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内涵

2024-10-15

专业内涵(精选12篇)

专业内涵 篇1

摘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创建专业特色, 培养能生产服务于一线、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 其核心是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体系整体改革, 课程体系整体改革的核心是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创建专业创新团队, 可提高专业教师整体的教学科研水平, 为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促进专业内涵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专业创新团队,职业教育,专业内涵

随着职业教育春天的到来, 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深化教学改革, 创建专业特色, 培养能生产服务于一线、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 是每一位分管教学工作的人员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2008年3-7月, 我很荣幸地被派往北京西城区外事学校进行挂职学习, 收获颇多。专业创新团队建设是他们学校的一大特色。2007年, 他们学校“饭店服务与管理”这一专业团队经过长期的培养锻炼, 凭着专业师资力量强, 教师学历水平标准高, 教育教学效果好, 培养的学生讲究礼仪、技能高、素质高, 并且专业发展具有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创新思路, 因而在众多参评团队中脱颖而出, 被评为“北京市专业创新团队”称号。在创建专业创新团队过程中, 学校不断探索团队建设的新模式, 引导各专业、各学科形成以专业组长、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学习型、研究型的专业团队和学科团队, 提升了各专业、各学科教师的整体水平, 促进学科带头人的成长, 大力推动了学校的专业发展。学校计划在往后的两年内, 创建两支校内专业创新团队和学科创新团队。这一做法给了我极大的启发。

我们都知道, 职业学校的核心工作是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的核心工作是课程体系整体改革, 课程体系整体改革的核心工作是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专业创新团队的建设, 对调动所有积极的因素, 团结一切力量, 对提高专业教师整体的教学科研水平、专业的发展、内涵的建设、学生技能的培养等方面都能起到一个促进的作用。所以我选择了创建专业创新团队, 推动职业教育的专业内涵发展这一课题作了如下的探究。

一、什么是专业创新团队

首先, 它必须有团队精神。也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奉献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 是指团队的成员为了团队的整体效率和目标而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和作风。团队精神是高绩效团队中的灵魂, 是成功团队身上难以琢磨的特质。在强势团队中一起工作的人们会觉得心情比较舒畅, 干劲也很足, 大家的协作性很强, 能够创造出一些使人感到骄傲的业绩;在弱势团队中人们觉得钩心斗角的情形较多, 心情压抑, 没有成绩, 没有战斗力。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有团队精神的团队, 团队成员的个人智商可能是100, 但加在一起的团队智商可能会达到150甚至更高;而反过来, 缺乏团队精神的团队, 即使个人智商达到120, 但团队组合到一起的智商只有60到70。

其次, 它必须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 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 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 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

(1) 创新意识包括四方面:

(1) 创造动机。它是创造活动的动力因素, 能推动和激励人们发动和维持进行创造性活动。

(2) 创造兴趣。它能促进创造活动的成功, 是促使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

(3) 创造情感。它是引起、推进乃至完成创造的心理因素, 只有具有正确的创造情感才能使创造成功。

(4) 创造意志。创造意志是在创造中克服困难, 冲破阻碍的心理因素。它具有目的性、顽强性和自制性。

(2) 创新意识的主要特征:

(1) 新颖性。创新意识或是为了满足新的社会需求, 或是用新的方式更好地满足原来的社会需求, 创新意识是求新意识。

(2) 社会历史性。创新意识是以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需要为出发点的, 而这种需要很大程度上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 在阶级社会里, 创新意识受阶级性和道德观影响、制约。人们的创新意识激起的创造活动和产生的创造成果, 应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创新意识必须考虑社会效果。

(3) 个体差异性。人们的创新意识和他们的社会地位、文化素质、兴趣爱好、情感志趣等相应, 它们对创新活动起重大推进作用。而这些方面, 每个人都会有所不同, 因此对于创新意识既要考察社会背景, 又要考察其文化素养和志趣动机。

二、创建专业创新团队的重要意义

专业创新团队合作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现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它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 并且会自动地驱除所有不和谐、不公正的现象, 同时会给予那些诚心、大公无私的奉献者适当的回报。如果团队合作是出于自觉自愿的, 它必将会产生一股强大而且持久的力量。团队精神是一个集体的精神支柱。离开这个精神支柱, 这个集体就是一潭死水, 就毫无活力, 毫无竞争力可言。有团队协作精神、配合默契、有凝聚力的优秀团队, 就犹如猛虎添翼, 所向披靡。

首先, 专业创新团队对于集体凝聚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是团队精神的最高境界, 这是从松散的个人集合走向团队的最重要的标志。良好的团队精神就成为一面旗帜, 它召唤着所有认同该团队精神的人自愿聚集在这面旗帜之下, 为实现集体和个人的目标而共同奋斗。

其次, 专业创新团队还起着激励作用。对许多企事业单位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大部分员工总认为自己的努力与付出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所谓回报, 并非仅限于加薪或晋升, 他们最需要的是别人的认可与肯定。良好的团队精神充分尊重团队成员, 赋予团队成员具有价值的角色, 倾听其心声并且充分肯定他们的每一分付出。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团队成员深植于内心的活力与使命感, 对团队成员的行为有着重大的激励作用。

再次, 专业创新团队能始终站在职业教育的前列,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运用职业教育的人才观、课程观、教学观, 来改变传统的课程体系, 包括教育思想、办学理念、课程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教学管理、考核与教学评价等一系列问题的改革和探索, 专业创新团队为培养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提供保障, 对专业的建设、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三、如何创建专业创新团队

首先, 加强对专业创新团队领头人的培养。团队领头人是本团队的管理者, 也是团队的学术业务领头人。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 只有一名德才兼备、素质高、能力强、勇于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领头人, 才有希望带出一个创新团队, 推动职业教育的专业内涵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培养一名专业创新团队领头人, 他 (她) 必须符合如下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 身体健康, 年富力强;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 熟悉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及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及规律, 有突出的专业成果;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长期在教学科研一线工作;具有对本领域工作的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性思维, 能够带领本创新团队赶在专业发展的前沿;具有较强的指导能力, 培养高水平创新团队的能力。

其次, 努力打造团队精神, 强观念、定目标、抓执行、多活动。让团队的每一成员都清楚地认识到团队精神必须强化五个方面的观念:团队精神的核心———协同合作;团队精神的动力———事业目标;团队精神的基础———发挥个性;团队精神的关键———领导示范;团队精神的框架———制度保障。还要根据社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及时地制定专业发展的目标方向, 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课程内容、教法学法, 确保专业建设具有先进性及示范性。工作中提倡落实执行, 拒绝推诿拖拉, 自觉以全局的整体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全局意图为意图, 以整体效益为效益。只有这样, 才能提升工作的整体性、协作性, 行为制度化、规范化, 才能实现整体力量的最佳效果。另外, 为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要多组织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的文体活动, 以培养和弘扬团队精神。

再次, 努力把团队成员培养成为专业教学的“双师型”教师。近几年国家已经明确地提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数以千计的技能型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要实现这一目标, 中职校的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必须既要有教师的职业素质, 又要具备其他某一行业的职业素质。也就是说, 既能像传统的教师那样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 又能像企业中的“师傅”那样示范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并且能将行业的职业知识、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 这就是职业学校专业教学中所必需的“双师型”教师。所以, 作为专业创新团队中的每一位专业教师, 都应该更新观念, 努力学习, 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 了解本专业发展的方向, 站在本专业前沿上进行科研课题研究, 具有整合开发本专业课程的能力;并且要经常到企业中进行学习锻炼, 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操作本领, 了解企业的文化及所需的人才结构;学习现代的教学观,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作为指导者及组织者, 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 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灵活创新的教学方法, 开发学生的智力,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使他们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及技能。

最后, 建立有利于专业创新团队成长的激励机制。激励是管理心理学的一个概念, 主要指激发人的动机, 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 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励也可以说是调动积极性的过程。在学校管理中, 激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成长。所以学校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师管理制度, 建立奖惩、评价、培训、聘用等制度, 并且让教师享有充分的权力, 使他们积极参与学校管理, 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发展的氛围, 促进教师的成长。

一个专业创新团队的创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是一个长期的、不懈努力的发展过程;也不是某个人的事, 是一个团体众人的事。所以大家必须统一思想认识, 统一行动, 统一布置, 齐抓共建。在创建过程中一方面教师综合素质、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另一方面专业的教学、专业内涵的建设也得到不断的发展。只要职业学校建设好各专业创新团队, 就能推动专业内涵的发展, 培养的学生就能立足于社会建设的各行各业, 成为合格的劳动大军, 这就是我们职业教育的成功。让我们携起手来, 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更好地服务社会, 为打好未来三年的“职业教育攻坚战”而共同努力, 共创辉煌。

专业内涵 篇2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提升学校发展内涵

——济源四中“教师专业化成长”工作总结

当前我校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又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步伐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校提出2010年为“素质质量年”,并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成立教师专业化成长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1、教师专业化成长领导小组

组长:李东阳(校长)

副组长:李占平(业务副校长)

成员:张国成 陈峰 李应军 汪建

2、教师专业化成长工作小组

组长:张国成

成员:陈耀武 赵永娥 闫世军 赵宗君 崔东风

二、确定教师专业化成长工作目标

1、学习先进教育理念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自觉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拓展教育新视野,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要认真学习统一下发的《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走进高中新课改》、《走进新课程》、《走进最理想的教育》、《今天怎样做教师》和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等教育理论著作。教师要积极撰写学习心得和反思小结,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2、开展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灵魂,教育科研只有扎根于教育实践的土壤上才能枝繁叶茂。始终坚持将校本教研、课改实验、素质教育与课题研究融为一体,提高实效性。以教研组(或备课组等)为单位,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确定研究课题,使日常的教育教学“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3、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在实行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由于受到观念、施教水平以及学生基础等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用旧方法教新教材,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师和学生普遍感到不适应,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高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改革教学研究的形式和方法,从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通过课例分析、专题研讨、理论学习、专家引领、校际交流等多种途径和方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不懈开展好每学期两轮“听评课”活动,通过听评课的开展,可以促使教师深入备课,勤于探索,锐意创新,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二是大力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特别是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学生的学法和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三、制定具体工作措施

1、案例反思

提倡、鼓励教师及时进行教育教学反思、坚持撰写教学反思、教育随笔和教学案例,倡导教师养成反思教学的职业习惯。主要通过校园网站“研修平台”进行教学案例、反思展评,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效果,及时整理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困惑,提出问题,并在与同伴互助中进行研讨,在研讨中提高。教科室每周确定一个主题布置作业,所有教师都围绕这一主题在网上上传作业,教科室每周有专人进行批改,定期公布结果。在上学期末,学校表彰了表现优秀的10人为“校本研修先进个人”。

2、落实常规教研活动

实施新课程的学科备课组的学习和教研活动,应坚持进行集体备课、评课、问题研讨等活动。活动要有计划、有安排、有记录。每个课时都要有准备充分、切实可行的教案。每个模块开课前备课组与任课教师要制定本模块教学实施计划,模块教学结束后,备课组和任课教师要在认真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提交客观的有借鉴价值的质量分析与模块教学的总结报告。

(1)、坚持听、评课活动。

每学期进行两轮“听评课”活动,第一轮在教研组内由各年级备课组先进行公开课展示,要求每人都做一节课,然后第二轮在此基础上由各备课组选出优秀教师参加学校层面的公开课(汇报课),评选出优秀的由学校颁发证书。要求学校行政会议成员在第一轮每周坚持至少听两节课,在第二轮全程参与听课。

每学期教师听评课达20节以上,提倡互听、互学,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期末纳入考核之中,强调过程,检查听、评课笔记,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2)、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成果展示活动

本学期,为了检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成果,学校组织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成果展示活动,全校共有12名教师参与了此项活动,他们通过“课模”介绍、课例展示为全校教师呈现了一节节精品课。通过此项活动,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求精、求好、求新”成为共识,以此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3)、参加市“优质”课评选活动

本胡芳、陈贯玲等10位老师参加了市 “优质”课竞赛活动,6人获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受到了市教研室老师的一直好价。

(4)、加强集体备课

坚持以教研组为核心,以备课组为单位,加强了集体备课活动。同时,备课形式又进行了新的尝试与改革。除有中心发言人、书面材料、随机研讨外,还要走进课堂上引领课,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团体智慧作用于课堂教学。

3、为新课程实施提供资源支持和学习交流的机会

教科室结合新课程实施工作为各学科提供数量足够的课程教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经验等学习、研究资料和书刊。聘请专家进行专业指导和会诊式的讨论交流。教导处提供数量足够的网络资源。学校适时安排组织教师,到新课程实验已取得成果的学校进行课堂教学观摩,及同科研讨、交流活动。

4、实施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结对帮扶工作

凡新教师任课不足三年,及任课达三年以上但教育教学工作等未达到要求者,必须在同学科组配教学水平高、教研能力强、敬业精神和事业心强的优秀教师作为帮扶培养导师,对其从教学、教研、思想、课堂与班级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培养。培养指导期为1—3年。

5、课题带动

把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以科研与课题为抓手,发展为目标,通过开展校本研究,让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中实现专业发展。科研课题研修是校本研修最重要的校本研修方式,而且课题立项不断升级,参加研修的人员不断增多,实现全员参与,全员研修,全员提高,使课题研修形成学校风气与特色。近两年来,学校共承接各级各类课题10余项,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促进了自身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的提高,加快了专业化成长的步伐。

6、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1)、组织教师参加各级专业技能培训和教育技能培训、新课程培训等。今年前半年选派15人参加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培训,暑假安排16人参加济源市教育局“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10月份安排21人参加“国培计划”-“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每年安排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高考培训、班主任培训等主题培训达50余人次。通过这些培训,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

(2)、利用寒暑假举行全体教师培训班,邀请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有关专家到校通过讲座、示范等形式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提升广大教师业务素质。

(3)、利用每周教师例会时,安排一名优秀教师进行“心路共享”,就班级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进行典型发言,与大家交流,共同分享先进理念和方法。

7、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硬件环境

我校有3个标准微机室,班班有多媒体、电视,还有多媒体教室、教师阅览室、图书室、美术室等硬件设施,同时,积极为教师购买学习资料,支持教师学习、发展,学校有较好的办公环境和学习、生活环境,每人一台电脑,使广大教师能心情舒畅的学习、工作、发展。

四、工作制度与考核制度

1、以各年级为组织,成立课题中心组,分组活动。做到围绕学校总课题确定切合实际(不同年级,不同内容、年龄段)的子课题,开展教学研究。

2、每两周集体组织一次理论学习,转变教研理念。

3、每学期请1——2次专家、研究人员到校进行现场教学指导和理论讲座,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利用校园网和研修平台,及时上传研究成果和学习心得。

5、每个教师每学期要写相关的教育教学论文一篇,并力求发表。

6、教师专业成长领导小组对教师专业成长工作开展情况,适时进行监督和评估,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7、学校建立教育教研考核评价办法及奖励机制,设立专项研究基金,保证教育科研工作顺利推进。

8、教师专业成长工作由教科室和教导处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按学期进行考核,对考核优秀者进行奖励和表彰,对考核达不到规定标准者要给予批评教育,对存在问题严重者,令其暂停其教学工作。

五、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实践证明,通过创建教师专业化发展先进学校,促进了我校的全面快速发展。近两年来,学校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在国家、省、市级交流中奖获近200篇。在市教育局举行的优质课、观摩课、公开课大赛中,我校教师陈贯玲等8人获一等奖,10人获二等奖。学生学术竞赛获国家级奖1项,省级奖9项,市级奖25项。我校的高考成绩连续10几年位居济源市同类普高之首,会考各科一次性通过率据保持在95%以上,位居同类普高前列。

近年来,学校的知名度逐步提高,先后获得“河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十五重点科研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实验学校”、“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卫生先进单位”、“河南省绿色学校”、“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先进单位”、“河南省心理健康实验学校”、“河南省教育科研示范校”、“河南省教育科研基地”、“河南省依法治校先进单位”、“河南省普通高中实验室建设示范性学校”、“济源市示范性高中”、“济源市德育示范校”、“济源市环保先进单位”、“济源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济源市高考突出贡献奖”、“济源市教科研先进单位”、“济源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济源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等30余项荣誉称号。

六、问题与反思

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一部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还存在强迫现象;研究的水平和层次还不够高;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没有严格执行;学校对教师“教育科研”考核量化得分在教师得分中的比例太少(5分,仅占5%);学校对校本研究的经费投入还有待加大。

关注内涵发展 提高专业素养 篇3

“七彩语文杯”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是课程中心根据教育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抓内涵质量建设的工作重心,设立开展的研究项目中的重大实践推广活动。目的在于引导教师关注自身内涵建设,提升专业素养,更好地实施新课程。

去年,同样在这里,我们成功举办了“七彩语文杯”首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来自27个省、市、自治区教研室推荐的27名选手参加了决赛,4000多名教师到会观摩。“大赛”打破以往以一节课决胜负的做法,从朗读、书写、才艺、知识素养问答和课堂教学等五方面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综合考察,所有项目均现场打分、现场亮分,由于程序公正、公开,得到教育部领导、与会专家以及参赛选手和观摩教师们的广泛好评。记得去年的大赛结束后,有位老师在博客中写下了这样的话: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师仅仅有一桶水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了,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刻不容缓!文品高了,人品高了;人品高了,教品自然也就高了。高度不一定是目标,向上才是语文教师应有的姿态。”

正如这位老师所说,比赛不是我们的目的,通过“大赛”,引领教师锤炼内功,博览群书,丰富自我、提升专业素养才是我们的希望。因此,我们希望也相信,这两天的参赛与观摩过程,就是小语界同仁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大赛”是全国小学语文教师探讨专业提升方向与途径的机缘,是各省、市、自治区展示小学语文教师综合素养与改革成就的舞台。我们更希望通过一年一度的赛事,成就一支有思想、有文化、有生活、有品位的小学语文教师队伍!

今年,有来自31个省、市、自治区的31名选手报名参赛,他们是各地层层选拔或推荐出的佼佼者,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期待后面两天半的活动将给我们带来无限精彩和收获。

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研究项目及活动采用与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合作的方式。这是一支有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认真敬业的队伍。“大赛”的所有收入,除支付会议的各种开销外,结余将全部纳入“江苏七彩凤凰母语教育发展基金会”,用于支持农村地区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推动母语教育事业的发展研究,包括用于奖励“大赛”中获奖的各位选手。本次“大赛”还得到,霉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教研室,南京市教育局,南京市教研室、特别是南京市建邺区的三所学校的大力支持与协助。在此,我代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和全体参赛选手及观摩教师为他们的辛苦劳勘和真诚奉献表示由衷的感谢。

专业内涵 篇4

1.1 政策利好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她同时透露,教育部将做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的工作。6月23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强调,要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比较充分就业提供支撑。指出职

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

2014年上半年,职业教育可以说迎来多重利好,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如何把握机遇、办好职业教育是摆在我们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光荣任务。

1.2 职业教育

从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而今天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进入到依靠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内涵式发展阶段[1],过去部分院校提出的以数量求生的口号已经不可能,因为高职生源数量很难再出现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的宏大场面,随之而来的是生源数量缩减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如何办出特色已经成为摆在全体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共性课题。

笔者认为,做好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形成品牌,建设内涵、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切入点。

1.3 北京市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基本情况

目前,北京市有高职(含专科)院校26所,其中公办17所(含专科1所),分别是: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北京体育职业学院、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专科),民办9所,分别是 :北京经济技术职业学院、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北京培黎职业学院、北京新圆明职业学院、北京经贸职业学院、北京汇佳职业学院、北京吉利大学、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北京北大方正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本文所述内容仅针对16所公办高职及9所民办高职即25所高职院校。在这25所高职院校中,开办计算机类专业的学校有10所公办,8所民办,本文仅对这18所高职院校而言。

2 专业群的定义及意义

2.1 专业群的定义

(1)专业群的四种观点

目前国内学者对专业群内涵的认识有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强调专业群的相同和相近性 ;第二种观点是核心专业带动观点,第三种观点是岗位群对接观点。第四种观点是面向产业链的课程群映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专业群是指由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或者若干个技术领域相同,或者若干个学科基础相近的专业(专业方向) 共同组成的专业集群。这种观点强调是否拥有师资、实习实训条件等共享基础 ;第二种观点认为,通过核心专业建设带动专业群整体发展。两个或两个以上跨二级类专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形成合力,以提高整个专业群的教学水平、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目的而组成的专业集合。这种观点强调合力,强调专业群的目的和意义,第三种观点强调专业群岗位对接性,强调按照岗位群变化动态调整专业群结构,第四种观点强调服务面向,且认为最核心的还是注重课程建设。

(2) 专业群的定义

以上观点是相关学者或专家研究后提出的有代表性的结论,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结合以上四种观点,笔者认为专业群是职业院校在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以提高职教质量为目的,以某一重点专业为核心,面向职业岗位而形成的3-5个专业基础相近的专业(方向)集群。一所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是否实现以及效果如何,要看三个“是否”。是否形达到了1+1>2或者2-1<1的群内优化组合,是否形成了品牌专业,是否提高了专业对口高薪就业率。

这个定义包含5层含义。首先,专业群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业群只是提高质量的方法之一 ;然后,群内必须有一个重点建设专业,通过该专业的建设来带动整个群的建设,当群建设达到一定水平时,进一步促进该专业形成品牌 ;其次,专业群构建不是随便拼凑,不仅要看所对应的岗位群相似度,还要看专业基础的相近度,同时在数量上不宜太多或太少 ;再次,专业方向是专业群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现阶段仍然存在这样一种思想,认为专业方向在专业集群中的重要性不大,甚至在专业集群的建设中可以不用考虑,但事实上,结合目前高职教育的发展状态与社会中层出不穷的新兴职业来看,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正确把握当前职业类型的发展趋势,合理开辟如何适应未来职业需求的专业方向,方向就是旗帜,认真树立好这面旗帜,才能更好建设好这个专业。

最后,专业群是职业教育的范畴,不同于学科群,一所学校专业群建设与否或者建设的如何,要以“三个是否”来做衡量。

2.2 专业群建设的意义

高职教育从出口上来讲是就业教育,从过程上来讲是专业技能教育,从入口上来讲是低分教育。实施专业群建设,对入口、过程、出口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有利于打造特色,形成品牌。从市场规律来讲,没有品牌和特色的实体是很难存在的,而一所学校的特色和品牌是通过专业体现的,构建专业群是该阶段的必然要求,各专业(方向)之间可以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利用率,这对于打造特色的帮助是巨大的。第二 :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益。从一定意义上讲,专业群建设是以专业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活动,整合优势资源进行专业建设,可以降低专业建设的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实现资源共享。从整体上提升办学配置水平,实现1+1>2的效果。第三 :有利于提升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激发创新意识。专业群的构建必将产生集群效应,该效应有利于打造拳头专业,培育特色专业,提高学院的核心竞争力。群内各专业相互交叉、互鉴,取长避短,这样的过程必将激发新的思想,产生新的方法,碰撞出新的灵感,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创新。第四 :有利于学院可持续发展,提高学院的抗风险能力。近几年在生源萎缩的情况下,有些高职院校出现个别专业起不来班的现象,因为只报道了几个学生或十几个学生,出于成本考虑,不得不合并专业,这在以个体专业为载体的时代是一件很费脑筋的事,但在专业群时代,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再一次达到了2-1<1的效果。第五 :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计算机专业群建设无疑是信息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对首都区域经济的发展将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3 如何构建计算机专业群

3.1 构建计算机专业群的原则

专业群构建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区域,适度超前,立足需求,着眼长远,创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专业建设氛围,坚持“打造共享,突出重点,量体裁衣,校企结合“的十六字方针。

打造共享 :构造计算机专业群要把共享性放在突出位置,进行优化组合,力争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回报。使群内各专业共享相关资源,对外能够让行业、社会共享 , 提供更好更多的服务,进而在学历教育、培训、科研等方面实现共享。

突出重点 :计算机专业群的构建要以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前期的群建设目标是把该核心专业真正建设好,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在打造该专业成为品牌的同时,带动群内其它专业的发展。

量体裁衣 :计算机专业群构建要综合考虑内外部环境,符合首都区域经济发展,至少在5年之内该群所培养的人才需求量呈递增趋势,群内专业(方向)以3—5个为宜,多了很难兼顾,将回归到了计算机原始阶段,少了则达不到集群的效果。

校企结合 :如果说职业教育有一种通用的且成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那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这12个字,作为面向岗位群的专业群,能引入企业参与建设,由企业工程师为学生做实训项目,在2+1(2年学校 +1年企业)模式基础上,逐步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即 :1.5+0.5+0.5+0.5,也就是前一年半在学校,大二下学期下企业,第三上学期回学校,大三下学期下企业,将为专业群建设注入一汪活水,产生积极的效果。

3.2 构建计算机专业群的方法

构建专业群的方法有很多,如以核心专业为重点构建专业群 ;以“六调”即 :调研、调集、调动、调配、调整、调控进行专业群构建 ;以产业链构建专业群 ;以课程基础构建专业群 ;以行业业态构建专业群,以岗位群构建专业群 ;以专业目录构建专业群。

针对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我市计算机专业可以选择如下四种形式进行专业群构建。

3.2.1 以核心专业为重点构建计算机专业群

专业群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是要打造品牌专业,而这个要打造的专业通常是群内的重点建设专业,重点专业如何选择?要兼顾内外两个方面,对外要有旺盛的就业需求,毕业生能够实现对口就业,对内该专业应该是校内重点建设专业,也就是说这个专业的各方面建设基础是良好的,比如生源数量,师资、实训条件、人才培养模式等等。

如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以

省级试点专业“软件技术”专业为核心,以学校重点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骨干,以“计算机系统维护”、“图形图像制作”、“动漫设计与制作”等专业为支撑,形成特色鲜明的计算机专业群。

3.2.2 以增强共享,形成特色,基础相近为着力点构建计算机专业群

共享性是构建专业群能够直接释放的“红利”,一所高职院校的特色所在是通过专业体现的,在共享软硬件的基础上,形成专业特色是专业群建设过程中需要长期坚持的。专业群内的各专业是需要有相近基础的,在具体操作上可以以专业目录的分类来进行。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专业代码从51到69,共19个专业大类,专业名称从“农林牧渔大类”到“法律大类”,每个专业大类下面又分为多个专业小类,合计共78各专业小类,每个专业小类下面又分为若干个专业,共532个专业。如,专业代码为59的电子信息大类下面有三个专业小类,分别为5901的计算机类,其下包含10个专业,5902的电子信息类,其下包含13个专业,5903的通信类,其下包含6个专业。我们可以将专业小类作为专业群,可以将5901构建2-3个专业群,将5902构建3-4个专业群,将5903构建2个专业群,由于各高校具体情况不同,此方案并不是绝对的,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跨类组合。

3.2.3 以满足首都区域发展,围绕岗位群构造计算机专业群

目前,各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基本遵循了“以岗位定能力,以能力定课程”的思路进行的。因此,围绕北京市计算机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长、中、短期需求态势,归纳该专业群学生毕业后所能从事的岗位来进行专业群构造,是重要的群构造方法。应用这一方法时需注意,专业群和岗位群不可能是一一对应的,一个专业群形成后有其内涵和外延,因此该对应是M:N,即多对多的关系。同时要考虑计算机群内各个专业的互通性,使学生毕业后能胜任一个岗位,适应一群岗位。

如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围绕首都经济发展,构造了以计算机应用为核心,移动通信和物联网为两翼,计算机网络、动漫设计与制作为支撑的专业群,通过专业群建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招生、教学、就业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3.2.4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构建计算机专业群

高职教育是一项投资巨大的教育,仅靠学院自身的投入很难满足要求。各高职院校在构造计算机专业群时需有合作的企业参与,企业不但能够提供先进的技术和成型的项目,而且在硬件上可以和学校实现互补。如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就积极融入到行业和企业中去,与四川银海公司、锐捷公司、中兴通讯公司、3M公司、四川网音公司等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建设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核心,“软件技术”和“数据通信与网络系统”两专业为辅的计算机类专业群。

4 如何建设计算机专业群

专业群建设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活动,是高职教育的理论创新,更是高职教育的实践创新,事关学院长远发展、核心竞争力及学院战略定位。计算机专业群建设与计算机专业建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按计算机专业建设思路从事计算机专业群建设显然是不合适的,同时,完全脱离计算机专业建设思路搞群建设也是不妥的。

4.1 计算机专业群内涵建设的内容

计算机专业群建设包括三个层面,从宏观上讲是高职学院为适应社会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的专业体系构建和调整的问题,实际上是专业群的整体布局和构建问题。从中观上讲是某个具体的专业群怎样建设,怎样构建课程体系,怎样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微观上讲是支撑和保障内容的建设,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等。

4.2 计算机专业群内涵建设的方法

北京市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群建设,我们认为应该做到两个面向,四个基于,打造六个创新。

4.2.1 面向工作过程构建“双师”体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职大计双师为本。没有会干活的师傅是无论如何也带不出能干活的徒弟的,双师型教师是计算机专业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双师型不是随意选择的,一项工作都有其具体的工作流程,每个流程需要的技术和能力是不同的,比如做软件开发这个工作,做售前,做技术研发和做技术支持所需要的能力是不同的,而一个老师真正精通的往往只有一项,因此面向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我们需选择不同的教师,此项工作完成了计算机专业群的过程创新。

4.2.2 面向工作结果构建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产品应该是成品而不是半成品,也就是说学生毕业后即能上手工作,不需要二次技能培训或者再次让企业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培养。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验收结果,因此计算机专业群需要构建多种能力评价体系,多元评价方法,以过程评价为主。在评价手段可以是模拟测评,项目组织,现场问答,实际操作,开发作品,专题报告,故障排除,期末考核采用每生一题的形式,不但避免抄袭,而且更加专业,在评价分值比例上进行合理划定,定岗实习中采用企业对员工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考核等等,,此项工作完成了计算机专业群的结果创新。

4.2.3 基于特色选好群主,发挥群力

专业群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功的标准之一是专业办出特色,打出品牌,因此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选好用好群主。群主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选择要科学,充分挖掘潜力,发挥特色,在调研后分析学校所处的行业背景,从首都优势出发,根据自身所具有的办学条件,逐步建立发展起计算机专业群。同时,要发挥集群的作用,当前,北京市部分高职院校的群内专业仍然各谋其政,“群”的含义停留于称呼,发挥群力作用,将群中的核心专业作为重点进行建设,办成特色以后带动整个计算机专业群的发展是当前计算机专业群建设的首要任务,此项工作完成了计算机专业群的体制创新。

4.2.4 基于岗位职责构建能力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无论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还是从我们的学生基础出发,多年的执教经验都告诉我们,教学中必须走实践指导理论的道路,不同的岗位职责对人才的要求区别较大,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有所不同,而最关键的就是构建不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体系,突出岗位核心能力培养。能力是通过知识形成的,知识又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我们强调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的真实意思就是 :实践操作能够用得到的知识就讲,用不到的知识就不讲,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高职是不求全的教育,这一点至关重要,此项工作完成了计算机专业群的内容创新。

4.2.5 基于岗位能力构建课程体系

每一个岗位都有其具体的职责,职责的完成需要能力的支撑,如何让学生掌握这些岗位能力?在校阶段唯一的办法是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

在建设计算机专业群时,必须从岗位能力、工作过程出发,从新搭建计算机专业群课程体系。这里面坚持的总体原则是 :以岗位能力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具体的讲,一是要根据岗位能力及工作过程对知识和能力体系进行有序重组,二是要把工作任务转换成学习任务。能力体系与课程体系是辩证统一的,能力体系是内容,课程体系是形式,课程是表,能力是里,我们要做的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表里如一,此项工作完成了计算机专业群的形式创新。

4.2.6 基于校企合作构建实训体系

这里我们首先强调一点,就目前状况而言,实训实习如何真正、有效落地,依然是北京市高职院校的软肋,仅就实训而言,实训体系包括实训环境,实训内容,实训组织等环节。实训环境这一项就成了各高职院校的难题,原因很简单,要想学生毕业就能上手工作,在校期间必须有过真实的工作经历,经过实实在在的训练(实训),而经历需要在具体的环境中才能达成,但是具体环境的建造是一件巨大的工程,因为耗资巨大!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如果能将企业引入学院,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则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难题。可是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使命,为社会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使命,如何能将二者结合起来,实现利益捆绑,则又是一个大难题,实事求是的讲,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北京市高职院校依然缺少成功可复制的案例。对于职业院校而言,没有真实的实训环境和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半成品,达不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此项工作完成了计算机专业群的机制创新。

5 结束语

上述六点是北京市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群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实现了六大创新,即 :过程创新,结果创新,体制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机制创新,在此基础上,以“三个是否”作为标尺,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人才输出与信息反馈体系建设,内涵支撑体系建设,发掘优势,就能从根本上改变“高职教育不职业”的尴尬境地,形成学院特色,打造品牌,实现为国家、社会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这一职业教育的历史重任。

摘要:本文从职教政策及北京市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情况入手,对专业群的定义,建设意义,评价标准进行了阐述和分析,重点对构建计算机专业群的原则和方法、如何建设计算机专业群进行了论述。指出专业群建设是各高职院校强化内涵发展,办出特色,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切入点,提出以两个面向,四个基于,六个创新来进行计算机专业群建设,并以三个“是否”来衡量专业群建设质量。

提炼英语专业人文内涵的再思考 篇5

提炼英语专业人文内涵的再思考

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更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不可或缺的原则.本文通过中西对比分析了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培养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并提出了从课程设置和学生成绩评价机制方面提炼英语专业人文内涵的途径.

作 者:韩静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财经大学,210046 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A ADULT EDUCATION 年,卷(期): “”(14) 分类号:H3 关键词:英语专业教学   人文精神   课程设置   成绩评价  

教师专业道德的内涵及建设路径 篇6

关键词:高校教师;专业道德;基本内涵;建设路径

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多年来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良好的师德不仅是社会公众对教师道德发展上的一种信任与期待,而且它能够推动教师努力工作,敬业爱岗,从而有利于教师专业行为的改善和境界的提升以及专业生活质量的提高。然而,伴随着教师专业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转移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教师道德由职业伦理规范转向专业化追求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与传统的职业道德相比,教师专业道德更“强调从专业特点出发讨论教师伦理规范的建立,而不再是一般道德在教育行业里的简单演绎和应用,所建立的伦理标准都有较为充足的专业和理论依据,充分考虑了教师专业工作和专业发展的特点与实际,师德规范在内容上全面、具体、规范、要求适中。”[1]从今天世界上先进国家和地区的许多研究成果及已经建立起来的教师道德规范的形式来看,“教师专业道德”的概念也已经初步建立。

一、教师专业道德的内涵与结构

教育活动是一种道德性的活动。一般认为,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专业准则,它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调节和处理与事业、与学生、与同事、与社会、与集体等关系时所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行为规范或准则,以及从中内化而成的道德观念或行为品质。教师专业道德由专业责任、专业良心、专业精神、专业理想等要素组成。”[2]其中,教师专业责任是教师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义务,是对教师专业行为道德的最低要求,是教师专业道德的核心部分。真正的教师责任是一种完全自愿的行动,是对学生需要所表达的反应。教师有责任感,意味着他有能力并准备对学生的需要采取行动,尤其指关注学生的精神需要。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首先要对自己负责,要对自己的教育人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规划,而不是做一天教师撞一天钟;还要对学生和学校负责,要时刻认识到学生的进步、学校的发展与自己的言行密切相关;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还要对

社会负责,担负起振兴民族精神,为国家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和精神动力的使命。而一个失去责任感的教师,不仅丧失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必将于麻木中失去最基本的教育良知。教师的专业精神,集中体现在教师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具有的理想、信念、态度、价值观和道德操守等方面。它是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改善专业形象与地位,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的主体力量。教师的专业活动不是纯粹的技术活动,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受教育者过一种道德善的生活,并在其中成长为真正的人。因而,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一种教育性的精神交往,教师对学生除了知识与道德的影响外,还有非常重要的精神影响。成功教师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比普通教师聪明多少,而是他们具有对教育事业的执着精神、为学生成长负责的服务精神、不甘人后积极进取的勤业精神、不迷信权威的开拓创新精神、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甘于平凡与寂寞的奉献精神。正是这种专业精神成就了一个个优秀教师,成为杰出教师追求卓越的不竭动力。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对未来专业目标的向往和追求。它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教师专业行为道德的最高要求,体现了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教师只有具备了崇高的专业理想,才能产生模范遵守教师专业道德规范的行为,才能在教育信念的推动下,不计较个人的得与失,心甘情愿地为教育事业付出。

二、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通过对于教师专业道德内涵的分析,并将其与现实相对照比较,我们会发现在教师专业道德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失范问题。[3]

(一)缺乏对于“教育”的理想化理解

教育作为人类文明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手段,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日渐突出。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会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居于主动地位”。遗憾的是,身为教育活动专业人员,一些教师并未对此观念产生认同,仅仅将教育活动视为自己的谋生手段。专业理想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和专业自我的精神内核。缺失了专业理想,一些教师认为教育活动人人皆可为之;也有一些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就是学科专业,而未认识自身乃为教学专业的从业者;还有一些教师认为教育教学活动应围绕知识的传授与技能训练来进行。笔者认为,教师专业道德的首要内容应为教师专业理想。

(二)缺乏对教师专业的多元化理解

教师专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多角色性,因为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个性、有情感、有自身价值观念的活生生的极具可塑性的人。但在现实中,一些教师只扮演单一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以“知识权威、管理权威、评价权威”的形象出现,全然不顾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现实,不学习、不思考,充满职业倦怠与职业惰性,不考虑作为学生学习与社会化的榜样,教师应起的示范作用。此外,笔者认为,教学专业生活应是教师生活中最具华彩的一章,但在现实中,一些教师将自己的生活与教育活动相分离,视为两条平行线,不会相交。于是,课上课下、校内校外、人前人后言行不一,举止不端,引发学生内心困惑,无法理解他们的教师为什么会如此“多面”。

(三)缺乏对“学生”的人文性理解

大学生首先是人,是具有发展潜能与发展需要的人;学生是接受社会要求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未成年的社会公民;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素质的个体。教师应理解并尊重这一现实。但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这一现实却常常被忽视。有的教师固守“师严而后道尊”的古训,将自己塑造成为“制度权威”,用外部的强迫命令来约束学生,忽视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有的教师则给予学生有条件的爱与尊重。作为人际交往中的普遍原则,平等和民主却成为教师权威下的一种施舍;有的教师以功利性的眼光衡量教师的职业价值,将学生当作工具,在教学中将学生当作可以操作的对象,忽视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师生双方无法在彼此社会角色及规范方面获得认同、取得共识,师生关系趋于表层化,缺少深层次的心灵交流,导致双方不理解,产生矛盾,发生冲突,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由于教师职业的多角色性,教师行为需在不同角色间转换,如果转换不当会表现为角色冲突与失调。但有的教师却利用课堂这一天然的心理调节场所,将学生视为情绪宣泄对象,放弃教育者的职责。

三、教师专业道德的建设路径

出于不同的观察视野和理解程度,教师专业道德的建设路径有不同的理解。如有人认为,良好的教师专业道德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道德自律、学校文化建设及社会所形成的尊师重教的氛围。有人认为专业化视域下的教师专业道德建设,不仅需要在教师专业道德建设中激发教师的道德需要,提倡教师功利精神与奉献精神的统一;同时,还需要建立和完善教师专业道德奖惩机制,从现实出发,为教师提供道德的回报,从而推动我国教师专业道德的发展。[4]不过,从教师专业道德的内涵及结构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条内在建设路径。[5]

(一)在专业成长中提升专业信念

教师自身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成长不断成熟的过程,教师从最初的师范生到把教育作为一个专业的事业去从事,在这样一个专业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教师专业信念不断提升和成熟。教师的专业信念以自律为核心,人格魅力为导向,自我反思为依托,加快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自律是主体为了保持自身人格的同一性或为了达到某种理想、目标而对自身的欲望、情感、需要的有理性、有意识的自我控制、自我约束和自我限制的活动。自律具有自觉性、自育性、自控性、和自醒性。专业自律是人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对社会要求所持态度的转变和形成的过程,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的过程。只有自律才能使专业道德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教师个体道德从他律向自律升华,核心是道德观念的转化。

教师的专业信念是教师道德责任感的内化,它是指教师按照专业道德的要求,形成对自身职业的良好认知和自我调控, 能自觉地履行职责, 全身心投入工作。教师的自律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生活中,通过深入理解教育而形成的。教师的自律精神一旦形成,将成为教师赖以生存的一种文化,影响和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的专业自律是反思和自我修养、自主创造能力的统一体。加强教师自我教育是加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根本。

专业自律是教师道德规范的内化过程要求教师有意识的改进和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善于创新教学,勤于进行自我反思教育。教师的专业自律精神能时刻提醒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勤于反思,不断吸纳新的好的教育理念,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快速良性的发展。教师作为教育领域中的专业人员,不仅是教育专业知识的实践者,往往也是教育专业知识的创造者。因此,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发掘自身的潜在价值。

(二)在形成专业技能中培养道德品质

师德建设必须是知行统一,道德品质的提升依赖于行动的意识,也受制于行为的能力。道德品质体现在教师的专业行动之中,教师专业技能的形成与师德行为能力的培养理应是一致的过程。教师专业技能是教师必备的带有专业特点的能力体系,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与成效。专业道德品质是教师作为个体对道德所做出的理解与体现,是教师在教学生活中通过个人行为表现出来的专业道德素质和道德修养。

教师的道德品质首先表现为教师作为一个健全的人所应具备的完整人格和道德素养,这些素养决定着教师如何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以及塑造健全人格。教师作为社会文化道德的形象代言人,教师专业道德对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更多地体现在道德素养上,强调教师对学生的人格感化和道德示范作用以及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师本身来说就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资源,教师要想育人首先要育己,在当代价值多元的社会里,这种完整人格和道德素养的培养愈发显得重要。教师人格道德作为一种为教师专业成长过程提供道德合理性与正当性支持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文化体系,是教师专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格道德力量是教师的本质力量,作为一名教师,他不仅仅应具有职业的道德规范,还要提升专业道德境界高尚的人格——圣人。

教师专业化发展从根本上来说依赖于教师专业道德的发展,而教师专业道德为教师专业的发展提供价值引导与方法论判断的依据。教师专业道德体现于教师的道德人格品质之中,教师的专业道德是建立在高尚的人格道德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教师人格道德具有鲜明的指向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心和标志。由此,教师职业道德需要有起码的规范要求来确保教师教育行为的道德性,它是所有教师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也是确保教师教育行为的道德底线,具有普遍性和普及性。教师应该是个人道德和职业道德的统一体。教师既要达到基本的伦理道德的要求,还要勇于追求更高境界的个人道德品质。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内心世界道德品质的一种外在体现。教师角色的独特性表明教师不仅需要有一种道德底线,同时还要努力具备一种理想的道德;不仅要遵循职业应有的规范,更要富于追求更高道德的品质。

(三)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道德价值观

教育本身也是一种价值的活动,这与《说文解字》的解释指向同一个结论:离开价值或者道德属性无以论教育。受职业道德影响的教学方式如师生间的互动方式也是教师价值观的体现,教师的人格特征本身就是教育内容,教师的人格特征也影响他对教育内容的加工处理。教师的价值体现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之中;教师的价值体现在专业技能的增长、业务水平的提高及教师不断的自我完善中;钻研业务,提高专业技能,它是教师价值的直接体现。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一旦你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教师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对教师道德的特殊要求,对于过分强调个人利益、追求自我价值的教师要积极引导,使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身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这就是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作为教师专业道德除了用具有普遍含义的职业道德规范约束教师的行为外,主要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提出相应的专业要求(人格品质、伦理意识、教育观念),有效地激发教师自身内在的自觉性、自律性,突出教师专业性和主体性。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彰显教师的专业价值取向,体现教师道德水准。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作为主体和主体行为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方面。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是教师个体对自己、他人的行为和品质及各种社会现象是否具有道德价值进行评判时所持的根本看法和观点,道德价值是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旦形成就直接影响个体的道德目标,支配个体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控制个体的道德行为抉择和实际的道德行为过程的重要变量,是个体价值观系统中有关社会及个人的道德生活的部分。教师要努力做“到 淡薄名利,甘为人梯”,这是教师道德价值的实质所在。教师是高道德含量的职业,教师是具有道德和审美价值的职业。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今天,教师专业道德赋予了新的内涵。在重视教师自身资源开发的同时,切实加强提高教师专业道德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道德在敬业乐教、独立自主、乐学勤思、创新知识等精神价值范式上,彰显着教师专业的现代意义与价值,积极建构教师专业道德成了教师专业化进程中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一步。教师专业道德理念的加强与深化,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有利条件。加强教师专业道德知识的学习,提升教师道德价值观念,将教师专业道德建设融入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中,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动力与支持,体现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所具备的独特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自我实现的途径,是个人价值的体现。专业道德理念的建设是教师专业的具体性、稳定性、连续性、多样性和适应性的很好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檀传宝.论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J].教育研究, 2005(01):48-51

[2]刘岩.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J].理论界,2009(11):193-194

[3]张莉.教师专业道德与教师专业发展[J].社科纵横,2007(10):147-148

[4]张凌洋,易连云.专业化视域下的教师专业道德建设[J].教育研究,2014(04):116-121

[5]谷静.专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的超越[J].教学与管理,2008(03):17-20

教师专业成长历史及内涵分析 篇7

一、影响教师专业成长历史轨迹的内部因素分析

教师的专业成长历史, 最有可能受到影响的内部因素分为两个方面:职业理想与自我意识。教师的职业理想通常在于, 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来完成社会对语文教师提出的道德义务和教学需求, 履行身为语文教师的职业精神以及责任感与使命感, 对自身所积累的教育行为进行评价和提高, 这是教师专业成长历史中最为重要的精神源泉。构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几个关键点, 是教学反思与研究、专业课程内容学习、教育改革实践, 最终完成个人教学理想, 通过上述一系列行为, 教师会在这个历史过程中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 并对于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做出合理的评价。在漫长的教育实践活动中, 教师会不断坚定和纠正自身的人格理想与职业抱负, 怀着高洁的服务精神将自己置身于教师职业当中, 而教师自身的进步与成长, 便是对整个专业所构成的直接影响, 教师将自己的理想、见解与判断融入到专业当中, 推动着专业的发展, 吸取他人经验来完善自己, 因此教师职业理想可以说是教师专业成长中至关重要的内部因素之一。

而自我意识在教师专业成长历史中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是教师内在的心理需求, 对于在学科专业领域内的自我发展与强化;其二是主体意识, 判断自身所处地位, 对当前教育模式的理解, 与此同时自我意识也是策动语文教师自主性、创造性观念生成的根基。自我意识, 是推动专业发展历史向前迈进的动力, 它能够将教师目前的执教状态与未来教育目标结合在一起, 使语文教师树立自身发展方向。由此延伸的自主能力使教师得以在教育活动中持续优化、调整自身知识结构与教育状态及教育行为, 教师一旦正确运用自我意识, 不仅可以让自身成为专业主体, 还能够在自我总结中及时发现缺点, 进而主动去迎合外部社会对教师专业发展历史所带来的改变及促进, 让自身教育水平得到提高。

二、影响教师专业成长历史轨迹的外部因素分析

外部因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社会环境因素和工作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对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在认识和完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会公众对语文教师专业的期待会随着当前社会的具体需求而演变。我们身处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知识的更新速度前所未有。高中阶段的每一次课程改革都可能有大幅度的知识更新, 高中教育也趋于综合性和适用性, 这对于语文教师无疑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社会环境影响在客观上促使了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在客观上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技能提高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社会对教育和教师的要求, 例如, 在目前施行的高考体制下, 语文学科仍然占据绝对重要的成分, 因此社会对于语文教师所寄予的期待将会持续增强, 而直接暴露于公众期待下的语文教师, 无疑会在教育活动中愈发谨慎, 甚至战战兢兢, 在语文学科专业上的创造力与教学创新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尽管社会影响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中影响最为广泛的要素, 但工作环境可能为发展历史注入的变数依旧不容忽视。工作环境细分到每个不同的学校, 在针对教师特定发展阶段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方法, 利用学校制度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在校方领导支持和鼓励下, 筹备和开展教育活动, 帮助教师们对先进教学经验进行总结, 真正实践和提高教师的

三、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与意义

教学能力的提高, 是教师专业成长内涵的主要外在体现形式, 同时也是教师专业素质得到优化的标志。在内部因素和外部影响的共同作用下, 教师会逐渐成为学生们通往成功的桥梁, 而高中课堂也会摆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转变成为以引导思考为主的新式教学。课堂教学方法的选取和实施, 在教师成长历史轨迹中扮演着关键的实践角色,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得以将外部知识转换成为满足内在所需, 让知识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在目前高中教育环境下, 教师在教学层面上应当具备三种能力:第一, 是对于课堂环境的预测能力、语文知识讲解能力、课堂示范能力以及课堂检验能力;第二, 应在课堂中具有矫正能力与诊断能力;第三, 还应对语文课堂发挥出卓越的控制能力以及对教材的分析能力。这三个方面的教学能力, 直接表现特征在于教师授课内容精彩, 引人入胜, 成为了课堂教学的真正核心, 而对于课堂的矫正与判断, 让引导作用发挥效果, 使学生们意识到除了教师, 自己的存在对语文课堂也十分关键, 最后的控制与分析能力, 是完成出色的语文教育所必备的高级能力, 也是安排教学方法的依托。以上这些教学能力与实践结果, 无不考验着语文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 而能力的来源则是专业成长发展中的积累, 在特定的教学阶段完成自身的成长, 语文教师将自身的成长活用于高中语文课堂, 假设将过程比喻成历史轨迹, 那么语文教师大体上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迷惑阶段、适应阶段、稳定阶段、成熟阶段以及升华阶段。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标准 篇8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教师专业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过程, 二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显然, 前者指的是教师个体在观念、知识、能力、专业态度、自我发展需要等方面的专业成长自觉或自我实现, 后者指的是学校或其他部门开展的各种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学习活动或培训活动, 以期促使教师达到专业标准和专业成熟。由此可见,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 教师任职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乃至整个社会都负有责任。当我们对教师的工作指指点点、提出这样或那样要求的时候, 应该自问:我们凭什么这样要求教师?为他们的发展我们做过什么?须知, 正是我们每个人的期望、言说、行为构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当然, 这丝毫不是要推脱教师自身在专业发展方面的责任, 毕竟, 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离开了教师个体的自觉这一内因, 其他外因的作用终究是有限的。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

1. 教师在课堂工作中表现出的知识、技能和判断力的提高。

“知识”“技能”“判断力”中“提高”是这条标准中的核心词汇。教师应当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清楚所讲知识的来龙去脉 (此为本体性知识) , 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 (此为条件性知识) , 能运用自身积累的案例知识和策略知识 (称为实践性知识) 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

教师职业的特点还决定了教师不在于自己拥有多少知识, 而在于能否通过自己的激励、引导、点拨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表达、交流的欲望, 在于教师和同伴进行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过程中, 通过不断地分析、比较、判断、归纳、批判、整合, 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这需要教师能够娴熟地运用一系列的教学技能。

课堂教学是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 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无疑是必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捕捉、判断、重组学生涌现的各类信息, 排除、处理无效信息, 把有价值的信息、问题纳入教学过程, 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 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 使学生获得超越教师课前预设的发展, 考验着教师的“判断力”和教学智慧, 体现着教师把握教学预设与课堂动态生成平衡的能力。

教师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判断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也远非一步到位的事情, 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凝练、学习、充实、提高。“提高”意味着教师专业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 是个与教师自我的过去进行纵向比较的过程。

2. 满足学生需求和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的程度。

“儿童是大自然最美好的杰作”, 无论他们现在看起来如何笨拙、荒唐和幼稚, 明天都必将取代今天的我们, 居于今后社会生活的核心。他们处于不断地生长和成长状态, 有着无限的发展可能。他们虽然年幼, 但与成人一样, 不仅有着生存需求、安全需求, 还有着归属及爱的需求、荣誉需求、认知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对美的需求。学校教育、课堂教学就是要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 开发学生的潜能, 使其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这样的工作是颇具挑战性的。

一方面, 问题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孩子从会说话开始, 就有无穷无尽的问题。他们在“问”中学习, 在“问”中成长。无疑, 答疑解惑是教师的重要职责, 但绝不仅限于此。优秀的教师不是以把学生教的没有问题为满足, 而是在发动学生讨论、释疑的过程中, 有意通过疑问和破绽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 诱发、驱动并支持学生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 帮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把发现问题连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一并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 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不断开拓学生的思维、创新与实践的空间, 以支持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成功。

另一方面,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文化特征、生存境遇、认知水平, 学会用学生的视角、学生的思维来思考, 了解学生的处境、能力、需要, 这样才有可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教师一辈子要读的书是学生的脸。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 才配做小孩子的老师。”教师要成就学生, 要让学生从教师这里得到温暖, 并学会温暖别人。

从本条标准出发来衡量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不是看教师向上一级名校输送了多少学生, 而是看教师对学生多种发展需求的满足程度, 以及在学生原有学业水平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提高的程度。显然, 专业发展水平越高的教师越有可能满足学生求知、发展的需求, 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程度越高。相较于那种以升学率来评价教师贡献的做法, 它使得身处不同类型、水平学校的教师拥有了在专业发展上同等的话语权, 以及同样的发展自信。

3. 教师对专业团体所做的贡献。

从这一标准来审视教师的专业发展, 迈向较高发展水平的教师不应只是“独善其身”, 还应“兼济天下”。“善其身”指的是教师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和方式, 努力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 完善专业技能, 提升专业精神, 使自己能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满足学生的需求。“济天下” (指的是教师能在自我发展的基础上, 乐于付出时间、精力, 把自己专业发展的经验、智慧与同伴分享, 帮助同伴共同成长。这需要有“双赢思维”、“分享意识”, 不怕与他人共天下、同精彩。那些只顾自己发展却拒绝帮助同伴的教师, 个人的教学水平再高超, 不能赢得同伴的认可、信任和喝彩, 专业发展的水平也就打了折扣。况且, 一个对他人封闭、保守的教师, 在专业发展的进程中究竟能走多远是令人怀疑的。目前, 有许多老教师在学校内外的传、帮、带活动中, 为新教师和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贡献着自己的智慧。虽然, 这意味着他们有被同伴、同行超越的风险, 但也意味着在成就他人的同时不断提高自我的可能。即便有一天终于被超越了 (这是历史的必然) , 实现了超越的教师团队凝结着他们的智慧和心血, 他们同样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尊重。

4. 教学工作在教师个人生活中的意义。

“燃烧自己, 照亮他人”曾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对教师无私奉献精神的颂词。毫无疑问, 今天, 我们仍然需要这种奉献精神。但是, 教师也是凡人。教师的付出和奉献若不能获得相应的回报, 就鲜有可能走得更高更远, 也难更好应对不断成长的学生的挑战。这回报不仅指教师的收入 (它是教师体面生存的经济基础) , 获得的荣誉 (获得者虽是少数, 但体现着对教师群体劳动的尊重) , 更指教师体验到的职业尊严感和幸福感。教师不是育人的工具和手段 (那与一台电脑、一瓶化学溶液的价值无二) , 而是学生生命成长中的重要他人。没有什么比参与人的生命的健康成长更令人自豪的事。而教师恰是除学生父母以外的最重要的参与者。当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被满足, 心结被打开, 烦恼被消除, 情感需求被尊重, 而显示出智慧的增长、心情的舒展、生命的活力、思维方式的改变以及一张送上的贺卡、一个关切的眼神、一杯体贴的热水、一粒润喉的药片, 都是对教师付出的最高奖赏。它让教师体验到被需要的幸福和创造性劳动的快乐, 以及照亮他人的同时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的丰盈感。

在衡量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时, 之所以要强调教学工作在教师个人生活中的意义, 一方面, 教师的职业生命占有教师生命的很大比重, 教师的职业心态、职业感受构成了教师职业生命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 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决定着教师的生命质量。另一方面, 教师职业生命中与学生共同度过的时间远超过与家人共处的时间 (睡眠时间除外) , 教师的职业心态、职业情感必然会对学生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如果我们希望有阳光的学生, 须先造就阳光的教师。

越是那些处于较高专业发展水平的教师, 越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教学工作的挑战, 感受职业的尊严与幸福, 并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涵与价值 篇9

一、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师自主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外研究表明,教师自主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组织效率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对教师自主的认识并不深刻,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教师自主的研究缘于古希腊的自主概念。自主最初作为一个哲学名词出现,其基本含义是自己指导自己,不受他人约束。2002年美国教授Ridgers认为,自主是建立在个体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基础上,自主的行为是一种自愿自发的、自我选择的、自我控制的,并为之负责任的行为。前苏联心理学家科恩区分了自主的两个基本内容:一是描述个体的客观状况、生活环境,是相对于外部强迫和控制的独立、自由、自决和自己支配生活的权利和可能;二是对主观现实而言,是指能够合理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目标,坚忍不拔和有进取心。自主这一概念引入到教育领域之初,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自主。之后,教师自主也逐渐得到关注和重视,并被认为是学生自主的前提,没有自主型的教师就难以培养出自主型的学生。总之,教师自主被视为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条件,国外目前的研究主要强调了教师控制、支配教学情境的权力与教师自己控制自己的权力。

自主也是专业的一个基本特征,专业自主是专业人员的必然要求和基本特性。因为,只有对专业活动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他才能自由挖掘、运用自己的智慧与潜能,顺利进行专业活动,最大可能实现社会对他的角色期待。对于教学专业来说,教师专业自主不仅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和权利,也是教师教育追求的目标。从教师专业自主的主体类别上看,教师专业自主分为个人自主和团体自主,当前,人们更倾向于重视教师的个人专业自主,即教师“在其专业领域里依其专业智慧,包括课堂教学、学校或是组织决策,以维持其专业品质,及不受非专业的外界干预的状态”。

二、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价值审视

教师专业发展与专业化的理念一样,既有深远意义,又难以得到确切把握。无论是在思维习惯上,还是在教育的潜在意识中,人们一般是把人的发展当成一种“外化”结果或者外在价值的实现,这种观念在教师专业化实践中是根深蒂固的,以至于教师教育中“目中无人”的状态一直延续至今。这种教师发展观在教师自主发展的理论及其实践中,重新得到了价值层面的审视。下面笔者就从哲学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它进行一番审视。

1. 哲学层面的价值审视

发展可以说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它的历史和人类的产生一样久远。人类在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同时也开始了对发展意义的探求,从而形成了发展观念。

人在出生之时,对世界一无所知、一无所能,比起动物,人在本能上有着天生的“匮乏”。人没有固定的生存环境,缺乏天然存在的生存手段,但是人能够使用自己的创造性潜能来补偿。这样,人与世界就互相敞开着,原来否定意义上的“未确定性”、“未完成性”变成了发展意义上的开放性,人因此被置于广阔的发展空间——社会之中。事实上,也正是通过社会文化和教育,人在个体与动物之间划开了一道动物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

正如切尔·兰德曼所说:“人只有在担负着传统的、他自己同类的群体中成长,才能完全成为一个人,他的文化方面只有以这种方式才能发展起来。”人的发展不单是以自然的安排和赐予为基础,而是以人自己的生产和创造及其结果为基础,同时又都渗透着人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理想的意识,因而都体现了人文精神,具有扬弃和高于自然的文化性质。人作为社会存在,是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存在物。社会作为人的世界,就是一个文化世界。换言之,文化就是人的生存、生活方式。人不仅是文化的创造者,也为文化所创造。只有在社会的文化环境中,在参与文化创造的活动中,人才能实现自我塑造,才能把自身的潜能转化为现实的理性力量。

人自觉、主动地从事文化活动,不断生产和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的世界,从而不断创造自己的新的存在状况和规定性;另一方面,活动作为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方式,现实地决定着人的发展状况。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在活动过程中,人始终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人不仅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同时也是认识和改造自身的主体。社会环境和教育固然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环境和教育归根到底只有通过人的主体活动才能发生作用。因此,教育应该定位到人的发展上来。无论是教育目的还是教育过程,都应该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把人仅仅看作是消极地适应环境、接受教育的对象,忽视人的主体活动的意义,就不能正确理解和解决人的发展问题。

教师专业发展本质上涉及人的发展这一根本问题。主体教育理论指出,个体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即客观条件方面。没有外部世界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和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人的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二是在客观条件相对丰富的情况下,人的主体性发展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则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自身的条件,包括唤醒人主动发展自身的意识即主体意识和驾驭外部世界对其才能实际发展的推动作用的能力即主体能力。对于个体而言,要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要使自己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不仅需要主体意识,还需要个体具有与之相适应的能力,即主体能力。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个体人实现自我发展的主体条件,因此,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教师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应具备这种主体意识和能力,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专业自主发展。

按照人的发展一般规律,教师是根据自己的内在本性与要求去支配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的,或者说教师至少应是自我发展的自觉主体。因此,在教师的发展问题上,教育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立足于人的自由本性和自主实践能力,使之成为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积极能动的主体,才能产生实效,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

2. 实践层面的价值审视

教师自主发展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教师主体性的一种重要表现,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自主发展命题的提出及付诸实践不仅有理论上的渊源和依据,也反映了一定的现实需要并以一定的客观条件为基础。

首先,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培养主体性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其中自主性品质的形成是核心目标,这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教师是学生素质培养的关键角色,教师的主体性状况直接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学生自主性品质的培养必须以教师自主性的发展为前提,没有自主型的教师就不会培养出自主型的学生,没有教师的自主性品质,也就不会有学生的自主性品质。因此,从学生的发展要求这一角度来看,教师理应成为一个具有专业自主性,能不断自主发展的人。

其次,在我国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培训效果不佳的状况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合法途径——在职培训因此备受诟病。教师培训的弊端在于人们往往视教师的发展为被动发展,因此教师的主体作用和地位几乎被忽略。针对这一弊病,教师教育必须使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权回归教师本身,积极创造外部条件,激励和引导教师以独立的力量自觉地参加到专业发展实践中,让教师积极寻求自主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优化教师教育的过程,达到有效的教师专业化。

再次,教师的自主发展事关教师的身心健康。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按照一种全新的理念去实践,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又没有典范的模式可以参考,只能靠自己学习和探索。这既意味着教师要进行超常的劳动,花更多的时间去备课。也意味着在摸索中的生存必将遇到更多的问题,产生更多的矛盾。因此,在这些种种矛盾现象面前,教师自然会产生一些心理失调的问题,一些教师的身心健康处于危机状态。在新课改背景下,国家和教师是放弃、应付课改,还是“外减压力、内强素质”?新课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重要举措,系国家方针大计,放弃与应付是不可取的。全部出路在于外减压力、内强素质。外减压力是相对的,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教师内强素质。主动、积极、及时地调节自己的身心,更新自己的观念、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更新自己的角色等才是最好的选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自主发展是教师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的调节器。

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内涵与建设途径 篇10

一、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内涵

专业伦理一般指专业者所普遍接受的标准, 它是专业者“对于专业行为的共同承诺与声明”。例如:“要诚实守信”是适用于所有人的一般伦理, 而“要对病人的病历保密”则是适用于医生的专业伦理。针对不同的专业领域, 则有各自的专业伦理。教师的专业伦理, 实际上是强调教师的专业团体对其成员所进行的行为规范, 以维持发展彼此间的专业关系。教师专业伦理对于提升教师专业的地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尤其在强调教师享有专业自主权的同时, 更要求教师能够做到专业自律, 知道什么可为及什么不可为, 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具体到高校教师专业伦理而言, 是指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专业活动领域内运用其知识技能时, 为了维护专业团体的声誉而能够遵循的并普遍接受的价值规范。教师的伦理立场、行为与观念, 除了受到专业领域客观结构的影响, 也受到教师与同事和学生间互动、学校的日常生活、学校的传统、改革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要求等方面的影响。由此观之, 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基本道德:高校教师首先是一个公民, 应当具备一个公民应有的道德素质和水准。高校教师只有具有基本的公民道德规范, 才能起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表率作用, 指导学生的行为表现, 促进学生人格健全的发展。由此可见, 基本道德是教师专业伦理重要的一部分。

2) 专业观念: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重要差别之一就是有没有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理念。教学工作是一种专门职业, 高校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应该确立专门职业观念。教师专业观念要明确三个问题, 即为什么而教、怎样教、怎样教好。高校教师必须具有专业观念, 在教学的过程中承担起教育的责任, 善待学生, 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应用专业技能把教学工作做好, 让学生感受到如沐春风的愉悦。

3) 师生伦理:从社会性上来说, 师生关系除了是一种教育的关系, 更是一种特殊的伦理关系, 必须基于教育伦理来维系。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惟有建立良好的关系, 才能发挥影响力, 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正面的引导。尤其是高校学生大都已是成年人, 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 高校教师应该以责任作为出发点, 与学生平等相处, 尊重关怀、理性沟通, 才能减少师生冲突, 发挥人格感召的力量, 完成教育的目的。

4) 教学伦理:教学是科学性活动, 也是道德性活动, 所以不仅要遵循科学合理性标准, 而且要符合伦理正当性标准。教学伦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架构了教学的核心。高校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 要对教学行为的伦理层面予以关注, 道德地从事教学。在具体教学时, 如果遇到教学伦理的问题, 教师应该采取对话沟通的方式, 让学生民主的参与讨论, 进行道德的推理和论证,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纠正学生错误的观念, 提高教学质量。

5) 学术伦理:学术研究与教学一样, 是高校教师的一项基本职责。学术研究要求独立思考、自由表达, 高校教师必须把学术自由与社会责任很好地统一起来, 以追求真理、发表成果及提升学术水平为己任, 秉持严谨、诚信、公正的态度, 本着高度的责任心与正直的人格从事学术研究工作。

6) 校园伦理:高校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场所, 更是培养人格、情感、生活态度之所在。所以高校教师应当将学校作为一个“责任团体”和“教育共同体”进行伦理的审视, 认清自身在课堂、校园活动中主导角色的地位, 与学生、同僚建立互敬与互助的人际关系, 减少校园的冲突与纷争, 致力构建一个纯净、和谐的校园。

7) 社会伦理:高校教师除了教书育人与科学研究这两大基本职责外, 还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自觉承担社会义务, 以知识服务社会, 引领文明社会风气。教师要在与社会互动时协调社会与自我期望之间的关系, 提升伦理道德自觉意识, 恪守适当的伦理原则, 自知、自尊、自信和自律, 自觉履行教师职责, 维护教师形象, 真情服务社会。

综合上述可知, 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内涵的重点涉及学生、专业、学校以及对社会的责任, 厘清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概念, 对于规范高校教师专业表现的行为, 促进高校教师专业的发展, 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二、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高等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对象、新的课程要求对高校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教师专业伦理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来自内部和外部困难和障碍。在目前情况下影响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断裂。一直以来, 在教师教育的实践中主要关注的是教师的知识技能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更本质、更重要的精神性发展的纬度。理性的工具化倾向使得技术理性本身失衡, 工具理性膨胀, 价值理性陨落, 导致教育实践活动片面追求效率, 而轻视人文价值和伦理。如此一来, 许多高校教师缺乏批判思考能力, 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社会思想者”的精神气质。

2) 个人专业伦理意识淡薄。教师专业伦理的形成和发展是教师个体连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 它依赖于教师个体对专业伦理的追求。但近年来市场经济大潮让一些高校教师在世界观、价值观、金钱观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打破了原有思想认识的一种平衡。此外, 许多高校教师在前期培养和继续教育上接受专业伦理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较少, 导致他们对专业伦理的认识程度远远不够。

3) 多方权力互动。由于高等教育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公共性, 高校教师要受到来自政府、市场、家长以及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及其之间权力互动的影响。各方所持伦理价值的差异使得教师感受到的是无处不在的外来权力的干预和控制, 必然常常让教师陷入多难境地, 阻碍教师专业伦理发展。

4) 缺乏适当的专业伦理规范。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教师法》、《教育法》、《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 近几年很多省份和高校也制定了本省和本校的高校职业道德规范, 但是总体而言高校关于教师的伦理规范在涉及伦理、专业态度等内容时往往是进行宣传教育或典型示范的多, 讲述理论及具体案例的少, 普遍存在笼统空乏、可操作性较差等问题。由此可见, 目前我国教师专业团体的伦理规范仍然相当缺乏。

三、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建设途径

高校教师专业伦理不仅关系着师资素质的良莠, 也是高校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因此, 加强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十分必要。从当前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发展的现实境况来看, 其主要建设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强化教师批判与反思能力

批判与反思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社会加速变迁, 有些教师仍然用旧思想、旧方法来应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这样极易产生困惑和挫折。高校教师只有经常自我反思、自我对话和自我批评, 审视自己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强化批判与反思能力, 才能提升自身的专业伦理水平。

(二) 加强教师专业伦理教育

在高校教师培养和继续教育过程中, 应注重对教师心灵的培育, 增加专业伦理课程的开设, 均衡专业课程、教育专业知识和教师专业伦理课程的比例, 有效实施教师专业伦理教育, 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念。通过教师教育使教师学会在提高教学技能的同时自觉地从道德的维度思忖自身活动的智慧品质与精神内涵, 以不断获得一种在恰当时间、地点和方式下做正当的事的能力。

(三) 减少不当的行政和舆论干预

外界如果给予教师过多的介入或不当的干预, 不仅不能指导、协助教师教学, 反而会加重教师的工作负荷和精神压力, 不利于专业伦理的发展。所以除非教师行为有损学生学习权益, 否则各级行政人员、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应对教师的教学予以尊重, 以人性为基点, 理性看待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立足教育, 齐心协力, 共同营造一个自由、民主、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 让教师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人。

(四) 建立符合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的伦理规范

通过严谨、深入的研究, 建立切实可行的符合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伦理规范作为教育专业组织成员共同遵循的标准, 指导教师专业工作的进行, 从而树立专业人员的形象, 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各级教育专业组织应该严格执行教师的专业伦理, 担负起对组织成员的监督职责, 促使高校教师重视专业伦理的培养, 提高教师专业伦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Strike, K.A.&Ternasky, P.L.Ethics for professionals in education:Perspectives for preparation and practice[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93.

[2]朱建民.专业伦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通识教育季刊, 1996.

[3]Aurin, K.&Maurer, M.Forms and dimensions of teachers perfessional ethics-case studies in secondary schools[J].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1993.

[4]Husu, J.&Tirri, K. (2001) .Teachers’ethical choices in socio-moral settings[J].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001.

[5]李美凤.教师与技术的关系再论:技术对教师发展的作用机制[J].中国电化教育, 2012.

专业内涵 篇11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必须从规模增长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在专业创新与品牌打造上作文章。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创立的“天使”家政品牌,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鲜活的经验。

一、深入了解市场人才需求背景是实现专业内涵发展的前提

目前,我国2.6亿城镇劳动力中,技术工人只有8700万,占33%,与目前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25个国家的平均占有率75%相差甚远。而在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师只有360万,占4%,与企业实际需求的14%相差10个百分点。高技能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这同时也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大学生就业领域仍然存在着“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现象,即:“一些大学生求职面临一定困难,而很多需要人才的地方和岗位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其根源就在于“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主要源于结构性矛盾”,这反映了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对接出现了脱节。所以高职院校要想抓住机遇,就必须紧跟市场需求创办市场急需的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实现专业建设从规模增长到内涵发展的转变。

二、透彻理解国家政策是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发展的指挥棒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以提高质量、加强内涵建设为中心的新阶段,是现阶段高等职院校专业内涵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它在本质上告诉我们四个关键问题:第一,高职教育处于什么地位——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类型,是不可替代的;第二,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是贴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第三,高职教育走什么道路——高职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第四,这条路怎么走——高职教育要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核心,而且各项工作都要始终贯穿这样一个核心。

要想实现以上四点,就必须在品牌打造与专业建设上寻找突破口。那么什么样的专业才算是品牌专业呢?高职教育品牌专业至少要在十个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第一,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育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既是专业建设的结果,又是专业改革的依据,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要有计划、有制度、有条件、有成效。

第二,具有办学管理平台特征,能够把企业设备、标准、师资、需求拿过来,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学到本事。

第三,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建设,从目标、手段、方法、安全和管理等方面做好综合考虑和系统设计。

第四,完善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加强生产性实训环节并使其成为顶岗实习前的准备,区别于普通本科大学实验室及工厂车间。

第五,学生毕业前半年的顶岗实习要有计划、有落实、重管理、见成效。

第六,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融合和沟通的双证书实施有制度、有成效,学生学业与就业有效衔接,毕业生就业有质量。

第七,根据专业特点合理确定基础课教学的比例,区别于职业岗位培训,基础课教学也要成系统。

第八,增加培训课程设置,面向行业、企业、新农村建设,面向毕业生“回炉培训”,面向从事新职业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在终身教育中发挥作用。

第九,具有“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特征,实践环节多用企业兼职教师,形成专兼职教师的人事分配管理制度与改革保障。

第十,明显具有服务全国或区域相应产业、行业的能力,对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

三、“天使”家政品牌的创立是高职专业内涵发展的一个成功实践

1.“天使”家政的创办

家政专业的创办是在1998年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和就业都陷入低谷的情况下创办的。学校原来只有护理和助产两个专业。依靠敏锐的目光和敢于开拓创新的勇气,学校领导认真考察社会人才需求情况,认识到家庭服务业需求量大而其在其培训方面还处于空白,于是在1998年学校开设了家政卫生服务专业。第一届毕业生就被北京和广州的两家单位聘用,当时,新西兰、新加坡等还急需几百名“护工”。这足以说明家政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

2.“天使”家政的发展

“天使”家政的发展源于学校三步质的跨越。第一步是2001年,学校成立了菏泽家政师培训中心,现在它已是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命名的“天使家政”培训基地,全国家政培训先进单位。并且成立了北京齐鲁天使家政服务有限公司、菏泽天使家政服务有限公司。第二步跨越是2007年,学校在菏泽家政师培训中心基础上升格成立了菏泽家政职业学院,这就为家政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家政专业也因此成为学院的龙头专业;第三步是2011年以学院牵头成立了菏泽卫生职业教育集团,这就为家政专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和载体。

3.“天使”家政品牌的形成

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创新,家政服务专业已成为学院的品牌专业。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第一,师资力量雄厚。学院现有的252名教职工中,家政专业教师有29人,占专任教师的17%。教师们不断到国内知名院校深造,而且还到菲律宾圣保罗大学学习,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情况,自己编写了切合可行的教材,如《天使家政》《现代家庭管理》《家庭烹饪学》《家政公司经营与管理》等教材。

第二,实训条件完善。学院建立了社区服务、家庭单元、婴幼儿抚育、老年病人护理等实训室,又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新建了酒店管理、茶艺等5个家政师实验实训室,家政培训实验室达到了16个,培训教室面积达到2000多平米,新建汽车驾驶学校正在完善之中。

第三,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学院在全国首创毕业生就业安置的“公司化运作,员工制管理”的新模式,做到招生、培训、招工、就业“一条龙”服务。一方面,学院先后成立了“北京齐鲁天使家政服务公司”“菏泽天使家政服务公司”,并在北京、深圳、上海、济南、福州等地设立了就业、实训基地,网络面积已基本覆盖了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的广大地区及西北的部分城市。公司实行企业化运作,员工制管理,做到员工统一管理,岗位统一调配,工资统一发放,保险统一上缴。另外,学院实行“1520”计划,即启动1个龙头,建立5个公司,开发20大基地。以公司辖行业,以行业连基地,以基地到岗位,构建了就业网络。

4.“天使”家政的前景和展望

在2010年3月10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李国玲认为:“中国社会主要的养老形式是家庭养老,但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老年,两个年轻人要负担4个老人的养老重担,无力无暇应对的问题日益凸显。”

截至2008年底,我国老年人口已增至1.69亿,占总人口的12.79%,而且正以年均1000万的增幅“跑步前进”。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预计到2050年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届时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37亿,占总人口的30%以上,每三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老人。据了解,目前全国各地除青海、新疆、西藏等地外,均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现在,民政部正在进行相关规划,将在全国社区普及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并开展专业护理员的培训工作。

数控技术专业内涵建设的实践 篇12

一、专业建设思路

专业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具体实施的载体, 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构建是通过专业学习来完成的, 专业建设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建设思路可以概括为:以课程建设为主线, 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 以科研 (专业科研和教育科研) 和教研活动为抓手, 以提高教学水平为着眼点, 以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社会需求为根本目标;在逐步改善教学条件的情况下, 以专业循环和课程循环为途径, 使专业越来越贴近社会, 使课程越来越贴近学生。专业建设过程可以用两个循环来说明。

二、专业循环———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在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 在前期社会调查的基础上, 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定位,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实施 (课程循环) ;学生毕业, 走上就业岗位, 根据学生就业中所反映出的各种问题, 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通过这个循环使专业越来越贴近社会, 即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越来越满足社会需求。该循环解决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图1为专业循环示意图。

台州市乃至整个浙江省制造业比较发达, 专业建设之初, 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师就在系领导及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 进行认真学习、仔细调研、反复讨论, 最终确定了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第一步, 学习上级有关文件, 把握高职院校在国家整个教育行业中的地位和分工, 确定本专业的层次为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底蕴的数控加工方面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

第二步, 界定专业的内涵和外延, 找准本专业所从事的岗位群, 找准与相近专业的差别。确定本专业以数控加工为主, 并确定了本专业的培养规格及对口的就业岗位及职责。

第三步, 进行社会调查, 了解数控技术专业岗位群所需要的人文素质要求和知识、技能要求, 确定本专业的基本要求, 分析职业能力构成和基本要素, 然后确定所学的内容与需要开设的课程及学时, 再根据各课程内在的衔接顺序, 确定课程的先后, 结合其他课程情况构建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每年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及学生就业中所反映出的各种问题, 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通过多次循环使专业越来越贴近社会, 使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越来越满足社会需求。

三、课程循环———解决“如何培养”的问题

课程教学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的始终, 是内涵建设的关键。它是培养目标、教学理念的具体落脚点, 直接影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以及良好的人文素质的形成。因此, 课程建设的好坏决定学生质量的优劣, 决定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 , 制定教学标准, 结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水平,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组织教学材料, 进行实施;通过考试、座谈、问卷调查、督导检查等方式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找出存在的问题, 针对问题不断改进, 以逐步改善教学条件,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水平。通过这个循环使课程贴近学生, 即通过改善教学条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促使教学内容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图2为课程循环示意图。

通过专业循环, 逐步找准了教学内容, 解决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通过课程循环, 找准了教学方法, 解决了“如何培养”的问题。实践证明, 只有确定了正确的培养目标, 采取合适的培养方法, 专业建设才能成功。

现以《数控加工实训》课程为例加以阐述。

1.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数控加工实训》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 按照数控技术专业要求开设, 同时兼顾其他专业。

根据数控专业的培养规格确定其核心能力为:数控加工工艺与夹具设计的能力、数控机床的手工编程与加工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能力。其中数控机床的手工编程与加工能力是由本课程直接培养的, 另两项核心能力也以该课程为基础。可以说《数控加工实训》课程是数控专业核心课程, 对数控专业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根据专业的要求, 确定本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刀具的选用、加工工艺安排、数控机床的编程、加工、维护、精度检验的能力, 并能达到中级或高级水平;提高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的就业和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该课程涵盖了原有学科体系下的《数控编程》、《数控加工工艺》、《数控加工刀具》、《编程实训》的内容。其先修课程是《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数控机床》、《数控加工工艺》, 后续课程为《CAD/CAM软件应用》、顶岗实习、毕业设计。

2. 制定教学标准

根据企业、行业的要求, 制定教学标准。由于劳动部颁发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行业的通用标准, 所以本课程按照该标准进行教学, 较好地实现了与企业接轨、与技能鉴定接轨。

3. 选择教学方法

按照行动导向的理念, 根据项目教学的要求, 以数控加工专业领域实际需要的技能为核心, 将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融入其中, 形成一个个训练的项目, 用项目教学法组织教学, 实现“教、学、做”的统一。

4. 组织教学材料

按照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要求, 结合相应的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 依托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 根据各职业所覆盖的岗位 (群) 的特征和要求, 结合相应的职业资格鉴定考核标准, 分析并确定各职业能力的操作要求和知识要求。将操作要求分解为最基本的技能要素, 通过分析、归纳、整理, 形成最基本的训练要素, 并确定其要达到的训练指标要求, 然后将训练要素进行整合, 结合职业能力形成规律, 制定由低到高的一系列训练项目, 将知识要求细分为知识点, 融合到相应的训练项目中, 随训练项目一起解决。根据训练项目选取、设计相应的训练任务并确定应达到的训练指标要求, 训练任务涵盖所有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在数控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数控编程》、《数控加工工艺》、《数控加工刀具》三门学科课程已不再单独开设, 其内容已完全融合到数控加工实训课程中进行。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知识点、技能要素的分配是教学的关键环节, 必须做好规划, 防止出现遗漏和重复。

5. 实施

将训练计划细化到天, 每一天都有具体的训练任务、理论知识、训练内容、考核标准, 当天的任务要求学生当天完成。为了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好地学习, 还提供了选学 (拓展) 内容。

实训课程全部在实训车间进行, 按照企业生产组织模式组织实训, 其形式为独立上岗训练, 每一名学生一台机床, 训练时间每天6小时, 每20人为一个教学班, 由一名专职指导教师负责指导, 实训车间根据学生人数实行两班或三班倒的方法轮流进行。

6. 考试

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核, 要求学生必须通过中级工考核, 大部分学生还要求通过高级工考核。

7. 反馈改进

课程学习结束后, 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督导检查等方式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进行改进, 以逐步改善教学条件,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水平。

经过几年的努力, 我院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就业率100%, 在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奖, 中级工通过率达100%, 高级工通过率70%以上, 在省级教学检查中多次受到好评。

摘要:文章论述数控技术专业建设在逐步改善教学条件的情况下, 以专业循环和课程循环为途径, 使专业更贴近社会, 使课程更贴近学生。

关键词:内涵建设,专业,课程,数控技术

参考文献

[1]龚建国, 董学军等.对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几点思考[J].成人教育, 2009, (9) .

[2]崔凤祥, 崔星.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

[3]肖冰, 易峥英, 罗勇武.以专业建设为基础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水平[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3) .

[4]龚福明.试论新时期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J].武汉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

上一篇:运动技能及训练下一篇:媒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