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科教学

2024-07-15

大学本科教学(共12篇)

大学本科教学 篇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为了更加顺利、有效地开展各种区域性和全球性的交流与合作, 各行各业都需要更多、更高质量的口译服务, 中国的口译市场需求也由此空前旺盛。与此同时,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各类口译从业人员的不断增多, 口译工作开始出现职业化动向 (王恩冕, 2005) 。因此, 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口译人才以满足职业市场的需求、如何使口译作为一个特殊职业得到口译市场的认可、如何使口译从业人员得到全社会的尊重都成为了亟待解答的问题。针对上述情况, 我国的口译教育在翻译学科理论的指导下、在口译市场需求动态的指引下也在逐步发展, 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的教育体系, 以期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口译人才, 满足不同层次的口译市场需求。中国国内现在已有40所大学招收MTI学生, 有18所大学在本科层面开设口译 (戴惠萍) 。但是, 由于以培养职业翻译人才为目标的翻译本科教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大学本科翻译专业的口译教学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因此, 本文在同时开展两套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探究中国口译市场对口译工作和译员素质的要求以及大学本科层次翻译专业学生对口译工作和译员素质的现有认知, 并进而结合两者对大学本科层次翻译专业的口译教学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以期培养出更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口译人才。

一、调查的设计和展开

两套问卷调查从问卷设计、发放和回收到数据的分析历时两年多的时间 (2010—2012年) 。其中第一套问卷的调查对象为义乌和上海两地的口译服务“用户” (主要包括中外企业、翻译公司、政府部门) 和提供口译服务的“译员” (包括专职、兼职和自由职业口译员) , 第二套的调查对象则为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的学生。两套问卷分别从市场”和“培训基地”的角度出发, 问卷问题主要围绕市场口译人才的供求和分布、口译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以及口译人才的培养三大方面来设计。第一套问卷的调查方式以电子邮件为主, 发放问卷100份, 实际收回有效问卷58份, 回收率58%, 其中“用户”25份, “译员”33份。第二套问卷的调查方式为现场发放, 发放问卷60份, 实际收回有效问卷57份, 回收率95%, 两套问卷总回收率约为72%。

二、调查发现和分析

1. 口译人才的供求和分布。

根据第一套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 口译服务“用户”在聘请译员的过程中, 12%的用户表示总是或经常遇到困难, 53%的用户表示有时会遇到困难。而译员在寻找口译工作机会的过程中, 则有47%的译员表示很少或从未遇到困难。在调查中, 共有67%的口译服务用户”或提供口译服务的“译员”倾向于建立固定的业务关系。这些数据说明我国目前的口译人才尚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口译人才在市场上总体来说供不应求。

2. 口译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

两套调查问卷都主要设计了涉及译员的知识能力结构方面的问题, 旨在考查中国口译市场对译员在双语能力、双文化能力、知识面、记忆力、逻辑分析能力、公共演讲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素质要求和大学本科层次翻译专业学生, 这些未来译员的生力军, 对译员所需具备的这些素质的现有认知。口译市场对译员的要求不仅体现在译员的知识能力结构上, 还体现在其职业素养上。而在校的翻译系学生则更加侧重自身对知识能力方面的提高。当然, 学生对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在口译工作中重要性的认知不足与其还未步入口译市场开展他们的口译工作也有一定关系。

3. 口译人才的培养。

在对译员的学历或学位的要求方面, 口译市场中有41%的用户和47%的译员表示译员至少应该具有大学外语专业本科 (或同等) 学历, 而28%的用户和22%的译员表示译员应该具备有外语硕士研究生的学历。在浙师大外院翻译专业的被调查学生中也有59%的人表示译员至少应该具有大学外语专业本科 (或同等) 学历。由此可见, 在本科层次的口译教学和培训对培养中国口译人才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觑的。同时, 根据第二套问卷调查中被调查学生的反映, 当前对他们的培养中出现的问题集中突出在专业素质高的师资匮乏 (76%) 、课程设置不合理 (59%) 、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43%) 等方面。

三、结论与建议

从上述这两套问卷调查我们可以发现, 中国口译市场对译员的需求和市场上实际可供用户聘用的高素质的译员不对称, 高水平、高层次、精专业的译员供不应求, 这也就把各大学本科翻译专业的译员培养任务急切地提到日程上来。此外, “市场”上的用户和译员与“培训基地”中的翻译学生对译员在双语能力、双文化能力、知识面等方面的素质修养和学历学位要求有着相同的认知, 但是在公共演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认知上, 两套问卷中的调查对象存在着较大差异。同时, 在翻译学生当前的口译学习中, 他们所面临的问题较为集中突出在专业素质高的师资匮乏、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等方面。基于以上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文对大学本科层次翻译专业的口译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改善课程设置, 改变当前翻译课程设置中“重笔译、轻口译”的现状, 增开更多的口译课程, 改善口笔译比重严重失调。 (2) 针对当前口译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更多口译课程的教学应以技能训练为导向, 增加针对口译技能发展的课堂教学时间和练习时间, 适当加重实践练习的比重, 进行更多、更高强度的口译练习和实践, 帮助学生建立恰当的口译知识和技能体系。 (3) 完善口译教师的培训体系, 加强对口译教师, 尤其是那些“半路出家”的既非专业译员出身又非口译专业毕业的口译教学任课教师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或学校教育。这些教师承担着大量的口译教学工作, 但却很少接受过专业的口译教育或培训, 有些甚至不曾有过任何口译实践, 因此, 对这部分师资的培训刻不容缓。

综上所述, 本文基于两套问卷调查的发现和分析, 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培训等方面对大学本科层次翻译专业的口译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当然, 这些建议也只是一些比较初浅的看法, 有些认知也有待系统化。总体来说, 当前的中国口译市场对口译人才的需求呈现出种类多元、层次多级、素质全面化等趋势, 大学本科层次翻译专业的口译教学也应以此为导向, 构建更加完整、合理、系统、科学的规范化、系统化、合理化和特色化的口译教学体系, 使我国口译人才的培养更加跟上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

摘要:本文从两套调查问卷出发, 旨在较为准确、客观地了解中国口译市场对口译工作和译员素质的要求以及大学本科层次翻译专业学生对口译工作和译员素质的现有认知, 从而根据调查结果和分析对大学本科层次翻译专业的口译教学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以求提高本科层次的口译教学质量, 为中国口译市场输送更高质量的口译人才。

关键词:口译市场,大学本科,口译教学

参考文献

[1]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 2004, (5) :27-31.

[2]戴惠萍.本科口译教学和MTI的合理衔接[EB/OL].http://flc.zjnu.net.cn/fyjx/ArticleShow.asp?ArtID=581, 2012-12-29.

大学本科教学 篇2

以我的观点,先看大学办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办学目的是为了科研,应该评估科研成果和高质量的论文。

如果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应该评估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包括专业对口率。如果是为了赚钱,那就该象一个企业一样去评估他是否赚钱。学校赚钱没什么不对,职业教育都是盈利自负的企业,只要符合法律,都是合理且正当的。

但是目前国家喜欢搞教学评估,我的感觉是评估教学各个环节的过程,期望这个过程能标准化,统一化,然后最终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我以为中国大学领导都没做过企业,一个企业首先是目标清楚,我们的办学目标不清楚,越抓过程越糟糕,所以才有那么多的评估笑话,那么多的评估过程中的浪费。

例如为了便于专家抽查,我们现在每个试卷在提交一份标准答案给教务处后,还要在每个班级试卷袋中保留一份答案,因为万一专家抽查到了,可能一时找不来答案,先用这种方法解决,现在评估过了,这个就作为规定继续下来了,这个规定浪费老师时间不说,还浪费纸,同样的一门课,带了100个班,就要复制100份答案,而这答案没有任何人看,就为了所谓被专家抽查的概率,这个概率大概不到千万分之一。

其实我一直觉得奇怪,教育部要抽查的80%的项目都可以实现网上抽查,做一个网站提交系统,所有的大学课表可以上网,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可以上网,每个老师排课和教学文件可以上网,所有的成绩可以上网,甚至所有的试卷都可以扫描上网(这个成本看起来高,也比接待专家低N倍),这些都可以安排很普通的人按标准化流程抽查,干吗一定要大学校长组团抽查这个,要抽查也抽查点有质量的事情,行不?

不过能成为专家组一员,基本上意味着今年收成很不错,这个就不用谈了,大家都晓得这是潜规则。

大学本科教学 篇3

关键词:本科教学;教学管理;教书育人

大学建立教学过程管理,应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活动等方面入手,做好每一项工作的过程管理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工作。本文就上海海洋大学本科教学过程和管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重视课堂教学管理。学校历来一贯重视课堂教学工作,把它视为大学教学育人的根本,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要求教授必须为本科生上课。2013年—2015年以来,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逐年上升,2014学年占比为 82.6%,其主讲课程共计 371 门次、782 学分。

2、重视新开课情况。2014 学年共开出新课 121 门、269 门次,新课的开设门次数量及占比与往年相比有所提升,学生的覆盖面扩大,新开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一批新生研讨课,在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创新了教学模式。

3、调整教学班规模结构。为保证课堂教学效果,严格控制本科课堂教学的规模,以小于 60 人的中小规模为主,占比超过课堂总量的 65%。2014 学年教学班规模人数范围、基础课班级数、专业课班级数、合计班级数等合计比例 尽可能优化,以保证课堂最佳教学效果。

二、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具体从以下几方面举措。

1、开设实践教学课程。2014 学年共开出实验课程 425 门、789 门次,开出实验项目 2331 个,其中综合性实验项目和设计性实验项目分别占 44.1%、12.9%。

2、建立实习基地。2014年新增 21 个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总数增至 178 个,为培养学 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3、重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2015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导师共计 590 名,其中高级职称占 56.6%;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中,结合科研生产、社会实践的论文比例逐年上升,占比增至 19.87%;在质量管理与控制上,引入检重系统加强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同时逐年提高抽检比例,2016年的抽检比例为100%,做到毕业论文全检。

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管理。开展本科生课外活动,主要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主题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体育教学与联赛方面进行。

1、开展创新创业与学科竞赛活动。依托国家、上海市和校、院四级创新创业体系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学科竞 赛工作,结合校本特色,创设以特色型大学本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主要内 容的优秀教改成果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 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近三年来,学校的各类大学生创新项目不断增加,今年共立项建设国家级项 目 50 多个、市级项目 170 个,校级项目 32 个,培育并建设了一批优秀的创新团队。

2、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建设学生理想信念和思想教育平台,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体做法是:围绕国内外形势热点,邀请专家、学者及党政领导开 展大型专题报告 180 余场,举办“超级大课堂”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将“仪式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开学典 礼、毕业典礼、“五四”表彰、奖学金颁奖大会四大活动平台弘扬“爱校、诚信、勤奋、敬业”的大学精神,发挥青年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学生形成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发挥实践育人作用,提升学生社会化技能、专业知识兴趣和服务社会能 力。2014 年度暑期社会实践共立项 444 项,其中校级重点项目 20 项、市级重点 项目 10 项,国家重点项目 1 项。我校“以废治废,变废为宝—以玉米芯为水净化材料在上海市场的应用调研”项目获上海市一等奖,“走进海洋世界,保护海 洋动物”获最佳项目奖,“渔业科技支农服务团——赴江浙沪服务团”等 7 个项 目获优秀项目奖。6 人获得社会实践个人荣誉,学校再获最佳优秀组织奖。

4、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结合易班、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发展海洋文化艺术教 育。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平台,引进高水准艺术团体上演 6 场艺术盛筵,累 12 计观众 4000 余人,为广大师生送上了一道道文化大餐。依托“文化艺术节”、“科 技节”、“社团文化节”三大节日,加强学生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 务”能力培养,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极筹备参加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 展演,征集、创作和选送各类艺术作品类共两百余份,表演类作品 35 项,校舞蹈团的原创舞蹈作品《我们的信仰》获得全国二等奖。

5、开展体育教学与联赛活动。以“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和体质健康测试工作为抓手,夯实学生体 质健康的基础。每学期开设 20 多种项目供学生选择,其中包括结合我校水上体 育传统和海洋体育特色的赛艇、龙舟、游泳等项目,在提高学生水上运动技能的 同时,营造独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另一方面,通过体测工作监测学生体质状 态指导运动健身,建立“鼓励运动-参与运动-监测健康-反馈健康-全面发展”的 健康循环机制,促进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本科生体测合格率为 92.3%,获得优、良的比例为 18.8%。另外,学校建设各类体育社团,培养高水平运动队,举办和参与校内外体育 比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并各类体育联赛中取得佳绩。

结束语:

大学本科教学过程管理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中一项重要的工作,这项工作关系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学管理,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教书育人的重要意义。认真做好教学过程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管理的作用是每个本科教学为主的大学应该十分重视的工作,为进一步提高本科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源,姚奕. 三部门联合发文要求高校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EB/OL].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Tttp:∥cpc. people.com. cn /n /2013 /0528 /c164113 - 21645440. html.

大学本科教学 篇4

一本科教学质量

1. 本科教学质量的定义

本科教育是指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掌握本专业必要的相关知识, 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因此,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已明确指出, 本科教育质量是评价和衡量高等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抓好本科教育质量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

2. 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意义

本科高等教育在近十年扩招后, 其质量面临着更加严峻的问题和挑战。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全球化不断增强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 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与人才强国等发展战略。目的在于发展大批创新人才。高校的本科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阶段。没有良好的本科教学就不能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硕士和博士, 也就不能构建较好的、完整的、系统的高等本科教育体系。

二学前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 学生在本科阶段接受教育的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将来的能力素质和发展后劲。但是, 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大学在本科教学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问题。

1. 重科研、轻教学

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教师应爱岗敬业, 注重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学生应积极探索学习专业课的方法, 提高学习时间的利用效率。但在部分高校中, 教学的中心地位被淡化, 实行的是以科研为导向的管理模式, 科研的权重明显偏高, 存在着科研重教学轻、科研硬教学软的倾向。特别是在大学大规模的扩招之后, 教学设施、网络建设、图书资料和教学活动等都不能满足目前本科教育发展的步伐。教学管理人员少、任务重, 教师又热衷于申请科研项目等, 学校对课程和学生各类活动的指导重视不够, 与科学研究相比, 校、院、系三级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的政策激励均显不足。

2. 教学方法一成不变

由于部分教师的思想观念、方法手段滞后, 研讨交流学习不够, 因此教学方法仍然采用传统的、简单化的灌输式教学,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 死记硬背, 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探究式教学。一些大学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 在课堂上一味地按照课件照本宣科, 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式的讨论和双向式的交流, 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未能被充分激发, 使学生形成“上课还不如自习”的错误思想, 学生探究科学问题以及大胆质疑的勇气没能得到良好的培养和锻炼。

3. 科研与教学两者关系分不清

我国许多学者在研究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两者关系后发现, 大学的教学效果与科研水平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高校教师的科研实力的高低与教学能力的好坏并无对应关系。因此, 教师不注重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心得带进课堂, 融入到教学中去, 学生就无法体会到“科研促教学两者相结合”。目前, 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 使教师大部分精力用在了科研上。学校也没有完全将科研资源很好地运用到本科教学中, 缺乏对本科教学的有力支撑, 缺乏教学与科研结合的激励机制, 课题与课程结合不够。因此, 教学既要与科研紧密结合, 又必须放在第一位。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就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只有明确认识, 摆正教学与科研的位置,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三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1. 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世界格局的调整提供给我国科技发展前所未有的、难得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为我国实现战略性跨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从长远发展看, 把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突破口。目前, 有些高校衡量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和科研学术水平时, 把论文尤其SCI、EI等刊物发表、第一作者著作出版、第一完成人申报立项课题研究、科技奖励等科研指标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标准;而有些高校加大本科教育教学的重要地位, 要求教师备好课、上好课, 把教师的科研看做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而不重视。无论哪种做法都不利于学校的本科教育教学发展, 并对学生、教师人才培养和创新都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从理论上说, 本科教育教学与教师的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教学没有科学研究作底蕴, 教学就不会有活力, 教学质量也不会提高;科研不把教学作目的, 就失去了科研的本质特征。本科阶段的“质量工程”指导思想之一, 就是要将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统一起来;也就是把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因此, 只有坚持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努力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 为国家培养出大量合格的优秀人才和合格的工程师, 以满足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科技是关键, 教育是基础, 人才是根本。提高本科阶段的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也是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夯实基础。

2. 科研促教学的创新氛围

高校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是当下大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和科研是传授已知与探索未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教学是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 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检验和综合应用, 是教学的价值体现, 科研活动形成缜密的思维方式, 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 才能达到科研促教学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建立一个统一的教学和科研评价体系, 使教学与科研健康发展。

第一, 通过科研活动, 提高教师学术水平。本科教育阶段是培养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又要有精湛而缜密的创新思维的综合素质人才, 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高等学校既要抓理论教学, 又要抓科研实践活动。通过科研实践活动, 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得以充分发挥。只有通过教师的科研教学活动, 才能把握好国内外学术的最新动态, 准确地把握自己所授课程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以及课程内部的内在联系。教师应将在科研活动教学中获得的新方法、新理论、科研成果及时传递到教学中去,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促进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

第二, 通过科研活动, 丰富教师教学内容。科研项目的不断增多和积累, 教学实验环境和设施的不断改善, 科研活动的频繁增加, 有助于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把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丰富教师教学内容, 加强课堂教学研讨与交流,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互动式的教学方式, 激活课堂, 变解决问题为发现探究问题。如福建农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了认识实习、金工实习、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课程实习、高分子材料 (课程实习) 、生物质材料与制备课程实习、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设计、材料现代分析技术课程设计、专业基本技能综合考核、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设计) 等实践教学活动来加强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及创新思考能力等技能的培养。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综合实验的能力,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第三, 通过科研活动, 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高校是培养人才, 生产和传播新知识、新思想的重要基地, 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 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在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 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和“能吃苦、能干事、能创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得到提高。如我校开展科技创新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 切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参与意识、科学事业心和科学探索精神。通过科研活动, 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开拓和创造能力。

3. 利用高校科研资源优势, 强化本科生科研能力

第一, 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完善教学计划, 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不仅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同时也培养学生探索学科形成过程、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与能力, 是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不可代替的环节。而构建实践教学计划是实施实践教学成功性的基本保障。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从本科生大一入学开始, 就让学生知道大学阶段生活学习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如我院在选修课中安排了较为系统的《专业导论》课, 从入学的第一学期就通过相对系统的介绍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认同感, 巩固专业思想, 同时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目的性。了解自己专业的内容以及学院相关教师的科研情况和科研成果, 有助于从根本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第二, 发挥实验室科研资源优势, 结合学科特点, 营造良好的科研场所。我院依托本科教学示范中心平台, 确立了“以学生为本, 以创新能力为核心, 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试验教学理念, 建立“一体化、层次化、模块化”的植物纤维材料工程实验教学体系, 中心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 创新管理机制, 将实验教学任务覆盖全校, 面向本科生、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学生开放。为学生实践技能培训提供良好的条件。

第三, 培养学生的创新团队合作精神。我院邀请专家、教授、博士担任本科生的班主任, 作为本科生的“成长导师”和“科研导师”, 通过“一带一、一带多”的形式, 一方面通过自己的成长经验和人格魅力影响启迪学生, 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设计规划和学业规划, 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求知欲, 指导学生进入科研环节,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导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形成紧密团结的科研团队, 手把手地传授技艺,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强化科研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通过这样的过程, 大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也激发了更多的创新性思维, 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4. 通过科研课题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科学研究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是我院教育教学的目的之一。科研成果进教材,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开设科研成果课,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拓宽学生知识面;开设科研实践课,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科研课题与毕业论文 (设计) 相结合, 提高毕业论文 (设计) 的质量。毕业生在做毕业设计时应从不同侧重点来分析、建立系统框架、提出方案、明确技术路线、实现具体方案、数据分析和总结, 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研究完成毕业论文。从方案的提出、系统设计、实验材料的选购、调试、测试全部由各团队完成。通过这个科研创新团队培养出操作能力强的、较优秀的本科毕业生。

综上可看出, 只有确立科学的、系统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 开设有一定的先进性, 并有最新研究进展的科研成果充实、补充的科研活动, 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学以致用, 才能“以研促教、以教促学”, 严格教学质量监控,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科研来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师学术水平, 形成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李勇军、李立明、伊新.构建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几点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 (9) :21~23

[2]魏凤荣.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2 (2) :179~181

[3]徐惠勇.以科研促教学全面提升本科生教学质量[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19) :87~88

[4]杨刚.提高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长效机制的构建[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2009 (4) :37~40

四川大学本科实习教学大纲 篇5

课程名称: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实习

英文名称:Engineering Geological & Hydrological Field Study

课程代码:30653110课程周数: 1学分:1 面向专业:水利工程农田水利工程水文环境工程

一、实习的性质、目的即要求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学》是水电学院水工、农水、水文专业以及建环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地质基础实习是该课程教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对常见的地质现象获得感性认识,初步掌握观察、描述与分析地质现象的思维能力,对野外地质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有初步了解,并结合实际的水利工程背景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加以实地应用。

二、实习内容、形式、方法和时间安排

⒈ 情况介绍(4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全面介绍实习地自然地理、地质情况;讲解实习器材使用方法和原理。要求学生掌握器材的使用方法,了解实习地的基本情况,明确实习内容和任务。

⑴ 自然地理:实习地自然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水系、地形地貌特征。⑵ 地质特征:实习地岩石特征,峨眉山玄武岩特征,地质构造特征,实习地地质构造、地层岩性与现今峨眉山地形地貌之间的内在联系。⑶ 器材用途:方法、原理讲解及实际操作练习。

⑷ 明确实习内容,布置实习任务。

⒉ 猫儿岗----紫兰洞实习线路(5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现场认识第四纪洪积扇的形态、地质结构、工程地质特征以及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及发展规律,掌握以上地质现象将对水利工程所带来的各种影响。

⑴ 猫儿岗

观察第四纪洪积扇的形态、地质结构特点;分析其不同部位的工程地质特征;观察扇体内部地质结构及其与下伏基岩的接触情况。

⑵ 紫兰洞

观察紫兰洞溶洞的分层发育现象及地下水的露头 —— 泉水的分布情况;通过泉水、溶洞的分层发育特征分析,讲解溶蚀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与构造运动的关系以及溶蚀现象的工程意义。

⒊ 清音电站 —— 龙门洞口实习线路(5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现场认识不同类别的岩石、地质构造现象,掌握野外识别不同类别岩石、地质构造现象的方法;观察不同风化程度的岩体、岩溶及地下水出露现象;观察并评述公路边坡的稳定性;观察由于岩性的不同而形成的地表差异侵蚀现象。

⑴ 识别岩石(沉积岩、岩浆岩);

⑵ 认识峨眉山玄武岩及其柱状节理,掌握玄武岩柱状节理的工程地质性质; ⑶ 参观清音电站,了解山区地形地貌在水力发电中的独特作用;

⑷ 确定实习报告专题(库岸稳定、库区渗漏、坝区渗漏、坝基岩体稳定分析);

⑸ 明确报告资料收集范围和方法,重点掌握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思路; ⑹ 就相关专题,沿清音电站----龙门洞口一线边观察边收集报告资料; ⑺ 讲解摸拟坝址区的工程地质特征,要求学生在模拟坝区应用器材读取相关的基本参数;

⑻ 考察黄湾顺层滑坡,观察开滑坡的形态特征,分析其滑坡成因,掌握滑坡对工程建筑物及工程活动的危害;

⑼ 观察黄湾河谷阶地的地形地貌特点,了解河谷阶地的成因,掌握阶地的工程地质特征。

⒋ 五显岗 —— 一线天实习线路(5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线路是龙门洞实习线路的延续,目的是在线路行进过程中,使学生认识不同岩性的地层、地质构造、水流的侵蚀现象、古滑坡等。

⑴ 清音电站取水口,讲解山区河谷地貌在引水式电站建设中的作用、压力钢管进水口调压池的设置及工作原理;

⑵ 清音电站取水口——清音阁,沿途观察地层产状的变化情况,分析产状变化的原因,识别桂花场向斜的形态,掌握褶皱构造的基本特征;观察古滑坡的形态,分析其工程危害,掌握在其上或附近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注意的事项;观察山区河谷宽谷、峡谷交替出现的现象,分析其地质成因;掌握不同角度的剖面上同一套地层不同的出路特征,分析其原因,并掌握纵谷、横谷、斜交谷的判断方法和各自的水利工程地质意义;了解清音阁牛心石、黑龙江、白龙江的地质成因;

⑶ 清音阁 —— —线天,沿途观察地层岩性、产状的变化;了解一线天的成因,掌握构造节理在可溶性岩石的溶蚀过程中的作用;认识峨眉山花岗岩,比较它与峨眉山玄武岩的异同,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侵入岩与喷出岩在结构、构造上的区别;

⑷ 五显岗峨眉山温泉井点,分析此处温泉地下水的成因、水文地质特征,掌握承压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特征。

⒌ 金顶实习点(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玄武岩柱状节理的印象;对比金顶玄武岩与龙门洞玄武岩的异同,分析二者不同的成岩环境。结合峨眉山碳酸盐岩裂隙的发育特点和玄武岩的柱状节理特征,分析金顶舍生崖的成因;结合峨眉山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峨眉山地区地形地貌的成因,巩固学生对构造运动的认识。

⒍ 完成实习报告(返校后一周之内)

三、实习报告的内容及要求

⒈ 实习报告内容

在清音电站 —— 龙门洞口实习线路上,设置了模拟的水利工程库、坝区,实习完成后,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己在现场对地质现象的观察,结合水利工程对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的特殊要求,在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实习报告:

⑴ 龙门洞水利工程库、坝区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综合评价

⑵ 龙门洞水利工程库区××地层段岸坡稳定性评价

⑶ 龙门洞水利工程库区××地层段库区渗漏地质条件评价

⑷ 龙门洞水利工程坝址区坝肩稳定性评价

⑸ 龙门洞水利工程坝址区坝区渗漏地质条件评价

⑹ 龙门洞水利工程坝基稳定性评价

⑺ 龙门洞水利工程坝型选择论证

⒉ 报告要求

⑴ 要求学生按照上述题目完成报告;

⑵ 报告论据应尽可能充分并由相关图片的配合;

⑶ 实习报告按照正规的西文科技论文编排格式进行编排。

实习报告的章节要基本涵盖如下内容:

第一章 工程任务及工程区自然地理概况

第二章 评价目标段地质条件

第三章 评价目标段岩体结构特征概况

第四章 评价目标段河谷类型判断

第五章 专题分析

第六章 工程措施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四、实习的组织与实施

实习由水电学院省岩土重点实验室组织、实施,水电学院主管领导、本科教学管理部门及学生工作组辅导员老师给予大力协助。

五、实习指导书及主要参考资料

实习采用四川大学水电学院省岩土重点试验室地质教研组编制的《地质基础实习指导书》,该指导书被列为水利类本科专业实习教学系列指导书。

主要的参考资料有:

⑴ 《构造地质学》,朱志澄等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

⑵ 《动力地质学原理》李叔达编,1994年《建筑设计资料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⑶ 《水文地质学》,孙世雄主编,河海大学出版社;

⑷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张绰元编著,地质出版社 1981。

六、实习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每位同学须提交工程地质专题调查报告,其内容是该同学对所感兴趣的地质问题的判断、分析结果,教师将按预设区域具体地质特征对同学提交报告的正确

性、各门相关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给予评分。评分具体标准如下:

⑴ 报告章节编排格式符合要求 —— 20分;

⑵ 报告内容要件—— 50分;

⑶ 岩体结构特征描述 —— 5;

⑷ 具体专题 —— 5;

⑸ 工程措施 —— 5;

⑹ 结论及建议 —— 10;

⑺ 知识运用充分性或创新性 —— 5。

大纲执笔人: 何鹏大纲审定人

大学本科教学 篇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改;模具专业

一、目前应用型本科《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

孙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指出: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型大学和高职(专科)院校的定位相对明确,而地方普通高校作为夹心层,定位常有“高不成,低不就”的困惑,其中尤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典型。因此,推动这类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将极大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普通本科和应用本科是本科教育的两种类型,它们的关系应是平行发展的。应用本科是高职教育的一个层次,它同一般普通本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在培养规格上应用本科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用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应用本科与高职专科相比也有较大的不同。尽管高职都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人才,但应用本科出现以后,高职专科的具体培养目标和规格应当有所调整,与应用本科有所分工。高职专科主要培养一般企事业部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培养大量一线需要的技术人才。应用本科则主要培养技术密集产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并担负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以及职业学校的师资等任务。

然而目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对应用型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依然停留在培养高职学生或普通本科生的模式中。例如,(1)在教学内容上要么是在高职高专的教学内容上题目难度增加一点,题量加多一点,要么就是在传统普通本科的教学内容上题目难度减低一点,题量减少一点。而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但不能吸引学生自主学习,也发挥不了大学数学在学生专业、职业中的作用。(2)在教学模式上,要么是类似如高职高专教学中的模仿做题,死记硬背解题步骤,要么就是类似如在普通本科生授课中的一样,讲解有关数学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方法得来的严谨证明过程。而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会导致学生要么觉得数学计算无聊,要么觉得数学证明无用。

二、怎样进行应用型本科《大学数学》的教学,才能使学生所学有用,学以致用

1.针对不同的专业进行不同的教学改革

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为职业服务,基础课与专业课相结合这也是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心声。本人在开学的第一次课上布置的作业就是调查学生想在接下来的数学课上学些什么知识,大部分的学生都提到了“想学些跟专业有关的数学,想学些对工作有用的知识”。有些模具专业的学生在四个星期的实训回来后说:“课堂上学的在实训中一点都用不上,倒不如直接做学徒……”那么在大学数学课上教什么,怎么教才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由于基础课与专业课内容上的脱节,学生在学基础课的时候,特别是面对一些暂时看不到用处的计算的时候,失去学习兴趣,而在学专业课中面对有关数学的问题又失去信心,从而导致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没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进行不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比如,对于《微积分》课程的内容选取上,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应着重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方面的讲授,对于机电机械专业的学生应着重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方面的讲授,对于计算机软件方面专业的学生应着重学数学、做数学题、用数学过程中的思考与算法。而数学教师要能在不同专业的《大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相应的有效教学,即学生能学有所用,学以致用,那就要对所教专业的专业知识有所了解,甚至熟悉。如,对于模具专业的学生,本项目主要研究针对模具专业的大学数学课程如何进行课程设计,内容选取、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即面对这专业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到底讲什么内容、讲多少、怎么讲,才能使得数学课不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和金钱,而是更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知识在解决专业的问题和利用数学中的思维、思想来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在有限的大学时间里最大化地发挥学生的潜力,使他们能成为更快速地适应职业、适应社会、对社会更有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因此,我们就得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重新修订课程设计和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组模具专业的专业教师和大学数学教师,围绕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大学数学课程总体设计。同时,改革大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组织翻阅有关模具专业的各科教科书和参考资料,搜集该专业要考的职业技能证书及其相关备考资料,记录当中出现的数学知识(如曲率、曲率半径)和微积分思想,编写适用于该专业的数学案例和教辅材料。

2.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数学思维,形成逻辑思考的能力

数学作为解决专业中某些数量或空间问题的工具故为重要,但从人的长远角度看,数学的间接作用更为重要,这间接作用指的就是数学思维,逻辑思考能力。逻辑思考的能力不管它是不是与生俱有的,但很确定的一点是,它是可以被训练的,方法之一就是透过学习数学。数学解题会教你如何接近问题、学到如何抽丝剥茧地看出问题的关键、问出适切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等等。逻辑思考的能力比数学有用太多,例如,它对学新的语言、组织与计划等也很有帮助。

教学中着重渗透数学思想,如怎样用规则的东西去表示不规则的东西,然后如何控制好误差,也即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工具去解决新的问题,在数学课中学的不是只为了做出题目,更值得学会的是解题前的一番思考,如面对着题目,怎样抽丝剥茧地分析题目,从而套上已经在我们脑子里头的方法。只有学会这样地思考,才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解决在日后学习、工作、生活中碰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能学以致用才能让学生享受学习,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于学生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从而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使数学的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1(06).

大学本科教学 篇7

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在学生进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而教师课堂反馈则是课堂话语研究的重要方面。Chaudron认为, 教师课堂反馈既是学生第二语言输入的一部分, 同时又能促进语言输出 (Chaudron 1988, 133) 。本文通过观察大学本科英语课堂教学活动, 对教师课堂反馈用语及学生的反应进行分析, 最后得出结论并对问题提出建议, 从而更好地指导英语教学活动。

2理论基础

Vygotsky认为, 儿童的发展以社会互动为媒介。儿童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与人交流互动, 逐渐达到自己已有知识水平之外的能力 (Vygotsky 1978, 25)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 学生通过课堂互动逐渐获取更多的语言输入与输出能力。 课堂上的言语互动包括:教师对于学习内容的讲解和呈现, 向学生发出活动指令, 对学生的反应做出评价与反馈等。其中, 课堂反馈是课堂互动的重要方面, 它是指教师对学生表现做出所有的回应, 包括言语和非言语的回应。由此可见, 教师反馈是学生了解自己课堂表现和语言能力的主要途径。 此外, 从社会意义上看, 教师反馈也对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教师应该通过积极适当的反馈, 给学生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3研究方法与过程

Ellis认为, 课堂研究要尽可能详细地描述课堂行为, 准确记录课堂行为的真实情况, 这是研究课堂行为的基础 (Ellis 1994, 241) 。因此本研究在哈尔滨理工大学随机选择两位大学英语老师, 对整个教学环节进行录像。一位是有着二十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 (A) , 另一位是刚刚工作两年的年轻教师 (B) 。学生为大学本科一年级的学生, 来自材料学院的两个班级, 学生水平相当。上课所用教材为新视野大学英语, 授课内容为阅读课文章, 是关于“Carnival” (狂欢节) 的内容。在仔细观看课堂录像后将教学活动转换成文字进行分析;同时, 对授课教师和学生进行跟踪回访。

课堂实录: (A教师) :

S1:嘉年华。

T: I mean you should explain Carnival in English but not just translate.

S2: Carnival is a kind of festival, usually we can see people dancing and enjoying themselves.

T: Anything else? For example, you can tell us the famous car-nivals in the world. If you don’t know, you can look at the pictures on page 83. Where does the carnival happen?

S2:...France?

T: No. It’s the carnival in Venice, Italy. Now, let’s read the passage from the beginning...

课堂实录: (B教师)

T: Right. But what can you see during a carnival?

S:Er...The parade, masks. Well, people dance and enjoy them-selves very much.

T: Excellent. Can you name some famous carnivals in the world?

S: I know the carnival in Rio is very large.

T: Right. Rio de Janeiro’s carnival is the world’s largest, at-tracting about millions of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There is another famous carnival in Europe. Do you know that?

S: I remember it is the Venice Carnival, which is famous for its masks.

T: Good!

接下来对这两位教师其他课堂活动进行观察记录。两位教师在分析文章过程中的提问环节使用的反馈语有如下特征: 首先是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错误, 接下来教师指出其所答错误, 学生读句子并重新回答, 教师重复其回答并继续追问, 学生回答, 并说出该回答的理由, 但回答不够准确, 教师要求再解释一下, 并再次追问该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 教师继续追问语境及文化关系并要求回答, 最后学生给出正确答案。

下表是对A, B两位教师的课堂反馈进行归纳整理

在上面的几段课堂实录中, 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 教师都会进行某种反馈, 包括认可、重复、评价、扩展和追问等。有些反馈语内容过长, 在一定程度上打断了学生的话语和思路。

4研究结果

在上面两段课程实录过程中, A教师使用最多的是扩展和补充, 其次是一些重复;同时也使用了一些比如安慰、鼓励等积极的反馈语。但同时也出现了直接否定等消极否定语。B教师大量使用了鼓励, 安慰等反馈语, 同时也有相当大比例的认可、总结、追问和评价等。对于学生的错误, 该教师会委婉地否定错误并纠正, 并没有使用直接否定, 直接纠正等消极否定语。总体来看, A教师比B教师较多地使用了重复补充等反馈语, 说明A教师通过不同方式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简单的反馈, 并通过自己的反馈向学生展示问题答案, 而没有通过引导肯定等反馈让学生自己想出答案。从这个意义上个讲, 这种反馈方式没有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Warring认为, 教师的积极明确的评价会阻碍学习者参与交流 (Warring 2008, 295) 。同时两位教师都明确意识到消极反馈语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而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回避。

笔者在接下来的跟踪回访中发现, 教师的课堂反馈对一些学习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学生明确表示, 对于教师的肯定及鼓励等积极反馈语, 会缓解自己紧张的心里, 激发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同时也会给自己树立自信。对于老师没有纠正语法错误, 有学生认为教师帮助自己树立自信, 以后要在课堂继续积极参与活动。对于教师的补充行为, 学生普遍认为这种抛砖引玉的语言行为会给他们很多的启发, 会想出之前由于紧张而一时想不起来的内容。当被问到是否介意老师直接指出自己的错误, 大部分学生比较希望教师婉转地纠正错误, 因为这样 “不至于在同学面前丢面子”。对于教师直接否定纠正的做法, 学生明确表示这种做法会“让自己很紧张”。

5结论及建议

上述研究数据表明, 教师积极反馈语更有利于拉近师生关系, 为学习者创造有利于语言学习的课堂环境和心里情绪。在这种课堂环境下, 学生会有更多的机会通过师生交流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 开发语言技能。Pavlenko和Lantolf认为, 外语学习要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使用目标语言不断积极参与交流 (Pavlenko&Lantolf 2000, 210) 。因此, 教师应该在课堂反馈语的使用上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构建语言体系, 发展语言能力。

Vygotsky认为,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有意识地选择反馈方式, 通过课堂反馈语, 包括课上与学生的交流, 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语言支架, 提高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 达到“最近发展区域” (Vygotsky 1978, 312) 。Vygotsky的支架理论为教师的课堂策略提供理论指导, 教师应采用“引导”“追问”等提示方法, 积极引导学生的语言认知发展。

6结束语

随着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了教师的课堂反馈对学习者学习能力和动机的影响, 教师在课堂反馈语的选择上更多地倾向于那些能使学习者参与课堂交流的反馈方式。通过对两位教师的课堂活动进行研究分析, 我们发现, 和年长教师相比, 年轻教师更倾向于给学生创造交流机会, 而年长教师却掌握着课堂话语权, 在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语言技能及思维的培养没有有意识地强化,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应该引起英语教师的重视。 因此, 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 在课堂上应该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师起到一个主导作用。在课堂上应设置更多的学生活动, 如分组讨论、话题辩论、 角色扮演等。这样才能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 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Chaudron, S.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Research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2]Vygotsky, L.S.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M].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Press, 1978.

[3]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 1994.

[4]Pavlenko, A.&J.P.Lantolf.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s Partici-pation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Selves[C]//J.P.Lantolf.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大学本科韩国语口译教学的探究 篇8

中韩建交20年来, 两国间的交流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贸易额有望在2015年之前突破3, 000亿美元大关。这直接导致社会对各个层次韩国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加, 尤其是商务口译、旅游口译、生活陪同等层面的需求大幅增加。普通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生源水平、教学硬件及师资状况等, 明确培养性质和目标, 合理准确地定位自身, 以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韩语口译人才的需求。

目前口译课在我国还是一门新课, 韩语口译教学还处在初步探索之中, 尚没有明确、统一的韩语口译教学大纲, 口译教学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 韩语口译教学的设计

2.1 口译教学的培养目标

本科阶段的口译教学是翻译教学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口译训练的初级阶段, 韩语口译教学也要根据自身的生源水平、社会需求等明确定位。

口译的形式一般分为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从中韩两国双边交流的具体情况来看, 社会对商务口译、旅游口译、生活陪同等层面的韩国语人才需求量大。而上述活动大都以交替传译为主进行。加之, 学习韩语的学生大都是零起点, 语言基础薄弱, 缺乏口译实践经验, 更难胜任同传翻译工作。因此, 大学本科阶段的韩语口译教学应着眼于培养学生交替传译的基本能力, 侧重于商务口译、旅游口译等口译类别, 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韩语口译人才。本科层次的同声传译课仅以接触了解为主, 专业化的同声传译课放在研究生层次进行。

在设置口译教学培养目标时, 还应考虑学生非语言方面能力的培养。口译工作要求学生不仅要拥有良好的语言能力, 还要拥有非语言方面的其他能力, 如:跨文化交流能力、应变能力等。因此, 在注重交替传译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 应注重综合技能训练, 把学生培养成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口译人才。

2.2 口译教学的原则

2.2.1 培养学生“口译即交流”的思维方式

根据Seleskovitch的口译理论:口译是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 准确、流利地为听众揭示和说明讲话人的意思的交流形式。而绝大多数学生是在非自然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外语的, 在进行外语的听、说、读、写时, 更偏重于表层的语法理解模式, 不能立即深入到意义结构。因此, 本科阶段的口译训练就是要培养学生突破语言表层结构、抓住深层意思的能力, 树立“口译即交流”的理念。

2.2.2 以技能训练为主

本科阶段的口译课应更注重技能训练, 包括基本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两方面。教师应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 来设置它们的比重, 既可二者并重, 也可侧重于二者之一。基本技能训练包括听力理解、记忆、意义结构的分析、信息处理、意义结构重组、笔记、注意力的分配等方面的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则侧重于学生综合运用基本技能的能力、非语言方面能力的训练, 如:跨文化交流能力、应变能力、演讲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由于口译课课时有限, 无论是基本技能训练还是综合技能训练都要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另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理论的讲解时间控制在总教学时间的1/3之内, 并且应以技巧及经验的讲解为主, 避免生涩枯燥的理论讲解。

2.3 口译教学的总体设计

结合口译教学的目标定位及教学原则, 针对技能训练的需要, 教师应合理设计口译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以技能训练为主, 技巧和理论的讲解穿插进行。教师需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将技能训练划分为基本技能训练阶段和综合技能训练阶段, 两个阶段各有侧重, 相辅相成。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可淡化语言训练, 把单纯的语言问题放在课前预习环节解决, 辅助知识、知识面拓展等则留在课后复习环节进行。教师应围绕着技能训练的要求选择教学材料, 务必做到教学材料为技能训练服务。教师可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 使学生在仿真的情景下, 通过大量的训练, 学会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口译方法和技巧, 使其能够胜任一般性的口译工作。在课堂训练过程中, 口译教师可以采用分组、分层指导的方法进行训练。教师充分利用先进的同传设备, 利用分组训练、监听等软件训练功能, 给每组同学、乃至每个同学以具体的指导, 从而提高课堂训练效率。

3. 结语

要想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韩语口译人才, 学校就必须明确自身定位, 设置合理的培养目标。同时, 口译教师要明确口译教学以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原则, 设计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服务于技能训练的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多媒体、同传实验室的先进教学软件和设备, 创造仿真情景, 以提高口译教学效果。

摘要:随着中韩经贸关系的迅猛发展, 社会和市场对韩语口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而目前韩语口译教学尚没有明确、统一的教学大纲。本文从培养目标的设置、教学原则、教学内容的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提出了韩语口译教学应以交替传译的基本技能训练为主, 综合技能训练为辅, 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不同层次的韩语口译人才。

关键词:韩语口译,培养目标,口译教学,技能训练,韩语教师

参考文献

[1]鲍川运, 再议大学本科口译教学, 外语教育, 2008年4月.

[2]王俊华, 面向市场的口译教学,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年12月.

[3]郭兰英, 《口译与口译人才培养研究》, 科学出版社, 2007年11月.

[4]仲伟合, 专业口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5月.

[5]徐丹, 论独立学院口译教学中重视培养交传技能的教学模式, 科技信息·外语论坛, 2012年第7期.

[6]胡艺, 中韩贸易20年-回顾与展望, 东北亚论坛, 2012年第5期.

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篇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十六大报告指出, 创新就是不断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教育创新具有教育改革的“破旧立新”之功能, 相对于教育改革来说更加强调与时俱进的开拓和首创精神。面对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及人才激烈争夺的挑战和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该从教学内容创新入手, 尤其要大力提倡和实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创新, 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一、中国本科教育的现状

1. 高等教育进行了全方位、大范围、深层次的改革, 保证了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目前本科生无论是知识结构的优化, 学科视野的扩大, 文化素质的提高, 还是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和信息技术及外语的运用能力等方面与过去相比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当前中国本科生教育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中国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很难适应市场迅速发展的要求和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第一, 满足于对现有知识的记忆和复现, 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地提出和分析新问题, 更谈不上带有创新性的学术新思想和新观点。

第二, 学生工作后,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及先进的生产手段, 面对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大量的创新课题, 从自身的知识和素质能力方面都显得明显不足。即使是本科生毕业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也由于本科阶段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不足, 在不同程度地存在研究方法传统, 思路不活跃, 自主选题困难, 导致高水平的论文不多, 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就更少。作为应用性本科院校教育在创新方面更为重要, 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在新的形势下, 实施教育创新、促进教育的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2. 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 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阶

段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目前全国各类高等学校 (包括普通、成人、电大、远程教育等) 共招生620万人, 比1998年增加了350万人;各类高等学校在学生达1 600万人, 比1998年增加了820万人, 同期研究生招生规模和在学人数也分别由1998年的7万和20万, 增加到2002年的20万和5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 到2002年, 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上升到14%左右, 在校生人数已超过1 400万。针对此种情况大学语文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重要基础课程, 在整个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中,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拟针对中国目前大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 探讨一下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决策问题。

二、应用型本科语文教学改革

1. 教学内容。

第一, 必须明确大学语文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基础性作用, 明确语文课程本身和其他课程以及各专业实践对语文的要求及发展趋势, 并以此作为确定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第二, 要从应用的角度, 即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 从各专业后继课程的需要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来考虑和确定教学内容体系。第三, 要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来更新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体系。大学语文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语文知识, 它更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语文素质、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 可以说, 高校人才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其语文素质和修养, 而语文素质的培养又主要体现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之中。为此,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 教学内容要吐故纳新, 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 即在讲解经典内容的同时, 注意渗透现代语文的观点、观念和方法, 为现代语文适当地提供内容展示的窗口和延伸发展的接口, 提高学生获取现代知识的能力。

2. 教学方法。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着眼于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领悟”。主动领悟要求改革教学方式, 由教师灌输改为指导下的自学为主, 教学环节要变为讲授课、辅导课、课堂陈述研讨、作业、实践, 其中作业环节最为重要。要改革作业方式, 形式要多样,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目的是训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保证学生学得扎实、深入, 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得心应手的前提下, 可以适当精练课程设置, 克服目前问题, 即实际应用时要么忘记、要么不会运用, 从而失去就业和创业竞争力。教师在启发式教学方法中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又要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求。丰富和拓宽语文课堂的内容, 使学生的心智活动得到加强。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空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景教学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创设就是根据不同的学习主体与教学条件, 创设一种有利于明确主题的激情之“境”, 在创设情境中, 学习主体能“入境生情”, “情随境移”, “情境交融”或“情境互动”以至“境我同一”。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创设情境的最终目的, 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使学生愿意学, 乐意学, 主动学, 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复杂多样的, 教学实践表明, 行之有效的情境教学操作策略是借助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始终是学习活动的主线, 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时大学语文改革后的大纲还强调:课堂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 教师要在深入研究大纲内容的基础上基于教材创设问题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让学生围绕问题, 通过学习、思考、讨论、交流、探究等方法得出结论获取知识。因此, 在教学中本课程应用行动导向教学理论, 实施项目导向教学模式。从“职业能力”出发, 以项目任务驱动为主要手段, 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整体设计, 采用“任务驱动”式职业汉语能力训练模式。本课程的每个子情境都设置了1~3个实训任务供学生选用, 有助于指导学生在接受并初步完成一项新任务的过程中, 学会查找资料与文献, 以取得有用的信息, 有利于培养学生“资讯”、“决策”、“计划”的方法能力。创设既有启发性又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探究精神。问题情境创设后提出问题, 再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或教师点评等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问题, 其教学效果较好。有时为了教学需要, 甚至教师故意设计一些错误观点, 供大家评述。在这个不断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3. 考核方式。

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创办的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 (ZHC) , 是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及其他进入职场的人提供的汉语能力测试。ZHC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一种补充, 是毕业生在开始职业生涯之前的资格检验。ZHC的目的是“提升大学生职业汉语运用能力, 加快大学语文教改步伐, 促进大学生优质化就业。”

ZHC填补了中国语言能力评价的空白, 为从业者的语言能力提供了证明。许多院校已经认识到ZHC的作用与意义, 从而自觉地将培养学生汉语实际应用能力作为毕业生培养目标之一, 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有的院校还将获得ZHC高级证书作为“合格 (优秀) 毕业生”的条件之一。本课程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对语言文字能力的需求为指导设置课程, 安排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50%, 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成绩作为期末成绩占总成绩50%, 体现了教考分离。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应让学生通过博览群书, 多读快读, 从而达到全面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然而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还存在一些缺点和弊端, 不足以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 我们应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 使语文教学真正发挥其作用, 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技能综合运用能力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师要更新观念, 自觉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观点来指导语文的教学活动, 敬岗敬业热爱学生, 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们能真正地认识到学习大学语文对他们日后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得学生能够不断地提高学习能力, 进而树立终身不断追求学问的理想。学生要积极向上, 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 能够认识到学习大学语文的重要作用, 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 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逐渐养成探求问题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袁振国.教育评价与测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3]S.拉塞克, 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

[4]阎立钦, 等.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5]和飞.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研究[J].高教探索, 2003.

[6]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7]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8]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M].姜文闪,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物理教学思考 篇10

一工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 工科院校一直把大学物理课作为公共基础课, 特别是在注重实用技术和经济发展的今天, 然而大学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也较为凸显。第一, 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大学物理由经典物理学和近代物理学组成, 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来讲, 更多地强调经典物理而忽略了近代物理。此外, 基本理论知识点未能与具体专业方向相衔接, 存在着大学物理理论知识与专业理论教学脱节的现象, 导致学生存在着学无所用的思想, 厌学情绪严重。第二, 教学设置不合理。应用型本科高校过分强调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专业课、技能课不断增加, 大学物理学时大大减少, 使大学物理这门课程难以发挥它的科学素质教育培养的重要功能。第三, 任课教师安排不合理。部分高校物理教师资源欠缺, 经常采用外聘、兼职等形式的教师授课。外聘教师不能很好地发挥作为本校教职工的作用, 兼职教师能力和精力有限, 不能很好地发挥, 因此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兴趣。第四, 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单一。部分院校的物理教学改革“雷声大, 雨点小”, 实验课程安排较少, 实验设备不能很好利用或匮乏, 多媒体教学不能充分展开, 考核方式也只是局限在理论上, 单一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不能达到因材施教, 也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物理教学思考

1. 加强大学物理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技能型人才, 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其目的是缩小毕业生就业与社会需求的差距, 实现就业的无缝对接。因此, 授课教师需要理论、实践经验丰富, 才能带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实行分层分专业教学

大学物理是对初、高中物理内容的升级、扩展和深入, 利用更高级的算法对物理本质进行推导和介绍。但针对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学生, 专业基础需求和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很大, 应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 实行分层分专业教学模式, 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 以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3. 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深入学习并与其他本科院校交流,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物理不应停留在堆积公式、概念上, 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动画技术软件, 如用Flash、Authorware等软件编写的多媒体课件能动态地演示复杂的物理过程。

4. 加强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建设

大学物理实验是真正提高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课程。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物理成绩, 增强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部分院校已将DIY思想运用到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 起到了显著的效果。大学物理实验除增进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外, 也提高了学生对大学物理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适当增加大学物理实验课时, 对大学物理理论教学反馈和思考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结束语

大学物理是新建本科院校理论基础课建设的重要课程之一, 综合上述几点对大学物理教学的思考, 让高校和教师都能意识到, 为满足当前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需求, 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摘要:大学物理是一门着重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课程, 是理工类专业必修基础课程。本文从成熟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现状入手, 深入探讨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建设, 重在探讨其创新教学模式, 以促进物理学发展和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许雪芬、王志萍.应用型本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探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4 (2) :114~117

大学本科教学 篇11

关键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朗文交互英语 教师角色 学习策略

1.引言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2015年7月4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是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的重要举措。互联网+大学英语教育随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互联网+”的大环境挑战了大学英语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挑战了大学英语传统的学习观念与学习方式;还挑战了大学英语传统的教师角色与教学技能。鉴于此,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作为2014年升为本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上积极引用了新模式,即采用朗文交互英语平台。

2.我校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新模式概览

“朗文交互英语平台”是由出品《新概念英语》、《朗文词典》等经典英语学习产品的培生教学出版集团倾力打造,由北京文华在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于2010年全面引进中国,并基于本地化需求做了适应性改造,获得教育部专家认可的英语教学云平台。《朗文交互英语》是一套基于知识语言场景训练听说等英语综合能力的立体化教材,能支持PC、平板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运行,是目前国内英语教学领域最好的互动数字教材。教师可通过该平台完成创建班级、制定教学计划、修改教学计划、布置作业、教学进度监控、制作试题和网络教学资源共享等操作。同步实现了师生利用此平台进行课上课下的全面互动体验式学习,教师体验到了应用现代媒体技术开展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高效,学生体验到英语个性化学习的乐趣。

自2015年9月引入该新模式至今,笔者调查发现,本套教材共分为1-4级,2015级的大一新生已完成了1-2级的自主学习;新颖的网页界面,流畅的英文原声视频,反复的英文原声训练,自主的控制学习进度等给学生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但一学期结束后,不少学生反映听力水平提高不大,原因是这种新模式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只布置了学习任务,基本无听力讲解,且学习内容多为交际对话,对大学英语四级听力考试帮助不大。教师反映由于每学期要学完朗文交互英语的一级,内容较多,课时较少,且这种新模式主要是由学生自主练习听力为主,因此课堂上较难亲身控制学生的听力水平,讲解偏少。

3.新模式的探讨

笔者认为朗文交互英语平台的引用本身是适合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它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与一体,每位学生都可根据自身水平控制并调整听力进度,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调整。

3.1教师角色的转换

首先,该模式虽以学生自主学习听力为主,但并不代表可以脱离教师,学习中也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教师应增加一些课堂活动共同解决这些听力困难,做好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外语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当好“导演”,掌握相关的课堂教学艺术和组织技巧,同时,还要当好“演员”,要以满腔的热情与激情和学生一起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王瑞芝,刘芝琳,2003)。其次,听和说不分家,除了听,教师还应在课堂活动中增加一些说的内容,如复述所听内容,此时教师扮演主持人兼评委的角色;如角色扮演,此时教师扮演导演、搭档、观众、演员的角色;如听写,此时教师扮演教练的角色;如小组讨论、辩论,此时教师扮演教练、辅导员、指导、搭档的角色等等。这样的听说课堂就不再仅仅局限于新模式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枯燥。再次,教师应根据学生四级考试的需求,适当增加一些新闻听力、长对话听力,短文听力的模拟练习训练与指导,以完善英语教师指导者的角色。

3.2大学英语听力学习策略的指导

该模式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因此对学生加以学习策略的指导就尤为必要。研究表明,在认知观信息处理模式下,听力属于主动型接受性语言能力(方昊,2014)。听力理解不仅是一个“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过程,更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认知策略对于听力理解各个阶段中信息的筛选、记忆、储存、处理直至理解都有非常大的裨益。听音者如果能在每一环节恰当运用相应的认知策略,听力效率必将大大提升。首先,作为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推测策略是语言运用和学习的基本技巧,是理解口头语至关重要的程序。听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根据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依据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对没有听懂的信息点进行大胆联想,同时应提醒学生不断丰富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也十分必要;其次,速记策略能够有效帮助延长短时记忆,是增强听者解析能力不可或缺的策略之一。教师应训练学生在听力过程中保持大脑兴奋,集中注意力,学会及时将捕捉到的关键信息尤其是频繁出现数字、时间、地点等的听力材料,通过运用缩写、图形等常用符号迅速记录,增强解析能力;再次,集中于意义策略也是听力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策略之一。众所周知,人类的短时记忆容量只有7±2个信息组块,十分有限。所以,应对学生进行克服性听力训练,指导他们将注意力集中于关键词组,学会主动放弃难以理解的词句,并运用句法知识将句子信息精简,以此在大脑中保持相对更长的时间进行信息处理;最后,总结和归类策略也与听力成绩呈显著正相关。听后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并有重点地进行归类性听力练习,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的听力应用能力,是对学生听力成绩有助力作用的认知策略。

4.结语

“互联网+”环境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纷纷采用了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但在改革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师角色的转换和大学英语听力学习策略的指导,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英语听力水平。

参考文献

[1]方昊.语言测试环境下中国英语学习者听力理解形成的新诠释[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2)

[2]刘文宇,查吉安.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英语的学习动机与策略研究[J].外语研究,2010(3)

[3]王瑞芝,刘芝琳.影响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几个因素[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12)

[4]王晓静.基于认知策略理论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2016(3)

大学本科人工智能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12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工智能研讨会,标志着人工智能学科的诞生[1]。近50几年来,人工智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也取得了许多丰硕的研究成果,人工智能也成为了高等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主要课程,层次包括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以及本科生,甚至已有中学开设了人工智能课程[4,5,6,7,8,9]。

人工智能是一门交叉学科[3],具有知识点多、涉及面广、内容抽象、不易理解、理论性强、需要较好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等特点,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学生都显得比较吃力。我校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已有十几年,课程的性质、学时、教材等经历了多次的变化,但总体来说还是局限于常规的教学方法,尽管教材有变化,但仍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考核方式不够科学等问题。

针对我校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现状,结合本科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6],对该课程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并付诸于实践,从教学及考核的结果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教学改革

结合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人工智能为选修课,36学时,该课程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这门学科的兴趣,拓宽知识面,使学生对人工智能这门学科有个总体的了解,而不局限于某个领域或者某个方向,为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1.1 教材选择

教学改革的宗旨是让学生对人工智能学科各个领域有个较全面的了解,因此教材的选择尤其重要,如何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查阅了十几本公开出版的教材基础上,结合教学大纲,最后选择了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廉师友编著的《人工智能技术导论》(第三版)作为主教材,这本教材涉及面较广,难度适宜,同时为学生推荐了几本参考教材。

1.2 教学内容

当前我校人工智能的教学往往局限于某个领域,内容相对陈旧,使得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不够全面。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组织安排了10个专题,内容涵盖绪论、搜索技术、知识推理、进化计算、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机器学习、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专家系统和智能机器。每个专题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各专题内容的组织以起源、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研究成果和代表性人物、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未来发展趋势的结构进行,在教学过程中使用Matlab或Prolog穿插演示多种经典算法。

1.3 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缺少交流,课堂气氛沉闷,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

人工智能这门课程内容抽象,相比于其他课程而言,显得枯燥无味,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次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关系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为达到一个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上加强了以下几点措施。

精心制作PPT教案。采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表示方法,在介绍各研究领域代表性成果和代表性人物时,将背景知识讲清楚,并穿插名人轶事,力求将枯燥难于理解的知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透解,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组织观看人工智能科幻电影。在教学过程中,除正常的教学活动外,对当前涉及到人工智能学科的科幻电影进行剪辑,安排学生观看,加强学生对人工智能的信心。

引入课堂讨论。安排了两个讨论专题,一是机器智能能否战胜人类智能;二是人类大脑能否植入计算机芯片,实现脑机自然交互。

设计算法仿真演示系统。将AI中经典的算法进行仿真演示,使学生能更直观的理解算法的思想。

建立教学资源库网站。网站的建立可延伸学生的学习时间,将相关的文献、算法、开源工具软件放到网站,供学生下载使用,网站提供在线交流模块,加强课外师生交流。

1.4 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不采用传统的试卷形式,而是采取提交课程论文的形式完成考核。课程论文题目不限制,由学生自由选题,只要是人工智能学科范畴内的皆可。

采取课程论文的形式,可避免传统考核方式背死书的弊端;可以培养学生钻研问题的兴趣;通过查阅科技文献使学生掌握如何查找相关文献的技能;可以培养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

课程论文评价指标有以下5个。选题意义:考查学生选题的严谨性、选题是否具可研究性。论文结构:考查学生对科技论文内容的组织能力、思路是否严谨。论文内容:考查学生撰写论文内容科学性、正确性,能否提出自己的见解。参考文献:考查查阅科技文献的能力,是否查找到权威的、最新的文献。撰写规范:考查学生是否按规范撰写课程论文。

2、实践总结

由于要进行教学改革,在学生选课前,将教学改革相关内容发布在选课系统,供学生参考,到选课结束时共有68位高年级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选课。

从教学效果来看,选课学生比较倾向于这种专题讲座的上课形式,对每个专题领域有个总体的了解;通过课堂讨论,加强师生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认真钻研,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这次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在讲解一些经典算法时,学生的反应比较差,没能积极思考,师生难以交流,积极性不高,这也说明学生仍停留在感性学习阶段,还未进入到理性学习阶段。

在进行课堂专题讨论环节时,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主动发言的少,查阅的文献资料较少,讨论的层次不够深,这也需要老师作更多的引导、把控整个讨论局面,这对老师的要求也非常高。

课程论文撰写题目是自由选题,这导致大学部分学生选题的随意性大,选题所属专题分布不均,在提交课程论文的63位同学中,智能机器专题选题人数为19人,占30.16%,其他(属于人工智能领域,但不归属教学专题)为23人,占36.51%,而知识推理没有学生选题。表2-1是本次课程论文选题情况分析表。

从提交的课程论文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内容组织随意性大,逻辑性不够强,叙述不够严谨;二是参考文献查阅不够全、不够新,引用出处考证不名够严谨,但这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因为学校提供的资源有限;三是课程论文撰写不够规范,这主要是学生撰写课程论文的态度问题,不够认真细致;四是撰写的课程论文绝大部分都没有用自己语言来总结,没有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看法。

3、结束语

从教学过程和考核结果来看,这次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课堂专题讨论环节参与面不广、讨论不够深入,课程论文撰写质量不高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改进,力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蔡自兴, 徐光祐.人工智能及其应用 (第三版研究生用书) [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廉师友.人工智能技术导论 (第三版) [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

[3]李德毅.网络时代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智能系统学报[J].2009年2月, 第4卷第1期:1-6.

[4]张剑平, 张家华.我国人工智能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中国电化教育[J].2008年, 第10期:95-98.

[5]杜海琼, 张剑平.基于Prolog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探索.中国电化教育[J].2008年, 第11期:88-91.

[6]张伟峰.本科高年级人工智能教学的几点思考.计算机教育[J].2009年, 第11期:139-141.

[7]张聪品, 史霄波, 徐久成.基于创新型教学观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改革.高等理科教育[J].2009年, 第3期:115-117.

[8]徐鹏, 王以宁.国内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研究现状与反思[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9年, 第5期:3-5.

上一篇:综合整治下一篇:大跨度综合性屋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