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内涵

2024-07-18

定义内涵(精选5篇)

定义内涵 篇1

一、民族旅游定义分析

1、“过程说”。

例如,光映炯认为民族旅游是指通过对于某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或生活方式的参与、观察、体验来实现审美需求的过程。符太浩、陈光跃认为民族旅游是指旅游目的地文化与游客所属文化互异的特种旅游活动,是一个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服务与接受服务的过程。

2、“形式说”。

例如,Swain将民族旅游定义为基于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来吸引游客的旅游形式。Van Den Berghe认为民族旅游是当地居民以自己的文化(包括当地人自己)为主要吸引物, 并直接参与的一种旅游形式。王静认为在旅游中,当地人和游客不同的文化所产生的“异域”的民族风俗以及相应的人工制品(服饰、建筑等)对游客具有吸引力,这样的形式就是民族旅游。

3、“产品说”。

例如,李旭东认为民族旅游应被看作是相互紧密联系的一组商品组合,这些商品种类包括本民族氛围或意境、宾馆饭店以及其他民族设施、手工艺品等。

4、“行为说”。

例如,Smith.D认为民族旅游就是把古雅的土著风俗以及土著居民包装成旅游商品以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Valene L.Smith认为民族旅游主要是以土著居民的奇特风俗来吸引外国或者外面的游客。

5、“活动说”。

例如,刘超祥认为民族旅游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为资源,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服务的一种文化活动。徐建新认为民族旅游是以民族文化为特色的观赏活动、商业以及服务。

6、“经历说”。

例如,刘晖认为民族旅游是指游客被异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所吸引,而前往“异文化”人群去体验异域风情的短暂旅游经历。

7、“开发模式说”。

例如,陈兴贵认为民族旅游是一项有别于普通旅游开发的新型旅游方式,它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及其所赖以存在的社会文化环境基础上的旅游开发模式。

8、“旅游类别说”。

潘盛之认为民族旅游指的是游客和旅游对象属于不同的民族,实质是跨民族旅游。

9、“综合说”。

例如,爱德华、布鲁纳认为民族旅游指的是从外国或本地来的旅游者在旅游中观察其他民族,这些民族被认为有独特的身份特征、文化和生活方式,被贴上了种族、民族、原始的、部落的、乡下的或农民的标签。

除了明确定义“民族旅游”以外,学术界还经常使用“民俗文化旅游”、“民族风情旅游”、“少数民族专项旅游”、“民族地区旅游”等相关概念。“这些概念含义虽然有所不同,但是都以少数民族文化为基础,通过某种方式或者从某个角度对民族文化形式与内涵加以产品化体现。”

笔者认为:民族旅游是一种通过开发生活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地区特定少数民族及其独特文化风俗和社会生活方式,使游客得以观察、体验、认知和了解其古代文化遗产和当代活化社会文化形态,从而实现游客和少数民族各自需求的经济社会活动与现象。

二、民族旅游内涵分析

民族旅游属于“特色旅游”、“专项旅游”。其内涵如下:

1、民族旅游不同于自然旅游。

自然旅游的主要内涵是自然景观,民族旅游的主要内涵和灵魂是民族文化。比如,蒙古大草原虽然辽阔,但若是离开了当地蒙古族在长期游牧生活中所创造的独特生活方式和文化,对于游客来说不免单调。青藏高原虽然被誉为“世界屋脊”,具有独一无二的地理特征,然而吸引游客前往的却是当地藏族纯净的人生信仰和风味独具的艺术、文化,缺少了独特民族文化韵味的自然风光是缺乏旅游吸引力的。

2、民族旅游不同于文化旅游。

首先,文化旅游只是对于文化感兴趣,而民族旅游还涉及到少数民族居民、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审美需求;其次,文化旅游不十分强调民族身份的独特性、民族关系。

3、民族旅游不同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

民族旅游主要发生在民族地区,但是不完全等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因为文化具有可移植性,少数民族文化可以在异地开发。比如,深圳的中华民俗文化村,按1:1的比例建造了21个民族的各具特色的村寨,属于民族旅游产品。但其属于商业化复制,不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之列。

4、民族旅游不同于民俗(文化)旅游。

因为民俗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民俗旅游是民族旅游的重要领域和代表,民族旅游包含有比民俗旅游更多的内容。另外,汉族民俗风情例如打腰鼓、闹社火等得到开发也属于民俗旅游。

5、民族旅游不同于“朝圣”。

格雷本认为“旅游的主题是一种世俗的精神追求”,是一种“朝圣”,是一种“神圣的旅程”或者“世俗的仪式”。两者有相似之处,例如:都追求“真实性”;人的社会地位都是平等的、自由的;都具有异地性、短暂性特征;都属于个人的自由选择和私人行为。但是两者的区别明显:其一,追求的目的不同。朝圣追求的是一种神圣的东西,现代民族旅游主要追求的是休闲、放松和娱乐;其二,现代民族旅游中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游客与少数民族之间是一种“主-客”关系。一方面,民族旅游开发着要想方设法诱导“客人”前来;另一方面,“主人”开始迎合“客人”意愿,在交往中处于不平等关系。

摘要:学术界对民族旅游的定义有多种说法与界定。本文认为民族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与现象, 其特点是不同于自然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旅游与朝圣。

关键词:民族旅游,定义,内涵

参考文献

[1]、光映炯:旅游人类学再认识——兼论旅游人类学研究现状[J]思想战线, 2002, (6) , 第43-47页

[2]、符太浩、陈光跃:民族旅游的行业特征及其社会价值[J]旅游科学, 2002, (3) , 第19-20页

[3]、李旭东:文化旅游与民族旅游:一种理论概观[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5)

[4]、王静:民族旅游与民族文化的变迁[J]学术探索, 2004, (7) , 第48页

[5]、贾汀: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互动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7, 第43页

[6]、刘晖:民族旅游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6

[7]、刘超祥:民族旅游的文化社会学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4, (9) , 第84-85页

[8]、潘盛之:旅游民族学[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1997, 第25页

[9]、陈兴贵:人类学在民族旅游开发中的作用[J]贵州民族研究, 2007, (3) , 第60页

极限定义的内涵及应用 篇2

关键词:数列极限的“ε-N”的定义,函数极限的“ε-δ”定义,“ε-δ (N) ”证题法

在学习极限概念时, 应把握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 在极限定义中有两个“无限” (无限增加, 无限接近) , 从字面看, 两个“无限”似乎不难理解, 但追究其实质时又觉得茫然.因此在学习极限时, 要通过各种相关的实际例子, 逐步建立对“无限”全面正确的认识, 这是学好极限的关键;其次, 是培养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 这种思维方法是数学分析思想方法的立足点, 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不仅引导人们看到“无限”过程永无终结, 同时它又指导人们飞跃式地看到“无限”过程的“终结”;最后, 应看到无限不能脱离有限存在, 没有有限也就没有无限.

一、极限的“ε-N”定义与注释

1.数列极限的“ε-N”定义

数列极限的“ε-N”定义是极限理论的重点, 学好它对深入理解极限理论的实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也是学习函数极限的“ε-δ”定义的基础.

定义1 设{an}是任意一个数列, a是某常数, 若∀ε>0, ∃自然数N, 使得n>N时, 有|an-a|<ε, 则称{an}收敛于a, 也称a为数列{an}的极限, 记作limnan=a或an→a (n→∞) .

有时为方便可简单的记作:limnan=aε>0Ν (自然数) , ∀n>N, 总有|an-a|< ε.

定义1的几何意义:

对于任意一个以a为中心, ε>0为半径的开区间 (a-ε, a+ε) , 总可以在数列{an}中找到某一项an, 使得其后的所有项都落在这个开区间内, 而在该区间之外, 最多只有{an}的N项.

2.关于数列极限的“ε-N”定义的注释

(1) 关于ε的注释.任意小正数的ε作用主要是用来刻画数列{an}中的项an与a的接近程度.概括地说, ε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它的任意性, 即它可以任意选取 (只要大于零) , 这是ε的本质特征;二是它的相对固定性, 虽然可以任意选取给定, 但一经给出就相对固定了下来, 作为一个固定的数对待, 这就是常说的ε的二重性.

ε的二重性给我们指出:一个数列逼近它的极限过程, 是一个无限变化的过程, 且这个过程又要一步一步地来实现, 而这一步的变化是有限的.因此说, 极限是建立在无限观念上的一个数学概念.ε的二重性深刻反映了极限概念中的精确与近似之间的辩证关系, 极限也是人们从近似认识精确的一个数学方法.

(2) 关于N的注释.N是一个与ε有关的自然数, 当然与an及常数a有关.N重在其存在性, 不在其大小.由于它是ε固定后, 再去确定的, 所以它依赖于ε, 大体上说, ε越小N就越大.只要有一个合乎要求的N, 则任何一个大于N的自然数均可充任N的角色, N的这种任意可大性, 使得n>N或n≥N, n>A (实数) 在实质上没有区别.

N的作用是指出在n无限变大的过程中, 有一个时刻, 使其后所有n与之对应的an都满足不等式|an-a|<ε, N只管后, 不管前, 对其后的n, 要求无一例外地都使|an-a|<ε成立, 绝不能用无穷多个成立来代替.

(3) ε与N的关系.ε给定在先, 具有与N无关的独立性.N存在于后, 一般视ε而给定, 具有与ε的依赖性.N (ε) 对于同一ε, 可以有无穷多个N, 而并非要求存在一个 N, 适合所有ε.

(4) 数列极限的判定方法.数列极限的定义没有指出如何求数列的极限, 但给出了判断一个常数a是否是数列极限的方法.即如果对于任意给定的ε>0, 由|an-a|<ε能求出N, 使它在n>N时成立, 则常数a就是{an}的极限.反之, 对于任意给定的ε>0, 通过|an-a|<ε, 找不到N, 使得n>N时, 则常数a就不是数列{an}的极限.

二、函数极限的“ε-δ”定义与注释

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 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自变量n的变化是间断地进行的, 且仅以唯一的方式不断增大地变化.但函数不同, 函数的自变量不仅是连续变化的, 而且既可以无限增大, 也可以无限趋于某一定数.因此对函数极限的研究, 自然也就比数列要复杂一些, 特别是极限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1.函数极限limxf (x) =A的定义

定义2 设函数f (x) 在∪0 (x0, η) (x0的空心η邻域) 内有定义, A为一个确定的常数, 若对任给的正数ε, 总存在某一正数δ (<η) , 使得当0<|x-x0|<δ时, 都有|f (x) -A|<ε, 记作limxx0f (x) =A或f (x) →A (x→x0) , 称f (x) 当x→x0时以A为极限.或简单地写成:limxx0f (x) =Aε>0δ>0, 使得对于∀x, 当0<|x-x0|<δ时, 总有|f (x) -A|<ε.

该定义通常称为函数极限“ε-δ”的定义.

定义1的几何意义:

对任意一条以y=A为中心线, 宽为2ε的横带形区域, 必存在一条以x=x0为中心, 宽为2δ的直带形区域, 使得直带形区域内函数图像全部落在横带形区域内[点 (x0, f (x0) ) 可以除外].

定义2 设函数f (x) 在∪0+ (x0, δ) (或∪0- (x0, δ) ) 内有定义, A为定数, 若对任给的ε>0, 存在正数δ, 使得当x0<x<x0+δ (或x0-δ<x<x0) 时有|f (x) -A|<ε, 则称数A为函数f (x) 当x趋于x+0 (或x-0) 时的右 (左) 极限.记作:f (x) =A (limxx0-f (x) =A) , 或者记作:f (x) →A (x→x+0) 和f (x) →A (x→x-0) .右极限与左极限统称为单侧极限.

2.函数极限的“ε-δ”定义的注释

(1) ε的注释.ε的意义和数列极限的情形相似, 它具有二重性, 且主要用来刻画函数f (x) 与常数A的接近程度.正数ε具有绝对的任意性, 即通常所说的要多小就有多小.因此通过任意取ε就可以把每一步都是有限的接近变为无限的趋近.另外, 正数ε也有它的相对固定性.虽然可以任意选取, 但一经给出就相对固定了下来, 作为一个固定的数对待.

(2) δ的注释.δ的主要作用是描述自变量x靠近x0的程度, 类似于数列极限定义中的N, δ重在强调其存在性.δ依赖于ε, 一般说, ε变小时, δ也相应变小, 且δ不唯一.为了表示δ依赖于ε这种关系, 常常将δ表示为δ=δ (ε) .如果δ适合要求, 则比δ小的任何正数也适合要求.另外, δ还和函数f (x) 本身有关系.

(3) 不等式0<|x-x0|<δ与|f (x) -A) <δ的关系.由于ε是任意给定的, δ是相应于ε找到的, 因此, 不等式|f (x) -A|<ε是找δ的根据.一旦找到了δ, 对满足不等式0<|x-x0|<δ的一切x就有|f (x) -A|<ε成立.此时, 不等式0<|x-x0|<δ又成为不等式|f (x) -A|<ε成立的条件.

(4) 关于x≠x0.在函数极限limxx0f (x) =A的定义中, 不等式“0<|x-x0|<δ”指出x≠x0, 这说明函数f (x) 在点x0的极限与函数f (x) 在x0的情况没有关系.这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x0可以不属于函数f (x) 的定义域.例如函数f (x) =2x2-2x-1在x=1处没有定义, 但它仍然存在极限;二是x0可以属于函数f (x) 的定义域, 这时函数f (x) 在x0的极限与函数f (x) 在x0的函数值f (x0) 可以没有任何联系.总之, 函数f (x) 在点x0处的极限值与点x0附近的函数值有关, 而与f (x0) 无关.

三、用“ε-δ (N) ”法证明极限

1.用“ε-δ (N) ”法证明极限的一般步骤

(1) 极限值为有限的情形第一步:给定任意小的正数ε;

第二步:解不等式|an-a|<ε或|f (x) -A|<ε, 找N或δ;

第三步:取定N或δ;

第四步:令n>N或0<|x-x0|<δ, 由|an>a|<ε或|f (x) -A|<ε成立得出数a是{an}或f (x) 在点x0的极限.

(2) 极限为无穷大的情形 (仅就极限为+∞和n→∞与x→x0时的情形) 第一步:给定任意大的正数a;第二步:解不等式an>a或f (x) >a, 找N或δ;第三步:取定N或δ;

第四步:令n>N或0<|x-x0|<δ, 由an>a或f (x) >a成立, 推得limnan=+limxx0f (x) =+.

例1 用数列极限的定义证明:

limn (1+12+122++12n) =2.

证明 对∀ε>0 (δ<1) , 欲使

|1+12+122++12n-2|=|1-12n+11-12-2|=|2-12n-2|=|12n|<ε

只要2n>1ε, 即n>log21ε, 故只需取Ν=[log21ε], 则当n>N时, 就有|1+12+122++12n-2|=12n<ε, 即结论成立.

2.用“ε-δ (N) ”法证明极限的关键

由上所列出的步骤可见, 关键是解不等式找N或δ, 而该步中所列不等式|an-a|<ε或|f (x) -A|<ε以及an>a或f (x) >A等等.要从这些不等式中找到所需的N或δ, 就有一个问题须先弄明白, 即我们要清楚从哪一种形式的不等式推起, 最后推出一个什么样的式子来, 由此找到你所要的N或δ.而搞清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不等式在描述这种极限时所具有的规律.简单地说, 函数值不等式的形式, 要视极限值a或A是有限值还是无穷大来决定;自变量不等式的形式, 则由自变量n或x的变化过程的类型所决定.

例如:极限是有限实数时, 极限过程是n→∞, 从不等式|an-a|<ε推起, 要得出不等式n>φ (ε) .极限过程式x→x0, 所以要从|f (x) -A|<δ得出不等式|x-x0|<φ (ε) .其他几种情况与之类似:当极限为无穷大时, 从不等式f (x) >A或f (x) <-A或|f (x) |>A (A>0) 推起, 最后可以得出如下的不等式的一种:

x>φ (A) , x<-φ (A) , |x|>φ (A) , |x-x0|<φ (A) , x-x0<φ (A) , x-x0>-φ (A) .

清楚了从哪一种形式的不等式推起, 最后要推出什么样的不等式, 其次就是解不等式|an-a|<ε或|f (x) -A|<ε以及an>a或f (x) >A等等的过程.

但具体解不等式时经常会出现不易解或解不出的情况, 这时又要回到极限定义上去, 看可否将问题变得更简单些.譬如说, 对不等式进行一些适当的变形, 这正是要着重讨论的, 也是必须掌握的.也可以这样说, “ε-δ (N) ”论证法的关键, 在于如何根据极限的“ε-δ (N) ”定义来解不等式.

3.用“ε-δ (N) ”证明极限的方法

有一点必须强调, 在用“ε-δ (N) ”法证极限时, 论证的前提是极限存在 (包括无穷大极限) .

(1) 直接证法.所谓的直接证法, 就是通过不等式|an-a|<ε或|f (x) -A|<ε等, 直接得出N或δ, 不需要对不等式进行技术处理.

例2 用函数极限定义证明limxa1 (x-a) 2=+.

思路 据定义, 要证明limxaf (x) =+, 只要对任意大的正数M, 存在δ>0, 使得0<|x-M|<δ时, 有f (x) >M, 类似上例, 解不等式f (x) >M, 解得|x-M|<φ (M) .然后令δ=φ (M) 即可.

证明 ∀M>0, 因为1 (x-a) 2>Μ (x-a) 2<1Μ|x-a|<1Μ=φ (Μ) , 取δ=1Μ, 则当0<|x-M|<δ时, 1 (x-a) 2>1δ2=Μ, 所以结论成立.

(2) 间接证法.在解不等式|an-a|<ε或|f (x) -A|<ε等时, 不容易解出, 有时甚至根本不能求解, 这时就要采用间接的方法即间接证法.间接证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对相应的不等式适当放大或缩小, 使变形后的不等式容易求得所需的N或δ等.但是, 直接证法是基础, 其中的解题思路、基本方法, 在间接证法中仍要继续使用.

①简单放大 (缩小) 法.

例3 用数列极限定义证明limn (n+1-n) =0.

分析 ∀ε>0, 欲从不等式|n+1-n|<ε解出不等式n>φ (ε) , 但因不等式|n+1-n|<ε的左端n在根号下, 很难直接给出.如果对它作如下变形:

|n+1-n|=| (n+1-n) (n+1+n) n+1+n|=|n+1-nn+1+n|=1n+1+n1n+n=12n.

现在从12n<ε容易解得n>14ε2=φ (ε) , 从而我们所需要的N就可取作[14ε2], 且知, 12n<ε是成立的充分条件.

证明 ∀ε>0, 因为|n+1-n|=| (n+1-n) (n+1+n) n+1+n|1n+n=12n, 要使|n+1-n|<ε, 只需12n<ε即可, 令Ν=[14ε2], 则当n>N时, |n+1-n|<ε, 即limn (n+1-n) =0.

在极限“ε-N”, “ε-δ”定义中, 我们关心的不是N, δ的具体数值是多少, 而是它们的存在性.所以在做题时, 不必去直接解相应的不等式.而是可以用适当的放大或是缩小的方法去找N, δ, 这是间接证法的理论依据所在.之所以这样做, 是因为把不等式|an-a|<ε或|f (x) -A|<ε等成立的充要条件改变为使它们成立的充分条件的缘故.

另外, 放大或是缩小是有限度的, 不是随意的.

②限制放大 (缩小) 法.

例4 用函数极限定义证明limx03x+1x2=.

分析 根据定义, 欲证∀M>0, 能够找到相应的δ>0, 使得0<|x-0|>δ时, 不等式|3x+1x2|>Μ成立, 于是对于上述含绝对值的分式, 需要进行缩小, 而不是放大, 使得析出因子|x|, 这时我们只能将该分式的分子缩小, 而保留|3x+1x2|>Μ中分母中的x2, 以使从中析出|x|.

证明 ∀M>0, 限制自变量x, 使|x|<14, 因为|3x+1x2|=|3x+1||x|2>|-34+1||x|2=14|x|2, 欲使|3x+1x2|>Μ, 即|x|<12Μ, 故令δ=min{12Μ, 14}, 则当0<|x-0|>δ时, |3x+1x2|>14|x2|>Μ, 即limx03x+1x2=.

从以上例子可见, 限制放大或缩小法和前面介绍的简单放大或缩小法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前者需要将自变量限制在某一允许的范围内, 然后再进行放大或缩小;后者是在自变量的一切可能的取值范围内进行放大或缩小.在限定自变量的变化范围, 函数定义允许的范围内, 简单的放大法中所使用的其他手法, 都可在限制放大或缩小法中应用.

在用极限“ε-δ (N) ”定义证明极限时, 之所以可以进行限制放大或缩小, 使因为函数在一点的极限刻画了函数在该点附近的变化状态, 远离该点, 函数的变化状态是无关紧要的, 也就是说, 它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

要注意的是, 这种限制必须按自变量的变化来设计, 不能随便限制, 否则就会出错.

③用二项式公式放大 (缩小) 法.

二项式公式即 (a+b) n=an+an-1b+n (n-1) 2!an-2b2++bn.用本方法实现不等式的放大 (缩小) , 它主要研究变量中含有指数形式的极限问题.

用二项式公式进行放大, 主要适用于题目中变量含有指数的情形, 利用二项式公式, 就可将指数“拉”下来.在利用二项式公式的过程中, 重点要放在如何个别根据题目所给的变量, 确定保留二项展开式中的哪些项, 从而析出所需要的因子.有时利用此公式之前, 必须先根据题目的条件, 进行一些必要的准备和转化工作.

数列或函数极限“ε-N”“ε-δ”的定义简练、形象地刻画了极限概念的本质, 而且具有可操作性, 这正是我们用来证明相关题目的依据, 这也是微积分的魅力之一.

定义内涵 篇3

企业文化的定义: 1.企业经营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企业文化是为企业经营服务的,保证企业能够持续经营、卓越经营。企业文化通过对经营方向、经营管理、企业与社会关系的原则性指导,来保证企业的员工、资源都能符合公司的要求而达到最优的经营结果。2.内涵就是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是公司对内部人事物和外部社会环境的观点,包含企业愿景,如通用公司提出的愿景既有现实性又有挑战性的“数一数二”价值观。3.外延就是企业文化中的方法论,为贯彻企业价值观而采用的工作方法和管理工具。4.为更好的说明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我们试分析一下海尔的企业文化予以说明。如海尔的人才观: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这是海尔对人才的价值观,是尊重员工的基础,他承认每个人的价值,并要求在工作中用业绩来体现,具体的方法如“三工转换”,员工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种类,以便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个人最大价值。又如“迅速反应、马上行动”,这是对反应速度的价值观,到更具体的方法如铃响三声必须接电话等具体的要求上面,“铃响三声”就是具体的方法论。又如海尔的三阶段发展理论,其实是对企业发展的阶段性总结,是对发展历程的回顾,其实是一种方法。通用为实现“数一数二”的价值观的方法就是整改、出售、兼并。价值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价值观是对方法论的指导,方法论是对价值观的补充,二者具有紧密相连的关系。1 海尔客户在订货会前提出分层式冷柜产品在我们国家消费者提出的需求比较多,但是海尔从来没有设计过。令人赞叹的是海尔通过十几个小时不间断的设计、出样,赶在订货会的时候推出了该产品的样机,获得了经销商的惊叹,获得了该产品的大量订单。这种事情是没有办法进行时间规定的,因为这和公司的人员意识、技术水平、设计能力、生产能力都有很大的关联,最后取得出人意料的结果,证明海尔人对速度的理解已经深入骨髓,而且不单单是一个人而是所有的部门对速度的理解都深入骨髓,这不是个人魅力所致,而是内在企业文化产生强大推动力的外在表现,从而完成了常人不可完成的任务。这种突发的要求在日常的制度中并没有办法进行规定,而是基于“迅速反应 马上行动”“紧盯市场创美誉”满足客户需求的企业价值观导致的。2 但是在很多时候没有“迅速反应 马上行动”的具体化要求,就没有了对“迅速”、“马上”的判断,1小时是迅速,1天是迅速,10天也可以说是迅速,没有具体的标准就容易使价值观处于飘渺的空间,不能落地,不能对员工进行具体的指导和规范,就不能贯彻价值观。所以方法论又是对价值观的有益补充。3 企业的价值观必须依靠方法论来量化、来推进,如海尔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他的价值观是“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干出来的”,采用的方法是“下一道工序是上一道工序的市场”、“索赔索酬跳闸”,通过这种市场观念的引入,实现对质量层层把关,绝不放过一个废品、次品流入市场,坚信在前端发现问题比在后端发现问题时解决的成本要小。4 当我们分析哪些失败的企业的时候你会发现:企业无论在价值观和方法论上都犯了错误,比如三鹿集团的三聚氰胺事件,说明三鹿集团在价值观上没有深入的贯彻质量观念、用户观念,员工、管理者放松了对产品品质的要求,不能找到合适的方法或者有方法但不执行。没有价值观在员工心目中的根植,对品质管理上就堕落为敷衍公共机构检测的把戏,送检的是优秀产品,生产的是劣质产品。2.用价值观检核企业方法论,用方法论体现企业价值观。不同行业之间有很大的区别,每个行业中的各个公司又有很大的区别,同一公司在不同发展阶段又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企业需要不断反思,曾经成功的办法是否适合新的发展环境?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实现企业价值观?企业要避免陷入成功带来失败的怪圈,必须不断地用价值观来检核企业经营方法,很多时候从原始的核心价值观思考问题,会发现企业正在不断地重复犯错,所以郭士纳在接手IBM的CEO职位时说“我将按照原则而不是按照程序做事”,来打破IBM长期形成的牢不可破的官僚管理体系,采用压缩管理层级、削减辅助人员、充分沟通、深入现场的方法来从新体现企业的原始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的特点: 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共同认可和共同遵守,做不到以上两点的企业是没有企业文化的,更多的企业是披着A企业文化的外衣,却按B的原则做事,我称这种A企业文化为企业伪文化,能说能写但是不做,B文化是不能说不能写但是按这种方式在做,实际就是企业说不出口的潜规则。

定义内涵 篇4

农田灌溉是保证农作物产量稳定和增产的基本措施, 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农业用水量过大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尖锐化, 而发达国家, 如法国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42.5%, 美国为48.7%, 农业用水量不到总用水量的一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城镇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未来将不得不采取生活和工业用水发展优先于农业用水的方针, 意味着未来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占用水总量的比重将继续增加, 加上生态环境部分地区恶化严重, 生态用水必须得到保障, 因而农业用水的所占比重势必降低, 而且其绝对数量也可能减少, 农业用水面临巨大压力。在水资源短缺的大背景下, 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举措, 而农业用水在现阶段中国用水结构中仍占有很大的比重, 农业节水有巨大潜力, 实现农业高效用水是发展现代节水农业关键、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一、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定义

水资源作为基础性的战略资源, 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 因此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十分重要意义。水资源高效利用是最大限度发挥水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 以最少的水资源利用与消耗获取最大的综合效益, 最终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以水资源的高效和可持续利用推动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具体到农业用水来讲, 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就是指在相同耗水量的情况下, 使农业生产用水达到高效率和高效益的状态, 既在耗水量相同情况下, 农业水资源利用能够使经济功能、社会和生态效益最佳, 或者是在以三者效益最佳为农业水资源利用的目标前提下, 使得农业水资源消耗量最少。

二、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内涵

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体现在水资源的消耗过程之中, 高效利用内在的包含了水资源利用高效率和利用高效益这两个方面。在具体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内涵就是使农业生产全过程中的水分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使单位灌溉水量的粮食或其他农产品产量的转化效率达到较好的指标, 使农业生产得到较好的经济收益[4]。

1. 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在水资源的消耗过程中实现

水资源的利用形式具有多样性, 除了航运、渔业、发电等非消耗性途径外, 水资源的利用主要是通过消耗性途径来实现的, 可以说消耗性是水资源的重要性质。水资源消耗性是保证农业这种结合人类劳动和自然力量的独特生产部门能够存在的最基本条件, 农业生产过程中水资源的消耗一般由两种途径:一是被生物体消耗或者转化为各种最终产品;二是通过蒸发、扩散、渗透等形式重新参与到经济和生态的产出过程中。水资源被利用的过程就是消耗的过程, 因此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也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过程对水资源的消耗中, 只有在水资源的消耗过程中其潜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服务价值和功能才得以体现。

在农业生产、特别是种植业生产过程中, 水资源的利用和消耗 (如图1所示) , 上部分表示的是水资源从水源通过输水系统到达农田然后被作物利用的过程, 下部分虚线框内表示的是该过程各个部分水资源的消耗。

因此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就是一方面减少水资源从水源地到被作物利用过程中的无谓损耗, 降低消耗进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就是作物利用环节提高水资源消耗的价值量, 提高作物的用水效益。

2. 高效是指农业水资源利用的高效率与高效益

主水资源高效利用主要是指农业水资源利用过程中, 用水效率的提高和农业效益提高的双赢过程, 其内在的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与农业用水效益提高, 前者主要指利用过程的高效率, 后者主要是利用结果的高效益。

农业水资源使用率的提高:利用效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损失浪费的减少, 有水资源节约的意义, 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在农业高效用水中水资源的使用率的提高不一定意味着水资源使用量的减少, 是与节约用水有区别的, 其更加注重的是效率而不是总量。农业水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要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广泛应用各种技术、工程、管理和经济措施, 减少水资源从水源到作物间各个环节的无效和低效水量消耗, 减少各个环节的水资源浪费, 进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农业用水效益的提高:由于水的用途、用水结构和水资源利用水平存在差距, 导致在经济活动中水资源消耗的经济产出也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传统观点认为用水效益的提高就是要把水资源利用到高效益领域和产业, 实现单位水资源产出价值的最大化, 但是伴随着对水资源社会服务和生态服务功能的逐渐重视, 用水效益的提高已经从单一的经济效益扩展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领域。具体到农业用水领域就是要一方面注重农业用水经济效益的提高, 在农业水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倾向于经济效益高、耗水量少的作物倾斜使得单位用水产生的效益增加;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提高农业用水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提高。

三、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要求及其表现

在农业生产用水过程中, 水资源高效利用有如下四点要求: (1) 水资源实现节约利用,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 水资源利用具有较高的产出率; (3) 水资源的投入和利用能够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4)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保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保护农村良好生态环境。

根据上文部分概念、内涵及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要求, 结合农业生产实践,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水资源高效利用有以下基本表现: (1) 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用水量不变条件下, 高产作物的种植, 使得产量增加, 进而提高农户收入。 (2) 高效益作物的广泛种植:在用水量不变的条件下, 效益高的作物广泛种植, 单位水产生的经济效益提高。 (3) 节水技术的广泛采用:节水技术的广泛采用使得农业用水过程中水资源的浪费减少, 田间各种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 使得作物对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 进而实现水资源的节约, 农业用水效率提高。 (4) 农业高效用水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通过形式多样、内容完整的高效用水制度建设, 在区域内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 起到对农户采取农业高效用水行为的督促鼓励, 建立惩罚机制, 规范农户的用水行为, 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黄锡生.水权制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1-2.

[2]王亚华.水资源特性分析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参考, 2002, (20) :8-12.

[3]王亚华.水权解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3-4.

定义内涵 篇5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产生及发展

公允价值会计计量问题的产生, 源于美国对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问题的争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美国会计界和金融界一直对金融工具, 特别是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披露问题争论不休。80年代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涌现, 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缺陷愈加明显,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运而生。尽管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问题至今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但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加深了人们对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缺乏相关性的认识。近期在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是在公允价值会计使用不久以后发生的, 许多金融机构将危机归咎于公允价值会计的使用, 要求完全废除或暂时终止公允价值会计。

公允价值会计的产生是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 是会计目标从“受托责任目标”转为“决策有用目标”的必然结果。以前, 国际上会计工作多以如实反映经营者的受托责任为目标, 历史成本便成为会计计量的主导模式。进入八十年代以后, 金融创新层出不穷, 衍生金融工具大行其道, 由于其初始投资很少或者为零, 且在持有期期末结算, 其签约时的初始投资 (历史成本) 并不能反映其价值和风险情况, 使相关性和可靠性受到很大影响。因此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如何使会计计量为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对其投资、信贷等活动更为有用的信息, 会计目标开始更多地倾向于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的这种转变, 是公允价值这一计量模式产生的重要前提条件。

公允价值 (Fair Value) 是一种具有即时市场决定性、公平性和决策相关性的会计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之间存在着交集。葛家澍等 (2006) 在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中指出市场价格是所有计量属性的基本概念, 其他计量属性如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销售 (脱手) 价格都来自市场价格。公允价值是在现行交易中的估计价格, 而不是在过去交易中形成的实际价格。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权衡是公允价值的运用关键。

从90年代起, 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 (FASB) 颁布了一系列旨在推动公允价值会计向前发展的财务会计准则。鉴于公允价值作为一种全新计量属性的重要性及其涉及的复杂理论问题, FASB正考虑制定一项新的概念公告, 即“以现值为基础的计量模式”, 阐述需利用未来现金流量作为计量基础并计入成本予以分摊的情形, 以便为将来制定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提供理论框架。从1989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立项制定金融工具会计准则, 到1998年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以下统称第39号国际准则) 的批准公布, 其间公开征求过四次意见。这在国际会计准则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第39号国际准则的批准公布具有重要的意义, 具体表现在:第一, 第39号国际准则的批准公布意味着核心国际会计准则所有关键项目的完成;第二, 填补了国际会计准则缺乏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的空白, 对于金融工具会计国际协调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第三, 从前在表外“游荡”的衍生金融工具, 终于可以找到“家”, 往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也将会增加衍生金融工具 (具体表现为资产或负债) 项目, 这对于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 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透明、更完整的信息, 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 第39号国际会计准则还只是一项暂时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会计准则, 距离IASC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终级目标 (核心是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 还有一段路要走。

当前国际会计准则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趋势, 就是在会计要素计量方面, 越来越趋向于从历史成本转向公允价值。由于中国、美国和欧洲共同体是全球三大经济实体, 其经济活动总量超过全球经济活动总量的90%, 此三大经济实体目前都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部分资产或负债, 虽然离完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还有一段路要走, 但可以肯定公允价值会计将以独特的优势取代历史成本会计而走上历史舞台。

二、公允价值的内涵及差异

财政部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 (2006) 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FSB在国际会计准则IFRS (2004) 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双方, 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结算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 A S B) (2006) 在SFAS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一个有序的交易中, 出售资产的一方可能收到的价格或在转移一项负债时需要付出的价格。财政部给出的公允价值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给出的定义是一致的。IFRS定义的公允价值是指结算的金额, SFAS定义的公允价值是指收到或付出的价格。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和财务会计报告准则SFAS在中文翻译后其定义的不同不是很明显。IFRS和SFAS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至少存在五个重要方面的不同。

1.公允价值的判定不同

SFAS明确以交易中的售价作为资产的公允价值, 而IFRS则没有明确是售价或买价作为公允价值。

2.价值判断依据不同

SFAS以交易参与者的价值判断作为公允价值的依据。而IFRS以在一定范围内愿意交易的实体或个人的价值判断作为公允价值的依据。

3.S F A S定义债务的公允价值明确是持有人的支付价格, IFRS没有明确是以支付价作为公允价值

SFAS定义债务的公允价值是依赖于债务转让的意图, 明确是持有人的支付价格, 而IFRS以在一定范围内愿意清偿债务的实体或个人的价值判断作为公允价值的依据, 没有明确是支付价作为公允价值。

4.S F A S定义的公允价值是由市场参与者确定

SFAS定义的公允价值是由市场参与者所确定, 而IFRS以在一定范围内有愿意、有知识的实体或个人的价值判断作为公允价值的依据。

5.S F A S定义有明确的时间是公允价值计量日而IFRS没有明确公允价值计量时间是明天或某个时期

尽管IFRS和SFAS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有所不同, 但其内涵基本是一致的, 公允价值实际上是指公允的市场价格, 它包括三个要件:

(1) 公允价值确定的条件是公平交易;

(2) 交易双方对所进行的交易活动是熟悉的, 对交易的市场信息可以在没有障碍的情况下获取;

(3) 交易的双方是自愿的, 交易的双方是在非强迫、非进行企业清算或非关联交易的状态下进行的交易。

公允价值是在公平、有序、自愿的交易环境反映交易事项内在的、公允的价格, 具有相关性的信息质量特征。公允价值没有设定除公平、有序、自愿的交易环境以外的任何前提, 对于信息不对称和持续经营均没有给予要求。

三、公允价值会计的优、缺点

所谓公允价值会计, 就是指以公允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一种会计模式。随着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 在工业社会中相互分割的市场正在走向世界一体化, 以交易价格为基础的传统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已不再是唯一可靠的信息源。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由于其高度的可靠性、相关性, 在新世纪及未来的会计计量中将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 公允价值会计的优点

1.公允价值会计能够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公允价值会计能够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 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与历史成本会计不同, 公允价值会计对企业的资产和负债采用现时的公允价值计量而不是以历史成本计量, 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的现时价值而不是历史成本, 与投资者的现时决策更相关。按公允价值计量得出的信息能为企业管理人员、债权人、投资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2.公允价值会计更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公允价值, 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相关风险

历史成本不能反映资产或负债的现时价值, 从而不能反映企业的公允价值。以历史成本对存货进行核算, 以历史成本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都可能造成对经营成本的扭曲, 财务报表不能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相关风险。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公允价值会计正好克服了以上缺点。

3.公允价值计量更符合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通常是指收入与相关的成本、费用进行配比。利润是通过收入与相关成本、费用配比后进行计算得到的。如果采用历史成本法, 收入按现行价格计量, 而成本、费用按历史成本计量不符合会计信息配比原则的要求。配比原则有三层含义:一是收入与成本、费用要保持时间上的配比;二是进行配比的收入与成本、费用之间应具有经济内容和性质上的必然因果联系, 即不同收入的取得是因为发生了与之相适应的不同成本和费用, 而不同成本和费用的发生是为了获得不同的收入;三是在计量属性方面是配比的, 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计量, 成本、费用按公允价值计量, 如现行市价计量。

4.公允价值会计能反映经济事项实质

如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 交易双方的实质是实现公平、等值交换 (关联交易除外) 。如果使用历史成本会计, 由于交易资产是以历史成本登记的, 交易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差额就会以非经营性收益或支出反映在财务报表中。而这种收益或支出并非完全由交易而引起的, 这与交易的实质是不符的。如果使用公允价值会计, 就不可能出现非公允价值变动引起的损益, 财务报告更能反映经济事项的实质。

5.公允价值会计使得衍生金融工具能在表内核算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已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工具, 它们的名义本金与资产负债总额相比是相当大的。将衍生工具进行表内核算让财务报表使用者对银行的真实财务状况有更好的理解。另外, 也更容易评价银行风险管理活动, 如通过衍生工具的使用, 在何种程度上真正有效。

6.公允价值会计更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

公允价值会计的广泛运用导致所有企业的会计报表编制基础的一致, 从而可以使估价框架更加一致、可比。因为金融工具将在相同时点、根据相同的原则进行估价, 进一步保证了报表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7.削弱了“摘樱桃” (c h e r r ypicking) 的动机

根据现行会计框架, 金融工具经济价值的变动仅在它们实际实现时确认。这样, 银行可能仅仅为了增加会计利润而进行某项交易。例如, 通过销售有大量潜在剩余价值的资产 (秘密准备) 来掩盖核心业务活动的不良业绩。

8.公允价值会计增加了透明度、提高了信息质量、降低了风险损失

在未使用公允价值会计之前, 金融工具是无法在表内核算的。报表的使用无法衡量公司因为持有金融工具而承担了多少的风险, 公司目前的实际价值为何?由于公允价值会计的使用, 金融工具在表内核算, 管理层、股东和监管人员能估计公司的价值和承担的风险, 更早采取行动实施风险防范机制, 降低风险损失。这次次贷危机中, 正是由于公允价值会计的使用, 使得风险能够及时被发现、披露和救治。

(二) 公允价值会计的缺点

1.公允价值会计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相对于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的以实际交易为基础的历史成本计量, 公允价值会计有赖于会计人员、审计人员根据相关信息而做出的对公允价值的判断, 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容易导致管理当局在特定的环境下人为的高估或低估相关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制造虚假信息操纵利润。因此, 如何合理界定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操纵利润的行为, 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来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 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公允价值的判断依赖基础的客观性, 相对于可能歪曲真实价值的历史成本, 公允价值的主观性应当是可以接受的。如同真理的主观性不能阻止其反映事物的本质。

2.公允价值会计的实际操作难度比历史成本会计大

公允价值计量导致资产或负债以其公允价值反映在财务报表中, 有不少财务报表项目如一些没有相关市场价格的金融工具, 其公允价值不容易确定。在这种情况下, 现值计量常常就是估计其公允价值的最好技术。但是, 因为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时间价值等等都是不确定的, 在计量的操作上往往面临着很大困难, 因而现值计量的复杂性亦是导致公允价值计量不易被推广应用的原因。

3.公允价值会计对经济环境变化具有敏感性, 从而导致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

公允价值计量可能由于市场对于经济的预期的波动而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 经济环境和风险状况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信用的变化, 都会引起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也许有人认为, 如果波动性存在, 那么财务报表就应反映这种波动, 这样报表使用者才能获得更相关的财务信息。但是, 反映外部环境等变化所引起的损益的变动, 可能并不能提供非常相关的信息, 甚至可能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

4.公允价值会计提高了对评估机构的要求, 增加了报表审计工作的难度

在大多数情况下公允价值不能直接获取, 需要估算和验证。公允价值的计量依赖于对公允价值的判断, 对评估机构和评估专业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 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后, 传统的报表审计方法和程序就很难满足审计的目的和要求, 报表审计工作的难度增加。

5.公允价值会计的可靠性受到质疑

历史成本因可核而可靠, 公允价值因资料不易取得, 主观随意性较大而不可靠。但由于按历史成本计量得出的会计信息要受多种经济因素的影响, 而信息使用者在现时使用这些信息, 则是要面对现在和未来的经营决策。这样按历史成本计量得出的信息就有可能由于其不相关而变得较不可靠;反过来, 由于公允价值是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尽管它也要受多种经济因素的影响, 但信息使用者, 在现时使用按公允价值计量得出的信息来面对现时或未来的经济决策时是较相关的, 并且由此而变得可靠。

四、结论

【定义内涵】推荐阅读:

活动定义10-14

评价定义05-19

报表定义06-04

语言定义07-09

几何定义08-01

重新定义09-04

特征定义09-07

定义模式10-03

曲线定义12-13

功能定义12-29

上一篇:小学英语作业优化设计下一篇:水土类专业