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024-08-14

浅谈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精选3篇)

浅谈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篇1

在某一国有企业采购固定资产过程中,笔者发现采购相关人员在对采购合同谈判时要求销售方在开具发票时分开为几张发票,笔者随后观察很多企业的采购过程都存在着购入固定资产要求分开发票的情况,笔者在本文就该现象进行探讨。

一、分开发票对企业增值税的影响

多数企业在购入固定资产要求分开发票,主要的原因是在于我国增值税的纳税原理属于生产型,购入的固定资产就算取得增值税的专用发票也不能抵扣,只能将向销售方交纳的增值税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里,这会引起企业购入固定资产比存货要负担更多的增值税。在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的时候,为了少缴纳增值税,将购入的固定资产分开为几张发票,降低购入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只要低于企业规定的固定资产的标准,便可以计入存货项目,进行增值税的抵扣。

例:某企业的销售收入为万(不含税),相对应的成本费用为1500万,除上以外,当年购入的材料为500万,购入设备一台买价160万,并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设备可使用,材料尚未使用。该企业所得税税率30%.通过计算可知当期应交纳的增值税=2000×0.17-500×0.17=255万;而若该企业将购置设备的发票分开成10张发票,并以修理用配件入账。假设当期将配件领用其中1/10投入使用。企业当期应交增值税=2000×0.17-(500+160)×0.17=227.8万。两者的差别恰好为固定资产的负担的增值税27.2万(160×17%)

二、分开发票对企业的其他影响

(一)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企业购入固定资产时,增值税应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在以后使用固定资产期间中,每期由于固定资产的成本包含了增值税部分,分摊的折旧也会更多些,每期应交纳的所得税应该要少些。而分开发票则相反。如上例,如果分开发票,在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间,每年要多缴纳所得税0.816万(27.2/10×30%),10年总共要多交8.16万。所以分开发票总共能给企业减少的税负只有19.04万(27.2-8.16)

(二)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上的影响

很多大型企业购入设备是严格按照当年预算进行的,没有预算就无法购入某些固定资产,而某些部门想使用固定资产,便采用巧开发票逃避企业固定资产监管的范围,进一步获得部门的利益。

从上述计算可见,分开成几张发票的确可以让企业减少需交纳的增值税数额,这也是企业常见的进行税收筹划的方法之一,但是更多的企业却忽视了这样的做法会带来的相关后果。

而还有更多分开发票情况是出现在国有大型企业或单位,降低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可以让购入的固定资产逃离国有资产监管部门的监督和掌握,成为帐外资产,便于私人侵占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这样为了谋求短期或者私人的利益,对企业的长期发展非常不利。我国很多大型国有企业现在正处于转型期,逐步转为中外合资或者职工持股。由于大量的固定资产没有入账,以致低估企业的价值,在谈判中处于劣势,股权以很低价格就被收购,进一步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实在令人痛心,

(三)让企业利润有调节的空间

按固定资产入账,固定资产在使用的期限内得按规定的折旧方法计提折旧,并且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中折旧政策需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需要保持政策的前后一致性。而分开发票按存货入账,则按实际领用的金额计入领用期的成本和费用中,可操作的空间要大些。很多企业正是利用这些区别,根据企业具体的经营情况,在经营情况好的年度多记录领用金额,从而多计入成本费用,调少利润。而经营情况不好的年度,少记录领用金额,少计入成本费用,调增利润。

三、建议与意见

(一)加速我国增值税转型

分开发票有时也是企业减少税负的无奈之举,反观我国增值税纳税原理,的确也存在不合理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现在增值税大部分地区(除了东北地区)采用的都是生产型的处理方法。在这样的方法下,购入的固定资产就算取得增值税的专用发票也不能抵扣税款,能计入增值税的进项税额里的只有少数项目,则在现有税法下,计算的增值额包含企业利润、工资、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折旧等,而这些增值额并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的增值情况。而且对于加工企业或一般传统技术企业税负很大。而另一方面由于转型前固定资产的数额庞大,若一次给予抵扣,将会大大减小国家财政收入,不利于国家宏观调控。可以选择一种能平衡企业和国家利益的可行的方法。在国际上许多国家在增值税转型过程中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荷兰1969年对增值税从生产型改革为消费型时,采用分年度依次按30%、30%、60%、70%比例逐步进行抵扣,直到1973年以后抵扣数额升至100%。我国可以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应加速增值税的转型,促进我国企业和谐发展和国家宏观市场环境的健康

(二)规范企业固定资产管理

当然分开发票除了引起我们对增值税完善的思考以外,更多的应该关注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很多企业对固定资产的规范管理已经有足够的意识,比如建立了固定资产的预算制度;授权审批制度;大宗固定资产专门部门采购制度;账簿管理制度等。但是企业虽然规定了大宗固定资产需要采购部门专门购入,业务部门却想到“化整为零”分开发票的方法,使企业的管理制度形同虚设。笔者建议企业应该从根源入手,也就是对会计原始凭证入手,要求经手人员必须详细列明购入物资的品名、型号,这样,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可以起到监督作用,在关注业务部门连续期间内购入的物资原始发票,查明业务部门有无这类的违规现象。

(三)增强固定资产管理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完善单位负责人的考核指标

首先应增强单位负责人管理意识。在我国《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这一规定,明确了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比以往单位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人员都对会计资料负责更有明确性。

对单位负责人任期内进行考核现在多倾向于效益指标,笔者建议应增加资产保值增值的相关评价指标,将单位负责人的奖励与资产保值增值相联系,更能加强单位负责人资产管理的意识。

浅谈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篇2

固定总价合同,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闭口合同”、“包死合同”。它是指合同的价格计算是以图纸及规定、规范为基础,工程任务和内容明确,业主的要求和条件清楚,合同总价一次包死,固定不变,即不再因为环境的变化和工程量的增减而变化的一类合同。

固定总价合同在工程规模小、设计深度深、工期短、技术简单的项目颇受青睐,特别是外资企业业主更是普遍采用这类合同,因为工程中双方结算方式较为简单,比较省事。合同的执行中,承包人的索赔机会较少,能够较好的控制工程造价。总价合同有三种类型,分别是:(1)可调总价合同,即设计变更、物价和法律改变时引起承包人的成本的变化,给予调价;(2)固定工程量总价合同,即设计变更引起承包人的成本改变时,给予调价;(3)固定总价合同,即总价包死,任何情况下都不予调价。这种合同类型一般是不采用的,因为如果面对有经验的投标人时,采用这种合同类型时投标人将会把所有的风险费用摊入报价之中,因此业主会增加许多资金的投入。而我国承包人对这样的合同会承担许多风险,往往会影响合同的顺利实施,也会给业主带来不少损失。

2 固定总价合同的特点及局限性

2.1 固定总价合同的的性质、特点及风险

2.1.1 工程造价易于结算

总价是固定的,业主(发包方)若不改变合同施工的内容,那么承发包双方最终的结算价款就是合同约定的价款。此种价款确定形式,业主能节省大量的计量、核价工作,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也能集中做好。

2.1.2 价格与工程量的风险主要由承包人承担

业主和承包方签订固定总价合同后,承包方便承担了全部的工作量和价格的风险,若设计没有重大的变更,双方均不允许调整合同价格。

价格风险是承包人首要承担的。承包人要自行承担在投标中的询价失误以及由于不可预见因素致使价格上涨的风险,业主将对此不作出补偿。

承包人还要承担工程量风险。在固定总价合同中,业主通常提供施工图纸和说明,不提供工程量清单,即使提供,承包人也只能将它作为投标报价的参考,此工程量表只作为付款文件,它并不包含于合同规定的工程资料中,也不是承包人完成工程或设计的全部内容。承包人应在报价时自己计算工程量,然后依据申报的综合单价,得出合同总价。承包人分项工程量有漏项或计算不正确应包括在整个合同总价中。

承包人计算工作量报价是按业主招标用的起初设计的文件,抑或是施工图已做好,但业主给的标期不长,只能凭经验去估算工作量,由此造成的损失由承包商自己承担。

从业主的角度来看,在招标招标选择的承包人的同时,标价的利润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业主也就存在获得工程的危险性。可是,材料市场只是涨幅而不下降,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由此可以看出,业主在签订固定总价合同时也伴随着特定的风险性。但相对于承包方来说,业主在合同中还是占有很大的优势,业主也通常迫使承包方降低合同价款。

2.1.3 承包人索赔机会少

在固定总价合同中,承包方承担了全部的工作量和价格风险。除了设计有重大变更,一般不允许调整合同价格。在现代工程中,特别是在合资项目中,业主喜欢采用这种合同形式,因为工程中双方结算方式较为简单,也比较省事。合同的执行中,承包商的索赔机会较少。

2.2 固定总价合同的局限性

根据固定总价合同的特点,它仅适用于以下情况:

2.2.1 合同履行周期短的小型工程。

由于固定总价是价款不变的合同,因此承发包双方都要承担材料价格起伏的风险。虽然承包人承受的材料涨价的风险更大,但有涨总会有落。如果双方签订合同时正是材料大幅度涨价的时候,而在合同履行期间材料又大幅回落,那么吃亏的将是业主。

2.2.2 适合工程结构相对简单的工程。

由于固定总价合同的特点是工程量和价款都不变。工程结构相对简单的工程有较小的工程量误差率和很高的报价准确性,因此固定总价合同适合工程结构相对简单的工程。对于相对复杂的工程,承包人难免会漏算、错算工程量,即使业主和承包方双方已经解决了在工程设计上的问题,但是,承包人或许出于业主所给的投标时间少而对工程量做出估算的原因,造成太大差异的工程量,因此而受到巨大的经济损失。然而业主却依据固定总价合同中承包方应担全部的工作量和价格的风险为由拒绝其调价要求,承包方仍然会让业主分担,抑或采取停工或司法途径来解决,这样势必会让业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这些问题。

3 固定总价合同的纠纷

由于对固定总价合同的局限性认识不足,随之而来的合同纠纷也大幅度上升。这些纠纷类型主要有:

3.1 施工承包范围纠纷

“固定总价合同”固定的是合同承包范围内的工程内容,合同承包范围外的工程则可以追加合同价款。正因为此,对合同承包范围的明确界定就显得十分重要。

固定总价合同中,由于承包范围不明确。承包人坚持这部分的施工内容不在承包范围内,属于后增加工程,应当追加价款;而业主认为合同报价的依据是设计图纸,凡是图纸载明的、或隐含的、或按照施工惯例应当完成的工作都是闭口合同价款包干的内容,不同意增加价款。由于报价时图纸等不完善、合同过于简单、资料不全、管理不善等原因,合同价款涵盖的内容到底包括哪些,双方均无法证明,因而导致纠纷。

3.2 价格纠纷

3.2.1 材料涨价引起的价格纠纷

对于低价中标、签订固定总价合同的承包人来说,当某些地方的材料涨幅到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五十时,这无疑使承包人的损失更为严重。承包人基于材料的涨幅度已超过正常商业风险,属于不可预见的客观情况的理由,提出业主应对此补偿,追加合同价款。但是,业主却基于双方签订的是固定总价合同,材料的涨幅应该在承包人本身承担商业风险的范围之内,而且追加价款的要求没有合同依据,故双方因此产生纠纷。

3.2.2 变更引起的价格纠纷

可以调整合同价款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固定总价合同中约定设计变更和业主增减工程量。所以承包人和业主如果在合同中对设计变更、调增调减工程量引起的价款没有明确的约定的话,一方要求应按市场价或造价部门市场信息价来变更工程的单价,而另一方却坚持按照承包人投标时的单价进行计价,故双方因此产生纠纷。

3.2.3 工程量纠纷

工程量纠纷大多发生的情况为施工企业报价漏项和错算工程量。由于我国有统一规定的工程量计算标准,在施工企业中,专门的预算人员对于工程量失误导致的价款损失通常认为成是由于自己的失误造成的。因此,如果工程量误差不够巨大,损失的不够严重,而且业主在招标中也没有过错,那么,他们即使发现工程量漏算和错算,也很少去要求业主追加合同价款。

4 固定总价合同风险防范的建议

4.1 关于工程承包范围的纠纷

业主在招标时应尽可能将招标范围、投标人报价应包含的工作内容、费用项目在招标文件中一一明确,避免产生歧义。其次,采用工程量清单招标时,应明确施工图纸与工程量清单内容不一致时的处理办法。

4.1.1 对于承包人而言,工程范围是固定价款的核心,一旦报价范围小于合同承包范围,其损失难以估量。

因此承包人在报价时应仔细审阅招标文件、图纸及图说,以免遗漏报价内容,认真复核设计图纸是否完整、准确、详细、清楚;拟定计划工期;进行详细的现场调查,了解工程过程中环境因素(特别是物价)、工程结构、技术难点以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

4.1.2 若业主使用工程量清单报价,而且对承包人表明自己不负责工程量清单时,在这时,承包方应仔细核对工程量清单和施工图纸,对于清单内容有某些丢失之处,应及时与业主提出是否在报价时添加上。

一定注意不要抛开施工图纸而只依照工程量清单报价,这样会导致施工图纸和清单报价的内容不相符,双方也会因此发生争执。

对于承包人关于同价款方式的保留条款,业主可以在招标文件,或合同条件中规定不接受任何保留条款,则承包人保留说明无效。否则业主应在定标前与承包人就投标书中的保留条款进行具体商谈,作出确认或否认,不然会引起合同执行过程中的争执。当双方对合同的范围和条款的理解明显存在不一致时,业主应在中标函发出前进行澄清,而不能留在中标后商谈。

4.2 关于价格纠纷

由于材料涨跌不依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签约双方均无法预知合同履行过程中材料是涨还是跌,因此约定风险包干范围能保障承发包双方的利益,是公平原则的体现。相信明智的业主亦能接受此种观点。建议在合同中明确固定总价包干的风险范围(行业惯例为10%),同时约定风险范围以外的价格涨幅的处理方法。

对于因设计变更和增减工程量引起的价格纠纷。建议承发包双方一方面要在合同中约定调增工程量时单价的确定方式,另一方面还应约定允许调增的工程量范围(行业惯例为15%),以及约定超过此范围的处理方法。

4.3 关于工程量纠纷

工程量清单的作用:首先是供投标者报价使用,为投标者提供一个共同的竞争性投标的基础(也是评标的基础);其次,工程量清单中的单价或总价是施工过程中支付工程进度款的依据;另外,当发生工程变更时,工程量清单中的单价也是合同价格调整或索赔的重要参考标准。因此,工程量清单对投标者来说非常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填好单价和总价的工程量清单(即报价单)是投标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4.3.1 对于业主而言,业主承担的工程量风险较小。

承包人计算工作量报价是按业主招标用的起初设计的文件,抑或是施工图已做好,但业主给的标期不长,只能凭经验去估算工作量,这样一来,承包方会遇到工作量估算高时报价会失去竞争力,中标会困难,估算低时,承包方要承担风险的两难境地。

与此同时,业主也要承担投标人工程量统计过大导致工程造价提高的风险。因此业主方在招标时应尽量使用施工图而不是草图或方案图,且应有比较详细的图说和施工要求;同时招标时给投标人留有足够的询标时间(一般从招标文件发出后不少于5天)和编标时间(一般从最后的补遗书发出之后不少于15天),并且合同双方必须在合同专用条款中约定合同价款的风险范围和风险费用的计算方法。

4.3.2 对于承包人而言,首先在投标时应完全了解施工场地,吃透设计意图,详细踏勘现场,明确施工要求,对图纸和说明中不明确的地方应及时通过询标要求招标人明示,并做好询标答疑的详细记录,已备今后发生纠纷时有足够的证据。

确认工程量清单的准确性,修正招标文件中的缺陷或者错误,减少投标人工程量计算失误的概率,避免纠纷的发生。其次在编制经济标时应采取“背对背”的方法,由两名以上预算员同时计算或审核工程量,以便及时发现工程量漏算和错算之处。

4.4 设计对固定总价合同的影响

工程初步设计及概算往往在实践惯例中被作为编制招标文件的内容,并且整个招投标的过程直至签订合同都是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然而,工程初步设计及概算往往存在缺陷以及不完善之处,这给承包人计算工程量带来困难。一般情况下,在固定总价合同中真正决定承包人工程承包范围及工程量的是施工图设计而非初步设计。

作为固定总价合同的投标人,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一定要充分理解初步设计在拟签订的合同中的法律地位以及因施工图设计同初步设计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合理估算工程成本及商业风险。

5 结语

总而言之,固定总价合同的固定是基于一定的条件,没有条件的合同是不存在的。虽然固定总价合同对业主来说,有很多的优势,但是此合同在工程项目的适用上存在着局限性,总价合同看似简单、明确,但实际要在合同里事先约定的东西很多,往往在招标时并不具备条件,勉强用了,将来有太多被承包人索赔的机会,同样,承包人也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双方应慎重对待固定总价合同的范围、性质、风险,特别是承包方在签订固定总价合同时,要对市场环境、生产要素、价格变化、成本核算等诸多因素全面考虑。

摘要:从固定总价合同的定义、特点及局限性、纠纷以及风险防范的建议几个方面阐述、分析了招投标过程中固定总价合同的应用,使业主能较好的管理工程,承包人能较好的获得经济效益。

关键词:固定总价合同,定义,特点及局限性,纠纷,风险防范的建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九届第21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九届第15号).

[3]2007标准施工招标文件(发改委建设部等9部委56号令).

[4]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红皮书).

[5]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

[6]王俊安.彭邓民,工程造价典型案例分析,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

浅谈固定资产减值的确认与核算 篇3

关键词:固定资产 减值 固定资产减值的核算 企业利润

中图分类号:F2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2-174-02

2007年1月1日执行的新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减值做出了的新规定,明确了固定资产减值的一般原则,进一步体现了会计的谨慎性原则。

一、新准则的主要变化

1. 重新定义了“预计净残值”,引入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概念。原准则中的预计净残值是终值,新准则预计净残值是现值。另外规定了弃置费的会计处理,即固定资产的预计处置费用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同时取消了原规定的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

2. 明确了进行资产减值测试的前提。准则规定,会计期末企业是否必须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首先取决于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如果资产不存在减值迹象,则既不必估计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也不必确认减值损失。只有在存在减值迹象的情况下,才要求估计资产可回收金额。

3. 更具有操作性。准则规定,资产可回收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准则对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以及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计量,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应用指南,便于实物操作。

二、固定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固定资产减值是指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固定资产可回收金额,是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资产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为资产减值损失,记入当期损益,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1.固定资产减值的迹象判断。(1)资产如是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2)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3)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导致资产可回收金额大幅度降低。(4)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5)资产已经或者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6)企业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预期,如资产所创造的净现金流量或者营业利润(或者亏损)远远低于(或者高于)预计金额。(7)其他表明资产可能已经发生减值的迹象。

2.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根据资产减值准则的要求,企业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估计期可收回金额,并将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进行比较,已确定资产减值是否存在。

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的较高者。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为资产减值。企业应当于期末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如果发现存在固定资产减值迹象,应当进行减值测试。

可收回金额实际上反映了企业在处置资产和继续使用资产两者之间作出的决策。在资产减值存在时,企业要么将资产变卖,要么继续使用该资产。如果处置资产给企业带来的利益较高,企业就会处置该资产;如果继续使用该资产所带来的利益较高,企业就会继续使用该资产。处置该资产给企业带来的利益为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而继续使用该资产给企业带来的利益是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为资产的可回收金额。

例如:2006年末,某企业对一辆汽车进行检查时发现该汽车可能因市场环境变化发生减值,汽车的公允价值为100000元,处置费10000元,尚可使用三年,预计其未来两年内每年末产生的现金流量分别为:48000元、40000元,第三年产生的现金流量以及使用寿命结束时处置形成的现金流量合计为45000元,折现率为10%。则可回收金额计算如下:

汽车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100000-10000=90000(元)

汽车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48000/(1+10%)+40000/(1+10%)+45000/(1+10%)=43600+33100+33800=110500(元)

根据孰高原则,汽车的可回收金额为110500元。

3.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核算。企业在计提资产减值时,应设置“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账户进行核算。发生减值时,借记“营业外支出”,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企业计提固定资产减值时,借记“营业外支出——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账户,贷计“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账户。在资产负债表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项目反映,并在资产负债表的附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中列示;而“营业外支出——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则反映在利润表中,直接抵减当期利润。

例如:某企业2005年年末,清查固定资产时发现,一台设备原账面净值为480000元,但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造成设备贬值,预计可收回金额为360000元,2006年该固定资产实价下跌,预计可收回金额320000元。计提减值准备,编制会计分录。

2005年末该企业应提资产减值准备120000元(480000元-360000元)

会计分录为:

借:营业外支出——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2000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20000

2006年末由于可收回金额低于2005年,应补提资产减值准备40000元(360000元-320000元))

会计分录为:

借:营业外支出——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4000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40000

新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日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当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

三、计提资产减值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资产减值的计提直接影响企业利润的增减。这是由于:现行的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的具体情况界定不清楚,在具体计提时没有明确的计算程序,主观随意性较大,所以留给企业很大的选择空间,计提标准以及比例的确定都可由企业自行根据情况确定,这在客观上也为企业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玩弄利润提供了方便。企业既可以“少提”来掩盖风险,虚增利润,也可以“多提”减少利润,为来年增加利润做准备,计提和转回成为企业调节利润的合法行为。

因而,有些企业人为地多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以达到调节企业利润的目的。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误导了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为此,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就要求企业要正确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真实反映资产价值,反映资产带来的经济利益,避免出现虚列资产,少提减值而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充分反映了谨慎性原则在资产计价中的运用,同时保证了企业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可比性。

参考文献:

1. 企业会计准则

2. 新企业会计准则重点难点解析

上一篇: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群众满意度下一篇:物业工程部经理述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