应超过不考虑减值因素情况下计算确定的固定资产账面净值。”

三、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

1. 物价调整法。

价调整法是根据物价变动状况追溯调整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 用实际价值扣除已计提的折旧计算出该资产目前的销售净价作为可收回金额, 与固定资产账面净值进行比较, 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一种方法。它适用于物价波动幅度较大的情况

2. 现时市价法。

现时市价法是把固定资产的重置净值作为可收回金额, 与固定资产账面净值进行比较, 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一种方法。重置净值等于该资产的账面原值减去按照重置成本计提折旧的金额。按照现时市价法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过程如下:第一步, 按照重置成本计算重置累计折旧;第二步, 计算固定资产的重置净值;第三步, 计算固定资产账面净值。

3. 可变现净值法。可变现净值法是根据固定资产的可变现净值同账面净值比较, 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一种方法。

四、完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建议和对策

1. 健全信息、价格市场机制, 完善企业绩效考评

目前我国虚假会计信息充斥市场, 应用固定资产减值会计是否能达到制度设定的目标, 就特别需要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会计人员不仅要精通业务, 胜任工作, 更重要的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对需要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判断和表达, 应当基于客观的立场,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2. 提高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确定方式的操作性

会计人员对固定资产减值合理的判断, 除却本人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外,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价值取向。会计人员只是执行者, 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决策直接影响着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目前在我国, 许多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 在这种情况下, 若不加限制地允许企业采用固定资产减值会计, 很可能管理层就将其演变成“合理合法”操纵利润或计提秘密准备的工具, 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丧失真实性与可靠性, 并最终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

3. 提高从业会计的职业判断能力

目前一些企业利用会计手段调节会计数据的行为, 不仅丧失了企业的诚信, 而且也使的会计的信誉备受挑战。由于当前会计制度还有不尽完善之处致使这种行为也只是“合法不合理”。再有, 法律规章制度的另一意义是它的威慑作用。对于参加会计资料造假的相关违法主体, 不仅要明确其法律责任, 还要提高法律责任的威慑程度。我国目前企业会计数据失真问题的日益严重与其法律责任的威慑效果低下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有做到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执法必严才能真正规范企业会计的行为, 打击利用会计手段造假的行为, 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 维护公众利益。

参考文献

[1]杨柳:浅谈固定资产减值[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 (01)

[2]韩进军周金梅:浅谈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的关系[J].理论界, 2006, (S2)

[3]毕明珠张丽玲:浅谈固定资产减值准备[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06, (04)

资产减值准备论文 篇5

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抵销时涉及的三个“价值”

1、可收回价值(av),即期末固定资产的内在价值,是指固定资产的可销售净额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孰高值。

2、抵销前价值(qv),即期末抵销内部未实现利润(或亏损)前原个别会计报表中的固定资产净值(即原值-累计折旧)。

3、抵销后价值(hv),即期末抵销内部未实现利润(或亏损)后合并会计报表中的固定资产净值(即原值-累计折旧)。

当可收回价值小于报销前价值(即av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抵销的一般原则

1、未实现利润抵销情况下(即hv

(1)当固定资产可收回价值大于其抵销前价值(即hv

(2)当固定资产可收回价值界于其抵销后价值和抵销前价值之间(即hv

(3)当固定资产可收回价值小于其抵销后价值(即av

2、未实现亏损抵销情况下(即qv

(1)当固定资产可收回价值小于其抵销后价值(即av

(2)当固定资产可收回价值界于其抵销前价值和抵销后价值之间(即qv

(3)当固定资产可收回价值大于其抵销前价值(即qv

三、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抵销实例

例1、a公司(汽车制造企业)为b公司(汽车租赁公司)的母公司,12月,a公司将其制造的100辆轿车销售给b公司,销售收入5000万元,成本4000万元。b公司将轿车纳入固定资产管理(残值为0,折旧年限为5年,直线法折旧)。

(1)若b公司期末轿车未发生减值(即hv

分析:该笔业务属于未实现利润抵销中的第一种情况,只需抵销未实现利润,不影响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其抵销分录为:

借:主营业务收入 5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4000

固定资产 1000

(2)若b公司期末轿车发生减值,相应减值准备为500万元(即hv

分析:此时固定资产可收回价值为4500万元,属于未实现利润抵销中的第二种情况,应将原账面已提取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全部批销,其抵销分录为:

借:主营业务收入 5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4000

固定资产 1000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500

贷:营业外支出 500

(3)若b公司期末轿车发生减值,相应减值准备为1500万元(即av

分析:此时固定资产可收回价值为3500万元,属于未实现利润抵销中的第三种情况,应将原账面已提取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予以部分抵销,抵销金额为qv-hv,即1000万元(5000-4000),其抵销分录为:

借:主营业务收入 5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4000

固定资产 1000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000

贷:营业外支出 1000

例2、a公司(汽车制造企业)为b公司(汽车租赁公司)的母公司,1912月,a公司将其制造的100辆轿车销售给b公司,销售收入5000万元,成本6000万元。b公司将轿车纳入固定资产管理(残值为0,折旧年限为5年,直线法折旧)。

(1)若b公司期末轿车发生减值,相应减值准备为500万元(即av

分析:此时固定资产可收回价值为4500万元,属于未实现亏损抵销中的第一种情况,未实现亏损与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均不予抵销,只需抵销固定资产交易事项,其抵销分录为:

借:主营业务收入 5000

资产减值准备论文 篇6

【关键词】资产减值准备; 新企业会计准则; 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5.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5-0020-01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上市公司自2001年起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标志着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应用的深化。隨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尽管有关资产减值的规定在会计实务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使得许多企业的资产计量更加客观、准确,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1 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难度较大

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以短期投资市价,存货可变现净值,长期投资可收回金额,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等作为企业确认和计量的基础。但是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和计量标准模糊,可操作性差。在实际工作中,财会人员往往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和所掌握的会计理论知识进行职业判断,估计可收回金额和未来现金流量等数据。因此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

2 资产减值准备政策自身的灵活性为操纵利润提供了空间

根据规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其计提比例可根据以往的经验估计:对于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以及存货跌价准备等问题,都需要财会人员的个人主观判断;对于短期投资,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都给了企业灵活选择的空间。其意图本是促使企业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更加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但根据实际情况,许多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有利的方法和判断达到其目的。

3 资产期末计价的计量模式缺乏统一的标准

从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来看,现有的规定对有关资产期末计价的计量模式缺乏统一的标准,概念和内涵过于统一,欠缺灵活性,因而缺乏可操作性。现行会计准则中使用的计量属性包括公允价值、可收回金额、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市价等多个标准,在不同的具体准则中又各有表述,标准多,难掌握。

4资产减值政策被滥用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成为许多企业操纵利润的新手段,从近几年的上市公司年报来看,一些经营状况恶化的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变更的时机,计提了巨额的资产减值准备以及设立秘密准备,以此来释放巨大的经营压力,为未来财务状况的迅速好转进行盈余管理。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新《企业会计准则》,它的实施对治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遏制企业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现象,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新准则中的一些相关规定在实际运用中是否真的可行仍然是一个问题,为了保证准则的顺利实施,应积极创造必要的内外部条件,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和规范企业的资产减值准备。

5 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建立合理的企业决策机制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相互分离。这时设计良好、高效运行的企业治理结构对委托代理成本的高低有直接的影响。资产减值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一项内部事务,它的客观公允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运行。但是,许多企业董事会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董事与高级管理人员有交叉现象。再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形同虚设。难以保证有效的牵制与监督。

6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加强会计人员的素质教育

针对我国目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被企业滥用这一现象,首要问题是从企业会计人员着手,提高会计人员自身职业道德,进行最严格的内部控制。会计人员不仅要精通会计理论和基础知识,胜任会计工作,更重要的是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对需要会计职业判断和表达要基于客观的立场,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严格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当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需要考虑的主观因素较多,这就更需要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如实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

7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

当前,许多企业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来调节会计利润,这不仅损害了企业的诚信,会计行业的信誉也备受挑战。法律法规的意义并不在于其被实施的频率,而是在于它的威慑作用。

对于参加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相关违法主体,不仅要明确其法律责任,还要提高法律责任的威慑程度。只有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才能真正规范企业会计的行为,打击利用会计手段造假的行为,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维护公众利益。

8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监督力度应该加强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是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应当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评价被审计单位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合理性及表达的充分性。同时,还要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加大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权利,增加必要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手段。

9强化上市公司对相关信息的披露,提高信息的透明度

我国《会计法》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变更会计政策对本年度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有重大影响的应在财务报告中予以披露,但上市公司对多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原因未作详细的披露。因此,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必须进一步完善资产减值信息披露制度,对披露信息不足的企业要责令其把年报中对经营成果造成重大影响的会计处理予以说明,以限制其利润操纵行为,达到制定资产减值政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峰声,李培红.对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思考[J] .科技创业,2007,(3).

[2]袁咏平,刘新春.资产减值准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N] .科技咨询导报,2007.

[3]蒲一.试论资产减值准备问题及改进意见[N]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7.

[4]程传勇.完善和规范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策略[J] .科技创业月刊,2007,(6).

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分析 篇7

一、资产减值准备政策选择的原因

(一)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体现会计稳健性

资产减值准备政策的选择,实质上是会计政策的选择。通过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使企业及时剔除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等资产中的潜在亏损因素,充分体现会计稳健性原则,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不得多计提资产或收益,减少负债或费用,不得设置秘密准备,使企业财务报告更加真实,可靠。

(二)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体现会计客观性

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提出的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树立了资产减值 (可收回金额) 的理念。新准则规定“适用范围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除特殊规定以外的其他减值的处理,例如对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合资公司的投资等,在扩大减值使用范围的同时,明确生物资产、存货、投资、建造合同和金融资产等,相关准则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缩小了企业进行利润操纵的空间。

(三)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有利于对上市公司的监管

资产减值准备有关规定的颁布实施对遏制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监管上市公司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了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我国新准则明确规定了“已经计提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

(四) 资产减值准备准则的执行有利于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

会计作为一种世界通用的经济语言,客观上要求各国会计信息要具有可比性。我国企业要想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就要遵循国际惯例。借助国际会计计量改革的经验,在企业会计制度中引进资产减值这一稳健的做法,可缩小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距。

二、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处理方式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谨慎性原则,也称稳健性,是指在会计核算中,企业在不确定因素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保持必要的谨慎,不多计资产或收益,不少计负债或费用,把会计核算尽可能建立在比较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不能任意设置各种秘密准备,滥用谨慎性原则;所谓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种财产物资应按其取得或购建时发生的实际成本计价,而不考虑随市场物价变动的影响。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及国家另行规定以外,企业一律不得任意调整资产的账面价值。

(一) 资产减值准备在会计处理上的不同方式

1. 减值准备作为管理费用处理。

借:管理费用一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货:存货跌价准备。这主要使用在存货跌价准备上,将其计入管理费用十分符合配比原则,因为存货属于流动资产,管理者可以选择合理的进货渠道、进货批量和进货间隔期等方法,使存货跌价损失保持在最低水平,以提高企业对存货的管理水平。

2. 减值准备作为投资损失处理。

这主要是针对因投资形成的金融资产,如短期 (长期) 投资减值准备。借:投资收益一计提的短期 (长期) 投资跌价准备;贷:短期 (长期) 投资跌价准备。投资是一种企业通过资源分配而获得增值的主动行为,投资减值有悖于投资者获得投资收益的初衷,不管以哪种投资形成的资产,投资减值都看作是一种投资损失,因此,作为投资损失处理是合理的。

3. 减值准备作为营业外支出处理。

这主要用在有形或无形的长期资产上。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借:营业外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 (在建工程、无形资产) 减值准备;贷:固定资产 (在建工程、无形资产) 减值准备。处理企业持有的这类资产的理由是:与市场情况有关;与市场上出现更加先进的资产有关;与构建固定资产使用新工艺、新材料有关。与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的联系,故将计提的减值准备计入营业外支出是科学合理的。

(二) 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处理方法在本质上的同一性

1. 各种资产减值准备都要计入当期损益抵减经营成果。

这样处理体现了稳健和客观原则,也遏制了虚增利润的形成,可以给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一个更加客观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

2. 计提减值准备具有单向性。

单向处理的规定具有符合稳健性原则,避免给盈余管理者造成新的活动空间,增加虚增盈利的新途径。

3. 计提减值准备时比较标准是资产的现时账面价值。

计提减值准备,一般是以市场价值 (公允价) 与历史成本进行比较,但事实上是与由历史成本演化而成的账面价值作比较。根据资产的类型不同可分为:直接与历史成本作比较,如存货;必须与账面价值比较,如固定资产 (包括在建工程) 与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时就要以账面价值直接与现行市价进行比较。因此,所有资产在计提减值准备时比较标准是一样的,都是资产的现时账面价值。

三、资产减值准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问题

(一)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数额的确认与计量难度较大

确定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是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关键,然而,要合理确定各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有较大的难度。资产减值准备在实际执行时,对其确认和计量的标准难以准确把握理由是: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缺乏依据,我国目前资产信息、价格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应收账款和对外投资的减值要根据债务企业和被投资企业财务状况及其持续经营状况认定;同时,制度规定资产减值准备要逐项确认和计量,但企业要对成千上万资产的可变现或可收回净值逐一确认和计量难度太大。

(二) 资产减值准备成为上市公司操纵盈利或控股股东逃避债务的方法

上市公司利用“计提准备”操纵盈余的方式,一是集中在某一年巨额计提准备,造成当年巨大亏损。二是不计提或者少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虚增利润。资产减值准备之所以被上市公司大肆用来操纵盈余,主要原因是,《企业会计制度》对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只作了原则规定,计提标准及比例则由企业根据情况自行确定。

(三) 利润操纵趋向于隐蔽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计提方式的确定属于会计估计政策的选择问题,然而会计估计的滥用使利润操纵更趋隐蔽。企业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情况和现金流量的情况,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合理地估计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追溯调整法是防止企业滥用会计估计,针对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政策的变更所采取的方法,有一些企业就利用这个方法有意识地把利润在各个年度之间进行合法但不合理的分配,达到对利润操纵。

(四)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外部监管难度大

公允性的难以衡量和再确认缺乏权威性体现了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外部监管难度大。短期投资市价、存货可变现净值、长期投资可收回金额、应收账款可收回金额、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等是企业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准备的基础,其中“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新准则对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原则更具有操作指导性,由于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弹性过大,使计提不仅缺乏衡量标准,而且缺乏统一的制约手段。同时,企业外部人员对企业资产的性态、使用价值知之甚少。因此,注册会计师、证券监督管理机关、审计机关等部门对企业确认的资产减值进行再确认缺乏权威性。

(五) 资产减值的报告存在不足

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在资产负债表中,除固定资产外,其他各项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均以扣除减值准备后的净额列示,并增设资产负债表附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单独反映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情况。虽然此规定可以使报表阅读者得到更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但对于资产减值的报告方法仍存在某些不足。如: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按扣除减值准备后的净额反映,不利于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的全面资产管理水平;资产负债表按资产净额列示,不利于财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资产负债表与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的编报时间不一致,不利于对比查看。因此,仅在资产负债表中以某项资产的净额列示及报资产减值报告,对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是不合理且不充分的,有时会使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决策或者判断。

四、解决资产减值准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 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会计控制具有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等作用。企业应该根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的基本精神,就资产减值的会计政策选择、批准程序、判断标准、减值比例、减值方法等制定详细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严格遵照执行。

(二) 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会计人员不仅要精通业务,更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对需要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判断和表达,应当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现实的会计实务中,业务素质、本位利益等原因使会计人员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因此,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三)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化主体的法律责任

目前,一些企业利用会计手段调节会计数据的行为,使会计的信誉面临挑战。出现这种行为的原因是由于当前会计制度的不完善。法律规章制度不仅仅在于其被实施的频度,还有它的威慑作用。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才能真正规范企业会计的行为,打击利用会计手段造假的行为,保证企业正常运作,维护公众利益。

(四) 加强对会计报表的审计

对资产减值准备,注册会计师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对那些存货、投资等资产比例较大但未计提减值准备或计提数字显然不合理的公司,应向委托人提出建议,未接受建议的公司应在审计报告中进行合理合法的说明,以保护投资者的相关利益;对于利用资产减值准备任意调节利润的企业,应向委托人提出整改意见,做出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

摘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体现了会计稳健性和客观性, 有利于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及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其在会计处理方式上具有不同方式和本质上的同一性。操作中的问题是, 计提数额的确认与计量外部监管难度较大, 利润操纵隐蔽, 资产减值的报告存在不足以及已成为上市公司操纵盈利或控股股东逃避债务的方法等。应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强化主体的法律责任, 加强对会计报表的审计与企业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保证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可比性。

关键词:资产减值准备,政策选择,会计处理

参考文献

[1]北京会计学会.会计改革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08.

[2]郭复初.经济发展中的财务问题[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03.

[3]曹凤歧.经济领域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策略[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2-10.

浅析企业货币资产减值准备 篇8

同时,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即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确保资产的真实,符合资产定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要求。按照现行会计准则资产减值的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对可能发生损失的各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即一方面企业应对各项资产进行定期或至少每年终了时进行全面检查,根据谨慎性原则合理预计可能损失,实行计提减值准备制度;另一方面又给企业选择计提方法和计提比例的较大自主权。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必须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项目有:对应收帐款和其他应收款等应收款项计提的坏帐准备;对股票、债券等短期投资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对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等长期投资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对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库存商品等存货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对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以及对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的委托贷款减值准备。除了货币资产、应收票据、预付账款、长期待摊费用等外的资产均计提了相应的减值准备。

企业应该根据会计准则计提减值准备,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如有确凿证据表明企业不恰当地运用了谨慎性原则计提秘密准备的,应当作为重大会计差错予以更正,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事项的性质、调整金额,以及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

一、货币资产提取减值准备的客观必然

1.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理论依据主要是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了对以下资产提取了减值准备: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短期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投资等资产均要计提减值准备。货币资产同样存在可以合理地预计该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因而从制度的一致性的角度对货币资产提取减值准备提供了理论支撑。计提货币资产的坏账准备是符合相关会计制度,而不是对会计制度的否定。这从制度上提供了客观依据。

2.资产计价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存在通胀资产就会贬值,购买力就会下降,其价值的相对值就会减少,如果不提取减值准备,必然虚增企业资产。在一定程度使得资产负债表信息失真,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工作的生命,这样也从会计信息的输出和使用方面要求必须提取货币资产减值准备。

二、货币资产提取减值准备的意义

健全、发展信息价格市场和资产评估体系是有效实现货币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重要途径。我国目前货币资产的信息、价格市场相对健全,定期、及时地公布货币资产的最新市价,主要是国家统计局每月、半年、年度提供的消费者物价指数指标为依据。使货币资产减值会计的可操作性较强,而健全、有效的信息和价格市场是顺利实施货币资产减值会计的重要保障。因为,信息价格市场可以使企业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市价得到公正合理的确定和公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定期公布有关资产的价格、信息资料,企业可以得到有关资产价格的各种信息资料,使企业的货币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有章可循,提高货币资产减值会计的可操作性,增强货币资产减值信息的公允性和客观性。

其他七项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计提多少,计价标准存在很多的主观因素,直接其结果缺乏准确性和客观性。不利之处在于造成企业利润总额的下降。因为,资产减值损失属于费用类账户,当通胀水平较高或不同会计期间通胀水平的差距较大时,会使企业的会计利润由于提取较大的资产减值损失后产生较大幅度的下滑和波动,从而使得国家按照企业利润为基础计算的企业所得税下降,特别是当经济过热,持续通胀的情况下,会较大幅度的减少国家的税收收入,减少国家的财政预算收入,不利于国家财力的持续、稳定增长。一定程度影响政府的各项长远的统筹规划,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三、货币资产提取减值准备的方法及账务处理

从时间方面可以分为按月计提和按年计提两种

某月(年)计提根据月(年)末货币资产的余额×该月(年)的通胀率(CPI增长率)=该月(年)计提的货币资产减值准备

另外,由于货币资产的流动性非常强,其金额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通常没有一个稳定的数值,所以在期末计提货币资产减值准备的时候,也可以根据财务预算中的现金预算表的最低库存货币资产标准,为计提当期货币资产减值准备的基数,以此来计算货币资产减值准备。

某月(年)计提根据月(年)末货币资产的最低库存现金标准余额×该月(年)的通胀率(CPI增长率)=该月(年)计提的货币资产减值准备

会计分录:

1.计提货币资产减值准备时:

2.冲减货币资产减值损失时:

2010年12月31日,甲公司的货币资产余额合计为800000元。其中:库存现金20000元,银行存款700000元,其他货币资产80000元。甲公司根据统计部门公布的同期消费者物价指数为5%计提货币资产减值准备。

要求:编制甲公司上述与货币资产减值准备有关的会计分录。

1.2010年12月31日

计提货币资产减值准备时:

2.冲减货币资产减值损失时:

资产减值损失账户金额作为费用账户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后无余额。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计算流动资产小计时,不用货币资产总值加计,而是用货币资产总值减去货币资产减值准备的净值加总小计,得出货币资产的实际购买力的价值,保证货币资产的真实和准确的现实购买力。

四、货币资产提取减值准备的后续处理

按照现金流才是企业真正的财富理论,现金的入账时间必须以收付实现制为其记账基础,也就是说只有当实际收到货币资产和实际发生货币资产的支付时,才能作为具体的入账时间。同时,按照谨慎性原则的要求,要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少估或者不估可能取得的收入。所以,一旦当已提取的货币资金减值准备后,货币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进行了减值准备的账务处理,在以后会计期间,无论发生了可能使货币资产减值的不利因素消失时,也不得将其转回。

摘要: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关资产减值规定,符合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由于物价的波动,会导致货币资产实际购买力的变化,因而应通过提取货币资产减值准备来保证企业资产计量的准确性,从而防止虚增或虚减企业的资产和利润水平,为会计信息用户提供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满足其决策的需要。

关键词:减值准备,会计制度,货币资产,必要性,意义,分录

参考文献

[1]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编审组.会计基础[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研究 篇9

关键词: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处理,存货,金融资产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企业持有资产的账面价值应当为企业要求得到的最低可回收价值。如果持有期间由于企业内外各因素的影响, 使得资产的可回收价值减少, 那么就应当将可回收价值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资产减值。企业通过确认资产减值, 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可以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获取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提高企业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保证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可比性, 使利益相关者更加相信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

一、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

新会计准则下计提减值准备的范围, 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进行了较充分的考虑。一方面扩大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口径, 同时缩小了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来操纵利润的空间;另一方面, 能真正体现出资产必须具有能够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属性, 以提供更加稳健的会计信息, 防范风险。

(一) 存货减值

存货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 表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 需要计提减值:该存货的市场价格持续下跌, 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的希望;企业使用该项原材料生产的产品的成本大于产品的销售价格;企业因产品更新换代, 原有库存原材料已不适应新产品的需要, 而该原材利的市场价格又低于其账面成本;因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 导致市场价格逐渐下跌;其他足以证明该项存货实质上已经发生减值的情形。

(二) 金融资产减值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无须计提减值。

持有至到期投资, 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 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 是指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的非衍生金融资产。如果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摊余成本低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则确认资产减值损失。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以及没有划分为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持续下降则应当确认减值损失。

(三) 其他非流动资产减值

该部分主要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在建工程、工程物资、无形资产、开发支出、商誉、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探明油气矿区权益、井区及相关设施。比较账面价值高于可收回金额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

二、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

(一) 存货跌价准备的会计处理

资产负债表日, 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期末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 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计入当期损益。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 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 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 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应当设置“存货跌价准备”科目, 核算存货的存货跌价准备。资产负债表日, 当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时, 存货发生了减值, 企业应当按照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差额, 借记“资产价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科目, 贷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已计提跌价准备的存货价值以后又得以恢复, 应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 按恢复增加的金额, 借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 贷记“资产价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科目。企业结转存货销售成本时, 对于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 借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 贷记“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等科目。

(二) 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1.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期末以公允价值计量, 当公允价值发生变化时, 增加或减少该项金融资产账面价值, 同时将变动价值确认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不涉及减值测试, 无须计提减值准备。

2. 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

在资产负债表日, 计算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摊余成本及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如果其摊余成本低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则确认资产减值损失, 金额为摊余成本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差额。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算, 应按照该金融资产的原实际利率折现确定, 并考虑相关担保物的价值。

(1) 持有至到期投资

发生减值时:借“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减值损失转回时, 会计分录相反。

(2) 贷款

会计准则中“贷款”科目主要核算企业 (银行) 的贷款、企业 (保险) 的保户质押贷款、企业的质押与抵押贷款等。发生减值时:借“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贷“贷款损失准备”科目。同时, 借“贷款———已减值”科目, 贷“贷款———本金———利息调整”科目。资产负债表日, 应按贷款的摊余成本及实际利率计算确定利息收入:借“贷款损失准备”科目, 贷“利息收入”科目。同时, 按合同本金及合同利率计算的应收利息作表外登记。

若能收回减值贷款, 则业务处理如下:借:吸收存款等 (实际收到的金额) 、贷款损失准备 (相关贷款损失准备金额) “科目, 贷:贷款———已减值 (相关贷款余额) 、贷款减值损失 (差额) ”科目。

若无法收回减值贷款, 经批准对其予以转销时:借“贷款损失准备”科目, 贷“贷款一已减值”科目。同时, 在表外登记减少应收利息。

减值贷款已转销又收回时:借“贷款一已减值 (原转销的已减值贷款余额) 、贷:贷款损失准备”科目。借:吸收存款等 (实际收到的金额) , 贷“贷款———已减值 (原转销的已减值贷款余额) ”科目。

若贷款价值已经恢复, 减值损失可以转回:借“贷款损失准备”科目, 贷“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其中, 浮动利率贷款在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时, 折现率可以采用合同规定的现行实际利率。

(3) 应收款项

企业的应收款项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等。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有账龄分析法、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 销售百分比法和个别认定法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定坏账准备计提方法, 自定坏账准备计提比例计提坏账准备时, 借记“管理费用”科目, 贷记“坏账准备”科目;实际发生坏账时, 借记“坏账准备”科目, 贷记“应收账款”科目。如果发生的坏账又收回, 应借记“应收账款”科目, 贷记“坏账准备”科目;同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 贷记“应收账款”科目, 在企业中, 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可能会发生改变。

3.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否发生减值, 主要看其公允价值是否持续下降, 如果出现下列情况之一, 就可以认定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已发生减值, 应当确认减值损失: (1)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较大幅度下降; (2) 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后, 预期这种下降趋势属于非暂时性的。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下降时: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借“资产减值损失 (账面价值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差额) ”科目,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所有者权益中转出原计入资本公积的累计损失额)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差额) ”科目。

(三) 其他非流动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无形资产、固定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在建工程、商誉等非流动资产均按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减值准备。因此, 在期末, 对于这几项资产可能出现3种情况:1.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 只需按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直接记人“×××准备”科目贷方即可。2.可收回金额等于账面价值, 不作会计处理。3.可收回金额高于账面价值, 一般不作会计处理。

非流动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在企业处置、出售、对外投资、以非货币资产交换换出、在债务重组中抵偿债务等情况, 同时符合资产终止确认条件的, 企业应当将相关资产减值准备予转销。借“×××准备”有关其他科目;贷“×××资产”有关其他科目。

参考文献

[1]郭宪英, 李洪光《资产减值预备与利润操纵》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4

[2]王丽《企业会计制度中资产减值预备的思考》财会研究2005.9

[3]王仲兵《资产减值会计的几个理论问题》北京工商大学学2001.7

[4]赵丽《资产减值会计研究》知识出版社2006

[5]管亚梅《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管理层利润舞弊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2008.3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应用分析 篇10

1 固定资产减值的判据应用难点分析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五条的规定, 准则列出了七种迹象用来判断资产可能发生了减值。这七种资产发生减值的判断标准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利用可量化的标准, 如市价、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利用有关人员的判断或相关证据, 如对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 以及资产所处市场的判断;对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的判断;对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的判断, 以及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的企业内部报告等。

2 可收回金额的正确计量应用难点分析

合理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需要准确判断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而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因此准确判断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涉及以下两个因素: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固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这两个因素确认与计量的难度较大, 成为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应用难点。

2.1 公允价值的应用难点分析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八条的规定可以看出资产公允价值可以按照以下顺序确定 (1) 公平交易中销售协议价格; (2) 资产的市场价格。对于固定资产而言, 这两个价格的取得都要求相关固定资产活跃市场的存在, 而从我国的现状来看, 生产资料市场, 以及固定资产市场并不成熟, 价格难以真正反映其价值, 绝大多数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获取, 这与国际财务报告所依托的“成熟市场经济”的环境并不相符。其次, 在会计实务中到底选择公允价值的哪种表现形式, 除了准则的界定和指引外, 很大程度上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因为会计准则只是一个生产会计信息的技术规范, 它解决的是“该如何办”的问题, 而对于会计准则的恶意误用则属于准则实施中“人”的问题。

2.2 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应用难点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九条规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应当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 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可见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确定需要正确计量以下两个因素: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合理的折现率。

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应用难点分析。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十一条的规定, 固定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取得是需要企业管理层在合理和有依据的基础上对固定资产剩余使用寿命内整个经济状况进行最佳估计, 其中预计的固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包括:固定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预计产生的现金流入如销售量, 以及售价的预测;为实现固定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流入所必需的预计现金流出 (包括为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发生的现金流出) 如设备购置、厂房构建的预测;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 处置固定资产收到或者支付的净现金流量如处置收入、处置费用公允价值的预测。而这些预测, 一方面需要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和估计的基础之上, 另一方面需要企业的管理当局具有较高的现金流量管理水平, 对于我国目前而言, 这将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合理折现率的应用难点分析。《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十三条规定:“折现率是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税前利率, 该折现率是企业在购置或者投资资产时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因此合理的折现率必须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的风险价值。要求合理折现率的确定必须以能够反映该项资产特定风险的市场利率为依据, 如果该项市场利率难以取得, 也可以采用替代利率估计折现率。替代利率可以是调整后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增量借款利率或者其他相关市场借款利率。调整时需要考虑该项资产的特定风险, 以及其他有关货币风险和价格风险。对于企业而言客观估计某项固定资产的特定风险, 以及其他有关货币风险和价格风险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 合理折现率在应用过程中有难度。

3 资产组认定的应用难点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十三条规定:“资产组的认定, 应当以资产组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的现金流入为依据。同时, 在认定资产组时, 应当考虑企业管理层管理生产经营活动的方式 (如是按照生产线、业务种类还是按照地区或者区域等) 和对资产的持续使用或者处置的决策方式等。几项资产的组合生产的产品 (或者其他产出) 存在活跃市场的, 即使部分或者所有这些产品 (或者其他产出) 均供内部使用, 也应当在符合前款规定的情况下, 将这几项资产的组合认定为一个资产。”从以上会计准则的规定可以看出, 资产组的认定是依靠企业管理层的判断, 而且其主要依据是本项资产的现金流入是否独立。在这个判断的过程中, 资产组的归类标准具有很大的任意性, 同一类型的不同企业可能会有不同的资产组分类方法, 这会导致企业会计信息的不可比。

4 应对策略

4.1 提高企业管理层及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

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业务中有很多环节都将依靠企业管理层、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例如对固定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判断选择固定资产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企业管理层对固定资产剩余寿命内整个经济状况的估计;企业管理层对资产组的判断等。所有这环节的正确、恰当判断都对企业管理层、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因此提高企业管理层、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势在必行, 特别是企业管理层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建设。

4.2 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特别是内部会计控制

例如强调不相容职位的相互分离与相互牵制。为了使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能够比较公允地反映出企业资产的减值情况, 正确报告当期的资产和经营业绩, 对于在测算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岗位必须进行有效的分离, 以达到相互监督、相互牵制的效果。强化企业内部监督部门作用, 对于一些需要有关人员做出判断的事项应当交由相关的监督部门再次核查。

4.3 优化外部监督环境

可以利用社会审计、外部评估部门、财政、税务等政府部门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予以监督。例如:注册会计师应当对固定资产减值内部控制的符合性测试予以关注, 此外在实质性测试阶段也需要把固定资产减值业务作为重点审计测试领域。对于一些较为重要的固定资产在判断其减值与否时, 应当聘请外部的评估机构对相关的事项进行评估并要求出具评估报告, 要求企业将相关的评估报告作为判断固定资产减值的依据。财政、税务等政府部门在应当建立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诚信档案, 对于企业在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有不良记录的, 或已经查出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上有重大差异的, 各个部门应当实现信息的共享。

参考文献

[1]梁岩.《关于资产减值准备问题的探索》[J].石家庄联合技术职业学院学术研究, 2006, (12) :23~25.

[2]侯晓红.《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操作难点及对策》[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6) :52~53.

资产减值准备论文 篇11

关键词:新资产减值准则;资产减值准备;利润操纵

一、新资产减值准则下企业进行利润操纵的漏洞

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较于旧准则有了很大的改动。新准则对资产减值作了较详细的规定,适用的资产范围主要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合营的长期股权投资等。该准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企业对利润的操纵,但是新准则只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合营公司的投资等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的计提做了规定,其他如存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资产的减值适用其他相关具体准则的规定。新准则实施后,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了,但对于存货、应收账款和金融工具等减值准备仍可以继续计提并转回,存货应收账款和金融工具是企业重要的流动资产,上市公司可能会利用存货跌价准备、个别特殊坏账准备的计提或转回调节年度利润,与以往相比虽然影响力有所减少,但实施手段更加隐蔽。

1对于新资产减值准则规定之外的资产减值准备

(1)坏账准备

由于在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时,企业应当根据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予以合理估计。对于那些资产管理较好,会计核算规范的企业来说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使财务报告更能真实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反之,这只能成为企业操控利润的切入点。通过调整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计提比例,就会达到操控利润的目的。

(2)存货跌价准备

存货准则规定,期末存货应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进行计量。但由于可变现净值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主观估计,因此对可变现净值的估计往往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切入点。此外,准则允许企业自行决定对存货的跌价准备进行单个还是分类计提,这也往往使得一些企业钻准则的空子。

(3)短期投资减值准备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运用短期投资成本与市价孰低时,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这为一些企业提供了灵活选择的空间,使部分企业通过对计提方法的选择——总体、类别和单项,达到左右利润的目的。例如,业绩不佳的企业年度将按单项计提跌价准备改为按总体或类别计提,这样总体或类别之间会先抵消一部分跌价损失,从而使跌价准备减少,利润增加。

2对于纳入新资产减值准则规定的资产减值准备

(1)资产组的划分

新准则对资产组的划分缺乏明确的标准。由于在确认资产组时要考虑企业内部管理中诸如生产经营活动方式等因素,当企业有较多生产线时,较难确定资产组对于多元化经营的企业,确定资产组则更加困难。这样对资产组的划分缺乏明确的标准,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而资产组的划分方法不同,直接影响到应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及计提多少等问题。因此,企业很可能利用资产组的划分来操纵资产减值准备和经营业绩。

(2)折现率

新准则使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来使期末资产计价与当期损益计量更可靠。可收回金额中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需要预计未来一定期间的现金流入量和相应的贴现率。但新准则中并没有对如何取得折现率以及当特定资产的利率不易直接从市场上获得时是否有替代利率可供选择做出更加详细的规定。因此对未来现金流和折现率的确定等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缺乏衡量标准和制约手段,导致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弹性过大,企业会根据不同的需要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

(3)公允价值

新准则规定,公允价值可根据公平交易中的销售协议价确定存在资产活跃市场的,按市场价格确定;在不存在销售协议和资产活跃市场的情况下,以可获取的最佳信息为基础进行估计。对于单项资产,其销售协议价或市场价格可较容易地获得。然而,对于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则很难取得其销售协议价或市场价格,这时,是将各单项资产的公允价值相加还是采用外部评估值作为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公允价值,准则没有对此进行限定。此外,在我国,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不够完善,资产评估的规范化水平及评估机构的独立性还不是很高,这些条件限制了公允价值的确定。

二、基于新资产减值准则下的审计策略

1对于坏账准备的审查

注册会计师应取得或编制坏账准备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与坏账准备总账数、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检查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和核销的批准程序,检查其原因是否清楚,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有无授权,已确认转销的坏账会计处理是否正确等;此外,还应注意审查其他应收款、应收票据和预付账款等科目的核算内容,检查相关交易发生的原因和具体内容是否属于该科目的核算内容,如若混杂了不合法或不合规的经济业务,并提请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整。注册会计师应注意检查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计提比例是否与前期保持一致。若前后不一致,则进一步审查是否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此进行了披露,并注意审查披露内容的充分、适当性,及对变更原因的描述,从中判断是否存在操纵利润的情况;对全额计提的应收款项的内容进行逐项核对,并检验资料相关以判断其是否符合全额计提的标准;同时还应关注一些异常现象,如本年度大幅提高坏账的计提比例,却在下一年度大量收回应收账款,确定此类异常现象的出现是否是企业操纵利润的结果。

2对于存货跌价准备的审查

注册会计师应获取被审计单位本期对存货计提跌价准备的相关技术鉴定资料、市场价格与账面价值的比较资料等,以核实跌价准备计提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如发现有不符合计提条件的,还应提请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整;将存货跌价准备与本年度存货处理损失的金额相比较,判断被审计单位是否计提足额的存货跌价准备;抽查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的项目,审查其期后售价是否低于原账面价值,是否存在多提或少提跌价准备的现象,注册会计师在参与盘点存货时,应特别关注存货质量,对于超储和长期闲置未用的陈旧、呆滞的存货,应分析其使用价值如何,是否属于不良资产,有无存在减值的迹象;对于霉烂变质和毁损的存货,应审查是否对其进行了减值账务处理,分析确认存货减值数额及存货减值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合理性;此外,还应审查是否存在技术与设备已经更新或市场需求已急速下降,但未提适当的跌价准备的存货等。

3对于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审查

注册会计师应注意审查其前后各期计提方法是否一致,对占比重较大的短期投资是否依据制度规定,按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若前后期计提方法发生变化,则应进一步审查其在报表附注中的披露情况,判断其是否进行了充分、适当的披露i此外,还应向被审计单位索取短期投资资产负债表日的市价和市价的资料来源,必要时应向证券交易所进行函证,并计算应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如计算结果与账面差异较大,则应提请被审计单位予以调整。

4对于新准则下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审查

资产减值准备转回问题的探讨 篇12

一、对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新旧会计处理比较

旧规范规定:企业计算的当期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如果高于已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 应按其差额补提资产减值准备;如果低于已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 应按其差额冲回多提的资产减值准备, 但冲减的资产减值准备, 仅限于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 实际发生的资产损失, 冲减已提的减值准备。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二、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的合理性

1. 规避恶意操纵利润的现象

旧规范允许资产减值转回的规定经常被滥用, 许多上市公司将其变成盈余管理的重要工具。例如, *ST民丰 (600781) 凭借3610.2万元的非经常性损益, 在连续两年巨亏之后, 2003年实现盈利206万元, 而公司扭亏的法宝是将已计提的各项减值准备转回, 公司在2003年的此项收益高达3274.1万元。上述操纵妨碍了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并影响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实施的公平性。新会计准则不得转回的规定, 将上市公司操纵资产减值准备这一利润调节的手段进行遏制, 进一步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2.“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有利于会计信息披露

旧规范将资产减值准备按不同资产计入“管理费用”、“投资收益”或“营业外支出”, 这容易将资产减值损失与其他费用混淆, 不便于对资产减值进行单独分析, 新准则设立了“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再按各资产项目设置二级明细科目, 这即可区分由资产减值和生产经营活动引起的费用和收益, 抑制管理者混水摸鱼, 滥用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 也有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的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情况和经营成果, 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3. 与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相适应

以前年度确认的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和新准则引入的“公允价值”都需要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 从我国目前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来看, 很难达到这个要求, 新准则不允许转回资产减值损失, 谨慎对待公允价值, 减少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比较符合我国的国情。

三、建议与总结

1. 不能真实反映资产的内在价值

资产减值准则突破了历史成本计量模式, 当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账面余额时, 以可收回金额计量, 将差额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但当资产价值得以恢复时, 即账面余额<可收回金额时, 又不能恢复资产价值, 使资产减值的计量标准不同, 不利于真实地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如果为了规避可能发生的通过资产减值准备恶意操纵利润的现象, 而使资产价值不能得到完全真实的反映, 无疑放弃了公允价值的理念, 允许减值损失有条件地转回可

2. 限制转回的范围不全面

资产减值准则适用范围不包括存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资产及金融资产等, 不得转回是针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长期股权投资及其他资产。而事实上, 哈高科 (600095) 在2002年以高达6630.4万元的非经常性损益实现扭亏, 其中冲回的坏账准备就高达5985.1万元;本文对40家上市公司2004年~2006年的各类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及转回情况进行了粗略统计, 表明上市公司提取和转回的短期资产减值准备要远远高于长期资产减值准备 (见表) 。可见, 虽然新准则限制了长期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 但企业仍可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来操纵利润, 且这部分占了很大比重。因此, 增加对短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限制性条件是非常必要的。

3. 与会计估计变更的确认思想不统一

会计估计变更是指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当前状况及预期经济利益和义务发生了变化, 从而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或资产的定期消耗金额进行的重估和调整, 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采用未来适用法予以确认。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就是对资产价值估计的变更, 类似于会计估计变更, 限制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无疑与会计估计变更的确认相违背。

4. 改进上市公司的监管机制

根据《证券法》规定, 企业连续两年亏损将ST处理, 三年连续亏损将暂停上市及退市, 于是一些公司在亏损的第二年, 不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以争取盈利, 避免ST处理;或在三年连续亏损的最后一年大幅度转回资产减值准备, 让公司最终盈利避免退市, 此条款应修改完善;此外现行规定的控制参数单一, 亏损多以净利润指标考核, 使上市公司一味追求净利润, 若引入考评指标体系, 如以营业利润为主, 辅之的资产状况、持续经营能力、经营现金流量等指标, 以减少操纵利润的外在制度动机。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年

[2]李映照陈妮娜:资产减值会计问题探讨[J].财务月刊 (理论) , 2007.1

上一篇:系统化方法下一篇:门保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