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比较(精选12篇)
资产减值比较 篇1
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比较了我国和国际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准则的内容, 发现两者的差异, 分析差异的原因, 更进一步理解《资产减值》准则的内容。
关键词:资产减值,国际比较
企业资产的价值一直是投资者关心的问题,资产价值的变动则是实际生活中比较难以监督的部分,同时资产价值的大小还会影响到投资者在分析时相关财务指标含义的理解和决策,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企业习惯于高估资产价值,因此,企业通过确认资产价值,可将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泡沫消化,提高资产质量,使资产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未来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新的会计准则已经实行了一年多的时间,在此研究一下中外会计准则在针对资产减值确认、计量、记录上的异同点,主要围绕《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和国际会计准则IAS36《资产减值》进行讨论,并对相关问题做些探讨。
一、资产减值确认的标准
理论上, 企业任何一项资产的减值都应予以确认, 但在会计实务中, 这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必要的。目前, 主要有三种确认标准:(1)、永久性标准, 指只对永久性的资产减值予以确认;(2)、可能性标准, 指只对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予以确认;(3)、经济性标准, 指资产只要发生减值就予以确认。在这些确认标准中, 永久性标准较为严格, 能有效地防止企业管理当局或会计人员进行盈余操纵。但采用这种标准要区分暂时性减值和永久性减值却是比较困难的, 这就有可能促使企业管理当局故意递延减值损失的确认。与永久性标准相比, 采用可能性标准确认资产减值的范围较大, 比较适合发挥管理人员的判断能力, 但其缺陷是提出的限制条件不高, 对资产减值可能性的大小及可能性为多大时才予以确认的判断较难, 易被企业管理当局滥用。相比较而言, 由于经济性标准在估算使用价值、确定可收回金额时已考虑了各种可能性因素, 不再要求对可收回金额小于账面价值的可能性进行评估, 这样就可以减少资产减值确认时的主观判断和人为操纵, 因此经济性标准在实务中更具操作性。
从上述三种确认标准来看, 各有利弊, 所以世界各国会计界在资产减值确认标准的选择上存在差异。在2004年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不动产、厂房和设备》(IAS16)要求采用永久性标准,但IAS36《资产减值》又要求采用经济性原则,欧盟、英国等都要求采用永久性标准确认长期资产减值。
我国的会计准则针对不同的资产采用了侧重点不同的确认标准, 归纳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八项资产在确认标准上存在差异, 从目前的情况看, 虽然永久性标准可以减少会计核算的工作量,但也对会计人员的判断分析能力、职业道德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国采用多种标准也是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财务人员职业判断的能力来决定的。
二、减值测试的对象
我国旧的资产减值会计只规定了以单项资产、资产类别或全部资产为基础进行资产减值确认、计量,在实务中碰到单个资产无法估计现金流量、一类资产中只有部分产生现金流量等情况不具有可操作性。
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对资产进行最小分组确认独立于其他资产可进行生产并产生独立现金流量的现金产出单元 (C G U) 并将此单元作为资产减值测试、确认、计量的基本单元。在《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规定:企业难以对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计量的,应当按照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可收回金额。对资产组的认定,应当以资产组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的现金流入为依据。此处的资产组的概念类似于国际会计准则中现金产出单元的含义,这次准则是第一次使用资产组等概念,必然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修正和完善使其表述更为精确,资产组概念的提出提高了可操作性。
三、资产减值的确认
我国的资产减值准则要求,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至可收回金额,可回收金额均界定为资产销售净价与实用价值较高者,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上述要求与IAS36基本一致,但在实际工作中我国要么没有对销售净价和使用价值进行比较,要么以评估值作为销售净价的近似值。这种做法与IAS36的要求不一致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关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要求以单项资产和资产组为基础但是要估算单项资产的预期现金流量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实际工作中除了少数企业的特殊资产如桥梁、运输装置外大部分企业的资产难以或不能独立创造现金流量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企业在确定可回收金额是比较资产的销售净价与使用价值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
在评估值的使用上, 两者也存在差异, 我国的许多企业由于没有能力去完成可收回金额确定时所需要的现金流量预测所需要的大量职业判断, 企业在计提资产减值时, 往往以评估机构对资产的评估值作为计提减值准备的依据, 但由于评估机构的独立性和规范性程度不够, 反而成为粉饰报表的帮凶。IAS36明确指出:“一些情况下,企业可能寻求可收回金额的外部评估。外部评估不是确定可收回金额的一种单独办法。如果运用了评估值,企业仍应按照IAS36的要求对外部评估进行验证。”也就是说,外部评估机构的意见只是参考。
在可收回金额的计算上,两者都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但我国的会计准则没有象IAS36一样对如何预测现金流量提出具体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折现率选择上的差异。
我国的《资产减值》准则中规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IAS36要求,计算资产使用价值所使用的折现率是一个税前的比率,该比率能反映当前市场对货币价值以及与该项资产特定风险的评估,折现率的确定应独立于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该项资产或C G U的融资方式。
四、资产减值恢复的判断
在资产减值是否可以恢复的问题上,各个国家的态度也并不相同,我国在采用新的会计准则之前是允许资产减值的恢复的,在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当中,也仍然允许资产减值的恢复。
根据IAS36,也允许资产减值的恢复,但条件较多:
1、主体必须是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判定是否已有迹象表明以前年度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再存在或已减少,如有迹象,主体必须估计该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2、主体在最近一次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后,只有在确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后所使用的估计发生改变时,才能冲回以前年度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此时,资产的账面金额应增加至其可收回金额。资产减值损失的冲回反映一项资产在使用或出售方面的潜在服务能力,比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时有所提高。对于仅仅因折现的展开而导致可收回金额高于其账面金额不能转回减值损失。
3、由于资产减值的转回而增加的资产账面金额不能高于资产以前年度没有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时的账面金额(减去摊销或折旧)。
4、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应立即在损益表中作为收益确认。5、已确认的商誉减值损失在随后期间不得转回。
在我国新的会计准则当中,对资产减值是否转回作出了与IAS36不同的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在这个做法上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44号(FAS144)规定一致“在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后,资产的账面价值就成为新的成本计量基础,主体不应在以后期间调整资产的成本,所以在资产减值损失恢复时,如同其他资产增值不确认一样,不允许转回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
总体来说, 我国的资产减值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要求已相当接近, 考虑到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 考虑到实际中的可操作性, 在一些的地方体现出了中国特色, 对上市公司通过八项准备粉饰报表的行为进行了遏制;但我们也发现随着与国际会计准则的逐步接轨, 要想真实、完整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显得越发重要, 我们也要期待准则能更加合理、完善, 更具有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张洪君.资产减值损失及其转回的国际比较[J].会计之友, 2006 (6) , 63-64
[2]、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2004[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1198-2000
[3]、孙冬梅.浅析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演变[J]宿州学院学报, 2006 (10) , 39-41
[4]、李保婵.资产减值会计处理规范的国际比较[J].商场现代化, 2007 (1) , 342-343
[5]、叶建芳姜国平企业会计准则实用指南[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86-92
[6]、刘继红.资产减值会计确认的国际比较[J].财会月刊, 2005 (8) , 47-48
资产减值比较 篇2
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对企业资产进行了重新分类。除保留原有的按流动性、非流动性分类外,取消了短期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项目,并将原在表外披露的衍生工具(如期货投资等)改在表内反映,同时增加了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油气资产(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生产性生物资产(农业企业)等内容。新准则对资产要素的重新分类及对资产减值会计的重新规范,使人们对各项资产减值的核算犹如雾里看花。
一、适用准则不同
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金融资产与非金融资产的不同特点,决定了企业各项资产减值的核算存在差异,不可能对各项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披露在同一项会计准则中进行规范。在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中,虽有专门的资产减值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但该准则主要规范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等长期资产减值的处理,其他资产的减值则由其他相应准则规范。这种做法也与国际惯例相一致。具体如后面附表所示。
二、是否需要核算减值视资产的期末计价方法不同而定
资产的期末计价是指资产负债表中以何种计量属性反映资产的价值,这与资产的后续计量相关。中外会计中,资产的计量历来有成本与公允价值两种模式。采用成本模式时,资产按历史成本(实际成本)反映,客观、可靠,数据容易取得,而且可避免由于采用其他计量属性而引起的会计信息的差异,确保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因而是传统会计中常用的一种计量属性。在原有的损益表重心观下,由于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是自用而非销售变现,因而无须考虑其市价的变化,会计一般采用历史成本的计量模式;但在资产负债表重心观下,资产代表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在计量资产时,就不应以反映“过去”的成本为基础,而应以反映“未来”的价值为基础。此外,在物价明显变动的情况下,采用成本模式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相关、可靠、可比性比较差,由此产生了公允价值等其他计量属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信息相关性强,符合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中,公允价值又比较容易确定,因而受到推崇并广泛使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也在全面推广使用公允价值。
从资产的性质来看,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对公允价值变动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流动资产可以随时变现,对公允价值的变动非常敏感,相关性强;非流动资产则不然,公允价值的正常变动对其影响并不大。从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情况来看,经历了禁止使用(1992年前)、大量使用(1998年起)、限制使用(2001年至今)的多次反复。考虑到中国会计标准国际趋同的需要,针对我国市场欠发达的现状,本次会计制度改革,我国适度、谨慎地引入了公允价值,目的是使会计信息尽可能地反映企业的实际、尤其是资产的现实价值,强化相关性质量。从此理念出发,我国在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对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一般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主要计入当期损益,这也符合全面收益报告的国际趋势;少数资产(如部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则作为资本公积处理;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则沿用成本计量模式,防止企业的操纵。期末计价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资产,不存在减值的核算;后续计量采用成本模式的资产,无论从资产定义或谨慎性原则考虑,亦或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标准,根据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会计上应以反映资产“未来”的价值为基础、对资产账面价值的减少予以确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期末计价虽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以其变动金额调整权益,但当该类资产的公允价值持续下降时,应确认减值损失。
三、确认资产减值的比较范围不同
确认资产减值损失,需要将资产期末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可变现净值或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比较。理论上讲,比较的方法或范围有三种:单项比较法、类别比较法和总体比较法。其中单项比较法比较准确,但操作复杂;总体比较法操作简单,但不准确;类别比较法介于两者之间。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一般要求按单项资产计提减值,但下列情况除外:(一)对于数量繁多、单位价值较低的存货(含消耗性生物资产),可按类别计提跌价准备;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具有相同或类似最终目的或用途、且难与其他项目分开计量的存货,可合并计提跌价准备。
(二)单项金额不大或单项金额重大但未发生损失的应收款项,可按期末余额总额或分别不同账龄计提减值损失。
(三)不能单独产生现金流量的长期资产,如煤矿建的铁路专运线、某个营业网点等,应按资产组进行减值测试、确认减值损失。
四、资产减值损失的列支不同
企业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只是预计金额,并未实际发生,会计上称为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是资产(账面价值)转化为费用(或损失)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将导致费用(或损失)的增加以及资产账面价值的减少。问题是,这种减值损失如何列支,是计入资产负债表还是当期损益?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制度2001》的规定,企业预计的资产减值损失,一律计入当期损益;同时按不同资产的性质,分别作为管理费用(坏账损失、存货跌价损失)、营业外支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的减值损失)和减少投资收益(长短期投资及委托贷款的减值损失)处理。根据我国新的会计准则,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所得税费用外,其余资产减值损失在利润表中单设“资产减值损失”项目反映,提示信息使用者关注企业资产质量及由此导致的相关风险,是重要性原则的体现。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持有期内不仅核算减值损失,还核算资产升值的利得,在利润表中专设“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反映(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持有目的并非赚取差价,公允价值的变动损益先计入资本公积),这种损益虽不产生现金流,但将其计入利润表符合国际惯例及全面收益报告的发展趋势。
五、资产减值损失可否转回的处理不同
理论界对已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是应否转回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当资产发生减值时,依据资产定义和会计确认的四条基本原则确认损失价值;而当原来影响资产减值的条件发生变化、资产价值恢复时,也应依据相同的原则对恢复价值进行确认。只有这样,才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允许对已经计提资产减值的恢复价值进行确认并在财务报表中体现,管理当局就有可能利用资产减值转回进行盈余管理,为信息使用者提供虚假信息。
国际会计准则(IAS36)允许转回已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规定当已有迹象表明以前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再存在或减少时,企业必须估计该项资产的可收回价值,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必须增加至其可收回价值。同时规定,对于资产减值的转回,不能高于资产以前没有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时的账面价值。究其原因,IAS36对资产减值转回的规定是从资产定义(未来经济利益观)角度考虑的,认为当资产发生减值损失时,估计该资产的可收回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而进行的会计确认,属于会计估计事项。所以当计量资产可收回价值中所使用的估计因素发生改变时,属于一般的会计估计变更事项,也应进行会计确认,将以前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转回。我国曾在《企业会计制度2001》中允许转回已经确认的各项资产减值损失;但新的《资产减值准则》规定,已经确认的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主要理由:一是发生减值的长期资产,其后价值回升的可能性一般很小;二是长期资产的期末可收回金额难以准确计量。在《企业会计制度》实施的近几年中,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已经成为一些企业操纵利润的主要手段,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可见,我国新的《资产减值准则》特别规定对已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出发点是防止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转回而迅速改善财务状况、粉饰其经营业绩。同时,也使财务报表信息更加客观、真实。这是我国新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存在的一项实质性差异。其余资产的减值损失允许转回。
资产减值比较 篇3
号——资产减值》与现行资产减值准备制度的不同及特点,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资产减值准备制度建设的建议。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一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其中《资产减值》准则在我国已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将有关资产减值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和统一,在适当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一、资产减值准备的理论基础
(一)资产减值的会计理论
从实质来看,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就是用价值计量代替成本计量,并将账面余额大于价值的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或费用,因此资产减值的问题应属于资产计价的问题。就资产计价的理论基础来看,主要受“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这两种不同理论观点的影响。“受托责任观”认为,资产计价倾向于采用历史成本对资产进行计量;而“决策有用观”认为资产在计量上使用有别于历史成本的多重计量属性,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由于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目的在于通过提供资产价值的信息,向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未来现金流入或流出等决策相关的信息,应该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因此,其理论基础应是“决策有用观”。
(二)资产减值的经济实质与计提的意义
作为会计的重要要素之一,几乎所有的会计要素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资产相关。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资产的定义为:“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因此,预计未来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项目,都不能再作为企业的资产进行核算。由于资产代表着企业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那么,当资产的账面价值低于该资产所带来的预期未来经济利益时,则认为该资产已经发生减值并应对资产减值的损失进行核算,从而确保资产账面余额的真实性。
由于资产能够反映企业未来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因此,通过高估资产价值,企业可以消化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在账面上提高企业的质量。原有企业会计制度中仅规定对较小范围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导致企业利用会计政策的缺陷来粉饰会计报表、虚增利润的现象较为严重。2001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制度则扩大了计提减值准备的范围,要求企业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对八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这在扩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口径的同时缩小了企业通过高估资产价值操纵利润的空间,能真正体现出资产必须具有能够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实质,以提供更加真实的会计信息。
二、现有制度下我国资产减值准备的应用现状及原因
(一)我国现行资产减值准备的应用现状
按照2001年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公布了一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其中包括减值准备准则。这进一步明确了减值准备的计提标准,减少企业利用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空间。
尽管目前我国企业已经普遍按照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要求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但由于对减值准备的计提只是作了原则上的规定,计提范围以及比例由企业根据自身情况确定,留给企业很大的选择空间,使减值准备的计提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某些公司操纵利润的手段,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问题。目前,我国企业在计提减值准备的实务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第一,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和计量要求较多地运用专业判断。按照《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在计提减值准备的实际操作中需要会计人员根据经验和会计专业知识进行判断。因此,会计人员除了需要真正掌握《企业会计制度》的内涵外,还需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这对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甚至职业道德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这也给企业的实际操作提供了较大的空间。第二,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有较大的利润调控空间。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企业利用“准备”粉饰会计报表的行为。但是从实践来看,如果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不健全,企业在计提减值准备时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较大空间,那么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就会存在较大的利润调节空间。
(二)对资产减值准备存在问题的相关分析
按照《证券法》的相关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的,股票要暂时停止上市。为了避免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的风险,需要利用多种手段,包括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就目前减值准备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来看,可能有以下原因。第一,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标准不统一。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只对应当全额计提和不能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条件作出了规定,但对计提的方法及计提比例的规定,则是由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判断,这就使得减值准备计提的判断不具有统一的标准,给企业管理当局粉饰财务报表提供了可能。第二,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等指标计算的复杂性导致减值准备计提存在主观性。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否根据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等财务指标来判定。而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较强的主观性。这就导致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具有较大的可操作空间。
三、新资产减值准则与现有资产减值制度的比较
(一)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
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于已经确认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如果企业计算的当期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高于已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应按其差额补提减值准备;如果企业计算的当期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低于已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应按其差额冲回多提的资产减值准备。
从实践来看,由于目前我国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及转回基本依靠会计估计,许多公司不可避免地会通过计提减值准备操纵企业的会计利润,为投资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为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新《资产减值》准则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一规定就是要规避在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下,我国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来调整企业利润的现象。
(二)确认资产减值的时间和对资产减值迹象判断的规定
按照我国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定期或至少每年年度终了检查各项资产,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由于规定中对“定期”所指时间的规定不够具体,使上市公司在操作时有一定的随意性;同时规定中所说“合理预计”也使企业在具体操作时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针对此种情况,新的《资产减值》准则中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在会计期末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从规定来看,企业在对外报送报告时必须按照准则进行可靠的判断,对是否需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提供依据,这就减少了企业对计提减值准备时间的随意性;此外,新《资产减值》准则也明确规定了对是否需要计提减值的判断。按照新准则规定,某项资产如果存在减值迹象,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以确定减值损失。由此看来,新准则的规定比原会计制度能够减少企业利用计提减值操纵利润的空间。
(三)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范围
按照现行企业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在会计期末根据实际情况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此规定初步建立了资产减值的理念及其确认和计量原则,对在财务报表中真实反映资产状况起到一定的作用。
而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所作的详细规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仅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合营的长期股权投资等,而不包括存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金融资产,以及未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这些资产的减值适用其他相关具体准则的规定。
(四)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
按照现行制度规定,可收回金额计量为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其中销售净价是指资产的销售价格减去所发生的资产处置费用后的余额。对于长期投资而言,可收回金额是指投资的出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有和投资到期处置中形成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较高者。其中出售净价是指出售投资所得价款减去所发生的相关税费后的余额。
浅议新旧资产减值准则的比较 篇4
从1993年开始, 我国资产减值准则经历了:初始阶段。1993年《企业财务通则》, 允许企业应收账款项目采用“备抵法”和“直接转销法”计提坏账准备, 标志着我国资产减值会计诞生;发展阶段, 1998年要求上司公司在对应收账款、短期投资、存货、长期投资四项资产项目计提减值准备。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增加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新四项, 至此, 资产减值项目增至八项;完善阶段。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 (以下简称为新准则) 等38项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更是对资产减值会计的有力完善。
二、新旧资产减值会计的比较
1. 新准则提出了资产减值、资产组和总部资产的概念。
新准则指出,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新准则对资产减值的界定为会计确认了资产减值的内涵, 同时, 也印证了当资产是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才为企业的资产, 否则就不是企业的资产而应处置的实质。
原制度对八项资产减值准备都要以单项资产为基础计提, 但实务中许多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却难以单独产生现金流量, 造成实务操作中的许多困难。新准则引入了资产组和总部资产的概念, 在单项资产减值准备难以确定时, 应当按照相关资产组或总部资产所归属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 判断和确定资产减值。
2. 适应的范围不同。
原制度只规定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 适应范围太小;而新准则对资产减值作了详细的规定, 适用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合营公司的投资以及除特别规定外的其他资产减值的处理, 因此, 新准则资产减值范围更加全面, 更能体现企业资产的质量特征, 为报表使用人提供更加真实的会计信息。
3. 判断的迹象不同。
资产减值迹象是指可能导致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情况。原制度在资产减值迹象判断上, 只对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投资规定了资产减值的判断标准, 其他未涉及, 其操作性不强;而新准则要求更加全面和明确:一是明确了“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二是明确了“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无论是否存在发生减值迹象, 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三是具体规定了资产减值发生的七种内部迹象和外部迹象,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4. 确认的方式和时点不同。
原制度对不同的资产项目规定了不同的资产减值确认的方式, 如;存货和短期投资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按总体、类别或单项计提跌价准备;对应收账款、长期投资等其他资产按单项计提减值准备。由于原制度规定过于复杂, 给会计实务操作带来许多不便, 也使得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新准则规定了资产减值确认的基本原则, 新准则第十八条规定“有迹象表明一项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 企业应当以单项资产为基础估计其可回收金额。企业难以对单项资产的可回收金额进行估计的, 应当以该资产组为基础确定字的可回收金额”。可以看出, 新准则的规定简单、明了, 便于理解和掌握。
原制度由于对“定期”没有作具体的解释, 有些企业随意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调节企业利润, 特别是上司公司利用其漏洞来调节企业盈余, 欺骗股民。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明确了资产减值的具体确认时点, 避免了企业随时计提减值准备的漏洞。
5. 计量原则不同。
原制度规定:存货按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部分计量;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量;应收款项、长期投资、等其他六项资产按可回收金额与本金或其账面价值差额计量。但是, 对市价、可回收金额、可变现净值的确定需要很高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会计职业判断, 一般很难确定, 给会计处理带来了操作的不便。新准则对其做了统一规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 应当估计其可回收金额, 可回收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这样使企业有章可循, 易于掌握和运用。
6. 能否转回的会计处理不同。
按原制度第六十二条规定, 企业可以计提、补提或冲回多提的减值准备, 并且还可以转回原已转销的减值准备。这种规定导致了上市公司烂用会计政策, 随意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调节企业利润的黑手, 使得会计信息“水分”大增, 质量下降, 给投资人、债权人、政府等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造成会计“诚信”危机。新准则对资产减值的转回作了较严格的规定, “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从而大大的遏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能转回的会计制度缺陷达到随意操纵利润的目的, 还会计信息的本来面目。
7. 披露的内容不同。
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充分的信息支持, 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是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基础。原制度对企业在对外提供的会计报告中只有两处反映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信息, 很不充分的。这就使信息的使用者很难具体的了解企业为什么计提, 怎样计提等一系列的问题。新准则对其信息的披露内容作了详细而具体的规范:一是要求在附注中披露的一般内容;二是发生重大减值损失的, 在附注中披露原因和当期确认的损失金额;三是重大资产减值, 在附注中披露资产或资产组可回收金额的确定方法;四是对商誉减值的披露。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信息披露来保证资产减值准备信息的充分性。
摘要: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为了避免资产的虚增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比较新旧资产减值会计差异有利于把握新准则,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关键词:会计准则,资产减值比较
参考文献
[1]黄世忠:资产减值准备差异比较及政策建议[J].会计研究, 2005 (1)
[2]于晓镭:新会计准则实用手则[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比较 篇5
教师教育学院思政师范
22110321 张李
摘要: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并巩固了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巨大发展和变革,成为了英国世界近代化的开端。历时更为长久的法国大革命则是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冲击了整个欧洲大陆。这样两场重要的、带来历史飞跃的革命同时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着的。
关键词: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
异同比较
革命曲折性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从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新议会的事件开始到1688年詹姆斯二世退位的事件结束,以新贵族阶级为代表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起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革命,又称英国内战、清教徒革命。法国大革命,是1789年在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君主制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
一、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同之处
第一,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相同。两者都是因为本国的资本主义得到了显著发展,而落后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却阻碍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革命性质相同。两者都属于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第三,领导阶级与根本任务相同。两者都是资产阶级先以议会为阵地向封建专制统治发起进攻,目的是为了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发展资本主义。第四,两者都通过了反映资产阶级革命或独立要求的纲领性文件。如英国在1689年也就是威廉即王位后一个月,国会就通过了《权利法案》,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法国在八月法令通过之后,由制宪议会于1789年8月通过了《人权宣言》成为制宪议会的第二个重大贡献。
第五,革命都经历了复辟与反复辟的激烈斗争。英国经历了查理二世的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逝世之后则由詹姆斯二世继位,后被废黜,由议会迎接詹姆斯二世的女儿玛丽和荷兰执政威廉回国,至此复辟失败。法国则于1814年路易十八建立复辟王朝,后1815年拿破仑回归巴黎,重登帝位,于第七次反法联盟中败于滑铁卢战役,后路易十八再次复辟,前后共两次复辟,争斗激烈。
第六,革命期间都经历过军事独裁统治。英国建立共和国之后,克伦威尔于1653年解散国会,就任“护国主”,建立起独裁统治。法国大革命期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结束了督政府统治时代,开始了拿破仑的独裁统治。
第七,革命带来的结果和意义有相同之处。两者都建立起了资产阶级的专政国家,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二、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同之处 第一,革命爆发的背景不同。
首先,两国的封建专制程度不同。从英国来看,英国的封建王权薄弱,并形成了限制王权和注重议会的民主传统,而且王室在财政问题上对议会存在依赖。而在法国,王权强大,是典型的专制君主制国家。绝对君主制在17世纪后半期更是经历了著名的“路易十四时代”。
其次,两国革命前的经济状况不同。当时英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和资本主义农场经济都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反观法国,当时虽然资本主义早已萌芽,但是经济水平与英国相比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的。
再次,两国所面临的宗教背景不同。在英国,宗教阴影还很浓重。当时清教运动兴起,清教反对国王主宰教会,也反对主教制度。清教还强调“勤俭”,主张以勤奋去“获取财富”。这正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限制,要求经济自由的呼声在教义形式下的表现。而法国在经历过启蒙运动之后,理性取代了蒙昧,大部分议员都接受了理性的思想。
还有,两国所秉承的理念不同。英国较为注重传统,即使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仍然保留有传统的理念,所以最终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度。而法国经历启蒙运动之后,注重自然性原则,所以法国大革命较为彻底。
两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也是不相同的。英国孤立于欧洲大陆,所受到的革命阻碍相对较小。法国则不同,法国大革命中,先后经历了七次反法联盟,革命阻碍不可谓不大。
第二,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不相同。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场政治革命,是封建保守势力与资产阶级新贵族之间的妥协。而法国大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还是一场经济革命,在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同时在法国建立起了资本主义制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道路。
第三,两场革命中的阶级关系与革命方式不同。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联盟,革命主要依靠的是军队。法国大革命则不然,它是自下而上地推翻封建王权,更多地依靠的是人民群众的力量。
第四,两者最终解决政体问题不同。
英国最终建立起的君主立宪制。法国最终建立的是民主共和国。第五,两场革命带来的影响不同。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第一次具有世界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同样也影响到了法国。革命最终确立的君主立宪体制、国会制度和政党制度影响深远。法国大革命确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则为后世提供了蓝本。并且法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也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冲击了整个欧洲大陆,促进了欧洲各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六,两场革命的彻底性程度不同
一般而言,我们评价革命彻底性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所建立的新的世界是否在本质上有别于旧世界。那么我们不妨来看一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对封建贵族统治的反抗,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尽管最为新力量、新思想的代表,但仍然受到存在若干世纪的君主主义传统的影响,因而最终妥协,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而法国大革命是一场自下而上的革命,群众的愤怒使得王室的改革也不能完全安抚人心。群众的反抗彻底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起共和制,给人民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从这一点来看,法国大革命要比资产阶级更为彻底。
从解决土地问题的方式上来看,英国在1646年废除了骑士领地制的法令。据此,彻底废除了一切土地所有者因领有土地而对国王担负的封建义务。这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上的根本变革,摧毁了整个封建制度的根基,也为圈地运动提供了自由的条件,最终形成了大地产制。而法国对于封建的土地发令却没有英国的彻底,而是分配小块土地,形成了小土地所有制。
综上,法国在政治上更为彻底,而英国在经济上更为彻底。但是无论如何,他们都建立起了新的世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对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个人看法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浩浩汤汤数
资产减值比较 篇6
[关键词] 资产减值准备 存货减值 金融资产减值 会计处理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已经在上市公司开始实施,该准则体系特别强调对资产、负债的计量问题,对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进行减值测试并允许计提减值准备和把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的规定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笔者在学习中对新会计准则体系中资产减值的规范问题进行了归纳,现总结如下。
一、规范资产减值准备的准则及计提减值的规定
由于新会计准则中引入了金融资产的概念,所以资产的划分不仅仅是传统的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还增加了金融资产的划分。这两种划分是交叉的,也就是说,在金融资产中有流动资产,如应收款项等,也有非流动资产,如持有至到期投资等。对于金融资产的确认与计量,是由《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来规范的,相应的减值问题也由其规范。因此,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资产减值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存货减值、金融资产减值和其它非流动资产减值。这些资产减值项目的有关问题如下:
(一)存货减值
该部分减值主要是一般企业的存货减值。其计提减值的方法是比较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将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部分确认为减值损失。减记的金额在原已计提的跌价准备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销售或视同销售的存货,存货跌价准备结转至“主营业务成本”。
(二)金融资产减值
该部分减值包括(1)交易性金融资产,它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不计提减值。(2)应收款项按照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比较账面价值与预计未来现今流量现值,账面价值高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原确认的减值损失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但转回后的账面价值不应当超过假定不计提减值情况下该金融资产在转回日的摊余成本。(3)持有至到期投资。其计提减值的方法同应收款项。(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原确认的减值损失转回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权益工具原确认的减值损失不得通过损益转回。
(三)其它非流动资产减值
该部分主要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在建工程、工程物资、无形资产、开发支出、商誉、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探明油气矿区权益、井区及相关设施。
比较账面价值高于可收回金额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二、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属于资产期末计量的范畴,应该在资产负债表日进行,其会计处理一般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一)分析、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
这是首要问题。在资产负债表日,各项资产如果不存在减值迹象,就可能未发生减值,就不用计提减值准备,但如果存在减值迹象,就有可能发生了减值,需要计提减值准备。
1.存货减值迹象的判断。存货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表明存货的可变净值低于成本:(1)该存货的市场价格持续下跌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的希望;(2)企业使用该项原材料生产的产品的成本大于产品的销售价格;(3)企业因产品更新换代原有库存原材料已不适应新产品的需要而该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又低于其账面成本;(4)因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导致市场价格逐渐下降;(5)其他足以证明该项存货实质上已经发生减值的情形。
2.金融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包括下列各项:(1)发行方或债务人发生严重财务困难;(2)债务人违反了合同条款如偿付利息或本金发生违约或逾期等;(3)债权人出于经济或法律等方面因素的考虑对发生财务困难的债务人做出让步;(4)债务人很可能倒闭或进行其他财务重组;(5)因发行方发生重大财务困难该金融资产无法在活跃市场继续交易;(6)无法辨认一组金融资产中的某项资产中的现金量是否已经减少,但根据公开的数据对其总体评价后发现,该组金融资产自初始确认以来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是否确已减少且可计量,如该组金融资产的债务人支付能力逐步恶化,或债务人所在国家或地区失业率提高、担保物在其所在地区的价格明显下降、所处行业不景气等;(7)债务人经营所处的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等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使权益工具投资人可能无法收回投资成本;(8)权益工具投资的的公允价值发生严重或非暂时性下跌;(9)其他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
3.其他非流动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其他非流动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2)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3)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4)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5)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6)企业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如资产所创造的净现金流量或者实现的营业利润(或者亏损)远远低于(或者高于)预计金额等;(7)其他表明资产可能已经发生减值的迹象。
(二)计算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的价值
经过第一步的分析,资产可能减值的,需要计算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的价值。不同资产在期末计算价值的方法不同:存货计算可变现净值;金融资产计算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计算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
(三)比较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资产的有关价值
计算出资产的各项价值后,将其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比较,如比较存货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可收回金额等。如果资产的账面价值高,表明资产应该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但如果比较发现资产的账面价值比有关价值要低,表明资产没有减值,就不用计提减值准备。
(四)进行会计处理
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损失均通过“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核算,并分别不同的资产设置“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当发生减值时,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x x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已计提减值的资产,当其价值恢复时,允许转回的减值损失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
[2]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资产减值比较 篇7
一、我国资产减值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异同比较
1.准则适用范围及减值定义的比较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 (CAS8) 与国际会计准则 (IAS36) 都明确规定了该准则适用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长期资产的减值处理, 都规定了资产减值即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两者在准则适用范围及资产价值的定义方面的规定基本一致, 这也为我们进行二者的比较奠定了基础。
2.减值的迹象及计量基础的比较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 (CAS8) 与国际会计准则 (IAS36) 在对资产何时确认资产减值的规定基本一致, 都表现在通过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相结合来判断。在计量基础上都是将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该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比较, 如果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资产的价值就要计提减值准备。
3.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比较
资产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 (CAS8) 与国际会计准则 (IAS36) 存在较大差异的内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 (CAS8) 规定当值后, 应当确认资产减值损失, 计入当期损益, 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处理为:借记资产减值损失, 贷记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也基本一致。
同时我国会计准则又规定, 已经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 在日后资产价值回升时也不能转回, 即: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而国际会计准则则规定会计主体应当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判定是否已有迹象表明以前年度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再存在或已减少。如果资产的减值迹象不再存在则可以转回以前年度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资产减值损失能否转回成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主要差异。
二、我国资产减值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分析
国际会计准则对企业计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允许转回, 计入当期损益;而我国则规定, “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在以后年度不得转回”。实质上, 我国早在2002年颁布的《固定资产准则》和《无形资产准则》中就规定了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减值损失在资产价值回升时, 减值可以转回。但之后执行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仅2004年, 我国上市公司当年减值损失转回金额最大的20家公司, 都不同程度通过转回前期资产减值损失人为地调整利润, 其中两家ST公司通过减值转回分别增加当年利润32495万元和4500万元, 占各自当年净利润的309%和581%而成功的摘除了ST的帽子。以ST江纸 (600053) 为例, 其2004年中期报告显示, 该公司实现净利润2070万元, 其中转回的减值准备高达8847万元。如果没有巨额的减值准备转回, 该公司2004年中期将巨额亏损, 就会因2004年度巨额亏损而被特别处理。
王建新通过实证研究, 分析2001~2004年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减值转回情况, 认为如果不允许资产减值损失转回, 上市公司亏损家数的比例将上升19.08%, 扭亏家数的比例将下降16.89%。张然、陆正飞也通过实证研究表明, 在新准则颁布以后, 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远小于颁布以前, 2005年平均降低了20.78%, 而2006年平均降低了46.70%。上市公司普遍通过减少计提减值准备提高净利润, 这种行为使2005年上市公司净利润平均增加1.27%, 2006年上市公司净利润平均增加2.25%。可以看出, 在我国的现实环境下, 长期资产减值转回往往成为上市公司粉饰其盈利能力、摆脱亏损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两位学者的研究也都表明, 新会计准则不允许减值准备转回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这一现象。新准则执行两年来, 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研究, 也充分证明了新准则的规定有利于遏制上市公司的盈余操纵。
三、资产减值准则国际趋同的建议
1.强化证券市场监督
在对待上市公司滥用准则调节利润的问题上, 我国也有学者曾提出可以通过加强市场监督, 达到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目标。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建立时间不长, 市场还不完善, 加上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规范性不强使得有效地监督难以实施。在综合考虑我国实际环境和广泛征求意见后, 我国资产减值准则规定, 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但可以肯定的是, 强化市场的监督作用, 遏制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转回操纵利润无疑是可行的方案。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证券市场法律监督体制的完善,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强化市场监督的方式达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可以推测在未来这样的差异是可以消除的。
2.正确看待差异
“差异”并不是贬义词, 而是中性词。因为世界各国、甚至一国的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长期的历史、法律、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等背景不同造成了会计的差异, 会计的差异又最终体现到会计准则的差异上来。我们要实事求是地看待差异, 差异的存在是客观的。我们要做的是认识会计准则现存的差异:“差”在何处, “异”有多大, 努力缩小差异。资产减值的差异是由于我国现实的经济环境造成的, 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发达, 而国际会计准则是建立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的会计处理方法。如果我们不顾我国的实际经济环境而生搬硬套, 则在形式上看起来是一致了, 但实质上并没有达到趋同的效果。非但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还会阻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3.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
新的资产减值准则除了在资产减值损失能否转回上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差异外, 在资产组、可收回金额等其他处理上保持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但是准则的趋同能否带来会计实务上的可比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例如, 在资产组的认定、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及公允价值的应用都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提出了要求。因此, 推动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必须发展会计教育, 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从业人员、注册会计师, 这样才能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进而提高会计实务信息的可比性。
摘要: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 新准则在与国际会计准则高度趋同的同时在资产减值准则、企业合并准则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异。我国在推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应注意强化证券市场监督;正确看待差异;提高会计人员的从业素质。
关键词:资产减值,国际比较,国际趋同
参考文献
[1]王辉, 许家林.我国具体会计准则与IAS/IFRS的比较[J].财会通讯, 2006 (7) :20-22.
[2]卢冶飞, 许智豪.ST公司操纵资产减值准备探析[J].浙江统计, 2005 (12) :10-11.
[3]王建新.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 2007 (3) .
资产减值比较 篇8
一、资产减值会计的相关概述
1、资产减值会计概念界定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根据我国相关会计准则,主要将其界定在以会计信息可靠性为基础,通过财务会计将资产减值情形充分反映出来,并进一步计量、确认与披露减值情况。事实上,资产减值会计更注重对比与调整,其目标在于确保企业资产账面价值更为准确,为实际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可靠借鉴。需注意的是若企业经营运转较为稳定,即使通过重新评估资产价值,也不会影响到企业乃至市场物价变动,其强调在原有资产价值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将负债表内资产金额控制在实际资产价值范围内。
2、资产减值会计的相关理论
资产减值会计所囊括的理论内容主要体现在会计目标、资本保全等方面。其中会计目标方面,要保证能够正确反映受托者责任落实情况,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会计目标理论中对于计量属性问题,往往将历史成本计价作为主要模式,但由于计量中难以判断减值信息是否准确,所以在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中也应着重考虑,对于难以满足可靠性要求的信息禁止进行披露。从信息使用者角度,会计目标理论强调将具体的决策参考意见提供给使用者,尤其企业财务报告信息的准确性更应得到保证。另外,资产减值会计在理论上也体现出资本保全理论,其主要从财务、实物两方面出发进行资本保全。所谓财务资本保全,可将其理解为扣除利润分配、出资后,确保相比初期净资产,期末净产值与其等同或超出许多。而实物资本保全指扣除利润分配与本期出资后,确保相比初期实物生产能力,期末生产能力与其等同或超出许多。
二、基于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的对比分析
新会计准则是财政部于2006 年提出,在2007 年年初开始具体实施,其是对旧会计准则中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进一步完善,要求在资产实际价值状况得以反映的基础上将其中潜在的风险体现出来,这样信息使用者可以直接结合会计信息做好企业市场环境分析并制定相应的经营发展策略。对资产价值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从适用范围角度
我国财政部门自1998 年以来为规范市场发展环境,注重从各角度包括无形资产、存货、投资以及固定资产等方面提出相关的会计准则。这些准则内容主要提出认定资产减值、计量可收回额、确定损失情况以及采取相应的处理减值措施等要求。尽管在准则中资产减值范围扩大至八项,但对于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仍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准则内的要求很难实际指导企业管理活动,而且未将具体资产减值准则囊括其中。相比之下,新会计准则在原有旧准则中无形资产、减值处理、存货等进一步完善,而且提出资产减值处理的具体范围包括企业商誉、无形资产、固定资产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以合营企业中的商誉为例,减值测试需保证一年开展一次,并使其向资产组合进行分摊,这样才可完成减值损失的准确确认。除此之外,新会计准则中也明确指出除对于有特殊规定的资产外,企业所有资产都应在披露中真实反映出来,避免在企业中形成更多不良资产。
2、从资产减值判断标准角度
以往旧会计准则中并未统一界定减值标准,在实际判断中多依托于会计人员的主观经验,体现出明显的随意性特征。而新会计准则实施下,要求资产检查工作需在会计期末时开展,及时发现存在的资产价值问题。若资产减值问题未出现便无需对资产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另外,对于旧准则中提出的资产减值认定标准,新准则也对其进一步细化明确,包括:第一,在整个市场环境以及企业经营中的技术条件、经济条件发生变化时,企业经营管理受到一定冲击,此时便需做好资产减值认定工作。第二,当市场环境中资产价值呈下跌局面,且通过资产市价预测发现下跌将持续很长时间,此时需做好资产价值认定分析。第三,当企业资产处于闲置状态或资产实体已受损,要求进行资产处置。另外,除无法确定无形资产如商誉之外,新会计准则提出对于所有资产一旦有减值迹象便需依托于具体判断标准进行测试,结合资产减值问题实时分析可能出现的后果,这样可使实际判断资产减值的成本得以减少。
3、从计量可收回金额角度
关于可收回额计量问题,首先可引入具体的实例,在新会计准则颁布前,我国某上市企业长期连续三年处于退市风险状态,对此该企业在2002 年宣称上半年净利润达到162.62 万元,所面临的风险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缓解,而在第三季度开始,其财务信息报告中显示的净利润竟高达136万元之多,由此便引起业内人士的猜疑。在实际分析中从资产减值准备角度出发,可判断其存在的问题,如表1 所示,可揭示资产减值的主要信息。
从表1 中可看出企业在2001 年上半年的减值准备中冲销95 万元,但在全年财务报告中显示减值准备计提数额为1812 万元,由此可判断企业在扭亏过程中对减值准备数额进行上提,最终在2002 年使扭亏难题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这种操纵利润在2006 年以前是企业用于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尽管危害程度小于虚构交易,但仍使信息使用者决策受到影响,不利于市场环境下企业间的公平竞争,这便是旧会计准则应用下存在的主要弊端。新会计准则提出后,其指出一旦确定资产减值便禁止进行转回,避免企业通过对资产减值准备的随意操纵而达到利润获取的目标。除此之外,新会计准则中对于公允价值的确定、现金流量的预计等各方面进行明确,其在旧准则中并未体现出来。
4、从公允价值引入角度
公允价值除在计量可收回金额方面有所涉及外,也是以往解决商誉直线法摊销问题的主要措施。从旧准则中可发现,当企业为合营性质时,在相应的年限内应平均摊销商誉,这样商誉实质便作为企业重要的资产,在企业长期发展中商誉价值很可能存在损耗问题。但需注意商誉作为无形资产,本身难以采取价值估算形式,而且企业商誉损耗问题发生的概率并不高,更无从谈及企业商会产生现金流量。对此,在新会计准则中要求对于商誉要求每年应保证一次减值测试,并在测试过程中以商誉实际账面价值为基础向资产组进行分摊,整个分摊过程要求结合资产组公允价值。这种方式的引入不仅对计量收回金额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而且在计算过程中可有效预测现金流量。
5、从信息披露角度
企业资产减值披露是相关利益群体与国家相关监管部门对企业发展与市场环境分析的指导性内容。但旧准则中对于资产减值披露,主要对资产减值准备年末、年初以及整体变动情况进行披露,很难使信息使用者获取有效的信息,而且为企业操作利润手段的实施提供极大的便利。而新准则实施下,不仅要求对当期损失情况进行确认,其他资产减值准备累积情况都需被提取出来。若资产减值较大,应将确定可收回额等信息在披露中显示出来,这样可保证信息使用者对于企业资产情况的了解更加充分。
三、新会计准则推行中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是解决旧准则弊端的重要策略,但推行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体现:一是资产组方面的弊端。对于资产组,其是现行国际会计准则中采用的主要管理方法,但我国大多企业尤其中小规模企业在资产组引入下很可能出现分配工作量过大或划分不合理等情况,为计提带来不利影响。二是计量可收回额存在一定的难题。由于在计提过程中需将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都考虑其中,很多企业在现金流量预估或公允价值公允性维持等方面很难实现,实际操作难题较多。三是仍存在一定的利润操作空间。新准则的实施并未完全将利润操纵问题全部解决,如典型的短时间内投资跌价准备或坏账准备等都可作为操控的方式。对此,在实际完善中首先需从市场环境出发,确保企业资产公允价值得以保证。同时,企业会计人员素质的提升也是新准则有效推行的基础,会计人员除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外,还需能够结合企业发展状况与市场变化进行资产减值的分析与判断,并要求会计人员在职业道德水平方面不断提高,以此达到会计信息质量得以保证的目标。另外,应强化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的力度,使企业盈余操作动机得以削弱,使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更为规范。
四、结论
资产价值新会计准则的提出是解决旧会计准则弊端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无论从适用范围、减值判断标准、计量可收回额、公允价值或信息披露等角度,新会计准则都具备极为明显优势,可起到抑制企业盈余操作的作用。但在实际推行中仍存在一定的难题,要求在未来发展中注重做好人员培训、设计加强等工作,促进企业以及整个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日渐增大,为保证自身利益获取不被市场环境影响,便出现过高估计企业整体资产价值的情况,不仅使企业可信度逐渐降低,而且信息使用者往往也被误导。不可否认这种对资产价值高估的方式可使企业在短期内获取一定的效益,但由于企业资产实际情况无法被反映出来,直接导致企业财务报告失真,最终势必出现资产减值问题。对此,本文将以这种资产减值问题为基础,对当前国内推行的新旧会计准则进行对比探析。
关键词:资产减值,新会计准则,旧会计准则,比较
参考文献
[1]周冬华:中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D].复旦大学,2010.
[2]姜洁:新旧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减值相关问题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6).
[3]王辉:新旧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准备比较浅析[J].民营科技,2010(9).
资产减值比较 篇9
在所有资产减值中, 存货减值是最常见的一种, 现将存货减值的特点归纳如下表1所示。
在计提存货减值时, 应注意:一是在确定可变现净值时应分为外售和自用二条线:外售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存货的估计售价—估计的销售费用及相关税金;自用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存货的估计售价—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及相关税金。二是预计售价的确定主要分二种情况:已经签订不可撤销合同的, 预计售价即为合同价;没有签订合同的, 预计售价为市场价格。三是对于自用的存货 (如材料、半成品) , 只有在用其生产的产品的可变现净值低于产品成本时, 才需要计提减值。
[例1]说明自用存货计提减值
2009年12月31日, 甲半成品成本为500万元, 将甲半成品加工成甲商品还需发生其他成本300万元, 甲商品的估计售价为780万元, 估计甲商品销售费用及相关税金为20万元, 年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前, 甲半成品的存货跌价准备余额为50万元。则甲半成品年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如下:甲商品可变现净值=甲商品的估计售价-估计甲商品销售费用及相关税金=780-20=760 (万元) , 因甲商品的可变现净值760万元低于甲商品成本800万元 (500+300) , 甲半成品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甲半成品可变现净值=甲商品的估计售价-将甲半成品加工成甲商品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甲商品销售费用及相关税金=780-300-20=460 (万元) 。甲半成品成本为500万元, 可变现净值为460万元, 应保留存货跌价准备40万元;年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前, 甲半成品存货跌价准备余额为50万元, 应冲回存货跌价准备10万元。企业的账务处理是 (单位:万元) :
二、金融资产计提减值的特点
金融资产可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四类, 金融资产减值的特点归纳如表2所示。
在计提金融资产减值时, 应注意:
一是短期应收款项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与其现值相差很小的, 在确定相关减值损失时, 可不对其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
[例2]说明应收账款计提减值
2009年12月31日, 甲公司应收A公司货款账面价值2000万元, 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为1700万元, 则计提300万元坏账准备。账务处理如下 (单位:万元) :
二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提减值应分为两种情况:
(1)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股权类时, 计提减值的金额为金融资产的初始取得成本扣除当前公允价值和原已计入损益的减值损失后的余额, 同时将原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的金额转入“资产减值损失”;如果以后期间价值回升转回计提的减值准备, 应通过“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回, 不得通过损益转回。
[例3]说明股权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提减值。
甲公司于2009年8月5日购入股票100万元, 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务处理如下 (单位:万元) :
2009年9月30日, 该股票的公允价值下降为95万元, 属于正常波动, 则应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
2009年12月31日, 该股票暴跌到60万元, 累计损失40万元, 甲公司判断该股票发生了减值, 应计提减值准备, 将损失反映在当期损益, 不能“藏”在资本公积中。账务处理如下:
2010年3月末, 该股票公允价值价值回升到48万元, 应冲回减值:
(2)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债券类时, 计提减值的金额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计提减值准备前债券摊余成本之差;如果以后期间价值回升转回计提的减值准备时, 可以通过损益转回, 冲减资产减值损失。
[例4]说明债权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提减值
2009年1月1日, 甲公司按面值从债券二级市场购入乙公司公开发行的债券1000万元, 票面利率6%, 利息按年支付, 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假设不考虑相关税费, 实际利率等于票面利率, 购入债券时的账务处理如下 (单位:万元) :
2009年, 乙公司因金融危机发生严重财务困难, 但仍可支付该债券当年的票面利息。2009年12月31日, 该债券的公允价值下降为800万元, 甲公司判断该债券发生了减值。账务处理是:
注:如果不是判断为减值, 则应该将公允价值变动冲减资本公积 (其他资本公积) 。
2010年, 甲公司财务状况好转, 2010年末该债券公允价值上升到920万元。甲公司的账务处理是:
应确认的利息收入=2010年初债券摊余成本800×实际利率6%+期限1=48 (万元)
转回减值损失前该债券摊余成本=1000-200-12=788 (万元) ;因债券公允价值上升到920万元, 应冲回减值准备132万元 (920-788) :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32贷:资产减值损失132
三、建造合同计提减值的特点
如果合同预计总成本超过合同总收入, 应提取损失准备, 并确认为当期费用。现将建造合同计提减值的特点归纳如下表3:
[例5]说明建造合同计提减值
甲公司于2009年4月1日承建乙公司的一栋钢结构仓库, 合同总收入1000万元, 合同预计总成本700万元, 工期1年半, 至2009年末该工程已完工40%。由于2009年下半年钢材价格发生暴涨, 预计总成本为1080万元。则甲公司年末计提减值的会计处理为:
应计提减值= (合同总收入1000—合同预计总成本1080) ×未完工比重60%=48 (万元) 。
注:在建筑施工企业中, 在建的项目相当于工业企业的在产品, 故建造合同计提减值, 应计入存货跌价准备。
四、固定资产等计提减值的特点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范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商誉、长期股权投资 (对没有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除外) 等大部分长期资产减值。现将其特点归纳如表4所示。
在计提固定资产等资产减值时, 应注意:一是除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每年都应进行减值测试外, 其他资产只有出现减值的迹象才应进行减值测试, 这样就可以大大减轻工作量。二是计提固定资产等减值, 关键是确定可收回金额。三是有迹象表明一项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 企业应当以单项资产为基础估计其可收回金额。企业难以对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的, 应当以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如果资产组账面价值高于资产组可收回金额, 就应确认减值损失。资产组计提减值时, 首先应该冲减商誉;商誉不够冲减的, 在组内资产中按资产账面价值比重计提减值, 即账面价值越大的资产, 计提减值越多。四是总部资产和商誉因为没有独立现金流量, 不能按单项资产计提减值, 应该将总部资产和商誉分到与其相关的资产组去进行减值测试;如果不能按照合理的方法往下分, 则应该以整个企业作为一个资产组。五是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后, 应该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作为计提折旧的基数, 重新计算折旧额;同理, 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后, 应该以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作为摊销的基数, 重新计算摊销额。
[例6]说明固定资产计提减值
(1) 2009年12月20日甲公司购入一台大型电子设备用于生产 (有独立现金流) , 价款为2000万元, 增值税额为340万元, 用银行存款支付了全部货款。
(2) 假设该设备的预计使用年限5年, 预计净残值为0万元, 按直线法计提折旧。2010年计提折旧如下:
2010年末没有出现减值迹象, 无需进行减值测试;2011年计提折旧同上。
(3) 2011年末计提减值
2011年12月31日,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 产品更新换代很快, 该设备生产的产品滞销, 该设备出现了减值的迹象。
在减值测试中, 该设备的公允价值为1150万元, 可归属于该设备的处置费用为22万元;预计尚可使用3年, 预计其在未来2年内每年年末产生的现金流量分别为500万元、420万元, 第3年使用中产生的现金流量以及使用寿命结束时处置形成的现金流量合计为400万元。综合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及相关风险确定折现率为10%。则可收回金额计算如下:
(1) 设备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1150—22=1128 (万元) ; (2) 设备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500/ (1+10%) +420/ (1+10%) 2+400/ (1+10%) 3=1102.18 (万元) ; (3) 根据孰高原则, 该设备的可收回金额为1128万元。
因该设备的账面价值为1200万元 (2000-400×2) , 高于其可收回金额1128万元, 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72万元 (1200-11280) :
(4) 2012年计提折旧
资产减值比较 篇10
(一) 概念比较分析
我国资产减值准则8号规定, 减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此处所指的资产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其中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 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入。
马来西亚财务报告准则136号中对资产减值只做了简单的定义, 即资产的经济价值减少。
(二) 制定框架比较分析
我国资产减值准则8号第1章第3条规定:存货的减值, 适用于《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减值, 适用于《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减值, 适用于《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的减值, 适用于《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值, 适用于《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的减值, 适用于《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金融资产的减值, 适用于《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未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的减值, 适用于《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这表明了两层含义, 一是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了相关资产减值的准则有9个;二是除存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未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及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的金融资产之外的其他资产均适用资产减值准则8号。
在马来西亚财务报告准则136号中更为明确的规定了本准则适用的资产是:财务报告准则第116号和财务报告准则第117号规范的不动产、场厂及设备;财务报告准则第138号规范的无形资产、商誉。不适用的资产是: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 以及由其他准则规范其减值核算的资产。具体有:存货 (参见财务报告准则第102号) ;建造合同 (参见财务报告准则第111号) ;递延税金 (参见财务报告准则第112号) ;因职工福利而产生的资产 (参见财务报告准则第119号) ;金融资产 (参见财务报告准则第132号和财务报告准则第139号)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参见财务报告准则第140号) ;生物资产 (参见财务报告准则第141号) ;持有出售的非流动资产 (参见财务报告准则第5号) ;因保险合同而产生的资产 (参见财务报告准则第4号) 。这也表明了两层意思, 一是马来西亚《财务报告准则》中规定了相关资产减值的准则有13个;二是财务报告准则136号只适用于不动产、场厂及设备、无形资产、商誉四类资产, 其余九类资产由其相关的财务报告准则规定。
(三) 会计处理比较分析
1. 均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 并且对资产组的认定方式也基本一致。
我国会计准则对于资产组的认定是以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以及企业的管理方式来进行的。马来西亚财务报告准则136号对于资产组的认定是通过现金产出单元及各种相关因素来进行, 比如企业经营状况 (如生产线、营业场所等) 以及管理层如何做出关于持续经营、终止经营或是处置资产的决策等。当现金产出单元满足下面两个条件时可认定为最小资产组:一是在持续使用过程中产生现金流入量;二是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产生现金流入。
2. 减值迹象认定的方法一致, 尽管有些小的出入, 但均
通过企业的内部迹象与外部迹象综合考虑, 并且所表述的意思基本一致。马来西亚财务报告准则136号对资产减值迹象的判定列出七条, 并且明确规定了外部信息来源四条:资产的市价在当期下跌, 下跌的幅度大大高于因正常的时间推移或正常使用而发生的下跌;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等企业经营环境, 或资产提供服务的市场, 在当期或未来期间发生重大变化, 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市场利率或市场其他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 从而可能影响企业计算资产使用价值时采用的折现率, 从而大幅度降低资产的可收回价值;企业净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资产的市场资本化金额。市场资本化金额是企业发行在外股份的市场价值总和。内部信息来源三条:有证据表明, 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发生损坏;资产的使用方式或程度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重大变化, 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 如计划中止或重组业务, 或在预定的日期之前进行处置;内部报告提供的证据表明, 资产的经营业绩已经或将要不及预期。并且对内部报告提供的证据在下文中有具体规定。我国对于资产减值迹象的判定在资产减值准则8号第2章的第5条中混合列出了6条, 其中前3条是属于外部迹象信息源: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 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 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 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 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后3条属于内部迹象信息源: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企业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 如资产所创造的净现金流量或者实现的营业利润 (或者亏损) 远远低于 (或者高于) 预计金额等。
3. 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一致。
从理论上来讲, 企业的任何一项资产的减值都应当予以确认。但是在会计实务中, 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一项资产的减值进行确认, 资产减值的确认应当考虑资产减值的可能性大小。企业资产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多种多样, 其中某个或某几个因素共同发生作用, 都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对什么情况下的资产减值损失应当予以确认, 这由资产减值标准决定。
二、中马资产减值准则差异分析
我国与马来西亚对于资产减值部分的相关规定, 其主要差异体现在:
(一) 未达到可使用状态的无形资产的减值测试时点的规定不一致
我国资产减值准则8号对未达到可使用状态的无形资产的减值测试时点的规定未作要求。而马来西亚财务报告准则136号规定对于寿命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可用的无形资产无论其是否存在减值迹象, 每年都应进行减值测试。
(二) 为了减值测试目的所进行的商誉分摊的具体方法不一致
我国资产减值准则8号为了减值测试目的所进行的商誉分摊以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公允价值占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为基础, 将商誉的账面价值分摊至相关资产组和资产组组合。公允价值难以可靠计量的, 以账面价值为基础进行分摊。而马来西亚财务报告准则136号中认为购买企业时产生的商誉所代表的是可望取得未来经济利益而发生的支出。该项经济利益可能由于购买的总部资产的协同作用而形成, 也可能形成于某些不能单独在财务报表上予以确认的资产。商誉并不能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组合而为企业带来现金流量, 所以作为单个资产的商誉, 其可收回价值是无法确定的。为此规定, 为了进行减值测试, 须将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分配至合并方的现金产出单元或单元组。
(三) 企业合并产生的商誉在以减值测试目的的初始分摊的规定不一致
我国资产减值准则8号对企业合并产生的商誉在以减值测试目的的初始分摊未涉及到。而马来西亚财务报告准则136号规定如果不能在企业合并发生当期的期末完成对企业合并所形成商誉的初始分配, 则应在合并后第一会计期间结束前完成初始分配。
(四) 持有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观点不一致
我国对资产减值准则8号规定, 资产的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而马来西亚财务报告准则8号规定, 企业必须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判定是否已有迹象表明以前年度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再存在或已减少。如果是, 企业必须估计该项资产的可收回价值。此项规定表述的观点认为, 在事项、环境和计量假设的变化表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高于其账面价值的情况下, 要求记录减值损失的转回。这是因为初始确认暗含的一些估计有可能在未来发生变化, 本质上允许对可收回金额进行重述, 而且这样有利于信息的公允表达。
(五) 重估价模式下的资产减值损失处理的规定不一致
我国资产减值准则8号中未对重估价模式下的资产减值损失的处理作出规定。而马来西亚财务报告准则136号规定, 如果资产以再评估金额计量, 则产生的减值冲减前期的再评估增值准备, 转回的减值损失则增加再评估增值准备。
三、建议
通过对中马两国资产减值准则的比较分析, 可以清楚的看到, 马来西亚的资产减值准则的所有重大方面与我国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准则基本相同, 但由于两国的社会制度、经济环境等方面的不同, 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主要原因是:1.我国与马来西亚会计准则的制订主体不同,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是由财政部统一制定, 马来西亚《财务报告准则》是由民间组织马来西亚会计准则理事会制定, 两国制定的会计准则的目标不同, 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与会计方法各有侧重。2.我国与马来西亚两国的市场发育程度、会计监管体系、法律体系、文化背景等存在差异而导致两国对资产减值的处理有所不同。但随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内成员国之间贸易往来的发展, 会计这一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必将成为我国与东盟各成员国货物贸易往来的重要桥梁, 会计信息将成为评价各国企业之间的资本实力、投资风险、财务状况等重要信息。
因此, 分析两国资产减值准则, 可以为两国准则趋同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可采取以下步骤:一是两国共同探讨制定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 明确趋同的内容、步骤和时间。二是积极参与AOSSG的各项事务。三是根据两国国情与实际情况, 借鉴国际社会要求做出新的调整, 并适时关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势。四是应先从上市公司开始进行趋同, 私营企业的趋同后续推进。五是在两国会计准则趋同的同时需要对会计准则做出相应改进, 提升其对于金融风险防范的效用、进一步稳定资本市场, 降低金融工具会计的复杂性, 提高金融工具的风险披露透明度。力求实现我国与东盟会计区域的协调, 不断缩小东盟各国的会计差异, 形成一套都可接受的会计准则;充分考虑中马两国的实际情况, 体现会计处理求同存异的原则, 确保相互适应, 以满足各方面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在信息的披露上, 充分借鉴国际会计准则, 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 遵循人类的认识规律, 提高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 使信息使用者更加了解企业资产减值信息, 促进东盟各国企业之间的投资决策, 带动整个东盟经济联合体内的货物贸易往来, 降低交易成本, 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
中美固定资产核算的比较研究 篇11
[關键词] 固定资产修理改良清理折旧
一、固定资产修理的核算比较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固定资产的修理核算可分为日常的中小修理和大修理,在会计核算有所区别。
1.对日常的中小修理,一般简化核算,直接记入当期成本、费用。借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2.对于固定资产的大修,大修理费用可以用预提或待摊的方式进行核算,大修理费用采用预提方式的,应当在两次大修理间隔期内各期均衡地预提预计发生的大修理费用,并记入有关的成本费用;大修理费用采用待摊方式的,应当将发生的大修理费用在下一次大修理前平均摊销,记入有关的成本费用。
美国对固定资产的修理支出,并不区分为大修理支出和中小修理支出,而是在发生修理支出时直接作为当期收益性支出,借记“设备(房屋)维修费”等科目,贷记“现金、原材料(存货)、应付工薪”等科目。
【案例1】某企业于2006年对办公用房进行维修,共发生维修费15000元。
根据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该企业发生的维修费要求在3年内摊销完。
我国的会计处理是:
二、固定资产改良的核算比较
固定资产的改良,又称为固定资产的改扩建。两国对固定资产改良的界定是一致的。都规定固定资产改良的目的是提高固定资产的生产能力或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或增加固定资产的价值为企业增加获利的能力,都认定固定资产改良必须具备上述三个条件之一。但两国在固定资产改良的具体会计核算上存在较大的差别。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改扩建过程中所发生的支出减去变价收入后的净支出,应增加固定资产的价值。其核算一般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处理,待工程完工后再转入“固定资产”科目。而美国对于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则根据改良支出的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
【案例2】某企业对一栋厂房进行改建,在改建过程中,领用工程物资石灰、水泥、钢筋30000元,耗用辅修车间提供的水、电共3000元,以存款支付工人工资12000元,在改建过程中,拆卸的废旧物资进行变卖,获得现金800元存入银行。厂房改建后,结构、布局更为合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
我国企业对上述业务的会计处理如下:
而美国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针对改良的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账务处理。
(1)改良工程仅仅延长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则改良支出应通过冲减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贷记“存货、原材料、应付工薪、现金”等相关科目。
(2)如改良工程增加固定资产效用,为企业增加获利能力,而估计使用年限不变,则改良支出应追加固定资产的成本,借记“机器设备”等科目,贷记“存货(原材料)、应付工薪”等科目。
由于【案例2】中,对厂房进行改良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故美国企业对上述业务的会计处理是:
三、固定资产报废、毁损和出售的核算比较
我国对固定资产报废、毁损和出售的会计核算,需要设置“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清理完毕后,结算清理(出售)的净收益(损失),再转入“营业外收入(支出)”科目;而美国对固定资产报废、毁损和出售的核算比我国简单,无需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进行过渡核算。美国的核算过程是,首先对在使用年限期间发生报废清理的固定资产补提折旧(因为西方财务会计中按年提取折旧),再直接转销固定资产,并计算确认固定资产清理 (出售)利得或损失。如对“机器设备”报废、毁损产生的净收益(或损失),则直接记入“机器设备清理利得(损失)”科目。对“机器设备”出售产生的净收益(或损失),直接记入“机器设备出售利得(损失)”科目。
【案例3】某公司一台机器设备原值为45000元,估计残值为3000元,估计使用年限为5年,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假设设备在其使用年限的第4年7月上旬报废,清理收入为8000元,拆卸费用为700元。两国均对该机器设备采用直线法按本国规定计提了折旧。(为便于比较,案例中的元在我国为人民币元,在美国为美元,且忽略我国对机器设备的清理收入应纳的营业税)。
我国对上述业务的会计处理如下:
首先计算该机器设备在我国已提的累计折旧(我国固定资产按月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照提折旧。)
每年应提折旧额=(45000-3000)÷5=8400(元)
每月应提折旧额=8400÷12=700(元)
该机器设备在我国已提的累计折旧=8400×3+700×7=30100(元)
上述【案例3】,美国企业首先要计提截至第4年7月上旬止的第4年已发生的折旧额(习惯的做法是,在上半月报废不计算当月折旧,在下半月报废可计算当月折旧)。该设备在第4年前6个月应计提的折旧额为700×6=4200(元)
应做的分录如下:
这样“累计折旧”账户的期末余额为:8400×3+4200=29400(元)
这样,此时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为15600元。而清理净收入为7300元,故产生了8300元的清理损失。
美国对该业务的会计分录如下:
四、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核算比较
两国对固定资产开始计提折旧的方式和时点规定不同,我国对固定资产按月计提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
月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不计提折旧。美国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是按年进行的,企业必须遵守税法中对资产寿命的规定,在采用余额递减法计算折旧时,税法限定了资产的折旧额,要求企业遵循“半年惯例”,对于机器设备等资产,不论何时购入,其启用或废弃的时点认定为开始纳税的年中,在启用或废弃的年份只记半年折旧;对于建筑物等资产,启用或废弃的时点认定为月中,在启用或废弃的月份只记半个月折旧。
另外,两国对加速折旧法的运用也存在较大的区别,具体区别见下表:
中美加速折旧法比较表
两国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会计分录也不相同。我国企业将不同用途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记入不同的费用科目;而美国企业将不同性质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区分在“累计折旧”的明细账上。
我国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分录:
美国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分录:
五、比较与启示
通过对中美两国固定资产的有关核算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得知,两国在固定资产的核算理念方面既存在某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不少差异。美国对固定资产出售、报废和毁损的会计处理较我国要简洁得多;美国在固定资产的折旧政策上鼓励采用加速折旧法,折旧年限也相对较短,有利于企业设备更新,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这些方面都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商誉减值会计国际比较 篇12
关键词:商誉减值,会计准则,测试时间,计量基础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企业合并》对商誉定义为: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商誉代表了购买方为无法单独认定和分别确认的资产产生的预计未来经济利益所进行的支付。购买方应将商誉确认为一项资产并以企业合并的成本超过被购买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的公允价值净额中的权益份额的部分。如果购买方的合并成本小于被购买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的公允价值净额中的权益份额则购买方应重新评估被购买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的认定和计量, 以及企业合并成本的计量。并且将重新评估后依然存在的差额在损益中确认。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对商誉定义为:商誉代表的是合并中取得的由于不符合确认条件未予确认的资产以及被购买方有关资产产生的协同效应或合并盈利能力。非同一控制下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 应当确认为商誉。视企业合并方式的不同, 控股合并的情况下, 该差额是指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应予列示的商誉, 吸收合并的情况下, 该差额是购买方在其账簿及个别财务报表中应确认的商誉。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 应当将其计入当期损益。
由以上国内外会计准则对商誉的定义可知目前会计界认定的商誉是指在企业合并中因购买方支付对价超过其应享有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而产生的, 自创商誉不属于会计界商誉的核算范围。
一、商誉减值会计准则国际间比较。
(一) 商誉减值确认基础的比较。
1、美国会计准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42号对商誉和无形资产进行规定:商誉减值测试的单元是报告单元, 报告单元是指经营分部或低于经营分部的一个层面 (即组成部分) 。准则里面还对它进行了具体的规定:独立核算的经济主体、出具财务报告、经营成果需考核。
2、国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的IAS36中指出, 如果存在资产可能减值的迹象, 应估计单个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如果不可能估计单个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则会计主体应确定资产所属的现金产出单元的可收回金额。
3、中国会计准则。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8条规定, 对于不能独立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 应当按其所归属的资产组为基础进行减值测试, 计算确认减值损失。
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关于资产组的认定, 应当是以资产或资产组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的现金流入为依据。
(二) 商誉减值测试方法的选择
1、美国会计准则。FASB则使用两步法:第一步为比较报告单元的公允价值和账面金额。如果报告单元的公允价值小于账面金额, 可初步判断为商誉已减值, 应实施减值测试的第二步以计量商誉减值损失的金额;第二步是比较报告单元商誉的公允价值和账面金额以计量减值损失。
2、国际会计准则。IASC使用一步法。
首先, 进行自下而上的测试:确定商誉的账面价值能否合理分摊至查核中的现金产出单元;比较现金产出单元的可收回金额与账面金额, 如果可收回金额小于账面金额, 其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其次, 如果企业不能将商誉的账面金额合理分摊至查核中的现金产出单元, 实施自上而下的测试:确定商誉的账面金额能合理分摊的最小现金产出单元 (即较大的现金产出单元) ;比较现金产出单元的账面金额与可收回金额, 确认减值损失。
3、中国会计准则。CAS也使用一步法。对于因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的账面价值, 应当自购买日起按照合理的方法分摊至相关的资产组。如难以直接分摊至资产组, 应当将其分摊到相关的资产组组合。
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合应当是能够从企业合并的协同效应中受益的资产组或资产组合, 不应当大于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所确定的报告分部。然后, 比较各相关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账面价值与其可收回金额。
二、我国会计准则的测试间隔和资产组划分
(一) 测试间隔时间短。
商誉是在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 它囊括了企业各种优秀的资源, 如商标、经营方针、生产流程等, 在没有特殊事件发生的情况下, 作为企业的一项长期资产, 商誉发生减值的几率很小, 所以没必要每年进行一次减值测试。
(二) 资产组划分没有具体限定。
第一, 我国企业的管理惯例和水平尚不足以采用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为商誉减值测试的单元。我国的大部分上市公司没有编制长期 (3~5年) 现金流量预算的惯例, 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对现金流量的测算普遍缺乏经验。在这种情况下, 即便是测试主体层面的现金流量都十分困难, 更不用说是测试资产组或者其资产组组合的长期现金流量了;第二, 资产分配工作量大, 且带有较大的随意性。要对合并商誉进行减值测试, 就需要一些会计信息。
新准则规定要在资产组或资产组合的基础上进行减值测试, 但与我国资本市场现状及划分的不确定因素, 很难对资产组进行估价, 从而影响到合并商誉的准确性, 这就给企业的实务操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三) 计量基础给会计处理带来困难。
1、计量基础所反映的商誉的价值并不准确。
公允价值比可收回金额更能准确反映商誉的价值, 公允价值是通过内部信息和市场价格来计算出商誉的公允价值, 而我国的可收回金额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计算出来的, 所以没有美国的准确。
2、信息失去可比性。
企业在进行合并商誉的减值测试过程中, 选择不统一的计量基础, 例如有的企业会把相关的费用在现金流量中扣除, 而有的企业则没有扣除, 这样信息就失去了横向可比性。
(四) 现行商誉减值测试方法不合理。
1、把商誉分摊至资产组或资产组合中的做法不可行。
商誉是一种不可辨认的长期资产, 不能独立产生现金流量, 所以要将减值测试分摊至资产组或资产组合。
但从商誉的性质看, 它是与整个企业的资产息息相关的, 不能单独存在, 如果整体资产合起来是一种现金流量, 则要先把商誉在这些资产上分摊, 再对资产组进行减值测试, 这样工作量相当大。
2、不符合相关性和重要性原则。
我国采用一步法进行测试, 要先经过分摊、测试资产组价值等步骤, 测试出商誉的可收回金额, 与账面价值进行比较, 计算出商誉减值损失, 这样计算出的可收回金额, 企业的会计价值和实际价值的差距很大, 不利于决策者进行决策, 降低了信息的相关性。商誉对企业来说相当重要, 在企业资产中占的比例也相当大, 所以应当对商誉减值设置单独的测试方法, 而我国商誉减值测试适用于其他资产减值测试, 这与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原则不符。
三、完善建议
(一) 采用特殊减值测试为主, 定期减值测试为辅。
由于商誉不存在活跃市场, 其价值变化受市场价格的波动影响较小, 其减值的发生多是受其构成要素的变化影响。而这些不利事件的发生是偶然的, 是企业经营出现特殊情况时发生的, 不存在时间上的连续性。与此相适应, 出于成本效益原则考虑, 减值测试应与特殊事件的发生相协调进行, 即采用特定测试。但出于会计管理控制的需要, 除了进行特定测试外, 还应进行定期的常规测试, 以更准确地反映商誉的价值。对于定期测试, 笔者建议具体时间的规定不应超过5年。
(二) 针对资产组选择中存在的问题的对应措施。
1、提高人员素质。
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 对包含商誉的资产组进行减值测试和进行减值迹象判断以及可收回金额的确定, 要求会计人员要有很强的职业判断能力。为此, 要完善我国的会计继续教育制度,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同时, 对会计教学进行细致改革, 培养大批国际水平的会计人才, 提高他们的会计业务操作能力和判断水平。
2、我国应采用分布单元上进行减值测试。
(1) 分部报告单元比资产组高一个层次, 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具有可操作性; (2) 在分部报告单元上进行商誉减值测试, 长期现金流量的确定容易操作。分部报告准则已经确定了收入、成本和费用的范围, 所以对于现金流量的预测较之于资产组来说要容易一些, 并且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可以考虑在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下设立临时应急指导小组, 在一定的时间内 (一年或者两年内) 对新准则的应用给予具体的指导, 其中包括合并商誉减值测试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三) 解决测试中计量基础中的问题。
1、发展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
我国要对商誉进行减值采用公允价值的话, 就要完善我国的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 我国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还不够完善、透明, 商誉的公允价值所需要的内部信息不够完善, 从而使商誉减值缺乏良好的减值测试基础。所以, 要进一步健全我国的证券市场、金融市场、生产资料市场, 并统一提供公正合理的各种资产信息和价格信息, 是公允价值的计量有较为客观的依据, 同时也增强其可操作性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2、规范会计准则计量基础的规定。
【资产减值比较】推荐阅读:
资产减值的比较研究08-08
资产减值11-07
资产减值准备论文05-23
企业资产减值研究06-16
资产减值会计问题07-01
金融资产减值论文07-28
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分析06-23
资产减值相关审计问题09-26
资产减值的会计问题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