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内涵

2024-07-25

建筑内涵(精选12篇)

建筑内涵 篇1

建筑作品是一类特殊的作品, 它在蕴含了美学这种人文价值的同时也包含了科技等理科元素, 但建筑作品毫无疑问是建筑设计师思想劳动的表达成果, 故各国知识产权法律都将建筑作品视为保护客体。我国也相应通过2001年的《著作权法》修改从而将建筑作品从美术作品中独立出来与美术作品平行保护。从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来看, 其对建筑作品采取了狭义的理解, 即:建筑作品仅仅包含建筑物本身, 与之相关的建筑模型及建筑设计图不能以建筑作品的名义进行保护。在这点上多数学者已经探讨并达成共识:我国著作权法应当将建筑作品作广义解释, 从而将设计图、模型及建筑本身进行同等保护, 但在相应论述中却力不从心。实际上, 建筑作品所涉及到的学科应当包括知识产权、建筑学、土木工程学, 知产学者们基于知识产权基本理论及相应法律规定文本就理论而理论, 就法条而法条的研究很容易陷入一种形而上学的境地, 这有点像汽车空调的内循环模式, 只是单纯地将车厢内空气温度调节而不与外界交换, 导致对建筑作品概念的认识如雾里看花, 与此同时, 法学的研究方法又很容易将本已复杂的概念更加模糊不清。若以建筑学、土木工程学为切入点, 从建筑流程着手, 或许能给人豁然开朗之感。

一、建筑流程

(一) 建筑师与土木工程师

通过对以往学者相应论述的研究, 笔者发现一个问题, 不知是由于篇幅有限还是疏忽抑或是本身就没有将概念理清, 他们大都对建筑设计泛泛而谈, 要么将建筑设计流程进行笼统的概括, 认为建筑设计就是建筑师将建筑外立面和内部结构统一设计的活动, 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实际上, 建筑设计远比学者想象中要复杂地多, 因为标准意义上的建筑设计应当包括建筑设计师与土木工程师的共同劳动, 而学者在论述中无一例外地认为建筑师设计了建筑的内外部分, 对土木工程师只字未提, 明显是将建筑设计师与土木工程师的概念混同成建筑师了。但是这两种职业的分工是完全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 相对应的专业也不同, 建筑学出生的建筑设计师更多地是关注建筑给人的美之感受, 所对应的执业资格是注册建筑师, 土木工程学出生的土木工程师更多地是通过诸如土力学, 承载力学等严谨的理科将建筑设计师的二维表达给变为现实, 所对应的执业资格是注册建造师, 所以实际上建筑的设计过程是包含两个部分:

1. 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师通过传统手绘进行经典的2D平面表达 (因每个角度都要兼顾, 故需绘制多幅) 或者是电脑绘图并辅以相应的CAD软件, 例如PS、3DMAX等将自己对建筑的设计构思进行3D外观表达。在这一阶段, 建筑设计师的手绘作品及相应的CAD设计3D数字模型毫无疑问应当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假如建筑设计师已将建筑外观设计图完成, 但过于天马行空, 用现有的土木工程技术无法完成该如何处理呢?他的设计图纸算建筑作品还是美术作品?若按照目的论解释, 建筑设计师完成的设计作品的目的应当是为了指导最终的建设, 所以设计图当然不能成为建筑作品, 但这样会得出建筑设计图不受著作权保护的荒谬结论, 显然建筑外观设计图应当享有著作权保护。以上建筑设计师的工作内容类似于人类身体外部可见部分, 这是不用借助任何工具和方法, 用肉眼就能直接观察到的对象。

2. 结构设计

建筑设计师将完成的手绘设计图, 相应CAD设计的外观3D模型建筑及外立面参数 (例如墙面、玻璃窗等的长宽高) 交给土木工程师, 土木工程师根据不同的二级学科分工分别绘制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设备施工图等。

建筑工程方向的土木工程师根据建筑设计师给出的外观参数进行外观参数细化、并就内部结构进行自主设计。

结构工程方向的土木工程师根据建筑工程方向设计的初步建筑工程图进行力学载荷计算, 论证内部结构设计, 并将内部结构具体化, 从而确定建筑物的内部结构,

给水排水等方向的土木工程师做收尾工作, 根具以上设计图合理安排内部管线给排水采暖通风、电气布局等结构。

以上土木工程师的工作内容类似于人类身体的骨骼、内脏和血管等内容, 由它们共同承载起人体的具体功能区。但是应当注意到若发现现有工程手段或许较难实现建筑设计师对外观的表达, 土木工程师可以和其协商并给出自己对外立面的修改建议, 但是必须得到建筑设计师的同意, 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师条例》第二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修改注册建筑师的设计图纸, 应当征得该注册建筑师同意……”, 这是对建筑师对建筑设计图享有著作权的客观反映。土木工程师的工程设计图也是《著作权法》所要保护的对象之一, 不过这里会有这样的疑问, 那么土木工程设计图与建筑设计图的界限该如何确定?它是否属于建筑作品?实际上, 作为视觉艺术的一种, 建筑作品所要满足的基本要求就是满足人类肉眼的直观美感, 因人类对建筑作品美感的评价肯定是通过肉眼感知外立面造型进行的, 故对建筑外立面进行设计的物设计图及对内部结构设计的土木工程图界限是很明白的。相应的, 从著作权法的立法本意出发, 它所要保护的是建筑设计师对外立面美感的表达, 内部如何并不过问, 所以土木工程图并不属于建筑作品。

最后, 以下由建筑设计师和土木工程师通力合作完成的建筑设计图纸才能真正地指导建筑单位的建设活动。

(二) 建筑设计图纸

一套完整的建筑设计图纸应当包括:

A、图纸目录:包括每张图纸的名称、内容、图纸编号等, 表明该工程图纸由哪几个专业的图纸及哪些图纸所组成。

B、设计总说明 (主要说明工程的概况和总的要求) :内容一般应包括I、设计依据 (如规划限制、设计规模、建筑面积以及有关的地质、气象资料等) 。II、设计标准 (如建筑标准、结构荷载等级、抗震要求等) 。III、施工要求 (如施工技术、材料要求以及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或有特殊施工的工艺说明) 。

C、建筑施工图:包括总平面图、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和构造详图。表示建筑物的内部布置情况, 外部形状, 以及装修、构造、施工要求等。

D、结构施工图:包括结构平面布置图和各构件的结构详图。表示承重结构的布置情况, 构件类型, 尺寸大小及构造做法。

E、设备施工图:包括给水、排水、采暖通风、电气等设备的平面布置图、系统图和详图。表示上下水及暖气管线布置, 卫生设备及通风设备等的布置, 电气线路的走向和安装要求等。

(三) 建筑模型

在社会分工细化的现代, 建筑模型一般是由专门的模型公司制作的。实际上建筑模型的概念还应当包括建筑设计师用CAD软件绘制的3D建筑数字模型, 无非一个是虚拟载体, 一个是实物载体。建筑模型特别是展示用建筑模型的制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因为它需要将建筑设计师给出的立面图、相应参数及3D数字模型一并提供, 根具等比例缩放的方式进行建筑模型的制作。因为模型的制作以表现最直观的外观 (外立面) 为基础, 所以其内部为空心结构 (内部结构无需也无法制作) 。从中可以分析出, 尽管模型制作付出了大量的具体劳动, 但都是在建筑设计师的外观设计知道下进行的, 并没有付出所必须的抽象脑力劳动, 故实际上, 建筑模型的外观表达权利人还是建筑设计师。

(四) 工程建设

最后, 将建筑设计师和土木工程师合作完成的“完整的建筑图纸”交予施工单位直至建筑完工。这时完成的建筑实体毫无疑问应当视为建筑作品而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因为这是建筑设计师设计表达的最终目的。

二、对相关国内外立法及规定的重新认识

实际上, 通过对建筑流程, 建筑设计师、土木工程师分工进行基本认识后再结合法条, 很多纯理论讲不清道不明的理论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首先, 知识产权的基本公约《伯尔尼公约》现行文本规定:建筑以及与建筑有关的设计图、草图和立体作品是著作权的保护对象。相应国际条约和国家有关于建筑作品的立法都是在《伯尔尼公约》的框架下进行的, 但是对建筑物、模型、设计图的保护分类不尽相同。如世界知产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6文件规定建筑作品的受保护范围, 即建筑作品应包含两项内容: (1) 建筑物本身 (仅仅指外观、装饰设计上含有独特成分的建筑物) ; (2) 建筑设计图与模型。德国《著作权法》第二条第四款规定:受保护的著作包括建筑艺术、实用艺术著作在内的造型艺术著作及该类著作的草图。第七款科学、技术种类的表现形式, 如绘图、设计图、地图、草图、表格和立体表现形式。其立法将建筑艺术设计图、工程设计分类保护。英国《版权法》第4条规定:本编中的“艺术作品”系指…以建筑物或建筑模型出现之建筑作品。对建筑作品的范围定义只包括建筑物和建筑模型, 而并未对建筑设计图做出说明, 但通过推理可认定英国将其放入图画作品进行保护。美国《建筑作品著作权保护法》对建筑作品定义为:以任何有形媒介表达体现的建筑物设计, 包括建筑物、建筑方案或者设计图, 采取了与英国同样的立法方式。而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将美术作品和建筑作品同列为第4项加以保护, 而将工程设计图和建筑模型列为第7项: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同时在《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4条第1款第9项的规定, 建筑作品只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从我国立法上来看采取了狭义说, 即建筑物只应当包括建筑我和构筑物, 将建筑模型和建筑设计图放入其他门类进行保护。遭到了相关学者的质疑, 多数学者的观点为我国立法应当采取广义说, 即建筑作品应当包括建筑物本体, 建筑模型及建筑设计图。实际上通过对《伯尔尼公约》的重新解读, 我们可以得知其并没有规定应当将建筑作品作广义理解, 而是将解释的权利下放给缔约国, 缔约国根据各种要素对建筑作品做出了不同的定义。但回过头来深层解读《伯尔尼公约》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6文件的立法本意, 其实质是要保护建筑设计师的对外立面的表达。现阶段所能认识到的建筑设计师“表达承载体”最主要的还是建筑设计图、建筑模型、建筑实体这三项, 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6文件及一部分国家知产立法将以上三项视为建筑作品。

三、笔者观点

(一) 作品还是建筑

有些学者认为我国将建筑本体、建筑模型、建筑设计图分类保护, 不利于对建筑模型和建筑设计图被侵权的保护, 实际上是在混淆建筑作品的内涵下所得出的错误结论。因为在西方主导的知识产权体系下对建筑作品的理解更侧重于将其当作一个“作品”来看待, 若将建筑通过“作品”概念去理解那法律部根本上是要保护建筑的外观表达, 而无论是建筑本体, 设计图, 还是建筑模型无非为建筑外观表达的一个“表达承载体”。而我国《著作权法》在修正的时候可能人为地把建筑作品的解读重心放在了“建筑”上, 因此得出了如《著作权法实施条例》那般将建筑作品仅局限于建筑的解读上, 所以得出只包括“是指以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形式表现的有审美意义的作品”的理解, 我们应当注意到, 其中“有审美意义”也能在建筑设计图和建筑模型上体现, 故我国立法应当将建筑作为作品去理解较为合适。

(二) 表达承载体

再观其给出的修改建议, 其切入点并不恰当, 根据本人对建筑作品的理解, 更倾向将建筑作广义解释, 即建筑作品应当保护建筑本体, 建筑模型及建筑设计图。实际上, 尽管建筑本体、建筑模型及建筑设计图的比例、维度并不相同, 但是他们都是建筑师对外观设计的载体, 以上观点可以用载体论加以阐释, 其实知识产权要保护的是建筑设计师就建筑外立面的设计实际上我们可以将建筑设计图认为是建筑外观的二维平面载体, 其实质上要反映的是建筑外观。建筑模型则是建筑设计师具体思想等比例缩小的三维立体表达。而实体建筑则是建筑设计师思想的最终三维立体表达, 而建筑内部如何设计, 著作权法是不过问的。因为就相同的外立面, 不同的土木工程师可以给出不同的内部具体结构设计, 例如只要合理运用力学的受力承载, 内部大厅可以设计成挑高3层也可以设计成挑高2层, 并且这样完全不会影响到建筑物外立面给人的直观感受。其实以上这三种表达方式无非是建筑师思想表达的“表达承载体”。在司法实践中, 如发生在2008年的盛放鸟巢案, 法官正是基于烟花外观对鸟巢模仿而判断其实质侵犯了鸟巢的著作权。无论《伯尔尼公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6文件还是各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想要保护的建筑作品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保护建筑设计师对外立面 (外观) 的美学表达而并非对建筑载体、模型载体及设计图载体这类“表达承载体”本体进行保护, 故建筑作品内涵应当包括建筑“表达承载体”的所有形式。

(三) 建筑设计图与工程设计图

对建筑设计图与施工图, 建筑设计师与土木工程师这些概念不加区分也会得出模糊的结论。实际上, 土木工程师所给出的如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设别施工图并不是建筑作品的内容, 但受到《著作权法》第三条第 (七) 款: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的保护, 正如郑成思老师所说的那样“施工图却正是第三者得以不费自己的精神劳动, 白白使用他人创作成果的最关键的图。[1]故我国立法也应当给予建筑工程设计图以同等的保护较为妥当。

四、结语

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路易·艾瑟铎·康说过:形式 (Form) 只是对事物之间不同点的认识。……从中取走一点, 形式也就毁掉了。……设计是一种练习, 或是由认识形式而构成实体。随便举个例子, 如果考虑所谓的“勺子”, 你会想到一个容器和一个柄。拿走了容器, 就只剩下了一把剑似的东西。取走了柄, 则成为了一只杯子。放到一处, 它们成为一把勺子。但是, “勺子”不是某一把勺子, “勺子”是一种形式。某一把勺子, 则可是银质的, 木质的, 纸的, 而如何使其成为某一把勺子, 这就是设计。所以在最后结合该建筑师对建筑设计的理解, 我们不难理解建筑师通过设计表达的是什么, 《著作权》保护的客体是什么。

摘要:我国《著作权法》及《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对建筑作品的狭义解释受到了相关领域学者的质疑, 认为应该将建筑作品的内涵作扩大解释才合理, 相应的论述也基本上是从法学知识产权的角度出发, 以《伯尔尼公约》及相关国内外《著作权法》为依据, 用纯理论角度去探析建筑作品的内涵, 但忽略了一个问题, 因建筑作品有着其实用特殊性, 所以对建筑作品的该问题探讨应当是处于一种交叉学科的视角, 因此从建筑的流程作为切入点再结合以往知识产权条约架构或将能清楚认识建筑作品的内涵问题。

关键词:建筑学,土木工程学,建筑作品,外立面,表达承载体

参考文献

[1]郑成思.<版权法>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133.

[2]刘瑛.再论建筑作品的著作权保护[J].知识产权, 2012 (2) .

[3]李永明, 王君兰.建筑作品著作权问题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1) .

[4]毛煜焕, 徐芸.建筑设计作品的著作权保护[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6 (6) .

[5]张静.浅析建筑作品的著作权保护[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 .

[6]赵宪明.建筑作品著作权侵权相关法律问题之浅析[J].法制与社会, 2013 (1) .

[7]马悦.试论建筑作品著作权的保护[J].天津法学, 2011 (4) .

[8]张毓峰.建筑学的科学:空间及其形式语言[J].建筑师, 2003 (5) .

[9]常青.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J].建筑师, 2008 (6) .

[10]李雪梅, 张振刚.建筑学中若干问题的哲学思考[J].广西高教研究, 2001 (2) .

建筑内涵 篇2

2012020601072 吴嘉映

哥特式建筑正是在法、英两地高涨的反教廷统治权的斗争时期产生和发展的。在建筑形式上。新的哥特式教堂建筑与以往的修道院建筑有很大的区别。作为地方权力中心的修道院,因为同时具有多种功能,因此其建筑以庞大的组群形式为主,而哥特式教堂则是城市和国家权力的象征,以单体建筑形式为主。作为一种独立王权统治下的产物,教会与教堂建筑抛弃了来自古罗马的建筑传统,在综合以往建筑经验的基础上寻求到了一种全新的建筑面貌,并以这种具有高昂精神象征性的建筑形式,来象征独立地区教廷一如既往的骄傲之感。

在这种背景之下。兴建规模庞大、装饰华美的教堂建筑,就会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城市间彰显城市实力和进行城市竞赛的最主要途径。尤其在英、法两个宗教改革最为热烈的国家,新的哥特式建筑发展也最为蓬勃兴盛。此时的教堂建筑,已经不再是教廷出于显示其庞大影响力和权威而建造,而是成为新崛起的王权以及城市居民自治权的象征,因此建造哥特式教堂的民众基础雄厚,尤其是在各个经济发达的城市中,居民们对建造本区标志性的高大哥特式教堂建筑,抱有十分的热情。

建筑遗产中保护的内涵与外延 篇3

关键词:建筑遗产保护发展原真性

一、什么是保护

当我们确认一古建筑为文化遗产后,就要进一步探讨对其保护的可行性。当前业内一般认为保护工作要尽最大的力量去维护历史遗迹的真实性,以能够完全无损失地保护为最高目标,而不惜高昂的代价。

我们完全有必要换一个角度来看待保护问题。针对每一个案例,我们都保护下来了哪些东西,或者换句话说,我们都保护了该案例中的哪些原真的东西。有哪些是被我们放弃的,有哪些是应该发展变化的。这种选择实际上代表了当代人对该作品的理解和取舍。试图全盘保留是错误的逻辑,也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且不说保护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历史本身就是一种解读——历史不是史实本身。

陈志华先生在讨论乡土建筑保护问题时曾说到:“什么叫保护?保护就是把文物,包括定为文物的乡土建筑遗产的原生态真实地、完整地长久传承下去,不论是急性还是缓慢的消失,都不允许。”

而笔者认为保护是一种动态的积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对人类所共同拥有的文明的一种积淀,这种文化的积淀代表了某种价值取向。有了动态的积累才有人类文明有方向有目的的发展。没有积累的发展只是一种无序的变化,不能叫发展。没有积累的保护已经不能再叫保护,只能叫保留。反过来说,没有发展也无所谓积累,拒绝发展的积累是保护的死亡。保留一个凝固的瞬间,保留一种记忆中的东西,保留过去留下的某样东西、某个片段。保留可以发生在博物馆,但不应该发生在和生活紧密联系的活生生的建筑中。

保护具有程度上的差异。世界上并不存在原生态真实的、完整无损的保护。严格地说,只要外部环境发生改变,文物建筑的历史信息就必然会有所丢失,而不象陈先生所认为的那样,只要愿意,我们就可以保留全部的历史信息,完全没有遗憾地保留历史全部的“原真性”。不存在完全的原真性,自然也不会存在完全的、没有损失的保护。那么对历史信息能保留多少,应该保留多少就是一个程度问题了;面对一个历史信息丰富的遗产,我们重点保护那些,则是一个取舍的问题。个人认为,当前国内许多学者将“原真性”放大成事物完整的历史定格了,这正是将保护与更新对立的矛盾根源所在。

所以保护是一种选择。这种选择存在于大到城市、区域,小到建筑局部和装饰的各个层面。有选择就会有损失,历史真实性的损失可能是由于人们的无知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不可抗拒的历史因素造成的,还有可能是人们基于理性评估而做出的主观选择的结果。我们不要一味地责怪保护工作不得力,难以符合要求,实在是因为我们自己对保护抱以过高的期望。在很多案例中之所以会有选择地放弃一些历史真实性,我相信主要原因是人们需要兼顾保护与发展的辨证关系。要求保护工作者在保护的过程中学会放弃何等艰难,但我们必须学会。

二、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保护在一定层面上表现出与更新的矛盾,但保护和更新统一与人类健康有序的发展过程中。⑴保护是发展的前提。没有保护,没有积累,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我把合目的性的,遵循一定秩序的保留称之为保护。而没有取舍的保留掺和在发展中只会带来混乱。⑵发展是保护的价值体现,保存保留本身不构成目的,作为人类积累自身文明的重要手段的保护,是为了和创新共同建立起文明的大厦。如果没有创新,保护就会变成一潭死水,那么叫保留或保存也许会更合理些。

建筑遗产保护应该是一种贯穿城市发展全过程的理念和意识,而不仅仅是一种保护的行为。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在一座城市中,新老建筑同时存在是必然的。抛开大多数平庸的建筑不谈,被我们视为文化遗产的老建筑(建筑群、村落等)应该和优秀的当代建筑和谐共生在城市中。而不是相互漠视,或是谁替代谁、谁迁就谁的关系。

三、保护的代价

既然有大量的历史建筑应该被妥善保护,那为什么历史遗产保护在现阶段仍然会遇到这么大的困难呢?撇开领导者的认识水平不谈,保护的代价高昂,而等待保护的回报期又慢得惊人是两个最重要的原因。

保护建筑历史文化遗产远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简单。①费用高就拿单体建筑来说,修缮它的费用也许比新建一栋还要高,而面对文物建筑,设计和施工还要考虑防腐、防锈、防潮、防火,设备改良等诸多因素。②人才缺修缮古建筑需要有极高的专业素养,在我国真正能科学修缮一处文物建筑的人才还不多。③情况复杂如果是历史街区的保护,还要保护很大范围内的历史风貌,而为了历史风貌的维护很可能要损失一部分的生活便利。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更要充分考虑保护与城市长期发展的战略关系。不论是有形的损失,还是无形的代价都是巨大的。

保护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保护?

保护的实质是要与事物消亡的趋势相抵抗。因此,保护历史建筑困难重重的更深层原因在于保护行为实际上是以抵抗消亡为代价的。而整个人类的文明就是在这样一点一点和死神争夺中积累起来的,整个人类的文明从虚空中走出来。如此看来,保护之步履维艰就不足为奇了。不但不足为奇,而且还会继续这样和寂静的死神争夺生命和美好。我们承认万物必归于灭亡,并不代表存在已失去意义。即使世间万物都无法逃脱灭亡的宿命,过程也依然有意义,人类文明大厦的建设也依然伟大。万物有生必有灭,有灭自然也会有生。如天上的云聚了会散,散了又聚,不知疲惫。无论何时保护都将是困难的,但不保护又是无法接受的。在保护与发展中,在付出与忍耐中我们保持这脆弱的平衡。

有保護存在就会有损失存在,损失部分历史原真性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清楚保留一件遗产的价值有多大,保护它有多少种方法、多少种程度,它们付出的代价又是多少,社会能承受多大的代价。换句话说,比保护原真性更重要的也许是对“原真”的选择,古建筑保护的代价是高昂的,尤其当问题涉及到历史古城的深度保护、成片聚落的深度保护时,不是任何城市在任何时期都有能力付出的。

四、如何保护

中原建筑文化内涵的特质 篇4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种形态,任何建筑环境都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即使最原始的建筑也反映了当时人类文化的发展状况。建筑本身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内容。中原文化是个大的历史范畴,从大的概念上讲,涵盖黄河流域乃至中国北方,更可扩展为中原文化传播区域内的建筑文化总体,其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当属奉宗教信仰和家族观念的殷商文化。而河南正处在这一区域的中心,河南地域建筑因其地理、历史和文化等原因,成为中原文化的主体,这正是本文从殷商文化角度研究河南地域建筑文化的依据。

文化内涵——殷商文化的“人”和“神”

殷商文化作为河南早期的文化体系,对河南建筑环境的影响更多体现在宏观层面上,是对建筑环境的一种审美观、价值观的体现,是之后具象化表现的根源。因此对两种文化的研究更多关注其主要特质,一种精神层面的把控。

所谓商文化,及殷商文化,指商王朝时期内商族所创造的文化遗存,商灭夏之后至商王朝灭亡这时期内商族人创造的文化,重点指以殷墟文化为代表的商代后期文化。它以今郑州、安阳地区为中心的中原腹地。商代文化分为以二里岗期商文化为代表的商代前期文化和以殷墟文化为代表的商代后期文化。郑州、安阳地区属于殷商文化的中心地,自然其建筑也深受殷商文化的影响。

殷商文化具有西渐的特点,其西渐的区域是指商文化在中心地区确立以后向西方地区传播所到达的区域,包括河南西部、陕西中南部、甘肃东部等所在的区域,基本位于商王朝前期统治中心——郑州地区之西部,也是商文化传播的重要地带,以郑州二里岗为代表的“二里岗型”分布范围包括了豫西、关中东部和陕西中南部。因此,在山东东部及陕西部分地区的建筑形式与河南西部地区的建筑形式具有一定的相似和传承性,其聚落民居的形式也最具地域文化的展示性。

神权独尊和“征服自然”

殷商文化具有很强的原始宗教性和娱乐性,尚武“征服自然”,以祭祀等功能的场所为居住中心。在其宗教观念中,除具有原始宗教的一般特点之外,还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如鸟崇拜、山崇拜、太阳崇拜、桑林崇拜等,这使其成为原始社会众多地域文化中别具一格的文化。殷商的直接统治区,随着郑州和安阳等中心地域从豫东到沂泰山区一代,对豫西、关中东部和陕西中南部等建筑形式具有深远的影响。

殷商人的思想观念中,帝王宗教观是一元的,先王和帝都统一于对祖先神的崇拜中。因此,祖先神和天神,人和神灵,在殷商文化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通过商族的祭祀歌诗《商颂》,我们也可看出商族子民对上帝的绝对宗教性,注重在建筑格局上面,更注重中心建筑群的集中,将祭祀、拜祖等功能的祠堂、寺院等建立在建筑群的中心,作为所有原著居民的思想活动中心,在建筑布局上充分表现,体现出“重神道、轻人事”商人宗教思想的特征,体现出一种商人隆祭祀、盛巫风的宗教迷狂以及带有原始意味的尚武尚勇的精神。

在出土的众多器皿中,其桑树、太阳鸟、山体等形象的符号常出现,特别是商人一起祭祀的场面也被工匠以极为概括的手法描绘出来,人们热情奔放、鲜亮艳丽的画面被符号化记录,并发展为不同形式的语言使用在建筑构件和建筑纹样、建筑色彩上,重赭石的厚重色彩代表了对大地的臣服和对火及生命的渴望。

农耕文化和“天人和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商时期农耕的兴起和发展,确定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固定,选址对风水的注重,祈求风调雨顺以得来年庄家的好收成,人们居住的场所和建筑形式等方面自然注重“天人和谐”。这从夏、商、周三代文化的表现上均可窥视一二。三代考古遗物所显示的衣食住一类的生活方式都是一样的,以农耕为主要生业,以粟黍为主要作物,衣料所知的有麻丝,房基的构造都是规矩型,以长方形和方形见多,坐北朝南。

商代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由游牧等最原始的自由生活状态转变为以农耕为核心的固定文明的稳定生活状态,农耕的生活方式必然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所有的生活、经济、政治等活动均以土地为中心,建筑形式逐渐规模化、中心化。黄河流域的居住形式从穴居到半穴居,进而发展为地面建筑。农耕文化使人们已经过着定居的生活,拥有一定规模和布局的聚落多分布在近水的台地上,主要建筑形式为半地穴或地面起建的圆形或方形房子。河南安阳后岗、三门峡庙底沟、渑池仰韶村等具有体现。建筑环境也更加科学和合理,如确定了坐北朝南的建筑坐向和横向为主的建筑形式等,建筑布局已逐渐由散落的自由形制逐渐发展到规矩化、条理化、中心化的聚落群体。

崇尚自然宗法的和谐观

建筑内涵 篇5

关键词:新中式建筑;地域性;文化内涵;远洋太古里

0引言

探析我国传统建筑装饰的形式内涵 篇6

关键词:传统建筑装饰;艺术表现力;形式内涵

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纵观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历史,建筑装饰是建筑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是传统建筑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建筑时代的象征,是建筑社会风貌和文化内涵的载体,是依附于建筑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因此,传统建筑装饰中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鲜明的社会和文化形式特征,这些特征从题材内容到造型形式和材料色彩都蕴含着中国人的文化精神追求和审美价值取向,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心愿。

一、传统建筑装饰中的艺术表现力分析

(一)传统建筑装饰材料的艺术表现力

无论对于传统建筑还是现代建筑来说,装饰材料都在向人们传递着一种艺术含义,传统建筑中所用的建筑材料大多都是木质、石质、砖质材料,而每一种建筑装饰材料又都有其

独特的用途和含义。我们可以看出,木质装饰材料往往用于桥梁的架构、房屋的外檐以及室内等装饰中,通过对木质材料的应用,木制雕刻图案的点缀,我们总是能感受到一种古

朴、真实的视觉冲击,一种简单自然的美的享受;而石质材料的应用以及一些石雕的装饰则往往给人一种威严之感,它往往也成为富贵和权力的象征,例如一些传统建筑门外的石狮

子雕刻,传统建筑大门上的石雕等等;砖质材料可以说是历史发展到今天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材料,我们往往通过砖质材料的加工以及装饰,向人们传递出一种祥和宁静的民族理念,传达出一种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

(二)传统建筑装饰部位的艺术表现力

仔细观察传统建筑,不难发现艺术家或者建筑师往往进行装饰的部位也比较固定,而每个部位的装饰也往往具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力。传统建筑的屋顶上往往会有一些陶瓷作品,装饰着屋脊,用瓦片和茅草等装饰屋面,营造出一种简朴自然的艺术氛围,传达着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之情;室内装饰往往通过一些艺术字体或者山水画之类的作品营造出一种艺术气息,装点室内生活,陶冶情操;房梁房柱往往通过拱形或者月形传递出一种简单有力的力量之美;门窗上则通过一些花纹或者简单的图案代表着一种文化传统又或者传递出吉祥的氛围。

(三)传统建筑装饰图案的艺术表现力

传统建筑装饰图案多种多样,纷繁复杂,各种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可以成为传统建筑中的装饰题材,而人们也往往通过一些特殊的图案与花纹表现出不同的艺术含义。如鱼代

表着年年有余;松竹梅则表示出一种高风亮节,不追名逐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二、传统建筑装饰中的文化形式内涵

(一)传统建筑中动物图案的文化形式内涵

传统建筑中往往通过不同的动物图案来表达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狮子,被誉为百兽之王,因而它也往往成为一种权力和富贵的象征,也代表着对邪恶的驱赶,从古至今,人们

习惯把狮子像做成石雕立于门前亦或者做成门把手装饰于大门之上;鹿作为一种长寿动物往往被人们冠以长寿的文化内涵,同时鹿又与“禄”同音,也意味着一种吉祥的含义;另外

还有鸳鸯寓意着夫妻感情和睦,喜鹊寓意着生活美好等等。

(二)传统建筑种植物图案的文化形式内涵

植物历来也是备受人们推崇的一种装饰图案,它往往表达出建筑物主人的一种生活态度或者一种价值追求。我们经常说,松竹梅是“岁寒三友”,因此,这三种植物就成为了一种

坚韧不拔、高洁、不畏困难等生活品质的象征;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也象征着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牡丹和芙蓉则经常被当做一种富贵、权利以及地位的象征;兰花则象征着朴素、简洁,代表着高洁之意。等等这些植物,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

(三)传统建筑中器物图案的文化形式内涵

器物类图案如一些花瓶、乐器等也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如我们常说的八仙过海、观音菩萨、财神等就象征着一种祥瑞、平安、金钱,而以此为基础,这些神仙手中的器物、坐骑、以及宝物等往往也成为他们的代名词,有特殊的文化内涵,比如说观音菩萨的玉净瓶、财神的聚宝盆、八仙各自的宝物等。

三、传承装饰经典,与现代设计完美结合

(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同样如此,在具体的结合时我们一定要擦亮慧眼,识别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中的精华与糟粕,取其精华,发扬光大;弃其糟粕,推陈出新,只有这样,建筑装饰艺术才能有所发展。

(二)创新思维,大胆结合

时代毕竟在发展,再传承,依然离不开创新思维的帮助,传承,不只是对传统建筑裝饰艺术的简单模仿或者照搬,而是充分吸收其内涵,将精华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在结合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创新思维来实现完美结合。

四、结语

时代在不断进步与发展,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建筑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今天,如何更好怕的充分吸收传统建筑文化形式的合理内核和精神,如何将这种元素巧妙地与现代元素完美结合,是我们所应该思考的。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观、艺术观和文化观,历经千百年的锤炼,其寓意深刻的题材、巧夺天工的技艺、美轮美奂的造型、丰富多彩的色彩,特别是装饰与结构的高度结合,创造出灿烂的传统建筑内涵,为世界建筑留下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正是这种装饰的魅力,赋予传统建筑无限的生命力,让我们从中享受到视觉美感和心灵的愉悦。

【参考文献】

[1]刘赞爱,刘婷.传统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启示[J].装饰,2004

[2]米满宁.传统吉祥纹样与现代婚庆用品包装设计[J].民族艺术研究

建筑节能的内涵与实现途径 篇7

一、民用建筑节能的内涵

建筑节能是指在保证建筑使用功能和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其使用过程中能源消耗的活动,是整个建筑中每一个环节节能的总和。其内涵是指建筑在选址、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采用节能型的建筑材料、产品和设备,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加强建筑物节能设备的运行管理,合理设计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提高采暖、制冷、照明、通风、给排水和管道系统的运行效率,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

二、我国建筑节能的现状

目前世界范围内,石油、煤炭、天然气三种传统能源日趋枯竭,人类将不得不转向成本较高的生物能、水利、地热、风力、太阳能、核能,而我国的能源问题则更加严重。我国能源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四大问题:一是人均能源拥有量低、储备量低;二是能源结构依然以煤为主,约占75%,全国年耗煤量已超过13亿吨;三是能源资源分布不均;四是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终端利用效率仅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能耗逐年大幅度上升,已达全社会能源消耗量的32%,加上每年房屋建筑材料生产能耗约13%,建筑总能耗已达全国能源总消耗量的45%。如果继续执行节能水平较低的设计标准,将留下很重的能耗负担和治理困难。庞大的建筑能耗,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巨大负担。因此建筑行业全面节能势在必行。

三、我国建筑节能所面临的问题

(一)市场发育迟缓。

目前我国节能建筑市场发育不完善、进展困难,缺乏市场监督和管理机制,市场秩序混乱,致使节能建筑无法遵循正常的竞争准则进行交易,节能建筑在市场中往往受到传统建筑的排挤,难以占据市场份额;建筑节能技术、材料和人才市场尚未建立,无法为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和后备力量。我国节能建筑市场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节能增量成本、节能效果变化较大,节能收益时间长,难于进行成本和收益估算,现有节能建筑的真实价值不能在市场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缺乏市场引导和积极激励政策,导致房地产开发市场建筑节能指标的变化不敏感。

(二)新建建筑节能政策执行力度小。

建筑节能工作涉及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的立项、时间审查、开工许可、施工监理、竣工验收、房屋销售许可核准等多个监管环节,大多数地区比较重视施工图节能时间审查环节,而对其他环节比较忽视。由于相对建筑法规颁布和建筑节能标准的实施,我国新建建筑在施工图节能设计市场环节对建筑节能的重视程度都大幅度增加,但由于建筑节能建设没有形成体系、建筑节能时间和施工人员的建设水平较低、政府对节能设计实际执行的监管手段仍然还没跟上,时间合格率的升高并没有带来实际建筑节能效果的大幅提升,新建建筑节能50%的合格率还很低。

(三)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难度大。

由于既有建筑市场保有量大,节能改造涉及供热体制改革、改造成本等多方面的问题,故而难度大,绝大多数依然是非节能建筑,仍在浪费着大量的能源。据调查显示,居民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持愿意态度的比例为58%,愿意进行既有建筑建筑节能改造,接近74%的居民只愿意承担10%以下的改造成本。可见如果没有国家财政的投入,既有居住建筑的改造是很难推动的。既有大型公共建筑业主对节能改造成本的承受力较高,对推行公共建筑改造配合意愿较强,能够作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突破口。

(四)节能技术利用率低。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实施节能战略以来,我国在通风技术、遮阳技术、太阳能技术、中水系统技术、地源热泵技术、节能墙体材料、节能门窗和供热制冷设备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应的科研成果。但是这些新技术新产品多数仅仅是作为学术论文使用,在实践中推广应用率极低,研究开发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社会配套,不能完全解决耐久性、防火、外贴墙砖、修补维护等技术细节问题,导致业主在节能技术选择上有顾虑。

四、我国建筑节能的措施及途径

(一)建筑节能设计是关键。

为了从源头上控制建筑能耗,减少环境污染,建筑节能设计是全面的建筑节能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就要求设计师紧跟时代步伐,了解相关技术发展,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及时了解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自然地貌、自然通风、使用太阳能,减少资源的消耗,为实现建筑节能走好坚实的第一步。

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色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维护结构、新能源利用、回水中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具有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特点,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而且做到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对环境的影响最小。

一个成功的节能建筑是一个能够与生物圈中的自然系统紧密结合,并且对这这些系统有极少破坏性而最大限度积极影响的设计。可以说,为了从根源上降低能耗,打造节能建筑是设计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1.整体及外部环境的节能设计。

建筑整体及外部环境设计是在分析建筑周围气候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通过选址、规划、外部环境和体型朝向等设计,使建筑获得一个良好的外部微气候环境,达到节能的目的。

(1)合理选址。

建筑选址主要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土质、水质、地形及周围环境条件等因素的综合状况来确定。建筑设计中,既要使建筑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保持适宜的微气候环境,为建筑节能创造条件,同时又要不破坏整体生态环境的平衡。

(2)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

在建筑位址确定之后,应研究其微气候特征。根据建筑功能的需求,应通过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来改善既有的微气候环境,创造建筑节能的有利环境。

(3)合理的规划和体型设计。

合理的建筑规划和体型设计能有效地适应恶劣的微气候环境。它包括对建筑整体体量、建筑体型及建筑形体组合、建筑日照及朝向等方面的确定。

2.单体的节能设计。

单体的节能设计,主要是通过对建筑各部分的节能构造设计、建筑内部空间的合理分隔设计,以及一些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和设备的设计与选择,来更好地利用既有的建筑外部气候环境条件,以达到节能和改善室内微气候环境的效果。

(1)建筑各部位的节能构造设计。

建筑各部位的节能构造设计,主要是在满足其作为建筑的基本组成部分功能的同时,通过对各部位(屋顶、楼板、墙体、门窗等)的造型、结构、材料等方面加以设计,充分利用建筑外部气候环境条件,达到节能和改善室内微气候环境的效果。

(2)合理的建筑空间设计。

合理的空间设计是在充分满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建筑空间进行合理分隔,以改善室内保温、通风、采光等微气候条件,达到节能目的。

(3)选用建筑节能材料。

合理选用建筑节能材料也是全面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筑材料的选择应遵循健康、高效、经济、节能的原则。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的新型高效材料不断被研制并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去,更好地起到节能效果。

(二) 政策是保障。

发达国家发展经验表明,市场经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的调节不是万能的,只有恰当的法律和规章制度才能保证市场的有效运行。政府应采取强制性和鼓励性并存的政策推动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把推广建筑节能适用技术作为提高居民舒适性的突破口,从技术和政策两方面推进建筑节能的开展,实现国家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建筑节能是政府承担公共事物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政府除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信息、节能标准,技术推广等措施外,还应进一步考虑长期的能源价格政策,用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方式来设计和引导,使能源供需和管理机制重新融合,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让老百姓意识到建筑节能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的建筑节能政策收效并不显著,表现在节能建筑比例不高,发展速度不够快,公众认知度较低。因此,要求各地有关部门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编制地区建筑节能技术政策和相关设计标准,推动建筑节能适用技术的推广。并采用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针对不同的市场主体、不同的建筑节能技术特点制定相应的经济激励政策,如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等,激发市场行为主体节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全民参与是根本。

建筑节能不是单靠少数人或者少数群体就能完成的,它是一项全民运动,是需要所有个体一起参与才能完成的。人生命的几十年中,有80%的时间呆在室内,人类居住地实质是室内空间。人们创造的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精神健康,要使建筑的内部能够支持健康、高效的生活方式,可持续发展是关键。人类不能脱离全球系统,而是应该通过生态学的规律被整合到这个系统中来,形成人类、社会、环境三位一体的结合。我国在2007年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国家从战略高度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节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问题,任重而道远。这不仅需要观念和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更需要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以及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我国的建筑节能之路才能更加开阔。

五、结语

秦汉宫廷建筑内涵理念述略 篇8

一、从阿房宫看秦朝宫城

1.古今巨制阿房宫。秦朝无数第一之中最标志性的宫城建筑是 “天下第一宫”———阿房宫。仅前殿部分就达0.55平方公里,超过故宫总面积的三分之二,1992年阿房宫作为世界奇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上最大宫殿的基址。《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阿房前殿自东至西长约五百步,南起北止宽五十丈,上可坐万数之人,下可立五丈之旗,周有一阁道自殿前直达南山山麓,由此渡渭即至咸阳。”[1]5秦朝规制一步为六尺,一尺约合现制0.23米,三百步记作一里,可以推算阿房宫规格,前殿东西方向长约690米,南北方向长约115米,前殿面积足足8万平方米,当时同时容纳10万人都绰绰有余。此外阿房宫建筑规划也极具特色。老子认为“当起垒土而成九层之台方为善”。因此,阿房宫即为建立在巨大夯土地基之上的高台式建筑。高台最高处9米,其余均统一为7—8米错落有致的平整土基。 长约1320米,宽达420米,规模之巨至今未被超越。西安市现存由古城村至巨家庄的夯土台基仍达到约60万平方米的面积。台基呈北高南低的缓坡状,长770米,宽约50米,东、西、北三个方向有土梁连接,现今多数已坍塌或毁损,残存的土梁高0.7米立于地面两米高处, 梁厚3.6米,残存瓦片上有篆书“千右北司”字样[1]17。秦朝暴政只维持16年,尚未完成的阿房宫前殿已达到如此巨制,倘若完成全部工程, 秦朝的宫殿组群规模绝对傲视寰宇。

2.秦朝宫城的“喜大好全”。阿房宫作为秦始皇主持设计的新朝宫,建造的出发点是摒弃先王宫殿狭小的规模,另外则是要建造一个汇集天下灵秀的皇家林园来显示自身功绩,满足秦始皇权倾天下的虚荣心。“皇帝”称谓的出现即能看出嬴政本人的虚荣和自视甚高。“德兼三皇,功盖五帝”的结论也只有一统六国,唯我独尊的嬴政能为自己定论。据《三辅黄图》记载,秦始皇想要的宫殿规模应该是“庭当可于一时而同受十万人,车能行之以酒,骑可行而以炙,千人歌时万人能和”;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宫城廷苑更要求是“:咸阳左近百里内,兴乐、甘泉……行宫别观二百又七十,内三百及外四百,复甬之道相通连。东西计八百里内,行宫别观可相近望。”[2]11粗略计算秦始皇规划中的秦朝宫城组群规模,单单是数量已逼近千关。此外,每个宫观的功能和设置同样是“好全”,意欲将全天下的精华灵秀全都汇聚在咸阳城内以供享受。《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对于上林苑、仙岛、漆河、兰池宫都作了详细的记载“:表南山为天然之阙,引渭水横桥以环咸阳宫,运南山漆以灌漆渠,于兰池中筑仙岛。至飞禽走兽以供狩猎,行宫别院以赏玩休憩,兰池仙岛中就寝神驰。氤氲缭绕,波光涟漪,奇葩丝竹诸般秀美汇集咸阳以成仙境之悦受。”汉代司马相如作《上林赋》用来感叹世间美景齐聚的壮观以及观者无比愉悦的感受。秦始皇一朝得权即将个人审美和欲望诉诸宫廷建筑,巨大规模和种类齐全的设置,在满足私欲的同时也深深影响了后世皇室园林的形制与风格。

二、从上林苑看汉朝廷苑

1.沿袭秦制却青出于蓝的上林苑。汉朝全面吸取秦朝暴政灭亡的教训,沿袭秦朝基础时积极改革,上林苑的扩建将人工设计全面应用到自然景观的借用和改造方面,是园林设计理念的转变。秦朝理念建立于特殊人物性格和时代背景下,自然景观或自制景观为皇帝所用, 《阿房宫赋》中“蜀山兀,阿房出”直观体现出秦朝统治者个人理念专横和强制。汉代修复扩建上林苑则更多借用美景,将现有景观通过人工的构局布置,或顺势而为,或相互映衬,形成了更繁华更壮观的汉代上林苑。《关中记》中描述“:上林苑共计廷苑宫观一百又十三座,三十六苑中有宜春、御宿、思贤、思贤等;宫有宣曲、犬台、葡萄不一而足;观有走马、鱼鸟、白鹿、观象、储元、阳德、承光等各式用途;苑中豢养百兽以供春秋季节狩猎之用;离宫七十余所以养骑乘;苑中又有一众池沼如昆明池、祀池、太液池等,昆明池以训水军。”[3]6扩建整修后的上林苑不但拥有秀美的自然景色,更将生活功能天衣无缝地嵌入布局中,将皇室宫廷组群互相映衬互为背景,形成人工和天然的和谐。《汉书·旧仪》 中记载汉武帝时期扩建的上林苑天然景观的面积占总面积的二分之一以上,各种功用的池沼建立在原有天然湖泊的基础上,辅之以天然水系的引流灌输,从而能够形成“灞水不出,泾出渭入,沣、涝之水环绕”[3]8的上林苑天然水系美景,在整体的建筑艺术上开创了借景于自然的先例,如今被广泛应用于房地产的开发与推广之中。

2.秦朝建筑天象理念的继承。汉朝统治阶级在建筑形式和工艺艺术上有较之秦朝更贴近自然更合理的一面,同时又保留秦朝建筑整体规划上天象以及寻仙理念的继承。我国封建历史上的君主,尤其是秦汉两代,对永生充满了无限向往。河山尽握,大权独享,人生的享受无论是物质或是精神都已登峰造极,追求只剩下无限长寿来延续享受的时间。因此,星象意识和寻求永生的概念被融入秦汉两朝建筑艺术中。秦汉时期将天象按照等级权位进行划分,三垣二十八宿,将居于中央的皇宫作为北极星,三垣象征君、臣、妃互相环绕; 行宫如二十八宿,以东西南北各成一组,每组七宿,行宫的位置与星宿的等级一一对应。因此形成了以阿房宫为离宫,渭水为银河的格局。汉朝的布局在秦朝的基础上更细致化。《汉说》中对于未央宫的描述是“天有四灵曰苍龙、白虎、朱雀、玄武,王室宫阙当取之以正四方”。其余《西京赋》、《东京赋》、《鲁灵光殿赋》等都从星象学角度对汉朝宫殿的布局作出印证,都证明汉朝“三间九房,分野以星象,以紫微之法辅之”[3]。至于“明堂辟雍”是汉朝建筑中最独特规格最高的皇室礼制。因为“天圆地方”的意识,汉朝皇室对于祭祀功能的建筑格外重视布局和结构的运用。明堂作为祭祀场所,里外均运用“辟雍”的形制。比如“明堂”的四面围墙需要开辟阙门,并且外围建环绕的水沟, 寓意为圆满。其间再佐以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相生,四季四向十二室等等体现出天人合一内在法则的结构设计。这种意图明显地将天象命理等因素融入行为和设计意识至今都是人们注重的细节。

三、秦汉建筑共同的寻仙承载

秦汉时期的建筑都直观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无论单纯的美学享受或是天象命理的应用,都是当政者利用社会资源的体现。秦朝最具代表意义的寻仙建筑体系是“兰池仙山”,汉朝最突出的是武帝时的“太液池一池三山”,方士徐福迎合秦始皇兴趣谎称海上有三神山,斋戒并奉三千童男童女即可求得仙药,于是秦始皇巡游齐鲁,于各名山大川礼祠拜神,结果船行风向不顺未能抵达仙山;随后又有卢生,侯生于深宫中隐居,令秦始皇自称“仙真人”。连年未果情况下引渭水于咸阳城东北,挖长两百里宽二十里的 “兰池”,池中垒土为岛,岛中筑宫殿,用长二百丈巨石刻成鲸鱼模样, 寄情“兰池仙岛”;汉武帝同样经由李少君、少翁和巫、栾大、公孙卿等人诱骗,先后立庙祀神,丹砂炼金,在甘泉山建离宫,又于大病初愈后建造寿宫。根据《汉书》中记载“:武帝于建章宫之北兴太液池,池中筑三山,一喻瀛州、二为蓬莱,三比方丈,皆立神台。建离宫甘泉,画诸神以祀;后又置寿宫、北宫……”最终寻仙途中颗粒无收,留下了诸多礼祠祀神的皇家建筑。秦汉两代君主兴建宫苑前期功能在于彰显皇家威严,随着时间推移,建筑组群在规划和功能上趋向于寻求上天庇佑,兼具求仙拜神功能[4]12。秦朝“兰池”,汉武帝“太液池一池三山”是事物发展规律的事实验证。两代封建统治者在追求永生过程中促进了建筑规划和设计理念的不断完善,为后世的建筑设计规划提供了宝贵经验。

秦朝建筑的规划理念饱含统治者意气风发和舍我其谁的意味, 因而呈现出“喜大好全”的特点,规模之巨配置之齐开皇室园林先河; 汉朝在沿袭前朝形制的基础上,于布局和建筑细节上青出于蓝,将人工与统治阶级寻仙意图相结合;两代建筑包罗万象的组群规模,意识形态承载等鲜明时代特点造就了独树一帜的建筑奇景。

摘要:秦汉两代作为我国封建历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宫廷建筑的规划设计体现了当时执政者的心态和审美风尚。本文通过对秦汉时期宫城建筑的风格、规划以及形成原因等内容的研究,系统地阐述秦汉建筑规划与统治阶级理念之间的紧密联系。

传统建筑生命精神内涵的哲学初探 篇9

作为动词的“生”的含义如表1所示

作为名词的“生”的含义如表2所示

2.建筑的生命精神内涵

古人善于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时间现象,从而产生了具有不同情感的生命感悟。例如:《周易》“生生之谓易”。这是从时间循环变异现象而产生的恢宏阔大的生命情怀。

又如:《周易·系辞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具有生生之德,正是四时运行而化生百物,并具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生命顺序,“突现了生之理”(朱良志,1995)。尤其是自然景物随四季的盛衰荣枯更容易化时间现象为悠悠心境。这是从四时运行的时间现象而产生的对生命过程的感悟。

中国传统哲学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古人的时空观念或者说是宇宙观。宇是空间观念,宙是时间观念,宇宙连用是时空观念的综合体现。《庄子》:“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二字连用,始见于《庄子·齐物论》曰:“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

可见,对中国古人而言,时间的体验虽然是具体的、经验的,但更是一种无法定质定量的心理时空。他们善于将物理时间转换成富有感性色彩的生命感悟,其关键就在于客观场景的具体时间现象能否在人的心理上引发情感。

2.1建筑时间观

建筑的时间观,体现在居住其中的人的心理感知从而对时间现象进行抽象的抒怀。而这种时间观往往是同“宇宙”的观念相连,指向“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古人崇天“巍巍乎,为天为大”,古代的建筑甚至城市规划,也往往“象天法地”。《三辅黄图》上记载的营建咸阳时的“……信宫作极庙,像天极”,汉代宫室,如班固所谓“其宫室也,体象乎天地”[1]P24-25,都是古人建筑时间观的体现。

另一方面古人对时间秩序的感知上升为规范人们行为的“礼”的秩序,因四时四季不同,而举行的祭祀活动所建设的建筑,形成的不同的空间与氛围。今日北京仍然保留有祭祀自然的坛庙如天坛、地坛、日坛、月坛。

2.2建筑空间观

当人们在院落中,触摸斑驳的墙体,看着白墙上枝桠稀疏的影像岁日光西暮,而逐渐挪移,时光在建筑上完成了传递,而人们也从光影的变换中体会岁月时间的流逝。完成了从时间到成空间的转变。

传统建筑院落所构成的空间,在园林住宅中的表现尤为突出。把构成院落的元素仅仅当成建筑元素的话,那一道门、一扇窗便只是具体的物质存在;那一面墙、一座游廊,只是空间的分割,但就是这些实实在在存在的建筑元素,在时间的作用下,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建筑空间观。即时空的交错与融合。作为建筑的使用者,居于其中的人,在游廊中穿梭,透过一扇漏窗,望见如意门洞所框出的半枝芭蕉,于是多个空间在以人为主体的活动中,完成了空间的转化。“步移景异”就是这个意思。

多进院落形成的纵向纵深的空间序列与横向跨院形成的水平序列,往往通过不同的墙体或门的变化完成空间的转变或推进。建筑元素就变成了空间转换的节点而存在。

3.中国建筑艺术的生命论

3.1生——生命结构论

张皓[2]认为立足在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广阔背景上,中国哲学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一种生命哲学。他认为这一哲学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结构,以“生命即本体即真实”为其基本纲领,并通过时空两位的纵向横向展开,形成一个无所不在的有机生命之网。

因此有了“生之为性”的哲学命题。善即生即仁,人间之美乃生之美。故天地之大德曰生,这“生”是真善美的统一。

3.2时——生命时间论

中国文化形成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的独特时间观,这种时间观十分重视生命,以生命的目光看待时间。“莫若以时”,以时就是应时,适时。具有两个侧面即莫错用时和莫错过时。而由此“奉天时”通过审时,窥时的到达“契时”最终达到“契生”和“与时俱化”。

3.3气——生命基础论

中国哲学以气为本原范畴,中国美学也以气为艺术生命之本,气是美的发生与作品的活力所在。中国文化思想以“气”为万物之本,生命之元,阴阳之化,精神之流;中国文化以“气”将精神与物质、运动与时空统一的思想具有相当的优越性,对于美学,以“气”阐发之,更有无可比拟的精辟、深刻、超然于贯通等长处。所谓“三来”盖之文艺创作由审美感应而的三种动因:神来,情来,气来。

自魏文帝曹丕主倡以气论文之后,人们更多的从艺术创作本身来寻求气的奥秘,气范畴也更多的纳入审美主体的内涵。

曹丕《典论论文》曰:文以气为主。“文以气为主”是一个划时代的命题,标志着文学由经学的附庸走向自觉、自立。中国美学素以生命之气来看艺术和审美活动。在中国美学中,神气既指创作个性才气的油然体现,又指艺术作品奇妙传神的审美特征。

4.结语

建筑的生命精神内涵,特别是传统建筑自营造之时,就同“生”息息相关。传统建筑观念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便生利人”。人们从自然界中的万物认识到了生命的意义,也认识到了阳光、水分、植物等条件对生命的重要性,“生”,是华夏先民对自然事物的一种极远古的认识。

生命是有限的。一座建筑的生命可以很久远,远到建它的人随风逝去,而它依然挺立;一座建筑的生命也可以很短暂,短到它还未建成,可能就一夜间轰然倒塌。

建筑是有生命的。建筑亦是有感情的。

建筑中承载着使用者的喜怒哀乐,保留着居于其中的人的痕迹。于是人们可以在古建筑中发忧思之情,才可以在建筑中缅怀曾经的人和事。

参考文献

[1]王其亨,当代建筑史家十书·王其亨中国建筑史论选集,辽宁美术出版社,2014年9月

[2]张皓中国美学范畴与传统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

[3]萧默,建筑的意境,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1月第一版

[4]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5]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

[6]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7]冯柯,说宅,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年

吴哥建筑群的历史文化内涵 篇10

一、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吴哥窟

吴哥窟是世界上最大的印度教建筑,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物。吴哥窟的结构、比例、均衡、雕塑上的完美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古迹之一,与埃及金字塔、中国万里长城、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千佛塔并称为东方四大奇观。吴哥窟是吴哥建筑群中保存最完整的古迹之一。

吴哥窟建在平原上,建筑主体是一座浩大的城池。在12世纪建造时,它的名字镌刻在寺庙正门的门框上,叫“威什努庐”,后来才被命名为“Angkor Wat”。Angkor读作“吴哥”,意为“圣洁之城”,Wat读作“窟”意为“寺庙”。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在地理上与东南亚衔接,民间往来比中原本土密切,而位于东南亚腹地的这座寺庙是从非官方的民间渠道,用口耳相传的非文字形式,由高棉语直接翻译成广东话而来,“窟”在广东话里近似读作“Wat”。

苏利耶拔摩二世是英勇善战的高棉王,1113年继位,人称“太阳王”。他积极开拓疆土,使高棉国的土地跨越到马来半岛东海岸,他建造了吴哥作为自己的陵墓。然而,这项巨大的工程历时八九十年才完成,在他去世后五十年才被安葬在神殿里。吴哥窟整体宏伟壮观,局部精巧细致,无论是建筑技巧还是艺术成就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吴哥窟坐东朝西,呈中心对称布局,包括护城河、外郭、内城和寺庙主体四大部分。吴哥窟将以台基、回廊和角塔为特征的“吴哥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寺庙的主殿全部修建在一座石砌的台基上,台基共三层,每一层四周都有石砌回廊围绕。回廊上刻着浮雕,第一层回廊的浮雕尤为精美。每层台基之间用陡峭的石阶相连,阶梯上以石屋顶覆盖。除了回廊上饰以浮雕外,石塔、石门楼上也都刻有大量的美丽图形装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吴哥寺的几乎每一块石头上都有浮雕,或镌刻着玲珑纤细的装饰,整个寺简直就是一件巨大的艺术杰作。”吴哥窟顶部矗立着按五点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宝塔,象征着印度神话里宇宙的中心─须弥山。

吴哥采用了“曼荼罗”的格局,他以凝固的形式用建筑符号表现出严格的向心性,并朝向四个主要方位,中央祭殿象征着作为世界中心的圣山,围廊象征着神化的海洋。“曼荼罗”是梵文音译,本义为“获得本质的地方,象征宇宙的分解与复合,作为诸神聚会的圣地和宇宙力量的聚集点。曼陀罗最下方为地、水、火、风四元素,其上有须弥山,众神聚会于顶端宫殿。须弥山周遭有四岳,日与月在山腰间运行。从吴哥寺东面的藏经房进入到由石块筑成的高阁重楼的65米的主塔,由于尖顶宝塔是吴哥王朝最为神圣的地方,因此通往尖顶宝塔的台阶格外陡峭。爬上楼梯要手脚并用,如同朝圣一般。

二、吴哥王朝的首都─吴哥通

吴哥通也称为大吴哥或吴哥城。公元九世纪至十五世纪一直是吴哥王朝的首都。“Thom”读作“通”是“大”的意思。吴哥城是真腊王国吴哥王朝的国都,初建于公元九世纪后期,是东南亚历史上最宏伟的一座都城。都城内宝塔、皇宫等建筑鳞次栉比,庄严雄伟。庙宇建筑精美,雕饰华丽。据估算,这座城市鼎盛时拥有人口上百万,经济发达,商业繁荣。其规模之大,远远超过了著名的罗马城。

最早选择吴哥作为王都的国王是耶输跋摩一世。这里不仅地域开阔,适宜建筑新的都城,尤为重要的是,这里有一座天然的山─巴肯山,可以建立寺庙供奉“林迦”。同时,这里丰富的水源可以满足众多城市人口的需要。暹粒河流经这里,除满足饮水外,还可以灌溉农田,保证了农业丰收,源源不断地为人们提供粮食。在设计上,都城体现了高棉人的信仰和国王的宗教观念,有着浓郁的文化内涵,整个都城围绕巴肯山建造。在都城范围内,除了相对集中的区域建造王宫、官署和庙宇外,还有众多的村落、集市、稻田和数百人工水池排列在巴肯山山麓,成几何图形。高棉人筑起城墙将广阔的都城围了起来,早期的城墙比较简陋,是用木栅栏之类的材料筑成,后来改为土墙,再后来使用坚固的石头来筑就城墙。耶输跋摩一世之后,还有几位有作为的国王为吴哥城的建设作出了贡献。其间虽然发生过因王位争夺和对外斗争而引发的战乱,王城或暂时迁都,或遭到破坏,但由于国王们致力于王城的修复与重建,在吴哥鼎盛时期,王城越建越好,越来越繁华。到十二世纪末、十三世纪初,吴哥达到了全盛时期。当时的高棉国王阇耶跋摩七世把吴哥引向一个全新的时期。皈依大乘佛教后,他采取了一种新的观念。在40年的统治期间,他尤其注重对祖先的崇拜,修复了几乎所有的古寺,并留下了一块石碑。刻在石碑上的铭文没有任何序言或解释,只有一行“高棉国宛如天堂国度”的文字。

三、吴哥的微笑─巴戎寺

关于中西古建筑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篇11

中国古建筑;西方古建筑;古德寺;特点;风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TU-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6-0026-02

一、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1.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从古德寺的建筑布局上不难发现,它也是继承和延续了我国建筑的传统布局形式,并在布局形式上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寺院在修缮过程中,特意俢置了一处徽派建筑样式的前院建筑与后院相互串联,改变了原先单调独立的西式建筑布局形式,也是寺院更加具有层次感,让游人在穿越传统的中式建筑后,形成一个过度空间逐渐融入到西式风格的圆通宝殿。

2.轴线的空间艺术

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表现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尊卑差别。古德寺的建筑布局也遵循了这种轴线的对称关系,虽然在经过历史的毁坏下轴线布局已经不是特别明显,但是我们依旧可以清晰的看到以前院新建徽派建筑和后院的整个西式建筑圆通宝殿为主体作为本寺的主体轴线构筑物,两侧建筑物高度低于主体建筑物且形式简单,作为寺内僧人的经堂、念佛堂和居住场所。

二、西方古建筑的特点

1.立体感官,单一布局

与中国的古建筑相比,西方古建筑作为一个整体的建筑体系,它的建筑风格也是一脉相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建筑中的“柱式”便是“立体感官,单一布局”的突出表现。这些柱式结构的建筑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例如,古德寺宝殿为全外廊寺,立面为爱奥尼柱式加哥特式拱券,拱券上方一大二小圆形窗花,屋檐装饰具有较强的立体感,也体现了东西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

2.神亿陛和宗教性

作为富有浓厚神化性与宗教性代表的古德寺,其主题建筑物圆通宝殿的门廊呈三角形分两层朝后递收向上,烘托着顶部中心高耸的山花,具有古罗马建筑的表现手法,这种处理,强化了宗教的神秘感。它的内外墙之间的回形步廊和许多方柱,又依稀具有希腊神庙的风韵。总体上看,整座建筑又充满了哥特式教堂的上升感。与一般寺庙的大雄宝殿最为不同的是它的顶部,上面有大小佛塔共九座,这又与中国道教的北斗九星、七显二隐的说法暗合。

三、古建筑所体现的东西方文化风格特征

1.古建筑体现的中国文化风格特征

(1)务实精神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的若干特征及其建筑概念都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实用理性的务实精神。中国古典建筑体系一直坚持着有节制的人本主义建造原则,始终以人体尺度为出发点,不求高大永恒,无论什么类型的建筑都很少像西方教堂那样超尺度的东西。中国建筑的庞大是通过,小尺度单位的院落,不断有规律地衍生而产生的。不论建筑群有多么庞大,人在其中活动,所感受到的永远是与人相亲和的尺度。

(2)恒久变易观念传统的中国式房屋设计原则采用通用式设计思想,房屋就是房屋,不管什么用途都希望合乎使用。因此,久而久之,使人们形成了恒久变易的观念。中国建筑不注重外在直观的形象,而注重人在其中的序列安排。古典建筑在重领悟、重层次、重气氛等方面极下功夫,反倒对单座建筑淡然处之。

(3)中庸思想中国建筑往往把高潮和精华放在最里面、最后面,而前面则是质朴的墙,庭院深深深几许,精彩之处全在这一层层的化解之中,体现了中国人基本精神之一——中庸,“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适用而经久不渝。中国建筑造就了人们在人格思想上不注重强烈的自我表现,而是追求执两端而用中的温顺谦和的君子之风。

2.古建筑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1)独立与自由

古代西方建筑往往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强调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他们常常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古代西方建筑在一套独立的建筑体系上,形成独特的方格,他们布局单一,似乎根本不需要多余的建筑来衬托。西方的建筑师们巧妙地把西方人的思想融于建筑,并形成迥异的风格。因此,正是由于那些极力表现人性的建筑使人们更加渴望去追求独立与自由。

(2)思维的缜密与创造力

从古代起,当西方建筑师们设计建筑时,他们不仅关注建筑的构造与精度,通常还在策划时考虑到它的功能,功效及其防水、防火性,是否拥有便利的交通等。建筑师们始终以高度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工作,而处于这些建筑之中的人们,就难免不受到建筑风格的感染,形成良好的创造氛围,这也是西方文明更加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原因。

[1]付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

[2]冯骥才.中国古代建筑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建筑内涵 篇12

工程项目管理内容贯穿项目的全过程,与一般意义上的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相比,有以下区别。

1.1 管理幅度更宽

工程项目管理从项目构思、可行性研究、营销策划、规划设计、报批报建、招投标前期工作开始介入,直至工程施工完成、竣工交楼、办理竣工结算及资产交接等施工全过程。

1.2 对管理要素的控制更严

工程项目本身就是商品,是一种投资额大、投资周期长的不可移动的耐用品,需要进入市场流通,接受市场检验;其面对的不仅是投资人,更多是消费者个体,而个人购房(如商住楼项目)较之以往单位分房使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合法权益。如今的项目业主的维权意识很强,对项目要求很高,容不得开发企业或项目管理企业有丝毫马虎。

1.3 管理的跨度更大

工程项目管理涉及的合作单位、专业技术多,需要项目管理者领导、组织、协调和控制,既要有外围关系的协调管理,例如与政府相关部门及邻近单位之间的协调,又有内部关系的协调管理,例如各专业分包单位、项目组织内部人员的协调和管理。只有人际关系的和谐,工作环境愉快,项目建设参与各方才能高效地完成既定的任务,使项目目标顺利完成。

2 项目管理重点内容

项目管理尤以工程管理为主,工程管理贯穿于项目管理的整个过程,从项目策划、可研中的技术研究到设计、施工直至保养维修。工程管理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2.1 成本管理

(1)设计阶段成本控制。设计阶段,根据投资估算编制设计概算。政府规划部门不要求工程项目作初步设计,但从结构的安全性、可靠性,特别是设计优化、成本控制的角度考虑,设计施工图前应增加初步设计,采用限额设计,防止设计概算超估算。组织设计、监理、工程管理、造价、施工及工程顾问(专家)等专业工程师参加设计评审(方案、初步设计、施工图3个阶段)和图纸会审工作。从设计阶段介入成本控制,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应严格审核计算书,避免有时设计师为省事,忽略一些有利条件,导致设计过于保守(结构含钢量、砼用量增加、材料、设备配置加大等)。

(2)完善并严格招投标管理,强化工程分包控制成本意识。招标前进行市场调查,建立信息数据库,对招标项目进行造价分析和市场行情摸底,选择合适的招标策略,选择有实力、重信誉的承包商参加投标,严格审查、规范招标文件及合同条款,防止串标,招高价格;细化分包,遵行“二八”法则(20%分包项目,可节约80%成本)。严格合同管理,对合同进行分解管理、强化合同细节,跟踪分析合同执行情况,及时为合同补漏,注意合同索赔和反索赔,及时补充预算。

完善合同管理,做好索赔与反索赔管理,及时、准确地做好违约事件的调查分析及裁定工作,并收集、整理好相关资料。

(3)材料采购成本控制。材料设备费在工程的建安造价中占的比重较高,约占70%,因此材料设备费应是建安成本控制中的重点。不论是采用甲方供货,还是甲方指定供应商的供货形式,均应做到货比三家,做好市场调研,了解供应商的实力,包括生产能力(或供货能力)、技术力量、管理水平、财务支付能力、信誉度、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严格规范招标文件及合同条款,防止投标人串标,抬高价格,严格合同管理,做好验货工作,防止调包、以次充好,确保供货进度和质量。

(4)加强技术管理。熟悉设计图纸、重视图纸会审,紧扣规范。应严格审查设计变更,反复审查、比较优选设计、施工技术方案。

(5)严格审查设计变更、工程变更签证与进度款支付,建立风险控制管理机制。

(6)改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对于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及时作出判断处理。

2.2 质量管理

由于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是工程项目控制的重点阶段。遵照质量管理条例、设计图纸及规范,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实行施工准备、施工过程及施工验收3个控制系统。

(1)选择重信誉、有实力的好队伍(施工、监理)。质量是做出来的,不是管出来的,也不是喊出来和检查出来的,队伍的素质很重要,施工人员的技术、质量意识很关键,对其进行组织、培训、管理不可缺少。

(2)对于施工复杂、质量难以保证的项目,实行样板先行,满足要求后,再按照样板大面积施工。

(3)加强工序验收,自检、复检及监控检查要落实,重点部位(如关键工序、关键操作)实行旁站式管理;按照规范要求、施工组织、设计及合同要求组织验收。

2.3 进度管理

(1)建立计划管理体系,首先由项目管理公司投资人编制总体开发计划(即为一级计划)、二级计划(分阶段控制计划),参与项目开发建设的各专业公司(咨询、策划、设计、广告推广、施工等单位)根据一级计划分解(WBS分解)编制,三级计划由总承包商根据一级计划结合各专业分包单位编制的计划综合调整,编制计划应有科学性、严肃性、可操作性,否则制定的计划也仅仅是摆设。还应编制年度、季、月、周计划,资金运用计划也应同步编制,否则资金不到位也将影响工程进度。

(2)编制计划网络图,对计划进行跟踪预测和动态控制;预控找出关键点,动态解决问题;随时检查,出现问题立即召开协调会,讨论找出解决办法。

2.4 安全管理

首先,制定安全规程,抓落实。其次,促进现场文明生产管理,安全文明施工是工程质量的保证,并可促进工程质量的提高。再次,一定的资金投入和奖惩措施可以使安全文明施工得到更好的落实。

2.5 技术支持

项目管理水平的竞争相当于技术的竞争,包含有设计及图纸管理、设计变更管理、施工技术方案审查管理、技术创新。

(1)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收集研究和应用推广。

(2)资料信息收集管理,紧急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建筑市场行情、材料市场行情调研与收集等。

(3)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网络技术平台。利用网络进行材料招标、信息发布、查询,可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减少交易成本,又能使项目管理者(或第三方,如公司、业主等)及时了解情况。

3 工程项目管理的支持体系

项目组织的设置是为了完成项目总目标和总任务,项目的组织设置应能完成项目的所有工作,每个具体的项目都是一次性的、暂时的。项目的成功离不开企业的领导、决策、协调与监控,不论是代建制的还是公司式项目管理,均需要制度的监管,要有好的组织架构来管理事务,建立高效、畅通的沟通机制(与业主或公司、项目管理部),对项目有关信息及时反馈、决策。

3.1 组织架构

所谓组织架构,也就是通过项目办公室组织的资源和信息流动的程序,明确组织内部成员个人相互之间关系的性质,为每位成员在这个组织中,具有什么地位、拥有什么权力、承担什么责任、发挥什么作用,提供一个共同约定的框架。其作用和目的是通过这种共同约定的框架,保证资源和信息流通的有序性。并通过这种有序性,稳定和提升公司组织所拥有的资源在实现公司发展目标上的效率。但这里的资源不仅仅是经济物质的资源,也包括加入这个组织的每位成员的体力和脑力(人力资源),而且最重要的就是人力资源。

3.1.1 公司层面

公司是项目的战略组织。公司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经济组织,必须有特定的组织架构,为其资源、信息的流动提供程序约束,并在此基础上,把贯彻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事务工作进行合理的分解,并落实到部门及具体个人,以保证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事务工作项项有人承担,事事有人去做。

3.1.2 项目部层面

项目组织架构有职能式组织架构、区域性组织架构、事业部式组织架构。采取何种管理架构需要根据项目的规模大小、复杂程度、项目结构来确定,应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组织形式使决策快速、简便,并使项目目标分解落实、责任到人,使各方面有效沟通,责权关系明确,能进行有效的项目控制。同时,在项目生命周期不同阶段,项目组织结构设立也不同。

工程项目部需要根据公司对项目的发展战略、项目定位、项目目标,对项目的实施与执行进行管理。根据项目建筑公司的制度管理手册、作业程序,编制适合工程项目部的管理制度和项目实施的作业程序手册。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对一些突发事件作出及时反应,所以要求项目部内部要有良好、顺畅的沟通机制,同时需要项目建筑公司(或项目业主)给予一定的授权,使工程项目部有一定的决策权。

3.2 建立监管、约束及激励机制

项目目标任务的实现,有了组织架构,还需建立管理制度。除了制度的约束与监管,还需要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并且要求项目管理者具有良好品德。项目建筑公司(或项目业主)与工程项目部(或项目管理者)签订管理合同或责任书,明确项目实现的目标,如进度、质量(含安全生产的形象、事帮率等)、成本(管理成本、营销成本、建造成本、税费、财务费用)及利润,实行过程监控、阶段考核与项目最终考评。

摘要: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只有对项目的管理进行全盘考虑,才能使工程项目做到尽善尽美。文章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对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项目管理,内涵,技术支持,WBS分解

参考文献

[1]成虎.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通用数据模型下一篇:执行和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