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师范大学本科论文

2024-10-24

重庆师范大学本科论文(精选9篇)

重庆师范大学本科论文 篇1

一、引言

近年来, 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不高, 竞争力较弱, 英语人才越来越多, 这些都给英语专业的本科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已经成为趋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第二专业悄然兴起, 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学习平台, 提高了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第二专业通常从大二开始选修, 利用周末时间上课, 原则上与该专业的第一专业的学习要求相同, 在修够规定的学分并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后即可拿到第二专业的学位证。

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尤其是高校教师对我国第二专业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和思考。一些高校教师认为, 第二专业的开展可以有效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是缓解转专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但是它也存在很多问题, 如学校提供的第二专业种类少, 不能满足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的需求, 部分教师教学不认真, 教学管理不到位, 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一些学生选读第二专业有一定的盲目性, 第二专业的社会认同度有待提高。有鉴于此, 他们提出一些建议:一是加大宣传力度, 学校从思想上给予必要的重视,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二是缩小第二专业的班级规模, 采取小班教学, 完善考核机制, 严格进行考试;三是第二专业的教学计划不应完全照搬第一专业的教学计划,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在第二专业迅猛发展的今天, 我们是否应该认真思考这样的问题:第二专业对学生的作用到底是什么?第二专业是否有百利而无一弊呢?对于目前就业情况不容乐观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来说, 第二专业是否真能改变他们就业不利的局面?笔者结合问卷调查及访谈的调研结果, 对英语专业学生选读第二专业的利弊进行探讨, 以期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些参考。

二、研究方案

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2008级、2009级英语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 共发放134份调查问卷, 有效问卷为128份, 其中男生32名、女生96名。之所以选择2008级学生和2009级学生, 是因为2009级学生刚开始修读第二专业, 而2008级学生已参加了一年多的第二专业学习, 对第二专业的情况有较深的体会和认识,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2. 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 笔者对多方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整理, 设计出“关于英语专业本科生选修第二专业利弊”的调查问卷。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的五级调查法, 包括对第二专业和辅修情况的基本了解、就业情况了解、选修第二专业的利弊、选修第二专业的原因四个选择性问题及一个开放性问题 (对第二专业课程设置提供一些改进建议) 。数据统计出来后, 笔者对相关数据进行检验, 证明本次调查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另外, 笔者还对10名2009级学生进行面对面访谈, 这些学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覆盖了选修、没有选修和中途放弃选修三种类型, 而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

3. 数据收集与分析

问卷回收之后, 笔者用专业软件SPSS进行统计分析。首先是设置变量, 接着分别编辑它们的值, 并把每一份问卷的数据输在各个变量的名下, 然后对数据进行计算, 分别得出所有变量的频率和描述性分析, 描述一般包括极大值、极小值、众数、中位、均值、标准差等, 频率即该选项出现的百分比, 以及有效百分比和累计百分比。最后将输出文档导出为Word文档, 便于随时查阅。

三、研究结果及讨论

1. 选择题结果

在128份有效问卷中, 有56名学生选择了第二专业, 占43.75%, 其中16名学生在中途放弃。在第二专业的选择上, 贸易与行政学院的学生最多 (专业有国际经济与贸易、行政管理、市场营销、经济学) , 其次为法学专业、金融专业和艺术专业。

(1) 对第二专业和辅修基本情况的了解

对于第二专业和辅修的开设、学分和课程设置等基本情况, “非常认同”和“认同”的比重相对较小, 大部分学生选择了“不清楚”和“不认同”, 由此推测学生对第二专业不了解是造成一部分学生没有选修第二专业的原因。在选修第二专业之后, 有28.57%的学生放弃了, 这与他们一开始没有搞清楚第二专业的情况而是盲目跟风有关, 到实际上课的时候才发现第二专业不适合自己, 所以放弃率很高。因此, 教师应该在学生报名选修第二专业前召开专门的宣讲会, 将第二专业的相关情况给学生作深入细致的介绍, 这样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2) 对选修第二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的了解

学生对本专业近年来的就业情况以及选修第二专业和不选修第二专业就业差距情况不清楚, 有31.25%的学生持肯定态度, 大部分学生持中立或否定态度, 从这一调查结果可以得出“英语本科专业的学生对第二专业的关注度较高, 其原因可能与自身专业目前就业前景的不明朗有关”的假设。虽然在“第二专业学位证能提高就业成功率”这个问题上大家的答案比较一致, 但可以肯定的是, 第二专业知识在工作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可以给自己带来优势, 而辅修证明的认可度则不高, 所以大家选择的也不多。笔者认为, 学院领导和教师应当对本专业的就业情况多加说明和宣讲, 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3) 选修第二专业的利弊

关于第二专业的利弊问题, 设有6个选项, 前3个为“利”, 后3个为“弊”。当问及“你认为学习第二专业可以扩大知识面, 丰富人生阅历”时, 选择“非常认同”和“认同”的比例达到60.16%, 说明大多数学生认为第二专业有一定的作用。当问及“你认为第二专业可以在跨专业考研时对你有所帮助”时, 持肯定态度的学生占50%, 其中选择第二专业的学生的认同度更高, 这说明他们在选择的时候目的明确;而没有选择第二专业的学生在这个问题上认识就不是很清楚。对于“第二专业可以对本专业的学习有所帮助”这个问题, 35.16%的学生持中立态度, 37.5%的学生持否定态度, 相比之下较少的学生持肯定态度。可见, 学习第二专业更多的是可以增加一门知识, 但对自己本专业的学习帮助不大。

对于第二专业的弊端, 当问及“第二专业会耽误本专业的学习”时, 35.15%的学生持肯定态度, 36.72%的学生选择“不确定”, 可见本项是造成很多学生没有选择第二专业的重要原因, 认为第二专业耽误本专业学习, 这与第二专业的课程安排过满、与本专业课程冲突或者第二专业课程难度较大都有关, 学生没有精力在处理好本专业的情况下再来学习第二专业。当问及“第二专业不适合自己, 与期望相差太远”时, 近20%的学生选择“不确定”, “认同”“完全认同”“不认同”及“完全不认同”的约占40%, 这反映出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当初在选择时没有了解清楚第二专业的利弊;二是第二专业本身的自我定位可能就有一定的模糊性, 对学生宣传时也没有涵盖全。

(4) 选修或没有选修第二专业的原因

在选修第二专业的原因中, 对各选项持肯定态度的比例分别是:“为毕业后找工作增加筹码” (66.07%) , “选修第二专业是为了以后跨专业考研” (44.64%) , “个人兴趣爱好” (50%) , “父母的期望” (35.71%) , “成为复合型人才” (53.57%) , “与本专业知识形成互补” (51.79%) , “只想先拿到第二专业毕业证” (23.21%) 。可见, 为今后工作增加竞争力、成为复合型人才、与本专业知识形成互补而选修第二专业的学生较多, 而为跨专业考研或父母的期望的较少。

在没有选修第二专业的原因中, 大部分没有选修第二专业的学生认为, 选修第二专业会牵扯精力, 到最后第二专业没有学好, 本专业也耽误了, 得不偿失;还有学生认为, 第二专业对今后就业的帮助不大, 只需要学好本专业就够了。

2. 开放题结果

最后一道开放题设置的题目为:“请根据自己的感受, 谈谈您对第二专业课程设置有哪些改进建议?”大部分学生没有回答这一问题, 仅有36名学生提出了一些建议。

没有选修第二专业的学生的建议或意见可总结为两类。一是认为应当提高第二专业的教学质量。第二专业是大班上课, 时间紧、课时少, 期末考试时试题比较简单, 平时学习不用功的学生也能通过, 教学质量无法保证。二是认为实力强的专业应该增加第二专业名额。重庆大学的理工科专业实力较强, 但是名额有限;有些课程较难, 报名人数较少, 无法单独开班, 所以要跟本专业的学生一起上课难度较大。学生们普遍认为, 一般专业学起来没意思, 好专业想学又学不了, 满足不了实际需求。

选修第二专业的学生的建议也可分为两种。一是时间的设置上要合理一些。重庆大学的第二专业一般在周四下午和周六上课, 并且是4节课连上, 周六课最多时达到11节, 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比较疲惫, 教学效果不好。二是应提高对第二专业的重视程度。有些教师不是本专业的, 在教学态度和对学生的要求上都有所松懈, 随意调课、停课, 实际上课时间“缩水”;考核不严, 因而成绩有失公平, 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结语

对大部分学生来说, 选修第二专业的利还是大于弊的。从有利的方面来看, 第二专业可以扩大知识面, 丰富人生阅历。对想跨专业考研的学生来说, 先学习一下该专业的知识无疑有很大帮助。不管第二专业的学位证能否为找工作加分, 学到的知识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都会用到的。虽然第二专业知识对本专业 (英语专业) 的帮助不大, 但是它可以与本专知识形成互补。经管类、财会类专业属于英语专业学生第二专业的首选, 如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与英语专业的相关性很大, 两个领域都精通会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

虽然第二专业的优势很多, 但依然有一部分学生不适合选修第二专业。这部分学生除了要专攻本专业, 多数是学习本专业没有余力, 选修第二专业只会增加其课业负担, 最后不仅学不好第二专业, 还会耽误本专业的学习。对于这部分学生, 选修第二专业的弊就大于利了。

本次调查研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在发放调查问卷的时候, 没有覆盖2007级学生 (即当时大四的毕业生) , 失掉了很重要的一部分数据。另外, 由于时间原因, 没有对2009级学生和2008级学生进行跟踪调查, 无法了解在他们以后的工作中第二专业的知识对他们的继续深造或工作是否确实有益处、益处有多大;在找到工作的学生中, 第二专业的帮助有多大, 我们也不得而知。

摘要:近年来, 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一直不容乐观, 英语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工具而非一门专业。没有其他专业知识的辅助支持, 学生在就业方面的竞争力显然处于劣势, 因此越来越多的在校英语专业本科生选择修读第二专业来弥补这一不足。然而, 第二专业是否真的有百利而无一弊, 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研究。

关键词:英语专业,第二专业,利弊

参考文献

[1]丁善耘.对我国高校第二专业现状的思考[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1) .

[2]林岚.高校中实施第二专业与辅修专业制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 2009, (1) .

[3]马广惠.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统计方法[M].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4]谭俊娥.初探我国高校第二专业教育现状[J].学园, 2010, (8) .

重庆师范大学本科论文 篇2

蒙古族民间舞文化探析

生:沈 剑 锋 学

号:20060536 指导教师:赵 凯 专

业:舞蹈学

2006级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二O一O年五月

Graduation Design(Thesis)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ulture of Mongolian folk dance

Student: Shen Jian Feng Student ID: 20060536 Instructor: Zhao Kai Professional: Dance School 2006

College of the Arts Chongqing University

May 2010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中文摘要

摘 要

在古老的舞蹈艺术中,每个民族的文化背景是重要组成部分。舞蹈者应该掌握和研究各个民族舞蹈文化历史的共性与个性,针对不同的舞蹈个性进行发展创新,不断提高民族舞蹈的艺术表现力。蒙古族民间舞蹈源远流长,是草原文化型舞蹈之典范。半个世纪以来,舞蹈名家、新秀辈出,精品之作不断涌现,且早已为人们所称道。应该对其文化源流、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经济生活的分析为探索舞蹈文化的开端,体会过程中所得到的启示,对文化因素进行深入探析,必有助于蒙古族舞蹈的飞跃发展。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有了高兴事就要跳舞。蒙古族舞蹈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舞步轻捷,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洋溢着蒙古人的纯朴、热情、勇敢、粗犷和剽悍,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蒙古族舞蹈与美酒有不解之缘。在民间,几乎有酒必有歌舞相伴,有歌舞也必有美酒助兴。说蒙古族是以歌舞为伴的民族一点都不为过。

关键词: 少数民族

蒙古族

文化

舞蹈

历史

问题

了解

教学

I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ABSTRACT

ABSTRACT

n the ancient art of dance, each n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al backgrounds.Dancers must master, and various folk dances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universality and individuality, for different personal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dance, folk dance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artistic expression.Mongolian folk dance has a long history, is a model of grassland culture-based dance.For half a century, dance masters, rookie of giving birth to fine of as constantly emerging, and people have long been praiseworthy.Should be its cultural origins, language, religion, social structure, economic life and cultural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beginning of dance, experience gained during the Enlightenment, an in-depth analysis of cultural factors, will help Mongolian dance, leap development.Prestigious Mongolian dance, with the happy things we should dance.The most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Mongolian dance is fast-paced, nimble dance steps, in a wave, a Swagger, a jump filled between the simplicity of the Mongols, passion, courage, rugged and decisions based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ir open-minded personality and cheerful Bold Hidetake temperament, with strong ethnic characteristics.Mongolian dance and wine are indissoluble bond.In the civil, almost wine must have song and dance accompanied with singing and dancing there is also a wine add to the fun.Mongolian song and dance as partners, said the nation is no exaggeration.Key words: minority, Mongolian, culture, dance, history, problems, understanding, teaching

II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蒙古族民间舞文化探析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

蒙古族民间舞蹈源远流长,是草原文化型舞蹈之典范。半个世纪以来,舞蹈名家、新秀辈出,精品之作不断涌现,且早已为人们所称道。应该对其文化源流、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经济生活的分析为探索舞蹈文化的开端,体会过程中所得到的启示,对文化因素进行深入探析,必有助于蒙古族舞蹈的飞跃发展。

蒙古族舞蹈属于草原舞蹈文化系列,自古以来内蒙古一直是诸多游牧民族生息繁衍,纵马驰骋的天地。自春秋战国时代起 匈奴、东胡、鲜卑、突厥、党项、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在这广袤的土地上劳作游牧,打下了“草原文化”的基础。

III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蒙古族民间舞文化探析

目 录

中文摘要...................................................................................................Ⅰ ABSTRACT..............................................................................................Ⅱ 前言...................................................................................................III 目录...................................................................................................IV 第1章

蒙古族民间舞背景和风格特征...............................................IV

1.1 文 化 历 史.........................................................................................1.2 风 格 特 征..........................................................................................2 第2章 蒙古族民间舞的文化................................................................3 2.1美 学 认 识..............................................................................................3 2.2出现的问题................................................................................................3 2.3教 学 建 设..............................................................................................4

结 论...................................................................................................38 参考文献...................................................................................................40

IV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蒙古族民间舞文化探析

第1章 蒙古族民间舞文化历史和风格特征

1.1 文化历史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他分布在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以及宁夏、云南等地。蒙古族先民早在唐代已活动在中国北方草原,新旧《唐书》中“蒙兀室韦”“蒙兀”即是汉文音译。蒙古最初只是一个部落的名称,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各蒙古氏族部落,建立了东自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达阴山地区的蒙古汗国。蒙古族有文字,并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随成吉思汗远征,特别是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后,蒙古族创造的几千年北方民族草原文化,吸收了各种文化之优长,得到更大的发展。

蒙古族原始信仰为萨满教,汗国开始推崇佛、道、伊斯兰教等。成吉思汗西征时曾宣召道教全真派的丘处机赴西域,“赐号神仙,爵大宗师,掌管天下道教”。忽必烈即位后封藏传佛教萨迦派的巴思八为国师,佛教遂传入蒙古草原。伊斯兰教在察哈台汗国时期得到统治者的推崇,一些王族改奉伊斯兰教,并强迫百姓皈依。l280年,忽必烈之孙阿难答“嗣位为安西王以后,遂使所部15万军队的大多数人改信伊斯兰教。”这都是蒙古文化源流中的宗教因素。表演形式虽不多,但都有其深远的历史背景及深邃的文化内涵。

16世纪以后,喇嘛教和萨满教宗教仪式活动中的舞蹈发展起来。萨满教巫师具有职业舞蹈家的特点,在举行萨满教宗教仪式时跳的舞蹈和敲击的鼓点有很高的技巧。有的巫师在表演时,能够在原地旋转数百圈,并弯腰叼鼓;有的同时有几面鼓分别在头、颈、腰等部位舞绕,舞姿多彩,惊险引人。

蒙古族进入中原之前,流行氏族部落的集体舞,形式是绕树踏歌。《蒙古秘史》中有一段记载,说是立忽图刺在成为合罕时,在豁儿害纳黑川举行了庆典,“蒙古之庆典则舞蹈筵宴以庆之”,既推举忽图刺为可汗,所以要“绕蓬松繁茂树而舞,直踏出没肋之蹊,没膝之尘矣”。绕树而舞或围成圆圈起舞为游牧民族舞蹈的原始形式。“在繁茂的树阴下,跳舞欢宴,把杂草踏烂,地皮也踏破了”。《蒙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蒙古族民间舞文化探析

古舞蹈文化》中记载,古代蒙古的游牧部落以“库伦”的形式居住,每个“库伦”都是圆形的,部落首领的帐篷居中,其他人家层层围着它,所以他们习惯于围成圆圈载歌载舞,还喜欢顿足踏步。元代从草原进入大都市仍流行这种舞蹈形式。而且在宫廷巍峨的殿堂里,宴会上也欢舞踏歌,《辍耕录》记载:“黄羊尾,文豹胎,玉液淋漓万寿杯。九殿高紫帐暖,踏歌声里欢如雷。”至今蒙古族民间的《安代》中还保留着这种即兴踏歌的形式,虽有种种不同的传说,但从动作特点看是和踏歌一脉相承的。莫德格玛的研究认为是《德布恩勒特踏舞》。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吉林、黑龙江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的民间舞蹈。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蒙古民族祖先的原始舞蹈形态,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凿刻的阴山崖画、乌兰察布崖画中,有着生动真实的表现。在古代,蒙古族还有很多模仿凶猛动物的舞蹈,如“白海青”(白鹰)舞、熊舞、狮子舞、鹿舞等。这些舞蹈作为独立的形式,大都失传,但在萨满舞中仍有反映。

1.2 风格特征

草原上的游牧生活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多是“逐水草而居”进行放牧,居住在便于搬迁的毡房(俗称蒙古包,即古代的穹庐)之中。除了祭天庆典、部落联盟、欢庆胜利等重大活动外,牧民们一般很难聚集在一起。《魏书.高车传》有“合聚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绕歌吟忻忻”的记载,描绘了古代游牧民族盛大的歌舞活动。蒙古民族在“庆祝新可汗即位”“庆祝缔结部落联盟”以及战争胜利后才“举部欢跳庆贺之舞”。至今蒙古地区仍保存有在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上欢聚尽情歌舞的风习。而在日常生活中,居住在草原深处的牧民们,或信马游缰放声歌吟,或坐下弹唱民歌故事。所以游牧民族更长于歌与说唱,他们的舞蹈则多是适于在毡房附近或毡房内表演的形式。

游牧民族的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马,马与游牧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情。马是交通工具、运输工具,马肉可食,马乳可饮又可酿酒,马皮的用处也很多。牧民心目中马是不会说话的忠实朋友,马通人性、解人意,而且会关心主人,战斗中马可以帮助骑手摆脱困境,崎岖山路、茫茫草原马能识途。马可以加快速度赢得时间,无异于扩大了人手和脚的作用,至今马仍是打猎、牧放、军事上不可缺少的工具,仍是游牧民族舞蹈中最为常见的形象。草原文化型民间舞蹈中马的形象不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蒙古族民间舞文化探析

是外形的模拟,而是把马的特征和牧人对它的深切感情融会于舞蹈造型上,通过肩部的动作和上身的动态展示出来。蒙古族由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蒙古族民间舞蹈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盅碗舞。盅碗舞一般为女性独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风格。舞蹈利用富有蒙古舞风格特点的“软手”、“抖肩”、“碎步”等舞蹈语汇,表现盅碗舞典雅、含蓄的风格。兴安盟民间流传的盅碗舞,舞姿质朴简单,没有严格的规律动作。

二是筷子舞。筷子舞以肩的动作见长,一般由男性表演。动作虽简单,但却以技巧取悦观众,故有一定的表演性质。在兴安盟民间流传的筷子舞,既有男性独舞,也有男女群舞。在表演形式上由单手执筷子发展为双手执筷子,肩部、腰部、腿部的舞蹈语汇也更加丰富。因此舞蹈显得欢快、明朗、新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蒙古族热情、开朗、剽悍、豪迈的民族个性。

三是安代舞。安代舞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最初是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含有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意思,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传统的安代舞,有准备、发起、高潮、收场几个程序,都由“博”来主持。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兴安地区带有迷信色彩的安代舞已不复存在,而是把它作为一种民间歌舞传承下来。

四是查玛。查玛是藏传佛教为了弘扬佛法、传播教义、阻止邪恶诱惑、坚定佛门信念而举办的一种带有庆典性质的艺术活动。历史上,在“殿宇雄壮、比拟佛国”的科尔沁地区乃至内蒙古自治区全境,绝大多数寺院召庙都曾一年一度由喇嘛们表演这种舞蹈。至今,部分召寺依然传承表演这种舞蹈。查玛在蒙古族舞蹈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蒙古族民间舞文化探析

第2章 蒙古族民间舞的文化认识与问题

2.1美学认识

重视蒙古传统舞蹈的美学研究,包括舞蹈美学在内的艺术理论研究非常重要。我认为,蒙古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已形成了诗歌(史诗)、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艺术体系,舞蹈美学思想也基本形成。但舞蹈美学研究不够系统或者还没有来得及系统化,理论上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只满足于某种自然状态不行,特别是处在当今这个变化万千的时代,随波逐流或在迷雾中前行将会丢失民族艺术的整体性,从而导致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走向衰亡。这些很值得我们深思和警惕。出于这样的想法和紧迫感,近年来我从收集整理“蒙古诸部族舞蹈名词术语蒙汉双解资料”入手,立项研究“蒙古诸部族舞蹈审美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蒙古舞蹈美学概论》。

在《蒙古舞蹈美学概论》一书中,我把蒙传统舞蹈的名词术语归纳整理,阐释和提炼其中蕴含的审美情趣和美学内涵,并由此提升形成美学语体系,通过这一过程试图概括和研究蒙古舞蹈美学思想。蒙古舞蹈名词术语里蕴含了十分丰富的美学思想。我很自信地把蒙古舞蹈里大部分名词术语提升为为美学术语,其中为数不少的美学术语出自我本人的艺术实践。我把自己在艺术实践中练就的高难技巧,亦即人们通常说的“莫德格玛绝技”加以技艺分析、研究,对一部分“绝技”进行规范、界定,并追踪研究和加注记载。

2.2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以往出现了一些错的做法,把一些动律美简化。如此一来只是教了动作,而把美的趣味丢掉了,把民族特色淡化了。这样的做法,恰恰把蒙古舞蹈文化中的精髓剥离了,只保留了动作,却稀释了舞蹈中文化的含金量,降低了美学高度,这显然是一种文化艺术滑坡的趋向,应引起足够的警觉!一个民族文化的血脉是任何东西都不可以替代的。假如把蒙古民族语言里的“音韵”、音乐里的‘乐韵”、舞蹈里的“舞韵”剥离掉,还能有蒙古诗歌、蒙古音乐、蒙古舞蹈中美的文化内涵吗?还能有蒙古舞蹈审美情趣和美学吗?这样做的结果算不算蒙古舞蹈文化的异化呢? 蒙族“马舞”应设立专项研究,蒙古人骑马、爱马、赞颂马,不仅仅是诗歌、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蒙古族民间舞文化探析

小说里有,舞蹈中同样盛行不衰。“马舞”系列是蒙古舞蹈文化的根基,也是支撑我国蒙族舞蹈艺术的一根顶梁柱。“马舞”集中表现了蒙古男子的气魄,充分体现了这个马背民族的气概。骑马有不同的情景,是“走马”、“战马”还是“赛马”?这些全靠演员的艺术想象来表现。舞台上“骑”的是心中的那匹“马”,只有通过艺术家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才能在艺术的真实中表现出生活的美。

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贾作光、宝音巴图、仁·甘珠尔扎布、青巴图、乌力吉图、查干朝鲁、叶西诺尔布、宝音套克图等,直到六十年代内蒙歌舞团的《马刀舞》以及《布里雅特婚礼舞》、《牧人舞》、《牧马》里“马舞”动作的语汇和技艺,都表现了蒙古民族的审美情趣,塑造了蒙古人的性格。这些作品曾轰动北京、轰动全国,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上述老一代的蒙族舞蹈艺术家们奠定了“马舞”系列的雄厚根基。后来,中央民族大学马跃教授编导的《奔腾》再次把蒙族“马舞”系列推向了高潮。

2.3教学建设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重视,而作为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舞蹈教育,也在这样的一个环境背景下与其它艺术门类百花齐放。对于基础教育而言,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打破原来的“言传身授”的古老教育模式,使舞蹈教育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蒙古族民间舞基训教材的整理,是以蒙古族各种民间舞蹈,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一些民间舞蹈素材为基础进行的。整理过程中,蒙古族舞蹈家们在保持舞蹈的草原气息的基础上,同时突出训练性与规范化的要求,逐渐形成了系统的教材。教学实践中,又不断地从舞台节目中吸取新的内容,使教材更为完整。

教材中肩部与臂部的训练,基本上概括了蒙古族民间舞蹈中各种肩、臂的动作,有:硬肩、软肩、圆肩、甩肩、碎抖肩,硬手、软手、压腕、弹腕、翻腕等动作,而且使这些动作结合不同人物表现出来,使它们具有艺术生命力。马步的训练素材来源于本世纪50年代反映牧民生活的创作节目,把它们整理成循序渐进的“轻骑”“走马”“跳吸”“撩弹”“勒马”等各种造型的马步训练教材。有了这两个基训部分和其他训练与表演部分,就形成了具有蒙古族风格特点的系统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蒙古族民间舞文化探析

教材。蒙古族舞蹈家们经过三十年教学实践后,1988年又在原教材的基础上编纂出版了《蒙古族舞蹈基本训练教程》,使教材更为系统、规范,在培训学员、演员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蒙古族舞蹈基本教程》中,包括绕圆、拧转、横摆扭、拧倾等四种主要动律,包括肩部、上肢、下肢、腰部等训练部分,包括各种基本步法、马步以及跳、转等技巧训练。教材中除蒙古族民间舞蹈几种典型形式都有组合外,还附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动作与组合。动律是一种民间舞蹈的精髓,是一个民族生命律动的形象化,又是舞者性格、气质、风貌的显现。从舞蹈专业特征上分析,它包括动作、身法、神态、造型、韵律以及音乐节奏等多种因素的融合体。该教程中,对于蒙古族民间舞蹈四种主要动律的提炼,是蒙古族舞蹈家们对蒙古族传统民间舞蹈、现代舞台艺术舞蹈,经潜心研究、融会贯通的艺术升华。并为其他民族民间舞蹈的教材整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蒙古族民间舞文化探析

结 论

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动态性的形象艺术,对它的文化探索,自然应该在动态中、典型环境中运用各种文化知识进行研究。

中国各民族的民间舞蹈中,都不同程度地积淀着本民族的民族审美心理、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而且对于民族的形成、迁移居住环境、经济基础、社会结构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舞蹈文化的探索,就是对舞蹈的内容与形成以及和舞蹈有关的活动进行探索。中国民间舞蹈中有许多奇异的文化现象,常使人感到惊奇、有趣。例如:为什么有些舞蹈要在一定节日、场地、气氛中进行?为什么把“一顺边”的动作舞得那么美?为什么许多民族都有戴面具表演的民间舞蹈,它们与中国古代的驱傩有何源流关系等等,都属于民间舞蹈文化探索的范围。然而单纯地依靠舞蹈本身进行研究,是无法弄清其源流始末的,还必须借助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地理学、美学以及人类学的研究成果,纵横探索民间舞蹈形成的文化背景,探索它们的多种文化因素,从而促进中国民间舞蹈文化这一新学科的建设。

民间舞蹈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其他学科的原理与方法纵横探索舞蹈文化时所得的研究成果,由于是既有形象,又有文字,两种文化交融于一体的文化成果,所以对其他学科也有参考价值,或许还能弥补其他学科研究中的空白。

蒙古族舞蹈文化自身所包含的愉悦深遂豪情庄重幽默强悍等多样风格的作品都要有因为这是蒙古族舞蹈文化自身传承与发展的需要。对蒙古族舞蹈文化的发掘与表现不利作为一个在中国历史上颇有建树的民族横跨欧弧历史版罔世界第一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也不能只是极度的痛苦和极度的无奈就能表现完的,它需要多种风格多种形式。再来就是对蒙古族舞蹈的教学与创作不利因为这种模式的泛滥导致近几年蒙古族舞蹈教学与创作日益单调类同多了也就腻了,自然走教学和创作风格多元化的道路成为一科必然。

舞蹈界前辈给我们留下了多的东西特别在蒙古族舞蹈教材方面不仅有系统成套的教材也有建构这些教材的方法以及如何建设好这些教材的思考在今天文化传播交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蒙古族民间舞文化探析

流如此频繁的日子里显得就更为重要。因为中华民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我们认清过去的同时也要面向未来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知道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该坚持些什么该扬弃些什么,而她编撰的教材以及建构这些教材的具体方法和思考恰好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参照使得我们不会重蹈覆辙未来的路会更加好走。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参考文献

参 考 文 献

莫德格玛著作,《蒙古舞蹈文化》 中国妇女出版社 1990年版 高守贤著作,《舞论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王景志著作,《中国蒙古族舞蹈艺术论》内蒙古大学 2009年版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中华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内蒙古卷》中国ISBN中心 1994年版

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所等编,《内蒙古民族民间舞蹈》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所等编 1988年版

莫德格玛 娜温达古拉著作,《蒙古舞蹈美学概论》民族出版社 2006年出版 斯琴塔日哈著作,《蒙古族舞蹈基本教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8年出版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重庆师范大学本科论文 篇3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本次调查的目标总体为重庆市某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的本科生。问卷题目的设置广泛听取师生意见, 结合学校课堂教学评教系统各指标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 整理出影响学生课堂教学满意度的因素。问卷包括三部分:个人基本信息、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满意程度及开放性问题。第二部分采用的是LIKERT五点量表进行测度, 1代表非常不满意, 2代表不满意, 3代表中立, 4代表满意, 5代表非常满意。

在进行正式调查之前, 笔者以50名2011级本科生为样本进行了预调查。共发放50份, 回收45份, 回收率90%, 有效问卷90%。笔者根据预调查的结果, 对问卷的结构和语言进行了完善, 形成最终的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笔者在2013年9月至10月期间, 面向重庆市某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本科生随机发放问卷380份, 回收349份, 回收率92%;有效问卷333份, 有效率95%。采用SPSS17.0软件中文版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数据分析

1.问卷信度说明。本研究采用的检测方法是分析Cronbach’s alpha系数。该信度系数越大, 表明测量的可信程度越大。将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进行可靠性分析, 分析得出, 整份问卷的Cronbach’s alpha信度系数为0.951, 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2.被调查学生样本基本信息。学生总数333人, 其中, 女性和男性分别占51.4%和48.6%;2013级、2012级、2011 级和2010 级分别占25.5% 、36.3% 、16.5% 、21.6%;参加科研的人数占18.9%;理工农和文史经管及其他类专业分别占84.1%、14.4%和1.5%。从中可以看出样本的随机性比较理想。男女比例相当, 各个年级的学生均有分布, 参加过科研的学生数量达到18.9%。涉及理工农文史经管各专业。

3.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满意度总体情况。本问卷采用LIKERT五点量表进行测度, 为1分到5分的五点计分法, 3分作为各评价指标的中等值。从各指标的平均值来看, 都超过了中等值, 并且对专业课和公共课的总体满意程度分别达到了3.89和3.8, 所有指标的平均值为3.8, 说明满意程度较高。

但是, 其中只有三项指标达到4以上, 分别是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备课态度及对待学生的公平性, 表明学生对这些方面的满意程度较高。在平均值3.8以下的指标有板书设计、因材施教、引入前沿知识、脱稿讲课、参考书、讲课情绪、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课堂气氛、教师年纪与职称与课堂教学质量的相关性等10个方面, 说明学生对这些方面的满意度是偏低的。其中, 课堂气氛, 教师年纪与职称与课堂教学质量的相关性三个评价指标均低于3.5, 这说明学生认为课堂气氛总体比较沉闷, 教师的年纪大小、职称高低与教学质量没有直接联系, 反映出教师总结教学经验的能力略显欠缺以及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脱稿讲课该指标仅有3.07, 分值位列最末, 38.1%的学生表示中立, 20.1%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 说明教师教学熟练程度远远没有满足学生的期望。

4.因子分析。用“较少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 即将相对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 每一类变量就成为一个因子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始资料的大部分信息。”[3]这是因子分析的目的。因子分析的前提是原有变量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笔者运用软件SPSS17.0中文版处理数据, 分析KMO值和Bartlett球度检验。由Bartlett球度检验得出卡方值显著性概率<0.001, 达到显著性要求, 那么应拒绝零假设, 原始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 适宜做因子分析;KMO值为0.952, 高于临界值0.5, 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SPSS17.0对前19个与课堂教学质量直接相关的指标进行因子分析, 提取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因子以方差最大正交法进行旋转, 提取出3个因子。这3个因子大约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3%。其中有2个指标的因子负荷量未达到0.5以上, 剔除之后重新进行因子分析。分析得到KMO测度值为0.946, 同时Bartlett球形度检验显著性概率小于1%, 说明统计数据可以做因子分析。重新编写各指标序号后, 最终得到的因子分析旋转成分矩阵表 (见表1) 。

用这3个因子可以解释原来17项测量指标约为63%的内容, 解释力较强, 证明这三个因子有较强的代表性。笔者根据其各自对应指标的含义, 将这3个因子分别命名为:教学效果、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

根据表2, 按照三大因子各自的贡献率多少不同, 学生最关注的领域是教师的教学效果, 其次是教学态度与教学内容。然而前者的均值仅为3.6, 是三大因子中均值最低的一个, 说明学生对教学效果满意度最低;对教学内容, 特别是教学态度的满意度最高, 说明学生认为教师的整体教学责任心还是很强的。

结合表1发现:第一个因子在指标1、2、3上有较高的因子负荷;第二个因子在指标8、9上有较高的因子负荷;第三个因子在指标13、14上有较高的因子负荷。由此看出, 课堂气氛的活跃与否、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程度及教学熟练程度是学生认为与教学质量关联很大的内容;教师是否用心备课, 能否公平对待学生, 这些反映教师教学责任心的内容同样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板书设计与授课表达水平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5.开放性问题分析。本问卷设置了三个开放性问题。

一是“我认为让人满意的课堂教学质量应该是这样的”, 答案中出现较多的词语包括“活跃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交流”、“讲课充满激情”、“学生注意力集中”、“因材施教”、“不照本宣科”。

二是“我认为我们学校课堂教学质量存在哪些问题”, 答案中出现较多的词语包括“课堂气氛沉闷”、“”缺乏互动、“讲课缺乏激情”、“讲解不透彻”、“重科研、轻教学”、“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板书不规范或者没有板书”。

三是“我对学校评教系统的意见和建议”, 半数以上的人不予评价。评价的答案中约80%的学生对评教系统表示认可, 并提出一些改进意见;还有约20%的学生认为该系统作用不大或形同虚设。

三、结论及讨论

1.满意度总体情况。学生对该校本科课堂教学质量的满意程度较高。所有指标均值3.8, 3项指标达到4以上, 一半以上指标低于均值, 包括板书设计、因材施教、引入前沿知识、脱稿讲课、参考书、讲课情绪、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课堂气氛、教师年纪与职称与课堂教学质量的相关性等10个方面。其中, 课堂气氛, 教师年纪与职称与课堂教学质量的相关性三个评价指标均低于3.5。这说明学生认为课堂气氛总体比较沉闷, 这些是导致满意度降低的重要原因。此外值得注意的是, 通常人们认为如果教师年纪越大或者职称越高, 那么学生对其教学满意度也越高。然而调查显示, 学生对这两项指标的分值均为超过3.5, 这说明在学生看来, 教师的教学质量并未随着其教学经历的增加而提高, 也说明职称的高低无法反映其教学质量的高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

2.因子分析情况。因子分析提取出三个因子, 分别命名为:教学效果、教学态度、教学内容。从对满意度影响的重要程度来看, 三者所占的分量基本相当, 其中以教学效果最为重要, 恰恰这一因子的均值仅为3.6, 低于另外两个因子。这说明学生对教学效果满意程度略低, 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满意度。另外, 根据三个因子对应的高负荷的指标 (≥0.70) 可以看出, 与因子一教学效果关联的课堂气氛的活跃与否、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程度及教学熟练程度;因子二教学态度中教师是否用心备课, 能否公平对待学生, 这些反映教师教学责任心的内容同样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板书设计与授课表达水平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3.结合开放性问题答案的结论。通过因子分析并结合学生对问卷中开放性问题的回答, 不难看出, 在学生的眼中, 让人满意的课堂教学首先是教师能通过熟练的讲授过程, 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下, 让学生掌握充实的学习内容;同时, 教师如果能对自己的教学负有高度的责任心, 公平对待学生, 用心备课, 学生也会认可教师的授课;并且, 学生们认为, 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通过娴熟、合理的板书加上流畅、熟练的讲授, 而时下广泛采用的PPT被认为无法替代板书, “照本宣科”是最让学生反感的教学方式。

四、研究局限

首先, 由于时间及条件所限, 本研究所选取的样本为重庆市某重点高校的333名本科学生, 研究的范围及样本量较小, 影响了研究对象的代表性及结论的推广。其次, 本问卷主要面向在校学生采用问卷调查, 而学生的满意度不应只包括对在校学生的调查, 还应该包括对毕业学生的追踪调查, 从而更为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满意度。最后,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 但仍难以保证其调查内容涵盖影响课堂满意度的所有指标;学生性别、年级等因素与满意度的相关性及差异性需要进一步研究。此外, 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还应结合专家评价、同行评价、领导评价, 确保评价的客观和全面。

摘要:以学生作为主体来评价本科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达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本研究以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为工具, 于2013年在重庆市某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面向本科生随机发放问卷380份, 以SPSS17.0对333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处理, 进行因子分析, 提取出教学效果、教学态度、教学内容三个因子。其中学生最为看重的教学效果满意度最低。结论是熟练、负责且公平的讲授过程、活跃的气氛, 充实的内容是让学生满意度高的课堂教学, 让人反感的照本宣科在教学中普遍存在。

关键词: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彭斌, 黄成林, 王亚玲.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质量调查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 2009, (1) :6-9.

[2]李兴绪, 等.SPSS经济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249-250.

重庆师范大学本科论文 篇4

需要各部门提供材料

(所有数据截止2013年12月31日)

普通高等学校2013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基本要求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教务处)

2、本科专业设置情况(教务处)

3、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及本科生所占比例(教务处)

4、本科生源质量情况。(教务处)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1、学校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人事处)

2、生师比(人事处、教务处)

3、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教务处)

4、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教务处)

5、教学经费投入情况(财务处)

6、教学用房、图书、设备、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等。(党政办、图书馆、国资处、数字化中心,教师发展中心)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1、揭示教学过程各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等。(教务处)

2、特别是培养方案特点、开设课程门数及选修课程开设情况、课堂教学规模、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以及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等。(教务处)

(四)质量保障体系。

1、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党政办)

2、校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党政办)

3、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教务处)

4、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分析。(教务处)

5、开展专业评估、专业认证、国际评估情况等。(评估办、教务处)

(五)学生学习效果。

1、学生学习满意度(评估办、教务处)

2、应届本科生毕业情况(教务处)

3、学位授予情况(教务处)

4、攻读研究生情况(学生处、教务处)

5、就业情况(招就处)

6、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招就处)

7、毕业生成就等(招就处)。

(六)特色发展

总结学校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特色和经验。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影响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分析主要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及建议。

附件2 普通高等学校2013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目录

1.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教务处)2.教师数量及结构(人事处)

3.专业设置情况(全校本科专业总数、当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以及当年新增专业、停招专业名单)(教务处)

4.生师比(人事处、教务处)

5.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国资处)6.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国资处)7.生均图书(图书馆)

8.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种数(图书馆)

9.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其中生均实验室面积)(党政办公室)10.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财务处)11.本科专项教学经费(财务处)

自然内学校立项用于本科教学改革和建设的专项经费总额 12.生均本科实验经费(财务处)

自然内学校用于实验教学运行、维护经费生均值 13.生均本科实习经费(财务处)

自然内用于本科培养方案内的实习环节支出经费生均值 14.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教务处)

学内实际开设的本科培养计划内课程总数,跨学期讲授的同一门课程计一门)

15.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可按学科门类)(教务处)16.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可按学科门类)(教务处)

17.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教务处)18.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教务处)

(一门课程的全部课时均由教授授课,计为1;由多名教师共同承担的,按教授实际承担学时比例计算)

19.应届本科生毕业率(教务处)20.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教务处)21.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招就处)22.体质测试达标率(体育学院)

23.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方法与结果)(评估办、教务处)2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方法与结果)(招就处)25.其它与本科教学质量相关数据 说明:

1.数据的计算方法参照《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2004〕2号文件。

2.第10项数据参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11〕2号文件,是指学校开展普通本科教学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仅指教学基本支出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302类)(不含教学专项拨款支出),具体包括:教学教辅部门发生的办公费(含考试考务费、手续费等)、印刷费、咨询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出国费、维修(护)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专用材料费(含体育维持费等)、劳务费、其他教学商品和服务支出(含学生活动费、教学咨询研究机构会员费、教学改革科研业务费、委托业务费等)。取会计决算数。

重庆师范大学本科论文 篇5

一、重庆四所新建本科学校科研管理工作概况

1.重庆第二师范学院。(1)初步设立科研管理机构。在机构设置上,设置了行政部门科研处、社科处,对科研工作进行制度化与科学化管理。(2)科研主体明确,各级别课题丰富。在从事科研的主体上,成立一系列科研创新团队和研究所,对项目进行研究,侧重于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方面。在研究课题上,有国家级、省部级、院级课题;并依据国家、省部级及院校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对相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进行管理。(3)成果管理有待完善,学术交流良性循环。在科研成果的申报上,出台管理办法对知识产权的申报进行管理。在科研成果的交流上,与国内外、省内外院校保持密切联系,聘请国内外专家来院讲学、深入交流,如美国乔治福克斯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西南大学等院校。同时,根据科研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在科研处网站公布相关工作的动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2.重庆科技学院。(1)科研管理着眼校企合作,管理条例重视知识产权。在机构设置上,设置了科研处,对科研工作进行管理。在科研处的领导下,成立创新团队,提供科研平台,与国内外机构进行科研合作,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在对科研成果的管理上,科研处专门罗列相关政策法规,以及科学奖励、知识产权、成果品鉴等相关内容,重视对科研成果的保护。在科研成果交流上,不仅与国内外院校深入合作,还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突出科学技术的运用。同时,成立学术委员会,对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进行宣传教育。成立科协,开展科普教育工作。(2)学科方向突出特色,强调“科技”寻求机遇。在科研项目的层次上,其项目涉及的领域多为科技含量高、专业性强的方面,如能源技术、石油勘探、有色金属、钢铁、地球物理勘探等,侧重于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比较契合其“科技”二字。在工作动态的发布上,对相关的通知公告、新闻等及时公布,更新快,时效性强,效率高。

3.宜宾学院。(1)管理滞后,科研缺乏“支柱”学科。在机构设置上,设置了科研与学科建设处。该部门不仅负责科学研究工作,还负责学位与学科建设,在科研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上略差。在科研项目上,有四个产学研究基地,分别为:酒产业酒文化、化工与轻纺、能源开发与利用、机械制造,这是其科研的支柱项目。同时,有一批涉及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机构,科研范围较为广泛。(2)领域宽泛,成果存在“漏洞”监督。在科研立项上,主持了国家级、省部级及市厅级课题。在科研成果的保护上,及时对相关论文、成果发表或申报。成立科研工作委员会对科研进行决策咨询、评议、协调。但是工作效率不高,信息更新速度较慢,呈阶段性特征。

4.重庆文理学院———科研工作起步较晚,研究领域设立特色略差。(1)机构完善,但优势学科不明显。在科研管理上,设立了科研处进行统一行政管理,在科研机构上,该校有多个研究所及实验室,涉及门类庞杂,支柱项目缺乏。各研究所(中心)以应用型研究为中心,自主性较强,但研究深度缺乏。(2)成果较多,但监管不利。独立科研院所设置较多,国家级、省部级及市厅级课题立项率高,但是,结题率相对较差。学术委员会监管存在漏洞,工作效率不佳。因此,科研成果后劲欠佳。(3)科研接地气,转化机制迫在眉睫。尽管近年来重庆文理学院在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过程中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是,科研驱动创新的有效转化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管理体系构建的借鉴意义

科研管理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对科研实行科学化和制度化的管理,保证科研计划圆满完成,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提高竞争力。上述四所学校在科研管理工作方面各有特点,都建设了各自的科研工作管理体系,基本符合科学化和制度化的要求。总体说来,具有如下借鉴意义:

1.自主决策、统一管理。首先,科研管理工作要有科学化的制度和体系。科研项目涉及课题、经费、成果、档案归档等内容,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进行管理。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不仅可以保障科研的顺利进行、科研成果的运用与转化。另外,设置统一的部门不但对科研工作进行高效管理,也方便领导有针对性、特色性、前瞻性地把握全局,而且,专一的管理部门是保障科学化和制度化学科建设的前提。其次,科学化、制度化的管理不等于是封闭的管理。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的弱化要求高校管理工作发挥宏观指导和调控作用,自主开展面向市场需求的科学研究。应用型高校应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突破限制,加强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教育各级单位之间的合作,尤其是积极开展与企事业的合作,使科学研究直面社会需求,促进教育研究成果的转化,在突出特色办学的同时,相应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2.加强项目管理、重视人才培养。首先,加强项目管理。高校科研要想在竞争中保持优势,首先要有一些支柱项目,再通过这些项目开展相关学科研究,并形成规模效应。如重庆第二师范与教育相关的研究项目、重庆科技学院的石油勘探等、宜宾学院的四个产学研究基地、重庆文理学院以高水平研究所驱动学科建设等方式,打造独树一帜的“特色型”科研品牌,树立“支柱型”研究领域。其次,重视科研人才培养。科技的竞争最终归结于人才的竞争。重点项目的研究也需要学术带头人来主持、支撑。对科研人才的管理,需要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不仅要吸引大批优秀科研人才来校从事科研,更要在其科研工作中给予充分的自主权,允许科研工作人员面向社会找课题、找经费等。重庆文理学院的研究机构自主性较高,使其在一定领域树立了品牌,实现人才发展带动项目申请,而科研工作的进步推动了该校向“应用性大学”转变。这一点为新建本科院校人才管理模式建设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3.科研成果的管理与转化。首先,加强科研成果的管理。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形成科研成果,以提升自身竞争力。在科研成果的申报、归档管理上,应用型高校应对科研成果进行系统化管理,建设科研人员成果档案。其次,突出科研成果的转化。科学研究不是闭门造车,要紧跟市场需求,突出科学研究的应用性,将解决问题的思维贯穿始终。突出具有自主性、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优势,后期管理工作着重强调科研的实用性,同时也应当审视科研短板,及时实现研究领域全面化建设,加强科研成果的广谱性发展。

三、结语

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不仅给新建本科院校带来挑战,同时也为我国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长治久安”带来新的契机。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是更新传统的科研管理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鼓励自主决策、统一管理、全面发展;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加强科研工作信息化管理,加大科研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科研成果的管理与转化。唯有如此,才能促使新建应用型高校科研沿着特色、健康、稳定的轨道发展。

参考文献

[1]俞俊毅.产学研协同创新下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5,(10):18-19.

[2]陈建国.改革内部管理机制增强高校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2004,(12):69-71.

[3]陈亚芬.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03):137-140.

[4]马跃,霍良.试论建立适应国家创新体系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J].软科学,1999,(01):55-57.

重庆师范大学本科论文 篇6

1 教师教学能力构成

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由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调控能力组成。

教学认知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学的目标、任务、方法的分析判断能力, 包括分析大纲和教材的能力、课堂设计的能力、判断授课对象的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

教学操作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授业、解惑的能力, 包括理清脉络、抓住重点、启发诱导、多媒体运用、理论与工程联系、实验设备操作、语言表达、课堂组织、学业考核和教学管理制度掌握的能力等。

教学调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持续提高教学质量,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 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 综合各类信息, 对教学进行反馈、调节和控制的能力, 是教师对教学本身的反思和有意识的调节, 主要包括教学反思、课堂评估和自我评价能力等。

2 青年教师教学基本能力培养机制

重庆科技学院石油工程学院近年来引进了大量的青年教师, 全院专职教师平均年龄38岁, 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30多人, 在对他们的培养过程中, 针对教学能力的构成, 从最初的传帮带逐渐发展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 (图1) , 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本科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新教师试讲:为保证教学质量, 严把上讲台关, 在安排下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时, 由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准备承担教学任务的新教师进行试讲考查, 新教师试讲前提供教案和进行说课, 由教指导委从教学大纲中随机抽取1课时内容让新教师进行试讲, 依据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分考核, 达不到授课要求的, 不能安排教学任务, 直到试讲通过。

示范课和公开课:形成名师示范课、老教师公开课、青年教师公开课的三级教学示范体系, 为广大教师提供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沟通交流的平台。名师示范课面向全院所有专职教师, 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公开课主要面向各专业和课程组。同时, 为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 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胜任能力和工程意识, 按专业方向组织实践教学公开课活动。通过系列化的示范课和公开课, 促进了授课方式的统一, 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整体提升, 强化了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和改革的意识。

工程现场锻炼: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 对于从高校直接到学校从事教师工作的教师, 根据其学科方向和计划安排承担的主要课程中涉及到的工程知识, 要求必须在聘期内完成累计一年的工程现场 (生产一线、研究院所) 锻炼, 其中到生产一线的时间不得少于半年。并将教师的工程现场锻炼的经历与职称评定挂钩, 促进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 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

教学技能比赛:结合学校每年一次的教学技能比赛, 举办两赛活动, 即:“精彩一堂”教学技能比赛和实践教学技能比赛。“精彩一堂”课堂教学技能比赛不需要教师报名参赛, 学院只全院通告比赛时间段, 由学院各专业组随堂到教师听课, 教学秘书当场发放评分表由学生和评委评分。实践教学技能比赛分为两类, 一类是实验技能比赛, 主要面向专职教师, 另一类是利用校内训练基地进行了装置操作技能比赛, 主要面向专职实验技术教师。通过两赛活动, 进一步检验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 发现典型, 鼓励优秀, 促进教师乐教, 多方评教、评学的氛围。

教学规范与信息技术培训:对于新近的教师, 往往对学校的教学工作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信息化手段不熟悉, 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有效地利用学校信息平台和遵循教学管理制度, 造成教学管理困难, 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 每学期开学前, 统一组织近3年内引进的新教师进行教学规范和教学信息平台的普及培训。结合系一级的指导, 形成院—系两级的指导培训体系。

3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

科学研究:青年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生力军, 同时也是科研工作的主力军。科研工作的目的是“产生知识、应用知识”[2], 跟踪最新的研究动态和成果, 涉及到的知识或技术一般高于书本知识。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大都学历高, 有从事科研工作的动力和热情, 科研能力的锻炼具有自觉能动性。

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建设是体现高校三大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非常重要的条件保障, 科学研究离不开科学实验,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需要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条件。根据学科方向建设要求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 确定出的实验室建设总体思路和建设规划, 需要全体专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共同完成, 其中要求青年教师主要负责参与确定新建实验室技术指标, 功能要求和绩效。根据其从事学科方向, 分类负责基础实验室和科研方向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 教学实验室主要由专职实验员负责管理, 并将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经历与教师教学业绩和职称评定挂钩, 促进实验室的科学建设和青年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提升[3]。

出国进修:为满足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 每年遴选4-7名优秀青年教师公费出国进修, 进修单位主要是具有对应专业的国际一流大学, 开拓青年教师的国际化视野。近三年来, 共派送20余名教师分别到英国、美国、荷兰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进行学术访问、交流学习和课题研究, 这些教师已快速成长为教学、科研工作的主力, 在国际一流大学所感受到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渐影响到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最基本的细胞和教学理念、方法的最直接体现, 青年教师一走上教学岗位, 就作为某一门课程的成员参与课程的建设。通过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和出国进修, 将国内外最新的成果和教学手段与方法融入到教学环节, 使传授的知识具有时代性和立体感, 培养的人才更能切合社会的需要。同时通过长期的课程建设实践带动课程组的建设, 为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教材和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打下基础。

4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保障机制

岗位职责与业绩考核:无论是青年教师基本能力培养环节, 还是能力提升环节, 都细化为对应的绩效考核指标和岗位聘任职责, 从根本上保障了各项培养环节的权威性。

过程监控与反馈:师资是办学的核心资源, 胜任力足够的教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 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学院一把手工程, 主官直接负责, 分管领导协助实施。对青年教师在教学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的监控是教学管理工作中特别重要的一环。在教学基本能力培养方面, 试讲情况、参与示范课和公开课情况、工程现场锻炼情况、教学技能比赛表现情况和参与培训情况都有相应的资料进行存档备案。在教学能力提升方面, 除了各环节资料存档备案外, 还加强过程的检查和反馈, 比如在教学指导委员会完成听课后的反馈交流, 青年教师教学资料的规范程度检查与反馈, 青年教师的出国进修定期总结汇报, 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的申报, 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等。

激励机制:师资队伍水平是办学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 青年教师最大的愿望是实现自身价值, 建立有青年教师纵向发展的教育机制和鼓励机制;实行竞争上岗, 对业绩考核优秀的青年教师给予更多奖励;针对青年教师教学质量进行专项评估和奖励等, 如定期举行“公开课”活动, 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比赛, 评比青年教师优秀教学奖等, 通过一系列活动, 发挥教学示范作用, 激发他们强烈的需求动机, 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此外, 在制度保障的基础上, 还应注重情感激励, 为青年教师提供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忠华, 苏静雷.大学青年教师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状况调查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3 (03) .

[2]杭慧.高校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J].江苏高教, 2013 (01) .

重庆交通大学简介 篇7

学校学科专业覆盖面广, 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领域、51个普通本科专业、28个高职 (专科) 专业, 并具有授予同等学历人员硕士学位、推荐优秀应届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师资力量雄厚, 1800余人教职员工中, 有专任教师1300余人, 其中“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等省部级及以上专家教授120余人, 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600余人。

截至2011年12月, 全日制各类各层次在校生22974人, 其中, 本科生18503人、硕士研究生2119人、博士研究生100人, 留学生125人。学校以本科教学为中心, 大力加强教学内涵建设, 积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精品课程、规划教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质量工程项目30项。学生多次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大学生“挑战杯”全国金奖等国家级奖励。办学60年来, 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皆连, 高原冻土专家武憼民, 原四川省副省长刘晓峰, 原四川大学校长陈君楷, 全国勘察设计大师孟凡超, 交通运输部监察局局长钟华等在内的八万余名毕业生。

学校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得到了党和政府及社会的充分肯定, 温家宝、李岚清、贺国强、钱伟长、陈至立等领导同志先后到校视察。近年来,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8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重庆师范大学本科论文 篇8

一、大学生公益精神现状

作为财富的第三次分配手段, 公益事业对于优化社会资源、调节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增强社会责任、平衡社会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公益事业的完善和发展, 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其中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是制约慈善事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由此可见, 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高校大学生的公益精神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至关重要。笔者以重庆大学学生为例, 探究当前大学生群体的公益精神水平, 并以此提出更有效的公益精神干预措施建议。

所谓“公益精神”其实是一个涵盖了法学、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及社会学等多种学科在内的综合概念范畴, 从狭义的“公益”范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精神”的概念出发, 这一概念可以界定为表达了公益主体基于一定的关怀和利他意识而面向特定社会群体或人类发展共同关注问题而有所施为的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而态度三元论认为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要素构成。其中认知成分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 包含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 是态度其余部分的基础;情感成分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 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 情感既影响认知成分, 也影响行为倾向成分;行为倾向成分, 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 它具有准备性质, 会影响到人们将来对态度对象的反应, 但它不等于外显行为。

大学生公益精神即是大学生群体基于一定的关怀和利他意识在学习生活中面临公益情境表现出的心理态度, 其由公益认识、公益情感和公益行为三维度组成。其中公益认识指对社会公益领域里各种公益知识和公益现象的认识过程。公益情感是个体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对公益思想、公益现象产生的主观体验, 主要体现在对公益价值的认同、对自己及周围人公益行为的情感倾向上。公益行为指一切有利于实现公益目标的有意义的活动, 主要表现为公益行为习惯和公益行为倾向。

二、方法

(一) 被试

选取重庆大学在校生300人, 分别来自文、理、工、艺、体五类学院, 最终有效问卷266份, 有效率为88.67%。其中男生152人, 女生114人;大一年级132人, 大二年级104人, 大三年级25人, 大四年级5人;文科类71人, 理科类49人, 工科类115人, 艺体类32人。

(二) 工具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公益精神现状调查问卷》, 共26道题目, Cronbachα系数为0.794, 信度较好。此外就问卷的分半信度而言, 两部分问卷总分相关系数为0.661, 可以接受。其中第一部分Cronbachα系数为0.755, 第二部分为0.827, 均可接受, 说明它们内部各自的可靠性比较理想。对问卷项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结果表明问卷共包含3类因子, 累积方差解释率为58.48%, 并且可以分别命名为公益认识、公益情感与公益行为, 基本与大学生公益精神概念结构相符。进一步相关分析表明, 大学生公益精神现状各因子间的相关介于0.425~0.829, 均为中到高度正相关, 表明各因素既方向一致, 彼此间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子分析与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公益认识包含4个条目, 分别考察了被试对公益现状的评价、对社会第三方在公益事业的作用以及对公益事业效用的理解;公益情感包含6个条目, 分别考察了被试对公益价值的认同、对自己及周围人公益活动的态度倾向;公益行为包含4个条目, 分别考察了被试的公益行为习惯即是否关注公益和公益行为倾向即是否会参加公益活动。

三、结果

(一) 描述统计结果

从表1可知, 大学生整体公益精神得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处于中上等水平 (M=3.755) , 且离散程度不大。其中公益情感得分水平最高 (M=4.086) , 而公益行为水平最低 (M=3.454) 。这表明, 大学生公益精神总体水平较高, 尤其在公益情感层面表现较为积极, 对公益价值的认同感较高, 对自己及周围人公益活动参与持较积极的态度。对公益的认识也比较客观, 但公益行为水平较情感和认识层面偏低。

(二)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差异比较

对不同人口学特征进行分析发现, 大学生公益精神状况在年级上存在差异, 在性别和学科维度上均未出现显著差异, 但年级和学科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1. 大学生公益精神现状的年级差异。

表2表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整体公益精神、公益情感和公益行为上差异显著, 且整体呈下降趋势, 即随着年级的上升, 被试的公益精神总水平和公益情感、公益行为水平都有所下降。

2. 年级与学科的交互作用。

进一步分析发现, 年级和学科之间在公益情感、公益行为和整体公益精神上均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见表3) , 表明不同年级中不同学科的被试整体公益精神状况和公益行为与公益情感存在显著差异。

3. 卡方分析结果。

表4显示, 是否实际参加过公益活动对被试的公益精神水平会产生显著影响, 参加过的被试比未参加过的被试更多地表现出积极的公益精神。而在参加过公益活动的190位被试中, 个体在公益行为中获得的自我心理满足程度对被试公益精神产生了显著影响, 有较高满足体验的被试比满足程度低的被试公益精神水平更高。在未参加过公益活动的76位被试中, 个体参加公益活动的意愿程度对被试公益精神水平产生了显著影响, 参加公益活动意愿较高的被试比意愿偏低的被试具有更高的公益精神水平。

四、结语

研究结果表明, 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整体公益精神水平尚可, 但表现出高认识、高情感、低行为的特点, 即对公益事业的认识较为客观、全面和深刻, 主观上对公益事业表示支持和认同, 公益动机端正, 但公益行为习惯和公益行为倾向较弱。进一步分析发现, 被试群体对公益事业现状满意程度的评价较一般, 在对公益行为渠道了解和公益活动关注上存在短板, 这些可以部分解释大学生“低行为”的特点。大学生群体在经过了多年学校教育后以及近年来全社会提倡公益的风潮影响下, 其对公益的认识和情感已处于较高的水平, 在主观上表现出较强的亲公益性。但由于一些社会原因如公益机构的信用问题, 虚假行乞、募捐等导致其对公益事业的满意程度较低, 从而不愿意真正的付诸行动。再者其自身经济的不独立性及时间的有限性也一定程度降低了公益参与度。另外大多数大学生对公益的具体关注度较低, 且可得的公益活动渠道较少, 这使其感到“无处做公益”, 对其公益实践造成了一定困扰。所以外部公益环境的改善, 公益参与渠道的多样化和可得性, 大学生具体公益关注度的提升对该群体公益行为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人口学特征差异比较的结果表明, 大学生公益精神水平随年级的上升呈下降趋势, 交互作用的结果也说明年级对大学生公益精神水平间差异的影响作用。这种降低可能与年级上升带来的课余时间减少以及负性公益经验增多有关。因此, 如何保持和巩固大学生的公益精神水平也是青年群体公益精神干预措施的一项重要内容。

而卡方分析结果告诉我们实际的公益行为以及过后的自我满足体验会对被试的公益精神产生显著影响, 这说明引导大学生参与实际的公益行为, 发现自我在公益活动中的价值进而产生自我满足体验, 对提升该群体的公益精神水平意义颇高。

由此可见, 当下提升大学生公益精神水平的重点在于公益行为。在外部因素上社会公益环境的改善与公益参与渠道的多样化和可得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内在因素上中, 高认识、高情感与低行为的矛盾以及实际公益经历和后续心理满足体验对公益精神的影响说明, 干预措施不能仅停留在传统的思想教育和简单的观念宣传上, 应更多通过行为机制及其引起的心理机制, 强化大学生公益行为倾向, 培养其公益行为习惯, 并最终提升公益行为水平。

重庆师范大学本科论文 篇9

1. 高校成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名称与课程学分不规范。

我校各学院在制定培养方案时, 对课程名称、课程学

1.不断增强研究生教务员的参政议政意识。

为了增强研究生教务员的参政意识, 当好参谋, 作为研究生教务员自己, 一是要努力学习高等教育学理论知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二是要学习现代高校管理知识和办公现代化知识;三是要重视有关教学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尤其是要重视收集和了解各院系和各兄弟院校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的经验, 借鉴国外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 建立自己的资料、信息库, 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充实自己的头脑, 开拓自己的思维, 扩大自己的视野, 提高自己的教学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 另一方面是向教学院长决策提供借鉴和参考依据。为了增强研究生教务员的参政意识, 校院两级主管教学工作的领导要为研究生教务员创造一种和谐的内部工作气氛和良好的内部工作环境, 使其更加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发挥自身的作用;主动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疾苦;肯定并采纳他们提出的参谋性意见。研究生教务员经常参加一些必要的教学工作会议和相关的教学活动, 以便了解更多的有关教学和教学改革方面的情况, 收集更多的有价值的教学信息、资料、数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只有这样, 才能使研究生教务员的参谋作用得以充分地发挥, 才能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行性。

2.研究生教务员转变观念,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长期以来, 高校研究生教务员工作在人们的印象中就是跑跑颠颠, 受人旨意, 忙于应付琐碎的排课、调课、登分、学籍档案管理和一些上传下达的事务性工作, 只能被动地听命, 难于主动行事, 更不能创造性地工作, 但是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研究生教务员在工分和课程性质的规范认识不够, 有很大的随意性。例如:同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 就有《计算机文化基础1》、《计算机文化基础I》、《计算机文化基础 (一) 》、《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基础1》等众多课程名称, 课程学分有1、1.5、2、2.5、3学分等, 造成教务管理系统中课程库数据冗繁。学院教学秘书在制定每学期教学计划时, 对课程的选择有很大的随意性, 相同专业不同届学生成绩表没有一致性。

另一种情况是同一门课程分几学期行课, 但从课程名称上未区分开来, 如《高等数学》这门课是我校理工类学生必修课程, 学生于第1和第2学期修读, 但均称为《高等数学》, 造成学生成绩表中有两个《高等数学》, 课程名称和学分均一样, 但成绩不同, 这造成在后续的统计分析环节中会出现混乱, 在录入学生重修或缓考成绩时也无法生成重修或缓考名单, 学生在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也会提出疑问。

1.2 教师登陆成绩时产生的问题。

每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一周内, 要求任课教师认真

作内容和工作形式上都有了相应的变化。尤其是现代教育科学和高等教育管理学要求决策者和管理者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 领导在做出决策之前必须进行大量的信息收集处理, 情况调查分析, 预案的设计和制定, 以及决策后的查办总结等工作, 都需要研究生教务员承担决策前后的智能服务工作, 从时效和质量上要求, 必须做到迅速、主动、准确、优质。这就要求研究生教务员不能停留在过去那种单纯办事的被动服务上, 因此, 研究生教务员要既办事, 又要出谋献策;既要传递信息, 又要综合收集、处理信息;既要重视经验, 又要加强科学化管理;既要能从事教学事务性的工作, 又要有能胜任智能性服务的“兼备型”管理才干, 并力争创造性地工作, 实现主动服务。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急剧膨胀, 研究生教务员的工作量也大大增加, 就需要更加规范、准确、可靠, 尤其是学生的学位、成绩, 以及学籍管理工作, 利用计算机管理, 优点特点明显。这就应尽快地加大力度对研究生教务员进行计算机网络化培训, 实现校、院两级计算机网络化管理。这样就可以使研究生教务员从纷繁复杂的事物工作中解脱出来, 利用优化手段进行质量管理, 这对提高工作效率和提高整个教学管理水平大有益处。

总之, 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有效地在学校开展正常的研究生教学活动, 在整个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 就必须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 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秩序, 而这一切又必须有一支素质高、懂业务且相对稳定, 并受到学校充分重视的研究生教务员队伍, 从而实现研究生教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 更好地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化高等教育。

负责地把学生考试成绩登陆教务系统。此环节大致会产生两类问题:第一是任课教师未及时修改试卷, 及时登陆成绩, 造成学生无法及时了解自己的考试成绩, 同时后续补录会增加学院教学秘书和教务处成绩管理员的工作量。第二是任课教师在登陆成绩时不认真不负责。对无考卷的学生未调查清楚缺考原因而随意猜测进行“备注”, 如学生本身是缓考, 但教师在登陆成绩时备注了缺考, 造成学生无法参加开学补考 (因按我校规定, 学生缺考则取消其补考资格) 。或教师在登陆成绩时把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比例设置错误, 造成本身考试合格的学生总评成绩未合格等。

1.3 学生缓考、缺考、作弊等成绩的处理问题。

学生办理缓考手续一般应在课程考核3个工作日 (因突患疾病或突发事故者除外) 之前由学生向所在学院书面申请缓考。学生办理缓考手续后应分别将缓考申请表交给任课教师、所在学院教学秘书和教务处各一份。这个环节常会出现任课教师对哪些学生办理了缓考不清楚, 在登陆考试成绩时对没有参加考试的学生成绩备注“缺考”或“其它”造成成绩记录错误。

学生缺考、违纪、作弊等信息应在《考场情况记录表》上记载, 任课教师在评阅试卷时可参照《考场情况记录表》对违纪、舞弊学生试卷进行评阅, 试卷应注明“缺考”、“违纪”或“作弊”, 成绩记为“0”分。这就要求监考教师认真做好考场情况记录, 任课教师严格参照《考场情况记录表》评阅试卷, 不能出现考生作弊却有考试成绩的情况。

1.4 学生成绩缺失。

几乎每个学期都有学生, 特别是毕业班的学生在核实自己成绩时发现成绩缺失, 而且通常缺失的是一个学期甚至几个学期以前的成绩, 包括正考、补考或重修考试的成绩。造成学生成绩缺失的原因有很多。

我校教务管理系统经历了3代, 每次系统更新换代都会有各种数据从旧系统导入新系统, 包括全校学生成绩数据, 在数据导入的过程中, 一些不规范的数据 (与新系统格式规则不符) 会无法导入新系统, 造成数据丢失。由于操作失误, 或不可抗拒的因素 (如断电, 死机) 等原因也会造成数据丢失。

学生选课、考试、任课教师登陆成绩和试卷成绩单归档, 其中有很多环节, 每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造成学生成绩缺失。原始的成绩记录作为成绩管理的依据和基础, 应妥善保存归档备查;考试应有详细的监考情况记录, 特别是对补考和重修学生参加考试的情况一定要有清楚的记载;补考试卷按学期、课程装订成册备查。只有各环节的工作清楚、细致, 才能避免此类情况的出现。

1.5 学籍异动造成的成绩问题。

学籍异动会对学生成绩产生直接影响。学生学籍异动会发生在学期的各个阶段, 包括退学、休学、停学、转专业、试读等。而学生选课是在每学期的期末选下学期的课程, 学生学籍异动时学生选课是已经完成的。我校教务系统尚无法实现学生学籍发生异动其选课自动调整。学生发生学籍异动后, 如某学生转专业后, 其在原专业已选的课程依然存在, 需要原学院教学秘书进行选课调整 (删除) , 转入新专业后所需修读课程应由新专业学院教学秘书进行补选, 但我校教学秘书对此处理多出现问题, 造成任课教师在期末登陆成绩时会对这些学籍异动的学生情况不清楚, 造成成绩登陆错误。

专升本学生成绩的处理是一个难点。我校专升本学生实行降级就读制, 即专科第2年升入本科由大一开始就读, 专科第三年升入本科由大二开始就读, 三年专科毕业后升入本科由大三开始就读。学生在本科就读期间, 其本科培养方案中所需修读课程若其在专科就读期间已修, 成绩可以转接。专升本学生成绩处理包括三个方面: (1) 升入本科后, 专科成绩在学生专科就读学院存档, 专科成绩需在教务系统删除。 (2) 符合成绩转接条件的专科成绩, 可转接到本科阶段课程成绩, 该课程免修。 (3) 本科培养方案要求修读的课程未完成的需补修。

现我校专升本学生成绩采取的是由各学院教学秘书填写成绩导入表, 由成绩管理员统一导入的方式, 欠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 对高校成绩管理的一些建议

2.1 加强培养方案制定的规范性。

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具有科学性和稳定性。学院在拟定专业培养方案时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学制与修业年限、毕业学分与授予学位、课程类别及结构比例、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等各个方面要多方参考, 深入研究。尤其是对课程名称、学分、类别的拟定要严格、严肃, 不能出现一课多名、多学分的现象。教学秘书在制定每学期教学计划时也要认真操作, 避免错误的发生。培养方案制定后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在一定年限内不应有大的变动, 避免由于对课程代码或课程名称的修改造成系统数据的混乱。

2.2 加强成绩档案的管理。

学生学习的情况及过程应有详尽、准确的记载, 必须要有据可查。学生考试试卷、点名册、成绩单是对学生考试成绩的客观反映。任课教师对学生成绩漏登、误登等情况发生后, 教师或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考试相关档案进行核实查证。所以, 对考试试卷等档案的保存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校规定, 学生毕业离校后, 学生考试试卷、成绩单等材料应在学生所在学院保存8年以上。

2.3 提高教学秘书的素质。

教学秘书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工作人员, 在日常的学籍成绩管理、考试组织安排、教学计划制定维护、毕业生管理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教学秘书队伍的理论知识学习, 提高教学秘书的综合素质对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生成绩管理是教学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是课程教学结果的客观反映, 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成绩管理工作复杂繁琐, 要求教学秘书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感, 认真完成每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登陆和试卷归档等工作。

2.4 完善教务管理系统功能。

教务管理系统是为教学管理服务的, 使用教务管理系统应使日常教学管理更简洁、更高效。目前我校使用的是杭州正方公司开发的《正方教学管理系统》。此教务系统功能强大, 操作简便, 但对我校个性化需求的支持略显不足, 比如对学生学籍异动造成的选课调整, 专升本学生成绩的处理等。教务管理系统应结合我校需求进行个性化修改, 逐步完善其功能, 以更好地服务于我校教学管理。

成绩管理在评价教育教学质量、反馈教育教学效果以及高校其他各项制度改革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而我们一定要重视、规范成绩管理工作, 充分发挥成绩管理工作的效用, 保障成绩信息的全面、准确和完整。每一位成绩

基于非正式学习的知识管理

赵娜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 上海

摘要:教育的发展已突破校园的围墙, 走向开放的动态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倡导的终身学习也成为了非正式学习的一个极大的推动者。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极好地阐述了知识管理的过程, 本文从知识生成的四个环节分析非正式学习内部的教育知识管理和创新, 并指出虽然借助SECI模型极好地对非正式学习进行了系统化的探讨, 但模型自身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不恰当之处。

关键字:知识管理非正式学习SECI知识管理模型

一、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的概念产生于21世纪90年代初, 最初出现在管理学领域。对知识管理的一个比较认可的定义是文莉 (Verna Alle, 1998) 对知识管理的定义:“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 帮助和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企业内部结构, 并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来源, 促进他们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从教育的角度来看, 教育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管理的衍生, 也可算得上是新生事物。目前, 对于究竟什么是教育知识管理, 尚无统一定义, 现选取教育技术界有关专家的观点进行表述。

在教学和学习领域, 教育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的一个应用领域, 它把知识管理的思想应用在了教育领域, 既继承了知识管理的特点又有自己的特征, 是一种动态的连续的对教育知识进行管理和创造的过程[1]。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实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 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有效利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转化知识, 又取决于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中的全面应用, 对教育知识管理的研究能对改善当今的网络资源共享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思路。

说到知识管理就有必要讨论一下实现知识管理的工具。知识管理工具是支持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 它能为使用者提供理解信息的语境, 以及各种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 而不仅仅是信息管理工具的简单改进;它不仅面向显性知识, 还面向隐性知识, 当代学习理论对学习者的研究也很大程度地在关注隐性知识的建构。知识管理工具的分类有:知识获取工具、知识开发工具、知识锁定工具、知识共享工具、知识利用工具和知识评价工具。[2]思维导图便是知识获取工具中的一种。思维导图技术是知识管理中知识库管理系统技术的核心。从技术上讲, 思维导图的实质就是知识目录的总览, 思维导图允许对知识目录描管理人员都要不断学习, 不断完善自我, 通过现代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使成绩管理工作不断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述的公司知识资源进行处理、浏览和形象化。

二、非正式学习

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的学习。人的学习是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 以语言为中介, 经思维活动而积累经验, 进而产生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相对于正式学习, 非正式学习有自己的内涵。所谓“非正式学习”, 是指相对正规学校教育或继续教育而言的, 指在工作、生活、社交等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地点接受新知的学习形式, 主要指做中学、玩中学、游中学。最好的学习不是发生在教室里的学习, 而是当事人在真实情境下面对真实问题所发生的学习 (Charles Handy 2002) 。图1表示了非正式学习的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

非正式学习方式虽然发展不是很完善, 但它有广泛的理论来源。第一, 知识管理是非正式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 对隐性知识的研究为我们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广阔的思路, 非正式学习也很好地实现了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的习得。第二, 社会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论也是其思想的一个理论来源[4]。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人类社会范围里建构起来的。非正式学习的社会组织间的知识交流学习形式也正是借鉴了社会建构论的观点。

非正式学习方式有自己的特征:它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一种最普遍的方式。首先, 非正式学习形式多样。在这种方式下, “课堂”的概念变得非常广泛, 不像正式学习那样有相对固定的教师、场所、学习内容, 非正式学习的形式可以是谈话、在知识库中搜索信息、观点的交流分享、帮助、观察同事或其他周围的人、在咖啡室聊天等。非正式学习是一种混合式的学习。其次, 非正式学习更强调社会性的协作。共同学习的成员共享知识, 共同建构知识库。再次, 非正式学习可以是有明确目的的, 也可以是偶然性的。它是由学习者自我调控自我发起的, 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发生。

摘要:成绩管理是教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促进教风、学风建设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对重庆师范大学成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及建议。

关键词:高校成绩管理,存在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张敏.高校成绩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书育人, 2005, (1/2) :37-38.

[2]冯祖琴.高校学生成绩管理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 2006, 1:47-48.

[3]刘玉文, 吕英.浅谈高校学生成绩管理.科技信息, 2006, 7:43.

上一篇:原则与程序方法下一篇:缺乏政治生活的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