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精选12篇)
企业资产减值会计问题 篇1
摘要:会计制度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我国新会计制度资产减值准备问题, 并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 提出了完善我国当前企业资产减值工作的策略, 希望可以推动我国会计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会计制度,资产减值,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 我国企业的发展逐渐走向世界, 需要经受世界经济市场的考验。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企业会计制度也需要进行不断改革, 推动会计制度的国际化, 才能适应世界经济形势,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但是, 从目前我国会计管理制度现状来看, 我国会计制度存在一定问题, 企业资产减值准备工作问题突出, 影响我国企业的发展。细化对企业会计制度资产减值准备工作的研究, 才能提出更好的完善措施, 进而推动企业会计制度的发展。
1 企业会计制度资产减值准备存在的问题
1. 1 企业会计制度存在的不足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革。面对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 投资者的市场考察等行为都面临着巨大的问题, 企业资产减值问题也因此而产生。新的会计制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 在实践工作中, 会计确认与计量难度比较大, 许多企业存在投机取巧的问题, 导致市场环境下容易出现经济泡沫, 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性。但是, 新的会计制度现阶段尚不完善, 会计规定准则尚不细致, 给企业的发展留下很大的隐患。由于会计准则具有很强的笼统性, 在企业发展中, 企业资产的评估很难真切得到落实。面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细化我国会计资产减值准则, 成为会计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1. 2 企业会计团队的专业化水平不高
从我国企业的会计工作团队来看,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是很强, 员工的职业素养较差, 影响我国会计工作的发展。在信息化时代, 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够硬, 企业会计工作需要有踏实的工作态度, 敬业的工作素养, 才能提高我国会计工作的水平。而会计人员是审核、计量企业资产的主要人员, 其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对我国企业资产减值具有重要的影响。
1. 3 企业会计制度业绩考核制度的不完善
受市场环境的影响, 企业作为市场活动的主体, 企业会计业绩考核对企业资产减值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 目前我国会计业绩考核制度尚不完善, 企业会计业绩考察仍然不规范, 这严重影响我国会计工作的发展。而且当前企业会计业绩考核主要集中在企业经营获利情况分析方面, 许多企业将会计考核工作放在企业的上市与企业整合方面, 从而限制了我国企业的发展。
由于我国会计准则比较模糊, 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不能完好地展现企业的经营能力, 为了推动企业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们挤掉市场中的企业利润, 让会计工作更能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目前, 企业发展中, 甜饼罐成为一些企业会计工作的主要形式, 该类企业将这种业绩报告当做一种缓冲, 从而有效控制企业的发展状况, 并在必要时释放利润, 这是企业“洗钱”的重要方式, 它可以为企业的利润增长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是, 这种管理方式容易滋生问题, 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转。
2 企业会计制度下资产减值准备问题的对策
2. 1 强化对企业资产减值问题的研究管理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金额, 它是市场经济中一种常见的经济问题。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 新会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资产管理工作水平。但是, 现存的会计制度在资产减值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影响我国企业会计工作水平。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我们应当加强对企业会计制度的研究, 推动我国企业会计工作管理水平, 针对会计资产减值问题, 分析我国会计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 才能为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提供良好的建议。推动对我国企业资产减值问题的研究, 可以针对我国会计制度的规范漏洞, 完善我国会计管理制度, 从而提高我国企业资产的管理工作水平。
推动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 需要我们逐步扩大资产减值准则的使用范围。根据市场经济形势的变化, 我们可以将企业资产减值准则适用于企业无形资产管理工作中, 加强对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控制。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 公司呈现集团化的发展模式, 因此, 在企业管理中, 需要我们逐步将企业资产减值准则适用于对企业分公司、子公司的管理, 才能更好地规范我市场经济形势, 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2. 2 完善企业会计工作管理制度, 提高业务能力
在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的发展过程中, 会计管理制度对我国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推动我国企业管理工作的发展, 我们需要约束企业的行为, 推动企业会计管理制度的规范化, 从而提高我国企业管理制度的工作水平。而且会计部门肩负着保证企业会计信息及时性、有效性的重要职责, 它对企业的运营状况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 在我国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我们应当完善我国会计工作管理制度, 提高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例如, 在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中, 我们可以组建高素质、专业化的会计工作管理团队, 并针对会计工作人员开展专项的培训工作, 提高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人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面对复杂的社会经济形势, 企业财务工作需要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进行管理, 才能保证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建议。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 培养会计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 让企业会计工作人员时刻关注社会市场形式的变化, 从中获取企业会计工作改革发展的动力, 推动企业管理工作机制的创新。
2. 3 完善企业会计工作考核制度
针对我国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加强和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工作考核制度, 可以有效完善我国会计工作体系, 健全我国会计工作管理制度, 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从而提高我国企业会计工作管理水平。制度的完善可以让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及时针对市场形势的变化做出会计报告, 从而让企业决策者认识到企业的发展状况, 及时调整企业管理工作。
市场环境下, 完善企业会计工作考核制度, 监督和督促会计人员的工作, 对企业会计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完善企业会计工作考核制度, 可以让企业管理者看到企业内部的真正财务状况, 了解企业资产减值的信息, 从而及时作出调整, 从而推动我国企业管理工作的发展。建立完善的企业会计考核制度, 可以监督会计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 及时调整我国企业会计管理工作, 从而提高我国企业会计工作水平。
同时, 为有效防止企业资产减值问题, 我们应当建立完善的企业资产平涂体系, 加强对价格市场与市场价值的平涂, 根据我国价格市场及资产信息存在的问题, 不断完善我国资产评估系统, 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完善会计制度, 将市场因素纳入到考核评价体系中, 有利于推动企业会计管理信息的准确性, 及时了解企业各种资产的市场报价, 从而提高企业资产管理水平。
3 结 论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我国企业会计管理制度已经产生了改革, 有效地发挥了会计工作的真实性。但是在实践工作中, 我国会计制度、会计管理规范及企业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 我们应当针对我国企业资产减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分析我国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提出完善我国会计减损值制度的建议, 希望可以推动我国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文华.新资产减值准则实施的瓶颈与完善策略[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曹沛玲.新会计制度下资产减值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 2011 (17) :7-8.
[3]沈烈.魏承玉.新会计准则盈余管理影响分析[J].财会通讯 (综合版) , 2007 (5) .
企业资产减值会计问题 篇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
本准则中的资产,除了特别规定外,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
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入。
第三条 下列各项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一)存货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
(二)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三)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
(四)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
(五)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
(六)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
(七)《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的金融资产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八)未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
第二章 可能发生减值资产的认定
第四条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
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
第五条 存在下列迹象的,表明资产可能发生了减值:
(一)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
(二)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三)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
(四)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
(五)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
(六)企业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如资产所创造的净现金流量或者实现的营业利润(或者亏损)远远低于(或者高于)预计金额等。
(七)其他表明资产可能已经发生减值的迹象。
第三章 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
第六条 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
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
处置费用包括与资产处置有关的法律费用、相关税费、搬运费以及为使资产达到可销售状态所发生的直接费用等。
第七条 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只要有一项超过了资产的账面价值,就表明资产没有发生减值,不需再估计另一项金额。
第八条 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应当根据公平交易中销售协议价格减去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处置费用的金额确定。
不存在销售协议但存在资产活跃市场的,应当按照该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确定。资产的市场价格通常应当根据资产的买方出价确定。
在不存在销售协议和资产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应当以可获取的最佳信息为基础,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该净额可以参考同行业类似资产的最近交易价格或者结果进行估计。
企业按照上述规定仍然无法可靠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的,应当以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其可收回金额。
第九条 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
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综合考虑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使用寿命和折现率等因素。
第十条 预计的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包括下列各项:
(一)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预计产生的现金流入。
(二)为实现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流入所必需的预计现金流出(包括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发生的现金流出)。
该现金流出应当是可直接归属于或者可通过合理和一致的基础分配到资产中的现金流出。
(三)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处置资产所收到或者支付的净现金流量。该现金流量应当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交易时,企业预期可从资产的处置中获取或者支付的、减去预计处置费用后的金额。
第十一条 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时,企业管理层应当在合理和有依据的基础上对资产剩余使用寿命内整个经济状况进行最佳估计。
预计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应当以经企业管理层批准的最近财务预算或者预测数据,以及该预算或者预测期之后年份稳定的或者递减的增长率为基础。企业管理层如能证明递增的增长率是合理的,可以以递增的增长率为基础。
建立在预算或者预测基础上的预计现金流量最多涵盖5 年,企业管理层如能证明更长的期间是合理的,可以涵盖更长的期间。
在对预算或者预测期之后年份的现金流量进行预计时,所使用的增长率除了企业能够证明更高的增长率是合理的之外,不应当超过企业经营的产品、市场、所处的行业或者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的长期平均增长率,或者该资产所处市场的长期平均增长率。
第十二条 预计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应当以资产的当前状况为基础,不应当包括与将来可能会发生的、尚未作出承诺的重组事项或者与资产改良有关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
预计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也不应当包括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或者流出以及与所得税收付有关的现金流量。
企业已经承诺重组的,在确定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时,预计的未来现金流入和流出数,应当反映重组所能节约的费用和由重组所带来的其他利益,以及因重组所导致的估计未来现金流出数。其中重组所能节约的费用和由重组所带来的其他利益,通常应当根据企业管理层批准的最近财务预算或者预测数据进行估计;因重组所导致的
估计未来现金流出数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所确认的因重组所发生的预计负债金额进行估计。
第十三条 折现率是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税前利率。该折现率是企业在购置或者投资资产时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
在预计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时已经对资产特定风险的影响作了调整的,估计折现率不需要考虑这些特定风险。如果用于估计折现率的基础是税后的,应当将其调整为税前的折现率。
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资产减值;会计问题;准则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20-0041-02
1新准则下资产减值主要内容
①资产减值含义。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
②资产减值适用范围。《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明确规定了适用范围。对于存货、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递延所得税资产、金融工具、未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以及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的减值处理,应分别适用其各自规范的准则。新准则实际规范的资产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适用的资产(如探明的矿区权益的减值)。必须明确的是其他准则规定的各相关资产的减值,有些可以转回,有些是不能转回的。可以转回的资产减值有存货跌价准备,而对于未探明矿区权益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
③可能发生减值资产的认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
存在下列迹象的,表明资产可能发生了减值。
资产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市场利率或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降低;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其实体已损坏;资产已经或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计划提前处置。企业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低于或将低于预期。其他表明资产可能已发生减值的迹象。
2新旧准则主要差异
①新准则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规定“准则中的资产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采用了资产组概念,规定“资产组是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在单项资产减值准备难以确定时,应当按照相关资产组确定资产减值。
②扩大适用范围。新准则规定“适用范围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除特别规定以外的其他减值的处理”,例如对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合营公司的投资等,在扩大减值使用范围的同时,明确“生物资产、存货、投资、建造合同资产和金融资产等,相关准则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③在减值迹象判断上,新准则比现行制度上要求更加明确。一是明确“企业应当在会计期末对各项资产进行核查,判断资产是否有迹象表明可能发生了减值”。二是明确“如不存在减值迹象,不应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④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原则比现行制度更具实务操作指导性。对公允价值、处置费用和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如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的计算等分别作了较为详细操作指导规定。
⑤新准则规定已计提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公允价值很大程度是靠人为判断,中国目前还无法广泛使用公允价值,人为调整利润的行为屡屡出现,所以对公允价值采取限制使用的态度。
⑥新准则引入了总部资产的概念。总部资产是企业集团和事业部的资产,难以脱离其他资产和资产组产生独立的现金流入,计算总部资产所归属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然后与相应的资产账面价值相比较,据以判断是否需要确认减值损失。
⑦新准则取消了商誉直线法摊销改用公允价值法。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减值测试,并结合相关资产组和资产组组合进行测试。
3资产减值准备会计的发展对策
①增强资产减值准备会计规范的可操作性。我国会计制度对资产减值确认和计量的规定较为原则化,而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则比较全面和具体。例如,国际会计准则在估计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时,明确区分外部和内部两类信息来源并做出了系统的提示,还明确要求在进行资产减值判断时,需要运用重要性概念;而我国会计制度对资产减值迹象的提示过于笼统,也没有对市场利率或市场其他投资回报率的提高对资产产生的影响做出相应的规定。而我国会计制度不要求按现金产出单位进行减值测试,只规定按单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同时也没有给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由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特别是计提存货和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其确认和计量有一定难度,因此,应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完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制定操作性较强的具体标准或者独立制定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以指导企业会计实践。
②大力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资产减值会计的运用,如对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的判断,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存货可变现净值及长期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等都需要会计人员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职业判断能力是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反映,它不仅需要会计人员对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的准确理解和掌握,也需要对企业客观经济环境和经营目标进行全面深入了解。而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职业判断能力不强,因此,会计理论界和有关部门既要大力宣传和解释新制度、新准则的要点,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又要完善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加大对会计人员业务培训和指导的力度。同时,会计人员要有紧迫感和使命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注重实践,努力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③健全、发展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是根据外部和内部的信息来源来估计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的。可见,健全和发展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是实施资产减值会计的重要条件。而目前我国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还不够完善和透明,资产减值程度难以合理确定,从而使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缺乏客观的资料基础。因此,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发展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旧货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金融市场等,并统一提供公正合理的各种资产信息和价格信息,使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有较为客观的依据,同时也可增强其可操作性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④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新的会计制度明确规定,企业应合理地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计提秘密准备。但从我国会计实务来看,企业出于各种原因可能存在不提、多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情况,甚至将各种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年度间的转移作为新的粉饰手段,自1999年开始要求股份有限公司计提“四项准备”的实践已证实这一点。因此,必须按照《会计法》规定,完善会计监督体系,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监督作用,以确保资产减值会计的合理运用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总之,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我国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经济环境越来越规范,加之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为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空间。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论企业无形资产会计问题 篇4
关键词:无形资产,高新企业,摊销,研发费用
一、无形资产的定义与特征
长期以来, 对无形资产的定义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本文采纳我国新会计准则中所表述的:“无形资产, 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 符合无形资产定义中的可辨认性标准:
1、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 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 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
2、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 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无形资产除了满足其定义自身所表述的内涵之外, 还具有以下特征:
3、高效益性。无形资产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但通常是高效益的。这种高效性是由其以科学技术知识产权为主体内容所具有的高效率所决定的, 体现在无形资产的使用价值不局限于企业取得一般水平的收益能力, 也不依赖于企业已经取得高于寻常收益的能力, 而蕴涵于给企业带来未来超额收益的能力。
4、独占性。主要表现在无形资产仅与特定的主体有关, 在法律制度的保护下, 禁止非持有人无偿地取得, 排斥在一般情况下他人的竞争。有法律制度保护的技术知识产权等, 其独占性是显而易见的;不受法律保护的专有技术等, 只要能保守秘密, 不被外界所知, 实际上也是独占。
二、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及对高科技企业的影响
(一) 无形资产对高科技企业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 无形资产正逐步取代有形资产而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经济资源。资料数据显示, 多数美国高科技企业的无形资产已占总资产的60%以上。无形资产对高科技企业的影响和发展意义重大。
首先, 知识经济时代, 生产力要素由物质要素主导型向智力要素主导型转变, 有形资产的作用相对减弱, 无形资产的作用相对上升。会计是对经济的反映和监督, 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 因此, 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反映的重心自然也要逐渐由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转移。
其次, 依靠无形资产所获得的利润是逐年呈几何级数增长的, 无形资产已成为高科技企业资产的主要部分, 在高科技企业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如Judith&Nir (2004) 所述, 公司领导、CFO、股市和联邦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都己经认识到一个公司中最大的的价值驱动力是它的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在高科技企业中的重要性要求会计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和核算, 会计信息使用者也越来越关心企业无形资产的状况。
(二) 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
1、研发费用会计处理。
新会计准则强调无形资产必须是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不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不是无形资产。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原会计准则对研究与开发费用都确认为当期费用的做法, 而是分别处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 分为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
研究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研究阶段是探索性的, 为进一步开发活动进行资料及相关方面的准备, 已进行的研究活动将来是否会转入开发、开发后是否会形成无形资产等均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 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 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 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费用化) 。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 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 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 (资本化) :
(1) 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判断无形资产的开发在技术上是否具有可行性, 应当以目前阶段的成果为基础, 并提供相关证据和材料, 证明企业进行开发所需的技术条件等已经具备, 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或其他不确定性。 (2) 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企业能够说明其开发无形资产的目的。 (3) 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 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 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 应当证明其有用性。
2、无形资产的摊销。
新会计准则改变了无形资产必须以直线法在不超过10年期限内进行摊销的规定, 要求根据有关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选择摊销方法和摊销年限。根据预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年限是否可确定, 新会计准则将无形资产分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进行摊销;无法可靠确定其消耗方式的无形资产, 按直线法摊销。
对于与知识、技术产品更新联系比较紧密的无形资产, 如专利权、非专利技术, 采用加速摊销法较之采用平均摊销法有更多的优点。具体表现在: (1) 加速摊销法更符合配比原则。这类无形资产在使用前期, 由于他们明显处于垄断和独占地位, 可以给高科技企业带来较高的收益。但是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以及模拟、仿制技术水平的提高, 他的垄断地位会逐渐丧失, 给企业所带来的收益也会逐年减少。 (2) 加速摊销法更符合稳健性原则。
三、小结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高科技企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源泉。高科技企业无形资产逐渐成为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 无形资产作为知识经济时代最活跃的因子, 近年来无论在总量上, 还是其占企业资产比例上都在快速地增长。在以无形资产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经济世界里, 使用了几个世纪的会计准则和惯例面临挑战。本文通过对比我国新旧会计准则, 对影响高科技企业的比较大的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无形资产摊销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希望能对新旧交替的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应用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孟翠湖.高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的会计管理问题.商业会计, 2004 (12) :50-51
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 篇5
财会[2001]7号
引 言
1·本准则规范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
2·本准则不涉及企业合并中产生的商誉。
定 义
3·本准则使用的下列术语,其定义为:
无形资产,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
无形资产可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可辨认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是指商誉。
确 认
4·无形资产在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企业才能加以确认:(1)该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5·企业应能够控制无形资产所产生的经济利益,即企业拥有无形资产的法定所有权,或企业与他人签订了协议,使得企业的相关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
6·在判断无形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时,企业管理部门应对无形资产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存在的各种因素作出稳健的估计。
7·企业自创商誉不能加以确认。
计 量
从购入的无形资产,应以实际支付的价款作为入账价值。
9·通过非货币性交易换入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的规定确定。
10·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以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入账价值;但企业为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以该无形资产在投资方的账面价值作为入账价值。11·通过债务重组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的规定确定。
12·接受捐赠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分别以下情况确定:
(1)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据的,按凭据上标明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确定;
(2)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据的,按如下顺序确定:同类或类似无形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参照同类或类似无形资产的市场价格估计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确定;同类或类似无形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按该接受捐赠的无形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确定。
13·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后续支出
14·无形资产在确认后发生的支出,应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
摊 销
15·无形资产的成本,应自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
如果预计使用年限超过了相关合同规定的受益年限或法律规定的有效年限,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按如下原则确定:
(1)合同规定了受益年限但法律没有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期不应超过受益年限;
(2)合同没有规定受益年限但法律规定了有效年限的,摊销期不应超过有效年限;
(3)合同规定了受益年限,法律也规定了有效年限的,摊销期不应超过受益年限与有效年限两者之中较短者。
如果合同没有规定受益年限,法律也没有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期不应超过10年。
减 值
16·企业应定期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至少于每年年末检查一次。如发现以下一种或数种情况,应对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并将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可收回金额的部分确认为减值准备:
(1)该无形资产已被其他新技术等所替代,使其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的能力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2)该无形资产的市价在当期大幅下跌,在剩余摊销年限内预期不会恢复;
(3)其他足以表明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已超过可收回金额的情形。
本准则所称可收回金额是指以下两项金额中的较大者:
(1)无形资产的销售净价,即该无形资产的销售价格减去因出售该无形资产所发生的律师费和其他相关税费后的余额;
(2)预期从无形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年限结束时的处置中产生的预计本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17·只有表明无形资产发生减值的迹象全部消失或部分消失,企业才能将以前已确认的减值损失予以全部或部分转回;转回的金额不得超过已计提的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
处置和报废
18·企业出售无形资产时,应将所得价款与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19·企业出租无形资产时,所取得租金应按《企业会计准则--收入》的规定予以确认;同时,还应确认相关费用。
20·当无形资产预期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企业应将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予以转销。无形资产预期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情形主要包括:
(1)该无形资产已被其他新技术等所替代,且已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该无形资产不再受法律的保护,且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1·企业进行房地产开发时,应将相关的土地使用权予以结转。结转时,将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价值一次计入房地产开发成本。
披 露
22·企业应当披露下列与无形资产有关的信息:
(1)各类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
(2)各类无形资产当期期初和期末账面余额、变动情况及其原卧
(3)当期确认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23·对于土地使用权,除按本准则第22条的规定进行披露外,还应披露该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和取得成本。
衔接办法
24·对于本准则施行之日以前取得的无形资产,除减值准备的提取应追溯调整外,其余不作追溯调整。附 则
企业资产减值会计问题 篇6
摘要: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对原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做了重大变革,对于规范资产减值操作,遏制盈余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资产减值会计在实际运用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加以完善。
关键词:资产减值会计;问题;对策
一、资产减值会计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资产减值金额难以可靠计量
根据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由此可见,资产减值金额的计量不确定的因素很多,需要了解大量的外部信息,并做出估计和判断。虽然新准则应用指南对计算可收回金额、确定折现率以及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方法及要考虑的因素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有一定的难度。
(1)公允价值难以可靠计量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的使用需要依靠活跃的交易市场,以及会计人员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稍有偏差,就有可能成为企业调节利润的手段。而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尚未健全和规范、没有形成活跃的资产交换的二级市场、资产评估随意性较大、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因而在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时,不可避免地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从而使资产减值金额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无法保证。
(2)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难以准确计算
首先,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当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超过5年时,其未来现金流量就变得更不可测。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应当根据企业管理层已经批准的最近财务预算或预测数据为基础,企业一般应使用稳定或递减的增长率,除非有证据表明,递增的增长率是合理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应该以合理的、可支持的假设、推测为依据。所有可得到的依据都应在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中考虑到。对依据的依赖程度应与依据可被客观验证的程度相一致。如果已预测出可能的现金流量的数量范围或时间范围,那么在决定未来现金流量最佳预测值时,应考虑结果的可能性。
其次,折现率难以选择。准则规定,折现率应当是一个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税前利率。它是企业在购置或者投资资产时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它既不一定是当前的市场利率,也不完全是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而是在此基础上经过适当调整形成的。由此可见,无论是预计一定期间的现金流量还是折现率的选定都具有不确定性,正是无法避免管理层和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才使得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难以准确计算,也就无法保证资产减值金额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2.“资产组”难以认定
新准则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即当企业难以对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的,应当以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资产组的认定,应当以资产组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的现金流入为依据。可见,资产组的运用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水平,而我国大部分企业缺乏编制长期现金流量的习惯,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普遍缺乏这方面的经验这将会使企业在实施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再有由于划分资产组时还要考虑企业内部管理中诸如生产经营活动方式等因素,使得资产组的划分缺乏明确的标准,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计提减值准备的金额。
3.资产减值信息披露不够全面
新准则要求披露资产减值的分类、影响和原因,披露这些内容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更好地了解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情况,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但新准则的披露内容中缺乏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员对各项资产减值情况的分析与判断,报表使用者无法知晓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工作程序是否完备,提取比例与金额是否合理,也就无法知道企业是否利用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
二、完善资产减值准备会计的对策
1.提升会计人员素质,提高资产减值金额职业判断的准确性
在资产减值的确认与计量过程中,现金流量净值的计算,各现金流出、流入量及贴现率、预计使用年限的估计都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准则所能解决的只是技术问题,只是尽量减少职业判断的影响,这就对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会计人员不但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因此,会计理论界和有关部门既要大力宣传和解释新制度、新准则的要点,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又要加大对会计人员业务培训和指导的力度。同时,会计人员要有紧迫感和使命感,主动学习,大胆探索,注重实践,努力提高职业判断能力,更要遵守职业道德,避免故意利用计提减值准备操纵利润行为的发生。
2.健全、发展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
企业是根据外部和内部的信息来源来估计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的。可见,健全和发展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是实施资产减值会计的重要条件。而目前我国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还不够完善和透明,资产减值程度难以合理确定,从而使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缺乏客观的资料基础。因此,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发展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旧货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金融市场等,并定期提供公正合理的各种资产信息和价格信息,使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有较为客观的依据,同时也可增强其可操作性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3.加强对资产组的运用指导,是企业尽快适应新的管理要求
如何对资产进行组合,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而资产组如何划分新准则也缺乏明确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注册会计师也难以对此进行准确判断。因此,在我国“资产组”管理理念的推广还需要一个过程,准则制定部门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增强其可操作性,使企业能够尽快接受,并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作用。
4.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
资产减值会计离不开职业判断,容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必须经过必要的审计程序。完善会计监督体系,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监督作用,以确保资产减值会计的合理运用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5.借助表外披露,进一步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仅凭表内披露的资产减值的数据信息远远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不能完整揭示资产减值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之间的关系。因此对于资产减值的披露,企业还可以借助表外信息来披露资产减值的详细资料。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企业资产减值会计问题 篇7
一、可能发生减值资产的认定方面
1. 判断资产减值的具体日期不明确
资产减值准则第四条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
资产负债表日指的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日期。《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第十六条规定, “企业应当与年度终了编制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编报半年度、季度和月度财务会计报告的, 从其规定。”由此可见, 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日期, 不仅仅是每年的1 2月3 1日。如上市公司, 目前按要求既要公布年度财务会计报告, 又要公布半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有的企业按行业主管部门的要求, 需要提供月度、季度、半年度和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这样以来, 企业除在年度末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外, 在半年度末、季度末、月末是否也应当计提呢, 在资产减值准则中没有明确规定。
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真实性, 在资产减值准则中应当明确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具体日期。考虑到企业会计核算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上市公司每年6月30日和12月31日, 为资产减值准备判断日期, 其他非上市公司每年1 2月3 1日为资产减值准备判断日期。
2. 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的规定难以把握
资产减值准则第五条规定了七款判断资产可能发生减值迹象的标准, 这七项判断标准属于原则性规定, 并且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措辞, 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 还会被恶意操纵者所利用。
例如资产减值准则第五条第一款规定:“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 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何谓“大幅度”, 何谓“明显高于”, 无论从质的方面还是从量的方面都未能做出规定, 完全要凭会计人员个人的主观臆断来决定, 并且由于每个人对风险的偏好程度不同, 判断的结果也会不同。如果企业将“大幅度”按“小幅度”项目处理, 将“明显高于”按“不高于”处理, 必将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公允性, 同时也会使一些蓄意造假者利用准则制度的不完善来操纵利润。
又如第二款规定:“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 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何谓“重大变化”, 没有具体判断标准。
再如第三款规定:“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回报率在当期已经提高, 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 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又出现“大幅度”。第六款规定:“企业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 如资产所创造的净现金流量或者实现的营业利润 (或者损失) 远远低于预计金额等。”何谓“远远低于”, 如何判断, 准则也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
见于此, 笔者认为, 应从准则的可操作性出发, 尽量把标准量化处理, 可将“大幅度”、“明显高于”、“远远低于”等措辞, 确定一个具体比率或金额标准, 以减少主观随意性。
二、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方面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 判断资产是否发生减值, 关键在于确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按照资产减值准则的规定, 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是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的较高者确定的。因此, 要确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首先要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处置费用与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1. 公允价值难以确定
资产减值准则规定, 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 应当根据公平交易中有法律约束力的销售协议价格减去直接归属于该资产处置费用的金额确定。不存在销售协议但存在资产活跃市场的, 应当按照该资产的市场价格处置费用后的金额确定。资产的市场价格通常应当根据资产的买方出价确定。在不存在销售协议和活跃市场的情况下, 应当以可获取的最佳信息为基础, 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 该净额可以参考同行业类似资产的最近交易价格或者结果进行估计。企业按照上述规定仍然无法可靠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的, 应当以该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其可收回金额。
依照上述规定, 资产的公允价值估计的依据包括销售协议价格、市场价格以及获取的最佳信息为基础。如果企业的资产是新的, 按照上述依据确定其公允价格问题不算太大。但是, 企业的大部分资产都是旧的, 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企业的有形资产房屋, 其公允价值的影响因素很多 (包括时间、地域、用途、交易情况、管理状况等等) , 同时由于这些因素本身具有动态性, 因此它们对房屋价格的影响也是动态的, 并且各种因素对房屋价格的影响在不同时期所起得的作用也是不相同的, 影响程度有的可以量化, 有的却难以量化, 即便是注册评估师也很难对企业这一有形资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判断, 更何况企业的会计人员。同样的道理, 企业的会计人员也很难对其他其他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商誉的公允价值作出恰当判断。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允价值计量下, 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依照此定义,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运用的前提条件应该是:需要有一个充分发育活跃的资产市场, 为交易双方提供一个较为公允的参考价值, 依此来确定企业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 否则公允价值就会失去它的公允性。并且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建立的时间较短, 资产市场尚不充分发育活跃, 对资产公允价值的估算, 已经超出了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 企业也不大可能为了判断是否计提减值准备、计提多少减值准备而聘请资产评估机构来对相关资产进行评估, 因此在减值准备的计提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 部分企业还存在着利用这种随意性来对业绩进行调控, 可见公允价值的确定是否公允意义重大。
2. 处置费用的确定带有主观随意性
资产减值准则规定, 资产的处置费用包括与资产处置有关的法律费用、相关税金、搬运费以及为使资产达到可销售状态所发生的直接费用等。
资产处置在未来发生, 有的资产寿命短、有的资产寿命长。在未来几年、或几十年, 各项费用的取费标准如何, 现在也很难准确预测, 因此企业在处置费用的确定上免不了会带有主观性与随意性。
3. 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难以计算
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 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据此, 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计算, 依赖于资产的剩余年限、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三个指标。
(1) 资产的剩余年限难以准确估算
资产的剩余年限是指资产到最终处置时在企业持续使用的经济寿命, 即资产能够产生未来现金流量的剩余年限, 决非资产的剩余折旧年限或剩余摊销年限。如企业的无形资产, 尤其是科技含量高的无形资产,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 其剩余寿命如何估计, 非企业一般会计人员所为。
又如企业的商誉, 商誉通常是指企业在一定条件下, 能获取高于正常投资报酬率的收益所形成的价值。它是企业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优势, 或由于经营效率高、管理基础好、生产历史悠久、人员素质高等多种原因, 与同行业企业相比较, 可获得超额利润。随着时间的推移, 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化, 企业能获取高于正常投资报酬率的收益的时间能够持续多久, 如何测算。企业会计人员难以准确估算。
(2) 资产未来现金流量难以测算
企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大小, 不仅受资产本身各种因素的影响, 同时也受企业内部和外部未来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企业需要测算未来现金流量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等。就固定资产而言, 按大类可分为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仪器仪表、其他设备等, 每一类又分为很多小类, 如机器设备, 通常有通用设备, 专用设备, 交通运输设备, 电器设备, 通信设备, 仪器仪表、计量标准器具等。一个大型机械制造类企业, 机器设备成百上千, 有外购的、有自制的;外购的, 又分为国产的与进口的;使用年限各不相同。由于受设备的技术状况、使用情况、质量状况、磨损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如果按每一项计算其未来现金流量, 其难度可想而知, 即使按资产组进行测算, 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又如当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种类很多, 有发明创造专利、适用新型专利、商标权、著作权等, 由于无形资产是通过有形资产来发挥作用的, 如何剥离出每项无形资产未来的现金流量。这一切单凭会计人员很难科学合理准确地进行测算。
(3) 折现率与折现额的口径有偏差
资产减值准则第十三条规定:“折现率应当是一个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税前利率。”
一般情况下, 企业在预计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时是以资产产生的利润总额 (即税前利润) 为基础, 加减不影响资产现金流入与流出的项目, 调整得到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因此, 在确定折现率时, 应当使其与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相匹配, 也就是说资产的折现额与折现率的口径要保持一致。那么折现率也应当在资产税前利润率的基础上, 调整为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率。如果依照准则的规定来确定的折现率, 就会造成资产的折现率与资产的折现额口径不一致, 最终导致折现结果的不正确。因此, 准确地讲资产的折现率应当是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率, 而非税前利率。
笔者认为, 要解决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方面的问题, (1) 提高准则的可操作性, 抓紧准则应用指南的修订, 目前发布的指南过于简单化原则化, 无法指导实际工作; (2) 应建立相关的配套措施, 如国家及地方有关部门应定期公布各类资产的基准价格, 定期发布相关资产减值信息, 建立完善的市场价格体系;再就是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 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三、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方面
资产减值准则第十七条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笔者认为这样规定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 违背了可靠性的要求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企业某项资产发生了减值, 如果在以后各期价值得以回升, 应当确认回升的部分, 并冲减已经计提的减值准备金。也就是说, 企业资产减值损失经确认后, 如果其价值在以后会计期间得以恢复的, 依照可靠性的要求, 回升的部分应当转回。
2. 违背了谨慎性的要求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 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也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依据谨慎性要求, 确认回升的部分, 并没有高估资产, 相反如果不确认回升的部分, 有设置秘密准备之嫌。
为了体现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在转回资产价值回升的部分时, 其金额范围仅限于已确认损失的部分, 这样规定较为合理。
摘要:为了规范企业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 财政部颁布了资产减值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该准则在防止企业随意操纵利润, 真实、完整提供会计信息方面加大了力度。但是准则中还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如可能发生减值资产的认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等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与完善, 使其更具操作性。
关键词: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可收回金额,公允价值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年月
[2]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6
企业资产减值会计问题 篇8
一、会计监管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的意义
企业在实施国有资产管理的过程中,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企业完成资产保值和增值的作用。而国有资产指的是对企业资产的运用、资产结合和监管等工作实施一体化的管理。因此,国有资产必须要对其结构进行改善这样才能保证科学合理管理。国有资产为了帮助企业在经济市场的环境下实现经济与生产力的发展,保护企业公有制地位,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的情况下,这给国有资产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企业建立国有资产现代化管理体系中会计监管在国有资产的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国有资产对企业生产经营有着非常的作用,会计部门在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需把国有资产进行核算;所以当前必须要把会计审计工作以及监管工作处理好,这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其次,国有资产管理必须要对会计部门的监管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这是企业生发展的基本要求。再次,企业在要想实现国有资产现代化管理,会计监管必须要发挥其维护企业利益的基本职能。
二、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中会计监管的现状与缺点
依据目前来说,一部分的企业管理者对国有资产管理缺乏重视,导致了他们在实施国有资产管理的过程中任意地调动和运用,没有科学合理的工作计划,也没有预先设置好的工作安排。由于他们对国有资产管理的不重视使得会计监管工作的不足日益突出,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会计监管标准不够合理
在会计监管工作中,由于我国新制度的制定导致一些企业在监管工作中仍然会有新制度与旧制度并用的现象。这种现象使得企业在监管中没有一个准确的标准,从而进一步降低了会计信息效率。结果往往会使得会计监管工作不能有效地进行,企业在国有资产使用时不能得到约束,阻碍了企业整体发展。
(二)国家政府监管有待加强
这几年来,企业对于国有资产的会计监管工作不重视,从而导致会计监管存在不足不能得到完善,从企业整体型上来看,第一,由于我国会计监管工作属于分散性管理,一些相关的会计监管只能存在交叉管理,所以导致会计监管没有做到有效统一监管;第二,是由于在监管工作中没有明确的目标,监管工作没有目的性,各部门各行其是,致使监管工作减弱的严重问题。第三,相关监管人员缺乏法制观念,职员素质低下。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我国政府监管职能需要不断加强,这样才能使得企业会计监管工作更好地实行。
(三)企业内部会计监管过于表面
企业的内部管理是我国进行国有资产会计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企业内部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相关的企业内部会计监管制度不健全或没落到实处
审计委员和监事会这两种方式是企业内部监管的重要形式。目前来说,大多企业的内部相关的会计监管制度还不够健全,即使有的企业内部会计监管制度已经形成但是并没有发挥其重要作用。审计委员与监事会的作用没有发挥,对于企业内部会计监管来说就是行有虚无。
2、会计监管工作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会计监管人员是国有资产会计监管工作的重要力量,由于企业没有充分运用好内部会计人员引起会计监管工作在国有资产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具体为:第一,在企业监管部门中会计监管在企业监管中做的是售后工作,这是由于大多数企业并没有正真理解会计监管的意义,他们把会计监管工作与审计监管工作并为其谈;第二,由于大多数企业会计部门并没有认清自身的关键,往往在企业中出现一些造假行为,所以企业在面对会计部门这种造假行为的时候并没有严惩;第三,在企业中会计部门人员的素质要求不高,在面对一些工作的时候他们不懂相关法律法规,从而不能做到会计信息真实性,使之不能保障企业国有资产的安全。
(四)社会会计监管较薄弱
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工作不仅包括了政府和企业的监督,还有社会的监督。而在社会监督中,因本身监督意识较薄弱,使监督作用无法发挥,监管力度也不大,社会监管弥补了政府监管工作的不足,但是这并不属于政府的会计监管机制,因此政府也无权执行,政府只能做到中介监管。此外因为会计师的道德素质不够。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社会监管力量不足。
三、健全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会计监管的措施
(一)强化国家会计监管力度
建立关于国家国有资产会计和审计机制是加强国家会计监管的力量。国家的审计机关是依据特定的法律规定来进行审计监督的,具有独立性。强化国家会计监管力度的首要条件是要保证审计部门对其实施相关的责任,全面落实会计监管工作科学有效的进行。国有资产的监管工作要明确分工到审计部门,这也是达到审计部门履行监督权。因此,为了能够是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的目的,就要设立健全的审计监督机制。
(二)落实社会监管职能
社会中介监督是属于外部监督的形式,根据相关规定,以会计师事务所为核心对社会中介组织进行检验审查,进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与财务会计资料等进行公正、合理评价的一种监督方式。社会中介监督具有较强的权威性、独立性和客观性。同时社会中介监督也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定和法律的认可。除此之外,为了使社会中介监管能够具备更强的价值,所以国有企业各部门以及各机关要求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结果。因此,针对社会监管面临的问题,首先要对注册会计师队伍进行全面建设,提高队伍成员的的道德素质水平,通过相关规定增加社会监督的作用和效果。
(三)健全企业内部监督机制
1、强化企业内部控制
会计监管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基础,对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可以使企业会计监管达到较好的效果和作用。与此同时,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用时也是企业进行管理的基础条件。所以,我们应该利用各机构的相关职能提升企业治理结构,从而避免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做出错误抉择和违背道德的事情。
2、健全与严格执行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管制度
加强内部环境监管工作。由于企业资产具备所有权以及控制权的分开,因此我们必须设立监事会,监事会的设立是为了防止企业经营人为了私利将自身的利益高于企业的利益。监事会是企业能够进行科学合理管理的基础。监事会主要是由企业股东、政府职员、以及企业职员组成的,依据企业相关规定,监事会有权监管财务部门的一切情况,并且可以对企业财务部门进行严查,监事会的成立能够有效地对会计部门的情况进行检查,如果发现企业存在问题监事会能够及时反映。
四、结束语
根据上述所分析得可以看出,目前一些企业的国有资产的会计监管工作仍然有些漏洞,为了保障企业利益与社会经济能够逐渐发展起来。企业必须要重点关注会计监管工作,努力完善会计监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这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还关系到国家的利益。
摘要:国有资产在我国有国有企业中起了奠基作用,是我国国有经济发展的坚实后盾。而会计监管在我国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上仍然存在许多不可忽略的问题。本主要文针对我国企业中国有资产会计监管的现状和缺点,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企业国有资产会计监管的措施和对策,进而为发展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打下牢固的基础。
关键词:国有资产管理,会计监管,监管标准,政府监管,内部会计监管,社会会计监管
参考文献
[1]张春富,张莎.我国高校内部财务控制问题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2010
企业资产减值会计问题 篇9
关键词:无形资产,财务会计,会计核算,问题及对策
一、引言
在现代化进程速度不断加快以及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的社会背景下,企业想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立足的关键就是掌握大量准确有效发展资源。而无形资产身为企业中的重要经济资源,其流失必然会对企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由于企业无形资产的特殊性,促使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难度非常大,通常都很难让无形资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真正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现如今市场环境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企业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严格做好企业无形资产会计核算工作,对无形资产会计核算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找出有效解决对策,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得以实现。
二、加强企业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意义
1. 有利于提升企业知识经济的竞争力
现代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而发展的核心则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随着当下我国科技、交易以及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深入,经济增长过程中,无形资产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从本质上来讲,无形资产是企业的基本资源,也是展现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依据。它不但是企业中一种活跃的先进技术和经济资源,同时也是企业中的物质技术基础,能够为企业创造出更加多的经济效益,让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目标得以实现。就目前社会发展形势而言,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开始认识到科学创新,才能满足企业无形资产数量及水平的上的需求,才能让自身的发展得到有力推动。因此,只有不断加强企业的无形资产管理工作,在形成科学研究成果的同时,让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更加庞大的经济效益,从而才能让自身的发展优势得到提升,使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得到增强。
2. 有利于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换
对企业无形资产会计核算工作进行不断加强,能够促进其科技成果逐渐转变成自身发展的生产力,对企业及企业无形资产管理力度进行加强,可借助现有无形资产、经济效益预测以及社会调查等多个方面,来进一步推动企业科技成果的转换,促使其能够及时的融入到社会生产力中。这样,不但能够对企业科研的相结合目标得到有效促进,而且还能够让企业和社会服务发展得到有效推动。
3. 有利于维护无形资产的合法权益
通过对企业无形资产会计核算进行加强,对企业的实力及科学研究水平进行集合,尤其是在转让或投资企业无形资产时,必然能够让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得到有效展现和实现。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现代企业只有对自身品牌建设起到高度关注,加强对无形资产的保护,从而才能让企业自身和社会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无形资产是企业重要的经济资源,企业无形资产如果出现流失现象,必然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因此,现代企业应该对自身的无形资产管理工作做到正确认识,并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促使企业无形资产的流失现象得到缓解,让无形资产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进而才能进一步的推动企业自身的生产及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企业无形资产会计核算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1. 缺乏健全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
由于无形资产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再加上其功能对企业发展有着很大促进作用,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及各个单位也都落实了诸多规则,但其形势依旧还是处于开始阶段,不仅缺乏全面、统一的规定及标准,而且在监督和指导力度上也存在严重不足。在企业财务管理及实物管理中,无形资产管理一直以来都处于较为薄弱的环节,甚至是一片空白。其在执行任务、兴建产业等一系列工作过程中,由于缺乏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员工缺乏保护意识等原因,造成很多信息、资料以及技术和商业机密被剽窃、泄露,从而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2. 企业无形资产会计核算存在较强的局限性
首先,存在较为狭窄的确认范围。现行会计核算所展现出来的无形资产,不管是从其内涵行,还是从其工作内容上,均都难以让现实经济中无形资产的概念和范畴得到有效体现。很多无形资产均都处于会计记录及报告之外,这和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显然很难得到统一,因此,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进行创新,从无形资产的真正内涵基础上出发,对无形资产做到全面确认。其次,缺乏精确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从我国当下会计准则标准而言,企业能够在明确的摊销阶段,分期摊销以获取的无形资产,将其计入到当期损益中。但是这种分期摊销方法却存在局限性。针对于一些较为稳定的无形资产,如土地使用权、商标权以及著作权等,运用这种分期平均摊销的方法具有一定作用。但是对于一些更新速度较快,甚至时刻可能被新技术所代替的无形资产而言,如专利技术、非专有技术以及外观设计等,则就很难确定其在未来的经济效益。若果对其进行均摊方法,则必然会和会计的谨慎性原则出现很大矛盾。
3. 缺乏具有权威性的评价体系
会计及资产管理机构中,绝大多数的问题都是由于缺乏一套权威的系统,没有财务官系统的支持和保障,从而也就会促使诸多问题的出现。此外,在对财务管理体系进行构建和完善的过程中,还应该对系统结构的合理性、兼容性做到充分重视,全面。详细的划分开各个方面的任务,并对财务管理的有效性进行不断加强,从而才能让其所应该具备的效果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但是,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我国现代企业中,对于无形资产会计核算也还缺乏一套行之有效且具有权威性的评价体系,很难让其得到有效的量化管理。
四、企业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改善对策
1. 对无形资产会计核算评价及相关法规体系进行构建和完善
首先,应该对无形资产评估法律制度体系建设力度进行不断加强。为了确保企业经济活动能够得到顺利实施,让市场经济条件的有序发展得到维护,也应该将相应的市场经济发展体系构建出来,并对其进行不断完善。其次,要对市场经济组织的管理进行有效控制。将相对具有完整性的法律法规体系构建而出,并以此为基础来实现一系列工作的法律审查评估制度,这样才能真正有效的监督和检查企业无形资产,促使企业各个部门的工作质量及管理能够更加具有规范性,让陪审员及和职业培训考核机制得以实现。
2. 加强企业管理层的无形资产意识,构建专业机构规范管理
首先,要对企业管理层的传统观念进行转变,使其无形资产管理意识能够得到加强。企业应该对无形资产管理力度进行不断加强,并积极的进行宣传指导。相关领导干部要对自身观念进行改变,让观念认识得到提升,并积极的指导企业员工将正确的无形资产管理理念树立起来。同时还要将无形资产管理部门构建出来,并挑选一些专业的管理人员,以此来有效的管理还企业的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其次,要对信息技术进行充分利用,促使企业无形资产管理水平得到提升。通过构建信息化的无形资产管理模式,让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自动控制得以实现,并对无形资产的日常维护及监督工作进行重点关注,从而不但能够让企业无形资产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同时还能够让其管理力度得到增强,进而让企业无形资产的具体化、规范化以及标准化目的得以实现,让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3. 运用创新的科学管理手段让企业无形资产的量化管理及会计核算得到完善
首先,要对工作思路进行创新,实现无形资产会计制度的完善。现代企业应该对自身的管理理念进行不断创新,并对自身的创创新意识进行不断加强,促使企业日常工作能够更加规范,使企业业工作的惰性思维得以消除,敢于实践,让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心得到加强,通过与时俱进的方法,让滋生的知识理论涵养得到提提升,使企业的财务分析能力得到加强,从而让其思考、分析以及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还要敢于讲原则、敢于坚持持原则。探索新的管理方法,通过不断创新,让财务基础工作、会计计核算工作得到进一步坚实,严格做好手续完备、真实等流程,并并运用科学的财产分析方法,为企业决策代理更加精准的财务信信息。此外还要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力度进行不断加强,将具有有高素质的综合型会计队伍建立起来,实现无形资产的范围确认认和多样化的会计计量方法。
4. 加强表内与表外无形资产的评估及报告
无形资产不管是在企业财务报表表内还是表外上,其评估及及披露都还存在着很大不足之处。不但要和相关规定相吻合,而且且还需要能够让完整性需求得到满足,这也是知识经济体制下,对对企业无形资产信息的重要挑战。企业无形资产代表了企业的商商业、人力资源等诸多“软资产”,这些资产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响,无法实现会计计量和核算,从而也就无法确认,更加难以在财财务报表中得以展现。从表内角度上来看,企业可以通过全新的手手段,重新划分和计量企业无形资产,尽可能实现无形资产的货币币化核算。而从表面角度上,则可以借鉴国外非货币化的计量方法法,在报表附注中心详细的描述无法货币化的无形资产。这样也就就能够让企业财务报表使用者能够更加明确、详细的了解和掌握握企业的介质及运用状况。
五、总结
综上所述,企业无形资产是企业中一直“软资产”,是一种隐形形的财富。企业无形资产会计核算工作,是现代社会对国家综合国国力及科技进行进行评估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实现无形资产会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从而才能让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企业或国国家的实际发展情况得到有效展现。因此,我国企业作为经济发展展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其无线资产会计核算自身企业的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企业只有对无线资产会计核算算中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才能让其作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润嘉.知识经济下中小企业无形资产会计核算问题的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5,16:149-150.
[2]张慧.对我国无形资产会计核算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9:91-92.
[3]于乐,初凤荣.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会计核算问题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04:251.
[4]邵红霞,郑岭俊.关于出租汽车运营企业出租汽车牌照会计核算方法的探讨——兼论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改进[J].会计研究,2013,09:46-48.
企业资产减值会计问题 篇10
关键词:碳排放,体制理论,碳资产定价,碳会计
一、引言
国际上关于控制排放的监管条例始于1990年,美国在清洁空气法修正案上率先提出对碳排放的配额限制,对排放有害气体超过部分进行罚款,首次在监管政策上提出碳排放外部效应内部化(Wambsganss,J.R.et,1996)。随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补充条例《京都议定书》基于国际角度对碳排放产权进行配额,规定一国内部,企业若不能按期实现减排目标,也可以从拥有超额配额或排放许可证的企业那里购买一定数量的配额或排放许可证以实现自己的减排目标。于此,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始形成。
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的特殊性,低碳经济发展的内涵也与发达国家有着本质性差异。据新闻报道,发达国家在二战之后就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它们40%的碳排放主要来自消费领域,而我国依然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70%以上的碳排放主要来自生产领域,尤其是工业生产领域。这意味着我国碳排放事业任重道远。2011年,发改委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深圳、广东和湖北等7省市开展了CERs(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2014年底有7个地区正式启动碳交易。“至2014年5月,中国碳交易累计成交385万余吨,交易金额为12501万元,成为继欧盟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碳交易市场”。
体制理论主要是政府出台相应的规则制度,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行为。相应地,若政府出台关于碳排放的相关政策,例如碳资产定价政策,不仅影响企业的碳排放量,而且也会对企业的会计处理等产生一定的影响。若国家的政策不明确,企业会计处理也会不一致。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
国内文献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由于国际上最早关于碳排放控制的监管颁发于1990.而我国则是在2011年设立碳排放权的交易试点,故文献时间窗口选取于1990-2010,2011-2014年,并通过检索关键词为碳资产、碳会计和碳定价的文献,得到表1文献总体分布情况。
由表1可知,2011-2014五年间的文献数量是1990-2010年20年间文献数量的2倍左右。这说明我国关于碳资产和碳会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11年以后,即在我国设立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后。而且,文献总量不多,反映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表2列示的是关于碳资产、碳定价和碳会计的文献资助分布情况,可以看出2011-2014年该领域研究获得资助的文献数量高于1990-2010年,尤其是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总量由7篇增加到18篇,说明国家的关注力度在不断上升。然而从总量上看,资助依旧缺乏,从侧面反映该领域处于起步阶段。
(二)国外研究
国外文献主要来源于EBSCO,以Carbon Trade、Carbon Asset和Carbon Accounting为检索词,限制范围为学术期刊,语言限制为英文文献。与国内研究进行对比,选取时间窗口与国内文献一致。
表3列示国外关于碳资产、碳会计和碳交易的相关文献分布情况。从文献量可以看出,国外的研究很早就开始。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着重要参考国外研究情况。然而,我国有着特殊的经济政治背景,关于碳资产会计处理方面等相关内容,需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立足国内实际,进行设计研究。
三、碳资产定价
基于所依据的经济理论基础不同,将碳资产定价主要分为以下四种观点:命令型工具—控制工具(Command and Control Instrument)(Zhaoyang.et.,2014)、价格型工具—征收碳税(Carbon Tax)、数量型工具—总量控制及贸易体系(Cap-and-trade System)和项目型工具—项目机制(Project Mechanism)。
(一)命令型工具—控制工具
李伯涛(2012)指出传统型工具是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观点,政府监管者对不同企业碳排放数量以及成本缺少必要的了解。其次不同企业间也存在碳成本的信息不对称。在这样的假设下,政府监管定价使得碳资产成本透明化,能够提高市场效率。然而命令型工具和所有政府干预的政策一样,都具有政府干预失灵导致市场扭曲的缺点,政府过度干预或者干预不当,将会导致碳资产市场失灵,碳资产定价失真(Zhaoyang.et.,2014)。Parry&Williams(2011)认为在这个层面上,价格型工具更能提高社会总福利效应。
(二)价格型工具—征收碳税
碳税的理论基础是庇古税,而庇古税的主要思想是通过修正税来拉平私人与社会成本,从而解决负外部性。换言之,即对碳排放这个外部效应内部化,以达成限制碳排放的目的。该方法是通过价格机制对碳排放权进行控制,目前世界上开征碳税的有丹麦、挪威等十余个国家。Hoel.et.(2002)和Metcalf.et.(2009)认为价格机制相对于数量机制和政府控制,在经济上更具有效率。另有学者把不确定性引入分析框架中,Richard.G等(2008)认为如果企业是风险规避型的,价格规制可能比数量规制更有效率。Nye&Owens(2008)认为虽然很多企业最初支持排放交易作为一种替代税收,但在气候变化公告颁布以后,社会碳交易导向使得企业把关注点移向碳交易,即贸易体系。
(三)数量型工具—总量控制及贸易体系
总量控制理论的基础是科斯理论,该理论认为,产权界定清晰且允许自由交易,实现帕累托最优是能达成的。总量控制的方法就是明确产权并使得社会总福利最大化(杨帆,2012;王蜜,2014)。总量控制基本方式是先确定所有厂商或个人的排放总量上限,然后由政府部门统一分配一定量排放额。这一配额将被分解为单位的排放权,通过某种形式来实现配额的初始分配,如葛沙沙等(2013))等认为拍卖、免费配给或者这两者相结合,将排放权下放到所有的厂商或个人等经济主体。被分配的这些排放权可以自由支配,因此经济主体可以将获得的这些排放权在市场进行转让和交易,从而形成一个配额交易市场。交易过程中配额作为碳资产形式存在。目前,国际上总量控制欲交易模式包括欧盟的排放体系(EU-ETS)、美国清洁能源法案(H.R.2454)中的温室气体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等(杨帆,2012)。虽然总量控制有碳交易信息相对简单,目标实现程度高等优点,然而这个模式过于理想化,即使有信息表明税率或排放总量限制的设定是错误的,政府也不会进行相应的调整(Weitzman.et.,1974)。
(四)项目型工具—项目机制
项目机制是一种为实际碳排放少于碳排放配额的企业颁发碳信用的机制。碳信用则可以作为一种履约工具使用。实行项目机制包括:CDM清洁能源发展机制、自愿减排计划(如航空碳抵消计划)、发展中国家为提高森林的管理而进行的REDD支付(如印度尼西亚、加纳)。其中我国采用的是CDM清洁能源发展机制,其的核心内容为,有强制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出资金和现金技术设备,在发展中国家境内共同实施能够延缓气候变暖的减排项目,由此获得“核准减排量”(CER),实现其在KP中所作的减排承诺。
四、碳会计处理
(一)会计确认与计量
在总量控制与交易体制下(Cap-and-Trade System),关于CERs(碳排放权)的初始确认问题,国际上一致同意确认为资产。其中以FASB下属机构EITF颁布的EITF03-14(2003)条例和IASB的IFRIC3(2006)条例(Nye.M.et.,2008)为代表,都明确指出企业从政府获得CERs应确认为资产。Bebbington等(2008)指出CERs应确认为资产,主要由于其存在未来可变现的价值。并且,根据IFRS和FASB关于资产定义可确认;企业对资源的控制;未来经济利益的存在。CERs符合认定资产的要求,然而究竟确认为什么资产,是新设会计科目进行核算,还是在原有会计科目下进行核算,这些都存在较大争议。国内外相关研究大都基于EITF03-14(2003)和IFRIC3(2006),主要是在确认为无形资产、存货之间选择,但是国内有不少学者认为基于我国经济背景下,将CERs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李伯涛,2012)。然而也有学者认为对于不同来源的CERs,也需要区分确认。
(1)配额所得CERs。EITF03-14(2003)规定在一级市场上(即政府配额)获得的CERs,并不确认为资产。IFRIC3(2006)关于一级市场上获得的CERs的确认,也未要求进行资产确认(Metcalf.et.,2009)。
在如何计量配额所得上有所创新的是澳大利亚颁布的UIG3,其规定了一级市场上获得CERs,应以递延收益确认,不管后续是否出售,该确认不受影响。然而,这个条例也未打破IFRIC3(2006)和EITF03-14(2003)条例(Parry.et.,2011)的深层含义,Metcalf等(2009)认为CERs只反映获得污染许可的代价,而非污染的代价。而借鉴Wambsganss等(1996)在SO2确认上的观点,即在政府配额时就确认为待转资产价值(Donated Assets),并以接收配额日的市场价值计量,这样保证了会计信息的一致性。
我国国内研究中有学者诸如崔琪等(2011)认为“政府无偿分配给企业的CERs是无形资产,是与资产有关的政府补助。”应确认为无形资产,同时确认递延收益。
(2)交易所得CERs。EITF03-14(2003)模糊地规定了企业在二级市场上获得碳交易排放权以交易价格(交易价格公允的情况下)为入账价值,IFRIC3(2006)和EITF03-14(2003)都规定,交易所得CERs应以市场交易价值确认。其中IFRIC3(2006)要求企业使用净部位法(Net Position)对CERs进行确认,即不确认初始政府配额,而只确认二级市场交易所得的CERs(Bebbington.et.,2008)。IFRIC3(2006)的此项规定没有反映经济实质,没有满足财务报告的相关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和真实性的要求,也主要是因为这个原因,IFRIC3(2006)在次年被撤销失效。
虽然IFRIC3(2006)在执行后的第二年被撤销,但是它的影响力还是深远的(Richard.et.,2008)。同时,该项权威性条例的撤销,也意味着在碳交易处理上的指导条例的空缺。于是,在基于IFRIC3(2006)基础上,澳大利亚颁布了UIG3,其中规定,交易所得CERs以市场交易价值确认(杨帆,2012),如果市场交易价值高于公允价值,则应该以公允价值或低于公允价值的数额进行确认。这考虑到了会计谨慎性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财务报告的相关性。
(3)CERs确认研究。不管是配额所得的CERs还是二级市场交易所得的CERs,通常对其确认有以下几种观点:朱玫林等(2011)认为应确认为无形资产;张鹏(2011)和曾锴(2011)等认为应确认为存货;王艳(2008)、毛小松(2011)和李林婧(2012)等认为应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复合确认,该种观点通常认为CERs的确认不应该局限于确认为一种资产,而应该根据交易机制成熟度或者不同的交易目的而区分。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根据碳交易机制成熟程度不同,CERs确认的方式也应不同。在没有形成一个区域性或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时,崔琪(2011)和张建平(2011)等认为CERs比较适合确认为无形资产。在交易机制成熟的情况下,邸利芳(2011)和杨博(2013)等认为此比较适合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了区分CERs和其他金融资产的区别,张薇等(2014)提出新设会计科目“投资性环境资产———CERs”和“环境资产———CERs”。其本质是混合了无形资产和交易性资产的特点。
也有观点认为,交易持有目的不同,碳排放确认的方式不同。张彩平(2011)认为CERs确认为无形资产还是存货主要区别于其交易目的。这个观点给了企业比较大的操作性,比较适合在碳交易机制成熟的市场下进行,对于我国这一新兴起步的资本市场,不适合根据交易持有的目的不同进行确认。
(二)会计报告与披露
关于碳交易和碳排放权的分配,确认和计量等相关研究都是刚起步,其涉及的“绿色会计”的概念虽然已经提出半个世纪,但是真正落实到实务操作的确极少,而且现在的财务报表信息披露重点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很少提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外部性(张巧良,2010)。在计量确认了CERs以后,吕艳娜等(2013)认为财务报告显然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运行的实际情况,严重影响信息披露的质量。郑伟(2012)则认为在国际上IASB对排放权交易会计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确认和计量方面涉及披露的内容不多。
我国关于低碳会计信息的披露现状并不乐观,在7个试点中,公司主要选择财务报告及附注、单独的环境报告、社会责任报告、董事会报告、招股说明书、重要事项、内部会议记录以及管理层讨论和分析等几种方式进行披露,但是却没有统一的规定,使得碳信息并不能完整有效的披露(朱小平,2012)。除了表内披露,表外披露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朱玫林等(2011)认为关于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项目的完整披露报告是十分必要的。
五、结论与展望
(一)碳定价影响因素考虑不全面
目前关于碳定价的理论大多基于整个市场交易定价(价格型工具和数量型工具)或是基于政府行政定价(控制型工具和项目型工具),这些定价工具都是假设碳市场是自由竞争的,没有垄断或者其他影响价格的因素。鲜有文献考虑碳排放市场的开放程度、股票市场的成熟程度和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等对碳资产的定价的影响。
(二)碳资产会计处理理论框架不健全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关于碳资产定价的具体准则框架都比较匮乏。在会计上,如何处理由政府配额所得的CERs,如何处理企业交易所得CERs,在财务报告上如何披露企业碳资产等等,目前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结论。尤其是国内,关于碳资产会计处理的理论框架设计才刚起步,随着碳交易市场试点的不断发展,这一方面的空缺会越来越大。
(三)碳交易审计研究方法不完善
企业资产减值会计问题 篇11
【关键词】企业;会计资产减值;资产价值;经济利益;会计准则
一、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概念及意义
(1)企业会计资产减值准备的基本概念世界会计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当前通行的国际会计准则,其中对会计资产减值有如下定义:企业会计资产减值即企业资产账面金额超过可收回金额部分的差额数据。与此不同的是中国当前通行的会计制度则把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为主要强调点,重点关注认为企业会计资产减值为即便遵循了谨慎性原则亦有可能发生的损失。(2)企业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经营的意义受到诸如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中广泛存在着诸多与世界通行会计准则相左之处,如高估资产价值等。
二、我国 “企业会计资产减值准备”的现状
在国内当前的企业经营活动中资产减值准备已经被众多企业视为经营活动盈余管理的首要的金融财务手段。尤其是上市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大肆操纵企业经营利润更是比比皆是,这种所谓“财技”已经成为了诸多企业经营中所广泛应用的金融方法。虽然资产减值准备比虚构交易事项而言相对性质恶劣程度较轻,但是正因为如此其更加具有欺骗性,可极大误导相关利益主体投资的正确性。具体而言我国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现状表现如下:(1)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可执行性差且不够完善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可执行性差首先表现在确认与计量难度大,要合理确定各项资产的可回收金额有一定的难度。其次计提被滥用成企业操纵赢利的方法。主要有:一是在一年中做巨额计提减值准备,造成亏损,来年就可不提或少提准备,为利润增长打下基础。二是前一年先多提资产减值准备,当年部分冲回,做盈余调控。三是不计提或少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虚假利润增值。(2)企业会计核算方法也会不同。比如,计提坏账准备时,可采用账龄分析法,还有应收帐款余额法,有些企业用销售额百分比,即便对相同的期末应收款项余额,不同处理方法计提的坏账准备差别很大。因此企业可通过选择会计政策操纵利润。(3)可变现净值与可收回金额计算的复杂性短期投资市价、存货可变现净值、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长期投资可收回金额等资料,是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准备的基础。可收回金额中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必须预计未来一定期间现金流入量和贴现率,而贴现率并不稳定,使计提不仅缺乏衡量标准且缺乏制约手段,致使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弹性过大。
三、资产减值准备的完善措施
在当前的企业经营活动中,企业计提实施资产减值准备虽然有了新会计准则作了诸多限制,但是受到不能过死的限制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仍留有许多漏洞可钻。(1)规范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标准和方法我国的会计制度是政府主导型。政府在会计制度的调整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因此,政府在制定准则时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资产减值会计标准,形成统一规定,有利于今后我国独立的资产减值准则。(2)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与同步。健全市场经济机制由于当前我国的价格市场和信息市场尚未完善,从而导致计提工作不仅缺乏衡量标准,也缺乏制约手段。因此必须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并健全市场经济机制,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提供依据才能体现会计核算公允性和客观性。(3)健全和完善相关企业经营及会计核算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当下部分企业由于过度强调金融应用而忽略了正常营活动,纯粹依靠财技操纵会计报表虚报盈利而使得企业诚信度和会计信誉遭受重创。由于相关法律相对于会计制度成熟的国家而言不够健全,触犯法律的成本相对较低,这样使得国内企业将资产减值准备滥用化。所以必须要健全和完善相关企业经营及会计核算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经营主体和责任人的法律责任,提高经营者的违法成本,并且提高相关法律法规的可执行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使得我国的企业经营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
参考文献
[1]李敏.浅谈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方法[J].国际商务财会.2010(3)
企业资产减值会计问题 篇12
关键词:或有负债,会计核算,资产管理,对策
或有负债(Contingent Liability),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或现时义务,其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的可能性不确定,担负义务的金额无法可靠计量。或有负债是根据企业过去的某些约定、承诺或事项而形成的,其最终是否构成企业的真正负债需要根据某种事项或条件是否发生而确定,实际上或有负债并不是当前企业真正的负债。对之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对我国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和经营、会计信息的公允客观和真实准确均有着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对此进行研究。
1 或有负债会计核算在企业资产管理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统一的确认标准
《或有事项准则》虽然对或有事项的相关义务和责任做了阐释和解说,但是并未给出规范的准确的定义。预计负债不同于确定性负债,由于不确定性,预计负债的确认条件还不够成熟与科学。或有负债也具有不确定性,因而所产生的现时义务金额具有不确定性,需要预估,企业是否承担义务有未来发生的事项决定有待考究。而且,义务发生在前,或有事项无法获得相关的原始凭证,对于或有事项可能发生的结果只能在合理范围内进行预计。其次,与或有事项相关的资产的确认标准不明确,确认的补偿金额不应当常规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显而易见的是,这个论述较为模糊,不明确,相关表述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1.2 计量依据不客观
我国《或有事项准则》中对或有负债的计量依据不明确不客观,其中对或有事项的计量所使用的“涉及单个项目”这一表述存在缺陷。“单个项目”通常是指如果一项债务担保、一项未决仲裁、一项未决诉讼等的最佳估计数是按照最可能发生的金额来确定时,在其他可能的金额基本上都比最可能的金额或高或低的情况下,这种最佳估计数的方式是片面的。对或有负债计量的结果和由此产生的财务方面的影响,估算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问题,直接导致计量依据不客观。
1.3 披露不充分、不规范
一般情况下,企业为其他企业作担保向银行申请贷款,如果贷款企业无法清偿银行债务,则担保企业需承担连带责任,有义务清偿这一债务。当前信用市场上的担保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具有极大的隐蔽性,贷款企业无法偿还债务的时候,贷款企业对外提供的担保信息披露程度,几乎取决企业自身的自觉性,如果企业对自身的担保事实进行刻意期满,外人很难觉察出来,从而对该企业的财政状况做出错误的判断。相当大的一部分公司或有负债信息披露不充分、不规范。存在着重大的漏洞。很大企业往往蓄意隐瞒,通过将或有事项进行分散从而达到隐瞒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目的。
1.4 会计从业人员业务不精、素质有待提高
会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操作性很强的工作,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会计专业基础知识与业务操作技能,熟悉会计准则及会计操作流程与规范。如果会计从业人员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业务技能不高,甚至没有会计从业人员基本的职业操守与职业素质,必然导致会计业务不精甚至会计舞弊的现象,使企业面临财务风险。
2 或有负债会计核算在企业资产管理实务的改进建议
2.1 科学的制定或有负债的确认条件
或有负债因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容易变动等特性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加之谨慎性是我国会计确认的一项重要原则,导致对于或有负债难以做到科学的确认与计量。对此,笔者认为可以对或有负债的确认标准进行一些改进,比如对或有负债进行确认时,可考虑金额的可衡量性,并关注企业的实际财务情况,让或有资产的确定更加具体化,另外对于或有资产的确认条件如债务发生概率、债务金额预估等应该做更加科学和严格的规定与指引,避免企业而已虚增债务,逃避税收。
2.2 加强或有负债计量的科学性
或有负债的计量需保持一定的谨慎性,符合我国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原则,同时,或有负债的计量应真实反映企业可能承担的潜在义务。当前一些企业在对或有负债进行计量时,采用的是取中位数的方法,这种方法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企业应该深入了解该项或有负债的实质,科学的预估其发生的概率以及估计其可能造成的经济影响,因此,笔者认为企业在对或有负债进行计量时应该采用更能反映该项负债价值的众数,而不是中位数。
2.3 或有负债披露应详实、清晰
预计负债增加了企业的费用,抵减了企业利润,使企业减少纳税,企业应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在对外财务报告的披露中,对企业或有负债产生的可能性进行相关的解释,例如企业认为或有负债产生的可能性较高的原因是什么等。企业应该在结合自身的财务情况以及充分预测外部市场环境的情况下对或有负债进行预估,如有必要,可邀请专业的团队帮助对或有负债的预测进行相关指导。另外,在对外财务报告中,企业对或有负债的披露应有附注,说明或有负债的本质、或有负债产生的原因及或有负债预估使用的计量方法等,以方便财务报告阅读人员清晰的了解。
2.4 加强会计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舞弊与会计信息失真是近年来出现在会计市场上的一些乱象,这些乱象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的秩序,严重损害了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的信心,究其根本,产生这些乱象的原因在于一些会计从业人员业务不精,缺乏基本的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导致的。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例如通过继续教育、网络远程教育形式等,引导会计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提升会计从业专业技能。
结束语
或有负债是企业的一项潜在的负债,随时会占用到企业的资金,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与管理,如果对或有负债视而不见,那么对于企业来说这项或有负责将演变成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威胁到企业的发展,甚至威胁到企业的存亡。因此,企业应当加强对或有负债的重视,通过加强培训等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处理水平,对或有负债的预估采用更加科学、精确的方法,确保企业或有负债的估算保持在合理并且符合企业实际的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楼继伟.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OL].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网站,2014-7.
[2]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企业资产减值会计问题】推荐阅读:
企业资产评估问题10-25
破产企业资产评估问题12-04
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会计论文05-27
资产减值会计问题07-01
资产减值的会计问题10-03
资产证券会计问题探讨11-01
国有资产会计监管问题11-21
企业资产减值研究06-16
企业资产剥离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