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

2024-11-23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共5篇)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 篇1

摘要:目的 观察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 (奥德金锦州奥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60例脑出血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给予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30ml (1.2g) 稀释于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脉滴注, 滴注速度约2ml/min, 1次/d, 14d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胞二磷胆碱0.75g稀释于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脉滴注, 1次/d, 14d为1个疗程。在治疗前和治疗后7d、14d、28d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lasgow) 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进行评分和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Glasgow和NIHS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可以有效改善脑出血患者的意识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 提高生活能力, 改善生活质量, 安全性好。

关键词:脑出血,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

随着高血压发病率的逐渐升高, 脑出血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疾病之一, 其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高, 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健康问题之一。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 我们应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60例, 并进行了临床观察总结, 效果满意, 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住院的脑出血患者6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在性别, 年龄, 既往史, 过敏史, 血压, 一般情况, 心、肝、肾、神经功能上, 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 (NIHSS)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lasgow) 评分情况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确诊, 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关于脑出血的诊断标准[1], 且发病在7 d以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1) 治疗组30例, 其中男18例, 女12例, 年龄36~83岁, 平均63.5岁。出血部位:壳核区22例, 脑叶5例, 丘脑2例, 小脑1例;出血量12~58 ml, 平均28.2 ml。对照组30例, 其中男19例, 女11例, 年龄38~81岁, 平均63.1岁。出血部位:壳核区21例, 脑叶6例, 丘脑2例, 小脑1例;出血量8~60 ml, 平均28.5 ml。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出血部位和NIHSS评分及Glasgow评分具有可比性。

1.3 排除标准

(1) 经检查证实, 病因为脑血管畸形、颅内肿瘤、脑外伤等引起的脑出血患者; (2) 脑疝或深昏迷; (3) 有严重心、肺、肝、肾疾病者。

1.4 治疗方法

所有入选病例入院后根据病情需要给予脱水、降压、降糖等对症治疗。治疗组给予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 (商品名:奥德金锦州奥鸿药业有限公司提供,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00202) 30 ml加入0.9%氯化钠250 ml中静点, 1次/d。对照组给予胞二磷胆碱0.75 g加入5%葡萄糖250 ml中静点, 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两组患者均监测血、尿常规、电解质及肝、肾功能和心电图。

1.5 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治疗前进行NIHSS评分, 昏迷患者进行Glasgow评分, 治疗后1周、2周、4周后再次进行评分, 治疗前后的分值改变, 按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所得结果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治疗组P<0.05

由表1可见, 治疗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治疗前后Glasgow评分比较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 治疗组P<0.05

由表2可见, 治疗组治疗前后Glasgow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安全性治疗组进行血、尿常规、电解质及肝、肾功能等

常规检查均未提示有心、肝、肾功能损害, 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小牛血清去蛋白类制品是在小牛血去蛋白类制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自上市以来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锦州奥鸿药业生产的注射用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 (商品名:奥德金) 取材于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北方牛血制品产业化基地内28 d的幼牛血清, 是将幼牛血清经过超虑、层析、酶解和病毒灭活等专利工艺精制而成, 含有小分子肽、氨基酸、低聚糖等多种小分子有机物和钾、钠、钙、镁等多种离子[2], 经北京大学药理所对采自东北新生的幼牛血的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的研究表明, 其主要药理活性成分为磷酸基醇寡糖 (IPOS) 和小分子激活肽[3], IPOS一方面能够激活葡萄糖载体, 促进葡萄糖向细胞内转运, 并且通过特殊的IPOS载体, 使得IPOS也可进入细胞内, 从而纠正能量代谢障碍;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增加线粒体的呼吸功能和高能磷酸的合成而促进细胞对氧的利用, 进而促进能量物质ATP的生成。其次还可以通过神经细胞由糖酵解的代谢途径转变为糖有氧氧化的途径, 纠正神经细胞的酸中毒, 增强脑代谢的储备力, 延长细胞生存时间。小分子肽是神经细胞蛋白质合成的主要成分, 通过激活细胞代谢S6激活酶的活性, 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2]。

脑出血除了血肿本身的压迫, 还引起继发性脑损伤, 如病灶周边的脑水肿, 其氧的摄取量降低。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能够增强脑代谢储备, 增加线粒体的呼吸能力和高能磷酸的合成, 促进细胞对氧的利用, 促进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及代谢, 使脑血流量增加, 增强脑代谢, 延长细胞生存时间。

我们的结果表明, 应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后, Glasgow评分增加, NIHSS评分下降, 有效地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提高生活能力, 改善生活质量, 优于胞二磷胆碱组,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且使用后无明显不良反应。提示急性脑出血使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优于胞二磷胆碱, 所以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脑出血有效安全的药物。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

[2]任淑萍.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脑血管病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中国医药导刊, 2006, 8:11-12.

[3]吕媛, 权菊香.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对脑细胞缺血缺氧的保护作用及临床应用.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06, 22:141-144.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 篇2

资料与方法

收治临床诊断及头CT和MRI证实为急性脑梗死患者106例,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53例。治疗组男35例, 女18例, 平均 (57.36±12.54) 岁;对照组男29例, 女24例, 平均 (58.72±11.62)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抗血栓、脱水、抗凝等常规治疗, 不给予脑活素、胞磷胆碱等细胞活化药治疗。对照组给予0.9%生理盐水250 m L静脉滴注, 治疗组给予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20 m L溶于0.9%生理盐水250 m L静脉滴注, 静脉滴注>3 h, 1次/d, 2周1个疗程。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的变化及治疗效果的总体评价。

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前、治疗后评定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根据1995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草案及疗效判定标准评定疗效。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改善, 治疗作用明显。见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的变化:治疗组治疗后TC (总胆固醇) 、TG (甘油三酯) 、LDL (低密度脂蛋白) 浓度明显低于治疗前, HDL (高密度脂蛋白) 浓度明显高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治疗后TC (总胆固醇) 、TG (甘油三酯) 、LDL (低密度脂蛋白) 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HDL (高密度脂蛋白) 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治疗效果的总体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90.56%, 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体内相继发生血液流变学及生物化学改变, 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酸中毒和水肿, 而脑组织酸中毒和水肿又加重缺氧,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由无机离子及低聚糖、脂类、小分子肽、氨基酸、核苷酸等小分子有机物组成, 是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在神经细胞缺氧的情况下, 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能促进神经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和氧, 促进脑细胞能量代谢, 血液供应不足时能增加细胞内能量的产生, 提高葡萄糖的利用率, 使大量ADP转化成ATP, 能拮抗因缺血造成的细胞能量代谢降低[2,3]。

本研究表明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 说明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的安全性较好, 临床疗效显著。

摘要:目的:探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106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 (P<0.05) 。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治疗组治疗后TC、TG、LDL浓度明显低于治疗前, HDL浓度明显高于治疗前 (P<0.05) 。治疗组治疗后TC、TG、LDL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HDL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显著,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

关键词: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参考文献

[1]于洪儒, 肖建英, 刘用璋, 等.促细胞代谢素注射液生物活性的实验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 2000, 9 (2) :96-98.

[2]Smolianinov AB.Actovegin treatment of duodenal ulcer associated with ischemic heart disease and diabetes mellitus[J].Klin Med, 2000, 78 (6) :24-28.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 篇3

关键词:SBK,角膜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小牛血清去蛋白眼用凝胶

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 (Sub-Bowman-Keratomileusis, SBK) 较之以往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 LASIK) 具有更薄角膜瓣、保留更多的角膜基质的优势, 但是术后患者仍会出现眼部干涩、异物感等不适症状, 小牛血清去蛋白眼用凝胶具有促进角膜创面修复和营养眼表的功能。本研究应用该药物于SBK术后的部分患者, 对比观察其缓解患者干眼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随

机选取我院眼科中心2014年1-3月进行SBK手术的患者60例, 男33例, 女27例;年龄18~40岁, 平均年龄23.2岁;共120眼。分成两组, 每组30例, 甲组为观察组, 术后加用小牛血清去蛋白眼用凝胶, 乙组为对照组, 术后未加用小牛血清去蛋白眼用凝胶。术前检查排除患者原有严重干眼症和患有自身免疫性或代谢性疾病史者。

1.2 用药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术后除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和人工泪液, 予加用小牛血清去蛋白眼用凝胶滴眼, 早、中、晚及临睡前各滴眼1次, 1滴/次, 连用4周, 4周后患者视个体状况, 自觉有眼干症状, 仍间断使用2个月。对照组患者术后按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及人工泪液, 4周后患者视个体状况, 自觉有眼干症状, 仍只予使用人工泪液。

1.3 测量方法

由同一熟练眼科医师在温度、湿度稳定的眼科检查室中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4周和3个月时进行角膜荧光染色、泪膜破裂时间测定、泪液分泌量测定。

1.3.1 角膜荧光素染色:

荧光素染色分级观察, 按90°和180°线将角膜分成四个象限, 每个象限内按0~3分评价。0分:无荧光素染色;1分:荧光素染色5点以下;2分:荧光素染色5点以上, 有丝状染色, 无块状染色;3分:荧光素染色5点以上, 有丝状染色或块状染色。

1.3.2 泪膜破裂时间测定:

1%荧光素钠溶液1滴滴入患者下结膜囊, 嘱患者眨眼数次使染色剂分布均匀, 在裂隙灯钴蓝光下检查, 患者停止瞬目目视前方, 记录荧光绿色泪膜在最后一次瞬目后至出现第一块干燥斑之间的时间。正常为≥10s, <10s为泪膜稳定性差。

1.3.3 泪液分泌量测定:

采用标准泪液分泌试纸折叠一端后放入结膜囊内, 位于下眼睑中外1/3处, 5min后撤去试纸, 测量泪液浸湿试纸条的长度, 正常值为15mm左右, 浸湿试纸条长度<5mm为泪液分泌量异常。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forwindows统计软件包, 计量资料采用 ( ±s) 表示。对两组患者在以上三项测试不同时间获得的数据, 与术前相应数据比较的差值采用均值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SBK术中准分子激光切削深度为 (83.35±30.56) μm和 (85.88±29.58) μm。术前两组患者屈光度为 (6.58±2.55) D和 (6.91±3.02) D, 两组比较均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两组角膜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测试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各项数据出现差异情况如下:

2.1 角膜荧光素染色情况的比较

见表1。在术后1周时两组手术前后该指标差值的均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t=3.841, P<0.05) , 术后4周时与术前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t=1.342, P>0.05) , 术后3个月时与术前数据比较差值的均值一致, 无统计学意义 (t=0.000, P>0.05) 。小牛血清去蛋白眼用凝胶的使用, 可以有效地促进患者术后早期的角膜上皮功能恢复正常, 减少角膜上皮损伤的出现。随术后时间延长, 患者上皮功能自身修复能力已经恢复, 是否使用效果已不明显。

2.2 泪膜破裂时间情况的比较

见表2。在术后1周时两组手术前后该指标差值的均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t=8.764, P<0.05) , 术后4周时与术前数据差值的均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t=4.739, P>0.05) , 术后3个月时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t=3.132, P<0.05) 。小牛血清去蛋白眼用凝胶的使用可以有效促进患者术后早期泪膜稳定性的改善, 中期虽然数据差值的统计学意义不显著, 但其差异均值仍表现为观察组小于对照组, 说明可以较快的恢复接近术前水平, 后期3个月时数据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小牛血清去蛋白眼用凝胶长期使用可能可以增加泪膜稳定性。

2.3 泪液分泌量情况的比较

见表3。在术后1周时两组手术前后该指标差值的均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t=1.350, P>0.05) , 术后4周时与术前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t=1.752, P>0.05) , 术后3个月时与术前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t=1.425, P>0.05) 。对于泪液分泌量, 两组手术前、后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但差异均值在术后1周、4周及3个月时观察组数据均小于对照组, 说明小牛血清去蛋白眼用凝胶可能对改善患者泪液分泌有一定作用。

3 讨论

目前, 各种准分子激光手术在我国广泛开展, SBK手术以其角膜瓣更薄、保留更多的角膜基质, 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手术可能, 同时较之飞秒激光手术也有更好经济性而受到推崇。但需要看到的是, 其手术中仍然需要制作角膜瓣, 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测可以直观的发现患者角膜上皮损伤, 手术中制作和翻转角膜瓣过程中可能损伤角膜上皮细胞和杯状细胞, 导致术后出现角膜荧光素着染[1,2]以及在制瓣过程中强负压吸引对结膜杯状细胞的损害[3], 都是引发患者术后眼表干燥的因素。不少患者在准分子激光手术后会出现干涩感、异物感等[4]。特别是在手术后早期, 患者术后1周时眼部干燥感、烧灼感明显, 术后1周和1个月异物感明显, 术后1周角膜荧光素染色明显, 泪膜破裂时间1周~3个月均缩短[5]。目前通常会在准分子激光SBK手术术后常规使用人工泪液来改善患者的干眼症状,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患者部分的眼部不适, 但人工泪液只是一种模仿人体泪液的眼药, 其理化性质类似于泪液, 如果过度使用人工泪液, 还可能会影响人体自身泪液的分泌而影响干眼症状的改善。近期研究表明准分子激光术后早期使用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有利于角膜表面损伤的修复, 缓解术后干眼症状。因此, 在使用人工泪液的同时, 加用小牛血清去蛋白眼用凝胶, 充分利用其促进眼表组织细胞对葡萄糖和氧的摄取和利用, 可促进细胞能量的代谢, 从而刺激细胞再生和加速组织修复, 有助于SBK术后角结膜细胞组织的修复和神经纤维功能的恢复。同时小牛血清去蛋白眼用凝胶对于SBK术后患者的角膜知觉改善有帮助, 明显缩短角膜知觉的恢复时间, 这也有助于干眼不适症状的缓解。

本次对照研究中两组采用角膜荧光染色、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在手术前、后数据变化差值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这三项分析是目前临床上诊断、评价干眼症和泪膜功能的常用且相关性较好的方法。结果发现, 观察组在加用小牛血清去蛋白眼用凝胶后, 各项测定情况基本都优于未使用的对照组, 特别是在手术后早期, 观察组的改善情况更加明显。所以, 笔者认为在准分子激光SBK术后使用小牛血清去蛋白眼用凝胶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和改善术后干眼带来的不适症状, 提高手术的舒适度。

参考文献

[1]Nichols JJ, Ziegler C, Mitchell GL, et al.Self-reported dry eye disease across refractive modalities[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5, 46 (6) :1911-1914.

[2]Isreb MA, Greiner JV, Korb DR, et al.Correlation of lipid layer thickness measurements with fluorescein tear film break-up time and Schirmer’s test[J].Eye, 2003, 17 (1) :79-83.

[3]张青, 陶黎明.负压吸引环对环状细胞密度的影响及与泪膜变化的关系[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0, 4 (1) :83-85.

[4]宋海姗.LASIK术后干眼症的预防及治疗[J].国际眼科杂志, 2011, 11 (3) :550-551.

[5]杨斌, 王铮, 吴君舒, 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泪膜的早期改变[J].中华眼科杂志, 2002, 38 (2) :76-80.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标准:根据中华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1996年10月制订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2],选择本科及协作科室2008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患儿90例,其中男51例,女39例,年龄30 min~7 d,其中小于胎龄儿7例,2.5~4.0 kg之间的43例,巨大儿17例;均有宫内窘迫及产时窒息史,生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脑损害症状,出现异常神经精神症状,包括意识障碍、抽搐、肌张力改变及原始反射异常,呼吸不规则或暂停,不吃、不哭、不动、喷射性呕吐等。90例均行头颅CT或头颅MRI扫描检查:轻度HIE 66例,中-重度24例。其中合并颅内出血1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脑室出血4例)。早产儿除外。均排除先天畸形和产伤引起的颅内出血。把上述90例患儿按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神经节苷脂组(A组)、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组(B组)、对照组(C组)。其中A、B、C三组轻度HIE病例均为22例,中-重度病例均为8例;其病情及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治疗方法

三组均采用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的综合治疗方案,主要包括:(1)控制脑水肿,入院后3 d内严格限制液体的入量50~60 ml/(kg·d),同时给呋塞米0.5~1 mg/kg,地塞米松0.2~0.5 mg/kg,甘露醇0.25~0.5 g/(kg·次),每6小时一次或每8小时一次,合并颅内出血者给予白蛋白1 g/kg。(2)控制惊厥:苯巴比妥钠静注或水合氯醛保留灌肠。(3)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包括血气和p H稳定,维持重要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维持电解质及血糖在正常范围内,及时纠正酸中毒。于生后48 h后A组给予神经节苷脂20 m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 ml静脉点滴,1次/d;B组予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5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ml静脉点滴,1次/d;C组仅给予常规综合治疗。10~14 d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断

所有患儿均采用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评分,分别于用药前、3 d、7 d按照20项新生儿行为评分法(NBNA评分)进行检查(从睡眠开始,10 min结束)。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各组治疗前、3 d、7 d的神经行为测定评分见表2。

与C组相同程度病例比较,*P<0.05,△P<0.01

结果显示:(1)治疗前C组与B组NBN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7 d,两组轻度病例NBN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重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C组与A组NBN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7 d,两组轻度病例NBN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中-重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3 d、7 d,A组与B组无论是轻度还是中-重度病例NBN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者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均有效。

3 讨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系因脐带异常、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异常、生后窒息等产前、产时原因,导致脑组织损伤而出现的综合征,常表现为兴奋激惹,如尖叫、呕吐、抽搐等,转为抑制甚至昏迷;有的表现为吸吮、吞咽和舌运动障碍;或不自主嘴嚼、呵欠等不典型症状[3]。其机理主要由缺氧缺血损害与再灌注损伤等共同引起:缺血缺氧期,脑组织含氧量减少;再灌注恢复脑组织氧供应,使氧自由基在短时间内爆发性增多,氧自由基与各种细胞成分发生反应,造成脑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具有保护大脑神经、减轻脑缺氧再灌注损伤、改善脑供氧和能量供应、清除自由基、促进神经细胞修复等作用[4]。其作用机制有以下几点:(1)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能够提高缺氧诱导神经细胞活力,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主要成分为磷酸肌醇寡糖(IPOS)和小分子激活肽。药理研究表明:小分子激活肽是神经细胞蛋白质合成的主要成分,通过激活细胞代谢S6激活酶的活性,促进缺氧状态下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5]。(2)另外一个成分磷酸肌醇寡糖能够激活葡萄糖载体,从而促进葡萄糖向细胞内转运,并且通过特殊的IPOS载体使得IPOS也可以进入细胞内,纠正能量代谢障碍;可以增加线粒体的呼吸能力和高能磷酸的合成,从而促进细胞对氧的利用,促进能量物质ATP的生成[5]。保护神经元正常的生理功能。同时它能使神经细胞由无氧代谢糖酵解的代谢途径转变为糖有氧氧化的途径,纠正缺血神经细胞的酸中毒,增强脑代谢的储备能力,延长细胞的生存时间。(3)小牛血清去蛋白还可以减轻脑缺血后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为通过抑制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活性,从而降低NO的过多形成,进而延迟脑缺血后的细胞毒性水肿,延缓脑缺血损伤的进程[6]。有试验表明:小牛血清去蛋白能够显著减少大脑皮层含水量,使氧自由基破坏反应的产物丙二醛显著减少[7],说明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不仅能够使缺氧状态下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纠正缺血神经细胞的酸中毒,增强脑代谢的储备能力,延长细胞的生存时间;而且能够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延缓脑缺血损伤的进程,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有确切的治疗作用。

而神经节苷脂作为神经损伤修复药,机理为:可以保护细胞膜完整性,稳定各种酶的活性;防止细胞凋亡,维持细胞内外离子平衡、防止细胞内钙积聚,增强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消除自由基对细胞膜的损害等[8]。可促进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神经功能的再生及修复,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其对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作用已被广大同仁认可。

总之,本研究表明,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与神经节苷脂对轻度缺氧缺血性脑病均有治疗作用,与有关文献报道相符;而两者对中-重度HIE疗效均较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价格低廉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对应用神经节苷脂过敏、或在广大基层更有优势,具有更高的性价比,易为广大家长接受。经1~3年的随访,4例死亡、6例失访,轻度HIE患儿中未发现有明显后遗症;中度HIE患儿中仅2例遗留有脑瘫,存活重度HIE小儿中4例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癫痫、脑瘫、多动症等。因而继续寻找更有效药物,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仍是广大同仁的共同目标。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62.

[2]韩玉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J].中华儿科杂志,1997,35(1):99-100.

[3]胡亚美,注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51.

[4]吕媛,权菊香.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对脑细胞缺血缺氧的保护作用及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6,22(2):141-144.

[5]吴谷盛.神经节苷脂在神经组织中的功能和作用机理[J].细胞生物学杂志,1986,8(4):145-149.

[6]张志耘,张文萍.我国对神经节苷脂中GM-1研究的新进展[J].天津药学,2003,15(6):45-49.

[7]鲍秀兰.新生儿行为和0~3岁教育[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120-135,139-141.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 篇5

关键词: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 为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 常见于中老年人, 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椎基底动脉系统循环不全引起脑干、小脑、大脑半球后部等灌流区功能障碍所致的症状[1]。作者自2007年6月至2009年10月应用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80例, 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80例, 男51例, 女29例;年龄39~80岁, 平均63岁;病程1.5~20.0d。对照组80例, 男46例, 女34例;年龄40~75岁, 平均62.5岁;病程1~16d。以上所选病例, 均符合下列诊断标准[2]: (1) 发作性眩晕, 为旋转感或视物晃动感, 伴呕吐;多因体位或头部改变诱发; (2) 两侧视野完全或部分缺损, 水平或旋转眼震; (3) 一侧或两侧肢体感觉障碍; (4)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示Ⅲ波波幅低平, 分化不良, 潜伏期长; (5) 除外耳源性眩晕及脑干、小脑缺血性疾病; (6) 病因明确, 如颈椎病、脑动脉硬化症、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脑CT或脑MRI排除脑梗死。结合经颅多普勒 (TCD) 检查作出诊断。

1.2 治疗方法

所有观察的患者均为住院患者。选取2007年6月至2009年10月在广东省英德市东华医院住院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160例, 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 各为80例。治疗组用武汉人福药业生产的小牛血蛋白注射液20m 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 L静脉点滴, 血栓通注射液3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 L静脉点滴, 每日1次, 对照组选用血栓通注射液300mg,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 L, 静脉点滴, 每日1次, 2组均治疗15d为1个疗程。口服药物及其他输注药物2组一致, 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TCD检查血流速度对比。

1.3 疗效判定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定。治愈:眩晕完全消失, TCD检查椎-基底动脉供血恢复正常;显效:眩晕明显减轻, TCD检查椎-基底动脉供血较前有明显改善;有效:眩晕有不同程度减轻, 但TCD复查椎一基底动脉供血有轻度改善或无改善;无效:治疗观察期间眩晕仍有发作无改善, TCD检查无变化。

2 结果 (表1)

治疗组有效率为93.75%, 对照组有效率为85.00%, P<0.01。结果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 描述了由后循环对脑的供血降低这个共同的病理生理过程所引起的广泛的临床表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好发于中老年人, 是以脑动脉硬化及颈椎退行性病变为基础, 导致小脑前动脉小脑下动脉、迷路动脉、内耳动脉的血流下降、缺血、缺氧而引起[4]。小牛血蛋白注射液在临床治疗中未见变态反应, 也未见过有肝肾功能损害等毒副作用。笔者认为, 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可提倡早期联合使用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 有利于迅速缓解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1]朱丹丹, 张炽敏.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超声影像学诊断进展[J].东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7, 26:233-236.

[2]沈雪莉.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80例疗效观察[J].药物与临床, 2009, 6:71-7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J].1993:24-27.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新课导入下一篇:企业资产减值会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